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的就业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大力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企业员工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为中小型服装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网络交流与展示平台。与企业合作成立技术中心,进行技术研发,与企业共同申报研究项目、共享技术成果。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解决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
2.“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国家对服装职业资格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也要取得服装设计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设置:首先,强调课程体系符合当今服装企业需要的一线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熟悉市场的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师、服装销售及服装管理人才。其次,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开发课程,根据工作过程,构建与“项目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再者,构建适合我国独立院校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满足当前我国服装行业的就业的需要,还要着眼于行业形势的持久发展前景。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3-1所示
三、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育改革
引言
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西方国家较晚,因此高职院校以及行业内相关人士都在不断地努力,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了很多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虽说高职院校对于服装设计的教学在不断改革,可是有些问题却还是无法得到完全的解决。例如,教育观念的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材更新太慢等,这些问题无法解决会给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本文将在这里就当前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1现阶段我国高职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1)课程培养体系落后。从目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仍然有很多的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在教学方面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思维上,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的能力不够重视。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一些教师在教授服装设计这门课程的时候,并没有结合服装界的最新资讯与动态,学生也就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服装设计的新理念与潮流,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水平无法突破。传统的高中教育将各类学科分成了文科与理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的知识面就会相对过窄。服装设计是一门需要综合性学科知识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我国的文化与历史要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比例的计算能力。所以,文理分班的传统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掌握其他知识的途径。
(2)理论与实践课之间失去了平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课来讲,理论知识只是对实践进行的铺垫,是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工具。服装设计课程强调的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技能为目的,通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想象力的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对于服装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仍然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反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操作与思维的培养。如此一来,服装设计这门课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3)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我国现阶段的服装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并没有将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来实行,即使实行了考核评价体系,也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现在很多的高职院校在考试内容中依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并以此来作为评价学生的参考标准。这样一来,不仅背离了服装设计教育教学的目标,而且对那些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很不公平。另一方面,所有的艺术设计都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很多艺术作品都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服装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一样,这就使得教师在评价学生服装设计的作品时无法做到公平、公正的态度,会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这可能造成学生经过几次打击之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能一蹶不振,从此放弃学业。
(4)设计理念超前,服装没有实际作用。高职院校与高等院校在教学目标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多是理论研究性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面向的是服装工厂与社会。所以,高职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服装的实用性为主,将实用作为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时考虑的首要问题。现在的高职院校一味地效仿西方国家服装设计的新颖与另类,这种设计在纸上的效果的确很震撼,却忽视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甚至都无法制作出来。
2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高职服装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
(1)构建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首先,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该要时刻关注着服装界的动态与资讯,并及时地将这些资讯与动态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服装界的动态以及发展趋势。然后,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继而以现有的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自己编写、补充教材中有遗漏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有关服装设计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有就是教师要以学校的教学大纲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调整实践技能与理论课程的比例,从而避免理论课程多于实践技能的操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技能的操练。
