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医疗可行性范文

智慧医疗可行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可行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医疗可行性

第1篇:智慧医疗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手术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严重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SAP诊断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疗效有了明显提高。现在将我院2006年~2010年手术治疗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资料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2010年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53岁。发病原因:胆源性11例,暴饮暴食7例,原因不明者3例。临床症状:急性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吐后腹痛不减轻,大部分患者伴有肩背部放射痛。腹膜炎症壮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血清淀粉酶增高,B超和CT检查胰腺得以确诊。

1.2诊断及临床分期 具有以下任意两项可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膜炎体征明显,有麻痹性肠梗阻表现;血性腹水、腹水淀粉酶增高;B超或CT检查示胰腺体积肿大及明显胰外渗出表现;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重症急性胰腺炎分为三期:急性反应期:发病至2周左右,常有脏器功能障碍。全身感染期:2周~2个月左右,以全身细菌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残余感染期:2~3个月以后,全身营养不良,存在腹膜后或腹腔内残腔,常常引流不畅,窦道经久不愈,伴有消化道瘘。

1.3手术的时机及指征 早期:患者有顽固性呼吸和心血管的功能障碍,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但症状、体征得不到缓解,且B超或CT显示胰外浸润扩大,需要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胃肠穿孔患者;诊断不明者。晚期:在使用手术治疗的选择上,绝对指征的表现是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感染或脓肿形成。

进行性张大有破裂倾向、假性囊肿巨大、消化道梗阻等并发症也是手术指征。

1.4手术方式的选择 内镜下行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环行平滑肌切开取石并放置内支架共9例;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5例;经腹腔镜减压、引流、灌洗及胆囊切除术2例;5例胰被膜切开及坏死组织清除或胆道引流及胆囊切除。术后采取禁食水、抗感染、抗休克、持续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21例共治愈18例,死亡3例,治愈率85.7%。分别为多器官功能障碍及术后2周腹腔感染死亡。

3 讨论

3.1发病机制 由于胰酶对胰腺的自我消化,从而继发一系列器官功能障碍。胰腺含有丰富的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正常情况下除脂肪酶、淀粉酶、核蛋白酶是以活性型存在外,其他的均是以非活性状态存在。在病理情况下,这些酶在胰腺导管及细胞内被活化后既可引起胰腺炎的发生[1]。

3.2手术时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外学者多数主张重症急性胰腺炎一经确诊,需早期手术治疗。原因为:早期手术能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胰床,可预防感染,降低胰腺组织内压力,减轻水肿,预防其他尚未发生病变组织的继发损害。同时腹腔灌洗可减少胰腺坏死组织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或细胞分解的毒性产物对机体的损害。但事实上,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病变组织与非病变组织尚难用肉眼区分清楚,早期手术不易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更不能阻止胰腺组织继续坏死,也不能阻止生物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而继发损害其他器官。而且,手术也破坏血胰屏障,开放病灶,有可能使未感染的组织继发细菌感染,造成严重的腹膜后感染、败血症等,致使病情日益恶化,机体严重衰竭,若行手术治疗,必然加重对机体的打击,效果更不理想[2]。总之,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防非常关键;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把握手术时机,对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第2篇:智慧医疗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 SAP;外科治疗;并发症

SAP病症的主要特征是胰腺弥漫性出血及其组织细胞坏死[1]。利用外科手术治疗虽然能够较为明显地改善SAP患者的预后, 但目前依然对手术方式的选用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现回顾内蒙古保安沼医院3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案, 现将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本院于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SAP患者30例, 其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12例, 30例患者经临床诊断、腹腔检查、B超、CT等方案检查后确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由胆源性诱发SAP患者20例, 由暴饮暴食诱发SAP患者8例, 不明诱因患者2例。经过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者15例, 肠麻痹患者11例, 进行体温检测后发现温度在38℃以上的患者25例, 肝脏功能不健全的患者10例。3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一般方法 针对30例患者中的治疗方法分别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的患者9例, 主要采取胰包膜切开的方式, 其中有2例实施空肠造瘘手术, 7例胆源性患者采取胆囊切除手术。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案的患者21例, 主要以弥补其血容量不足, 使用有效的生长抑制素及中药清胰腺汤进行治疗。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一例死亡, 所有病例均全部痊愈。

3 讨论

一般观点认为采用纯粹的手术治疗方案, 虽然能够切除部分坏死的胰腺组织, 甚至可以将全部胰腺切除, 但依然不能较为有效的解决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高及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问题[2]。因此, 治疗SAP患者应该尽可能避免在治疗初期选取手术治疗。在此期间仔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 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与病因选用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 将非手术治疗作为SAP治疗的基本方法, 以手术治疗为辅助手段, 从整体上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降低病死率。

3. 1 诊断 不同的SAP患者临床病症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预后均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 大部分患者均能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缓解其病症, 然而有较少部分重症患者, 由于其病情恶化的速度较快, 并时常伴有并发症产生, 致使其死亡率相对较高。因而, 在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前期需要对其病情进行明确的诊断, 明确病情的严重性, 以确立良好的治疗方案。

3. 2 非手术治疗 针对SAP患者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是从阻止患者休克, 以液体作为复苏条件, 为其补充血容量, 以改善其电解质紊乱、身体内部酸碱不均衡的状况。另外还需将抗胰酶分泌的药物应用于治疗中, 抑制胃酸及分泌物的增加。在助患者胃肠恢复等方面选用硫酸镁等胆汁排泄药物。

3. 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以切除感染的胰腺坏死组织为主, 采用多管引流, 对患者腹腔内部的感染区域进行灌洗。针对胰外腹膜者, 则需对其外部坏死组织进行及时清除, 以患者腰侧作为切入口, 采取腹腔引流的方案。针对胆道阻塞或感染的患者, 则需采取胆总管切开引流的方式。对于胰腺感染范围特别严重的患者, 则需采取胃造瘘手术。

