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和耕地、林地、草场、沙漠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标要求“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积极主动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以唤起学生节约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行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了解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知道我国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和社会调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资料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体验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天天在土地上行走,与土地为伴,可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无论人们从事怎样的职业,无论身在何方,总是离不开土地。土地给予春草、夏花、秋果和冬韵,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自然资源。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板书: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师)通过刚才的景观图片,想一想,如果失去土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会怎样?请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师)课本上有一段话对“什么是土地?”作了精辟概括,请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那么,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
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引导读图:结合图3.6“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图和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利用状况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板书:(1)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2)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教师)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
(活动)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知道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板书: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活动)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第二章图2.4“我国地形图”、图2.16“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图2.17“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图2.21“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进行比较。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思考以下问题: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 利用程度如何?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板书: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和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承转)课外同学们通过多种媒体收集了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的资料,对土地利用的问题有了初步印象,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前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宣读家乡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在投影仪上展示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土地污染等现象。
(教师)阅读教材P74调查报告“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并谈谈看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引导)从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带来许多危害。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板书: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大家一起来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板书:1.存在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然后用几个字分别概括它们各属于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哪一类问题。(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反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景观和下面一段文字材料的投影片,利用课本图旁的3段文字配上解说: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到1985年,我国森林实际消耗量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被采伐一遍。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有原始森林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2/3,有些地区已到无林可采的地步)
(活动)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乱砍滥伐森林等。
板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滥伐森林等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课本第71页问题。(要求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绿化 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
Abstract: building the saving-type landscape, i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request inevitably. Construct resources-conservation society, to change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dea, take into account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 it with the least amount of money to produce more green quantity, saving energy activity, realize resource-saving, provide securit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intensiv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追求豪华奢侈、铺张浪费的风气也日益盛行起来。体现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攀比斗富之风也愈演愈烈,各种奇花异木漂洋过海,大树移栽之风屡禁不止。不仅如此,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如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一味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填湖造园等现象屡见不鲜。不遵循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造成水上和植物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我国的耕地和水资源仅占全球7%,人口却占到全球的21%,人均基础资源和用地都非常紧张。因此,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应是当务之急。
1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概念及依据
节约型园林绿化,应该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节约型园林绿化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最少的地、最少的水、最少的钱、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园林绿化模式”。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化,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化。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建设节约性园林,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现在很多城市的园林、绿地建设都希望在短期内迅速见到绿化成果和效果,这样必然会导致大树移植、高密度用小苗等现象。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爱绿、护绿、植绿意识。要通过在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建设节约型园林的重要意义,不断扩大影响,提高人们参与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意识,使“节水、节地、节材、节能”的原则深入人心,制止盲目追求豪华奢侈、铺张浪费、攀比斗富的歪风,使建设节约型园林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建设节约型园林,还必须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的景观而著称于世,造园要受到水土、石、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自然条件不具备的地区营造山水园林,势必要耗 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当前各地普遍存在的不顾当地自然条件,盲目学习它地的园林景观,从而改变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造成外来景观入侵的建设模式,是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建设中资源消耗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乡土元素”,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乡土资源,适应当地的自然形态,保留利用野生植被、保护自然的水系、河岸,营造朴实自然的园林。
2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技术措施
节约型园林技术措施,可以从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几个主要方面入手,根据不同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手段措施。
2.1节水型园林绿化
节水型园林绿化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广泛提倡使用集水技术,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考虑,应尽量减少铺装面积、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
节水型园林绿化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不仅要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减少损失,如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而且要选用耐干旱的植物种类,并将水分送到植物最需要的地方,如采用微喷、滴灌等技术,在树木根部盘绕孔输水软管,同时为水景系统配上循环水系统,对水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再利用等,这些技术措施花钱不多,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2.2节地型园林绿化
