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绿色建筑是对传统建筑价值观和技术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使得建筑在生产制造、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理念和方法上产生质的变革,从而引起整个建筑业的技术系统的创新,以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适宜的技术使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因此,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发展绿色建筑的形式刻不容缓。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运行、拆除的全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总量最小,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
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1)绿色建筑是资源节约型建筑,即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少程度地占有和消耗资源。(2)绿色建筑是环境友好型建筑,不仅要求建筑实体对环境的干扰最少,而且要求建筑生产过程也要保护环境,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质。(3)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它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寻求人、建筑、自然的和谐与共生。(4)绿色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建筑,它所倡导的理念就是为人类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5)绿色建筑是高品质建筑、耐用型建筑,它代表了建筑品质的综合提升,代表了社会对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需求。
2.G色建筑的发展重要性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人一建筑一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本身而言,需要实现与内、外部的和谐。内部的和谐性是城市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的空间载体,个性差异就比较大,而最大的差异是建设城市过程之中利用自然成分与人造成分比重的问题。特别对于历史型的城市来说,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特色的延续与发展尤为重要。以苏州为例,城市的个性特色以私家园林的精巧、前街后河的城市街坊肌理、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为主要特征,若把过去城市的积累看作是城市建设过程的积累,那么现在的建设行为则也是一种城市的积累与延续的过程,更是城市的发展问题。如苏州古城改造中的干将路连接了新区、古城、园区,而它的街道景观的组织考虑了特定的区位,体现在河的利用与桥的组合、绿地系统与小品的设置、街道的建筑形态与风格风貌,是一种古城发展的延伸。但历史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而现今是利用优势在特定城市区域进行保存、保护、适当改造并加以发展,达到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总体说来,城市区域内建设与自然的有机组合是发挥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3. 建筑发展问题分析
我国在20 世纪所完成的建筑项目大部分是非节能、高耗能的建筑,占城镇建筑面积的80%。在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已在绿色建筑领域内开展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研究。当然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市场、技术、政策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侧重关注并逐渐解决。如今人们对绿色建筑这一新型建筑依旧缺乏足够的认识。尽管近年来绿色建筑事业发展迅速,然而社会普及度还是不是很高,人们未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的意义,对绿色建筑含义理解不深,推广意识不强,对绿色建筑有关内容懂得不多。所以,应该加大绿色建筑公众宣传力度。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脱节。由于公众对绿色建筑缺乏认可、开发商为获得利益而蓄意炒作、伪绿色建筑误导、绿色建筑冷拼和成本太高一些原因,引起了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脱节,抑制了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所以应该加强公众宣传及政策扶持引导。缺乏完整精细的技术支撑体系。当代的绿色建筑是种较为繁杂的系统建筑项目,其跨跃了多个专业、对建筑多个阶段,进行多方面的绿色设计,在这里强调多学科的配合和因地制宜。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地域和气候特征、不同资源蕴含量、不同人文、不同的经济条件,选用适宜的技术,建立起完整精细的技术支撑体系【2】。
结束语
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体现了节能、环保、科技、人文的理念,是全球建筑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把我国城市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然途径和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森林公园
1.森林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意义
1.1森林对福贡县环境保护的意义
首先,森林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消减环境污染。同时森林资源还可以阻滞降尘、酸雨,消减噪声污染,减弱风力、降低风速。净化空气。其次,森林资源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这对福贡县极为有利,同时森林还能有效保护其周围农田的水分蒸发,起到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对福贡县土地监测发现,自2000年福贡县大力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以来,水土流失率降低了近3倍。另一方面,森林还可以通过减小流经地表的水流来降低土壤所受到的损害和冲刷,这就使福贡县的土地不再贫瘠。森林还能有效缩小日温差、年温差,降低因森林水分蒸发以及呼吸蒸腾作用而消耗的热能,使得夏季无炎热,冬季无严寒等,最重要的是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使福贡县成为了天然的大氧仓,而且空气洁净度已经接近医用洁净区的标准。另外,森林自身的呼吸蒸腾作用又能有效促进水循环,促使降雨量增加,从而改善气候。据福贡县环境保护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福贡县全年空气质量良好,水质无污染,特别是最近几年人们非常关注的PM2.5,福贡县全面的PM2.5数值都在0~35ug/m3范围内,也就是说空气质量等级是优级,这都足以证明森林对福贡县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2森林对福贡县经济建设的意义
