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理学知识范文

病理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理学知识

第1篇:病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职病理学 一体化教学模式 应用策略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因此,病理学一直被视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充分表明了它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由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医学中职院校“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理念。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仅依赖于专业课,对专业基础课也有同样的要求。病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疾病学习的第一门重要课程,为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病理学教研室提出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对病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成效,本文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架构,将中职病理学课程与学生的背景、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联结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建构学生病理学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Mayer在1992年指出,学习理论的发展有“反应的习得”、“知识的习得”及“知识的建构”三个阶段,从早期行为学派所主张经由反复练习、增强的学习,到认知学派所主张认为学习者是知识信息的处理者,在七十年代后学习则逐渐被认为是“知识的建构”,是由学习者主动地选择有关的信息,并利用既有的知识来诠释的历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不是一个特定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是一种知识的理论,也是一种认知学习的理论,主要探讨如何从一体化的角度获得或认识知识的本质。其主要精神是把教学过程的核心由“知识传授者”转移到“知识学习者”本身,强调重点包括:(1)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2)知识是学习者经验的合理化或实用化,不是记忆事实或真理;(3)知识是学习者与别人互动与磋商而达成共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善,包括:(1)课堂讲授;(2)实践模拟;(3)专题报告;(4)案例讨论;(5)角色扮演等。教学成效评价模式包括:期中、期末笔试、小组专题报告、角色扮演、课堂参与及讨论。

二、中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阶段化设计

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的观点,将学习视为一个复杂的历程,包括学生过去的经验、个人目标及课程主题的要求等三方面的交互作用。建构学习具有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诊断性、反思性等六项核心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反思所教导的内容和学生过去的经验及和学习目标有哪些关联?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中职病理学系的专业教育,刚开始应侧重对基础医学专业知识及病理原因的学习,然后延伸到较高年级的专业科目的学习及实习,每个学习阶段由浅入深,专业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过去所学的学理基础及实习经验上。因此,在高年级的高级病理学专业课程中,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为架构,中职病理学课程与学生的背景、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应联结在一起进行课程设计,最终建构学生病理学的专业知识。

(二)系统化方法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成效,以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建构过程为设计教学蓝图,应在课程中融入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包括:(1)课堂讲授;(2)模拟实境;(3)专题报告;(4)案例讨论;(5)角色扮演等。借助课堂讲授病理原因及变化、相关评估与检验、医疗处置与护理照护等专业知识;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并融合医学模拟操作,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结合专题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方法协助学生判断各疾病的主要症状,并揭示其病理所在。教师还需要将上课讲义内容及所录制的课程影片传输至互动式网络平台,供学生课余学习使用,使学生在病理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在五大核心素养的指引下,获得较为扎实的系统化知识。

(三)重视评价工作

评价模式包括:期中、期末纸笔测验、专题报告、角色扮演、课堂参与及讨论。一般而言,教师的量化方面教学成效可以根据如下标准进行判断:(1)修课人数为多少名,平均总成绩为为多少,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修课学生的及格率,最高分与最低分别为多少,是否达到预期修课通过率目标;(3)学期教务处教学评价平均值为多少,与全校及本学系教学评价平均值的比较情况如何。质化方面的教学成效标准包括如下方面:(1)上课讲义、外聘教师课程的课件的制作结果及角色扮演影片是否全部上传到网络系统当中;(2)选修学生中的实习情况如何,是否能达到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的目的。课程应以多元化教学策略模式执行后,学生在课后评价的回馈内容中有所表示。尽管应用一体化教学策略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及精力,但在网络系统中能够学到丰富的内容,价值非常大。当然,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场域若只局限于教室,与实务的应用仍有落差,因此还需结合服务学习计划,扩大学生视野,从课堂延伸至医疗机构。除继续延续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外,还需融入服务学习的理念,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加入到医疗单位的志愿者队伍中,让学生在接触病理学之前,对病理学单位的教学理念加以了解,以协助学生落实课程教学的实务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篇:病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林木病理学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林学专业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更好地配合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更好地适应林学专业新的办学思想,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和社会的需求,笔者拟分析林木病理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林木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拥有崭新的思维方式,对林木病理学的要求与以往的学生不大相同。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回归的需求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反过来促进了林木病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促使其增加新的内容,部分概念也出现了改进和完善,作者多年从事林木病理学教学和科研,总结教学经验、社会及学生反馈的情况,认为目前林木病理学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师讲授,单向交流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开朗、追求平等、独立不羁,他们喜欢网络,并且乐意通过网络了解一切。面对这样一群年轻人,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单方面将知识灌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不观察学生的反应。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授课以后,教师讲授的知识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由于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担负着完成课堂笔记任务,久而久之使学生陷入了“听”与“记”之间矛盾的两难选择,学生听课比较费力,教学效果差。为应付考试,学生机械背诵,无法做到真正掌握病害研究、病害防治的原理和规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学生按照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步骤,机械模仿,很少思考,即使发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比如课堂学习某种药剂可以控制一种病害,生产实践中发现这种药剂效果很差,这时候很多学生就武断地认为药剂质量有问题,当确定药剂质量没问题时,又不知道如何分析原因。实践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药剂效果,如抗药性、不合理混用及用药时间等等。

