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的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建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囊括了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甚至景观设计等,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协调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艺术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其设计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充分应用各种技术手段,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环境通常包含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包含着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而非物质环境包含着法律、政治、文化、经济及艺术等环境。从设计角度来看待环境,环境所指的是在现实生活里人们所处的各空间场所,也可以说成在整个物质空间里,若干人工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活里面的人互相作用,以人类生存为主的环境。环境艺术是现代艺术设计里的一门学科,能够运用艺术设计法进行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及规划,而环境艺术设计所指的是给人类创造生活及生存空间的活动,它是个有目的及有意识的行为。人类经过不断协调及改造自然对自然和人类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并完善及提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显示出了人类本身的能动性,城市建设作为人类生存及生活环境主要活动地之一,对其物质方面的功能需求及精神方面的空间环境需求都提出了要求,并使这两者均能得到满足,让人、自然和社会间的情感进行有效和谐沟通,实现人类美好生存家园的建立,从而达到和谐统一及友好共存的发展局面。
一、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通常包含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包含着法律、政治、文化、经济及艺术等环境,而物质环境包含着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从设计角度来看待环境,环境设计所指的是在现实生活里人们所处的各空间场所,也可以说成,在整个物质空间里,若干人工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活里面的人互相作用,以人类生存为主的环境。环境艺术是现代艺术设计里的一门学科,能够运用艺术设计法进行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及规划,而环境艺术设计所指的是给人类创造生活及生存空间的活动,它是个有目的及有意识的行为。人类存在以来经过不断协调及改造自然对自然和人类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并完善及提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显示出了人类本身的能动性,城市建设作为人类生存及生活环境主要活动地之一,对其物质方面的功能需求及精神方面的空间环境需求都提出了要求,并使这两者均能得到满足,让人、自然和社会间的情感进行有效和谐沟通,实现人类美好生存家园的建立,从而达到和谐统一及友好共存的发展局面。
1、自由、快乐的审美需求
建筑中的环境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们文化意识和审美思想高度概括和集中的表现。相对于其他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或者说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因此,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最基本的审美需求也在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所表现。当代人们对于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自由、快乐的审美需求成为了最基本的审美需求。中国传统建筑中往往将对文化的传承和对受众的教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审美取向上更多地担负了沉重的文化使命和社会使命。
2、动态的审美需求
对于动态的需求一直是指导环境艺术发展的重要审美需求。人们对于建筑中环境艺术的体验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而非静止,观赏者需要从外到内再到外对于环境艺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的感知体验,而不像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那样需要驻足观赏和研究。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充分发挥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充分利用欣赏者视角的变化为其营造出不断变化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体验。同时,由于时间也在不断变化,设计者应该能够根据时间的推移如日夜的交替和季节的变化让环境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意境,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3、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
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众需要的是多感官、立体性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性的审美体验;第二,用户需要的是多元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体验。
当前人们对于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体验和感知不再是单纯依靠视觉的体验和感知而是各种感官共同形成的复合型、综合型、多元的审美体验。人们对于建筑和环境的感知是通过所有的感官形成的对于空间和时间上的共同感知。建筑中环境设计本身便是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构建过程。设计者通过颜色和造型给人以视觉感官上的体验,通过材质给人以触觉感官上的体验,通过水、风给人以听觉感官上的体验,通过树木、花、草给人以嗅觉感官上体验等,通过对这些艺术元素的融合给人以情感和心灵上不同的体验。这些不同角度、不同感官上多元化的体验便是受众置身于建筑环境中所感知的综合性、符合性的审美体验。
二、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却没有得到响应的保护措施,在很多地方,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美化作用被不文明习惯所大大淡化,因此要想让环境艺术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重视环境艺术建设在城市文明发展中的状况。
1、缺乏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
在我国进行的环境设计中,其公共室内设计、雕塑展示、建筑设计及景观绿化设计等,都属于个人或单位施工设计的作品,对群众想法和意见的缺失,使其较多成为长官意志或设计者进行个人宣泄的产物,这同环境艺术整体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多方协调配合共同参与设计的原则相违背。另一方面,目前很多现代城市建筑中的玻璃幕墙和帽子工程等,使人们逐渐形成了艺术特色设计的意识,其陈旧落后的设计观念和较为突出的千城一貌现象,也使各个城市意识到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设计的重要性。
2、缺乏较高的艺术设计品质
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往往能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涉及,而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现状为:城市环卫部门负责对环境场所进行维护管理;城市市政部门负责对道路交通进行监督和管理;城市城建或规划部门负责管理建筑设计等工作;园林部门负责管理城市绿化等工作。我国存在的这一纵向管理模式对现代化城市公共环境空间日常管理和环境设计的协调统一形成了制约,从而使城市在环境艺术品质方面呈现较低现象,其相对较差的整体性难以对城市品位和艺术水准进行有效反映。因此,政府应该强化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门咨询机构进行建立,在统一设计管理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促进其自身特点的形成。
3、相关监管部门限制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思路
在我国,很多环境艺术师并不能够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也不能够按照心中的思路进行设计。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十分宽泛,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受到园林部门的管理还要受到城建部门的限制,在众多部门的干涉之下设计人员的思路便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其艺术水准不能够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对于城市环境艺术的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4、自然因素与古老建筑不能够融入到现代城市建筑中去
自然环境是现代城市建筑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古老建筑也代表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标志。然而我国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中,却往往将这些重要的因素摒除在外,既损坏了古老建筑的韵味、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物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因此要发挥自然因素以及古老建筑的作用,使环境艺术设计与这些因素能够完美的融合。
三、建筑景观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1、艺术设计的过程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抽象性
所谓的限制性信息,是指它可以准确的用语言进行表达,而非限制性信息,无法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本身带有很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需要用自身的感觉来体会,但是每个人的感觉又是不同的,所以很容易出现很大的模糊性。但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得,一定要传播的文化信息肯定不是限制性的确定信息,而是这种非限制性的,正是这种模糊的、非限制性的信息,才更需要人们去不断的联想。
