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交通标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前,交通运输部召开部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交通运输推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体系,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后,交通运输部又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新理念,以“试点示范和专项行动”为主要推进方式,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根据《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覆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应用、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节约能源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
同时,提出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提升等五方面22条具体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开展试点示范、强化考核评价、培育绿色文化、深化交流合作等六条具体措施。
《指导意见》要求,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主动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突出政府主导作用;要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部省共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新机制,推进区域性和主题性试点,深化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树立行业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到2020年,在保障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单位GDP碳排放目标前提下,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运行体系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行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生态保护得到全面落实,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行业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杨传堂说,“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
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党组历来高度重视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据测算,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613万吨标准煤,减排1337万吨二氧化碳。与2012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2.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2.3%,港口综合单耗下降2.4%。
从国际视角看,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国内视角看,党的十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之后,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也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依靠制度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已成为绿色交通发展新内容,利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已成为绿色交通发展新手段,抓住城镇化机遇推进节能减排已成为绿色交通发展新趋势。
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2014年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要求,充分发挥绿色交通引领作用,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以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十百千”示范工程为主要抓手,突出政府主导、法规约束、示范引领、制度创新,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确保完成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此,需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行业实际和“四个交通”发展目标,认真研究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制度需求,形成制度体系框架,切实发挥制度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二是继续优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支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调动行业内外上下的积极性,推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深入高效开展,必须对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进行聚焦,必须对专项资金支持的方式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集中度,取消一般项目,着力推进区域性主题性项目。二是要逐步确立目标导向,要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三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多中选好,好中选优”。
三是进一步实化抓手,切实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一是继续抓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组织做好试点推进和总结评估。二是组织做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十百千”示范工程,打造10个示范省、100个示范市和1000个示范项目。三是继续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研究落实千企行动工作目标、行动机制、重点内容、奖惩措施和考核验收,逐步建立千企行动长效机制。四是组织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科研基础能力建设等。
【关键词】 船舶运输;绿色发展;评价指标
0 引 言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共有242条通航河流,航道总里程达 km。推进湖北省节能低碳的绿色航运有助于将长江经济带建成绿色生态廊道和黄金经济带。
船舶是航运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建立湖北省绿色船舶运输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科学引导船舶节能减排是湖北省实现航运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措施。
1 湖北省船舶运力发展现状
2015年,湖北省拥有各类船舶艘,其中:客运船舶721艘,4.3万客位;货运船舶艘,运力达739.13万t; 拖船110艘,功率达到5.6万kW。船舶总运力较2011年增长14.6%,货船平均吨位较2011年增长38.5%。“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抓住国家船型标准化政策机遇,共拆解(改造)艘船舶,新建大长宽比示范船8艘。
虽然近几年湖北省运力结构有较大优化,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湖北省船舶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船舶运力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化、大型化的船舶占比较少;另一方面,船舶标准化程度较低,一些能耗高、污染大的船舶仍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节能船型等高技术含量船舶占比较少。[1]
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 代表性原则
建立绿色船舶运输评价指标体系涉及许多方面,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使评价体系能够简单明了地体现绿色船舶运输的本质特征。
2.2 可操作性原则
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应当易于测算,统筹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将绿色航运的内在要求转化成可以测评的指标。
2.3 科学性原则
相关指标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科学性,绿色船舶运输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相关数据来源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2.4 针对性原则
相关指标的设计应当切实考虑湖北省内河航运的实际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确定评价指标及标准。
