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

社交媒体的演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的演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媒体的演变

第1篇: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

节假日的互动高峰

在这份历时五十五天,涉及五千五百万人的社交对话的调查中,10个世界顶级的消费品牌占据五千五百万社交互动量的27%,5个最著名的零售商占社交互动量的40%(如图2)。

调查表明,消费者在运用社交媒体参与快消品公司的相关活动中,在节假日之后出现互动最峰值,这与处在互动最低谷的节假日之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假日前后的不同阶段,相比零售商的多个快消品品牌的帖子,消费者更愿积极参与单个快消品品牌的社交媒体营销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使消费者成为社交媒体活动的一份子,通过故事与创意分享等方式可以调动消费者的参与热情。

报告认为,对于快消品牌而言,确保数字策略到位,包括利用好零售伙伴的社交媒体活动带来的免费宣传机会服务。传统上快消品牌都会在促销上大力投入来获得零售店内较好的产品摆放位置。在多渠道世界,该方式应该演变成如何让零售伙伴在他们的网站和社交媒体页面上推广你的产品。

埃森哲数字技术服务部多渠道业务主管Mac Karlekar认为,只有从高层管理者到具体营销者,都对营销投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且能够融合推和拉的策略,才能实现社交参与的效果。“我们常常看到品牌营销者进行个别的一次性的营销活动,当时的感觉或许很棒,但却无助于长期的目标战略。例如,在脸谱网的主页上,通过发放折扣码的方式来赢得点赞数量的增加,就是一种短视的策略,因为这种做法并不能识别想要吸引的粉丝类型。因此在整个推广活动的三个阶段(活动之前、期间以及之后),拥有一个科学的模式,会有助于你去计划、执行以及适当地衡量成败。”

跟折扣营销说再见

数据显示,节假日主题活动和竞争性内容位居八项策略的榜首。尤其是将节假日主题融入帖子的效果不错,例如梅西百货的节假日或圣诞主题的帖子比其他话题的帖子获得更高的回应。而在品牌的总体效果来看,在节假日前期,有关节假日主题活动的社交营销效果最好。而在节假日后期,竞争性的内容最有眼球效应。

节假日期间活动推广的效果,在八项策略中排在倒数第三的位置。显然,不完整的活动或未经规划的方案都无效。需要有了清晰的战略,信息和目标再与顾客互动。在这次调查中,少数几个品牌的不相关信息既没有带来点赞,也没有人进行分享,没能将社交媒体帖子的读者转化成顾客或粉丝,等于浪费机会。调研过程中,所有监测品牌的社交媒体粉丝数量都有上涨。少数几个品牌的新粉丝替换了现有粉丝,报告认为这给品牌商提出了一个问题:花时间开发新顾客,还是努力留住忠实粉丝?

而企业经常采用的传统的折扣营销,同其他营销策略相比,在整个节假日期间都是垫底效果。因此调查建议,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兑现承诺,就不要开展打折活动。这可能涉及两个问题,首先是需要解决供应链的问题,其次要详细描述折扣券的兑换手续。例如,一些快消品公司提供打折信息之前没有确定如何在参与活动的当地店铺兑现折扣券。有些企业因为没有清楚说明哪些店铺参与了打折活动,结果是社交群内出现了很多负面情绪,顾客抱怨店铺拒绝兑现打折券,并怀疑品牌的可信度。

报告指出,如果企业开展的社交媒体活动有可能呈现病毒式扩散,首先需要确保社交媒体管理体系到位,以便处理对话的数量。“虽然一对一的参与在当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参与是需要管理的。”Karlekar指出,让用户对你的品牌主张说一句感谢的话很重要,但关于产品的任何负面信息或是顾客抱怨是需要解决的。“我们见过很多品牌经理一时冲动,因为一个推特上的留言,制造了负面信息。品牌类型是不同的,在社交媒体上不是所有的对话都行得通。”

第2篇: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

全球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它们却未能捕捉到各种文化和各个地区的独特性。有些国家的人们更具有种族优越感,更加注重隐私,更能(或更不能)容忍风险;有些国家的人则将公事与私事绝对分开。笔者刚刚考察完澳大利亚的社交媒体发展情况,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欧洲的情况,让我们首先从德国开始。

77%德国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体

上周,我在德国柏林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了解了该国社交媒体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欧洲国家对于如何在企业中应用IT技术表现得往往更为保守和严格,在德国尤其如此。这有时候会让他们更注重策略,而不是战略,也就是说他们宁愿致力于解决具体的眼前的企业问题,而不愿在企业中推行广泛而深入的技术变革。

是的,德国企业在应用社交媒体方面一直卓有成效。一些行业领导者,例如Daimler、沃达丰和Sennheiser,在最近几年都已开始了这个进程。

就GDP而言,德国目前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在德国人的私生活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图景是非常有趣的。在美国,66%的成年网民均会定期使用社交网络,而在德国,不到一半的人会这样做。但是,相对而言,德国的移动社交网络则要发达得多,77%的德国网民均会移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体。

但是,具体而言,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在德国到底如何呢?德国是一个以结构、秩序和等级著称的社会,这些东西恰恰是崇尚自由的社交媒体的死敌。从整体上来说,消费者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与工作场所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例如,日本的社交媒体使用率在发达国家中属于最低的,因此,日本社交媒体在工作场所的使用率也是最低的。

IBM社交商务副总裁桑迪-卡特(Sandy Carter)称,当前有70%的德国企业正在使用社交媒体处理业务,其中40%的企业用它来获取用户。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德国的社交媒体使用率是相当高的。德国企业崇尚实用主义,他们会在一切可能找到价值的地方进行找寻。

德国企业使用社交媒体的典型案例

在2012年柏林召开的社交企业峰会(Social Business Summit)上,我们获悉德国化工巨头BASF——2011年营收达730亿欧元,拥有11.1万名员工——正致力于应用社交媒体联络其全球员工。

