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范文

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

第1篇: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金属矿山;酸性阻控;植被修复

一、金属矿山酸性污染来源

1、矿山酸性水污染

矿山废水是从采掘场、选矿厂、尾矿坝、排土场以及生活区等地排出废水的统称。开采、选矿、运输、防尘及防火等诸多生产及辅助工艺均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这些矿山废水排放量大、持续性强,对环境污染严重。

矿山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是指其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化合物。油类污染物是矿山废水中较为普遍的污染物,当水面油膜厚度在10-4cm以上时,它会阻碍水面的复氧过程,阻碍水分蒸发和大气与水体间的物质交换,改变水面的发射率和进入水面表层的日光辐射,对局部区域气候可能造成影响,主要是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物的生长繁殖。

矿山废水中的重金属主要有: Hg、Cr、Cd、Pb、Zn、Ni、Cu、Co、Mn、Ti、V、Mo和Bi等。被重金属污染的矿山废水排入农田时,除流失一部分外,另外部分被植物吸收,剩余的大部分在泥土中聚积,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农作物就会出现病害。如土壤中含铜达20 mg/kg时,小麦会枯死;达到200 mg/kg时,水稻会枯死。此外,重金属污染的水还会使土壤盐碱化。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如煤矿)都含有黄铁矿等硫化物,若该硫化物含量低或不含有用元素,则常作废石处理,堆放于废石堆或尾砂库。在地表环境中该硫化物将迅速氧化,可形成含重金属离子浓度很高的酸性废水,成为矿山开采中最大的污染源。

2、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

金属矿山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 除本身由于地球化学作用而可能造成背景值偏高外,其它则主要来源于金属矿产开采、洗选、运输等过程中废气、废水的排放及固体废物的堆放。露采或坑采的钻孔、爆破和矿石装载运输等过程产生的粉尘和扬尘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经过雨水的淋溶进入周边土壤;废水主要包括矿坑水,选矿、冶炼废水及尾矿池水等,废水以酸性为主, 以含有大量重金属及有毒、有害元素为特征。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指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剥离物和废石, 以及在选矿过程中所排弃的尾矿,这些固体废物若在露天堆放,容易迅速风化,并通过降雨、酸化等作用向矿区周边扩散, 从而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危害包括:首先,影响植物生长。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向下渗透, 不仅会导致地下水的污染,还会被金属矿山周围的植物吸收,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二、金属矿山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

1、矿山酸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中和法就是向酸性废水中投入碱中和剂,利用酸碱的中和反应达到增加废水pH值的目的。同时,使重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的氢氧化物沉淀,净化污水。中和法是目前处理酸性废水比较成熟的方法。中和剂主要采用石灰石或石灰;也有采用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泥等作为中和剂;也可用碱性废液或废渣(电石渣、石灰渣)中和酸性废水。从理论上讲,在一定pH值下石灰或石灰石都能使金属沉淀,但由于各尾矿所要处理废水中可能含络合试剂或离子,其沉淀及沉淀完成程度差异极大。同时处理后生成的硫酸钙渣较多,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发展现状。

2.1 物理方法

一般情况下,热处理法主要针对汞污染,效果比较明显,但工程量较大,耗能较多,且易使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水遭到破坏。而工程措施是利用外来重金属多富集在土壤表层的特性,去除受污染的表层土壤后,将下层土壤耕作活化或用未被污染活性土壤覆盖,从而将耕作层土壤中的重金属浓度降至临界浓度以下。

2.2 物理化学方法

物理化学方法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电动修复法。这是一门新的经济型土壤修复技术,在不搅动土层的基础上,在包含污染土壤的电解池两侧施加直流电压形成电场梯度,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电迁移、电渗流或电泳的途径被带到位于电解池两极的处理室中并通过进一步的处理,从而实现污染土壤样品的减污或清洁。一种是土壤淋洗法。是指利用有机或无机酸等淋洗液将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属转移至液相中,再把富含重金属的废水进一步回收处理。一种是玻璃化技术法。对某些特殊重金属利用电极加热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熔化,冷却后形成比较稳定的玻璃态物质。

2.3 化学方法

化学修复是利用加入到土壤中的化学修复剂石灰、 沸石、 钙镁磷肥等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有效降低重金属的水溶性、 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促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转化为难溶物,从而使污染物被降解或毒性被去除或降低的修复技术。

2.4 农业方法

农业生态修复是近几年新兴的修复技术,是因地制宜地调整一些耕作管理制度,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选择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或增施能够固定重金属的有机肥等措施来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从而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减少重金属从土壤向作物的转移,从而达到减轻其危害的目的。

2.5 生物方法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动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自然生长或遗传工程培育的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污染物的一种环境治理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土壤中某些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作用,把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低毒产物,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三、金属矿山植被修复

植物修复是生态修复体系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指利用某些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联合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一种无害的形态。事实上,任何能够在污染环境中生存的植物都以其特定的耐受和代谢方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植被修复,但往往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这是由于开采活动的干扰往往超过了开采前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承受限度,若任由采矿废弃地依靠自然演替(natural succession)恢复,可能需要100-1000a(Bradshaw,1997),尤其是诸如金属矿开采后形成的废弃地(如尾矿库),其表面形成极端的生态环境:表土层破坏、土壤贫瘠、重金属含量过高,极端pH值及生物种类减少等,致使自然条件下植物几乎无法定居,因此人工协助恢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而我们所讲的“植物修复”则正是研究如何人工强化这一自然净化过程,缩短修复年限的技术,其精髓就在于通过辅以某项或某几项强化措施将植物、土壤、微生物三者高效、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植物的修复效率,强化土壤的自净作用,加速自然循环。该技术以植物耐受或超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唐世荣,2006),与传统的物理、化学等修复技术相比,因其治理效果的永久性、治理过程的原位性、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后期处理的简易性等特点而具有极好的环境效益及市场前景(孙健等,2007),因而近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尽管前景看好,但是真正推广起来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结束语