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用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建设节地型园林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在缓解入地矛盾,改善小气候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必将成为我国园林绿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为此,应大力提倡小区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做到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园林绿化建设所需要的回填土和种植土,大多来自于山地和农用,大量的园林土方工程势必对山区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那些从视觉效果出发而堆砌的高大土丘,因植物生长困难而需要大量的人工灌溉来维持,不仅带来高昂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与养护费用,而且造成水土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节土型园林建设应从有利于植物生长、提高生物多样性的设计要求出发,尽量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壤资源,以利于缓解园林绿化与农林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园林绿化节约土壤资源的具体措施,一是保持场地原有的地貌特征,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二要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型改造工程,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
2.3节能型园林绿化
由于大型城市广场、音乐喷泉和景观大道等城市形象工程的盛行,造成全国各地在园林绿化建设和运营中的电能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更有甚者,花哨的夜景照明不是用来突出园林中的景物,而是追求造型奇特的灯具装饰效果,或者追求亮如白昼的夜景效果。这不仅失去了照明设计的本意和含蓄优美的夜景效果,而且造成经济和能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园林绿化建设中能源消耗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该消耗的地方还是要消耗,不该消耗的或者可以减少消耗的要尽量避免或者减小消耗。
节能型园林应提倡并鼓励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尤其是那些远离城市的郊野公园或高速公路绿化,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等能源解决照明、灌溉问题,还能节约大量管网建设投资。另外,利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的园林小品、指示牌等,既有利于营造节能型园林绿化,还能够产生独特有趣的园林景观。
2.4节材型园林绿化
节材型园林绿化提倡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现在景观中发现许多富有创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再利用的方法,形成十分奇特有趣的园林小品。如利用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形成的“假山石”,以铺路剩余的石块、砾石作为园林铺地,利用废弃的酒瓶、玻璃做灯和铺装以及利用死树梢干形成的园林景观等等。此外,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与其将其大量焚烧或作为生活垃圾处理,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环境的破坏,不如将其回收利用,或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或作为园林建设的材料,营造独特的园林景观。
3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意义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落实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也是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当前园林绿化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解决资源紧张矛盾,实现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节约不仅仅是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每一分钱,最重要的是树立节约的理念。节财不是不投入或减少投入,而是要保证政府的投资和资金发挥最大作用、产生最大的绿化效益。节约也不等于不要精品、不要质量,不等于粗制滥造。节约不能一刀切,要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把握好一个度,植物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地被和乔木、大树和小树比例等问题都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定量研究和试验,不能停留在简单地喊口号上。比如利用野草建设野生景观的做法现在很流行,但如果全国各个城市到处都种野草,那就不成景观了。总之,我们应该做到因地制宜,保留乡土元素,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园林。
参考文献:
[1] 董德军;张玉生;钟玉峰;;节约型城市园林营建研究[J];广东园林;2007年01期
[2]杨晓勤;张锁成;于景金;;节约型校园绿化营建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8年03期
[3]康建萍;福州市资源节约与园林多样化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1 土地开发的概述
土地开发是指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采取行政、经济、法律以及工程技术等的手段,进行土地的开垦、复垦和平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的行为。当前正是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供求矛盾和资源利益冲突的凸显期。加强土地管理,严把土地“闸门”,坚守耕地红线,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2 充分认清形势
从当前耕地保护工作形势看,导致耕地减少的因素可概括为“占、毁、调、退”四个主要方面,而增加耕地面积的因素只有一个,即土地开发整理。其增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调整田块布局、归并零散地块以增加耕地;将废弃地恢复成耕地;将宜农未利用土地开垦成耕地。土地开发整理是从耕地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来落实耕地保护任务的,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清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努力提高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认识,将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从重视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既要多造地,更要造好地,真正发挥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功能。
3 突出工作重点
3.1 耕地保护目标。要紧紧围绕耕地保护目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3.2 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要紧紧围绕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坚持以建设促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3.3 现代农业和新农村。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县、乡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3.4 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要紧紧围绕重点地区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投入继续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倾斜。特别要全力组织实施好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认真做好项目安排、招投标和实施管理等各项工作,使其早日造福人民群众。
4 如何做好土地开发工作
4.1 按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统筹安排。土地开发要按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统筹安排,走计划开发的途径,避免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和劳力不足。其开发的目的与要求既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并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2 合理开发,防止土地资源的流失。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开发计划的编制与开发项目的选址。编制开发计划时应综合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及土地开发复垦实绩等方面,合理编制和下达开发计划,同时做到任务与资金相衔接、相配套,以鼓励和资助造地任务较重的地区。开发复垦项目选址时应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坚持开发项目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以防止土地资源的破坏。
4.3 加大宣传力度。目前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对土地开发认识不够的问题,对此应从两方面加大宣传:一是在社会和广大群众中进行宣传。二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其土地开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4 开拓土地开发筹资渠道。土地开发能否顺利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要看资金能否顺利到位,这是土地开发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土地开发的资金保证体系。大量筹措资金,开拓土地开发筹资渠道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可以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合理合法的进行筹资
4.5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技术标准是技术法规的重要内容,是投资决策的依据,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合理、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标准体系,既是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宏观监管等各项工作的技术支撑和依据,更是多造地、造好地的重要基础保障。应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统一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以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投资发挥应有的效益。
4.6 强化资金监管。随着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投入规模会越来越大,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应高度重视和加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项目资金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加强项目审核和稽查,重点对资金的分配使用、项目质量、任务完成和绩效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下一年度资金分配挂钩;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防范暗箱操作等腐败问题的发生。
4.7 提高综合效益。进一步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地位,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的批示精神,探索建立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财政、规划等相关部门联动的组织方式,围绕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目标,形成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合力,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编制和项目确定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凡开发荒山、荒地、荒滩,都应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生态退耕地区,要加大平坝区、川地等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力度,只有搞好土地开发,才能缓解人口、资源及环境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李士成,《搞好土地开发的管见》,《宁夏农林科技》2002.6.
