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学概念范文

生态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学概念

第1篇:生态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态观 教学模式 多媒体

矩阵是线性代数课程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数表示一些量或关系。司空见惯的如工厂商店中的产量销量统计表,车船的价目表,等等。更有甚者,大量应用研究也反映为有关矩阵的某些方面的研究,甚至于有些性质完全不同的、表面上完全没有联系的问题,同样最终归结成矩阵问题。这使矩阵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应用广泛的概念,因而也就使矩阵成为线性代数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

矩阵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概念,从运算对象看,对学生都是非常新颖的,从运算律看,也是学生首次遇到在乘法运算中不符合交换律的一种运算。它与许多数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解线性方程组需要,用向量研究几何时需要,讨论几何变换同样需要。总之,它在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一、生态化教学的概念

生态学的精髓是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生态化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把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树立一种和谐理念,使课堂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堂教学具有生态系统中的整体性、协变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和有序性。课堂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和课堂生态环境构成,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方。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认为,重视学生因素,课堂教学要张弛有度,形象生动,这样才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生态课堂的构建遵循教育生态的原理和规律,依据的理念正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生态课堂是人-人的课堂,教师的作用即使发挥到极致,最终仍然是促进者,教师是不能取代学生而发展的。因此,生态教学强调教学要“为了学生的需要”,要因循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

为了学生的需要,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活动,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在生态教学角度看来,根本在于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如何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手段,更好地把握上述课堂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师要精心思虑的。

二、生态视野下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数学传统的黑板加粉笔这一教学模式,对与应用联系紧密地《线性代数》课程来讲,极不相称,不仅严重妨碍了教学信息量,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介绍概念的实际背景意义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经典的教科书一般是用几个实例引入矩阵概念的。

例1.某居民第一季度每个月水(单位:m3

)、电(单位:KW)、天然气(单位:m3

)的使用情况,可以用一个三行三列的数表表示为:

例2.若某种物质有m个产地,n个销地,现将m个产地的该物质销往n个销地,列出一个交通运输方案。

例3.某地区甲、乙、丙3家商场同时销售两种品牌的家用电器,如果用矩阵A表示各商场销售这两种家用电器的日平均销售量(单位:台),用B表示两种家用电器的单位售价(单位:千元)和单位利润(单位:千元):

由于概念比较抽象,例题板书需要占用时间较大,所以课程设计从实际出发,要联系实际,使用多媒体就保证了信息量及时而迅捷有效,提炼出数学概念,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的参加进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接受知识的速度。

我们知道,在数学课的理论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运算的发展过程的初衷,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提出,采取创设情境问题,可以很大程度上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会达到锻炼同学们逻辑思维的能力,并教会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无须教师多费口舌,重点明显突出,难点轻松解决。

教师再一次强化深化概念,从那些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矩阵概念,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思维能力,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在内心初步建立矩阵是可以运算的朦胧思想,进一步提出问题。

问题1:求某居民家前两个季度水电煤用量;

问题2:求 2次运输每种货物的总量表;

问题3:求这3家商场销售2种家用电器的每日总收入和总利润。

根据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下矩阵的运算法则。

可以发现通过问题 1、2的提出,解决矩阵的加法运算和数乘运算,通过问题3的提出,解决矩阵乘法运算。在引进矩阵的运算之后,进一步讲解有关的矩阵运算律。在讲解过程中,注意与实数四则运算法则进行比较记忆。

注意到学生的矩阵概念掌握后取得初步成功后,在多媒体上及时对比问题的结果,尤其是问题3的解决过程,一定要精细分步展现出来,对比不同型的两个矩阵的数字相乘的示意图,便于后续归纳乘法运算法。

问题3具体答案具体由多媒体反复演示出。

用矩阵C=表示这三家商场销售两种家用电器的每日总收入和总利润,那么C中的元素分别为:

其中,矩阵C中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是矩阵A第i行元素与矩阵B第j列对应元素的乘积之和。

注意启发学生,上述矩阵C是如何成型的,以便归纳矩阵乘法公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有得天独厚的演示功能强化学生的感官刺激。

