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型课的基本环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

第1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关键词:微型课 英语教学 优质课

如何上好一节英语微型课?通过这次微型课听课活动,笔者学到了许多微型课的有关知识,为以后更好地上好微型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为什么要上微型课

上好微型课不但是新教师的入门课程,也是在职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更是每位教师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方式方法之一。微型课是近年来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考科目之一,它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测试,也是教师自我学习和业务水平提升的过程。

二、本节微型课的构思是怎样的

在备课时笔者以一节完整的英语课来备课。比如,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Reading部分。导入部分:笔者列举课文中的生词,如台风、暴雨、暴雪、地震、洪水等,从网上搜集与这些自然灾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联系当天我国东北地区下暴雪形成雪灾的新闻,自然地导入Reading内容“台湾地震”。讲授部分:由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听课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学会自救;插入游戏;模拟地震救援;总结提高;谈体会各个环节组成。课上不仅有板书,有练习,还有课上、课后作业。

三、如何依据微型课的基本要求进行上课

1.上课入题要简洁迅速

由于微型课的教学时间短,所以教师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因此,笔者开门见山迅速从导入就进入课题,假设学生对单词有所了解,听录音也快速完成,接下来是Questions部分,学生依次回答。

2.讲课条理要清晰

在微型课的讲授中,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本课就在“Earthquake”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讲解与剖析Tommy何时遇到地震,地震中他是如何表现的,最后又是怎样的结果。小结部分让学生自己总结:“What shall we do if we are in trouble during the earthquake?”教师简要讲授,巧妙启发,积极引导,最后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英语教师语言要求高

在英语微型课中,学生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师的英语口语讲解水平倍受评委的关注。英语教师的语言在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当然,教师的英语要尽可能地纯正、流畅,而这些对英语教师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课文中的生词要准确拼读,不可以读错。

4.课堂板书要简约

笔者把黑板分成三块,左边是导入生词,中间是重点词组,右边是讲解分析。黑板中间上方是本课标题:“Natural Disaster”。总之, 微型课也要讲究板书,板书内容要精心设计,文字量要恰到好处。

5.课后小结要简明

Summary: How to save ourselves when the earthquake comes? ①We should learn how to save ourselves.②We should calm down.③We should know how to sent the message out when we are in trouble…在微型课的结尾,一定要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提纲挈领的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完整,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所体会。因为没有学生,课后小结的时间完全可以由教师自己控制。

6.课后作业要体现

Home work:

T: Boys and girls, today we have learnt Reading of Unit 8.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earthquakes?(S: Yes.) T:Can you retell the passage in English?(S:Yes.) Now please remember the homework for today. 1. Recite all the new words we've learnt today. …

7.课堂组织不可少

从“Class begins,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到“Goodbye, class”,在课堂上“Good job”“Well done”“Sit down, please”等鼓励用语均应适时体现。

四、对如何上好一堂优质的微型课进行总结

1.备课

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微型课的备课对上课时间和内容的要求更高。微型课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平时一节课的内容都讲完,还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所以对所讲内容的删减和浓缩就不能含糊。微型课也要有课前延伸、课内精讲,当堂测试的内容可省略,但过程必须有。

2.以学生为主

上微型课时“此时无生胜有生”,虽无学生,但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而且要有激情、有提问、有赞扬。这点似乎像是对演员的要求,其实,教师在某些时候就是演员,但不能太注重表演,课堂毕竟是学生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3.板书

既然要有板书,就必须要有策划。上微型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板书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冗长,毕竟时间很紧。对于书写就要在平时多加练习,有些教师的书写多少年教学下来,还是如初入教坛一般,没有任何长进,这就需要平时用心练习。还是那句老话,书写是第一印象,关系到教师的整体形象,不容忽视。

4.掌握时间

时间的把握很重要,本节课笔者在时间上控制得还好。在笔者看来,时间应该完全由教师掌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来制订时间计划,语速较快的教师讲述内容可多一些,语速较慢的教师讲述内容可浓缩一些。

总之,要让一节微型课上得完美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快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只要不断努力,微型课这种新型教学训练方式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第2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可以肯定,微写作也好,微型写作课也罢,不是天降奇兵,它们一直都在,它们存在的时间远早于这些新名词的诞生。不过,既然现在冠以这样的特定名称,自然深深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功用。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时代需求和学科发展背景下,把它们放在语文研究的视野里,立足于培养公民写作基本素养的层面进行重新打量。这样的审视与打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陈出新,实现其最大化的价值追求。

由此,我们的7&8合刊拿出将近一半的篇幅刊发了浙江慈溪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组微型写作课例。这些课例,或从遣词造句入手,或从仿段入手,或从作品风格入手,或从主旨情趣入手,由语言形式到语言内容,在学而有困的写作细微处用力,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努力从不同角度诠释“微型写作课”的操作路径,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这些课例不都是完美的,但这种探索的努力值得肯定,有价值,也有意义。

编校这一组课例,我们的视点不得不聚焦在“微型”二字上。什么样的写作课例就是微型的?微型之“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微型写作课”的精义是什么?

什么样的写作课例就是微型的?从这些课例共有的特点可以窥知一二。这些课例,从微观层面构建写作课,指导学生进行微写作,把写作教学作用于学生写的过程中。这一组稿件的提供者,慈溪市教研员沈建军老师这样概括:“微型写作课,立足于学生写作过程的精细化指导,在细微处指导学生写作,在困难处解决写作问题。其关键词是:聚焦、分解、归纳、还原、反省。”上海师范大学课程论博士邓彤老师认为:“微型写作课之‘微’体现在目标的微化、内容的微化和写作教学支架的微化。微型写作课目标单纯,内容明确,环节清晰,非常便于课堂教学、活动、检测、反馈。”他们的论断,递给我们一把解读微型写作课的钥匙。

微型写作课是相对于传统写作课而言的,如果说,传统写作课以传授知识概念为主 ,强调多读多写,教学流程上庞杂费时,教学内容以写成篇文为主的话,那么,对微型写作课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它从学生的写作起点出发,切口小,运转快,教学内容是由具体的写作问题而起,重视生活情境和交际语境,课堂上学生的写作常以片段式为主。

那么,微型写作课的精义是什么呢?