关键词:加气站;站址;原则;设计;总图;建筑;绿化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实施和新“天然气利用政策”的落地,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能源产业布局,倡导清洁节约的能源消费理念更加清晰和明确。因此,各大燃气企业瞄准车用气市场,积极投入到CNG、LNG、L-CNG等加气场站的投资建设中。作为总图设计人员,如何配合建设单位做好场站的选址和总图运输的合理设计,在因地制宜、节约土地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先进、安全可靠、美观大方是总图专业应该解决的问题。
1 场站选址
1.1 应考虑的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自然资源条件和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
(2)运输因素。包括加气站气源的输送情况,如CNG标准站输送天然气气源的管道供气能力、来气压力等;LNG、L-CNG加气站等LNG槽车的道路运输能力、CNG子站中CNG槽车的运输能力等。
(3)市场因素。包括当地CNG汽车或LNG汽车的使用情况及未来的发展情况,NG、LNG气源的供应情况及距站址的距离,水、电等供应情况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加气站的经营效益、也涉及采购气源的输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建站的形式。
(4)政策因素。诸如中原经济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国家级及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国防安全等。站址周围公众对项目的支持或反对态度都会影响到站址的选择。
(5)集聚因素。在加气站建设中,选择与已有的气源站如高中压调压站、城市门站、LNG储气站等相关燃气站场合建可以带来集约化和资源共享,节约建设投资,减少建设周期。
1.2 选址的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有关环境保护、防火安全的法规和规定。
(2)符合国家和地区规划要求,符合城市(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重视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
(3)有便利的外部交通运输条件,靠近LNG液化工厂、储配站或管道气源,宜靠近城市道路,加气车辆便于进出,不宜选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附近。有充足的水源和电源,能满足建站的需要。
(4)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防洪防涝、防台风、防地质灾害、防震等条件。
(5)站址的选择应进行多方面的论证、比较后选择最佳方案。选址方案的论证比较主要从建设条件、建设费用、经营费用、运输费用、环境影响和安全条件等方面进行。
2 加气站总图方案设计
2.1 总图方案设计的特点
(1)综合复杂性。加气站除面临着政策影响、环境影响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还面临各专业要求不尽相同,且要解决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专业与所在地区的关系,比如气源、水、电等各专业与站周围相关设施的对接。
(2)客观唯一性。任何一种加气站项目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加气站建设,因为没有相同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建设项目存在不可重复性。
(3)控制指导性。加气站总平面图是在综合站内各建设子项的基准条件和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总平面图一旦确定后,各专业应在总图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设计。
(4)不可更改性。工程建设过程中,总图设计方案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会造成整个工程设计图纸从来,影响建设周期。
(5)节约土地。国家将保护土地作为国策,加气站总平面设计必须贯彻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置、提高土地利用率。
2.2 设计前的资料搜集
(1)已批准的可研、初设文件及可研、初设的评审意见;
(2)委托单位的正式委托书和双方签认的合同或协议书;
(3)站址征地线、站址地形图及绝对高程,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用地红线等的位置;
(4)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的道路、绿化带等的位置(主要坐标或定位尺寸),以及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地下建筑物等的位置、名称、层数、建筑物性质;
(5)站址道路纵、横断面图,给排水管线位置;站所在地的设计洪水位、降雨量;站的供水、供电等落实情况;
(6)当地建筑风格、绿化树种等信息。
2.3 总平面布置要求
(1)依据《汽车加油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等规范的相关要求合理确定站内设施之间以及站内设施与站外相关设施的间距要求。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能正确划分站外建筑物的等级,合理确定站内设施与其的间距要求;且需要对站内相关设施的布局做到设备间管道最短、布置紧凑、占地最少,各专业管线之间交叉少。尤其是LNG加气站,考虑LNG在管道内气化的可能性,尽可能的控制LNG泵出口至最远LNG加气机的间距不大于35-40m。
(2)满足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做到流程顺畅、短捷、连续贯通,LNG、CNG槽车与进站加气车辆合理分流,不同加气车辆合理分流,做到道路通畅。
加气棚往往设置在站区临近主要道路的一侧,做到能引起临近干道上来往车辆的注意,方便加气车辆出入。
如果需要从站外通过槽车运输气源时,通常将槽车通道与加气车辆通道分开设置,一般要求采用移动栅栏分割,避免在加气高峰期加气车辆排队影响槽车出入,且在紧急状态下槽车无法紧急驶离加气站。
(3)按照功能合理划分生产区、加气区、辅助生产区。充分利用风向,考虑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影响,合理布置储气设施(包括LNG储罐、CNG储气设施等)、生产厂房(包括压缩机房)或橇装设各位置;合理设置LNG(或CNc)槽车的停车位以及接卸设备;合理设置放散管口位置、高度及排污口位置等。
(4)结合场地地形、地质、地貌等条件,因地制宜并尽可能做到紧凑布置,最大限度的节约用地。做到近期相对集中,远期预留合理,避免过多过早占用土地,避免多征少用,早征迟用。
在图纸审查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由于建设方征地面积较大,总图设计方案经常不考虑节约用地,尽大可能的将相关设施布置的零散,造成土地浪费,而且设计人员习惯将预留用地设计成绿地,造成投资浪费。
(5)合理确定站内各道路用地、硬化场地、绿化用地等,从站内操作人员通行、槽车通行、加气车辆通行以及消防、绿化、采光、通风等要求确定各区域用地指标。
不同道路因通行情况不同可设置不同做法的路面,如CNG槽车或LNG槽车通行时,应采用重车路面形式,其他车型路面按照常规做法即可;生产区内操作人员通行的路面可采用砖铺地面形式。
对于绿化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谐和进步,人们美的思想需求观念也相应提高,改变了为追求站内一定的绿地率而设置专门的绿化用地,现在通用的方式是在地下管网较密集地方植草栽花,或在站内功能分区的地方用绿化带代替原来的栅栏、围墙等,这就大大扩大了站内绿化的区域,减轻了以往为加强绿化而多占地的压力,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也可以说是节省了站内用地。
(6)充分利用站内现状地形,合理选择竖向布置形式,合理确定建构筑的标高,避免深挖高填,力求减少土方工程量,保证物流人流的良好通行。保证场地排水通畅,不受内涝、洪水的威胁。
对坡度较大的场地,应尽量减少台阶或土坡的占地,因地制宜,将多层建筑物布置在相邻台阶的位置,其二层楼面标高略高于较高台阶的场地标高。这样,巧妙利用了台阶的高差,减少了台阶土坡的占地。这在山区许多的城市建设和工厂建筑设计中屡见不鲜,另外,采用直立式加筋土挡土墙,为场地落差较大的山区场站建设不仅减少土方量,也大大节省了土地资源。
加气棚距加气机的间距不小于2m,棚下区域的地面标高往往比周围高20cm左右,主要是周围雨水不会漫入加气棚区域造成棚下积水,给加气操作人员一个较好的作业环境;在加气后,万一汽车发动不了有一小斜坡便于人力将车推开。
加气站的排雨水由于站址往往选择在城市建成区域内,因此往往采用站内设置积水坑,坑口上设雨水篦子,采用暗沟排放雨水,避免杂物堵塞和蚊虫滋生。