3. 4 手术指征及其时机安排 SAP患者的手术指征主要是指胆源性及非胆源性患者的胰腺细胞坏死及伴随继发感染的患者。通常具有不同的阶段表现, 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总之, 针对SAP患者的早期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结合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方案。早期采用手术引流, 清除胰腺坏死组织, 清理胰腺液中的各类毒素, 缓解患者休克的症状, 减少其心脏功能的损害, 降低并发感染的可能性。并采取松解胰腺包膜的方案, 改善部分病变胰腺组织。特别需要注意若过早进行彻底手术, 不仅不能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还会增加患者死亡率。必须针对SAP患者病症的个性差异, 选取不同的治疗手段, 在治疗早期以非手术治疗方案为主导方案, 降低并发症的产生, 提高后期手术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第3篇:智慧医疗可行性范文

胰腺实性假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是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的一种疾病,回顾性分析15例SPTP病例,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7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SPTP的患者共15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21.3岁(13~44岁)。上腹部不适8例,上腹部包块5例,皮肤及巩膜黄染3例。无临床症状,于体检时发现2例。1例患者术前有糖尿病史。

1.2 方法 肿物直径3~15 cm,位于胰头部7例,胰颈部2例,胰体尾部6例。胰头部肿物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例;胰颈部肿物行肿瘤单纯切除术1例,胰颈部切除并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胰体尾肿物1例单纯肿物切除术,行胰体尾切除术3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2例。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肿大者5例,数目3~28枚,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均为良性。

2 结果

患者住院10~27 d,平均16.5 d。术后1例患者出现少量胰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出现。1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69个月,未发现有肿瘤复发及转移,生存质量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善,需用胰岛素维持治疗。

3 讨论

SPTP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有报道其发生率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0.17%~2.7%[1],近年来有所增加,多见于年轻女性。

目前普遍认为,胰腺囊性实性肿瘤属于有恶性潜能或低度恶性肿瘤,对于其切除范围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认为,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应最大可能的保留患者脏器的功能。手术方法按肿瘤所在部位而定:1)单纯肿瘤切除术。其前提是手术时不可伤及主胰管,否则术后发生胰瘘的概率非常高。如术前有条件经内镜在胰管内置管,术中起到指示作用,能有效防止胰管损伤。2)胰头部肿物。可供选择的术式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在前期手术多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期则采用后两种术式。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对患者的消化道功能损伤最小,但肿瘤和十二指肠之间必须有1 cm以上的正常胰腺组织,否则肿瘤切除后十二指肠的供血不能保证。3)胰颈部肿物。肿物位于头体交界处,门静脉前方,术式以胰颈部切除并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佳,以往或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行胰体尾切除术,手术范围都偏大,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而又无可延长生存期的证据。手术的主要难度在于肿瘤和血管的粘连,而此类肿瘤包膜大多比较完整,极少呈浸润性生长,所以分离肿物和血管无太大困难。4)胰体尾部肿物。可行的术式有胰体尾切除术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如肿瘤非浸润生长以后者为佳,但有时因肿瘤大,和脾静脉关系较密切,分离过程中脾静脉的小分支频繁出血而被迫放弃。

总之,对于不同部位的肿瘤需根据个体化的原则,力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Liu X, Rauch TM, Siegal GP, et al. 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Three cases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J]. 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 2006,14(4):445-453.

第4篇:智慧医疗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内科临床;诊断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09-02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分为水肿型及出血坏死型,前者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炎症以轻度水肿为主,预后多良好,感染、并发及死亡率较低;后者是少见的急性胰腺炎症类型,病变程度较重,除伴有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一般症状外,还可能引发胰腺组织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及休克等并发症,病死率较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病情多急骤,初期据症状诊断不易,因此探讨急性胰腺炎内科诊断及治疗方法非常必要。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某院共收治急性胰腺炎症患者98例,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23至65岁,平均(50.1±3.9)岁;病症类型:出血坏死性31例,水肿性65例;病因:暴饮暴食、饮酒过量16例,胆结石并发71例,其它11例。症状及检查情况:①症状表现:伴有不同程度腹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左上腹,发病急骤,进行性、持续性剧痛,向背部、肋部扩散;伴有发热、呕吐、恶性等症状;经CT检查发现胰腺出现炎性反应;②相关检查:白细胞计数≥15×10963例;血淀粉酶73至1735单位/L,平均(983±139)单位/L;44例肝功能指标ALT增高,平均(188±45)单位/L;69例肝功能AST增高,平均(176±44.3)单位/L[2]。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急性胰腺炎治疗及护理标准,给予补液、对症治疗;观察组据病情给予综合性针对治疗。综合性针对治疗路径:(1)病情评估:患者就诊时据症状进行支持治疗,纠水、电解质紊乱,给予禁食、预防炎症治疗;给予镇痛治疗,注射杜冷丁,取侧卧位;(2)内分泌调节:药物抑制调控胰腺分泌,如乌司他汀、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3];(3)抑制病情进展,控制炎症发展:选用促血管活性药物,如丹参制剂、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等,改善胰腺炎症区域微循环;选用抗生素针对胆源性、原发性急性胰腺炎症,给予对应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甲硝唑等[4];(4)防治并发症,防治并发症以抑制肠道并发症、缺氧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为主;监控患者排泄情况,进行听诊,预防性选用乳果糖、硫酸镁等药物调节肠道环境,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恢复肠道环境,对于失血过多患者给予输血治疗;(5)其它治疗方法:胃管介入治疗,药物改善肠道环境,减轻胰腺压力,抑制细菌移位;(6)若患者病情较重,或经内科治疗无效者需手术治疗者,转为外科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患者发热、呕吐、疼痛持续时间;转手术情况;治疗结局,有效、死亡例;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结局比较

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转手术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患者治疗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经内科综合针对性治疗后发热持续时间、呕吐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通过症状观察、相关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诊断较易,其相关诊断、治疗与护理路径得到确立,若就诊及时,死亡率显著降低。急性胰腺炎的诊疗仍有改善的空间。本次研究中采用综合性针对资料方法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症,能有效促进患者转归,降低外科手术治疗中转率,众所周知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法会对患者造成巨大的伤害,并有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急性胰腺炎引发的肠道、脏器衰竭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即使中转手术治疗,长远预后多不良,因此针对性的干预,减少胰腺负担,抑制病情进展、并发症非常必要。但应注意的是并不能片面的追求内科治疗,若患者病情过重,如出血、坏死情况较重,危急患者生命,采用手术治疗也非常必要,关键在于手术指征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陈文静,唐国都.生长激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8):3327-3329.