3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务院及交通运输部的关于交通节能减排文件要求,将绿色船舶运输工作划分为结构、管理和技术等3个方面。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根据船舶运输的工作属性设计指标,将指标分为4个一级指标:能耗统计、排放监测、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12个二级指标:营运船舶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能源利用率、环保能源占比、单位换算周转量CO2排放量、生化需氧量(BOD)、固体废弃物排放、新技术产品项数、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度、船舶运输节能减排资金投入比重、船舶运力利用率、船舶维修保养、节能减排机构设置完善度。
3.1 能耗统计指标
(1)营运船舶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 营运船舶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是指各种类型营运船舶的实际单位换算周转量能耗与其相对应的单位燃料消耗限额的百分比。
各类船舶单位燃料消耗限额见表1。[2]
(2)能源利用率 能源利用率是船舶在营运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总量占供给能源总量的百分比,用来衡量船舶能源的利用水平。
(3)环保能源占比 环保能源占比是船舶所用绿色低碳型能源占全部消耗能源的比例。
3.2 排放监测
(1)单位换算周转量CO2排放量 由于消耗标准煤的燃料约排放2.67 t CO2,关于单位换算周转量CO2排放量的计算将采用该折算系数计算:
(2)生化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是微生物分解船舶生活污水中的有C物而消耗溶解氧的量,用来反映船舶生活污水性质。
(3)固体废弃物排放 固体废弃物指船舶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等。
3.3 技术升级
(1)新技术产品项数 新技术产品项数是指1年内的绿色船舶运输新技术开发和推广以及新产品推广项目数量之和。
新技术产品项数=新技术开发项目数 + 新技术推广项数 + 新产品推广项目数
(2)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度 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是用来反映对老旧、高能耗船舶及设备的淘汰或者更新的程度,即已调整的船舶、设备数量之和与需要调整的船舶、设备数量之和的比值。
(3)船舶运输节能减排资金投入比重 资金是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船舶运输节能减排资金投入比重是船舶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总额占船舶运营成本的百分比。
3.4 管理优化
(1)船舶运力利用率 船舶的运力利用率越高,船舶在运营过程中的绿色度就越高。船舶运力利用率是营运船舶在一定时间段内实际完成货物周转量与船舶最大货物周转量的百分比值。
(2)船舶维修保养度 船舶维修保养度越高,船舶运营过程中的绿色度就越高。定期对船舶及其机械设备进行一定的维修和保养,可以使其工作状态处于最佳水平,减少航行阻力,有利于船舶保持最佳的油耗状态,从而减少CO2等气体排放,也有利于避免船舶漏油事故发生。
(3)节能减排机构设置完善度 节能减排机构设置的完善度越高,其员工的职责分工越明确,船舶运输过程中节能减排工作就越顺利。
4 评判准则确定
参照国际公约,国家相关法规、标准以及相关文献,设定湖北省船舶运输绿色水平的评价准则(见表2)。[2-4]
5 结 语
构建湖北省绿色船舶运输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湖北省绿色船舶运输的发展水平,从能耗统计、排放监测、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等4个维度来反映湖北省绿色船舶运输的发展水平,科学引导湖北省航运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绿色发展管理,提高湖北省绿色航运的竞争力,同时为航运业的绿色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谢金武.湖北省水运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J].交通科技,2005(3):117-120.
[2] 胡星.船舶运输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一、绿色物流的内涵及产生的理论基础
1.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是链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主体,是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绿色物流也称环保物流,即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2.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国内运输业目前资源浪费惊人,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有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绿色物流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促进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发展的和谐共生。
纵观国内交通运输的发展史,原来的交通运输发展观认为交通运输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即使短时期内的供给小于资源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饮鸩止渴式的发展观日益显出弊端。国内科学界人士不仅仅讨论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一个新的名词“环境资源”日益出现在各个领域及科学理论中,直至今日人们开始呼吁交通的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与资源,要考虑与其协调发展,即运输业要在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发展,并保证与自然环境同步发展。这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必须在社会、经济、环境及运输内部寻找其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研究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通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和运输路线实现商品场所、空间的移动,创造商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进而实现商品增值,是物流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同时,运输过程也产生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目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能耗过大、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交通运输各部门分割,管理政策不当,运输网规划不合理,运输系统不完善等。
国内物流业才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浅薄,尤其是在一些运输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大多是各自为政,仍受计划经济“小而全”、“大而全”的旧观念束缚,使得物流成本高居不下,运输资源闲置浪费惊人,严重背离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理念。
(2)存在问题
①对环境的污染
国内环境污染中,交通运输污染占很大比重,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是环保的一大难题,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会增加车辆燃油消耗;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坏、丢失、污染物泄漏等问题,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对大气造成污染。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的排放物不仅对空气质量有影响,也影响到全球气候,据有关资料显示:空气中有67%的一氧化碳,30%能产生臭氧的碳氢化合物。42%的氮氢化合物和44%的悬浮物质都是由运输产生的。
第二,噪声的污染。汽车轮胎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噪声、船舶振动产生的噪声、飞机起降时的噪声、火车进出站的噪声等,这些运输工具鸣笛产生的噪声,对附近的居民更是有害至深,噪声的污染危及人的健康,造成人头晕、视力不清等症状。
第三,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运输过程中废弃物、油料泄漏的污染,废弃的油料渗入到土壤和水体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水质污染。特别是货物的装载和卸载、设备维修,燃料加注,解冻和清洗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水上运输船舶排放的垃圾对海洋环境也造成一定的污染,鸟和海洋生物等易受这种污染的影响,据资料统计大约每年有100万只鸟死于这个原因,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
②安全隐患方面
在运输过程中货物因保管或运输不当发生泄漏,有毒有害物质,如酸液、有毒类药品、油类、放射性物品和对环境构成威胁的物质等,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金黔报道, 320国道(晴隆县往光照镇方向14公里花保田处),一辆载有14.5吨液化氨气的大型罐车侧翻并发生泄漏,造成车上3人当场惨死,高腐蚀性氨气弥漫在空中,由于氨气的泄漏使空气的质量大大下降,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③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运输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集中库存虽然能有效地降低运输企业的物流费用,但由于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也增加了燃油消耗和道路占用的需求;即时配送强调无库存经营,从环境角度看,即时配送适合于近距离企业间的输送,如果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距离较远,要实施即时配送就必须大量利用公路网,使货运从铁路转到公路,这样又增加了燃油消耗。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不仅增加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还会造成交通拥堵;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坏、丢失、污染物泄漏(如,原油泄漏)等问题,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与国际绿色物流的差距