关键词:复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35-1
土地复垦整理是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主要手段,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它可以改善土地耕作条件,为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耕地资源保障。
1 重要意义
陕南地区绝大多数是土石山区,土地坡度大,土地质量低,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相当部分的县份还达不到人均0.067公顷基本农田的目标,加之陕南大多数地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鉴于此,在陕南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不仅仅是一项立足现实、确保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加农民收入的惠民工程,更是一项事关陕南山区改善生态环境、储备耕地资源、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设绿色家园的千秋大业。
2 补助项目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受地理条件、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陕南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尤其是国家补助项目时,会遇到在其他地区较少遇到而又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
2.1 地块零散、坡度较大,难以符合土地开发整理的技术要求
陕南地区的土地大块成片的少、分散的多,又多属坡地,地质环境脆弱,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土地资源不断遭受严重的损毁。土地开发整理是恢复土地耕种能力,改变农民生存环境的最重要办法之一,但在申报项目和项目实施中,很难达到土地复垦整理的技术要求。因而,一些很有潜力和良好综合效益的项目不能及时立项实施,影响土地复垦整理的整体推进。
2.2 补助资金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到位,项目实施难以顺利进行
国家补助项目的补助金额一般占项目投资总预算的份额很少,而大部分资金要靠地方政府配套,对财力有限的陕南山区县份,拿不出巨资配套投入到农村的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上。项目资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县、乡两级政府因为项目要配套资金而出现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实施的现象。二是没有经费保障 ,难以按程序对项目工程进行招投标,施工单位也会因项目资金的缺口而不能保证工程按进度和质量要求施工。
2.3 地处偏远,工程监理和后续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于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实施地远离市区集镇,工作面较为分散,工程监理工作面临考验。复垦整理后的土地,还需要系列的项目完善和后续管理工作,有些工作甚至比项目实施的难度会更大。
3 如何做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
3.1 深入调查研究,以项目实效为根本,编制和实施精品项目
要依据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合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条件,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及土地利用特点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因地制宜编制可研报告。项目重点应放在灾毁耕地复垦和密集地块整理上。要选择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加大申报、立项、组织实施的工作力度,以项目的良好效益争取更多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编制和实施精品项目。同时,要把实施项目与地方的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以求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3.2 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突破项目资金不足的“瓶颈”
以紫阳县联合乡盘厢河土地复垦项目为例。该项目是2001年至2002年度国土资源部的补助项目,项目预算总投资866.17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600万元,地方投资266.17万元。但实际补助资金到位为200万元,于是地方配套和投工投劳的总量骤然增加。为节省资金,严把质量关,紫阳县国土局开创性的采取了符合地方实际的做法。一是变招投标为工程合同书。紫阳局与项目所在的乡政府签订工程合同书,委托乡政府在其辖区内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乡政府与有关村委会、村委会与涉及村民依次层层签订工程合同,在合同里明确了复垦的技术要求、资金拨付方式、工期、工程量等事项。二是变直补为“谁投劳、谁受益、以奖代补”。按工程合同书的条款,按工程进度,县国土局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向实施土地复垦并达到验收标准的村民,按每公顷15000元实行现金奖励。这种方式,既体现了“谁按要求复垦,谁领补助款,谁最终受益”的原则,又把项目的建设任务落实到了项目区的农户头上,农户在投工投劳为自己修田造地的同时,还领到了补助金,化解了许多施工中的矛盾,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办法,不仅可行,而且很有成效,用国家200万元的补助资金,按要求复垦了120公顷水田,800多户农户直接受益。
3.3 强化工程监理和后续管理,确保项目质量,让项目发挥应有的效益
工程质量是项目的生命线。不能因为资金不足,就放松了对项目的监管。要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监理人员进行全程跟踪监理,保障项目的质量安全。对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来说,工程竣工验收后,还有一个后期完善和后续管理的问题。县级国土局与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及实施土地复垦整理的村民签订管护合同,把“权、责、利”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是防汛防滑避免再受损毁、杜绝非法占用等。
3.4 及时总结,加强交流。全面推进陕南地区土地复垦整理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林下;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
1.林药模式。林药间作,利用林木为药材提供蔽荫条件,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薄荷、黄芪、沙参、百合、薏米、大青叶、丹参、白术等。由于林下间作药材大多采用集约式的精耕细作,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
2.林花模式。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卉、园艺、苗木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在林下种植耐阴的花卉,发展前景广阔。
3.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喜光性选择种类,或根据二者的生长季节差异选择品种。如冬春季在林下种植大蒜、圆葱等,夏秋季在林下套种冬瓜和南瓜等。
4.林菌模式。林下建晾棚种植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和鸡腿菇等食用菌。食用菌生产周期短,从菌棒投放到收获完毕一般不超过3个月,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农民增收快;林地修剪的大量枝条,又可做为食用菌栽培的原料,食用菌收获后的废菌包经过处理又是林地上优质有机肥。食用菌生长需要喷洒适量的水,大面积的食用菌生产有力地延缓了水分的蒸发,使林木生长对水的需求有了保障。
5.林草模式。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可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既可出售优质牧草,也可放养畜禽。此外,还可以在林下种植适宜园林绿化的草坪。
