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信息化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肩负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责任和使命。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其投入越来越多。而目前气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对各预算单位如何管好用好国家投入的大量公共财政资金,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气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气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
随着财政改革的逐年深入、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财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气象事业单位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部署下,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构建了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会计电算化、预算管理、项目库管理、决算报表分析等多项财务信息化的管理,着力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统一了账务系统软件
采用用友政务A++主管单位财务分析系统、A++财务处理系统、A++电子报表系统、A++出纳系统和A++工资系统等各种财务软件,打造了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实现财务分析、集中监控、动态预警等一体化管理。
2.实现了项目库滚动管理
将每年申报的项目建立项目信息库,根据年度资金规模从项目库按各单位申报项目的轻重缓急安排项目预算,实现了项目信息化管理。
3.统一了预决算报表系统软件
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各事业单位在统一的预决算编报系统完成预决算的上报任务,并且软件在逐年完善。
4.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用款计划的编报系统软件及网上平台查询
该软件便于各单位财务人员对全年用款计划的电子化管理,通过网上平台实时查询资金的流向,及时掌握资金的动态。
二、气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分离
目前,气象部门大多数单位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按照单位资金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基本原则,建立具有气象部门特色的财务核算中心,实行“会计集中管理、单位分账核算”办法,集中办理所有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的财务核算体制。这种模式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监督、有效的堵塞财务管理漏洞等方面的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会计人员不参与各单位的管理,不了解各单位的业务,形成会计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相分离的局面。各财务核算中心的重点工作是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是各预算单位的重点工作。
2.财务管理信息分散
现有的各信息化管理软件分散在各个子系统中,比如账务系统软件基本只用于会计核算,各项报销凭证及数据存于核算中心,查阅不方便,尤其对于非财务人员;预算、决算、项目库管理等分别有一个独立的软件,如果查资料需要进入不同的系统,因此财务管理的相关资料相对分散。
3.事前控制环节相对薄弱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目的之一是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好国家各项财政资金。目前的账务系统软件虽然也可做到动态预警功能,国库支付网上平台可及时查询到资金的流向,但仅仅是事后监控。因为往往一项经济业务已经通过单位各级领导层层批示,待实际执行时发现已经超预算或根本无预算,因此很难做到事前控制。尤其是目前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模式,更加要求各单位需做好事前控制环节。
4.财务信息的实时性和可视性不强
传统的财务信息,是在业务发生后,经过一个较长周期的会计核算得到,且财务数据对于没有财务知识的领导或业务人员来讲,财务术语难理解,特别是账务系统的会计科目。并且一般业务人员也无法进入财务账务系统进行查询。因此目前的财务数据不能满足各级领导的需要,也不便于各级领导检查、查询。
5.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
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发挥好气象事业在国计民生中的公共服务职能十分重要。多年来,我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台站建设、气象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投入上力度很大,而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相对不足,特别是各预算单位应结合实际,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纳入议程,加强推进。
三、解决方案
在气象事业单位建立一套由项目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经费管理、资产管理和查询统计六大模块构成的信息化系统,可在技术上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预算管理的事前控制、经费执行的电子审批、资产流向的动态分析、合同执行的过程跟踪,财务信息的综合分析及单位领导的监督检查。具体措施如下:
1.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
首先,制定一个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将本单位财务信息化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起来。有了规划,才能保证后续各部门、各任务在不同阶段具体工作衔接和协调,在有条不紊的的实施过程中,推动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2.创建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网络平台
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网络平台是财务信息化工作深入发展的基础。通过信息系统的基础模块技术,将本单位的财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创建一个局域的网络平台,使其具有及时、完整、准确地反映财务信息的功能,从而实现业务处理与财务处理的同步性和实时控制。平台框架如图所示。
3.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基本功能
(1)实现财务管理资料全部信息化
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批复资料,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资料,预算批复资料,合同签订资料、经费申请、报销审批等资料通过提交WOED文档、电子扫描件等形式录入相应管理模块。
(2)实现网上审批功能
各单位业务人员申请经费时,经常由于找不到领导签字而着急。而通过该平台的经费管理系统,申请人可以在办公地点填写经费申请或报销事项,而相关领导即使不在办公室,只要可以登录网络,就能进行远程网上审批,方便了领导办公,解决了领导出国、出差无法及时审批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实现预算管理自动化
加强预算管理是提高财务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网上审批依赖于预算指标,预算指标成为预算控制的重点。过去由于会计信息的滞后,往往一项经费申请事项由于前期已执行的经费没有记账,从账面上无法提前知道是否超预算指标,因此超预算或不按预算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该平台建设将在经费申请时就与预算挂钩,凡无预算或超预算的一律无法提交经费申请,预算管理全面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4)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以往独立财务软件只有财务人员能够查到相关资料,而财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使单位相关人员通过身份认证(或授权用户),即可通过该平台查询到所需资料。从而使财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5)实现财务工作流程的可视性
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业务高度集成、统一、规范,为不同部门之间的提供了畅通的沟通机制。每一位授权用户可在任何时间、地点登录平台,实时查看代办事项在整个流程图中的流转状态,代办事项在那个节点,目前在哪个节点等待审批。各种经费审批、财务单据将通过扫描进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单位各级领导可在网上审阅扫描信息,完成审批事项。
4.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虽然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依靠技术支撑,但建立一套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目标的制度保障。各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完成登陆人员、管理人员权限设置、领导审批权限设置、经费审批流程、经费使用管理、资产出入库管理等内部牵制制度及监察审计环节的制度建设,以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实现。
四、结论
为全面实现气象事业现代化,财务管理信息化也需加快步伐,它是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前提,也是目前许多气象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共同要求,因此建立一套由项目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经费管理、资产管理和查询统计六大模块构成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从技术层面上实现了财务信息化管理。只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时不远。
参考文献:
[1]谷 伟 曹谷雨:探析加强气象部门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途径[J].经济视野,2012(6).
