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

第1篇: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基基础;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为了做好建筑地基基础稳固工作,我们要对建筑地基基础进行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以此来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以下我们就采用桩基础中的预制桩作为地基基础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一、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

1.1 地基基础的勘察技术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必须对地基基础进行勘察。地基勘察以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6为依据。

1)收集建筑总平面图,分析平面图的坐标和地形,结合房屋建筑的性质、规模、结构和基础形式,判断建筑的荷载力,从而确定地基的埋置深度和允许变形范围。

2)通过勘察,查明地质的类型、分布、工程特性,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作出分析评价,以便初步判断不良地质的类型、成因和分布范围,为提出整治方案提供数据资料。

3)单栋高层建筑物勘探点的布置,一方面满足地基均匀性的要求,将勘探点设置在4个以上,而对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体,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必须有1个控制性的勘探点。

4)从基础的地面算起,详细勘察勘探的深度,将勘探深度控制在地基的主要受力层上,地基的底面宽度大于5 m,设置地下室或者裙房的抗浮桩和锚杆,保证勘探孔的深度达到抗拔承载力的评价需求。

1.2 支护设计和土方开挖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的支护设计技术,可以采用小放坡、水泥砂浆护坡支护,具体的设计技术包括:

1)清除挖方区域的障碍物,搬迁区域内的地下排水管道和电缆等,同时绘制出现场场地的平面图,以确定开挖的路线、边坡坡度、排水渠道和集水井位置等。同时设置测量控制网,把握控制的基线、轴线和水准点,经过反复审核后,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施工控制的依据,其中临时性排水设施的排水沟方向要大于0.002,保证场地内不会积水。

2)施工工艺方面,采用反铲挖掘机挖掘较硬的土质,并用岩石粉碎机处理岩石。反铲挖掘机挖掘分层挖掘较深区域,运土的汽车放置于反铲的一侧,减少回转的角度,开挖面积较大的基坑,反铲机应该呈/之0字型移动,而自卸汽车数量应该结合挖掘机的大小进行确定,并按照生产效率和工期的要求,保证挖掘工作的连续进行。针对基坑的边角位置,挖掘机难以开挖之处,要采用人工方式配合开挖,并将沙土清除到在挖掘机作业范围之外,与此同时,控制好挖掘机的深浅程度,在基地预留10 cm左右的人工清底找平,避免超挖时基地土被扰动。

3)质量标准的提出,1保证基坑地基土质符合设计的要求;2是控制允许的偏差项目,首先标高是利用水准仪检查或者拉线尺量检查,允许偏差为±0~50;3由设计中心用经纬仪、拉线尺量检查长度和宽度,允许偏差为±0~20;4用坡度尺检查边坡坡度,允许偏差为±0~30。

4)土方开挖形成基坑之后,加强成品的保护工作。1注意保护测量控制桩,防止挖掘机撞坏基坑;2在基坑的周边设置排水渠道和集水井,并保持场地适当的坡度,防止积水浸泡基坑和场地,在夜间施工的时候,也要保证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地基和边坡的超挖。

1.3 地下水的控制

地下水是基础地基质量隐患因素之一,如果地下水位过高,腐蚀了地基基础,很有可能引起地下沉陷。为了控制地下水,可考虑采用管井降水法:

1)承压的含水层渗透系数从上至下呈现逐渐加大变化,如果降幅相同,则降水井越深,单井的出水量就越大,而井深超标,则会削弱出水量对水位降幅的正面影响。管井的井深要比基坑挖深深6 m左右。

2)含水层的土质通常为粉质黏土、粉土和粉砂交互层,这些土质的渗透性差,不利于出水,井深可打至基岩底部,利用底部的砂层、卵石层,提高渗透系数,形成完整井。

3)如果基坑的面积较大,具备在坑内布井的条件,则可以采用在坑内布井的方式,减少管井的数量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4 基坑监测技术

基坑监测技术是为了防止基坑施工发生意外,确保工程的安全,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基坑边坡变形观测,了解基坑支护的变化状态,以监测数据为依据,结合开挖的地质情况,对支护参数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如果发现基坑支护存在异常情况,则应该采用支撑或者回填等方法,提高基坑边坡的安全系数。

2)监测的内容除了量测基层位移情况和观察地表开裂的位置和列宽,还要对基坑的渗水情况和漏水情况变化进行观察。

3)布置监测点,选择在基坑支护变化最大的地段,或者局部地质条件不利的地段。

二、建筑地基基础的质量控制要点

1、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构成

地基基础的质量组成有:施工质量、检验质量、设计质量,其中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影响它的因素既有偶然性的也有异常性的。偶然的因素是指:由于随机性的原因致使施工、材质、材料等发生细小的差别从而使质量波动;异常因素是指:利用一些手段或者经验可以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发现并解决。例如:施工工艺的编制不合理、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操作者不遵循规定操作、施工环境不符合工艺的要求等这些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因素。异常因素较之偶然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较大,所以要正确的分析以及解决它们,要制定相对应的措施来彻底的消除这些因素的干扰。

2、地基基础质量控制原则

实行质量控制,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检测、监控、试验,要根据计划和质量来改善要求,保证按照合同、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在施工中应遵守的原则有:

(1)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2)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3)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的原则;

(4)坚持遵守公正、守法、科学的职业规范;

(5)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作用原则

3、地基基础质量控制的方法

(1)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

选取不少于总桩数1%,不少于3根的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如果规定的试验数量不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时,可以依据实际的情况适当的增加试验桩的数量。例如:在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区,或者使用了新型桩、新工艺,试验桩的数量可以增加一些。此外,在进行施工时,桩的参数值如果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或者施工的工艺发生了变化,那么在施工完成后要根据情况重新选择试桩。例如:在进行挤土群桩施工时,会因为土体的侧挤或者隆起,是桩被挤断或者拉断;特别是在进行大面积密集群桩施工时,如果再加上打桩顺序的不合理或者打桩的速度太快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引发严重的质量问题。

(2)对施工材料进行控制

施工材料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果使用的施工材料不合格,那么工程的质量就不可能达到设计的要求。所以,在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中,在施工前就要对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材料质量,以此来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对施工材料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对材料的供应厂家进行审查,进行多家的对比,要选择有资质的供应厂家对材料进行供应。然后要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例如:质量检验报告的检查、外观的检查、理化性质的检查等,以此来确保进场原材料的质量。

结束语

地基基础工程作为建筑质量的基石,一直以来都是建筑施工的核心。地基和基础都属于地下的隐蔽工程,对其施工质量的检验一般都在建筑工程竣工以后,一旦有质量问题,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难以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所以,对地基基础工程实施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不但对建筑的安全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经济发展、国计民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金光,周艳国,朱方敏.刚性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析[J].建筑技

术开发,2001(7).

