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计算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应用 探究
现阶段“云计算”的概念已经充分的融入到各行各业中,最早提出“云计算”这一概念,是在二零零六年全球搜索引擎大会中,谷歌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所提出的,而后有关专家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解析,认为它是一种工作方式,其核心方式是按照用户的应用量予以计费,这一模式将为用户提供按需的、可行的以及高效的网络访问,从而进入到服务器、应用软件、网络、存储以及服务计算等等,用户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迅速的获取资源以及信息,大大的节省了工作效率,而且服务商的交互性也会得以实现。
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互联网+”随之产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也在逐渐的发生着转变和改革,基于其特征,笔者首先对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工作效率以及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
一、“互联网+”的实践应用分析
1.1对于“互联网+”在商业贸易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人们的移动终端持有率在逐年递增,并越发的呈现着普及的趋势,这一发展形势的驱动下,当前的很多商家已经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设备实现了完美结合,越发的意识到其中所涉及的经济效益,并在诸多的商业领域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比如,OTO:线上到线下、B2C:商对客以及B2B:企业对企业的模式等等,这些经营模式使企业和用户的需求得以满足,从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和信息。现阶段的“互联网+”应用方式在不断地拓展,比如,“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民生等等就是很好的体现,这些创新和改革都使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着较大的改变,提升着人们的生产效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1]。
1.2对于“互联网+”在工业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自从工业4.0的概念提出之后,使传统的工业生产理念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实践的生产过程中,逐渐的意识到了将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理念融入的重要性,逐渐的将新式的互联网理念落实到工业生产中,与此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客户的满意度的追求,力求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而逐渐的构建一个健全的、系统的产业链,只要用户具有产品方面的需求,就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将自己的需求提交给网络平台,而后企业有关部门接收到这一信号之后,会将具体的内容传给工厂,工厂将产品生产完毕后,最后再通过物流的手段,将产品交付给客户。一般情况下,工厂会通过硬件模块以及软件模块的方式,提升用户的体验,与此同时,企业还会运用云端收集的方式将企业的产品的诸多售卖信息进行搜集,而后再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定位,最终针对这些信息内容以及客户的需求,对产品实行切合实际的改进[2]。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工业以及物联网实现完美的结合,工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物联网的优势充分的体现到实践中,与此同时,将生产设备与之连接,最终建设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物联网系统,使工业生产的各个设备等实现良好的连接,最终提升工业生产效益,同时对工业生产资源实现了切实的整合和优化。
二、对于云计算的实践应用分析
云计算指的是应用系统的核心内容,它可以为系统提供强而有力的计算方式和技术支撑,用户在提交自己的需求之后,云计算可以通过迅速的运行方式,将“云存储”的数据信息进行提取,而后将用户的需求进行结合和匹配,此时,用户就可以通过此核心内容实现资源以及数据的下载。对云计算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具备虚拟化、通用型、规模大、可靠性强以及拓展能力强等等优势。云计算不仅会让用户在需求时,实现到个性化的存储行为,还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的计算服务,体现了其超强的整合能力和运行能力[3]。
通常情况下,云计算可以让架构以及软件技术等实现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实现这一现象的首要条件就是,云平台应当与软件的运行方式相符合,与此同时,还要将云平台和虚拟化的核心内容实现统一,使之满足云计算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还要符合二者的动态变化趋势。
在云平台的助推作用下,软件的开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且还会给相关的软件测试环节形成工作上的难度,要想将测试环节的工作内容与其变化相符合,就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在云平台的发展趋势下,工作模式、软件开发工具以及环境等环节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转变,面对这一发展形势,要想在工作内容上作出转变,就要从工作模式、工具或是环境等方方面面着手,在云平台的运行模式下,让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开发二者实现良好的运行。在实施软件测试工作时,也要利用云平台的优势,实现测试复用、协同工作以及数据的共享等等,进而使其运行效率大大的提升,最终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运作方式上的优化[4]。
能源领域以及金融领域是我国信息化理念应用率广泛的行业,国内的诸多能源以及金融企业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已经逐渐的将发展模式转向“IT资源的整体”阶段,通过云计算的优势,逐渐的构建一个IAAS物理集成平台,而后以此手段对各类的基础设施以及服务器进行集成以及整合,进而实现统一的资源管理,与此同时,还会对其实现高度的复用,为其提供具备一致性发展特征的硬件资源服务。另外,在整合资源层面,要积极地对平台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而后再将其中的各类数据进行传输,使各个系统间的连接更具统一性。
2.2对于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分析
从我国对云计算的实践应用情况来观其发展趋向,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聚集科研部门的开发优势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力度,将二者同时落实到实践中,进而逐渐的构建一个系统的、高效的科研开发平台。
现阶段的云计算工作已经被充分的应用到我国的科学研究部门以及高校的科研中,可见,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应用云计算功能的作用,而且在不久的未来,将会使云计算的应用更为广泛,进而为科研工作内容以及云计算的相关的教学环节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其产生助推性的作用,促进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发展。
三、对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实践应用分析
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远程测量仅仅是为了采集数据,而后将其带入到科研部分,最后再针对性的对数据内容进行分析,这样的运作方式不具备高效、科学的运作特性,还会难以保障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但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应用则可以直接的解决其中的问题和诸多的弊端,比如,运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直接将数据进行采集,而后再将其传到云端中,通过切实的分析和探究之后,再将其反馈给有需求的用户,这样的数据采集以及传输方式可以大大的提升运行效率,还会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远程智能控制实践应用中,其中的视频监控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科技发展的限制,仅仅能通过警报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传输,无法将视频中的内容实现远距离的智能传输,这样将会给有需要的用户带来诸多工作上的阻碍。但是,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则可以将这一问题良好的解决,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将互联网和移动监控设备实现连接,而后再对所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再将这些数据信息内容上传到云平台上,经过切实的分析和处理,在云平台中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分析,大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理念的不断融入,致使我国的移动智能设备被普遍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并促进着生产行业的发展,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比如,人们可以运用电脑、手机以及PDA等等终端对家居网关进行访问,并对家中的各类设备实施实时的监控,还可以实施智能化的管理,如果家中的智能设备出现技术上的问题,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故障的具置进行定位,而后传输给有关的技术人员,安排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具体的检修,最终使智能设备正常的运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信息化理念也在逐渐的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促进着各个领域的发展,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意识到了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作用,并将其逐步的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促进企业的实践发展,与此同时,诸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充分的利用其优势,将其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这样的运营方式将会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效益,通过云平台的作用对数据以及资源的整合,用户通过简单的软件应用则可以实现智能化的生活,亦或是实现与有关企业的交易,这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提升了用户的交易效率,便捷了用户的生产生活。可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各领域高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也将从互联网时代迈入到大数据、云计算应用的崭新时代,信息科技创新将成为当展的主要驱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李瑞轩,董新华,辜希武等.移动云服务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综述[J].通信学报,2013,34(12):158-166.
[2]沈松,怀樵,葛宝珊等.云智慧测试技术与应用[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3,33(z1):202-205.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出版;主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186-03
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业与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相结合衍生出的新型出版业态。当前,云计算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形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革新的第三次浪潮。以云计算进一步拓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空间,其中的机遇和问题都值得思考。
一、云计算的内涵及在中国的发展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版)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 IT 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包括互联网 Internet 和企业内部网 Intranet)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其计算能力通常是由分布式的大规模集群和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搭建。云计算的运行。云计算的服务商将云计算系统资源汇聚,以各种租户模式为用户服务。用户通过网络进行计算能力的申请和调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服务商根据用户的需求,可以增减相应的 IT 资源(包括 CPU、存储、带宽和软件应用等),使得 IT 资源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用户可直接通过互联网或企业内部网,访问云计算中心使用计算资源。云计算中心的服务系统设计了独特的计量方式,用户以使用云资源的时间长短、方式和多少缴纳费用。
我们国家政府和很多行业都高度重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指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2010年9月北京市发改委了《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确立云计算作为“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正式启动祥云工程。北京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云计算通用支撑平台等,推动传统产业升级。2010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提出培育十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建成十个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
目前,云计算在中国政府及公共事业建立了“政务云”“公共服务云”计算平台;在制造业、电信业、金融业和能源业建立了软件开发、基础资源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整合的应用。未来几年云计算将在更多领域内得到广泛运用。
二、云计算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运用
中国数字产业发展的十年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十年,未来产业发展依然还要走技术创新的路线。一些著名的数字出版技术商已经探索云计算的应用之路。
1.方正集团建立云计算平台。2011年6月北大方正集团所属阿帕比公司提出了“共建云平台、同享云服务”的理念,启动了“云出版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出版商可以建立数字资源的自主授权渠道、自主选择商业模式、安全发行和透明结算系统;渠道商可以快速搭建数字资源运营平台,及时获取正版资源并实现为读者提供多终端、跨媒体阅读服务。目前,一些出版集团、报业集团等出版单位,汉王、永正图书和北发网数字内容运营商加入了这一平台。赫思佳在《方正Apabi全新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中指出:数字出版的新技术包括:全文检索、数据挖掘、语义网络等;跨资源类型(书、报、刊、图片、多媒体)的综合检索、内容关联;个性化出版/发行;Web 2.0技术;Ajax、标签Tag、推荐Digg、RSS、IM;跨多种平台和设备的阅读技术。这些技术与云计算结合,不但为云计算增添了针对性极强的服务项目,也在为技术自身的发展提升了空间。
2.中国知网建立云计算平台。张宏伟在《云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化》中指出:CNKI云出版平台与业务运行模式,首创了“云出版+云数图” 独特数字出版模式,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研制的一套服务于数字出版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平台。对出版者是低门槛、高效率的集约化虚拟数字出版环境和可信发行平台。在自主出版方面,自主经营或委托超市销售符合国际国内标准和需求的数字出版制品或有条件转让著作权的使用权;在发行方面,可建自主加密与安全发行保障系统;在结算方面,建立了电子商务、统计分析和需求调研系统。
3.天津市建立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2011年建立的云计算中心就是数字出版的云服务提供商。云计算中心的设计与部署采用了集中管理、分布式服务的模式。IaaS运营管理平台负责统一运营管理和调度,各业务则承载在IaaS管理的资源节点上。计算中心为数字出版企业提供专业化宽带接入、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等业务的同时,还向企业提供综合信息业务、资源共享、虚拟社区和多重安全等增值业务。
数字出版企业通过租赁方式使用计算中心的各类创意工具库。使用终端设备和软件,加工高效率的数字出版产品,实现低成本,无视地域限制的虚拟协同代工。云计算可以实现弹性存储,支撑难预期、复杂性高、波动性大的数字版权交易。云计算还可以完成数字产品版权的发行,实现高智能的管道管理,创新版权交易的多种商业模式。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的定义,数字出版产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这些新的出版业态需要高性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支撑。云计算就是建立了可以满足数字出版高数据量需求的,这样一个自动化和自助化的高性能的平台。这也是云计算得以应用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原因所在。
三、云计算应用于数字出版的突出问题
