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撒马尔罕;纪念性建筑 ;传统民居;修复;乌兹别克柱式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materials obtained from site observation, the article broadly described and analyzed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Samarkand, Uzbekistan, reviewed the repair and protection for traditional memorial architecture in Soviet Union period,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and roughly outlined the concept of “Uzbekistan column type”.
Key words: Samarkand ; memorial architecture ; traditional folk house ; repair ; Uzbekistan column type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11-76(8)
1 传统纪念性建筑
作为帖木儿王朝、兀鲁伯(Ulug Beg)王朝的中心,历史悠久的撒马尔罕积淀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号称“这里有中世纪阿拉伯中亚建筑的最佳成就”[1],著名史迹遍布全城,本文仅能就其中最著名的几个纪念性建筑予以概述介绍,实为沧海一粟(图1)。
1.1 比比・卡努姆(Bibi Khanum)清真寺
Bibi Khanum为撒马尔罕的主体清真寺,也是目前整个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它位于撒马尔罕老城北入口,帖木儿大帝(又称埃米尔帖木儿,Amir Timur)促成了的它的建造。整个建筑高大宏伟,尽显权威姿态。该建筑以石材为主,寺内原有480根大理石或花岗岩石柱,每根都有32米高。整个建筑共有三个蓝色的高大穹顶、两座巨大的“依旺”和至少八座高大的光塔(图2、图3、图4)。
按照帖木儿的设想,该清真寺应胜过他在其他国家所见过的。建造活动始于印度战役后的1399年,完工于1404年,历时五年。那些被征服国家的建筑师、艺术家和工匠们参与了这个雄伟的建设工程。当帖木儿开始其在土耳其和埃及的西部战役时,清真寺仍未完工。对此,帖木儿恼羞成怒,处死了负责工程的大臣,还命令重建了显得不够高大的入口大门。该入口大门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壁龛,角上的宣礼塔高达50米。入口上方一行题字映入眼帘:“让入者归于安静”。这个入口的青铜大门,一经敲击,即可产生一组美轮美奂的声音,有诗文记载:“这有着七种合金的大门所发出的声音,能召唤伊斯兰大家庭里七方(seven climates)的祈祷者。”随着1740年伊朗王纳迪尔(Nadir)入侵,这个独一无二的大门被拆卸后带离了撒马尔罕。
长130m、宽102m的庭院原满铺着大理石板,可容纳数以千计的祈祷者来做礼拜。庭院四周环绕着400余根大理石柱支撑的环形廊道,廊道立面是连续的拱廊,内部是粗毛石的穹顶。沿着庭院四周共布置了三个主要建筑:对着大门带宣教台的主体建筑和两侧稍小的附属清真寺。建筑主体有一个巨大的圆拱,其上是金顶,环绕着半球和月牙。在庭院的中心,原本有着一个供宗教洗礼的庭阁,而今则是大理石诵经台,该诵经台建于兀鲁伯(Ulug Beg) 王朝(图5)。整个建筑外墙的四角耸立着宣礼塔。
建筑通体满贴彩色琉璃砖,室内装饰有马约利卡马赛克、雕刻大理,饰金图案的壁画,显得金碧辉煌、异常华丽。
1.2 古尔・阿米尔(Gur-I-Amir)
古尔・阿米尔(Gur-I-Amir)位于撒马尔罕老城西南部,原是帖木儿为其心爱的孙子・苏丹(Muhammad Sultan)建造的墓地,但后来他本人也葬于此处。・苏丹1402年7月在安卡拉战役中伤重不治而死,帖木儿遂下令建造古尔・阿米尔作为其墓地。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陵墓很简洁:八面体内含一个圆柱鼓室,其上顶着球锥扇叶拱的穹隆。在建筑地下,有一个墓室,族长赛义德贝克(Seyid Berke)、埃米尔帖木儿(Amir Temur)、苏丹(Sultan)等就埋葬在这里,另外,还有兀鲁伯(Ulug Beg)的墓室。色彩强烈的建筑装饰融合马约利卡(Majolica)风格,体现在琉璃瓦、彩色马赛克、雕刻大理石和花格窗上。在砖石的背景下,深蓝色的高耸穹顶显得特别耀眼。室内装饰用了镶板、壁画和镏金浮饰(图6)。
在主体建筑的旁侧有一个一层高、尺度宜人的方院,目前是旅游纪念品商店。
1.3 列吉斯坦(Registan)
列吉斯坦(Registan,意为“多沙之地” ,因为很久以前这里有一条河道,堆满了沙石和淤泥)是撒马尔罕老城的中心广场,也是撒马尔罕城市甚至整个中亚的象征。六条主要的街道从列吉斯坦辐射出来,通向伊朗、中国、印度等地,因此这里又号称“世界的中心”。在埃米尔帖木儿王朝时期,列吉斯坦是撒马尔罕的贸易、手工业和集会中心,通过被称为“银带”的街道连接着市区各个地方(图7、图8)。
1409年,即埃米尔帖木儿死后四年,他最小的儿子Shahruh登基并迁都赫拉特(Heart)。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撒马尔罕成为帖木儿孙子兀鲁伯(Mirzo Ulug Beg)领地的首府。在后来的Ulug Beg时代,列吉斯坦是一个主要的官方仪式广场,广场四周增加了不少宏伟的纪念性建筑,成为撒马尔罕的精神中心和景观标志。其中首推的是伊斯兰经学院Sufi Khanaka。
目前现存的列吉斯坦主要由三大建筑组成:Ulug Beg经学院(Madrasah)、Shir Dor经学院和Tillya Kari经学院。
1.3.1 Ulug Beg经学院(Madrasah)
公元1417年,年轻的国王、埃米尔帖木儿的孙子兀鲁伯(Mirzo Ulug Beg )在撒马尔罕继位。兀鲁伯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撒马尔罕、布哈拉、萨赫里萨布兹等地启动了不少建造项目。第一个项目就是撒马尔罕中心的伊斯兰经学院(Madrasah),该建筑位于列吉斯坦广场的西部,落成于1420年。它占地长81m、宽56m。该建筑为火砖用灰泥砌成。学院内部有着宽30m、长40m的院落。正入口的嵌边板面用五角星和十角星象征着天堂。在入口的角落,有着两个两层高的礼堂。在学院的两层环廊内分布着一些教室和居住性用房。在撒马尔罕郊外的Ulug Beg天文台建造前,该学院已经有了天象观测的空间。形状各异的马约利卡瓷砖贴在墙上,而这些瓷砖则有建造时间的标签,如1417、1419、1420等。其间一扇门上刻着从言行录摘下的文字:“对知识的追求是每个穆斯林男女的责任”。
18世纪,学院遭到毁坏,第二层楼面和在塔边上的穹顶被损坏。到20世纪,立面最大的镶嵌饰面也丢失了。1932年,东北塔重修。1965年,东南塔修缮,穹顶重新安装,入口的半球顶和拱楣也进行了重装。
在Madrasah经学院对面,兀鲁伯(Ulug Beg)在现Shir Dor经学院的位置兴建了Sufi Khanaka清真寺。巴布尔(Babur) 为其穹顶题词“规模世界之最”。Madrasah学院和Khanaka清真寺在空间位置上的相对反映了伊斯兰精神和自然科学教育的二元论(图9、图10)。
1.3.2 Shir Dor经学院
Khanaka毁坏约两个世纪后,也就是1619至1636年间,撒马尔罕统治者Yalangtush在遗址上开始兴建Shir Dor经学院。Shir Dor在建筑上是对Ulug Beg经学院的模仿,并与Ulug Beg经学院同轴线。该建筑主立面的题字内容主要是歌颂Yalangtush的丰功伟绩,建筑师Abdul Djabbar和设计者Mohammed Abbas的名字也被铭刻其中而流芳百世。
在入口的边上,高高的鼓座上,建有肋形穹顶,俯视着角上带有尖塔的两层高的墙体。建筑装饰的图案沿用了Ulug Beg学院的形式。庭院内部凉廊墙上的马约利卡板面在主要用植物图案装饰的同时,还包括了诸多的箴言,这些都以白字刻在深蓝色的底面上。特别有创意的设计则是西面主入口券顶部分的装饰图案:在太阳光辉照耀下,意喻人神一体的背扛椭圆人脸形象的两只斑虎在各自偷袭着一只病鹿。就因为这个图案,此经学院被命名为“Shir Dor”(意为“存在着老虎”)。至19世纪中叶,这些镶嵌图案大部分遗失,到1962年才得到修缮(图11、图12)。
1.3.3 Tillya Kari经学院
1647年,即Shir Dor学院落成十年之后,在列吉斯坦的北部,另一所学院Tillya Kari开始兴建。Tillya Kari的建造持续了将近两年,1660年完工。