我一直在跟踪BASF的发展,就在几周前,我还在科技博客ZDNet上详细介绍过它的故事。对于一家拥有自己独特企业文化、习惯和挑战(例如,跨越多个区域,拥有多条产品线)的超大型企业来说,它需要时间和专注来改变其协同工作的模式。BASF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该公司负责社交媒体项目的主管科德里亚-克鲁布(Cordelia Krooß)在演讲中对此给予了详细的说明。

科德里亚首先描述了应用社交媒体的重点,“一家公司应该战略性地开展社交业务,这倒不是因为现在每家公司都在打造内部的Facebook。”她还指出,这需要全公司上下各个层面的人参与其中。“你需要得到来自企业高层和底层的支持”,才能让企业社交网络发挥作用。科德里亚的部门经常会收到其他部门发来的索要“专业人才审核流程”的请求,这些部门需要这个流程来考察新进员工的潜在贡献力。但是,他们最后发现这个流程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社交媒体的透明度及其评估员工的功能,已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际结果也是如此:科德里亚报告称,在过去两年中,内部社交网络的运行没有出现任何障碍。

但是,社交媒体应用于企业的结果呢?BASF付出了什么?社交业务的投资回报率永远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是IT部门普遍面临的问题。这是因为大多数企业,即使是管理完善、分工明确的企业,他们也无法在推行社交业务前后确定衡量它的关键业绩指标。然而,科德里亚还是举出了一些成功的例子。最后,她发现,社区经理在给用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管理,以及确保社交业务获得成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交业务类似于爵士乐的工作模式

Jazz Impact网站的迈克尔-高尔德(Michael Gold)在柏林也发表了一次演讲。他利用爵士乐的协同创作模式来讲述协同作业,包括社交业务中的创新之举。迈克尔说,“100年前,爵士乐冲击着音乐行业,正如现在的社交媒体正在挑战我们的企业一样。”迈克尔的观点是,我们必须走出我们的“安乐窝”,创造性地利用社交媒体时代下各种强大的工具来创造一些全新的东西。“转变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我们自身对于改变的阻力。”迈克尔说。要找出阻碍我们的因素,我们需要经常反省自己。

迈克尔最重要的观点是,“协同作业系统创造的结果远远大于各种资源之和。”这种观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正在从19世纪和20世纪的老化的工作模式转向更为动态的知识密集型的工作模式。在新的工作模式下,我们需要在快速变化的企业环境中开发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交业务非常类似于爵士乐的工作模式。

第3篇: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

当风险发生,新的规范是向我们的移动设备(不超过我们几英尺远的地方)寻找信息、播报感受、传播图像并且联系存在共同经历者。新闻媒体甚至使用脸书、推客、YouTube中的社会图像与视频,充分发挥它们作为报道的目击资源与提供保鲜信息的作用,即便包含着没有经过准确验证的话语。

鉴于社交媒体与风险间的共生关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和组织将社交媒体列入不只是他们的营销计划,而且是危机准备和响应计划。食品工业的风险评估也不例外。食品工业链中的餐厅、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其他的公司机构,正逐步通过社交媒体、以提供数字化工具的方式帮助解决问题、应对风险管理。

这种前瞻性计划是很灵敏的。只需在智能手机、平板或电脑上按几个键、每天一小时,一个受挫的客户或利益相关者便可以发起一场全球性战役。社交媒体愈加被人们作为一种新型客服热线,一旦感到不满意,客户随即,这些抱怨就能转变成全面爆发的危机。

表达对一家客服经验不足餐厅的不满,散布不达标或被污染产品的耸人听闻的图片,甚至是散布潜在的食品中毒事件爆发的谣言,也许真的是流感都司空见惯的策略。虽然是单一的声音,推客却拥有更强大的能量,点燃品牌危机只需在线的一个人就够了。

在这个强大的网民授权时代,食品行业该如何去准备?美国FDA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维护着一个博客,在脸书、Flickr、推特和YouTube上也有所作为。食品安全中心是一个致力于通过限制有害食品生产技术的使用来加强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的非盈利机构,他拥有同样强大的社交媒体线索,掌握着脸书、推特、Pinterest和YouTube的丰富数据。食品行业很多公司已经认识到,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平台、博客以及移动设备是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以及众多功能的重要商业手段。

然而,在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大部分企业还没将社交媒体提升到可能范围内。例如,最近一项商业持续力洞察调查显示,57%的受访者没有将社交媒体正式列入风险管理资源。调查者之一的辛普森说:接收社交媒体作为衡量公司可能存在风险与法律纠纷的依据,确实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之前社交媒体被认为只能在组织能力上略有改善,即意味着指示性无效或无影响,对此,一些机构已经着手将社交媒体整合进风险管理工作。

就拿FDA来说吧,刚刚提到过他们维护的几个社交媒体平台。他们自己也承认,FDA正在寻找更多的通过社交媒体交流的机会。2013年7月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FDA投入更多社会与移动资源,使更多人了解到关于食品安全与健康疗效的信息。这项报告同时表明,FDA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在利益相关者的时间与注意力上,存在很多信息资源的竞争者”。结果就是,FDA近期宣布计划增加并提高当前使用的社交媒体。

对这样新现实的认识,让逐渐掌握整个食品行业的公司接纳社交媒体,用以应对市场营销与问题解决。而社交媒体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至关重要的是认识到许多潜在在线问题可以被避免,至少可以在其演变成不可更改的危机前能被快速确定。失败的准备,就是准备失败,所有公司都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到启示:

监控势在必行

对于有效的问题应对与风险管理来说,建立有力的监控程序是基石。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在线对话监控都需要确切的促进公司变化的行动力与信息,而不仅仅是记录被在线提及的品牌。监控程序应包括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的大众社交媒体交流群:博客与信息、专业团体或是像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站,以及在读者间产生响应的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或博客帖子。考虑到全球影响力与覆盖多种语言的关键词,适当的监控措施也是必要的。

在常规工作日之外建立监控程序同样重要。因为一家企业不进行商业活动并不意味着相关的客服也随之停止。对于食品行业来说,人们在闲暇之时更喜欢去餐厅、去购物、或在家享受美食,这也就使得所谓“闲暇时间”成了问题高发时间。