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主要是根据人与建筑的关系为切入点,而人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动物,他的品味和感觉很难做到高度统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覆盖范围又非常的宽泛,对于文化建筑所传达的信息,没有必要整体把握,进行感受和分析仅仅需要抓住最主要的一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一点。
2、建筑的人性化信息与传达手段的多元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高新科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获得了空前的发展:①人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聚集在了一起,从而传输的载体和介质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②传播的速度和手段都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那种单一的信息交流方式被打破,呈现出一种网状的态势。③文化建筑的艺术设计可能会带来的视觉信息传播,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跨越民族以及国界,还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以往的那种自上往下的传播格局这种传播方式甚至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社会网络关系之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信息的交流中。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
当然,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有效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也有其重要作用:
1、满足功能需要
对人类生活和生存功能需要的满足是进行城市建设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通过科学有效的环境艺术设计,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功能需要能够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2、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和不断减少的可利用资源的今天,人们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在日益提高。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致力于对合理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的寻求,在对人们需求进行满足的同时,实现对环境影响的尽可能降低。环境艺术设计在对人类实际功能需求进行满足的同时,也能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行实现,因而成为人类建设城市的主要手段。
2.1 在设计理念上,环境艺术设计将对自然的尊重作为前提,在设计过程中,将对自然的尊重和生态的优化作为其基本设计内涵。环境艺术设计将传统的人类中心等较为狭隘的思想打破。在以尊重环境代替破坏环境的过程中,实现珍惜环境和共存共荣的目标。
2.2 环境艺术设计将整体优先思想作为其设计理论,在将局部利益纳入整体环境范畴进行研究和考察中,实现持续性利益代替实行利益的目的,在同持续发展思想相吻合的基础上,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 环境艺术设计蕴含着集约化设计观念,在强调将高效集约型城市建设代替粗放型的基础上,实现空间追求高效化,对于有限土地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立体化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将现代化城市的地面、地下和地上进行协调发展、有效连接,从而促进其立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对空间和材料利用率的提高意义重大。
3、提高审美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在将艺术、自然、人文等因素进行有效融合协调的基础上,对城市建设大环境的相关需求形成了满足。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其着重对人与自然进行协调发展,因而对人的物理、触觉、心理、视觉、听觉等形成了满足;在气候、地理及自然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综合上水、道路及植被等因素,实现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创造。
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
3.1技术的创新发展
进行环境的改造,必须从技术入手,光有设计理念也是不行的,要充分把握市场的需求,加大先进技术的学习力度,使更多的先进技术能够为我所用,进行系统化得研究,发现施工当中的困难,进行有效地整改。技术人员的创新理念是最重要的一项,我国地大物博,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不断的创新,使更多的好想法、好思路能够不断的呈现出来。
3.2市民的创新构想
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在建设时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市民最贴近环境生活改造的前沿,他们对于环境设施的改造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听取,积极研究,博采众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现代城市建设时,要重视对有效环境艺术设计的利用,在同当地文化和特色进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独特特点。同时,还要重视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09(8).
[2] 宋卫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与发展[J].城市建设施工,2008(7).
关键词:居住环境 景观设计方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 .规划设计原则设计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空间组织立意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
(2)体现地方特征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3)使用现代材料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①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②复合材料的使用;③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④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⑤重视色彩的表现;⑥DIY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设计在建成后因维护不方便而逐渐遭到破坏,因此,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4)点线面相结合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①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②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③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④亲子空间,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
二、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总结和认识
当今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DD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1.强调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居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居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居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居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居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3.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居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4.居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居住区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 媛、王玉华.居住区景观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9.39(3)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原生态环境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has penetrated into cities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each aspect, from garden, the garden, park in the city square, streets, street greening, campus and communities, all without exception is covered landscape design. As a designer should use the mentality of how and way to handle good landscape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So how to achieve "functional sex, artistic, ecology" perfect combination? Our idea is that: the green is not necessarily the ecological, in using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don't forget the good nature.
