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1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心理学;自主学习

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教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育质量。当前,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功能多样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已从教师主体化逐渐转变为学生主体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势在必行。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的科学,具有严谨性和发展性特点,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属性。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医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自主学习在医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为医学师生找到一种高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自主学习的概念与构成因素

西方学者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将自主学习作为一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纵深的研究。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学者和心理学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自主学习。教育者关注自主学习的执行实施、效果与保障,继而提出教学方法的改革。心理学学者研究自主学习的行为学、心理本质。大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从教育心理学上讲,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调控学习过程,并且及时对自主学习进行评价和控制的一种深度学习能力。因此,大学生自主学习应为在良好的学习动机下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计划、自主调控学习策略、自主评估学习效果。

2医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分析

医学教育专业性强、学习内容复杂,需要医学生不仅掌握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更需自主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通过调查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结果显示医学生在高等教育学校的自主学习活动,无论学习动机还是学习行为,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分析医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以及针对不足寻找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医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课程,较其他专业而言,显得多而复杂,要求死记硬背的东西亦繁而难。医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必须具有适当的学习动机。笔者前期研究提示医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表现在医学生的求知欲不足、职业需求的不足以及问题敏感性不足等方面。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外界,如个人的前途及职业需求、家长的期望等,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甚至被逼着做的事情的学生占相当大一部分。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是学生在教学目标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任务,不脱离学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医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医学教材,有时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而外界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放弃了自主学习。在小规模的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但由于不能有效确定学习内容,或者在确定了学习方向后中途感觉效果不佳,没有很好地实施自主学习。医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实际条件,结合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制定学习内容。其次,在自己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确定学习任务,在适当条件下,使外驱力内驱化。高校教师应注意对医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新课的开设阶段,明确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适时引导医学生对医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意识到所学知识对未来前途的意义,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持久内驱力)。高等学校亦应激发医学生学习动力,使外部压力能够转化为内部动力。从外部社会环境入手,对就业市场的需求作出及时敏锐的反应,并将就业需求信息反馈至师生,让学生了解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及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

2.2自主确定学习计划

高等教育特点之一就是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大学生需自行掌控自己的学业,课堂结束不是学习活动的终点,而是起点。医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泛,有宏观的与微观的,有生理的和病理的,亦有不断更新的。因此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对医学生尤为重要。自主学习计划的执行需要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相当一部分的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并不大,而是诸如“不挂科”、“个人的前途”、“他人的肯定”等外在因素强迫自己不得不学习,甚至一部分医学生对医学不感兴趣,学医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还有一部分医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后,刚开始斗志昂扬,一段时间后开始感到迷茫。另外,一些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是有计划的,但是在执行起来缺乏自制力,经不起网络游戏等诱惑。医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要与自身的特点相匹配。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还应考虑到自己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等因素。其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计划应遵循课程教学规划,制定与教师教学进度相协调的学习计划。在时间上,不能与教学时间相冲突,要有一定的弹性和可控性。再次,制定目标明确的学习计划应具有针对性,将总的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子目标,计划的完成度容易检查,最好可以量化。制定的学习计划既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又是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目标。教师应在课程伊始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自主学习计划,评估计划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重要位置上,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适度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计划。高校应该为学生执行自主学习计划提供有利条件,如开放自习室、增加图书资源、开放电子资源等。

2.3自主调控与评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习主体自主调控学习策略以及评估学习效果。学习策略一般指的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调控,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自我评估是指学生能动地对自身的自主学习进行回顾、总结与评价。当一个学习任务结束后,学生根据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和学习效果等,通过思考与评价,可进一步适时调整学习计划,优化自主学习策略,有利于自主学习水平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医学生普遍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课后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自我调整及自我评估的意识薄弱。再者,面对繁杂、层次多样的医学知识,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不顺利,遇到困难,不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而是回避甚至放弃。在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方面,缺乏意识,亦缺乏有效方法。医学生应结合课程特点以及自身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自由学习时间加以科学管理,保障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效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改掉不良习惯,减少外界干扰,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医学生完成一个学习目标,针对学习效果,及时总结及调控学习方法。其次,医学生应该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调整自主学习策略,适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进步予以反馈及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3小结