(二) 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

由于学时压缩、学生认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林学专业的学生在修读本课程前,由于相关基础知识欠缺而影响到学习本课程。如缺乏必要的前导课程的学习,没学过关于微生物方面的课程,包括真菌、病原原核生物、病毒、类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这些是林木病理学主要研究对象,而且这些病原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缺乏感官认识的效果。这些微生物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如细菌的鞭毛、荚膜,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转主寄主,病毒的致死温度、经卵传毒及高温隐症等,比较难理解。甚至有的学生不敢接触新鲜实物标本,担心被病原物感染。再者关于微生物研究的仪器设备不熟悉等,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 教材落后、教具单一

《林木病理学(修订版)》 或《森林病理学通论》多年以来都是本学科通用的教材,出版已经十多年,部分内容已脱离实际或不符合新的公认学术成果,很多新的问题无法解决。随着退耕还林、农田保护、防风固沙等措施的大力实施,速生杨树在河南的种植面积很大,悬铃木、白蜡、女贞、玉兰、银杏及珙桐(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绿化树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近些年出现的杨树黄叶病、悬铃木的白粉病及珙桐的根腐病等新病害,现有的教材中无法找到应对措施。另外,教材中部分林木和病害当地很少看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林木病理学部分专业概念也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比如,原有病原微生物分类的变化、病害经济学、病害的无公害治理和森林保健概念等等。

在教具方面,现有教具主要包括盒装标本、浸制标本、玻片标本、挂图以及多媒体图像资料等,这些教学用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木病害症状和病原物的特征,辅助了教学,但仍有不足。如盒装标本和浸制标本由于长期存放,颜色和形状有了一定变化,缺乏真实感。玻片标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特征典型的病原物,细菌的某些结构和病毒还无法通过这些玻片观察。挂图所表现病原物和病害的特征非常典型,但同样缺乏真实感。多媒体病害和病原图片数量和种类上仍无法满足需要。

林木病理学教学改进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搭建学生表演的舞台,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彻底改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课方式,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本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选课的是林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大学学习生活,学习了林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了大学课程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因此,在课堂中,完全可以首先让学生讲。比如,让学生讲泡桐病害。先讲泡桐的生产情况,是否存在重大病害,如果有,病害对泡桐生长影响怎样?如何去识别泡桐丛枝病害?病原物是什么,有哪些特性?教师可以带着这些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病害的起因、症状、流行规律、防控措施以及栽培管理与病害的关系等,通过不断的启发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林木病害的诊断能力、病害防治方案的设计能力、林木病害调查与测报能力、农药使用与药械维修能力、标本制作与生物绘图能力以及档案管理能力,培养符合林业生产需求的高科技人才。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身边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比如,结合电影《2012》、《后天》分析生态失衡对地球、对人类的影响,类比森林生态的破坏,分析病害流行危害的原因。比如,2008年雪灾给国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联系林业生产,认真分析会发现,冻害会诱发细菌病害,树皮腐烂等病害的暴发流行。同样林木病害也可以影响人类活动,如黄栌白粉病对北京香山风景区的影响,松材线虫病对我国南方大部分林业生产和风景区的影响,林木病害对林业、对经济、对就业岗位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世界各国的农业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人文教育融入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学习林木病理学发展史时,注重分析前人勇于创新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研究病害发生发展过程及暴发流行时,注重分析病原物、寄主、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平衡稳定,则病害轻,如果关系失衡,病害就会暴发危害。可以延伸到人际关系、物我关系,提醒学生注重这些关系和谐发展。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比如,6月份进行的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工作,需要3~5人1组赴郊区或附近森林公园进行,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布置任务。野外条件比较艰苦,需要学会协作,学会与当地人打交道,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及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又可以锻炼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功能,以现有教材为纲,不断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比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研究病害的管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林木病害的影响。以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病害,也就是把病害作为林木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不是要将病害彻底消灭,而是通过合理地改善林木的管理措施,建立有利于林木生长,不利于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灵活的学习场所。网络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病害发生与防治的科普知识、学术文章,各种各样的病原物和病害症状图片及影像资料等。生活中的教学材料也十分丰富,杨树腐烂病、溃疡病,柳树的腐烂病,杨树的黄叶病,泡桐丛枝病以及枣疯病等等,只要认真观察很容易在学校、绿地、公园等处发现这些病害材料,让学生感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对杨树黄叶病、悬铃木的白粉病、珙桐的根腐病等新病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调查,研究病害症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与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思路,探讨病害发生的可能原因,探索病害的防治方法,一起动手去防治病害。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增加学生了解科研仪器的机会,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和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四)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由于总课时数的减少,按照原有的学时分配进行授课,势必导致总论部分缺乏足够的时间讲解,加上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更增加了对各论部分的学习难度,教学效果差。因此,应调整教材各部分授课的学时比例,用50%以上的学时重点讲解总论部分。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交叉授课方式,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各论部分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教学材料。如以杨树腐烂病为枝干病害的代表,以黄杨白粉病和悬铃木白粉病为气传病害的代表,以珙桐根腐病为根部病害的代表,以杏树根癌病为细菌病害的代表等等,这些案例均为实践教学中的典型病害,现场进行林木病害案例讲解,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明显提高。“以点带面”其余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课程论文为考核形式,随机选取小组进行课堂演示,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可以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为学生提供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提供国内外与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相关的专业网站和精品教学网站,如中国森防信息网、植物病理学在线、植保信息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美国动植物检疫局网等,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融入人文教育,丰富教学材料,调整教学内容等措施,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永无止境,需要从各学科汲取营养,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红,刘志恒,陈立杰,曲波.多媒体技术在植物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6):67-69.