[2]气象部门财务集中核算模式的完善与思考 中国.
笤帚苗作为农作物,它的生产和发展与气象服务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强化我国“三农”的建设步伐,推进农业发展的工业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当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优势。但是在当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1)缺乏针对性的观测数据。虽然当下的农业气象观测服务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大多的服务领域都停留在雨雪、光照以及土壤的温湿度上,田间的小气候以及农作物的发育进程检测数据仍十分欠缺。因为这些资料的匮乏,就导致笤帚苗在发育时,有关护理人员无法细化研究内容,这样在管理上就会加大困难。2)缺乏科技产品的融入。因为当下对于笤帚苗的农业气象服务仍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提供气象服务方面,仍以以往的光照、温度和水分为预测对象,大多评估内容都是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分析内容。虽然当下有学者在研究农业与气象业的合作问题,例如笤帚苗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盛开预报等等,但是如何结合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水平,提升实践的力度,是仍需要解决的问题。3)预测要素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随着国内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短期的预报准确率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但是在月、季、年这些长期性的天气预报方面,却缺乏准确率,针对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种植安排,农产品的销售需要与天气预报相结合。当下的天气预报与精细化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契合度较低,这会进一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情况。4)气象部门缺乏内部联合。很多农业气象部门的服务工作,都停留在专题服务上,例如桑叶有专门的气象服务,笤帚苗有专门的气象服务,但是这些大多都是各个市区独立运营的,气象部门内部并没有有机地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会阻碍信息的资源共享程度。
2笤帚苗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优化策略
1)优化业务流程。为了进一步确保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更好地运用于笤帚苗的生长当中,该生产区域至少要在年初组织一次调研活动,调研范围要在1~2个特色农业服务对象上,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业务任务,并针对服务对象制定特色气象服务方案。周年农业特色服务以笤帚苗为服务对象时,可以以病虫害为主要线索,根据农作物的发生规律,进一步分析病虫害可能产生的时间和范围,提前灾害预警。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间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影响,关注其中的利弊关系,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的种植方案。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必须要秉承着高效、主动与科学的原则。从业人员需要及时开展有关研究服务,并将研究报告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出去。让更多的种植人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气象资讯,科学地种植农作物,改进服务方式。2)根据区域特色明确服务方案。笤帚苗的特色服务方案,需要调研人员充分地了解当下农作物的生产现状以及农民的生产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更进一步集中区域优势,实现对区域内的气象部门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的研究,根据资源特点与生产相撞,设立特色服务区。通过收集总结数据,确定了笤帚苗全生育期的相关气象指标,以及笤帚苗在全生育期所需年平均日最低气温、有效积温、年降雨量,为笤帚苗的田间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3)创新服务方式。为了实现笤帚苗又好又快地发展,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可以进一步整合自身在气象与农业方面的技术优势,借助农业信息网络,建立试点工程开办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站主要整合专家平台、气象服务网以及产业基地等多家资源,为农民提供气象预报、预警等服务信息。而专家在其中则起到结合农业气象特色推广相应技术的服务功能。通过深入农民群众,建立高效、快捷的服务机制,进一步帮助农民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提升笤帚业的发展水平。4)增强与时俱进的能力。随着气象监测系统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气象信息的更新与传输技术也应该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气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由此,我们可以挖掘出当下工作的方向与趋势。在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必然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这方面,我们要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建设目录数据库,采用网络管理的手段,开发管理系统,一切的建设工作要从基础做起,逐层逐级地推进建设进程。为了更好地开通笤帚苗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气象局可以通过将笤帚苗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服务工作,进一步将气象服务优化。农民可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更好地了解有关的专题产品,解决信息之后问题。该服务平台要实现与中国气象综合信息网以及CIMISS大数据环境的对接,自动与笤帚苗发育有关的气象服务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打造种植、发育、管理、收割、出售等一体化的服务工作。