[2] 郭振霖.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观察[J].江西医药,2013,48(10):890-891.

第5篇:智慧医疗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体会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并发症, 患者会出现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等,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在临床上, 一般采用抗休克、静脉溶栓药物等西医疗法进行治疗, 但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有研究报道称, 中西医结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治疗效果, 旨在为临床提供一些建议, 现将有关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其中包括男25例, 女23例, 患者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62.3±4.1)岁, 患者在入院时, 伴有脸色苍白、出汗、口渴等症状, 经检查, 患者均伴有明显的低血压, 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患者在入院后对其进行水电解质纠正, 进行吸氧、补充血容量、抗休克, 给予静脉溶栓药物等进行治疗, 同时采用心电图进行监护, 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 偏阳虚患者和偏阴虚患者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本组中, 对于偏阳虚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将30~40 ml的参附注射液加入到100 ml的氯化钠溶液中, 进行静脉滴注, 时间控制在2~4 h;偏阴虚性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将50~60 ml的生脉注射液加入到100 ml的氯化钠溶液中, 进行静脉滴注, 时间控制在2~4 h。在治疗过程中,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 可以适当重复给药。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在用药4 h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 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显效:患者治疗后, 血压上升明显, 趋近于正常值或已在正常值范围, 各临床症状消失, 尿量逐渐增多, 停药后, 其血压没有明显的变化;有效:经治疗后, 患者的血压有所上升, 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其血压上升不明显或没有上升, 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甚至有加重的迹象。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平均尿量(987.32±231.63)ml, 平均收缩压(109.41±20.15)mm Hg(1 mm Hg=0.133 kPa), 平均舒张压(66.49±13.27)mm Hg, 平均心率(60.23±15.32)次/min, 对照组患者平均尿量(732.53±235.61)ml, 平均收缩压(96.44±15.29)mm Hg, 平均舒张压(56.81±15.78)mm Hg, 平均心率(89.34± 21.67)次/min;此外, 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显著10例, 有效7例, 总有效率为70.83%, 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效果显著17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为95.83%, 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进行心肌梗死具有发病快、难以治疗等特点, 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则更加危险, 所以, 良好的治疗是关键。中医认为, 中医疗法具有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的功效, 又可以血脉通行、活血化瘀等优点[2]。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增强心脏的供血供氧, 确保心肌细胞的活性[3]。在用药方面, 参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压, 稳定患者的心率,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病情, 提高了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其尿量有所增加, 血压趋近于正常, 心率趋于稳定, 其治疗效果大大优于对照组, 可见中西医疗法的治疗效果明显。

总之, 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 中西医结合的疗法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 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兰巧, 田文友, 田青,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山东医药, 2010, 50(28):99-100.

[2] 余金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11):89.

第6篇:智慧医疗可行性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肩关节功能恢复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行肱骨外科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规护理组予以围术期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患侧肩关节功能和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 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的治疗总依从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χ2=4.60,P < 0.05);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4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7.78%)(χ2=4.18,P < 0.05);且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项的护理满意度(97.22%、94.44%、97.22%、94.44%、91.67%)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5.00%、77.78%、72.22%、75.00%、69.44%)(P < 0.05或P < 0.01)。 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手术的疗效,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障碍,并能提高术后护理满意度,建立更紧密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 肱骨外科颈骨折;康复护理;治疗依从性;肩关节功能;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132-04

Influence of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postoperative shoulder joint recover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YU Xueli DU Miaojuan

Department of Surgical, Shangyu People′s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Shangyu 312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influence of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postoperative shoulder joint recover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Methods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who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Shangyu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09 to April 2013,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 (n=36) and recovery nursing group (n=36) at random.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ORIF of fracture of humeral neck. The patients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while the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early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affected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12 weeks′following-up, the total compliance efficiency of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91.67%,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2.22%) (χ2=4.60, P < 0.05); the recovery good and excellent rate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94.44%,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7.78%) (χ2=4.18, P < 0.05). Further,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service attitude, technical level, health education, patients caring and mental support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97.22%, 94.44%, 97.22%, 94.44%, 91.67%),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5.00%, 77.78%, 72.22%, 75.00%, 69.44%) (P <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obviously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is favorable for the recovery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of fracture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operation, which can reduce the recovery barrier of shoulder joint of patients, enhance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buil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Fracture of humeral neck; Recovery nursing; Treatment compliance ;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多为闭合性骨折[1]。由于肱骨外科颈为松、密质骨相邻部位,此类骨折靠近肩关节,术后常因疼痛、制动等原因,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肩关节锻炼的积极性,引起肩关节纤维变性、僵硬,导致肩关节功能恢复障碍[2-3]。分析其原因除了与手术引起导致创伤及瘢痕挛缩有关外,术后缺乏系统性的康复护理干预训练也是主要原因[4]。近年来研究发现康复护理应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护理中取得了较满意疗效,也决定着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优劣[5-6]。本研究观察了康复护理干预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肩关节功能恢复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科住院治疗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有手术治疗的指征,且均为新鲜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将7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每组均3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等方面基本相似,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肱骨外科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规护理组予以围术期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术前心理干预: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予以支持、解释、疏导等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消除其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鼓励患者树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保持乐观健康的心理情绪;同时积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讲解肱骨外科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的必要性和优点,治疗及护理的重要性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的要点,增强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积极性。②术后康复锻炼干预:术后1~2周嘱患者可进行肩关节的制动,可进行简单的握拳、屈肘等主动活动,以促进上肢的血液循环,消除手部水肿;术后3~5周嘱患者可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等运动,但禁止行外展、内收功能锻炼,锻炼时动作宜循序渐进,角度逐渐增大;术后6~10周嘱患者可进行肩关节全面练习活动,配合适当的爬墙和环形运动促进肩关节的活动正常化;术后11~12周,当患者上肢肌力达到>3级可进行肩关节的抗阻力运动,可用哑铃、沙袋等练习患者肩部的抗阻运动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训练,如用患肢拧干毛巾、洗脸、刷牙、梳头等动作。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观察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患侧肩关节功能和护理满意度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依从性评估[7] 根据患者依从性程度分为完全依从、不完全依从和完全不依从三类。完全依从:治疗中严格按照医遵执行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的患者;不完全依从:治疗中基本按照医嘱执行治疗方案,偶有不进行规范治疗的患者;完全不依从:治疗中常不按照医嘱执行治疗方案或中断治疗患者。完全依从和不完全依从合计为总依从。

