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教学素养

第1篇: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教师自身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

1 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的素养

1.1 知识素养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以及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知识。其次,语文教师也应掌握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能避免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先进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启发与补充。

1.2能力素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愉快和高涨的学习情绪,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乐学、爱学。

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要想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实践活动,教师也必须具有合作能力,单兵作战已不可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逐步走入课堂,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在丰富的知识海洋中自主探究,寻求答案,提高学习能力。

新课程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业务基本功,还得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只有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素养提高才成为可能。

2在学生素养提高方面,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

2.1在兴趣中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语文学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趣味性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关键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设计如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利用电教手段通过多媒体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的展示,会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从而更深地将知识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通过开设影视鉴赏课,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并在鉴赏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多彩的语文活动顺利开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无限的回报――知识的积累。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生活充实起来,达到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质更大程度的培养的目的。

2.2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个个美丽的时刻,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让阅读成为学生“诗意栖居的家园”。

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2.3在课堂教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教材加重了课程的文化比重,文学作品占60%以上,加强了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选编进一步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品位与价值。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课堂教学本身努力提升学生素养。

以鲁迅先生为例。作为中国旗手的鲁迅先生,对中国旧文化有着深邃的洞察力。但是由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原因,对于鲁迅作品的学习学生总停留在表面,甚至有学生对鲁迅作品造成误解。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及语文素养,我们介绍了许多文章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鲁迅,了解鲁迅作品。如陈思和的《再谈鲁迅骂人》,孙郁的《被亵渎的鲁迅》等,让学生更深刻感受鲁迅的伟大人格。

外国作品《我的呼吁》《我有一个梦想》等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向感情趋于冷漠的现代人传达了一种甘于寂寞,为了真理、兴趣、理想不懈追求不惜奉献甚至牺牲的精神,对当今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来说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配合课文阅读,在影视鉴赏课中放映《美丽人生》《甘地传》等优秀影视作品,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4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人文教学环境

根据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提出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保证语文课程能够利用其涵盖的优秀文化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将更多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因此,对人文素养融入语文教学活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语文观念的树立

语文学科在特点上主要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两方面。从现行大多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看,其中工具性特征往往被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言文,教师更侧重于对其中的特殊句式、虚实词等进行剖析,完成词句分析后再做翻译。这种讲授方式完全忽略文章内容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学生以厌倦的心态被动接受知识内容,影响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事实上,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于高中语文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在讲授过程中更应以其中的文化精神作为重点,教师自身需感悟作品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授。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陈情表》《项脊轩志》,前者侧重于至情至孝,后者强调至情至性,所涵盖的人文精神能够为学生所青睐。因此,教师应注重树立人文语文观念,利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打动学生。

二、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也发生较多明显的改变,在赋予语文教学内容工具性特征的基础上,更强调其人文性特征,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悟生活真谛,培养人文情趣。但如何从教材内容中挖取人文素养内容,是语文教师需考虑的重要内容。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内容所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李白的境遇进行剖析,将李白不惧权贵、狂放不羁等个性充分展现出来。再如,《离骚》讲授过程中,作者屈原将其爱国情怀渗透到字里行间内,教师需认真挖掘词句涵盖的深意,才可使学生在这种人文环境下受到熏陶。正如身处长江之滨的苏轼,通过对长江的感悟将自身的万丈豪情利用诗词表现出来。其充分说明,教师应能够融入教材具体环境中,领悟内容中的人文精神,这样才可带动课堂内的人文精神气氛。因此,从文本中挖掘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语文内容涵盖的人文精神极为丰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其挖掘出来。

三、人文教学环境的构建

人文教学环境的构建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保障。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师生间的关系需保持平等、民主。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更侧重于交际活动,如师生间的问答活动、生生间的小组讨论活动等,保证这种交际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才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从新课程改革理念中也能够发现,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自居,而非强迫性的将语文知识内容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学生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应感悟到教师与学生所带来的人文情怀。其次,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现行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学者提出如角色扮演、游戏教学以及其他生活情境引入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这些教学策略中不难发现,无论生活情境创设还是角色扮演,其都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如团队合作精神等。因此,教师仅需做好整个教学环境的把握,便可使学生在人文环境中受到熏陶。

