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科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生物医药研究方法;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39-02
广东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大省,生物医药产业已被国家和广东省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之一[1]。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物医药领域基础及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服务和管理工作,因此他们应认识生物医药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以适应生物医药相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或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惊人的发现或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努力和探索,选取以学生为主体、适应行业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行业实际对接的教学方法,建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同时,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又为生物科学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侧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限选课程《生物医药研究方法》。从2010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始授课,至今已完成了四个年级的教学工作,经过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在教学主管部门对于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中获得一致好评。下面就已经开展的课程教学探索进行具体介绍。
一、充分l挥教师科研优势,构建优秀教师团队
由于方法学的内容比较枯燥,加上课程没有实验课,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课程选择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由三位左右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分别讲授不同内容。参与授课的教师全部主持过省级以上课题,主讲教师需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合教师个人科研经验,以生动具体的实例从选题、实验设计、观察、总结四个阶段为学生全面介绍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流程、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具体为学生介绍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从道德、能力和安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严肃的治学态度、严密的科学手段和严格的工作作风,为大四的本科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集中介绍组织学、电生理学、药理毒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医药研究中的常用技术,并具体介绍其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和最新技术手段。同时利用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为学生集中介绍各级基金项目的分类和具体申请方法,课题标书的构成和书写要点,以及申请课题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和直观的印象。课程内容设计和教材使用上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增加趣味性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同时,通过课程教学,也让学生对于教师的科研方向有一定的了解,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完成从基础、专业知识积累到专业实践训练的过渡。
二、结合课程特点,确立以互动式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是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如何提高生物医药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一直是课程授课教师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授课教师们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生物医药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教师注重强调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师完成理论内容讲授后,由学生自由分组,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个人兴趣自选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相关课题,根据选题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了解该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拟订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撰写科研标书。在学生标书设计中强调课题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特别鼓励学生挑战传统科研思维,进行大胆新颖的课题设计。课后,授课教师根据分工,分别和不同小组选出的学生负责人通过网络、电话及面谈等方式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选题和标书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包括题目的文字表述是否准确,研究内容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的相同性和创新性,拟采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通过标书撰写的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为其今后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标书撰写完成后,学生还要根据课题标书内容制作相应ppt,随后在课堂上由每组学生用ppt进行汇报。除课程授课教师外,邀请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作为评审,根据学生的标书和ppt汇报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协作精神。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要更好地完成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性教学的能力。因此,生物医药研究方法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在完成教学一线工作的同时积极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请教,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授课形式更趋合理,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准备和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的知识储备也相应增加,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想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科研思路,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
三、建立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是考核。改变传统标准化笔试试卷形式的单一考核方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考试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观念[3]。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各占50分。其中平时成绩中课题标书撰写占30分,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标书立论依据、研究方案和标书写作中的分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协作能力。ppt汇报占20分,由几位评审教师根据各组学生ppt的内容、制作与板书运用、Z言表达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几位老师分数的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增加了考核的公正性。期末考试以学生解决研究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为考核重点,从实验分组、每组所需实验对象数量计算、统计分析等几个方面设计应用题来考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减少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考试比重。
综上所述,生物医药的授课团队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发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查阅文献、完成创新性科学实验设计和撰写课题标书的能力。但学生在提出问题及深层次的科研问题讨论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进一步设计和完善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方式,以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生物医药特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蓓,胡炜,李海燕.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创新机制 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3,(9):48-52.
[2]于浩淼.互动式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141-143.