3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对象、条件、环境、技术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农业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力度在不断强化,笤帚苗的农业生产也逐渐从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在不短提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强化农业部门和气象部门的合作与服务,提升农业结构的科学性,完善气象服务的预测能力,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特色气象服务。
作者:薛文超 马霜霜 李杨 单位:巴林左旗气象局
参考文献
2007年6月下旬~7月下旬,淮河流域暴雨接连不断,干支流洪水并发,淮河流域出现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此次抗洪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淮河水文和水利信息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淮河防汛信息系统包括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异地会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处理自动化系统、水情应用系统、防洪调度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
信息采集系统采集11.5万份水情信息
为进一步做好水文情报预报服务工作,淮河防总周密部署,合理安排,要求沿淮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和水文部门进一步加强水文监测工作。
沿淮各省适时增加水情报汛段次。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控制站在水情尚未达到加报标准时,及时将水情报汛段制提高到每小时1次、雨情每两小时一次,并对重要水情随时加报,淮河干流控制站采用先进的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加密实测流量频次,保证每天至少有两次以上的实测流量。据统计,入汛以来,淮河防总共收到各类水情电报信息11.5万份,信息收集相当于正常年份的全年信息量。实测河道流量600余次,频次是常规的5倍以上。
沿淮各省大部分测站和约40个地区分中心先后共配置1200部由淮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淮委)自行开发研制的水情信息传输系统,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较以前提前约20分钟。
气象服务系统定点 定量 定时
淮委气象信息系统在防汛调度决策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2007年淮河洪水期间,气象服务系统每日提供定点、定量、定时雨量预报,在汛情紧张时,加密滚动预报,及时进行时空修正预报,将降水细化到水系、重要水文控制断面。据对比分析,淮委水文局雨量预报更接近实际,优良率达90%。
遥测系统“千里眼”优势凸显
2007年淮河洪水期间,沿淮各省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以及水文遥测系统在水文测报中体现了实时、准确的优势。
该系统可获取分布在流域内重点防洪地区333个雨量遥测站的实时雨情信息,包括10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时段雨量以及日雨量、次雨量等雨量信息,以及监视流域降雨的实时雨量分布。
该系统为各级防汛部门及时提供流域内132个水位遥测站(大型水库、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控制站、行蓄洪区等)的真正意义上的实时水位信息,这些站的水位信息只要涨落0.01m,就能被纪录、传输,并在淮河防总的办公室内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
计算机网络防汛指挥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防汛指挥系统的基础,是淮河防汛信息化保障的生命线。气象、水情和水利工程现场实时视频监视系统信息的传输、检索、查询,以及这些数据入库、更新、删除和改动,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撑。洪水预报会商、调度方案会商、视频会议会商、重要调度方案等需要进行的异地信息交流的业务,也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撑。
根据截止到8月1日的资料统计,今年汛期,网络系统共计接收各类水情电报11.5万份,水情预报42期,提供重要水雨情分析专题报告50余份,淮河流域水情公报41期,每天有关淮河汛情的手机短信上百条,短期流域降水预报62期、重要天气信息16期、暴雨警报12期,每天接收处理水文遥测记录3万余条。
洪水预报调度系统预报优良率达到90%
韩国政府于1994年成立了情报通信部,负责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计划,推进信息通信与邮政业务的发展。同年,政府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用以规范与促进国家的信息化进程。韩国希望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全社会普遍的信息服务,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1996年,政府制定了“基础信息推动计划”用以加强国家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建成覆盖全国的宽带网络,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1998年,韩国政府出台了“计算机化的韩国21世纪(Cyber-Korea21)”计划。韩国政府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信息与知识的竞争,信息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无限竞争的时代”。韩国要在这个世纪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扩大信息技术产业,建立全面的互联网环境,将韩国打造成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国家,这样才能赢得“无限竞争的时代”。2002年,韩国政府制定了“电子韩国(e-Korea)”计划,进一步加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希望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把韩国带入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社会。2004年,韩国制定了“u-Korea”战略,这一战略是以无线网络为基础,把韩国的资源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整合,使社会资源发挥更大效益。韩国要在全国建起无处不在的泛在网络,通过互联网硬件及软件所提供的服务,使人们无论在何地、何时都能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人们的衣、食、住、行及文化娱乐,都可从网络中到了便利,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政府还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扶持信息技术企业,促进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韩国的主要经济发展动力。