金属矿山污染地酸性污染主要来源于废水酸性污染与土壤酸性污染,只有加强金属矿山污染地酸性阻控,实现植物修复,才能更好地促进金属矿山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范文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节能减排、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展顺利。全面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将污染减排指标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结构减排力度,关停小石子加工厂70余家,淘汰小淀粉加工企业10家,关停小石灰窑10家,取缔小防水卷材业户57家。加快推进项目减排,完成热电企业18台循环流化床锅炉再提高改造工程,济钢烧结机脱硫工程进入调试阶段,庚辰钢铁脱硫设施建成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光大水务(**)一厂、二厂升级改扩建及家重点企业污水处理回用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西区、高新区中心区、济阳污水处理厂、章丘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并实现稳定运行。**年二氧化硫、COD排放总量分别为8.81万吨和5.33万吨,比上年度分别削减2.33%和3.62%。二是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大大气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扬尘防治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工作,强化火电、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污染治理。认真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实施小清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市区河道截污整治工程。加强环境监管监测,完善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对重点企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热源等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三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重点,扎实开展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章丘生态市、商河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列入生态省建设责任书,历城区艾家村被授予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村。

(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进展顺利。严格执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建立取水单位一户一档管理制度,核发新版取水许可证195家。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保证了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全民节水意识明显提高,节水技术和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年万元GDP耗水量减少到58.10立方米。

(三)土地矿山管理更加规范。一是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的责任落实和动态监控,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复垦工作,全年共验收部、省、市、县四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80个,总规模9万亩,新增耕地2.9万亩。二是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共上报国务院农转用和土地征收7746亩,上报省政府21224亩(其中单独选址项目用地1921亩),共落实征地方案实施征地23527亩。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民生项目、产业政策鼓励项目和全运会项目用地需求。严格执行国家、省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有关规定,加大项目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土地供应管理进一步加强。科学制定供地计划,建立协调决策机制,加快土地招拍挂供应进度,全年全市供应土地18568亩,其中出让供地15591亩,收缴土地出让金165亿元,实现土地纯收益64.5亿元。修订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办法,创新了“二次公告”运作模式,加快土地熟化基础工作,市本级收购各类土地266宗,面积3650亩。四是矿山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完成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采矿权审批制度,设定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加强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加强矿山企业整合,全面推行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加大破损山体治理力度,列入重点治理任务的58座破损山体已基本完成。

(四)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强化。加快推进地震台站建设,**市地震监测中心暨历城综合地震台项目开工,济阳、长清地震台站建设进度加快。全面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积极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设。加快编制地震小区划。积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震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成立市、县两级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一步落实地震应急措施。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五进”活动的开展。

(五)基础测绘工作有序推进。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全市基础测绘“**”规划,测绘完成孙村东、腊山南、旅游路和东南外环路1:500比例尺地形图70平方公里,修测西部片区1:2000地形图290平方公里,实现中心城建设用地范围内1:500地形图全覆盖。

二、**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年是实施“**”规划关键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一年。综合考虑**年我市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工作面临的有利调整键和不利因素,初步确定明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加强土地管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抓好治污减排、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年主要预期目标:

1、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计划控制在8.67万吨之内,比**年削减1.59%,提前达到“**”确定目标;COD排放总量计划控制在5.07万吨之内,削减4.88%。

2、环境质量目标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的比例达到85%以上。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70分贝(A);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低于60分贝(A)。

3、水资源综合利用目标:万元GDP水耗下降到55.20立方米。

4、土地利用目标:耕地占补基本平衡,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较大提高。耕地保有量达到36.13万公顷。

三、**年工作重点

(一)环境保护

1、认真实施“三大减排体系”方案,努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目标。一是继续实施产业结构减排方案。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关停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设备,实现结构减排。二是加快实施工程治理减排方案。完成水质净化三厂等工程,完善城市河道截污整治配套管网,提高污水处理和再利用能力。完成**东新热电等5家企业热电机组脱硫工程和济钢等3家企业锅炉烟气脱硫工程建设。三是大力实施监督管理减排。加强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完善自动监测网络,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督管理,确保各类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8%以上。

2、实施“四大工程”,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实施以节水保泉、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区监督管理,强化饮用水源水质的污染监控,确保饮水安全。结合《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实施,加快实施小清河综合整治、市区河道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二是实施以清洁能源行动、全面治理各类污染源、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蓝天保护工程”。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完成年度重点大气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进一步改善大气质量。三是实施以控制扰民噪声源和创建噪声达标区、安静居住小区为重点的“安静工程”。依法强化监督管理,继续开展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四是实施以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的“固废治理工程”。尽快开工建设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厂,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处理,加强废矿物油、废显影液等重点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督管理,筹建废物综合利用中心和危险废物交换中心。

3、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以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组织环境优美乡镇达标单位做好验收准备工作。协调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做好“两区一园”创建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管理。开展全市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研究,加快推进小清河源头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

(二)水资源管理

1、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全面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制定水质监测计划和制度,严格水质监测管理,提升监测水平。完善全市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提升监测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坚决有序地关停泉域内的自备井。

2、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力度。坚持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相结合,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结合退耕还林和封禁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现有森林植被,加快退耕还林、禁牧还草、荒山绿化,促进生态修复。对土质较少的荒坡、山场,植树成活困难的区域及便于植被恢复的山坡地,实行严格的封禁措施,依靠自然生态的修复功能恢复林草植被。

3、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建设东湖水库等骨干调蓄工程,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二是搞好东联供水工程配套,加速东部工矿企业供水置换步伐;三是提高水源涵养补给功能。配合“南控”战略实施,建设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抓好泉域补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工程建设,实施玉符河回灌保泉生态工程,有效补给地下水。

4、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与改善生活条件同步推进,加快实施邢家渡、胡家岸等引黄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强城市节水管理,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和用水指标控制制度。