最后,监控程序应该像谷歌那样,包括定期出现的关键词的快照。搜索引擎中出现搜索的消极程度是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指标,借此可以了解他们搜索的与公司、相关组织或整个行业有关的术语。如果消极结果出现在搜索结果的前10名,那有可能是重要的媒体报道或社交媒体的谈话,还需要进一步的指标检查。

透明度和访问是新标准

透明度和访问并不是新概念,但对于社交媒体来说,却赋予了新意义。先进技术拓展了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人们对它也有了更多期待。利益相关者希望开放接触相关信息的通道、增强参与会话的能力,这会满足他们对信息的期待。以食品为例,他们希望得知食品的原料、营养价值,了解整个食品生产链。而且,当有问题发生时,不论对于产品本身还是产品消费结果,消费者都希望能在在线客服平台或公司主页上得到及时回馈。有时,这样的期待并不公平,但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接受并正视的现实。

客户不止依赖企业提供透明度和访问。过去几年,审查网站和工具充斥着整个网络,包括Yelp、谷歌对地方模式的评论和一些其他形式。个人同样通过脸书、推特以及博客发表评论并提出可以影响决策的建设性问题。这些言论与建议对于购买决定往往有非常大的影响。事实上,一个被广为引用的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表明,Yelp对一个餐厅的星评价,可以转化成5%~9%的收入。

积极、忠实与反对,如同婚姻

沉默非金。面对客户的疑问与在线帮助咨询,沉默不语只会让其他人趁虚而入,或是用别人的谴责填充你的无声,这对你的品牌与公司都是极为不利的,甚至会导致误解。而且,沉默通常被认为是认罪的表现。

如果不能马上给出所有答复,没关系。一个简单却及时的反馈也意味着客户的问题正在被关注,随之而来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这就提供了一个缓冲时间,但一定要在随后给出简短的回复。

整体思考

不仅文章、图片、视频等材料永远存在于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中,搜索引擎本身也是利益相关者的新型直接接口。心力与智力的战争首先从搜索开始。事实上,80%以上的在线会议开始于搜索引擎,用户通常不会输入公司的网址。本质上讲,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与公司或品牌相关的关乎搜索结果的“一个人”。

制定内部流程和放置系统

第4篇: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

电视接收终端演变的第一个特点是终端智能化、网络化。据DisplaySerch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智能电视达到1675万台,占电视市场总量的37%,预计2013年超过一半,2015年将超过90%。据奥维咨询统计,2011年上半年国内具有智能概念的产品型号已达124款,国内电视机生产企业如海信、创维、TCL、长虹、康佳等都推出了各自品牌的智能电视,智能电视进入全国家庭已指日可待。

智能电视也叫网络电视,它不但具有传统电视机的所有功能,还装载了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可以绕过广电传输网络实现互联网宽带连接,用户像使用计算机一样直接进入互联网应用界面,搜索观看网上信息和节目,也可以通过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分享更多的节目。终端的网络化使电视用户可以自主地寻找搜索网络上的各种内容,意味着互联网将成为电视媒体新的主要传播渠道,区域电视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扩大传输范围,覆盖全国,初步具有与中央台等强势电视媒体进行竞争的平台优势,电视媒体的竞争态势出现变化。

终端演变的第二个特点是接收终端的多元化。网络终端虽然使传统电视的渠道垄断优势不再,但同时也使传统电视媒体挣脱了单一传播渠道的束缚,向多元化传播方向发展。目前,电视接收终端呈现两种形式,即固定接收终端和移动接收终端。固定终端有传统电视终端、网络电视终端、车载电视终端、楼宇电视终端等,移动终端有智能手机终端和平板电脑终端等。作为网络化接收终端,智能电视只是其中的固定终端,还有大量的手持智能手机的移动终端用户分散在全国各地。移动终端和智能电视一样,同样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能够以频道或信道的形式接收广播形式的数字音频和视频内容,这都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HSiSuppli研究报告称,2013年智能手机销售比重将达到销售总量的54%,传统电视媒体纷纷推出了移动网络客户端,进一步拓展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如中央台、山东台、北京台等传统电视媒体,都相继成立了手机台,使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通过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全国各地拥有移动终端的用户中。这些用户可随时随地、随心随手收看电视信息和节目,直播、点播、下载、互动,收看各级电视媒体播出的优质内容。

终端演变的第三个特点是终端程序化,电视用户可以自行下载安装各种应用程序。国内电视机厂商如海信、创维、TCL、长虹、康佳等都在终端界面上设置了App Store供用户选择下载应用,许多厂商还仿照iphone的成功经验,允许软件开发者将开发出来的应用软件上传到App Store,供终端用户免费或付费下载。终端程序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机的功能和角色。

交流工具应用程序的终端应用,使传统电视机成为新的社交工具,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和电视节目对话或互动的机会,如三星智能电视就内置了Twitte、Skype、Facebook、Googl e Talk等社交程序。上海广播电视台打造“百视通看点”等社交类电视应用产品,在百视通多屏平台上展开,用户能够在观看电视时利用屏幕侧方的微博实时分享直播,回看内容,并使用“百视通看点”进行围观和评论。①移动终端用户可以使用智能手机通过微博和SNS网站参与电视节目讨论。AXS TV Fights是国外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应用程序的代表,软件允许用户实时参与到直播节目中,与运动员、粉丝、主持人聊天,为节目投票,并且可以查看自己在设备排行榜上的活跃度等。

电视节目搜索向导类应用程序的嵌入,使电视终端用户能够自由地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进行搜索,寻找自己想看的视频和节目,同时还可以对节目进行标注,提醒收看,并提前了解节目背景。同时,对传统电视频道,智能终端也通过程序对电视频道信息进行了汇总和分类,如海信智能电视终端就嵌入了“电视汇”节目选择菜单,将电视节目信息汇聚起来,用户无需频繁换台就可以轻松便捷地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终端功能控制类程序的应用使移动终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遥控电视,定制内容,如W.TV手机电视是基于流媒体平台开发的一款智能手机电视客户端应用程序,能够帮助用户在智能手机上收看和预订电视节目,让用户在观看电视荧幕的时候,了解节目的介绍和故事梗概,并且可以方便地分享给朋友。