在矩阵教学中,还要理解一些深刻理会反映变换的代数形式――矩阵,矩阵作用在向量上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向量。这里的矩阵就是映射,即二阶矩阵把平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变成唯一的点,要熟悉用矩阵来刻画熟悉的几个常见的几何变换,并明白矩阵变换也具体的几何意义(可以展示几个多媒体下的图片显示上述变换)。然后,要讨论矩阵和矩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变换和变换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数学上表示成矩阵的乘法。即变换也可以复合,矩阵的乘法运算就能很好地表示这种变换的复合。这时,不妨用几个例子快速帮助学生了解。

问题4在解析几何中考虑坐标变换时,如果只考虑坐标系的转轴(反时针方向转轴),那么,平面直角坐标变换的公式为:

(1)

其中,θ为x轴与x′轴的夹角.显然新旧坐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式中系数所排成的2×2矩阵:

(2)

矩阵(2)称为坐标变换(1)的矩阵。

请学生尝试推广到空间的情形,保持原点不动的仿射坐标系的变换有公式也就很容易被学生发现。此时,点击多媒体给出答案,学生会心满意足的微笑。

最后,从多媒体的生动演示上看到一些变换,发现有的有逆变换,这种逆变换就对应矩阵的逆矩阵,变换的逆和矩阵的逆本质上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这是后续章节内容的伏笔,为的是潜移默化地做好逆矩阵的顺利讲解。

三、生态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体会

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并非一个简单的事情。首先,要有对教材和学生具备很强的把握功底。其次,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适应性和适时性成为设计和使用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学科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绝不能被多媒体所左右,影响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能动性发挥,制约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现代多媒体教学只是花里胡哨地凑热闹达到满足教学手段多样性,那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宁可不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基本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时间,对学生用信息化手段填鸭式教学,也不可取。课件演示速度不要太快,要结合黑板用语言解释来升华多媒体图片,要注意内容适量,速度适当,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否则极易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的情况出现。同时,我们要坚决杜绝多媒体辅助教学基本是教师的单口相声表演。坚持灵活性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理解的环节并与教学能够同步,多媒体教学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成败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需要使用媒体之处也不同,甚至有时不需要使用,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在生态教学理论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与多媒体的有机整合,挖掘本学科大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接受特点,探究本学科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无论何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都需要在教师的不断探索中完善,过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将削弱教师的作用与魅力,更容易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非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

[2]同济大学编.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生态学概念范文

2012年10月19日,笔者参加了2012年江苏省初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执教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一课时)”一课,期间尝试了用多种探究活动助推“生态系统”这一核心概念的生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获得了江苏省初中生物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下面就是这节课的实践与反思。

1情景导入、引入探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笔者就创设了“小蕊的烦恼”这个情境引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朋友,她的名字叫小蕊。小蕊的同学送给她一条小金鱼,可是她发现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她,于是她想把小金鱼放生,可是小金鱼的家在哪里呢?现在小蕊遇到疑问了,她想弄清楚,小金鱼需要怎样一个家呢?生活中你们遇到疑问都是怎么解决的啊?

生:问老师、问家长、上网……

师:在这个信息时代,很多人都会利用网络解决问题。小蕊也在网上发了帖子,向大家求助。她在帖子是这样描述的:我想给小金鱼找个家,大家能给点建议吗?很快有一个叫木子的网友给她回帖,让它把小金鱼放生到池塘里。池塘,这个家怎么样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帮小金鱼探究一下吧。

由“小蕊的烦恼”这个情景引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一课题,使本课题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帮助者的角色进入,积极参与。在利用发帖和回帖这一贴近生活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池塘生态系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了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探究热情。

2细致解剖、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定义是如下: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为了更有效地生成这一核心概念,笔者采用了多种探究活动细致解剖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简介如下。

2.1引入概念

概念的引入切忌生硬。为了能让引入的过程更加自然生动,笔者采用了让学生在感悟后贴图生成池塘生态系统。

师: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这缓缓的流水声,想象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一条小金鱼在池塘中游动,周围都是蓝蓝的水,你置身在这水中游啊游,这时候你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闭上眼睛,听着流水声,用心感悟。