1.云计算是否侵犯了版权制度存在着争议。罗昕认为,“版权保护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基于云的内容的去中央化对数字版权保护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即将生活在计算机存储去中央化的转型期。”王自强认为,“不管是云计算,还是数字化,都是技术。技术的发展没有颠覆版权的基本原则,即创作产生权利;使用权利要经过许可,这就是版权保护最基本的原则。技术发展并没有对版权制度的设计带来颠覆性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授权渠道不够流畅,也正因这种形势,就需要法律能够跟上。”云计算是否侵犯了版权制度存在着争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说云计算机有可能侵犯版权。
2.云计算存在着数据安全保存问题。《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是数据和数据安全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数据隐私、数据、身份认证等问题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是阻碍当前云计算应用的关键障碍之一。原因正如阿飞所说,把数据存储在基于云计算的系统上、通过互联网来访问数据会对赋予的任何法律保护带来影响。比方说,行业机密和律师客户方面的特权信息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上时得到的保护级别与它们存储在企业内部时得到的保护级别可能不一样。
3.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障碍,是中国云计算产业参与者尚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 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这里的深层次原因是,我们目前还处在云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相互交叉。特别是私有云,比如方正国际、中国知网都要建设自己的云计算系统,画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就会形成各自的技术标准。标准不同是经济利益不同。
四、以云计算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云计算以信息转移的便捷性、运行成本的低廉性、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为数字出版的技术商、内容生产商、销售商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巨大的市场机会;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双翼;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支持云计算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应用。但是,应该注意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障碍。
1.我们应该在国家层面发展数字出版的云计算系统。我们国家的云产业还处在起飞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应该把云计算和国家数字出版的重大公共建设工程结合起来。新闻总署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具体措施是“打造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学术论文平台,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这一举措非常必要;但是,应用的领域还是过窄。我们还是应该以更宽的视角、更高的位置看问题,把云计算推动国家数字产业发展上升为一个整体性的政策来对待。总署会商工信部和国家科技部,协调云计算产业推动国家数字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特别是在现有的九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建设基地上,实施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问题。以项目为载体,重点解决数据安全的保存问题、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的统一问题。使得限制云计算运用的障碍性问题得以妥善的解决。因为只有国家级的“公有云”(也称外部云是指通过因特网动态地、灵活地以自助方式获取资源)建设,才符合“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打破技术壁垒,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互联互通后形成数字出版的公共服务体系,使数字出版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
2.我们还应该深入追踪研究大型数字出版技术服务企业的云计算建设情况。像方正集团、中国知网都在建设自己的云计算数字出版系统。他们是如何为数字出版企业包括出版社、报社和大型数字出版公司解决数据安全存储问题的?他们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他们会不会形成垄断反而妨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比如中国知网的利益链条中,就有忽视了原作者的权益问题。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出台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3.我们应该研究云计算对中小出版社的帮助问题。中小型出版社在数字转型期遇见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有很多技术问题难以逾越,资金问题也限制了发展。云计算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中小出版社搭桥牵线,让云计算企业为其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尤其要保护其权益。在国家建设云计算数字出版系统时,要考虑如何让中小型出版社受益,为其寻找有效的云计算商业模式,帮助中小型出版社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 版[EB/OL]..
[2] 共建云出版平台 同享云出版服务[EB/OL]..
早在2010年,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就在《经济学人》上了长达14页对于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2013年他的《大数据时代》出炉,并成为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在中国,人们对于大数据的意识觉醒或许就在不断的“刷微”中,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可佩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我们的行为、位置,甚至是思维的每一点变化都成为了可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
如今,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2013年11月18日,我国第一家大数据信用信息服务机构――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上海安亭镇政府,以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发改委、上海市区镇政府和企业、金融机构的领导,共同启动了我国的大数据信用元年。此举标志着我国引领信用信息业跨入大数据时代。
新时代
大数据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这样的提问适用于生活在现代科技之下的所有人。凭借大数据理论与云计算在信用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大数据信用也应运而生。
金电联行是世界第一家将大数据应用于信用领域的专业机构。在历时6年的客观信用技术开发研究中,他们改变了对信用的传统认识与评价思维,从中小微企业无抵押和担保的纯信用融资入手探索应用,迄今已为30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总规模超30亿元的非抵质押信用融资服务,未发生过一笔不良贷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表示,信用来自于市场又作用于市场,在金融和社会资源配置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大数据信用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上的成绩表明,它能够促进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引导资金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信用的价值
在大数据时代,最先受益的是小微企业。他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也一直是企业家们困扰的问题。在其会计信息不充分与不规范、缺乏信用记录,很难用常规方法评估其还款能力。如今,大数据信用打破了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传统信用评价思维,通过对企业留存在电子交易系统和政务平台的客观信息进行全自动、大批量的客观信用评价,闯出了一条中小微企业纯信用贷款的新路,金电联行为30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总规模超30亿元的非抵质押信用融资服务成为了现实中最好的例子。
就在今年7月,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要求,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信息服务,将其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记录下来,使之成为银企双方共享的信息。此后,大数据信用愈加受到社会的青睐,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杭州市政府、南京市政府、北京市政府、中关村管委会、天津保税区管委会等,先后开始与金电联行开展合作,把大数据信用引入金融与社会管理服务,2013年成为了大数据信用体系全面建成之年。
【关键词】云计算;教育云;云架构: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111-06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向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上拓展,尤其是电子阅读类终端和Pad类平板电脑,使用户体验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教学应用和教学模式必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入,远程教育、实时互动课堂、在线点播、在线考试评测、在线交流、个性化学习管理等应用逐步融入学习过程。然而,传统的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因教学地点固定、教室之间相互独立、课堂之外学习困难、应用软件缺失等困境,难以满足经管类实验教学对灵活部署、及时响应、快速搭建各类信息系统与实践场景的需求。此外,维护困难、耗时长,也使实验管理人员深陷于纷繁复杂、简单重复的工作,而无暇从事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提供高水平服务与丰富实验教学活动。
平台云化、终端移动化、应用多样化己成為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资源的集中化、系统搭建的简单化越来越容易实现,同时3G网络的发展也促使云计算摆脱理论的桎梏走向实践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因而,乘“云”而来推动实验教学创新,是顺理成章的。
一 相关研究与实践
自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概念以来,因其动态扩展、形态灵活、简化终端等特性,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云计算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探索,渐趋升温乃至白热化程度,如物联云、教育云、图书馆云、医疗云等。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平台上使用逻辑运算符“并且”和采用“云计算”、“教育”等词语按主题组合检索发现国内学者王萍等于2008年率先系统地总结了云计算在国外的应用实践并阐述了它在网络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积极影响,其后关于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呈现出“井喷”趋势,见表1。
云计算在国内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涉及思考、总结与展望云计算如何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和教育信息化及其在远程教育、高校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尝试与案例分享,主要是围绕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重点阐述与分析云计算在助力教育变革中的作用和应扮演的角色,继而形成基于云计算的新型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以推动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并借助Google协作平台全面揭示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特点,思考云计算远程教育系统的逻辑结构、整体结构设计、核心模块设计等问题和描绘未来远程教育云的形态,探索与分享高校实验室云计算平台建设活动中虚拟化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然而,尽管目前我国教育云建设的舆论接受度较高,但各类教育云的建设都是各自為政,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全盘规划,如果不及时关注这些问题,教育云应用将成為新的片片“孤云”,由此导致我们习惯于把目前教育信息化所做的一切说成教育云,尚且缺乏典型的教育云案例。与此同时,现有的教育云建设更多的是探索软硬件资源等基础设施的虚拟化、集成共享与管理,而很少关注之后的应用与服务。
面对上述困境,需要我们在教育云热的大环境中保持理性,并寻找一朵公认的在技术创新、教学改进上都典型的教育云案例以促进教育云应用实践的良性发展。
二 经管类实验教学环境的云架构设计与实现
1 经管类实验教学环境的云架构
面对经管类实验教学活动涉及诸多信息系统和实践场景且需要灵活部署、及时响应、快速搭建的现实需求,仅仅关注软硬件资源等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实现资源的集成共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强调在统一的虚拟化环境下如何提供丰富多彩的应用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实验教学要求。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需要从硬件设备层、软件平台层、基础应用层和多端接入层等四个维度,有所侧重、分步实施搭建,见图1。
其中,在统一的云架构基础上,主要通过提供四大类基础应用来整合多样化的实验教学需要,如下所述:
(1)协作云。向终端用户提供可独立运行的虚拟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它通过把传统PC的计算存储资源集中到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统一分发,终端用户仅需通过显示器和瘦客户端即可接入到自己的“虚拟计算机”,这既降低了终端性能要求,也使多端接入成為可能,同时丰富灵活的应用部署,有力支撑了实验教学的多样性,也把实验管理人员从繁杂重复的机房工作中解放出来。
(2)虚拟服务器。虚拟计算机仅提供了灵活多变的上机或办公环境,而通过虚拟服务器能够把现有的或各类厂商的实训软件统一部署在云平台上,从而提供更為完善的实验教学服务,如通过提供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Server2008、Linux等多种虚拟服务器环境,部署ERP、企业管理、财务会计、舆情监控、商业分析等各类实训软件。
(3)统一通信。是以融合业务交换系统和统一通信业务应用平台為核心的校园级统一通信平台,它支持多终端接入,如PC、Pad、智能手机等,融合了即时消息、语音、视频等业务,以实现远程会议、远程培训、移动办公等全方位应用,能够很方便地召开多媒体会议,支撑跨区域的研讨交流,从而提升沟通效率、辅助快速决策,同时还节约了可能的差旅成本。
(4)远程互动教学平台。实现校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的互联互通,轻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从远程教室、家中或在旅行中通过智能终端加入远端实时课堂,与老师或者同学之间进行音频、视频和文字互动。同时,具备多媒体共享、屏幕共享等功能以满足信息时代对于多媒体内容的应用需求。
2 新型产业信息化实训中心平台建设
新型产业信息化实训中心(下文简称“实训中心”),主要包括IDC机房、交互式智慧教室、沙盘实训室、运维监控室、文档资料室、多功能区等基础设施,由商学院牵头建设,旨在改变学院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训练”的陈旧教学模式和现有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机器设各老化与应用软件缺乏的现状。实训中心主要以华為TecalE6000服务器、OceanStor S5500T存储系统和Quidway S5700三层交换机為物理硬件基础,利用Xen HyperVisor虚拟化技术实现物理资源虚拟化,结合华為eSpace Cloud虚拟化软件产品形成统一的云管理平台,提供Windows、Linux等多样化的系统环境以支撑各类实训软件的部署、安装、测试,以及灵活多变的上机或办公环境:通过规划与部署符合学院需求的专业实验教学软件、交互式智慧教室和远程互动教学平台,并采取多终端接入方式,实现了方便灵活的管理和使用,顺应了移动教育趋势。
在整个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实训中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领域人士前来参观考察和学习交流,如;先后有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上海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上海市检察院、上海市青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江苏淮安市教育局等一百余人次参观交流,并接待了哥斯达黎加科技部长Alejandro Cruz访华团一行、南非STELLENBOSCH大学首席信息官JOE SMIT一行、法国邮政集团董事Nathalie Andrieux及其IT战略管理部部长Chabane Debiche一行等多批次国外嘉宾参观交流。其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关键时间节点:
2011年10月,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论证。
2011年11月,启动项目公开招标活动,最终确定中标方。
2011年12月至2012年03月,顺利完成项目“三包”建设方案。
2012年04月至2012年05月,各类软硬件兼容性测试,试运行。
2012年06月12日,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并投入使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它站在了学科教育和教育发展的前沿,是高校将“云”真正落到实处的典型案例。
2012年07月02日,成功举行教育协作云现场会,被业内认為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样板,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云计算服务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目前,实训中心在统一的云架构下已有20余套实训软件在正常运行,且拥有Windows、Linux等10余套系统模板以满足快速搭建各类应用环境的需要,初步形成了云中教学、云中协作、远程交互、互动课堂、在线课程等应用為主的教育云平台。