国内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才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浅薄,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观念上,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有确立,并且,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观念认识模糊,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
第二,在政策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引导下,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可是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虽然也制定、颁布了不少,但针对运输行业的还不是很多。
第三,在技术上,发展绿色物流关键在于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国内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在机械化方面运输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的要求还存有一定距离,运输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运输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显欠缺。
由此可见,国内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较大的差距,物流绿色化对国内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程,加强运输业的物流绿色化,建立完善的政策和理论体系,对运输业的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实现运输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这将有利于国内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面对运输业在绿色物流等方面的需求和差距应加快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的步伐。
三、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策略
绿色物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倡导保护环境,搞好清洁生产,通过设备改进,开发新型环保能源等措施降低运输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运输绿色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为此,构建出国内运输业绿色物流发展的相应策略。
1.制定法律法规
各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源头上控制运输企业的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制订运输工具废气排放标准,禁止排放超标的运输工具上路;对运输工具的噪声进行规制,制定噪音标准;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收取运输工具排污,淘汰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旧运输工具等。还可以考虑采用法律规定改进运输工具的设计以减少运输工具运行对环境的危害。例如,发动机设计的改进能降低燃料需求,减少噪音及污染,较好的悬浮设计能减轻震动。另外,通过有关法规控制交通流,如制订道路停车规则,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通过合理规划交通流线,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运输效率。同时,制定有关法规控制交通量,如推动企业从自备车辆向社会化运输体系转化,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以最终实现高效率的运输效率。
2.运输策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实施绿色运输策略。绿色运输首先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减少交通阻塞、节能减排的目标,如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等,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降低废气排放量等。实施绿色运输可降低运输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3.改进运输设备
运输工具的尾气严重超标,给净化处理技术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控制技术,提高燃油的燃烧率,安装防污染处理设备和采取开发新型发动机;二是行政管理手段,采取报废更新,淘汰旧运输工具,开发新型的运输工具(即无污染物排放的机动车)从控制燃料使用标准入手。将尾气超标严重的运输工具进行改进并研制使用更清洁能源、更节能的运输工具。而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中也应广泛使用电能,充分发挥电能的高效性和清洁性,发展替代能源。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及配送效率。从而达到降低运输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
4.优化运输结构
运输结构应向高效节能型转变,由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能耗比重不同,且不同运输方式中的运输设备在效率和终端利用率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实现可持续运输结构不仅要保证综合运输网中各种运输方式是综合资源消耗量最低的,而且还要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内部运输工具的组合是综合资源节约的结构。这将是未来运输结构的可能优化结构。
5.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要求运输企业经营者足够重视起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绿色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绿色物流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经营人才和物流技术人才已势在必行。具体途径:(1)运输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绿色物流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理解什么是绿色物流。(2)运输企业对在职人员应进行岗位培训和专业绿色物流培训,提升物流人员素质和能力。例如,在运输企业中广泛组织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人员的在职岗位培训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社会组织物流业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考促学,逐步提高运输业物流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3)运输企业应与设有物流相关专业的高校实行校企结合,共同培养绿色物流管理人才。
四、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前景展望
1.实现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是伴随着运输手段、运输工具、新能源变革,以及运输理念的更新而进行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业态结构急需调整,发展绿色物流,将成为实现这一调整的有力推动力。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外国企业的进入,势必给运输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步伐会逐步加快。
2.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业业态调整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适应未来经济变革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绿色物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输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大胆更新观念,以树立大交通理念、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注重发展绿色物流,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3.推进环保系统工程的进程
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会耗用大量能源、燃料,而且会产生噪音、废气,破坏环境,环境能源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提倡的是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将会有力推进环保系统工程的进程。首先,通过采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燃料,不仅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对发展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对全社会的环保系统工程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围绕绿色物流所开展的物流服务,树立环保型物流发展理念,是环保系统工程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城市交通 绿色公共交通 交通问题
