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

金融管理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管理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管理与研究

第1篇: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满足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尤其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的发展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一个新专业。那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从而适应基层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人才需要,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一)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1.适应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适应中国加入WTO、参与经济和金融国际竞争的需要;

3.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基础扎实,能具体操作、会经营管理、具有协作、创新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4.优化以“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径。

5.确立“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专业、育时代有用之才”的价值理念,按照“立足大金融,面向大市场”的办学思路,大力弘扬“尚德、精业、爱生”的教风和“诚信、明理、笃行”的学风;努力探索“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

(二)本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大专水平的文化素质,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需要,掌握现代财务信息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现代化、信息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各行业财务信息管理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能胜任各单位财务信息处理工作;各金融机构各种票据、资金结算工作;各大商场、超市的会计工作;各企业仓库保管工作;面向社会从事记账、税务等咨询工作岗位。具有财务信息管理、商务谈判、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英语基本应用能力。

二、专业特色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作保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保证。

(一)培养方向分析

1.成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聘请各大商业银行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工作,成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研讨会,适时进行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2.加强校企合作,“请进来、走出去”

专业发展要依托金融行业、依靠金融企业,注重与各金融机构及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联系与合作:一是聘请其高层管理者或业务能手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师生开展学术报告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二是根据金融机构及企业业务发展需要,制定培训方案及培训意向书,提供培训场地、委派教师对其职工进行培训;三是与其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与学生深入业务部门进行实践实习。

(二)竞争环境分析

竞争环境分析主要是指竞争者分析。对于我院金融专业来讲,竞争环境分析就是对开办金融学专业的其他高校的分析。金融专业的竞争环境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竞争激烈。目前开办金融学专业的院校较多,已经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金融专业已被列为教育部控制布点专业。

2.竞争者在师资、办学经验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3.竞争者一般在金融专业下设银行、投资经济、保险、理财等方向,但特色不明显,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4.由于宏观金融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下降,以及公司企业对金融理财人才的大量需求,一些院校开始注意在金融专业下设公司金融方向,以培养面向公司企业的微观金融理财人才。所以,高职应用金融与实务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市场需求

(一)行业背景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金融工作置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把金融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促进了经济金融的“互利双赢、共兴共荣”,金融在湖南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外资银行大批涌入中国的同时,金融业的竞争已变得越来越激烈。金融业新增单位竞相涌现。

(二)人才需求旺

我省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外,还相继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数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成立,给我省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我省金融市场增加了新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全世界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且波及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

(三)结构明显“偏”

大部分企业的人才结构呈现“偏态”特征,即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永远小于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而这一特征在金融企业的岗位设置层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首先,从当前金融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占比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多采用“总行(公司)——分行(公司)——支行(公司)——营业性机构(或机构)”的机构层级设置方式,支行(公司)以上层级的机构主要履行管理、研究、和产品开发等职能,由于机构数量较少,设置较少的管理及研发型岗位。而基层经营机构(或机构)作为业务终端,数量众多并直接接触客户,设置大量“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岗位。

四、课程设计

第2篇: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飞速发展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包含了金融、数学、工程学、统计等学科[1]。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者业务的开发设计,其本质在于提高效率。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从以往对金融工程的运用中可以看出,金融工程就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工程化,而工程化是指结合其它学科的内容来处理特殊问题的规范化过程。金融工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工程化,是根据无套利均衡理论进行思考,并且在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复制技术。金融工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回避各类金融风险,从中寻找获取利益的机会,加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2]。金融工程作为现代管理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其中本身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数理化,因为在金融工程的使用中涉及到许多复杂、深奥的数理知识,需要人们掌握数理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处理方法才能够有效的运用,所以,数理化是金融工程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目前,对于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已经成为衡量金融工程的标志。

二、金融工程和传统风险管理方法比较之下的优点

在金融工程学没有具体形成以前,人们主要运用三种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分别是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证券投资组合[3]。这三种手段在风险管理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把这三种管理手段和金融工程相互比较,能够发现金融工程在管理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准确性和及时性

市场中基本工具的变化影响着金融产品的价格,而金融工程就是以基本工具为手段滋生而来,变化的趋势存在着微妙的规律,金融工程的性质能够让期货交易在逆向相等的操纵下发现金融风险,并且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准确的防御风险。另外,流动形成的市场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价格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的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时间滞后现象。

2、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

目前,在市场中主要应用的金融基本工具有:现金、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把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金融风险的远期、期货、互换进行结合,形成了现代金融工程所应用的基本工具箱。通过各种各样的组合,形成了巨量大金融创新产品,扩展了投资者的投资角度、投资类型,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合理的投资组合机会,能够有效的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还因为金融市场中拥有“套利”机会,投资者根据金融创新就能够获取没有风险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上的商品如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了价格平衡,使用套利这种方法短时间内就能使产品的价格恢复平衡。

3、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系统性风险事件,比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说明了,传统的控制风险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开发出新的方法来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4]。从控制风险的思路出发,目前主要有两种控制风险的思路,一种是把指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把自己分别投资在几个或者多个项目中,当金融风险产生时,对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小的,证券投资组合就是这种思路的主要表现,在面对非系统性风险时,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减少非系统性风险为投资者带来的损失,但是,当面对系统性风险时,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收到的成果几乎微乎其微;另一种是把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或者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风险越大意味了利益越大,投资者不能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转移给其他投资者进行处理。金融工程就是属于这种方法,运用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以及合理的控制风险等形式,能够让投资者合理的避开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当前,金融工程已经变成现代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最主要运用的方法。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所得所失,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风险、行业风险、数量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化风险、自然灾害或突然事件等风险,而把金融工程运用到这些风险中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以下针对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风险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在投资风险中的应用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投资者如果在全球各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进行分散化投资,能够有效的扩展股票投资组合的范围,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机构或投资者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几个国家较为突出[5]。但是,部分国家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因为外汇制度的约束以及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不能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操作。而金融工程的产生,全球各个国家的投资者都能够运用金融工程所制造的国际股票收益相互交换这种金融商品,就能有效的解决掉这个问题,从而满足了全球投资者的需求。