此外,鉴于在教育云上的积极实践和探索,尤其是对教育云架构、各类高度集成的云服务、移动办公和互动教学等方面的理解,实训中心还吸引了诸多企业前来“云中筑巢”為拥抱云时代做尝试,这成為孵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的温床。
三 云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框架
鉴于学院的学科特点,实训中心通过采购和联合共建实验室等方式规划部署了有关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管理、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实训软件,改变了原有实验教学单一(或缺失)的局面。然而,云环境下实验教学活动需要多方协作创造以不断优化与扩增云端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实验教学项目。见图2。
平台使用,满足了日常实验教学,体现了资源集成共享的优越性;创新探索,孵化了新的实验教学项目,确保了教学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运维管理人员,需要担当起服务创造者角色而绝非仅仅是服务提供者,以促进平台使用与创新探索的有机统一,最终形成完善的教育云生态系统。
1 丰富实验教学
在统一的云管理平台上,维护工作变得简单、快捷,通过提供虚拟服务器以灵活架构、按需部署与集成各类实训软件,提供丰富的实验教学项目,从而满足各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目前,实训中心提供的实训软件,门类齐全、种类繁多,拥有B/S、C/S两种架构模式,专业实训、统计挖掘、系统开发三个大类,具体如下所述:
(1)专业实训类。ERP财务模块、ERP人力资源模块、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项目管理沙盘演练、企业内控与营销工程、模拟导游实验教学、会计实验教学、审计实验教学、财务决策与分析、舆情监控平台等。
(2)统计挖掘类。SAS统计挖掘软件、SPSS统计挖掘软件(Statistics和Clementine)、Teradata商业分析平台等。
(3)系统开发类。拥有Eclipse、Visual Studio、Android、Photoshop、Dreamweaver、Authorware、Fireworks等各类系统开发环境。
基于此,实训中心已经承担了大量实验实训课程,主要包括:综合会计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实战演练、信息管理实用软件实训、5A景区漫游模拟导游实训、Android手机程序设计与开发、Windows Server 2008网络操作系统、Web程序设计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检索等。
此外,依托先进的录播平台全方位记录实验教学、培训活动、参观访问的实况,实训中心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资源库,并通过云平台对师生们开放,进一步丰富了实验实训的各类服务。
2 统一科研教学
魏红等认為“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為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科研对其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实训中心则与教师合作,积极探索在云平台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活动的一般模式,使得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反映在实验教学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使得科研成果能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得以检验、优化和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见图3。
依托云平台提供的各类实训软件环境,為上述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要保证顺利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不仅需要教师积极思考科研教学化的模式,更需要实验人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对实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深化校企合作
实训中心采用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方式,深化校企合作,旨在為广大师生带来企业在管理、咨询等实践活动中的实务理解,帮助师生了解企业面临的各类问题以把握最為真实的社会需求,并诚邀相关企业资深的专业人士开展讲座培训,引进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形成良性互动,以期提高学院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目前,实训中心已建立华為教育协作云联合实验室、Teradata商业分析联合实验室、NSTOR数据管理联合实验室、中经世林模拟导游联合实验室等多个校企合作平台,并由此孵化实验教学项目,為日常教学科研提供新的支撑。比如:利用ERP系统中生成的业务数据,或者利用具体应用系统中的日志,把这些数据导入到数据仓库中,进而通过数据挖掘进行商业分析,这些都离不开各类厂商的支持;同时,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们的独立学习意识也能够得到极大培育。
4 提供实践平台
在确保满足日常实验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实训中心还设立开放实验室以最大程度地面向师生开放,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实训中心拥有完善的企业模拟经营沙盘演练平台、先进的商业分析平台、丰富的统计挖掘软件、无线网络全区域覆盖、舒适的实验场所等软硬件设施,為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為会计学系师生提供上机环境,以备战2012年首届“网中网杯”全国大学生财务决策网络大赛。
同时,凭借在信息化架构与实践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实训中心还积极辅导本科生参与国内外相关赛事,且已取得较好的成绩,如:赴新加坡参加2012、2013年APEX商业IT案例大赛,与世界一流学校同台竞技:提供企业模拟经营沙盘演练的电子沙盘和物理沙盘环境,并指导本科生参加2012年上海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在本次比赛中参赛队员荣获优胜奖。
四 实验教学典型案例介绍
為了确保实验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实训中心并不局限于作為服务提供者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而是依托云平台在资源集成共享、灵活搭建应用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与任课教师、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以进行创新探索,為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支撑。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与任课教师合作,嵌入课堂教学,探索开设配套的实验课程:依托平台优势,联合企业协同创新,开发新课程。
1 网络文本信息挖掘
现如今各类会展活动在举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互联网的烙印并在网络上汇集大量相关报道或讨论,同时微博(客)的出现与蓬勃发展,也加剧了这一趋势。因而,在网络广為普及的社会环境下,及时了解与掌握会展活动中网络媒介或网民群体所表达出的重要节点信息,变得十分重要。為帮助会展管理系本科生认识和了解网络信息处理的做法,全面把握网络环境下会展研究的新动向,会展管理系教师与实训中心合作,探索开展相关实验教学的可能性。实训中心实验人员在网络信息处理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為此次实验教学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技术保障。
在与任课教师反复沟通交流后,决定在大型会展活动中的事件分析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客户偏好及行為特征之网络文本信息挖掘实验教学活动,以作為会展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确定為帮助会展管理系2009、2010级本科生认识文本挖掘及其常见的工具技术,能够独立完成基于搜索引擎的网络信息采集活动并进行热点发现、社会网络分析等信息分析活动。
实验人员首先结合先前的积累准备了一份实验讲义材料,明确采用开源工具进行实战演练,然后交由任课教师模拟实验,最后制定了一套实验教学方案,如下所述。
(1)理论讲述:概述文本挖掘及其常见的工具技术,文本挖掘的典型应用场景。
(2)实验环境:通过云平台让学生了解和部署实验环境并陈述具体应用场景,
(3)工具使用说明:结合新浪博客实例,熟悉开源网络采集工具火车头采集器和社会计算平台ROST CM用于网络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活动中的流程。
(4)自由实战演练:在给定的主题范围内进行网络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并进行现场答疑。
本次实验教学改变了该门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缺失的现状,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给该系本科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如:针对2012年十一黄金周出现的旅游景区“人满為患”现象,借助文本挖掘手段利用新浪博客数据全面清晰地刻画了网民对这一现象的态度以及关注的焦点——交通、拥堵、免费、堵车、投诉、幸福等,拓宽了学生在捕捉客户偏好、把握客户行為等领域的视野。
然而,文本挖掘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在简短的时间内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结合本次实验教学实际,实训中心已着手开展文本挖掘与信息分析专题培训,以期通过理论讲述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实验教学。
2 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
大数据时代下,面对多类型数据的海量集聚,数据挖掘活动所担负的从中涤取“有效的、新颖的、具有潜在效用的乃至最终可理解的模式以获取商业利益”任务,变得十分重要且更富挑战。托马斯·达文波特数据科学家这一职业也随之呼之欲出,并被誉為二十一世纪“最性感”的职业,然而所有大学都尚未设置数据科学的学位(课程)。
為顺应这一趋势,实训中心依托Teradata商业分析联合实验室,结合Temdata在金融、电信、零售、物流等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挖掘经验,开展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专题培训,以全面认识和把握数据挖掘在商业领域的真实做法,掌握数据挖掘常用的算法、模型与工具——如决策树、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算法和TWM挖掘工具、Excel高级应用等,从而培育挖掘与分析能力。该专题培训,采用理论讲述、实战演练、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共分為15个专题,内容涵盖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方法论、工具与模型以及电信/银行领域中数据挖掘典型案例分享等。
随着专题培训的深入,逐步改变了广大师生对数据挖掘即是“建模型、选算法”的认识误区,并了解到数据挖掘活动中约80%的工作是在做数据探索、数据准备,而借助工具或搭建数据仓库(集市)可以大大缩减这一工作量。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时代下在数据(仓)库内进行数据挖掘已经成為发展趋势。实训中心所部署的Teradata数据仓库及其挖掘工具,顺应了这一趋势,并通过开展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专题培训活动能够使广大师生站在前沿以更加从容地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致力于探索如何利用专题培训积累下的实验讲义等素材并结合师生的反馈把专题培训内容固化下来——如出版教材、专著等,从而进一步巩固培训成果和丰富实验教学,同时也為培育“数据科学家”人才做准备。
五 结束语
关键词:云计算 云会计 会计信息化
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作为实现会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措施。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下一代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云计算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可助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它作为一种能够减少企业成本和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灵活性的有效途径,得到了更多企业的关注和长足发展的动力。云会计在企业财务工作应用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基于云计算的云会计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云会计包含两个概念。第一个就是会计软件,小到一个销售分类账,大到企业级的完整会计包,它是任何形式的会计所必需的应用程序。第二个概念便是云计算,它将资源、信息和软件共享给电脑及其他有需求的设备。因此,云会计是在不需要离线存储和离线程序的前提下可以线上运行小额商业账户的基本模式。它无需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本地安装,因为用户可以从有网络连接的任何地方访问账户,包括通过智能手机上的云应用软件访问。
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其实质是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等内容。企业采用“云会计”是让企业把工作的重心聚焦到经营管理而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服务外包,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成本、效率和竞争等优势显而易见。这种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服务采用外包的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会计工作向前发展。
二、云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总体市场占有率不高,但未来市场需求巨大。
从2011年开始,中国云会计市场进入了应用全面落地阶段。在我们调查的政府、运营商、银行、保险、证券、电力、石化、烟草、铁路、航空、教育、制造、医疗、物流、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这些行业中,已经部分开始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比例从5%往上到27%不等。预计2012~2015年间,中国云计算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0%。到201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从2012年的228亿元增长到876亿元。
2.处于起步阶段,推广的力度是不够的,该技术还不成熟
云计算技术由于资本平台的建设需要,研发成本是比较大的。较长的一段时间,财务与会计的计算平台的独立研究和发展的信息仍然在国内的初级阶段,推广的力度是不够的,该技术还不成熟。来自美国最著名的云计算平台,如谷歌,,亚马逊和脸谱网是美国互联网先驱,微软,IBM和SAP,富士通公司也建立了成熟的云计算平台。国内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云计算应用平台的建设还不够、技术还不够成熟。
云计算需要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云计算速度受制于网络带宽等因素的影响。数据和大量的大量数据的访问可能导致数据交换不能及时传输,在云计算应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网络传输的负载能力。这取决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包括网络节点故障检测及自恢复,在负载检测中的应用,报警和辅助管理和应用系统的动态传递功能。
3.云会计软件及服务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云计算相关的功能和服务集中在低端市场,大部分依靠低成本创新开拓市场,因此,云服务提供商和云相关中小企业财务会计软件服务主要局限于在一些更简单的,功能单一的应用,如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子公司阿里软件目前推出的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钱掌柜)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在线服务,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的日常业务需求方面提供云服务;财务软件开发商用友软件旗下的伟库网,提供市场营销,、 Internet帐户记账,基于云计算的面向中小企业的在线服务和现金管理;同时,,企业商迫切需要的,以云计算为核心,基于财务会计和企业管理集成的软件,目前的企业不能提供完整的功能。
4.企业目前对云会计认可度较低
目前在我国只有不到10%的云计算的企业应用云计算的在线业务来发展相关业务,而且应用云计算处理企业业务工作数据的更是少见。目前,云计算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没有明确的云计算的相关标准,没有标准的云计算产业和其他原因导致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态度不明确,导致云计算应用的认可程度低。5、安全、稳定性与隐私问题是当前企业对云会计最大的质疑。
虽然大企业提供商往往实施严格的安全策略,但用户还是担心客户端的连接以及他们在云端的信息。用户有可能会遇到多天的宕机事件。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每一个使用该软件的公司都可能访问不了会计软件,直到提供商解决这一问题。此外,隐私的问题可能会时不时出现,因为用户仍然担心其他人会访问他们的数据。这导致了云计算在国内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应用中发展缓慢。因为云计算模式可能会导致由一个单一的服务器保留许多企业的数据,许多企业担心公司的财务和会计数据和更多的秘密有被黑客盗窃危险,或其他工作人员泄露给云服务提供商或其他用户的企业,这对企业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所以要实现基于云计算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化,一定要解决安全问题。
三、促进云会计在企业应用的对策研究
1.建立健全云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已提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并把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等领域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范围。但现在目前我国没有出台针对云计算的标准,云计算数据信息安全指导方针和要求还不明确。我国云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可以结合国内云计算的问题制定相关标准云计算,指明云计算的发展方向,逐步继续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当健全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云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云计算市场,确保云计算和云会计中信息的安全。
