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教育部门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初具规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如何,遇到了哪些误区,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其中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走在国际前列。并且移动教育的逐步启动,也大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因为中国的手机用户要远远大于在线上网的人数。
其次,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为异构系统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日前建有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还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2010年,要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现阶段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资源整合与应用集成水平要有明显提高。2020年,真正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包括形成支持我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共享渠道和机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部分领域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上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误区
纵观教育信息化近年的建设,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简单的总结就是“投入高,增长小”。
1.重硬轻软现象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信息化几年建设总体程度来看,基础硬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的建设步伐,使软件匮乏成为教育信息化快速提升的瓶颈,从而导致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处于一个低水平。同时也存在在落后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误区。只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仅仅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和业务流程,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其量只是减轻了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的劳动,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
2.资金问题,影响信息化的普及
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资金一直是困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不管是基础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和自筹资金为主,吸引资金的范围比较窄,再加上地区经济状况差异使得有些区域投资捉襟见肘。再就是一些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主要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信息意识淡薄,思想保守,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依靠国家和赞助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知道用市场理念或方式来解决,从而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3.教育资源质量不高
开发人员与一线教师或者资源使用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使资源的建设资源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建设本身有其特殊性,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没有质的变化。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
4.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单从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看,东西部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差距较大,在大中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各高校和中小学的信息化发展很快,基本建起了校园网、局域网、城域网;而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信息化的投入明显不足,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不仅严重制约着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而且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提高的障碍。
5.信息化资源的维护与安全问题
资源是由人来使用并且从中获利的。但是某些地区和学校现有的管理人员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偏低,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为此,对全员进行培训,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教育改革的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还有就是某些地区和学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忽视标准和安全,给信息化的发展留下隐患。因此,要加强标准的贯彻宣传,安排信息安全专用建设经费,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三、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提高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教育信息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促进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终生学习的需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学校内部机构的调整、管理程序的变更等许多敏感性的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地位、作用及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化,从而引起相关人员的抵制和不合作。目前教育界很多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对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因此必须让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主要角色,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2.充分发挥示范点建设作用
通过主管当地教育的部门推动和示范点取得的成绩,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信息化在整个教育行业、区域中的应用。因为取得了成绩,其他地区也可以效仿,节省人力物力,使软硬件的结合点恰到好处,不浪费资源,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培训骨干,全员参与。抓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主要是建网、建库、建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了信息技术培训班,为教师提供了应用信息技术和提高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的平台。
3.统一领导机构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外,还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协作,更需要有很好的理念、优秀的项目管理和优秀的建设队伍。因此必须有领导的重视和统一的组织机构、各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建设思路,考虑到各个棋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让每一个棋子孤军奋战,相互合作交流,才能够打赢教育这场持久战。
4.注重资源建设的实用性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除需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因此,探索教育资源建设,提升应用水平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每一个教育资源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够用来撑门面,我们要做到真正地使用起来。特别是不能有攀比的心理,每一个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否则只能形成浪费资源的恶性循环。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
四、结束语
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用教育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找到缺陷和薄弱环节,不断整改、完善和健全,并且要从发达国家或者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的国家中得到启示,使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能够与世界接轨,真正地实现中国式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伍昭嫦.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3(10).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中,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行业,占据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工程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形势。从目前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来看,在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中,机械工程技术正在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某些产品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工程教育中引入了信息化的理念,不但提高了机械工程的教育效果,也促进了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对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二、机械工程技术的特点分析