[2]王爱国.已有建筑地基加固与基础托换技术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8(1).

第2篇: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输电线路 铁塔施工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所有电力线路的施工中隐蔽工程部分的工作量占线路整体工作量的一半以上,因此,我们在关心工程进度的同时,注重铁塔基础的施工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铁塔的基础施工基础体积十分庞大,混凝土量甚至能够达到上百立方米,由于体积的庞大导致施工无法搭建厂棚,只能是露天作业,受环境的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条件不确定性很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直接造成安全隐患,修复起来困难也比较大,甚至有可能造成损失;这些特性决定了电力线路基础施工要重点把握质量控制和施工技术。下面就现场浇制铁塔混凝土基础谈些浅薄的意见。

二、基础材料质量控制

在输电线路铁塔施工中,对于基础用料的要求,需要注意:(1)在浇筑基础之前,必须要把工程所需要的材料及时运到施工现场,通常而言,备料若是存在施工现场的专用场地,那么在施工前,直接配料即可,但一定按设计要求为准,并根据需要相应地增加备料量,一般而言,碎石量增加2%,砂增加3%;(2)用于存放基础材料的场地或者是专业用地,都必须要做好防雨、防水措施,避免材料的损失和浪费,在施工时,尽可能地避开雨期。

三、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

要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因为基础施工质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混凝土配合比的影响。因此,就需要结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技术规范,选择的良好级配骨料有着较大的密实度,同时依据计算和试配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简单来说,混凝土的配合比既需要符合相关的设计要求,又需要耐久性符合相关的规定,坍落度以及水泥用量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必要时,可以将部分的粉煤灰和外加剂添加进去,从而将混凝土性能合理的提升。在搅拌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配合比,在上料时,需要有人来对砂、石料的比例进行合理增减。

四、地脚螺栓质量控制要点

在浇注基础时预留适当尺寸的螺栓孔(预留孔的尺寸根据螺栓大小、埋置深度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已经浇注好基础,且螺栓位置偏移不大,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设备底座上将原有螺栓孔改成长圆孔,并在基础上加设光面钢板,以做成滑动支座,以使设备就位。若设备不允许有移动,可将底座与钢板焊接,焊缝高度根据钢板及底座尺寸设计。在地脚螺栓施工前,要根据施工图纸,确保设备基础与定位模板相配。加工地脚螺栓时,为了能够顺利穿过定位模板,待设备到场,确定其设备底座螺栓孔的位置后,再将螺栓放入螺栓孔,进行二次浇注固定,同时,要保证其螺纹部分的长计与光杆的长度,使用前,确定定位模板的螺栓直径,并要进行现场检测。地脚螺栓要与螺母相匹配,在吊装、运输以及使用时,不可以发生变形,确保其垂直度,在施工中,为了保证螺栓的垂直度,需要利用经纬仪进行测量。另外,要严格控制设备基础顶标高,以及相邻设备的距离,确保其没有任何缺陷。

五、基础钢筋施工的相应质量要求

1、钢筋弯钩处理。钢筋弯钩端部一定要弯折。在具体处理钢筋弯钩时,需要注意:做抗裂构造筋时末端不作弯钩,钢筋还要根据构件形状做弯折,比如剪力墙转角处、顶板上铁都要做90毅弯钩,并且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手册和设计要求进行优化处理。

2、钢筋捆扎。在电力线路铁塔基础工作中,一定要保证钢筋的干净,并且没有损坏。尤其是钢筋实施绑扎之前,必须要将表面的铁锈以及上面所有的油漆完全清理干净。同时,还要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认真核查钢筋的种类、规格以及数量的正确性,进而进入到钢筋的捆扎与实施工作中。

3、钢筋焊接。在进行钢筋焊接时,要求,相邻的两根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要错开1.3倍搭接长度,接头错开率一般为50%,在这里以单层双向钢筋网为例进行说明,要求每隔20厘米距离植筋,40厘米钢筋植筋(植筋孔深10厘米,绑扎30厘米),工程设计要求植筋距离39厘米。在处理时,要求钢筋连接不宜有2个或以上接头,一根受力钢筋最好只有一头和植筋绑扎,尽量少设置接头,如果受力钢筋,不允许2头都绑扎,要求焊接接头,最好设置在钢筋受力较小的位置,对于同一根钢筋的全长上应该尽量少设置接头。另外,对于预应力筋,一般要求,受拉区不能超过25豫,在施工时,可以采取有效手段,使得该区域增大,直到50%即可,对于非预应力钢筋,要求其受拉段一定不可以超过50豫,但是无论是预应力筋还是非预应力筋而言,关于受压区都不受任何的限制。

六、混凝土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首先,在浇筑混凝土前,要认真仔细核查一下根开与对角线之间的距离,中心桩与基础中心的距离,台阶与主柱之间的距离,以及顶面的高差、保护层的高度,以及钢筋设置方向等等,这些不仅关系到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质量,而且与整个工程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相关人员进行仔细核查。其次,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加强对混混凝土各项指标的确认与控制,包括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水灰比等,混凝土浇筑需要一次性完成,确保每个铁塔基础的质量,一定不可以留下施工缝隙。但是在浇制混凝土时,最好时间间隔不可以超过初凝时间,要求尽量控制在较短时间内;混凝土振捣要充足,待混凝土不再发生明显的沉降、表面不再产生气泡或者不再有水泥浆时,振捣工作就可以停止。另外,在混凝土浇制时,要避免离析现象的发生,必须要控制好其自由沉落距离,通常要求不可以超过2m,与此同时,浇筑时,在随时清理表面渗水的水分,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到工程质量。