(2)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教育教学目标过于专注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服装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所以,服装设计教师应该要在此基础上,全面革新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建立健全新型的、适用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教师不能专注于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应该将学生的日常服装设计、作业等全部纳入到考核中来,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避免被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而考出的好成绩所误导。然后,为了不因个人喜好而出现对学生作品引起的偏见,教师在改学生作业时可以采取多个教师评分制,就是要成立一个评分小组,对于学生的作品,不同教师给出不同的评分后,将不同教师给出的成绩进行综合。
(3)要处理好创新与实用之间的关系。服装设计作品如果过度地林追求新颖、另类,那么就会与实际想的脱节。相反,假如过分追求实用,又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所以,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实用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刚开始学服装设计的学生,教师应该以创新为主,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而对于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学生,教师应该要以服装的实用性为主,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并且形式了较为成熟的创新思维,这时候设计要回归本质。如此一来,就不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4)以就业为指导进行教学。前面已经讲过,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地方,所以学校应该要以就业为指导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让学生通过对实地的考察了解服装从设计到生产以及销售的全过程。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可以建立实践技能操练基地,以便于加强学生就业前的实践学习。还可以邀请外面的服装设计师来学校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动态,打破与社会的隔阂,使学生能够进入社会后能更快地融入工作岗位中去。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矛盾。本文结合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阐述了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并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
中职教育;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款式色彩等也产生了较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专门为社会培养服装设计人才。但是,中职教育的现状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加快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企业用人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服装企业用人需求量大,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低
据调查,目前沈阳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存在用工不足的现象,尤其是一线缝纫工等岗位缺口较大。中职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工作的比例较低,大部分企业不足3%。就业率高,稳定率低的现象严重。学生学习了三年专业技能,国家也下发了支持政策,但仅有不到8%的毕业生升学或从事与服装行业相关的工作。这无疑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没落到实处,学生目光短浅,缺乏长远规划。
2.企业生产流程复杂,学校教学导向不明显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结构等知识比较抽象,到服装企业后,尤其是到一线车间,和书本反差较大,觉得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跟所从事工作不一致,还需和工人师傅重新学习相关技能。因此,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从目前情况看,各中职学校的服装专业大部分采用的是学科课程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所授知识在企业的应用是不适合的。其原因在于学校的教学体系没有真正体现就业导向,使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缺乏预见。
3.企业人才需求多样化,学校教育培养内容单一
服装企业需要多工种、多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学校对学生没能进行针对不同工种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岗位定位也不清晰。原因之一是中职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企业需求的研究不多。尽管当前中国服装产业发展较快,企业需求较多,但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始终跟不上形势。这当然无法满足现代服装企业用工的需求。
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改策略
服装专业的教改方向应该面向中国服装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更应紧密跟踪行业技术的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
1.课程整合是基础
打破专业课、基础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思路,使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互相交融,使选修课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术课。一是整合服装设计课,将服装材料、服装色彩、服装构成基础、服装设计等课程拢合在一起,成为综合设计课程,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二是整合服装结构课,依据服装企业现有的岗位实践内容研发服装专业校本教材,让学生真正体验从头到尾的实际操作过程;三是整合服装缝制工艺课,删去原有教材中难度较大且不实用的部分,加入工艺单的编写等内容,并以标准化目标教学的标准定人、定时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还要整合选修课和实践课。选修课程的整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自选选修课,其目的是让具有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多个单项技能,从而达到技能的复合性。实习课程的整合至关重要,要做到真正“仿真”,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流程,真正理解岗位的意义、性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资建设是关键
建设一支教学理念新、业务能力强、思想品德过硬,并具有一定改革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专业课教师不能闭门造车,对当今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不闻不问,而是要经常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情况和岗位职责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3.教学体系构建是目标
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装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更是尤为重要。实践环节的设置必须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其教学改革必须是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导下进行,离开了行业、企业的合作,教改必将是空中楼阁。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岗位任务设计和顶岗实习。培养目标要从人才的精细划分入手,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丛艳君 单位: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教育 服装设计 素质 培养 探讨
一、培养时尚意识