第一,微。目标具体而微,强调一课一得。微型写作课的学习任务明确,一般来说,主要写作练习的内容是:写好一人一事,写好一景一物,写好一情一理,写好实用文。

第二,实。面对生活情境,面对学生学习困境和提升需求,解决现实问题。

第3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微课,又称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程具有内容短小精悍,学习方式灵活机动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满足自己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性合适的学习内容,这既可以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二、利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制作微课的方法

制作微课的软件一般包括微课大师、Camtasia Studio软件和Power Point等,结合笔者所任教学校的情况,我们一般用Camtasia Studio软件来制作微课,具体的做法如下:

1、PPT 准备。根据思路设计好需要录制的PPT。由于“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所以PPT的?面不宜过多,一般以五六幅为宜。内容要以突破某个教学重点或难点为主,力求讲清、讲透。

2、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制PPT。

(1)PPT录制准备:打开要录制的PPT和Camtasia Studi7.1.1 汉化绿色版软件,首先在Camtasia Studi 7的任务列表里点击“录制屏幕”,在选择区域里点击“自定义”,调整绿色虚线上的四方块,使整个矩形正好框住幻灯片。然后查看是否打开音频录制,如果没有右边的音量显示图,点击按钮“音频”就可以准备录制了。

(2)PPT录制:PPT进入播放页面,按下F9,出现倒计时画面,倒计时结束后就可以开始录制了。PPT演示完毕,讲解结束时,按下F9,跳出工具栏,单击“停止”,Camtasia Studi 7自动进入预览界面,点击“编辑”就进入编辑页面。

(3)编辑视频:编辑视频除了可以更改视频的大小,还能消除噪音或提升或降低或降低音量,对于一些不需要的内容还可以删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编辑。

(4)生成MP4格式:编辑好视频后,按照提示,可以生成常用的MP4格式,生成结束后,打开文件夹,复制出来即可用了。例如笔者录制了《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的微课,今后直接打开该文件就可以学习了。

以上就是利用Camtasia Studi 7软件制作简单微课的过程。当然其他微课制作软件也可以有这种效果。

三、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预习环节中运用微课。在学习的三个环节中,课前预习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对上课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预习质量的好坏对是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新授课,学生在上课之前借助微课预习,可以使学生预先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分清知识的重点、难点,通过预习,在新授课之前可以先理解部分知识点,对于新课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带着问题听课,有效提高听课的质量。例如在学习普通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第二章第1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时,由于是新授课,学生理解的难点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推导,针对这一难点,笔者制作了推导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微课,微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通过提出思考问题:给定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可表示平面内任一向量 吗?让学生探究依照速度的分解,平面内任一向量 可作怎样的分解呢?最后借助动画演示,学生直观认识到向量也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微课非常直观展示了笔者的教学设计,而且动画演示比单纯黑板画图讲解更具立体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这个较难理解的概念,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听教师讲概念时抓不住重难点的问题。

2、在复习环节中运用微课。复习环节是巩固当天已经学习过的学科知识,避免由于不及时回顾而遗忘当天学习过的知识。在复习环节去听或看微课,可以针对课堂上还没完全理解的重难点反复去听、去看,从而能有效理解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一课时,对于推导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这一重难点,尽管笔者在课堂上花了很大精力讲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应用。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无法理解透彻,针对这个情况,笔者让这些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再反复去听、去看这一节的微课,引导他们去思考微课中该定理是怎么推导的,推导过程是怎么样的,结论是怎么生成的。

第4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关键词:针灸治疗学;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49-03

一、引言

微课(Micro-Lecture)是继微博、微信等社会性网络软件之后的新兴课程形态。微课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以后是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不仅适合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也符合中国教育事业的[1]发展规律。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将已学的《经络腧穴学》和《刺法灸法学》等知识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是针灸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有效衔接,其教学成果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针灸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看病治病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条件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课堂还是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这一方式直接导致教师上课缺乏创新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完全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促进教师的“教”,提升学生的“学”。本文就将微课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其教学效果的一个新尝试。

二、微课是什么

1.微课的概念。美国新墨西哥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在2008年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1]。微课是指一种新型的教学课件设计理念,简单的说,就是“微型的授课”、“微型的讲座”或“微型的课程”。“微”更多的是强调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的“微型化”,而非仅指授课时间、授课视频本身的长或短,更不能因“微”而随意减少教学的必要环节。一般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或学习活动、主题等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视频课程[2]。微课是以混合式学习为指导思想,以翻转课堂为基本应用模式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微课的基本特点。(1)内容上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微课的特点就在于“微”,即“小而精”,微课选取的都是重点、难点等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通常在5―10分钟左右。虽然容量小而简短,但是过程完整,重点突出,讲解精练,表达准确。(2)表现形式上以视频为主。视频是微课常见的表现形式,因此录制的视频画面必须清晰,后期剪辑配音也都需精益求精,制作出来的视频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兴趣地去学习。(3)应用模式上强调学习的即时反馈。微课强调学习者的即时反馈信息,正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测验与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样。在微课的设计中也具备了在线测验反馈功能,用来随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微课中常以自动计分测验来检查学习者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4)设计技术上强调网络化和交互性。微课在设计上具备比较完整的教学环节,如概念导入、知识点讲授、测验练习、反馈打疑,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学习内容或路径的选择,可实现自主适应性学习,学习者可自主控制学习的速度和进度,在操作方法上可点击、拖曳、选择、填写、反馈,并且以网页浏览器、动画与视频播放器为主要工具,实现了网络化和交互性。

三、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此外还包括智能语音解说(旁白或画外音)、PPT、反馈式测验、课程管理系统等形式,并包括学习清单和学习活动的安排[3]。微课设计和制作主要包括课题选取、教学设计、视频制作、课后习题。

1.课题选取。微课主要是在短时间内让学习者能够学到某个知识点,因此微课选题往往是众多知识点中的要点、难点或是兴趣点,微课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归纳总结、题型精讲、教材解读和技能演示等。比如针灸治疗学中有很多的慎刺穴位,包括睛明穴、风池穴、风府穴、天突穴、中府穴等,针刺时都需特别注意角度深度等问题,因此这些穴位的解剖、针刺手法、注意事项都是很好的课题选取点,可归纳到针灸治疗学慎刺穴位这一板块。