森林资源不仅仅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更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持续地生态效益,而且还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共存,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林果、花卉、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自2002年起福贡县实施退耕还林4000h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山高坡陡,局部地方生态环境仍然有恶化的趋势,2015年严格把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范围为25以上非基本农田的坡耕地种植完成3133.33hm2。至今共种植各类林果30523.93hm2,其中核桃34666.67hm2、漆树7333.33hm2、其它林果153.33hm2;种植中药材7330.73hm2,其中草果20253.33hm2、云黄连4653.73hm2、党参100hm2。扶持438户农户种桑养蚕40.8hm2,出售蚕茧8915kg,实现收入35万元。完成鸡脚稗种植1066.67hm2,开展重楼种植前期示范推广等工作,带动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致富。成可见森林对福贡县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福贡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
2.1提高森林覆盖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福贡县森林覆盖率明显有所增长,保持青山绿水。常年气候相对湿度为80%,土壤为微酸反应,土壤含沙量大,透水透气好,虽然天保工程已实施多年,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效益不明显,经济效益不突出,林产业发展滞后。要解决“生态、林农要收益”围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改善和提高林农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中低林产改造,建设现代林业,商品林改造要大力培育商品林基地,提高中低产林综合生产力促进林农增收;公营林改造要不断完善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综合效应。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为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森林景观,拟进行林改造,营造风景林;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设护栏围圈保护,未经允许不准入内进行任何活动;合理布局建筑设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污染源附近栽种抗菌性强,吸附能力大的植物净化空气。
今后,福贡县将继续加快推进天保工程,继续坚持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严防森林火灾,同时福县森林病虫害主要发生在核桃经济林上,病害主要有核桃黑斑病、核桃褐斑病,虫害主要有小绿叶蝉、松针毒蛾外,木蠹蛾、银杏大蚕蛾、卷叶蛾虫害也零星发现,给福贡县森林资源保护增加了很大困难,因此,必须不断加大福贡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改善病虫害防治现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强化检疫和检验工作;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资,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2.3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利用森林兴办旅游是提高森林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形式。森林旅游是在林区内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这种野游活动无论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利用森林,都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森林旅游是旅游者对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的享受,是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回归,更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对山林野趣的寻觅。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保护设施建设-开展环境教育-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社区绿色产业-保护与生态旅游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
2.4加强森林公园建设
2.4.1加强总体规划,强化项目建设管理。首先根据福贡森林风景资源的实际状况,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求总体规划森林公园。要在规划编制中保护好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及其独特风貌,并加强规划区范围内的动植物保护管理,严禁在森林公园范围内规划主体功能定位于森林公园建设不符的项目,特别是容易对森林景观造成重大破坏的永久性建设项目。
目前,在我国不同层次的立法中都出现了表述森林概念的相关规定。《宪法》第9条第1款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民法通则》第74条第1款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物权法》第48条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上面列举的法律条文中虽然都使用了森林这一概念,但是却没有一个对森林概念的清晰界定。笔者认为《森林法实施条例》中表述的森林资源就是宪法、民法、物权法中的森林,或者说是对宪法、民法、物权法关于森林表述的解释。而《森林法实施条例》中的森林则是指成片的树木。严格的说,本文所要探讨的保护对象是作为森林资源主体部分的森林,而不是《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中所定义的森林资源。下文中亦会严格的按照这个前提对森林概念的界定,进行环境法、民法、刑法等法学领域在保护森林方面的差异之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
一、各法学领域关于保护森林方式的概述
(一)民法对森林的保护
在民法领域中,对于森林的保护是基于物权制度,把它看成民法上的物来进行调整的。物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之一,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们所实际控制或者支配的,存在于人身之外的物质客体。我们可以看到,民法上的物是存在于人身之外的,具有非人格性,就是说与人身权不能交界。其次,民法上的物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并且还能为人们所控制和支配。最后,民法上的物,目前多为有体物。按照这样的标准,森林就是民法意义上具有稀缺性和有用性且能够为权利人所支配的物。
按照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可以分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占有权。民法(物权法)对森林的保护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森林所有权的保护
通过对所有权的一般理解,我们可以对森林所有权的四项基本权能做出表述:占有权是指所有人对森林进行控制或者管理的权利;使用权是指所有人按照森林的性能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或者生活需要的权利;收益权是指所有人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基于森林而产生的物质利益的权利,在民法中主要表现为收取森林产生的孳息的权利;处分权是指所有人对森林进行消费和转让的权利。
民法(物权法)对森林所有权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以确认权利主体为基础,当所有权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要求他人通过返还原物或者恢复原状的方式使所有权人受到侵害的权利得到救济或者以经济补偿的办法来使他人承担对所有权人的物的损害赔偿责任;如果存在危及到所有权人行使权利的情况,还可以要求他人消除危险或者排除妨害,以保证所有权人权利的行使。
2.对森林的用益物权的保护
