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服装设计的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的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的技能

第1篇: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随着中国经济近几年的腾飞,中国服装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服装业正经历着异化深长的变革。网络服装定制在中国市场上呈现出越来越迅猛的发展姿态,无论是从时尚产业角度,还是社会文化角度,网络定制都已悄然兴起。现代社会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加的理性更加的追求效率,随着消费者对个性的追求,以及希望能够穿出满足自己体型和审美需要的专属服装。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诉求的转变,服装设计师的职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以及基于于网络平台下的新型设计模式,所以服装设计师在为消费者提供设计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考虑服装的质量、品质以及功能上,更多的是要考虑到消费者对于体验式服务的追求,由此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会增加更多的互动,设计师的工作也会有消费者的参与,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享受到充分的体验。

在传统的服装定制过程中,设计师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测量用户的体型和尺寸,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和设计师的经验为用户裁制服装。这种方式既浪费了顾客的大部分时间,又不利于为异地的用户量体裁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三维人体扫描仪(3D Body Scanner)在服装设计以及制造过程中的应用,颠覆了设计师传统的服装设计流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定制服装过程中,专属的定制体验以及基于网络的服装定制原型系统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设计师的职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一套完善的设计指导,对于解决网络定制过程中设计师的链接工作,对提高定制服装的竞争力以及定制服装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网络服装定制现状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技术更加精准,消费群体区分更加细致,致使产品生产方式以及销售方式均出现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当今的“定制”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时尚领域,更不是极度奢华的代名词。更多企业调整自身品牌战略,为消费者提供平民化的定制服务,更加全面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研究数据表明大规模定制背景下消费者参与设计的实现有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

由于手工与大众产品的关系发生改变,以及客制化需求背景下产品内容和提供方式的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产业的逐步完善,网络定制具有以下特点:一,定制服装在中国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二,新技术的应用与定制的程度对服装定制具有一定的影响;三,“定制概念”不仅专属于奢侈品牌,也可以将其平民化与大众化。

由此不难看出,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实现高效快捷的服装定制生产的目标下,将传统服装定制过程中的测量、设计和销售建立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系统上,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了用户定制服装的时间,降低了服装定制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服装定制的效率。

设计师的主要职责

网络时代的服装定制系统均已在定制服装中得到运用,网络时代的大规模定制主要是根据对消费者需求的调研,将用户需求、喜好等资料进行分类收集,除此之外,还要对设计素材进行分类收集,最后将所有的资源整合以及建立集成信息库,一个完整有效的信息库的建立,则需要设计师进行层层筛选、录入。由于定制系统的使用,使传统的服装设计模式发生了变化,现在少有直接探讨基于网络平台服装定制中,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方法的研究,所有要知道设计师的职能,如何了解消费者定制需求让消费者可以体验到完美的参与感,则显得尤为的重要。

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时尚敏锐度要高,独立系列款式开发能力强;具有时尚创意思维,对服装设计有独到的见解、能把握服装流行趋势,眼光敏锐且能较好把握产品的风格,然后需要熟悉自己的固定客群,然后为其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服装,设计师的关注点只需着重放在消费者与产品之间即可。

基于网络服装定制系统下,设计师需要关注的接触点将变得更多。首先从自身能力上说,最好是有资深的设计经验,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因为真正有想法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能打动人的设计。具有敏锐的时尚触觉,对流行趋势有卓越的洞察力,能把握每季的流行并把其转换成买点,这些都是基于网络平台下对设计师技能的重要考量;其次,设计师与设计系统的关系的重新组合,所以这更要求设计师具有全局意识,熟悉网络定制系统下的整个设计流程,从了解顾客到从设计库中筛选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设计元素,从而跟进整个的设计到制作到工艺以及后期都要有整体的思路,这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策划能力与统筹实施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服务的人群更加有针对性,所以做出的设计也要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就需要设计师非常了解自己的顾客群,在与正式进入设计环节前,要对自己的消费者具有完美的调研,完成立体多方位的信息收集,以帮助后期设计成品的准确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准确判定设计的可行性以及尽可能完成顾客所有的要求,最好做出他们喜欢的服装。

结论

定制的过程是顾客享受服务的过程,但是由于面对面的服务放到了网络平台,消费者的体验感相对会减少,如何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既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又良好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一次完美的购物体验则是对设计师的一个巨大的考验。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除了熟练掌握的设计技能之外,要更加具有全局观念,了解定制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这样才能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快速考量订单的可行性。除此之外还需要更了解自己的消费客群,用对他们的了解以及满足他们的消费愿景,来增强他们的体验感,用完美的设计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定制体验。

第2篇: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1.智能服装的功能传感器是电子服装多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它感知并传递外界环境的信号变化,然后通过驱动器调整材料的各种状态,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电子服装因此一般应具有传感、反馈、响应、自诊断、自修复、自调节功能。智能服装想要在市场上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在拥有强大电子技能的前提下,拥有更加吸引眼球的时髦设计。电子类的产品在年轻人的消费群体里最受追捧,如果想要吸引见多识广的年轻一族(包括学生群体、专业人士、运动爱好者、时尚达人、都市白领等)的关注,智能服装的设计中就要融入令人惊喜的高科技。比如说能够自动播放音乐的外套、能够对人体的健康现状进行监督的T恤、能能够实现随时办公的西装、能够显示图像的衬衫、能够实现卫星定位的服饰,能够控制食物摄入量的卫衣等等。据美国的科学机构称,未来的智能服装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多元、更全面的智能体验,在实用性与娱乐性的结合下将上网、视频播放、温度调节、智能提醒等一系列功能应用在服装的设计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2.智能服装的分类智能服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于特殊领域,一类应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特殊领域的智能服装主要是像航空业的宇航服,很多潜水爱好者能够用到的潜水服,消防战士使用的防火服,武警战士用到的防弹服,这些服装的统一特点就是专业性和功能性十分强大,但是这种类型的衣服只呢应用在特殊的行业之中,并不能普及。如今在医疗行业,智能服装也有应用,患者穿上有检测体温、心跳和血压功能的医护服,就能通过卫星将患者的情况实时传送到医院,便于管理和对突况的处理。日常使用的智能服装因为消费群体的不同,一定不会像特殊领域那样功能性那么强,它偏重的一定是实用性和娱乐性。科技的融入可以给使用智能服装的人带来全方位的娱乐感受,比如说可以随时随地听到好听的音乐,可以随时进行语音的录制和传输,当然还有很多人是希望通过智能服装达到保温、防蚊、清凉等比较实用的效果。智能服装的设计和开发一定会根据消费人群的需求进行升级,以期达到更好的体验效果。