(三)土地矿产管理

1、强化土地调控管理,积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严格土地规划计划管理,强化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严把用地审批关,优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继续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征地统一补偿、农民集中安置、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持续发展的补偿安置综合机制,切实维护好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高标准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好县、乡级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国务院要求,积极开展好第二次土地调查。调整住房用地供应结构,加大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量。

2、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问责制。大力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严格执行基本农田质量保护、用途管制、监督检查和占用审批等制度,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严格落实耕地“占一补一”政策,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力度,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3、深化土地市场建设,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继续深化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全面引导各行各业依法规范合理用地。完善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具体操作办法,规范工业用地供地行为。围绕重点片区综合改造,加大城区土地前期熟化、收购储备、策划运作、市场配置的工作力度。加大对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力度,切实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研究制定更加严格的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项目产出率标准,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4、完成矿业秩序整顿规范,建立矿政管理新机制。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全面完成矿业秩序整顿规范的各项任务,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和省政府的检查验收。对矿业权按照风险程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积极推进矿业权招拍挂出让,逐步完善科学合理、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继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突出抓好重点矿种和重点矿区的整合,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开采利用水平。认真开展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审批工作。认真落实地质环境保护责任,积极推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的多元化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确保全市地质安全。

(四)防震减灾

加快推进地震监测台网站建设,完成历城综合地震台、长清地震台、济阳地震台等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市地震监测中心建设,完成前兆监测台站的数字化改造。完善市、县、乡(镇、办)群测群防工作体系,推进“三网一员”建设。深入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保证全市重大建设项目检查率达到100%。加快推广应用地震小区划项目,完成2-3个县(市)区的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积极推动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进一步增强地震防御能力。不断健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全力做好防震减灾立法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前期研究,编制《**市防震减灾条例》(草案)。继续加大防震减灾宣传,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五进”活动。积极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制定示范标准。推进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规范化、制度化,计划新建示范学校11所。逐步开展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安全示范村创建活动。

第3篇: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范文

从自然的角度,完善西部法律体系

因地制宜西部地区生态类型多样,不论水平带还是垂直带,都有较大的差异。生态保障应该遵从自然生态规律。如果违背生态规律,建设工作则很难成功,即使在局部是成功的,也缺乏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是本着不同地域、不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区域管理制度,最大限度调动当地管理机构的活力,从而科学地保护当地环境。我国对“三河”、“三湖”等环境污染整治的实践证明,对于特殊地区如污染严重区域、自然生态及其脆弱区域,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环境治理和保护效果明显。

因时制宜这里,“时”不仅指气候因子,也指突发性灾害。气候因子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因地制宜类似,可以对其进行区域性规划。对于突发性灾害的法律规范,应考虑西部具体情况。与中东部相比较,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很多地区至今仍受贫穷和落后的困扰,这导致其现有社会物资储备不足,预警设备欠缺,预测能力不强,防灾、抗灾、赈灾能力较弱,使得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自然灾害的发生更为频繁,且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在西部环境法律条文中应着重强调:防灾抗灾的经济政策;紧急状况下,相应部门承担的责任和采取的措施;完善预警措施;加强对抗灾能力和灾后修复的建设。

因资源制宜西部地区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许多资源的含量是全国总含量的一半以上。以部分有色金属为例:2010年,西部地区铜矿的含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2.9%,铅矿64.2%,锌矿72.8%,铝土矿59.4%等。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交通欠发达、开采不合理等因素,使得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利用率低,开发过程存在安全隐患,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小型矿山企业对矿石综合利用程度比较差,大部分小型矿山企业和小矿山根本不进行综合利用。且开矿采矿过程会产生许多环境问题:废石、矿山尾矿及矿山固体废料堆放,毁坏农田、林木和植被,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矿山采矿、选矿、冶炼加工,排放大量废水、废气;诱发地质灾害和安全事故。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和重要的战略储备之一。因此,西部地区环境法制建设中,要注意科学勘探,合理采矿,严厉打击违规勘探,杜绝不合理开采。在物种资源和生态保护方面,对特殊的物种尤其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应同时保护其所处地特有的生态环境;在特殊的生态环境方面,如沙漠、戈壁等目前不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应以维持其原正常生态功能为最低原则,合理治理;对于未沙漠化的地带,建立相应的条例,严惩破坏行为,鼓励民众参与防沙治沙;对于已沙漠化区域,考虑到其上仍存在各种生命形式,具有相应食物链和生存法则,治沙方案不合理将破坏原生态,加大治沙难度。因此,法律法规应严格规范治沙方案的审核制度。

从社会的角度,完善西部法律体系

将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西部法律建设的中心思想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不仅是现实的协调即横向上的协调,而且是从纵向历史发展过程即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的关系上强调发展,以适应环境保护与资源的需要。现阶段环境的无限量供应,使其没有确定价值。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以及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亡羊补牢”式的所谓的“发展”都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因此,西部地区环境法律应鼓励环境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保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明确确立公民的环境权《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环境权的概念,即: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公民环境权入宪,能够使政府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有更高的认识,有更高的要求,也产生更高层次的监督。一方面,公民环境权的确立,将与环境相关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个人,环境保护和治理从社会责任成为个人责任。同外部不经济型内部化效果相似,将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减少环境破坏。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环境法大多是针对公众利益而言,普通民众之间的环境纠纷甚至不能在环境法中找到解决依据,公民环境权的确立,明确了民众环境利益的归属,将减轻环境问题诉讼造成的困扰。

执法体系分工明确目前我国的管理制度采取主管和协管的方式,以中央和地方的环保部门为主,以其他部门如国土资源部、林业部、农业部等从旁辅助。但我国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的法律权限和职责分工的界定并不明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资源化。现在普遍把环境当做是一种资源,在处理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会产生多个部门同时参与的状况。比如农业污染,同时属于环保部和农业部范畴。两者之间虽经过一定分工,但仍存在职责重复,进而产生人员过剩、机构冗余、办事效率低等问题。所以,建设完善的西部地区法律法规体系,执法体系应分工明确:由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参与,精简重复部门,合理增设新部门。

