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学研究范文

生态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学研究

第1篇:生态学研究范文

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图1)有6个亚种,我国分布有4个亚种:指名亚种(C.s.sini-ca)、乌苏里亚种(C.s.us-suriensis)、东北亚种(C.s.chaborovi)、台湾亚种(C.s.kawarahiba) 。1996年至1997年赵益善等在历山自然保护区对金翅雀的繁殖生态、种群结构、食性以及活动规律等进行了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路线调查法、幼鸟扎颈法和取样解剖法。2005年3月至7月严小惠等对南充市金翅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利用10x42熊猫望远镜,采用完全记录法(Focalanilal sampaling)和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once recording)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金翅雀3月开始繁殖,雌雄共同筑巢,营巢期4-5天。雌鸟孵卵,孵卵期12-13天,孵卵期间食物由雄鸟提供。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14-15天。雏鸟生长曲线呈“S”型。金翅雀的研究在山西、山东、四川等地都有报道,但在北京地区金翅雀的繁殖习性尚未有详细报道。北京分布的是东北亚种 (C.s.chaborovi),为留鸟,身着黄橄榄绿色的羽毛,配上粉红色的小嘴,甚是可爱;迎着阳光,飞行鼓翅时,翼端有金黄色闪闪发亮的光泽,这便是金翅雀独一无二的标志。我们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市牛栏山一中校园内对金翅雀繁殖生态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我们主要研究筑巢于校园红叶李和雪松上的金翅雀,分别编号为1号巢和2号巢,对其繁殖进行了全程摄像和拍照,记录了金翅雀繁殖的所有生态学习性。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金翅雀,属雀形目燕雀科。

2 研究工具

8×30双目望远镜和20×60单筒望远镜、数码相机、摄像机、编辑机、200g托盘天平、卷尺、梯子、笔、记录表、布袋等。

3 研究步骤和程序

(1)2007年11月对校园科技楼前的红叶李进行剪枝,给金翅雀筑巢提供条件(图2)。

(2)2008年3月至4月主要观察金翅雀繁殖初期占区、求偶、配对活动。

(3)2008年5月至6月主要观察并拍摄1号巢金翅雀产卵、孵化及育雏过程。

(4)2008年7月主要测量2号巢金翅雀雏鸟生长发育情况。

(5)2008年5月至12月主要对金翅雀的各种数据进行汇总。

4 操作方法

观察法:我们几个同学分工合作,在金翅雀筑巢、产卵及孵化期,主要观察金翅雀筑巢、产卵情况、成鸟孵卵情况、卵颜色的变化,及测量卵的一些数据。在金翅雀育雏期,观察金翅雀成鸟喂幼鸟情况。在雏鸟生长期,观察并测量雏鸟每天的生长情况,包括体重、体长、翅长、喙长、跗踱、尾长等。在幼鸟出飞时,观察幼鸟的特点。

录像法:观察的全过程均进行拍照和摄像。

三、研究结果

1 金翅雀的巢及营巢

(1)繁殖前期

研究区域主要在牛栏山一中校园及顺义周边,校园内主要以人工绿化植物为主,主要有油松、雪松、法国梧桐、红叶李、国槐、圆柏、白玉兰、紫玉兰、白杆、刺槐等。

金翅雀在非繁殖期集群生活,一般在30只左右。喜欢在草籽谷物丰富的地方觅食,喜食麦粒、草籽、桑果等。常活动于城市、乡村及公园附近高树上或灌丛中,深山区分布较少。

牛栏山一中常年有几十只金翅雀活动,3月中上旬进入繁殖前期,开始出现占区、求偶、配对、等繁殖行为。2008年3月初我们经常看见金翅雀雄鸟在雪松、油松、圆柏的枝头吱吱喳喳地占区,三月中旬我们发现雪松上有了金翅雀的巢(图3)。选巢时,雌鸟在树枝间上下跳动,常停下观望鸣叫,雄鸟随雌鸟飞行,常停在旁边的树枝上看雌鸟并发出响亮的呜叫。2008年4月下旬随着落叶树的树叶生长。在紫玉兰、红叶李、海棠上我们陆续发现了金翅雀的巢。

求偶时,雌鸟在前,雄鸟尾随其后,在树枝间追逐。当雌鸟停住或者觅食时,雄鸟在树枝间飞行并发出低沉持续时间较长的呜叫,雌鸟飞走,雄鸟紧追,直到雌鸟发出呜叫回应。雌鸟站在树枝上,雄鸟在空中完成,每次持续2~3秒。我们拍摄到金翅雀在筑巢期也进行。

(2)营巢

金翅雀筑巢多选择松柏类树种,巢一般位于树干与侧枝的交叉处或侧枝上的隐蔽处,主要由雌鸟筑巢。通过录像观察雌鸟每次取材时间一般为几十秒,大约在离巢50米的周围取材。雄鸟主要负责警戒和情饲,也供少量的巢材辅助雌鸟筑巢。雌鸟筑巢时先用草根或松针等搭起骨架,再用细草根、羽毛或棉絮状物填充。我们给在红叶李上筑巢的金翅雀提供了一些筑巢的材料,如棉絮、羽毛等,看到并拍到金翅雀利用我们提供的材料筑巢。5月11日我们发现在科技楼红叶李上有金翅雀的活动(图4),经过大家仔细观察,发现金翅雀的雌鸟正在筑巢,雄鸟在周围树上呜叫来吸引我们的注意。这窝金翅雀筑巢的位置非常利于摄像,我们从科技楼二层物理实验室中,利用窗帘掩护,只把摄像机镜头露出窗外,对这窝金翅雀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研究。

之后陆续又在雪松上发现营巢,筑巢高峰期为3-5月份。根据对几个巢的营巢期长达几个月的观察。得知其平均营巢期约为4-5天,下雨天有推迟的现象,最迟可达7天。筑巢过程中,亲鸟警惕性很高,衔材回巢时一般是先到巢所在树的附近树枝眺望,感觉没有危险时才回到巢中。当巢呈碗状时,雌鸟会试蹲于巢中并压紧巢材。

(3)巢及巢材

校园内最高巢筑于5米高处的雪松上,最低巢筑于2米高处的红叶李上。另外在海棠树、紫玉兰、白玉兰上我们也发现了金翅雀的巢(图5),巢位高约2~4米。巢呈碗状,结构精致,紧密结实。巢外材主要为草根、松针、棉线、尼龙线、苔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中间巢材主要为枯草、杨柳絮、小布条、榆钱和一些细草根,内材主要为毛发、羽毛、棉絮等。我们对1号巢和2号巢的有关参数进行了测量,巢高平均52毫米,巢深平均38毫米,巢内径平均53.5毫米×61.5毫米,巢外径平均93毫米×94毫米。亲鸟常在巢周围飞行并发出清脆的呜叫来标志领域。金翅雀的巢区大小不是很明显,有时两对金翅只相距几米远(见表1)。

2 金翅雀的产卵、孵化及育雏

我们从科技楼二层物理实验室中,把摄像机镜头露出窗外(图6),对红叶李上这窝金翅雀的产卵、孵化及出雏进行了摄像研究。对紫玉兰、雪松上的几窝金翅雀进行了各种数据的研究。

(1)产卵及孵化

5月11日红叶李上金翅雀开始筑巢,5月15日筑巢结束,5月16日我们发现了第一枚卵,到5月19日连续四天每天清晨产1枚卵,1号巢金翅雀的满窝卵数为4枚。卵椭圆形,鸭蛋青色,

卵重(1.99±0.26)克,长径(18±1)毫米,短径(14±0.25)毫米。刚产下的卯钝端有很稀少的淡红色斑点,随着孵化期加长,钝端斑点变大,颜色也变深,到孵出前斑点的面积占整个卵的1/3,且呈深红黑色。我们对1号巢和2号巢金翅雀的孵卵进行了巢温的测量。把水银温度计的水银端从巢底插入巢中。选择温度适中的上午10点左右,趁雌鸟在巢中孵卵时测量(图7)。测量时雌鸟飞走,观察数据时间一般为1分钟,雌鸟在5分钟后回巢。测得金翅雀孵卵温度在34℃左右,雏鸟出壳时取走温度计,减少对金翅雀育雏的干扰。