[3]史楠,刘柏霞.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2):115-117.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Bio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Based on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WANG Hui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Biopharmaceutic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2、建立假设。
3、实验并观察。
4、得出结论。
5、交流讨论。
2、准备好皂角米、桃胶、雪燕。
3、将皂角米、桃胶、雪燕用冷水浸泡24小时左右,建议分开泡发,便于分拣。
4、桃胶和雪燕都是植物的分泌物,泡发时会析出杂质,中途换3、4次水。
5、去除所有杂质,清洗干净,沥干水份。
6、将鲜银耳浸泡20分钟,撕成小朵,备用。
7、红枣去核。
8、锅里加水,加入皂角米、桃胶、雪燕、红枣。
9、加入鲜银耳。
10、大火煲开后再煮3分钟左右。
11、转小火煲30分钟。
依据语文教学标准以及图像媒体和文字媒体在接受方面的不同规律,在教学中巧妙、策略地利用插图,突出发挥其辅助功能,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文本的全方位理解,激发想像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本插图; 有效使用; 主次分明 ; 使用策略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漂亮的插图。对于课本插图不同方式的使用,在达成教育教学效果方面,表面看、短期看差距不大,实质上却大相径庭。如果在教学中巧妙、策略地利用插图,突出发挥其辅助功能,就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
1 插图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老师在讲读课文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情物,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一文,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问题(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书屋呢?(2)鲁迅当年是怎样在这个书屋学习的呢?学生通过看图想象会急于想知道结果,渴望学习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2 插图好象是学生的课后辅导教师
插图有助于学生课外自学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良好的自学习惯等.课堂上学生不可能把教师所授知识点滴不漏的全部掌握,而插图可帮助学生回忆课堂内容,从而起到查漏补缺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的功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学习插图,引导学生把插图和课文联系起来,指导学生用课文语言描述插图内容,用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如一文,按方位顺序看图,从哪些地方看出办公室简陋,并运用文中语言描述.如一文,按方位顺序看图,回忆课文内容,并且用课文语言描述插图,这样一来,学生就复习了所学内容,课上课下相辅相成.
3 插图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通过观察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插图可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同时根据插图用语言描述它,有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具体地说就是: 每幅插图都蕴涵着一个生动小故事.教师可结合实际让学生口述他所理解的插图或用语言描述下来,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使用插图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的改革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教材内容的日益丰富,插图也有了极大的改观,并在教学中赋予了新的意义。
1 通过插图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观察“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图”我们可以发现,使用插图教学对培养语文素养是由很大好处的。通过插图教学,实质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与和谐的发展。如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中,将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合理引用到课堂中,并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从而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并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让他们说说纤夫的衣着、外貌、神态,并有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中的“帆”等景物,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说明任务的生存环境,从而挖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最终,从总体上达到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感悟、语文技能四者的结合。
事实说明,插图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它能够将挑战性的开放学习环境与问题情景相结合,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2 通过插图教学使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随着语文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人们社会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也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向今天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转变。但改变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学习态度,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改变教学过程的方式最终凸显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关注人文精神,加强言语实践。插图教学则体现了改变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3 通过插图教学使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它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图解合作的精神,并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插图教学就可以通过插图这一载体,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大家互相合作,共同指正,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就如我们先前提到的《我有一盒彩笔》的课例一样。让同学们自己做小老师、小专家,通过对比图文,大家一起合作指出插图的不合理之处。并让学生按诗的要求来自己创作插图,而创作的过程则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仅体现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究精神,更体现了学生的求实精神,从而形成真实的科学精神。
4 通过插图教学为教师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
《新课程标准》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对“课程标准”的新内涵,专家们提出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充分说明教科书知识一种教学工具。而在语文课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教材的多元化使我们的教材插图也多元化。从以前的黑白色的教科书到今天色彩斑斓的教科书;从以前单一的教材插图到今天包括摄影、水粉、油画、卡通等多种形式的教材插图深刻的说明了我们教材不但具有开放性,同时又具有活力。
那么,有了开放、活力的教材之后,我们又应该怎么运用它们来改变我们的语文课堂?插图教学就是答案。除了上述提到的《我有一盒彩笔》这一课例外,《小小的船》这篇课文的教学也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知道学生认真看图,引发学生想象,太托学生思维。让他们想象如果使自己坐在月亮船上,会看到什么,会想到什么?然后根据教学安排要么画在纸上,要么填在书上。这种有趣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完全将精力集中于课文内容上,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合理运用课本插图,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
参考文献:
[1] 张凤鸣. 浅谈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03)
[2] 谢学琼.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品德新教材第七册教学之我见[J]. 云南教育. 2001(Z1)
[3] 柯一冰. 课本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 海峡科学. 2008(05)
[4] 丁喜梅. 课堂教学 因插图而更精彩[J]. 新课程(中). 2011(01)
在小学数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数学素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运用中,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数学素养逐步培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修养,一种自然的习惯。
一、有趣的课堂是培养数学素养的前提
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是孩子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探索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欲望,是学生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了兴趣,他就会酷爱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醒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那么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我们必须力求保持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好好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燃起他们心底对数学的喜爱之情,调动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学习了七巧板后,同学们运用七巧板自由的拼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图案,他们会不高兴吗?这样的课堂他们会不喜欢吗?他们的喜欢不就是他们数学素养形成的前提吗?