二、利用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下养殖
因地制宜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
1.林畜模式。在中龄林的林下可适度放养猪、羊等家畜。这种模式适宜平原区地势平坦的用材林地,山地不宜。而在可控山林地中,可养殖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爬行类珍稀野生动物,如林蛙、穿山甲、豪猪等。
2.林禽模式。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以及其他一些经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养殖的珍稀飞禽等禽类,每公顷可投放750~1500只。林下的草木、昆虫可补充鸡、鸭、鹅的饲料,其粪便经过处理可做林地的肥料。
三、利用林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产业。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在逐步消退,强调其三大效益日益突出,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被加强。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和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心理,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专家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事业,将使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通过合理实施生物改造措施,还可以使森林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提高,达到美化、优化、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功效。从发展林业产业方面来讲,发展森林旅游业可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高于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对保护森林资源,帮助贫困林场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可以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事业,必须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林下经济应注意的事项
林下种植与大田种植、常规种植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提高林下种植的效益,既不能太过乐观,也不应有畏难情绪,应理清思路,科学谋划,逐步推进。同时,必须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
1.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开展林下种植。首先,选定的林下种植品种必须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在林地生长。在种类选择上,以选择耐瘠薄、耐干旱、耐荒草的粗生易长品种为原则,如林药模式中的柴胡、金银花等。此外还必须因地制宜考虑海拔、坡向、土壤、湿度、树龄大小、树木种类等因素。如高山阳坡地可种耐寒喜阳的白芍、柴胡;低山阴湿的阴坡地可种耐阴耐湿的鱼腥草、绞股蓝等。树龄小的,可种植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的丹参等阳生植物;树龄较大的,则必须种植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的黄连、黄精等阴生植物。
2.发展林下经济要符合国家林业政策。林下种植的目的是利用林下空旷闲地资源,实现农民增收,进而更好地保护林地,不可“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因此,在考虑品种时,首先应选择以收获茎、叶、花、果等地上部分为主,一年种植可多年受益的;其次,可选择种植需多年后才能收获或种后不必连年翻耕,地面绿色植被保持时间长的。
3.发展林下经济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林下种植时,一定要在种类选择、种植布局、栽培技术、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按市场要求运作,既要发挥地方优势,又要注重市场变化。要防止不问市场地盲目发展,也要防止脱离实际“跟风撵价”。
五、发展林下经济的保障措施
1.要发展好林下经济,需要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1 民乐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分析
1.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手头拥有的资源有限,其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土地作为农民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土地流转问题越来越成为其改革的焦点和关键。因此,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内部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各方面都不稳定。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以有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自古以来,土地流转就是我国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土地制度经历了统一经营、所有权与承包权分离、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演进过程。我国政府也积极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与支持,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体系,健全农村社会土地制度,并积极鼓励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以有效拓宽其增收渠道,更好地保障其生活。
土地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只有加快流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利用效率。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村约有三成的土地呈荒废状态,无人管理经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土地荒废情况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土地的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还可以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实现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农村土地流转还体现了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1.2 民乐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甘肃省民乐县共有10个乡(镇),县辖172个行政村,县内共有21.75万农业人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民乐县自1998年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家庭土地承包面积数量急剧上升,总承包面积高达821890亩,人均耕地3.78亩。2011年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09150亩,涉及农户14883户,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14%。
