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

第1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骨质疏松;亚健康;治未病

1  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含义与表现

    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内分泌功能变化和机体各器官功能性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精神、胃肠道、心血管及肌肉等多方面的症状。骨质疏松是渐进的过程,在早期阶段没有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劳累,会出现腰酸、背痛、四肢酸软、疲乏无力等症状,但休息后就会好转,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上述症状经常出现,而且痛苦越来越明显,患者同时出现了驼背,就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2  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认识

2.1  中医对亚健康的治疗来源于《内经》中“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治未病”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首先从预防入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强调“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意义。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正气耗伤。这种认识和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中医的虚证与亚健康有诸多相同之处。

2.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主要是以腰背下肢酸痛、乏力、麻木为主要表现[1]。祖国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最基本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关键。肾虚则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可出现腰背酸痛、腿膝酸软等骨质疏松症状。中医的肾涉及内分泌、神经、免疫、代谢等多种功能,对全身的生理功能起多种调节的作用。研究表明,肾虚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进而引起成骨功能下降,使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发生骨质疏松。肝失调达是女性发病的重要病机。若肝失调达,则肝郁耗血,可致肾精亏损,骨髓失养,肢体不用。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本”,肝郁可引起月经失调,这是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病机。脾主运化生肌,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旺则四肢强健,脾虚则无以生髓养骨,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症之关系

    祖国医学对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的最基本的病机认识是一致的,认为两者都是以肾虚为本,肝郁脾虚为重要病机的病症。因此,骨质疏松在没有形成明显的症状时,可视为是一种骨质疏松的亚健康状态,当出现明显持续的症状时,就是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却以表现出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并且显现出了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骨量减少,体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各种身体的不适的症状可以间断出现,也可持续存在。由于骨质疏松症对人的危害严重,可导致骨折等多种疾病,所以应当认识和重视骨质疏松疾病形成之前的亚健康阶段[2]。

4  “治未病”理论在骨质疏松治疗中运用

    目前对骨质疏松前期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疏导;指导病人保持乐观畅达的心情,荣辱不惊,使情感波动不过于激烈,保持气血调畅,脏腑功能不受影响。(2)指导患者坚持运动是调治亚健康状态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个体差异,可选择跑步、游泳、健身、武术、气功等,适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循环,增强呼吸,愉悦心情,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3)食用含钙丰富的食品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带骨的小鱼、虾皮、坚果等。(4)针灸推拿通过手法激发和引导经络、奇经八脉系统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气血功能,使体内正气旺盛,免疫力增加。调适女性独特的生理障碍,多从肝、脾、肾经着手。注重阴阳经的选择,腧穴功能的阴阳搭配以及补泻手法的有机配合。(5)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使用相应的药物。适宜的中药治疗既可以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又可以治疗已发生的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第2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病管理的积极作用。方法:将在本院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除进行正常的治疗、护理以外,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为实验组共100例;另外一组为对照组共100例只进行正常的治疗、护理措施。分别在3、6、9个月后调查患者血压水平、生活方式、饮食等,并设计高血压水平调查表,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9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的实验组患者血压水平、生活方式、饮食、疾病知识掌握等方面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好转(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改变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与保健能力,有效控制血压,提高其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疾病管理

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等都成为增加人们压力的因素,压力的不断增大使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高血压病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作为直接和居民接触的社区医院对高血压患者的责任更是重大,如何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病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管理的工作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对在本院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200例,均为男性,年龄40~6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0例,中专70例,高中50例,大专55例,大本15例。病程1~13年,均排除有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及严重并发症,均无智力及语言障碍,无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知情并愿意合作,所有患者均建档(记录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诊断、病情特点、各项检查化验结果,住址及联系方式),以便3、6、9个月后随访。

1.2 方法:

1.2.1 实验组: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正常的治疗、护理以外,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2.1.1 由护士综合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制定出适合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1.2.1.2 针对疾病知识进行的健康教育 护士通过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临床分型、主要病情表现、治疗方法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正确的了解。同时结合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病情变化咨询等方式进行健康指导,使患者及家人全面了解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病的简单措施。针对个别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单独指导,做到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把健康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普及自我调节的知识,使高血压患者了解自身的状况,主动配合治疗,积极改正一切不良生活习惯。

1.2.1.3 针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的健康教育 护士通过对患者饮食习惯的评估,对饮食结构不科学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高血压病的饮食原则是清淡饮食,禁忌高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要小于5g以减轻体内的水钠潴留,减少脂肪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禁忌烟酒,对于年龄偏大的患者可以帮助其制定食谱,科学饮食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因此要把健康教育的内容扩展到家属范围内,使家属可以督促、监督、协助患者更好的控制饮食。

