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因素;质量控制;临床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24-01
对微生物进行检验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只有对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各类因素进行控制,才能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率。为此,本文将结合对微生物检验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他听你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建议。
1 对临床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依据生理学与形态学的生化反应,借助于现代仪器来对患者病情及用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检验方案设计。从当前实际检验实践来看,对于影响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检验人员自身因素,如对检验过程中满足检验需要的生化反应的判定能力,个人在检验学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技术不足,以及个人思想情绪方面的责任心不够等;二是对于微生物标本质量控制因素,如在标本采集方法上、运送管理及处理微生物标本的规范要求等,如在采集尿液样本时,对于中段尿的采集往往由患者自行收集,致使外尿道常居菌污染标本,再如对于痰液标本的采集,由于缺少必要的临床指导,患者所提供的痰液标本中往往有气管、及口腔常居菌的干扰,有时标本内没有呼吸道的成分,也给检验工作带来干扰,影响检验质量和效率;三是检验技术方案科学性,如在设计检验方案时,未能正确的选择检验时间、对污染杂菌的处理是否干净等,通常情况下对于标本的采集是在用药之前,并且需要对标本接种于含有药物中和剂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如对于发热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采血时间应在体温上升期,特别是对于间歇性菌血症患者更应该把握好采样时间,否则会直接影响检验质量。
2 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途径和建议
2.1 检验前对标本进行质量管理
对标本检验前各类影响因素的控制是达到检验目标的必要前提。从微生物检验项目的正确性出发,对临床检验项目的多样性来进行有效分类,明确不同的检验项目对应不同的检验控制质量,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中,结合样本采集质量要求,严格按照微生物样本操作规范,保证无菌操作,避免各类杂菌对微生物标本的污染。如在血液样本采集或对脓肿标本进行采集时,要进行严格的皮肤表面消毒,规避表皮菌群对微生物样本的影响;在运送微生物标本时,通常情况下应确保在2小时内送检,如果需要进行培养时结合保温要求,对送检的微生物进行密封或使其处于安全状态,避免周围环境对微生物标本带来杂菌影响,如为了能够抑制血清中的杀菌物质,需要对培养液添加聚茴香脑磺酸钠,而聚茴香脑磺酸钠对淋球菌具有毒性,如果患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时,则不能采用聚茴香脑磺酸钠来处理标本,又如对于腹泻患者进行粪便培养时,对于肠杆菌科细菌通常采用伊红美蓝琼脂和SS琼脂平板来培养,而对于河弧菌等弧菌科细菌,由于其嗜盐性则无法在这两种培养基中生长,因此,需要对检验目标和分离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以免造成漏检。
2.2 在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本身,为了确保检验质量,必须从强化检验工作标准化制度管理中,来落实检验人员的职责和操作方法,以确保检验过程中对各类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如对于检验环境温度的控制、对检验试剂的选择等方面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如在临床检验中对于检验步骤和要求的规定上,检验人员需要结合定性检验和主观判断来确保检验流程和检验结构的有效性,并从自身检验条件下来遵循相应的标准操作规范,严格执行。如对于生化试剂的控制,对菌株质量的控制、对药敏试验的控制、对实验设备的控制,以及对实验过程的监测与记录等,从而提高微生物样本检验的成功率。
2.3 对检验后进行质量控制措施
从微生物检验的临床目标来看,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对于检验之后形成的检验报告,要及时报送给临床主治医师或相应科室。对于检验后检验人员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需要建立相应的交流机制,来促进检验工作于临床交流,如对于检验中感染菌株、污染菌株,以及正常菌群的分析,对罕见菌株的说明等,都需要从检验后的交流机制中来推动检验工作对临床实践的合理化建议,以提高检验质量和检验报告的全面性。
3 结语
微生物检验是帮助临床诊治的有效参考依据,而加大对临床检验质量的科学控制,从微生物标本方面、检验试剂及检验人员等方面来探讨改进和提升检验质量的有效措施,从而为临床科室获得更有价值的诊断证据和有效信息,也是提高医院临床诊疗水平,为准确判断预后提供科学、准确、完整分析报告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 李小林.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J]. 吉林医学. 2011(24)
[2] 龚建武.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04)
马弋,1977年12月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现任职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检所,湖北省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秘书。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微生物学检验。曾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1本,参与起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3个,获湖北省及武汉市科技成果奖各1次。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给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断带来风险和精神恐慌,食品安全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事件处理中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不仅必须具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能力,还应具应对各类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检验能力,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与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一些更加快速,准确的新方法正在逐步普及。特别是一些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仪器的使用,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也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了进一步的了解食源性致病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测,我们邀请到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马弋老师,请他与大家共同分享解决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问题的成功经验。
记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项目有哪些?请举例说明一些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特点及其致病机理?