服装的功能是多样性的,从最初的保暖,到今日成为人们审美领域的主力军,这表明服装的设计要满足大众对服装时尚化、个性化的追求,要有前卫意识。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有高度敏锐的感觉,在了解人类审美规律的基础上,紧跟服装的流行。服装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服装款式流行的不断变化,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不断提高。只有保持对流行敏锐的观察力,把握住流行趋势,才能设计出时尚美观,反映时代精神并为人们所喜爱的流行款式。因此,针对流行的这一特点,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面向市场,到市场做广泛深入的调查。对不同类别、不同品牌的服装流行款式进行分析,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订阅国内外服装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了解最新的服装流行趋势、款式造型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身设计风格与流行时尚联系起来,设计出别具风格的时尚感强的服装。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时尚,而且要考虑用新一轮的设计取代它。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时尚意识”培养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在设计上不要“全盘模仿”,总跟在流行的后面,而是要取舍有度,塑造风格,在时尚中保留精髓,还要勇于创新设计,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构建设计定位观念
阶层消费者对服装的需要有不同的要求,这对服装设计者来说,首先就要有明确的设计定位,而设计定位又是建立在深入市场调研和了解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基础上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包括互联网、图书资料等,了解流行趋势和服装市场的总体走向,初步建立起流行意识。然后让学生考察市场和名牌服装专卖店,捕捉服装市场的新动向,认真分析服装市场的现状和规律,并根据对流行趋势的把握,找准服装设计与服装市场的最佳结合点。通过认真细致地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所面对的消费者,了解他们的文化层次、年龄阶段、收入情况、对服装的要求、可接受的价格等因素,分析取得的资料,引导学生有选择、有取舍地借鉴和运用其相关的设计要素,进行专门的产品项目训练。这样既能使学生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又保持自身的文化内涵,这种“定位”观念的培养,不仅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强化了“产品设计”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科技应用能力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很多科技手段已应用到服装设计行业,如服装信息的采集、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高科技服装设备在裁剪、缝制、立体熨烫中的运用等。服装科技的发展,使得服装面、辅料呈现多样化,各种质感奇异、功能完善的新型材料也不断出现,大大地加快了服装产业的升级。同时,服装科技应用能力的高低,也成为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通过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对设计人才的不同需求。如苏杭地区要求设计人员识别面料的水平要高,而且要根据面料特点体现设计风格;广东虎门服装基地要求设计人员准确收集流行信息,运用电脑进行款式设计等。
针对服装产业科技化的情况,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让学生借助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根据新产品的信息把握服装的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通过服装材料学课程的学习进行市场考察、到纺织印染企业参观;收集新型面料,分类整理,让学生逐渐熟悉面料的性能和特点,在设计中合理运用面料;开展“课题教学”,教师以优秀作品及市场为例,引导学生将质地截然不同的面料组合在同一款服装上,体会不同肌理的对比效果等。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是服装行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CAD技术可大大提高设计质量,加快产品的研制速度,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它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工具。普及应用CAD技术必将为促进服装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为此,在已经开设的服装CAD课程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服装CAD系统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和操作服装CAD系统,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设计软件。加强学生服装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会为学生将来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丰富专业知识内涵
服装是一种文化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品位的浓缩,这就要求服装设计者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应该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中西方文化传统研究、服装史、服装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增加知识的存贮量,活跃形象思维,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各种教具引导学生观察物品的色彩、造型、材质、肌理等,从而将它们作为服装设计的语言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如从物品放射状的线条启发到衣褶的造型;从物品的形态启发到裙子、礼服的造型等。通过带领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参加一些服装博览会,到美术馆看展览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风景、植物、动物等形态变幻中,从时尚品牌的流行因素中,从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民族、民俗服饰及艺术中汲取灵感,寻找设计源泉。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实物等形式,使学生把传统的与时尚的、民族的与国际化的元素融入设计中,显示出一定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在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内涵。
五、结语
服装设计行业是竞争性、挑战性很强的行业,服装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表现在综合素质的竞争上。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服装设计人才素质培养的途径是多渠道的。
参考文献:
1.1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
江西服装学院于2011年获得本科办学资格,2015年将迎来首批本科毕业生。如何让这批本科生高质量就业,是学校领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动下,学校开办了卓越服装设计试点班,基于卓越工程人才的稀缺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期培养市场需求的毕业生能赢得社会的认可。确切地说,卓越设计师培养就是一项教学改革。改革是一个发现不合适,而后引向新的合适的过程。新的合适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卓越设计师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互动关系。
1.2以校外校办服装设计中心为实习平台
为了便于管理实习生,需要建立同企业沟通无障碍的平台,同时提供一个让老师能够随时入住企业的中转站,在实习所在地建立实习平台。为此,学校在福建省休闲服装名城石狮市成立服饰设计研究院,由研究院院长带领常驻石狮市设计人员同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并从事服装专业人才输送、时尚传播与推广、服装业务培训等服务。学校要求卓越班辅导员常驻石狮研究院,这样就形成了学校领导、设计老师、实习带队老师从事实习管理的三层模式。校外服装设计中心即石狮设计研究就成了学生的一个家,这里会让学生有所寄托。1.3实习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大特点,一是行业企业参与深度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作为该计划延伸的“卓越服装设计师计划”,需要寻找同“工程师”计划的共性来发展个性。卓越设计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产品的设计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卓越服装设计师人才是按教育部卓越人才的计划和要求,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职业设计人才[4]。在实习过程中同企业协商,学习以培养能够满足企业设计岗位的能力为导向,学生就业定位在服装研发部门。