在学院庭院的西边建造了一个清真寺穹顶大厅。在厅内正对入口的墙壁上有一个用大理石装饰的壁龛。壁龛右边则是设有大理石踏步的宣教台。地毯般丰富的图案从地面到屋顶装饰着这个清真寺。这些装饰物借助于一项名为“kundal”的技术,采用大量黄金镶嵌而成。因此,这座学院命名为Tillya Kari,即“黄金覆盖”。Tillya Kari的穹顶、墙面和壁龛饰金的规模傲视中亚的所有著名建筑,让所有参观者叹为观止。学院的庭院用于祈祷。在清真寺一侧设柱廊,周围则分布着学生的房间。有别于其他两幢建筑,Tillya Kari没有塔楼和角塔,取而代之的是带有蓝色穹顶和天窗的矮塔。
到了20世纪,学院的饰面已大部分脱落遗失,清真寺的蓝色穹顶损坏。直到20世纪70年代。清真寺的黄金装饰物和穹顶才得以修缮(图13、图14、图15)。
1.4 Shah-i-Zinda大墓地群
如果把列吉斯坦比作北京的天安门广场,Shah-i-Zinda墓群(Mausoleum)则类似于北京的十三陵,它是一组复杂的皇家穆斯林墓群,当然也包括一些纪念性清真寺。这些建筑聚集在撒马尔罕城东北的一个山坡上,俯瞰着整个帖木儿时代的撒马尔罕旧城,而它本身的位置实际就在亚历山大时期撒马尔罕城的前身――Afrasiab 内。目前除了该组皇家墓群外,旁边也逐年聚集了大量普通市民的墓地。
Shah-i-Zinda在当地语言中意味“活着的国王”。早期,在Babur时代,它以Mazari Shah――“国王之墓”为人们所熟知,先知的堂弟 Kussam-ibn-Abbas的墓形成了整个墓群的核心。Kussam曾经是麦加的教主,是到达中亚的伊斯兰教的布道者前驱之一。据记载,他在阿拉伯战役的某次战斗中遇害于撒马尔罕的城墙边,当时包括Kussam在内的阿拉伯人正在祈祷,突然遭到袭击随即全部遇害。
Shah-i-Zinda墓群的第一幢建筑落成于11世纪,从此成为官方神圣之地。随后各位可汗的穆斯林墓、清真寺纷纷落成。在14世纪上半叶,它是撒马尔罕的主要祭祀之地。在埃米尔帖木儿时代,统治者对Kussam-ibn-Abbas墓室进行了马约利卡风格的装修。到了14世纪70年代,一些贵族妇女的墓室矗立于墓群北端。在14世纪80年代,在Afrasiab的古城墙边建造了一组新的墓群:Emir Hussein的墓室,对面是名气不大的Emir Zadeh的墓室,一旁是Shadi Mulk Aka和她的母亲即埃米尔帖木儿的妹妹Kultug Turkan Aka的墓室;另一旁则是埃米尔帖木儿的另一个妹妹Shirin Bika Aka的墓室。14世纪90年代,Emir Burunduk,Ulug Beg Sultan Begium王子和Emir Abd-al-Kauym的墓群得到了修建。15世纪前三十余年,Shah-i-Zinda墓群继续沿山坡向上扩建,在墓群之间的斜坡上建起了条石台阶。自建成几百年之后,墓群展示了空前富丽堂皇的景象。除了马约利卡瓷砖,还有着彩刻马赛克、大理石块格板,并以风格化的植物图案和谚语为特征的装饰反复运用在砖墙和地面上。
Shah-i-Zinda大墓地群在不规则的地貌上建设异常艰巨,最终的场地设计是通过营造阶梯状平台实现的。Afrasiab丘陵的坡地被切成三个平台,在这些梯形平台上的所有的建筑物都面对城市。在比较低的和中间的平台上幸存的建筑和残存的扶壁体现出当地十五世纪的建筑艺术水准。建筑和规划的结合产生了一个令人惊异、丰富多彩和协调的整体;颜色(砖的质感和蓝色的色调结合)、体积、空间序列和建筑的比例之间彼此互补,因此创造了高雅、优美、含蓄而不同寻常的效果。帖木儿时代建筑无节制的奢侈以及纪念性建筑的令人压抑的巨大尺度,在这些体积虽小但比例和装饰十分考究的建筑面前显得逊色。Shah-i-Zinda高雅而美轮美奂,像是否认了死亡的存在,宣告生命的永恒和多彩(图15、图16)。
1.5 前苏联时期对纪念性建筑的修复与保护
应当承认,1917“十月革命”是撒马尔罕和它的纪念性建筑新纪元的开始,在前苏联时期,为乌兹别克共和国和它的都市的整体发展、为古代纪念性建筑的研究修复均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提纲,在随后的60年,这些计划一直被执行着。
撒马尔罕和其他许多中亚城市一样,存在着历史区域,区域里有传统纪念性建筑和不同时代建筑遗迹。苏联时期,在乌兹别克斯坦住宅兴建计划优先于对传统纪念性建筑的保护。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撒马尔罕能和谐的发展,是靠苏联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正视当代城市功能的需要,在市民习以为常的环境里保留了这些传统纪念性建筑。因此,实现了像Registan广场重建、Gur-Amir 和Bibi-Khanim联合体及Shakhi-Zinda纪念群体这样巨大的古建修复保护工程。它们汇集了建筑师、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者、化学工程师、人类学家、陶艺家、艺术设计师和其他专业人士共同的努力。
在前苏联时期,修复专家恢复了列吉斯坦三座经学院的生机。Tillya Kari清真寺的穹隆、Shir Dor的门拱得到完全恢复,同时校正了Ulug Beg经学院倾斜的宣礼塔,通过大量的土木工程确保了这些纪念性建筑的结构稳定性;Tillya Kari清真寺的装饰再一次焕发它迷人的魅力。在列吉斯坦广场上校正地平的工作和对堆积物的清除使Ulug Beg经学院显露出真实的比例(图17)。
在前苏联时期,撒马尔罕已经发展成一个主要的工业和文化中心,并成为共和国的第二大都市,这期间它的面积增长了十倍、人口增加了五倍,但重要的历史建筑在城市中仍扮演着地标的角色,目睹着一座古老都市的沧桑巨变。
2 撒马尔罕传统民居
如果说撒马尔罕传统纪念建筑在我国建筑专业研究中不常见的话,其民居建筑就更鲜有人关注了。但事实上这些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浓烈的地方色彩,凝聚着当地人的地方认同。乌兹别克斯坦本土建筑师十分关注民居研究,甚至从传统民居中提取元素,作为“新乌兹别克斯坦式建筑”重要的语汇。
同许多地方乡土建筑一样,撒马尔罕传统民居由地方匠人根据日常生活需要“手工”建造,建筑布局丰富随意,因地制宜排布功能房间,形成自由灵活的院落空间。建筑材料以土坯为主,重要构件采用木材。建筑形态多为平顶单层,常在局部建廊,与土坯墙虚实对比,朴拙而大气……这些建筑现象往往能从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上挖掘渊源,其营造意匠可见于世界各地(图18)。
但是,撒马尔罕传统民居具有一个独特的建筑语汇,即在建筑的主要立面、廊檐之下、内庭周边或者甚至在居室正中等关键位置,树立一根或数根雕刻精美、截面变化剧烈、用材较好的木质立柱。这种立柱普遍存在于当地传统民居之中,即使简陋狭小的住宅也一定要在显要位置树立一根,宛如我国西汉陵墓建筑反映的“中柱”建筑语汇(图19)。
这种木柱具有大致统一的形态模式:底层截面最大,向上剧烈收煞,经过几次紧凑的缩放变化后,截面突然减至最小的一段,形成收腰,其上是拉长的水滴形柱体,最后在柱顶施以蜂巢券柱头或替木支撑屋顶结构。整个柱体完全不符合力学原理,但是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力量感,富有弹性。柱体仿佛植物茎秆花蕾,生机勃勃(图20)。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个建筑木柱的细节是一样的,不同村落和区域的木柱区别较为显著,咨询当地建筑师,得知木柱的形式差别代表着住宅主人祖籍的不同,“可以一望柱子便知这家人是哪里人,甚至估计出家族的背景。”(据Samagasi师生所述)
由于这奇特的柱子在建筑中所处的显赫位置、普遍存在性、统一的模式、微差代表的文化含义,以及未能从当地人获知真正的名称,我们初步命名它“乌兹别克斯坦柱式”,以“柱式”这一词汇概括其不凡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图21)。
关注“乌兹别克斯坦柱式”的不仅是我们这些外来的建筑师,它也已经被乌兹别克斯坦的同行们提炼出来,形成符号,运用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之中,以赋予新建筑“民族的灵魂”。这种从符号角度出发的对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弘扬的方法具有直接的效果,易于理解。但从我国当代建筑走过的道路看,这种手法也隐含着“简单化”、“教条化”的可能。
3 结语
在实地参观考察之前,笔者对撒马尔罕的城市和建筑几乎一无所知,阅读有关典籍也似懂非懂,但亲临现场后无不为这些纪念性建筑的巨大尺度和华丽装饰所震慑,所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当前,建筑学的世界中,强势的建筑文化已无处不在,此时访问几处“险远”的领域,对历史悠久而道路曲折的中国建筑发展必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66.