2、金融工程在风险中的应用

风险是指企业所有者把企业控制权转交他人进行,而所有者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到企业利益的分红中,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把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企业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没有考虑到股东的感受,甚至有的企业管理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在任职期间的权益而牺牲了企业长久的发展[6]。在这一现状下,企业股东可以通过金融工程来收购本企业,在股东所占的股权成为企业中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比例时,就会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可以对企业进行重组。

3、金融工程在数量风险中的应用

数量风险是指市场对某一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以及交易数量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也许会来自企业的生产方面,也有可能会来自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方面。在以往主要是根据调整企业的生产过程来控制数量风险,但是,这种调整方法所产生的费用相对较多。在金融工程实现以后,根据数量风险的特征,金融工程制造了两种新型产品,分别是产品期权和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分析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交易,从而分散和避开数量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促进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中发展的对策

金融工程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衍生的产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7]。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明确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发展的地位;其次,针对我国金融工程发展较晚、缺少专业性人才的现象,在对金融工程的运用和研究中,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政府应该聘请一批金融工程专业能力较高的人才来我国授教,在学校开设金融工程相关联的学科。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对金融工程有着全面的了解,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金融工程的相关运用。最后,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体系和金融系统进行改善,要充分的认识到制度和业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需要把金融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我国金融机构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风险有效的结合起来,合理的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金融工程方案。从事实的角度而言,金融工程本身作为风险管理技术,其只能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分散,从而以此来促使风险明确化发展。但是其本身很难真正成为减少乃至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金融工程的风险管理必须要理性认识,要在微观角度促使经济主体更全面,而在宏观方面由于市场投机力量的攀升,直接提高了系统风险的概率。所以,要想真正做好风险管理,就必须要采取科学化的方法及技术,同时也需充分结合风险管理实践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另外,对于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来说,金融工程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对其经济主体系统的内部风险控制主体加以完善,并联合政府实施内外同步监管,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主体所承受的风险获得全面监控和管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全新型的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衍生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衍生的学科,表现出了传统风险管理所不具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根据金融工程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势必在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该把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发展的对象,从多个角度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力。(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卢伟阳.浅析金融工程和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03):75-78.

[2]杨世峰.中国金融工程学科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2013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3(05):42-45.

[3]李婕.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4):32-33+37.

[4]左相国,张伟.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09):138-139.

[5]沈沛龙,崔婕.金融工程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04):16-19.

[6]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24):116.

第3篇: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套期保值;金融衍生品;风险控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5-0097-05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远期、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来进行商品价格和外汇的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从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开始,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不断发生央企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操作巨额亏损的事件,从豪赌原油期货而巨亏5.5亿美元的中航油到折戟外汇合约亏损147亿港元的中信泰富,金融衍生品一度成为央企的梦魇。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应用不当,就会带来巨额损失。所以,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品交易来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获取收益,同时又能有效地规避交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是我国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

在央企套期保值巨亏事件发生后,许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不甚了解的媒体和公众,错误地认为金融衍生品是这些事件的罪魁祸首,是西方投行开发出来进行金钱游戏的危险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衍生品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重要功能和对于企业可持续经营的意义。实际上,如果企业在套期保值的过程中对金融衍生品运用得当,就能够规避甚至消除企业面临的商品价格风险和外汇风险,有利于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本文拟通过对央企套期保值巨亏系列事件的分析,提出企业在利用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以帮助企业提高套期保值的风险认识和加强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一、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

(一)套期保值操作的原理

传统的套期保值操作中使用的金融衍生产品为期货合约,是一种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套期保值的基本做法是:企业经营者在现货市场买进或卖出现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商品、外汇),以一个市场上的盈利抵消或弥补另一个市场上的亏损,从而在现货与期货合约之间、近期和远期之间建立一种对冲机制,达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之所以能有助于规避价格风险,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是因为期货市场上存在两个基本经济原理:

1 同种商品的期货价格走势与现货价格走势一致。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虽然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市场,但由于某一特定商品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受到相同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一般情况下即使变动幅度可能会不一致,但是这两个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相同。套期保值就是利用这两个市场上的价格关系,分别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作方向相反的买卖,取得在一个市场上亏损、在另一个市场上盈利的结果,来规避甚至消除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进而达到锁定生产成本的目的。

2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价格随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两者趋向一致。期货合约规定合约商品期货到期时进行实物交割,这种交割制度保证了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随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两者趋向一致。到交割时,如果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就会有套利者买人低价现货,卖出高价期货,在无风险的情况下实现盈利。这种套利交易最终使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趋向一致。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应用的金融衍生品并不局限于期货,还包括远期、互换、期权和外汇结构性存款等其他衍生产品。

(二)套期保值对于企业经营的作用

套期保值操作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起到为企业经营者最大限度地降低价格风险的作用,并保障生产、加工、经营活动的稳定进行。国外学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在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存在财务困境时),套期保值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 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财务困境成本理论指出套期保值能够降低企业价值的波动性,进而减少财困成本和增加公司价值。Smith和Stulz(1985)通过建立套期保值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理论模型,论证了套期保值能够缩小公司价值未来可能结果分布的区间,从而降低财务困境的预期成本。目前,我国对铜、燃料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量占国内总消费量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大豆和棉花也需要靠进口来填补巨大的国内需求缺口。这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宗基本商品,其生产和流通遍布世界各地,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使得原材料和商品流转环节中任何一环的变动都会引起价格的异常波动,而且突发性也越来越强。除了商品价格以外,涉及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还面临着外汇风险。企业经营者通过套期保值,或者锁定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或者锁定了待售出商品的销售价格,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价格波动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稳定。