2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企业管理制度与学生个性不兼容
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严格,有规定作息时间和严格的考核要求。实习生往往事先表示能够接受企业管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持之以恒地坚持需要有一定毅力。提供实习的企业按照跟学校签订的协议,一般按轮岗原则锻炼学生。在一年时间的实习期中有两个月平车工,是在生产车间嘈杂的环境中从事单调而紧张的劳作,学生抱怨颇多。当学生一旦长时间不能按照企业规定上下班时,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就会对学生失去信心,不再安排专任师傅传帮带学生。这时学生会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产生懈怠心理。企业人事部门也会将学生实习情况反映给实习带队老师,主要反映是纪律性差、个性强,以及对职业的专注性差。对38个实习生的调查显示毕业后能够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工作的不到30%。据2012年江西服装学院就业部门统计,应届毕业生能在一个单位工作超过一年期限的比例在29%。如果实习生不能留在企业,企业就不得不权衡前期的培养成本。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企业对待实习生的态度也很敏感,企业更看重实习生踏实工作的态度,对实习生在专业上的表现并不是很在乎。实习生毕业后能为企业所用,有培养的潜力是企业最为看重的。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较强,但耐挫能力较弱;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坚定的信仰;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观更加务实;追求自身思想独立,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5]。学生抱怨企业的急功近利,企业抱怨学生不够成熟,一旦成为常态实习就会流于形式。
2.2市场需求与学生岗位要求相矛盾
服装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用工量最大的是车工、包装工、熨工及销售人员,而学生最期望的工作是设计师和版师。学校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也是以服装设计为主的。学生认为即使每月2000元的设计师工作也比每月4000元的车工更有意思。根据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协会的统计,2011年全国服装设计类本专科毕业人数为31645人,如果都以设计师和版师的就业方向作要求,肯定是不大现实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数量巨大,多数处于低水平的、“流水线”式的阶段,真正懂经营、了解工艺的扩展型设计者甚少,这就造成企业的求贤与学生的就业不相称。随着普通本科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过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就业岗位供给正预示着深刻的变化[6]。
2.3实习成效评估问题
学生进入企业后实习成效如何,理应建立科学的数据统计;但这包括那些方面,如何统计等问题随之而来。仅凭企业和学生口头反馈,会显得太过主观。没有好的监督、评估方式,学生、企业、带队老师三方就处于放任状态,学生的实习就变得没有目的性。实习成效评估实际是督促企业和学生的一把利剑,有了这把利剑企业和学生自然不会懈怠。
3几点建议
3.1做足企业实践前期准备工作,完善实习方案
“3+1”模式要求实习时间跨度达一年,这么长的一个实习时间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实习工作会虎头蛇尾。做足到企业实习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完善学生的最基本工艺技能。有了基本的技能可以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为企业创造微薄的利润,节约培养实习生的成本,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成为实习过程中的边缘人。校内依托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工程实验室、服装设计工作室等多种实训场地构建校内实践场所,进行仿真模拟实训[7]。第二在实习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校学习时要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毅力,通过模拟工厂工作让学生提前体会到企业工作的快节奏和艰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沟通、服从的素养。第三完善实习方案。针对学生设计的实习方案应具体、详细,落实到每一个阶段该干什么事,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等。第四建立双导师制,即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前面提到石狮服装设计研究院即在实习地方建立实习基地和服饰产品研发中心,提供学校实习导师,这样会让学生有根据地的感觉;学生和企业通过实习基地互相反馈信息,可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3.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就业渠道
服装产业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培养目标上应着眼于服务整个服装产业。卓越设计师在组班时,不能将所有的学生都纳入卓越体系中来。卓越班学生在进入卓越班前,应有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整个职业发展可围绕设计技能展开。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应以市场为导向,秉承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这一大前提,可以做到:(1)扩宽学生岗位的选择,如设计师助理、服装设计师、面料设计师、花样图形设计师、陈列设计师、打版、制版等。(2)鼓励学生走向中小型企业,或应聘到以提供设计与版型的设计师工作室工作。根据纺织服装行业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有5万多家服装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学生进入企业后应积极发展自己的设计智慧,创造条件带动企业的设计开发。(3)积极扶持有志愿创业的学生。呵护学生成为设计师和创业梦想,从小处着手,扶植他们的“小设计”,营造卓越设计师成长的生态环境,成就大学生的创业理想。国内在鼓励学生创业上也提供了不少优惠条件,如石狮提出了打造“东方的米兰”的城市计划发展服装创意产业,出台了一揽子措施包括提供住房优惠政策、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免费门面、实习补贴等。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也应该注意到这个趋势。(4)鼓励学生从事独立设计师工作。独立设计师在西方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有独立设计师的身影。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高级定制、个性消费会给小众的独立设计师提供市场生存空间。独立设计师既扮演着服装设计师角色,又承担着服装品牌的经营自。
3.3构筑校内校外市场化设计实战平台
学校应想法营造商业平台,引导学生探索如何用模拟来发展实战,以完备服装设计师应具备的条件。探索建立从学生个体、教师引导、学校支持与商业赞助的互动式模式。探索面向社会实现产学研对接的模式,构筑更高的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商业理念模式,促进学生完备知识结构,实现学生成为设计师和创业梦想。将设计理念和成果通过搭建的小型商业平台转化成可见的利润,以市场为检验平台,以产业领航、实战创业为后续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战型的成衣设计师。设计不是孤立的工作,设计者应为市场和生产成本负责,要求在培养学生时,应加入生产实践和营销管理课程,且不能流于形式。
3.4优化考核内容,完善考核体系
针对江西服装学院卓越班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实习管理模型的设计,建立以实习企业评价、实习技能考核和实习材料评价三个部分考核内容,逐步完善实习评价体系。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来自企业对学生在企业表现好坏的认可,动力是企业和学校给予的肯定。根据调查,学生进入企业这样一个新环境后,当周围的员工都在忙忙碌碌工作,无瑕顾及实习学生时,学生如果不能融入企业中去以工作充实自己,往往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实习评价体系给实习单位、实习生一个目标,学生带着这个目标做事就有一个方向感,在实习技能要求上则会变得更加主动。以书面形式设计成实习报告手册,对实习评价优秀者可给予学校奖学金及企业奖学金的双重奖励。
4结语