1.3.2 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8] 采用欧美肩关节评分系统Constant-Murley(C-M)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其中疼痛评分15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20分,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40分,三角肌肌力评分25分。优:评分85~100分,良:评分70~84分,一般:评分55~69分,差:评分0~54分。

1.3.3 护理满意度评估[9] 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和心理支持等五项内容,并计算各分项的满意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结果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治疗总依从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χ2 =4.60,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的比较(例)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 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比较

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4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7.78%(χ2=4.18,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比较(例)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 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项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 < 0.05或P < 0.01)。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交通事故、高空作业等因素增多,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可取得不错的疗效,功能恢复满意[10-11]。少部分患者肱骨外科颈骨折采用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术后由于疼痛、长期制动以及患者承受疾病的折磨、精神和经济负担和日常活动能力的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部分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导致患者肩关节锻炼的积极性下降,引起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进行性萎缩,不利于关节功能康复出现肩关节功能恢复不良,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肩周炎和骨折畸形或不愈合、肩关节功能丧失等并发症,从而加重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影响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12-13]。因此,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如何尽快促进其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14]。

近十年来有关护理干预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治疗患者治疗依从性、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和护理满意度改善作用进行了不少的研究探讨[15-16]。李惠玲[5]研究发现护理干预能促进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提高术后疗效,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吴鸿燕[17]研究发现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后患者治疗期间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肩关节锻炼的积极性,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治疗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发现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及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治疗依从性,有利于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的疗效,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障碍。同时研究还发现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项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颈骨折提高术后护理满意度,建立更紧密的护患关系。

总之,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手术的疗效,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障碍,并能提高术后护理满意度,建立更紧密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占国.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197-198.

[2] Gierer P, Simon C, Grad IG, et al. Complex proximalhumerus fracturesm anagement with a humeral head prosthesi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 Orth opade,2006,35(8):834-840.

[3] 张季恺,宋成,李伟阳.老年骨质疏松性肤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68-69.

[4] 张敏.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后的临床护理策略分析[J].中外医疗,2008,27(10):60-61.

[5] 李惠玲.护理干预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3,35(3):370-372.

[6] 庄妹,王雪华.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5):1153-1155.

[7] 段清萍,朱琳,陈捷,等.从激励理论谈骨折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6):142-143.

[8] 齐万里.两种方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7):112-113.

[9] 何秀云.舒适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7):116-117.

[10] Mihara K, Tsutsui H, Suzuki K, et al. New intrameduaallary nail forthe surgical neck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in elderly patients[J]. Orthop,2008,13(1):56-61.

[11] 谢楚海,史群伟,郭剑鸿,等.35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164-165.

[12] Hasenboehler E, Rikli D, Babst R.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in diaphyseal and distal tibial fracture: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2 patients[J]. Injury,2007,38(3):365-367.

[13] 徐威,成锋,董黎强.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19):2975-2978.

[14] 古波.老年性脓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85-86.

[15] 于泉,崔明宇,李新钢.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67-68.

[16] 周璐.肱骨外科颈骨折29例手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0(9):135-136.

第7篇:智慧医疗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智慧技术;居家养老;独立生活;远程看顾;基础要素

由于老年人口比重持续增加,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到2015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22亿(相当于世界第五大人口大国的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16.1%,并且还在以年均增加1000万人的规模提升,老龄化、少子化的现状作为社会特征益发明显。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上至经济发展、下至人民生活都在方方面面受到了影响,妥善的解决好老年人的赡养和照料问题不仅是年轻一代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和社会需要着力做好的命题。近年来,老年人需求与社会现有养老服务之间的不平衡日渐凸显,“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需要特殊照护和关注的老年人群体在全国各地分布,这些都使得现有的普通养老方式越发被动和不足。

一、智慧养老概述

随着智能技术的革新,以更好的满足老年人需求为驱动的智慧养老产业迅速出现和发展,谋求养老服务业的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这样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模式,无疑给养老问题的优化解决带来了曙光和契机。

普遍意义上的智慧养老,主要是指构建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以便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应用智慧技术来发展养老产业,不仅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帮助老年人解决一部分由于年老而产生的生理甚至心理问题,还能够有效的减轻年轻一辈在老年人的照料和看护上的压力,使他们得以在养老问题与工作时间之间寻求到一定程度的平衡,更好地了解接受照顾的长辈的需求和动向。除此之外,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养老信息化智能系统,已经成为很多养老机构和社区的尝试方向,促进了“医养融合”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及科技潮流。