完善西部的地方环境标准管理制度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破坏。只是采取国家标准,对西部环境保护不够全面有效。所以,一方面应提高相关环境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其管辖区施行严格于国家物排的标准;另一方面加大处罚力度,扩大刑事处罚的范围和民事、行政处罚力度。

重视普及法律教育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决定因素。西部生态环境复杂、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提高法律普及率,有利于新法施行、改善执法状况。普法的主要途径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普法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将普法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普法经费,完善普法设施,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将西部地区环境法律法规内容写进课本,提高学生的环境法律意识。

合理的监督制度也是完善西部环境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

加大监督的力度加大法律监督的力度,是保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增加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的频率;定时对优先污染物(对西部环境造成影响较严重的污染物)进行优先监测,且优先污染物的名单要较其他地区严格;对一般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要严谨,特殊项目要多方审核通过后才能加以实施等。

三体共用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其中,国家机关有强制性,在监督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社会组织是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公民是法律监督体系的基础。国家对监督的作用自上而下,是监督体系的主干线。但是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环境管理中,环境管理部门的行为是否到位、是否合法,需要公众的监督;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外部不经济性始终是存在的,社会监督更是不可缺少。因此,国家监督为主、社会和公众监督为辅的三体共用使得监督体系更有效。

结语

第4篇: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范文

一、立足长远发展,明确发展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立足,致力于长远发展,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主线,建设生产规模化、技术有水平,管理规范化、竞争有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企业,为经济由资源开发型向资源延伸加工型转变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产业循环发展,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坚持核心产业本地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三)主要任务。根据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实现矿产资源的就地延伸加工,建设形成一批上下游紧密链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大型企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大支农工作力度,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四)工作目标。进一步降低初级矿产品产值所占比例,改善产品结构,努力实现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初级产品向精加工产品的转换。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条件适合在延伸加工的资源均实现就地加工增值,资源精深加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优势主导产业领域培育形成20户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大型企业集团;所有资源型企业至少要在形成1个核心产业,设立1处管理总部,建设1处规范化生活设施,实现本地注册、本地管理,本地核算、本地纳税,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

(五)加强规划指导。资源开发利用要遵循统一规划、整体勘查、有序开发、综合利用、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要求,转变目前重矿产开发,轻加工利用的状况,企业发展模式,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循环发展模式转变。企业要结合实际,与《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相衔接,制定项目建设规划,经专家评审报批后实施。

(六)优化开发利用方式。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采掘技术、工艺和设备,优化开采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禁止采优弃劣、采富弃贫等行为;开发规模要与矿床储量相适应,确保必要的矿山服务年限,要严格遵照批准的规模建设,严禁超规模建设;已形成开发能力的,要建设配套下游加工能力,尚未开发的,要上下游同步规划建设

(七)发展下游加工产业。在下游加工方面,除了在技术、环境和水资源等方面存在否定性因素的少量资源外,凡适合在延伸加工的资源,必须逐步建设下游产业。已取得矿业权的资源开发企业要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提出下游产业建设项目并加快实施。州政府有关部门指导资源性企业下游加工产业协调发展。

(八)推进资源共享与集约利用。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以资源的优化组合利用为目标,推进资源共享,鼓励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型企业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将企业掌握的资源置于经济发展的大局中考虑,与境内关联产业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上下功夫,构建企业的横向连接和有效组合,构建原料、产品、废弃物相互衔接的链条,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益、组合效益。建立资源二次配置机制,杜绝圈而不开,开发进度缓慢的现象。

(九)开展多种方式的经济合作。资源开发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建设和发展延伸加工项目的,可以与下游企业以相互参股或其他方式开展全面合作。鼓励与东中部地区的企业通过投资合作、收购、兼并、重组、联营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承接区域产业转移。鼓励已取得矿业权的资源开发企业,按照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要求,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下游加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洁净化。

(十)重视技术创新。资源型企业要以资源精深加工为方向,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学研联合,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尽快掌握相关核心技术;注重新技术应用,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快新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从总体上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十一)引导企业集聚发展。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强产业集群环境建设,改善产业集聚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做大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一批转业化协作配套企业,发展一批与大企业相关联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十二)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促进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减少物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建立清洁生产审核机制,发挥市场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三、强化基础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十三)规范企业管理。资源型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管理制度,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按有关要求建立工会组织,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目标。

(十四)推进管理创新。企业要在管理上苦练内功,结合自身实际创新体制机制,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职业卫生、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要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诚实守信经营,防范各类企业风险。

(十五)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实施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管理、制造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

(十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按照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形成自己的文化和价值理念,提升企业竞争软实力。

(十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用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工资、工时、劳动定额等要合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努力改善劳动工作条件,劳动卫生、生产安全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生产场所、办公生活场所必须停用整改。

(十八)重视安全生产管理。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落实主体责任。采用能够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工艺系统、技术装备、监控设施,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规范,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搞好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四、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十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资源型企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根据自身能力兴办或参与兴办与促进社会和谐相关的公益事业。重视企村共建及其他社会帮扶工作,在资金、技术、项目、劳务等方面,以多种方式帮助企村共建及其他社会帮扶对象尽快脱贫致富。

(二十)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劳动人口由农牧业向工业领域转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十一)构建和谐社区。资源型企业应当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标准作业区和配套齐全的生活区,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十二)注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企业要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主体责任。按规定缴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要制定开采区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做好矿山地下水保护、地表生态治理和矿山地表塌陷治理、煤田火区治理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

五、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二十三)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对符合发展要求的重大产业建设项目、自主研发创新项目,以及节能技术改造、外经贸发展、淘汰落后产能、资源综合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等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和省级政策及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建立和完善地方财政支持长效机制,逐步扩大地方财政预算资金对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做好协调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十四)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藏区发展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对属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按规定给予增值税优惠政策;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所需的进口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项目,按规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