2008年,韩国政府了《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提出要建立高效的的知识型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值得信赖的、发达的知识型社会;提高国家具有创意的软实力;利用数字化整合国家基础建设。政府计划2012年前建成可以容纳数万人的全球智汇网络;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推动国家知识整合;建立10个有关知识产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软实力集群工业园区”;把互联网网速提高10倍实现通信基础设施的智能化、高速化等。《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描绘了韩国未来信息发展的蓝图,为韩国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一系列旨在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韩国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2011年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调研报告称,韩国成为2010年全球互联网和通讯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互联网接入水平和使用技巧都名列前茅。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为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支持。当云计算技术出现并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时,韩国政府敏锐得感知到云计算技术在节约能源、提高效率、降低信息化成本、促进信息产业成长方面的巨大潜力,它将会引起信息技术发展的革命。因此政府积极推动本国的云计算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政策与战略。
2009年12月,韩国政府制定了《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率先使用云计算服务,为云计算开创国内初期需求,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创造云计算应用的社会环境。韩国希望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使韩国能在2014年前成为世界上云计算应用水准最高的国家。
《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由行政安全部、放送通讯委员会与知识经济部三个机构主管。行政安全部主要任责促进政府部门率先使用云计算服务,规划与指导各部门云计算服务的应用。包括构建政府综合云计算中心及推进部门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发政府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搭建云计算测试平台,使企业与部门切实体验到云计算技术的作用,起到深度掌握云计算技术的促进效果。行政安全部还负责云计算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工作,规范云计算的发展。
放送通讯委员会主要负责企业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研发。包括搭建企业开发云计算服务的测试平台;推进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推进网上教育的云服务平台建设;制定云计算的安全认证体系。放送通讯委员会2010年启动了云计算服务测试平台,用于验证各种应用服务模式及其应用解决方案的郊果;向用户提供虚拟化的信息资源,用于体验与测试云计算的各类应用。2010年放送通讯委员会还与行政安全部开展合作,在首尔市道峰区与京畿道城南市分唐区建立了智能工作中心,搭建了基于云计算服务的行政高级远程工作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整合政府行政资源,向民众提供公共服务。
知识经济部主要负责技术开发与标准化工作,以及公共云平台的建设。包括构建智能电网云平台;构建网吧示范云平台;推进企业对云计算技术的研发;推进云计算行业标准制定等。
韩国政府计划在2010年到2014年间,投入6146亿韩元,推进云计算服务的全面振兴,借此振兴国家信息技术产业,争取使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翻番,达到2.5万亿韩元,韩国的云计算产业要达到全球市场的10%。
为推进《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的全面落实,政府采用政府先行,带动企业跟进的方式。政府首先在教育、邮政及气象部门推进云计算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把政府各部门行政资源都整合到云平台上。教育科学部最先引进云计算,建立了用于教育教学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教育科学部计划2013年使连接公网的1000多台终端桌面虚拟化,利用云计算的虚拟技术,实现用户终端的简单化、瘦客户端化,从而降低能耗与信息化投入成本;2015年前全面实现学生课本数字化改造,采用云计算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法。邮政业务本部也建立了云计算平台,实现行业应用终端虚拟化,行业信息共享化,业务平台统一化,促进邮政行业整体协调发展。气象局计划于2013年大规模应用云计算技术,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气象预测需要高性能、大规模气象数据的并行运算,云计算技术可以适应气象预测的这一需求,从而建立一个高性能的云计算气象预测服务平台。
>> 界首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界首市园区招商引资工作 寒潮对界首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相关减灾措施 界首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探讨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界首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实践探讨 武威市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工作探讨 关于金华市江南街道南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调研 界首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界首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界首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 酒泉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安徽省界首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关于界首市西城循环经济工业区的调研报告 界首市东城办事处“安居苑”安置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 创新基金推动界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浅谈提高界首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界首市黄连木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界首市2013年小麦丰产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界首市部分羊场效益不佳的原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职责[EB/OL].(2011-03-22)[2014-04-29]..