[2]孙思,王军.《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47.

[3]丁桂琴,郭晓凡.改革森保专业教学,适应森防工作需要[j].森林病虫通讯,l999,(2):45-46.

[4]蒋子春,张振国,李英芝,王静.国外农林专科院校教学特色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93-95.

第3篇:病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三大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的形态、病害的诊断调查、病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必须通过实验观察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因此,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部分的重要补充和延续。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深入钻研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病理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提高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及教学模式陈旧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目前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教材还是2002年以前所编著的实验教材。现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教材选择上要求反映该学科的最新知识、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教学。由于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的基本概念比较多、基本理论较抽象,病原菌形态多样,长期形成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实验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借助于板书、挂图和标本通过教师讲述学生完成作业来完成实验课。目前这类实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随着病害的种类增多和新病害的产生,标本不全、症状不典型,另外标本压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症状造成损害。二是挂图往往色彩失真、种类不全,在课堂展示效果不佳。另外,以往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即教师告知学生病害名称,学生通过症状及病原菌形态观察,认识病害,这种实验总的来说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2.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出现应付现象。学生只是上课听老师讲解,完成作业,对作业以外的实验内容草草了事,甚至不做,有个别学生甚至缺席。

第二,虽然学生在前期通过一些实验已经学习了显微操作,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镜头压破永久或临时玻片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实验室植物病害病原永久玻片数量有限,制作较早,保存时间较长,有些模糊,难以观察,有时花费很长时间也找不到要观察的对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课程的教学学时精简压缩,实践教学课时也随之减少。植物病理学课程由原来的60学时(理论和实验)现精简为40学时,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关键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高校得到了广泛应用。黑龙江八一农垦自搬迁后新建教学楼普遍为多媒体教室,在理论课教学中比较普及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但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仍然鲜见。实际上,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更能发挥多媒体的特点与优势,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方面更具潜力。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实验课教学,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识别病原菌特征和病害症状是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实验,由于病原菌微小,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时很难做到指导讲解与学生的视听同步。有了多媒体技术系统,教师将标本放于显微成像系统下,将图像呈现在大屏幕上,需要观察的病原菌在植物组织中的位点,病原菌形态的细微特征等,可同步识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实验用标本建设

在以往的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所用的标本一般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采集制作的,其中一些标本症状不明显,例如有些植物的白粉病标本,在采集时发病部位还没有产生病原菌的有性阶段,也就是还没有小黑点产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很难观察到白粉菌闭囊壳和附属丝和子囊等有性阶段的形态特征。还有大多数锈病标本的采集也有同样现象,有时在采集的时间较早时只能看到夏孢子,还未形成冬孢子,而锈菌在分类上主要是用冬孢子的形态不同来加以区别,影响实验效果。为此,教研组成人员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标本数量和种类。有些教师利用假期及出差时间到田间采集标本;有些教师还把家里出现病征的水果、蔬菜带到实验室,再经实验教师制作成标本,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本教研室还组织教师将难以观察的病原菌制作成永久装片。不易保存的标本拍成照片用多媒体播放,以便于学生观察识别。

3.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是实验课的基本要求,以前学生观察各种病原物,大多是现成的玻片标本,学生只是验证性的观察,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验时尽量以新鲜的植物病害标本或病菌培养物来代替永久玻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在完成后分析实验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能感知到病原物与寄主的密切关系,随着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们对植物病理学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训练了学生在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方面扎实的基本功,为以后独立从事植物病害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加强教师实验技能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新术和新方法不断更新,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综合性很强,所以,要求教师必须知识面宽、实际操作技术高、教学经验丰富。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组织的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学术会议,部分教师到国内其它农业院校参观学习培训,丰富植物病理学知识,增加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模式促使实验指导教师一方面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一方面通过不断学习和加强锻炼,努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5.考试方法改革

以往的植物病理学考试为卷面成绩(80%)加平实成绩(20%),实验课一般不进行专门考试,实验课成绩以实验报告内容为考核标准,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出现有些学生应付、抄袭现象,不能达到实验课教学效果。通过对植物病理学考试进行了改革,植物病理学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20%、笔试成绩70%。笔试以理论知识考评为主,实验以能力考评为主。尝试改革考试方式,以实践考试为主,凭借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评定学生实验成绩,这样评定实验课的成绩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让学生知道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笑语,胡俊,景岚,等.农业植物病理学高效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60:167~168.