师:好,请大家睁开眼睛,请你根据刚才的体验来找一找下列哪些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老师今天也带来个池塘(图片展示),请你把你找到的属于池塘生态系统的成分贴在这个池塘中。

生:根据感悟,贴图生成池塘生态系统。

2.2概念形成

在深入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这一环节中,笔者采用了这样一条引导思路:学生寻找生态系统的成分——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成分并分类——学生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引导过程,学生在探索中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它们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实质,这也是这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采用了角色扮演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它们之间的实质。

师:我们先请生产者,你觉得你和它们3者中的谁是有联系的,就请你用这根绳子系在你和他的大拇指上。

生:自己思考并连接绳子。

师:我们采访一下生产者,为什么你觉得你和其他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啊?

生:生产者给消费者提供食物,有些消费者的排出物也给部分生产者提供了养料。生产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生产者的生存需要水分、光、适宜的温度、空气等。

师:我们再请消费者来连一连,你觉得你和谁有联系就用绳子连起来,并说明理由。

生:自己思考并连接绳子

师:我们采访一下消费者,为什么你觉得你和其他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啊?

生:消费者的遗体和排出物被分解者分解。消费者的生存也需要水、光、适宜的温度、空气等。

师:我们再请分解者来连一连。

生:自己思考并连接绳子。

师:我们也来采访一下分解者,你为什么这样连呢?

生:分解者的生存也需要水、光、适宜的温度、空气等。

师:看来非生物跟其他3者都已经有联系了,请四个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从这四位同学连接的绳子中,你们可以发现生态系统各个成分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生:我们可以看到每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都是有作用的。每种成分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师:如果我拉动其中的一者,大家发现怎么样啊?生:牵一发而动全身。

师:说明它们是—个什么啊?,

生:整体。

在这个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其他没有上台的学生作为评委,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点评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的分析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2.3概念定义

概念定义的生成是概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笔者采用了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总结出“生态系统”概念的定义。学生经过一个尝试的过程。对概念的定义会有更深刻和细致的把握。

师:我想请大家完成一个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我们今天探究的主题生态系统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你能把生态系统概念的定义补充完整吗?在什么内,什么和什么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生: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4概念辨析

概念辨析是对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概念的检测,也是概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概念辨析面向全体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①简单辨析。一棵草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一只玻璃杯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一条鲨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酵母菌是—个生态系统吗?

②深入辨析。小组讨论:自然状态下草、玻璃杯、鲨鱼、酵母菌组合在一起,它们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啊?

笔者按照引入概念——概念形成——概念定义——概念辨析这一思路,引导学生真正把握“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生成“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层层递进的探究,细致而全面地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3回归情景、情感升华

概念的应用这一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去。

师:如果现在让你给小蕊回帖的话,你会给他什么建议呢?你会同意木子的建议,把金鱼放生到池塘里吗?

生:同意。

师:你有没有别的建议啊?

生:河流、小溪等。

师: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适合小金鱼的家也是多种多样的。小蕊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的探究历程,想一想我们在帮助小蕊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自己有收获吗?你有没有学到些什么呢?

生:我们了解了生态系统,知道了什么是生态系统。

师:正如这句话所说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在善意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有收获,对吗?

生:对。

师:其实网上还有很多求助帖,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帮助那些正烦恼着的人们吧!

第3篇:生态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69-02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祚芳,高华,王在文,刘伟东.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10):1689-1694.

[2] 张正栋,蒙金华.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降温通道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6):1261-1267.

[3] 孙小莉,李生才,曾庆轩,冯长根.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4):73-76.