金翅雀在产下首枚卵后就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主要是外出觅食、情饲和警戒,雌鸟有时候也出去觅食,孵卵期14~16天。

孵卵期间情饲一般是一天4次左右。观察中发现最早的一次是7:16,最晚的一次在18:40。大多数情况下雄鸟在观察没有危险时直接回巢喂雌鸟。雌鸟发出轻轻的“ci―ci”声并迅速扇动翅膀求食。有时雄鸟会落到离巢约5米远的电线或树枝上,发出“zhi―zhi―zhi”的叫声几次,雌鸟听到后迅速飞到雄鸟身边,发出轻轻的“ci―ci,,声并迅速扇动翅膀求食。雄鸟扇动翅膀发出类似雌鸟的叫声,把食物喂到雌鸟嘴中。每情饲一次雄鸟喂给雌鸟食物7次左右,喂完后雄鸟会在电线或树枝上清理嘴,雌鸟吃完食物后一般会拉一次粪便并在电线或树枝上清理嘴和整理羽毛。 (孵卵期情饲情况详见表2)

孵卵过程中雌鸟有理巢(修补巢与压巢)和翻卵、冷蛋现象,观察中冷蛋时间最长达60分钟,最短50秒。金翅雀雏鸟一两天内全部出壳。出壳后亲鸟会把壳叼出,我们看到雌鸟有吃蛋壳现象。

(2)育雏

金翅雀育雏为雌雄共同育雏。幼鸟一般在上午10:00左右孵出,幼鸟孵出当天亲鸟开始喂食。牛栏山一中校园内最早育雏在4月25日,进入育雏后期亲鸟的警觉性明显加强。

育雏前期(1~4天),亲鸟回巢前会很谨慎的观望再回巢,在喂食过程中会不停的观望周围的情况。一般是雄鸟把食物喂给雌鸟。雌鸟再喂给幼鸟,有时我们也发现雌鸟在巢边理巢时,恰巧雄鸟回巢,雄鸟会直接把食物喂给幼鸟,这时雌鸟会震动翅膀、张着嘴等雄鸟喂食。雄鸟会把最后几口喂给雌鸟,雌鸟再把食物喂给幼鸟。雌鸟出巢的时间很少,有理巢、改变、啄雏行为。一般情况亲鸟喂完食,会把幼鸟的粪便吃掉。有时幼鸟臀部一翘,成鸟的嘴会在臀部等着把粪便吃掉。 (育雏期亲鸟情况详见观察记录表)

育雏中期(5~9天),雌鸟在巢中的时间减少,常出巢寻找食物。雄鸟回巢时,如果雌鸟不在巢中则先喂幼鸟,等吃完幼鸟粪便后飞走。若雌鸟在巢中通常是先喂雌鸟再由雌鸟喂幼鸟。幼鸟出现站立、梳理等行为。

育雏后期(10天至出飞),雌鸟在巢中的时间明显减少,晚上不回巢呆在附近的树上,喂幼鸟次数上升,雌雄常一起戏飞。育雏期间雌雄均清理巢,但雄鸟多于雌鸟,亲鸟吞食幼鸟粪便的现象减少。观察中发现,幼鸟出飞前亲鸟常在巢边的树上发出叫声引幼鸟出飞,幼鸟出飞后亲鸟还喂幼鸟一周时间,有带雏练飞行为并且会在附近的树上守候,有危险时亲鸟会发出“zhi―zhi”的叫声。

我们对1号巢亲鸟前10天育雏次数进行了全日的观察统计,发现亲鸟喂食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8:00-10:00和14:00-16:00。喂食时一只成鸟飞了回来,3只幼鸟立刻大声呜叫起来,嘴巴向上张得很大,成鸟把食物塞进几只幼鸟的嘴里。但有几次雌鸟回巢时,几只幼鸟酣睡中没有反应,直至几分钟后,雏鸟突然一齐大声呜叫,雌鸟才开始喂食。

育雏期是鸟类活动最频繁的时期,但由于我们对金翅雀育雏期进行了全程拍摄,所以我们可以按自己的时间分配观看录像的时间,而且全程拍摄还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全面地了解育雏期金翅雀的详细行为。

(3)2号巢金翅雀雏鸟1~14日龄生长发育情况

为了减少对金翅雀繁殖的干扰,我们只对2号巢雏鸟进行了各种数据的测量。每当我们靠近巢时,亲鸟会发出“zhi―zhi”的惊叫声,并不断地在树枝上飞跳,当人离开,亲鸟确定没有危险后才试着回巢并在巢中紧张的观望。约15分钟后恢复平静。

1日龄:金翅雀刚出壳时全身,皮肤近透明,仅头顶、肩部、背中央、腿侧有少量长而稀疏的淡黄白色的绒羽,体无力,双眼紧闭,腹大。由腹部可见内脏。

2日龄:幼鸟开始进食,颈右侧嗉囊里的食物明显可见,为白绿色的混合物;体表淡黄色,上述部位的绒羽为淡蓝灰色。

4日龄:皮肤不再透明呈嫩黄色,绒羽长长些且分布到了头的大部、翅、尾、背两侧、腿周,羽尖微显黑色。喙基黑色变多,嘴裂的红色变淡。

6日龄:眼睁开,身体黑色素增多,有羽毛部位扩大,绒毛灰黑,嘴尖紫红色。

8日龄:体力较大,爪可抓物,绒羽明显增多,腹部羽区变宽、羽鞘自顶部裂开。开始放缨,可见淡黄色皮肤,裸区肉色;翅上的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7枚,较长;尾羽10枚,肛周有白色的约l毫米的纤羽长出;嗉囊变大,可见里面多为绿色食物,幼鸟在巢中求食较积极。

10日龄:背部羽毛多黑褐色,腹部多呈黄褐色,肛周羽毛明显增多。

12日龄:腹部裸区很少,嘴黑色,嘴尖有很少的一点白色,飞羽出现黄色斑点。飞羽和尾羽尖呈白色。

14日龄:幼鸟出飞,主要在巢旁的树枝上短距离的飞行,体型已接近成鸟,全身羽毛整齐,仅头部有少量绒羽,翅上的黄斑明显可见。测量雏鸟的体重、体长、跗、翼长、嘴峰的生长情况数据分析可知各种生长曲线呈“S”型。 (2号巢金翅雀雏鸟1~14日龄生长发育情况见图9)

我们对2号巢的两只雏鸟1~14日龄体重和体外器官进行测量,发现雏鸟体重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第1-3天增长较慢,平均1.1克/天。第4-7天增长速度平均达3.15克/天,而离巢前体重略有减轻(见表3、表4)。

雏鸟的跗、翼长也基本上呈“S”型增长,从图10、图11中可以看出:雏鸟的生长早期1至4日嘴峰增长较快,因为嘴为接受亲鸟喂食的器官,其增长快有利于雏鸟更好进食,为以后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中期5-9日体重、跗增长较快,因为此期新陈代谢增强,进食量较大,所获能量大部分用于身体内部器官的生长,从而表现为体重的迅速增加;而爪、跗则与稳固和支持身体、争夺获取食物的最佳位置有关:后期10日至出飞体长、翼长和尾长增长较快,与雏鸟即将离巢而进行的飞翔生活密切相关。这个结果也说明:与取食有关的器官优先发育,而与飞行有关的器官后期发育较快。

四、研究结果分析

1 喂食时间分布

从图12可以看出育雏期间,幼鸟进食高峰

在7:00左右和17:00左右,早晨的进食高峰主要原因是一晚上没有进食,而傍晚的进食高峰是要为晚上的能量代谢做准备。这期间幼鸟进食频繁,雌雄亲鸟轮流喂食。中午进食频率低是因为中午温度高,不利于成鸟活动,早上6:00之前和下午19:00之后,天色昏暗,温度下降,不利于成鸟觅食。在育雏期间,大部分时间雄鸟将食物交给雌鸟,由雌鸟喂幼鸟,雄鸟也偶尔亲自喂幼鸟,这种喂食方式,让雄鸟有更多的时间觅食和警戒,增加了幼鸟的食物来源,也增加了幼鸟的安全性。同时食物经过雌雄亲鸟的初步消化,更有利于幼鸟的消化吸收。金翅雀的亲鸟在育雏后期经常一起在巢周围戏飞,据资料显示:它们一年繁殖2~3窝。这可能是为下次的繁殖做准备。