[2]台莲梅,张亚玲,靳学慧.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118~120

[3]李金云,吴学宏,韩成贵,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改革与探索,2008,13i:94

[4]付长龙,张毅坤,姚全姝,等.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0,1:14~15

[5]刘春元,浏建华,孙淑君,等.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6,6:109~111

[6]王海光,马占鸿.对植物病理学对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措施[j].农业教育研究,2008,3

中国

plant pathology experimental section teaching reform explore of agriculture major

zhang yaling, tai lianmei, jin xuehui

hei longji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163619, china

abstract:the plant pathology is an utility discipline of agriculture science specialized, the experimental class teaching effect affect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and the study effect directly, in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had weakness in the past through the analysis, with the aid of the modernized teaching method, in aspects and so on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inspection way has carried o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explored the university the educational model, raised the outstanding multi-skill to apply the talented person.

第4篇:病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 实验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是高出理论课时数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又是植物病理学的基础学科,这门课程的学习质量关系到以后其他相关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是植物病理学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了切实改进该门课程实践教学质量,教研组进行几年的探索,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

就普通病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来说,我们采取的是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要抓住基础实验,循序渐进,合理地与理论课有机配合。基础性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应用相关的技术,独立自主地进行植物病理学实验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操作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在基础实验中, 例如针对“植物病害症状观察与描述”的相关实验,过去通常是室内观察干制标本,而现在我们带上标本在校园、实验基地直接观察病害,将标本和田间的发病症状对照,同时让学生自己在温室接种发病。活体发病比标本的病状和病症更加直观,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对病害的各种特性印象深刻,记忆起来就很轻松自然。实验过程中用植物病害标本和真菌培养物来代替永久玻片,增加学生动手制作临时玻片的机会,学生制作的临时玻片与永久玻片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了真菌的鉴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病害人工接种、潜育期观察和病害鉴定等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自选实验项目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全程规划,实验的每一步骤都要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相结合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开放型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充实实验教学资料

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践教学除实验教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实习。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课程结束后,在生产季节里安排了1.5周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采取室外采集、调查和室内鉴定两大部分。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最好的途径,要充分发挥实习的作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给每个小组定额采集任务、鉴定指标和调查任务;且学生实习之前,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预习实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到实践中去。根据农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带领学生深入田间、果园、实验基地等进行实地观察病害的危害病症和病状,调查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采集病害标本,并要求当天采集的各种标本及时处理,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领带下,分工协助,互相配合,发挥团队作用,提高标本的质量。小组随时讨论实习遇到的问题,每段实习结束及时进行师生大讨论,解决实习中的共性问题。学生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书籍进行各种病害的鉴定。几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助精神和责任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实验室病害标本的数量,使实验教学的材料更加丰富,为下一级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3 科研公共平台,为实验教学服务

为了使普通病理学实践教学效果达到使学生能够胜任科研工作和植保工作的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直接利用我院科研平台的研究项目,把教授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课后以小组形式进入科研平台,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选择实验方向,辅助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参与研究生的学术研讨会和进展报告。这样学生既了解学科的前沿,又锻炼了实验技能,而且公共平台上的科研氛围及教师的科研精神和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对学科的了解及兴趣,为学生将来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数量大大增加,而且获得国家级项目的比例比以前提高了1倍以上。

4 改革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制度

以往的实验课为理论课的一部分,不单独设立考试,且大多以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依据,这样常常使学生过分注重实验报告的完成,而忽略了实验的操作和观察,甚至有学生在实验课上滥竽充数,不认真做实验,抄袭他人作业,达不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改变过去的做法,给学生留有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时间,在仔细观察后完成实验报告,而且教师在课堂上随时监督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同时,我们还实行课堂考核制度,每节课随机抽查实验报告,检查完成情况,并针对实验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对实验内容掌握程度进行检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替别人作报告或抄袭的可能。实验成绩主要由课堂考核、实验报告和出勤情况组成。

实践教学的考核则综合采集标本数量、制作标本质量、鉴定准确率、永久玻片制作质量、实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实习报告的写作和实习课程考试等因素。在考核中实行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的办法,即标本的采集数量、袋装标本和塑封标本的制作质量是以小组为单位,而玻片标本和标本鉴定等是以个人为主。这些考核制度的改革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成绩,并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5 充分发挥网络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各类植物病害症状和病原物的形态特征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但这部分比较枯燥,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近几年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积累了较丰富的植物病害症状、病原形态的照片,设立数据库,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便于教师随时取材应用于课堂教学。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病原菌的生活史和侵染发病过程通过照片、动画和视频等直观的教学形式展示,活化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将田间发生到课堂模拟,微观现象通过直观动画反映的设想。

2009年开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在新建的植物病理学网址(http:///zwkx/zwbl/index.asp)中有实验/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相关链接、网站论坛等内容,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图片、电镜图谱、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同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上网预习和复习实验课程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是行之有效的。能力的提高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改革就是要将学生列为主体,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得以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各项技能及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在未来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小宁,黄丽丽,谢芳琴.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97(3):7-10.

[2] 张娜,杨文香,杨军玉.植物病理学科本专科生教学现状与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2):224-227.

[3] 高智谋,陈方新,吴慧平.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5(3):53-54.

[4] 徐建强,林晓民,廉业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6):104-106.

[5] 张俊华,张艳菊,李永刚.加强植物病理学实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73-75.

[6] 景岚,周洪友,胡俊.植物病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158-161.

[7] 赵春青,刘振宇,刘爱新.提高普通植物学实验教学效果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11-112.