七、基础混凝土施工的相应质量控制措施

具体来讲,需要从这些方面控制基础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一是严格依据工程的结构图纸来选择相应的模板形状和规格;在正确的位置上安装工程构件,保证各个部分有着正确的形状和尺寸,保证侧压力可以被模板器所承受,并且稳定性以及强度等符合相关的要求;保证模板器有着简单的构造,这样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装卸,并且能够满足混凝土的浇筑需求以及养护等要求。要密实的连接模板器具接缝,保证不存在漏浆等问题。二是在浇制混凝土之前,需要对基础中心和各桩间的距离以及根开等位置关系等进行检查,保证地层垫层的规格尺寸、顶面的相对高差等符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在浇制的过程中,需要在搅拌机内足够的振捣混凝土,如果表面出现了水泥浆、没有显著的沉降发生就说明搅拌的足够密实。要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以及配合比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如果基础混凝土是同一铁塔腿,那么需要尽量保证能够一次性浇筑完成。要尽量缩短连续浇筑混凝土时层间隔时间,保证短于初凝时间,在浇筑混凝土时,需要严格控制其自由下落高度。

八、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输电工程线路基础施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严格依据设计要求来对材料的规格型号等进行合理选择,同时,需要紧密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对施工方法进行合理选择,控制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输电工程线路基础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第3篇: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 关键词] ]输电铁塔 等截面 斜柱式板式基础 地脚螺栓斜率 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年, 我国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形式已趋于多样化,输电线路工程大量采用斜柱板式基础, 斜柱板式基础是指基础主柱与铁塔主材坡度相一致的基础, 其特点是坑底尺寸大,埋深浅,靠底板双向配筋承担铁塔上拔、下压和水平力。 基础的塔脚板及基础顶面与主材是垂直的,吸收了插入角钢斜柱式基础和地脚螺栓型直柱式基础的优点,从而可以减少基础钢材用量。

此种基础轴心与铁塔主材方向一致, 从而减少或消除了由于水平力在主柱根部引起的双向弯矩, 改善了主柱受力性能, 减少了基础钢材用量,充分利用混凝土抗压强度大的特点,使基础主柱、底板受力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施工难度较大,要求控制尺寸准确。

1“一算、二支、三调、四控”的施工工艺

“一算”是指基础施工模板尺寸的计算与制作,“二支”是指支立模板控制,“三调”是指地脚螺栓安装与调整“四控”是指基础内在质量及表面光洁度的控制方法。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 加快施工进度,主要是从模板控制、地脚螺栓安装、内在质量和表面光洁度的控制方面采取措施,下面以新疆与西北750kV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工程为例:

新疆与西北750kV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我公司承担第3标段施工。本工程全线长为2*41.3km,全线新建铁塔170基,其中斜柱板式基础110基,比例为64.7%,使其施工质量控制点多。下面我们对“一算、二支、三调、四控”施工工艺进行探讨分析。

1.1竹质异形模板的计算与制作

在750kV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工程中,采用竹模板,如果采用钢模板需要分段拼接模板,拼接后需要调平,调整拼接缝隙。如果采用异形竹模板,可省去模板拼接、找平、调整缝隙的时间与人工成本。

竹质异形模板不需要分段拼接,所以需要精确计算而得出模板尺寸。由于斜柱基础为等截面斜柱,主柱的侧面为平行四边形,如图1所示,主要由标准模板和异形模板拼装而成。主体部分由标准模板组成,上下由异形模板A、B、C、D拼装而成。

B A CD

标准模板 标准模板

A Ba DC

图1

正面倾斜值a:基础主柱高度h;基础全高 H。

立柱对角倾斜角度为:θ=tg-1(H/√2a)

立柱总高的斜边长L=H/θ的正弦

异型模板的角度a=cos-1(a/L)

模板的边长I=h*L /H

得出模板的边长I和角度a,基础立柱侧面的几何尺寸确定,则异形模板的尺寸即确定。

1.2 支立模板控制

模板的支撑要牢固。对于主柱太高的基础, 必须保证浇制间隔时间不超过2小时, 以免混凝土出现断层。模板应使用钢管支撑或圆木支撑。使用钢管支撑必须是¢60 mm 以上的钢管。模板支撑必须牢固可靠, 并且做好基坑边缘的防坍塌措施。

支模过程中,采用钢管、双钩紧线器进行加强牢固,且应留有可调节部分,完善工器具的使用方法。在异型模板确定后,应将其表面涂土脱模剂后,再进行合模,合模时须用结实可靠的回形销进行连接,并将四角用角模连接牢固。当立柱钢模合好并校正立柱钢模时,应首先由测量人员用仪器认真检查扎筋支模前所打的基础控制桩的基础根开及对角线尺寸是否有误,确认无误后,再进行立柱钢模的校正,同时应按立柱高度确定所需要加固钢管的位置,施工要求每隔l米-1.5米应加固一道井字型钢管,特别是大基础,为避免立柱向内角倾斜,影响立柱的坡度,应采用1.5-3吨的双钩紧线器,每个腿至少2根将立柱的外角侧自下而上连结,使其斜柱有可调范围,当基础立柱校正完后,应用测量工具对其坡度进行检查,经检查确定符合设计要求后,方能进行砼浇制。

图1 XZ110型斜柱板式基础示意图

1.3 地脚螺栓安装与调整

斜柱板式基础因地脚螺栓与基础立柱按照设计坡比向铁塔中心庄倾斜,其找正十分困难,因此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地脚螺栓靠外侧的尾端应用8号铁线悬吊住,以便地脚螺栓位置调整, 按基础半对角线线长及小根开控制的方法。同组地脚螺栓安装就位调整好后, 将尾部绑扎的镀锌铁线固定在基坑外侧的角桩上。为了保证地脚螺栓中心与斜柱中心重合, 在基础对角水平线的立柱中心处吊一垂球, 同时在4 个地脚螺栓间拉交叉十字线, 如图3所示, 应控制十字线交点对准垂球尖, 其偏差应小于10mm。