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权利。以所有权的存在和物的使用价值为基础,通过设立用益物权,用益物权人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或者设立该用益物权的合同的规定,就能独立、排他性的支配标的物。笔者认为,以开发利用国有、集体所有的森林为目的的使用权和以畜牧、养殖为目的而承包国有、集体所有的森林的承包经营权均可以视为用益物权。
法理上,对用益物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对所有权的限制上:在用益物权依法设立后,所有权人不能随意取消,只有具备法定的事由,所有权人才能终止用益物权;所有权人在行使所有权时,不得妨碍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所有权人也不能随意变更用益物权人对所有权的义务内容;用益物权具有优先于所有权的效力。
3.有关森林的担保物权的规定
担保物权是指以担保债务的清偿为目的,而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或权利设定的定限物权,担保物权可以分为抵押权、质押权和留置权。从《物权法》第180条、第183条的规定可以发现,虽然物权法对抵押物的范围作了正、反两个方面的限制,但是作为抵押的森林只要不属于第183条所规定的财产,不违反其他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就可以成为抵押的标的。总之,森林的担保物权,就是以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处分的森林使用权为债权担保,以确保债权实现的目的。由于物权法在立法时采用“一并抵押说”,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到《物权法》第182条的规定,即森林抵押时,必须将其林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二)环境法对森林的保护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对环境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森林是环境因素的一种,属于一类自然资源。森林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的单行法,对森林的保护作了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界定了森林的权属;按照指定的林业规划、森林经营方案规范对森林的经营管理;通过设立森林公安、建立森林防火制度、封山育林制度、划定自然保护区以及植树造林等手段加强对森林的养护;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通过设立行政许可的方式严格控制森林的年采伐量。
二、两者对森林的保护之比较分析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市民社会是近代的产物。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它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同于国家且独立于国家。其次,它构成个人权利,特别是个人财产权利的基础。最后,市民社会是由许多自主的经济单位或商业公司共同构成的集合体,这些经济单位或公司的行为独立于国家之外,且相互竞争。市民社会是由自主与自由的个人为单位构成的,这些个人是平等自主的个人,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独自决定自己的行为,近代市民社会因这种人的存在才能形成。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以自己为目的,所有的他人对自己来说是皆无的。但是特殊的目的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得到共同体的形式,这样在使他人幸福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满足。总之,近代市民的自由、个人主义是与社会必然的结合起来的。我们可以发现,民法的伦理基础即人的相互尊重,旨在保障每个人的存在及尊严,意思自治仍然是民法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个人的自由、自主的生活即是民法的理想所在,是民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民法中对于森林的保护,是着眼于保护森林所有权、使用权关系,是将其视为私人的财产而进行调整,不是也不可能以维持生态平衡、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为宗旨。我国民法在立法实践中,对调整对象的量有明确的规定:只调整当事人以财产或者人身为内容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诚然,造成森林破坏的原因是人类的行为,而作为民法上的物的森林也可以作为财产从而被民法所保护,由民法来对破坏森林的行为进行规制。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民法的本位是权利。权利是构成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如前所述,民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人自由、自主的生活。民法的真谛便在于对于权利的认可和保护。在民法这一定型化的权利义务体系中,权利处于主导地位,即义务应当来源于权利、服务于权利并属于权利。在此基础上,民法设定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只是为了保障权利人权利的最终实现。在这里,权利才是第一性要素,义务是第二性要素。法律的力量在民法领域里仅限于禁止每一个人损害别人的权利,而不能禁止每一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利。这就会导致权力所有人为利用所有物以实现对所有物的独占利益,而于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采取各种措施与手段。
与民法不同,环境法产生的原因就是环境问题的不断加重。环境才是此法所要保护的对象,环境保护正是环境法存在的目的。具体说来,环境法对森林等环境因素的保护,是着眼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每种环境因素内部的相关联性,因为这种相关联性的存在,使其能发挥生态功能作用,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旦某种环境因素脱离了环境,就会丧失这种生态功能作用,不再是环境法保护的对象。还是以森林为例,当它被砍伐成为木材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就不在是环境法所保护的对象。而森林不管是砍伐前还是砍伐后,均是民法作为树木或者木材所有者的物权加以保护的对象。
某些条件下,环境法保护的对象与民法上的物会有所交叉(比如森林)。但是森林也是基于不同的标准而作为这两个法律部门的权利客体,对它的保护方式会因为环境法和民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环境法的产生对原有的民法理念以及价值追求目标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其实不存在直接的逻辑上的联系。一个作为私法领域里调整人与人之间纠纷的私法规范,一个作为在公法领域内对人与人因为环境保护所产生的问题的公法或者说社会法领域。二者其实并没有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有着很深的交集。民法如果要在保障权利主体权利实现的同时兼顾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只有将民法纳入公法领域内才有可能实现。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惠及千家万户。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要充分认识农业环保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复杂性,不动真格留不住蓝天白云,不下决心换不来青山碧水,不出硬招完不成环保目标。近些年,微山县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提高保护质量。地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经济增长,在发展中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构建科学农业治污体系,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发挥规制、市场、科技、行政、文化五种力量的作用,打好“组合拳”,形成综合推进、多措并举的强大工作合力。