1.2.1.4 针对患者的运动进行的健康教育 护士告知患者有氧运动是现在提倡的一种有效的降低血压的运动方法,而且还可以巩固药物的降压效果。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但是运动一定要注意安全,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运动的强度,同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1.2.1.5 针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的健康教育 护士告知患者高血压病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要做好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千万不能随意停药或减药,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告知不良后果使患者认识到坚持、准确用药的必要性。说明每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禁忌症等药物相关知识,使患者增加对所服药品的认知程度,以便自己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及时反馈给医生,对药物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

1.2.1.6 针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进行的健康教育 护士按照《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导者手册》对患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耐心讲解疾病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逐步扩大社区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工作的覆盖面。

1.2.2 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给予正常的对症治疗及护理,定期复查。

2 结果

3、6、9个月后随访两组血压控制水平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后,发现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了跟更多的认识,对待治疗的心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健康教育是管理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改变了高血压病患者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与保健能力,有效控制血压,提高其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健康教育不仅能够适用于所有的高血压病人,而且也适用于未患高血压的人,为高血压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健康教育强化了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意识,树立了良好的健康理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高血压并发症的的发生率,减少了死亡率。总之,在社区高血压病的管理中健康教育起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有效措施。

第3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超声回弹综合法;混凝土;抗压强度;无损检测技术;

0 引言

超声回弹综合法最初是由罗马尼亚某研究院于一九六六年提出,同时对其技术规程进行编制,引起了国内外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人员的关注。我国在一九七六年引进了该方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经过多个研究机构的多次试验,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并被广泛的用于检测结构混凝项目的质量。我国于一九八八年公布了首部《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砼强度技术规程》》(CECS02:88),在二零零五年进行了修订。超声回弹综合法指的是通过低频超声波检测仪与中型回弹仪对结构混凝土的相同的测区的声时与回弹值进行测量,根据已有的测强公式,求出测区混凝土的强度值。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分析了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对于超声回弹综合法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1.1 基本原理

混凝土波速、回弹值以及强度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前面两者随着强度的增加而加大,在关系曲线确定之后,对相同测区的声时与回弹值进行测量,再根据已有的测强曲线求出测区的强度:

指数方程:fcu,e=aVbRc

说明:fcu,e与a分别为抗压强度换算值和常数项系数;b与c为回归常数;V与R分别为测区修正后的超声声速和回弹平均值。

1.2 技术特点

(1)降低含水率与龄期的影响

如果混凝土的含水率太大,会导致超声波声速高于正常值,推算强度加大;回弹值低于正常值,推算强度减小。

如果混凝土的龄期太长,超声波声速的增长率与推算强度都会降低。由于混凝土碳化加强,回弹值和推算强度会随之上升;所以,综合这两点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测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含水率与龄期的影响。

(2)弥补相互不足

回弹值之所以能够反映出混凝土的强度,主要是依据是表面砂浆的弹性性能,两种情况下,真实的强度是难以得到反映的,即构件具有较大的截面、内部和外部质量相差很大,超声波声速对混凝土强度的反映是以断面的动弹性为主要依据的;回弹综合法对于强度较小、容易变形的混凝土而言,反映比较迟钝,超声法对于强度较大的混凝土而言,强度变化对声速的影响较小;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对于强度较大或较小时,弥补相互的不足,从而使结构混凝土的质量得以真实的反映。

(3)提高测试精度

因为综合法测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混凝土质量得以全面的反映,多次试验证明该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试精度。

1.3 测量仪器的技术要求

对于超声波检测仪与回弹仪,一定要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检验与检定。即《 混凝土回弹仪》 (JJG 817--93);《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JG/T 5004。

数字式:可对数字信号进行采集和储存、对声学参数进程测读以及智能化处理数字信号。超声波厚度振动换能器的频率是五十到一百千赫,主频和标称频率实际测量结果差距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换能器与高频电缆线应根据实际测试需求来选择,开始检测之前,对声时初值进行测定,如果中途对换能器或高频电缆线进行了更换,需对声时初值进行重新测定。

超声波检测仪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1、其示波装置所显示的波形需清晰且稳定;2、声时最小分度值为0.1微秒;3、具有信号幅度调整系统,且最小分度值为l分贝;4、接收放大器频响在10千赫到500千赫范围之内,总增益大于等于80分贝,接收灵敏度小于等于50微伏;5、当电源电压波动不超过标称值的正负百分之十时,可正常工作;6、可不间断正常工作四个小时以上。