关键词:服装设计;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的起步比较晚,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培养了一大批本土服装设计师。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尚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等[1],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理论与技能割裂”表现的较为明显,教学按“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三段式进行[2]。不同科目的教学“各自为政”,联系不紧密,且课程没有和市场动态、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一些学生直到毕业还不清楚服装生产流程、不熟悉生产工艺,设计作品与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相去甚远。这样一种脱节现象使得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不明确。从市场反馈来看,用人企业普遍反映刚步出校门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际的工作中难以很快胜任。不冲破这些问题症结,我国高校服装教育的发展则无从谈起。如何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实战水平,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接轨?作为为服装设计市场输送人才的“主力军”,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索一套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新一轮的主要任务。服装设计教学需要在专业发展及教育模式方面寻求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改革创新。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推动课程改革,不单单做课程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引导者,教师应从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入手,提高专业课程与市场的贴合度,形成课程特色,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
一、项目教学模式的开发依据
服装企业的设计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从设计、制板、生产、营销策划到销售都围绕着每一季度产品来进行。检验服装设计成果成败的关键是其设计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这就要求服装设计教学结合服装市场来展开,为了打破传统服装专业教育体系的三段式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无缝连接,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理论实训一体化的课程中推行项目教学模式,把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真实活动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模拟服装企业一个季度的生产任务,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融入企业的生产流程,在模拟情境中强化实践技能,学会解决实际的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就业。
二、项目教学模式的方法
项目教学模式由服装企业专家和高校专业教师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双方构建项目式课程教学的结构,通过分析服装设计专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建构“职责—任务”表,根据企业中服装设计、生产的主要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以任务为核心分解出若干子项目[4]。教师结合每个项目所必需的工作职责及理论知识,确定教学内容安排及重难点,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由构思—调研—设计—试样—投产—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小组成员根据教学安排完成任务,学生、教师、企业对项目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具体的实施共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一)确定项目任务
学院与服装企业洽谈,与某一特定服装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品牌的设计要求和生产任务,教师起草数个设计项目的主题,确立专项设计任务书。教师向学生明确设计的任务、主题、目标和要求等,引入与本项目有关的概念、背景、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等,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本次项目任务,确认活动中要调查和待解决的问题。
(二)项目成员分组
教师根据班上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设计主题,针对相应主题开展工作。小组内成员的能力互补、各有所长,每一位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
(三)市场调研
要求学生到项目合作的服装企业及其专卖店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了解品牌的风格定位、消费者定位、价格定位等,针对当季的款式、面辅料、色彩、工艺等特点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另外,顾客的需求应该是设计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因而调查目标客户的喜好、需求就成了市场调查的重点内容。在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购买习惯、潜在需求、对产品的改进意见及要求等,这主要是为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搜集有价值的情报,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完成该品牌的详细市场调研报告。
(四)设计企划
根据市场调研的实际情况,结合最新的流行趋势,小组拟定新产品的设计企划书和实施方案。教师对设计企划书和实施方案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修改的建议,并组织小组讨论和个人汇报,完善计划与方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自的任务与职责。
(五)项目实施
小组根据制定的设计企划书进行具体的款式设计、面料和色彩搭配,绘制服装设计效果图。教师和企业方给予修改意见,敲定最终的系列设计稿,根据设计效果图定稿进行纸样设计和样衣制作,样衣制作完毕后检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根据样衣效果再对纸样、面料、色彩选择进行修定。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实时提出建议。在小组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同时也需要相互提供建议和帮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沟通能力。
(六)结项展示
成品展示以会的形式呈现,在动态展示的过程中,小组发言人阐述设计理念、产品优势等。台下的教师、企业方代表可对展示成品提问。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对内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他们对外的沟通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营销技巧。企业选取中意的设计作品下单批量生产,投入实体店销售。优秀作品以静态形式在展厅进行长期展示。
(七)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分为三个层级,首先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后,进行自评、学习小组互评,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共享学习成果。其次,专业教师对项目完成的过程进行评分,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出勤率、创作步骤是否完善等对项目过程进行评价。整个产品开发设计过程分为不同阶段,不同阶段按一定的权重进行评分。最后,企业代表根据最终成品的效果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成衣是否具有创造性与市场价值、成本控制是否合理以及成品展示效果给予最终的评分。这三个评价等级是层层推进的,引导学生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为项目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结论