第2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异化心理学

[分类号]G352.1

1 引言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网络信息一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异化问题。信息异化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网络信息原有的优势就不但发挥不出来,反而会使它成为缺陷和弊端更加彰显的扩散器。引起信息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源于网民的心理因素。由于人的外显行为是受内隐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我们可以通过对网民信息异化行为的观察与研究,实现对网民心理因素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2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机制

2.1 异化与信息异化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具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之意。异化的一般意义是:主体创造了客体,但客体却不受主体的支配,客体变成支配主体甚至敌视主体的力量。20世纪,“异化”这个概念渗透到了包括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在内的社会各领域之中。

所谓信息异化,是指人们创造了信息,但信息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干扰,导致信息丧失原有内涵,反客为主演变成人类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的力量。人们创造了信息,缔造了整个信息时代,但是人对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依赖远远超过了预期,人类在试图主宰信息的过程中,最终被主宰的恰恰是人类自己。

2.2 网络信息异化的心理症状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世界给人类带来了一种与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2.2.1 “信息迷茫与信息焦虑”浮现于心灵空间 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在传统媒介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要经过严格的把关,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绝大多数都是有益的“精神食粮”。网络信息却绕开了原有的“把关人”环节,大量的垃圾信息不仅使网络信息环境恶化,也使网络用户对信息的使用效率降低。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使许多人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所适从,人们普遍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感到迷茫和焦虑。

2.2.2 “人格扭曲与网络侵犯行为”充斥于网络虚拟空间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常会使人格发生扭曲或异化,难以正确地估价社会环境形势对自己的要求,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行为方式,难以合理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恰当的反应。这种人格的裂变将直接导致心理偏差,如社交恐惧、否定和逃避现实等。同时,网络空间中极其容易出现侵犯行为,例如利用互联网危害他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行为,利用互联网传播黄、赌、毒、封建迷信甚至言论,破坏社会秩序等。

2.2.3 “信息崇拜与情感畸形”根植于认知空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网络的依赖性明显提高。有些人“触网”后便陷入了对这种高新技术顶礼膜拜的“信息强迫症”中,网络的工具特性上升为支配使用者的外在强制力量,使得有些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许多人常会把现实中的情感转移到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过度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希望从中获得安慰、关爱、自尊等。但是长时间对网络的依恋,往往会导致情感的异化,一方面不利于健康情感的发展,增加了情感的随意性、定约性和虚假性,降低了责任感;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更加冷淡、麻木、自闭,更加感到孤独、寂寞、空虚和无助。

2.2.4 “信息窄化与符号暴力”遍布网络群体中 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对信息进行系统性过滤的环境,在网络群体中选择性的接触特点不断强化接近性的信息传播,出现“信息窄化”。看似个性化的信息受到这种“窄化”机制的制约,使得网络群体中对话、沟通的内容很容易集中于类似的观点。网络是民意表达的有效平台,但它也是滋生“网络暴力”的温床。“网络暴力”中的“暴”事实上不是现实中的暴力,而是一种“符号暴力”。网民用文字、符号来表达自己,追缉、鞭挞讨伐的对象,是网民表达愤怒的一种非理性方式。根据沉默螺旋理论,网络言论缺少制度和道德上的制约,网民在网络发言中的自律程度相当之低,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网民会受群体意见的影响,对某种不理智意见进行一边倒的支持,利用“符号暴力”宣泄隋绪。

2.3 网络信息异化的心理机制

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所衍生出来的现象,心理的产生根源于物质反映特性的高度发展,心理现象是专门应对刺激而产生的物质反映现象。网络信息异化有其特定的心理机制,笔者认为主要是网民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映:

2.3.1 扭曲的价值观 网络以其特有的开放性、隐蔽性、交互性和平等性,深受人们的喜欢。但是,网络的异质性、政府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不利,也容易产生网络信息异化现象,如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使得人们的价值观、经验系统发生改变。同时受西方网络文化思想的侵蚀,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职业道德败坏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扭曲了网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得网络信息异化现象凸显。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畅游,绝不能离开正确价值观的导引。

2.3.2 信息环境因素信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政策、伦理、管理等方面,信息法律是一种刚性管理,信息伦理是一种柔性管理,信息政策介于两者之间,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净化网络环境的主要内容。目前,信息政策还不能实现对网络的宏观调控,解决信息活动中的矛盾与冲突。网络信息资源空间是一个由信息供给者、信息需求者组成的组织,组织需要合作、协作或协调,因此对网络进行有效管理势在必行。目前对网络行为进行监管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适合网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信息环境异常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极容易导致信息异化。