智慧养老涵盖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使得老年人与亲属、老年人与照料人员、老年人与机构或社区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减少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二、居家智慧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以及精神层面的关怀。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托管服务。总体而言,居家养老是一种投入小、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养老方式,它为老年人保留了家庭的安全感、亲情感和归属感,又打破了门户界限,使服务更加便宜。

智慧技术与居家养老的融合,一方面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探索空间,另一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和科学化,贴近老年人和赡养者的需求,把握基本原则。简而言之,以传感器的应用为例,在一个较为典型的居家养老智能房间中,可以作如下应用设想:在老年人起居时会接触到的、容易发生意外的空间(如浴室)内安装压力传感器,传感器互相之间有所联系,取得的所有信息均会实时传回所服务的平台软件中,便于安装了有关软件的人员及时捕捉到身处家中的老年人的动向和异常,进而及时作出反应。这样的技术应用,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日常生活里,由于行动不变而可能产生的危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使用价值,使照护人能够远程监控被照管老年人的活动状态。支撑老年人独立生活起居的智慧技术,需要具备足以应对所有可能状况的基本功能要素,可以总结为五点:

1. 应急响应功能:比如设置紧急按钮,当意外产生,智慧系统能支持老年人自行联络外界,或自动与看护人或公共机构取得联系。

2. 可视听功能:这里的视听是针对老年人本身而言,比如强化门铃、烟雾警报等等,能够使居住在家中、感官渐失敏锐的老年人及时察觉异常状况。

3. 智能管家功能: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年龄增大而衰退,因此,使用智慧技术来实现自动化管理和提醒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自动锁门,提醒老年人按时服药等。

4. 实时监控功能:看护人能实现对家中及周围情况的远程监控,从而进行远程照护。

5. 医疗辅助功能:包括对用药和用量的智能化管理、与医疗机构配合实现医养效果。

三、结语

如今,智慧技术在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样的趋势也辐射到了养老服务领域,促进了养老观念的革新和养老服务模式的升级优化。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始终在增大,服务机构的床位和资源有限,使得居家养老终归具有一定的天然优势;而在居家养老过程里,年轻一辈又始终在与时间赛跑的路上,缺少足够的精力赡养和照料家中的老年人,因此,将智慧模式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争取惠泽更多年长一辈的晚年生活,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可行发展方向。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联结家庭内部和外部环境,整合可调动资源,实现智能管理、远程监控、远程联络、实时看护,长远来看,或许就能够在养老问题上做出别开生面的精彩文章!

参考文献:

[1]郑世宝.物联网与智慧养老[J].电视技术,2014(22).

第8篇:智慧医疗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一卡通 身份证 智慧城市 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111-02

在生活中,大多成年人几乎都有一大堆卡片,如身份证、各种银行卡、公交卡、购物卡等,这是为了应对各种生活、工作需要而产生的多种物理凭证。卡片种类繁多,生活中随处可见某位成人拿出一个鼓鼓的钱包,结果里面是一大叠卡片,这给我们的卡片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前各种一卡通盛行,这是社会对一卡通的尝试,但这些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的一卡通,反而又给人们增加了一种卡片。

一卡通是指一套由卡片、器具和管理软件所构成的特殊信息管理系统。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卡片这种特定的物理媒介,实现从业务数据的生成、采集、传输到汇总分析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这种定义的一卡通是某个行业内或某个区域内使用的一卡。

真正意义的一卡通应该是,对全国所有居民来说用一张卡片完成生活中、工作中的绝大多数事务,减少当前繁琐的卡片管理,给生活带来真正的便利,实现信息资源的通畅和共享。

由于居民身份证是具有合法的、占统治地位的物理媒介卡片,本文构想利用身份证作为载体,统一构建适用于各行业、各区域的一卡通系统。

1 一卡通使用现状

国内外的一卡通系统,目前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基于区域的一卡通系统,另一个是基于各行业的一卡通系统。

基于区域的一卡通系统,比较著名的有日本一卡通Suica,2001年导入,2013年实现全国通用(除冲绳外);香港八达通OCTOPUS,1997年发行,2003年实现一卡通,使用地区包括香港、澳门、深圳等地;台湾一卡通iPASS,2007年发行,2013年政府参与,使用地区包括台北高雄等大中城市[1-2]。这些一卡通主要应用于公共交通、零售服务、公共事业、医院学校等行业。

国内基于区域的系统代表是各地区的城市一卡通。当前我国影响较大的是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该项目于2012年正式开通,上海、宁波、绍兴、兰州、白银等8个城市的居民首次体会到异地刷卡、异地优惠带来的便捷体验[3]。据报道,到2016年底估计共有100多个城市加入该平台。

基于行业的卡片类型多样,金融行业有各种类型的普通借记卡、信用卡等;交通行业有驾驶证、公交卡,地铁卡等;医疗行业有门诊卡、医保卡等,校园内的学生证、借书卡等;小区门禁卡,以及各种购物、会员卡等。

基于行业的一卡通应用比较成功的是学校和银行部门。校园一卡通目前可用在借阅、食堂、浴室、门禁、校车、洗衣、水控、电控等;银行的一卡通体现在有银联标识的国内银行联合组织卡片,以及带有VISA等标志国际信用卡组织。

从前面分析可知,即使大家认识到大众拥有的卡越来越多,并在在生产、规范各种名义上的一卡通,但居民的卡片在逐渐增加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卡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卡都静静的呆在钱包中等待。据统计,以市民的便民支付卡的使用频率来分析,利用频率最高的是公交卡,达到 31%,其次为购物卡(24%)和医保卡(13%)[1]。