[3] 董遵.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3):52-53.
[4] 孙环保.乡镇农经综合服务工作重在“三新”[J].江苏农村经济,2008(3):52-53.
关键词:电子海图;概况;发展;功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52;TN967.1
随着中海油服国际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公司作业区域已遍及全球。及时准确的掌握各作业现场的各类信息,是中海油服实现全球化作业和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公司提高应急部署能力和响应速度的重要保障。面对新形势下的新的作业需求,中海油服的船舶、平台数量业已逐渐增多,这样就对船舶、平台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日常管理中要能够全面了解船舶的动态、位置、作业情况,更要求在应急工作中同样能够全面、准确的获得相关信息,为管理工作做出全面而优秀的支持。基于此要求,中海油服在多年船舶管理信息化的经验与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电子海图系统,以满足公司对于船舶相关的日常监控和应急指挥管理的全面需求。
背景和现状:我公司于2003年开发建成了一套电子海图系统,该系统只有国内图纸200多幅,国外图纸只有概图,没有图纸更新功能,而最新的电子海图系统已经发展为全球海图14000多幅,包括国内部分400多幅,实现了海图数据的在线自动更新。原有电子海图系统船位获取采用Imarsat-C(C站)通讯方式,没有设计AIS通讯方式。由于C站所使用的通讯信道经常被占用以及船舶C站管理的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导致了船位返回率只有50%。而采用最新的通讯技术和综合的技术解决方案,船位返回率可达到90%以上。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油田服务类企业都已通过成熟的信息技术建立了完备的应急解决方案,作业信息系统已发展为集电子海图数据、气象数据、船舶管理数据、平台生产数据、船员信息、应急资源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于一身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在一个高层次的信息化平台上进行管理与决策。
1 电子海图系统功能及其在船舶管理中的应用
1.1 覆盖全球的电子海图图纸。海图范围覆盖全球海域,完全可以满足我公司海内外作业的需求,如墨西哥、利比亚、伊朗、东南亚等地区。采用基于C-Map全球专业海图数据的电子海图,涵盖全球海图2万多幅,其中包括中国海区中文海图440幅。
图1 覆盖全球的海图图纸
1.2 通讯方式――AIS+C站/安保相结合定位方式。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是一种船舶导航设备,使用AIS,能在电子海图上显示所有船舶可视化的航向、航线、航名等信息。C站(Inmarsat-C)系统是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提供的第二代全球数据通讯服务系统。通过AIS通讯方式,进行近海范围(30海里)的船舶通讯。通过C站/安保通讯方式,即可进行近海范围(30海里)的船舶通讯,又可实现远洋海区的船舶通讯。将C站/安保和AIS所收集数据进行融合,可更加精准地确定船位信息。
1.3 船舶动态监控功能。航迹显示,以图形的方式在海图上叠加显示当前选择船舶的历史航迹,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航迹点的数量。
航迹回放,对海图上绘制的航迹点形成的历史航迹线进行船舶航迹动态回放以再现历史的船舶动态形势。
1.4 气象信息。可叠加美气导气象/欧洲格点报,全球范围12小时一次的气象信息;具有气象标绘功能,包括标绘风、浪和气压信息。该信息标绘为从中央气象台下载气象预报数据后,直接记录到数据库后,本系统读取显示。
气象信息浏览,可以分别查看风、浪和气压信息,也可叠加一起查看。
图2 气象信息在海图上的叠加显示
1.5 台风监控与模拟避台。该系统采用多家台风预报信息,同时以图形化的方式叠加显示于海图之上,给用户以清晰的认识,并且,可以直观的显示出台风的运行轨迹和未来趋势,为船舶安全航行和船舶跟踪监控提供决策支持。
对于当前活动台风,可以实时关注船舶、平台与台风的相对位置关系,以确保船舶、平台相对台风处于安全状态或及时做好防台准备。并且,根据台风和船舶相关信息,对受台风影响的船舶进行推演,设计合理航线,以实现避台模拟。
图3 台风信息在海图上的叠加显示
1.6 航线设计。可根据用户的具体需要,对船舶进行航线设计,同时还可根据实际航线与设计航线进行对比,实现调整航线的偏移。
图4 航线设计
1.7 海图计算。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海图上标记任意坐标点,并计算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且坐标点可以多点标绘。该功能对航线设计、船舶航迹等均有很大的帮助,协助管理者明确船舶行驶距离。
图5 海图计算
1.8 海图区域标绘与边界区域报警。系统提供海图区域标绘功能,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海图上进行区域标绘操作(多边形、矩形、扇形)。
可对标绘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实时监控船舶与标绘区域位置,一旦船舶进入标绘区域(如禁航区、打靶区)就会得到报警提示,以此确保船舶安全。
图6 海图区域标绘在海图上的叠加显示
1.9 拖航跟踪。在拖航期间,可通过AIS、C站的通讯方式,获取钻井平台和船舶的位置,设定定时船位报,可指定时间间隔获取连续的船位信息。
在电子海图信息平台上标绘出钻井平台和船舶的最新位置,同时可显示钻井平台和船舶的轨迹线,以便达到对拖航过程进行全程实时的监控跟踪。
1.10 海上设施防避碰。该系统具有海上设施放避碰功能,可协助管理者直观的监管船舶通过海设施区域的情况,同时还具有对海上设施标绘的功能,如海底管线、平台等,有效地为管理者监管船舶动态提供直观的信息,最终达到防避碰的目的
1.11 作业信息显示与查询。采用海图信息叠加技术,将各种作业动态信息准确显示在海图页面上,实现信息的快速查询,以此能够使用户(调度、作业管理者)全面了解所需信息。
具有信息展示功能,能够准确提供公司各作业点(船舶/平台)的位置信息、作业动态信息、人员动态信息、各类作业报表,清晰准确显示船舶动态。
可针对实际需要,对以上相关信息进行查询。
2 结束语