[2]Alecey V.Arapov.Masterpieces of Central Asia――Samarkand[M].Tashkent:Sana’at,2004.
[3][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M].周宪,许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 [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关键词:建筑电气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概述
建筑电气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工种或专业,在建筑工程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建筑电气工程大致可划分为建筑强电工程与建筑弱电工程两部分。强电工程主要包括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动力及防雷接地;弱电工程主要包括消防工程、建筑电话及闭路电视系统。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已经逐渐进入信息社会与数字化时代,各种高新技术愈来愈多地渗入到建筑行业与各建筑物中。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柱的智能建筑于1984年首先在美国出现,随后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我国,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给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时间和空间。
以建筑电气为主,兼顾建筑智能化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及在此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二、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对智能建筑物业开发项目产生的影响
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不断发展和充实,通过采用多元信息传输、监控、管理以及科学有效的集成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的共享。现代建筑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图形显示技术一一简称‘,4c+A’’技术,共同构成了智能建筑发展的技术基础,智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智能化’。从成功开发的智能建筑来看,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并对用户提供信息和通信服务等,实质上是通过拥有一套或多套智能化系统,包括安装计算机设备、数据通信线路、程控交换机等,用户可以取得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情报资料检索、科学计算、行情查询等服务。另外对建筑物的所有空调、给水排水、供配电设备、防火、保安设备由计算机控制,实现综合自动化,使建筑物的用户获得了经济舒适、高效安全的环境,使建筑物的功能产生质的飞跃。而这一切离开了建筑电气设计都将无从谈起。因为智能化建筑的每一项功能都将通过建筑电气设计活动从最初的设计、施工验收、功能维护及今后的技术升级来实现,可以说智能化的要求自始至终贯穿着建筑电气设计活动的全过程。
三、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实践分析
3.1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智能化要求贯穿于建筑电气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建筑开发方应尽早规划好智能化建筑的各项功能,在最初提出设计任务时尽可能洋细地说明智能化系统的内容、要求具备的功能、要求达到的标准、投资及能耗估计;设计单位在编制设计任务时应按照实际业务需要来确定,便于在设计活动中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施工设计中进一步提高效率,做到优质、准确。智能化系统设计任务书是向设计单位提出的建筑物智能化功能要求,设计单位据此提出设计方案。任务书是智能化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任务书的内容主要是:(1)设计依据:包括遵循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建筑物的设计任务书、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设备方案。(2)设计原则:要求功能上实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施工维修方便,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3)设计内容:包含通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安系统。(4)技术要求:分系统提出技术性能要求。
3.2 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实践分析建筑智能化和电气智能化设计的目标是要向住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通信、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高效便利的物业管理。”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地产物业,在国内尚未有出台明确规范的设计标准。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与物业开发方反复不断地沟通,结合具体情况交换思想,明晰设计思想,以达到圆满一致的效果。建筑智能化功能实现涉及多门现代学科技术,建筑电气设计人员要成为诸多学科的专家不可能也并无必要,对于上述智能化功能所提及的各个系统,建筑电气设计师在本专业基础上再学习和了解各系统间之间是如何实现通信的就可以了,因为各个系统是可以单独施工的。而且不同的厂家也有不同的通信协议所以要做到真正的集成是有一定有困难。所以设计人员的关键在于按照设计任务书基础上制定的设计方案精心设计。
3.3 建筑智能化对电气智能化设计的崭新要求近几年来,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发展的潮流,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说,智能化建筑的成功与否,建筑电气设计师的个人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事实上,真正理想的智能化建筑,不单是一个智能化设计师与智能化施工单位能做得到的。这其中建设方协调是最重要的。没有建设方的协调,各执一词,很难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从而影响到施工进度甚至智能化的最终效果。1、对建筑电气设计师而言,电气专业知识的精通是根本,必须熟悉相关规范,熟悉最前沿的技术,对智能化设计的信息等技术要有所必要的了解;通常设计师会为各行各业的建筑做设计方案,每个行业所涉及的内容肯定是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设计与施工当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校与酒店、政府与企业对智能化的要求是不同的。房地产中的智能化建设在建筑当中也是一步步完善的。而且智能化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要与建设方要有很好的沟通与协调,才能真正的做好智能化建设。同时设计人员还必须要有丰富的现场经验,能够准确把握住施工中各个层面的要点和要注意的问题,对相关的土建、结构、强电、通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也要有一定基础和了解,便于在弱电施工中随时与多方面进行协调和配合。2、在弱电施工方面,弱电工程通常由土建(总包)进度来决定的,把握好施工进度很关键,尤其是要把握好施工进度中预埋、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等关键点。建筑电气设计师要善于发现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正确表达自己的专业观点,并及时认真做好与各总包、强电等单位的协调、配合工作,处理好与各兄弟单位的关系。施工中各种资料要保存完好并归档。
本文通过对建筑物管线用途的本质思考,提出了如何优化管线敷设的方法。在建筑空间效果、使用舒适度、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等方面,寻求各方效益的平衡点,使建筑物功能效益最优化。
关键字:综合管线,敷设,概述
中图分类号:TU99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建筑物管线综合敷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现代建筑物设备的综合性、智能性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各设备管线之间的敷设难免出现“撞车”问题,迫使在建筑设计层面上做出重新调整。传统综合管线施工过程中仅仅考虑如何塞得下不碰撞,注意力放在了管道的走向与排布,当原来布置的走向、位置不合理或与其他工程发生矛盾时,才考虑调整位置和专业相互协调意见。这种设计管线设计敷设只考虑单学科局部使用功能,无疑造成了浪费,不合理的结果,至少不是最优化的结果。管线作为现代建筑布局整体的一部分,应该是满足整体空间效果节约造价、节能环保。
另外,仅从供暖管道布线分析,现阶段我国单位建筑面积上能耗为同等气候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人类生存条件的角度上看,合理布置管道布线,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自然资源,是建筑设计者迫在眉睫的事情。
2、管线综合优化设计理念概述
建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产品,与其他类型的工业产品有相同之处。要求设计人员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分析已有产品的优缺点,兼顾功能、结构、工艺、材料、成本等因素,预测产品将来的情况。从产品技术设计到工业生产方法,以及外观形态,都能按照设定方案来实现,使产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管线设计作为建筑设计完成的技术手段,应与其整个系统保持一致,是个多方位整体性的系统化设计。设计者从不同思考角度出发则会得出不同的侧重点,最优化概念的综合管线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种设计方法。
2.1 基于建筑空间效益角度出发的综合管线理念
基于空间本体的观念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建筑空间考虑怎样最大程度上压缩管线排布所需的空间,配合空间造型节约空间,为其他设备的使用带来更多富裕空间。另一方面保证一定的空间视觉美观效果。建筑空间本体内容与管线设计因素关系主要体现在。