2测强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原材料

水泥:如果影响不大,可不进行更改;细骨料:混凝土中常用砂率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且砂的粒度比超声波长要小的多,对传播中的超声波影响并不大;如果砂率远小于最小常用砂率(28%)或远大于最大常用砂率(44%),则不能忽略影响,需创建测强曲线。粗骨料:测强受石子品种的影响特别大,经过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将卵石混凝土作为基础,碎石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大约要比其他材质作为基础高出1/4。骨料粒径大,声速变大。

外加剂通常在前期发生反应,也就是混凝土塑化作用,初期的三到五天强度上升,但超声回弹综合法是在十四天后对强度进行测定,因此,无需对外加剂的影响进行修正。

碳化深度:通过试验可得出,碳化深度提高不到一毫米,混凝土推算强度大约高出实际强度的0.6%。若混凝土碳化深度过大,含水量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回弹值较大,声速有很小幅度的下降,可与部分影响相抵;可不必考虑碳化因素。

2.2 混凝土含水率

试验结果显示,回弹值在很大程度上受混凝土表面湿度的影响。湿度与回弹值成反比,但对于超声波而言,相比在空气中的传播,其水中传播速度要大很多,可与部分影响相抵,而随着混凝土强度的加强,该影响会降低。因为气候、龄期等因素都会对混凝土的湿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同地区测得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测试时应尽量在干燥状态下进行。

2.3 测试面

如果将混凝土浇筑上表面或下底面作为测试面,因为其表面存在水或浮浆等原因,回弹值和声速与浇筑侧面所测量的值有差异。如果测量基准为侧面,那么对于上表面或下底面测量,回弹值和声速值需与一个系数相乘,即修正系数。

2.3 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

2.3.1测强曲线意义

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指的是采取一定的数学方式来呈现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声速以及回弹值之间关系。

2.3.2测强曲线分类

测强曲线分为三类,即统一测强曲线、地区测强曲线以及专用测强曲线。这三者中专用测强曲线由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高精度以及一致的技术条件,被作为首选,其次是地区测强曲线,最后是统一测强曲线。

3 小结

在对建筑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检测时,经常使用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和钻芯法.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都是利用测强曲线间接地推定出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强曲线是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归纳建立的,都有其相应的适用条件.如果被检测混凝土的检测条件与所用测强曲线的适用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可采用同条件养护立方体试件或从结构或构件测区中钻取的混凝土芯样试件,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检测结果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 潘伟行.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混凝土,2002,(8):24-25.

[2] 阎继红,胡云昌,林志伸等.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判定高温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1,31(12):46-47,82.

[3] 赵望达,刘勇求.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的超声回弹综合法火灾后混凝土强度的评定[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3(3):31-34.

第4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本研究选取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160人,使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通过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

关键词 校长 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分类号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与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师群体,不仅承担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担负着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职业压力。因此,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便凸显出来。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校长具有较强烈的工作压力感,且工作压力是影响校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有研究认为,虽然中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大,但自身心理素质相对较好,因而中学校长的身心健康状况良好,其身心健康状况平均高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结果与中小学校长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情绪平稳、乐群热情、性格外向、态度温和、自我克制能力较强。但除人格因素之外,国内有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内在心理机制的探讨比较少见,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各种支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社会支持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也具有影响作用,有研究表明,与普通教师相比,校长的应付方式最为成熟,负性生活事件的受影响程度反而低于普通教师。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虽然有研究者关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学校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但目前尚未见到有研究将多个变量同时引入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系统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分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心理机制,为探索降低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以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利用培训学员上课时间,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男性校长156人,女性校长4人;正校长86人,副校长74人;专科学历122人,本科学历36人,2人数据缺失;小学校长110人,初中校长42人,完中(初中和高中)校长7人,1人数据缺失;乡镇和农村学校校长152人,城市学校校长8人;35岁以下校长96人,36~45岁校长54人,46岁以上校长1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Principal Job Pres—SUFe Questionnaire)

共9个项目,分别反映校长的总体压力及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采用5级计分(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中等压力、较大压力和压力很大,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7。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 Rating Scale,SSRS)[9]

共10个项目,包括主观支持(4个)、客观支持(3个)和支持利用度(3个)等3个维度,分别反映被试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实际得到的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总分反映被试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2。

2.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共20个项目,分为积极应对(12个)和消极应对(8个)2个维度。每个项目按照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和经常采取进行4级评定。本研究中积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消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

总体工作压力、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生涯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

2.2.4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

该量表包括正向情绪(5个)和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7个)2个子量表,共12个项目。其中正向情绪正向评分,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反向评分,每个项目从0到10共11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

2.3 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录入,进行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Amos 6.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

3 结果

3.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平均分为3.14±0.96(理论范围0~5分),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平均分为3.03±1.00,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平均分为1.99±0.89,排在压力前3位的分别是考试升学、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压力。结果显示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平均分为84.28±14.28(理论范围0~120分),从结果来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正相关(p