1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农业生产场所缺乏保护规划。通过对微山县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全县有超过七成以上的土地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必要的保护措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外界污染因素很容易进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从而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农作物产量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特别是对于地区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中等农作物的生产,仍没有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民群众都是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展农作物生产,导致农田环境缺少必要的保护和监控,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环境危险重重;再次,农业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农产品市场中,各种信息资源呈现极度不对称现象,生产者对农作物的信息掌握比较全面,而消费者只能掌握少量或者一部分信息,在没有外界干预因素作用之下,消费者很难对农产品的质量作出精确判断。比如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质量较高的农产品和质量较低的农产品,在信息资源不对称的状况下,造成逆向选择,不仅会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价格,而且还看可能会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良农产品的现象,导致高质量的农产品被排挤出市场,从而致使农产品市场退化;最后,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足。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过程中。地区的环境保护部门和农业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信息交流不到位,在农田周围建设高污染工业企业,环保部门明知道其向农田周围排放污染物,但是置若罔闻,不了解污染物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再由于信息沟通不顺畅,农业部门也不清楚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具体情况,从而给农作物粮食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
2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分析
2.1 切实做好工业污染物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影响
首先,强化监控治理,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本地区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对于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企业要限期整顿,对于违法排放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进一步取缔小炼铁企业、炼油企业和造纸企业,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禁止其重新作业,同时要督促企业及时更新换代生产技术和设备,要采取政策和行政手段,引导企业不断向着环保生产方向转变,强化对工业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其次,转变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对农业内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理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对废气物进行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最大程度的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2 强化对农业生产污染物的控制
首先,科学病虫害防治和施肥。农药和化肥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农业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防治农业病虫害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加大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比例,推广使用杀虫灯、害虫天敌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污染,同时,为了更好的保证施肥的科学性,应该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施入,推广使用专业复合肥、生物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保证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其次,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是做好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生态学系统理论,通过积极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因地制宜,科学组织和规划。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按照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统筹规划发展,保证各个系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从而促进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能够更好的实现相互转换,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产品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做好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资源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保持着人多水少,水资源季节性、区域性特点明显分布不均,水资源缺乏,水环境遭到污染,水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已经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展开关于水域保护的研究,强化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以争取获得良好的解决策略,在新的形势下,显得势在必行。
一、水资源的基本涵义
水资源泛指在目前的规划的基础上,有着一定规模的,具备承洪能力的地表淡水的区域性水源,这是一个总称。其具体的含义涉及到五个方面。
1、水资源,是指承洪地表淡水水体的一定区域。海洋水是不包括在这范围的;
2、一定规模是指有着一定的承洪能力;
3、水资源的属性是没有限定的,不仅仅包括自然形成的水资源,也同时涉及到人工制造的人工水资源;
4、承洪能力,是指水资源在承载洪水和宣泄洪水方面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5、所谓的规划基础,是指在政府的批示下,说明其地表淡水区域的范围,比如常常说的规划水库等。
二、现阶段我国水资源保护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1、生活需求难以被水资源资源所满足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对于水资源资源的需求量,以及质量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有限的水资源,低水平的水资源质量难以满足其需求。