(1)体型
建筑体型对综合管线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对能耗的要求及管线体系的确立上。能耗的需求从根本上影响管线的设计,管线敷设结构的确立也是空间设计的第一步,不同的结构体系直接决定空间使用的合理性。
(2)平面
平面对综合管线的影响主要在分区的合理、排布的关系上。分区涉及到功能分区、能耗分区、设备分区。不同的分区是管道设计最基本或初步的差别。一开始的不合理分区势必将对综合管线产生基础上的缺陷。
(3)立面
建筑立面对综合管线的影响主要为层高及能耗资源方面两大方面。层高的设定直接关系到管道排布时可利用空间的大小;而立面设计上节能措施的不同运用,开窗的形式对内部房间室内环境的各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建筑对能耗的需求上。从而影响到设备的选用及管道的输送。
2.2基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的综合管线理念
一切设计活动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就是使设计成果与人的生理、心理尽可能得协调,从而减轻设计对使用者的体力负担和精神压力,并提高设计物的使用效率。设计人员应满足使用者的生理与心里需求,利用设备及管道营造出舒适的室内外环境。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设计建筑物,应该使之满足人体空间的需求和活动的舒适度。
人体空间需求,即通过对人体结构尺寸的掌握,科学的判断人在建筑空间中的活动范围及特点,从而更有针对的通过管道对人的活动区域进行能源及介质的供给,以最小的代价换使得人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这关系到设备系统的高效运作问题。同时,对于人体活动范围较小的区域或非重点区域,可减少供给,这样也为管线的简化带来方便。
2. 3基于绿色高效角度出发的综合管线理念
高效绿色理念即指的是对设计保持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观念是克制自我表现的欲望而照顾到整体关系。设计活动在任何时候都是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设计在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与环境的同时,代价是消耗大量的资源。而当今中国的形势是建造的步伐远远快过了提供科技支撑的建筑技术科学的发展脚步,这造成了我国大量建筑物功能质量差、能源和资源浪费严重、在也反映在很多大量标志性重点工程不得不请国外的设计公司和咨询公司主持或辅助的情况,资源问题的口益严重,迫使建筑在设计理念中,应高度关注资源(包括能源)的耗费问题,以节能,节省材料及综合利用资源的思维去进行管道设计。建筑设计的理念,必须从竭尽满足人对物的不加限制的欲望索取,转向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化设计。效绿色的对策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了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及减少污染产生三个方面。
2. 4 基于经济性角度出发的综合管线理念
经济性角度出发的目标应是综合管线通过有效的建筑设计方法,在总体布局、空间组成和技术选择上进行优化设计,以有限的经济条件保证建筑的条件的满足,或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收效更好的价值。因此,必须要求建筑的从业单位和人员在无论是进行设计、施工、审查、评估的过程中,在保证建筑预期的效果时,都应保持着时刻关心每一单位的造价,采用先进适宜的技术,合理的加快建筑进度,降低建筑的成本。
3、总结
无数引发设计革命思潮的建筑师及其经历表明,否定意识和对已有惯性思维模式的反抗行为,才能更有力地通过建筑来思考对社会的各种问题,当然,改变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如何通过综合管线设计手法的改变将整个建筑层次提升档次,必须付出比现有模式更大代价,需要更多的工程实践来验证。
参考文献:
[1] 古美莹,建筑整体环境性能设计流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5月
[2] 付海明 编著,建筑环境与设备系统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1概述
广州轨道交通经过10多年的建设,现已建成一至四号线共63座车站,目前正在建设的线路有五、六、二八号线拆解、三号线北延、四号线北延、广佛线、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等,共计93座车站。2020年广州轨道交通线网策划正在调整中,(图略)轨道交通车站总体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功能空间分区及客流组织应合理,并满足为乘客提供安全、方便、快捷、舒适的乘车环境等要求。车站空间主要由公共空间(包括站台、站厅、楼扶梯、通道及出入口)和内部空间(包括管理、设备、辅助等用房及管道间)组成。车站根据站台形式可分为2层或多层岛式、侧式、多层岛侧结合等;根据线路敷设方式又可分为地下车站和高架车站,目前已建成的车站中除了8座为高架车站外,其余均为地下车站。
2以装修效果体现建筑风格的地下车站地下车站主体作为没有外部造型的“实体钢筋混凝土方盒子”,是典型的“功能决定形式”的建筑,以空间分割及客流组织等功能为主。建筑风格主要通过室内天花、地面、墙柱面等方面的装修效果来加以表达。
2.1一号线:一站一景该线的装修主体脉络是“一站一景”,体现各站的个性和特色,个别车站(图略)结合本身的空间形式运用适当的装修材料和手法来表达地域文化特色。该线的主要材料如下:地面采用花岗岩;墙面采用花岗岩、大理石、面砖、人造石、铝板;天花吊顶采用铝板、铝格栅、铝垂片等。各站采用各种色调的墙面和柱面进行区分。但由于该线各站缺乏统一协调,材料形式多样化,天花、墙面、地面色彩接近,色彩的明度、彩度偏低,而车站的照度也略显不足,因此站内环境气氛略显沉闷和压抑。在建筑环境色彩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使用对象等因素,综合考虑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选用,创造出宜人的视觉环境,有人将色彩称作“最经济的奢侈品”,可见其惊人的魅力。
2.2二至四号线及新线地下车站:一线一景、一站一色在总结一号线经验的基础上,二至四号线及新线车站更加体现线路的共性,天、地、墙各部分装修统一了材料、形式及施工工艺,确定建筑装修概念原则如下:公共交通建筑装修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乘客识别性,并给乘客带来明快、舒适、愉悦的感受。因此装修宗旨以线为单元,“一线一景、一站一色”,以人性化、整体化、标准化、模块化、工业化、便捷化为基本原则体现功能优先、安全实用、简洁经济、易于维护、粗料精作、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概念原则从空间形态、色彩、材料、照明、文化等方面重点分析;并确定了大的线路色彩关系,如一至四号线的线路色分别为黄、蓝、橙、绿;标准化、模块化原则便于材料及构件的工厂化大批量生产,有利于工程招投标,加快现场施工进度及保证施工质量,以及运营检修备品备件与维护工作。二至四号线及新线大胆使用新材料如搪瓷钢板及玻璃墙板,这些材料色彩明艳、表面坚硬耐磨、平整光洁。地面全线统一确定为经济耐用、大方美观的芝麻白花岗岩;天花部分根据功能分区,更加注意综合管线布置,形式分为A、B区,分别为主要设备管线区和通透的开放区,材料A区统一为铝板,B区统一为铝垂片和铝龙骨。此外,二至四号线及新线更加注重照明与导向系统对站内环境气氛及乘客引导的影响。
3简洁有力、开敞通透的高架车站
3.1外观造型高架车站统一以钢筋混凝土桥墩结构、轻型屋面钢架结构、铝合金屋面板、点式玻璃幕墙、外挂铝合金百叶围护系统等结构和建筑元素构成一种基本建筑形态,简洁但有力度的结构形式、流畅的空间曲面线条、半开敞的内外互动空间下各站各具识别性又具有统一性,设备房与主体脱离或设备房与主体合并,同时体现交通建筑通透轻巧、简洁明快、造型美观、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并结合广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重点解决通风、散热、遮阳、挡雨等功能。其中两个车站造型设计。
3.2室内装修属于开敞空间的高架车站坚持“尽量体现结构形态及材质自身特点、整齐合理布置综合管线,尽量少装修”的原则下延续反映四号线整体装修风格。
4值得思考的问题
4.1选择合乎逻辑的结构形式体现建筑本身的内在美学地铁车站的结构形态根据车站规模基本为柱居中的单柱、柱两边的双柱或无柱的框架形式,其中柱居中的柱与梁往往把楼(扶)梯之间的空间硬性分割并浪费掉(图略)。结构形式应为建筑空间服务,如何合理布置结构形式而使得建筑空间流畅、顺理成章并体现建筑本身的结构美,而并非表面粘贴装饰材料,成为今后研究的问题。其中三号线赤岗塔站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空间效果(图略)。
4.2车站的装修风格与站内商业气氛的平衡车站内布置一定数量的商业广告会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并活跃站内气氛,但如果过多则会显得车站凌乱、喧哗嘈杂、过度商业化并影响基本导向识别系统功能的使用,使乘客无所适从。如何取得车站装修风格与站内商业气氛的平衡,合理利用商业资源、适度布置广告及设备,且不与使用功能相冲突,使站内氛围相得益彰,是值得今后进行专题研究的。
关键词:建筑节能能源技术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能源、粮食、人口、环境这四大问题,已经被列为人类要面临的最明显的问题。其中能源问题,是二十世纪以来,人们最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全世界都在关心能源短缺问题,随着世界能源消耗的增长,已经超越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全世界能源消耗是人口消耗的10倍以上。近年来,世界能源日益枯竭,各个国家在能源上的吃紧供应,按现在的开采技术水平,煤、石油、天然气将在几十年后枯竭。
我国能源储量上,煤、油、气、水等常规能源比较丰富,开采量占世界第四位,消耗量占世界第三位。我国能源消耗量的增长速度要超过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却不高,低于世界水平的二倍。由此可见,我国能源供求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能源缺口巨大,强烈制约这国民经济的的快速发展。
如何解决另世界紧张的能源短缺问题,其根本途径就是开源节流。除增加能源生产和开发新能源以外,首要任务就是要节约能源。
建筑实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很大比例。社会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比例越大。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建筑能耗状况都是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由于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比例较大,建筑节能成为世界节能浪潮的主流之一,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满足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中使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能效比的采暖空调设备,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之目的。