二、神奇的课堂是培养数学素养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常常发生疑问或感到惊奇,对数学时时有一种奇妙的感受,那他一定能学好数学。课堂中,我们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制造一些悬念,提供补充一些有趣的素材,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为培养数学素养打下基础。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前请同学们准备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分别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标上。上课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报出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请老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每次老师都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一定会感到惊奇。于是,你就可以让孩子们带着疑问,放手他们亲自实践发现规律。通过他们的观察、操作、计算等不同的方法,终于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随后又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度数。终于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边数-2)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只有走进数学,你才能了解数学,才能感受数学的神奇。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更是要关注孩子们的好奇心,为他们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数学素材,产生数学神奇的效果,从而有效激发孩子学好数学,为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打好基础。
三、有实用价值的课堂是培养数学素养的目的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现代数学绝不是纯粹的数学游戏,不是单纯的计算,不是束之高深的性质、定理、法则,更不是虚无缥缈的推理判断,现代数学是一种直接用于数学的生活技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将数学与生活沟通,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我就生活在数学之中。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很自然地从生活实际引入:“有件事想让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摇晃晃的,需要加固一下,这跟木条在哪里钉较合适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有三种钉法(一种是横着钉,一种是竖着钉,一种是斜三角钉)。我微笑着说:“感谢同学们给我想了这么多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哪种方法最好?”一个同学上来了,把横着与竖着钉的都拉动了,可怎么也拉不动斜三角钉的。又一个同学上来了,斜三角钉的椅子仍然丝毫未动。最后连号称“大力士”的同学也没能把它拉动。同学们终于明白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同学们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证明,如三脚架屋顶,高压电线铁塔,一座座斜拉桥……深刻领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这不就是学习数学,培养数学素养的最终目的吗?