3.2 不同组别的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分别将被试按总体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各维度和应对方式各维度分数由低到高排序,分别取两端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和高分组,对两组被试的心理健康分数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3个因子上,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p0.05)。

3.3 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相关研究文献和各变量之间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做出以下假设: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通过

4 讨论

近些年来,中小学校长成为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不足之处是普遍注重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以西部中小学校长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根据上述模型假设,本研究首先建立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饱和模型;其次,使用Amos6.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把饱和模型中路径系数不显著的路径删除(从总体压力到积极应对的路径),得到如图l所示的结构模型,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该模型的拟合指标比较理想。

以上研究模型假设基本得到证实。进一步路径分析,将同一条路径中的系数相乘之后(如工作压力一主观支持一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一0.16×0.18),再将不同路径的系数相加(如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有三条不同的路径),分别得到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一0.275、0.212.0.152。

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廖传景等人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与中小学校长自身心理素质较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环境中经历多年的个人奋斗,培养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性格外向、乐群热情、情绪平稳;同时善于利用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同事的社会支持,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用于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间接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也可能与被试取样有一定关系。贵州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升学考试、生涯发展和工作负荷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低于发达地区。因此,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相对不高。

在工作压力的具体方面,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校长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8个方面的压力情况,结果显示,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其次是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而人际关系的压力相对最小。这种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社会对学校的过高期望和上级部门对升学目标的考核给中小学校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升学率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管理部门考核升学率,学生家长重视升学率,升学率决定学校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当前教育中并未改变。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如开行政会、处理常规工作(巡查校园、整理文件、接待上级检查、接待家长、教师谈话和整理文件等)、处理突发事件,均让校长感觉“疲惫不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人际关系的氛围比较和谐,校园工作的人际环境相对较好。从工作压力的得分情况来看,与地处中东部地区的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水平相比,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结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显著。也就是说个体工作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更多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困难与挫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尤其是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加积极。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多数研究者认为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比较复杂。其中,缓冲效应模型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和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中介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是介于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媒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独立于压力之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统合了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依据温忠麟等人的观点,我们同时检验了主观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通过对主观支持调节效应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主观支持的调节效应不显著(R2的变化只有0.006,第二层回归分析主观支持×工作压力乘积项中B=0.084,p=0.284)。因此,主观支持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依据文献分析和变量问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建立了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通过对主观支持中介效应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4个变量间的5条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参考文献

1 汪颖,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马雪玉,王景芝,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81—582.

3 汪小琴,任春亮,中学校长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64.

4 廖传景,中学校长身心健康及其影响与保护性因素,心理科学,2009,32(9):1508—1510.

5 张福建,中小学校长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1,(10):37—39.

6 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24(4):258—260.

7 邓远平,罗晓,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11,12(1):44—48.

第5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 亚健康; 防治

[中图分类号] R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037-02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Pre-disease”A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health

HUI Qiush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and sub-health was described,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clarified. The paper also expounded how to prevent and treat sub-health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has its unique feature in the fiel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health.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Pre-disease"; Sub-health;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治疗,将会发展成多种疾病,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性调查结果:目前全世界约有75%的人处于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状态[1],也有资料显示我国大约有60%-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亚健康的防治中具有特色与优势。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使人们远离亚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医“治未病”

1.1 中医“治未病”观点的提出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到了“治未病”一词,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意在于健康时要防止患病;又如《灵柩?逆顺篇》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表达的“上工治未病”观点强调在疾病未发或病后未恶化时要及时治疗。历代医家对“治未病”也不断完善,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提到“夫治未病者,见肝脏之病……”,而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药方》则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的观点。

1.2 中医“治未病”的范畴[2]

可将“治未病”范畴概括为:(1)未病先防:当身体健康时采取各种保健或者养生的手段增强体质,防止患病;(2)防微杜渐:当身体出现偏离健康的迹象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3)既病防变:当人体患有疾病后,要及时治疗,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和累及更多的脏腑;(4)防病复发:疾病初愈后,要调养自己的身体,促进机体完全康复及维持健康状态,防止疾病的复发。