Keywords:landscape;design;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4-02
1园林景观设计及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具体地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原生态的美在新城市规划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人工山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态环境,换来的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而体现出了园林景观、建筑、环境的不和谐性。当代景观设计师面临挑战是那些越来越多的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地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现代景观是当今许多设计师们必须追求的。目前,从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与施工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设计中往往是对原生态是一种破坏。主要体现在原生态的山体、水系、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在建设中推掉原生态山体而重建人工山体等。
2)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在设计和施工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而一味注重景观的再造,不注重资源的再利用,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
4)在设计与施工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
2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及相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东西,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各种资源、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且还蕴含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文化。今天人们认为只要是依山傍水、树木覆盖的景观设计就是原生态环境的设计;只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绿色景观效果,就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其实不然,真正的绿色原生态设计就是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来说,人为建造的任何环境,无论多么“生态”,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甚至破坏原有的自然条件,而环境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自然条件是最最“生态”的。因为它按照自然规律,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淘汰之后发展、演化起来的。这样的“自然”一旦加入人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迹,这样肯定会改变甚至阻断“自然进程”,从而对环境的原始生态形成各种干扰。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原生态环境”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其中也包含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应该完全被排斥,因为纯粹的生态环境固然良好,但这种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环境,来改变自然――这无可厚非。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改变”自然后创造出的新环境对自然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设计应该是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那么到底这样的破坏减少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小,这个度的把握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因此狭义的原生态环境是相对的,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园林景观设计。
3原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
对场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生态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连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对只讲过去,不讲现在和未来,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同时应做到将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贯穿项目的始终。
具体地讲就是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
4对自然友好的得与失―以云南丽江原生态环境设计规划为例
对一个城市来说,在其形成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会自觉地沿着原始地形,顺应自然条件尽量少动土方,节省建设成本,同时又使城市的风貌和景观比较丰富,而且少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样的城市就是对自然友好的城市,是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城市。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这种最初的对自然的友好已经越来越少见。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由于可以凭借各种技术手段,所以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条件将自然原有的一切改变得面目全非,并且完全将人的主观意图强加于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意志的产物。回过头来权衡得失:它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人们方便感。但与此同时,为修补给自然系统造成的损害,人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常常会远远超过享用到的舒适与方便,我们的确得到了很多,但我们失去得更多。除自然环境外,不仅仅是“文化景观”,而是城市的历史和性格。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中也有一部分完美的原生态设计经典,如活着的世界遗产―― 丽江古城就是最好的案例。