一、引言
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绿色公交体系对于城市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对现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尤为重要。
二、城市交通存在问题成因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急剧上升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有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技术政策与交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随之出现的交通拥堵,出行质量差以及高污染和高能耗问题。城市交通建设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缺乏科学性的整体交通战略规划,必然会造成种种后遗症。
首先交通问题出现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城市化的市场选择,导致人口向城市流动从而造成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城市人口的增长极易超过基础设施的承受上限,从而导致现今交通体系中最常见的“人DD车DD路”的矛盾。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仅使城市交通空间容量的需求明显增大,还会对原有交通网络布局及交通方式提出新要求,交通发展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也会加剧城市交通紧张。
其次交通问题出现和有关决策部门对城市交通问题认识不足,我国对城市交通规划重视不够。城市道路建设缺乏系统性和综合的分析,科学的评估,长期的规划和事先的多方论证。结果今天的交通发展没有足够的道路空间,而采用的解决方法也是简单的扩张方式,车流和人流交叉集中的后果就是一次次的扩建道路。显然不能根除交通的快速发展和道路交通基础建设部相匹配的矛盾。
再次城市交通问题和交通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交通参与者的交规意识有关。由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机构使得城市交通基础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也分属不同部门,导致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工业布局、人口流动,就业区域变动和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相分离,使城市交通存在隐患。交通法规的优先执行不仅依赖于监管部门的强制执行更在于交通参与者的自觉遵守。虽然现阶段的交通法规仍有缺陷,但更多的是交通参与者的不文明驾车,强行加塞,见到黄灯加速通过十字路口,路边随意停车等。
当前的城市交通问题不仅由于道路基础建设承载力不足导致的交通承受能力有限,而且还因为交通结构不合理,缺少快速,机动交通应急体系;同时还有交通管理设施不足和交通组织管理效率低和交通参予者缺乏交通法规意识和现代交通意识等原因。大力发展城市绿色公共交通是解决现今交通问题,交通发展与交通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矛盾的重要方法。
三、城市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的必然性
“绿色公共交通”就是以安全、便捷、高效、低耗、低污染为目标,运用科学方法、技术、措施,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推动城市交通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营造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宜居环境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环保、节能,城市道路运行能力的提升是未来城市交通的热点与重点,同时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城市交通的骨干和支柱。城市交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应只考虑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更应把社会、人文、生态、居民等作为统一范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倡导公共交通优先和推广绿色交通模式,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核心在于倡导实施公共交通,并且建立一个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一致的多层次、全面的城市交通体系。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要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以常规公交系统为主体,以出租车及个人交通方式为辅助;以公路和铁路、航空等为对外交通的主要手段,并且要具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用系统调配置,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彼此无瑕疵衔接、协调运行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绿色交通”的理念提倡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方式,尽量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以此改善城市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的状况。绿色交通主要为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发展绿色交通目的是提升道路通畅度、减少污染、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环境、减少建设维护费用,绿色交通系统涵盖出行工具、道路状况、车辆运行方式和交通管理办法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需要融入绿色交通理念的指引思路,分析城市的开发强度、交通容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促进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共同发展。绿色交通发展是大势所需。
四、城市绿色交通的新举措
城市公用自行车的复兴,在成熟的交通系统下,拥有独立的公共交通网络才是绿色交通的关键。自行车在汽车大规模使用前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力军。在今天日益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中,把公用自行车系统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满足了人们出行便捷,可达的要求。城市公用自行车优点有:首先短途出行的优势。在城市内开辟部分道路为自行车专用道,便可减轻主、次干道的混行交通压力。自行车交通以它灵活性、低公害等优点成为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
其次共用自行车满足了衔接公交车的需要。即使公交地铁再发达也不可能所有人一出门就上车,而在到公交站或地铁站的路程中,公用自行车就成了最好的交通工具。
再次公用自行车的大量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自行车是标准的绿色交通工具。自行车使用人力驱动,不会造成大气污染。自行车具有无废气排放、噪声小的环保优势,成为绿色交通不能或缺的部分。
最后城市推广的绿色公用自行车项目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短途出行,公交系统的无缝连接,城市小I车实用率过高而造成的交通阻塞,而且公用自行车的使用还让快速的城市生活有了自觉健身的机会,让城市居民享有平等,低廉的公交使用权力。
五、城市公交系统待完善的方面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建与在国内的应用、发展趋势之间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管理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应用不完善,阻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公交系统发展中面对的问题是:一是城市交通布局不科学,城市交通系统在交通拥挤等问题出现后再被动规划,很容易引起各种问题的堆积;二是城区交通工具性能差距较大,公交系统发达,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利用率较低,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功能;三是交通供需在结构和空间上不平衡。交通投入主要在主干道等中心地带,周围公交资源分布不均匀;四是公交系统如何往便民方向发展,智慧公交是很多大城市现在提倡的,市民可以通过智能公交系统提供的掌上公交、便民查询终端、公共服务网等方式查询自己出行路线和应乘坐的车次,应鼓励将信息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运用与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城市公交系统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规划上的不科学。如何优化线网,综合配套设施,科学规划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城市公交大部分已经更换清洁能源车,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做出了努力。私家车对城市的拥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减少私家车出行就要在居民的观念里种下公交系统发达便捷,完全满足用户快捷,方便。