二、智能服装在电子市场的推广与销售

智能服装以其独特性,在市场上迅速崛起,加之电子产品的引发的市场热销,智能服装外形的独特性和具备电子功能的实用性为市场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世界各国都想要分一杯羹,很多大的商场都在与电子集团合作,开发最新型的智能服装,抢占市场高地。可见智能服装的消费潜力是无穷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同消费人群对智能服装功能的要求也不同,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人群对智能服装的应用性能的期待值也有很大差别。因此,若想取得好的市场回报,就要做好对全面的市场分析[3]。1.选择面料服装的舒适程度还是要看面料,在对消费者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人对于面料质量和面料的价格都采取中庸的态度,中等的面料最受欢迎。事实上,普通大众依然是服装市场最广大的消费人群,高科技、高价位的纳米技术应用在面料上虽然有很多宣传点,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日常所穿的棉线的面料似乎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且在普通人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但是毕竟智能服装需要一个好的载体才能将电子功能应用在上面,这就要求服装的设计者进一步研究出能够减少成本,又能满足技术的折中办法,以迎合市场,满足消费者追求质量和舒适度的消费体验。2.选择电子技术如何将电子技术结合到服装的设计之中,将哪些技术结合到设计之中?都是设计者应该考虑并且付诸实践的问题。不可回避的是,如今的电子产品对人身体的辐射很严重,这种辐射造成的不良影响会为电子技术应用于服装造成实质性的阻碍。那么,如何克服,便是首要的任务。其次要想的问题就是如今的电子技术类型很多,消费者更是众口难调,那么整合消费者最需要加入的技术,最终加入到设计之中,让消费者在体验娱乐身边化、电脑便携式的同时享受服装的实用功能。

三、智能服装与电子技术的结合

智能服装融汇奥妙无穷的信息技术,设计师希望服装在电子科技融入之后能为服装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销售者同时需要新的概念催生新的销售模式。世界服装市场更加需要这样一款服装来催化市场,达到两种技术融合,共同发展的目的。智能服装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对活化市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打磨技术,加强设计都是必要的过程。

1.服装结合电子技术以我们常用的MP3为例,智能服装要是想达到机器的音乐播放效果,没有必要利用纳米技术和导电纤维那样高科技,高造价的材料,只要将它的外观设计和服装图案上的设计结合在一起,比如服装上十分常用的长方形的拉锁,圆形的纽扣,当然也可以是有设计感的胸针和配件。

2.选择适合结合电子技术的服装面料和款式智能服装要求功能是很特殊的,传统的智能服装想要拥有良好的性能,大多采用有导电能力的纳米纤维,还有的设计师会将防水的纤维植入普通的服饰面料之中,以此使服饰拥有电子化的效果。虽然这样的方法可以达到电子化服装的目的,但是,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这样的服装是没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所以,面料的选择要尽量大众化,在满足百姓对智能服装需求的基础上尽力降低成本,要避免使用静电和易燃的纤维,针对这件服装应用的不同场合来选用相应的材料。因为这种电子产品不是完全植入到衣服之中,而是点缀在设计中的,因此可以使衣服看上去十分美观大方,这样的方法也是更加符合大众审美和年轻人眼光的。

3.电子技术与服装的结合电子器件与服装结合的电子服装,是多学科交叉产品,在服装面料、服装款式、结构设计上都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器件微型化、器件柔性化、连接技术隐蔽化与无线化、能量储存方式多元化、器件生物电子化等为电子产品与服装之间的结合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然而虽然已经有诸多研究成果和成熟产品,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重视:电子器件与服装的使用寿命不能达成一致。电子器件总是会因为电路的故障问题引起的损坏,这样的情况发生后,更换的难度是很大的。这些都是减少电子服装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穿着、近距离接触电子产品,电磁辐射及热量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这样的危害就需要采取的一定防护设施。即使已经有相应成熟的产品,应对水洗对电子服装的破坏,但此类服装整体的耐水洗程度依然很低。电子元件与服装的结合使服装整体的衣身平衡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将电子元件合理的分布,消除电子服装的臃肿和不平衡感,达到服装设计的美感也是电子服装设计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四、智能服装电子资源的提供与下载

电子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变得很普及,智能服装的设计和推广需要在前期有十分充分的电子资源,在电子资源应用在服装上之后,也要建立十分精细的资源下载途径,以便电子资源能够在服装上灵活使用,达到真正便利的目的。

1.能源提供目前的状况下,全球的资源都在遭受不可再生的挑战,人类在不断地找寻新的可再生资源来维持生存环境。由此设计师们提出在智能服装上应用可持续能源来维持电子设备在服装上的实用。如今,最合理的就是应用太阳能,在服装上安装小小的太阳能电池板,在聚集太阳能提供能量的同时,通过设计让其与服装整体和谐美观。当然,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都应该是设计师们应该考虑的,智能服装最受欢迎的应该就是对资源的随时共享,这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给予支持,对能源的合理选择和利用将是智能服装的基础。

2.资源下载今天的人们不喜欢繁复,而是偏向于简约时尚,如果在智能服装上我们还是留出耳机的插口,在原本就已经很小的机器上设计USB插口,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蓝牙是很科学并且简洁的方法,利用蓝牙无线传输的方式将资源进行内部传输,扔到耳机和电源线,穿上智能服装之后,听音乐,上网,玩游戏都只需要在衣服的拉链或者纽扣上动一动就好,如此省时省力,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

五、总结:

第3篇: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关键词:服装教学;课程衔接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开始尝试在借鉴国外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结构体系。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使得这个起步较晚的专业渐渐步入了规模化的阶段。面对市场急速扩张的人才需求和服装行业品牌意识的迅速提升,作为艺术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工作者,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学生综合审美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突显出专业教学的深度和特色,对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探讨无疑是改革试验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服装专业主干课程的类型和关联性分析

服装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对技术的把握以及对市场的认识这三个重要方面的能力。而对技术的把握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传授设计思维方法的设计理论类课程、提升设计表达能力的手绘及电脑技法课程、从设计向制作过渡的结构制图课程、和掌握一定实际制作能力的工艺类课程等。目前许多国内的服装专业院校在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在其他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突破方面则稍嫌滞后。例如工艺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且与设计理论课程的前沿性缺乏呼应等。此类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源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课程之间关联性结构关系的不完善。首先服装专业教学中的技术环节知识内容应该依照设计工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即服装艺术设计在前、服装工程制图居中、服装工艺制作在后,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形成高效率的习惯性思维模式,适应了市场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应使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期,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进行穿插结合,通过专项、专题设计任务的安排使三者不断渗透,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融为一体。