建筑节能的几种途径
1.墙体节能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 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在这三个方面,高新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建筑节能也采用一些传统技术,但这些传统技术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
1.1.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为了维持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在寒冷的季节需要取暖以提高室内的温度,在炎热的季节需要制冷以降低室内的温度,干燥时需要加湿,潮湿时需要抽湿,而这些往往都需要消耗能源才能实现。从节能的角度讲,应提高供暖(制冷)系统的效率,它包括设备本身的效率、管网传送的效率、用户端的计量以及室内环境的控制装置的效率等。这些都要求相应的行业在设计、安装、运行质量、节能系统调节、设备材料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采用高新技术。如目前在供暖系统节能方面就有三种新技术:
①利用计算机、平衡阀及其专用智能仪表对管网流量进行合理分,既改善了供暖质量,又节约了能源;
②在用户散热器上安设热量分配表和温度调节阀,用户可根据需要消耗和控制热能,以达到舒适和节能的双重效果;
③采用新型的保温材料包敷送暖管道,以减少管道的热损失。近年来低温地板辐射技术己被证明节能效果比较好,它是采用交联聚乙烯(PEX)管作为通水管,用特殊方式双向循环盘于地面层内,冬天向管内供低温热水(地热、太阳能或各种低温余热提供);夏天输入冷水可降低地表温度(目前国内只用于供暖);该技术与对流散热为主的散热器相比,具有室内温度分布均匀,舒适、节能、易计量、维护方便等优点。
2.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主要来自三部分:①外墙;②门窗;③屋顶。这三部分的节能技术是各国建筑界都非常关注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开发高效、经济的保温、隔热材料和切实可行的构造技术,以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密闭性能。
2.1 外墙节能技术
在建筑中,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所以建筑墙体改革与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墙体节能而言,传统的用重质单一材料增加墙体厚度来达到保温的作法已不能适应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因此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则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外墙内保温施工,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活,可以保证施工进度。内保温应用时间较长。技术成熟,施工技术及检验标准是比较完善的。在2001年外墙保温施工中约有90%以上的工程应用内保温技术。
关键词:钢结构 建筑体系
多维集团拟在长春、大连、北京等地建设高档别墅小区,平均在三至四层左右,为增加卖点,集团决定其别墅的结构为钢框架的结构形式。事实上,住宅采用钢结构的结构形式在我国现阶段,不仅仅是增加卖点的单一问题,而且是具有轰动效应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无需广告投入的基础上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因为,就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一例如此大面积的钢结构高档别墅的开发单位,这本身就是企业实力的表现,这种社会效应是无形中的。
为使集团各公司能够对住宅钢结构有个充分的理解,从而在未来的工程管理、策划、销售上认识和充分利用钢结构的独特性。本人根据以往的工程实践及半年多来对钢结构在住宅建筑领域中的优势以及其发展和制约因素汇总如下:
一、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概念:
住房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千差万别,但就结构体系(支撑骨架)而言,只有砖混结构、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几种主要的结构形式。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木材和粘土砖已经提出限制、限时使用,现阶段我国住宅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主要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主,但该结构施工烦琐、施工垃圾多且结构自重大,进深和开间相对较小,梁、柱粗大,空间利用率较低等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条件越来越高的住宅建筑的功能要求。因此,开发坚固耐久,建造迅速,空间布置灵活,易于改建的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则成为住宅建筑和结构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我国钢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型建材的发展和应用,符合上述要求的钢结构住宅体系逐步发展起来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所谓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就是指由维护墙体、隔断墙体、楼板与主体钢结构共同组成的住宅体系。
本文阐述的住宅钢结构体系是指纯钢结构(钢框架或框架-支撑)体系,介于高层钢结构(钢框架或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与冷弯薄壁型钢钢结构(Z、C等轻型钢结构)体系之间的多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二、钢结构住宅体系的优势
钢结构住宅体系与传统的结构体系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利于工业化、产业化生产
钢结构住宅体系是由预制构件(框架片、网片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定型维护墙板、门、窗、隔墙等组成的,因此满足了工程化定型生产,现场拼装的特点。
2、绿色建筑、节能建筑
环境破坏及污染少,改建和拆迁容易,材料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率高。因此,钢结构建筑达到了绿色建筑的要求,与钢结构构件及其配套技术的轻质材料(如各种轻质墙板等)采用新型材料,符合节能建筑的要求。
3、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由于采用了轻型屋面及墙体结构,而且其支撑钢结构的材料强度高,用料省,体形小,所以自重轻。故以钢结构做支撑体系时,可建造开间,进深较大(大柱网钢结构避免设置转换层利于各种建筑功能要求),户型户内不设柱的灵活分隔的住宅来满足建筑平面功能的要求;同时可提高住宅的空间利用率,适于住宅竖向的夹层、局部错层的改造。而且,所需构件的截面小,在相同建筑面积下的建筑空间利用率增加5~8%,这一点对以建筑面积销售而言,开发商相对要吃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亏,但作为销售宣传上,是极为有利的。
4、钢结构构件可制造各种形状,因此,使设计更加灵活,先进,它可以根据设计师的意愿来完成其建筑功能及建筑艺术特性。
5、由于钢结构住宅的重量轻,体量小,且钢结构本身具有良好的延性,因此其钢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非常好,就地震破坏的情况分析来说,钢结构建筑明显的优于刚性建筑-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一点在美国、日本、台湾的地震当中都能得到明显的证明。
6、减少基础造价
由于钢结构住宅建筑的自重较轻,基础负载也相应的减少,因此降低了基础工程的施工难度及造价。
7、施工周期短,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益;施工现场文明
除基础施工外,构件全部由专业工厂标准化生产,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比传统建筑缩短一半;各部件运抵现场组装,施工现场文明,现场湿作业少,噪声粉尘和建筑垃圾也少,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施工作业受天气及季节影响较少(冬季可在工厂制作钢构件),并且可以工厂制作与现场安装平行进行,甚至一些标准化的住宅体系,可以随订货,随建造,大大缩短建造周期和资金占用时间。
8、综合效益指数高
钢结构住宅体系直接造价略高于混凝土结构大约5%左右。但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在房地产企业激烈竞争的今天,它是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对于提高企业产品品牌,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的动因
1、钢结构的广泛应用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标志
在建筑结构领域建筑钢结构是科技含量高,工程进步的标志,从发达国家地区来讲,钢结构由于提供了结构安全性,稳定性,在设计上灵活、先进,因此钢结构已成为许多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建筑、土木工程在日本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占13%,而建筑钢结构用钢中,钢结构构件住宅用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我国目前建筑钢结构用钢占钢产量的比例仅有1.5%。
而今我国持续三年年钢产量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为此国家十五规划中,确立了2010年全国钢结构用钢达到钢材总量的5%左右,因此,国家鼓励在住宅领域采用钢结构。而且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钢材产量和质量陆续提高,尤其是受规格单一的影响造成扎制型型钢的积压,钢材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钢材及型钢价格将逐步下降,据调查显示,钢结构的材料、制作和安装费用以由1995年的每吨9000~10000元下降到现在的5000~6000元(2000年底价格),几乎下降了50%,因此钢结构住宅的建筑成本也将随之下降并能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持平,甚至要比钢筋混凝土结构还要低。所有这些都将为钢结构住宅建设提供了发展平台。