其次城市现在都有公交专线,但是在上下班高峰,公交专线照样会有车通过,规定出来并没有很好的遵守。这就是指令缺少权威性,只有保证各项交规的顺利执行,城市交通才能有序进行。
最后公用自行车的推行,建设完成共自行车服务站点,投入满足需求数量的公共自行车。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后,各站点与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共同构建起“四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但共用自行车还存在诸如“自行车损坏”、“锁止器故障”、“没有遮雨棚”、“站点分布不均”、“不知客服电话”等问题。共用自行车不仅是设点放车还存在大量的后期维护,设点的前期调研等问题。自行车的专用车道也很重要,好多道路没有自行车专用车道,有的被路边随意停放的汽车占用。只用加快完善自行车管理和自行车行车区域,自行车加入的公交系统会越来越满足居民的出行要求。
六、结语
笔者从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产生原因出发分析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DD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举措。同时对把自行车系统纳入公共交通做出了优点分析并对线性的公共交通系统不足突出了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光明网.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四个关键词.2015-12-5.
[2]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3]管驰明,崔功豪.公共交通导向的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探析.城市规划,2003(10):39-43.
[4]何玉宏.城市交通:一道跨世纪的难题.新东方,2000(1):53~58.
创新机制,统一规划,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规划统一为引领,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标准规范为手段,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促进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交通”。2014年,山东交通将围绕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加快12个在建项目进度,力争3条高速公路年内建成通车,确保莘县至南乐、蓬莱至栖霞等6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大力建设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12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大型物流园区和港口物流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互联互通。
科技创新,信息引领,建立现代智慧交通
围绕发展智慧交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鼓励引导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改造传统货运枢纽站场,努力推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输装备现代化、管理服务智能化、物流人才高端化发展。加紧全省统一的交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省市两级交通数据中心,完善覆盖全省的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继续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与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实现不停车收费联网。
节能减排,集约高效,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将绿色交通发展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2014年,山东交通将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电动、油电混合、天然气等新能源车辆推广使用力度,加快淘汰营运黄标车,年内新增1万辆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营运车辆,淘汰3万辆营运黄标车,加快布局形成全省高速公路LNG加气站网络。将积极争取省级区域性试点,大力实施结构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节能减排,加快青岛、烟台低碳交通城市试点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加快推进青岛港低碳港口建设,加强京杭运河航运水污染防治工作,建设京杭运河绿色循环生态示范航道。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方法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将会是一项事关长远的事业。在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出行,值得探讨。
1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通过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建设,深化“车、船、路、港”千企行动等,初步形成了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各级交通企事业单位积极行动,全员参与,全行业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有效工作机制和良好局面。注重政策法规建设与完善,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交通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印发了近30项公路、水路节能减排的标准和规范,初步形成了包括法规、规划、标准和规范等多层次的交通节能减排制度体系。设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大力推广交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及可实现交通节能减排的操作法、工作法。探索研究交通运输行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发展路径,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政府评审工作,组织开展“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市场机制”等研究,组团出席“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相关会议,有效维护了行业发展和国家气候变化谈判的整体利益。
交通节能减排不但涉及多层次的环境问题,而且也涉及极其广泛的社会经济层面,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保障和财政税收等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加之我国当前亟需培育“自主品牌”,发展壮大交通产业;我国的交通节能减排技术,基本上是由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国有企业承担开发等这些特殊政策背景,使得我国交通节能减排政策体系的完善成了涉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产业界、“自主品牌”企业、机动车保有者与公共交通消费者等多方利益群体的利害关系的一种博弈。其次,2 0 1 0年我国交通能源消耗量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6%,预计到2030—2050年,该数值将上升至10%~11%。同时,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从全球范围来看,交通运输业在世界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比重均超过20%。因此,在快速增长的交通能源消耗量和较高标准的中长期节能减排目标双重压力下,我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形势日益严峻。最后,我国当前面临着交通运输结构性节能减排的潜力尚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的支撑力度还需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还有待健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也任重道远等一系列问题。
2 公路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方法
建议在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综合推进制度性、结构性、技术性、管理性及出行方式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强化科技创新,健全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具体以突破政策瓶颈和融合智能技术为推手。
推行“限新驱旧”。推行兼顾地区差异性的“限新驱旧”策略。“限新”就是在新车市场只实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且根据“自主品牌”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逐步提高技术标准;而对“自主品牌”企业不具有技术优势的传统汽、柴油新车,则不实施按照新车技术水平优劣而实施的财政税收补贴措施。这样的政策措施既能逐步提高新车市场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又不会出现财政税收补贴措施向技术水平居优势地位的跨国公司产品倾斜的局面,有利于“自主品牌”汽车的生存和发展。“驱旧”就是对超过一定年限的老旧车型实行“奖励报废、惩罚保有”的财政或税收措施,使促进老旧车型报废的“奖罚并行”政策常态化、制度化和奖励与惩罚资金的一体化。这样能够有步骤地从保有市场淘汰老旧车型,在稳步提高社会保有总量平均节能减排水平的同时,为新车市场创造稳定的新车需求。