1 23

44 5

1.水平线 2.垂球吊线3.地脚螺栓

4.主柱顶十字线5.基础顶面

图3地脚螺栓中心找正示意图

地脚螺栓是基础控制中的关键,在地脚螺栓安装时,将地脚螺栓的根部采用锚板将所有螺栓固定在一起,基础呈倾斜状, 螺栓与基础顶面垂直。在地脚螺栓固定模板上将地脚螺栓固定好后,再在同组地脚螺栓间距间加撑小木方,小木方的规格视地脚螺栓的规格及其间距而定,这样可以使地脚螺栓固定更牢固,不会受到振动后产生位移。1.4 基础内在质量及表面光洁度的控制方法

等截面斜柱基础的内在质量及表面光洁度的工艺是施工控制的重点也是控制难点, 由于该种型式基础立柱呈倾斜状态,给施工控制带来很大困难,我们将采取以下办法进行:

(1) 基础下料同斜柱基础下料一样, 先外侧后内侧的方法,以保证基础内外侧浆石均匀。

(2)为防止立柱浇筑过程中碰触到地脚螺栓,采用先浇筑立柱下层,再安装地脚螺栓,接着继续浇筑的方法, 熟练的测工可在半小时之内完成地脚的安装和调整, 以保证基础的连续浇筑。

(3)立柱模板结合处必须紧密, 以保证浇制过程中不漏浆。

(4)斜柱基础立柱部分的浇制重点要注意控制地脚螺栓尺寸, 预防外角侧出现空隙而形成蜂窝。混凝土浇灌到立柱地脚螺栓根部时, 应再次复查地脚螺栓位置及标高, 确认无误后再继续浇灌。当混凝土埋住地脚螺栓后, 应由地脚螺栓四周均匀下料, 且均匀振捣, 不得碰撞地脚螺栓, 以保证位置不发生位移。混凝土浇灌至基础顶面后, 应再次复核地脚螺栓位置及标高。为了实现基础一次成型, 待基础混凝土初凝后, 随即用经纬仪对基础顶面进行检测并操平抹面。

2 注意事项及建议

2.1 在完成模板安装后, 为防止立柱向内倾斜应在立柱顶面最外侧点上打好反面拉线。反面拉线可选用直径为12. 5 mm 的钢丝绳, 结合3t地锚, 将基础立柱模板彻底固定。

2.2 模板安装后,应及时对其操平、找正,以确定立柱是否按坡比向中心桩方向倾斜,立柱模板结合处必须紧密, 以保证浇制过程中不漏浆。

2.3 地脚螺栓固定模板加工要合格(如果不合格要重新加工地脚螺栓固定模板,确保所加工的模板符合塔型地脚螺栓规格及间距的尺寸)

2.4 浇筑混凝土应分层振捣,浇筑完成后,应及时将基础各层台阶表面及顶用用砂浆抹面。

2.5 由于柱截面沿塔身主材坡度倾斜,故施工时应注意当浇筑混凝土养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方可拆模。拆模时必须在其内角侧用撑木做好分段支撑,保证立柱不变形倾斜。

3 经济效益对比

经过对以往施工的工程的统计,如果采用钢模板,需要拼接模板,拼接后需要调平,调整拼接缝隙。本工程采用异形竹质模板,省去模板拼接、找平、调整缝隙的时间与人工成本。

按照以往施工方法,模板支立与地脚螺栓安装后,需要反复调整或返工,使用商品砼浇筑,从制作模板到基础浇筑完毕需要施工人员20人,需3天完成基础浇筑,本工程人工费为165元/人,斜柱板式基础共110基。

所以以上费用合计:165元/人×20人×3天×110基=1089000元,

由于都需要商品砼浇筑,所以商品砼费用不计入效益对比中。

运用“一算、二支、三调、四控”的施工方法,可每基基础节约1个工日,斜柱板式基础共110基,人工费为165元/人×20人×2天×110基=726000元。

以上两种施工费用对比为:1089000元-726000元=363000元。

所以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使用“一算、二控、三调、四方法”的施工方法比常规施工节约了363000元。综上所述,说明“一算、二支、三调、四控”的施工方法大幅度节省了施工成本,并提高了施工质量。

第4篇: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技术难点;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007-01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多,为了满足当下人们多元化的使用需求,使其真正体现出园林绿化效果,相关施工单位,应对其整体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控,结合相关图纸设计要求,及时找出工程中存在的具体施工技术难点,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园林绿化施工质量,为其长期稳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园林绿化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分析

1.1 施工准备阶段难点分析

施工准备阶段是保证园林绿化效果的基础性条件,首先,在施工前期,工程设计单位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针对图纸要求,全面检测现场施工环境,看其是否符合施工需求,一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应立即作出调整。其次,施工单位在建设初期,要编制好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施工计划,并按照施工预算方案,将工程各环节所需的施工材料和设备、资金成本等准备充足。同时,还要合理组织施工队伍,完善现有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从而为保障园林绿化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1.2 施工工序控制难点分析

园林绿化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对于各施工环节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旦某一工序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到整体工程质量。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每一施工工序的管理,尤其是那些重难点施工工序,应按照工程质量规范制度,对其采取实时的监督和管控,杜绝一切违法操作施工行为的发生。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使每一工序都能达到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最大化保证施工质量,使园林工程绿化效果发挥到极致。此外,还要针对难点工序,提出有效的控制建议,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对相关施工材料、设备、工艺等进行全面的检测,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且还要做好相应的检测报告,以便于为后续施工提供准确的参考。

1.3 施工方案的优化和完善

施工方案市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正确指导各施工工序的有效开展,而且对于工程成本控制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相关施工单位一定要联合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管理单位共同进行分析和评判,直到符合施工要求,才可进行投入使用。同时,优质的施工方案,可以减少工序变更情况,降低工程造价费用,间接也给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1]。