第5篇: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范文

    一、突出三级联动,全面推行河长制

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水环境建设摆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位置,把落实河长制、抓好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环境整治”战役和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级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等“五城联创”的重要内容。自全市推行河长制动员大会后,我县迅速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第一河长的高规格领导班子,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召开了规模达700余人的县、乡、村三级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动员大会,把全县60条河流,83座水库(山塘)纳入河长制管理,明确所有县处级领导及乡、村两级班子成员全部担任全县大小河流(水库)的河(库)长。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一河一议、一河一策、一河一档”河长制管理制度和“一月一晒、一季一督、一年一评”河长制督查考核制度,不断细化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县、乡、村三级全面开展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的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有力提高了全社会对河库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了“爱水、护水、惜水”的浓厚氛围。

二、实行“三污”同治,全面防治水污染

防治污染、净化水体是河长制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县坚持标本兼治,对河流流域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三污同治”。治理工业污染方面,完成3家重金属企业历史遗留污染物的治理;关停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新五小”等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4家,实现工业“三废”达标排放。治理生活污染方面,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4.6%;投入1650万元完成30个村的生活垃圾整治任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按照老建制,将112个行政村纳入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范农村禽畜和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标准;新投入280万元治理养殖污染,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达标率达75%;通过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沼气池等方式,28000户农户实现污水处理,污水处理率达63%。

三、开展“三护”行动,全面改善水环境

坚持保护与治理同步,大力开展水源保护、河道管护、岸线整护“三护”行动。抓好水源保护。出台《XX县江河水库水资源保护办法》,划定9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定期开展29项季度常规监测和109项年度分析监测、实时监测,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地表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加强河道管护。严格落实水域环境卫生责任,投入资金50多万元,用于日常河面保洁、河道清障清淤工作,县城内河段实现河面无垃圾、无废弃漂浮物、无淤塞“三无”目标。按照“全面整治、重点突出、长效管理”的原则,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行为,今年共取缔1处、停产2处、整改3处人工制砂场。加强岸线整护。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水岸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

四、推进“三区”建设,全面优化水生态

第6篇: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国土资源优势;加速推进;林口“两型”社会

结合工作实际,从战略和实践层面谈几点设想:

1 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必须要强化耕地保护工作,巩固现代农业基础地位

耕地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人民有饭吃的国计民生的大事。当前,从我县的土地基本县情来看,人均耕地由建国前的11.6亩下降到现在的5.6亩,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中低产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流失面积达200多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加上重大建设项目及矿产资源的开发,都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可开垦后备资源不足,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基于县情,今后必须要把保护耕地放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推进耕地保护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体系,确保我县耕地保有量实现13947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实现119878公顷。积极引导农民在科学的指导下在原有的耕地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二是以农业生态建设推进耕地质量水平提高。要搞好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综合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对农村畜禽饲养、农业设施、养殖水面用地管理,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防止滥占耕地,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壤肥力,采用科学的耕作保护方式,防止耕地荒漠化和沙化。三是以实施综合整治推进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结合“两型”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以土地综合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建立由政府牵头,整合国土、水利、农业、交通等涉农资金,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的新机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四是以强化执法监察推进耕地保护红线落实。加强动态巡查网络建设,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合执法监察,从源头上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特别是破坏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明确巡查任务、职责以及巡查范围,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监察网络,确保土地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

2 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必须要强化国土资源保障,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国土资源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县着力做好转方式、调结构这篇文章,不断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统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好务,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要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保障,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上下功夫。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到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开源节流和挖潜盘活同步推进,用好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坚持“盘活农村、改造城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思路,通过“腾、节、增、换、挖、拓、收、扩”八种方式,形成以农村为主、以城镇为重点,在农村盘地、到城镇挖地、向开发区要地的节约集约用地格局。二是在推进土地市场运营上下功夫。通过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制度,以市场运作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合理利用,通过发挥土地价格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和调控。通过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将盘活工矿企业闲置土地与推动旧城改造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方面实施对接,达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三是在打造矿业经济强县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我县“三石”资源储量大的优势,积极招引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推进精深加工,打造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做强矿业经济,逐步消灭“原字号”,提高矿产品附加值,面向黑龙江东南部重点建设矿业生产“五大基地”,打造区域矿业重镇。四是在实现资源依法管理上下功夫。资源的一切利用情况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办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抓住优势矿种,精心规划布局,采取以大并小、兼并重组、取缔关闭等措施,全面推进矿山整合,对私采乱挖的小矿山、小矿点重拳出击,大幅提高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采水平。

3 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必须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土资源永续利用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加快建设宜居林口,必须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上有所作为,要大力推进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以用地结构调整促进节约发展。综合考虑政策、经济、区位和环境等因素,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对经济的贡献率。要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在土地供应上向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倾斜,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领域用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二是以地质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灾害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最大程度地减轻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遏制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监测机构,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制度。三是以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绿色发展。加快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和百矿披绿工程,开展“绿色矿山”行动,不断完善地质环境治理投资机制,多渠道调动社会资金,通过护坡、填坑、栽绿、挖沟等,加快修复损毁山体,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加快实现林口县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7篇: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范文

杭州市水资源资产化保护的实践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杭州是民之所呼、民之所求。杭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从确立环境立市战略,到建设生态型城市,再到打造美丽杭州,扎实推进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2011年以来,杭州推出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生态保护工程——“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实现了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速的情况下,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按照合格规范饮用水源地的标准要求,扎实开展饮用水源整治。截至2012年,全市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已基本清除,钱塘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砂石码头已全部拆除,千岛湖周边地区大力开展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将污染源整治的重点延伸到农业农村面源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着力加强饮用水源安全防范,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从2006年到2012年7年间,杭州市财政共转移支付上游县(市)生态补偿资金4?郾5亿元。