2.规范云会计市场。
云会计服务供应商的资格审查工作是我们必须做的。美国谷歌公司和美国政府进行合作,在云计算的研究前必须经美国政府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FISMA)审核才能取得资格。我国应建立云会计服务运营商的资质审核规范,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选择一些信用好,拥有优良的技术云会计服务提供商,以确保云计算数据库的安全性,优良的服务提供商也可以创建一个云会计市场的良性循环,以确保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应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应保证信息安全,云会计服务供应商资格要定期审核,及时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立即取消不合格的人员从事云会计服务资格。
3.丰富和完善云计算的财务管理和服务功能,
一方面,我们要以企业需求为核心,除了提供在线现金管理,账目,会计核算软件,还要对财务会计信息和服务的云计算进行丰富和完善。云计算服务要向在线决策支持功能,基于企业采购和销售一体化的财务分析,以及供应链和财务职能方面拓展,并最终走向基于云计算ERP的发展方向;
二是,大力发展私有云服务,提高云计算软件的开发速度。企业通过向云计算服务商交纳租赁平台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云计算服务运营商要提供支持云计算的编程语言和工具编译你的应用程序,然后把他们放在云计算平台,以满足其业务需求;
三推广在线定制服务。企业应调整云计算金融功能和服务信息的软件,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的增长需要。
4.加强云会计应用安全
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云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推出认证认可体系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实施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加快推广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示范,进行信息管控能力、网络监测等方面建设,保证重点信息系统安全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信息安全保密的防护体系。
另一方面云应用开发企业要从设备和软件上来促进云计算应用安全
(1)加强身份认证方面功能开发,合理分配使用者权限,对访问用户加强控制。
(2)对企业存放于服务器中的数据通过密钥管理技术进行加密,密钥由企业进行管理,杜绝云计算服务运营商及其他的人访问数据;
(3)利用虚拟机进行安全保护,由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入侵检测和防御服务对防范黑客和恶意软件,构建安全网关。
参考文献:
[1]丁璐.推进云计算在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中应用的若干思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
[2]潘诗润.浅析云计算对会计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
[3]曹立明.论基于云计算的会计信息化[J]经济师,2011(7)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互联网+”主要是指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对各个传统行业的发挥暂进行创新升级,从而在各个行业中形成新的发展形态,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意义重大。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会计业务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发展开始更加注重对云会计的管理和应用,高职院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为此,高职院校教育人员需要借助“互联网+”背景优势,将会计教学和“互联网+”思维进行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促进高职会计实践教育教学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1、能够拓展的会计商业报告语言
能够拓展的会计商业报告语言是在互联网、跨网络平外等支持下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有效应用的计算机语言。这种拓展之后的会计商业报告语言是将会计准则和计算机操作语言的结合性体现,在经过一系列的计算机语言分析和识别下能够对财务会计信息语言进行统一的识别和分类管理。可拓展会计商业报告能够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相关使用软件应用提供更深层次的处理,实现财会信息的一次录用、多次使用。在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中,应用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快速收集、分析各种类型的财会信息,并将自己总结出的财务发展信息及时传播,促进财务会计的高效发展。
2、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丰富了高职院校财会教育资源
云计算是在互联网的发展下通过增加相应的服务、财务信息使用和交换方式等拓展财务信息动态化传播的虚拟资源。在云计算的支持下能够实现财会信息的高效传播,提升财会信息作用于现代社会生产的效率。会计云计算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让会计软件处理技术、处理结构等发生深刻的变化,满足大量用户对财会数据信息的使用需求。大数据是指一种无法在可承受时间范围内应用常规信息软件捕捉的信息数据的一种集合。大数据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大数据时展下,一些非结构性数据被引入到财会报告中,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发展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了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打破了传统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各种类型的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实现了财务会计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应用。比如在学习“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视频,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财务会计账簿的应用和登记管理,在简化教师教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学习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智能手机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为此,在高职院校财会会计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手机进行学习。
4、“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了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学习生活中,实现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MOOC的应用MOOC是一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慕课。通过慕课能够实现对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的整合性应用,并为学生的财务会计学习提供更多形式的数字化资源,丰富现有的财务会计教学资源。同时,在慕课实现的过程中能够打破各种时间、空间对学生学习的限制。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也被称作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在课前完成一定的知识学习,并通过在课堂和教师交流解答自己自学中存在的疑惑。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提升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提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教师的灌输式教育,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3)微课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具体是指较短的时间内(一般5—8分钟左右,不超过10分钟)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对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记录分析。微课在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突出财会教学重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1、高职会计人次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之间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发展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能工作,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操纵技能和会计工作素养。但是实际上,高职会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学校向社会输出的会计人才和学生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脱节。
2、高职院校会计课程分类过于细化,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职会计教学中分为多个发展方向,其中国际金融是培养社会一线人才的专业,但这个专业在会计课程设置上存在严重的重叠,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3、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滞后
高职院校会计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应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进行知识的记录。另外一种是教师在简单介绍课文内容,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学习。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4、对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完全
高职院校会计教学领导对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充分,且学生会计创新创业活动、实训演练还没有拓展。由于会计专业课程理论性很强,对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发展。
5、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没有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我国政府部门没有对高职会计职业技能和职业需求发展做出有益的引导,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发展。行业企业更是不愿意花费资金、人力和高职院校合作。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完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策略
1、根据企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确定“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下,社会经济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企业发展需要转型升级,原有的会计计算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表现在原来的企业会计人员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工作就可以,但是现在需要企业会计人员不仅能够做账,而且还需要做到对业务的跟踪。很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提升到会计人才需要应用云计算在网络上进行记账、审账等工作。为此,高职学校会计教学发展要适当和一些企业结合,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培养适合社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调整会计教学内容,丰富完善互联网金融下的会计课程
针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体现金融知识的时效性问题,有关教育人员需要对现有的高职会计教学教材内容进行调节。首先,课程设置要从社会发展对金融人才需要入手,对现有会计金融课程进行调整。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对财会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编排和设计。其次,要组织会计教师开设现代化的会计互联网金融课程。
3、创新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培养更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金融会计专业教学特点采取有效的会计教学方法。比如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性训练活动教学等。在讲授信用卡理财金融会计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虚拟性的信用卡为基本切入点,让学生分层不同的小组开展交流,并将讨论的结果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在“互联网+”背景的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会计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作用。
4、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
将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充分应用到会计教学中,实现高职会计课程的信息化发展。教师的财务会计教学也要形成互联网思维,通过教学的创新开展多维度的财务会计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要,应用互联网资源满足学生财务会计学习的多样化需要。具体表现为教师在会计教学安排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辅助教学软件,构造课堂内互动、课堂外交流的多层次财会教学模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高职会计课程的模拟化训练,实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全面跟踪。高职院校需要借助“互联网+”建立高职院校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会计学习的日常管理。比如国内最先进的财会类学生实训实习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将企业财务信息传送到网络上,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收集,进行企业真实账务的处理,积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实现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财会教学和企业合作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进一步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财会人才。但是在大学生数量增多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完全接受庞大的学术队伍,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作用。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等相继出现,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将企业用人需要、要求信息和学生就业信息实现共享,校企合作能够依托互联网实现。同时,在校企合作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中,通过“互联网+”背景下技术的综合应用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流程。同时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报道科学指定自己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实训体系等。
6、建立综合性的财务会计教学评价机制
考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一些高职元宵的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简单,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对当前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表现为教师要改变现阶段一味重视理论知识考试的考评模式,在知识理论考核的同时加强对实践操作内容的考核,从而科学的评价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比如在在金融务实课程教学考核中,教师可以安排30%比重的理论知识考核分数,安排70%比重的实践分数,在考核中着重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高职会计课程实践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辟了金融业发展的新领域,市场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广阔。为此,需要有关教育人员在“互联网+”背景下制定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内容结构,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学,从而为社会发展建设提供更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金雪燕.中高职衔接下会计教育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孙玲,赵建梅.“互联网+”时代下改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1:64-65.