二、服装专业设计技术类课程衔接的教学尝试及成果

笔者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对以往课程知识的有效利用和针对以后课程知识的开放性、延续性作业设置。以女装设计课程为例,首先是确定一个统一的课题内容并与接下来的制版、工艺课程的核心内容保持一致。在女装设计课程中,除了常规的知识讲授之外,学生将完成该课题调研阶段和设计阶段任务;而在接下来的女装专业制图课程中,除了常规的基本造型结构制图和一些原理知识的讲授之外,学生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款式制版;在最后的女装工艺课程中,学生就可以完成服装的制作,并在此过程中修正设计阶段的不足总结出整个流程中的关键问题。这种连贯的实践课题将使学生体会到想像与实际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建立起基于对服装生产实践理解上的设计思考方法。

此外,对该课题任务要求的细化则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运用已有知识和技术,推动设计部分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为学生解决了如何展开调研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问题,而这些技术方法在该课程的作业内容中将有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要求,比如以工作日志的方式记录调研步骤和信息收集内容,并最终整合成展板的形式上交。这得以让老师轻松掌握学生在此前课程中积累的能力水平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引导的内容,同时使学生完成了从欣赏借鉴到独立构思的跨越式转变。课程结束阶段的设计完善期,不仅巩固前期服装效果图课程掌握的基本技法,还使学生不得不从实际款式的结构比例和装饰手法设计角度深入和精细的完善服装正反款式图。这使学生从效果图课程中天马行空的艺术性表现思路逐步加入更多理性的专业结构和工艺理解。

女装设计课学生上交的作业内容,前后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1)调研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以展板的形式呈现),这部分内容反映出学生现阶段艺术审美水平、对设计元素挖掘的思维水平、对构成形式美的把握等。尤其是通过服装造型设计部分的调研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设计的方法论部分理论内容的理解深度,通过色彩调研部分内容则可以看出学生对色彩构成学中各种搭配及采集重构手法的应用现状。(2)设计草图册及效果图、款式图展板,从完成情况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在手绘技法方面的不足和优势。款式图的部分则体现出学生对局部造型的比例关系认识和细节创新设计能力。(3)平面结构图或立裁的样衣片,这部分内容看似脱离了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却能给学生在下一门工艺课程提供延续的基础。随着对结构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工艺流程及细节差异性的学习,学生将逐渐得以打通设计构思和完成作品之间的重重阻碍。在此基础上快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并避免在以后的设计中出现不计后果、无法实现的造型结构。

在接下来的女装制图与工艺课程中,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的版型设计和原理知识学习及样衣制作之外,还需要继续完成上一门课程延续的课题。作业内容包括:(1)女装设计课程中上交的结构图的修正图、以及标识修正原因和所有数据的1:5结构比例图。这部分内容将在专业结构老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完成,再次使学生明确数据关系对服装造形视觉效果的影响。(2)上交最终样衣成品。学生的实际制作水平将面临巨大挑战,包括对面料表面的装饰再造也再次检验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3)拍摄样衣的平面宣传照,并利用电脑排版制作成海报形式上交。与学生的摄影课程直接衔接,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形象设计课程中所学知识发挥创意和个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在类似游戏的状态下结束全部课题内容。

总体来看,这种连贯型的课题设置有效检验了学生目前的综合技能水平。包括: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方法论知识、材料性能的理解和二次改造、服装结构制图及立裁运用、服装工艺流程及细节设计、服装摄影技法、形象设计、电脑软件应用等等。这种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迫使学生必须运用原创性思维,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自己不断面对和挑战自己的劣势,同时激发学生发挥个性化优势。在课题结束时,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就会成为学生今后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动力和压力。

三、关于此次课程衔接方法实践的反思

此次教学方法的实验历经两门课程共8周时间,总学时数为112。在以往教学内容基本不被删减的基础上,相对增加了学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在设计调整阶段和工艺制作阶段的工作量和压力较大,这也使得部分基础弱、心态不够稳定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最忙碌的阶段就需要老师不仅要从技术上给予指导,还要关心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在学生面临瓶颈无法突破时,应该多以肯定和引导为主,避免打击和过多的比较,帮助其及早调整状态找出解决方案。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相关课程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无论是对课题的筛选研究、对学生进度的及时反馈和对一些课题专业问题的讨论。

通过本次课程内容的改革实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成绩,也由衷体会到教学方法创新所带来的显著效果。无论从知识内容的融合和灵活运用角度还是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角度来看,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呼应都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尝试。在当前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作为教育者更应该主动地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和模式,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颂阳.论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6).

第4篇: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关键词:智能纤维;安全服装;发展趋势

智能纤维越来越受到相关行业的关注与认可。智能纤维的相关研究和智能纤维服装设计硕果累累。按照已有的设计元素和理念,联系实际生活,可设计出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服装。但是在现代社会安全问题突出、劳动环境各异、生活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的背景下,如何运用智能纤维研制出多样化的安全服装意义深远。

一、智能纤维相关概念

智能纤维是指能够对环境的变化和刺激,如机械、热、光、湿度和电磁等进行自动感知,并能够做出反应的纤维。现阶段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智能纤维有:相变纤维、变色纤维、形状记忆、耐撞击材料、智能抗菌纤维。相变纤维能够实现固态与液态相互自由转化(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变色纤维(含铬)在受到光、热、电灯刺激时,材料表面颜色可发生逆转;形状记忆纤维在特定环境条件刺激下,可恢复原状;耐撞击材料(D3O)可缓冲撞击力,防护各种外界撞击;智能抗菌纤维能够在纤维内部包裹抗菌剂,对纤维材料的耐用与安全性能进行有效保护。和传统材料相比,智能纤维的突出特点是集感知和处理信息于一体,具有自我感知、诊断和修复的功能。因此,将其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产品可实现功能多样化和应用产业化。智能纤维在纺织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类:智能变色纺织品、智能微胶囊调温服装、智能电子传感类服装、智能抗菌服装等。

二、安全服装设计中应用智能纤维材料分析

与过去传统服装设计相比,智能安全服装更加注重智能纤维材料的织造、纺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很注重服装的时尚型与舒适性,因此智能服装设计更加凸显出流行元素和服装设计和材质的舒适性和实用性。与此同时,设计过程中对服装功能的智能化、安全与便捷化也给予相当的考量。