深入实施工业污染整治。根据全省两轮“811”确定的水污染防治方面阶段性要求和目标,自2011年以来,杭州累计关停“三江两岸”沿岸污染企业476家,关停砂石码头93个,完成27个码头的改造、26公里江堤的修复、86?郾8公里的绿道建设,废弃矿山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总体形象进度达到三年总进度的70%。探索实行了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专家评价和公众评议“两评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全面开展了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整治提升。

加快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县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截至2012年底,全市有89?郾8%的建制镇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郾2%。2010年以来,富阳、建德和桐庐完成188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其中桐庐县已在全县183个行政村中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2010年来,杭州市开展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立体绿化和水体生态修复项目为主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钱塘江流域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900万亩,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面积710万亩。深入开展“千万工程”、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等工程,截至2012年底,钱塘江流域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面达68%。

积极开展河道内源污染治理。大力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努力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城市河道采取“截污、清淤、配水、生态修复和长效管理”多管齐下措施,对杭州市绕城公路内400余条(520个河段)、共计1009公里,水域面积26?郾01平方公里的城市河道实现全覆盖巡查监管和保洁养护。推进农村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打造一批“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

杭州水污染防治存在的突出问题

杭州市水资源资产化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水环境达标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水环境改善的基础相对脆弱,污染反弹现象仍然存在,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在我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将更高,我们的整治任务也将更加艰巨。

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局部水域污染仍然严重。以氨氮、总磷为主要超标指标的污染特征仍然没有改变。2012年杭州市市控以上断面由56个调整为47个,45个市控以上断面达到功能区要求,达标率为95?郾7%;超标断面2个,分别为富春江的窄溪断面和浦阳江的浦阳江出口断面,有毒有害有机化学物质污染问题已日显突出。二是污染事故呈高发态势。2011年接连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安全事件,6月4日,新安江的苯酚运输交通事故,导致桐庐、富阳两地停水事件;几乎同时又爆发了苕溪饮用水源污染引发的余杭区部分地区的大面积停水事件。主因是饮用水源上游分布着众多的化工企业,有大量有毒有害物品的运输、生产、存放、处置,在监管、应急处置等方面又存在漏洞,存在着巨大的环境安全风险隐患。

区域性、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萧绍印染化工业、富阳造纸业、临安化工业、河道垃圾倾倒、平原河网淤积、湖库蓝藻暴发隐患等等都是严重影响当地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花大力气解决。建德市医化行业企业38家,产值184亿,占工业总产值的65?郾9%,但废水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74?郾1%。富阳有237家造纸企业,产品结构和污染治理水平也较低,是影响杭州市饮用水源水质的重要因素。

各项污染防治工作仍存在差距。一是环境基础设施问题。部分县(市)基础设施运行市场化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建设运行资金缺乏保障,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工程、中水回用工程、污泥处置工程建设仍普遍滞后,处理效率无法正常发挥,早期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普遍缺乏脱氮除磷设施。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农家肥的淡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化肥农药流失、种植业废弃物、养殖业排泄物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已占全部污染负荷的1/3以上。三是河道内源污染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捻河泥的做法已成历史,河道疏浚又主要针对主干河道,广大平原河网支流、农村河道淤积严重,河道保洁也存在不足,许多水面淤积厚度普遍已达1?郾2米以上,一些河浜已经沼泽化。另一方面,水域正在被不断蚕食,土地开发、耕地整理、河道裁弯取直,河道自然淤积等等,都使湿地面积快速减少,河道内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四是饮用水源安全问题。湖库型饮用水源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由于渔业养殖捕捞管理不够科学,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存在藻类增殖爆发的可能,对湖库生态安全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此外,杭州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尚存在各类污染企业、加油站和违法设施,严重威胁着饮用水源安全。

分析杭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上的困难,究其原因,有先天自然地理的因素,也有后天产业结构历史遗留问题的因素,有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问题,也有包括水源地规划在内的空间布局规划上的问题,有城市管理的短板问题,也有农村生态保护的滞后问题。

杭州市水资源资产化

保护的深思考

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着雾霾压城、垃圾围城和水质型缺水等种种环境问题的挑战。杭州近年来也频遭饮水安全的困扰,城市内河、农村河道的水质改善工作也陷入瓶颈,与广大群众的期待更有很大距离,城市的水环境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从杭州的城市禀赋和未来发展,以及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清水治污”的重要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步骤地、长短结合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狠抓源头保护。钱塘江、运河和苕溪是杭州水系的主干管、主动脉,正本清源,方能清流千里。近年来,杭州提出保护“六条生态带”、“三江两岸”,就是立足于统筹城乡,在全市域层面上做强生态屏障和保护母亲河,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钱塘江方面,继续攻坚“三江两岸”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扎实完成六大主题29项工程,确保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苕溪方面,按照整治方案,开展苕溪沿线500米范围内各类污染源的排查,加强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退二进三”力度,强化污染整治,推进上下游联防联控。运河方面,结合申遗工作,提高沿线生活污水纳管率,加强沿岸三改一拆工作,完善运河流域治理考核机制,确保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狠抓管网系统。地下管网系统是静脉工程、地下工程,虽然看不到,却至关重要。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规划,加强截污纳管工作,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市区绕城以内的污水管网要做到全覆盖。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污水厂提标改造,主城区推进七格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及配套污泥处理设施建设,现有全部污水处理厂分阶段实施提标改造,规模以上污水厂均要按Ⅰ级A标准排放。强化对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保证污水处理厂及其管网的正常运行,确保达标排放。对于农村污水治理,开展农村截污净水行动。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对治理资金要加强重点保障,探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安排。

狠抓河道监管。内河水质,“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加强雨污分流、截污纳管、提高自净能力。综合运用截污纳管、污水设施建设、清淤疏浚、引水配水、生态治理、综合养护管理等手段,实现区域河道联网成片。尽快打通一批断头河,治理一批黑臭河道,落实配水设施,拓展配水范围,积极开展适用性的生态修复。做好河道保洁和长效管理工作,建立城市河道轮浚机制,加大清淤疏浚污泥去向的管理,杜绝二次污染。抓好船舶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的工作机制,攻克垃圾入河、垃圾围城的顽疾。加大对危险废物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建设第二固体废物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和填埋场渗滤液提标工程建设。对于污水排放企业,必须提高监测监察频次,监督达标排放,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