2.园林绿化施工技术难点控制措施

2.1 人员控制

2.1.1 提升工程参建人员质量控制意识

施工人员是园林绿化工程中主体组成部分,其专业素质和施工意识对于工程施工质量而言,有着很直接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加强其质量控制意识的管理,使其在具体施工操作过程中,可以按照相应的施工规范标准,按部就班的进行开展,从而保证每一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另外,还要转变工程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其可以将质量控制意识作为核心工作理念,进而更好的落实各项管理工作,以身作则,将每一施工环节质量控制到最好[2]。

2.1.2 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园林绿化施工阶段,任何工序环节,都离不开施工人员的科学操作,只有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才能最大化保证施工质量,提升园林绿化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因此,相关施工单位应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教育活动,培养施工人员树立良好的责任意R和质量控制意识。

2.2 材料控制

2.2.1 土壤控制

优质的土壤环境,可以促进绿化植物的健康成长,提高园林绿化效果。因此,在进行绿化植物种植时,应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对所种植的土壤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看其各项指标是否符合种植标准。另外,还要控制土方摆放的形状,避免对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同时,还要结合景观设计要求,合理配置绿化植物,确保地形整理的规范性和鉴赏性,使其在满足植物良好生长的同时,也可促进植物绿化效果的提升。

2.2.2 苗木控制

园林苗木的好坏,对于整体园林工程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控制好苗木采购工作,确保其规格、外形、根系质量、健康情况等符合相关工程绿化需求,这样才能确保苗木成活,使其尽快达到预期绿化效果。

其一,在进行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时,应先对苗木树冠、根系进行适当的修剪,再拆除土球外包装。另外,采取分层填土的栽种方式,使苗木土层密实度得到良好的提升,并在栽种24小时后进行浇水,这样才能提高植物成活率,保证工程绿化质量。

其二,苗木移植阶段,要结合实际气候环境、树苗生长习性及运输路线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选择起苗方式,如处于体眠时期的乔灌木植物和藤本植物,要选择裸根起苗方式、乔灌木幼苗则要选择带宿土起苗方式、而成活率低的常绿树则要选择带土球起苗方式。另外,为了确保苗目成活,应在起苗工序开始前,对苗木进行适当的短截,避免残枝、病枝混入其中,影响工程绿化质量。同时,还要在上车前,对苗木土球进行包扎,并喷洒适宜的水量,从而为促进苗木成活提供可靠的保障。

其三,对于已成活的绿化植物,相关工作人员,应重视其养护管理工作,结合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制定完善的苗木养护方案,明确苗木浇水时间、施肥用量。并根据园林植物养护标准,定期对其进行修剪,避免自然伤害的发生,严格控制农药喷洒比例,有效防治病虫害的侵袭,从而全面保证苗木质量,提高园林的鉴赏价值和环保价值。

2.3 环境控制

2.3.1 气候特征

园林绿化植物的成活率,与当地气候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绿化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气候特征,选择适宜种植的绿化植物,并掌握好不同植物的移植季节,从而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在最佳时间内进行苗木种植,这样才能保证苗木成活,增强整体园林绿化效果。

2.3.2 施工环境

园林绿化工程中,会涉及多种专业技术和工艺手法,为了避免出现技术交叉,应在实际施工时,严格控制好施工环境,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工作关系,防止施工污染给绿化植物带来的损害,从根本上保证苗木成活,使其达到预期的施工目标。

结束语

园林工程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各施工环节质量加大管理力度,确保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运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另外,还要提高相关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可以按部就班的开展绿化施工工序,从而对绿化苗木科学合理的进行养护和管理,最大化保证苗木成活,提高园林绿化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有关桩基础的施工技术方面,以钻孔灌注桩技术具有的噪音小,无挤土,以及振动小等特点,应用价值确切并且广泛。但同时,在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与缺陷。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加强工序控制,从而确保灌注桩桩体的完整性。本文即围绕该问题进行分析。

1 钻孔灌注桩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布置以及钻具、钻机就位等。钻机作为整个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最为重要的设备之一,需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与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同时,相关实践经验中指出:若在钻孔机安装定位环节中出现基础不稳定的现象,则可能导致后期出现包括桩偏心、桩倾斜、以及钻孔机倾斜在内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因此,在前期准备阶段中,钻孔机所安装定位区域的地基基础必须稳固。若施工现场地基具有软土性质后有一定坡度,则除了需要使用推土机推平整外,还需要配合钢板或枕木对相应区域进行加固的。特别是针对工民建建筑而言,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使用混凝土结构对场地地基进行硬化处理。

2 钻孔灌注桩施工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1)钢筋笼制作

钢筋笼的制作必须严格根据施工现场的设计图纸所开展,同时安排专人对钢筋笼的焊接质量,耐弯折度水平,除锈情况,以及调直度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查。同时,从原则上来说,建议优先选择整根钢筋作为主筋,若需要对钢筋进行焊接,则需要对末端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注意不得弯曲钢筋。整个钢筋笼制作过程当中,直径、顺直、以及间距尺寸的施工误差应当严格控制在±20.0mm范围内。

2)钢筋笼吊装

在钢筋笼下放至指定位置前,需要使用探孔器对准备下放的钻孔进行探测,根据的钻孔洞的实际制定设置探测器直径,通过探测器检查钻孔洞内,特别是孔壁是否存在杂物,障碍区,以及钻孔洞是否存在坍塌可能性。一旦检查出现杂物,则钢筋笼下放过程当中需要采取正反旋转/轻轻下落的方式使钢筋笼能够自然下垂至指定位置,若仍然无法下放,则需要对原因进行进一步查明分析,以及时解决。

3)钻孔环节

护筒埋设结束后,需要按照设计孔位安放钻机,钻机安放位置需要与孔位保持绝对垂直状态,垂直关系可以通过线锤与经纬仪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校正,将对中误差严格控制在±5.0cm范围内,然后使用枕木将钻机底座垫平,若本环节中发现钻机出现倾斜或者是位移的问题,需要进行扶正并调整。同时钻进作业期间,钻机运行速度需要遵循自慢至快的基本工作原则,钻进力度则需要自小至大,通过这种方式维持钢轨的平执行与稳固性。钻进期间引入冲洗液循环系统,正循环配合钻孔,钻孔前通过注入清水的方式,一方面能够避免原土形成浆液,而对孔壁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能够使孔口泥浆比重得到严格控制,杜绝发生塌孔的问题。