(一)造型设计原则

应用领域不同,智能安全服装对造型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尿湿感应幼儿短裤设计中,根据婴幼儿身体和生理特点,运用湿度传感器原件,将短裤设计为三角形,上方紧,但是不会勒到皮肤,下方松,裆部选择不同面料并且采用双层结构设计,确保在长时间活动下婴儿裆部的安全和舒适性。除此之外,在衬衫和智能按摩服装设计中智能针灸元件运用也是相当频繁的。智能针灸元件根据体型和穴位特征,设计在服装后背肩胛部位,[4]在服装前胸部位设计功能为放置元件终端控制器的口袋,后背处采用育克设计,育克运用复合双层袋状结构,这种结构便于按摩装置拆卸清洗和整理。针灸按摩设备通过在服装内部震动刺激人体穴位,发挥缓解疲劳与方便日常穿着的功效。

(二)功能设计原则

与传统服装相比,智能安全服装不仅能够遮体避寒,而且具有保障人体安全的功能。

1.安全防护

现代社会中,分工的细致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工作环境和强度各不相同,外界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有的劳动环境与强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威胁。服饰堪称人体第二层皮肤,在人体免受外来伤害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比如,专为儿童设计的交通安全服装,在其前胸、后背、侧缝和口袋部位,运用3M反光和荧光材料,能够有效警示司机安全驾驶,保障儿童安全;再比如在运动员服、摩托车服和特殊环境中穿着的保护特殊部位的服装设计中,运用D3O(耐撞击材料)的原始特性,将其服用性能转换,保护人体免受伤害;特殊作业人员,如消防员服装设计中都运用智能材料进行特殊安全防护。

2.安全监测

运用特殊传感材料并使其性能不断优化,在不同环境中使服装具有特殊的监测功能,如个人生活监测、军用监测、医疗监测等。在日常生活中,需特殊关照人群(如儿童和老人)的主体思维意识不够健全或者退化,因此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所以,带有定位功能的服装对其家人及时掌握他们的行踪具有重要意义。无缝服饰中织入天然纤维和光线材料,并运用服装内部细微导管进行连接,这种设计在军事上可用来探测子弹。在老、弱、病人服装中安装一个可实时监测其血压、脉搏、心跳等生命体征的传感器,可对他们的健康状况做到高效监测,提高医疗效率。

3.休闲娱乐

电子、传感和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技术,并导致了服装的娱乐化。例如MP3音频播放器,将其外观设计与服装配件风格一致,如拉链头采用长方形,纽扣采用圆心形式,肩章为任意形式,服装穿着性不仅得到了保留,娱乐休闲性也得到了提高。

三、智能纤维在智能安全服装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在设计和应用方面,智能安全服装进一步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功能性服饰开拓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现阶段科技发展势头迅猛,极限运动受到很多都市人的青睐,智能服装特别是特殊安全防护服装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现代服装纺织领域中,智能纤维在智能安全服装中的运用研究是在传统领域基础上的一次质的飞跃。通过这些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从最初的理论研究阶段逐渐向实际运用阶段转化。通过研究智能纤维的发展现状,讨论智能服饰的分类,对安全防护服饰设计的重点有了全方位的把握。不只是局限于智能面料和科技原件的组合运用,从服装设计层面来讲,智能安全服装要按照其在智能化和安全化方面的特征,结合人体穿着实际体验与感受进行综合设计,这个要求为智能安全服装今后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服装,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内涵与外延在不断丰富与扩展,不只局限于实用、舒适与美观,现已逐步向智能化与安全防护性能扩展。伴随着各种各样智能纤维的发明与投入使用,智能安全防护服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中,其明确的设计指向与多样的防护措施,获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前景。智能安全服装带给大众的不只是对安全疑虑的消除,更是新的生活理念与模式。

作者:潘君丽 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清云.服装材料智能选择方法的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22):199-200.

[2]沈雷,洪文进.智能纤维在智能安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棉纺织技术,2014,(06):78-81.

第5篇: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关键词]乡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强镇扩权

[作者简介]姚莉,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60-04

一、问题的引出与概念的界定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由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膨胀而引发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为解决和处理对这些危机,理论界掀起了治理研究的热潮。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集中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农村社会稳定形势堪忧、农民上访事件不断,甚至形成了农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对立。这些社会问题使得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它所面对社会治理困境不容忽视。本文拟从前人研究的基础出发,全面分析我国乡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现状、问题和改革实践及启示,并进一步提出深化乡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改革的建议。

一般说,社会治理能力是指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它是指公众对涉及社会管理的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政府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水平之间的持续平衡过程。社会治理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治理泛指所有与乡镇政治、行政、经济、社会变迁有关的管理体制和变革模式,包括政治上的村民自治或乡镇自治;行政上的乡镇管理机构、体制和方式;经济上的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建设;以及国家与社会(具体就是乡镇政府与农民和农民自治组织)的关系等。狭义的社会治理是指乡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体制、机制、方式等各方面的改革与综合,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乡镇政府能够有效发挥其治理能力。这是因为:首先,这是由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的范畴决定的。虽然关于农村社会管理的范畴还处在争论之中,但至少包括上述列举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都可以纳入公共物品的范畴,而政府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就涉及到政府能力的问题,因为能力建设是政府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础。其次,这是由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历史反复地表明,良好的政府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须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笔者更倾向于在狭义上运用社会治理的概念。因此,从内涵来看,乡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可以转化为乡镇提供的涉及社会管理等公共物品的能力,而供给的过程即是其能力作用的过程,包括获取要提供的公共物品资源的能力、决定提供何种公共物品和如何分配这些公共物品的整合和配置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涉及到乡镇政府职能划分、行政权力运用等问题。

二、我国乡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现状

(一)乡镇政府公共财政能力较弱

影响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首要因素是政府的财政能力,分税制改革后,乡镇政府公共财政能力偏弱已经是一个明显的事实。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财权的配置主要源于1994年后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该体制基本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职权,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比照这种方式,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间包括与基层乡镇政府财政职权的基本配置。中央拥有财政税收的最大权力,而乡镇政府财权空间则被逐级压缩,财权逐层上移。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使这种状况更加明显。乡镇政府的巨额债务即是一典型的例证,据保守估计,我国县乡两级的债务已经高达5000多亿元,并且每年以200亿元的速度递增。乡镇政府财政能力不足,制约了其资源获取能力,而资源获取能力的强弱影响了乡镇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直接表现在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和涉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或低效供给。