项目式教学就是一场“真题实做”的实训,其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企业为主导,项目活动为主线”,一改以往“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分段式教学,弥补了知识和技能分离、各个科目独自为阵的弊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完成由明确任务——搜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步骤,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多元智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将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进一步提升,促进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从业。项目教学模式是对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有益尝试,将教学项目与实际企业生产相结合,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行业的支持,这是项目教学实施的宏观环境;而具备完善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则是项目教学所需的微观环境和必要条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实现,一方面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学习,强调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强调了专业学习的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的设计创新和人才储备,形成了双方合作互动,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由于时尚流行瞬息万变,服装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项目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方向的应用不尽相同,对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作者:常卓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剑章.就业导向下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2014;(5):233-235.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起点
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关键。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致使教学效率极低,学生对服装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体验性认知最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也最能加深他们的记忆。因此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体验式教学作为服装教育的主要手段。体验式教学是指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化,那么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就能产生生活方面的自然联想,在生活的过程中也能产生学习方面的联想。
二、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差异教学
差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这种办法对中职服装设计课程设计非常关键。针对男女学生在中职服装设计课程中的学习特点,教师在中职服装设计知识的讲解和操作中要有侧重点的对男女生加以辅导。一者,在服装设计实践课程方面,针对“男强女弱”的一般性情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女学生的辅导力度,对他们不懂的操作办法和设计方法,教师要不厌其烦的进行讲解,切忌因急于教学忽略女学生的感受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二者,在服装设计知识讲解方面,针对“女弱男强”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起男生的积极性,并在提问和要求背诵的时候多提及男学生,让他们在@方面加大学习力度。三者,教师可以把分层教学和差异教学结合起来,可采取先分层教学再差异教学,或者先差异教学后分层教学的办法。
2.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分门别类提升他们成绩的教学方法。在统计好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或月考成绩后,教师根据学生答题分数作一个合理分层。划分好层次后,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量。二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出的积极性实行分层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把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分为积极性极高的群体、积极性较高的群体、积极性一般的群体以及积极性较差的群体,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对各种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3.互动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服装设计课程若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必须把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服装设计作为一门美育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注重鼓励学生创造美,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优化其创新思维。要想加大师生间的互动力度,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在具体服装设计课程中,教师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引入服装欣赏这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感觉到服装设计课程是轻松的,而不是僵硬死板的。通过这种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使得他们主动融入服装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4.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先对知识进行详细地讲解,之后是教师的实际操作演示,接下来是学生的操作练习,最后师生通过交流,总结出练习中存在的不足及改正措施。这种传统的、模仿式的学习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时的难度,而且学习效率也能很快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整体思维模式,只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样一旦学生遇到一点变化或问题就会显得束手无策。为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必须讲清理论要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再由实践去强化理论,使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两用衫制图的学习时,我主要介绍了基型的框架制图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了变化款式变化部位的制图方法,并反复告之学生,无论裁制什么款式的服装都要依据人体,每个公式和数据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要根据人的体形特征和款式及个人的喜爱、要求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修正,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5.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不怕错,要敢于尝试
技能的培养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对于初学服装专业的人来说,面对花样繁多的服装款式,大多数人很快就表现出了新鲜好奇,可到了服装制图的学习时,看到的是好多分辨不清的制图公式,心里就开始为难起来。这时,老师及时鼓励学生要大胆尝试、敢于探索,帮助他们排除畏惧的心理。就拿服装中最简单的款式裙子来说,在布料上划线还算轻松,可到了裁剪这一步骤时,很多学生还是拿着剪刀不敢动手。我先是让一名敢于实践的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在旁边指导,看到了他人能很好的独立完成,以及通过同学间交流实践感受,那些畏惧的学生也都纷纷进行尝试,经过反复的实践演练,学生们都能做到独立准确地完成了。
6.无论做什么我都时刻铭记安全是第一位