第8篇: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范文

一、问题与原因分析法

即根据问题的表现,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考生首先查找具体的问题表现,其次是从这些问题出发,寻找形成问题的原因,再根据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具体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界定问题。首先必须针对作答要求中的问题,界定其所指向的特定问题。

第二步:在给定材料中查找相关问题的阐述。根据问题在给定材料中寻找与此有关的段落,找到关于问题的表达内容,综合形成关于某个问题的具体表现方面的条理性陈述。

第三步:寻找问题的内外原因。原因分析是申论考试答题中最重要的方法,在分析问题类题目中这一方法尤其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可通过推理可是那分析问题的原因,一般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内因和外因,等等。

第四步:概括问题的实质,形成答案。

例如: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第四题第2小题,就是要求列出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要解答这一题目,首先必须界定存在问题。通过对给定材料的概括归纳,可以发现,此题的中心问题是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不当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地方政府低价征收、高价出售,从中获利;(2)农民获得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去土地后缺少持续生存的出路;(3)存在拖欠农民土地补偿费问题;(4)地方政府没有合理和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失地农民生活艰难。

其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原因的查找,就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土地补偿费用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健全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过程如下图:

最后通过上述的分析,整理和列出检查的内容,便可得出如下答案:

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有:①审核土地补偿费补偿标准是否合理;②审核发给农民的个人补偿费用是否按时、足额发放;③审核补偿费用在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民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是否合理,审核失地农民所获得的补偿费比例是否合理;④审核地方政府是否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制度和保障制度;⑤审核地方政府征地项目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⑥审核土地补偿费用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健全。

二、供需分析法

供需分析方法即通过对问题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的方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即平衡比例关系,一旦失衡,问题不可避免。学一手教育公务员考试专家认为通过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可以找出问题的关键。

下面用供需分析法对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进行分析: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分析诸如城市停车难问题,可以从供需双方来分析,通过供需的分析,解释种种试题中提出的问题,并对试题中提出的对策进行对错方面的判断分析。

三、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法

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指对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观点、措施进行合理性、可行性方面的分析,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分析方法。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常识判断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

以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第一题为例,为大家讲解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的方法。

该题的作答要求如下:

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

该题的解题过程如下:

措施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对措施A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措施A违反了合理性原则,当前扶贫资金被挤占主要是因为扶贫资金在使用的监督检查环节上存在问题;如果不在监督检查环节上下功夫,而只是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那只会为挤占挪用更多的扶贫资金提供条件,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与合理性问题。

措施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对措施B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措施B提出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较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当前各地资金被挤占挪用的主要原因都在于监督不严,造成资金没有按原定用途支出。

措施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对措施C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措施C提出了严格审批扶贫项目的要求,同时要求那些立假项目的主管部门承担法律责任,基本上符合当前我国对于扶贫项目管理的要求,具有合理性,这种项目管理的要求也具有可行性。

措施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对措施D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措施D实际上违反了合理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督检查的行政措施,只会增加扶贫资金的管理成本。另外,扶贫资金的管理部门过多,就会缺乏统一的规则和统筹安排,各自为政。而没有一个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统一检查监督,还会使责权严重脱节。这一做法不具可行性

措施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对措施E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措施E的阐述较为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当前我国各地资金管理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封闭式管理方式,不利于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是造成当前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杜绝“谁争取谁使用”资金分配现象的做法,是从实际出发、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的做法。

综上,不正确的是A和D。

四、概括与对比分析法

概括对比分析法要求从问题出发,首先概括给定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答案。

以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二题为例,该题的作答要求如下

“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材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

要解答这一题目,显然必须充分依靠给定材料中透露的观点和意图,因而作答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弄清题干内容,找准问题。这一题目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提出“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评价要点。

第二步,针对问题,概括材料。从上述问题出发,认真阅读给定材料中3-7,概括其中的观点:

材料3主要介绍江苏省的做法:严格保护土地资源,重视土地复垦工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单位产出。

材料4介绍了首钢矿业公司的做法:及时修复遭到破坏的土地,复垦土地,覆土植被,绿化矿山,建立绿色防护带,有效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材料5介绍了河南省的做法: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重新恢复大量耕地。

材料6介绍了对治理“地荒”的建议:要减少闭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现有的土地潜力;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保证足够的存量土地,防止盲目上项目占用耕地。

材料7介绍了保护土地的必要性:要有效防止土地资源退化,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或生产潜力。要改进耕种方法,保持土地持续生产能力。

第三步,对比研究,分析综合。着眼于前面的问题,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可以发现,这些观点其实就相应地包含了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评价。把上述对材料3-7的总结文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持续利用土地管理的做法方面,上述观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在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减少闭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土地复垦;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单位产出。

2.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有效防止土地资源退化;及时修复遭到破坏的土地;有效保护现有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持土可持续生产能力。

3.在开发新的可利用土地资源方面:有效开发具有利用价值荒山;有效保证新开发土地资源不被破坏。

第四步,总结成文。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成文如下:

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进行评价:

第一,在利用土地资源方面:(1)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多高,有否闲置土地?(2)土地复垦成效有多高?(3)土在的潜力是否得到挖掘?(4)土地的质量和单位产出是否得到很好的挖掘?