第5篇:病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林木病理学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林学专业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更好地配合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更好地适应林学专业新的办学思想,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和社会的需求,笔者拟分析林木病理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林木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拥有崭新的思维方式,对林木病理学的要求与以往的学生不大相同。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回归的需求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反过来促进了林木病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促使其增加新的内容,部分概念也出现了改进和完善,作者多年从事林木病理学教学和科研,总结教学经验、社会及学生反馈的情况,认为目前林木病理学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师讲授,单向交流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开朗、追求平等、独立不羁,他们喜欢网络,并且乐意通过网络了解一切。面对这样一群年轻人,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单方面将知识灌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不观察学生的反应。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授课以后,教师讲授的知识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由于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担负着完成课堂笔记任务,久而久之使学生陷入了“听”与“记”之间矛盾的两难选择,学生听课比较费力,教学效果差。为应付考试,学生机械背诵,无法做到真正掌握病害研究、病害防治的原理和规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学生按照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步骤,机械模仿,很少思考,即使发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比如课堂学习某种药剂可以控制一种病害,生产实践中发现这种药剂效果很差,这时候很多学生就武断地认为药剂质量有问题,当确定药剂质量没问题时,又不知道如何分析原因。实践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药剂效果,如抗药性、不合理混用及用药时间等等。

(二) 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

由于学时压缩、学生认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林学专业的学生在修读本课程前,由于相关基础知识欠缺而影响到学习本课程。如缺乏必要的前导课程的学习,没学过关于微生物方面的课程,包括真菌、病原原核生物、病毒、类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这些是林木病理学主要研究对象,而且这些病原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缺乏感官认识的效果。这些微生物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如细菌的鞭毛、荚膜,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转主寄主,病毒的致死温度、经卵传毒及高温隐症等,比较难理解。甚至有的学生不敢接触新鲜实物标本,担心被病原物感染。再者关于微生物研究的仪器设备不熟悉等,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 教材落后、教具单一

《林木病理学(修订版)》 或《森林病理学通论》多年以来都是本学科通用的教材,出版已经十多年,部分内容已脱离实际或不符合新的公认学术成果,很多新的问题无法解决。随着退耕还林、农田保护、防风固沙等措施的大力实施,速生杨树在河南的种植面积很大,悬铃木、白蜡、女贞、玉兰、银杏及珙桐(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绿化树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近些年出现的杨树黄叶病、悬铃木的白粉病及珙桐的根腐病等新病害,现有的教材中无法找到应对措施。另外,教材中部分林木和病害当地很少看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林木病理学部分专业概念也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比如,原有病原微生物分类的变化、病害经济学、病害的无公害治理和森林保健概念等等。

在教具方面,现有教具主要包括盒装标本、浸制标本、玻片标本、挂图以及多媒体图像资料等,这些教学用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木病害症状和病原物的特征,辅助了教学,但仍有不足。如盒装标本和浸制标本由于长期存放,颜色和形状有了一定变化,缺乏真实感。玻片标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特征典型的病原物,细菌的某些结构和病毒还无法通过这些玻片观察。挂图所表现病原物和病害的特征非常典型,但同样缺乏真实感。多媒体病害和病原图片数量和种类上仍无法满足需要。

林木病理学教学改进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搭建学生表演的舞台,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彻底改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课方式,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本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选课的是林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大学学习生活,学习了林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了大学课程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因此,在课堂中,完全可以首先让学生讲。比如,让学生讲泡桐病害。先讲泡桐的生产情况,是否存在重大病害,如果有,病害对泡桐生长影响怎样?如何去识别泡桐丛枝病害?病原物是什么,有哪些特性?教师可以带着这些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病害的起因、症状、流行规律、防控措施以及栽培管理与病害的关系等,通过不断的启发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林木病害的诊断能力、病害防治方案的设计能力、林木病害调查与测报能力、农药使用与药械维修能力、标本制作与生物绘图能力以及档案管理能力,培养符合林业生产需求的高科技人才。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身边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比如,结合电影《2012》、《后天》分析生态失衡对地球、对人类的影响,类比森林生态的破坏,分析病害流行危害的原因。比如,2008年雪灾给国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联系林业生产,认真分析会发现,冻害会诱发细菌病害,树皮腐烂等病害的暴发流行。同样林木病害也可以影响人类活动,如黄栌白粉病对北京香山风景区的影响,松材线虫病对我国南方大部分林业生产和风景区的影响,林木病害对林业、对经济、对就业岗位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世界各国的农业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人文教育融入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学习林木病理学发展史时,注重分析前人勇于创新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研究病害发生发展过程及暴发流行时,注重分析病原物、寄主、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平衡稳定,则病害轻,如果关系失衡,病害就会暴发危害。可以延伸到人际关系、物我关系,提醒学生注重这些关系和谐发展。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比如,6月份进行的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工作,需要3~5人1组赴郊区或附近森林公园进行,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布置任务。野外条件比较艰苦,需要学会协作,学会与当地人打交道,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及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又可以锻炼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功能,以现有教材为纲,不断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比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研究病害的管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林木病害的影响。以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病害,也就是把病害作为林木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不是要将病害彻底消灭,而是通过合理地改善林木的管理措施,建立有利于林木生长,不利于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灵活的学习场所。网络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病害发生与防治的科普知识、学术文章,各种各样的病原物和病害症状图片及影像资料等。生活中的教学材料也十分丰富,杨树腐烂病、溃疡病,柳树的腐烂病,杨树的黄叶病,泡桐丛枝病以及枣疯病等等,只要认真观察很容易在学校、绿地、公园等处发现这些病害材料,让学生感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对杨树黄叶病、悬铃木的白粉病、珙桐的根腐病等新病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调查,研究病害症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与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思路,探讨病害发生的可能原因,探索病害的防治方法,一起动手去防治病害。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增加学生了解科研仪器的机会,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和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四)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由于总课时数的减少,按照原有的学时分配进行授课,势必导致总论部分缺乏足够的时间讲解,加上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更增加了对各论部分的学习难度,教学效果差。因此,应调整教材各部分授课的学时比例,用50%以上的学时重点讲解总论部分。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交叉授课方式,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各论部分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教学材料。如以杨树腐烂病为枝干病害的代表,以黄杨白粉病和悬铃木白粉病为气传病害的代表,以珙桐根腐病为根部病害的代表,以杏树根癌病为细菌病害的代表等等,这些案例均为实践教学中的典型病害,现场进行林木病害案例讲解,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明显提高。“以点带面”其余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课程论文为考核形式,随机选取小组进行课堂演示,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可以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为学生提供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提供国内外与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相关的专业网站和精品教学网站,如中国森防信息网、植物病理学在线、植保信息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美国动植物检疫局网等,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融入人文教育,丰富教学材料,调整教学内容等措施,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永无止境,需要从各学科汲取营养,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红,刘志恒,陈立杰,曲波.多媒体技术在植物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6):67-69.