2.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的要点就是尽量减少学生负荷,知识点要简明扼要,思路清晰。比如针灸治疗学慎刺穴位之睛明穴的微课制作,课件分为五大块内容,包含睛明穴概述、定位、解剖哟巍⑸鞔谭椒ā⑿〗帷J紫燃虻ジ攀鼍γ餮ü榫、功效、主治;其次配上穴位图片,以及穴位定位视频,让学生能快速找准穴位;再次介绍穴位解剖层次,深层结构有内直肌、眶脂体、筛前动脉,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穴位解剖结构;慎刺穴位的操作是此微课的关键,所以把具体操作手法制成演示视频,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掌握此穴位的操作方法;最后小结慎刺穴位操作注意事项。微课即制作完成。

3.视频制作。视频的制作是微课的关键内容,只有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视频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这样的视频才能算是优秀的视频。然而如何制作一个精美的视频却是个技术活。制作微课所需要的基本硬件设备包括带麦克风、摄像头的普通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必要的剪辑、录音、录屏软件,如Camtasia、会声会影等。那么比如睛明穴的视频录制,使用Camtasia Sutdio自带的录屏功能进行微课片头、及睛明穴PPT的录制。采用计算机话筒录制声音。在录制声音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外界的干扰以及录制者的原因卡壳等情况,导致录制的视频时长可能会偏长。但是在后期制作时,可以通过剪辑把模糊的画面及声音停顿的地方切掉。视频及录音的整合还是使用Camtasia Sutdio软件,把片头和授课过程整合,把录音机录制的声音整合,最好再在屏幕下方添加字幕,最后渲染输出MP4或WMV格式,时长大约为5―10分钟。

4.课后习题。每个微课后面可根据知识内容搭配配套习题,学生完成微课学习后可在任意时间登录平成习题,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进行难点、重点的各个突破。

四、针灸治疗学微课教学应用

1.当前针灸治疗学存在的问题。(1)课时长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目前中国多数高校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教师学生都缺少创造性、创新性。在课堂上,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每节课45分钟的授课时间甚至很多教师会连着上二三节课,在长达两三个小时中不停讲授,必然会造成视觉疲劳与听觉疲劳,学生就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讲,因此打瞌睡、聊天、玩手机就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的现象。(2)学生难以在课堂上真正理解知识点。因为教学大纲及课时等多种原因,包括《针灸治疗学》在内的中医课程,多数中医院校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都只是由教师讲授一次,不管学生是否真正听懂内容,下课时间一到教师就走出课堂。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教师由于各种课题的压力并没多少时间去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世界,因此就造成教师不找学生,学生也不找教师,而等到期末的时候教师会进行一次所谓的划重点,对某些重点难点再简单讲授一次,然而这时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也只是机械地记忆,并不是真正去理解知识点。那么在此种恶性循环下,学生能否掌握知识点完全就看个人的听课状态及领悟能力,进一步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越来越肤浅,后果极其严重,尤其是对于针灸治疗学这种要指导临床的基础课程。

2.针灸治疗学与微课的结合。《针灸治疗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俗话说针灸治百病,因此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学科的各个方面。知识内容不仅与《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有所重复,更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学科里的某些疾病治疗重复。因此在知识点的设计中,就可避免这些重复的教学内容,着重将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治疗特色、取穴规律及临床经验化为重点、难点,做成一个个微课专题讲授,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接受这些知识点,以便学生将来在进入临床后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在诊疗疾病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按证型辨证_针灸处方[4]。

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由一个教师负责整本《针灸治疗学》的讲授,而面对内外妇儿等众多疾病,因术业有专攻,教师的研究领域还是多有侧重、各有专长。因此不同专长的教师可以负责不同课程的微课制作,谁制作谁讲授,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交叉,又有利于制作微课对教师能力的考验。[5,6]

此外,微课还可以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更方便地在课外任何时间进行观看。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把课堂“翻转”,即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以往学生都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而翻转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进行学习,而且是自主的学习。课堂不再是一板一眼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听讲,而是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学生课前课后都要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基于此教学模式,学生能更多地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7]。因此翻转课堂在某种意义上就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学生将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及中心,教师也不再是主动讲授而背负的责任是去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继而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8]。

五、结语

微课的制作对于针灸治疗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及历练过程。从最初的课题选题、写脚本,到教学设计、找素材、整理资料,再到视频制作及配音剪辑到最后的教学实施,这每一环节都是教师的能力体现又是教师的创新理念体现。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微小而精,以微及全,非常符合当下学生的学习习惯;而翻转课堂所创造的自主学习环境,所具备的交流互动、即时反馈等特点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事业应当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部分,学有所获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去实施教学。在这方面,微课及翻转课堂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杨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4]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1-15.

[5]王野.微课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47-148.

[6]王朝辉,齐伟,李铁,等.基于系统整合理念的《针灸治疗学》理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379.

第5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一、微 课

场 景

N校正在举行微课展评,来自语数英、音体美等诸学科的五十多节微型课堂视频一一展播,评委们逐一点击评议,数说亮点,作出评价,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微课作为该校的一种创新形式,广泛运用于教师的微格反思、教学研讨和教学资源,有的甚至成为学生自学和家长辅导学生的资源。随着拍摄技术工具的普及,将教学中间意外生成的妙趣,及时拍摄下来成为可能,加之微课视频的制作简单,因此,这一形式在该校一经宣传,迅速成为校园的时尚,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分析与思考

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课。学生倒也不见得少,一般都是常态班,小就小在时间短,5—8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教学内容也少,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字词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教学,展示智慧。

微课评什么?N校的微课评价单上列着这么几项:1.教师部分,包括教师的基本功和教育机智;2.学生部分,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发展情况、学习方法与过程表现,以及情绪情感和学习态度价值体现等;3.教学活动,包括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效果与评价等。看这个评价单,除了评价的课时间限定在几分钟之内,其他环节跟整节课的评价要求没有太多区别。

微型课严格地说只是平时常说的一节课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其本身指向于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者展示课堂中的一个片段。微课相当于一堂课的一个切片,通过这个切片,可以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心智的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是如何助学的。当然,更可以看出教师在导入、组织、拓展,以及在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育智慧与策略。

微课研究的优点很明显,就是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教师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此外,对于有些微课所讲述的知识点或者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甚至不妨将其作为自己班级学生学习的资源,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在某一知识点上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资源。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所以,“微课”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成为一种新型且更加便捷、实用的教学资源。