马弋: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项目主要分为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定量检测主要是针对一些卫生指标菌,它能反映出食品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而定性检测的致病菌一般都是在某一类食品中不得检出的,不同的食品容易受到污染的致病菌也有所不同,比如说禽类食品容易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原菌,全世界已发现的血清型有2500多种,不产生外毒素,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还能产生肠毒素,其中伤寒沙门氏菌能够引起肠热症为主的伤寒,副伤寒,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而非伤寒沙门氏菌则会引起胃肠炎和败血症。与此同时,婴幼儿奶粉及米粉中的阪崎肠杆菌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08版的国家标准GB/T478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就把它作为新增菌纳入进去,它主要引起婴儿患上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菌血症和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此外,海产品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最为常见,该菌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生长,产生大量的肠毒素。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腹泻,呕吐和发热,大多数患者会中度脱水,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会因为严重脱水而有生命危险。
记者:结合您多年来微生物检验经验您觉得微生物检验的难点及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弋: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难点及核心是对致病菌的定量检测,因为致病菌长期与人类共存,大部分致病菌都是我们肠道内常见的菌群,大多都是条件致病菌,只有达到一定的量,超过了一定的发病阈值才引起发病,所以食物中检出阳性致病菌并不一定发病,而且食物的一些加工过程也可以杀灭致病菌,所以定量的概念很重要。由于细菌的生长和环境密切相关,数量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所以最难的还是定量。再一个就是细菌的耐药性,现在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临床医生很难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病人进行救治,所以在监测致病菌的同时最好能对其耐药谱进行一个检测。如果只做定性检测,难点在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这跟检验人员的经验,培养基的质量,仪器设的使用等因素相关。
记者:鉴于食源性致病菌的上述特性,其检测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以满足检测高要求,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马弋: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新型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正向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代谢技术、基因指纹图谱技术,自动化仪器、生物传感器等方向发展。
记者:在此您能否介绍几种新的检测方法?
马弋:新型快速检测技术:
1、API手工生化鉴定系统:最常见的有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的API20E。
2、以免疫学方法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免疫测定法的代表技术是ELISA技术,是抗原或抗体吸附到固相载体上作为一种试剂,来检测标本中有无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的一种方法。ELISA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几乎所有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反应系统均可检测。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ELISA敏感性高,不需特殊设,结果观察简便。
3、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系统: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众多检测技术中,核酸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以其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新产物,除了可用于初筛检测,由于其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可直接用于微生物的鉴定。
4、自动化仪器。
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是由微量生化检测系统发展而来。其原理是将各种不同的生化反应组成专一鉴定试剂条(或板)。经培养后用光电读数器自动读数,将数据自动传送到计算机,由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结果分析报告。这一类的鉴定系统主要有:ATB(法国梅里埃公司),BIOLOG(美国BIOLOG)等,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除了鉴定微生物外,也可进行药敏试验。
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采用光电技术,电脑技术和细菌八进位制数码鉴定相结合。对各反应孔底物进行光扫描,动态观察反应变化,一旦试卡内终点指示孔到达临界值,指示反应完成,系统将最后一次判读的结果所得生物数码与菌种库标准菌生物模型相比较,经矩阵分析得出鉴定值和鉴定结果,并自动打印报告。
关键词 肺炎 支原体 儿童 呼吸系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27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中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现将我院收治的112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2月~2008年11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112例,根据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1]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查与诊断。其中男59例,女53例;年龄3个月~1岁6例(5.4%),2~3岁19例(17.0%),4~6岁37例(33.0%),7~14岁50例(44.6%)。
症状和体征:全部病例均有咳嗽,其中干咳61例(54.5%),有痰51例(45.5%),伴喘息26例(23.2%);发热70例(62.5%)。听诊为双肺呼吸音粗或低,伴明显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的患儿呼吸音明显减弱。48例(42.9%)闻及湿音,26例(23.2%)闻及干音。