具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个鲜活的、不断生息运转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在中国的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首例,在世界也属罕见。丽江虽具多民族文化精髓,却不失纳西民族之风采。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县境内,它始建于宋末元初 ,明时具规模。占地面积38km2,“城依水存,水随城在”,规划区内没有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水势沟渠建房布街;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最值得骄傲的是丽江古城不是死城,它现在生活着6000多户居民,商业活动频繁,仍是丽江地区、丽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丽江的原生态是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保持着最初始的原始自然风貌。原生态的自然美没有处处渗透着人为创造因素,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也不像共生态的自然美那样暗藏着人类的巧设,达到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态景观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谐本质的一种显现。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本旅游区吸引游客的最基本要素,为切实把景区保护养育成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制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其中,旅游区生态保护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对旅游区整体环境的保护;本区的核心景观是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在开发建设时从用地布局、景观设计、旅游项目设置及游线组织等方面牢牢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休闲度假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原生态景观手法营造回归丽江过去的繁荣,同时也明确阐述了原生态景观的含义,即在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干扰原生态景观或生态原状景观,其中的自然与物种的多样性是原生态景观的表现手段之一。对古镇改造的过程,也是对怎样实现传统、现代、原生态以及地域特色有机融合的探索过程。为丽江带来经济上与社会上的多项效益,使其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和谐旅游景区,这一系列的举措值得我们在园林景观原生态环境设计中得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
[2]寥志豪.以苏州为中心苏州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4]李嘉球.苏州状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6]邓显渝.园创景观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环境景观钧瓷艺术是指环境景观设计师和钧瓷艺术家协作借助特定的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绿地、景观地带等环境空间进行创作的室外钧瓷艺术品,用钧瓷材料艺术作品取代旧的金属、石材、化工等材质的艺术作品。陶瓷艺术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建设和应用是国内外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和建筑中广泛成功运用的艺术形式。追溯历史,陶瓷很早就和石、木、土一样被作为建筑材料应用于生活环境建设当中。观照当代,陶瓷艺术不再仅仅是生活和陈设品,而是以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介入和占据了现代公共环境空间。
二、环境陶瓷艺术的现状
国外早已由许多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对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的陶瓷艺术进行了大量实践创作。如,西班牙建设大师安东尼奥・高迪创作的一系列建筑作品中,都大量地使用了瓷u和瓷片,英国著名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在英国创作完成的包塞崔姆地砖浮雕墙也是陶艺应用于公共环境的极好例证。
在我国环境景观艺术、小品的设计建设中,石材、木材、玻璃、水泥、化工和各种金属材料都已被广泛应用,而陶瓷在中国这个被世界称为陶瓷的国家却没有被广泛地应用。景德镇在对城市的改造中,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开辟着另一条道路。它将陶瓷艺术完美地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直观地突出了千年瓷都的特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三、钧瓷艺术的物质材料的生态特性,决定它在环境景观中的适用价值
钧瓷艺术自身材料是多种矿石原料粉碎配比加工烧制而成的,是最原生态的,为人类与大自然建立了独特的联系,相对其他金属、化工材料更具有亲和力。它是具有生命力的,是适应现代都市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需求,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
钧瓷艺术材料烧制后的硬度、强度、胎体厚实度、自然色彩美等优越性是所有陶瓷艺术无法超越的。它具有永久性,耐高温、耐寒冷、耐风沙、耐酸碱性,是绿色环保的。
大型钧瓷艺术具有很强的手工性,完全是在手工塑造后再进行烧制而成。钧瓷瓷土具有韧性,有一定的可塑性,常温下遇水可塑,微干可塑,全干可刻琢。烧至1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它的制作成形反映了艺术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生态美学和生命意义的探索,体现着人文价值和艺术创造价值。特别是现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加工工艺的改进,最大程度上确保了适合室外环境景观的2M以上的大型、3M以上的特大型钧瓷艺术作品的烧制成功。各种造型可根据艺术创意赋予其各种变化。
四、钧瓷艺术的釉色窑变生态美特性,决定了它的美景意和艺术内涵
钧瓷艺术的釉色“窑变”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1.“肥厚玉润”的釉质自然美。传统类钧瓷釉质肥厚、玉润乳浊、恬静自然、精光内,表现出了“玉”般的自然美,是君子贤达人格化的象征物。2.“窑变”万彩的釉色幻化美。青瓷系的钧釉如天蓝、天青、月白等釉基调上泛出红紫色的窑变釉。绿金色的卢钧釉,窑变成了碧水蓝天,山青水绿的自然景观。红色系的钧釉窑变相映交辉,形如行云流水,灿若晚霞,变幻莫测,艺术的写意之美自然天成。3.“纹路”的抽象之美。钧瓷釉面上的似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等奇特的釉色纹线,抽象之美,鬼斧神工。4.“釉面”的表象意之美。钧瓷出现景观意象为绝。窑变釉色、纹路、色斑等穿插组合,融会交映往往会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意境“画面”。另外,室外钧瓷艺术具有光滑亮洁的质感美和丰富多彩的色彩美,造型多样,线条生动流畅等因素,这种形式美体现在环境景观中必将使环境变得更加美观和体现唯一的艺术性。同时,更是一种易保养、方便清洗的艺术材料。
五、钧瓷艺术在环境景观中的意义
(一)美化环境。多年来,现代化城市的改造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环境公共空间越来越需要景观艺术品和艺术装饰品点缀。钧瓷艺术自身的材料、体量、色彩的优越性在景观艺术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品味,陶冶情操的作用。钧瓷艺术依附于自然景观中使其更深化了主题,增添了景观中的人文情怀。
(二)在环境景观运用钧瓷艺术,更能使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能与自然、与公众有交流,营造艺术化的生活环境。目前为止,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建筑材料多数仍限于陈旧、单调、冷漠感的金属和石材。钧瓷艺术其原始生态的材料,人为手工制作的体量、尺度、空间、火与土的色彩与背景的适应性,转换到城市生态环境中,将给人生理和心理的自然美的感受,给人以亲和力。与公众长期相处,不但有可触性、亲切感,也满足了观赏的需求。
(三)创新、挖掘和应用有现代感的、新颖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价值高的环境景观艺术建设。如今景观建设题材、材料、形式强调贴近现代生活,强调彰显民族文化,就必须在造型、构思、材料和文化内涵上都打破旧的惯例,引进现代景观艺术品的观念与手段来丰富景观艺术的语言和文化要素。将钧瓷艺术在环境景观中应用,满足了都市人对大自然的渴望需求,又注重了人文关怀和独特城市文化特色,不仅促进钧瓷行业发展,也更加突出了民族文化,突出了城市文化,对现代生活环境美化和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钧瓷艺术在环境景观中的应用范围
(一)环境景观中雕塑艺术的应用
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具象钧瓷雕塑造型。这类瓷雕塑是通过对自然与生活中的真实物象进行提炼取舍等处理,形成具象语言的表达,它带来的是一种直观、明了、清晰具体的视觉感受和真实形象世界。