2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Myers(1977)指出未来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会使得企业的经营者不得不放弃一些净现金流为正的项目。而套期保值操作能够锁定企业未来的收入,进而赋予经营者更多的自来选择有益于企业未来经营的有价值的项目。套期保值可以尽量消除价格波动风险,从而使得企业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经营,稳定生产成本或未来销售价格,保证获取正常持续的经营利润。预计会买入现货的企业如贸易商,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可以规避价格上涨的风险,避免未来因买不起现货延误交易而造成损失;预计将卖出现货的企业如加工商,卖出期货合约可以规避价格下跌的风险,避免到期交易时由于成本高于售价,致使企业亏损而阻碍再生产的进行。所以,通过套期保值,企业经营者可以不再受价格水平不断波动的制约,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找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上。

3 降低利息成本以及增强融资能力

套期保值还能增加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进而使企业的杠杆水平加大,获得更多的税收优势(Le-land,1998)。企业可以利用套期保值向潜在的债权人发出信号,表明本企业正努力维护基础性资产的价值,通过严格的操作制度来做好风险的预防,由此可提高企业的信誉,争取到更为有利的贷款政策。根据西方国家的商业惯例,假如一家企业对其持有的存货完全地利用金融衍生品合约进行了套期保值,降低了其存货价值下跌的风险,银行通常会给它以最为优惠的贷款条件,他可以得到其存货价值90%的贷款,利率相对较低。而同样一位没有利用期货合同对存货进行套期保值的生产经营者,只能从银行得到其全部存货价值75%的贷款,而且利率也比前

者高出30%以上。

因此,企业应当积极有效地运用套期保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价格变动引起的不利后果,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但是用于规避风险的套期保值操作本身仍然是具有风险的,国内许多企业就是忽略了套期保值操作存在的风险,或者认为其风险很小,因而在套期保值交易中没有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和风险评估制度,导致企业在利用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时遭受巨大亏损。

二、央企套期保值巨亏事件及其动因分析

(一)央企套保巨亏事件一览

自从2004年中航油遭遇巨亏,央企在金融衍生品操作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损失事件,具体情况如表1。

(二)央企套保失败原因分析

以上央企套期保值失败发生巨额亏损的原因何在?通过分析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大量使用场外交易的衍生品。在表1的9家央企中,有7家企业是进行的透明度极差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场外交易没有固定的场所,交易双方各自寻找合适的对象,因而是一个效率较低且无组织的分散市场,违约风险很高,而且由于交易不频繁且产品不具备标准化的特点,导致合约转让困难,并且定价效率低,其价格常常偏离金融衍生品的实际价值。相比之下,期货合约和一些期权合约,在场内进行交易,不仅具有很多严格的交易规则(如涨跌停板制度、最小价格波动幅度、报价方式、最大持仓下限额、保证金制度等),并且交易所为交易双方提供信用担保,价格信息较为对称、充分。因此,场外交易由于价格机制的不透明,很容易导致亏损金额不断扩大,在亏损时无法结仓,只能越陷越深。

二是由套保变为投机。一般而言,企业进行套期保值,是为了锁定生产经营的成本或者保证销售利润。套期保值的合约应当具备以下标准:首先,套保的对象应当是企业具有真实需求或者未来将产出的产品;其次,套保合约的方向应当与现货的方向相反;最后,企业套保的规模应当与现货需求量相匹配,一般而言,为了控制风险,衍生品交易量不应当高于企业实际需求的60%。在造成巨额亏损的央企中,其具备的共同点就是“套期保值”与“投机”的界限不清,很多在开始时以套保规避风险为目的的操作却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转变为一种投机行为,当价格出现不利变动时,很难避免巨亏的发生。

例如作为航运企业的中国远洋,为了规避未来运费指数下降的风险,应当是远期运费协议的卖方,但从其财务报表来看,中国远洋实际上是该种合约的买方,这说明其在套保中刻意做反方向,导致在运费指数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经营收入和远期合约的双重亏损;中信泰富在澳洲进行实业投资仅仅需要30亿澳元,但是其签订的外汇合同涉及的金额却高达97亿澳元,已经远远超出了套期保值的需要,演变为投机。

三是信息不对称。中信泰富、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均是在买卖结构性期权而遭遇巨亏的,这与国际投行在出售这类产品时刻意回避风险而夸大收益是密不可分的。在复杂的结构衍生品交易中,国际投行间竞争稀少,与客户的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很大。金融衍生品越复杂,国际机构的金融专业知识与定价能力优势就越显著,而产品设计方之间的竞争也就越少,因而设计者及销售者的潜在利润就会越高。对国际投行来讲,他们当然愿意向企业大力推销自己拥有明显优势并能赚取巨额利润的复杂衍生品,而不是费力地推销竞争激烈、利润偏低的简单衍生品,于是复杂金融衍生品市场隐含的道德风险就越来越大。

四是未能制定应对各种情况的措施。在进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时,应当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及制定相应的对策,保持企业内部的一致对外,能够防止内部的不利情况被外界察觉,进而避免因不利的价格被逼仓的可能性。在表1的央企巨亏事件中,中海油以及中信泰富被爆仓有明显的国际投机集团操纵的痕迹,这说明内部的不利信息被外界轻易觉察,并组成集团进行联手逼仓。另外,表1中所有的央企在遭遇风险时,几乎都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相反其或是扩大仓位继续深陷其中,或是惊慌失措错失止损机会或者谈判时机。