近年来,民乐县为进一步加快其土地流转进程,坚持科学发展原则,积极研究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县在开展土地流转活动时,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建立了专业的农村合作社,鼓励农民广泛参与。仅在2013年,全县承包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就达到了22685户,农民参与热情高涨,流转主体多样,既有农业区合作社、种植大户,又有农户和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民乐县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分配,有效地推进了新农村发展进程。
从总体来看,民乐县在进行土地流转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①土地流转形式丰富多样。民乐县的土地流转面积相比于省内其他县区,其土地流转面积并不大,但其设计范围较广,影响区域众多。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民乐县还呈现出流转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从土地流转的受让对象来看,既有从农户转向企业、种粮大户、农村合作社的,又有农户间的相互流转,流转涉及主体较多。另外,从流转的方式和手段上来看,既有出租、转包,又有互换和入股,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民乐县在进行让土地流转时,主要以耕地为主,而其他类型的土地涉及较少。
②土地流转动机发生了极大转变。在2012年以前,有些农户和村级组织为了避免自己的土地出现荒废情况,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选择将其土地无偿转让给别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无暇经营管理土地,又不愿意负担各种生产费用。而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重视度的不断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化,农民种粮收益水平不断提升,农粮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农民的土地流转动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节支转变为增收。
③土地流转涉及范围更为广泛。我国自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的种地成本显著下降,相应地其种粮收益水平上升。与此同时,民乐县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不仅将过去闲置的一些散地进行了承包处理,还逐步扩大其土地流转范围,土地流转集中化、规范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有利于推动本区高效农业的发展。
2 民乐县土地流转的成效
2.1 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显著提高。经过一系列土地流转改革后,民乐县的土地流转规范化和规模化程度显著提升,分散经营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密切了种粮大户、农户、企业间的联系,有利于该县农业分布结构的优化。此外,土地流转还极大地促进了土地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土地转向一些种粮大户和企业手中,实现了农产品品牌经营;另一方面生产者可以利用手头集中化土地资源发展集约化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务性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2.2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龙头企业在获得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后,可以更好地开展农业集中化生产经营,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较以往更有保证。民乐县一些农业农头企业将流转至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将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环节联接起来形成有序的产业链,生产综合效益大大提高。在此过程中,企业与农民实现了互惠共赢,带动了县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2.3 优化了农业经济发展格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土地流转之后,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民乐县一些完成土地转让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或从事个体经营,一方面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格局,推进了城镇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还有效地拓宽了其增收渠道,提高了其物质生活水平。
2.4 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发展。民乐县在加快土地流转的同时,还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其相关服务保障机制。该县在一些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便民服务站,专门为提供相关政策和法律服务,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一举措有效地减少了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事件的出现,有效地维护和稳定了农村社会秩序。
3 加快民乐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民乐县土地流转现状,围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3.1 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性工作。民乐县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服务理念,积极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部门还必须贯彻法律文件精神,做好基础性工作,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土地流转朝着专业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2 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在进行土地流转时,政府部门还必须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使农民更好地掌握和了解相关政策,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利弊,从而更好地安排其就业和发展。对农民而言,土地是其手中最重要的资产,必须妥善处理和利用。政府部门要通过其宣传活动充分打消其流转顾虑,提高农民土地运用能力和效率。
3.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本区发展形势的土地流转经营方式。同时,在进行土地流转时,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功能,鼓励一些进行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经营,同时引导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积极转让其土地经营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3.4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是稳定农村土地流转秩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和必然要求。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做好土地承包管理登记工作,实行实名制登记,逐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二是强化管理服务作用,成立专门管理部门,以处理土地流转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法制化、规范化、合理化。