2 保护雏鸟的行为

拍摄期间我们发现金翅雀亲鸟会驱赶靠近巢的麻雀。在育雏期间有一只灰喜鹊飞到1号巢边(图13),亲鸟立即飞走,在附近的树枝上呜叫吸引灰喜鹊的注意,我们想这也是一种保护雏鸟的行为。每当我们接近有幼鸟的巢时,成鸟总会在十几米远处大声呜叫,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同时亲鸟的呜叫也暗示了雏鸟有危险,雏鸟这时绝对不会发出一点声音。相反,在成鸟喂食时,他们却大声地叫着,这可能是它们天生就有的自我保护能力。

3 啄食雏鸟粪便和蛋壳行为

在育雏初期和中期金翅雀亲鸟都有啄食雏鸟粪便的现象,而后期则较少,大多是将其叼出巢外,我们推测可能初期雏鸟粪便中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亲鸟通过啄食雏鸟粪便可以获得较多能量,具体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亲鸟有吃蛋壳现象,我们推测可能与亲鸟补钙有关。

4 金翅雀幼鸟成活影响因素分析

从我们研究的几窝金翅雀发现其孵化率较高,但成活率偏低,主要原因是幼鸟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影响较大,如2号巢中两只幼鸟是因为7月5日的大暴雨而死亡(图14)。其次也有其自身的原因,1号巢中幼鸟在临出飞前两天有一只幼鸟在夜晚失踪,我们分析原因是幼鸟在育雏后期体形较大,但巢相对较小,有一只在夜里被同伴挤出了巢。

1 金翅雀在北京繁殖生态习性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区别和形成原因(见表5)

(1)金翅雀在北京和山东最早筑巢时间相当,晚于四川南充地区,稍早于山西和甘肃。我们分析主要和气候有关,金翅雀在北京落叶树种上的筑巢期为四月下旬,而此时正是北京落叶树种枝叶基本发育成熟的时期。

(2)从五个地域的筑巢树种上看,金翅雀偏爱在松柏类树上筑巢。另外有些树种是当地的特有树种,如山杨树、柳杉。

(3)金翅雀在五个地域的满窝卵数大多为4枚,这与金翅雀的体形和巢大小密切相关。

(4)金翅雀在筑巢期我们观察到两次过程,在我们所参考的资料中过程均在筑巢前期。我们分析这与我们进行全程摄像有关,几乎白天的繁殖生态行为都拍摄记录,使我们观察得更细致。

2 北京地区金翅雀的生态作用和价值

金翅雀在北京分布广泛,属相当易见种,在北京地区生态系统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非繁殖期种群数量一般为30只左右,吃多种草本植物的种子,对植物种子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金翅雀在繁殖期也吃一些昆虫,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金翅雀体态小巧,羽毛亮丽,呜叫声较好听,我们应种植一些更有利于金翅雀筑巢的树种,并对红叶李、海棠、白玉兰、紫玉兰、珍珠梅等灌木每年冬季修剪一次,给金翅雀筑巢提供更多条件,主动邀请金翅雀来我们身边做客,使我们的城市更有生机。

3 创新点

(1)我们的研究填补了北京对金翅雀繁殖习性研究的视频资料的空白,发现了金翅雀在繁殖习性方面的一些规律,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这种常见鸣禽的繁殖生态学习性。

(2)我们的研究还填补了北京对金翅雀的孵卵期巢温测量的空白,测得金翅雀孵卵期巢温在34℃左右,为今后人工繁殖金翅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此次研究我们人为的给鸟儿留下了筑巢的位置来吸引鸟类筑巢,为今后的鸟类研究及城市生态保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 进一步研究

我们此次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对金翅雀孵卵期巢温的测量工具有待提高,下次我们会采用数显温度计测量,减少对鸟孵卵的干扰。金翅雀一般不会弃巢,但我们在测量紫玉兰上筑巢的金翅雀时,亲鸟放弃了对卵的孵化。我们也计划对幼鸟进行DNA分析,了解金翅雀幼鸟的亲缘关系。

六、结论

1 我们对3窝金翅雀的研究发现,金翅雀在北京的繁殖季节为3~7月,每窝产卵4~5枚,卵椭圆形,鸭蛋青色,卵重(1.99±0.26)克,长径(18±1)毫米,短径(14±0±25)毫米,刚产下的卵钝端有很稀少的淡红色斑点。

2.1 号巢和2号巢金翅雀孵卵温度为34℃左右,1号巢金翅雀从5月11日开始筑巢,筑巢时间为4~5天。孵卵期为5月16日至5月31日共16天,孵化率为75%。育雏期为6月1日至6月15日共计15天,成活率为66%。2号巢金翅雀孵卵期为6月20日至7月3日共计14天,孵化率为100%。育雏期为7月3日至7月15日共计13天,成活率为50%。

3 通过对2号巢金翅雀幼鸟15天的观察测量,得到金翅雀幼鸟的体长、翼长及10日龄前体重等生长曲线均呈“S”型。

七、收获和体会

我们从去年开始,参与了金翅雀繁殖生态的研究,通过每天8个小时左右、长达一个月、共计260小时的摄像,积累了大量金翅雀筑巢、孵卵、育雏的视频资料和3千张照片资料。了解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鸟类知识。生动有趣的观察研究激发了我们对探求自然界的渴望,唤起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

我们全程参与了金翅雀繁殖生态学的研究,一起对课题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数据测量,认真分析数据,一起探讨、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第2篇:生态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松茸;生态学;特征研究

松茸是营养共生型的外生菌根菌。由于其生态习性特殊,尚不能人工栽培,迄今仍处在野生或半人工栽培状态,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松茸全部采自天然松茸资源。连年过量采收松茸,使得世界各国松茸产区都出现产量急剧下降的现象。日本最兴旺时期年产松茸12000t,而近年来年产量仅有500―600t;目前整个云南松茸产量平均以年5%的速度下降,我国东北的牡丹江地区和长白山区的松茸产量也呈连年下降的趋势。

一、松茸生态学特性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自然条件下,松茸发生必须具备适宜的生态环境,也称立地条件。研究松茸生态学特性一是可以认识松茸的发生和分布规律,通过研究松茸产地的生态学特性及环境条件,确定了松茸产区的共同特点是靠近江河湖泊,山中云雾缭绕;二、松茸发生的一般生态学特征

1.植被状况

松茸是一种营养共生型真菌,要有共生植物相伴而生。松茸的共生植物因地区不同而有树种的差异。松茸喜生在通风透光,干燥瘠薄的偏酸性土壤中,因此,松茸产区的林分结构简单,林下灌草植被稀疏,地表面凋落物少。

2.松茸发生地的地形状况

我国松茸发生地多为坡度陡峭的山地。坡向一般为西南坡、西北坡、西坡,偶见南坡也有松茸发生,坡度多在30―40°;松茸主要生长在山坡中上部,海拔高度在长白山区一般为400―1000m,500―800m为松茸产出量最多的地段;

3.松茸发生地的土壤状况

在牡丹江地区和长白山区松茸产地的土壤为暗棕色森林土,四川为山地棕壤、黄棕壤或灰棕壤,云南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棕色林土等。土壤质地多石砾,结构松散,透性好,腐殖层薄多为3―5cm,土壤呈酸性,pH在4.5―6.0。

三、松茸的分布、发生规律及其近缘种

1.分布情况

松茸及其近缘种在亚洲、美洲、欧洲、北非和南亚地区的新几内亚岛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其中以亚洲和美洲分布较多。

2.松茸发生季节

亚洲系统松茸的发生季节随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日本松茸盛产期为8月中旬至9月;在韩国出菇季节为9月初至10月上旬,盛产期为9月下旬;长白山区松茸的出菇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盛产期为8月下旬至9月初;松茸在云南的出菇期较长,从6月中下旬开始持续到11月上旬,盛产期为7月中旬至9月中旬;四川地区松茸的出菇期从7月中下旬延至9月下旬,一般8月上旬为盛产期。总的看来,中国的松茸盛产期要比日本提前一个月左右,产菇期要比日本延长一个月以上。