第9篇: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制度范文

一、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

近年来,自治区环保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要求,以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为主旨,在污染减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点流域区域和重金属污染防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境法制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国务院考核自治区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两项约束性指标,为推动工作落实,自治区先后出台了24个行政规章,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新建项目大幅增加、环保基础工作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分解落实责任,完善政策体系,细化工作措施,严格考核问责,圆满完成了国家考核目标任务,顺利通过国家“十一五”流域考核验收。

环境保护服务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遵循“发展是硬道理,环保是硬约束”的原则,在强化治污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主动参与宏观调控,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提升。自治区政府批转了环保厅提出的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十要点”,有效解决了工业园区布局不合理、交叉污染严重、治污设施不规范等问题。在国家强化宏观调控、上收审批权限、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的情况下,关系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都得到了及时审批。同时,为有效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对149个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环评文件做出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的决定。积极落实“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促进自治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收费标准和交易基准价格进行了调整。对交易金额较大的项目由一次征收5年改为按年征收,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保证了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制定出台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管理文件。加大了项目公示、公告、受理、审批及环保验收等信息公开力度,重点项目实行公开听证,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积极履行服务民生的职责,着力解决水、空气、土壤等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实施电厂脱硫设施改造和区域联防联控,加快推进集中供暖、减少原煤散烧、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全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切实把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积极推进规划项目实施,严格涉重项目准入,全面强化环境监测执法,集中开展涉重行业专项整治。严格流域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完成了155个旗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整和划定工作。通过开展污染物分布密集、水质污染物严重河段集中整治工作,全区流域水质明显改善。持续开展各项环保专项行动,推进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固废、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一些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了环境安全。

环境执法监管的职能作用日益强化。不断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惩治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环境执法监管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全面加强。围绕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开展了重金属污染企业治理、矿山尾矿库和重点行业企业及化学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一批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环境违法案件得到依法处理。为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加强了国控重点污染源和工程减排项目的环境监管,对偷排超排、无故擅自停运排污设施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加大生态环境监察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力度,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矿山开发企业环评审批、“三同时”落实情况专项行动,对未办理环评手续的责令限期补办,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提请当地政府关闭。高度重视环境工作,全区所有盟市及97个旗县区均开通了“12369”举报电话,累计办理群众环境投诉举报案件约1. 5万件,办结率保持在95%以上,群众的环境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二、我区环境保护困难与挑战并存

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在改善环境质量、助推自治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然而我区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既要实现发展目标,又要完成减排指标;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任务与压力交替,困难与挑战并存。“十二五”减排指标由两项增加到四项,化学需氧量减排由工业源、生活源扩大到农业源,氮氧化物减排增加了机动车尾气治理,全区减排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完成今后乃至“十二五”的减排任务形成了巨大压力;按照国家《“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从2012年开始,国家将废气中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纳入考核指标,对我区完成减排指标提出了严峻挑战,涉重行业发展与重金属减排矛盾非常突出。同时,按照国家关于我区作为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未来几年内,全区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业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带来的新增排放量将远远高于2007年排放量基数;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方面,随着公众的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环境矛盾将日益凸显。农村牧区环境污染及机动车尾气、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问题逐步显现,重点行业环境安全隐患将更加突出,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完成目标与使命,切实走出具有我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新道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作为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客观规律和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群众的环境诉求,切实解决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始终把握好发展的度,扭住可持续的本,坚决管住难以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始终坚持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切实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新道路。

建立减排长效机制,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国家确定我区“十二五”的减排指标是:与2010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下降6.7%,其中工业源和生活源下降7. 5%;氨氮下降9.7%,其中工业源和生活源下降9. 5%;二氧化硫下降3. 8%;氮氧化物下降5. 8%。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及年度减排任务,必须在完善减排体制机制上求突破。通过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减排责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优化减排的制度设计,建立污染减排的长效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各尽其责、共同推进的减排工作格局;必须在落实减排工作措施上使真劲。要继续加强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有序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落实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电价和污水处理收费等减排激励政策,确保结构减排真正落实、工程减排推进到位、管理减排全面加强、科技减排示范先行;必须在治理减排重点领域上下工夫。把工业园区、规模企业、上市公司作为减排重点,在抓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项老指标减排的同时,下更大力气、采取更加有效措施推动氨氮、氮氧化物两项新指标减排。在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方面,要全面推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改造,强化水泥、煤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控制。

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通过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动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首先要继续推进规划环评,积极服务宏观决策。认真组织实施自治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环评,加快开展“沿黄沿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环评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区域、工业园区、煤电基地和化工、有色金属、钢铁、建材、风电等重点行业发展规划环评。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将规划环评作为项目环评准入的依据。其次要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委托下放审批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差别化环评管理政策,重点支持“沿黄沿线”规划、“双百亿”工程项目建设。同时,切实加强规划环评的审查和建设项目环评的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和“两高一资”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入园区,为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把好环保关。要强化“三同时”管理,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针对重点行业、敏感区域和敏感问题,集中力量抓好项目“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监理各项管理制度,推动环境监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严把试生产审查和竣工环保验收关,逐步建立环评审批、现场监察、竣工验收和行政处罚的协同配合机制,实现环境影响评价部门高效联动。

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大力改善环境质量。认真组织实施自治区境内松花江、黄河中上游、海河、辽河4个重点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推进规划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办法,落实治污目标责任制,确保跨省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突出扬尘污染防治、工业废气及异味治理、汽车尾气排放控制三个重点,深入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特别是要强化对制药、味精等发酵行业的污染防治,严格环境监管,切实解决废水、废气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要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认真做好城市空气中PM2.5(颗粒物)和臭氧等指标的监测工作,推进治污项目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重点城市要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有计划地搬迁城区内的重污染企业。

严把重金属污染防治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针对全区涉重企业快速发展的实际,认真组织实施自治区“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重点防控区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严格涉重项目准入,控制新增涉重污染源。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总量和容量空间。要加大涉重行业整治力度,全面排金属排放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合理调整涉重企业布局,积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防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发生。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监管、监测、应急处理和风险评估,着力构建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和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开展涉重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对涉重企业实行环境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确保到2015年,全区规划项目完工率100%,重金属排放量达到国家控制要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考核目标任务。

加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开展农业源减排和土壤加密调查为着力点,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和废弃工业场地污染治理,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通过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途径,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努力改善农村牧区环境质量。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方针,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和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携手共建美丽和谐家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