4)清孔环节

在钻机钻进至指定位置停钻后,需要及时进行清孔工作。清孔过程中,建议优先采取换浆清孔的操作方式,并对返浆比重以及泥沙含量进行严格控制。本环节中,孔底沉渣厚度需要控制在100.0mm范围内,同时根据清孔作业的开展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记录,然后及时排出在钻孔以及清孔环节中冒出的泥浆,降低钻进作业对环境的影响。

5)混凝土拌合

在混凝土拌合阶段的工作中,质量控制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严格控制,根据施工图纸中的相关规定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同时,砂石原料需要取样后送至专门的机构进行检测,确保其性能满足施工要求。还需要结合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混凝土强度以及施工坍落度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实验分析;其次,需要做好对进场水泥原料质量的控制工作,除对水泥原料常规指标的检测意外,还需要做好安定性的检测工作。若出厂日期超过生产日期90d以上,则需要重新复查,含泥量一般情况下应≤3.0%,碎石粒径则可选择2.0~4.0mm范围内的卵石。

6)混凝土灌注

当前技术条件下,混凝土灌注作业多通过导管灌注方式实现,导管管径可以根据桩径进行灵活选择,一般来说导管内径取值在200.0~350.0mm范围内,然后将其与法兰盘连接。在混凝土灌注作业开始前,导管底部需要预留250.0~400.0mm的空间,首次灌注混凝土的数量除了需要满足导管初次埋设深度的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导管间隙的灌注需求。

3 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防治

1)塌孔问题及其防治

钻孔过程当中,当出现钻孔内水位迅速下降,伴随产生大量气泡,钻机进尺不懂,负荷增大问题时,可以判断为塌孔。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是施工方案的不合理,泥浆制备的不合理,泥浆调配不正确等等。为了防止此类问题的产生,在钻孔施工前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地层地质条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在钻进时特别注意对水位变化的观察,若钻进过程中遭遇流沙或粉砂等松散土体,则需要迅速补充高粘度比重的泥浆,以避免发生此类问题。

2)孔位偏移问题及其防治

出现孔位偏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桩架不稳,土层软硬度不均衡等。为了防止此类问题的产生,要求在钻孔期间做到一人一机,严格监督,若孔位偏移大,则可以采取填入粘土或石子的方式,重新作业成孔。

4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作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部分,其施工质量的维系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就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分析探讨,望能够为规范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付涛.浅谈公路工程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J].价值工程,2014,(11):120-121.

第6篇: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1 高职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学生职业期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创意、创造、创业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对高职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创意能力主要侧重于培养创意技巧和方法,形成创意品格;创造能力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将创意成果化;创业能力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2 “三创”教学环境的营造

在高职院校《实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三创”教育,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对教师能力、教学场所、教学资源等都有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提供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心,所以“三创”教学环境的营造是非常必要的。

3 “三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能否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三创”能力的有用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实用电工技术》的实践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整合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实用电工技术》课程是工科电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生掌握实用电工技术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顺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坚持与企业合作开发《实用电工技术》课程的应用项目,以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从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提炼出来的项目为学习载体,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

(2) 拓宽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视具体内容和任务实施灵活交替。课堂教学内容由过去的“理论+实验+实训”转变为“项目+情景”,为避免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导致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体现主体地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阶梯式课堂项目教学模式,完成对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意、创造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具体方案如下:

例如:三相电度表电路的组装项目中,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首先讲解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联接与分析计算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自主完成该项目任务打好基础;在任务实施阶段,鼓励引导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分组讨论设计电路,然后正确选择及检测元器件和电路设备,按装配图组装电路,最后进行测试和评估,此阶段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完成阶段,是在实施完成各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实现对实际产品的制作,此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小组分工,进行协作及探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实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课程开展了以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以网络支持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在线学习和在线考核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题组教师研制开发了与课程配套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以搭建教师和学生间信息化互动沟通为手段,以培养学生“三创”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项目教学资料的下载及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报告单等作业材料的上传。

(4)改革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也应向着评价牢固知识和创意、创造、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转变,学生“三创”能力将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我们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综合评价成绩应覆盖各个方面,具体标准为:理论知识占40%(闭卷考核),综合能力占20%,学习过程占20%,学习态度占10%,平时作业占10%。

第7篇: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处理 技术集成 工程勘察 工程地质

论文摘要: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因此,提出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要求,不但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主要动力。

0引言

当前,伴随着一般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起,地质信息科学已经逐渐形成雏形。这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它的形成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和促进密不可分。历史分析的结果表明,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改造、融合、集成和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过程。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

1.1 信息处理技术地质测绘、钻探、山地工程等所获取的数据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数据源,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起点,这些数据包括搜集到的早期勘察数据和现阶段地质勘察获取的状态数据,不但具有多来源、大数量、多种类、多层次、多维和多应用主题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可采集性、可存储性、可管理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等可信息化的特征。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勘察数据获取、勘察数据整理与管理、勘察图件制作、地质体空间分析、勘察成果编制、管理与查询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对应一种或数种信息技术,如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可以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勘察图件的制作可以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或GIS技术来实现,地质体空间分析可以用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来实现,勘察成果的编制可以通过数据库中资料的组合来生成,成果的查询检索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来实现。[1]