2 亚健康

2.1 亚健康的概念

WHO将健康定义为[3]: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都完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身体虚弱。人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健康者既不属于WHO定义的健康范围,也不满足健康对立面――疾病的诊断标准,而是处于两者之间,为了描述这样一种状态,产生了诸如“第三状态”、“过渡状态”及“灰色状态”这样的概念,我国学者则将之称为“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4]中给出了亚健康的确切定义: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2.2 亚健康的形成原因及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5]:(1)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环境封闭和恶化;(2)人体自然衰老;(3)饮食不规律与作息不规律;(4)内分泌失调;(5)滥用药物。中医理论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有[5] [6]:(1)七情内伤,指思虑、脑力劳动太过;(2)饮食不节;(3)起居无常;(4)劳逸无度;(5)年老体衰;(6)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共同形成的,分为健康体质与病理体质,如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等[7]。具有病理体质的人,其体内阴阳平衡已失调,但尚未发展为疾病,即处于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2] [8]:(1)心理症状:精神萎靡,抑郁寡欢,焦躁易怒,易猜忌、失眠,记忆力下降,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存在过分自私的倾向等。(2)生理症状:头昏头痛,四肢乏力,眼干目赤,胸闷气短,心悸心慌,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冷淡,皮肤粗糙,毛枯发落等。(3)社会表现:学习吃力,工作困难,朋友寥寥,不善于人际交往,家庭矛盾繁多,难以适应社会等。(4)理化检查:检查常无阳性结果或检查结果超出限定但达不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如某些免疫指标下降,血压为正常高值等。

3 亚健康和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未病”与“亚健康”是两个跨度相距2000多年的概念。中医的“未病说”不等同于“亚健康”。由中医“未病”理论知“未病”包括无病的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以及已病未传状态三个方面,显然亚健康状态则应属于中医“未病”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亚健康防治是采取措施防止其向疾病发展,让机体恢复健康,而中医的“治未病”不仅要采取措施防止其向疾病发展,还要防止亚健康的产生,而且在已病的情况下,还要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累及未病的脏腑[9]。虽然亚健康是基于西医学而产生的概念,但由于其机理尚不明确,无法用理化方法等确认其病理性质和严重程度,所以对于亚健康西医学的防治措施无法实施。中医“治未病”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着重从宏观整体表现来辨识机体状态的理论和注重研究人体功能反应的诊断治疗,为亚健康的防治指明了方向。

4 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10]-[14]

4.1 调摄精神

调摄精神是“治未病”思想的基础。机体和精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的精神活动是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直接影响着机体的盛衰。精神不佳将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对应的内脏功能紊乱,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正如《内经》中说到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避免异常的精神刺激,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保持精神安定乐观,是防止“亚健康”状态出现的重要前提。

4.2 起居有常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顺应气候变化规律和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就会自然而然保持健康,《内经》说:“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如果长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人体抗邪能力和免疫力必然降低,容易感患各种疾病。

4.3 合理饮食

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起到防治疾病、保健、延缓衰老的作用,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防病保健的关键。清代刘承干所著《嘉业堂丛书》中说:“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食物中的营养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还可防治疾病。《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道出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4.4 适量运动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与保健的观点。运动在生理上可以活动全身肌肉、筋骨与关节,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抗病能力,还能改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错综变化的判断力,从而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在心理上可以调节人体紧张的情绪,消除机体的疲劳,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保持健康的心态。总之,持之以恒的运动能内以养生,外驱邪气,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4.5 食疗药膳

中医服食方药历史悠久,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及:“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视保健与亚健康的防治,而食疗取材自日常生活中食物与中药,具有无毒副作用、经济、制作服用方便及无创伤痛苦等优点,必将受到广泛关注。历代以来中医“治未病”积累了大量的有效食疗方和药膳的方法,如辨体施膳、平衡饮食等等。根据不同亚健康人群,不同体质类型,不同季节,采用中医食疗药膳,将对防治亚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4.6 针灸与推拿

针灸与推拿无疑是中医治疗方法当中最具特色的疗法。根据中医治未病和辨证的原则开发相应的针灸技术和产品作用于相应的穴位,能达通经脉,调其气血,沟通内外上下,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达到“治未病”与防治亚健康的目的。而应用推拿防病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就受到医学家及养生学家的高度重视,如《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

5 总结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同时也符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的标准。以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如用“药膳食疗”的方法,其发挥了中医学理念及治疗方法多样、 操作方便、 效果理想、 中药价格低廉的优势,利用非药物保健方式来调治亚健康,弥补了西医的不足。继承并运用中医“治未病”来指导亚健康防治的同时,也完善了中医预防医学,促进了医学发展,为保障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可见,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 19(1):10-13.

[2] 王天芳, 孙涛. 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10):929-933.

[3] 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 New York,19-22 June,1946;signed on 22 July 1946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61 States and entered into force on 7 April 1948.

[4]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10.

[5] 于春泉, 张伯礼, 马寰. 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干预措施[J]. 天津中医药, 2005, 22(5):439.

[6] 刘少举. 645例亚健康人群的中医症状与成因分析评述[J].医学信息,2009, 1(10):143-144.