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好动,做事不计后果的年龄,他们一旦消除了畏惧的心理就会忘乎所以。正确的、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操作方法、操作姿势都可能出现。因此,我每节课都先讲明学习的注意事项,还经常强调学习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及保管,使学生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实训过程中,学生免不了要一边聊天一边动手操作,可手中有锥子、剪刀等物品,为避免不该发生事件的出现,我们教师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立即阻止,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7.我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宗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敏捷,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比较轻松。因此,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同时,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制作成衣的时候,我告知学生一定先要对穿着者的兴趣、爱好、着装习惯等进行了解,之后是为其进行服装款式设计,接下来是画裁纸样、排料算料,最后才是实际画裁布料,进行缝制完成作品。学会某一项技能的关键是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灵活自如的应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那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一门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每一位同学在动手操作中,真正做到思考无漏洞,操作零失误,制图效果趋于完美化。
综上,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是服装专业学生重点学习的主课之一。学生成绩的好坏和学生操作能力的强弱对于学生的就业和中职教师教学水平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很重要。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专业是艺术和技术相互贯通的专业,受市场发展和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实力的影响程度较高。服装设计人才必须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还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级服装设计人才的重担。但是,目前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学校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却过于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很难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性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进行教学改革十分迫切。
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自从高等教育纳入服装设计专业之后,随着市场的细分,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技术性和时代艺术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服装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领域和性质也都发生了改变,可以细分为服装设计、服装制版、营销管理和形象设计等。虽然服装人才市场需求空间显得很广泛,但是服装专业毕业生跳槽、改行的现象却依然很多。就目前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情况来说,学生动手能力难以满足服装企业的要求。大部分服装企业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设计的服装难以迎合市场需要,顺应时展潮流。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设计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服装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造成了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相脱节的情况。
2. 教学内容滞后
现在许多服装院校的服装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知识更新慢和重于理论性,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不断改变和服装市场的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和新观念也层出不穷,但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却没发生太多变化,仅仅停留在以前的知识水平,抑制了学生能力提高和创造意识,使其设计新产品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3.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眼下在服装专业教学中,授课教师大多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系统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特长,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进步的关键,没有好的学习兴趣,难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没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反而过于强调教导理论性知识,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么独自完成学习内容,没有真正的掌握服装设计技能[2]。
4. 课程考核体系不够全面。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多以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过于重视标准答案考核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而缺乏锻炼实际服装设计能力,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而导致导学生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只重分数,忽视实施,考核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单调、创新能力低下,动手能力差。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 科学合理地配置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的特殊性使得高校一定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重点,紧密的联系企业,专业培养方向要明确,依托企业走研究、学习、生产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那么首先就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的修订和管理,经常实地考察企业单位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根据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2. 优化教学内容
服装专业的教材不能偏离当前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应该深人市场,了解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及时修订教材,去陈出新、与时俱进。保证学校授课内容与服装产业生产和发展紧密相关,构建现代服装企业所需的先进教学体系。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服装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不仅需要从业者需要有创新的设计方法和思维,也要具有较强的审美眼光,更加需要熟练、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4. 完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服装专业中的课程,大多对于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要求都很高。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先要把教学目标与考核目标互相结合。考核重点应改放在学生对平时教学知识的应用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上,而考试的试题内容要丰富,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性思维来完成题目,不要太重于标准答案,应允许学生创新,只要有根据,甚至可以得到奖励。
5. 实施校企联合
实施校企联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和社会实践也息息相关,锻炼学生。创立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用自主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可以学会自主思考问题,解决设计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加强,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使学生能够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具备专业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出学校教教学而走向社会实践的时间,能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还能给学生指引一条利于发展的就业道路。