四、美的课堂是培养数学素养的催化剂
关键词:气象科技史;学术成果;继承;发展;评介
张静教授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的专业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气象文化与气象文献研究,有着扎实科研水平和丰富的科研实践,发表了一系列与气象文化相关的文章(《方以智中的气象学思想》等),参与了国务院重大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的编纂。《气象科技史》(以下简称“张著”)是张静教授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结晶。张著勾勒了始于远古,止于20世纪中期的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历程。著者在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基础上,以人类对大气现象的认识、利用及干预为线索,从气象科技史的不同侧面予以了全面的研究:既有天气现象认识史、大气光象认识史等通史性研究,又有如天气预报发展史、物候学和气候学发展史、气象仪器发展史等专题性研究,并对中国历代重要气象人物和气象典籍进行了勾稽和介绍,传播了前辈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该书文献丰富、考证严谨、结构完整,将气象科技史的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一、南信大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南京气象学院(后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因“气象”立校,以“气象”强校。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成立之初挂靠于该校,俨然该校是国内外气象科技史研究重镇。该校以王鹏飞教授、陈学溶教授等为首的气象学家们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气象科技史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该校气象科技史研究的传统,发表了《王鹏飞气象史文选》、《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等气象科技史著作。2010年该校成立了气象人文研究院,之后该校的科技史硕士点也利用自身特长,突出科技史的气象特色,该校的气象科技史研究是传承而又发展着的。张著是该校气象科技史研究继承与发展的成果,是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二、谋篇布局的逻辑性与内容的完整性
张著是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涉及气象通史和气象专题史的诸多方面。该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
(一)谋篇布局的逻辑性。认识是实践的基础。该著先是叙述从古至今人类对天气现象(风、雨、雷、电等)、大气光象(晕、虹、宝光、海市蜃楼等)认识的历史过程,接着展开人类对天气现象的利用与干预(风能的利用、人工降雨等)、天气预报发展历史进程的研究。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在过程中总结规律并利用,才能预测未来天气状况,为生产与生活提供方便。例如,古人就是通过观察云的颜色及其变化、风向与风速的变化等归纳天气变化的规律和预报气象的方法等。古人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变化,石头、炭、琴弦等对大气湿度的感知来预测晴雨。早期的天气预报就说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等变化的个体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的总结都离不开对物候与气候的观察与认识,所以著者在天气预报发展史的后一章内容中,补充阐述了物候学与气候学的发展历程,增强了该著的逻辑性。
(二)内容的完整性。该著在天气现象认识史和大气光象认识史中,详细叙述了每种现象的观察认识史,每种现象的认识史都包括观察、记录、命名、分类和现象成因的探讨。在每一章节的编写中,著者都全面完整的阐述了中西方的各自发展历程。
人类最初的气象观测以目测为主,随着观测的深入,气象观测仪器逐一诞生。由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气象理论比较零散且主观,著者在书中第3章给我们列举了科技革命之后,在气象仪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后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大气认识理论。现代意义上的天气预报也是源于气象观测工具的发明。著者另辟一章,叙述了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设备的发展史,补充了前几章中气象仪器部分的内容,使得该著的内容更具完整性。
三、文献征引多途
该著汇集和综合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参考文献有古籍、国人的研究著作、论文还有国外气象文献等。古籍包含了历代史书、历代文人文集、还有历代农书、历书等;研究著作、论文有气象史志、气象学家文选、出土文物研究(如甲骨卜辞)等;国外的气象文献不仅有气象研究专著,还有气象年报等。多方面的资料使得该著资料辑录翔实,文献征引多途,体现出该著内容的严谨与丰富。如:古人对海市蜃楼的观察与认识。著者指出,古人所记的蜃景中,海市居多。引用了《晋书・天文志》中:“凡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北夷之气如牛羊群畜穹庐,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对海市蜃楼的描述记载。举例了元末杨r的《观海市记》中:“春夏见,秋冬少见。大雾之后,天晴见,天阴不见。微风见,无风不见,大风不见。风微急,其见也速而巧。风微缓,其见也迟而拙。”对海市蜃楼现象出现的季节,以及其出现的气象条件,并提出海市蜃楼与风速有关的叙述。此外,张著介绍了西方人对海市蜃楼的记载,如英人合信说撰的《博物新编》中的“空中船像”。文献的引用,分别引自三种不同文献的记载,不同朝代甚至不同国家,体现了该著旁征博引,文献取用多途的特点。
研读之后,笔者认为,张著如果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涉及,将会带给读者更多的启迪。
第一,该著在梳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对西方气象科技的发展作了整理,虽未在章节中对中西方的气象科技发展作比较研究,但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如若著者开辟章节,系统整体的讨论二者的不同,并对二者不同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会让读者更清晰明了地了解到二者的不同。正如洪世年教授说的那样,“所谓史者,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基本具有两个部分,其一为史实,历史事件与史事述评,其二为对史情的发生、演变与影响的分析。”第二,该著的编写是源于科技史研究生课程的开设,学生在做研究或写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怎样搜集资料这个难题,如若著者在书的附录中可以跟读者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与心得,该书则更具教材意义。
综上所述,该著是我国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该著视角独特、立足史料、考证严谨,系统地探讨了气象科技的发展历程,也传播了历代气象学家的科学精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静.方以智《物理小识》中的气象学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 《气象分典》编纂委员会. 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4.