1、机械工程技术的先进性特点
(1)灵活(2)高效率(3)能源消耗低(4)无污染(5)产品性价比较高。
2、综合考虑设计与工艺的特点
在机械工程技术方面,设计与工艺紧密结合十分重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场的工艺进行合理的设计,使设计一次性成功,这就是经常所说的并行工程。
3、全面考本文由收集整理虑工业应用的特点
对于机械工程技术来说,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制造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在设计之前详细了解市场,针对工业应用情况进行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等,使该技术能够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这样的机械工程技术才算是成功的。
三、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考虑到机械工程的特点,在机械工程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手段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出于提高机械工程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机械工程教育开展过程中,及时的引入了教育信息化的手段,主要包括cad教学、网络化教学等,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机械工程引进了国外技术的先进理念,形成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保证了机械工程能够持续快速的发展。从目前机械工程教育的开展来看,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成为了机械工程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相信在未来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范围更广,应用效果更加突出。
2、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采用了网络化发展的模式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机械工程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不但提升了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质量,还提高了机械工程教育的整体效果,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为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从目前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网络化的发展模式为其带来了资源共享的便利,丰富了现有的教育内容,提高了教学实效性,为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这一角度来看,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成为了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机械工程技术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质量。
3、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机械工程的教育应尊重书本内容,应以现有技术为基础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教育,对先进技术的引入缺乏必要的手段。考虑到机械工程传统教育理念的缺点,以及计算机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机械工程教育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对机械工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这一判断,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始朝着新技术引入和新技术应用的方向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机械工程教育的实效性,满足了机械工程发展的现实需要,提高了机械工程发展的整体质量,为机械工程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4、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效果和技术的先进性
通过采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机械工程的教育效果得到了持续的提高,为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质量。同时,教育信息化手段的采用,保证了机械工程技术的先进性,使机械工程技术能够及时的引入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为我国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目前机械工程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效果和技术的先进性,为机械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从促进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对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手段有深入的了解。
>> 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建议的调研报告 军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 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学方式应用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校信息化中数据挖掘现状调研及应用研究 税收征管信息化应用问题及建议 赣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现状调研及趋势分析 湖南农村信息化现状调研与启示 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调研报告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探析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研究 高职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 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调研及对策分析 信息化建设业务应用项目开发管理现状、问题与建议 浅析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建议 我国税收征管中的信息化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城郊选煤厂组织信息化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义乌玩具生产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
[4]新华网.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EB/OL].http:///2015-05/23/c_1115383959.htm.
[5]华子荀.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49-51.
[6]刘矗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7]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
[8]曹培杰.中小学生信息化教学的学习体验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4(9):24-28.
[9]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10]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112.
[11]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42-50.
[1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13]问卷网.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EB/OL].[2015-12-09].http:///s/MfamQb/.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数字校园
1 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发展现状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及投资水平逐年增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从计算机等单独设备的购置和基础网络的建设到今天数字校园的融合集成,从数字校园的校园网建设到云计算支持的智慧校园网推广,逐步强调应用系统及硬件之间的集成和整合。
(2)教育信息化资源(软件)建设有了进一步飞跃式发展,数量、质量均有显著提升,教育资源建设从最初的单机资源库建设到今天已具有规模的资源源管理平台建设,及云计算平台建设,云资源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并完善。
(3)农村教育工程已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教育单位及师生越来越重视远程教育资源带给他们的便利,云计算及数字资源的建设既减少了在软硬件环境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从过去的被动应用到今天的主动学习,使教育教学发展在信息化的推动下获得巨大收益。
1.2 存在问题
1.2.1 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信息化管理混乱
信息化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传统理念已产生巨大影响,但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对教育信息化重要程度认识不到位,如今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甚至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以考试为中心,缺乏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培养,创新意识及自身能力发展明显不足。传统教育模式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目前大部分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及标准规范,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将引领发展全局的地位,因此,视野狭隘、没有全局观、缺乏系统的指导也势必造成主管单位与学校之间、校与校之间,学校部门之间 形成了各自的信息孤岛。