2、经济与人口带来的压力加剧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作为河南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其在截至2010年11 月 1 日,其常住人口达到了9402万。在这样的新的形势下,经济总量和人口密度都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在防洪防涝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水资源的需求上有着更大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水资源质量和数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这一点上,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此客观的经济和人口压力,只有积极去应对,才能够总结出适宜的策略。
3、工业污染对于水资源的破坏现象严重
此处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水资源范围内往往分布了很多的造纸,制药,化工,建筑装饰的矿山企业,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现实情况是,企业产生的废水在不经过处理的情况下,任意的排放到水资源,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 2011 年对于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水库进行了一系列的取样调查,发现其水质严重恶化,水质溶解的氧气含量很低,导致死鱼事件的频频发生。追究到底,还是工业污染带来的水资源破坏。这样的情况在河南地区表现的很明显。
4、水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很严重
现阶段,很多的城市其污水管网的基础建设和污水处理的相关设备都做得不到位,常常出现管理失误,处理效率低,以及污水在不处理的状态下进行排放等操作。再加上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水土流失等,使得水体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
三、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1、加强水质污染技术研发,深化流域内污水治理
1.1、继续做好做好全流域重点排污检查,展开流域内工业污水排放监督检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依法通报排污不合格的工业生产者,并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勒令其整改。 相关政府还需要严格管理纳污红线, 对于流域内的排污口设定审批模式。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流域内排污口的纳污量监测工作,做好日常监督监测工作,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做到排污信息的公开化、真实化,积极推进全民水污染防治工作。
2.2、对于已经过度污染的流域,要做好治污工作。 要深化加强污染治理的科技技术手段研发, 提高污水治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同时,还需要加强流域内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处理能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并定期展开流域内的污染源风险评估,分析污染危害,并提出防治应对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 不断提高流域机构管理水平,不断增强流域机构在水资源保护中的作用,做到水污染事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调查、早处理,最大程度减轻水污染危害,促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2、讲究法制,不断强化对于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力度
对于水资源保护工作,除了预防,宣传之外,我们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基础来保证其顺利的开展。由此在健全的法律体制下,对于违法占用水资源资源的行为,予以严格的审查,惩罚,充分发挥出法律监督的作用。由此,需要相关部门在水资源保护上做到,定时的检查水资源的质量和环境,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调查原因,对于期间出现的违法行为,予以严格的查处。对于一些没有经过审批就开始占用水资源资源的建设项目,坚决予以查处,要求做到停止或者恢复原始水资源环境的操作;还要注意对于已经审批过多建设项目,要明确水资源和建设之间的界限,避免建设过程出现对于水资源的占用。上述的几项工作都是需要我们开展监督工作的,这需要引起各个部门的重视。
3、优化服务,提高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上的效率
各级人民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出台的政策和规定,按照相应的指标和标准,开展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尤其是在对于水资源项目的审批上,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最少的水资源占用或者是不出现水资源占领的前提下,去实现建设项目的运行;在此环节需要重视服务的质量,强化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优化程序步骤,实现效率的提高,争取将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和项目的开发做到和谐统一,将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4、强化宣传,提高人们对于水资源保护的认识水平
对于水资源的保护,首先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识水平。所谓的水资源,不仅仅在防洪,排涝,储水,用水,灌溉,水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生态方面,文化建设方面以及景观构造上也表现出独特的功效,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资源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也是一种公共环境,在水资源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的思考,将会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宣传,不断激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水资源资源利用上的科学认识,从而促使其参与到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去。
5、完善机制,不断实现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长久性
不断健全占用水资源的审批制度,在此环节注意奖罚分明,对于那些不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的水资源占用,坚决追求其责任,从而保证行政许可相对人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在步骤上明确其主体的程序,时间限制和审批的流程;基于这样的机制,开展全面的水域监控工作,使得水资源的保护进入健康,有序,高效的管理体系,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开展保护工作,使得其可以持续有效的运行下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域资源保护工作还存在很多方面的漏洞, 因此,推进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在深层次、大范围、高水平的推广适应节约水资源以及保护水环境的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系统科学地解决水的问题,从而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发展,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 静.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循环水务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保障[J].北京水务,2011(06).