2.3.3 信息需求过度信息需求是人们为解决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必要感和不满足感,是信息消费者消费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欲望和能力。任何信息消费行为都是在信息需求支配下产生的,先有需求而后有消费。目前,信息与物质和能源一样,被称为一种能够提高竞争优势与发展机会的资源,因此人们总希望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具备信息处理、应用能力,进而获得更多的信息。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逐渐形成了信息崇拜和信息依赖等信息异化现象。

2.3.4 行为强化作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当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人有利时,这种行为在以后就会重复发生;不利时,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少发生甚至不再发生。人们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起初是正强化起主要作用。网络中的信息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开阔眼界,带给人感官的刺激,满足人们的好奇心。随着所在网络上的时间不断增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少,不满越来越多,这时,负强化开始起主要作用。人们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宣泄心中的不满,反而更加依赖网络,更热衷于在网络中接收信息,明知道被网络信息所统治,却无动于衷,习惯变成麻木,即出现了信息异化。

2.3.5 从众现象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从众现象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任何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从众行为,它不简单地等同于随波逐流和丧失原则。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网民的从众行为比比皆是,例如,许多社会性热点新闻,事实还没有水落石出,网民就开始盲目地跟帖,出现“一边倒”的极端化现象,即从众的信息异化现象。

3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成因分析

3.1 个体心理研究

个人自身内在的心理特性和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网上生活风格。理解与研究网民个性心理,将能探究他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举止,解释多种信息异化的原因。

3.1.1 信息依赖的心理原因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即原我,本我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快乐,即遵循着“快乐原则”来满足人的各种欲求;超我,是理想化和典范化的“自我”,它代表道德与良知,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自我,依据理性、常识、逻辑来行动,它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不断地协调两者的关系,使个体心理保持平衡状态,在现实世界指导人的行为。人们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常以各种精神防御来化解生活中的问题,即选择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s)。很多人过度依赖网络,借网络来逃避问题,是将在现实世界期待的、不容易实现的强烈情感从现实世界转移到较容易实现的网络世界,以减轻心理负担获得心理安宁,这样逐渐强化了不良的自我防御机制,于是对网络信息越来越依赖,将网络、网络信息看成是逃避现实生活压力的“良药”。久而久之,就会深陷其中,最后甚至发展成网络成瘾。

3.1.2 信息饥渴的心理原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划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包括受人尊重和自尊的)以及自我实现的5种。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序列。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才能进升到另一较高层次的需要,而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就不再起激励作用。需要是个人行为的主要动机,行为靠需要来驱使。当需要有了情感的参与以后,它就会成为欲望,同时它的目的性会增强许多。人们在满足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人们用获得的信息来解答。随着需要层次的提高,人们对信息需求与信息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已经认识到信息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还能转变为财富。因此,人们对信息数量、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获得的信息越多,反而觉得对信息的欲望越强烈,即出现信息饥渴的信息异化现象。

3.1.3 信息强迫症的心理原因 信息强迫症是指过高地估计了信息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如果不主动地去收集信息便会觉得焦虑和紧张,同时出现了强迫的意向,即形成信息强迫症。信息强迫症,在心理学上被解释为“行为强化”。斯金纳的操作性反射原理指出:“强化有正负之分,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时,称为正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时,就称为负强化。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这种行为就会经常重复出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信息的利用价值越高,对人们形成的压迫性也就越大。当网民得到一些信息后,如果信息符合他们口味,他们就会继续寻找下去,想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这是正强化在起主要作用;如果信息不符合他们口味,由于害怕重要信息被遗漏,他们更会继续寻找下去,这时,负强化开始起主要作用。在正、负强化的双重作用下,网民的信息强迫症会越来越严重。

3.2 群体心理研究

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社会属性,如果把网络当成一个社会的话,那么对于网络群体活动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分析某些信息异化现象。