(二)乡镇政府权力虚置,存在授权不足与越权并存

政府能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使行政部门能够强而有力,所需要的因素是:第一,统一;第二,稳定;第三,充分的法律支持;第四,足够的权力”可见,政府能力的强弱与行政权的大小有关。虽然宪法赋予了乡镇政府方方面面的权力,包括领导本乡镇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卫生和计划生育等工作,但实际上这些权力因没有实际的机构载体而被虚置。乡镇政府在形式上设有包括农经站、农机站、水利站、林业站、畜牧站、文化站等名目繁多的机构,然而这些“七站八所”并不为乡镇政府管理,形成对乡镇政府实际上的授权不足。另一方面,在“垂直型体制”的作用下,乡镇政府为完成上级分解的政绩指标,在没有法律明确授予权力的情况下又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如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执法工作又有明显的越权行为。授权不足与越权并存使得乡镇政府很难有效地整合和配置现有资源,大部分资源被分配到实现政绩指标上,而与社会治理密切联系的公共物品难以提供。

(三)乡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单一,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不足

目前,农村公共物品大多是由乡镇政府和部门自上而下来决策供给,供给的主体多来自于政府。主要的提供方式是:预算内的包括财政拨款、购买服务等;预算外的包括乡镇企业上缴利润、管理费、乡镇统筹、各种集资、罚没和捐款等。比如农村的主要公共物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农业水利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农机事业服务等都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而预算外供给的公共物品范畴更加广泛,无论预算内还是预算外的供给主体始终是政府,且大多采取行政性的手段,甚至是计划性的方式,较少采用市场的方式。而治理理论和实践表明,政府并非是公共物品的唯一供给者,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网络中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发挥着一定的功能,只是各参与者中“同辈中的长者”,公共物品提供方式要包括市场化、私营化或公私合作等多种模式。当前由于乡镇政府单一的供给方式与农村生产和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公共物品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造成了社会治理有效性不足。

三、浙江“强镇扩权”改革的启示

从社会治理能力的现状分析,我国乡镇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的资源获取、整合配置和运用能力上都存在缺陷,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为了解决

上述问题,我国地方政府进行很多有益的探讨和实践。目前在浙江省刚刚推行的“强镇扩权”改革即是其中之一,其做法是直接从影响乡镇政府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因素人手改革。2005年9月,浙江省首先在绍兴市进行了改革的试点,2006年又将试点扩展到嘉兴市,2007年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强镇扩权”在全省范围内展开,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启示有三个方面。

(一)赋予乡镇政府一定的财政权用以支持其公共物品的自主供给

“强镇扩权”改革的原因之一是乡镇没有独立财权,其税收基本被上级(县、市)抽走,致使乡镇的公共财政无法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浙江省政府在支持中心镇发展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将部分财政权力下移,如在中心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金,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地方留成部分向中心镇倾斜。绍兴市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从2007年起除了上缴中央和省级财政的部分,增收部分不再由县镇两级共享,而是全部返还给乡镇。乡镇财权的扩大,能够促使基层政府将更多的支出应用到公共服务领域内,如嘉善县西塘镇原计划从2005年开始用3年的时间,每年从镇财政拿出420万元解决7个行政村的便民服务区的建设,但因为工程欠债不得不将原计划的每年7个行政村缩减为3个。“强镇扩权”使该镇具有了相当的财力,可以按照原计划实行了。可见,改革初步缓解了乡镇政府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其自主提供公共物品的积极性。

(二)通过权力下放赋予乡镇政府实际的社会管理权限

“强镇扩权”改革下放了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主要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了扩权镇政府农村科技、信息、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建设、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职能。权力下放的主要方式是县向乡镇委托授权。例如,为了填补乡镇政府在环保监管上的职能缺位,首先进行改革的绍兴县就通过书面授权的形式。在2006年底县委县政府与钱清镇等5镇签订委托行使管理职能协议书,明确规定了乡镇执法员可“对辖区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行为开展调查取证并提出处罚建议”。也就是说获得授权的乡镇环保执法员只要拿出相关执法证就可对发现的偷排污水行为进行及时处理,而不用再向上级汇报,由县级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处理。通过委托授权,理顺了乡镇与上级政府的权责关系,解决了其“有权管不了,无权不能管”的问题,化解了乡镇政府权能不符的矛盾。

(三)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实现多样化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

《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中心镇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完善“一校(高标准的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二院(中心卫生院、综合性敬老院)、三中心(文化中心、科普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以及“一路(高标准的进镇道路)、二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三网(自来水供水网、垃圾收集(处理)转运网、通村公交网)”等设施。当然这些公共物品的大量投入仅仅靠乡镇一级政府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改革过程中一些乡镇采取了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走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道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如诸暨市店口镇采取了BOT方式,由政府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当地一家民营企业占投资额的51%,其余49%由店口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出资,建立起国内第一个乡镇垃圾焚烧场。2006年该镇将一些道路、公交、公共区域广告经营权进行特许拍卖,当年即为政府筹措上千万元建设资金。乡镇政府通过BOT、特许拍卖等形式转变了其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即从原来的行政方式转变为市场方式,提供的主体也由政府单独提供转变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为以后发展成为多样化的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奠定了基础。

“强镇扩权”改革以下放财权、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核心,赋予乡镇政府一定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改革抓住了我国乡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的关键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该成为我国乡镇改革的可选路径。

四、进一步改革的路径选择

浙江的改革刚刚起步,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改革才能持续下去,实现乡镇政府权责对等、乡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一)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

乡镇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是财政汲取能力不足。这源于我国现有不合理的财政分配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因此仅仅着眼于乡镇政府的财权配置并没有抓住改革的关键问题。在单一制国家,乡镇的财政配置是从属于整个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制度的,因此要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不仅要明确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财政支持,而且还要明确市级、省级甚至中央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财政支持,具体的可以从改革现有的转移支付制度人手,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的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改变由上到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效益评估机制,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是乡镇政府具备应有社会治理能力的基础。