环境景观设计中抽象钧瓷雕塑造型,是通过对表现对象进行抽象、简化、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设计处理,造型具有装饰性,有印象派雕塑的风格特色。
(二)环境设计中钧瓷装置艺术
在特定环境中或具有历史文化主题的场地中,以装置雕塑或象征物为题材的大型钧瓷装置艺术,具有说明和教育作用,主题和造型鲜明直观,如放大的器物造型,也可以用象征意义的表达手法,给人们以联想。
(三)大自然环境中钧瓷艺术
这类环境景观意义超越了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主要是针对原野、山川、丘陵等更大的广茂空间设计创造钧瓷艺术作品,也可以称作为大地钧瓷艺术。
(四)装饰性景观钧瓷艺术小品
是以装饰性景观艺术小品作为环境主要构成要素。这类作品创作空间大,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趣味性、观赏性、愉悦性、生活化为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
七、结论
经过分析研究钧瓷艺术的可塑性和其硬度,特殊的釉色美成为它进入城市景观设计建设中的有利条件。它不畏日晒雨淋,尺寸体量可大可小可变,适合户外环境景观建设应用。大量的艺术家可借此表达他们的情感,它的材质特性和表现性注定让其成为城市发展环境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期待钧瓷艺术在环境景观中新生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设计 校园文化 环境育人 绿色校园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许多新校园拔地而起,新建的校园面积大,也很气派,但校园缺乏浓郁的文化气息。有些扩建的学校,缺乏一种整体规划,经常修修补补,新建的建筑与原有的校舍看起来不够协调。而学校的土建工程的决策者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懂环境景观设计和规划,许多工程为了达到评审的某个目标匆忙动工,这样虽然学校硬件条件有所提高,但校园并不美观,甚至出现一些设计上的问题,以致实际使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现在房地产开发商非常注重小区的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但在学校这一领域,环境景观设计却鲜于提起。而“环境育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是科学、技术和知识的荟萃之地。人才的培养,固然离不开学校自身广博的知识和种种教学设施,另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作为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的校园景观无疑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乔丹在他的开学献词中所说:“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所以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
一、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现代化的学校需要优美的校园绿化环境。校园绿化是整个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教育的活标本。现在很多学校争相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学校,可见绿色环境对学校的重要性。绿色植物产生大量的氧气,令空气清新,可以使学生保持清醒活跃的头脑,因此,树木和绿色植物的种植在整个学校景观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校门口广场,或大型空地,适合布置几何型的花坛、地面铺设大型的几何图案,在花坛中央布置喷泉或反映学校特色的雕塑,容易使人感觉到广场的宏伟和宽广。在学校楼与楼之间的小块空地,则可以采用自然型的绿化形式,设计成园林形式。
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应以本地树种为主,以外地珍贵的培育后生长稳定的树种为辅,确定学校的基调树种。在运动场、休闲广场种植草皮,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前大量种植树木和花草,校道两旁种植常绿乔木,减少夏日烈日的暴晒。路旁可种植玉兰、香樟、桂花等树木,周围的灌木、小乔木可选用红枫、夹竹桃等,下层栽植月季、美人蕉等花卉,使整个校园绿化更富有立体层次感。这种布置可使人感到宁静幽雅、洒脱自如。师生在完成自修、备课或实验后在这里小憩一下,必定会顿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在建筑内部,如走廊,可以种植各种盆景;在阳台上可以种植一些植物,让绿色立体化;在教室、教师办公室也可以种植各种盆景植物。学校的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卉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扮靓学校的门面,给人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二、因势利导,创造有特色的校园景观
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框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手段。比如像中山市马新中学,校园内有一洼地,通过引水种上荷花,形成美丽的荷塘,形成了独特的以荷花为校园景观中心的校园特色景观;中山市第二中学,建在山坡上,他们因势利导,形成了不同于一般学校错落有致、高低层垒的校园景观。
三、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应重视对美的教育
去年,上海西山中学的校长来笔者学校讲学,谈到对美的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欣赏名画,学会欣赏名曲,从美中净化学生的思想,从而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走廊中一句句富有人文色彩的话语,读来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墙壁上一幅幅鲜活的书画,成了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可以在学校走廊、楼道墙壁上,悬挂中外著名的美术作品,或者经典的书法作品,如国画、书法、水彩画、素描等作品。在学校的大厅处和重点的广场,如校门入口处,安放各种雕塑作品,在大厅墙壁上画上大型壁画或浮雕。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学生的各种专业作品,让学生设计色彩丰富内容充实的黑板报。在学校的各个教室、休息娱乐场所安装音箱,每天播放优美的音乐,中外名曲,这一切都能增强学生对美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养成好的性格和好的行为习惯。
四、将VI视觉识别系统导入到学校的景观设计中
在校园景观规划建设中,自然少不了校园VI设计。可能有很多学校不明白,VI与学校有所关联吗?VI即(Visual Identity),通译为视觉识别。人们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通道到达人们心智的。也就是说,视觉是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设计科学、实施有利的视觉识别,是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同样,学校也需要有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可以通过校园VI设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学校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教学理念等。
虽然校园功能各异,但在景观设计规划中,应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将VI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引入到现代的学校环境景观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五、校园景观设计应满足功能需求,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必须以使用者为对象,以他们的使用功能和习惯为中心,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文化娱乐的生活系统,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割。学校像个小城市,在空间分区上,应很好处理学习、食宿、娱乐和运动等区域的合理划分,教学区应尽量设在安静的地区,食堂和宿舍应比较靠近。教学楼教室外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