3.2.1 信息窄化的原因 信息窄化的原因主要是从众心理。在网络中,从众的现象十分常见。例如,人们会无意识地选择与自己拥有相同言论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个体的观点都是相同或相似的,整个群体就像一个“回音壁”。久而久之,在这种群体中,那些被排斥的不同“声音”就会逐渐消失。一旦网络中的群体都向这样的方向发展,那么即使网络中的信息量再庞大,也会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而失去价值,出现信息窄化。

3.2.2 信息污染的心理原因 造成信息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去个性化。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的身份和行为都得到了很好的隐藏,几乎变成了“隐形人”。同时,网民所处的群体是由若干个体构成的,这就意味着群体的责任被分散,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也许只有他在现实生活中所承担的十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几。在这两个条件共同的作用下,人们对自我的控制能力及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都有所降低,出现去个性化的信息异化现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网络中肆意制造垃圾信息的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对,在他们看来这只是虚拟行为,代表的是他所在的群体,自己根本无须负责。

3.2.3 网络暴力的心理原因 网络暴力的主要原因是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例如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论中表现为民族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两种倾向。网络空间信息的海量性,个人之间信息交换的快速性,使得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容易出现从众或者众从现象,诸多网民以网络“哄客”的匿名身份躲藏在黑暗的数码丛林里,一旦在群体中“听到”相同的声音,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而且为了在群体中得到赞同,会以更激烈的方式,高举话语暴力的武器,狙击那些被设定为“有罪”的道德猎物,出现“网络暴力”现象。

4 网络信息异化的控制措施

4.1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道德自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内部机制,与他律相对应,它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在道德情感、道德观念来调节行为,其来源于康德伦理学。人作为理性存在物具有自由意志,能够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为,网民在网络中应该具有道德自律性、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做到“慎独”,这样才能在无人监督下使自己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一致。未来的社会是人类由“自在”走向“自为”的社会。可以预言,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将更加自觉地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推动科学技术向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前进。

4.2 心理调适与情感疏导

采取心理调适的方法完善个体性格,是解决网民心理问题的最直接方法。通过适当的调适,可使网民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能够直面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采取正确的防御机制,避免出现信息异化现象。同时利用心理学的测试工具,可以了解网民真实的情绪、动机、价值取向、情感等。例如向网民提供一组意义不清、结构模糊、没有确定内容的刺激物体或活动,让网民说出其中的意义并进行解释,网民将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推断与思考,尽可能把意义阐述圆满,这样网民就会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真实的情绪、动机、价值取向、情感、担心等流露出来,有利于网络监管者据此对网民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政府要关注人们的情感体验,经常开展开放的、自主选择的体验活动,使人们不仅在网络上,更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4.3 增强意志品质的自制力

在网络环境中,网民的个人利益和愿望常会同他人或社会的愿望与利益发生冲突,这就需要依据公共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此时,网民的自制力就显得尤为可贵。具有自制力的网民,通常被称为意志坚定的人。网民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信息异化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增强自制力,网民将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增强克服信息异化的毅力,提高克服信息异化的勇气。

第3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竞争。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也是时代对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学;体育运动学校;自主;创新

在体育运动学校的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一种厌恶感,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对数学课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迫于压力而勉强完成各项数学活动,因而数学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致使体育运动学校出现了庞大的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有效地转化这庞大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是体育运动学校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体育运动学校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在体育运动学校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我认为要: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指导观察,进行目的性教育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有好奇心,就有寻求结果的欲望。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中点公式”这一节课时,可让全体学生每人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条线段,然后说:“不管哪一位同学只要告诉我你画的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我就能立即猜出这条线段中点的坐标,不信,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由于这个问题新颖,同学们感到惊奇,从而调动了学生认真钻研的积极性,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学生想知道问题的结果,而且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问题,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一旦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理解了所学内容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会油然而生。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就业而进行的定向教育,学生职业兴趣定向较早,他们一进校门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兴趣集中于固定的专业。由于这种心理特征,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基础,对数学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甚至产生学不学无所谓,只要能混过去就行的心理,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的意义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求知需要。特别地,教师要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体育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结合体育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作为一门计算工具的重要性,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采取引导想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