X线表现:所有患儿摄胸片均有明显改变,一侧絮状阴影95例(84.8%),双侧絮状阴影17例(15.2%);合并胸腔积液8例(7.1%),合并肺不张9例(8.0%)。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轻度升高12例(10.7%),外周血白细胞降低4例(3.6%),血沉增快52例(46.4%),Mp-IgM全部阳性。
并发症及肺外症状:消化系统受累26例(23.2%),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肝大、ALT和(或)AST升高。心血管系统受累10例(9.0%),主要表现胸闷、心悸、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增高。中枢神经系统受累6例(5.4%),表现为高热惊厥、无菌性脑膜炎、支原体脑炎等。泌尿系统受累4例(3.6%),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异常(BUN升高)。皮肤受累2例(1.8%),表现为多形性斑丘疹、荨麻疹。
治疗与转归:所有病例确诊后给予阿奇霉素10mg/(kg•日)静滴,同时辅予解热、止咳、祛痰、雾化等对症支持治疗。所有病例均于输液停止后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口服。在治疗3~6天后体温下降,咳嗽减轻者89例(79.5%),治
疗7~10天后体温平稳、咳嗽明显减轻23例(20.5%)。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
讨 论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中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内其发病率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30%,国外文献报道为50%,有逐年上升趋势[2],已经成为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以学龄儿童多见,我们观察的112例,4~6岁37例(33.0%),7~14岁50例(44.6%)。
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发热及阵发性、刺激性干咳,我们观察全部病例均有咳嗽、发热70例,占62.5%,临床和胸片表现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无显著特异性。血清MP-IgM检测为特异性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法简单,费用低,有助于MP感染早期快速诊断。我们观察的病例MP-IgM抗体全部阳性,故血MP-IgM可作为早期快速诊断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可作为常规检测。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微生物,蛋白质丰富,因此治疗应选用选用干扰蛋白质合成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我们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04-1205.
依法规范推进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全面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生规律,科学判断动物疫病发生风险和流行趋势,系统评估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和防控效果,不断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和防控水平,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职责分工
(一)县畜牧水产局负责全县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制定和全县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全县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确定专人负责,设立县级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组,承担技术指导和现场调查,汇总全县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数据,开展分析评估,组织起草流行病学调查评估报告。配合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县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三)各乡镇、开发区要依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同时要做好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估工作,定期报送流行病学调查信息。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我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纳入动物防疫和疫控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必要的时间、车辆和工作经费,保障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协调动物卫生监督所和相关单位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2、协调指导,形成合力。县畜牧水产局积极协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提供畜牧业生产和检疫监管数据,保障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顺利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保强化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有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评估工作。
3、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宣传流行病学调查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办班讲课、以会代训、模拟演练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重点培训调查方法、技巧、信息报送等内容,切实提升乡镇、开发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的整体能力和业务水平。
4、结合实际,狠抓落实。县畜牧水产局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评估和工作报告机制,系统、科学、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当地畜牧业养殖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际情况,具体细化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认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准确报送信息,定期开展分析评估,为动物疫情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5、善于总结分析,及时反馈信息。流行病学调查后,组织实施机构人员要认真总结分析,做好分析评估,积累资料,及时反馈有关调查信息和检测结果,交流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意见,指导被调查的养殖企业有效开展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