第4篇:生态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育生态学 理论体系 构建

一、体育教育生态学

(一)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指的是对教育以及教育周围的生态环境两者间关系和作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便是教育学与生态学,它将教育和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其研究的对象便是两者间的关系及其作用产生的影响和效应。教育生态学横跨教育学和生态学两门学科,因而其具有一定的边缘性质,且可以运用两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工作,是一门刚刚开始起步的新型学科。教育生态学,顾名思义就是把教育与自然、社会以及规范的环境相结合,对其中人的状况、变化以及人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教育生态学在内容上以及研究方法上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的交叉和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体育教育生态学。

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的分析,联系体育学的理论,可以得出:所谓体育教育生态学,即对体育教育以及教育周围的生态环境两者间关系和作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体育教育与生态学两者间的关系及其作用,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现体育、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其基本含义包括有:第一,人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通过运用科学的体育方法进行活动;第二,在体育活动中存在的生态学方面的问题;第三,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体育活动,人们不但要考虑环境负荷活动的能力,更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是否能有效的发展下去;最后一项是通过体育的生态行为,可以实现身心健康、最终达到体育、文化与生态都能发展且相互促进这一目的。

二、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

(一)构成原理。

体育教育生态学主要是对体育生态进行研究,所谓体育生态是指人们进行与周围生态环境相符合的体育活动的一个生态系统。系统的构成主要运用了能量的多级运用原理与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与区域分异原理;生物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原理;生物之间互相制约的原理;最后,最终的便是生态与社会、经济三者间的效益统一的原理,这也是现在以及将来体育生态学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以上这些原理,是构成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二)理论体系的内容。

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有:体育生态学的理论:即体育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体育生态的运动本质与规律;体育生态系统对人体运动的机制、功效;体育活动与生态系统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发展的理论等;体育活动中如何对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利用与保护等生态学问题;体育生态学的方法、手段;体育生态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包括有对法规、行为、文化、经济和民俗等以及体育生态学的评价研究。

转贴于

三、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生态意义和发展趋势(一)生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消耗也越来越大,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中之重。体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也应当发挥其作用,贡献自己的价值。不管是平日的体育锻炼或者是那种大型的类似奥运会这样的全球大赛事,最离不开的就是运动场地。人类进行体育活动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生活。而这些仅仅依靠简单的体育锻炼是不够的,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环境的好坏十分重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自然环境是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只有体育活动与良好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因而,体育生态化在国际上越来越受认同。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其打出的“绿色奥运、绿色北京”的口号,为其形象增添了不少光彩,获得了国际的认可。理论体系的构建,将体育教育与生态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符合了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顺应了社会的潮流,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发展趋势。

体育教育在自身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中,同样需要场地。这些场地的建设就完全可以实现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学校环境、体育设施场地建设必须做到符合生态环保的标准,加强学校绿色建设。而在学校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设计以及教育评价方面也应当做到符合生态学标准和环境要求。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向学生灌输环保生态的意识,开设生态学的课程,将体育与生态的知识结合起来,作为一门课程教授。在体育教育实践锻炼的课程中,使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锻炼与学习,感受生态环境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积极的参与环保类公益活动,做到身心双重学习。

第5篇:生态学概念范文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发展的自然结合。景观(Landscape)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概念。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赞美诗》中,用于描述基督圣地耶路撒冷的美丽景象,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

在德语中,Landschaft一词是景观的同意语,但包含了更多的地理空间的含义,被解释为整体空间环境中可视性的空间整体。19世纪初,德国著名地理学家Von Ilumboldt把景观一词引入地理和植被科学中,地理学家限制了概念的内涵,用于表示地壳的地理外貌和形态特征。

俄国地理学家拓宽了景观一词的含义,使之同时包含非有机体和有机体的现象,第一次使景观有了生物学的含义。贝尔格1931年把它定义为:“地理景观是物体现象的总体组合,在这个组合中,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的活动是同意的,协调的整体,典型的重复在地球的一定地域内的。

1971年,德国地理学家Troll将它定义为:“综合了地理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和事物在人类生活空间的可见实体”,从而使人成为景观的主体。

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相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一片森林,一片沼泽地,一个城市里面都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活”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广义上,景观是指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狭义景观则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及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及时空模型的建立。景观生态学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及其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空间异质性管理。