3.松茸近源种

松茸及其类群分为亚洲系统松茸、北非洲系统松茸、地中海系统松茸和欧洲系统松茸。在亚洲系统中主要有松茸、傻松茸、假松茸和松茸台湾变种。

四、松茸的保护情况

松茸是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珍稀名贵林副特产品,松茸出口每年可创汇几百万美元以上。人们在获取丰厚利润的同时,也造成了松茸资源的破坏和产量的严重下降。实施松茸山承包责任制。每年7月起,对松茸发生地进行山林和地表清理,根据天气状况适时喷灌,人工调控小气候,以利于天然松茸发生。在8月上旬松茸发生早期,用等外松茸菌盖作为播种材料人工营造松茸窝和定点保留松茸子实体使其孢子弹射以促进松茸菌丝扩繁。由于采取科学的管理、保护和就地增产措施,使保护区内天然松茸资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群众对松茸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

五.松茸的研究进展

自1984年起,延边大学对长白山区松茸的驯化栽培进行了连续研究。主要在松茸的菌种分离、生态调查、半人工栽培、纯菌种培养与真伪鉴定、土壤生态、根际微生物、菌根及子实体形成的限制因子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在松茸组织分离中经常获得两种菌丝,一种是慢生型菌株,其菌丝生长极其缓慢,培养70天菌丝生长仅为24 mm,另一种为快生型菌株,菌丝生长迅速,制种和普通腐生菌一样简单。一般认为慢生型菌株为松茸纯培养菌种,由于没有充足根据,难以使人信服。1999年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的国家教委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合作,应用RAPD指纹对比技术对所获得的两种不同菌株进行了DNA鉴定。结果表明:慢生型菌株与其来源松茸子实体的不同组织全部具有相同的指纹图谱,证明慢生型菌株是真正的松茸纯培养菌种;而快生型菌株则不同,它与松茸生境土壤中居多的一种叫深紫被孢霉的指纹图谱对应相同,说明快生型菌株不是松茸纯培养菌种。

以松茸和栎松茸基因池DNA为模板进行RAPD分析,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具有多态性的引物10个,用这10个引物在构成松茸和栎松茸基因池DNA的单个子实体进行扩增,只有引物OPA16和OPA20在检测的松茸中均能各自扩增出一条1540bp和870bp的条带,而在栎松茸的单株中则未检测到,表明这两个RAPD标记具有松茸特异性。

松茸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人们对松茸的认识也随着研究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入。目前,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研究松茸菌丝分子鉴定及其分类、松茸起源、种内和种间亲缘关系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弥补了传统形态学与分类学研究的不足。今后,在松茸营养生理学方面,深入探讨菌丝体营养代谢的不同需求、人工纯培养菌株菌丝扩展及侵染幼根、子实体人工诱导与形成等将成为研究热点。松茸子实体的冷冻保鲜技术、松茸菌丝体深层发酵技术、松茸保健酒及饮料开发等等也是今后进一步升级松茸产业化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第3篇:生态学研究范文

一、生态学及教育生态学解读

生态学是为希腊文Oikos所衍生,是德国知名动物学家赫尔克在其《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它主要一门研究研究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彼此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理论所探讨的正是探讨生物与环境间的各类因素彼此联系与作用的理论,因而又被称之为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则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这门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各类教育内容,其中不仅有微观教学的内容,而且还有教学、文化与理念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教育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的,其产生是深入探索教育发展规律与教学体制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套从定义与理论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所谓教育生态学,主要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及其方法,将教育与自然、社会等教学原理等加以结合,把教学规律、教学体制以及教学理念等进行结合和优化,从而揭示出教育生态学之原理。教育生态学之构成以课堂生态主体为其主要标准,包含了师与生等两个不同的方面,是具备了主观能动性之主体,在课堂生态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均独立存在,但他们并非是相互鼓励的,也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标准进行发展的,而是围绕学习这一中心目标而实施的。所以在在教育生态学中,教师、学生与学习目标等方面构成。

二、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创新策略

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在生态系统之中通常都是十分复杂的网络关系,其相互间构成了彼此制约、彼此依存、一起发展的生态链,而生态链运用于教育系统之中更多的则是知识流的一种富集关系,因此,运用因材施教法能够实现很好的分级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加强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彼此互动与合作,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生态环境等生态因子彼此间的和谐平衡关系,进而培养教师们可持续发展之观念。

(一)运用课内分级教学以培养互动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观

在生态学的视角之下,英语课堂教学之中的目标、内容、主体、考试方法等生态因子一旦处理得不恰当,均有可能变成限制因子。所以,要实施分级教学以实现因材施教,注重教学管理,进而创设出和谐、互动的现代生态化教学环境。在生态学视角之下的英语课堂管理与教学监控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和境界,而并非是方法,教师与学生均为课堂之主体,均应表现出自主性与创造性。这就需要高校英语课堂管理运用交流与互动,积极促进英语课堂活动的更好实施。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人和课堂环境间的彼此作用与影响均会构成英语课堂情境之中的互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认真观察与积极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教学活动,让师生们均全面参与到其中,提升学生和教师间、学生相互间的互动机会,而非单一地实施。在英语教学互动之中,需要师生均能进行自我监察和自我调节,也就是随时反思自身的行为表现以及情绪状态,从而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体验。这一富有成效的课堂管理手段能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彼此对话以及信息交流,这样一来就能促进大学生们知识经验之获取、能力之发展、心智之开发和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之提升。唯有通过和谐互动,才能让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活动不致于流于表面形式。作为十分重要的生态因子,英语教师之间也应当不断扩大合作、互动与交流之机会,具体的形式有教学互助、导师制以及共同承担教科研课题以及创新研究等。教师应当坚持学无止境的原则,自觉更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合作中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合作,以实现共同成长。教师合作对象不仅包括同事,而且还可以是本校领导、外校教师同行、专家以及外教等。同时,也不需要拘泥于本专业,而是应当依据需要实施跨学校、跨国以及跨专业的交流互动,立足于教师之间的积极合作来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素养,得到文化上的交融,构建起更加积极和开放的生态教学氛围。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加快英语教学的系统化、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推动全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通过课外网络自主学习以促进英语隐性课堂教学的生态构建

隐性课堂主要是指除基础课程以及通识课程之外、本校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开展的各类课外活动或大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各类课外学习活动等。这一课堂教学方式是对其他形式课程的有效补充,能够有效弥补通识教育课程所具有的缺失。作为高等院校英语隐性课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课外网络的自主性学习和网络英语沙龙等形式能够切实调动起大学生主体进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提升大学生们的求知欲,强化其自主性学习能力。要大力推进英语隐性课堂中的生态构建,切实增强与巩固大学生们学习之成效,从而让大学生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任何系统唯有做到开放,和外界环境具有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上的交流,这一系统才是真正具备了活力的,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应用多媒体以及网络平台提升大学生们的课外自主性学习能力,建设新型英语教学环境,就生态学中的生态功能而言,英语网络教学体系具备了生态功能,也就是说,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生态环境会在各类生态因子的彼此作用之下呈现出动态性的变化。在多媒体网络学习系统之中,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能够加快学生们英语知识之习得以及可持续发展。在设计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系统之外,英语教师还可积极鼓励学习者们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生进行网上聊天或者面对面的交流,并且向学生们推荐有利于其提升英语听力与口语能力的网站。这一在网络多媒体支持之下,通过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等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习者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与渠道出发,借助于其固有的经验、认知结构、选择加工外来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源。比如,文字材料、多媒体课件以及视听媒体等。要通过健全学习者们的文化知识结构以丰富其个性。要通过举办网络英语沙龙、英语求职面试等大量具备校园文化特点的活动,让英语隐性课堂中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扩展,最终在帮助学习者们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基础上锻炼学习者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运用生态化教学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英语课程评价是学校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步骤之一。英语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与课程系统信息,并且应用科学方法对课程教学的成效作出价值判断。学校要对英语教学的情况实施形成性评估以及终结性评估。前者可采用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记录、网络自学记录、访谈以及座谈等诸多形式,从而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实施有效的观察、评价与监督,进而促进学生们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而后者主要包含了期末考试以及水平考试等。形成性评估要将重点放于英语学习的过程之中,并且运用建立学习档案、课堂观察、学习者自我评价与学习者课外学习状况评价等多种手段对学生们实施综合性考察。学习档案主要有英语高考成绩、各单元开始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等。课堂观察表是对学习者课堂表现情况的一种全面记录,主要包括了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和提问情况等。课外学习则是对学习者课前课文预习情况、复习情况和网络自主学习情况所进行的记录。此处需要要强调的是学习者们的自我评价。所谓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学生们在某一阶段的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自我评价,包括了评价目标以及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内容的难易度情况、评估后是否采用有实效性的学习方法、评估是不是依据计划完成预期的目标、评估自身在学习中是不是有进步或者还存在什么不足,这样一来即可依据实际状况对总体学习过程加以调整。事实上,自我评估主要是指对自身学习状况进行诊断。自我评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对于学习的认真态度,并且积极推动学生们学会进行思考,随时看到自身成绩以及不足,从而反思自身学习经历,切实帮助其树立超越自我之学习目标。科学而准确的英语学习评估体系对建设生态化的英语教学创新模式显得极为重要。学校对于学习者成绩所进行的评价已从30%的平时成绩加上70%的期末成绩改为40%的平时成绩加上60%的期末成绩。该变化愈加凸显对于形成性评估所具有的侧重性。生态学指导下的英语课堂要侧重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应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估所具有的结果。唯有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进行很好地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引起学习者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三、结束语