1.2.2 教育信息化应用普及度不高
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只满足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学校都设有计算机课、校内有简单的办公管理等,已有的信息化项目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日常学习工作,大量资金投入到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本应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但在实际生产学习中,运用率是远远达不到投资目的的,同时已开发和运用的软件和资源在更新速度上又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开发与利用资源矛盾突出缺少统一的标准及评价体系教育信息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缺乏校园信息化的集中整合应用平台,各自独立的教学或办公导致缺乏协同工作能力。数字资源等网络教学平台本应成课堂搬家工具,却并没有辅助课堂及教管。
1.2.3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协调、建设发展不均衡
目前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虽有显著提升,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地区间、城乡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有所扩大。在全国不同省市、不同类别学校及不同个体间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都有明显不平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等信息化发展程度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 数字化校园的产生及应用
2.1 数字化校园概念的产生
数字校园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E-campus计划,而正式开始于1990年美国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组织发起的“数字校园计划”,该项目正式名称为“信息化校园计划”,该计划首次提出数字化校园概念。在此之后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方式”的演讲,由此,“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诸多数字概念开始深入推广,并已广泛应用到教育、卫生等各个行业当中。
2.2 数字化校园的应用
2.2.1 日常教学管理
基于数字化校园技术将有利于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可以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智慧校园能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合作学习提供强有力支撑。
2.2.2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校园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数字化校园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是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智能书车是一种移动式RFID(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各类图书文献归架管理设备,它具有查询、定位、书架智能寻址等通讯功能,可实现文献架位信息收藏、文献分拣、新文献上架等功能。
2.2.3 数字化实验室管理
数字化校园将继续借助RFID对实验室设备,仪器,药品等进行分类管理,在掌握其基本属性后,利用阅读器可获取任何之前存储过的信息,方便调用。还可帮助学生在实验时,方便获取所需物品,实验步骤、操作指南等信息,在实验过程中如有突况或危险,智慧校园将提醒并中断实验过程,避免损失。实验结束后,最终实验结果和数据又通过智慧的的数据分析反馈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既实现了教学实验的数字化,智能化,又节省了如实验员等人力物力的投入。
2.2.4 考勤、舍务管理
学生考勤及舍务工作是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常规考勤或检查工作主要都由教师承担,花费教师额外的时间与精力。基于数字化校园下,每次上课或回到寝室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或校园卡中的RFID技术,即可通过一个刷脸或刷卡的简单动作,完成人到数据的转换,再通过读卡器将发来的的数据发送到远程服务器中;远程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然后,教务人员或者教师通过浏览器登录到考勤查询网站,可以实时地远程查询某一节课或某一位学生或某个教室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考勤情况,同时也能方便查看学生进出寝室的情况,掌握学生在校与否的安全性;学期结束时,每门课程学生的出勤情况或者某个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出勤情况可以自动统计出来。
参考文献
[1]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8):6-7.
[2]钟平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化
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切实担负起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研究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高速发展,研究生的比例日益提高。伴随着研究生的规模不断增大,年龄结构、人员群体日渐复杂,如何对这一特定群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当前,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但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这么大规模的研究生,要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不清、功能不全、技术疲软问题尤为突出,直接阻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严重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实效性,为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与教育营造健康的环境与氛围。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遵循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必然存在的社会活动,信息化建设是该项社会活动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遵循这一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研究生已不满足于在课堂上接受简单空洞的灌输和说教。网络媒体快捷、繁复的信息冲击,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不良现象及各种评论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之间的博弈等都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只有通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研究生个性发展需求。网络信息时代,研究生极易出现政治意识相对弱化、理想信念动摇、知行脱节、是非观念淡薄、诚信滑坡、缺乏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正确的成才理念等问题,严重影响研究生健康的个性化发展。只有大力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才能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开拓空间。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网络阵地已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阵地。高校做出了众多尝试,利用网站、微博、微信、QQ等多种网络渠道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实效性并不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理念不清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各高校给予充分重视,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建设理念不清是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意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为本,网络信息技术为末,固本培元,才能枝繁叶茂。但是,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理念含混不清,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现象屡见不鲜,且愈演愈烈。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功能不全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联系,也有区别,有共性,也有差异。由于研究生的年龄阶段较高、社会阅历相对丰富,其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隐性和滞后的状态,致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明显乏力,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功能不全,缺乏基础性的引导与服务,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真空地带。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技术疲软
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撑,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挂靠在其他业务科室之内,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技术人员进行内容更新与技术维护,严重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实效性的发挥。
三、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效性不强的现状与成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凝练思想,改进措施,强化效果。