3.5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农民利益,为土地流转保驾护航。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始终以农民利益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影响农村整体发展形势的前提下,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其土地承包利益,引导和鼓励其广泛参与到土地流转活动当中。同时,政府必须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定价机制,保证其定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经营风险和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加大风险防治力度,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和应对风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活动的健康长效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 城市 区域经济 优化组合
新时期,城市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城市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对周边的区域有着带动、示范等作用,每每有新的、活跃的生产力总是会先产生在城市然后才向农村等周边区域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个区域、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因此说,城市的发展是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国家及政府部门的不间断的资金投入,城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经济也越来越繁荣,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总重要标志。城市是一个国家的固有资产,城市的经营是否完善决定着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经营城市与经营市场经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新时期发展城市区域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城市各部分资源的优化组合。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化组合就是指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作用下,应用市场化的经济手段,将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基础资产等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的组合,保证各方面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增强城市的区域经济竞争力。
一、新时期下如何进行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化组合
新时期,城市区域经济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对城市资源的合理、优化的组合,而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采用市场经济运营的方式,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基础资产等,并保证各项资源被高效的利用。因此,探索新时期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化组合对进一步实现城市经济区域化,加速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产业的优化组合
城市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和优化后会变得更具合理性,从使将城市的运作效率进一步提升,然而,如何优化城市产业的优化组合是所有城市面临的问题。
(1)增大城市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度。适当的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城市产业与产业之间不再是相互孤立或毫无联系的,增大它们的相关程度。城市紧密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城市产业运足效率,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就是要准确把握城市的主要性质以及功能,明确城市的主导产业,然后再由此确定其他相关产业,一般的产业顺序链是由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以及服务产业构成的,或者是分为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城市产业之间的相辅相成,有助于增加产业的关联度,从而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如若城市之间的产业相互孤立,那不可避免的其他城市的相关产业建立联系,这就会导致产业运营成本的增加,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2)优化城市产业利润结构,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产业调整的方式有存量调整、增量调增,增量调整即增大对产业的投资,与此同时要把握投资回报率,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产业利润的结构,尤其是水平结构,往往由于收入情况的不同而参差不齐,在规划投资使时,要注意取长补短,把有限的资金投入转化为较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利润,同时注意产业经营的集约。例如,陕西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利用工业的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升级城市产业结构,加快了城市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西安市以高新产业技术为主导产业,加快对其他产业的优化升级,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3)实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依据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在以矿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当面临矿藏资源缺乏时,如果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及时的进行转产,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说,新时期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资源情况相协调。
(二)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组合
在城市所拥有的资产中,土地资源是一项较大而且相对较具体的资源,能够创造较大的财富,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的影响力巨大,因此,新时期的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优化组合,很大部分上是对城市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1)城市产业的选址要因地制宜。在城市各类产业进行选址以及产业功能划分时要注意根据产业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划分,污染程度、技术要求、产业之间的联系等都是影响产业分布的重要因素。城市产业的选址和功能分区不仅要考虑对社会利益、产业经济效益、环境进行利弊权衡,而且要深入的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才能有利于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2)合理规划城市区域经济产业的土地结构和置换。土地作为一项比较大的资产形式,做好土地的规划有助于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土地置换是一项比较有效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例如,曾经在哈尔滨由于市区中心的地价较高许多市民难以负担,在政府部门的调整下,人们从市区中搬离,在外边建设更好的住房,这样一来不仅市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提高,经济负担减小,而且有利于政府对于市中心规划产业占地,这就进行了土地置换,达到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