[2]王 ,窦 明,张润庆,汤 勇,张远东.基于“三条红线”约束的滨海区多水源联合调度模型[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06).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三方博弈
中图分类号:X821;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3110-04
Trilateral Game and Countermeasures i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to Food Security
LIU Ying-ji
(Polit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Henan,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game theor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tak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operators (including rural worker, enterprise) in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echanism. The essence of agri-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trilateral game and coordination proces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operator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of trilateral game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establish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chanisms, including co-ordination, investment protection, paid usage of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so on.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ilateral game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基础之上的,在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的同时,面临着耕地日益减少和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了耕地、水资源的平衡,造成粮食减产。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且耕地中、低产田的比例大,污染程度高、盐碱化速度快,这些构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弱质化特征[1]。本研究根据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运用博弈论方法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业经营者(包括农村工业企业,下同)互动博弈关系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途径。
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主体行为分析
1.1 中央政府的行为分析
中央政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的决策者和监督者,主要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和税收减免等措施促进地方政府积极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法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和农业经营者的行为[2]。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但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补偿法律保障不力、方式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目前我国的横向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央政府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统一的综合管理机构和公共决策平台,使各区域各行其是和盲目开发现象严重。在对农业污染预防和治理上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加上长期以来的“重城市、轻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战略使农村生态环境不断弱化。
1.2 地方政府的行为分析
地方政府作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推动者和直接监管者,主要通过管制、建立激励机制和体制改革来纠正市场失灵,促进生态环境资源实现合理配置。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生态环保政策体系不健全和地方政府追求GDP政绩造成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程度日益严重。地方政府缺乏健全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自身资本投入不足,资本市场又发展滞后,限制了农业生态环境投资的增加。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纵容变相占用耕地,使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距离1.20亿hm2红线越来越近。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严重下降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粮食生产安全。
南都娱乐:你认为抵制野生动物非法贸易,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件事是什么?
李冰冰:改变我们的观念,看到不法行为要大声说不。很多人觉得象牙、皮草、沙图什等野生动物制品都是奢侈品,老百姓买不起,所以这事儿就跟自己没关系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就是因为一直有市场需求,因为我们的观念里就把拥有这些所谓的“奢侈品”看作是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果今天我们所有人都说,买卖象牙制品是可耻的、违法的事情,那么消费者自然会减少,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而且还能推动国家从立法层面去禁止野生动植物制品的进出口贸易。事实上,去年中美象牙禁令的颁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要每个人都发出声音,当我们的声量够大,形成社会反响了,自然会引起政府的重视。
南都娱乐:你也曾念过给你外甥小王子的一封信,面对雾霾,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让雾霾消失?
李冰冰:雾霾的形成原因太复杂,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权衡考量,是社会发展的阵痛。西方国家也都经历过这个时刻,但我们至少可以努力去降低污染的程度和时间。对于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来说,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减少因为个体产生的浪费和污染排放,每一个微小的力量汇聚到一起终将成为变革的中坚。
南都娱乐:食素一百天、在长城和志愿者健跑、关注空气污染,一直让你投身做公益的动力是什么?明星的使命感,是你有一些特殊的心境?