[3] 张静.气象科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兽医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87-03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繁多的理论课程,多数是被动地应付,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是困扰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教师的指导,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特别适于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过程。本文以“兽医药理学”这样一门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下课背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但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和创新,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1.教师应转变传统理念。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教师自己也习惯于认为自己应该知识渊博,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研究性教学是借助于问题或案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学习,不仅问题和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一个学习者。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应转变自己的心态,深刻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2.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动物医学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兽医药理学课程,即使采用相同的教材,其效果也不会完全相同。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考完试也就忘记得差不多了,到临床应用时仍然要去翻书,但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在临床上遇到相关的病例就会联想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对课程的研究程度、授课方法与理念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不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要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课程相关的专题或病例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尤其适合运用于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中。
3.学生改变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任何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提出了挑战。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兽医药理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从临床病例或相关的专题开始,学生的作业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需要去进行调查研究,并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献。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而且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所以,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激发学习热情,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
二、在兽医药理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1.病例分析教学。病例分析是一种将兽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具有以案释法、教学相长、注重分析、培养能力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病例中,培养兽医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病例的选择与组织是病例分析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我们尝试的病例分析教学方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本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到动物医院寻找某一个或某一类典型病例,通过观察动物医院医生在这些病例诊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情况,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仔细分析所用药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原因、效果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了解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提出应用药物控制疾病的有效措施。根据以上资料,让每一位学生撰写完成一份某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应用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报告,按不同病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分析、讨论后,将同类分析报告综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整理,最后研究小组共同或指定专人撰写病例分析报告。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强调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第三阶段:汇报研究成果阶段,由各小组推荐汇报人,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回答来自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并尽可能让研究小组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机会,同时允许小组之外的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个环节重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病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
第四阶段:考核评定阶段。由教师根据病例分析报告、汇报表现、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各部分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最终对学生在本环节学习中的表现给出评价。
在这样的病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特定病例中药物选择使用的问题,进而从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病例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4]。使学生通过对这些病例用药的分析,把所学兽药知识与真实病例系统地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应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并初步掌握一般疾病治疗的原则,为他们今后合理应用兽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专题研究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4]。
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动态地学习并运用兽医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是兽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专题研究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提出课题、进行准备、开展研究、汇报评价等教学过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效果。
在专题研究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课题应当富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们在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专题研究教学中,设计了“我校动物医院中常用药物应用主要不良反应调查?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结合前一时期发生的“速生鸡”事件,阐述我国现阶段是否应禁止在饲料中应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并分析利与弊”“分析兽医临床用药中联合用药的利与弊”“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残留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专题研究教学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4]。
与病例分析教学相似,专题研究教学环节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个课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并研究相关资料,撰写完成专题报告。
第二至第四阶段与病例分析教学相同,依然是教师根据选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各组学生在各自研究报告基础上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调查分析、组织讨论、讨论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亦能很好地锻炼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难点
1.问题的设计。无论是病例分析教学还是专题研究教学,研究的主题均应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实践所需进行设计。它们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适当联系本专业领域的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4]。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教师对研究性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把握亦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在学生刚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方式进行学习时,因缺乏经验与训练,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而非主导作用,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精心准备,布置好研究任务,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5]。
3.教学的评价。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教师在评价方案上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由于课题最后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最后学习结束时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4]。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病例分析教学或专题研究教学这类方式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如兽药的作用机理、体内过程等部分内容,并不适用于研究性教学。
5.教师的投入不足。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题筛选、报告审阅、分组指导、组织讨论、总结汇报时,要花费几倍于常规课程的时间。同时,大学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再加上目前对这种教学方法工作量的计算、教学效果评价难等问题,导致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投入不足,最终可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管理模式的革新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8-75.