三、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时所面临的风险

从上述央企套期保值失败的案例来看,企业在套期保值中面临的风险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种为内生风险,来源于套期保值操作本身;第二种风险为外生风险,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套期保值操作失误和金融衍生品的误用。

(一)内生风险

套期保值如果运用得当,能够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但是其操作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也就是说,即使操作的方向和数额均正确,也可能遭受亏损。内生风险主要包括:基差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 基差风险。基差风险是被套保资产的现货价格与套保合约标的资产的协议价格之间的差异变动风险,这是套期保值操作本身最主要的风险。一般来说,基差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套期保值交易时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基差水平及未来收敛情况的变化,基差水平、基差变化趋势和套期保值平仓对冲的时间决定了套期保值的风险大小及盈亏状况。其次,影响持有成本因素的变化。在理论上,期货价格等于现货价格加上持有成本,该持有成本主要包括储存成本、保险成本、资金成本等。如果持有成本发生变化,基差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套期保值组合的损益。最后,来源于被套期保值的风险资产与套期保值的期货合约标的资产的不匹配,这类套期保值被称为交叉套期保值,其基差风险最大,因为其基差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源于套期保值资产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价差,另一部分来源于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与被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的价差。

一般而言,基差在长期内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市场出现异常情况,导致套期保值基差持续大幅度地扩大或缩小,从而使套期保值组合出现越来越大的亏损,如果不及时止损,将对套期保值者造成巨大的亏损。虽然偏离正常基差水平的异常基差现象属小概率事件,但对这类小概率事件风险处理不当的话,套期保值会造成巨大的亏损。

2 信用风险。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或无力履约而导致的风险。一般说来,金融衍生品的信用风险包括交割前风险和交割时风险。前者是指在合约到期前由于基础金融衍生品价格变动或是其他原因使交易对手遭受较大损失而无力履约的风险;后者是指在合约到期日交易方履行了合约而交易对手却未付款的风险。期货和一些场内交易的期权,由于交易的对手方为交易所,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信用风险,但是对于场外交易的合约而言,如果对对手方的情况不甚了解,那么当合约的净值为正时,对手方单方终止合约的信用风险较大。

3 流动性风险。市场的流动性即为市场深度,是指由于非预期交易量所引起的每单位合约价格变动,流动性风险就是交易者面临的由于指令不平衡引起的价格突然变动的风险。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

要因素是市场规模,只有规模足够大时,才能吸引并保留一大批的非套期保值者如场内交易人、其他投资者等,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保持合约价格的连续性,减少套保参与者的进出场费用。场外交易由于合约的非标准化以及价格不透明等因素,导致市场的流动性极差,一旦试图结仓,一方面市场可能缺乏合适的买方,这将使亏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异常波动会使交易者更容易暴露自身的问题,容易遭到国际炒家的围攻。

(二)外生风险

外生风险和套期保值操作本身无关,而来自企业对其操作的金融衍生品的不了解和误用。

1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系统操作失败的风险。套期保值是为规避风险而设计的,但是如果对套保行为的监督管理不充分或不连续,则很可能发生违规操作行为,另外如果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价格的长期发展方向判断错误,则这种操作风险就等同于投资风险。从交易员操作角度来看,如果公司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系统和监督惯例,那么导致一些衍生交易长期由一个人执行而且缺乏有限监控,如中航油和深南电事件中公司的金融衍生交易品完全由个人决策,则交易员很容易发生违规操作并直接导致风险的产生,如违反交易规则、持仓限额、止损点等规定,越权操作、隐瞒损失等,都属于操作风险事件并可能引发大额损失。

2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人们的故意行为或者不作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道德风险使得交易(或者上下级)的一方从事另一方所不期望的活动,这将增大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风险。在以上央企套保失败的事件中,如中信泰富和中国远洋,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当事人为了追求高利润,跨越了套期保值和投机的界限,借套期保值之名行投机之实,在股东和管理部门得到消息时,事情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几起事件都暴露了套期保值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投资银行在向企业推荐金融衍生品时也存在着道德风险,比如故意低估甚至隐瞒其出售产品的风险特征,号称是“完美无缺”的套期保值方案,但实际上却是某种意义上的赌博,一旦价格发生逆转,购买这类产品的企业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3 制度风险。制度风险是指由于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风险。目前我国证券监管部门仅向3l家生产型企业发放了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许可证,像中航、东航这类需求型企业却无法获得场内交易资格,因此只能选择场外交易,这些场外产品通过双方私下协定,交易行为不透明,难以有效监管。另外,衍生品交易属于“表外业务”,而我国目前对衍生品的信息披露仍缺乏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得报表的使用者无法得到适当的信息,导致内控不足甚至错误决策。而且衍生品的高杠杆性导致会计报表并未充分及时揭示真实信息。这使得对企业衍生品交易的监管更加困难。

四、对套期保值操作风险控制方面的建议

在使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且由于一些企业对衍生品了解不足或者存在投机心理,更使这些风险不断放大而造成巨额亏损。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企业要想积极投入其中获得收益并且在国际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就需要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稳定收入。根据沃顿商学院针对1928家美国非金融类企业的调查显示有50%的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操作,并且对衍生品的使用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GM Bodnar,GS Hayt,and RC Marston,1998)。而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使用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能够增加企业的价值,所以金融衍生品作为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可以借鉴西方企业在利用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方面成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尽量使用标准化的场内衍生产品