2、住宅建设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有出路
作为商品的住宅它本身具备了商品的所有属性,同时也具有其个性—大的投资和大的风险。
传统的结构体系如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周期长,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因此在技术不断更新的年代,建筑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今天的户型设计出笼后,就意味着明天的不断改进和变更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由于不断的变更,势必造成成本的增加和浪费,而钢结构住宅则避免了上述的恶性循环,体现了其集约化,工业化生产程度,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根据国务院[1999]72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质量技监局、国家建材局颁发的[1999]295号文件的要求,各直辖市、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8亩的城市新建住宅中,逐步限时使用粘土砖的精神,砖混结构住宅将被屏弃,取而带之的钢结构住宅已经成为较为理想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体系之一。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综合国力的加强,结合我国现有的规范的不断完善和建立、建筑材料、施工能力、地域限制和房地产界的激烈竞争、住宅产品-住宅户型设计和环境设计的透明度很高等现状及国家政策导向等各种综合因素的要求。
5、我国住宅钢结构体系的研究已经历了很长时期,已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也不是回答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要研究解决如何能把它做好的问题,是要完整的、配套的、高品质的、全新的把它研究好并推向市场的问题。
三、钢结构的结构体系简述
1、 工程基础形式: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础或筏板基础。当有地下室时,钢柱可直接延伸至地下室,结构传力途径简捷;结构施工周期短,综合造价降低。
2、 钢框架或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1)
钢框架或框架-支撑:在钢结构住宅的钢结构体系主要采用钢管混凝土柱、轻型H型梁框架体系和H型钢T形连接钢柱、轻型H型梁预制钢框架片通过钢梁现场组装的组合框架体系两种钢结构构成的纵横两个方向的多层框架体系类型。
钢管混凝土框架柱钢框架,即是在空钢管内灌注高强度素混凝土而形成的复合受压构件,它利用钢管约束混凝土,使钢管内的混凝土三向受压,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同时,管内的混凝土保证了钢管的局部稳定性,因此钢管混凝土柱结合了钢柱与混凝土柱的优点,单柱的轴向承载力大幅提高,框架柱截面大幅减少,与H型钢柱相比,可节约用钢量约50%,降低造价约45%,钢管直径不变,壁厚逐渐减薄;另外,钢管混凝土柱中之混凝土可以吸收热量,减慢钢柱的升温速度,并且一旦钢柱屈服,混凝土可以承受大部分的轴向荷载,防止结构倒塌。
H型钢T形连接钢柱的组合框架,即是钢结构采用工厂预制钢框架片(钢柱、钢梁及支撑组合),现场组合的框架体系,技术上较为先进,拐角处将两个三相垂直的H字型柱合并的处理方法,双向都有较强的刚度,无弱轴;增加了侧向刚度(加一定支撑),整体结构受力效果好。每个单片框架可以将墙体龙骨、门窗框同时组装在内,现场通过高强螺栓及连接板连接各框架片,这样,现场即可直接将结构框架与墙体材料和门窗一起就位,加快建造速度。
钢结构框架梁一般均采用高频焊接H型钢,它的优点是,翼缘板的宽度和厚度可以根据设计的要求任意改变,腹板的厚度可以满足局部稳定的条件下比扎制H型钢(所说的工字钢)薄,构件截面惯性距比扎制H型钢增加20~30%,对于以承受弯距为主的框架梁等于节约了20~30%的用钢量,因此,在与扎制H型钢的比较中因重量轻、强度高、外观美、加工方便、根据设计要求随意定尺、生产能力强等优点使其更具有经济合理、截面尺寸选择灵活的特性。
钢柱与钢梁之间的连接有刚性连接和铰接两种形式,刚性连接指腹板处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上下翼缘焊接的连接形式;铰接连接指腹板处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上下翼缘无须焊接的连接形式。前者需要现场施焊,而后者无须现场施焊,安装可不受天气和季节限制,因此,大为简化了安装程序,现场作业量大为减少,钢结构安装速度可成倍的提高。同时可利用此铰接节点,在钢梁设计计算时,全部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截面进行计算,钢梁受拉,现浇混凝土受压,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受力特点,可节约钢梁用钢量,同时也降低了钢梁的高度,增加了使用空间。
2)钢结构的水平受力构件-楼板和屋面板形式分为预制楼板和现浇楼板两种类型。由于,抗震、易开裂、隔音效果等因素,采用的很少。现阶段均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它分为压型钢板上现浇混凝土(复合板)和普通模板现浇混凝土两种形式,后者从经济角度考虑比较多,前者则更适合于钢结构的特性:①压型钢板即作为模板又代替楼板下部受力钢筋;②满足防火要求;③无须支模;④提供工程作业面,以利土建、设备交叉作业;不影响工期;⑤天棚规整,无须找平砂浆(落物伤人),利于二次装修效果(涂料、壁纸或其它)的体现。
3、围护结构体系
与钢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围护墙体材料的选择是制约钢结构住宅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要求:①工厂化程度高,与钢结构易于连接,②材料轻且强度高,③防水、抗渗、抗冻性能强,④保温、隔热、节能,⑤外饰面,⑥耐火,⑦耐久性,⑧经济指标易于接受,等等。
我国的墙体改革已经多年,但由于住宅墙体受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北方地区,对于保温防水性能、安全性能、经济指标等要求很高,虽然各种材料(复合墙体)很多,但真正能够被人接受的很少。因此,许多开发商不得不采用最传统的空心砖砌块的形式,利用当地生产的轻质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700kg/m3),但总是有别于钢结构住宅的特性;对于复合墙体有多种形式,如:ALC、伊通轻质墙板;混凝土板材加苯板;砌块加苯板;DP膜网等,这些墙板配以砂浆也可以保证墙体的功能。随着我国建材业的不断发展、完善,适宜于本地区的,适宜于钢结构住宅生产的墙体材料必将大量涌现。
4、 钢结构的防火
在满足我国现行的防火规范要求下,钢结构防火一般采用厚涂型和薄涂型(膨胀型)两种,事实上,钢结构防火材料的选择占整个钢结构成本的比重很大,这无形中也阻碍了钢结构住宅的顺利进行。
在钢结构防火设计中我们仍可采用阻燃墙板、砌块(包覆)进行钢结构防火的方法。
例如:防火板内设耐热岩棉板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钢构件上。这种方法干施工、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融防火保护与装修为一体。
5、 钢结构的锈蚀
钢结构的锈蚀与空气的相对湿度及大气中的侵蚀性物质含量有密切的关系。通常相对湿度在60%~70%以下,钢材的大气腐蚀是轻微的,而一旦超过钢材腐蚀的临界湿度(60%~70%)钢材的腐蚀速度将加快。因此,必须在钢结构表面进行刷涂或喷涂防腐涂料。
防火涂料(分底漆和面漆)中底漆应与钢材表面附着力好,面漆与底漆的粘结力强,漆层间作用、性能和硬度配套。现大多采用溶剂基无机富锌底漆。因为这种底漆的防锈寿命长,而且本身也可耐5000C高温。
在钢结构的钢材选择和防火、防腐材料选择中,宝钢已开发出耐候耐火钢,并陆续通过防火试验,若能在钢结构住宅中应用耐候耐火钢,将会明显降低钢结构防腐防火措施费用。
6、 钢结构施工
由于钢结构设计中的框架节点、构件的标准化,即每柱设三层梁、节点牛腿H型钢梁设计成若干个标准构件,作到了制作工厂化,这样就为钢结构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打下了基础。因此,钢结构安装可以单柱安装,一吊三梁就位连接;同时,也可工厂安制框架网片,现场整体吊装的施工方法。对于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可按三到四层为一段分次集中浇注。
四、钢结构住宅的经济指标
在谈到钢结构住宅的经济指标时,人们的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印象中(过去我国钢产量低而对钢结构建筑加以限制,从而造成长期以来人们对建筑钢结构的应用研究落后和认识上的偏差),致使形成“钢结构住宅的成本昂贵,远远大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含量过高”,钢结构技术含量高,不如钢筋混凝土成熟事实上,我们应该结合以上所论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而不是单一、片面的认识和理解。
1、 钢结构经济指标
事实上仅就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本身经济成本相比而言,要省去了钢筋制作、混凝土浇注、模板的周转和围护脚手架等材料、施工的费用。
五、制约钢结构发展的因素
1、钢结构住宅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准则,因此从设计到施工、建筑防火及工程验收等环节差别较大,在设计规范、建筑防火(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即对于多层住宅而言,人在1.5h防火要求时间内完全可以逃生)要求尚缺乏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规范准则。
2、住宅建筑综合性比较强,平面布置比较复杂,使用要求比较高,钢结构作为建筑的一种结构体系虽然毫无技术问题,但整体钢结构体系(包括与各种围护构件的连接件的配套生产、防火材料、各种板材等)的采用在经济核算上、工程使用上尚有难度。
3、在住宅建筑中,结构体系不能外露,对钢结构构件的设计,钢结构的维护和防火、防腐带来困难。
4、缺乏合适的外墙板(包括屋面板),内墙板及楼面板等材料,因此,很难做到既要经济耐用,又能达到防火、防腐、保温、防水、隔声、隔热等要求。
六、总结
住宅钢结构在我国已经进入起步阶段,作为房地产发展商应本着“冒可以冒的风险,不冒不可以冒的风险”的原则。因此,就长春项目而言,我们必须本着科学的审慎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产品,不能头脑发热,盲目选择,必须要学会科学的思考,结合我国的住宅建筑发展的现状(大面积开发、分阶段滚动实施)进行综合选择。
(一)钢结构住宅的特殊性