[4]陈仕学,李宇阳.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51.
关键词:大学物理;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模式
大学物理是医、药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以高等数学为依托,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讲授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和现代通信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涌现出多种授课模式,如慕课、微课、在线学堂等,新颖的授课方式不断吸引着当代学生的眼球。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成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中医药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物理课程在医、药等相关专业中,对于培养各类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物理作为一门以高等数学为依托的基础课程,经常被大多数学生划分成与专业不太相关的课程,因此,对于这门课程,学生往往呈现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的被动学习状态,甚至有很多学生为了修得学分而死记硬背知识点。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增强,医、药各专业都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但是分别是选修和必修课程,由于一些专业存在文理生同班的情况,致使中医药专业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更加困难。一方面,此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和大学二年级上学期,高等数学作为学学物理的工具此时已经学习完毕,但是由于学生对高等数学等辅助知识的学习不扎实,考试成绩差,导致物理教学工作很难有积极效果。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跟进教学进度导致丧失学习积极性。此外,目前各高校普遍处在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阶段,使大学物理课时不断被压缩,但是教学任务并未大幅度削减,这就导致课堂教学任务繁重,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这对学生学学物理的积极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有效解决目前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目前,各高校针对各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探索工作,将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讲授模式相结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以网络学习为辅助工具的教学改革工作成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大学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网络教学可以呈现物理过程的模拟和仿真。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授,而融入网络教学元素为学生理解物理过程和真实现象提供了有效途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物理与医、药等相关专业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拓展和深化,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针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特点构建医、药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网络平台至关重要。
二、中医药专业大学物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构建中医药专业大学物理网络平台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创新型医药人才合理搭建知识体系。大学物理网络平台包括“MOOC视频学习”“知识点总结和复习”“习题课专题”“物理现象动画演示”“答疑信箱”等栏目。
第一,MOOC视频学习。由于中医专业文理科兼收的特c以及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有限,教师在课余时间按照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所使用的医、药专业大学物理教材录制教学视频。经过格式转换后放置在本校网络教学平台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可根据网络平台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进度,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复习或者预习教学内容。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解决了不同学生课堂教学进度不同的问题。
第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总结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例题类型。从小知识点开始串联式总结,还涉及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重要的结论和推论等。以图、表形式形成总结和复习的纲要,在图表中凸显例题类型。另外,物理习题中大量的微积分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针对此情况,我们还提供微积分常用公式,这样方便学生快速查找数学内容或进行计算。
第三,习题课专题。鉴于某些专业文理生兼收并且高等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教师在上习题课时就不能完全兼顾,这使得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题课专题是以习题讲解为主要内容的视频,其中包括计算以及推导过程的详细讲解,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习题学习的进度和时间,并且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进行重复播放和学习。
第四,物理现象动画演示。通过flash软件制作物理实验现象的演示动画,可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生动地体会物理过程。在物理学中很多内容是不容易看见和理解的,如光的衍射现象,我们只能看见物理现象,但是实际光束是如何通过的我们并不清楚。教师如果单纯通过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运用flash软件就可进行实验的模拟动画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可以更清楚光产生衍射现象的基本原理。一方面flas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乐趣,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物理现象的本质。
第五,答疑信箱。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随之不断增加,且多数为大班授课模式,教师人数较少但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大学物理课时逐渐缩减,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较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网络信箱答疑模式可以弥补以上不足。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以及习题练习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答疑信箱来解决。网络答疑信箱能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整理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复杂的公式推导和抽象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处于被动状态,而运用网络答疑信箱就可以及时发送答疑内容,打破了传统答疑模式对时间、地点、内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样的沟通模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根据答疑的频率和难易程度适当增减平时成绩。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答疑信箱回复时间,尽可能做到及时高效地回复学生的各种问题。
三、结语
事实证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现代课堂的需求,并且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应逐步向多元化、灵活化的趋势发展。网络教学课程的应运而生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其灵活的教学方式被学生广泛接受,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武剑,刘全龙.大学物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86-87.