2 一卡通解决方案

本文一卡通方案思路如下:用身份证来代替目前社会上的所有卡片,以身份证作为物理媒介,其他现有的或未来的认证系统都通过读取身份证的ID信息进行身份认证和业务办理,实现真正意义的一卡。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由多层聚酯材料复合而成的单页卡式证件,使用非接触式IC卡芯片作为“机读”存储器。二代证芯片采用智能卡技术,内含有RFID芯片,此芯片无法复制,高度防伪。优点是芯片存储容量大,写入的信息可划分安全等级,分区存储,包括姓名,地址,彩色照片等信息。按照管理需要授权读写,也可以将变动信息(如住址变动)追加写入;芯片使用特定的逻辑加密算法,有利于证件制发、使用中的安全管理,增强防伪功能;芯片和电路线圈在证卡内封装,能够保证证件在各种环境下正常使用,寿命在十年以上;并且具有读写速度快,使用方便,易于保管,以及便于各用证部门使用计算机网络核查等优点。卡片表面具有居民的彩色照片、姓名、地址、证件号码等信息。我国立法要求要求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二代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4]。

利用身份证代替已有的部分卡片功能国内已有部分研究,如可以利用身份证代替驾驶证、公交卡、银行卡、医保卡、门禁卡等[5-7]。可见利用身份证作为一卡通的物理媒介引起大家越来越多的重视。

3 方案可行性分析

根据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工作需求,分析本文方案执行的可行性。

3.1 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利用本文方法,现有的各种卡片读取系统任然可以继续运行,只是将原有的物理存储卡改变为身份证,并不需要对现有系统进行较大的改动就可以继续运行,况且很多系统本来就可以直接读取身份证信息,系统升级改变的成本不高。

我国居民本来就人手一张身份证。法律规定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自愿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发给有效期五年的居民身份证。身份证在居民的生活、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占绝对的支配地位,如果再加上一定的行政干预,以及消费打折,必然会促进该方案的顺利实施。

另外,我国目前为了促进城市的快速、协调发展,提出了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本文方案恰好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之一,符合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如行业间的信息共享,一张卡片肯定比多张卡片信息共享容易得多。

3.2 节约成本,方便用户携带管理

据统计,在国内某些区域,持有2张以上便民卡的市民占68%,其中持有3张或3张以上便民卡的市民的比率高达39%,每张卡的工本费平均20元[1]。如果在全国范围推广一卡通,每个公民只用一张卡,就能在全国范围内节省千亿人民币左右的费用。另外,有76%的市民支持在不同消费领域实现一卡通刷卡支付。其中有60%至70%的市民希望一卡通能同时拥有乘坐公交、公用事业缴费(水电费、税费等)、医疗支付、消费支付等便民服务。有53%的市民希望能实现一卡通的网上或移动充值[1]。可见大家对于简单的卡片应用管理是迫切需要的。

3.3 安全可行性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应用了多种防伪技术,其中包括应用了数字防伪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和印刷防伪技术。同时在数字防伪系统采用了加密技术,可防止身份证芯片内存数据信息被非法写人或篡改[4]。

二代身份证可以存储指纹信息。未来的身份证,可以再增加存储公民的虹膜、DNA等信息,并且可以设置密码,增加定位功能,公民在使用证件时,进行多种身份认证,可以有效的防止身份证造假,以及证件被盗用。如在在利用身份证办理银行业务时,结合脸谱或指纹信息识别,可以杜绝当前存在的犯罪分子利用别人遗失的身份证从事违法活动,如代开银行卡,从事金融诈骗等活动。

3.4 行业应用方案思考

在进行小额刷卡支付时,某些应用为了效率不需要输入密码,如超市购物、乘坐公交地铁或者校园食堂消费时,在刷卡的同时可以通过识别脸谱或指纹进行快速结算,避免被人冒用;需进一步认证时,可以再输入密码;如果需要更进一步的严格认证,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再进行虹膜、DNA等信息的验证。

如果身份证关联了多个银行的业务,在进行结算时,可以通过读卡终端设备选择某个银行存储的钱作为结算对象,就可以避免不知道从哪个银行扣款的情况。如果遇到需要小额快速结算的情况,可以预先设置消费银行的主次,如优先从某银行扣款,如果该银行账户上没钱了,从第二优先级的银行扣款。

乘坐地铁时,不需要再购买地铁票,在入口处读取身份证,记录身份信息、进入时间、起点等信息,在出口处根据乘坐时间和里程进行扣款。

读卡设备移动的情况,如交警检查驾驶员的驾驶证,交警通过读取驾驶员的身份证,获取其信息,通过结合显示远程数据库中的信息,核对其驾驶资格信息和驾驶有关情况。当然也需要结合脸谱、密码等方式进行认证,避免证件被冒用。

4 结论与展望

从市场的需求角度来看,人们迫切希望能够用一张卡办理所有的业务。一卡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源,并且从各方面来看是可行的。因此,在不远的将来,利用身份证作为所有卡片的媒介是可期的。

身份证的防伪技术、安全认证、信息管理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完善。例如,是否可以在身份证上安装一个电子屏幕,显示一些基本信息和设定;可以将身份证变换成装饰品携带等。当然,未来也有可能不用卡片,如在ATM机前取钱时,直接扫描用户的指纹、虹膜等信息,再输入密码,就可以进行业务办理。

参考文献

[1]李林,林兴,刘将峰.移动一卡通的社会效益分析――基于福州便民支付环境现状调研[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11-19.

[2]蔡虹.一卡通的梦想[J].互联网周刊,2002(35):30-32.

[3]佚名.全国一卡通平台继续扩大异地刷卡享同等待遇[J].金卡工程,2014(10):40-41.

[4]李子奔.我国二代“指纹”身份证出台纪实指尖上的“身份证”[J].中国信息安全,2013(3):50-54.

[5]武怀金,邱毅.第二代身份证信息系统在便民生活中的应用设想[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2(5):85-87.