因为场内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市场竞争激烈,定价简便,交易双方的知识或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利润空间也相对有限,所以在进行场内交易时,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低,而且在不利情况发生时及时平仓。而对于只能靠场外衍生产品来规避的风险,如使用远期、互换和场外交易的期权时,很多企业没有能力去鉴别简单与复杂衍生品,此时企业可以利用卖方之间的相互竞争来保护自己。比如,有套期保值需求时,让多家投行和银行进行竞争报价,这样可以限制复杂衍生产品的交易,同时卖方竞争报价也更能避免过度的定价亏损。对于一些复杂的衍生品如结构性期权,企业更是应当避之不及,不懂的坚决不做。金融衍生品越复杂,专业的投行人士所掌握的信息就越多,道德风险就越大。

(二)建立合理的套期保值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国外企业套期保值经验表明,成功的套保风险管理有两个基本规则,一是必须清楚地知道企业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二是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事先已经被预期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套期保值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美国沃顿商学院的调查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操作中存在的风险,美国非金融类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在险价值法(VaR)等方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在风险评估时,尤其特别关注有可能导致巨大亏损的小概率事件风险。我国企业应该借鉴这一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以加强对套期保值风险的管理,包括审慎的风险限额、经过反复检验的风险计量程序和经常性的风险管理报告。

(三)进行风险管理人才的储备

目前我国企业中的金融衍生品操作人员一般由财务人员担任,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且,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种类繁多,特别是一些结构类期权产品,其定价结构十分复杂,因此急需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来满足企业对风险管理日益增长的需要。另外,有经验的风险管理人员,能够在企业发生损失时,制定合适的策略来将损失降至最低。

第4篇: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金融教育 教育管理

金融行业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国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业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保险、证券、投资理财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金融领域人才缺口巨大,而高等金融职业院校在教育上仍存在大量问题,难以适应社会需要,教育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高等金融职业院校教育现状

高等金融职业院校是培养广大金融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管理观念难以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金融局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定位不准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领域发生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表示学校教育与现实脱节,工作后难以迅速上手。这是由于学校长期以来的教育方针主要以培养较高层次人才为主,以理论教育为主导,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内容方面,以银行相关知识为主,对保险、证劵、理财投资等的教育较少,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行业。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2.教育方式老旧,授课效率低

传统的教育方式多为课堂教授,这种授课方式便于管理,简单易行,但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却存在许多问题。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学生理论性知识学习不到位,而实践性知识又缺乏,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学以致用。因此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所培养的学生很难符合市场要求。

3.生源变化大,管理机制不适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随之产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源问题。首先是生源的暴增,突然增加的生源使得学校在硬件设施配套上显得紧张,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不到位,同时加大了管理难度;其次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大量优秀生源进入本科教育,而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自律性差,对学习没有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二、改变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提高培养水平

高等金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高等金融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要求,应改变课程设置,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院校在开设银行业课程的同时,加大保险、证劵、理财投资等课程的教育。通过增加金融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全面学习金融相关领域知识。同时还应重视其他职业技能课程,如计算机、文案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切实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

2.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做到学以致用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多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为主。这样的授课方式互动性差,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找到兴趣,很快丧失学习积极性。要改变授课方式,应从基础教育开始,首先是课堂上增加多媒体教育内容,丰富课堂乐趣,通过案例带动学科;其次是课堂教育要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加实习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最后是增加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开设多门金融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课程,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改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对生源的影响相应增加。最突出的就是生源数量的剧增和生源素质的下降。对于学生数量的剧增,不仅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同时还应该从管理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管理条例,合理安排课程和实习,保证各个班级的教学,确保教育水平不下降,师资力量有效利用。对于生源素质的下降,应多开设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课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以应用为指导,强化技能教育,弱化理论教育。严格落实校规校纪,有效遏制消极怠学、逃学等行为,改善校园风气。从多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学校的环境、软硬件设施进行改革和改造,提高高等金融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水平。

总体而言,高等金融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应从学生培养出发,以就业为指导,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要从改变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式入手,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

随着金融业务的突飞猛进,网络上的流量不断增加,流量模型日益复杂,网络应用对网络管理和决策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种网络运行维护精细化管理方案,提高网络管理效率,最大程度的满足各项业务、科技创新对网络支撑平台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 精细化管理 拓扑管理

目前,大多数网络的管理方式以拓扑管理为基础,以轮询为手段去了解网络现状,或者再结合一些网元管理器的实时报警,这种模式无论从信息搜集的全面性还是信息处理的实时性以及业务关联性方面都已远远落后于实际管理需求。且网络中众多的服务器、复杂的业务流量,尤其是音视频应用、P2P、软件下载等非业务流量挤占网络带宽,得不到有效监管,使得关键业务应用的带宽得不到保障,带宽资源利用率低。通过现行的网络管理方式很难及时了解到网络中承载的业务和网络流量特征,以便使网络带宽配置最优化。

1 网络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

网络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障网络的安全,这也是业务的保障。我们必须掌握被管理对象的故障和性能状况,包括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链路状况,前置设备,数据库,安全产品以及各种应用,由于被管理对象之间存在相互连接的关系,必须集中地处理被管理信息以便找出其中的关联关系并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真正对业务产生影响的故障情况。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为目标,以保证网络安全生产为前提,以网络事件管理为中心的网络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因为只有以网络资源实时发生的实际事件为管理基础,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网络环境的真实情况,才能方便地建立与业务层面的关联关系,达到网管为业务服务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1 基础监控

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时监控,对目前众多的应用系统在网络上使用情况的监控。因此,需要深入了解网络承载的业务,掌握网络流量特征,以便减少网络管理的盲区,使网络带宽配置最优化。对网络系统进行流量分析,全面掌握全行网络系统特别是核心网络的运行状况,识别各类网络应用是网络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可以通过流控设备实现全网流量的监控、识别、控制等工作,保障关键业务应用的带宽,解决网络带宽资源的利用率的问题;对流量进行优化,解决P2P等应用对带宽的过多占用问题;解决多出口链路的均衡问题等。执行基于策略的骨干网带宽分配,限制P2P、软件下载等非业务数据对网络带宽的冲击,保证和改善关键业务系统网络带宽的使用,优化加速网络。