微课最适用于教研活动,比如围绕识字教学,主持人可以播放几个识字教学的短片,大家讨论其中规律性的做法,这样省时高效,方便适用,避免了传统的观摩录像课例花时过多的问题。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见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丰富教研的形式和内容。

二、微型课题

案 例

新学期开学不久,某校了新学期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征集告示,几天时间,老师们就完成了选题、搜集资料和撰写课题计划书的工作。经过专家团队审核,于一个星期后,举行了隆重的个人课题开题仪式。其中80%以上的课题通过了审定,正式开始了课题研究之旅。细看课题目录,课题的新颖细腻让人刮目相看,比如有针对课本插图的使用策略的研究,有提高课前预习效果的方法研究,有小学生课间活动引导策略的研究,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等等,范围涉及学科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阅读推广等各个领域。

分析与思考

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又称个人小课题)在时下不少地方的学校正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微型课题能获得许多教师的欢迎和热爱呢?微型课题盛行的背后给我们能提供怎样的启示?

说及课题研究,不能不回顾过去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一般由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国家教育部等教科研部门牵头主持的各级课题研究,目标指向于一些教育理论的验证或者教学论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些课题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小学教师是以配角身份参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师至多算是专家们的“手”和“脚”,具体怎么走怎么做,仍要听从“大脑”的指挥,更重要的是,一些实验成果往往难以推广使用,留给教师的只是一两张证书和奖牌而已。这样的教科研教师视之鸡肋,甚至嗤之以鼻。

随着教师们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理解,加之社会对于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些都激发着一些不甘平庸的教师积极寻求解决教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设立个人课题,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这些教师的自觉行动。事实上这种科研自觉,恰恰是科研行为发生的最重要的条件。他们提出的“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反思即成果”,恰恰与新课程理念中提到的“行动研究”思路如出一辙。事实上,从国际上的教育科研走向来看,也是普遍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象牙塔逐渐走向平民化,注重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普遍趋势。微型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自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应运而生。

那么,怎样才是微型课题研究呢?目前定义很多,但大抵意思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型课题研究本质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微型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尽管微型课题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规范和完善,有待组织化、制度化,但它不失为一种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方式。

目前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大家只是对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特征做了一些零星的概述,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明确界定。另外,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提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微型课题的提法不恰当,不如用“小课题”或“个人课题”更能说明问题。还有的人认为,微型课题研究的切口小,过程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最多是一种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这些都需要理论工作者关注和提升,给以理性的定位和认证。但无论怎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微型课题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教育素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

三、微型讲座

场 景

一群教师围坐在一起,一位教师对着屏幕讲解绘本阅读。一张张幻灯片展示着绘本的由来、绘本的功能作用、绘本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己在使用绘本时的心得体会,中间不时穿插着学生绘本阅读的活动图片。教师讲解生动,有理论有实践,课件美轮美奂,图文并茂,精彩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有些老师则忙不迭地记录下幻灯片上展示的许多精彩独到的思路。原来,这是学校老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的微型讲座。

分析与思考

讲座在我们传统的意识里具有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觉得举办讲座是一些大学教授或者名师们所做的,普通教师只能扮演听众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学术平等的思想正在人群中弥漫,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一线教师因为占据着实践舞台,因此往往有许多宝贵的经历和策略,针对这些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智慧经验,不加以总结推广,实在可惜。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和学校逐渐认识到这一资源,因此,他们在原有的教研活动基础上,加以提升,逐渐形成了教师微型讲座的学习研讨模式。

微型讲座的“微”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指话题小,二指时间短;两者相辅相成。微型讲座大都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微型讲座的话题要“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首先,要能提出和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给人一些启发。问题要从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来,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解决。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是自己独立思考(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他人或与他人合作探讨的过程。其次内容要充实,一个好的微型讲座,应该充分体现四个含量:学科含量、人文含量、理论含量和实践创新的含量。因此,微型讲座不仅关注实践,而且关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仅关注自己的实践尝试,而且关注别人的实践成果。再者构思要新颖,一是拟题求“新”,一开始就吸引住大家的“眼球”,如《做一位会“偷懒”的老师》、《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选材求“新”,例证不仅要典型,还要力求新裁。采用大家熟悉的例证时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三是结构求“新”,同样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效果会别出新裁。 四是表述讲“效”,表述是将构思外化的过程,讲座的外化不仅体现在文稿的“写”,最终要体现在文稿的“讲”上。因此,微型讲座必须充分关注口语的特点,利用口语的优势。微型讲座的语言应该是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和富有表现力的。语音语调和表情的运用成为直接影响讲座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外的研究表明:通过这两个方面传递的信息量可以达到口语传递信息总量的90%以上。微型讲座应该讲究口语表达的技巧,追求理想的视听效果。

微型讲座的盛行一方面因为起点低、操作简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的人生需要,为教师展示智慧经验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此外,学校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有益于教师之间的智慧共享、互相学习,实质上是在打造一个学习共同体。

第6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关键词 微课;协同教学;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53-02

Abstract The micro resource is not equal to the micro-lectures, com-plete micro-lectures includes micro resource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tegrate learning ac-tivities, learning evaluation into the micro lesson learning resources, through the teacher role play, team teaching,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Key words micro-lectures;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icro-lectures design

1 前言

在实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际,随着混合式学习的逐渐盛行,微课程成为当前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微课因短小视频的表现形式而得到推崇,因此,很多学者误认为微课就是微视频。这种认识仅仅强调微课的“微”,而忽略了微课的“课”,简单地将微课归于学习资源[1]。因此,微视频作为微型资源只是微课的组成部分。同时应重点设计微课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微课不同于普通课程,需要微课制作人员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保证学习者在微课应用过程中的效率。

2 教师协同教学与微课设计

协同教学理念与机制 美国华盛顿大学普林教授认为,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两个以上教师合作担任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教学[2]。我国张德锐教授认为,协同教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协同计划与合作,对某一领域、主题或某一单元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3]。协同教学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为提高教学质量,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教师,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组成教学团队;

2)设计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建构网络课程,合作开展团队教学,合作完成一门课程对应多个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4]。