首先,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症下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摸清现状、明确目标、找准要害,并不断深化内涵,真正服务于研究生成长与成才。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学习状态、生活状态都有了根本上的改变,但仍处于由单纯的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和适应的过程。思想矛盾的核心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不断冲突。流于形式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只能隔靴搔痒,只有深化内涵建设,才能走进研究生心里,满足研究生发展需要。
其次,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形式。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日臻成熟,单纯依靠媒介简单地消息这种信息化形式已经严重滞后。客观环境和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内在需求都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既符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又能充分展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能够灵活生动地被广大研究生接受和喜爱。
最后,革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技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对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各个环节的工作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革新,在明确理念、深化内涵、创新形式的基础上,建立过硬的专兼职队伍,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将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效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通过二十年来不断努力,当前我们教育信息化已经得到极大提高,到达水平相对较慢发展关键时刻。教育信息化面临怎样开展可持续发展的艰难挑战。解决该问题的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彻底探究问题深处原因,之后再根据其做出应对方案,这样才能够满足科学发展观所需。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必不可缺的部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全都很重视其。
二、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艰难建设
可持续发展观主要是着重于整合发展理念,因为发展不应当只是局限于世间当中的永续,还应当包含有其在内容里面的协调性,并且还有特指出人与经济、社会等因素发展内容在系统意义里面的协调以及综合调整,包括人际、区际等等协调,这种发展观是种整体、系统以及内生的。从可持续发展观里面所特别指出的系统综合调整以及协调发展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里面还有非常多不协调的地方,其发展的速度以及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没有很好的保持平衡,而且技术也还没彻底融进教育生态系统里面。
三、构建教育信息化研究支持体系
3.1该体系所存在的重要性
上述所提出的体系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里面必不可缺一点。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一定要有专业研究机构从多方面对其提供长久平稳支持,这样才能够渐渐出现一个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支持构架,才可以为育人以及业界构筑一个联系的纽带,才能使得其对信息技术以及教学等互相交流,以及其能够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创新来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理论支持。所以,有着多种功能以及能力的研究中心组合而成的研究支持体系,是其能够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点。
3.2该体系在我国的现状
这二十年里,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很多方面构建上得到了非常大成功,可是在研究支持体系构建之上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迫切需要其在之后发展里面对其进行加强。技术科研里面,现如今存在着研究体系相对不集中,以及力量不够。
上述说阐述的两点问题,将可能直接引起教育界失去包括技术在内的很多方面的支持,然而产业界与其对比却呈现出严重教育理论支持的不足,而这两点在则呈现出在很长时间段里面没有很好处理的现象。在战略研究之中,现如今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因为没有完善的基础研究框架以及专门的战略规划研究部门,所以相关教育不美没有能够好好把握住教育信息化发展具体现状以及对其进行很好监控还有尽早开展调整方案的实施。此外还有工程项目实施过程里面,不能很好开展精准的项目状态监管以及构建效果分析;在推动产业前进过程里面,没有对其现今发展状况有一个很充分的了解。在制定宏观发展方向过程里面,没有很好对国外发展现状尽快把握。而使得上述所说的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信息化领域至今为止还存在着专门的研究服务机构匮乏现象。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其起步的时候,因为主要任务集中在实施基础设施构建上面,所以忽略了上述的问题,可是伴随如今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日渐提高以及信息化和教育之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渐渐暴露出里面所存在问题。而在学科支持上,其所依托的核心学科通常不能很清楚的看到,首先,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学科是被作为二级学科安置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里面的,其从属于教育学这一一级学科。此外,计算机或是信息等技术学科却是属于理工类的学科之中,其对教育信息化领域所需的帮助很有局限性。现今我们国家中专门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研究以及构建的新兴交互学科还没能发展起来。而华中师范大学已经尝试建立教育信息技术这方面的学科,并且有了相当大的成绩,可是其依然需要努力,因为在核心学科建设上仍然不足。
3.3该体系建设的重点
构建出我国的这一体系已经成为现今很迫切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里面出现的很多疑问通常不能够依靠着两门学科简单的交叉联系就可以解决,而是
通过开展很多涉及理论创新等各个因素的创新性活动方案来系统性向前进行。所以,一定要建立出一支专业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对其进行研究。该领域里面专门研究基地的数目相对不多,因此极大的限制了教育信息化持续迅速向前进步。依靠高校或者是企业机构来构建科研部门,可以建立起这一研发支持体系,不但能够很好地构建出连接教育部门用产业界之间相互联系纽带,并且还能够保持住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科研团队,为这二者相互交融带来前进力量。所以,构建专门服务于其的研究支持体系,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道德观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涵义
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信息技术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内容来阐释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利用信息和技术去完成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利用教育的手段和教育的方式方法来解释和运动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 “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国内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于西方等发达国家较慢。
在西方国家,信息化技术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完善和改革,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英国、法国、德国都有许多成功案例。以德国为例,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授课,在中学安排计算机基础课程,聘请优秀的计算机教师教授学生。在其它相关学科教育教师也在不断的传递信息教育内容。信息技术主要靠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利用软件来分析和传播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案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基础教育,主要的教学对象是9—10年级的学生。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必须学会利用信息和通讯工具的使用,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头脑变得更加的灵活,思维更加开阔。同时学生学会了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的使用,也能够减少大量的工作量,学会利用软件来解决问题,也能够减少一些繁杂的编程,这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三、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必须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学生信息化教育高度重视,1994年国家开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科研网络建设,1998年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网络大学,2000年在召开了全国信息化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为了加快我国信息化技术步伐,跟上发达国家脚步,国务院社里了信息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深入研究了我国信息化教育进程,并制定了 《国家信息化 “九五”规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 “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信息化”的任务之一。