电子海图系统的建设,对于中海油服具有重大的意义,公司成立之初,涉及船舶、平台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成熟,从1999年《中海石油南方船舶公司船舶数据通信与船舶报告系统》到2003年《电子海图信息子系统》,再到现在的《电子海图应用系统》,中海油服电子海图系统的建设也在步步提升,无论是从技术的应用、管理的变更,还是业务的需要上,电子海图系统的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公司的船舶、平台管理、应急管理提供了有力而全面的支持。目前,最新的《电子海图应用系统》已全面应用于公司的有船事业部,为公司的船舶、平台管理提供着更加全面、完善、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栾法敏.电子海图的种类和使用[J].中国水运,2007,0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old_wind”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气象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上半年,市气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高标准打造“宜居建德”、高水平推动跨越赶超发展战略,坚守“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职责,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积极融入数智建德改革框架,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重点任务,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1、提升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全力做好决策和公众气象服务,加强上、下游联防联动,完善气象服务各项制度,科学研判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服务,在灾害性天气过程前,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发送气象服务信息,通过滚动监测、及时预警,做到提前汇报,第一时间。加强与应急、农业、水利、规资等部门联合会商,建立预报预警信息通报机制。截至6月15日,我市平均面雨量735.4毫米,新安江雨量711.2毫米,共制作服务材料52期,报送《重要天气报告》8期,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5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43次,发送灾害天气提醒、实况通报等各类决策短信300余条,100万余人次,电话服务70余次。
2、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迅速启动部署党史学习教育,制定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主题党日活动和网上党史学习20余次,把汛期气象业务服务与党史学习教育同谋划同推进,参观兰溪浙西特委红色教育基地,组织17人党史知识测试、专题学习研讨2次、观看党史纪录片3次、撰写千字文8篇、重温入党誓词10人、分享读书感悟17人次,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3次,开展“三服务”走访16次,派驻大慈岩镇陈店村第一书记到村指导工作23余次。
3、优化和完善气象监测网格布局。完成“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发文。积极配合开展气象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做好亚运气象保障前期工作。实施气候宜居城市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和亚运会X波段雷达建设。统筹加密乡镇(街道)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建设,在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增建8套6要素和41套2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目前已指导部分乡镇(街道)开展监测站点选址、方案设计等。
4、挖掘生态气候资源潜力。开展“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复评相关工作,召开复评任务分解推进会,收集汇总四大类18项任务清单,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近三年生态气候综合评估。建设了覆盖森林、山区、农田、水面等的生态变量气象监测体系,开展清新空气、雾霾、负离子、能见度、酸雨等多维度的立体生态气候监测。编印《2020年建德气候宜居指数白皮书》,用数据呈现建德气候生态优势。
5、履行依法行政社会管理职能。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对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单位的资质实行“证照分离”,全面实施政务服务“无证明”。实现审批事项100%网上办、申报材料100%电子化,所有事项接入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平台,实现100%即办。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网通办”。加强与市城管局、保险公司的对接联系,做好对低空系留气球的事后监管和气象保险理赔服务零次跑工作,截至目前办理审批事项和气象保险服务100件。运用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与现场检查方式,对全市27家易燃易爆防雷重点单位进行“互联网+监管”检查和“双随机”全覆盖实地检查;与应急管理局、住建局、教育局等多部门开展燃气储配站点、学考考点、旅游景区等联合检查9次,对发现的30余处隐患问题通报主管单位及时整改。
6、加强农村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开展2次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及网格员线上培训,做好人员管理和职能对接,明确将预警信息传播和气象灾情汇总上报纳入气象信息员职责。持续推进“网格+气象”、“乡村钉”推广应用工作,活跃度达80%以上。深入推进新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建设,年内创建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共33个,覆盖率达到100%。继续推进“六个提升”和“六个一”的任务要求,全面更新气象防灾减灾一张图信息。
7、推进气象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充分利用气象数字驾驶舱1.0版成果,加强与数据管理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合作,共同打造“防汛一张图”信息系统。融入智慧城市治理,截至目前全市69家防雷重点单位已实现“防雷安全风险码”动态信息化管理。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1、强化梅汛期、短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气象灾害、极端天气和重大活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流程,开展岗位业务练兵,加强智能网格等产品本地化应用,突出关键期和高影响天气的预警提醒服务,利用融媒体多渠道广泛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普宣传。