1.2 主动和预警管理

根据对网络事件的采集、分类、处理,实现对网络状况及时、高效、准确的了解,实现主动处理和预警功能。该管理模式下可以实现网络流量动态及网络事件的主动预警与管理。对于潜在的网络风险与网络威胁进行主动控制与防范,将风险因素控制在最小事态内。其中针对不同的网络事件具有提前分析与干预能力,将不同的网络事件按照一定的区分标签进行对应划分、归类,为网络信息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其中干预作用比较明显的模块是网络流量的干预与分析,根据数据流量速度及总流量使用情况进行专业的流量控制设备进行前期监控,根据监控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对应的研究分析,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后期的干预与管理中,为后期的流量使用情况合理控制提供数据参考与操作依据。

1.3 技术支持全网联动

在完成网络监控与预警分析后,积极做好技术全网联动,形成以网络故障事件为核心的综合性网络联网系统,该系统在任务执行与程序运行的过程中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基于网络中心故障事件向外辐射衍生,由此确定相关区域的专业网络服务人员,其中服务人员涉及到多个方面,既有网络管理技术专员也有技术支持辅助人员,既有熟练的业务操作管理人员也有网络故障受理专员,对核心网络故障事件进行记录与统计,并计入网络管理档案,为后期同类网络故障事件的解决提供参考与指导。每一次网络故障的成功解决都预示着网络解决故障的经验增加。技术支持全网联动,第一时间汇聚专家力量,综合克服专业难题,实现故障的全力解决。

1.4 资源的主动管理

资源主动管理主要包括对网络基础资源的信息了解与整合,对全网的各类设备型号及端口有着明确清晰的认识,有效了解掌控包括VLAN划分等资源分配情况。资源主动管理以全辖统一的网络资源管理角度进行规划与设计网络。借助网络资源应用的网络接口进行网络实时监控系统的瞬间对接,网络运行操作流程系统的平滑对接,该技术管理主要针对实时监控功能与运行操作流程功能的功能辅发挥,更好地促进网络信息的有效与网络健康稳定运行。

1.5 服务质量管理

在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做好服务质量的有效管理。其主要是指在现实时监控网络运行状况和规范网络运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服务水平管理的目标。旧当前我国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水平,其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划分为三大内容,首先是实现对网络设备本身的服务水平管理;其次是实现面向应用系统的网络端到端服务水平管理;最后是实现对网络运行服务人员(包括操作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及相关管理者)的服务水平管理。三大管理目标层次逐步递进,多重管理做好服务质量维护。

2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管理成为新兴的重要行业领域。此外,网络流量的大量使用、流量模型的日益复杂多样,网络管理威胁因素的层出不穷都要求我们积极做好网络技术的有效管理与维护,我国目前网络精细化管理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现存在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开发新型网络精细化管理与研发软件、模型,更好地实现网络技术的维护与管理,最大限度满足网络业务需求,推动网络技术的新时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其标.一种综合网络管理方案及其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360-361.

[2]马强,许建.几种Ad-Hoc网络管理方案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11):85-86+127.

[3]刘明隽.浅谈我国光纤到户(FTTH)的网络管理方案[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253.

[4]党魁.WirelessHART网络调度及管理方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宁建廷.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方案与密码算法研究[D].扬州大学,2013.

第6篇: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

1 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系统运行当中的作用

我国金融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当中的计算机运用水平的发展要快于其他行业,进入运用领域更早,技术更为全面,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金融信息的处理也更加具备处理的深度。金融企业的前台已经完全实现了电脑处理,硬件的水平也与发达国家相当。

但是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种类变得多种多样,早期的技术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数据传输流程,多家金融企业建立了跨地区的金融信息处理中心,柜面人员的工作负担进一步减轻,人力资源的投入逐步下降,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金融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由单机模式变为多人同时处理模式,一台服务器可以带动多台主机,实现了面对大量用户的信息储存模式,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在走向成熟的同时更加稳定。

内部企业网络化引入到了金融系统内部,借助金融网络金融企业实现了业务流程处理的信息化。金融信息管理的分类和分批处理更加细化,通过不同的数据接口,各种信息能够及时进入数据处理系统。

2 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当中的具体运用

2.1 金融信息处理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各大银行的信息处理系统已经可以实现集中处理,处理流程实现了集中化,各个业务网点均配备了适应工作需求的电子设备,建立起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数据资源的信息处理系统,合理利用了手头掌握的信息资源,通过促进系统功能更新,不断实现资源之间的互通共享,逐步建立起适合系统发展的信息处理结构框架。

金融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不仅可以起到信息的汇集功能,而且保障了信息传输的安全,可以保证资金流动实现实时监控。通过现金运行的操作系统,可以实现资源互通,支持金融程序的高效运行。

利用现有的系统软件和高效的网络技术条件,融合安全的金融网络格局,实现了系统内部硬件和软件的高效利用。通过金融网络的建立,实现系统的互通互享,丰富金融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为系统提供了更完善的处理标准体系,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系统整体运行的效率。

2.2 数据仓库体系基本形成

数据仓库可以促进金融系统的管理者更加便捷的监督企业的运行情况,并实现监控的无差异化,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无差异处理,并通过高效分析,实现金融机构的管理高效化,保证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保持完全的竞争优势。

利用数据仓库的数据筛选功能可以高效的获取金融信息的具体数据,通过总体结构和分支结构之间的联系沟通,分层次的解析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面向被分析的对象获取有用资源。信息处理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系统,在金融信息的处理流程当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实现数据仓库的功能在企业管理实践当中的完全发挥,可以促进金融企业实现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