[7] 许红. 中医体质“治未病”与亚健康的相关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 2008:109-111.

[8] 刘豫,薛晓琳,王天芳.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及评定[J].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 2008:309-313.

[9] 鲁缘青.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说[J]. 光明中医, 2010, 25(8):1354-1356.

[10] 思金华, 谢慰, 李应昆.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医防治亚健康的常见措施[J]. 光明中医, 2008, 23(7):926-927.

[11] 谢卫平. 浅谈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思想防治亚健康[J].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 2008:127-129.

[12] 崔丽娟, 罗仁,赵晓山.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7):146.

第6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辩证 健康 亚健康 疾病

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存条件的主要改善,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文明病的发生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制约体质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已成为现代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对健康状态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文章从辩证的视野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了解健康-亚健康-疾病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健康提供可支配的运动处方,对预防亚健康,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增强体适能提供理论参考。

一、亚健康概述

(一)亚健康状态概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类有关健康的认识上的深化,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条带。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研究指出,人体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简称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疾病的策略真正从治病转向预防加以治疗方面,是当今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大体表现:躯体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和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其中躯体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躯体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无缘故的头晕、耳鸣、目眩等;心理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进而出现心悸、不安、慌乱、手足无措等;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感到无望、空虚、自卑、自闭等感觉。

(三)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受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影响。如长期的身心紧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混乱,正常功能失调,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躯体出现疲劳感,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佳;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下降,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心情郁闷、烦躁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缺乏,交往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质化,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对感情生活的信息下降,孤独感更加突出,缺少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使人表现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等。

二、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一)健康与亚健康的转化

健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科学观念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健康更是一种身体、精神、行为和道德意识上适应的完美状态。健康的机体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一种状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良好的体适能,良好的体适能有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缓机体衰老的速度,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技巧和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体适能还是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机体由健康机能朝向亚健康状态发展是由于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过度紧张、压力过大;饮食方式不合理,休息不足,运动缺乏等造成机体能量过剩或营养不良、机体功能和体力不足、精力不支;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社会变迁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家庭观念的更新变化,造成心理失衡,社会制度的弊端、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不良的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状态的发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在这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机体将朝向亚健康放慢发展。

(二)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机体的稳态破坏和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由亚健康状态到疾病是身体自发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由症状演化为病状,实质是机体内部没有功能紊乱到内部器官系统的内分泌紊乱的一个过程。疾病中的代谢、功能、结构变化统称为病理变化,当身体处于病理变化中,细胞、器官开始出现故障,人体就会有头晕、头痛、身体不舒服等的病态感觉。

(三)健康-亚健康-疾病关系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可以向健康状态发展,也可以向疾病状态转化。对于亚健康终究向那个方向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按措施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水平。向疾病状态的转化时自发的过程,向健康状态的转化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加强自我保健。

参考文献:

[1]王健,何玉秀.健康体适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7.

第7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性状改变与亚健康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诊断为亚健康及健康的各类人员外周血推片,风干,瑞氏-姬姆沙染色,在KL免疫图像分析系统中观察。结果 亚健康者锯齿状红细胞、柠檬状红细胞、无活性白细胞及串珠红细胞和红细胞聚集的检出率显著或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组。而红细胞缺损、死亡白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则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亚健康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各种因素所致的细胞低质及生理功能减退有关。

[关键词] 亚健康;微医学;病理信息;低质

当前医学研究的特点是向两极发展,向宏观和多学科方向的发展已形成“整体医学”、“社会医学”和“宇宙医学”;向精细分科和微观方向的发展,出现了包括“细胞医学”、“分子医学”、“量子医学”、“纳米医学”在内的微医学。微医学与全息整体医学一样均能在动态中研究人体的构造、特性、功能及其对防治疾病的作用。

根据发病层次论,疾病信息量由小而大,首先表现在微医学各项指标异常,在此阶段,整体医学也许表现无明显症状或仅有潜隐性病理信息。故微医学诊断亚健康的有效方法正在不断涌现。本文仅就人体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性状改变与亚健康发生、发展的关系开展如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亚健康病例及健康对照人员的选择 本研究所有病例资料均为2005年9月在我院体检中心查体人员,通过本人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获得符合亚健康状态诊断标准者60例及符合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10条健康标准者34例,分别为亚健康组与健康对照组。