四、科学的人文评价方式

语文教学评价很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变化波动。传统语文教学评价中更倾向于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肯定,“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由此丧失。因此,将人文素养渗透到具体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同许多学者在学生个体差异研究中曾提出“有多少个观众,便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其揭示的道理便为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见解,教师应避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全面否定,可以创新的角度对学生回答进行表扬与肯定。其次,在语言选择上应侧重于激励性言语。高中阶段学生在自尊心与自我意识上极强,无论教师或同伴对其给予过多责备,都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在言语选择上应注重以激励性、褒扬等词汇取代批评性、贬义词语。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涉及问答活动,也应根据学生基础能力设置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回答中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有利于人文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落实。

五、结论

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现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以人文语文观念开展教学活动,充分挖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构建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并保证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带有更多人文色彩。这样才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质量也因此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肖玉蓉.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华夏教师,2014,(S1):89.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一、深入教材,挖掘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课文内容也变得更加的广泛,它的触角延伸至家庭、社会、自然、人文、历史等方方面面。面对内容丰富的教材,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在知、情、意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得来的,也不是上政治课能灌输得了的,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好的材料莫过于经典的人文著作,经典的人文作品自会把高洁的审美情趣、丰富的知识视野、高尚的思想、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传递。不过,限于高中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将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传送给学生,还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而正确地解读教材,挖掘出丰盛的人文素养来滋养学生。

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就可通过配乐、图片、反复的朗读、涵泳字词、想象联想,引导的学生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如诗如画的意境及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以便日后能成为一个有着高尚的情操与高洁志趣、甚至能创造美的人。

二、优化课堂,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更加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朱绍禹先生说过,“教材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要转变传统的教师定位,优化课堂教学。变教师作主体的“一言堂”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课堂,并在课堂上充分实施人文教育,一步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教学鲁迅的《祝福》第二课时,我设计的主问题只有一个:你认为害死祥林嫂的最大的凶手是谁,为什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自主思考之后,与同伴和老师交流讨论。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交流合作性,而不必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也不一味地只充着少数积极发言分子的听众,从而获得独立的思考权与发言权,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思辨能力、有独立人格的学生。

三、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教材中的大多数选文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但有些人文情感较有隐蔽,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才能显现出其情感内涵,让学生感知并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境界,融入作家的生活体验中,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或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一定能更好地凸显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诱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人文情感的陶冶。

如著名教师韩军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配着低沉抒情的音乐,用时而欢快,时而沉痛,时而悲戚,时而激愤的声音去朗读,当韩老师热泪盈眶地将课文读完,学生沉浸在温暖伟大的母爱,沉浸在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控诉中良久无言。我想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于纯真。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哲学情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65-01

哲学情愫是人类的基本情愫之一,是组成人类综合素养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教育体制下,如何利用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哲学情愫,是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哲学情愫的涵义与特点

(一)哲学情愫的涵义

哲学情愫作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哲学思维能力、哲学品质和哲学知识,通常指客体通过言语和行为表达出来的哲学意识。哲学情愫是个体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的哲学情愫则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哲学方面的教学方法,结合哲学知识和思维方式,自觉并持续地审视问题的哲学涵养。

(二)哲学情愫的特点

1.反思性

反思性是哲学情愫的基本特点,马克思曾认为:“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的同时也包括对该事物的否定理解,哲学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是思维的前提。”按照哲学的本性,反思性既是哲学的本质特点,也是哲学情愫的重要涵义。

2.超越性

所谓哲学,是探讨有关理想的事物,一切实践的最终意义已经超越了实践自身,人类作为有理想的个体,不断奋斗,超越自我,这是超越性的表现,哲学情愫既是这种理想性和超越性的智慧,也是对知识和生命的探索。