上述观点说明教师协同的目的、教师协同的方式因教学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微课的微型特点,使其与普通课程设计中教师协同的方式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教师的协同不应只是简单的分工合作,而应有更多的多个教师协同参与同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微课结构与特征 微课是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呈现某一节课的教学全过程的视频片段,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测试题、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共同构建一个让学生轻松学习的学习资源,相比教师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测试题等教学资源,效果更优,也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内容简短、课题鲜明,轻松、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微课还具有如下特点。

1)时间短: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微课最佳的时间长度应在5~8分钟。

2)内容少:微课主要针对某一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教学过程,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出课堂中精彩的教学环节及内容,强调教学过程的短小精悍。

3)总容量小:微课的视频及配套的资料课件常在网络上以流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保证其运行速率,一个完整的微课一般总容量是几十兆。

上述内容强调了微课的“微”以及微型资源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如何将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和多元的教学评价融入微型资源中,使“微”课成为真正的微课,是提升微课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3 基于教师协同教学模式的微课设计

微课的碎片化内容组块、学习时间等特点,使微课的设计与普通课程设计有所不同。结合教师协同教学模式设计、开发微课,主要包含课程分析、设计开发、教学计划制订、个性化教学实施以及微课评价与修改等环节,其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分析 微课针对特定的主题,如某个知识点、核心概念等,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而且学习者很感兴趣,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微课课程分析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微课的课程分析也是对微课进行前端分析,包括课程需求分析,要确定微课的类型,采用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案例、事件等,很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学习者特征分析,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认知风格、认知结构等;知识点分析,要在教学内容众多的知识点中提炼出重点、难点或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微课目标;辅助资源分析,微课除教学视频外,还有多媒体教学素材、课件以及教学评价等相关的支持材料。

微课设计与开发

1)课程内容分析。分析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使碎片化的微型资源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不会因为知识内容的组块、划分,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惑;确定微课内容的类型,如知识讲解型、技能演示型、总结归纳型、知识拓展型、方法传授型、经验交流型等。

2)协同教学设计。微课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成为微课设计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教师协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驱动学生应用微课持续高效地学习。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信息技术”第三章“Excel数据整合”一课教学中,利用“多个教师角色扮演协同教学的方式”,教师分别扮演“新闻编辑”“数据达人”和“读者”的角色,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数量”的案例,在多角色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完成核心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一个人文性较强的案例,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

3)微课关联。在设计制作微课前,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组块,以尽量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同时,碎片化的学习资源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的关联性较低、不够系统。本文试图通过知识地图或者概念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自己学到了什么以及将要学什么,强调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和情景线索,任意选取、自由组合微课的内容、活动、资源以及学习评价等,打破“从头开始学起”的常规模式,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微课评价与修改 微课的评价应从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三个方面考虑[5]:

1)微课的教育性应从学习对象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教学主题是否突出,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序,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恰当等诸多方面系统考虑;

2)微课的技术性包括平台环境的技术性和微课本身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如视频制作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课件、视频画面布局是否合理美观等;

3)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将微课投入实际教学,采用技术接受模型,获取学习者的评价,并做出价值判断。

最后,根据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等多方面的评价信息,对微课进行调整完善。

4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受到广大数字化学习者的认可。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技术门槛较低,制作的形式和风格也丰富多样,但制作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微课制作人员只关注微课中的“微”,而忽视了微课中的学习活动设计。笔者认为,学习者在工作、课外等碎片时间学习,不仅要保证其高效学习的连续性,还要注重碎片化知识点之间的连续性。相信随着微课数量的增加和微课网络平台应用功能的日趋完善,广大教师的微型协同教学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2]Bickford D J, Vleck J V. Reflections on Artful Teach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1997,21(4):448-472.

[3]张德锐.协同教学: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5.

第7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05—09【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01

一 引言

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来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就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由此带动了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在全国各地开展。“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便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和应用一个典型,该活动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以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为宗旨,分为文史、理工、高职高专三大类。截止2013年6月28日,全国参赛高校1600多所,参赛选手12000多名,参赛微课作品总数超过一万件。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具有活动周期较长、参赛选手众多、竞赛形式多样、作品类型丰富、以应用引导建设、示范辐射面广等特点。但具体而言,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如何?高校教师制作微课主要方式有哪些?微课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应用情况如何?参赛教师对大赛机制及活动平台又有什么反馈意见?这些都是本研究予以回应的问题。

二 文献综述

有关微课的提法,国内外并不统一。如Micro-lecture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创,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Educause将微课定义为“一节的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在被用作在线、混合或面对面教学的一部分时,这些简短的课程就成为学习活动的点缀,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课程主题的学习。

国内关于微课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的提法,但其涵义不尽相同。刘运华等人在介绍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中提到微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此外,张静然对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姚正东对微课程的设计做了初步的探讨。

可以看出,由于实践领域和研究背景的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微课定义、视频时长、组成资源、表现方式、应用目的等问题的看法尚不一致。本研究将依托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采取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试图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首届高校微课建设与应用现状,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三 方法与过程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版本,同时辅以内容分析法提炼反馈意见。问卷于2013年6月6号,并于2013年7月1日回收,有效样本总数527份,问卷有效率94.11%。

数据分析分为两部分:描述性分析部分描述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交叉性分析部分描述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对微课认识的差异性。

2 研究工具

为了解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调查问卷从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即参赛教师对高校微课的认知状况(包含参赛教师对微课的概念、内涵、特点、分类、趋势的理解)、参赛教师微课制作与应用情况、参赛教师对微课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建议(包含微课作品的使用情况、平台功能建议、评价激励机制等)。

3 样本分析

参与调查的527名高校教师的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四 结果与分析

1 高校微课建设的基本情况

(1)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现状

对于微课的概念,参赛教师认可度最高的微课特点依次为主题突出(77.61%),短小精悍(66.41%),以微教学视频为核心(56.93%)等。

在微课资源构成方面,问卷所列举的9种资源形式中,教学视频以84.44%的认可率高居榜首,其次为教学设计(79.51%)、教学课件(74.38%)、教学素材(49.91%)等,从数据可以看出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是微课的核心资源形式,其中教学视频是重中之重。

微课到底多“微”才算恰当呢?调查表明:高校教师普遍趋向于16~20分钟的微课(39.28%),11~15分钟其次(34.54%),21~25分钟(11.39%),6~10分钟(11.01%),25分钟以上(3.61%),1~5分钟(0.19%)。总体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10~20分钟的微课是比较合适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大赛评价机制的导向(参赛通知中微课时长规定)作用,其二是11~20分钟的时间段能让老师讲清讲透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而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保持度也较高。