[3]刘丽娟.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260-261.
[4]张文利.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互联网+教学企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56-60.
[5]张敏.基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2:115-116+123.
[6]王茜.高职会计信息化模拟综合实践教学探索[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04:71-72.
云成就了x86,“创新者”成最大赢家
半年来,传统IT市场果然像预期一样,出现了增长放缓、减速,甚至下滑的迹象。只有x86服务器市场,在上半年一季度交出了同比增长23%的成绩单。而推动这一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恰恰是企业向云迁移的强烈需求所带来的市场扩容效应的进一步放大。
有趣的是,这一市场并没有出现人人得利的局面。从2014年开始,市场的分化已然出现,国内市场业绩最好的厂商变为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等服务器厂商。随着年初联想宣布即将完成对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并购,以及年内华为等维持多年以来的高增长势头,以IBM、惠普和戴尔三家为主的服务器市场榜单也变成了历史,国外厂商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和绝大多数渠道伙伴资源的情况得到了全面的扭转。
在全球服务器市场,销量排行榜前五个席位的分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以“创新者”姿态进入IT市场的华为,在x86服务器市场已经获得了不易动摇的市场地位。Gartner报告显示,2015年Q1华为刀片服务器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华为服务器出货量已连续七个季度稳居全球第四。2014年Q4华为刀片服务器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已然超越了思科,而华为模块化服务器的出货量更是进入了全球前三。在八路关键业务服务器领域,也只有华为实现了业绩的正向增长。
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这两年华为已经在行业市场获得了重大突破。今年上半年,华为服务器在全球金融市场不断攻城略地,其高密度服务器X6800被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意大利央行采用,高端服务器被俄罗斯央行、中国工商银行采用,超融合基础设施FusionCube在西班牙BME证券交易所、香港汇港资讯等金融机构得到广泛应用,华为均实现了市场突破。
混合云商机乍现,游戏规则被“创新者”改变
IDC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欧洲、中东、非洲在公有云、私有云等相关IT基础设施投入上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6%,2015年第一季度所涉金额更达到了10.1亿美元。与云计算相关的服务器、存储和以太网交换机的投入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了两个百分点,并占到第一季度IT总投入的19%。在中国,发展平均增速高达37%的云计算市场的规模,去年就超过了1000亿元。今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落实,随着国家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需要必然会推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市场的高速发展。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与云计算相关的巨大IT投入都是今年IT市场的主要商机。但是,最先抢食这块巨大蛋糕的,却很可能不再是传统的IT巨头了。
云计算市场的机会被划分为三个领域: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场。几年来,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已经为混合云市场的起步打下了基础。根据Gartner的预测,2015年将有70%的企业计划应用混合云,将其定义为一个基于策略的服务提供平台,跨越内部云和外部云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预测确实相对准确地体现了当前市场的用户需求: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企业目前都不是在盲目追求云计算,CIO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实现混合云。因为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混合云是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式,完全的私有云或公有云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两者只有在互补不足后,才可能让云计算在可扩展性、安全性、性能、可靠性、成本等方面达到最优状态。混合云今天的市场热度,就像三年前的私有云市场一样。
混合云是私有云与公有云的结合,但在应用过程中,更多的企业发现混合云又不是两者的简单整合。而目前,市场中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也出现了偏科问题。例如Windows Azure、AWS、阿里云、腾讯云之类的公有云服务商在私有云市场几乎没有机会,而在私有云领域表现优异的惠普、戴尔等厂商,在公有云市场同样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IBM虽然在私有云和公有云领域均有相应的支撑能力,但因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之路的艰难,也影响了其在混合云市场的表现。所以在这个市场,今年上半年看到的依旧是传统IT巨头的集体失声。
反倒是进入IT领域才四年多的华为,凭借其在今年3月面向全球运营商FusionCloud Omni混合云解决方案,给市场带来了不少惊喜。和目前市场中其他厂商推出的混合云方案的最大不同是,FusionCloud Omni解决方案不但实现了不同公有云和私有云厂商产品在混合云中的互联互通,还能让用户的业务应用在不同厂商的云平台中自由部署与迁移。关键是,华为的这种创新突破了混合云市场发展的两大瓶颈:一是传统IT厂商为了“圈地”,推出的混合云多是封闭的同构方案,用户依旧处于被“绑定”的被动状态,在使用云计算系统常常不得不做选择;二是混合云中的公有云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及网络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直没有被解决,导致了用户对云的望而却步。
在云计算市场,华为在提供了一个新选择的同时,也让游戏规则出现了改变的可能。事实上,这一切变化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作为市场的“后来者”,华为在挑战传统IT巨头时能获得成功也绝非一日之功。华为在云计算市场不仅有精巧的布局,其投入力度也超过了所有IT厂商,通过不断创新推出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华为在服务器、存储、分布式云数据中心等领域均积累了大量行业用户。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华为目前在全球建设了66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有255个是云数据中心。作为一个传统的硬件厂商,华为在云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来自其自主研发的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特别是在FusionSphere进入Gartner虚拟化四象限后,华为已跻身私有云市场主流玩家行列,成为与IBM、HP、微软、VMware等IT巨头并列的竞争者。
在继HCC 2014上推出基于OpenStack的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 5.0和面向未来的SD-DC?(业务驱动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架构)后,华为已经成为了云计算领域的技术创新标杆。今年3月17日,华为又与德国电信签署了全球性的IT基础架构和私有云解决方案的框架协议,并把合作范围拓展到了IT领域。华为向德电提供硬件和解决方案,德电的子公司T-System提供综合性的专业技术,而T-System在2014年就被市场咨询公司评为欧洲云技术领导者。此外,华为与英特尔也正式建立了共同向全球运营商提供公有云解决方案战略合作,支持运营商采用创新的技术与解决方案发展公有云商业,为企业提供电信级的优质云服务。而华为与SAP的合作也在今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双方正计划通过全球性的联合创新,在物联网和工业4.0领域展开先进技术的研究,更紧密地聚合技术和市场能力打造物联网和云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将华为的ICT基础设施和联接解决方案与SAP HANA云平台、应用和分析工具相互整合,为全球行业客户快速和简易地进入物联网和云部署提供保证。近日,又有华为将正式跨入公有云服务市场的消息传出,打通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场的华为,必然会让云计算市场的格局再度出现改变。
大数据推动存储市场发展,“创新者”逆市成长
除了云计算,今年IT市场的第二大商机显然是来自大数据分析领域的。从传统IT巨头的战略布局和投入变化上可见端倪,业绩整体下滑的IBM就曾在今年表示,其有信心的年营收增长会来自商业分析领域。而对今年的IT市场而言,受商业数据分析市场旺盛需求影响最大的正是存储市场。
IDC今年6月的2015第一季度外部磁盘存储市场报告显示,由于华为、宏杉科技、浪潮、曙光等厂商在市场和技术层面的井喷式发展,国内存储厂商首次拿下了中国存储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场占有率达到49.9%。
去年华为存储跃升至Gartner挑战者象限,其高端存储更是成为Gartner报告中的“主流玩家”。2014年华为存储市场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比上一年增长55.6%,成为2014年国内存储市场中的“领头羊”。不难发现,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之所以能在存储市场快速崛起,主要得益于企业市场对数据应用需求的变化。一方面经济环境让企业所面对的挑战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社交化也在深刻影响企业IT的变化趋势,这自然会推动数据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导致企业关键业务对存储设备的可靠性、性能、服务化定制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华为等厂商能够在高端市场快速突破,正是因为其切中了这一要害。以华为为例,其在高端存储市场推出的OceanStor 18000 V3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金融、运营商市场的好评,在能源、教育、医疗等行业也被广泛应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华为存储中国市场收入第一,全球市场收入增长率第一。过去,无论是何种背景的厂商,在技术门槛极高的高端存储市场,这样的发展速度都是不可想象的。
而当“大数据”成为最热词汇后,云计算悄然间化云为雨,落地生根。
作为云计算技术的倡导者、云计算应用的参与者,
IBM与合作伙伴以及云计算早期的采用者一起,
见证了云计算走过概念普及期,进入实践应用的云路历程。
从2007年Google和IBM将自己的一些项目命名为云计算开始,云计算迅速成为最火的IT词汇,继而走入财经视野。此后,云计算遭遇质疑和否定,但时至今日,云计算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Gartner用技术成熟度曲线图描述每一项创新技术所经历的过热期待、幻觉破灭和最终回归现实的过程。2011年4月,Gartner了云计算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指出云计算在被大肆宣传,并在2009年达到了“过高期望的顶峰”,而目前它正在通过“幻想破灭的低谷”,5年后云计算将复苏成为主流应用。
今天,业内人士已经达成一种共识,云计算在我国正从概念炒作逐步向云应用落地转变。毋庸置疑,在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和应用被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厂商的铺路,早期采用者的实践,政府和公共机构推动。云计算也不例外。作为云计算最早的发起者之一,也是一直以来的身体力行者,IBM及其合作伙伴与用户正在见证云计算在中国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
从蓝云到智慧云
IBM是云技术最早的发现者和应用者。上世纪70年代,虚拟化技术就在IBM的大型机上开始应用。
2007年,Google和IBM联合与6所大学签署协议,提供在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上开发软件的课程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获得开发网络级应用软件的经验。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传授MapReduce算法和Hadoop文件系统。相对来说,亚马逊EC2产品的比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要早,虽然是云计算市场的重量级产品之一,但在2006和2007年由于亚马逊公司本身的影响力有限,亚马逊EC2产品对云计算概念的普及不如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明显。
2007年,随着IBM、Google分别将自己的一些项目定名为云计算,云计算这一概念开始迅速普及。同年,IBM了“蓝云”计划,成为传统IT厂商中最早云计算战略的一个。2011年,IBM将其蓝云计划演化为智慧云(SmartCloud)。
出手早且投入庞大资源支撑其发展——IBM将云计算作为支撑其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在中国,为了更好地推进云计算的发展和落地,2011年初,IBM又将软件、硬件、服务部门各自应战云计算的局面打破,成立云计算事业部。