3.实践性

哲学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性是哲学存在的根本。哲学情愫的培养便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实践性是哲学情愫的又一重要特征,哲学情愫不仅需要间接获取,更需要在实践中获取资源。

二、哲学情愫与高中语文教学

哲学情愫的培养与语文教学都旨在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哲学情愫是语文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哲学情愫的语文教学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哲学所关注的人生主题也是语文教学所注重的话题;语文课程内涵丰富,展示了多元的人文知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是合情合理的。而语文教学因其重视个性和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哲学思想。

因此,哲学情愫和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语文这门学科固有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哲学情愫的优势。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哲学情愫的培养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比例较重的教学板块,基于阅读与写作,高中语文教学中哲学情愫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阅读教学

阅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促进学生进行客观的价值判断,提高问题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首先要展示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创造民主和开放的阅读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动机,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提供不同的哲学素养,培养其多方位的阅读能力。

另外,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能力的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形成,增强阅读教学的人本化,将阅读的体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挖掘自己的独特体验,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

(二)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注重学生的真实情感和个性与创新,这是哲学思想在教学中产生变化的标志。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哲学情愫,首要要把哲学情愫渗透在写作的命题之中,从我国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例如,2009 年的高考北京市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感彩较浓,但缺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我们应在写作命题阶段向学生渗透哲学思维,使学生在感悟的前提下结合理想的思考。

另外,在写作内容和形式上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给予学生正确的哲学引导,使学生学会用整体的眼光处理问题,立意指导上,教师更应当引领学生理性分析,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看待事情,正确进行哲学素养的渗透。

(三)其他方面

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教师本身的哲学素养尤其重要。高中语文教师的哲学素养包括哲学精神、思维、境界、智慧等要素,哲学素养内化于教师,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加强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哲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

哲学情愫作为人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哲学情愫时具有一定优势,通过阅读、写作和其他的途径深入挖掘语文教学视野下的哲学空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才能更好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哲学情愫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学生树立世界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我们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客观就是世界,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你只能去认识它,去适应它,进而去改造它。要使自己适应客观,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应当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培养他们对党、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要懂礼仪、知荣辱、明孝道,培养他们良好的气质涵养和健康的人格修养。

价值观是行动的基准。价值观的扭曲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和道德价值的失范,导致了部分青少年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左右。如何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成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而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系。从而有助于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方向。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保障。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有极大影响,而且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非常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首先,教师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展现在外表上,要穿戴得体,朴素大方,讲求优美;仪态端庄自然,谈吐文雅,言行文明。展现在行为上,待人亲切,和蔼谦逊,宽容大度,团结友善。展现在思想上,要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其次,还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特别是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把知识纳入到人文背景中去,对人文知识进行及时的点化和升华,做到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对学生人文关爱

人文关爱,是人际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性的关怀和爱护,既具有人文属性,又具有艺术属性。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建立,亟需全体国民具有这种人文关爱并付诸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爱,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的爱,它还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这种关爱像一种无形的电波,恒久地传递在师生的心灵之间。从小得到关爱的人,长大后他们会关爱别人,这种对应关系也同样成立。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这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第6篇: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当然,高中国际班的学生又不同于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因而,教师不能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开展语文教学,而应该“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出国留学所必备的语文素养。

那么,高中国际班的学生应必备哪些素养呢?语文教学又能为他们出国留学提供哪些支撑呢?

我认为,他们首先要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即国际化的理念和胸怀,以及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意识。而开阔的国际视野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中,站在全球的高度进行思考,逐步培养起来的,而这种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和语文课堂。

今年上半年,我校高一国际班有7位同学参加了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蒙台梭利模联”大会,其中有一位赵姓同学,以其流畅的英语口语,尤其是他站在其所代表国的立场,从全球化的高度对当今世界的环境、经济、人权、科教等问题所发表的独到见解,博得了包括模联主席在内的所有与会人员的赞许,赢得了许多同龄粉丝。赵同学回国后告诉我,他之所以能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一展风采,就是得益于他平常的广泛阅读和我们语文课上的“新闻述评”。可见,语文课程对于国际班的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高中国际班的学生还应该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因为人文素养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必备元素。众所周知,探究“人文科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所需要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那无疑是空手搏虎;尤其是要培养“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语文课程更是担当着责无旁贷之重任,这是由“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基本理念所决定的。