根据常用的教学方法分类,微课可以分为很多种,调查发现,高校教师目前教学中最迫切需要的微课类型为探究学习类(51.42%)、启发类(46.3%)、演示类(39.47%)、讲授类(39.28%)、自主学习类(37.95%)等。

高校教师对于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持乐观态度。83.87%的参赛教师认为微课在高校将有“较好”或者“很好”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教师对微课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参赛教师微课制作现状

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己有研究者归纳出以下四种微课视频的制作方式: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DV或者手机等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三是由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二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

调查发现,63.38%的微课制作者选择将这几种方式混合使用,居高校微课制作方式之首,其他制作形式的微课依次为视频拍摄式微课(38.9%)、录屏式微课(28.5%)、动画合成式微课(20.5%),而直接从原有完整视频课例中切片剪辑成微课的方式最少(14%)。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传统的完整视频课例未必适合制作成微课,因为其设计制作的理念和微课的本质特征(短小精悍、高度聚焦、适合学习学习等)不完全符合,因此这种切片式的微课制作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在某程度上可以盘活优化原有的成品视频资源库,但并不受老师的欢迎。

从参赛教师选择微课内容来看,选择以某个教学环节、活动或进程以及教学重难点作为参考内容的比例分别达66.98%和64.9%,其他如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的章节课时内容等比例较小,分别为31.69%和20.11%,这说明参赛教师在选择内容时知识点偏向零散化的特征较明显,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微课制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课制作相对容易,而单元化、体系化的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还不成熟;二是大赛评价机制导向作用:首届大赛规定是以单个知识点的微课作品为主。

微课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9个环节:①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②细化微课知识点;③微课的教学设计;④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⑤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⑥微课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⑦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⑧设计制作微课配套资源;⑨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

在以上环节中,参赛教师认为微课制作过程中重要程度最高的环节依次为微课的教学设计(84.63%)、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65.09%)、微课教学活动的实施(53.13%)、制作课件(44.97%)、细化知识点(40.04%)、视频拍摄或录制(33.97%)及后期编辑优化(32.83%)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最重视的还是微课的教学设计以及主题的确定等教学层面的内容,而对微课的制作、编辑和美化等技术性环节居其次,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课制作、设计先行”和“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是艺术”的理念。

此外,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实践应用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占53.13%位列第三位),这说明:微课建设的目的是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应用,而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因此,“以用促建、应用引领”微课发展,正是本届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实践证明:微课资源也只有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应用中才能得到进优化、丰富和完善,实现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特别是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微课视频制作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和软件工具越来越简单化(特别是可汗式录屏式微课制作工具的出现,微课制作技术与成本大幅降低,教师可以一个承担微课设计者、拍摄者、活动实施者和后期编辑合成者等多种角色和任务),但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却是技术层面的,例如52.18%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如片头片尾、画面效果、字幕显示等),48.77%的教师微课视频的拍摄难度大,制作成本较高,而只有32.83%的教师反映微课选题、确定知识点困难,只有13.85%的教师反映尚未掌握教学设计方法。这说明目前微课制作的技术门槛对一线学科教师而言尚高,需要更多专业技术培训支持或者简便易用的工具。

与之对应,教师认为自己微课作品中的不足也主要反映在技术层面上,如视频镜头单一,表现形式不够丰富(52.75%),微课视频画面不够清晰(36.05%),其次才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32.07%),提供的配套资源不够丰富(28.27%),师生互动不够(27.89%),微课教学设计创意不够(27.51%)等,进一步验证了教师需要微课制作技术支持的结论。

(3)参赛教师对微课大赛及平台的建议和期望

在本调查实施之时,全国高校微课参赛作品上传已接近尾声,参赛作品总数接近10000节。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微课作品,参赛教师是如何利用的呢?调查显示教师点播/查看自己的微课活动最多,其次为点播/查看别人的微课,评价(含推荐/引用别人的微课),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微课,最后才是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微课,可见参赛教师对微课的应用停留在单纯比赛层面的较多,围绕微课开展的同行交流及教学活动稍少。各项具体的频率指数见表2。

调查发现,对于首届全国微课教学大赛的作用,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是以下几点:有利于同行交流借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6.34%);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79.32%);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展现教师风采(65.46%);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63.38%):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与研究水平(53.51%)。可以看出,以上几点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只有26.19%的教师表示赞同。由此看来,本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导向还是偏向于微课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水平方面作用,而对高校微课最直接用户和最庞大的使用群体_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与课堂教学变革等方面关注度和导向不够。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资源建设方式和教学应用模式,参赛教师普遍期盼建立更完善的立体化激励评价机制体系来宣传推广其理念和实践,如绝大部分(84.63%)的教师希望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证书奖励,66.98%的教师希望比赛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61.1%的教师希望有奖金奖励,56.55%的教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被推广宣传,48.58%的教师希望得到政策支持和优先立项等。

本次比赛的所有活动和环节都是基于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网站平台进行的,该平台设计理念和技术较为先进,具有参赛选手实名注册、用户管理、作品上载、审核、微课展播、交流评论、专家评审、成绩公布等多重功能。但调查表明,平台还存在:微课太分散,没有形成专题化微课程体系(63.19%),没有提供微课及配套教学资源的下载功能(39.28%),微课分类和检索仍不够便捷(37.95%)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2 高校教师对微课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交叉性分析选取了教师基本信息中5个自变量(参赛教师的性别、教龄、专业、技术职称、接触微课时间长短),5个典型因素进行交叉分析,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具体运算值见表3和表4。

(1)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参赛教师自己微课满意度差异性

表3中的数据显示,不同专业、教龄、技术职称、接触微课时间长短与教师对自己的微课满意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的教师对自己的微课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其Pearson卡方值为0.045,差异显著。具体来说,相比女教师而言,男教师对自己制作的微课满意度更高一些。

(2)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差异性

由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性别、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教龄的人对微课视频时长看法有显著不同,如表3,P值为0.011,小于0.05,即:教龄越长的人喜欢高校微课视频更长一点。