建立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的校园大道,与校园庭院的古典园路的蜿蜒曲折相结合组成便捷的路网体系。主次干道分明,尽量采用人车分流,机动车道、休闲步道分离,以防止校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建筑,应注意在外墙装饰颜色统一的前提下,尽量实现建筑样式多样化,各大楼前的景观也应结合该楼使用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使得校园环境丰富多彩。比如体育活动区周围种植常绿乔木,以利于夏季遮阳,创造休息林荫;生活区与活动区要通过各种不同植物来体现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教学区适宜进行人工栽培的植物,形成一种秩序感,整齐感,使人一进入教学楼就能体会到上课的严肃与认真;车辆亭架处可以种上藤蔓植物,避免车辆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
六、校园景观设计应体现各种人文精神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比如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校园建筑古色古香,建筑样式别具一格,给来参观的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和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其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相呼应。
笔者曾去湖南湘乡东山学校拜访同学,同学很自豪地带笔者参观了该校在民国时期所建的旧校区和曾经读书住宿的古建筑,看着雕梁画栋的古朴教室,眼前浮现出伟人在这间教室里读书的情景,青年学子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油然而生。这种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由来已久的校园文化精神有利于激发青年学子精神焕发,勤奋求学的斗志。
3.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精神文化,还是校园景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大的节庆活动,大红大绿的秧歌腰鼓队伍,火红的剪纸展览,锣鼓喧天的龙狮队伍,雅俗共赏的陶艺作品,体育馆门口的舞狮的雕塑,这些都能给来访的嘉宾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园。安静、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师生提供课外休息活动的场所,能够使师生观赏到优美的植物景观,呼吸新鲜空气,调剂大脑,清除疲劳。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把握校园文化的特质,深入研究校园环境特色,对建立一个生态效益良好,景色优美的校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钱键,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3]朱新民.浅谈校园景观的构成形态[J].山东环境,1997(6).
关键词:园艺疗法;医院户外景观;景观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有关园艺疗法和康福花园的概念
1.1“园艺疗法”的定义
园艺疗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集植物学、景观设计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对园艺疗法的解释通常采用美国园艺疗法协会(AHTA)对园艺疗法的定义如下:园艺疗法是对于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基于此类所谓新型疗法,医院领导、设计师们需倾注更多精力来关注园林景观的设计。
1.2康福花园
康复花园,是近30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园林设计。主要用于医院、疗养院等卫生部门。是将“景观”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主要强调人在空间中的情感休息,强调环境对人的精袖上的疗养作用。
康复花园就是在医疗服务场所、健康机构环境中导入景观自然元素,进而改善或提升病人其健康状态。康复花园一般设立在综合医院、精神疾患治疗机构、儿童医院、小型私人医院等,康复花园与花园的区别在于设计之初对使用者的需要及喜好的关注,充分挖掘花园空间的康复特质并将他们都表达出来。不同级别的康复花园根据它的使用人群具体设计康复的景观环境,因此康复花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为固定的人群服务。一个有效的康复花园除了让入感受生命的各种动人之处,提供入们亲近自然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刺激人们感知能力,活跃机体代谢及提高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人们缓解压为,恢复身体健康,而不是单纯的视觉享受。
2.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外环境设计
2.1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外环境的现状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坐落于绵阳市游仙区,医院顺应山势而建,精神科位于医院的尽头。整个精神科大楼所有窗户用铁栅栏封闭,室外景观环境单调,景观小品缺乏,园林化水平低,基本属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绿化”的理念。植物以柏木、雪松、大叶女贞、棕榈等乔木点缀苏铁、大叶黄杨为主,显得杂乱无章。
2.2设计方案
本次设计充分考虑医院环境对安全性、可达性、无障碍设计及生态性的要求,着重利用原有场地的现状,在形式上把握住地形的变化特征,将“园艺疗法”的理念贯穿该方案,力争将精神科室外环境设计成为患者的康福花园。园艺疗法并不受限于“治疗”,随着园艺疗法概念的不断拓展,其对象不仅限于特定人群,也适用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事实上它是通过自然环境缓解自身压力,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循环来增加自身免疫力的一种疗法,它强调参与园艺活动的过程和活动本身的意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精神焕发,是最终达到使病人恢复健康,使亚健康人变得健康,使健康人更健康,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身体状况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人。
2.2.1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2.2.1.1选择有杀菌作用的植物
植物可以维持空气中的碳氧平衡、增加湿度、降低温度,更重要的是,植物能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滞烟尘和粉尘以及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来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据资料统计,由于精神科住院周期长、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服用,使精神科患者尤其是血管性痴呆患者、年老体弱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发病率相当高,从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该设计充分考虑植物对细菌的杀灭能力,在精神科大楼后面的背景林的主要树种定为绵阳的市树香樟和有“呼吸道维生素”之称的松树,使空气中随时有香樟和松树的香气,而且尽量减少精神科大楼的外部环境空气中的含菌量,结合有滞尘作用的广玉兰紫薇进一步净化空气。
2.2.1.2使用多种感官刺激且令人愉悦的植物
研究表明,观赏大自然具有缓解压力的作用,相反,若在医院中缺乏自然环境,就会阻碍压力的缓解,自然环境,通常具有低度复杂性及少数刺激性物质,因此较有助于恢复健康。