可以说,高中国际班学生只有具备了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必备的人文素养才能拿到留学“通行证”,才能为他们今后踏上“寻梦之旅”提供必要的“装备”,如果把国际学校或者国际班比作是培养留学预备人才的“工厂”的话,那么语文就担当着制造这种装备的“车间”这一重要角色。

既然对于高中国际班学生来说,语文学科如此重要,那么,语文课程该如何实施,从何入手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两年多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想使这一“车间”有序、高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配备合适的“生产设备”——一套适合这个群体的“语文校本教材”,而这种教材的编写也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即以“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理念为指导来编写,当然,适应国际班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也应当成为编写这一教材的重要原则。

遵循以上原则,并结合这个群体学生的特点和将来留学海外的需要,我尝试着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从校本教材的高度来自编讲义,力求给学生一种“大语文”的教学。

首先,对现有教材(苏教版)的内容和考核要求大胆进行取舍。取“中华经典名篇”奠定其人生基石,如《劝学》《师说》——让学生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明白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六国论》《阿房宫赋》——让学生品味文人骚客的歌吟,倾听历史的回声,了解社会兴衰之道;《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让学生领略先贤们高尚的人格如同日月星辰,永远在历史的苍穹中熠熠生辉。舍文言知识的考核,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取“人生励志名篇”激扬其火红的青春,如《沁园春·长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高唱“青春”这个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舍重点段落的研读和考核。取“爱国爱乡名篇”激发其爱国热情,如《祖国山川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学生明白,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体悟质朴、崇高的爱国情感需要我们付诸行动。舍“文本研习”“词语揣摩”等考核内容。取“欧美文学名篇”开阔其文学视野,如《我有一个梦想》《巴黎圣母院》——让学生欣赏人性的光芒,培养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舍文章语言知识的考核要求,只要求熟读便行。

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其一,开设《三字经》《论语》《颜氏家训》《弟子规》、古典诗词等国学讲座。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黄仁生教授指出:“很多年轻人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开始领略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这是多么可怕的文化现实。让中学生读经典,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个个都研究经典,而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根基,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的确,中国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精髓。其实,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此类讲座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传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提升素质。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此讲座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其二,开设“江苏(镇江)地域文化”的乡土文明讲座。内容侧重于“镇江饮食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茶道文化”“古迹探幽”等。目前,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讲座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三,针对学生今后留学海外的特点,开设“欧美文化”讲座,让他们未出国门,就先领略西方文明之魅力,从而拓宽其国际视野。其四,开设“怎样写简历”“如何写申请信”“调查报告的写法”“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实用讲座,让学生早日和高等教育、国际教育接轨。事实证明,这类讲座为学生申请海外留学起到了很不错的“实用”效果。

现在,这些讲座的讲义仅仅还是在“讲义”阶段,它需要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上升到更科学、更理性的层次,即校本教材,如此,才能产生可持续发展的效应。

当然,仅仅让学生拥有各种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这些即将走出国门的孩子来说,具备各种语文能力是相当重要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具备这些语文能力,就得重视语文活动,而对于高中国际班来说,语文活动更是尤为重要。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墨翟的“躬身实践,言行一致”,荀子的“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孔子的“学以致用”以及宋代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的“知行和一”等理论无不阐明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因此,活动先行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是必须的。那么,高中国际班适合开展哪些语文活动呢?其一,采风。学生可以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也能锻炼身体,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其二,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文章,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同身受地体验作者的情感。其三,举行辩论赛或演讲赛,让学生在激辩中闪烁出思想的火花,在火花的碰撞中悄悄地长大。其四,走进新闻单位,如电台、电视台等,让学生在现代传媒的氛围中感受新时代的浓浓气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语文,才能在语文的熏陶中奠定其人生的基石。