2010年 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草案)》中,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时间做了规定。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分析与发展趋势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投入和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目标的定位、教学体系设计、操作环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例如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就存在一些问题,涉及面较窄,只局限于技术层面,教材空洞,大篇幅的阐述软件的使用方法,内容复杂,对训练内容提炼不够,学生目的不清,多数学生知识照着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弄得学生满头雾水,没有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材编写观念陈旧,与实践联系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后的运用与技术的发挥。学生学习不是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是要运用的现实当中,要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因此在教材编写与实践操作方面应当加强,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增加并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信息观念、信息意识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的培养,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是时展的指引者和领导者。让中小学生了解信息化时代对社会的发展和作用,从这个角度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唤醒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兴趣。还要将信息技术与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远大的志向,只争朝夕地投入学习。
(二)创新观、终身学习观教育。信息化时代是人才发展的需求,人才发展也是推动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动力,通过终审教育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这一深刻内涵,了解信息社会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信息化技术学习让学生知道,信息化社会是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如果不学习不进步就会被社会淘汰,让学生有危机感,有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热情,让教学过程也从“填鸭式”教学变成“主动性吸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并利用网络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合作型学习的实践。
(三)信息道德观教育。信息化时代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信息化时代,道德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网络可能成为吞噬青少年心灵的黑手,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贯穿信息道德观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合理的、积极地利用网络,才能主动抵制那些黄色、暴力、邪恶的信息。
五、结语
通过分析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了解我国信息教育发展情况,对于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进程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信息化技术教育要从教师本身做起,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教育技术水平,并且在培训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也必将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策略
江苏是教育大省.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地区。随着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江苏省提出了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包括了网络、资源、人才、机制等教育信息化诸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突破了以往以教师培训为主的建设思路,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以教师为主体的、涵括了教育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在内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能力建设,以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管理和实施能力。
一、发展现状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成绩显著
江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核在全国起步较早,从1997年开始,江苏就组织实施了面对广大在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到2004年,已完成了以音视频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省中小学45岁以下的女教师及50岁以下的男教师共计60万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并通过考核。2004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即第三轮培训工作。至2006年,江苏共有7万名教师完成了此轮培训和考核。
2006年,江苏进入全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培训的整体框架,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纳人全省教师继续教育总体计划中。在江苏,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培训采用了全新的理念与模式,以“融理论于技术,用技术辅助教学”为宗旨,强调“参与、动手、合作”,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化学习等方法,鼓励教师通过团队合作提高教学水平、启发教育智慧。从2006年至今,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江苏的参考人数占全国人数的75%.合格率9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合格率。
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的同时,江苏一直致力于学校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特别是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从2004年开始,江苏以短期培训的方式,对全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网管人员进行以知识性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2009年,江苏对全省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校共计737名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这是江苏在专任教师中开展大规模专业培训的开始。
与此同时,各类教育技术应用比赛、观摩、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一直是江苏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江苏建有54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506所省级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在苏州等地也有不同规模的建设。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开展仅在“十一五”期间,就设立有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11个,专项课题304个.青年课题55个.子课题近300个,参与学校近700所
2.存在问题
(1)发展不均衡
就应用领域而言,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受重视.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缺乏有组织的、全区域性的应用类型。比如.省级层面的学生学籍管理、校务管理等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就应用的地区发展而言。不平衡性更为明显。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重要的先行条件在于计算机等设施设备较为广泛地进入教育领域。江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区性经济发展差异,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差距较大,受此影响,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在苏州常州、南京等地,“班班通”已基本实现,很多教师已成长为web2.0时代的群体性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学已被熟练地应用,大量教师已通过博客等形式自觉地提高教育智慧。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技术应用理念的理解还不到位,对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尚处于启蒙阶段.教育技术“不实用”、“不好用”“用不好”是比较普遍的反应。
(2)机会不均衡
一般来说,发达地区、城市学校教师参加各种竞赛、观摩、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的机会比较多,校本培训课程也比较丰富: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体的兴趣和热情,校本培训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参加各种竞赛观摩、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的机会相应也比较少。就有组织的培训来说,省级市级都比较重视对一线教学人员的培训,而相对较忽视对教育管理者及专业人员的培训.