卡方检验表明参赛教师接触微课时间长短与其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关系重大,如表3,D值为0.002,小于0.01。其中,接触微课时间越长的人倾向于高校微课视频的时长越长。

(3)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在教育教学未来发展前景的态度差异性

表3的数据显示,所有教师,无论性别、专业、教龄、技术职称及接触微课时间长短的教师对微课的态度均是乐观积极的。

(4)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核心组成要素的看法差异性

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课核心组成要素依次为: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那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这个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呢?如表4,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发现:

①所有老师对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是微课的核心组成资源的看法是没有争议的;

②然而男女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核心组成资源看法不一样,卡方P值为0.019,具体而言女教师更认可教学设计作为微课核心组成资源;

③不同教龄的人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核心组成资源看法差异显著,卡方P值为0.036,教龄越长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多年上课经验丰富,驾轻就熟,无须对微课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而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来说,则认可教学设计作为微课核心组成资源,对微课教学设计非常重视。

(5)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差异性

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课比较重要的开发环节依次为:微课教学设计、微课主题的选择、微课的应用实施,那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这个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呢?如表4,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发现:

①所有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最核心开发环节这个看法是一致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②不同专业的教师对微课主题(内容)确定是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卡方值为0.036。文史类教师相比理工和高职高专类的教师更看重微课教学主题的确定;

③不同性别的教师对微课的教学应用实施是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存在异常显著的差异,卡方值是0.000。其中,女教师相对而言更看重微课的教学应用和实施环节。

五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对高校微课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微课制作水平以及对微课大赛的反馈建议三方面均有了一定认识,下面分别加以总结阐述,并提出建议。

1 高校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

(1)高校微课核心是微视频,时长定义受评价导向

此次调查中发现,84.44%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微视频是微课最核心的资源形式,与此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也是必备组件,赞同率均在70%以上。其实在教育领域,也已经有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探索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以及效果,范福兰等人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显示,70.5%的学生认为交互式微视频资源能够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而文字、音频、图像等资源形式少受青睐,这说明在流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微视频作为一种可用的教学资源形式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调查发现,超过70%的人认为11~20分钟的微课对于高校微课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差异分析显示教龄越长的人、接触微课时间越长的人喜欢微课时长更长一些;此外,胡铁生等面向2013年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的微课视频时长85%分布在10分钟以内,其中75%集中在5~8分钟之间:其高校和中小学微课时长定义如此不同次,除了与二者微课应用对象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因为其大赛的评价导向机制根本不同,导致了对微课不同的时长定义。也有研究者认为不同学科的微课其时长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文科因为其更多的情景导入、涉及面较广而不如理科微课那么简单直接,因而文科微课视频时长平均长于理科微课。

(2)高校微课功能定位偏向于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

调查中有人表示微课不仅要帮助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首届全国微课大赛的作用,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还是偏向微课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对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却导向不够,但是不能否认学生才是微课的终端用户。

此外,梁乐明等认为微型课程针对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时间和规模都是微型的,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应该说,在微课的功能定位上,教师专业发展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兼而有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先教师后学生”也是一条循序渐进之路,体现着由“建”到“用”的思路转变。

2 高校微课制作水平现状

(1)微课制作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技术方面的,如52.18%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如片头片尾、字幕等),认为自己微课制作不足也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如镜头切换、后期编辑等。这些数据表明一线教师急需微视频制作技术方面的指导,一方面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培训,能让教师灵活选择、综合使用;另一方面应该使技术门槛尽量降低,选择简便易用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如录屏软件、PPT课件、视频编辑软件,只有降低技术门槛,更多的教师才能自觉地参与到微课的建设中来。此外,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通力合作,从这方面看来,微课也为教育技术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和挑战。

(2)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本次比赛中,84.63%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如视频、课件制作等。在评审过程中,从部分专家的评语中可以看出,也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取向,有些作品教学内容虽好,但是因为技术表现不到位,导致微课作品评分过低。但随着技术培训力度的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教育技术人员的加盟,微课制作将从最开始的注重技术表现逐步过渡到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面。“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却是艺术”,技术只是手段,教学才是本质。从形式到内容,微课的设计制作将逐步深化。

(3)微课制作没有突破传统课程开发模式

在微课视频制作方法上,63.38%的微课制作者会采取“混合式微课”制作方法,采用多种视频技术合成,制作方法上较纯单一拍摄式微课方法有所创新,但是在微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学设计理念上仍然不能脱离传统课堂教学束缚(如相当一部分高校参赛微课仍是片段课、精课品、浓缩课、公开课,只是形式上“微小”了),大部分还是课堂讲授式微课,教学配套资源不齐全,微课视频的交互性不够、系统平台缺乏对学生学习诊断和记录功能。总之,能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先进微课教学设计理念指导微课作品仍然缺乏。

3 高校教师对微课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建议

(1)以用促建,微课资源的教学应用实践是根本

当前高校微课的数量相对丰富,但应用还处于浅层次的探索阶段。虽然本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设计论证之初就考虑到微课的教学应用,但由于相关的理论研究、操作模式、应用指导与技术培训等方面仍显不足,高校微课建设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建多用少”的问题。如何突破?首先,将微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本研修资源,形成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其次,微课程可为创新型教学模式提供资源支持,如颠倒课堂、个体差异学习和自定步调学习等,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最后,微课可作为新型学习理念,积极开展微课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以用促建,以教学需求与应用实践来引领微课建设的有序发展,切忌走上“重建设轻应用无研究”的老路。

(2)微课的后续发展: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

调查显示,63.19%的参赛教师认为目前大赛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微课资源太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微课程。很多高校教师也期盼能尽快实现高校微课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的导向开发,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精品微课程并示范推广,方便师生系统使用;呼唤微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希望专家给与指导,进行微课的主题研讨;希望大赛能够常态化,重视后续推广与资源的共建共享;资源建设的方式从行政主导逐渐向行业指导转变。

(3)平台需要更强健,技术支持待完善

健全的微课平台是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平台的功能除了满足参赛教师上传、修改、微课作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参赛教师针对微课资源展开的交流、共享、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应该为参赛教师提供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然而,与可汗学院相比,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平台还太单一,仅是资源提供和展播,并未从学习者角度和学习为中心来设计开发,如诊断功能、交流功能、学习记录功能、虚拟社区功能等缺失,而且目前的微课数量少、没有形成体系、资源的开放力度不够。