电视接收终端网络化彻底结束了传统电视机单一功能的时代,意味着传统电视媒体由于制度设计而形成的传播渠道垄断优势消失殆尽,颠覆了电视媒体的传播格局,它不光让所有电视媒体都平等地成为用户终端界面上的一个站点,而且也使区域电视媒体跨越了制度障碍和行政区域划分界限,通过互联网随意进入任何一个家庭和终端。终端的演变直接导致了传统电视媒体传播渠道的改变,重新审视电视媒体的传播平台、重新制定传播策略成为各级电视媒体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各电视媒体不能再固守传统电视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应根据这一变化,在继续拓展传统频道影响力的同时,改变以往重频道轻网站,将网络电视定位为主流频道的补充的这种倾向,强化网络频道的投入和建设,全力拓展电视媒体的网络影响力。尤其是地方电视媒体,必须重新认识网络电视台及网站的重要性,树立网络电视台是全国性电视媒体这一概念,以全国乃至全球传播的视野重新定位网络电视媒体。因此,电视媒体应制定网络电视的全国覆盖计划,努力在网络电视终端这一平台上,让所有网络终端用户找得到、看得见。如果说接收终端的网络化为传统电视横向广度上提高覆盖率提供了新的路径,可以让各级电视媒体在广播电视网络以外开辟新的传播渠道,进行跨区域传播,那么,接收终端的多元化则为电视媒体挖掘区域受众提供了纵向的深度空间。

终端的程序化使电视用户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搜索。搜索功能为电视用户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传统电视媒体与电视观众接触的难度。面对以网络电视接收终端为主体的电视接收新环境,如何让用户能主动地、便捷地找到自己的站点,接触自己的节目,这是所有电视媒体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在传统终端时代,单一的传播渠道和单一的接受终端使电视媒体和受众别无选择,因此,电视媒体必须依据接收终端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电视媒体应利用终端多元化的特点,整合渠道资源,进行全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地营销推广。如通过公交旅游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扩大电视媒体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引导受众去了解自己的媒体;通过网动,利用网络社区以及博客、微博、飞讯、论坛等各种途径和场合,组织有利于提升自身媒体知名度的话题和活动,将媒体的影响力扩散到所有家庭电视终端和手机终端界面所呈现的各个站点、各个环境,使受众在打开电视接收终端时能迅速及时地捕捉到地方电视媒体的信息。同时,制作免费的手机用户的App应用程序,向全国用户推广自己的节目。

终端网络化、程序化也引发了用户媒体接触方式、人机交互方式和内容使用方式的变化,势必影响到电视节目形态的相应变化。如基于移动网络终端传播定制化、个性化、碎片化、交互性等特点以及移动终端屏幕尺寸、电池容量、网速、存储量等因素的制约,电视媒体的节目形态要尽量与之相适应,尽可能地根据不同接受终端的接收特点以及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规律,推出不同的节目形态。节目内容和形式也适应电视交互性这一新特点,在互动上下工夫,让受众主动参与其中,在观看电视节目时能够与媒体交流,与朋友分享。电视媒体也可利用交互系统对用户的收视习惯、收视兴趣等进行实时检测,对用户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从而为电视节目的采编提供依据。

终端程序的应用也将改变电视媒体传统的广告吸纳方式和经营方式,因为终端的网络化、程序化使观众细分成为可能。终端程序以使用网络电视接收终端的人群为基础,以互动反馈数据为依据,分析、判别、归纳用户的收视行为、收视兴趣和收视习惯,从而设计与用户行为相贴近的广告模式,让电视广告客户能够轻松地定位有效目标人群,从而做到广告投放有的放矢,为广告客户谋求最大的广告效应。同时,终端应用程序的使用也使电视广告的播出方式和电视广告形态发生了变化,互动式广告将受到用户的喜爱,因此,电视媒体广告经营部门应帮助客户设计策划互动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广告产品,以适应不同终端、不同形态的人群需求。海信网络电视机嵌入了与京东商城进行战略合作的乐视网,电视观众可直接通过终端界面进入乐视网观看网络视频节目,而京东商城利用乐视网进入了电视终端用户的家中,其合作方式是在影视剧中加入商品元素或者在影视剧播放的过程中弹出剧情中出现过的商品,以吸引用户点击进入京东商城购买页查看详情。②京东商城的这种广告营销方式或许也能为传统电视媒体在网络终端时代的广告经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1年度委托科研项目《三网融合背景下区域电视媒体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影响力提升机制研究—以西安电视台为例》(2011ZGXH030)]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第5篇: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

“网络人口红利”时代即将风光不再

中国的网民规模仍在逐年增长,2011年网民总体已超过5亿,然而光鲜的数字背后无法抹去的事实是网民规模增长的速度已经趋缓。2009年,互联网年增长率首次低于互联网普及率,随着这一网民增长拐点的出现,近年网民增长率不断下滑。2011年CNRS-TGI调查主要的17类网络应用中,仅有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购物等五项应用增长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网络软件、网络新闻等大量活动的使用率出现了负增长。依靠网络人口红利挣大钱、挣快钱的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市场的日趋成熟终将抬高网络应用门槛。

近五年数字化浪潮对两类“父母”影响最大

从不同生活阶段来看,两类人群受数字化浪潮影响最大,分别是中青年父母族(25-34岁已婚,家中有0-14岁小孩 )及中年奔波族(35-54岁,三代同住)。这两类人群不论对高科技的态度及对网络的使用率上,在过去五年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网络对于这两类人群而言, 也从单纯的咨询工具演变为全方位生活助手。2006年,使用搜索引擎及浏览生活休闲资讯是为数不多使用率超过15%的两类应用, 2011年, 聊天交友、收发邮件、浏览网站新闻、玩网络游戏、观看视频、网上购物等应用遍地开花,不低于18%的使用率让网络成为交流/娱乐/资讯/购物等综合新平台。