一般说,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种学习效果的满足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兴趣。相反,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减弱学习的动机,影响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产生较差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效果的不满足恰恰又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并抑制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转贴于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例如:教学排列数公式时,出了一道简单题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谁做得快?在每次活动中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充分表现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培养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景,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和交流,及时向学生反馈相关信息,诱发其学习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反馈就是将学习结果提供给学习者,及时的反馈对调节、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学习进度的快慢、运用知识的成败、解答问题的正误及考试成绩的好坏等。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有关的实验表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是每天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效果更佳。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郭德俊、雷雳.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邵瑞玲、皮连生.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浪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王子兴等.中学数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4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

现代医学理念已经逐渐完成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当今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应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很好地切合了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怎样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医学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简单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建构主义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诸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和有效合作者,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得到了矫正因而备受推崇。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1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教师是否按计划完成教学程序,而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传统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注重的是医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不应该立足于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把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掌握临床知识技能的同时,加深医学生对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学会思考,学会自我监控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认知、思维、学习和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使教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师生的角色定位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师生角色定位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同时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医学心理学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民主、和谐、有利于师生互动的环境,引导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医学心理学新的知识重新认识,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然后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指导合作下,进一步深化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2.3提倡情境性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真实的、复杂的、多种答案的,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应使学生的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强调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复杂的学习环境,不应只教学生基本技能和提供过分简单化的问题,相反,应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含糊的”和结构不良的问题。学校之外的世界很少只需要基本技能和按部就班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应确保每一个学生经历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学生在面对这些复杂任务时,可能需要支持帮助找到资源,保持前进的方向,将大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等等。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临床上会经常碰到很棘手的疾病问题,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而且应该从整体性上考虑致病、治疗和转归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并且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寻找能利用的资源。通过一些真实的、复杂的情境教学,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4强调协作学习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需要经过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学习中的合作备受重视。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可以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们彼此交谈和倾听,共同批判地考察医心理学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商(即和自身争辩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即对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2.5各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分析学生的认知、个性等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水平。教师的教学首先要给学生建立概念框架,促进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并通过管理与调控把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不断地把学习者的智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协作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师可采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教学法)。首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般学生都关心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提供恰当的案例作为学习的中心,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握好难度,要难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6建立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第5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 实习生 教育管理

加强新形势下的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是医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保证,是稳定就业率的保证,是提高学校美誉度的保证,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一、当前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学生实习、考研、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学生实习学习量下降

一是部分实习生因为参加就业招聘不断请假而耽误实习时间。二是由于地区医院甚至部分县医院等用人单位只招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医学生,为了将来的前途,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部分学生专心备考,实习时心不在焉,甚至不惜逃工复习。三是目前医院体制改革,在绝大多数单位招聘中,参加面试后学生还需要参加当地人事部门组织的公招考试,实习学生在实习的同时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参加公招考试。四是近几年部分条件好的医院为了优中选优,要求应聘学生初步面试后要试用一定时间方可签约,这种单位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学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向实习医院请假。当这种请假没有被批准时,有的学生就选择了违纪旷实习。以上四种情况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实习质量,减少实习的学习量。

2、学生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实习队教师到岗履职情况欠佳,学生实习纪律性下降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实习目的并不明确,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纪律性下降。不少学生还习惯于过去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习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知道身边何事可学。有的学生不愿在病人身上多下功夫,不屑做琐碎小事,甚至认为自己是“免费劳动力”,有干活多了吃亏的错误思想,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知道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便对当前实习的无关科室失去兴趣,从而丧失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实习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纪律意识淡薄,在校时早就渴望到实习基地去放松,一旦管教不严便成为脱缰野马。而实习阶段的学生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

二、改善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1、提高实习带教老师素质,设置科室“实医师”

要提高实习质量,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实习师资队伍。带教老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水平的临床技能,还必须有较强的教学意识,热心带教。因此,要重视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养。在高校扩招、实习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各科室可参照“住院总医师”(医师岗位的一种,每周6~7天工作,每天24小时内均在病区或附近,以便随时在岗)的方式设置“实医师”,专人进行实习生管理。“实医师”专门负责安排科室实习生的学习活动,纪律检查,组织小讲座和案例分析,组织出科考核,确保实习学生在本科室学有所获。“实医师”由基地医院和实习队教师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可适当给予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与评职称等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设置“实医师”等于在基地医院成立以科室为单位的学习小组,能加强实习生的纪律管理,能最大限度利用科室的学习资源对全体实习生进行教学,对科室医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历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调整实习时间,实行弹性实习制与实习小学分制