第9篇:智慧医疗可行性范文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信息集成和通信协同的智慧医院体系架构。在该体系架构中,通过信息集成、统一通信、大数据分析及移动终端管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为医院实现移动医疗、协同医疗、医疗知识库、商用智能分析等智能应用。具体的应用实践论证了该智慧医院体系架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智慧医疗;大数据;Hadoop平台;统一通信;移动终端管理;信息集成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smart hospital architecture based on integrated information and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In this architectur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unified communication,big data analysis and mobile terminal management, mobile medical, collaborative health care, medical knowledge base and commercial intelligence analysis can be achieved.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demonstrates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smart hospital architectu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telligent medical; big data; Hadoop; unified communication; MDM;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近20年的飞跃式发展,目前基本完成了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基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CIS)建设。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多数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以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面向临床应用为目标,仅处理医护人员日常的医疗文书等工作,而与医院临床业务密切相关的,更为专业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如护理信息管理、多媒体智能化电子病历、患者生命指征监护、手术室监控、临床实验室检查报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处理、功能检查信息管理、病理图片及报告、血库管理、营养配餐管理、临床用药咨询等系统的建设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

医疗服务智能化,何为智能?按智慧城市的定义,就是感知、互联、智能、服务,也可以理解为深度资源整合,提供最优化的方案,使得服务接收者有更多的更好的选择。在以前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几乎是没有选择或者很难做选择,为此,在数字化医院[1-2]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医院实现移动医疗、协同医疗、知识库、商用智能(BI)分析智能应用,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医院系统,是未来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目标。

1 智慧医院体系架构

智慧医院通过信息集成及通信协同实现人、物、系统之间的高效沟通协同,解决医院信息孤岛问题。从数字化转向智慧化,采用一体化建设指导思想,从而实现高度感知、互联与智能,使医院成为一个能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持续进行服务创新的高效生态系统。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智慧医院整体体系架构基于“一门户、两平台、三应用”的理念,面向用户为医院提供统一的移动门户。智慧医院整体体系架构在门户之上集成各方应用,为用户提供单点登陆、统一认证服务、移动终端管理,提高医院医务人员操作、使用的便捷性。智慧医院整体体系架构在安全方面统筹考虑,使用统一的对外接口通道,便于网络安全的控制和管理。

智慧医院体系架构中,以信息集成和通信集成两大能力平台作为应用门户的支撑层。信息集成平台主要用于对医院原有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集成,使用统一的接口标准将医院信息集成为标准的数据中心;通信集成平台作为通信能力资源的扩展,向医院用户提供统一的语音、视频、短信以及应用集成服务。

2 关键技术应用

智慧医院体系主要从信息集成和通信协同为主要切入点,由于医院面临海量数据分析需求以及业务应用移动化后的安全性问题,因此智慧医院体系架构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医院多业务信息集成、统一通信协同办公、大数据分析以及移动设备安全管理等核心问题。

2.1 信息集成技术

医院信息系统少的有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应用,异构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困难,很容易产生信息孤岛。医院现有信息基础架构和业务应用系统明显不能适应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在信息集成和数据分析利用方面暴露出明显缺陷,传统的以业务流程为主要驱动的软件开发模式难以满足医院数据规划的新要求。因此,智慧医院的信息集成平台已成为跨越临床信息建设障碍的重要支撑,医疗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着从业务流程软件系统为核心逐步转向为以数据规划集成平台为核心的架构模式。典型的智慧医院临床数据集成平台如图2所示。

智慧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以信息总线为基础,采用中间件方式实现。其遵循国际通用的医院信息集成标准,如从数据交换出发的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L7)以及从流程出发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IHE)标准。

HL7[3-9]标准是目前医疗数据交换标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国际标准(基于文本),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的协议。HL7汇集了不同厂商用来设计应用软件之间接口的标准格式,它将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

IHE[10]提供了实施应用多种标准的标准过程。IHE是由医疗行业的厂商和专家共同发起的活动,通过推动已有标准的协同应用,来改进医疗信息系统之间分享信息的方式。IHE技术框架规定了在某一应用场景中,不同系统之间如何基于已有标准进行数据交互、状态更新等互操作活动。信息系统或者程序产生、管理,对信息进行操作,这些功能单元被称为角色(Actor)。一个特定的信息系统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Actor。Actor支持一组特殊的IHE事务处理。事物处理在Actor之间,采用通用标准,如HL7、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通过消息(Message)来进行信息交换。依据IHE规范开发的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通信,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2.2 统一通信技术

智慧医院通过通信集成平台为用户提供托管式在线统一通信服务,提升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效率,通过开放式通信能力调用,灵活适应不断发展的各种通信及业务集成需求,为医院的医疗卫生工作提供实时、实地、全方位的通信网络平台支持,进一步帮助提高医院的跨部门协作水平和整体工作效率,从而实现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医护服务。

统一通信技术是指通过在IP网络上无缝集成语音、视频、即时通信、数据等4种主要通信方式的系统架构,为用户提供一个功能丰富,操作简单的通信环境。其核心是对语音、视频、短信、即时消息(文本)、音视频会议等多种通信方式进行整合,并进一步将通信能力与企业IT应用进行集成。

托管式的统一通信平台是在统一通信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租户模式,把统一通信(UC)能力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图3是典型的托管式统一通信服务平台架构。

2.3 大数据分析技术

在智慧医疗中,医院业务有很多复杂的数据分析查询,如医疗数据统计(历年慢病趋势和疾病分布)、相似度联接匹配查询(根据CT等影像数据,寻找相似病例,匹配骨髓移植等)以及医疗数据挖掘与预测(疾病与职业、性别、年龄等外界因素的关联及各类药品的需求预测)。

通过临床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建立医疗相关数据运营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个体化医疗、医院精细化管理、临床科研、转化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智慧医院大数据架构如图4所示。