第7篇: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在新时期,高中英语新课改将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高中英语新课改所使用的教材有许多文章都是情文并茂的,采用了时下最新的材料,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对英语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一个方面。没有对文学作品强烈的兴趣,个人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便是无本之木。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作品中的精彩点和闪光点,有意识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采用比较的方法去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例如,在高一的教学中,我在讲述第三单元有关圣诞节的作品时,向学生讲述了1897年美国《太阳报》上登载的圣诞老人是否存在的著名社论。它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充分理解了圣诞节的含义。那就是无论天气多么严寒,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友谊、爱情、亲情,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温暖的。另外,我还向同学们讲述了宗教对西方发展的积极意义,使学生客观地、辩证地认识到了宗教并非仅仅是精神鸦片。

二、 营造一种强烈的人文气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现在的高中生兴趣广泛,充满朝气,多才多艺,喜欢在群体中展现自己的才艺。我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这些英语活动包括英语竞赛、英语演讲、外国电影欣赏和文化背景讨论等。通过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

例如,在讲授美国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梦的由来以及美国梦在文学中的表现。由于我的讲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课后许多学生围在我的身边,要求我进一步讲述美国青年人的生活方式。

此外,高中英语老师还应该讲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充分利用网络和社团组织为学生营造一个交互和动态开放式的环境。例如,我本人开了一个博客,给学生讲述学习英语的方法、介绍英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许多学生都喜欢在我的博客中留言,并逐渐喜欢上了英语。另外,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我所在城市的外语角,鼓励学生去和外国人聊天。去过的学生逐渐了解到学习外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三、 民族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向中国的高中生教授英语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东西方文明的结合与互补,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吸收,取长补短。27年前,英语学界的泰斗杨周翰先生说:“研究外国文学的目的,我想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吸收别人的经验,繁荣我们自己的文艺,帮助读者理解、评价作家和作品,开阔视野,也就是洋为中用。”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而是对自己文化的再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理念,引导学生以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中西方文化的优缺点。只有如此,培养的学生才能够既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和文化,同时又主动积极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我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帮助同学们分析了为什么西方的文化体现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中国文化则主要体现了中庸之道。课后,许多学生说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当今西方一些名人的所作所为有了逐渐的了解。

四、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英语是人文学科,在本质上仍然是以人为中心的。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许多中学老师认识到了目前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亟待提高,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下忽视了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据相关学者调查,许多中学老师在教师岗位上呆了多年之后,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关注时事,忽略学科前沿知识的耿总,自身的人文素养亦是亟待提高。英语的教学不单单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教师本人亦需要有思想、有灵魂和深入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需要有广播的知识面。“思想既可以武装教育者的行为,又可以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对于英语老师来言,仅仅把握好课本知识是不充分的。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如果想要充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就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在业余时间里去学习西方的哲学、历史和艺术。只有深入理解了西方的文化、对西方文化精神有充分的领悟才可能将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1 依托教材,注重学生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要向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启发他们懂得爱祖国和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正是中学生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比如在学习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紧抓住“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联系中国的抗日历史,让他们记住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耻辱,历史绝不能重演,要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中国明日的辉煌而努力。讲到《岳阳楼记》时,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激励学生树立“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理想。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 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以前流行甚广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早已为人们所摒弃,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他们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因此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训练他们思维的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怎样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呢?首先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氛围里,才能体验丰富、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因此,我们应该热爱学生,关注他们的差异,宽容他们的失误,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用爱减轻学生紧张的情绪反应,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心理体验环境,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变通。其次,注重质疑,在解疑中获得提高。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最关键是教给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要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要表达这个思想,这么写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使学生掌握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规律与方法。语文课的讲解,绝不只是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结果是怎样来的。如教学《孔乙己》的结尾时,许多学生都会对“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收尾很感兴趣,纷纷提出种种猜测。有的认为孔乙己一定死了,因为他贫病交加,有的认为:“他可能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一定。”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孔乙己的种种悲惨结局,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最终分析出孔乙己悲惨人生的根源。这样既超越了教材,又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多元化态势。