就业、实习、考研都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在充分重视医学生实习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对学生个人及家庭、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考研对学生的生存质量、缓解就业压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三者只能合理分配有限时间,科学错峰。弹性实习制是指在保证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实习任务完成的时间由一段固定时间与选择性时间、必修实习科室与限选实习科室相结合原则进行实习,类似于学分制下的必修课和限选课。学生在固定时间段的实习期间不能请假,必须完成规定量的实习任务。而在选择性时间段内,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科室,完成规定量的实习任务。在选择性时间段内,留出11、12两个月的机动时间,实习生可以专心复习考研,可以安心去找工作,也可以留在医院认真实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实习小学分制是指模仿学分制教学管理而采取的实习生管理模式。按照实纲拟定各科室实习学分,要求实习学生完成一定的实习学分才认定为实习合格,否则不让其参加毕业考试。出科要严格考试,笔试和操作结合,确保实习质量。对于严重违反实习纪律或出科考试不合格者按规定补考。实习小学分制能兼顾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了实习阶段的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

3、开展岗前教育培训,加强岗上教育管理

要提高学生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减少违纪率,需要做好岗前教育培训,加强岗上教育管理。在实习前安排不低于一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培训,让学生理解“实习就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组装阶段”,关系人才质量,也关系学校的美誉度。岗前培训的内容包括实习规章制度、医院管理相关制度的学习、医德医风教育、师生及医患沟通能力培训、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实习基地党支部建立与党务工作培训等。夯实基础,方可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能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岗位。

第6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以下,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谈几点看法。

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能让多媒体功能全部展现出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讲授林则徐“”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加到位。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比如:的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和清政府签订《》,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战争全过程,仅仅让他们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战争片段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海战役、、与日本签定不平等条约等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发动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同时,借助课件交互功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动态演示历史战争的具体过程。如在讲授“过程”时,制作一个Flash课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按钮,战船就会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并且会在每一个重要战场闪烁和模拟爆炸声。这样,真实而动态的演示过程就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战争的具体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如果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譬如,在讲到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描述。这样,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归纳出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四、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与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 “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概念。

五、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第7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如何让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竞争。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也是时代对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学;体育运动学校;自主;创新

在体育运动学校的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一种厌恶感,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对数学课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迫于压力而勉强完成各项数学活动,因而数学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致使体育运动学校出现了庞大的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有效地转化这庞大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是体育运动学校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体育运动学校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在体育运动学校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我认为要: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指导观察,进行目的性教育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有好奇心,就有寻求结果的欲望。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中点公式”这一节课时,可让全体学生每人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条线段,然后说:“不管哪一位同学只要告诉我你画的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我就能立即猜出这条线段中点的坐标,不信,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由于这个问题新颖,同学们感到惊奇,从而调动了学生认真钻研的积极性,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学生想知道问题的结果,而且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问题,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一旦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理解了所学内容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会油然而生。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就业而进行的定向教育,学生职业兴趣定向较早,他们一进校门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兴趣集中于固定的专业。由于这种心理特征,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基础,对数学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甚至产生学不学无所谓,只要能混过去就行的心理,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的意义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求知需要。特别地,教师要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体育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结合体育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作为一门计算工具的重要性,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采取引导想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

一般说,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种学习效果的满足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兴趣。相反,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减弱学习的动机,影响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产生较差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效果的不满足恰恰又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并抑制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例如:教学排列数公式时,出了一道简单题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谁做得快?在每次活动中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充分表现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培养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景,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和交流,及时向学生反馈相关信息,诱发其学习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反馈就是将学习结果提供给学习者,及时的反馈对调节、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学习进度的快慢、运用知识的成败、解答问题的正误及考试成绩的好坏等。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有关的实验表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是每天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效果更佳。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郭德俊、雷雳.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邵瑞玲、皮连生.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浪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王子兴等.中学数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朱水根、王延文.中学数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许长捷.试论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科学教育,2005(2).