李冰冰:我自己做了一个公益品牌叫L.O.V.E,它的Slogan是“有责任的生活”。这个责任是我们身为地球人对地球的责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责任,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尤其我们作为明星,比普通老百姓多一些号召力和影响力,我觉得我有这个义务去号召推动大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却忽视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我记得去年看过一个数据,地球生态资源超载,地球的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根据消耗的走势速度,环境专家计算出来每年人类可消耗的资源量,用完了生态就负债了,去年我们是8月8日就已经用完了一整年的生态资源。这个数字一年比一年提前,这就跟信用卡似的,我们现在是在透支未来的生态资源。长此以往,地球一定是有资源枯竭的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人类真的能重新再找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吗?
南都娱乐:你觉得明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公信力,去带领大家一起投身公益?
李冰冰:我做公益17年了,我觉得明星在公益这个事情上最大的作用是示范、推广、普及的力量。像我做“为生命呐喊”时,我去联系演员黄渤、体育界的林丹、青年偶像歌手王俊凯、投资界的李开复、时尚圈的苏芒等各个圈子的人,他们每个人辐射的受众人群不同,我们说服他们和我一起在各自的领域里去倡导为生命呐喊这个行动,每个人力所能及发挥自己擅长的力量。这就是明星在公益上的一个价值,明星有强大的人脉可以去呼吁更多的人一起来推动一个事情的影响力。这就是马太效应,发声的声量越大,被影响的人群就越多,效果越好。
关键词:贸易壁垒 “环境优先”保护 国际营销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74-02
发达国家的环保主义者极力主张尽快采取严格的贸易限制条件,抵制破坏环境的产品进出口,进而抵制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并提出了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而且任何国家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的进出口,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主张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指为了保护全球的环境和生态资源,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其计算标准应为国际标准。他们认为这可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有利于解决企业消除污染的资金来源,真正反映产品的价值。在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存化中,任何国家不能以自己的环境标准计算成本,应以国际环境标准为准,确定产品新的成本。另外,他们还指出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对企业进行“环境补贴”,发展中国家也不能享受特殊待遇。为此,他们还采取了一些列具体措施。
一、发达国家的“环境优先”保护的主要措施
1.建立环境标志与绿色包装制度。发达国家很早便相继推出了不同类型的“环境标志”,也方便了它们对进口产品(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严格控制。自1978年原联邦德国率先推出“蓝色天使”计划至今,已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挪威、瑞典、法国、芬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据发达国家统计,包装废弃物的排放量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重量的1/3,体积的1/2,是垃圾中的主要部分。为了解决垃圾危机,各国都规定了严格的解决环境污染的包装要求,形成绿色包装制度,要求包装物从原材料选择到产品制造、使用和回收、废气排放的整个过程都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当今世界公认的发展绿色包装的原则是“3R”和“1D”,即Reduce(减量)、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再循环)和Degradable(可降解)。为推动“绿色包装”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有关法规。德国1992年6月公布了《德国包裹废弃物处理的法令》。美国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减量、重复利用、再生和焚化填埋五项优三顺序指标。
2.提出了有害物含量限制。对商品中的有害物含量制定了较高的标准,并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从而限制商品的进口。如,为了保障居民和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作出动植物卫生检疫和检验规定。但由于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制定的,因此受到限制的对象主要还是生产技术条件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德国制定的禁止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印度。
3.禁止“绿色”补贴。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提高。由于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为此有时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因而以此限制其产品进口。美国就曾以环境保护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
4.实施PPM标准。PPM标准是对产品的加工和生产过程制定的特定环境标准。环境污染通常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目前,PPM标准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并且颁布了有关标准。如,美国曾规定不能进口用没有装有海龟逃生装置捕捞的冻虾,欧共体曾限制从残酷诱捕野兽方法的国家进口毛皮等。但由于各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的PPM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通常严禁对PPM采取限制措施。但是,为了达到保护环境与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目的,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希望灵活应用,甚至已经应用与PPM有关的贸易措施,来制止因贸易而造成的跨国界和全球环境破坏。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通常采用贸易禁令或限制、贸易制裁、关税、出入境税调整、反补贴税、强制性生态标志等多种贸易工具,来解决由不同的PPM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
应当认识到虽然发达国家提出的“环境优先”贸易保护论的目的是要保护本国贸易利益,但由于它是建立在人类生存环境在不断破坏的背景条件之下,因此有着牢固的现实基础,而且由于全球人口还在不断增加,环境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善,解决这一问题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环境优先”贸易保护论的实施将是长期的,而且实施的产品、地区都将不断扩大。这就是说从长期来看企业在国际市场经营,此类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为此,我国企业应积极应对发达国家的“环境优先”贸易保护论。
二、面对“环境优先”贸易保护壁垒我国国际营销企业的应对策略
1.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国外“环境优先”贸易保护的发展动态。目前各国对“环境优先”贸易保护的具体做法及标准还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制定针对性强、成本低、效果好的对策,就必须掌握及时准确的信息。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不同国家衡量标准存在的差异,甚至有些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对某些产品还没有实施这种限制的时间差,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多出口还没有制定严格检验标准的产品),调整出口国(多向限制较少的国家出口)等来暂时避开这一壁垒。由于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要求其成员公布其技术法规,解答相关利益当事国提出的问题,保证其法律的透明度。各成员相互提供必须的咨询、资料乃至援助。各成员的通报信息在WTO的网址上均可以找到。而且一些成员还设立了咨询点,如美国就有针对农产品和针对工业品的两个咨询点;欧盟、日本也都有自己的咨询点。中国政府也设立了WTO通报点,设在商务部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已加入WTO的我国正在积极向企业提供相关帮助(如我国商务部目前正组织陆续出版《出口商品技术指南》),为此企业应当积极加以利用。