传统观念中精神科病人是处于弱势,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引起医生和亲属的重视和关怀,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却常常被人忽视。调查显示由于精神科护士所而临的护理对象是合作性低、依从性差而且随时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动、外走、严重药物反应等意外事件的特殊群体,还不时面临一些医疗纠纷和官司;人们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及对精神科的工作不了解,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付出常不被社会理解和尊重,待遇也较之其他科的同行低;目前的精神病房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结构,护士长期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的精神病患者一在一起,很难能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护士也同样会产生一种被囚禁感。因此,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植栽依其颜色、质感及形态而有不同的视觉刺激,也有具有柔软的触感,闻起来具有香味及在微风中发出悦耳声等不同的植物,使户外环境充满丰富的感官经验,这也鼓励病人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及体脸周遭环境。因此,植物有时可以成为心理疾病的解毒剂。员工及病人通常作常享受于户外环境。
植物具有独特的治疗人类疾病的效果,据研究表明,人在绿地里的脉搏要比赤地每分钟减少跳动八次,每填在林中漫步一小时,身体的耐力增加15%;嗅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度分别提高10%.、13%和24%,血液中会增加有利干健康的激素、酶等。植物特有的绿色,对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视网膜神经组织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减少对人体有言的紫外线的强度,消除杂乱纷繁的色彩对眼睛的刺激。绿色还能维持血压,减缓血液速度和心跳频率,平静情绪。其次,某些植物花卉的香味也是引起人们愉悦的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该方案的植物选择时,以绿色等冷色系为主,适当配以紫叶李等色叶植物和栀子、木香等香花植物,地被辅以有安神功效的薰衣草、薄荷等,不选择有毒尤其是有刺的植物,避免对精神科患者造成伤害。
2.2.2尊重使用者对于医院户外景观设计的话语权
据研究医院花园的使用者能有可控制的感觉,进而减轻压力是很重要的。可控制的感觉就是指花园容易找得到,也容易被使用,也就是设计中满足可达性的原则。对花园使用者而言,另外一个重要的规划就是在单一的空间提供多样的选择,让患者可以自己进行选择,如许多的步道,不同座位的安排(个人座位或集体座位)、坐下时会观赏到不同的景观(全景、中景、近景的景观)、不同的气候(阳光、微风)、还可享用不同类}}的户外空间(餐厅露台、散步路径、冥想花园)等。
针对精神科的特殊性,本次方案设计充分征求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意见,总体布局简洁明快,环境中各个小空间的串联巧妙,体现设计的可达性,方便患者使用。该基地面积不大,地形分为两台地,整体以精神科大楼门厅为轴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开敞空间为主,布置健身器械、运动场,成为医患锻炼身体的小环境;一部分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弯曲的游步道结合座椅,成为一系列半私密的安静休息的区域;沿地块边缘设计廊架,种植木香等藤本植物,既形成防护绿带,解决车行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又保证环境安全性的要求。充分考虑医患的使用方便,上下两台地用缓坡连接,满足无障碍设计,同时形成空间的过度。
关键词:公园园林环境;景观设计;规划特色
引言
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原料,还通过其丰富多彩的景色,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很早以前,人类就认识到自然景观的精神愉悦作用,并通过园林的形式对其进行抽象概括,再现第二自然,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到了现代,生活在拥挤嘈杂城市中的人们,更加向往自然景观带给人的平静感受,使他们可以忘记生活中的烦恼,舒缓紧张工作的压力。现代的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园林,为城市里的人提供了一片视觉和心理上的“绿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何在人工环境中再现自然,在中国漫长的园林建造历史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法。例如通过对各种形式石材的组织堆砌,形成千变万化的叠石掇山造型,以此来象征自然山岳的各种形象;又如通过精心开凿的各种动、静水体,象征自然界的河、湖、溪、泉、瀑等。所有这些手法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以此向人们传达自然环境的意向。现代城市公园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必然会承载一些城市的功能。加上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现代城市公园相对传统园林来说要具备更多的功能,势必会影响到公园的景观塑造。但不论现代城市公园的功能如何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再现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满足新的功能的前提下塑造人化自然景观,是本次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1 公园环境与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既体现在参与建设公园的各部门或集团之间,又体现在整个公园的运作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景观设计和建成的效果之中。限于论文主题,在此仅涉及整体性的形体环境方面。整体性形体环境的一切组合都应该是支持人的想象,合乎人的行为。
1.2 因地制宜原则 即: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特别是注重地方性植物的运用;规划应顺天应时,新的设计须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将阳光、地形、水、风、植被等能流、物流的流通过程融合在所设计的景观生态过程内;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并在景观设计中给予体现;景观、建筑小品和构筑物的设计考虑到地方的审美习俗与使用习惯;注重园区内古迹和纪念性景观的保护和再利用以及具有场所感的景观开发;在尊重地方传统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群众对时尚游乐方式的需求。
1.3 和谐、发展的原则 公园景观的设计要讲求其自身的和谐性、人与动物及景观之间的和谐性、景观设计自身所反映的文明健康性,从而建立一个全方位衔接良好的和谐景观,进而营造出一个人与动植物和平相处、共生共荣的和谐环境。
1.4 以人为本的原则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根据当代人类的行为心理特征,自觉地为人类的发展寻求一个美好的、适宜生存的空间。
2 园林环境与景观设计的依据
2.1 科学依据 在任何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如在园林环境设计中,要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原地形进行园林的地形和水体规划。设计者必须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北方的冰冻线深度、土壤状况等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如果没有详实资料,务必补充勘察后的有关资料。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性,根据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不同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一旦违反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必将导致种植设计的失败。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施,更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园林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甚至还有动物方面的生物科学问题。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科学依据。