1.2 研究与方法 取上述诊断为健康及亚健康的各类人员末梢血推片,自动风干,瑞氏-姬姆沙染色,在KL免疫图像分析系统中观察结果。

1.3 研究项目及标准

1.3.1 红细胞形态特征及性状 正常红细胞:两面双凹呈圆盘状,游离散在排列,直径5~9μm;锯齿状红细胞:红细胞表面多刺,失去双凹特征,形状粗糙;红细胞膜缺损:红细胞膜不完整,膜下陷呈瘢痕状印迹,细胞皱缩;柠檬状红细胞:红细胞外观呈柠檬状;串珠状红细胞:红细胞互相黏附而形“钱币堆集”的外形状态;红细胞聚集:3个以上红细胞聚集成团块。

1.3.2 白细胞形态特征 正常有活动能力的白细胞呈多形性,有伪足或胞内有吞噬细菌或异物;无活性的白细胞呈圆形;死亡(坏死或凋亡)白细胞核膜破裂、核固缩或断裂,或形成凋亡小体。

1.3.3 血小板性状分析 正常血小板呈多形板状体,大小相当于红细胞的1/7~1/2,在血片中呈散在单个存在。一般认为15~25个以上血小板聚集成团块为血小板聚集。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红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正常红细胞,健康组明显高于亚健康组(P<0.01);锯齿状红细胞及柠檬状红细胞比较,亚健康组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组,均为P<0.01;但红细胞膜缺损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见表1。

2.3 白细胞形态及活性观察结果 亚健康组中,正常形态及有活性的白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极为显著。无活性白细胞的调查中,亚健康组则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差异极为显著;但死亡白细胞两组未见有统计意义的差异,见表3。

1 Darbishire L. Distinguish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from those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diagnostic study in UK primary care. Br J-Gen Pract,2003,53(491):441-445.

2 范纯武,周纲.生态平衡与亚健康.中华临床医药学杂志,2005,3(37):616.

3 毛涯伦,刘东海,张顽.感染严重程度与红细胞膜钙泵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的研究.现代实用医学,2001,(19):442.

4 周刚,范纯武.自由基-亚健康的元凶.中华临床医药学杂志,2005,3(39):747.

第8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高校教师 亚健康 调查 干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相继出现紧张易怒、心情郁闷、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多种症状,但通过体征和化验,检查无异常,这种现象曾经困扰了医学界多年。后来,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据专家介绍,亚健康一般指机体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力降低、反应迟钝、适应能力下降,经常处于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之中。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也被医学界称为“灰色状态”,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辽宁省地处不同地市的高校: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鞍山科技大学、锦州医学院、抚顺石油学院等10所高校中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为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状况,随机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2份,有效回收率93.67%。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文经过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总结出的关于辽宁省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调查问卷,并且其中设置的因素是与我省高校的现状密切相关的。

(2)数据统计法

对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和审核无误后,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软件Excel和SPSS15.0进行数据资料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总体情况分析

本调查对象中,根据有效回收的问卷562人中,274人属于健康者,占48.75%;亚健康状态者有223人,占总人数的39.68%;根据资料,其中有65人次属于是有健康问题状态的,占11.57%。由此可以表明,对于辽宁省高校而言,基本上有超过1/3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2.2性别与亚健康的关系

根据本次调查,有效回收的问卷562人中,男教师有308人,其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93人,占30.19%;女教师有254人,其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130人,占51.18%,基本上超过一半的女性处于亚健康状态。具体情况下表1所示:

2.3与亚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校因素OR值1.326、工作环境与心理因素OR值1.352、个人因素OR值1.402、生活方式因素OR值1.427、运动情况OR值1.457、人际关系差OR值1.728,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差的因素是最影响高校教师的健康的。

3结论与建议

针对辽宁省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

3.1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结构

顺应生物钟的运转规律作息,进食、工作与休息时间相对稳定,食物选择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薯类、豆类及其制品,饮酒限量,饮食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的体重。

3.2充分利用紧张工作中的零散时间,找一种简单的锻炼方式

如打球、慢跑、做操。也可以找一种怡情的放松形式,如听音乐、绘画、练字。时刻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及健康的情绪,就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肺部气体交换,有利于脑部轻松。

3.3多与同事、领导沟通

在人际关系方面,力争做到诚心待人,多与同事和领导进行沟通,将自己的想法能够及时与他们交流,同时不虚假,当遇到各种生活中的应激刺激时,刺激通过大脑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应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虽对人的作用较密切,但更主要的是人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和自我心理适应与调节。

3.4对自我身体健康状态进行自测

健康自测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那么随时了解和评估自己的健康水平是重要的环节。

3.5多与家人相处

对于有家庭、有小孩的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力争做到家庭和事业两不误。

总之,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往往会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干预,才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小云,孙晓敏,赵晓山,罗仁.医院工作人员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2010,(5):180-182.

[2]陈俊红,孟令权,王伟刚.廊坊市三甲医院临床医生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202-203.

[3]庞静,李英华,陶茂萱.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人群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4):109-110.