在1981年,当国际景观生态学联合会在荷兰举行第一次会议时,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萘沃德在报告中说:“在时间空间中所有组成成分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为景观生态学。但是那些利用景观生物分部学与景观分类结合,描述图例、编制景观图的工作,不是景观生态学。”C.Troll在1968年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对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阔。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完整的结构,且有相应的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功能,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和美学价值。景观是具有明确边界,在空间上可辨识的地理实体,一个健康的景观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以及动态上的相对稳定性。

景观的系统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景观总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所组成,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和生态过程中的功能关系等水平方向上,而且还表现在景观等级系统结构中垂直方向上不同等级水平之间的关系。景观的系统整体性明确了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和方法论特点。

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景观生态的研究一般都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在更小的尺度上分析其成因机制,在更大的尺度上综述变化过程。

3、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镶嵌性是研究对象聚集或分散的特征,在景观中形成明确的边界,使连续的空间实体出现中断和空间突变。Forman所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就是对景观镶嵌性的一种理论表述。

4、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演化的动力机制有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两个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普遍性与深刻性,更有人为型、经济型景观。

四、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地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相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先提出的。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学科综合思想的萌芽期;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的学科思想巩固阶段;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学科初创期;从80年代初开始的国际景观生态联合会成立之后的全面发展时期。

直到这时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land mosaic)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如火灾、虫害)的空间扩散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p70-9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68-74.

3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国外城市规划,1997/3.

第6篇:生态学概念范文

目前全国多数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类专业都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而且大多是专业必修课,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修完该课程后在做设计时,更多从美学和功能方面考虑,生态意识体现不明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急需整合

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目前还没有一本完全针对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徐化成先生1996年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景观生态学教材,书中的很多应用实例都是从林学专业的角度谈的,比较适合于传统林学专业的学生学习。[1]郭晋平教授和周志翔教授于2007年领衔主编了景观生态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虽然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但主要是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2]对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同学来说,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完全采用该教材学习也不太合适。适用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急待完善。

2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较少

据了解,由于没有完全适合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教材,授课教师也多数只是具有林学或生态学的专业背景,讲课及安排实验时与其他专业课程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等结合较少,因而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联系不大,不愿意花时间学。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多数教学以理论内容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既不能完全偏离于以往景观生态学教材的一般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景观规划管理),同时又要具有景观设计专业的特色,基于此,结合目前国内主要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和相关专著内容,可以制定以下教学内容体系。

(1)绪论。要求掌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比较欧洲、北美和中国大陆景观生态学学派的基本观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3]绪论部分是该课程的首堂讲课内容,绪论课讲得成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讲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绪论知识外,最好能简单介绍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点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更为理性和科学,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景观生态学思想来指导。

(2)景观要素基本类型。要求掌握斑块、走廊、本底的概念,理解斑块大小、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了解走廊的作用及类型。[4]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可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阐述,如边缘效应与人类聚居地的选择、河流走廊与滨河风光带的设计、网络本底与城市绿地系统网络规划等。[5]

(3)景观的总体结构。要求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掌握景观多样性的类型,理解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部分内容与景观规划设计联系较紧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格局多样性在景观规划设计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讲课时可重点阐述。如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寻求合理的景观配置,在景观规划和管理时考虑物质流的利用率以及营养元素的循环;通过景观连接度和连通性的研究,正确地理解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原理,其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景观中各单元之间的连通性,更重要的是增强景观单元之间的连接度;在修建道路时,为了降低道路对生物迁移的阻隔作用,可以通过建立桥梁、隧道、增加廊道,达到保护生境的目的等等。[6]另外,在讲到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时,可补充古树名木的有关知识。

(4)景观形成因素。景观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的,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生态学过程、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五方面的因素。前四方面的知识学生在中学的地理课上已学过,讲解时不必太详细,以图片展示为主,稍加复习就行了,而该章的重点应放在干扰因子这一内容上,应掌握常见干扰的类型及其生态效应。

(5)全球环境问题。修过该课程的学生除了应具备较系统的景观生态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生态素养,与其他没修过生态类课程的学生相比,要有更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而了解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节俭资源消费和节制发展的生态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景观生态学有关知识去分析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6)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要求掌握景观生态流的基本观点、基本机制及五种基本形式(空气流、水流、养分流、植物流和动物流),分析景观要素类型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理解景观的一般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的内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本章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有很多知识点都比较实用,如山谷风与露营地的选择,城市热岛效应等。