第4篇:生态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人类生态学;现状;趋势;三次情报

1 人类生态学国内研究现状

人类生态学问题与中国古代“天人”问题极其相似。被称为“天人之学”的《易经》视为一个完备的人类生态学理论,是中国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态学的宗旨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语)、德配天地(《易经》言),无为而治,清静修身,爱情惜物,尊重生命,是中国生态学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社会礼仪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是人类生态学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礼仪制度才是合理的,遵循生态学规律的伦理道德才是可靠的。人类生态学的原则概括为尊道重德,敬天爱人,珍惜生命,保护环境,以四海为家,以万物为友。

中国人类生态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一辈生态学家对中国人类生态学研究做出较大贡献。其中马世骏先生提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理论,以及创立的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学术思想,为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到现代人类生态中,推动了人类生态学在中国发展。

云南大学周鸿教授是我国研究人类生态学最早的学者,对中国人类生态学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出版了14部专著,发表多篇论文,并率先开设人类生态学课程(《人类生态学》是新世纪出版的第一本知识内容全面系统、具有特色和创新的教材),主持5项人类生态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传承了经典生态学方法,把人类生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人类生态理论与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实践,独具特色。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从城市生态学和系统生态学出发,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类生态学进行了大量理论思考,把人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研究其对生态和经济生态格局、功能和过程的影响,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人类生态哲学和现代生态学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火、土、木、金5类自然要素,人类生态系统包括人口、人力、人文、人心、人气5类人类生态要素,要素间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态关系。

复旦大学郑师章、任文伟等把经典生态学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出基于经典生态学基础的人类生态学框架。

台湾国立台南大学有关专家研究数千年文明兴衰过程,探讨了人类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出路、研究文化变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环境正义和治理的途径等。

中国人类生态学会(IHE,China)于1995年10月成立。该学会从事人类生态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研究,旨在开展相关知识普及并服务于中国社会。宗旨是引导人们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多角度出发,综合人类发展的经验,总体了解,分析和解决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倡导人们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学会开展以下工作:人类生态学研究,介绍国内外研究状况;编辑出版专业书籍、学术刊物和通讯;实施社区改革、环境改造、文化保护及教学实验;开展学术交流并寻求国际合作,改善我国人类生态环境;发展会员、组织学术活动和专业培训,促进人类生态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等。

2 人类生态学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人类生态学及其城市生态学术思想的芝加哥学派R.E.帕克与E.W.伯吉斯在《社会科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一词,开创了人类生态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基础。当时人类生态学依附于其他学科。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是局部课题研究,无法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世人的瞩目,之后人类生态学经历了质的飞跃。全球性人类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科学界内部的思想动荡,以及相关学科的崛起,赋予人类生态学内涵发展动力,从而进入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70 年代,多学科参与的城市生态的系统研究得以开展。此后建立了以城市生态系统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生态学理论体系。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标志着解决人类生态问题被纳入全世界的一致行动。同年,罗马俱乐部公布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依据近70年来世界人口、资源、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资料,借助系统分析和电脑仿真技术,预测人类未来。从而使得有识之士把对人类前途的忧虑转化为行动,推动了人类生态学观念和理论体系的建立。1982年“内罗毕”宣言对世界环境现状表示关注,需要在全世界、各地区与各国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加紧努力,使人类生态学进一步得到重视,推动了学科发展。1985年,国际人类生态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生态学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1970 年UNESCO 第16 次会议决定发起MAB 计划,后来提出14 个研究项目,确立了城市系统的生态学研究方向,建立150 多个研究基地,发挥了示范作用。MAB 城市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70 年代初,研究考虑了人类生态、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和社会心理变量,被视为MAB 城市研究的经典领域;80 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明确了4 个研究领域并沿用至今;进入90 年代,特殊研究方向包括海岸带城市生态研究、城市气候和土壤研究等。90 年代末期,将生物圈保留与城市问题关联起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 资助的美国长期生态研究(LTER) 网络,致力于5 个核心领域的生态系统研究,于1980 年成立LTER 网络,该网络联络了20 多个在生态系统研究的站点,覆盖从热带到极地、从海岸到内陆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1997 年吸收了两个研究案例,首次对城市中的生态学研究与城市生态学研究加以区分。尽管这项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推动城市生态学系统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是重要的实践领域,对城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发挥重大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学正在从传统生物生态学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拓展和升华,研究重点转移到生态系统和人类关系的可持续能力建设上。

3 人类生态学发展趋势

(1)人炸。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世界人口,在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及人口素质提高的速度。当地人民对人炸的危害仍缺乏认识及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人类生存条件日益恶化,国际社会的努力收效甚微。

(2)人口老龄化。当特定区域的总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7%以上,该区域即进入了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已在多个发达国家出现。联合国预测,2020年前后,发展中国家也将进入老龄社会,且将以更快速度加深人口老龄化。

未来的环境是由人类管理的生态系统所组成;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将包括维持性、恢复性和创建性的综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注定会成为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全球结成合作关系,形成新型的生态文化。生态学应该成为未来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存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生态学未来的归宿就是人类生态学。

4 结语

自然环境提供给人类的需要和满足是有限的,人类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限度;人对社会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具备改造能力,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和限制;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发展需遵循有序、均衡、协调的发展规律,才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良性、全面、持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光荣.论芝加哥学派城市生态学范式的局限[J].天津社会科学,2007(5):60~61.

[2] 周 鸿.人类生态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 力.国外城市生态研究的主要方向与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1(3):210~211.