鼓励绿色车辆。鼓励发展绿色车辆。我国自2010年6月试点绿色车辆补贴试点工作,但实际成效不佳。建议现阶段参考成功推行绿色车辆的国外案例,如新加坡对绿色小轿车、公共汽车及商务车、电动摩托车的补贴分别达到市场价40%、5%及10%的标准,适当提高补贴水平,注重完善绿色车辆基础设施,强化技术研发,降低绿色车辆的生产成本,提高适用性。
完善公路交通控制系统。当前我国道路交通系统采用的智能控制主要为倒计时信号,无法实现流量管理,难以有效疏导交通拥堵。建议开发和安装能不断收集交通数据(自动监测车辆和行人),进而根据流量,能实现自动、按时序、协调分配信号的自适应信号交通控制系统。全面启动公交优先计划,在各交叉路口配置公交优先检测装置,对接近通过公交适当延长绿灯时间予以放行。安装智能旋转闪烁道钉、配备倒计时计时器和音频信号等,规范驾驶,减少突发事故。
强化交通监测和执法系统。我国当前公路交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工作基础薄弱,缺少长期的数据积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各环节能耗量缺乏较为准确、可信的数据来源,导致无法科学全面地评价交通行业的节能水平和节能减排成效。建议研发并推行客、货车及内河船舶远程能耗与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搭建在线监测数据接收、分析平台,逐步健全交通运输运营各环节能耗与排放统计监测数据库。加强智能事件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升自动监测事故和拥堵且能迅速派遣救援车辆和传播拥堵信息方面的能力。在主要路口配置能自动检测超速、闯红灯且可实现车牌识别的高速摄像监测系统以及可连续监测、准确识别侵权车辆的公交专用车道智能执法系统。
健全公路交通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处理和共享实时路况信息,方便旅客通过固定或移动平台,提前修改或完善行程规划。建议近期通过完善综合公共交通地图,健全公共交通出行实时信息,推广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和出租车预订系统,在中心城区配置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启用动态紧急车辆优先计划等措施,进一步健全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可靠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疏导交通拥堵,提高效率,有效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
改进公路交通收入管理系统。快速、准确地支付公交车费和车辆通行费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交通系统的安全平稳与健康。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结合实际、统筹全局的基础上,重新评估公共交通及设施的相关收费标准,加大财政补贴,健全收入管理系统。试用集各类公共交通费、停车费及车辆过路费于一体的智能交通卡,推广不停车收费技术,依托远程能耗与排放在线统计监测,实施差别收费。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交通运输领域,要把推动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要立足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核心,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公路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参考文献:
[1] 杜晓鑫 交通运输中节能减排工作的适用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5
[2] 张在龙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道路运输业节能减排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9
一、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分析
(一)交通运输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发展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国内有效需求逐步释放和改革开放深化推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持续旺盛的趋势不会改变。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预计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将是2010年的1.5至2倍。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便捷出行更高的要求,国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力度不会变。2014年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中央明确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交通运输稳发展依然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支撑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换脑”,在增速上要“换挡”:一是中央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落实到交通运输改革发展中,长期以来片面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发展的观念必须加以扭转,把投资和力量尽快转到优化运输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整体效能、改进提升运输服务上。二是关系交通运输发展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相对减弱,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刚性制约明显增强,交通运输粗放型增长将难以持续。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规模已难以保持前些年的发展速度,而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地区深入推进,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转型升级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看,当前交通运输发展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突出表现在:城乡和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还比较薄弱,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客货运需求日趋旺盛、多样性明显增强,但运输结构不合理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公路承担长距离、大运量物资运输的比重过大,铁路、水运仍然是短板,运输服务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较低;重建设、轻养护、轻管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场站管理、信息服务等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改进和提升服务品质还需要下更大功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交通运输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过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交通运输发展环境客观上倒逼我们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三)交通运输深化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突出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交通运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什么、怎么改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善做善成。中央强调,做好2014年工作,最核心的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大局、扎实推进,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这些是我们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未来几年,是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在深化大部门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突破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同时,随着改革创新的推进和深化,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会显现暴露,我们要清醒认识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
(四)交通运输惠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交通运输是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之一,以改革促民生改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任务。尤其是,当前交通运输领域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部分执法人员吃拿卡要、执法不公,少数窗口单位服务态度简单粗暴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和群众对此意见不小。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兜住底线、补齐短板,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改进政风行风,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群众满意交通,将是深化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检验。