2.向目标国输出符合目标国标准的产品。作为在国际市场上谈判地位还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遵守。因此企业能做的只有在详细了解目标国标准的基础上努力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按照相关的包装要求进行包装,并取得权威机构检验合格证明,或有较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再装船出口,以免被拒之门外,引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3.积极申请环境标志认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商品的环境标志就是获得了商品的国际绿色通行证。如我国海尔1992年获得“欧洲环境标志”后,不仅在欧洲畅销,而且美国、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广泛畅销。1994年以来中国也对某些产品也进行了环境标志认证,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如,厦门丝绸进出口公司于1995年获得了中国的环境标志认证,其标准不低于欧盟、德国规定的标准。
4.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目的。ISO14000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它是一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其中ISO14001被称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为顺应市场环保的发展趋势,企业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出口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设计、包装按照“绿色化”要求进行改造,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即实现绿色管理并实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二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另外,在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的同时,注意不同国家的PPM标准,在进入某一具体的目标国时避免出现不符合其PPM标准受到抵制。
5.加强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众所周知,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但“环境优先”保护贸易在具体实施中的衡量标准确是以发达国家的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制定的,这虽不公平但又很难改变,所以企业也只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为突破这一新的贸易壁垒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
综上所述,针对发达国家的“环境优先”保护贸易,我国企业应采取的基本对策是努力适应发达国家的要求,但与此同时也要不遗余力争取改变那些明显不公平做法。当然这不能仅靠单个企业,需要企业联合起来(或通过行业协会)敦促政府或由政府联合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企业还应当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协商,尽可能保护企业的利益。同时,企业还要认真关注并积极支持政府参与国际组织相关政策的制定,并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abstract】for keeping tour industry of can keep on develop, full exertive tour industry of economy performance and society performance, in the development should attention protection prosperity area of ecosystem environment, strongly development ecosystem tour, the government want strict according to environment management laws of relevant request carry on tour resources of development make use of, strengthen to tou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macro view adjust to control, enlargement devotion.strengthen in the meantim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ity, exaltation tour and management the governo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make it full understanding arrive environment valid protection to keep on develop tour the industry have it importance meaning.
【key words】tour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keep on a development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 健全旅游环保的 法律 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依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 政府要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就必须采取 科学 的管理办法,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和旅游者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调度,建立预防、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实现预警与调节双保护。即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信息接收、处理 网络 ,及时监测各主要旅游线路及主要景点旅游活动状况、接待能力变化情况、环境生态变化、旅游者及当地居民心理感知度情况,准确及时地反映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为管理机构及时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为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3.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 企业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通过旅游企业、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及景区固定标示牌等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加大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 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 自然 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6. 对旅游区的经营管理者和导游要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环境素质景区内要配备齐全的环保设施,尤其是垃圾收集桶,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要及时清运,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景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导游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游客进行环境保护。
7.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 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的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 旅游 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 发展 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 自然 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 理学 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8. 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要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9. 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 经济 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 科学 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