[4] 林育真,付荣恕.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第5篇:生态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媒介生态;社会性软件;生态位;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4-0012-07

[作者简介]袁玖根(1978—),男,江西峡江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邢若南(1980—),女,河北辛集人,江西师大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传播学、远程教育研究;(江西南昌 330022)王琦(1982—),女,江西彭泽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传播学、跨媒介叙事学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媒介的形态变化是其自身不断进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在社会的影响下和在与社会中其他系统(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接触、交流、碰撞、磨合中发展的结果。媒介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系统,有其特定的内部生态环境,而它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媒介生态学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几个类别:一类是以媒介为中心展开,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的媒介生态学;另一类是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的媒介生态学。在计算机网络广泛深入人心、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今天,社会性软件普遍为大家所接受,它是能支持个人或群组间的会话交流、支持社会反馈、支持社会网络的一类软件,是人类在很多场合中都少不了的媒介,因此,用媒介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社会性软件对我们绿色地应用各类社会性软件,顺应其发展规律大有益处。同时对推动社会性软件良性发展,优化媒介生态环境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一、媒介系统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系统,研究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①。媒介生态系统的组成不同于一般生态系统的组成,它既包括非生物成分又包括生物成分,但更多的要考虑与其密切相关的部分。根据我们的理解,媒介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含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和一级生产者(传播者)、二级生产者(媒介)、三级生产者(营销)、消费者(受众)等②,媒介生态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社会性软件的生态位分析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著名生态学家E·P·Odum把生态位定义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决定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③。对于媒介生态位,我国传播学者邵培仁教授这样描述:“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niche),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种媒介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④我们在这运用社会性软件生态序这一概念,旨在阐明各种社会性软件在媒介生态系统中所处的时空位置以及各社会性软件之间、软件与媒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下面以第一、二代几种主要的社会性软件(QQ、Blog、Wiki、Email、BBS)为例来,来对这五种主要的社会性软件进行生态位分析。

从第一代社会性软件到第二代社会性软件的飞跃,在功能趋于完善,涵盖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的通讯到群体的网络协同工作,极大地提升了互联网用户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从媒介生态位的角度来看,社会性软件的生态位是互不干扰、交叉存在的。(1)从QQ的出现到Blog、Wiki、Email、BBS的产生,它们都是相互包容,共同存在。第二代社会性软件的出现并未使QQ无生存之地,而是QQ软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软件的优势,更全面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目前,QQ已开发出穿越防火墙、动态表情、给好友放录像、捕捉荧屏、共享文件夹、提供聊天场景、聊天时显示图片等强大的使用功能。另外,QQ还增加了QQ群、QQ秀、QQ宠物、QQ游戏等娱乐功能。由于QQ良好的开放功能、休闲娱乐服务,使其拥有了更庞大的用户群。因此,各社会性软件的生态位不是完全一样的,也不是截然相反的,而是以一种多维的、重叠的、有所侧重的生态位存在。(2)Blog的公开或半公开的日志,允许其他用户参与评论发表,它倡导的是草根性的创作和真实的互动交流;(3)Email是应用最广的服务之一,电子邮件可以综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它为世界各地的Internet用户提供了一种极为快捷,简单和经济的通讯和信息交换的方法。然而,它既没有QQ软件的实时交互的功能也没有blog的共享等功能;(4)WIKI的开放性,它的特点是多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上的资料,每个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个共同的主题进行探讨;(5)BBS是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论坛,一般以匿名访问方式向公众提供远程访问的权利,使得公众以电子信息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信息系统,它的这个功能使它具备自由、平等、普适、广泛、跨时空等优势。这使得社会性软件生态位出现多维、交叉的态势。因此,社会性软件在媒介生态这个大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各自适合的生态位,平稳、有序地发展。

三、从媒介生态六大基本原则对社会性软件的分析

第6篇:生态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海洋浮游病毒;研究方法;丰度;生产力;多样性;分离培养

海洋浮游病毒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丰度最大的生物实体[1]。海洋浮游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宿主的侵染和裂解作用,介导着大约20% 的宿主死亡率,大大加快了物质循环的速度[1],并且调节着宿主群落结构的组成。与此同时,病毒也扮演着介导水平基因转移,促进宿主类群进化的重要角色[1]。除此之外,海洋病毒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表明海洋浮游病毒类群有着巨大的多样性,并且包含着大量未知的基因[1, 2]。海洋浮游病毒重要的生态作用必然使海洋浮游病毒生态学的研究成为热点。

目前,海洋浮游病毒的生态学研究主要从丰度,多样性,病毒介导的宿主死亡率,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开展。而目前在各方面生态学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可总结如下。

1. 海洋浮游病毒丰度的检测方法

目前用于水生生态环境中浮游病毒丰度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EM),表面荧光显微镜技术(EFM) 和流式细胞分析检测技术(FCM)[3, 4]。

1.1 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 (TEM)

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是早期海洋病毒学研究中病毒定量最常用的方法。使用这项技术时,要求浓缩海水中的病毒,把浓缩液滴置于铜网上,负染后镜检观察。这项技术在检测病毒丰度的同时还能获取病毒形态方面的信息[5]。但该项技术的检测的下限高,涉及到海水浓缩,染色,观察等诸多可能产生误差的环节,并且步骤繁琐,对操作人员的技术,仪器的要求都较高[6]。

1.2 表面荧光显微镜技术 (EFM)

表面荧光显微镜技术是目前检测病毒丰度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其测定操作的步骤为: 将水样浓缩过滤于孔径为0.02 μm的滤膜上,然后用荧光染料染色固定,再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EFM比TEM检测更加精确,快速和节约成本。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 无法识别病毒的形态特征以及感染能力;无法区分大的病毒颗粒和细菌[1];在计数时是否会把一些被染色的非病毒颗粒计算上也存在着疑问。

1.3 流式细胞计数法 (FCM)

FCM是一种高度灵敏的检测病毒丰度的手段,能够对样品进行快速精确的分析。FCM对于环境样品的检测不存在一个检测限的问题,而且能够基于病毒颗粒体积大小和荧光强度区分自然水样中不同的病毒类群。FCM分析也存在和EFM相似的缺点[1]。

2.病毒生产力的估算方法

由病毒介导的宿主死亡率可以通过病毒生产力的测定来估算。目前为止使用过的病毒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有以下几种[7]。

2.1 间接的方法—计算病毒死亡率

由于海水中的病毒的数量是稳定不变的,那么病毒的生产力应该和死亡率是相同的,所以可以通过检测病毒的死亡率来估算病毒的生产力。计算病毒的死亡率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首先,在自然海水样品中加入抑制宿主活动的药剂来抑制新的病毒的产生,进而计算自然海水中病毒群落的变化,进一步计算死亡率[8]。其次,向海水中加入某种特定的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该种病毒的效价的变化,进而估算整体病毒的数量变化[9]。再次,向海水中加入荧光标记的病毒,黑暗培养,检测荧光病毒的数量及病毒总体数量的变化,从而计算病毒群落的死亡率[10]。

2.2 TEM 检测宿主死亡率

用TEM 检测受感染细胞是估算由病毒引起的宿主死亡率和病毒生产力最早的方法之一[11]。具体为在TEM上观察细胞中有明显可见的病毒颗粒的细胞出现的频率,从而计算宿主的死亡率,并根据估计的每个细胞病毒裂解量大小来估算病毒生产能力。

2.3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该种方法是在海水样品中把病毒分离出来后,加入3H, 32P 或 14C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腺嘧啶或亮氨酸进行培养,然后通过闪烁计数计算结合到病毒核酸或蛋白上放射性同位素的数量,进而估算病毒生产力[12]。这种方法会因细菌的存在而产生较大的误差和不稳定性。

2.4 稀释法

稀释法是目前最为推崇的病毒生产力的估算方法[7]。具体方法是使用切向过滤系统分离细菌和病毒,最终稀释海水中的病毒,避免或减少这一时刻的细胞在释放病毒之前受到新的侵染,分时取样,检测病毒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计算病毒的生产力及病毒介导的宿主的死亡率[7, 13]。

3. 海洋浮游病毒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病毒被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物实体之一。目前人们对病毒多样性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不像细菌中存在如16S rRNA基因通用的分子标记那样,病毒中没有十分保守通用的基因,所以其多样性研究的难度较大[1]。目前应用于病毒多样性研究的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基于PCR的保守基因的分析

尽管整个病毒群落没有通用的保守分子标记,但对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比对分析时,在一些感染相关宿主的病毒类群中发现有一些基因具有保守性。例如真核藻类病毒的DNA聚合酶基因,蓝细菌病毒的衣壳组装蛋白基因g20,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基因等基因[14-16]。通过针对这些基因设计简并引物,并用其扩增环境样品,从而研究海洋生态环境中某些类群病毒的多样性特征。

3.2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由于海洋浮游病毒基因组大小分布范围广,从几kb到几百kb不等,因此病毒基因组大小的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群落结构的多样性。脉冲电场凝胶电泳 (PFGE) 是一项基因组指纹图谱分析技术,把不同大小的基因组以不同的条带分离开来,根据可识别的条带,揭示从海洋样品中提取出来的病毒在基因组大小组成上的多样性。并且条带的深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类群病毒的丰度[17]。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毒可能会有相同或相近的基因组大小,所以PFGE只能提供病毒多样性分析的最小估计。把条带从胶上切割回收,用特异探针进行杂交分析或PCR分析,可以增加PFGE分析的分辨率[18]。