第9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亚健康 现状及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65-02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如今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中的各类群体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许多群体中普遍存在了亚健康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全世界70%的人群都面临着亚健康,其中中国亚健康的状态也不容乐观。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的后备力量,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将会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较为突出,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和面对亚健康问题,长久以来将会导致亚健康转化为各种疾病,各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甚至还会导致一些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1 吉林省大学生亚健康概述及现状分析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疾病和健康的第三种状况,不同阶段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躯体、社会等不适应症状的非疾病非健康的状态,亚健康状态在临床常常出现“多疲劳、少反应、少活力、少适应”等症状。亚健康患者常常会出现头昏、乏力、疲劳、失眠等身心失调而导致的异常现象,严重地将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巨大反应和变化,比如: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暴怒易躁、健忘、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亚健康状态将会发展导致一系列疾病,将会严重影响和危害个体、家庭、社会。结合WHO的健康理念和我国的临床实务,将亚健康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总体亚健康。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身心出现一系列的异常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不适、心理异常、社会关系处理困难等。(2)生理性亚健康。由于过度压力、多度劳累、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头昏、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身体异常状态。(3)心理性亚健康。由于外界因素而导致情绪低落、焦虑躁动、孤独、萎靡等状态。(4)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精神紧张、极易敏感,常常出现社会退缩,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活动。

通过对吉林省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分析亚健康现状,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健康的渣比37.7%,42.5%的认为自己处于轻度亚健康,其中18.4%的认为自己处于中度亚健康,重度亚健康的人占比约为0.9%,不健康占0.4%。可以看出,绝对多数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处于轻度亚健康和健康状态。为了进一步分析吉林省在校大学生总体健康状态,按照文理科、性别、年级等类别进行分层次分析。分析发现,理科生的健康状况总体来说不如文科生,患有轻度亚健康的理科学生人数明显多于文科生,调查者中患有重度亚健康只有理科生,因此,老师、家长等各方需要着重关注理科生的健康问题。其次,总体来看,男性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也不如女性。将调查的大学生按照年级来分类,可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中大四的占比最高,高年级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均不如低年级的学生。

2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2.1 睡眠质量

睡眠不好往往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之一。人体通过睡眠来实现自我调节,如果忽视这个调节的关键环节,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睡眠质量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然而缺失的睡眠又难以补回来。大多数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较好,认为睡眠质量非常好和一般的大学生人数差不多,小部分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差,认为自己睡眠质量极差的人数占极少数。处于重度亚健康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睡眠障碍,在入睡睡觉、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方面均表现得相当差,与轻中度亚健康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2.2 学业压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业压力也是影响其亚健康状态的因素之一。如果在校大学生感觉到专业前景不太好而觉得前途迷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精神高度紧张、极易敏感、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自己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激情,逐步形成自卑心态、自我封闭、抑郁、焦虑烦躁、人际关系不好等问题。长期以来,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身上将会出现不同的负面表现形式,极大地影响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2.3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极少数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来源是靠自己的收入,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依赖于家庭。吉林省大部分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在700~1 400元,1 400~2 800元的也占到一定比例,700元以下和2 800以上的大学生极为少数,因此,吉林省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还是在1 000元左右。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占比较少,大部分学生用于体育方面的费用都在300元以下,说明大学生不够重视体育,缺乏一定的体育运动极易导致亚健康状态。

2.4 体育运动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身体机能最佳的阶段,是否经常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存在密切关系。大学生均会认同体育运动,只要进行适当引导将会有效地预防亚健康。通过观看比赛转播、浏览体育新闻网站、收听广播、观看报纸和杂志等多种方式来间接地参加体育活动,也能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大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 min,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较低,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较丰富,包括跑步、游泳、篮球、足球、网球等球类运动。

3 大学生亚健康干预对策研究

3.1 合理安排作息、科学调控情绪

睡眠质量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状态,所以大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同时,规划好作息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做好学习和健康的平衡。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当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通过积极的心态和不同的改善措施,让身体能得到充足休息,睡眠有利于改善亚健康状态。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通过各种校园活动,大学生充分感受着校园生活的快乐和美好,从而排除孤独、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学校除了保障硬件条件外,还需加强软实习的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3.3 合理使用生活费

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大学生的生活费和消费理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合理的生活开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导致学生恐慌和自卑的心理,将会导致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学生应该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自己生活费,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减少亚健康出现的概率。

3.4 加强体育活动干预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运动的意义和更多地关注亚健康,同时介绍各种运动的技巧,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更多地组织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体育比赛和活动,推广阳光体育运动,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高校制定一系列的体育锻炼的计划并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适当地将体育锻炼纳入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中。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