1.2 信息处理方法数据采集是整个处理过程的起点,也是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之一。所采集的数据包括可以搜集到的前期资料和工程勘察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直接录入、导入与二维平面图或三维模型绑定输入等四种方式来进行处理。[2]报告、汇报、归档部分是指利用数据库、二维辅助制图和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等勘察成果,并对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审查汇报,最后把成果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归档。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处在标准化体系的制约之下,这些标准包括工程勘察规范、数据编码标准、图层设置标准等等,同时这一过程被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处理流程①数据采集阶段。在确定了工作目标后,首先搜集工作区域的各种已有资料,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在可能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考察,进一步确定工作区域。在基本确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测量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钻探、物探、地质试验和可能的山地工程等工作。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取工作区域内地表、地下的各种地质资料。②室内整理阶段。室内整理阶段是对获取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校对、分析和分类的工作,使获取到的数据条理分明,便于后期工作的使用。 这一阶段可以滞后于数据采集阶段,也可以与数据采集阶段同时进行。③分析处理阶段。分析处理阶段主要是利用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各种地质图件的编制,对野外勘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等,为下一步勘察报告的编制提供各种资料。④编制报告阶段。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勘察报告,这一过程主要依赖地质技术人员对地下地质空间的感悟与工作经验,充分利用获取的数据和前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处理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⑤成果审查与汇报阶段。这一过程是对整个勘察工作的检查和验收,如果分析不够充分,要返回到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处理,如果分析结果缺乏足够的数据,要返回到数据采阶段,进行补充勘探工作,直到审查通过。⑥资料归档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工作。这部分资料同时也是其它工作的资料依据。从信息处理角度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部分,其中数据管理包括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和对数据应用的结果进行管理,数据应用包括数据统计分析、空间模拟与分析、地质图编制和报告编制等。

2实现地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实现信息集成化。其原则和出发点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元素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每个元素最优;各个信息处理环节相互衔接,数据在其间流转顺畅,能够充分共享。系统有了这样的的整体性,即使在系统中每个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过综合与协调,仍然能使整体系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从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看,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结果。

3结语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要求深化对地质信息机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质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工程(地质)勘察的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地质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其它地质与矿产勘查领域的成果,并且逐渐融入地质信息科学的总体发展轨道,伴随着地质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出线竖井 滑模施工测量控制

一、工程项目简介

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两条出线竖井布置于主变室下游侧中部,为主厂房永久出线通道,其为马蹄形断面,直径12.10m,底板高程EL.1655.80m,井口高程EL.1885.00m,井高229.2m,洞室轴线间距31.7m。出线竖井底部通过出线下平洞与主变室相接,中部EL.1821m高程有施工支洞与泄洪洞相连,上部通过出线上平洞与EL1885.00m出线场相接。

出线竖井内布置有出线道、电梯前室、电梯井、排风竖井、楼梯间加压送风竖井、电缆竖井、楼梯间、前室加压送风竖井8个部分(详见图一)。根据出线竖井体型特点,8个小井各设计一套模体,模体之间采用桁架梁连成一个整体,井筒及隔墙混凝土均采用液压滑模自下而上逐层浇筑,楼梯及板梁随后进行施工。

二、滑模施工测量控制思路及方法

滑模施工传统的测量方法为使用吊垂球控制平面位置,采用钢卷尺高程传递的方法放样高程。此法简单,适用于开挖施工,而对混凝土浇筑此法则操作困难,且不能提供满足精度要求的数据。本工程主要使用全站仪、竖井激光指向仪等仪器设备,进行巧妙的配合使用,同时满足了平面和高程方向的施工放样。具有控制精度高、操作简单方便、能及时发现运行中出现的偏差、人员投入少等特点。

根据出线竖井施工部位设计结构要求及控制质量标准,采取以下施工测量工序进行:贯通测量轴线控制测量滑模施工测量放样滑模运行控制成型验收。

1、贯通测量

根据出线竖井的设计及施工质量要求,结构断面不允许欠挖、应在可控的超挖范围,保证其结构断面满足设计要求。依据施工前的贯通测量设计,通过对已开挖竣工的竖井进行贯通误差测量,出线竖井的贯通结果为:轴线方向11mm,横向方向21mm。其贯通误差满足水工隧洞开挖贯通误差的限差±50(mm)的要求,分配后的中误差满足洞外测量±15mm,洞内测量±20mm,全部贯通±25mm要求,保证了结构物的上下一致。对确定出线竖井的浇筑控制轴线,为滑模的施工放样奠定了基础。

2、轴线控制测量

轴线控制测量的主要工作就是施工控制网的布置及加密控制点的测设和精度估算。

出线竖井底部下游侧和厂区第二层排水廊道联通,上游侧通过出线下平洞连接主变室,所以施工控制网由业主提供的二等首级控制点,按照三等附和导线引测至主厂房作为施工控制点使用。加密控制点分别布设在排水廊道和出线下平洞,总共4个,从主厂房控制网按照四等支导线引测,通过主变室、出线下平洞到排水廊道。出线竖井上部的加密点由业主提供三等首级控制点引测到EL1885平台,通过出线上平洞到竖井。通过贯通测量对出线竖井上部EL1885平台控制点进行改算,使竖井上下控制点一致。

四等支导线精度指标如下:观测左角、右角2测回,两次照准读数差

3、滑模施工测量放样

滑模主要由模板系统、操作平台系统、液压提升系统、施工精度控制系统等组成。滑模施工放样既是滑模在运行中严格按照设计结构位置进行施工不发生偏移的保证,又是结构部位的相对尺寸满足设计要求及预埋件位置准确的保证。

3.1滑模安装与就位

滑模在安装前,在加工厂先检验8套模体尺寸的准确性,后滑模在竖井底部组装完成。使用排水廊道与出线下平洞控制点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按结构尺寸要求,校核、调整使8套模体就位准确。同时滑模操作平台系统、液压提升系统同步调校完成。

3.2仪器选择与安装

在滑升运行过程中需要有精度控制系统保障滑模不会移位。对滑模平面位置控制一般使用垂准仪或者吊垂球。由于出线竖井井深达229.2m,垂准仪量程达不到,吊垂球不易操作、精度低。经过对比选用JZY-41型竖井激光指向仪,仪器参数如下:垂直精度:1/40000,指向距离:800m处中心光斑≤φ40mm,激光特点:635nm红光或532nm绿光,水准管格值:20″/2mm,供电电源:外接220VAC,工作环境:温度-10℃-40℃(红光)、5℃-30℃(红光)。假如仪器不水平且水准管读数为一格(实际施工过程中随时纠偏,偏移不到一格),仪器安装位置距离滑模250m(最远距离),则水平距离偏差为:250*tan(20″)=0.024m(此为最不利因素下的最大偏差),满足锦屏出线竖井施工精度要求。