(7)景观动态变化。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景观变化的作用力类型,不同强度干扰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理解景观稳定性的特性。本章理论较多,需要补充一些应用性的内容,否则讲课时枯燥乏味,学生没兴趣听。例如结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理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有关知识,补充“演替顶极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这一内容,教学效果就很好,学生非常感兴趣。

(8)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系统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同时也是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前提。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景观分类的原则,掌握景观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工作步骤和基本方法等。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效果较好。

(9)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求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容与原则,掌握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本章内容与其他景观设计类专业课程结合最紧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讲课时,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国内外生态规划设计的经典案例,如德国杜伊斯保北区公园规划设计,中山歧江公园规划设计等。

2课程实验多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结合

就景观设计专业而言,景观生态学是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若能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巩固该课程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04级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要求运用所学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火炉山的景观进行分析评议,提出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先由任课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去现场实地勘察,并邀请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的老师一同现场指导,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现状情况,提出改造建议,撰写实验报告。结果实验很成功,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除了文本外,还附加了规划设计图纸,把改造建议图文并茂地表达出来。

3教学实习尽量与其他课程一起组成专业综合性实习

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起组成综合实习,不仅能节省实习经费,而且增加不同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数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当然,要使相关的专业课程实习集中一起进行,需要在教学计划里统一安排好实习时间,否则因为时间冲突而引起的调课问题很麻烦。

4完善考核内容与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选择多种考核形式,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成绩评定时加大课程论文的比例,可考查学生的文献资料查阅、调查研究、应用写作等综合能力;加大平时作业的比例,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作业,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

5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优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图表和视频等形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教学内容情景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提高讲课的效率。但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创造力被束缚,教学风格被抹杀,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之间的解说员,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讲课时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普通生态学,因此在讲课中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生态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另外,为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景观生态学教师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生态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知识,这样讲课时才能将生态学的知识和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有责任心的教师,合理的教学内容,优良的教学方法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建新.景观生态学实践与评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第7篇:生态学概念范文

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事业的出现就像生态学一样,是和当代的环境运动发展和生态思潮涌现紧密相关的。

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科学舞台上的一个半世纪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生态学通过调查和定位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为农学、林学、畜牧、水产等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但是生态学在发展初期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本身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手段方面存在着缺陷,因此是生物科学中不受人们关注的一门学科。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上的人口、经济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发展,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激化,面对着这些没有办法用传统的线形思维和单学科来解决的问题,生态学以它固有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等特点为探索出解决危机的途径提供了框架。生态学工作者最早指出了环境生态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在上世纪中期以后,生态学得到了中兴,整个生态学由过去比较封闭的仅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变成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广泛的研究。人们的研究角度从生物圈之外进入到生物圈之内,并且将自身视为整个生物圈里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学研究的范本开始扩大,这使它能够和各个学科交融,产生了很多的共鸣,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为21世纪环境发展提供了很有利的理论支持。

随着生态学的蓬勃兴起,生态学的思想也逐渐应用到传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旅游是无烟的产业,但当深入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的经济收益是以环境为代价,而且许多地区旅游收益的分配是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为促进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改善当地居民的福祉,逐步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在Links杂志中首次建议通过“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来减缓旅游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们对生态旅游更加关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保育专家H.cebalIos Lascarain首次创造使用“Ecotourism”(生态旅游)一词。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生态学和旅游相互促进、相互融汇,生态旅游学和旅游生态学也随之应运而生。生态学能够提供许多有关自然方面的知识,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通过生态旅游也会丰富人们生态学的知识,为生态学的发展提供营养。

总体来说,生态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其要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很多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研究目前已经从描述性的研究走向更加严格和具备理论基础的研究,已形成了基本明确的框架和方法。但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需要明确和加强宣传。有人把生态旅游的概念比作是画在沙滩上的一条线,这条线的边界是模糊的,而且不断的被冲刷、修改。就像世界生态旅游学会指出的那样:尽管生态旅游带来了旅游的潜力,但是将和大众旅游一样,具有破坏性。