1、高价位的住宅的特点,住户对房型,立面处理以及各项性能都会有很高的要求,对价格又有一定的承受力,其反面造成了钢结构住宅在与其相配套的围护材料以及其与钢结构构件相连接的连接件的选择上的难度,尤其是在长春严寒地区,对保温、抗渗漏(防水)等要求很高。
2、住宅长期性的特点,根据我国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住宅将受到住户的长期考验,无论在结构设计或材料选择上必须重视耐久性的要求。
3、住宅出售竞争剧烈的特点,必须重视价格的合理性,由于存在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价格作为对比,钢结构住宅将受到挑战。因此,在销售上必须对钢结构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力宣传,包括争取政府的政策倾斜(房地产销售以使用面积核计)和媒体的炒作等等。
(二)合理开发钢结构住宅
从住宅产业的特殊性可以看出住宅钢结构的关键并不在钢结构本身,而在以下方面:
1、要有合适钢结构体系的房型和立面处理,以充分发挥钢结构(工厂化、产业化)的优越性。
作者:付建波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博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一、建筑管理工作创新的措施
(1)开阔管理创新思维,适应时代趋势。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管理工作也应不断发展,以适应时代趋势。掌握着管理工作的管理部门,必须审时度势的开阔管理创新思维,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备。从施工现场到企业内部再到市场,都是建筑管理工作的工作范围,如何做好以实现良好的市场需求,也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市场的繁荣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2)实现管理机制多元化,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建筑管理工作的企业内部起着重要作用,而实现管理体制多元化,对管理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进行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可以激发建筑企业的积极性与活力,从而增强经济实力。创新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可以将四大机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即实现竞争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一体化,以使得管理机制多元化。为适应发展需求,新的管理工作机制应依法制定,重新规划各部门的职能标准,将各部门相互之间的管理关系处理好,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与质量。建立符合建筑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赏罚分明以及职责明确,营造以制管人、以规管事的优良气氛,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3)建立高素质的建筑管理队伍。重视素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国家一直提倡的优良传统,拥有一个高素质的建筑管理队伍,是建筑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在建筑业里,建筑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代表着整个建筑管理工作的水平,所以必须要求建筑管理人员具有高素质,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并且能跟上现代化的脚步,在电子信息化时代,能够高度的适应,是新形势下对建筑管理工作的新要求。(4)采用新手段,强化安全文明施工。在建筑行业,安全问题一直是管理者考虑的首要因素。建筑行业也因较差的安全管理状况出现低效率、低质量的工作水平。施工企业应始终落实安全第一方针,努力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也应该不断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在整个管理工作中,现场的各部门及部门领导应与安全部门实现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对于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及处理。安全管理是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是需要不断改进和变化的,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适应工作需求。施工区和环境区的卫生管理工作必须保证落到实处,从开始组织到制定过程,都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施工方案,其中包括有完善的岗位分配制度以及施工指挥系统,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最完美。(5)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水平。现代化建设要求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目标。建筑管理工作不是单向性工作,其贯穿于整个建筑工作的全过程,将其实现为现代化管理,将各部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施工技术,还必须有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协助整个管理工作。其中,电脑的合理利用,是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现达的网络技术下,在管理工作过程中,运用电脑网络协助管理工作,对管理水平的提高、工程质量的保障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全面的实现管理现代化。
二、结语
建筑管理工作的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各个管理工作部门的融合是关键。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在新形势新环境下需要不断的创新以适应环境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及管理水平,才能为国家与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现代化的建筑管理制度与形式,依靠各种先进技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探索各种适合的管理模式,都是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只有在探索中,才能不断前进。
关键词:高层热水 设备 系统特点 注意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档住宅及公建中配备的热水供应系统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做好高层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层热水供应系统的组成和形式根据以下情况而有所不同:
1.建筑的类型及规模:如建筑层数、高度,建筑面积,是否吊顶,有无地下室,用水点的分布及数量等;
2.热源的情况:如有无可利用的工业余热、废热、地热,是否可利用太阳能,是否有热力管网,是否为集中锅炉房;
3.用水要求:如用水量大小及用水制度,各用水点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
4.加热、储存等热水设备和供应情况:如是否对储水量有要求,需要随时取得规定温度的水;
5.对美观和安静的要求:如是否需要对管道的敷设部位有限制及考虑减噪。
根据上述不同情况,高层热水供应系统分为以下各种类型:
按热水供应系统范围:分为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和集中热水供应系统。
局部热水供应系统一般设于用水点附近,使用小型水加热器进行加热,主要供给局部范围内的用水点使用,特点是设备及系统简单,造价低,维护管理方便,热损失小,但加热设备的效率低,且每个用水场所均需设置加热装置,占地面积较大。此方式较适用于高层住宅中卫生间及厨房处。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一般设于专门的加热间,将水集中加热后通过热水管网输送至一栋或多栋建筑。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由第一循环系统和第二循环系统组成,第一循环系统包括热源及加热器等设备,第二循环系统包括配水及回水管网等设备。特点是加热设备的效率高,便于管理及维修,占地面积较小,但设备及系统复杂,造价高,热损失大。此方式较适用于高级居住建筑及旅馆、饭店等高层建筑。
按加热设备的设置方式:分为加热器集中设置的分区供水系统和加热器分散设置的分区供水系统:
加热器集中设置的分区供水系统将加热器集中设置于地下室或其他附属建筑内,管理方便,热媒管道较短,噪声影响小,但高区配水主干管和回水主干管较长,且加热器承压大,需选用压力等级高的换热器;此方式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加热器分散设置的分区供水系统造价低,安装方便,造价低,供回水主立管的长度短,加热器承压小,但加热器分散设置,管理不便。此方式较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3)按热水管网的布置:分为下行上给式供热水循环系统和上行下给式供热水循环系统:下行上给式供热水循环系统配水主干管和回水主干管集中设置,利用最高配水点放气,回水管路长,布置安装较复杂。上行下给式供热水循环系统回水管路短,布置安装容易,顶端需设放气阀。
根据加热设备的使用特点、耗热量、热源情况、燃料种类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加热设备。热水供应系统分为直接加热方式及间接加热方式。直接加热方式即直接将热媒与被加热水混合,特点是热媒不可回收,所需的热媒水处理量较大,噪声大,宜用于开式热水供水系统。建筑工程中常选用间接加热设备,如容积式加热器,快速式加热器等。容积式加热器可以储存一部分水量,随时取得规定温度的水,出水温度稳定,噪声小,且热媒可以回收,进行循环加热,减少水处理量,所需设计小时耗电量小,但热效率低,占地面积大,设备管道较复杂,造价高,不易维修管理;快速式加热器热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出水温度稳定,噪声小,水头损失大,水温不宜调节。
在设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般热水系统的分区应与给水相同,并且热水系统的水源应由相应各区的给水系统供给,以保证冷热水管网压力均衡,配水温度稳定易调节。
集中热水系统应设置循环管路,保证干管及立管中的热水循环,要求随时取得不低于规定温度的热水的建筑物,应保证支管中的热水温度,可采用支管循环或加电伴热保温措施。采用循环泵机械循环。