二、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
综合分析形势任务,立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目标”,部党组研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
第一,加快发展综合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已经进入了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要义是坚持适度超前、改革创新,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运输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核心是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出发,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需求,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建立完善与综合交通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物流效率和整体效益;关键是通过综合交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优化交通运输主要通道和主要枢纽节点布局,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第二,加快发展智慧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是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智慧交通,要义是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水平的提升;核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牵引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围绕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能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抓好重大科技研发,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交通运输生产力;关键是完善全行业开放协同创新机制,注重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创新发展。
第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要义是坚持政府主导、法规约束,示范引领、制度创新,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关键是在规划、建设、运营、养护等各个环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土地、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
第四,加快发展平安交通。防止目前阶段安全事故“不可避免论”,牢固树立加快发展平安交通,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服务民生的最大前提,也是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平安交通,要义是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特别是基层和一线,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并不断拧紧螺丝扣,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是底线、安全是红线的思想防线和责任防线,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核心是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焊牢企业主体和行业安全监管的责任链,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有章不循、有章不依的问题不放过、严查处,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一线、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关键是坚持常、长二字,夯实基础、补强短板,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打折扣、不走过场,确保安全监管全覆盖,安全隐患零容忍,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安全发展。
总之,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通过“四个交通”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公众出行将更加安全便捷、更加舒适满意,为实现交通运输强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根本还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重点改革为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破除思想障碍和打破利益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到2015年前,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要抓紧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根据交通运输部有关职责调整的规定要求,围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港建费征管、公路水路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着力加快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利用BOT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要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为水上运输市场与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化水上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职责。要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建管养相协调的管理体制。要研究完善引航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引航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交通规划,交通运输体系,转型发展,深圳质量
一、交通发展背景与形势
1、发展背景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年来,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不断完善,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推动深圳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外交通方面,深圳机场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水平,深圳港继续致力扩大集装箱运输水平,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以及深圳北站、福田站等国家高速铁路和大型枢纽建设进展顺利,“七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和公路客运、货运枢纽进一步完善,深圳湾口岸和福田口岸的相继开放、罗湖口岸和皇岗口岸的改造升级以及莲塘/香园围口岸的建设推进都使得深港跨界交通基建和服务进一步加强。
城市交通方面,道路设施持续建设和完善,地铁二期工程全面建成通车,公交行业完成特许经营改革,地面公交线网向三层次线网不断优化,过境交通施行交通组织优化管理,合理调整停车配建指标及收费标准,初步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架构,实现了原特区内外交通管理一体化。
2、发展形势
形势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模式。《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圳质量为核心理念引领全市各项工作,要求积极探索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优化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着力推进交通发展模式转变,打造“深圳质量品质交通”,支撑深圳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
形势二:区域合作进程加快,要求加强深圳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要求以提高深圳的中心城市地位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深港交通合作共建,着力推动深莞惠交通一体化发展,落实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形势三:特区扩容获批,要求加快推进全市交通一体化。特区一体化,交通要先行,随着特区扩容获批,迫切要求统筹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统一全市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原特区外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原特区内外交通一体化衔接,实现全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有力支撑特区一体化进程。