传统媒体分界正在消失,媒体和受众的外延正在拓展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屏的出现,传统的媒体分界正在逐渐消失,在IPAD的世界里,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互联网媒体,它们都有视频、音频、文本、社交媒体和图片,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随着媒体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媒体也开始转变角色:媒体延伸为一种服务,为受众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社交平台以满足其需求;而受众则化身为用户,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媒体的信息。

电视:观众分众化、交互化需求凸显

第6篇: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

当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体时,就已经意味着一个全新的互联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人人都是电视台、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网络发言人的全新的传播时代,这是一个即刻互联、即时互联的时代。在互联时代使品牌营销的环境发生了两个大的变化:

1. 顾客成为了一个立体化的整体,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很轻松的找到对方,在这个情况或环境下,企业可能不了解的情况,顾客内部已经洞悉了。

2. 营销进入了一个越来越透明化经营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全新时代,透明与诚信成为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必须履行的价值观,在这个不得不适应的全新价值观时代,针对企业,顾客已具备了更加强大的力量。

研究发现由于上述互联环境的变化使得品牌营销要面临新的挑战,具体地说,一是消费者借助于互联网的信息工具使得对于产品品牌的信息对称度大大提高;二是将由过去需要认知产品品牌与终端服务品牌的二次消费体验,整合转变为主要从终端服务获知品牌信息的一次消费体验模式;三是消费者对于服务不只是简单接受过去的模式,而是变得更为讲究与主动,这就使得产品与服务的传递过程大大拉长,消费者可以对于各专门环节给予更为充分的设计与评价,从而构成了新型的细分服务行业。说得通俗点就是整个电商行业的各个环节都有话语权。

如今品牌营销者、研究者、咨询者和传播者已经变得很困惑,似乎过去流行的商业方式正在逝去,而且正在变得非主流,而核心的生意似乎与渠道的构建、一体化服务链接在一起,品牌经营者要顺应消费者行为变化而产生的渠道媒体能量的释放。可是今天不少经营者对于服务业的这场革命认识依然滞后,对于渠道革命发生的现实还没理性认知,而对于服务变革的需求与相应的设计则处在滞后的状态,对于服务革命、终端媒体的崛起还处在懵懂状态。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必须改变营销管理方式,适应互联时代的品牌营销新规则。

在这个新的即刻即时互联时代,品牌营销又有哪些新的问题值得注意呢?

1. 增加品牌可信度与品牌信任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企业信息透明化,品牌可信度也随之彰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都有可能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演变为一场公关灾难。倘若问题实际发生,商家应秉承为错事而道歉、为解决问题而工作的态度努力修复其品牌可信度。如网站在支付上、行业标识上、业内认可标志上要显著,这样才能产生信任,消费者才有可能选择并进行网站。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品牌信任尤其脆弱,因此赢取消费者的信任却或许是商家树立品牌可信度最重要的推动力。如何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营销的同时,帮助消费者建立对品牌信任,增加品牌可信度,是商家需要关心与花费心思攻克的难题。

2.满足需要与品牌核心价值

如何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了解消费者内心感受需求变化,了解消费者在购物时,产品的那些特点是影响其购买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对诸因素排序。这些对网络环境下品牌营销显得更加重要。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新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出现,企业应该深入的了解市场行情,前瞻性地发现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与未来的需求,及时发现品牌的制高点,抢占消费者的心智空间。记住:品牌核心价值不是企业自有的,而是来自于消费者的心声,一个品牌核心价值只有贴近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体现出对消费者的细致关怀,才能拨动消费者心弦,让他们心灵受到感染、震撼,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偏爱和忠诚。

3. 彰显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观念

当今的品牌营销是文化、价值和情感的营销。节能环保、人文关爱等社会责任、价值观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巨大满足。因此借助互相网社交媒体彰显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品牌营销将成为未来的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选择。企业如何通过社交媒体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来提升品牌影响力、赢得消费者和公众对品牌的认同,将是值得企业或商家认真研究的课题。在全新的互联时代中,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工具的实质是个以价值观和爱好等区分社区的新时代,在这一时代消费者希望能够购买到品牌产品或服务具有的价值观和理念能够与自己所欣赏或推崇的价值观及理念相符合。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了解企业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品牌所信奉的经营理念,这些对消费者来说越来越重要了。

4. 扩大传播途径与品牌体验

在互联时代从单一角度、单一传播通路支撑品牌营销传播是无法达成与消费者深度互动的效果。只有全方位、多角度才能让消费者体验到品牌的全新魅力。

影响品牌体验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信念。因为消费者的信念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观念。二是消费者的兴趣,特别是能为消费者带来额外的情感性利益的倾向。三是消费者期望为拥有物所表现的行为。真正把握好这三个方面,还得要去了解当今的消费者,他们是什么,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要做什么等等,最关键的是他们体验到什么。拓展传播角度要从影响品牌体验的因素入手。

如阿迪达斯为了应对耐克市场策略的变化所启动的全球换标营销活动就是一成功的例子。该活动不仅重新制作宣传大片在电视媒体轰炸,同时为了吸引消费者参与其中,阿迪达斯借助互联网还采取了三个全新的步骤来加深消费者的体验。首先,鉴于视频网站的巨大影响,阿迪达斯宣布与视频网站合作,对活动进行网络视频直播,将一场几百人参与的推广活动,扩散到亿万视频受众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吸引人的事情,引起了消费者的期待。其次,加深与消费者的互动,在网络上开展“明星徽章申领”的活动,进一步聚拢人气,培养兴趣。再次,在直播阶段,全方位报道与即时互动并行,在网络上引爆二次传播。最后,宣传收尾之时,迅速筛选并剪辑出精彩花絮,传播保温宣传效果,延续宣传热度,延长传播周期,增加消费者信念。这一手法无异于一场品牌粉丝的“全民狂欢节”,从开始启动到最后落幕,要求每一个步骤都做足噱头、攒足悬念,各路媒体立体轰炸,并裹挟消费者主动参与其中,形成强大的互动和二次传播势头,不断强化消费者的品牌体验,最终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不可替代的印象。

第7篇: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

很多自媒体人和创业者更是直接去践行,努力地想抓住社群这个大风口。他们看了一本又一本的社群理论,学习了一项又一项的社群运营技能,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社群。可现实情况却是,很少有社群成功了,在商业变现上更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感觉就像,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要想"过好这一生","懂得很多大道理"只是个必要条件,你不去践行这些道理,自然过不好。更残酷的是,你懂得了大道理,你也在践行,可是如果没有找到人生方向,或者朝着错误的方向在努力,你依然经营不好这惨淡的一生。

同样的,你只是认识到了社群的重要性,你只是懂得了许多社群的理论和方法,可是你却没有找到社群这风口的方向,或者你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挣扎,你当然运营不好这垂死的社群。

何为风口?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风吹的方向。可见,要想乘着风口飞起来,找准方向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说社群是互联网的大风口,那社群的风口又是什么?也就是说,社群路在何方?