(3)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城市的交通问题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要想更好的发展城市区域经济就要优化城市交通的设计方案,是设计更具预见性。
(三)城市各种资本的优化组合
城市的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本的优化组合,涉及到城市资本的聚集、重组及利用。首先要发挥城市财政的作用,体现城市资本流通及融资作用,解决好城市的交通物流问题,保证交通、流通和融通三者间的相互连通;其次,招商引资也是一项资本优化的方式,城市政府部门人员要积极游说,引进外地投资;最后,新时期城市的产业投资要讲求资本回报率,注重经济效益,促进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
二、对于城市无形资产的优化组合
城市的无形资产及城市的环境、形象、文化等,这些因素的优化整合同样有助于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城市形象的塑造,并不单单指的是城市外貌形象,更重要的是内涵,只有当城市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提升了城市的形象,所以在设计城市形象时,要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其次,要打造属于城市的形象品牌,城市的形象品牌要具有综合性和自身特性;最后,在优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要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设,讲究文化品位、文化含量以及文化的沉淀,建设城市精神文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对城市产业、土地、资本等的优化组合,加强城市无形资产形象、环境、文化等的建设及优化处理。城市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在新时期下,发展城市区域经济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地探寻城市各部分优化组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完善城市的经营方式,加快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土流失 成因分析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93-01
1彰武县乐园小流域基本情况
乐园小流域位于彰武县后新秋镇境内。乐园小流域距彰武县城30km。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2°44′58″~122°45′18″,北纬42°31′49″~420 36′36″之间,属于绕阳河流域,面积为20.98km2。境内最高峰海拔231.5m,平均海拔130~170m,流域属于低山丘陵区。
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0m m,属季风大陆性气候,为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土壤主要为棕壤和草甸土。主要植物有杨、柳、榆、梨、黄柳、碱草等,林草覆被度为32.75%。
乐园小流域总土地面积20.98km2共涉及1个小流域,3个行政村。总人口3042人,农业人口2631人,农业劳动力1983人。近些年虽进行过水土流失治理,由于资金短缺,水土流失相对较为严重。流域内有侵蚀沟13条,总长度24.61km,其中干沟长度19.32km,支沟长10.69km,沟壑占地面积124hm2,沟壑密度1.25km/km2,沟道比降平均为6%。小流域截止2012年末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39km2,占小流域总面积的20.92%。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兼有风蚀,侵蚀程度轻度面积为3.83km2,中度侵蚀面积为0.52km2,强烈侵蚀面积为0.04km2。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地形缓的耕地和林草覆盖率低的疏林地上,中度侵蚀主要分布50以上的坡耕地上,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林草覆盖率低、坡度较高的荒山。该小流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376t(km2.a)。
2乐园小流域水土流失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2.1自然因素
小流域的地形、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
地形地貌:小流域地形为缓坡丘陵,海拔在80m-310m,3°-5°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0.07%,5°以上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9.93%。地形的坡度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在45°坡度范围内,坡度大小和水土流失强弱成正比关系。
气象:降雨特别是暴雨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小流域处于温暖半湿润的季风大陆性气候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33m m,7、8两月份降雨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8%,集中而较强降雨对表土冲刷力很强,特别是坡度较大地区,对土壤的侵蚀更加严重。项目区内全年平均风速3.9m/s,多年平均≥10m/s的大风全年出现65d,大风多集中于春、秋、冬旱季,这样就产生了对土壤的风蚀。
植被:项目区现有植被覆盖率24.2%,但是疏林地面积较大,林种单一,地表在雨水冲刷和大风作用下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2.2人为因素
小流域内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植物和地貌,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水土流失,而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平缓耕地粮食生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林、草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土壤侵蚀进一步发展;
b)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造成农、林、果、牧、副各业发展失调,农民采用广种薄收方式,靠天吃饭;牧草地与载畜量失衡,过度的放牧并且只利用不管理不改良,使得地表植被逆向演替,无法恢复,长时间造成草场退化、沙化而失去水土保持功能。牧业发展形式较落后,还存在一家一户的分散放养的情况,这给牧业管理增加一定难度,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3乐园小流域治理举措
根据小流域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吸收彰武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结合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安排各项治理措施。
坡耕地面积集中,地块较大,侵蚀沟发育,针对这一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布置各项治理措施。相对于坡度较缓,土层较厚的地块实施保土耕作,坡度较大,土层较薄地块实施坡改梯工程和地埂植物带工程。
在小流域的荒坡地,坡度在30°以下,土层较薄,立地条件差,对于这样的地块,实施截水沟工程,拦蓄坡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截水沟工程完成后有当地林业部门进行植物配套。沟道治理工程主要措施采取浆砌石谷坊措施。谷坊措施的布设,能够有效控制侵蚀沟的发育,防止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谷坊布设要遵循“层层设防、顶底相照”的原则。对于覆盖度较小的疏林地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多方举错并行,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