传统关系型数据库难以胜任复杂的数据分析,其原因在于关系数据库本质上采用的是一个二维的模型,通过一系列二维关系的组合来描述复杂实体对象,每个表所代表的所有实体在建模设计时没有差异性,即使只有一个实体拥有某种属性,也必须为其建立一个字段。如果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性不是仅仅表现在属性上,而且涉及结构和关系,则需要为有差异的实体建立不同的表和对应关系。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些业务系统往往需要几千张表,甚至数万张表。数据库的结构变得十分复杂,数据库中的信息变得难以理解。而且,在现实数据中,有许多类型是关系数据库不能较好地处理的。

Hadoop[11-14]是一种分布式系统的平台,通过它可以很轻松的搭建一个高效、高质量的分布系统,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Hadoop核心系统分为两部分,一是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另一部是分布式计算框架,也就是映射/规约(Map/Reduce)模型。基于Map/Reduce[15]的数据分析工具是目前对大数据进行复杂分析的有效工具之一。Hadoop的HDFS具备高容错性,可部署于低廉的硬件上,并提供高传输率来访问应用程序的数据,适合含超大数据集的应用。Hadoop的Map/Reduce分布式计算模型将应用程序的工作分解成很多小的工作小块。HDFS为了做到可靠性,创建了多份数据块的复制,并将复制副本放置在服务器集群的计算节点中,这样Map/Reduce就可以在其所在的数据存储节点上并行处理这些数据。

2.4 移动终端管理技术

智慧医院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医生及患者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性问题。通过移动终端管理(MDM)技术应用,可有效解决移动终端带来的安全隐患,为用户在技术层面提供隐私保护服务。

移动终端管理技术主要针对移动设备提供全面的安全保护及监控管理。管理贯穿设备注册、使用及注销各环节,主要实现设备信息管理、资产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MDM管理流程如图5所示。

移动终端在MDM服务平成注册后,MDM服务平台通过推(PUSH)技术唤醒终端,终端通过加密通道至MDM服务平台获取管理指令或配置信息,实现移动终端远程监控、应用管理(APP)及设备配置功能。在MDM管理流程中,通过数字证书服务的方式实现终端的认证和管理的安全性,具体实现可采用简单证书注册协议(SCEP)[6]。SCEP属于公钥构架(PKI)协议体系,可安全、可靠地为网络设备在线提供数字证书,目前被广泛应用于PKI客户端和认证中心(CA)实现。SCEP有终端、CA和审核授权部门(RA)3种实体。终端实体的功能是生成一对非对称的公钥加密算法(RSA)密钥,发起证书申请或者证书查询请求。CA是证书的颁发机构,是PKI的核心,职责是接收终端用户的申请,决定是否为其颁发证书。RA协助CA,并负责为已授权的证书申请者制作、发放和管理证书。

3 应用实践

智慧医院是智慧医疗的实现手段之一,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电信合作开展智慧医院示范试点工程建设,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建设,已初步完成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通信集成平台及统一门户建设,为医院提供医嘱查询、绩效管理、协同办公、即时通信、电子病历讨论、掌上医院等应用,实现对移动终端统一管理,对公众服务、医务工作人员服务、医院管理人员服务及统一对外数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智慧医院整体架构如图6所示。

通过信息集成平台,医院各应用系统之间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做到各应用系统在数据层面可以相互交换,在应用层面可以互相调用,在流程层面可以协同在一起实现全院级的业务协同。通过通信集成平台为医院提供了端到端的网络建设、改造和应用集成,包括语音固定及移动办公解决方案,集成电话、网络视频会议、即时通讯、多媒体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同时把多种通信手段与医院内部的应用管理系统融合,使医院的工作流、信息流可以通过多种通信手段在各个系统间连接,构成一个闭环式的完整通信办公环境。采用统一通信集成平台优化院内信息网络系统之后,为医院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带来更简化的运营、更灵活的扩展和应用移植,同时医院则更专注于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专业化服务和最佳医护体验。此外,在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已开始智慧医院大数据系统建设,目前即将完成基础架构搭建。

4 结束语

信息聚合、通信协同的“智慧医院”是医疗信息时代又一里程碑式的创举。通过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洞察能力,实现医院业务的全面发展,提高医院运作效率,实现更高的服务质量,提供协作的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以“高效、高质、协作”的理念摆脱当前的“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的影响,并将在未来实现持续的繁荣和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剑峰, 范启勇. 漫谈“智慧医疗” [J]. 上海信息化, 2011,15(3):26-28.

[2] 李书章, 健. 数字化医院建设理念与实践 [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3] 陈钰, 王捷, 刘仲明. 无线传感网在智慧医疗护理中的应用 [J]. 医疗卫生装备, 2011,32(5):73-75.

[4] 孟小峰, 慈祥. 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 [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1):146-169.

[5] 张忠. 数字证书的原理及其应用 [J].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01,20(21):45-49.

[6] NOURSE A, LIU X, VILHUBER J, et al. Cisco System Simple Certificate Enrollment Protocol [S]. IETF, 2009.

[7] HL7 version2.8. Health Level7 [S]. 2011.

[8] HL7 Modeling & Methodology Committee. HL7 version 3 message development framework [EB/OL]. (2014-05-10). http:///documentcenter/public_temp_656CF0F9-1C23-BA17-0CF90F4405489350/standards/V3/mdf99.pdf.

[9] 贾玮. 基于HL7标准的医疗信息交换关键技术研究 [D].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09.

[10] Integration Healthcare Enterprise (IHE) [EB/OL]. (2014-05-10). http:///.

[11] 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 [EB/OL]. (2014-05-10). http:///science/article/pii/S0531513105004401.

[12] 张继武. IHE介绍 [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7, 31(2):112-119.

[13] ASUMAN D, GOKCE B L, THOMAS A, et al. Enhancing IHE XDS for Federated Clinical Affinity Domain Support [J]. 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omedicine, 2007, 11(2):21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