(二)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监督体系

拥有权力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为保证权力的有效合理运用,权力监督就成为关键。随着乡镇政府财政自主能力和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增强,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体系,促使其权力不被滥用,发挥其应有的能力。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建议是,对乡镇建立起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定位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所以在绩效考核指标上应该淡化对经济指标的追求,而应该把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治理、污水垃圾处理、社会治安、乡风文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和规划管理等公共物品供给列入指标内。但这些监督考评的方式还是行政性的,容易滋生长官意志。因此,从长远来看,应该转变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监督方式,即从行政性的转向法律性的,主要是以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进行必要的监督与干预,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责任纳入到法治轨道。即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法定义务,必须通过合法的行政程序来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接受来自权力机关、非政府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大力培育社会自治力量,发展非政府组织性质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乡镇政府对公共物品提供方式要由单一走向多元,不仅要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且还要培育多元的自主社会自治力量。我国目前建立了一些存在政府背景的官方和半官方的经济合作组织,还难以独立发挥自治主体的作用,因而可以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经济合作组织转化为非政府组织性质,让农民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和发展非政府组织性质的民办、民营的经济合作组织,不仅能够解决农民在发展农业、乡镇企业、拓展市场等方面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沟通了农民与政府的渠道,有利于他们参与到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的管理中。

第6篇: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The research analyzed the collection and the types of the anthropometric data. The average measurement design, adjustable design, utmost design and universal design were explored as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of anthropometric data. Also the main points of the data application in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firefighter clothing were summarized.

人体及其活动是功能服装设计的基本依据,在设计中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人体及其活动分析,确保服装的功能性要求。

1人体数据采集和分析

人体数据是确定产品尺寸的重要依据。只有了解人体各部位尺寸,才能确定产品的造型和尺度,使其符合人体和功能要求。

人体测量的基本目的是为设计提供参考。对于功能服装的结构设计来说,主要从静态人体、动态人体和群体尺寸等3 个方面来掌握。

1.1静态人体尺寸

静态人体尺寸指被测者处于静止状态和规范姿势(立姿或坐姿)测量得到的数据,反应了人体被测部位的结构情况。主要对人体相关部位的高度、长度、宽度、厚度、围度等部位进行测量,如身高、腰节高、胸围等项目。静态人体尺寸主要用于服装规格的设计以及与人体结构直接相关的结构尺寸设计。

1.2动态人体尺寸

动态人体尺寸是以被测者在某种活动状态下测量的尺寸,也称为人体功能尺寸,数据涉及人体四肢、躯干在伸展、屈曲时的形体变化范围与极限。动态人体尺寸测量要求在人体活动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协调一致,具有连贯性和关联性。

根据人体活动功能的特点,动态人体尺寸测量主要包括运动过程测量(如关节运动角、运动灵活性和运动轨迹测量等),动作范围大小测量(如手脚的活动范围、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向的测量等),形体变化测量(如运动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弯曲、扭转、伸直和前后左右变化等)。

1.3群体尺寸测量

由于人体差异的存在,设计产品时必须分析目标用户的特点。多数情况下功能服装是面向特定群体的,因此要以目标群体的人体尺寸作为设计依据。

在特定群体中,人体尺寸的测量值是离散的变量,可采取抽样测量的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相应群体尺寸的统计规律和特征参数。目前我国正积极展开基于非接触测量技术的三维人体数字化研究,从号型等方面为服装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2人体尺寸数据的应用方法

2.1平均尺寸设计

平均尺寸设计是采用中间人体尺寸作为产品尺寸设计依据的方法。当产品尺寸与使用者的身材关系不大,或不适宜用极限设计或调节性设计的时候,可采用人体尺寸均值。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常用标准尺寸设计,即采用中间标准体作为设计参照。

2.2可调性设计

可调性设计是用两个关键人体百分位数据分别作为尺寸上限值和下限值的设计方法,又称双限值设计。由于可调性设计的产品尺寸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能够满足大部分人使用,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同时会导致产品结构的复杂化,所以是否采用可调性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功能服装中为了实现较大范围的适应性,经常采用可调性设计,如裤腰的大小、裤脚口的收束、背带的调节袢等。

2.3极限设计

极限设计是指采用某一人体百分位数作为产品尺寸极限值的方法。根据选用的百分位数分为大尺寸设计与小尺寸设计两种情形。大尺寸设计确定的是产品的尺寸最小值,在服装设计中应用较多,例如套头衫的领口大小、袖口宽度、口袋宽等。小尺寸设计是确定产品尺寸的最大值,小尺寸设计要求产品的某项尺寸不能过大,否则身材瘦小者的使用会受到影响,如口袋底的位置高低、背带间距等。

2.4通用尺寸设计

通用设计又称为包容性设计、全方位设计,要求在最大程度上设计出效用最大的产品,考虑全部用户的需要,同时考虑经济的要求,以节约和环保的方式进行设计。

通用设计致力于满足尽可能大范围的人群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设计包括空间、产品、信息系统等,满足各种情况以使其广泛适用于不同能力和状态下的使用者是重要原则,例如左右手都能用的开口设计。通用设计还要求尽量使用通用部件,减少特殊定制的要求,降低产品成本,如消防服上贴饰的反光带、领袢、扣环等。

3人体数据在功能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本课题以消防战斗服为例进行了研究,对其结构参数、细部尺寸的设计提出了改进方案。其结构设计中考虑的人体要素见图 1。

3.1分析使用对象和人体数据

由于不同类型的人体尺寸差别比较大,因此在设计中应该首先考虑使用对象的性别、年龄和职业。在本例中,消防战斗服的使用对象为 18 ~ 28 岁的消防战士、男性青壮年。由于长期参加规律的训练,消防战士身体健壮,体型与普通人群具有一定区别,应该对此人群的尺寸进行测量和分析,确定其重要部位的统计数据和形体特征,相关人体数据采集的内容见图 2。

3.2确定产品尺寸类型

确定采用的数据类型需要综合考虑消防战斗服的整体结构、技术可行性和使用要求。例如消防战斗服中裤子的腰围采用大尺寸设计原则,并通过侧缝加调节袢和后腰部用橡皮筋的可调节设计,使服装既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又能够确保对每个人体的适应性,而且在各种活动中能有较好容度(表 1)。

3.3选择人体百分位数

百分位数的选择与满足度相关,满足度就是产品尺寸的适应域,是指产品在尺寸上满足多少人使用,以适合使用的人占使用者群体的百分比表示。

满足度取值要考虑到使用人群的人体差异性、生产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等因素。对于产品设计中人体百分位数的选择,GBT12985规定一般产品的大小百分位数分别选用P95和P5,或酌情选P90和P10。在消防战斗服的设计中采用P99和P1作为大部分结构参数的依据,以确保服装的适应性。