[2]黄艳宾,杜红彦,李洁.大学物理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实现[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27-129.
[3]张三慧.大学物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必要性 可行性 竞技素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46-04
前言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旧的模式已经禁锢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固步自封下去必将会引发更多社会负面问题。如何把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找寻新的发展模式,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1 研究对象
我国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收集和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发展和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E-mail和走访的方式与国内在该领域有较为深入研究的专家、教练员、体育教师等进行交流,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2.3 问卷调查法
通过搜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过程以及访谈的相关意见,制定了专家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见表1)。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说明问卷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所要调查的问题,并且具备足够的可靠性,符合问卷调查对效度和信度的要求。
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访问所获的有效数据,运用计算机通过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
2.5 逻辑分析法
对整理的资料进行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结合社会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的体制现状基本上是体委系统一家独办,形成竞技体育的单轨制,在这种单轨制模式下走出了一条“举国体制”的独特道路即“金字塔”式的三级训练体制(塔底是的体育运动项目传统校、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中间层是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体协代表队;塔尖是国家队)。在这种机制运行下,实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位和2004、2012年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的优异成绩,证明它是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致胜法宝。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单一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资金短缺、体育后备人才减少、运动员学生文化课成绩差、成年运动员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的体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3.1.1 资金投入
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费用全部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有调查数据证明:在培养成本上,我国一块金牌投入是以亿元为单位,也就说国家负担了奥运冠军从中小学校队、各级体校直至国家优秀运动队平均10年训练的一切费用(即竞技体育的发展完全依靠外源性的力量,自身缺乏造血功能)。随着竞技体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没有能力满足多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需求。一方面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各级竞技体育组织要求财政拨款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办竞技体育,已不符合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3.1.2 体育人才培养效益
现代竞技体育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对竞技体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竞技体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力上的较量,而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力、心理等全面素质的综合竞争。同时竞技体育需要仪器设备、科研团队、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据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0%,二线队伍向一线队伍的输送率为1.96%(见表2)。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运动训练科技含量的不足,导致成绩的提高不得不依靠大量低科技含量资源的投入,呈现出鲜明的粗放型运作方式。在经济学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保持竞技水平需要的资源投入越来越多。因此,我国运动员训练时间之长、教练、运动员比率之低、支持辅助人员之多都是世界罕见的。
3.1.3 文化课学习
各级体育运动学校虽然都有对运动员进行文化课教学的课程安排,但都不重视。从文化课教师师资方面看:由于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编制的问题,很少有专业的文化课教师到体育运动学校进行教学,这使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另一方面从学生本身的文化素质来看:大多数都是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平,基础差,再加上训练任务重,上课时间有限,经常外出比赛等因素的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障。另外,笔者对竞技体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
根据图1可知:喜欢学习的学生占8%,较喜欢学习的学生占11%,感觉无所谓的占54%,另有27%选择不喜欢学习。学生在刚人体校时还能坚持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看到大部分的同学不学习,也就放任自流了,形成恶性循环。而对教练员对体校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态度的调查中结果显示;73%的教练员认为进行“体育训练”更重要,24%的认为“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同等重要。在这种出体育运动成绩至上,拿奖牌争荣誉的思想主导下,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综合素质必然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1.4 就业保障
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2年《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河南、山东等8个省区,需安排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9%,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比例最高,占78%,是在训运动员的3倍多。我国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一旦离开运动队,就面临失业,特别是体育强省,积压待分配的各级退役冠军都是几百人。目前,我国有许多世界冠军、洲冠军、全国冠军,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上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只因不是奥运冠军,就得不到安置,拿不到就业保险,面对已走到尽头的分配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生存,不得不在非常底层的岗位干苦力活。竞技后备人才的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管理部门和运动员及家庭,并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竞技体育向学校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2.1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必要性