2、围绕宜居城市复评指标体系,主动加强与国家气候中心的联系沟通,掌握复评工作的最新动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汇报工作进度,确保顺利通过复评。
3、加快启动亚运会X波段雷达项目建设,结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重点做好亚运相关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的调查研究分析,谋划亚运气象服务保障准备工作。
4、加强生态监测气象服务,开发集数据监控和17度新安江雾预报模式为一体的立体气候宜居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形成江雾预报模型,尽早投入业务化试运行。
5、加强防雷安全主体责任监管,防雷监管实行乡镇(街道)属地化管理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原则,将防雷安全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任务。
6、加强乡镇(街道)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推进自动气象站加密建设,尽快开展设备采购和基础建设施工,完成监测数据组网并入业务平台,优化升级部分乡镇代表站要素配置。
关键词:自动化 农田 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TN830文献标识码: A
精细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农业领域提出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综合技术。它是通过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从而获得经济、环境等方面最高回报的一种管理策略和技术体系。其本质是基于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差异性的科学变量管理方式来实现,因此,快速有效地采集和描述影响作物生长因子与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变量信息,是开展精细农业实践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情信息快速采集技术的研究落后于支持精细农业的其他技术(如产量传感器技术等)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1. 1 总体设计思路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涉及水利应用领域和不同管理层级,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为了准确对高效节水工程进行设计,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信息化系统主要设计思想是:运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技术来管理整个系统,设计时基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对系统信息进行分类,确定出结构上合理,技术上易于实现和满足实际应用,性能上优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泵站节水灌溉、视频监视等目标,实现无人值班和少人值守。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用现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向管理要效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出和谐的数字化枢纽工程。
1.2系统体系框架
整个系统构建成区镇级控制中心――项目区自动化控制系统二级结构,控制中心和项目区之间通过自建或租用公网VPN光纤方式,为了真正达到统一规划,二级系统内部的软件层次是类似的,遵循统一技术标准。
(1)系统层次结构
本系统的总体结构是基于分层思想进行设计的。分层的基本原则是系统各层相对独立,系统的任何一层都只依赖于低于自己的层,而完全独立于高于自己的层。
本系统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自下而上的基础设备和辅助设施层、网络通信及计算机设备层、系统支撑平台层、应用软件层,以及贯穿整个系统的各个层面的系统安全体系。
(2)镇级控制中心
各乡镇设置分中心,负责实现项目区内各监测站和分中心数据交换,同时负责控制分中心与总控制中心数据通讯交换。
(3)项目区控制系统
在各项目区设置监测站控制系统,负责实现各监测站自身的业务管理,包括各类生产监测、视频监控数据的采集,以及上级调度指令的接收执行。
1.3 灌溉自动化系统与管道智能化灌溉系统
1.3.1 镇级控制中心功能
镇级控制中心是该系统的主控制操作中心,它是由操作人员根据系统反馈来的信息(如数据信息、图像信息等),给项目区下达指令,不需人员进行现场操作,一切操作实现了无人化管理,真正实现了远距离自动化控制。
1、数据采集和处理
(1)数据采集
系统通过通信模块获取来自各个项目区的数据并将之存入镇级控制中心数据库。如:水泵开启状态;水位;气象参数等;水位仪、电机设备运行状态等。
(2)数据处理与计算
时流量与累积流量:根据水位、站机组装置效率与水泵性能曲线计算。对测量监测的数据进行准确性和误差校验,最后经格式化处理后形成实时数据并存入实时数据库,以便生成各种数据库,供查询、打印、显示等。
2、运行监视和事故报警
(1)监视
使运行人员通过屏幕对各主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视。所有要进行监视的内容包括当前各设备的运行及停运情况,并对各运行参数进行实时显示。
(2)参数越限报警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对某些参数以及计算数据进行监控,对这些参数量值可预先设定其限制范围,当参数越限及复限时要作相应的处理。
(3)故障状态显示记录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定时监测各种故障状态信号,一旦发生状态将在屏幕上即时显示出来,同时记录故障及其发生时间,并画面弹出报警。系统对故障状态信号的查询周期不超过两秒。
3、控制和调节
管理中心值班人员通过主控站计算机人机接口对设备进行监控,主要有:自动完成开、停机和泵机组启闭;电气设备开关合/分操作;各种辅助设备的操作;各种整定值和限值的设定;各种信号处理等。
4、其它功能:数据通信、统计与制表、画面显示、语音提示功能、运行操作指导和事故处理指导、系统自检和自动重启动
1.3.2 项目区监控系统
项目区监控单元完成各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控制与调节、保护和报警、数据通信等,对泵机组站的主辅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以及传感器、仪器仪表的测量值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存入实时数据库,作为系统监视、告警、控制、制表、模拟图形显示的依据,并通过公网VPN或自建光纤网与区管理中心进行通讯,结构如下图所示。
1、数据采集与处理
监控中心监控主机接收项目区泵站电气信息化自控装置上传的各类实时数据,包括模拟量、开关量、综合量和SOE事件顺序记录、越复限事件记录等。按收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库刷新、报警登录;接收上级调度系统下发的命令以及接收其它系统发来的数据。