电商吗?好不容易把大家忽悠在一个社群里,平时把大家伺候得这么好,关键时刻我卖个东西不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吗?

我不做电商,我就向群成员收个会员费,不交钱的我不带他玩,可以吗?

都可以。作为社群具体的变现模式,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变现方法,可无论是电商,还是收会员费,它们都具有普适性、具有成为"风口"的潜质吗?

很难说。罗辑思维卖书、卖年货,吴晓波做"吴酒",依靠的是罗振宇和吴晓波强大的个人魅力,他们走社群电商之路的成功,不好说是电商之路的成功还是个人品牌的成功。对于广大普通的社群来说,我们很难达到他们的这种个人影响力。

同样的,很多收费社群的成功,你很难说是收费模式的成功,还是个人魅力的成功。毕竟有很多的脑残粉为了见真人一面连身体都可以贡献,现在贡献一点会员费又算什么。

那社群的风口到底在哪里?我认为,社群媒体才是真正的下一个大风口,是广大自媒体人和社群主应该抱住的大腿。

2

什么是社群媒体?先强势插入一个定义:社群媒体即社群化媒体,是针对社群生产内容和由社群产生内容的媒体组织。它的内容既面向社群,又来自社群。

下面我们来分析社群媒体是如何形成的。

普遍认为,社群是一群人基于共同的使命和愿景(内容、兴趣、目标等)而形成的组织,并通过共同的仪式来强化群成员间的认同感。

一个社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首先通过内容来吸引用户,再通过内容(内容即是围绕使命和愿景而产生的)筛选用户组成群成员,形成社群。社群成功运行后,又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也就是说,社群通过内容吸引群成员,而内容又是由群成员共同产生。在这里,群成员间互相交换内容信息,产生强大的威力。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切,内容是关键。一切内容皆媒体。我们知道,媒体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换内容的载体。在一个社群内部,存在着频繁的内容生产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而且这种交换是所有群成员对所有群成员的,即“多对多”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社群即是媒体。

媒体是会随着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的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1对1”信息交换时代,我们有电话电报媒体;在“1对多”信息交换时代,媒体变成了广播电视;而如今的"多对多"信息交换时代,相应地则产生了互联网媒体。社群是典型的“多对多”信息交换,因此,伴随着社群的产生而产生的社群媒体,是媒体随着人类信息交换形式的变化而自然演变出来的结果。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的组织方式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自媒体的粉丝群和基于微信的兴趣群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导致人类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又一次变革,社群成了新一轮的人类组织方式。如今,“人类重回社群”已成共识。

既然社群成了人类新的和必然的组织方式,而新的组织方式必然会产生新的媒体形式,因此,媒体则必然会演化出社群媒体。通俗点说,社群媒体是媒体的未来方向。

3

我们知道了社群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问题来了,社群媒体是如何运作的?在分析社群媒体的运作模式前,我们先来看看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

传统媒体一般都是有一个中心的,由中心产生内容,通过内容吸引粉丝,然后向粉丝售卖广告。传统媒体只有产出和传播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写,一个看,模式简单,可持续性也不强,对中心的原创能力要求非常高。比如现在很多的自媒体,还有最近火得烫手的网红,走的都是这种模式。

社群媒体则是去中心化的,它通过内容吸引并筛选用户,筛选下来的用户形成高质量社群,社群通过一套规则体系,又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如此循环,社群持续健康发展。一旦社群媒体大循环形成,围绕社群所能够产生的商业模式则非常之多。

在这里,不仅仅有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还有高效的互动。内容不再由一个中心产出,而是整个社群成员共同贡献。不仅如此,社群媒体由于群成员的高粘性和高互动,其产生的内容往往是高精准度的,因此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效果将大幅提高,而成本却大幅降低。也就是说,创业者和自媒体人组建社群后,走社群媒体的道路,流量问题会迎刃而解。

比如李笑来收费的“七年就是一辈子”社群,李笑来首先通过自己的书、文聚集了一大批粉丝,通过收费筛选后组成社群。这个社群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与社群成员共同训练和实验,并总结出一些方法论,然后共同创作一本书。这很好地体现了社群媒体的运作规律和强大威力。

4

虽然说社群媒体是媒体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什么说社群媒体就是社群未来的出路?

为什么说社群媒体必将迎来大爆发、成为下一个大风口?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社群媒体的爆发提供了必要条件。

从道路运输到电话电报,再到互联网连接一切,人与人信息沟通的效率大增、成本大降,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到社交网络时代,Facebook、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创造内容和传播内容的成本变为0,建群的成本也变为0,社群媒体“内容用户社群商业变现”的运作模式很容易就能实现并形成大循环,普通的自媒体人和创业者都能达成。

其次,从商业的本质来看,互联网20年的大机会归根结底都是媒体的变革,社群媒体作为媒体的未来趋势,自然是下一个大风口。

事实上,互联网的演变反映的正是媒体形式的演变:门户搜索社交。

而垂直类互联网大企业做的更是媒体的生意:旅游有去哪儿,汽车有汽车之家,房产有搜房网,分类信息有58......是的,一切内容皆媒体,一切媒体皆生意,社群媒体必将成为大风口。