第8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任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47-03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由于忽视语言学习的规律,忽视对复杂的外语学习环境的正确认识,导致外语教学出现过于简单化的倾向与费时、低效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代学习理论中,从语言学发展中汲取动力,致力于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师生间互动,实践新的外语教学模式,以建立反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交际需求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适应新时代对外语教学的要求。

在这里,让我们以我校非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外语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以人为本,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若干问题。

一、在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构主义等新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学习和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就外语教学而言,学生是完成各种交际任务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积极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责任在于鼓励学生建构、拓展与深化主题内容,设置语言环境,启发学生查找资源,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鉴此,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习者个人参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排除怕说外语的心理障碍,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学外语犹如学游泳,只让别人讲解游泳知识而不下水实践,是学不会游泳的;学外语必须做到用外语开口,必须在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正因为暂时不会,才需要学;正因为容易出错,才需要不断训练。由于消除了顾虑,学生很快就提高了参与外语学习的勇气与自觉性。第二,促使学生直接面临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遵循真实性的原则,注重学习任务与真实生活的相似程度,学习者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例如,在导入新句型时,我们直接将学习内容引向真实的语境,让学生用新句型表达自己想说的事物或身边的事情。实践告诉我们,从真实生活出发,找出特定场合中语言交际的特征,不仅能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第三,提供学习的资源与工具。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上,集中在简化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时所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所谓学习资源,不仅指书籍等传统资源,而且也包括人才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但教师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应在学生需要时,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特定的技能和能力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以保证语言教学的顺利开展。第四,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共同体的作用。基于活动与中介作用在知识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为基础,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目标,因而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的孤立和竞争式学习,是开展语言教学的极好方法。在实践中,我们通常把由30人组成的大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分组学习中既培养了自身的团队精神,又分享了各自的心得(而不是孤立地奋斗),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第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按照人本主义的学习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使其自我发起的学习成为一种负责任的学习的主要手段。实践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对自己所决定的评价准则、学习目标等负起责任时,才会真正有效地学习,才会对自己的学习方向负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校研究生院的学生帮助日语任课教师建立了“日语学习”网站,而且师生在课外借助于网络的平台互动。例如,教师把相关资料传入网站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网络传给教师批改,然后教师将正确的答案放入网站,供学生参考,让学生自我评价。实践证明,只要在外语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师生互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任务型外语教学模式的实践

任务型外语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按照一般的分类,任务型教学分强式任务型和弱式任务型两种模式。前者将任务看作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将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语言教学)转化成一系列任务,把外语的习得看作一种交际过程的结果。这种模式适用于语言对象国的语言教学,因为在那里无时不有的语言环境、无处不存的实践机会、非用不可的现实需求造成了强式任务型。所以,国内一般不采用这种模式。后者强调任务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先讲授语言知识,再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完成,然后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归纳和总结语言知识。我国因为受环境限制,多采用这种弱式任务型模式。然而,两者都强调学习语言中“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原则,都要求学习者以交流为目的,为完成一个任务而真实地使用语言。而对于教师来说,应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学生所使用的语言表现作适当纠正和评价。在任务型外语教学中,模式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试以我校研究生院为非日语专业研究生开设的“日语视听说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为例,加以探讨。第一,在课堂导入中,注重在目的语环境中建构学生的语言知识。按常规的课堂教学程序,应首先“导入”。但在任务型教学导入中,注重导入与任务的相关性。鉴于我们所选择的听力教材以完成任务为前提,因而教材中除标题外,只有若干图片和必须回答的问题。此外,便是录音。在“课堂导入”中,教师采用弱式任务型教学模式,解释与任务相关的、学生未曾接触过的生词和句型,并适当介绍语言对象国的相关情况,以排除听力障碍,从而使学生顺利置身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而外语教学体系中主体(学生)、客体(目的语)与环境三者融为一体。第二,在学生参与任务时,及时提供与任务相关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从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应促使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的知识,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听力技能训练。因此,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置身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氛围中,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感受一种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力求听懂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在具体的、与实际环境相似的情景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第三,在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即任务完成环节中,应注重学生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下载网上的听力内容,将内容记录下来,并解答课文中的问题,然后作为作业通过网络传给教师,而教师在批改作业之后,再将正确的记录及答题放在网站上,供学生参考和自我评价。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学生的“输出”过程,它要求学生对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并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效,发展自动化技能,培养自我表达的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任务,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要求,设计一些与自己的学习较为贴近的活动情景,以利于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型教学反映出外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外语教学从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媒介、桥梁,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独立学习的技巧,同时也要适当控制课堂讲解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