2、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对模拟量数据(流量数据等)进行数据滤波、合理性检查、工程单位变换、数据变化及越限检测等,并根据规定产生报警和报告;状态数据处理包括光电隔离、硬件及软件滤波、基准时间补偿、数据有效性和合理性判断,并根据规定产生报警和报告;
事件顺序记录处理记录各个重要事件的动作顺序、事件发生时间(年、月、日、时、分、秒、毫秒)、事件名称、事件性质,并根据规定产生报警和报告。
1.4灌区信息采集
该控制系统运行主要是依靠灌区信息的,全面、准确的信息采集对系统良好控制起关键作用。因此在微灌区田安装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以测量土壤墒情、大棚环境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同时在田间安装小型气象自动观测站来观测每天的天气变化。安装田间设备防雷防止雷击破坏。以上数据经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采集节点采集处理后,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关,将田间数据信息实时、准确的传输至数据监控中心进行存储、管理和分发。
关键词:地面气象站;报表记录;疑误处理
中图分类号:P412.1文献标识码:A
宝鸡市凤县气象局开展的气象业务主要是高空探测和地面测报,地面观测资料参加全球气象资料交换。本站检测地域广大,负责区域地形地貌复杂,是气候敏感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干旱、大风、沙尘暴、高温、雷电、局部地区暴雨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受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在观测报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记录,给数据的测报应用带来很多问题。本研究对数据记录中的异常错误数据进行科学判断,及时发现和修正疑误记录,使气象测报报告数据符合观测规范。
1AZ文件数据不一致
地面气象测报的数据维护工作中,如果数据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最容易造成的错误是A文件和Z文件在数据记录内容上表现出不一致现象。因此,在维护中,如果发现B、Z文件不一致时,首先要进行正确判断,及时替换错误记录。避免B文件转换生成A文件以后最终与Z文件数据不一致。
另一方面如果不一致来源于Z文件中数据错误或缺测,则需要通过手工操作代替错误记录,对于缺测记录要进行手工插入。手工修改需要在备注栏说明。如果缺测或错误是维护B时操作不当引起,则需要对B文件进行重新检查,具体可以用Z文件中的记录覆盖B文件中相应的数据。
2AJ文件数据不一致
B文件维护时没有对降水量进行正常维护或正点出现的降水量,在跨小时时,由于采集器时间和计算机时间不一致会造成重复统计或遗漏统计,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A文件和J文件中对降水量的记录不一致,出现这种错误需要查看分钟数据R文件中的相应降水量,如果是R文件中的降水量与A文件相同,则可以确定R文件中的降水量的正确性,相应的修改J文件中的数据。也就是根据A、J、Z、R文件共同判断,就可以确定错误记录出现的位置,然后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3滞后降水量的处理
在降水量数据处理中,有时候会出现没有降水但由于其它原因,包括人工调试或者蚂蚁、风等客观原因造成自动站故障而在数据记录中多出降水记录,这种情况的处理最简单的是删除该时段内的全部分钟和小时降水量。这种异常操作需要在值班日志中说明。另一种情况是在实际降水现象停止后,系统数据记录中仍有降水量数据出现,则需要查明原因,如果是传感器翻斗滞后,可将该降水量累加到降水停止的那分钟与小时时段,如果不是这种原因,应该将此降水量删除以保证降水量记录的准确性。
在北方地区的气象站,经常会遇到固态降水随降随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处理类似于漏斗堵塞。具体做法是若自动站数据记录总量与人工观测记录量的差值在正常范围内,则按正常记录。若自动站数据记录明显小于人工观察的结果,则按缺测处理,处理时需要在备注栏中进行说明备查。使用自动站降水量测报必须保证降水量组和天气现象组配合一致。若无降水现象,Z文件有降水量,定时观测编报中应将该量删除,并在日志中记录说明。
值班人员应该注意A文件和J文件在人工处理以后的备注事宜。A文件的数据在进行人工修改之后必须在备注栏进行说明。如果A文件由于Z文件异常需要人工处理,这种情况一般是出现在要素极值挑取与J文件不一致的情况下,发生这种情况要在J文件中重新挑取然后在备注栏进行说明。
当发生固体降水时,随降随化的降水,自动站雨量传感器能够正常使用,如果不是随降随化的固体降水需要将降雨量传感器加盖处理,同时在备注栏中说明加盖的具体时间。如果J文件的修改涉及到A文件的数据也修改,就必须在A文件的备注栏中进行说明。在检查中如果发现J文件中数据跳变,并且确定为异常,应该按自动站缺测处理。如果当日的日极值正好是这个数,在报告中日极值必须从其它记录中重新挑选。
4人工和自动站数据的比较
用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可以分析人工与自动站数据的差异,进行快速的比较,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做好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的对比工作,每日8、14、20时人工观测完后要与自动站数据进行比较,若出现人工器测与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差值较大,应认真分析原因。确属自动气象站传感器故障的,应及时进行排除。若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应恢复相应要素的人工观测,并逐级报告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和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有些站人工与自动降水量差值超过20%也没有及时调整,每次大的降水过程出现后,要及时对比人工观察记录和自动站数据记录的降水量,如发现差值大于4%,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如果是仪器原因要及时的按规定调整仪器,属于传感器故障的需要及时消除故障,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则需要对相应的要素进行人工观察和记录。
5部分天气现象的记录问题
有降水现象且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视程障碍可能会引起观测记录漏记。大雨、暴雪以及大雾等天气会影响能见度,这时就造成视程障碍,小雨、小雪、轻雾对能见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为了确定降水量,气象自动站观测员需要主观判断是由于降水现象影响能见度还是视程障碍影响能见度。
在夏天发生雷暴天气时,要特别注意雷暴天气的方位,不要把零散的雷声与主要雷暴的方位混淆。雷暴前或雷暴终止后的闪电要注意记录。
自动站大风天气现象的记录,在大风天气下部分厂家的自动站可能出现从采集器读取的数据与实际时间有偏差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写入FJ.txt文件中的时间与写入Z文件中的时间差异,据经验,差异一般在1分钟左右,若开始时间迟于Z文件中极大风速出现时间,则以Z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