3.4进行产品尺寸修正

产品尺寸修正包括功能修正与心理修正。功能修正指为实现产品功能的尺寸修正,分为穿着修正、姿势修正和操作修正;心理修正是为消除空间压抑感、恐惧感或为了美观等心理因素而设置的尺寸修正。

在消防战斗服的设计中,操作修正量是进行调整的主要内容,尤其对影响人体活动的主要部位,例如袖子对人体肩、臂部的各种运动造成牵扯,在结构中需要对袖底线尺寸进行加量处理(图 3),以减少腋下的牵制。另外通过增加袖长确保活动时袖子能对手腕进行遮盖防护。

3.5确定产品尺寸

服装的外观和结构与人体形态密不可分,要根据功能要求分析产品尺寸与人体相关部位。不同类型尺寸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这需要在设计时统一考虑,分层级处理。消防战斗服结构参数的设计层级见表 2所示。

4结论

功能服装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效率、适应性等要求较高,在结构设计中应该根据人体运动和对服装的功能要求灵活运用平均尺寸设计、可调性设计、极限设计和通用尺寸设计,根据使用人群的人体数据确定尺寸类型和满足的百分位数,并进行功能修正和心理修正,以增加服装的合体性和适应性,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文斌. 服装结构设计[M](第1版).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 张峻霞,王新亭. 人机工程学与设计应用[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3] 苏军强,刘国联,袁卫娟. 基于三维人体测量的服装工业技术数字化研究[J]. 纺织导报,2009(6):110 111.

第7篇: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传感器是将各种物理化学等非电信号按照一定的规律转化成为便于处理和输出的其它物理量信号(如电压或电阻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它在功能性服装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服装的特殊需求,采用相应的传感器对功能服装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实现对着装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信号变化进行测试、采集和显示。功能性服装是指服装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如保健功能、美化人体功能、保护人体功能等,在满足其特有的功能外,更着重考虑人体着装舒适性。传感器在功能性服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服装舒适性指标的测定和信号的采集,为服装提供实时的测量、监控,实现对着装人体的动态测量与监护。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和纺织技术的发展,以此三大技术的相汇融合,为打造高科技服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传感器在研究舒适服装中的应用

传感器在服装舒适性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服装舒适性指标的测试上。服装舒适性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体着装后能够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使人处于满意或愉快的状态,能够利于人体运动和日常生活工作的服装性能。它是物理、心理、生理等多种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服装压力、温湿度等指标的测量,可以评论服装选材、结构合理与否的人体舒适程度。但由于服装是穿着在人体上的,人体曲面的复杂性及人体运动时的生理、物理变化的复杂性,给其测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利用传感器建立服装舒适性指标测试系统,可以满足精确测量着装人体静止或运动时的服装压力、温湿度变化等各项设定的指标,较直观地实时在现决定服装舒适性的综合指标,从而对服装的舒适性做出评断。测试系统工作原理框图如图 1。

工作原理为:利用传感器测量服装的压力、温度、湿度等各项舒适性指标,将测量出的物理信号转化成电信号,通过数据采集器,A/D转换放大后输入到计算机。由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显示,通过图中路径 1(实线)输出打印分析结果,供设计人员改进调整服装设计与制作。通过传感器对各指标的测试一改传统对服装舒适性的主观评判,为舒适化服装的舒适性指标测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1.2传感器在研究智能化服装中的应用

所谓智能化服装就是将微电子技术融入服装,在服装中建立一套信号采集及控制的闭环系统,即利用传感器采集人体内外环境信号,经过信号处理,由计算机或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从而完成一定作用的特殊装备,使服装具有根据人体生理、物理等需要而自动调节的功能。如图 1 路径 2(虚线)是智能化服装的工作原理。其中,传感器作为采集人体自身与外界环境信号的部件,成为智能化服装的核心。由于信号的种类繁多,要想最大程度地采集到多种信号,让微处理器做出综合判断,发出最合理的控制信号,往往需要多个多种传感器来对信号进行采集,形成多传感信号融合(Multisensor Information Fusion)这是近几年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一门新技术。以不同的传感器来获得同一对象的不同测量目标数据,利用计算方法取得综合信息。在智能化服装中设置多种传感器来实现比人类有感官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信息更灵敏的信号采集系统,将多信息融合,让预先设置的程序做出判断,得到最佳的综合结果,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在织物中植入传感器芯片,则可以将织物变得“聪明”起来。用这种智能织物做成的服装,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以调节自身适应环境。

例如,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及心理特性设计的老年智能化内衣。老年智能内衣带有多个传感器以及信号发射装置,利用传感器来测定老年人的生理指标:体温、血压、心率等的变化,利用湿度传感器监测大小便失禁老人所用尿布内湿度变化,当湿度超标超出一定的范围时,会自动开启音响系统等。其原理见图 2。智能型老年服装在设计时,更多地考虑根据老人的心律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对老人的行为作出判断,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行为:心肌梗塞、摔倒等的发生和预测,并做出相应的反映,从而能够将危险降到最低。

1.3传感器在生态保健化功能服装中的应用

生态、保健化功能服装具有防护人体,不含有对人体内外产生危害的有毒物质。传感器在这类功能服装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检测上。目前,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对服装的安全性、环保性更加注重,他们对此类生态保健化功能服装提出了严格的监控内容。但由于监控指标,如化学元素、重金属等物质在整个服装中的含量非常微小,从而给其监测评定带来困难。传统的检测方式程序极为复杂,以及测试误差的引入成为贸易中的障碍。利用专用传感器,可以实现统一标定、统一检测,测试误差小,且测试方便快捷。对一些指标的测试可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减少主观评断误差。如利用生物传感器,能对物体上的微量有毒物质、细菌等能迅速做出反应。将这种传感器应用于服装检测,便可迅速测出服装材料所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的含量,从而断定其是否超出环保要求或具有防菌等功能。这种测试方法同原有化学检测相比,具有高速高效、高精度的优点。

2针对服装特性的传感器的研发

服装是穿着在人体上的,因此安装在服装上的传感器应充分考虑服装穿着舒适性。在研发服装专用传感器时应具有以下特点。

(1)形状轻薄,体积小。这样的传感器安置在服装中不会破坏服装的结构,也不会因重量影响而降低服装舒 适性。

(2)传感器的精度可以针对服装所要具体检测的项目,可高可低,对一些检测项目避免精度低而测量不准确,同样也避免一些项目采用过高精度传感器而造成成本增高。

(3)传感器的温度性能要求可具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检测人体内部生理等信号的传感器。此类传感器往往安装在与人体贴身结合的内衣上。由于人体温度恒定,因此传感器的温度性能要求接近人体体温恒定即可;其次是用于检测着装人体外部环境的传感器。着装人体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范围广,因此,此类传感器的设计要根据外部环境的温度来确定其温度性能,要求严格。