最后,从流量红利理论来看,社群媒体可以解决互联网流量枯竭问题,为广大自媒体人和创业者带来新的流量红利入口。

我们知道,流量红利入口是在不断变化的。传统零售商主要依靠的是线下流量,但是随着社会高房价趋势和电商的发展,线下流量逐步减少;

进入PC时代,流量主要靠搜索引擎。而搜索带来的流量,又随着用户转入移动端逐步流失;

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主要靠APP。但是APP流量如今已被应用商店、预装、刷机等大家熟知的手段瓜分殆尽,导致现在获得流量的成本非常高。广大自媒体人通过辛辛苦苦产出的内容吸引了大批粉丝,却苦于无法有效利用手中的粉丝资源,如何新增,如何留存,如何变现,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大难题。因此,必须要寻找到新的流量洼地。

反观社群媒体,其“内容用户社群商业”的运作模式中,内容是流量的入口,社群是流量的沉淀,商业是流量的变现,从入口到变现,很好地解决了流量各阶段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社群媒体的流量成本低,精准,而且始终是自有流量。因此,社群媒体必将是下一个流量红利,势必成为下一个大风口。

第8篇: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

日前,谷歌宣布旗下视频网站YouTube将与Google+加强整合,此举将帮助用户在YouTube上显示他们在Google+上的资料或页面,以及用户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信息。

一直以美国硅谷为标杆的国内互联网从业者,显然也看到了这一变化。日前,腾讯视频提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视频媒体变革”概念,引来业界的关注。

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认为:“腾讯视频未来的投入力度会继续增强,将继续加强同腾讯各个平台之间的联系,顺应社会化趋势,对腾讯视频的社会化属性进行深度挖掘。”

业内认为,尽管网络视频用户增幅明显,但行业发展仍面临着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未来,网络视频如果要打破亏损状态,那么视频网站必须向社交化转身,而这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行业新趋势

视频网站向社交化转身的迹象,早在去年已显现。

掀起这股浪潮的是谷歌旗下的视频网站YouTube。它在日前公布了加强与Google+整合的计划。整合完成之后,YouTube可以让用户将他们的Google+帐号登录到YouTube的视频广播网络。此外,YouTube还可以让用户通过该视频网站,向其他好友传递新视频内容相关的信息……

事实上,视频领域向社交化转身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切实的需求。来自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在2011年年底已达3亿,成为拥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的国家。

让业界更为兴奋的原因在于,国内社交用户平均每天花在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比其他国家的用户都多――国内用户平均每天花46分钟浏览社交网站,而美国用户为37分钟,而日本用户仅为7分钟。

而网络视频行业则因多重因素的制约下,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社交媒体的出现,让视频网站看到了解决之道。在业内看来,社交媒体不但受用户青睐,也同样受到企业的重视。目前,无论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抑或网络视频,社交化都已成为大势所趋。

融入社交属性后的视频网站,与传统网络视频相比会有明显优势,它能在保证用户观看视频的同时能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这一小小的改变,却是对视频内容的一种重新认识,在探讨过程增加记忆与思考,有助于对视频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让使视频营销的价值最大化。

变革进行时

现在,敏锐的国内互联网精英在第一时间展开了行动。

目前,土豆网已与新浪微博展开合作;人人网以8000万美元现金全资收购56网;腾讯视频打通QQ和腾讯微博;搜狐视频与MSN中国达成视频业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事实上,在视频网站集体向社交网站伸延的过程中,腾讯视频是较早进行变革的。据了解,早在2011年,腾讯视频通过平动,整合腾讯IM、Qzone、朋友网、腾讯微博等社交平台,打造独有的iSEE内容精细化运营模式,上线仅8个月就取得20部热播剧播放量过亿的佳绩,半年来月均覆盖增长率达到行业最快的182%,总有效浏览时长和月度用户覆盖数跃居行业第三,迅速步入业内第一阵营。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认为,融入社交功能是视频网站的自然演变。在他看来,腾讯有着中国最大的IM平台、SNS社区、Qzone、朋友网,以及微博平台,这对腾讯视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借助用户的互动和社交行为,视频内容能够进行二次和多次传播,实现快速扩散的效果。”刘春宁说,“通过内容精细化运营,营销视频可以在用户关系链之间自由穿插传递、分享、互动,也就意味着能够给广告主提供更多的营销接触点和受众覆盖,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交关系链的圈子效应,能够为品牌找到目标消费群体,实现品牌营销信息在大量曝光的同时,实现精准化定位。”

腾讯的最新财报显示,腾讯IM用户已超过7亿,QQ空间用户也超过5亿,腾讯微博也一跃成为中国用户最多的微博平台,而腾讯网则占据着中国流量最大门户网站的位置。此外,腾讯朋友、QQ音乐等产品都属于业内的领先应用。

对此,腾讯副总裁汤道生说:“在以Twitter和facebook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占据主流的今天,腾讯凭借腾讯微博和QQ空间成为中国唯一的集两者特质于一体的公司。”在他看来,视频是将微博和空间整合在一起的最佳载体。因此,腾讯视频贴上了中国最具社会化媒体属性视频网站的标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除了腾讯在社交领域的努力外,其他视频网站也并没有放缓自己的脚步。目前,沦为二线品牌的酷6已与社交网站开心网达成战略合作。据了解,开心网用户上传的视频,将全部印上“酷6”字样,在扩大品牌的同时,也丰富了酷6网的原创内容。

而土豆与新浪的合作,也是在讲相同的故事。土豆与新浪微博的合作,可以获得来自新浪微博的流量和用户资源。非土豆网注册用户在新浪微博上传视频到土豆后,会自动注册成土豆网用户,用户名与密码与微博账号一致。

相比这些合作者,腾讯视频的优势在于它们是一家人。只要在内部将视频、微博与QQ之间的平台打通,便可以完美运行。据悉,目前腾讯正在打造独有的iSEE内容精细化运营理念,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立体触达”、“享受型体验”、“二次传播”形成视频内容的传播路径,实现视频内容的成倍增长,将商业价值最大化地得到体现。