(3)形式相对单一
长期以来,开展培训和各种活动是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最主要的两大形式,事实证明,这也是非常有效的两大形式。但是,就培训而言,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的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教育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而我们的教育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效能有待提高
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在江苏一直开展得比较火热,但实际效果与组织者的预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相关活动,经常出现“当时很受鼓舞,回去一切依旧”的情况。这一现象的产生虽然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但也体现出培训和教研活动效能有待提高的问题。教师普遍反映,培训的实际针对性特别是对教育信息化相对薄弱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培训还不成系统,操作和讨论的时间偏少。与课堂结合的学习内容还不够,有深度的探讨也很有限。
二、发展目标
经过多年建设.江苏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江苏提出全面建设区域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信息化丁作必须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和支持;要求教育信息化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在加强宏观统筹的同时加强实践指导。使其与江苏的区位优势及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增创领先优势,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先进地位。同时,教育信息化本身的发展态势也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上加强对各要素的组织和统筹。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各子系统的效能。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江苏提出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其中重要的子系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必须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反思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思考发展的方向和举措。
针对发展现状、形势以及面临的问题.江苏确定了未来一个阶段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发展目标。具体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政务、校务、教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可更新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应用的层次和水平,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持续的信息化智力支持和实践经验。
到2012年.信息技术全面覆盖教育管理应用的各个领域:全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骨干队伍进一步壮大,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广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与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不断涌现。到2020年,信息技术深入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日趋完备.教育信息化应用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在这个发展目标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建设领域全覆盖。应用的范围从教学应用扩展到教育政务、校务、教学等各个领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教育的应用。
(2)建设对象全覆盖。改变了以往重视一线教师的建设方向,将教育行政人员、学校管理者、专业人员以学生全部纳入建设对象之中.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3)重视体系建设。将应用基地、专家队伍、教研、培训等融合为一体,体现“大培训”、“大教研”概念。强调各种应用活动对教师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强调培训和教研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强调各级培训基地和应用基地的良好互动.强调对人员的分层次培训和培养。
三、具体策略
1.强化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示范)基地建设
在国家级、省级及地方级教育信息化实验(示范)学校的基础上,建设各级教育信息化实验(示范)应用基地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基地建设标准.突显各级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相应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人才和教研高地。
2.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培训基地
制订省、市、县各级培训基地建设标准,甄选市、县(市、区)、学校三级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基地。对验收合格的培训基地实行挂牌,并定期进行跟踪评估。
3.建立各级教育信息化培训专家库
建立由国家、省、市和教学一线专家、学者、教师及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组成的省及各级培训专家库。根据省教育信息化任务要求及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承担省级培训授课及各地培训活动的指导工作。
4.实施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
(1)开展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培训工作。以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和实践重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通过省、市联动等形式,对各级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信息化通识培训。
(2)开展校长信息化能力培训和高级研修工作。依托学校管理平台.对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者进行信息化培训;以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模式为主要内容,组织信息化应用实验(示范)学校校长开展信息化建设高级研修。
(3)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与考核认证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任职基本资格中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信息技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组织开展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与考核认证工作。
(4)建设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三级骨干队伍。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及新理念、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开展省、市、县信息技术应用能手系列培训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层层评优等方式.形成三级应用骨干教师队伍。
(5)加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省、市、县三级电教机构专业人员及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信息化应用的技术保障与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机构及学校的网络管理人员实行专人专岗、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定期考核。
(6)加强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工作。加强对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定期培训,指导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信息技术培训成为学校校本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5.开展应用课题研究和各类专题活动
(1)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课题研究相关工作。各级业务机构积极组织并指导区域内以信息化实验(示范)基地为主的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国家、省、市级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开展优秀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2)组织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教学教研活动。在学校中广泛开展各种教育信息化应用主题系列活动.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在教师中开展各种与信息化应用相关的专题研讨及学科竞赛等活动.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和水平。
(3)在学生中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四步推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