众多在中国落地的云计算项目,让IBM在谈云时颇具底气。在2012年,IBM云计算高峰论坛上,IBM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就对记者说:“以往你们都问我,云到底有没有应用,所以今天我请来了很多客户,让他们讲自己的云计算旅程。”正如王胜航所说,经过几年的发展,IBM已经为很多客户实施了卓有成效的云计算项目,包括中化集团、交通银行、新奥集团、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数字:50%的 全球财富10强和财富50强的企业在采用 IBM 私有云,80%的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在应用 IBM 云功能。2011年IBM的SaaS用户已达1900万,自此IBM 成为业内最大的SaaS提供商之一;全球有超过1800万IBM LotusLive 用户在云环境下开展企业防火墙之内和之间的协作;IBM目前已帮助几千家企业客户完成云计算转型,并监控与管理着4000多个客户的安全基础架构,日处理的安全事件达 130亿以上。
在公有云领域,目前,约有100万企业级客户的应用运行在IBM的云平台上, 每年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商业交易,每天有450万笔交易通过IBM的公有云平台进行。
在云计算的研发方面,目前IBM在全球拥有200多名研究人员在从事云计算安全和隐私突破性技术的研发,并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1个IBM云计算开发实验室,拥有覆盖业务咨询、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端到端云服务能力。
在中国,IBM云计算的客户遍及中国,从华东、华南、华北等中国经济发达的重点省市及沿海地区到西南(贵州)、华中(山西)等内陆省份,都有IBM云计算的市场。从行业看,成功案例涉及电信、金融、医疗、能源、政府、公共事务、交通等各个行业。
而IBM云路历程的下一站则是公有云。
公有云爆发前夜
王胜航在2011年与记者的数次交流中都提到在与国内的拥有公有云资质的合作伙伴接洽,共同推进公有云的发展。在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今年年初的开年策略会上,IBM就更加明确地提出今年云计算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公有云。“谈到牌照的问题,我们非常有诚意和中国有牌照的运营商或其他企业合作。”王胜航表示。
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包括IBM在内,微软等多家IT巨头希望进军中国公有云。
对于具体如何参与公有云的建设,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市场部总监石峰表示,有两种主要的合作形式。“一种是我们帮助合作伙伴建设公有云,另一种是通过本地有经营许可证的合作伙伴提供我们的公有云服务。”
目前IBM在全球有6个云数据中心,这6个云数据中心形成8个虚拟资源池。约有100万企业级客户的应用运行在IBM的云平台上。
谈及公有云市场上的竞争,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服务产品线总经理葛博安表示:“现在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有一些公有云的元素,比如有的能够提供软件,有的提供硬件,IBM提供的是已经成形的公有云平台,我们需要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把它带入中国。”
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毛新生认为,中国市场已经广泛地认识到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力量,但云计算所涉及的技术、管理、标准等多方面的问题却一直使中国的广大客户无法真正享受到云计算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目前国内提供的很多公有云服务通常不区分企业级和消费者级用户,只要注册申请付费账号,都可以享受公有云的存储、网络或者软件服务。由于没有区分企业级和消费者级用户,一些公有云没有对响应水平和服务级别进行规定和划分,可能出现企业级需求在支付更多费用的情况下无法找到专门的响应服务,特殊或紧急状况无法处理。而且,公有云的资源申请和分配管理一直是困扰使用者的大问题,有些公有云要求客户必须提前一周甚至数周申请,申请资源必须达到一定量级,在租用期间无论使用与否都要付费,并且如需延期租用要重新申请。这种运行模式为用户尤其是企业级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所有的大型的IT供应商中,IBM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完整的可操作的公有云的,在其他的IT服务方面,IBM也处于领先地位。”王胜航介绍说,IBM的公有云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客户业务使用的高连续性,通过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保证企业用户99.9%的业务连续性,这在业内是独一无二的。
王胜航指出,公有云才是带动云计算实际落地的关键。过去几年,王胜航一直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云计算不只是技术,更是商业模式。此次IBM云计算高峰论坛的主题也定名为“重塑IT,激发商业变革”。一直以来对云计算带来的商业发展可能性的探讨,是IBM云计算战略的独特之处。
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思想”中指出技术革新对商业变革的意义。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的200多年发展史上,水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和信息技术依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每一种主导技术都引发一轮社会经济长期而显著的增长周期。
云计算作为当今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在显著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从公有云的技术属性看,其自助式、弹性、按需使用、在线交付等特征,天然地能够支持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进而带动企业业务模式、行业模式甚至区域经济模式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行业及区域开展了云计算项目。
可以说,探索云模式比云技术本身对用户来说更有意义。然而在过去几年,缺乏对公有云的清晰认知已成为很多公有云项目难以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因此,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GBS)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专家,进入了云计算的商业咨询。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首席架构师王静玺表示,GBS已经帮助一些地区和城市、行业做了云计算规划。例如帮助江苏、山西、内蒙寻找什么业务适合在云平台发展。对一个行业来说,优先选用哪些业务,用怎样的合作模式,谁在云联盟中充当主导,谁发挥辅助作用,采用何种合作模式,GBS都可为客户提供咨询。
先期采用者
无论是哪一种新兴技术,除了技术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先期采用者都为技术的落地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多年的深入合作,IBM已经帮助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中国企业成功打造了自身的云平台与云模式,并通过由此积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云模式对企业的影响,真正释放出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力量。
在私有云方面,交通银行是成功的先期采用者。2009年交通银行提出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战略目标,在该发展战略下,交通银行在IT 的建设和发展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IT建设需要从传统的业务支撑角色向产品创新和业务驱动的角色转变,IT运维管理也需要突破原有IT模式的束缚,全面提升IT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快速交付能力。因此,交通银行与IBM共同合作,通过对交行当前的IT运维发展状态以及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的分析,制定数据中心云计算发展规划,并拟定出打造数据中心“系统运维云”的实施计划。
交行的“系统运维云”将云计算的应用从基础设施云(PaaS)上升到运维服务云(BPaaS)的层面,是一次创新和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运维云”主要包含云服务平台门户、运维服务自动化、配置与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运维支持管理四大部分,并以服务目录为中心,实现服务标准化、自动化和虚拟化。该平台是一款端到端的面向服务的系统运维流程平台,可以覆盖系统安装、健康检查、系统巡检、信息收集、日常监控、容量管理、安全审计等全方位的日常运维服务。同时,该平台还将通过统一的IT运维管理,集成各类智能化管理工具,实现集中统一的自动化管理。
在公有云方面,IBM正在帮助新奥集团利用“泛能云”实现自身业务转型。“泛能云”是新奥集团寻求自身突破,开拓新增长点的一项重要战略。“泛能云”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技术,在多种能源的网管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特定功能的芯片,捕捉人们消耗的燃气、热量、电量等信息,再用可视化的方式动态地展现出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实时处理和智能分析产生高级应用,及时指出浪费,并提出优化建议,帮助用户合理规划能源的使用、降低能耗。目前,新奥集团和IBM正在共同规划“泛能云”的试点项目,在一些城市建立能源物联网,在源管网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智能芯片,从而随时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泛能云”平台,形成用户与能源服务企业之间的互动。“泛能云”是能源网、物联网、互联网的有机融合,通过三类技术有效调度资源,提升能源系统能效,这种智能能源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将帮助新奥集团完成从能源提供商向能源服务商的重要转型。
云标准先行
在现阶段,除了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进一步积极推动云技术、实现云应用外,云计算标准在继承和发展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也成为非常重要并刻不容缓的探讨命题。
“从各类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标准化是一个产业能够走向大规模应用和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云计算的发展也必然要经历标准化的过程。IBM一直在倡导开放云标准的推出,并通过与众多机构与组织共同成立云计算标准客户理事会的方式,将更多市场的声音反馈给标准研发机构。IBM 希望能有更多中国企业加入到CSCC(云标准客户委员会)中来,以期共同解决在云计算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共同为中国开放云标准的推出献计献策。”IBM中国开发中心资深技术专家田忠博士表示。
对于如何推动云计算标准,IBM认为满足客户需求、引领创新、适应实际需求、支持互操作是四大原则。
2011年,IBM与超过 45 家主流云计算组织机构携手成立新的云标准客户委员会(Cloud Standard Customer Consul),委员会由 OMG管理,旨在确定核心的客户需求,为云标准的制定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确保云计算的用户能够获得与传统的IT环境相同的选择自由度、灵活性及开放性。云标准客户理事会对所有的云计算参与者开放。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目前已有超过330家来自全球的企业、组织与团体加入了该组织。这中间既包括Lockheed Martin、花旗集团等跨国企业,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在内的教育机构,也有SWIFT和OAGi等著名标准化团体,中国一些本土云计算领先企业也加入了该机构。
“云计算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IT及业务的方方面面。因此政府、企业与组织不仅要依靠自身力量,更要靠外部合作伙伴共享优势资源,携手推动云计算落地。在这方面,作为全球领先的企业级云计算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IBM将继续秉承成就客户的理念,积极分享自身丰富的云实践经验、强大的云服务能力、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以及深刻的云洞察,努力为中国云计算模式与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王胜航说。
云计算实践者访谈
无论是哪一种新兴技术,除了技术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先期采用者都为技术的落地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多年的深入合作,IBM已经帮助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中国企业成功打造了自身的云平台与云模式。
秦皇岛园区云构建三维互联网生态系统
我们的目标是把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打造成中国三维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品牌以及秦皇岛云计算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柱,并借此平台大力扶持区域性企业的发展,让它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进入云应用,扩大用户群体。此外,我们还将以此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吸引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加入,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局长董少华