[2]孙思,王军.《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47.

[3]丁桂琴,郭晓凡.改革森保专业教学,适应森防工作需要[J].森林病虫通讯,l999,(2):45-46.

[4]蒋子春,张振国,李英芝,王静.国外农林专科院校教学特色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93-95.

第6篇:病理学知识范文

摘 要:病理学检验是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互相交叉、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要重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按照实验准备、操作、总结和报告书写的步骤高质量完成动物实验,也可将显微互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综合应用PBL、PCMC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得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病理学 医学检验技术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232-02

病理检查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病理学之间关系密切。但病理学实验教学却还停留在老旧的教学方式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师生交流有限、学生对于病理结合临床的理解片面等诸多问题。实验教学水平与实习和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实习和就业需求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教学过程没有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所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教学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重视早期病变的分子和生化水平的改变,加强病理学与检验实践的联系,增加病理检验的内容,并在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1 病理学与医学检验的关系及其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病理学与医学检验的关系

病理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可能从事病理检验工作。该课程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相关,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检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检验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病理学涉及了医学检验的免疫检验学、微生物检验学、血液检验学等主要学科,病理检查属于定性诊断。可见,医学检验技术与病理学是互相交叉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

1.2 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观察标本、切片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和病理讨论等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并绘制镜下所见图像能够观察到炎性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特点及其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借此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病理检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讨论能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复习和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和鉴别能力。应增加并强化学生检查手段、方法、内容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等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内容和素材。在病理讨论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疾病和问题为中心,通过具体实例来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宜适当安排病理检验工作程序和规范、熟悉病理学常用仪器设备及其操作、常用制片操作与各种染色技术等病理检验技术并进行考核,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动物实验教学的基本步骤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应整合多个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自主完成查阅文献、实验操作到书写实验报告的全过程。通过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与创新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完成实验目标,从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1 实验准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应以病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结合检验医学知识来分析并解决病理学实际问题。要高质量完成病理学实验,学生必须与教师通力协作,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探讨并不断完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这一过程,完成实验设计。

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实验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何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教师要通过预实验提前摸索和总结实验条件,达成实验目的。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和基本流程,了解实验技术特点、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要按照伦理学要求对待实验动物。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实验原理、操作流程、实验安排设计的文献资料,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最后教师批阅学生实验整体设计方案,进而修改实验方法步骤,完善实验设计方案,为高质量完成实验奠定基础。

2.2 实验操作

这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为每个实验小组设立组长,促使其合理分工,指导学生按照规范完成饲养动物、消毒手术器械、制备模型、护理术后动物、观察病变和制备病理切片等整个实验操作流程,同时客观记录实验结果。

2.3 实验总结与报告书写

每组学生在教师主导下,认真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分析失误的原因并提出具体措施予以改进。之后,学生要用科研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摘要和正文、参考文献为实验报告的主体框架,同时附写实验总结和建议。实验器材、试剂、操作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是正文的主要框架。教师应根据实验设计方案结合实验操作来批阅每份实验报告并给出综合评分,最后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3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将显微互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综合应用PBL、PCMC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得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1 应用显微互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

病理学实验教学可在显微互动室进行。教师借助显微互动系统在每位学生计算机屏上显示镜下示教图像,通过实时动态查找演示、借助软件进行标注讲解和局部放大来实时分析目标图像。为掌握学生观察情况,教师应实时检阅切片观察的动态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镜下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3.2 PCMC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PCMC法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是通过问题作为获得和整合新知识的学习方法。PCMC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临床典型病例,设置典型病例中隐藏的问题;以适当数量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将精选的典型临床病例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对病例进行讨论,教师可适时启发和引导,先寻找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最后形成学习小组意见,同时整理好相关资料;各学习小M推选代表,阐述各自观点看法,教师归纳总结并评价各组表现。

实验教学是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重点。这要求学校应重视该专业病理学师资队伍建设,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实践来探索和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改进实验教学,达到启发思维、激发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轩,罗峰,方克敏,等.Motic显微互动系统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9):2651-2653.