对此,视频垂直广告网络商分享视频CEO江澜认为,随着分享行为社交属性强化,视频网站与社交网站合作已是必需的。在他看来,无论是深入合作还是简单跟随,视频网站与社交网站合作都将成为一种融合趋势。

双赢

视频网站与社交网站的交融,两者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来自市场的数据显示,融合了社交属性的视频网站,会更容易获得用户和广告客户的认可。一组数据显示,在18-34岁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中,社交媒体上的评论每增加9%,体现在视频网站的收视率上会提高1%。这会更容易诱导广告主将资源投放在视频网站上。

而对视频网站来说,与社交网站的融合,还能给它带来巨大的流量。据艾瑞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社交网站的月度覆盖人数已接近4亿人,而用户规模还在继续扩张。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可以帮助视频网站获得更多的用户。

事实上,视频网站经过数年时间的发展后,目前虽大局初定,但行业之间的竞争,仍集中在版权内容的争夺上。而且,多年来也未解决整个行业的盈利问题,即使是已经上市的优酷和土豆,也同样为此犯难。

一方面是,为当下的盈利及竞争手段单一苦恼,而另一方面则是不可抵挡的视频时代的来临。据艾瑞资讯公布的《视频网站用户行为分析报告》显示,目前网络视频已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网络服务,认为网络视频将在几年内占据整个互联网90%的流量。其中,Netflix CEO Reed Hastings 不久前更是公开对外表示,Web 3.0时代将是全网视频的时代。

在这种现状下,视频网站更需要在行业竞争凸显自己的个性,来打动广告主和用户的同时获得行业的认可。对此,刘春宁表示:“视频行业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在内容严重同质化的背景下,打造个性化产品和差异化运营模式,成为视频网站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第9篇: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

一、通过劳动力规划预测未来

人才管理区别于传统意义中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最核心之一即是劳动力规划。企业的战略在发展和变化,人才战略需要能够高度匹配企业战略;企业战略随着市场环境而发生变化,人才战略更需要基于企业战略规划,更好地模拟和预测未来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规划,擅长基于既定战略、结合原有人才体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规划;而基于大数据的劳动力规划,则需要更广泛地分析历史、行业、全球、地区的数据,并结合政策信息、人口信息、环境信息等各种数据,模拟未来战略发展、演变以及与之配套的劳动力结构、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储备、发展计划等。因此,人才战略不再是单纯的计划,而更多的是立足于长远的规划和演进,进而帮助企业战略落地和校准企业战略方向。例如,大数据分析帮我们更好地预测到人口红利消褪的2020年,劳动力的主要构成、文化习惯、管理方式创新等。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囿于大数据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劳动力分析的大数据仍然需要更广泛的数据源补充。

二、在人才招聘中互联互通

社交媒体的活跃,不仅仅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更广泛的社交方式,对企业的渗透也在逐渐深入。一方面,以社交媒体的“去中介化”为起点,完全颠覆了传统招聘的信息不对称局面,雇主可以透过社交媒体固有的“大数据分析”机能更好地全方位考察候选人;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崛起,帮助候选人更容易透过社交媒体多角度了解雇主,尤其是雇主品牌。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移动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基于大数据的社交招聘,正通过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快速传播而逐渐占据招聘的主流地位。同时,与云端的人才测评等的高度融合,更加速了招聘走向大数据化和社交化。

三、通过学习培训了解个人和组织

《论语》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做到“知之”难,做到知“不知”更难。我们习惯性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同样习惯性认为已经为自己做了比较正确的职业规划,其实不尽然。事实上,商业环境的变化、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决定了我们在“知己”方面的严重误判风险,以及组织和个人发展方向的盲目乐观。以学习和培训为例,新兴岗位培养体系的无法借鉴性,加之知识更新换代频率的加速,决定了传统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学习目标、学习动因都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更针对性地、更合理地安排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成长目标、学习发展方式、职业生涯规划、继任计划等,成为大数据时代人才管理者的巨大挑战和重大契机。大数据一方面提供了更广泛的参照样本,一方面也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加科学、量化地看到自身能力的补充方向和发展方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从“要我学”真正转化为“我要学”。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者更需要充分利用移动技术和社交技术,充分利用员工(学习者)的碎片化时间和已经潜意识的分享“冲动”,更好地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服务企业战略的学习体系。

四、以高绩效为基准优化人才结构

绩效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执行企业的战略。而大数据时代的绩效管理,则进一步需要帮助高绩效员工“画像”,以此“画像”塑造员工、发掘员工、招募员工。通俗而言,即是透过大数据分析,将高绩效员工的行为特征进行量化描述,进而基于此可视化描述形成员工行为准则和选拔标准,帮助企业建立高绩效的管理机制和团队能力,以高绩效行为准则为基准,优化人才结构。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绩效管理与大数据的结合,不在于缺乏高绩效人才行为的洞察模型,而在于历史数据的可参照性欠缺,以及对标数据的完整性不足。

五、相助人才盘点洞察微末

不同的企业里面,分别有哪些岗位的离职风险较高,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前组织单元里面,哪些人有潜在的离职风险?离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者一般无从回答或仅能凭感觉回应。以大数据的人才盘点为基础,可以将基于样本的分析模型,应用于足够丰富的大数据,进而更清晰地盘点隐藏在人员结构之下的能力/潜质分析、绩效/产出分析等。同时,反过来优化分析模型,可更好地盘点人才,包括结构的盘点、发展趋势的盘点(离职倾向、绩效提升/改进点等)。这是对传统的智能分析“以结构和因果为主进而发现问题为原则”的跨越式升级,形成洞察微末,进而“防微杜渐”的真正的决策支持。

六、大数据之“惑”欲说还休

观察行业,我们欣慰地洞察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大数据视为升级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体系的重要手段和契机,逐渐应用在招聘、绩效、人才盘点、学习与发展等领域,更加推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从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到完整人才发展的跨越。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的强大阻力包括:对“云技术”/云应用的不信任、顾虑甚至抵触,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者对原本内部管理数据的安全顾虑,进而保守封闭,导致大数据不大(充分)等。这些障碍,不仅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更无法真实获取对标数据,因此,也无从谈起大数据的真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