形势四:交通需求持续增长,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发展。为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动化交通需求,亟需尽快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对小汽车的竞争力,要求一方面继续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围绕轨道交通整合城市交通系统,并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构建多模式、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
形势五:改善民生和谐发展,要求提供更高品质的交通服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升交通质量为核心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以解决群众关心的交通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持续改善交通运行状况,全面推进低碳交通发展,打造高效快捷、绿色宜居的交通出行环境,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二、思考与对策
为加快推进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市委市政府制定并颁布了《规划纲要》,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从战略目标、城市创新、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体制机制等方面描绘了深圳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因此,如何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打造交通运输“深圳质量”,充分发挥转型时期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结合以上交通发展背景和形势,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对策。
1、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应尽快升级转型
围绕“深圳质量”、建设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圳交通运输必须加快实现“五个转变”:交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运输方式由相对分散向综合高效转变、出行结构由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并行向公共交通主导转变、交通服务由保障型向优质型转变、交通排放由高耗低效向低碳环保转变。
同时,须从更高层次、更大视野谋划深圳交通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规划布局并建设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畅通区域性战略通道;坚持国际化战略,打造世界级港口;坚持区域化战略,打造华南地区航空枢纽;推动国家铁路建设,打造国家级铁路枢纽;构建内外畅达、衔接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深圳与广州交通枢纽双中心的新格局。
2、交通运输行业应进一步推进智能交通建设
《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智慧深圳。为此,应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以智慧深圳开启智能交通,以品质交通凸显深圳质量。
3、改善民生应以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为目标
只有坚持民生优先,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加大对原特区外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才能不断提高民生幸福水平。为此,应以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为目标,加快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交体系,提供多样化公交服务产品,满足市民多层次公交出行需求,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4、特区一体化应优先完善路网体系
以经济特区范围扩大为契机,瞄准国际一流标准,全面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应按照“规划一体化、标准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养一体化”的要求,加大原特区外道路网建设力度,完善“高快速路网、城市干道网、支线连通网”三层次路网,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清晰、干支协调、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一体化路网体系,支撑特区一体化发展。
5、宜居城市应不断提升交通环境品质
以建设国家低碳城市、国家生态市为契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推进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促进低碳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宜业城市,应坚持“远近结合、软硬兼施、科学规划、综合整治”的原则,在继续增强交通供给能力、加大公交优先和轨道交通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快出台交通政策,实施需求管理,适当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并通过运用“空间减碳、方式减碳、技术减碳、管理减碳”四大策略,系统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品质。
三、相关措施
通过上述思考,为推动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进程,提出相应交通发展措施如下:
1、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国际化战略,通过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提升港口辐射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强化港口枢纽地位;坚持区域化战略,加快机场扩容,通过协同发展和错位竞争深化与香港机场合作,强化机场枢纽地位;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国家级铁路枢纽为目标,建设完善“双十字”铁路网络和“两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推动深茂铁路和赣深铁路规划建设;完善全市西、中、东部三条对外运输通道,全面对接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形成由12个主枢纽站和7个一般枢纽站组成的客运枢纽场站体系以及“一主六辅”货运枢纽场站体系。
2、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衔接,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
推进深港两地交通设施全面对接,重点推进新增铁路口岸、公路口岸以及水运口岸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快构建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落实加强各市交通网络对接,重点推进城际轨道网络建设和道路交通设施对接。
3、建设高效低碳的智能交通系统,加快建设智慧型深圳
建立深圳市智能交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体系,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在全市范围内的有效应用,形成完整的、市场化运作的智能交通价值链,初步形成高效、低碳、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按照部市共建公交都市示范市框架协议的有关要求,实施公交优先策略,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围绕特区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道路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完善的高快速路体系、基本形成主次干道网络、初步形成支路网体系,保证公共交通对道路资源的优先使用,打造与轨道公交协调发展的开放、畅达、集约、安全的道路交通体系。
5、关注民生推进品质交通建设,推动低碳绿色城市发展
持续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兼顾交通运行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充分挖掘既有设施潜力,全面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持续缓解交通拥堵;着力改善慢行交通系统,建立安全、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打造民生交通体系;加大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投放,引导低碳出行,建立健康、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交通系统。
四、结束语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综合交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体要求,努力打造综合交通发展深圳质量,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形成内外畅达、衔接高效、安全舒适、绿色低碳的国际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五、参考文献
[1]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R]. 200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R].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3]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2011. 深圳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