3.3 病毒宏基因组分析

虽然自然环境中的病毒群落很大,但因其基因组小,相对于细菌和古菌,建立病毒群落的宏基因组分析要容易很多。病毒宏基因组的方法是用鸟枪法建立环境病毒基因组文库,然后通过测序来分析多样性。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使环境中病毒的总类群的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成为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病毒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当然这个方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游离的DNA,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污染;病毒中存在能杀死克隆宿主的基因,不能克隆的基因以及修饰过的DNA,并且RNA和单链DNA 病毒的检测在此方法中也受到一定的限制[19]。

4.海洋浮游病毒纯株的分离及其基本特征的测定

海洋浮游病毒纯株的分离是在个体细胞及种群水平上研究病毒生态作用的基础, 可以为研究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病毒的基因组学分析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从而更深入地探究病毒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进化历程中的作用[20]。

4.1 病毒的分离

病毒分离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富集,主要通过分离样品与宿主的共培养来实现。对于病毒浓度比较低的样品,可在培养前进行浓缩,已提高侵染成功与富集的可能性。其次是侵染实验,这部分可以根据宿主是否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而分为双层平板法和液体法。双层平板法通过是否有噬菌斑的出现来判定,而液体法通过重复侵染后宿主细胞培养液是否被裂解来判定,如果现象不明显则可通过计数,看病毒量是否增加。再次是纯化,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宿主可以通过双层平板法每次挖单斑实现,而不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宿主则通过梯度稀释法来实现纯化[20]。经过3-5次的纯化,即可认为得到的病毒为纯株。

4.2 病毒基本特征的鉴定

纯化后的病毒可以通过一步生长曲线来测定在特定宿主中的潜伏期与单细胞裂解量的大小;通过氯仿敏感实验来判断病毒粒子中是否含有脂类物质;通过透射电镜判定病毒的形态;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蛋白质组分析来了解其基因和蛋白组成等。从而从个体水平上细致深入的了解病毒,并为其他生态学研究提供详细的信息与基础。

参考文献:

[1] Suttle, C.A. Viruses in the sea [J]. Nature, 2005, 437(15): 356-361.

[2] Rohwer, F., Thurber, R.V. Viruses manipulate the marine enviro nment [J]. Nature, 2009, 459: 207-212.

[3] Suttle, C.A. Marine viruses-major players in the global ecosystem [J]. Nature Review, 5: 801-812.

[4] 焦念志等. 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5] Borsheim, K.Y., Bratbak, G. & Heldal, M. Enumeration and biomass estimation of planktonic bacteria and viruses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0, 56(2): 352-356.

[6] Weinbauer, M.G., Suttle C.A. Comparison of epifluorescenc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or counting viruses in natural marine waters [J]. Aquat. Microb. Ecol., 1997, 13: 225-232.

[7] Weinbauer M.G., Rowe J.M., and Wilhelm S.W.. Determining rates of virus production in aquatic systems by the virus reduction approach [J]. MAVE Chapter 1 2010: 1-8.

[8] Heldal, M., and Bratbak, G. Production and decay of viruses in aquatic enviro nments [J]. Mar. Ecol. Progr. Ser., 1991, 72: 205-212.

[9] Garza, D.R., and Suttle, C.A. The effect of cyanophages on the mortality of Synechococcus spp. and selection for UV resistant viral communities [J]. Microb. Ecol., 1998, 36(3): 281-292.

[10] Noble, R.T., and Fuhrman J.A. Rapid virus productionand removal as measured with fluorescently labeled viruses as tracer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0, 66(9): 3790-3797.

[11] Proctor, L.M., Okubo, A. and Fuhrman, J.A. Calibrating estimates of phage-induced mortality in marine bacteria: Ultrastructural studies of marine bacteriophage development from one-step growth experiments [J]. Microb. Ecol., 1993, 25(2): 161-182.

[12] Steward, G. F., Wikner, J., Cochlan, W. P., Smith, D. C., and Azam, F. Estimation of virus production in the sea: 2. Field results [J]. Mar. Microb. Food Webs., 1992a, 6(2): 79-90.

[13] Wilhelm, S.W., Brigden, S.M., and Suttle, C.A. A dilution technique for the direct measurement of viral production: a comparison in stratified and tidally mixed coastal waters [J]. Microb. Ecol., 2002, 43(1): 168-173.

[14] Chen F., Suttle C.A., Short S.M. Genetic diversity in marine algal virus communities as revealed by sequence analysis of DNA polymerase gene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6, 62: 2869-2874.

[15] Fuller N.J., Wilson, W.H., Joint, I., Mann, N.H. Occurrence of a sequence in marine cyanophages similar to that of T4 g20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CR-based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technique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8, 64: 2051-2060.

[16] Culley, A.I., Steward, G.F. New genera of RNA viruses in subtropical seawater, inferred from polymerase gene sequence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7, 73: 5937-5944.

[17] Weinbauer M.G. Ecology of prokaryotic viruses [J]. FEMS Microbiol. Rev., 2004, 28, 127-181.

[18] Wommack, K.E., Ravel, J., Hill, R.T. and Colwell, R.R. Hybridization analysis of Chesapeake Bay virioplankton.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9, 65: 241-250.

第7篇:生态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普通生态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87-02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对社会具有较强适应性是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具备这些主要特点[1]。实践教学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是实践教学质量保证的基础之一[2]。因此,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报告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学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保障[3]。作为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教学观念和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吕梁学院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入选山西省教育厅2015年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作为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生态学》课程已经开设了15a,然而,5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未升本以前。本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观念与专科阶段是不一样的,专科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经验未必适合本科阶段,所以,对《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尤其作为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显得更有必要。

1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普通生态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如下:

(1)由于《普通生态学》的理科属性,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普通生态学》实践教学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较少,没有能够正确处理好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2)《普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场所建设落后,如独立的生态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缺乏生态学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生态学科研训练基地建设落后。这些都影响了《普通生态学》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师资队伍薄弱。最初,生态学教师仅有2名,师资薄弱,既要讲授理论课程,又要辅导实践课程。现如今,生态学专业的教师已有5人,且是985院校的硕博士。然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刚毕业就上讲台,实践经验缺乏,对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4)学时数的减少。生态学实验教学实践的课时数由最初的30个学时,减少到24个学时,直到现在的18个学时。课时数的减少是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而课外的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相对落后,造成学生的动手机会持续减少。

(5)内容比较分散,不系统。由于课时的限制,生态学实验教学又必须覆盖面广,这就造成了实验内容的分散和不系统。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由于实验内容不系统造成实验仪器、材料、试剂的重复利用率低,效果没有预期的好。

2 生态学实践教学多元化体系

针对《普通生态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依据“符合创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序性”原则[4-5],运用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多元化体系,将野外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方式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普通生态学》的实践教学环节。

2.1 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提高《普通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普通生态学》实验教学的课时数;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数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内容有助于提高实验设计、分析实验的水平。

2.2 重视野外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感悟生态学 建立《普通生态学》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增强,同时,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校园建设生态农场,给每位同学分配固定的面积进行生态学实践,让生态学实践从实验室走出来,转移到大田中,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

2.3 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学生应当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其实践空间。如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业项目,国家“六大竞赛”之一的“挑战杯”[6]。

2.4 其他实践教学形式 采用其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名师讲座(讨论生态学中的热点问题)、知识竞赛、毕业论文等。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学生应当珍惜毕业论文研究,引导学生探索其写作方法,在毕业论文研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建立高素|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引进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培养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尤其是中青年实验技术人员,使其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验技能。

2.6 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没有考核体系的实践教学等同于没有质量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扎紧制度的笼子,实践教学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践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首先,校级和系级层面健全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制度,把实践教学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次,健全考核制度,遵循公平、公正的考试原则,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明确的考核办法,考核的核心在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

3 结语

上述《普通生态学》实践教学多元化体系的建立,较好地融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实践教学层次,有助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勤革,彭建业,薛克昌.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06-108.

[2]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86-1588.

[3]孙文营.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3(8):12-17.

[4]郑瑞伦,翟晓川,唐靖云,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9):142-147.