(4)参赛教师呼吁大赛评价机制更加多元化

微课作品的评价机制具有导向作用,权威、多元的评价标准正是参赛教师的诉求。教师提出目前的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理工类与文史类、本科与高职高专类的微课不应该使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网络评价比例占到五分之一,水分较大,有失公平;呼吁首届微课比赛能够提高获奖比例,以示鼓励;评审专家点评公开化,有人建议决赛能现场直播点评;建议奖项设置的更丰富一些,除传统的一、二、三等奖之外,可以设置最佳教学设计奖、最佳技术奖、最佳创意奖等等;也有人质疑评价标准的权威性。此外,现行评价是基于同行和专家的视角,唯独没有学生的评价和体会,这是活动设计的一个明显不足。

第8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关键词]微型课微型课认识微型课备课微型课需要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31 

最近两天,我校有幸承办了市英语“微课型”优质课大赛。这是我校有史以来第一次承办此类活动,市区和各县很多教师都前来观摩,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师更是兴致高昂,积极前往,这是学习和充电的好机会。在此次活动中,很多老师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他们的课堂有趣、形象而真实,基本功过硬、准备充分、板书潇洒、神态自信、设计合理、顺理成章,尤其是流利的英语口语让人自叹不如,听他们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赛后看看别人,对照自己,感慨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也有个别教师也许是准备不充分,也许是基本功不够扎实,也许是学生不够配合,也许是缺乏比赛经验,太多的也许,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令人遗憾。不管怎样,这次活动让我能从中发现很多自己的问题,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下面对英语“微课型”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微型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称为“微课堂”。 它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少、教学时间短、教学设计完美、课堂富有吸引力、学生活动高效。通过“微课”,每位教师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快速地传授给别人,“微课”在英语创新教学中起着一个“领头羊”的作用,代表着一种很时尚或者说是很前沿的东西,可以去模仿、交流和学习;它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微课程主要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适度的课堂教学,以方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掌握基本知识、突破重点、难点。微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微课程要实用,值得去学,通俗易懂,就像把一个哲理绘制成一幅生动的漫画。有教师认为“微课”是花架子,没教学效果,对高考没什么作用,这种认识是不够的,没看懂它的实质。 

其次,教师如何精心准备“微型课” 

这次指定的“微课”类型有三种:阅读课、词汇课和语法课。拿到材料后,教师首先做的是熟悉材料,然后根据微型课的基本形式、要求和特点,理清思路并借助于网络、书籍、身边的事例、他人的经验完成属于自己的设计,重要的一点是要突出时代感;找同行、专家指出意见,虚心听从他们的建议;通过反复试讲改正不足,使自己的设计各方面符合“微课”的要求。通过观摩,我们教师得出结论:相对来说,阅读课新意很少,大都是相关图片引入,课文预习,听力训练,由浅到深设置问题、判断、提示复述和表演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课型关键在于创新。词汇课是最能吸引人的课型,设计前卫,学生兴趣高昂,要求学生参与的程度不深,听听、读读、写写、填填,省脑子。这种课型要求课件设计水平高。语法课是最难讲的课型,学生不感兴趣,专业术语难读、难懂,学生听不明白,设计不好没意思,学生参与程度差,这种课型设计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三种课都要有亮点,如果没有亮点,很难赢得评委的欣赏。 

再者,微课需要教师素质提高 

第9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关键词:整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汇编语言

1.前 言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两门较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软件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它是后继计算机语言课、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也是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较大的两门课程。原来的两门课程虽侧重点不同,但有些内容也有重复现象,况且两者有密切联系,如果分开开设,则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框架及系统语言有总体的认识,教学效果也不好。这对本来就难学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老师和学生无疑都是一个挑战。面对这种困难, 结合着我们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认知规律的了解, 我们尝试将这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 将它们放在一起可减少两门课程的为数不少的重复内容, 从整体上看学生的课时减少了, 可是对这两门课的学习时间却没有减少, 使教学更加方便, 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提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这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我校课时压缩迫使课程改革.

[1]好多高校都在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 减少课程总学分, 拓宽基础, 加强通识教育。在这种趋势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课时减少后, 教师既要介绍复杂的指令系统, 又要介绍程序结构,  难免会顾此失彼。通常学生学习结束后, 还不明白这门语言的用途, 并且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对后续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产生畏惧心理。从内容上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都对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汇编语言源程序的基本构成以及与外部设备的接口问题进行了讲述, 有很多相连之处。因此, 将这两门课程合并, 优化两课内容, 有利于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 也有利于教学。

2.合理安排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内容.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有好多知识点是重叠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内容主要是微处理器的结构、8086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把这些知识点都包含进去。 (如表 1 所示)

[2]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势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较为合适呢?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微机原理、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该书通过80286、80386、80486、Pentium和Itanium(安腾)微处理器和IBM PC机的硬件和软件分析以及总线技术,阐明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以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芯片与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方法。同时还包括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接口技术两部分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微机应用系统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设计基础,接口技术是微机应用系统硬件组成的基础。该书内容较全面,实例丰富。学习微型计算机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接口技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该书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同时,列举了大量典型而有意义的例题和习题。更加注重实验环节。

[3]这门课程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实验是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前几周把实验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充分准备。一般我们对实验的要求是:硬件原理图、流程图、调试成功的汇编语言程序。从我们实验课堂来看学生都很重视,而且大家对实验的兴趣也非常浓厚,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去。通过实验的实战练兵,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微机原理系统有了系统的认识,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这门课从理论到实践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是一个质的飞跃,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乃至将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考试方法.

按照教改计划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在给学生期末总成绩时,本着重平时、轻期末,既注重课堂教学又重视实践教学的原则进行考核。考核办法:平时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总成绩。平时成绩:作业+课堂表现+实验(20分),共计30分;期末试卷成绩:70分,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作业和课堂表现可以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实验和期末成绩既有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运用、又有综合性和创造性。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时时注重学习,有利于学风和考风的好转,可以杜绝仅凭期末一次考试就一锤定音的方式。

4.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整合,开拓了整体教学的新视野,同时也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给教学工作增添了活力。课程优化是我们教改工作的具体体现,今后,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课程整合的新思路,以培养出更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许颖梅. 对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课程整合的探讨[J]. 福建电脑,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