[2] 安锦丹,赵洪涛,王洪伟,等.PCMC教学模式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92,136.

[3] 资源,程庆,赵文健,等.综合实验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23):244-245.

[4] 云芬,贾永峰,孙勤暖,等.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0):64-65.

第7篇:病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88-02

研究生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重视其传授知识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不应只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应注重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符合其培养要求和实际需要,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病理学是医学专业中联系基础课和临床课的桥梁性学科,它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质,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病理学的教学是深化学生理解力及拓展学生思维的关键环节。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思想日趋成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经过研究生入学选拔和课程教育,其有能力胜任部分教学任务。让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与他们现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相符合,为他们提供了融入社会和展示才华的平台。[1]经过教学各环节的锻炼和培养,可以激发研究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下是本人指导病理学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中的几点体会。

一、言传身教,践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品质

医学院校的重中之中体现在教学这一方面。从对教学授课的准备,到组织实施、考核上报、讨论讲评,是一项极其严肃、细心的工作。它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以学生为主,特别是作为实践性极强的病理学课程,更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强化,通过学生反复观察才能牢记病理学改变,所以对经验有很强的依赖性。作为教师,在课程讲解时,不仅要熟悉课程内容,更要有好的方法方式,不能是死板的板书讲解。教师高涨的热情才能吸引学生热爱课程。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学识修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所从事的医学事业。例如,我们所在的病理教研室所做的是自治区一些地区的医疗纠纷尸检,学生可以跟随学习,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相对于老师的单纯讲授更容易掌握。而且在实践中,学生身临其境,能对本实践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我们在尸解过程中表现的不辞辛苦、不惧危险、耐心细致地查找死因的态度也可以言传身教地感染到每一位学生。经过磨练,研究生热情膨胀,积聚社会责任感,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也让每个研究生都能共同进步,真正实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学生、老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

二、合理的安排研究生教学实践时间

病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分为临床专业型和学术型,临床专业型大部分是医学院的应届生,没有参于过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对病理学的认识仍停留在基础阶段;而学术型研究生大部分则有过在各个医院病理科和病理教研室工作过的经验,对病例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但课程讲述方法及技巧还不太完善,使得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程度不够高。病理学需要掌握大量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是医学专业中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性学科,更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及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病理学的研究生参与到教学里来,深化了研究生对病理学的理解,并对研究生的思维拓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把研究生参加教学的时间定在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这正是我们学科教学任务最为繁重的学期。

三、强调教学观摩和认真备课

1.教学观摩。由于研究生对病理学掌握和了解的不同,以及每一个研究生的教学能力的不同,再根据我们病理解剖学教研室所承担教学工作的情况,我们将研究生参与教学的方式设置为实验课教学,在上实验课之前需要经过听课阶段。研究生要认识到在听每一位教师授课前,一定要先了解所讲授的内容,而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学习教师在授课时的方法及技巧,并培养出自己的风格和魅力。特别是在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更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前带领阅片、课中辅导、课后绘图、总结等环节。为了能出色地完成每一节实验课的授课,我们要求研究生自始至终听资深病理学教师的理论课和实验课,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汲取有益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教学能力。研究生往往没有教学经验,因此应该虚心听课,认真学习老师如何进行开场白,如何讲授教学重点、难点,又引用了怎样的临床病例,以及如何分配课堂时间,如何活跃课堂气氛,等等。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授课方法和技巧,作为研究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在短期内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要做到在熟悉讲授内容的同时,学习授课方法和技巧。

2.书写教案和认真备课。经过上述听课阶段后,方可进入教学实践环节。其中,认真、充分备课至关重要。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精通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教案。而书写教案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的基本功。教案是教师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创造性劳动,绝不是教材内容的单纯重复。教研室要求研究生重视教案的书写,严格按照教案的格式和标准,重点把握基本理论和基本要求,要做到重点内容无遗漏、新近观点有依据,书写准确,语言精练、通顺。同时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研究生撰写教案,对其教案进行审阅,并提出相应的修订意见。同时还要求研究生按照辅导老师的意见及时进行教案的调整和修改。而研究生撰写一份好的教案又是一个提高、巩固、再学习、再强化理论知识的过程。