由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IBM共同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三维互联网(3D Internet)孵化平台已经上线,目前拥有8家用户,主要应用包括虚拟房地产、企业生产过程展示和企业产品展示平台等。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贾大苗介绍说:“在规划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初期,我们曾设想在此平台上加载虚拟旅游、网上拍卖会、游戏等应用。考虑到策划和实施的难易程度,我们最终决定先推出房地产、企业生产过程展示和企业产品展示平台等项目。”
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将云计算与三维互联网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谓三维互联网就是一个用三维仿真技术建造的在线虚拟环境。如今,三维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广泛应用于娱乐、教育、产品展示、旅游、房地产、酒店等领域。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中用到的三维互联技术就是IBM历时4年研发出的一项最新技术成果,包含15项专利。该平台可以通过云技术有效支持3D互联网应用的开发、测试和运营,并可显著降低企业在软硬件方面的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贾大苗表示:“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将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作为主推项目的同时,还将加强自主研发、成果转化、招商引资、区域扶持,同时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的目标是把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打造成中国三维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品牌以及秦皇岛云计算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柱,并借此平台大力扶持区域性企业的发展,让它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进入云应用,扩大用户群体。此外,我们还将以此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吸引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加入,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局长董少华介绍说,2008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发展数据产业作为实现园区业务转型的契机。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打造了几个特色的平台,包括以北方云数据中心、量子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云计算平台、与IBM Rational部门合作的软件平发和交付平台,还有一些小型的培训平台等。
2008年,秦皇岛燕大正洋电子有限公司建立的北方云数据中心落户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的数据中心只是一个按照T4标准建立的传统的IDC。2009年,北方云数据中心得以扩建,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带宽达到30GB,客户超过6000家。2010年,北方云数据中心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IaaS服务。为了加速实现云落地,北方云数据中心主动寻找有特色的云应用项目,比如目前就为康泰医学的健康云提供基础架构服务。除此之外,北方云数据中心还为当地的政府云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提供适合其需求的云服务。2012年,北方云数据中心与中科院网络中心达成了合作协议,在对数据中心进行优化的同时,还开始提供以超算为主的云服务,并为一些有特殊需求的用户提供开发服务。北方云数据中心现有机柜500个,物理机5000台,可以支持5万个互联网应用。
北方云数据中心正准备将数据中心扩建至5万平方米,其中机房面积将达到4.2万平方米。
中石化测试云实现跨平台管理
我们的生产环境中大部分都是IBM小型机。为了保证生产系统与测试环境的一致性,我们在构建测试云时也选用了IBM小型机。云计算的一大好处是可以实现跨平台的应用与管理,因此我们又在测试云中尝试着增加了一些x86服务器。测试结果显示,在测试云平台中,小型机的效率提高了30%,而x86服务器的效率提高了100%。
——中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李剑峰
中石化的测试云平台已经正式上线运行。这是基于IBM小型机构建的又一个云平台的成功案例。“我们的生产环境中大部分都是IBM小型机。为了保证生产系统与测试环境的一致性,我们在构建测试云时也选用了IBM小型机。”中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李剑峰介绍说,“云计算的一大好处是可以实现跨平台的应用与管理,因此我们又在测试云中尝试着增加了一些x86服务器。测试结果显示,在测试云平台中,小型机的效率提高了30%,而x86服务器的效率提高了100%。”构建了云平台后,中石化不仅提高了服务器的使用效率,而且加快了新系统上线的速度,上线时间由原来的几周缩减到现在的一两天。接下来,中石化有意进一步扩展云平台的规模,目前正在测试中的40台小型机也即将被添加到云平台中。
虚拟化、云计算究竟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实惠呢?“在云计算落地的过程中,我们不会人云亦云,而是非常重视实际的效果。”李剑峰表示,“以存储虚拟化为例,它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就是构建一个虚拟的存储资源池,但实际实施起来并不像人们想像中那么容易。时至今日,我们还是针对不同的应用项目采购不同厂商的存储产品。因为技术人员反映,如果将一些高端的存储产品融入虚拟的存储资源池,高端存储产品的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将硬件资源虚拟化,从而提升服务器、存储的性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是虚拟化技术本身就能达到的效果。那么用户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从虚拟化过渡到云计算呢?“从所能达到的效果看,云计算确实高于虚拟化,比如云计算可以实现服务的量化和定制化,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动态调配和弹性部署,以及信息的随时访问等。”李剑峰进一步解释说,“以前,虚拟化只是实现了硬件的虚拟化,这是局部的虚拟化。现在,云计算实现的是系统整体的虚拟化和按需服务,它包括流程和管理的自动化,以及基于云的可视化管理,这可以让系统的管理和运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从应用的角度看,虚拟化必须有IT人员参与,而云计算是直接面向客户的,它将硬件和软件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客户。”
采用云计算会不会给企业的业务带来风险呢?中石化其实一直都在算一笔账,就是云计算与传统的应用到底有哪些不同。“虚拟化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应用历史。因此云计算的实施不会有太多技术上的风险。”李剑峰表示,“采用云计算,必然引发对业务的改造,这才是云计算可能带来的最大风险,比如将生产系统放到云中会不会有风险。另外,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如果云的规模不大,就体现不出规模效应。因此有人会质疑,云计算节省成本的效果不明显。”其实,计算投资回报不能仅看表面上投入了多少费用,节省了多少费用,云计算在提升业务上线的速度、简化管理等方面的贡献同样可以看作是投资回报。
李剑峰认为,把企业的所有业务都转移到云平台上,实现统一的管理,这是云计算的理想目标。从实际情况看,中石化下面有多个分公司,各自的业务差别很大,有些针对高性能计算的系统是不能虚拟化的。因此,对所有应用和系统实现统一管理在实践上有一定难度,还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未来实现资源的池化,也不能从产品的角度出发,构建IBM硬件资源池或惠普硬件资源池,而是应该按不同的应用建立虚拟资源池。
乐从打造“智慧家具云平台”
2011年12月,IBM、台湾IT服务企业软通动力和广东物联天下在乐从签下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依托IBM的云计算技术、软通的服务以及物联天下的资金与人脉,计划在乐从建设“智慧家具云平台”、“物联网智慧城市公共云平台”。现阶段项目重点在于家具智能导购、溯源平台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使消费者通过芯片获得这一家具的生产厂家、销售门店、各个流通环节等一系列信息,从而全面提升家具产品与服务质量。
统计云破解国家统计局数据集中困局
2011年,IBM与国家统计局宣布共同打造“统计云”。IBM帮助国家统计局利用最先进的虚拟化、云计算、资源池等信息技术,以国家统计局为中心建立国家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包括统一的数据中心。其系统架构里用到的10台IBM最新的小型机(包括6台IBM Powre595服务器和4台IBM Power780服务器)构成的集群,整个架构里利用了IBM等多家公司的最新的产品和技术,使得整个系统里没有单一故障点,从而解决安全问题。
IBM打造自身的“环宇云”
2012年2月8日,IBM宣布IBM中国开发中心在保障日常运营的同时,搭建了以“环宇云”为核心的创新云计算平台用于开发测试,并以此扩展,建成以IBM Tivoli SmartCloud Provisioning解决方案为基础的“HSLT云”(High-scale Low-touch Cloud),用以实现资源快速、自动化的部署。开发人员不再浪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搭建环境,而是专注于开发和测试本身。同时,IBM还搭建了一个“桌面云”,供IBM合作伙伴的工程师借助客户端,共同参与产品开发。
七匹狼打造商务云平台
2010年8月27日,IBM宣布将依托江苏太湖云计算中心强大的云计算平台,帮助中国著名服装品牌厦门七匹狼服装营销有限公司开展业界首创的“商务云平台”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将帮助七匹狼集中管理消费者与分销商之间的电子商务活动,并为其销售与市场策略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更具智慧的客户端平台,从而在快速巩固现有的线上分销渠道的同时,为未来整合实体零售店做好准备。
物流云添力智慧宁波
2011年05月11日,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正式宣布落户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 项目运营的核心基地,IBM和宁波将以此为平台在管理服务、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各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同时引入IBM“物流云”等基于全球顶级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全面推动宁波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发展,与宁波合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物流”产业。
有人这样说: “是云计算让我们的企业蒸蒸日上!”
对于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今的“云计算”概念的火热可以堪比2000年的“电子商务”。但是,有很多因素一直阻碍着中小企业与云服务的“配对”: 中国云服务提供商的不成熟、云产品的不完美、用户知识水平有限,以及目前中国较差的云计算服务环境等等。
尽管如此,市面上依然有大量提供“云服务”的厂商,也有不少中小企业使用者。那么,谁在使用“云服务”; 它们会遇到哪些问题; 它们在担心什么; 国内云服务提供商能给中小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我们正朝着一个IT外包的时展。毫无疑问,中小型企业会比大型企业更加积极地迎合这一趋势。”这是业内云计算拥护者共同发出的呐喊。
然而,中国中小企业对于云计算的使用情况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乐观。有人公然指责那些推销云计算服务的人: “走开,别在这里行骗了!”也有人感恩地说: “是云计算让我们的企业蒸蒸日上!”
在《计算机世界》记者对众多中小企业的采访中发现,上述两种情况都属于“极端”。事实上,在一些用户抱着宽容的态度悄然使用了云服务时,更多的中小企业用户对云计算还处于一种不主动、不抵制的“默默围观”状态。
2004年6月,刚刚从国外回来的八百客创始人兼总经理李智发现,互联网将是中国未来的趋势。于是,他创立了八百客,下功夫研究SaaS模式并推广。后来,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八百客又迅速转型为云计算提供商。
那时,“云计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应用。Google的Gmail就是一种云服务,它的推出甚至早于“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如今在个人用户中已经较为普及。随后,亚马逊、惠普、IBM、甲骨文和微软等IT巨头,也都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包括存储空间和软件在内的服务; 在B2C电子商务领域,亚马逊“云计算”服务输出模式的成功俨然已是一个成熟的样板; 而在平台及软件的PaaS层、软件及服务的SaaS层,也成了行业学习的榜样。
当这股云计算风潮波及到中国,迅速将中国大大小小的IT企业所虏获。金蝶的友商网打出了做“中小企业保姆”的口号,用友的伟库也直瞄中小企业,而八百客提出要争当国内的“Salesforce”为中小企业提供PaaS和SaaS服务,还有很多名气不大的小公司也在提供着某个领域的云服务。除此之外,国外的大型IT提供商在服务大型用户之余,也瞄准了国内的几千万家中小企业。
为什么中小企业会成为云计算提供商一致盯紧的“财神”呢?