加热器可不考虑备用,但每区加热器不应少于两台。每台加热器的进出热水管,热媒管布置两条,一条备用。
用水量较大的用户宜设计成独立的热水供应系统。
回水管径应适当加大,以作为事故配水管,满足不小于50%的供水量。
系统压力应根据管网高差及循环泵压力进行校核,以免设备及管路超压。
热水管供回水管应设计成同程布置,以保证不造成短流,保证每一配水点都能获得需要的水温。
根据热媒的不同,相应设置配套的设备。如采用蒸汽作为热媒时,不能确保凝结回水温度小于等于80℃时,间接式水加热设备每台设备的凝结水回水管上应设疏水器,以保证热媒管道汽水分离,蒸汽畅通,不产生汽水撞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热水管材选用时,可按:薄壁铜管、薄壁不锈钢管、塑料热水管、塑料和金属复合热水管的顺序选用。
需注意选塑料热水管和金属复合热水管时按相应介质温度下所需承受的工作压力来选择管材,设备机房内的管道不应采用塑料热水管,管件宜采用和管道相同的材质,定时供应热水不宜采用塑料热水管。
应尽量利用管道的自然转弯,当直线管段较长不能依靠自然补偿来解决膨胀伸长量时,应设伸缩器,设计计算中应分别按不同管材在管道上合理布置伸缩器。
对于水质有要求的用水点,可以采用水处理设备将水进行处理后供给用处,如洗衣房等处。
1.1节能和能源利用技术方案
项目在当地节能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高效空调机组,优化照明设计,采暖和空调能耗再节能20%,即建筑的节能率达到60%以上。提高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的措施有:外墙采用外保温系统,并适当提高保温材料厚度;适当增加屋顶保温层厚度,建筑不上人屋面面层采用浅色屋面面层(陶瓷隔热保温涂料);选用高效节能外门窗(遮阳型Low-E中空玻璃断桥铝合金窗),提高外窗的气密性(GB/T7106-2008规定的6级)。采用竖直埋管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充分利用项目的空地用于敷设地埋管,同时保证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相关要求。考虑到项目办公标准层均为独立设置的办公室,同时使用率较低,采用空气源热泵型VRV空调系统,系统分层独立设置,室外机组集中设置在塔楼屋面和裙房屋面,冷媒管通过竖井送至各层。针对建筑功能分区合理选择高光效节能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灯具附件。入口大堂、走廊、楼梯间及前室采用小功率金卤灯和LED筒灯;地下车库、疏散指示照明采用LED灯;办公、会议区采用T5三基色荧光灯。配置小功率节能灯的3次谐波不超过33%。限制灯具配光角度在30°以内,要求较高的中心光强;室内用灯具效率不低于70%(装有遮光格栅时不低于60%)。办公室、管理用房、设备用房等独立小空间尽量采用单灯单控;当设有2列或多列灯具时,按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方式分组控制,有利于利用天然光。除疏散指示标志常明外,所有灯具均受控,消灭常明灯。楼梯间、走廊、电梯前厅、大堂、前台接待大厅等公共场所,根据工作时间程序自动开启、闭合照明。走廊、吸烟室、卫生间采用人体移动传感器控制点亮照明。在敞开式办公区、会议区,利用室内照度感应器及人体移动传感器相结合,按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方式,根据光线的强弱及人员的流动点亮人工照明。地下车库行车道交叉布线,一部分LED灯常明,一部分LED灯感应控制。停车位LED灯感应控制,感应装置控制车位灯的点亮(车移动时亮,无车移动时灭)。空调通风系统、照明系统、其他动力用能系统分项计量(耗电分项计量),有助于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实施建筑节能。保证外窗的可开启面积达到外窗面积的30%以上;利用外窗进行自然通风的房间其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5%;同时,建筑外门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地上总建筑面积的4%。在办公与公共走廊之间的隔断墙上设置通风百叶,并设置小型采光通风边庭、通风竖井等增强建筑的通风拔风效果,并促进建筑组织有效的穿堂通风。外窗的气密性能不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的6级要求。玻璃幕墙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幕墙》(GB/T21086-2007)规定的3级要求。新风系统对排风能量回收利用,对新风进行预热,热回收效率不小于60%,并设置旁通段,当室外新风焓值有利于室内空气处理时,采取旁通措施,避免能量回收装置不必要的能耗。餐厅、展示厅和入口大厅等高大空间,空调负荷较为集中,采用全空气系统。全空气系统设计考虑过渡季采用全新风运行的模式,全空气系统可调新风比,最大新风比为100%。在屋面集中设置水平式安装太阳能集热板。厨房用热水、淋浴用水采用集中热水供应方式供水。
1.2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技术方案
项目水资源利用采用雨水回渗及收集利用、节水灌溉、选用节水器具等措施,达到水资源充分利用与节水的目的。将雨水收集与室外绿地入渗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较好的雨水利用效果。采用雨水渗透设施,让雨水回渗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利用景观生态水池将屋面雨水及经植被渗透净化的场地雨水收集,经处理后的雨水回用于办公楼绿化灌溉、景观补水等,处理后水质应满足城市杂用水的水质标准。绿化灌溉采用微灌和滴灌技术。节水器具选用光电感应式等延时自动关闭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以及感应式或脚踏式高效节水型小便器、蹲便器和两档式坐便器。对各不同的用水单元及不同用途的用水分别进行计量,如冷却塔补水、机房补水、绿化用水等。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为便于进行漏水探查监控,均选用高灵敏度计量水表,并根据水平衡测试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1.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方案
精装修涂料墙面和吊顶采用除醛功能涂料。设计还考虑了减少纯装饰构件的使用,建筑立面设计较简约,建筑纯装饰构件的造价不超过工程总造价的0.5%,并控制女儿墙的高度不超过规范要求的2倍。使用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砂、石、水泥、钢筋、隔墙材料等),其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有效降低建材运输工程中的耗能。具体措施包括:钢材、钢筋、混凝土等结构构件使用地方材料;墙体的砌块或板材等优先使用地方材料;室内外装修材料优先使用地方材料,例如采用当地的竹材做室内外铺地、墙面、遮阳材料等。建筑与室内精装修设计同步进行,且精装修设计与土建设计基本无矛盾,室内装修一次到位,统一组织供货,统一施工,减少材料浪费,并保证装修质量和设计的细化程度,尽量避免再次拆改。室内装修设计选用经济适用的装饰装修材料,简约的设计风格,避免过度装修造成的材料浪费。除必要的机房、楼梯间、卫生间等以外,办公、会议等空间使用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或玻璃隔断等进行分隔,以便于将来因需调整平面时,可以简便地进行拆除和重新布置,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尽可能选用轻质材料作为立面外装饰材料;大量使用钢材、铝合金、不锈钢、玻璃、石膏制品、木材等可循环建筑材料;石膏板采用脱硫石膏利废材料,砌块墙采用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利废材料。楼梯、雨棚、栏杆等采用工厂预制成品,玻璃幕墙采用单元式幕墙。在保证结构合理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高强度结构材料(如HRB400和HRB500等高强钢筋,占总钢材重量的70%以上)。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其它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建筑每层设置足够面积的垃圾收集间,在传统的废弃物分类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优化措施,将废弃物进一步细化分类,如设置纸张回收、电池回收等。在地下室设置有机垃圾处理用房,并设有过滤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对餐厅和厨房的厨余垃圾进行单独收集,并设置有机垃圾的生态化处理装置。为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建筑的框架柱由常规的混凝土结构改进为型钢混凝土结构,与常规混凝土柱相比,可节省柱子混凝土用量30%以上。本工程高层办公楼地上楼盖大量采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不但减轻了结构自重,还减少楼板混凝土用量20%~40%。地库楼盖采用了带柱帽的无梁楼盖。此外,本工程还进行了结构体系的其它方面优化,包括梁布置优化,墙柱截面优化等。经过这些优化,使本工程结构主体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主材的用量,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1.4室内建筑质量控制技术方案
本项目办公标准层的新风系统采用分层设置新风机组,利用新风管道向各人员活动区域输送新风,满足人员的新风需求。会议室、员工餐厅、展示厅等人员密度变化较大的区域,设置CO2浓度监控系统,对室内CO2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当室内CO2浓度超过设定值10%时实时报警,并联动新风系统按照最大新风量运行。当室内CO2浓度正常后,新风系统按照之前设定状态运行。照明标准值遵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设定。室外夜景照明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将灯具布置在远离建筑外窗的位置,同时在灯具选择方面,减少高杆灯的使用,其他灯具则采取了相应的防眩光措施。在建筑南向、东向和西向主要光照面均采用竖向墙体和透明幕墙相间隔布置的立面形式,利用突出透明幕墙面的实墙作为竖向固定遮阳构件。在竖向墙体之间设置水平可调节外遮阳,实现较理想的建筑遮阳效果。合理选择建筑的窗地面积比,提高外窗的可见光透射比,设置小型采光边庭,保证楼梯间自然采光。同时,建筑结合室外遮阳板设置高反射的反光板,把自然光线反射到远离窗口的房间深处,以增加大空间内区的采光量,并提高房间的采光均匀度。建筑结合首层绿化庭院设置多个采光天窗和下沉采光庭院,为地下空间引入自然光。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了无障碍设计,设计有无障碍入口坡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保证规范中要求设置的部位均采取了无障碍措施。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