2.2 社会需要 园林设计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公园设计规范》指出,园林是完善城市四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基地。所以,园林设计者要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游人的需要,面向大众,面向人民。
2.3 功能要求 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定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如儿童活动区,要求交通便捷,一般要*近主要出入口,并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该区的园林建筑造型要新颖,色彩要鲜艳,空间要开朗,形成一派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欢快的景观气氛。
2.4 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经济是基础。同样一处园林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园投资。当然,设计者应当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节省开支,创造出最理想的作品。
3 规划特色
3.1 节点式布局、主次分明、节奏适宜 公园在景观序列的安排上, 采用节点式, 即每个景区都有一个主景作为重点空间, 围绕主景再有序的布置其它景点, 使各个点与缓动空间的设置变得和谐、有序, 富于节奏之变化, 避免了因序列饱和而产生的节奏上的反感。在处理主景的重点空间上, 在突出主景地位的同时, 着重于环境氛围的烘托。不仅在主景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其个性, 而且在其特定的环境意象之塑造上, 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3.2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环境特色 水体在自然中的势态声貌, 会给人们以无穷的遐想和艺术的启示, 把自然中的水引进人类的生活, 并用水的艺术形态来丰富和补充人类环境, 加强园林景观的意境感受, 是极富表现力的构景方式。中国园林造景更有“ 造园必须有水, 无水难以成园”的说法。园林中只要有水, 就会显示出活泼的生气。
3.3 游览方式丰富多彩 浏览线是联结各景区的连续空间链。一个有序列、有节奏的安排, 可使人赏心悦目, 主次分明。而游览的方式,同样也给人以丰富多彩的经历, 留下深刻的回忆。以步行游览和游览车游览为主, 可以使游客在陆地自由活动, 到达任何一个景区。这是一个基础。而最具特色的是游览船游览和空中游览。为了充分利用水景, 我们沿湖开辟游览路线, 沿岸各景区开阔处设停靠点, 这样游客可以从湖上观看异国风情。同时, 空中轻轨游线有一部分伸人到水中, 从而拓展了游客的游览视线。
3.4 积极参与、增加娱乐 目前, 国内主题公园的参与性活动, 很多以被动的形式出现, 如观看各种演出等, 而主动参与的机会相对来说少一些, 使游客难以得到满足。若要达到游乐的目的, 游客必须积极参与, 其提供的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娱乐大大超过了视觉刺激。如今, 人们旅游的心理已经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观光向参与转化。所以, 参与项目的设置也是特色的表现。因此, 在设计中我们有意增加了主动参与的活动内容, 除巡游汇演、剧场演出、古代交通工具游览、儿童游戏场等参与性活动外, 还特辟有休息娱乐活动区, 设有果园、野炊、俱乐部、泳池、水上活动中心、特色民居等各具特色的主动参与项目, 增添了娱乐性。
关键词:人居环境学;景观设计;系统。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著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的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另一个方面,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也可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五大层次。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从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来说,则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依据我国的情况,当前大规模建设实践需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发展,宜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庞大的系统科学,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目标就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若能将此系统的设计原则贯彻在景观设计上,也同样将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潜力。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同样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建立在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之内,景观设计同样需要贯彻整体的系统思维,以面对21世纪下,对环境的综合发展要求。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院士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他所谓的地景,即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例如:调查表明,当前居住区的绿地空间,老年人日常使用率最高。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是以我国特有的各种健身功、舞、拳、剑等群体活动和小范围的交往、谈心等活动为主,为满足这些需求,应有针对性地以山、水、绿篱、树丛或建筑小品进行隔离,形成相对独立且视线干扰小的绿地空间。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1872年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第一次公开确认原始荒野是文明生活的象征,不能不顾后果的把自然环境仅仅用于经济开发,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被称为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进一步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强调生物的总体和环境的作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起构成了一个实体,所有的需要都从这个人居环境取得,因此,不能只着眼于它的各个部分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既达到作为“生物的人”在这个生物圈内存在的条件的满足,又达到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需要的条件的满足。因此,人工建设必然以人居环境的和谐作为前提和目的,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同样不例外。
新时代的园林景观设计, 赋予新的形式、材料、科技、革新的同时, 传统的民族文化及特征需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涵的自然文化理念、园
林生态美学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并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
三、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因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应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间及私密性空间,以及符合各年龄层居民行为特点的景观环境活动空间,加强居民与绿地的联系,调动居民参与景观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