第9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综合英语 信息化教学 创新路径

一、教学现状

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上用讲授的教学方式,将一大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自主学习性不强,学生成了课程教学的消极参与者和被动吸收者。很多高职学生临近毕业,仍然不能较熟练地阅读英文书籍,尤其是听与说能力的欠缺,很难有效的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这说明高职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教育的需要。由此可见,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1.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它围绕一个精选的主题,创造最大限度接近现实的语言环境,把听、说、读、写、译5种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去,逐步进行准备活动,通过以听说为中心,以阅读为中心和巩固提高等阶段的语言活动,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信息化课堂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强调创设情境对信息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强调个性化学习和团队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多维立体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强调利用各种信息和多媒体资源来支持“学”的新型复合型教学模式。

2.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载体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而是学生按个体需求学习中的引导者和协助者。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的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不是为了信息化教学而进行信息化教学,而是利用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课堂的建构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的完美融合,实现分类分层次教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英语语言输入输出在第一课堂上的及时,高效的循环,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充分享用到互联网内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改变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在开展综合英语的教学课程中,学生需要积极的顺着教师的指导去发散自己的思维,让课堂上教学和学习都变成一个主动的过程。

三、信息化教学创新路径

围绕以上的基本方案,笔者建议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创新路径如下:

1.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文化的传递离不开语言,语言担负着表现和传递文化的职责。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教与学的参与者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文化差异这方面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多媒体技术在这一方面恰恰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加直观的感受文化的差异性,并在相关图片或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对基于不同文化环境的语言交流进行深入了解,同时相关的电视节目也可以推荐给学生去观看,以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想象,观察和创造三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使用英语的国家中,不同的文化背景让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例如手势语等有着差异的习惯会让学生对这种不了解的知识有着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对这些异国风俗的了解过程中自然的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文化情操。

2.信息化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人的生活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运用交流提高在语言上的综合运用能力就是综合英语教学对学生来说的实质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并非是主要的着力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到提升,这需要实际生活方面知识的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交流才能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内容上进行拓展和研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信息化模拟软件平台,让学生在基于一个虚拟的真实情景下进行相互交流,这不但能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乐趣。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之间找到一个搭接点,将实际生活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用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让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这个框架内,让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体会到实际生活中交流的乐趣,由此让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3.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的情感方面需要加以关注,同时教师还需要着眼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其对学习的兴趣程度,而这兴趣又来源于对语言文化的不了解。教师在综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极为重要,需要在提前的课堂备课过程中,将课堂的时间合理的分配并安排许多互动式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趣味性、互动性、艺术性等特点,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得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加强自身语言的C合运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更能达到思维上的高效率,在这样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由此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的收获。

4.网络与多媒体的参与。随着现在信息化时代中相关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外语教学方面的改革应着眼于最新的技术水平而展开。在以往教学高级英语的过程中,学生由于难以将所学到的内容与具体形象思维联系到一起,学习仅仅是一个基于视觉和听觉方面的思考和记忆过程,在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下的学习过程的效率和效果自然是不尽如意的,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习变得多维化,同时也让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抽象逻辑思维这一层面。另外,网络上的相关资源也需要得到充分运用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在网络上寻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在课上和课下都可以利用掌握的资料积极参与讨论,这一过程是得到鼓励的。

此外,教师在综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牢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被动获取,而是给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在知识的主动获取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并不能完全的体现综合英语课程的内容,还需要在课外活动上进行延伸。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可以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在活动的深入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语言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角色和任务能够让学生沉浸在其中。他在饰演语言实践活动中相应角色的时候会将自己所知道英语词汇和英语语法都尽可能的表达出来,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达到了综合英语教学的目标。

四、结语

教师在综合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障碍”的巧妙合理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求胜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跨越障碍后的喜悦也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成功是最能让人内心得到满足和激励人更加奋发进取的因素,这一点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因此,因材施教在综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特性,教师需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成功的喜悦促进下更加努力和积极的学习。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最为重要,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交流讨论以及发散思维。老师在这一过程的引导作用就需要得到充足的发挥,在完成知识的传授之后,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并对学生自我学习和讨论的行为进行鼓励,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以让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能力得到根本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娴娴.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03).

[2]唐燕玲.论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8).

[3]白杨.民办院校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浅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