3.2.1.1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高素质体育人才战略的需求,竞技体育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体能和技能,更需要较高的智力水平和优良的心理品质。而当下使得竞技体育回归教育,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就显得非常必要,而通过体教结合,小学是基础,中学是纽带,大学生负责出成绩这种培养途径,为具有运动天赋的后备体育竞技人才建立一套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让具有天赋的体育竞技人才被充分挖掘出来进行科学培养,提高竞技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而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2.1.2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目的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见表3),100%的专家都认为使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目的是提高竞技人才综合能力,位居选项的第一位;有65%的专家认为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另外还有30%的专家认为可以带动校园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0%专家认为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综合这些专家的意见,笔者认为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对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学校是双赢,可以互利互惠。
3.2.1.3 社会政治条件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业余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业余训练工作,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积极推动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与各地高等院校结合,提高办学规格,增强办学效益。”实行体教结合也就是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要回归学校教育,使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体教结合既能遵循体育训练规律,保证运动员系统的业余训练,又遵循学校教育规律,保证运动员系统的文化教育。这种做法一是有利于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优势的发挥,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教育部门有文化教育、学校管理、生源、思想教育和普及体育的优势;体育部门有教练、运动技术、组织训练和竞赛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益,实现义务共尽,成果共享。所以,实现竞技体育向学校教育的转移,将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最优选择。
3.2.1.4 社会经济条件
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制约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及速度。面对当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而赞助商想到的是投入的效益和利益,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体育体制下,处于塔身和塔基的体系中,赞助商的投资比较少,只有在塔尖上的优秀运动员才会参与很多赞助商之类的经济活动。如奥运冠军林丹、孙阳、张继科等能够得到很多赞助商投资。也有很多赞助商认为学校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是一个信息量传播相当快的平台,可以依托学校的名声,校园的文化环境进行适当的商业活动来为其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正是这样的优势才吸引了较多商家的关注,目前国内体育商品361°、李宁、安踏以及飞利浦赞助大学生足球联赛,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等等,把越来越多的商业赞助投向学校,这就为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把体教结合引入到校园是我国体育事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3.2.2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可行性
3.2.2.1 学校具有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与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学校具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先进理念,对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到位,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注重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办好校运动队,可以展示自身实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可以培养激励全校师生的道德情操和拼搏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给招收的学生运动员在学习、训练、生活及毕业等方面给予较为优惠的政策,为学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3.2.2.2 学校具有先进的师资科研力量
学校体育教师及教练员都是正规大学毕业,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训练经验,特别是部分经过大学正规培养的专业队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运动队教练,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优势,训练效果明显,有发展潜力。同时,学校本身就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尤其是大学,不仅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先进齐全的专业试验室,而且拥有大批的教授、研究生等科研人才,尤其是综合大学还拥有多学科的专家。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优秀运动队能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能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训练水平。
3.2.2.3 学校具有先进的运动场馆设施
大多数专家认为学校的体育事业发展建设要从体育场馆、设备建设着手。这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向学校转移做好坚实的硬件基础,而且现在无论从政府还是投资者也看到了学校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学校大幅度的投入体育场馆建设就为我们竞技体育走进校园搭建了可以利用的平台。通过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可知(见表4):我国各大系统现有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5%;而体育系统有18481个,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339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4%;系统有717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8%;武警系统有1285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5%;铁路系统有145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7%;其他系统有23559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7.7%。从这一结果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目前我国现有场地大部分还是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如果能够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体育场馆设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资源的浪费,而学校场地优势无疑对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校开展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提供了硬件保障。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一部分来自各大高校,说明我国的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