结 论
现在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设计能力和市场意识全面型人才。而现在的教学状况仍然很落后,所以务必要加快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只有进行改革,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推动发展中国服装产业。
关键词:设计;工艺;实验室;教学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的服装工业迅猛发展,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促进市场繁荣、增加税收以及促进国民就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据调查显示,我国有服装企业4万多家,从业者也达到了400万,产品出口200多个国家地区,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服装行业也就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随着服装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随之形成,服装设计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美术学院也相继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目前,服装设计专业已经遍布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甚至高职高专也有开办。各大院校纷纷扩大招生,继而使得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从而该专业就业压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大。服装设计师杂志社2002年组织的对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从事与服装专业无太大关系的工作,于是“怎样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起源于艺术学校,而艺术学校的传统模式决定招生对象都必须具备绘画功底,师资力量也主要是美术方面的。并且由于许多教师在观念上认为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工艺上会容易使学生成为工匠而缺少创造力,所以导致学生花大量时间学习素描色彩时装画技法等课程,却忽略了工艺的重要性或对工艺课没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学生不仅要对服装的样式进行设计,还要有足够的能力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在实体中。所以除了设计方法,动手能力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是设计与工艺的完美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服装设计作品是否采用、是否投产,已成为衡量设计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一切美妙的设想如果无法付诸工艺,那么只能是天方夜谭。设计师对工艺材料知识的掌握,是完成设计的一种手段,并且是服务于设计的。设计师的工作不仅是工作也是工艺研究,这样就需要广泛的知识以保证实施的可行性。这样一来设计课的教学就不仅需要注意学生的直观感受性,还应该增加学生对材料工艺的兴趣,唤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同时增加设计服装的“可穿性”。对于学设计的人而言,单单有想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想法转化成实际的作品。这样的话我们就需要学习一系列的偏向技能的课程,如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服装工艺基础等。想要设计出不但符合人体特点,而且既合身又能修饰人体的服装款式,制版是最重要的。当然,完成这一效果的服装成衣工艺也必不可少,它不是机械地拼合衣片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对服装作品的款式、材质、结构以及制作完美结合。细致的制作工艺,是各要素得以实现的关键,服装工艺课程与服装设计各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工艺与版型的关系:服装工艺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后续和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服装工艺的方法和流程就没有办法验证版型,对服装结构的认识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通过工艺课程的实践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很好地完善版型,让学生能够对服装的版型进行灵活的运用。工艺与设计的关系:服装设计过程是根据设计对象的要求进行构思,并绘制出效果图、平面图,然后根据图纸进行制作并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所有的构思创意,平面纸样,立裁造型和样衣展示都需要通过服装工艺来完成,从只有思路的一张图纸到具体的实体作品都离不开工艺的支撑。不同款式的服装对于工艺的要求和方法不一样。学好服装工艺课程对自己设计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并且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设计的教育目标不是使学生学会一套绘画技术技巧,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对形象的敏感性,善于将自己丰富的主观情感物态化为学生能够掌握的案例的基本组合结构,从而尽管在既定条件的制约下也能将相关知识原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现的项目模型。好的服装设计,必须在构思上针对不同材质和不同工艺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考虑,有效地将加工制作与最终艺术效果进行合理选择,编排出一套合适的设计方案。“设计与工艺”不是分离的,也不是平列的,而应当是互溶的。设计可以通过我们的大脑思维,专业知识的积累来完成,而工艺则必须有一定的设备来成就,所以服装工艺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在此仅对服装工艺室的建设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服装工艺实验室器材的选购原则。实用原则,服装工艺实验室以实际操作为主,采购的设备以能满足日常教学操作为目的,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适当采购一部分使用率低但认知作用好的设备;经济原则,我国的服装缝纫机设备高中低档品种齐全,同一品种不同品牌的价格差异较大,其实性能相差无几,特别是在机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内缝纫企业不断壮大得今天,国产缝纫设备在性能上与进口设备几乎无差别,但价格优势明显,在选购时应遵循“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的原则。
第二,服装工艺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首先从实验室的功能性来考虑,服装工艺实验室除了承担基础缝制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具有满足特殊工艺试验的设备。例如,创意类的设计作品的制作,不仅要用到一般的缝制用缝纫机、扣眼机、包边机等,还需具备印花机、电脑绣花机、排料机等特殊设备。在购置设备时可根据拟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灵活选择机械数量和品种。但是必须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数量每人配备一台工业用缝纫机。而包边机、印花机、排料机等特殊设备,每个服装工艺实验室配备一到两台即可。从实验室的布局来看,实验室设备的摆放应注意其实用性和合理性。实验室布局应注意两点:一是工艺操作时的安全性,虽说缝纫设备都有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但仍需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二是工艺制作的合理性,比如一般常用缝纫机可依次序摆放在同一区域,特殊不常用的设备可根据其使用频率和配置需求摆放在另一区域。
第三,服装工艺实验室的后期管理。服装工艺室的建成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服装工艺室可以长期开放供学生使用,这样设备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也能促使利益最大化得实现。不过随着实验室的开放,种种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如由于服装工艺室机器较多,线路比较复杂,兼之有很多高功率机器,若管理不慎,很容易引发火灾。所以最好配备相应的实验人员,定时检查实验室的机器使用情况,同时可以制定规章制度条例并督促学生遵守。同时实验室也需配备必要的火灾感应和灭火设备,以应对突发状况,减少财物损失。
总之,服装工艺实验室是开设有服装专业的学院加强学科建设的必要项目,是一个学院创造品牌、创造办学优势、创造学院特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加强学院的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和学院地位的一大举措。还能对我们的专业教学提供重大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