第8篇:生态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景观;水景生态化;植物配置

1.扬州沙头镇生态农业观光园玲珑水街南区基地分析

基地位于扬州市沙头镇,地处扬州南郊,南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境内长江支流夹江环绕,施港公路和在建的沿江高等级公路穿越而过,水运、铁路、陆路交通十分便利。该园区以沙壤土为主,肥力中上,地势平坦;温、光、水3要素协调,极适宜蔬菜生产;排灌条件较好,灌溉水源直接来自长江,水质优良。园区雨水充沛,光照条件优越,附近无污染性工业企业、无三废排放、无城市垃圾。据监测,大气、农田灌溉水、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估均为一级。园区内将路、沟、河、渠、堤、坡等进行合理的绿化,田林路综合配套,排灌设施齐全,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其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办成休闲观光旅游的一个景点,一个亮点,充分突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中的特色和内涵。

2.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概念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生态观光农业的具体形式之一。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国家,最初多为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和休闲农庄,逐渐演变至今成为将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形式。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可初步定义为以景观生态学、循环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集农业生产与示范、观光旅游和环境保护为一体,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地域性和参与性的交叉型农业产业园区。

2.1“生态”的概念

“生态”与“生态学”在英语中属于同一个词语,而最早的“生态”一词是来源于古希腊文中的,它的原意是“居住的地方”和“家”。1869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1]首先将生态一词用于科学研究,并生态学的概念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

2.2景观的概念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美国景观生态学家福尔曼和法国地理学家戈德伦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公里到数十公里范围。[3]

2.3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1939年在利用航片解译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用来表示对支配一个区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他当时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一门新的科学或者是科学的新分支,而是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研究所的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4]

3.规划设计手法

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三产综合”为发展理念,以原生态乡村风貌为基底,以高效农业产业为基础,以高品质都市乡村休闲度假产业为引领,融乡村休闲、乡村度假、文化体验、情景社交、产业示范、生态涵养等多功能复合,引领都市人群回归返璞归真的乡村自由生活。这是该方案欲打造的主题,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尊重现状,充分尊重现状地形、水系、现有村庄、道路尽量保留。设计的风格继承江南水乡的古朴清幽,构景方式随意自然但不失韵味。尽量保留本土文化和植物的原生态。

4.水景生态化

水景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处理水体的造景,水体景观不但要在景观上富于水的情趣,而且要求水体洁净、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并且水体景观有可持续性,在较少,甚至没有人工干涉的情况下,水景能得到保持,并且能随水体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发展变化。[5]在驳岸的设计中较少地加入人工因素,保持自然,这样在其水体驳岸之间形成一个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湿地带,在湿地上随水体的深浅不同,栽种不同的水生和半水生的植物,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水面上自然式点缀一些浮生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游人可以在水中荡舟探幽。

5.植物配置的生态性原则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植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其观赏性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景观植物不仅有乔、灌、草、藤本等形态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是否喜光,干、湿耐性,酸、碱性适应能力等生理、生态特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构建生态功能强大的复层植物群落时必须尊重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及生态特性,这样才能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此外,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决定其有明显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每个区域的地带性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长气候和地理条件背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周围的生态系统达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大力开发运用乡土树种,丰富绿化树种的多样性。[6]在此设计方案中植物配置的种类上遵循生态性原则,采用大量乡土树种,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相互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复层绿化。

6.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创建生态型社会理念的加强,我国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该方案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原则,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把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可持续发展农业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起米,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该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美]摩特洛克著,李静宇,李硕,武秀伟译.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7—1—1

[2][日]河川治理中心编著.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1

[3]宇振荣主编.景观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03

[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06

[5]王浩主编.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9篇:生态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修复 生态恢复 生态演替 生态工程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思指导下,水利部提出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的技术和经验。生态修复已为水土保持工作者所熟知,但其学涵义及有关问题尚待明确和研究。现对生态修复的若干关概念、理论及有关问题作一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1 生态修复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1 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 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 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 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 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 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 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 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 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 生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