2.3 金融数据的深度计算科学展开

深度计算在数据分析当中的功能十分突出,多项管理决策均涉及到金融数据的深度计算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的高效运用,可以完美解决信息处理流程的技术运用问题,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实现信息系统的分析和管控功能,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监控可以确保计算深度的实现,保证技术完美支持决策。

3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于金融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在金融信息系统当中进行了深入的应用,其系统误差率代表了信息系统管理的效果,通过对信息系统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价值链中有内在联系的部分进行系统整合,实现信息系统的高效率特性,使得信息处理渐趋透明化,为金融信息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金融信息系统已经变成了高效的运行网络,对金融信息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3.1 ?椭?进行金融信息的有效控制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金融机构内部降低了信息处理消耗的资源,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金融企业内部信息的流动更加快速,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交换更为迅捷,各岗位之间优势互补避免了重复性劳动的发生。

之前通过手工方式处理信息流的过程涉及到多项收集和报送业务,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流的快速传递,运用软件技术还能实现专业方面的分析控制,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的耗费,内控部门更方便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内部控制,从而提升了金融行业整体的运行效率。

3.2 节省了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耗费

现代技术的运用节省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消耗,实现了管理目标的快速传达。我国的金融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网络化的覆盖,通过网络传输信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传输,对于业务链条之间的划分实现了自动化全方位的要求,业务数据的区分和协调也更加规范。

目前金融行业的数据可以通过自行分析自动录入的方法进入财务报表系统,财务人员只需对信息进行核对之后便可以进行内容分析,如此一来大大降低了工作的强度,对人力资源是一种节省,同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沟通成本也通过信息流进行快速处理,实现了管理的高效化。

3.3 有助于公正透明的管理层次的构建

第7篇: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成因;防范

1.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

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3.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第8篇: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自主创业

一、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就业形势的影响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据有关专家的乐观估计,经济至少要在2~3年后才可能恢复。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和加剧,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凸显。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状况的晴雨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在谈到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时表示,一些迹象值得关注: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停产、歇业,对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三是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近期,通过有关方面对部分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尽管有一些企业表示他们的校园招聘计划与往年相比并没有改变,但也有企业由于业务量急剧下降,其用人大幅减少。某证券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透露,由于券商、基金公司受到金融风暴的直接影响,公司的招聘计划受影响程度较大。房地产企业历来是用人大户,而今年,一些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却没有校园招聘计划。因经济前景不明朗,不少企业在是否招人上选择观望的态度。

这些变化使得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甚至有人断言,这是30年来大学生就业最难的一年。而且,就业者中也不乏那些找到了工作,但对月薪、就业地区、行业、单位性质不满意的学生。基于严峻形势,大学毕业生不能盲目紧张,而是要更加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找准定位,科学、合理地调整就业思路,让自己的就业能力与市场有效对接。与其几百个人一起去抢一个工作岗位,也许还不如自己创业。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

1.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0万人,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很大反差,而且许多单位都希望应聘者能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所以,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的劳动力过剩、就业难在我国当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面对严峻形势,受过高等教育并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可以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2.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带动全民创业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全民创业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的创业只有在知识、技能、科技、资金等要素支撑下才能成功。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和要素比较齐全,创业的成功将会给全民创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大学生是当今全民创业中最具有冲击力的梯队,他们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更能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可以相对缓解金融危机对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3.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创业能够有力地促进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业教育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该使学生转变被动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结合起来,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4.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提倡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是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能够给平时“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对大学生开阔视野和提高创新能力而言都是十分有益的。另外,只有创业带动就业,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精力旺盛的青年大胆创业,主动创业,不仅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还可以带动他人就业,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生。

三、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与思考

在当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还要创业吗?回答是肯定的。北京市创业指导中心近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的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既然如此,大学生创业要具备哪些条件?大学生的创业之路到底该怎样走?笔者拟对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提出以下建议:

1.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现在,社会上仍有很多人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才去干的不体面的事。大学生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确立“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的意识。在金融危机蔓延、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下,只要创业意识强烈、个人准备充分,就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甚至还能帮助别人就业。近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职业的定期,表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同时,创业艰苦磨难多,更需要勇气。有勇气者才敢于创业,有勇气者才善于创业和成功创业。经济危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也曾经多次爆发过,但是危机之中仍然有很多企业建立并发展起来,并且,危机不是永远存在的,危机过后就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大学生创业的关键不在外部环境,而在于自己执著的追求精神。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就必须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勇敢接受创业的挑战,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

2.必须具备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活动,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其次,需要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沟通协作能力和预测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社会交往、抗挫折等能力。另外,除了要掌握扎实、通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过程和行业特点,具备一定的管理、金融、会计、商务、税务、投资、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基本的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随着经济发展,行业日益细分,大学生最好结合本专业或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发展空间的创业方向,重点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真正创业时能够游刃有余。

3.要适应社会环境,走理性创业之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从社会因素来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为学生创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二是关于学生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硬”的社会环境主要指风险投资机构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扶持,“软”的社会环境是指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商业环境。例如,有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创业之前的能力测试、创业项目评估、专家帮助、优惠贷款、提供低廉租金的场地、资金贴息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创业前,要注意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研究社会环境,累积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适时作出科学决断,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4.要关注个人实际和社会需求,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特长是一个人最熟悉、最擅长的某种技艺,它最容易表现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才华。事实证明,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特长的事业,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事业。当选择了能发挥自己最大特长的事业时,实际上就意味着已经在创业的道路上进入了成功的开端。所以,在创业之前,要尽可能发现自己的特长,据此在心中设计出创业的各种方案,在多个方案中优化选择出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第二,注重挖掘知识优势。高校毕业生作为有知识底蕴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时间、空间、知识的理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需求、市场、管理、价值、财富等概念的基本认知,创业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要注意优化各类信息资源,实现科学决策。第三,选择创业项目要务实。搞高科技、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新型材料创新研究是创业,承包土地搞种植、养殖、需类产品加工是创业,合伙卖猪肉、开小吃店、加盟连锁小超市、小书店、卖盒饭同样是创业。事实上,在农业生产领域或者服务业领域的创业行为,相对于在高新技术领域就业、创业来说,大学生更可以体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优势,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了解社会民生需求和市场的基础上选择创业项目。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实力较弱、经验不足,选择启动资金不多、人手配备要求不高的微型项目,从小本经营做起比较适宜。