第8篇:生态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生态园林;西方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及内涵

1.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恢复是由Leppold于1935年倡导的,恢复生态学这一名称最早是Aber和Jordan两位英国学者于1985年提出的。按照美国生态恢复学会(Society for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定义,生态恢复是帮助生态整体恢复和管理的过程,生态整体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历史的环境以及可持续的耕作实践等的临界变异范围。

国际生态恢复协会(SERI)对生态恢复的最新定义为:帮助退化、受损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Dobson等将恢复分为修复(Rehabilitation)和自然过程(Natural processes)或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两个层面,也就是恢复生态学中的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我国植被恢复实践工作者余作岳等给恢复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学科”。

1.2 恢复生态学的内涵

单纯从恢复生态学的定义,重在生态的恢复。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可采取不同的恢复方式,通常有恢复、重建和保护三种形式。恢复、重建也可概括为生态的修复,通常恢复生态学注重研究的是生态的修护,而忽略了保护。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仅仅帮助退化、受损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是必须的,但是被动的。解决导致退化的根源,胜于解决表现的症状。将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退化的生态过程及其机理等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搞清,防止或减缓生态系统的退化,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是主动的保护。将保护与修护有机结合,保护为先,保修并举,变被动为主动才是恢复生态学更深刻的内涵。

2、生态园林的内容

伴随着人们亲近自然的兴趣的加深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城市美化的层次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美化上,而是期望城市的美化需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之上。因此,出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生态园林指的是以继承和发扬园林美化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审美概念,使设计完成的园林不仅仅满足美学需要,也要满足生态需要。生态园林在城市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的生态园林需要满足景观性原则、生态平衡原则、生态位原则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原则

3、西方生态园林的发展历程

西方园林设计的早期,深受东方园林设计传统理念的影响,主要以装饰性的植物以及较单一的园林布局为设计特色。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日益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探索不同的途径来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形成并融入到西方园林设计当中。在生态园林设计理念的引导下,西方园林设计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设计特色。对于西方国家而言,18世纪是一个工业革命与城市化早期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学家开始思考如何避免人与自然的完全脱离,与此同时,受到我国自然山水园林设计的启发,西方的自然风景园林开始盛行。正如唐宁对西方自然风景园林设计的描述中所提到的,“在自然界中选择最美的景观片段加以取舍,去除所有不美的因素”。西方园林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史始终贯穿着景园建筑师对生态环境高度的责任意识,以及敢于运用新技术、新思想开拓改革的创新意识。因此,西方生态园林设计在恢复生态学影响之下,不断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靠近。

4、西方园林设计中的恢复生态学理念体现

4.1.田园城市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基于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大造成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在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之后,由被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定义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1903年,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建立。随后,又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建立了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恢复生态学思想影响下,西方园林设计拉近人与自然距离的初步实践,为推动园林设计融入恢复生态的理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今后的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

4.2.变废弃地为公园

上个世纪中后期,一些艺术家着力发掘自然生态的美感,开始走出画廊,走出人们共同生活的城市与乡村,走入偏远的沙漠或旷野,将艺术创作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作出大气蓬勃的艺术作品。这个将废弃地变为创作舞台的举动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美感的审视,纷纷投入到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之中。这种大地艺术虽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干预,但是并不影响这块地方的自然生态恢复过程,而且这块地方的生态恢复借助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力赢得了人们对这块大地生态恢复的关注,会在一定时期内采取措施来帮助其恢复。大地艺术逐渐成为各种废弃地更新、恢复、再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园林设计的研究。最典型的实例即是德国拉茨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使周边地区严重污染,于1985年废弃,而后被改造为以煤―铁工业背景为主的大型工业旅游主题公园。在该公园内,原炼钢厂、煤矿工业废弃的贮气罐、混凝土料场、仓库和厂房都被用来作为活动和娱乐场地。该公园以废弃地为背景设计了景观公园,不仅没有对该地的生态恢复造成阻碍,也使后代了解了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4.3.尊重植被

恢复生态学影响下的西方园林设计对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更加重视,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留给植物空间用以其自然再生。比如,杜伊斯堡公园在设计中保留了原始野生植被,同样的设计师在其另外一个园林设计作品中也保留了大量的野生植被。利用植被的再生形成一个新的群落,来促进生态的恢复;其次,设计增加对具有吸附污染物植物的利用,即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植物来吸附空气、污水以及土壤中的污染物;再次,在一些废弃地改造为景观公园的过程中,一般的景观植物很难长期生存,这种情况下,设计者更重视收集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植物来帮助完成园林景观的构建。

结语

园林设计的范畴不仅仅是在原有的区域上构建一片供人观赏的绿地或者公园,而是必须在整体的园林中融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使最终建设的园林不会对建设场地的生态造成破坏,还要进一步使该地区的生态得以恢复。在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的大背景下,西方园林设计如何更好地完成恢复生态的使命还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但是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西方的生态园林设计一定会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世界生态园林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第9篇:生态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育;师生关系;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73-01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

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加强,生态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许多学者开始用生态学的方法、理论来研究其他学科,因此产生了许多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和认识教育中的问题。用教育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师生关系探究,可以改善师生关系,缓解教与学的矛盾以及促进教育生态学发展。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相尊重性

古老的学校教育模式无时无刻不在中国各地的课堂上上演。教师常采用命令的领导方式,必须、一定等词语不断出现在教师口中。老师也很少会走到学生中间,总是立足于那三尺之地。学生总处于被动和等待的地位,讲台永远高出地面一截,这往往造成莫名的隔阂感一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聆听受教。但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而良好的情感关系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愿,尊重他们的隐私和秘密,尊重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等等。同时,既然尊重是相互的,那么学生也应该谨守本分,努力学习,尊重自己的学习机会和权利、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二)开放性

生态系统无论从微观来讲还是宏观,都存在互为对方而存在,互相供给的现象。任何一个系统在其内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在不断的进行信息流、能量流与物质流的交换。教育生态型师生关系,带给人的思考应该是,我们既要反对以生为中心的学生论,也要反对以师为中心的权威论。任何以一种中心的强调,都无异于在削弱另一方的重要性。教学关系就师生方面来考虑,应该一种以人为中心论,师生需求开放、平等互为关系。师生关系拥有开放性和互补性,学生的价值实现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价值实现依赖与学生的配合。

(三)危机意识性

教育生态意识不仅是一种有关教育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意识,而且是一种对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总体认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教育生态系统是否能良好运行。让教师和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关系恶化或者失灵,就会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危机,严重威胁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所以学生和教师要时刻树立教育生态意识,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生态智慧以整体性为价值本位,强调生态系统内各因子间的平等性,任何因子必须在与其他因子的有机关联、最后在整体生态体系中才能最终确证自己。生态智慧强调世界有机的生命体之间广泛而内在的普遍联系。生态智慧追求生态系统中诸因子的健康互动,强调各生态因子间的对立统一,以实现殊异和对立的价值达到统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反对抽象、唯一与专制,提倡互相理解、走进彼此的生活,注重公平民主。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交往关系,本真的追求应是一种相互理解。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和文化,理解他人及自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作为教师不光是简单的播撒爱的种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方式态度处处会表现出复杂的公平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只愿与学习优秀的学生打交道,很少关心后进生,在课堂预设、提问环节上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等。而出现不公平的原因主要来自考试竞争和教师的认识态度。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一定要抛弃私心杂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立身公正,面向全体,照顾多数,不以个人好恶压抑学生个性,顺应天性,适时鼓励,发展特长。只有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给予每个学生公平之爱,才能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优秀品质,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劝告戒骄戒躁,对成绩差的或是犯过错误的学生,不歧视,相反还要倾注更多的爱,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抬起头来走路。当然,理解要遵循相互的原则,学生应该体谅教师的辛苦,信任教师,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生态型师生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师生之间只有通过积极的沟通、理性的换位思考、无私的帮助,才能建构起彼此间正确理解的桥梁。

三、结论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绝不能仅仅局限在形式的讨论上,必要求师生具备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关注彼此的可持续发展,使彼此在运用自然、生命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与提高自己,使自己获得应有的智慧。同时,教育生态学视角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应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整体融通。只有在生态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中,师生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