3 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能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对陶冶学生的思维情操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非常有益,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呢?在教学文学作品时,要选好突破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能欣赏到文章内容之美、结构形式之美和感受意境之美等等。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我利用录像再现桃花源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及老师怡然自得的生活图景,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创建理想和谐社会的情怀。其次审美教育要与朗读指导相结合。朗读中,让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想,理解作品的内容,想象美好意境,感知语言的无穷魅力。再次,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如用扣人心弦的导语,饱含深情的泛读,震撼人心的激问,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等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神游”其中,自己去领会,去想象,去欣赏,去品味。总之,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跟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充分发挥这种作用。

4 联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谈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并不止于认知、理解和记忆,学会语文主要是学会运用语文。即形成语文能力。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呢?首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型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寒假中,我利用人民在新春佳节爱贴春联的习惯,布置学生观看、收集春联。开学时,学生交上内容丰富的春联。讲评中,我从春联的历史渊源,语法要求和春联的种类,一直谈到春联的一些趣联趣事和名联名事。并从学生收集的春联中挑选10幅优秀作品,最后让学生自己创作并书写春联展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对联的知识,而且也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其次,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去郊游、参观展览;组织学生写日记、做笔记、办黑板报、手抄报,鼓励学生向校广播、报刊杂志社投稿;组织学生看电视、戏剧、杂技表演,结合这些活动开展各种竞赛,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等。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个性特长得以发挥。总之,要在语文实践应用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第9篇:高中语文教学素养范文

高中英语教学课程囊括了许多具有正能量的教学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交际能力,还提供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发展。把“人文素养”渗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助力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并能让学生以后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2.关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意义

相关研究指出,人文教育是人在社会中立足具备的根本条件,也是立国的有效前提,是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其对于个人与国家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高中阶段是学生在形成各种理念的关键时期,因此关注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就很有必要。英语是一门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语言学科,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人文教育”特征,高中英语教材中选取了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内容。比如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友谊”中所选的课文来自于《安妮日记》,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感受到和平和友谊的珍贵,从而让他们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更珍惜同学情、朋友情和师生情。高中英语教材中囊括了“文化礼仪、美术音乐、身体保健、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通过英语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素质,进而成为一名“德、智、体、美”都得到发展的优秀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也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增加人文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去实践它。高中英语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还可以让他们领略世界各地的领域文化。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还提升了其人文素质修养。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老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情,适当加入这方面的探讨。比如必修一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老师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进行延伸,或者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在全世界中,为什么讲英语的最多?我们学英语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等相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英语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等话题。这些做法不仅能增加他们对英语历史的了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还是一种对于“英汉异同”的新的认知,它们能帮助学生正面积极地体会到英语的价值。

教材中人文内容的安排为我们提供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而真正决定人文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还是学生自身。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部分老师自身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很深入,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身份。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给予了学生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英语。事实上,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很紧迫的,为了满足当下“应试”教育的要求,很多家长觉得学生就应该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做题上,努力拿到高分。这样的认识就容易导致教师自己熟悉内容情感充沛,学生需求被冷漠忽视丧失兴趣。尽管英语老师对书本上人文知识讲解清楚,但学生并不能够加深并独自体会那些珍贵的人文情怀。比如在学习“Women of achievement”时,“Why not carry on the good work”这篇课文中,主要讲女主人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里依然会勇敢追求自己的学医梦想,一辈子都在拼事业,把自己献给了病人的故事。当然,老师在讲到这里的时候,会和同学说,要向这位女主一样学习她高贵的品质等。事实上,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所包括的“语法知识、语法结构”等相关英语知识要点,而对于课文本身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因此,同学们对于女主的高贵品格并没有太多感动,也没有实现人文教育的真正目标。其实,在高中英语课文中,还有很多这种类似于人文情怀的优美文章,老师要带领学生反反复复朗读这些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通过他们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会辨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丑陋,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正确理念,使他们能够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