因竖井断面为马蹄形,故一个竖井至少需安装3台激光指向仪以保证施工精度(仪器位置见图二),仪器安装在井口上部小岩壁梁顶面EL.1901m仪器操作平台上,在操作平台制作固定过程中测量人员全程检测调校,保障操作平台仪器固定位置的精确。

3.3仪器检验与校正

为确保激光束的铅垂精度,在仪器使用前要求进行检验和校正。仪器通过安装底座用螺丝固定在操作平台上,并进行调焦,在井底滑模操作平台上的激光点位置放置标靶进行聚焦(在250m位置光斑最小直径7mm)。仪器绕自身竖轴旋转时,观察标靶上激光是否绕动。若出现绕动则说明激光光轴不处于铅垂状态,则需要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校正。仪器校正后在距离仪器60m左右下方安装检查钢板,钢板中间开R=15mm圆孔。钢板安装时需标靶配合使激光从钢板检查孔正中穿过,此举意在进一步校核激光束的铅垂精度。

在施工刚开始阶段,每天检查两次仪器是否水平,激光是否从检查孔中间通过,待仪器稳定后可逐渐减少检查次数。

3.4竖井高程放样

出线竖井各孔洞内有高程不同的众多预埋件、门洞,准确放样高程是后期顺利、精确施工板梁、埋件的保障。

滑模安装前在竖井底板架设仪器,使用徕卡TCR1201(无棱镜测距大于1000m)采用自由设站后视三个目标,并检查第四个目标。测得井口设置反光片高程,与在井口设站测得的反光片高程比较,相差0.018m,满足施工精度要求。至此由提升系统配合,全站仪使用弯管目镜,根据蓝图标高,利用反光片把各高程引测至井壁,每个高程两个点位,以便校核。EL.1810m以下在井底架设仪器放样,EL.1810m~EL.1860m从施工支洞放样,并且校核EL.1810m高程,EL.1860m~EL.1885m在井口放样,并且校核EL.1860m高程。

4、滑模运行控制

滑模运行精度控制主要保证滑模的平面位置和滑模水平。

4.1 平面位置控制

在滑模操作平台上激光点位置焊一不锈钢圆形标靶,标靶半径R=10mm。滑膜滑升前查看激光点是否在标靶中心,若不在中心,根据3个激光点偏移位置在滑模滑升过程中调整滑模。

4.2 滑模水平控制

在滑模爬升过程中,由于各部位受力不同,滑模爬升后需要检查滑模是否水平。一般有两种方法检查:1.使用水准管检查;2.使用水准仪检查。本次施工使用DS3水准仪检查。

5、成型结果分析

滑模运行结束后,竖井成型检查主要有板梁及埋件高程检查和垂直度检查两个方面。

高程检查主要采用高程传递。在井口测设高程,使用100m钢卷尺沿井壁传递各层高程至井底。板梁及埋件在滑模运行过程中已进行高程放样,并进行了相对高程检查。此次检查只起复核作用,以便必要时进行相关处理。

出线竖井体型控制主要体现在垂直度,本工程使用吊垂球法进行垂直度检测。以电梯井为例说明:在电梯井口固定一挑出钢筋长约15cm,在距离井边10cm位置以2mm钢丝垂下重约15kg垂球,垂球横截面为R=5cm圆,在井底准备一桶废机油,使垂球没入油中(减少锤球摆动)。待锤球稳定,乘坐提升系统使用三角板测量钢丝绳距离井壁距离,每隔3m左右测量一个点。电梯井四边各检测一次,在同一垂线上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12.6 cm,9.7 cm;12.7 cm,9.7 cm;12.3 cm,9.5 cm;12.4 cm,9.5 cm。经分析数据相对偏差值均未大于3 cm,满足设计要求。

三、总结

第9篇:电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教学方法的实践改革是现代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手动能力的重要途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的实验课程,现已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多年的教学理念中,形成了以老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精神,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深化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也是一项教学内容,教师要改变以往的那种站在讲台上授课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特色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加容易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一、社会调研

通过对社会中需要电子电工技术人才的企业调查,市场对电气类专业的学生有着很高的需求,但是同时也有着很严格的要求,要求如下:具有对电子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解决问题和调试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能力;了解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对目前市面上的电气化设备有能够进行操作和检修的水平;有吃苦耐劳,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电工电子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得电气设备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高要求,高标准[1]。而电子电工课程是这种专业的基础课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尤为重要的,为了培养高科技人才,我们必须要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理论教学为基础,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能力薄弱,专业的基础知识点都背不下来的这种情况,学生根本不会实地操作设备,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高科技设备,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重要知识点的重复训练,强化加深印象,对知识点要避轻就重,对整本书的知识点要删繁就减,确保学生不会因为过大的知识量而产生厌学心理,构建知识体系,对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知识点制作一个思维导图,使学生们对知识点有个大体掌握。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同步跟上,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位同学的不同兴趣爱好制定多种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实践课程,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实践中纳入重要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对复杂的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学生在操作如何连接电线的操作中,教师可以对电流的流向,电流如何放大和缩小这一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们亲自操作,使学生们深刻的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知识点,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具体化,现实化,去引导学生更加迅速的掌握核心理论。

三、多元化的教学实践

电工电子技术本来就是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性价值,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熟悉各个实验操作,在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点,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教师应该促进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活跃性,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新的实验内容,不要把基础实训实验拿来反复的做,既不会增长学生的知识,还会增加课堂的枯燥感。教师可以把基础实验换一种其它的方式,比如让学生模拟三极管的工作流程,锻炼学生的手动能力,为了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小彩灯、台灯、小门铃等物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完成作品的学生会有成就感,增强他们对实验的信心,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资源对学生进行培训,比如对废旧电器,闹钟、收音机、复读机之类旧电器的维修,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基础实验有一个了解,还可以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价值,开拓新的视野,启发学生们的思维,使实验效率的到提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