李智认为,过去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要购买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而中小企业很难花重金购建这些高端设备,这时候,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交付软件的出现,使得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费用大大降低,企业无需再购买繁杂的IT设备,就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
云服务使中小企业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在业务上,而那些足以媲美大企业级别的IT技术,则可以使他们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并且使用户终端的功能大大简化。“因此,可以说中小企业对云计算服务是相当渴望的。”李智说。
而最有吸引力的则是费用的节省,用户只需要每月支付很少的费用就可以租用这些软件和服务,而且功能还可以随时进行增加。
富邦投资是一家集团公司,下面有四家分公司,分别做钢和煤的贸易,以及金融担保,还有礼品大规模采购等业务,他们在担保平台和贸易领域都使用了云服务。富邦投资信息总监邢修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富邦投资目前有40个客户端,每月每个客户端的费用是60元,一共2400元,相当于雇佣了一名员工。“但是如果我们不用这种形式而是买一个成形平台的话,先不算购买产品以及实施的费用,为这套设备还必须要配备相应的人,而这个人的工资不见得比2400元低。”
富邦投资的亲身体验证明,云服务在节省成本方面的确效果显著,但尽管如此,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对云计算概念还不是很认同。因此李智认为,要想企业认可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必须为用户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客户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管理软件,这不是简单的OA软件功能或者绩效管理功能,而是可以互相集成的管理模块; 其次,用户需要它们所使用的软件支持快速开发,毕竟企业业务在不断变化,一个在线交付的软件也必须能够根据业务的变化而随时变化; 第三,企业需要的实时服务,响应慢是它们难以接受的。
但目前的问题是,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还相对较小,云计算服务商的解决方案不尽相同,现阶段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一些外部环境也不是很完美。所以很多用户对云计算并不是很认同,有些甚至有些反感。但这并不妨碍一些思想意识前沿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云服务,而他们从中也确实获得了不小的益处。
英孚教育是一家具有海外背景的培训机构,属于中型企业,但它对云服务的应用已经非常深入,涉及到销售、管理、研发等各个方面。英孚教育对云计算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外企背景。
英孚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总监陈萍在英孚教育已经工作了9年多,她见证了公司从传统信息化平台向云计算平台的转移。陈萍介绍说,英孚教育可能是Salesforce在中国的第一个用户,是较早触及这种互联网软件交付模式的企业。而在5年前,英孚教育还没有采用这种模式,实际业务运营中遇到的诸多挑战,迫使它们急需要寻找一个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中国,英孚教育主要做英语培训。近年来,随着人们学习英语热情的不断提高,英孚教育的客户也不断增加,不仅用户数从当年的五、六个人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人,在北京也已经有了9家学校。因此,传统的销售系统越来越跟不上步伐,并已经开始束缚英孚的发展。
“开始我们也想过自己开发一套系统,或者买一套比较成型的系统,但预算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陈萍告诉《计算机世界》的记者,“我们不是一家IT公司,主营业务是普及英语知识而不是做一套完美的信息化系统,既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也没有财力自己实施一套系统。”于是,英孚教育开始研究云计算模式。
英孚教育是外企,老板也是外国人,因此它们很早就对云计算有所了解。经过多方调研之后,英孚选择了的系统。陈萍说,在使用系统的5年里,英孚教育的业务得到了很大改善。英孚教育的该系统已经覆盖了英孚教育9个国家的销售团队; 英孚公司中各部分的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销售和运作情况,不用等待数据汇总的时间; 公司的销售人员能够管理它们自己的客户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的系统管理部门可以很快地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大大降低了开发时间。
“当开辟一个新市场时,这种模式更易于管理,只要多买几个账号,不用其他投入,因为服务器和数据库对方都有,十分省时省力。”陈萍说。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像陈萍这样认同云计算,博时基金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林琦就不太感兴趣。他认为,企业IT部门尤其不能对一些新技术、新概念盲目跟进,必须考虑已有系统的利用率。
事实上,对云计算“不感兴趣”与博时基金的“身份”有很大关系。首先,金融类企业的客户信息都是重要数据,不能有丝毫差池,把信息放在互联网上难免担心; 其次,金融类用户普遍“财大气粗”,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资金,而是这套系统是否足够“坚固”; 第三,金融类企业在部署信息化的道路上起步很早,前期有很大投入。
因此,虽然云计算正在中小企业中慢慢开花,但客户群往往是对数据安全有一定要求,本身又有一定的技术能力、研发能力,并且业务蒸蒸日上的中小企业。记者所采访的中易安房地产担保公司、富邦投资、阿尔西空调、古船食品集团、贵州同升、北京同人财会学校等,都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了云计算模式,并亲身体验了它的好与不好。
“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百分百信任云计算、信任云服务商。”谈及目前的云安全问题,众多的用户都这样表示。
中易安房地产担保公司信息运营部技术支持经理潘昊就说: “其实,我们对云服务的稳定性要求不太严格,但安全性却是我们是非常注重的。”当时,在对软件进行选型时,中易安也论证了很长时间,因为在这个云平台上会有很多客户信息,这些信息必须保证绝对的安全。
“一开始,我们曾向服务商提建议,由我们提供服务器和机房,把数据放在我们手里。后来几经讨论,发现这样可能更不安全,而且难以维护和升级。”潘昊说,经过双方不停地讨论和让步,最后的模式是中易安可以随时进行本地备份。
但也有用户对安全不是特别担心。贵州同升自动化公司总经理张旭东就一点也不担心用云服务安全不安全,他觉得现在网络支付、网络购物都这么普及,互联网的信任已经开始慢慢建立了。
“我们很早之前就对云计算比较关注,去年使用了恩信科技的云计算ERP服务。”张旭东告诉《计算机世界》的记者。贵州同升有60多名员工,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做组装和集成的工人,而使用云计算ERP的员工有20多名。从2008年开始试用到现在的一年多时间,贵州同升的整个进销存体系都在“云”上了。
富邦投资信息总监邢修义也表示对安全不是很担心,因为他们做了大量的风险管控准备工作,并且定期做EXCEL表格的数据备份。“即使云平台不能用或者提供商倒闭了,只能影响我们基于网上的审批流程,只要花点时间在管理上做调整就行,核心数据不会丢失。”
事实上,云计算提供商也高度重视客户的数据安全。“因为,要想做大公司,必须保证信誉和安全,否则只要一个客户出了问题,公司很可能就倒闭了。”潘昊表示,数据在本地服务器上并不会更安全,一样面临各种安全风险。
针对数据安全,陈萍也表示,提供商给了用户很大保障,英孚教育所有用户在登录公司门户时,都有IP地址和时间的限制,对于不同级别的用户,登录地点、时间都有限制,“只有在相当级别的管理层才可以看重要数据,而且必须先做报告,才可以把数据导出。”陈萍说,这都是不同层次的数据保护的措施。
但是除了安全,陈萍仍对目前的这种云计算服务模式有所担心。目前英孚教育的云服务中,每个账号都对数据量有一定限制,如果超过与提供商协议中的数据量,就要购买新的数据量。“对此我们会有一点担心,随着我们在这个平台上跑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后可能要花很多钱在数据库上。”
关于数据量的问题,英孚教育还在探索之中,但使用本土云服务的用户似乎还没有出现这样的烦恼。潘昊等国内客户都表示,如果它们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会考虑重新选择云服务商,或者减少使用云服务。
实际上,云服务的不稳定大多是用户本地的网络不稳定造成的,有时候是服务商的服务器出现了问题,或者软件本身的质量有问题,也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实时的互联网风险,如海底电缆断裂、政策性的网络停滞等。
这种情况就让英孚教育赶上过,不过网络停滞的原因不在云服务提供商服务的终端,而是由于国家对网络的监管。据陈萍介绍,去年国庆大练兵期间英孚教育在天安门附近的三个学校就发生了“界面不能登录”的情况。“开始我们以为是Salesforce的服务器出现了问题,后来才听说是由于练兵期间怕互联网泄密,天安门附近的网络都不通了。”
在目前的条件下,云计算模式还有很多的不稳定因素,这也是大多数用户不愿意选择它的原因。那么,不管是使用中还是未使用的用户,到底什么样的云服务是它们所期待的呢?
在记者的采访中,大多数用户都表示获益于正在使用中的云服务,然而,它们对云计算还是有很多期望的。它们希望,现在的云软件更稳定、模块更丰富、功能更强大。
事实上,目前的云应用主要集中在ERP、成本核算、生产排成、定单、全程电子商务、进销存这些应用领域,像辅助制造CAD、CAM(计算机辅助制造)、MES(生产执行系统)还没有放到网上。很多中小用户都希望,现在没有搬到互联网上的应用也会在互联网上普及。
在全国面粉行业中,古船食品集团属于第一品牌。目前,古船集团在全国有8个生产厂,其中的5个在北京,其余在山东、河北和山西。古船集团的销售网点基本覆盖了全国,但现有的云计算服务,还没有完全统一到所有的生产厂和销售网点。
古船食品集团总经办主任李海峰介绍,古船集团囊括了批发、零售、储备等几乎所有的销售类型,由于类型多,分厂比较分散,所以数据库也比较分散,销售额度、用户资料难以集中。“所以我们希望云计算ERP能够满足我们多品牌、多产品的整体营销模式,以及我们的多环节、多渠道销售模式。”他还强调,“如果云平台能够把物流、结算、银行、企业整理到一块,那就更完美了。”
在“食品追溯”上,李海峰还希望它们目前使用的云产品在模块功能上能更加强一下,并且,未来基于云计算的BI(商业智能软件)也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贵州同升的张旭东则表示,生产型的云计算ERP上,生产计划排成这个功能需要改进。“现在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云计算ERP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也需要改进。”
事实上,不仅用户在想怎么把云计算上的应用更完善,那些规模并不强大的国内云服务提供商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恩信科技总经理刘有涛表示,恩信科技正在推一个ERP集成的概念,把这些OA、CRM、HR、ERP都集合起来。“对中小企业来说,每天自己的核心业务都忙不过来,还要应付不同的概念一定会晕的。而我们的‘集成’就是把企业日常所需要的管理软件都集成在一起。”
除了功能上的完善,英孚教育的陈萍也表示,它们在云计算的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数据跟数据的对接。“我们希望,未来云计算上的系统与本地其他系统更方便地对接,包括在不同云上实现数据流通。就目前的应用水平,服务商和我们都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做。”
评论
中小企业云计算 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最近火得不可救药的一套“男女速配”类节目; 云计算是IT业界最炙手可热的新商业模式代名词。乍一看,这两者没有丝毫联系,其实不然。
《非诚勿扰》节目是一个平台,它像一座桥梁,为现代社会的众多“剩男”、“剩女”,或者希望速配的男男女女们提供了一个“联姻”的快捷平台。男的、女的不重要,干什么工作不重要,城里的、农村的不重要,挣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份“非诚勿扰”的心态,这样才能在节目中找到自己适合的另一半。
其实,中小企业和各式各样的云服务之间就类似于上述情况。
云计算分为“公有云”、“私有云”,还有两者混搭的“混合云”。如果说现有的各个私有云模式对大型企业来说多少有些“新瓶装旧酒”的嫌疑,那么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公有云算得上是时代的恩赐了。因为在过去,小公司人力资源不足,IT预算吃紧,那种动辄数百万美元的IT设备所带来的生产力对它们而言真是如梦一般遥远。而如今,云计算为它们送来了大企业级的技术,不用花天价,用起来也很方便。
通过对众多中小企业的走访,记者发现,随着云计算日趋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不同程度地与云计算的“亲密接触”。不难想象,未来小型企业出于越来越多的技术需求会更加依赖于云计算,而与此同时内部IT基础设施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也会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