5.勇于实践。我们每个人都崇拜成功者,都曾被名人的事迹感动得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恨不得马上去大干一场。但可惜的是这种情绪如大海的波浪,来得快,去得也快。思想上的震撼、情感上的激动都是短暂的,作为一个立志创业者,最需要重视的就是行动。有了以上思想准备和认识,就可以做开局的方案了。创业的开局方案,是以可行性研究结果为基础制订的创业计划,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和内容:一是进行产品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了保证创业投资行为的正确性,对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经济效益所进行的认真分析,就是在投资项目的建立和选择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分步完成的。首先是机会研究,即创业者对投资的初步设想所进行的概括性分析,以便确定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本因素;其次是初步可行性研究,它是在有了项目概貌的基础上,对关键性问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最后是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它是在认真调查并掌握足够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的系统分析,其结果应是产生一个或几个认为较优的方案。二是创业者通过对不同方案利弊的分析比较,选定最终方案。开局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目标、市场的确定、资金使用即筹资计划、场地环境、设备购置计划、人员招聘及培训计划、销售宣传计划、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等多方面内容。

6.要规避有关风险。对于即将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生来说,是否具备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实践表明,诸如盲目选择项目、创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创业技能、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源贫乏、管理过于随意等,都是成功创业之路上的大忌,要尽力避免。

实践证明,尽管创业者的环境、条件、机遇和能力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具有坚定顽强、渴望成功、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创业意志,这就是成功创业的法宝。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只要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就可能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第9篇: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现金流对提升企业价值起到重要作用,优良的现金流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且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现金流管理模式均发生相应改变,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此,深入了解当前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很有必要。

一、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如何影响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

1.使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成本降低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进行现金流管理,会降低现金的持有量,缩减现金的占用成本,这主要因为,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快捷支付方式会发生较大改变,且大数据的信息量非常大,信息更新速度较快,可清楚地知道现金流入和流出有关信息。在此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可慢慢将现金持有量减少,以进一步提升现金利用率,最终缩减现金占用成本[1]。且互联网金融会汇集不同种类的小额借贷额,使得现金借贷成本降低,而一些P2P网贷、众筹形式把各种类型的小额资金借贷人聚集起来,以增加资金的借贷额。若仅仅是单一的中小企业借贷款,则所需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方可获得相应的借款;若是多个中小型企业合并借贷款,则所借金额也较大,可使资金管理成本、借贷成本降低。

2.加大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风险

第一,加大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这主要因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汇集多加中小企业,其准入门槛相对底,这就使信用水平表现出明显差异,再加之互联网金融下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完善,常常会引发卷款跑路、恶意骗贷等问题,尤其是众筹平台、P2P网贷等,缺乏相应的信用监管,降低违法成本,从而使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财务风险、投入成本加大;第二,加大中小企业现金流财务管理成本,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现金流速、现金流量均加大,这就使企业现金管理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现金管理和普通资产管理存在很大差异,现金管理流动性非常大,其流入量和流出量很难维持平衡,这对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会加大管理风险。

二、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策略

1.运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扩大现金流管理范围

以往的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比较局限,主要注重管理企业内部的现金流投资、经营及筹资等活动,并未和外部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进行有效融合分析。且在现代技术及互联网共同支持发展下,现金流的管理也慢慢形成外部管理、内部管理互相结合且覆盖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就使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活动在开展时,并不是单一存在,而是整个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核心构成部分,且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所出现的网络财务,每一个中小企业均是链条内的组成部分之一,企业现金流也属于链条群内较大的一个现金流,因此,各个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需充分融合其他企业[2]。例如,大多数中小企业共同投资某一个项目,其众筹行为应该和不同企业的现金流同进、同出。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逐渐扩大现金流管理范围,如扩大至融资管理、渠道管理、信用管理、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等方面,把中小企业每方面要素融合为互相关联的整体,以便改善企业内部的现金流管理水平及效率。

2.建立全面的控制体系,加强现金流的风险管理

第一,在网络金融时代的推动下,不管任何资金形式均能转化成现金,且随着现金流速加快,会使现金发生较大改变,从而加大现金风险管理。从中小企业当前的资金循环角度分析,做好现金流的风险管理,首先要合理控制企业资金占用成本,尽可能地缩减资金于企业经营各环节占用量及占用时间;其次,应控制好企业资金转换成本,尤其把企业生产资金、储备资金、结算资金、成品资金等转换为现金,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应支付相应的利息、保证金、佣金,严格控制佣金、保证金、利息比例,以使现金流管理成本有所降低;最后,需严格控制企业资金管理成本,如短缺成本、人工成本及仓储成本,做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构建工作,运用互联网金融的快捷支付、信息量大等特点,合理控制现金流成本,以进一步降低管理风险。

第二,从中小企业资金的入口、出口方面分析,做好现金流流入量/流出量及净流量方面管理。且在互?网金融推动下,中小企业现金流量很大,其流速非常快,严格控制现金的流入/出量平衡,是企业现金流风险管理的核心。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则企业应充分考虑把剩余资金,经互联网金融模式将其借贷出,以提升资金运用率;若现金流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