(4)服装用传感器应具有一定的防静电、防电磁干扰的性能。由于人体与服装之间的摩擦会产生静电,抗静电有利于保证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以及测量精度。防静电也可以保证传感器测量信号的稳定、准确,确保测量信号不被其他信号干扰而引入测量误差。

3结语

将传感器技术与纺织技术、服装工艺技术、生物化学技术以及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而联合开发的新型传感器,将成为服装专用传感器的主流,为新一代高科技数字化智能服装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人才;专业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居民的收入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增长,对于服装的要求逐渐提升。因此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以及创新性的设计思维是当代每一位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服装设计不仅仅需要对设计人才的智能培养更需要对他们的技能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符合当代服装设计的要求以及人们对于潮流服装的追求。我国服装行业对服装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是必然趋势。所以,服装设计教育者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进行积极的摸索和探寻,根据时展的要求对应用型服装设计工作者按照厚基础、宽知识、素质高、能力强进行培养,进而建立起适合时代要求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欠缺实践的动手能力,而且不具备市场机动性的意识。由于以上两点导致了应用型服装设计学生对服装产业的一系列程序不具备足够的理解与统筹的能力。现代服装行业市场具有突变性导致对服装设计者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服装学校在对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安排的课程与本专业无关和时代不符;二是没有充分的了解认识到本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的数量过于庞大,导致很难对正常的课程时序进行实现,这样就会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遏制。此外,我国目前服装设计培训教育还存在一个问题——对艺术的过分强调,导致对工程技术属性的忽视,这一点对于服装设计行业乃至整个服装行业都是致命的。

三、服装设计人才模式培养的分析

1、教育观念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需要

优化服装设计教育的生命所在就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潜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符合岗位的要求。这样可以使服装设计人才具备实践技能和比较宽泛的专业知识。通过以下两点可以对服装设计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教学内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者需要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发展的意识和教育思想。为了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基本的从业技能需要明确服装设计教学目的,仔细研究本专业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所以,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特点,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尤其是对理论教学的安排。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具备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对教育的观念进行明确并且优化教学的相关内容。

2、培养服装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途径

进取是创新的本质,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释放思维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训练、启发产生。创新人才就是指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对服装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训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它不仅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是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服装教学的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还需要对他们的创造性能力进行培养。由于现代服装设计就是对创造能力较强的人才需求。在服装设计教育过程中,应将创新意识深入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对学生课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在总结借鉴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去有目的的设计服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的进行了学习,而且还提升了他们对当代服装设计认识,有助于他们对以后工作的适应。

3、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学习能力

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来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由于实践教学是服装设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多年的实践教育探索中发现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时分配进行适当性的调整可以加强实践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例如:根据教学的任务可以用具体的设计项目来对服装设计课进行安排,通过对市场调研对趋势的分析以及对服装的材料、款式、色彩进行研究,将整体的服装设计过程与具体操作进行结合,使学生充分的掌握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吸收。

四、结语

现在是市场决定一切的时代,我们必须清楚知道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重点对设计者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在对服装专业学生的知识教学需要重视教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综合化,这样才会使得服装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拥有服装行业的基本技能,符合岗位的要求。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可以引起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增加学生面向岗位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为服装设计产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仄.服装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刘磊.国内的服装教育大观[J].中国服装,2006(5).

第9篇: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设计专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服装设计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难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现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实践型的应用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服装专业的特色性,应当理论结合实践,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改革。

关键词:

服装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实践能力

服装设计是一门教学理论和专业实践相互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学科,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有着技能性、实践性、流行变化性强的突出特点。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在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人们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而曾经的教学模式多处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教学过程过于固守成规,保守的教学过程和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应对社会的需求,甚至严重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出路,造成学生在社会就业中竞争力不足。因此服装设计教学应当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增加服装设计课程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理论结合实践,应当提高教学课程的应变性,以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可以更好的应对多种工作的需求。

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过于陈旧,传统方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需求不相符合。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并没有其的专业特色过多的做一个深入了解,课程设置上任然按照非设计类专业进行教学,对教学效果造成阻碍。教学过程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教学过多,实践少甚至没有。而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通过实践让学生能真正的掌握设计方法和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教学内容没有根据流行变化而及时更新。服装设计是一门与社会时尚流行紧密相关的课程,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时尚资讯与潮流趋势,教学内容要根据流行趋势变化而进行应有的调整。

二、服装设计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1)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根据其专业特色进行调整。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应符合其的专业特点,要和传统学科教学进行区分,譬如增强其实践性,打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要多鼓励教师在创新教学,借鉴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艺术类专业教学经验,比如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要学会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吸取灵感,在做设计的时候不要用完成任务的态度,而是要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在其兴趣的基础上完成设计作品并赋予设计作品一定的设计思想。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一些竞赛的模式提高课堂气氛,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命题设计比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又可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设计意识的协调性,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

2)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高于理论教学,很多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掌握,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服装设计相关技能的掌握。要多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战练习或实践锻炼,为今后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如可以多鼓励并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服装比赛,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思维又可以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行锻炼,学生可以通过比赛这种实践经历,学习到很多理论教学无法带给学生的实践体验。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将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结合实际的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培养实践技能强,可直接完成设计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3)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

服装设计课程和社会时尚流行紧密相关,而服装又具有流行变化快速的特点,因此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随时替换更新和服装流行趋势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服装设计课程的价值。所以对服装设计教师的要求会更高,教师不单单要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和专业技能,还要有敏锐的时尚观察能力和开阔的设计视野,随时捕捉和服装相关的讯息和流行趋势的变化,根据服装的形态、颜色、材质、工艺技巧等等的变化而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服装流行紧密相关联,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服装设计课程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上不应简单僵化的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出现知识陈旧、教学内容匮乏等问题,不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性和思维开阔性,并且实践性过弱,不能理论结合实际。而现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实践型的应用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服装专业的特色性,应当理论结合实践,采用贴近市场和潮流需求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校、企业、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可以掌握基础设计理论的同时能有开阔的独立思维和敏锐的时尚嗅觉,并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应对不同的工作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作者:董芳赵 新伟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课题及编号:

河北传媒学院第七届科研课题立项,课题编号:201523

参考文献

[1]华梅著.服饰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