四、注重试讲和应用现代教学模式

1.认真试讲。教师可以利用试讲的机会,来克服研究生的胆怯心里,也可以帮助研究生查出自身问题,弥补不足。研究生第一次试讲,心里都比较紧张、茫然,他们往往不是太清楚课程的安排,开始讲什么,怎么样结束。所以利用试讲这个机会就成了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讲解课程上,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做到条理清楚,突出重点难点。同时要求授课者吐字发音标注,还要有适中的语速,锻炼研究生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课前提纲也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深一层次的理解。病理教学要注重讲授的技巧性,注意抓住四个要点:教师要在讲清概念上下工夫,进行准确透彻的分析;每次课程的讲解思路要清晰,各节之间要相互关联,层次清晰,进而达到让学生能提高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好课的主要标准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讲解;要注意讲解的技巧,语言要精练和准确,吐字清楚,讲话速度要慢,让别人能够听清楚明白。很多学生思维活跃,准备一些问题留给学生发言,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要不断创新,改变单纯的讲解授课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进步,让他们都能自信满满的讲授课程。除了备课和试讲之外,还要强调对研究生的授课进行督导和总结。

2.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教学方法也显得额外重要。多媒体技术和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的应用是病理学教学新兴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改进学生的病理学学习模式,将传统课本教学搬到计算机屏幕上,丰富了教师教学的内容,拓宽了教学平台。将病理切片制作成全片数字化图象,即数字切片或虚拟切片,学生不通过显微镜,直接在计算机上直观阅片。数字化病理教学切片库可以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建立病理学信息平台,便于数字化病理教学切片的共享,而且可以通过用户认证进行一定范围的病例讨论[3]。建立数字化病理教学切片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提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和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的应用在教学中合理应用,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研究生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重视其传授知识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不应只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应注重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符合其培养要求和实际需要,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经过研究生入学选拔和课程教育,其有能力胜任部分教学任务。让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与他们现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相符合,为他们提供了融入社会和展示才华的平台。

总而言之,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其自身的教学技能也是一种锻炼,综合素质也有所提高,而且在实践中教师们对研究生的指导与总结,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也大大缓解了教研室的教学压力,同时也为病例教学事业的人才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新疆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将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定为巩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工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这几个方面,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找出病理学科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健.现阶段研究生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知识经济,2009,(12):139-141.

第8篇:病理学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53-02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基础主干学科,以形态学为基础,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桥梁课程。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着几大问题,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及形态描述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病理形态掌握难。PBL能解决这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 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多年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以传统的单纯的讲授知识为主要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为学习而学习,甚至盲从于或拘泥于考试,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如果能将PBL教学法应用到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把基础知识与新的信息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将学到的概念和原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便为学生参加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国内多所高等医学院都开展了PBL教学,广泛应用与临床课程基础学科的理论和实习教学中,口腔内科学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此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学生体会到此教学法在口腔教学中起关键作用。【1】

1 目前,我国PBL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教师讲解部分比重大。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模式形成的客观条件造成的。PBL和传统教学法相适合的教学法可弥补这一缺陷,可兼顾自学能力或基础差的学生,实践证明学生较适应。【2】

1.2 PBL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法的有机融合不够。此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获取知识有较大的随机性,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部分医学院已逐步放弃单纯PBL教学法,我们主张将多种教学法融为一体,混合使用,是各种方法的优点都体现出来。

1.3 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1)我国PBL尚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仅小范围,局部应用,很难系统评价它和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及其远期影响。(2)目前均仅在一个学科领域采用PBL教学,不利于各学科的交融,没有真正体现PBL教学的优势。配套改革措施不到位,PBL需要打破新规,编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教材,目前还没有多学科教材共同编写的与之匹配的材。

1.4 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不能仅靠考核、学生反映和教师观察,要逐步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

1.5 能胜任PBL教学的师资短缺,PBL教学法需要教师贯彻教育理念,熟悉多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实习教学的带教教师多为年轻的临床医生,脱产活不脱产的进行教学,对PBL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都较为欠缺。PBL教学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病例,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时引导,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带教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和充裕的时间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1.6 学生习惯的改变,由于传授教学模式的惯性和我国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使PBL教学的进展比较困难。大专生,本科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相对较差,在信息收集方面花费时间较多,一些学生表达能力差,虽然基础知识扎实,但往往难以参与其中。因此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重中之重。

2 改进PBL教学的措施

2.1 进行优秀PBL的问题或病例设计。

由专家设计有一定难度、能包含学习目标、有实用价值的病案,分次提供给学生,学生们参与其中。教师在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出非指导性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促进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联系过去相关的知识,经验,协助学生联系过去相关的知识,经验,协助学生讨论,理清及认识学习目标,协助学生搜集运用学习资源。

理论课我们主要对龋病,口腔粘膜病两章内容进行了试验。每一堂课前均布置下次课讨论的内容,以便与学生在教学前去图书馆或网上查资料。我们在口腔组织病理实习课中穿插病例分析讨论,老师讲过一个病例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大体所见,然后切片实时观看,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病理诊断,说明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临床病理所见,然后老师总结归纳。

2.2 效果评价。

PBL教学后我们进行问卷调查,对三期学生120人,进行了包括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分析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几大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此教学发育传统的讲授法相比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能够主动的寻求知识,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青 熊世江 李冬 口腔内科学临床前期PBL教学中病案设计讨论 医学教育探索 2009年 3月第8卷第3期

[2] 杨芳宇 PBL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21(2)

作者简介:

第9篇:病理学知识范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安微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399

国内刊号:34-1073/R

邮发代号:26-5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