同时,按照上级要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10日前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半年度和年度动物流行病学总结与分析报告。
四、调查方式
依据不同调查目的和任务,设置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常规流行病学调查、专项流行病学调查等调查方式。
(一)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1.紧急情况
怀疑或确认发生以下情况时,由县畜牧水产局及时上报上级兽医主管部门,并组织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会同市级流调专家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及时填报紧急疫情调查表。
1.1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狂犬病;
1.2猪瘟、新城疫、布氏杆菌病、结核病、蓝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或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1.3小反刍兽疫、疯牛病、痒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
1.4牛瘟、牛肺疫、马鼻疽等已消灭或基本消灭的疫病再次发生;
1.5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大数量动物发病或死亡且蔓延较快的疫病,或怀疑为新发病的。
2.目的任务
2.1界定疫病发生情况,分析可能扩散范围,提出控制措施建议,提高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2.2探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疫情发展规律,预测疫病暴发或流行趋势,评估控制措施效果,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
3.工作程序
3.1各乡镇、开发区接到疑似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快速赶赴现场进行初步调查并按规定报告疫情。县畜牧水产局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赶赴现场开展全方位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上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2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按照相应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的要求,详细、全面、准确收集相关信息,填写调查表。
3.3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获取的信息,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3.4县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组要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及其结论进行审核,必要时,由市级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组进行复核确认。
4.工作要求
4.1县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组要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及结论进行审核,审核意见作为重大动物疫情封锁与解除封锁的重要依据。
4.2疫情解除封锁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将流行病学调查表、现场调查评估报告及县级动物流行病学专家组的审核意见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3各乡镇、开发区要明确专人负责动物流行病学调查表的填报工作,并建立系统档案封存。
(二)常规流行病学调查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各地畜禽饲养情况分病种设立流行病学调查点,定期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主要禽病,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等主要家畜疫病,布病、结核病等主要共患病调查,并结合本地畜牧业生产、动物免疫、屠宰加工和畜禽流通情况,分析辖区内疫情发展趋势。
1.主要禽病调查
1.1调查目的。分析禽群主要疫病种类和经济损失,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等主要禽病感染发病情况,分析病毒遗传演化趋势,评估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效果,提出防控措施与建议。
1.2调查范围。综合考虑家禽饲养数量与分布,选择在双墩、造甲等家禽(肉鸡)饲养集中乡镇,作为县级禽病调查地区,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等主要禽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1.3调查方式。选择2个乡镇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
1.4承担和参与单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乡镇、开发区。分别于5月上旬和11月上旬根据需要开展一次调查,每次随机选择1个种禽场、1个商品代养禽场、2个行政村。在每个养禽场采集30只家禽的血清、拭子和羽髓样品,20份新鲜家禽粪便样品。在每个行政村选择5个以上的家禽散养户(家禽养殖数量少于100只)采集30只禽的血清、拭子和羽髓样品,20份新鲜家禽粪便样品。
2.猪疫病调查
2.1调查目的。掌握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等疫病流行动态、分析发病趋势,评估防控效果。
2.2调查范围:选择水湖、朱巷两个生猪养殖密集乡镇作为重点调查点。根据工作需要,必要时调整增加其他乡镇作为调查点。
2.3调查方式与时间。
⑴种猪场疫病流行动态调查。每季度开展1次种猪场疫病流行动态问卷调查,在部分种猪场采集血清样品,了解种猪场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疫病流行态势。
⑵猪群疫病监测。①临床健康猪群监测。选择1个屠宰场开展采样检测,采集15份组织样品(淋巴结、肺脏、脾脏等)5月、9月各实施一次。②发病猪群监测。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平时要收集、冷冻保存发病猪组织病料(每年不少于10份),分别于4月底、10月底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并同期报送猪群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3)配合市中心做好家畜疫苗临床应用效果调查。调查疫苗种类包括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经典毒株猪蓝耳病疫苗、猪瘟脾淋苗、猪瘟原代细胞苗、猪瘟传代细胞苗、亚洲I型-O型口蹄疫二价灭活疫苗、O型口蹄疫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合成肽疫苗)。主要调查猪瘟脾淋苗中细胞苗掺加情况、其他细胞源活疫苗的支原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圆环病毒等外源微生物污染情况,以及招标疫苗的使用情况、副反应、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等。
3.布病与结核病调查
3.1目的:了解牛、羊和猪布病、牛结核病的感染和发病情况,分析流行特点和风险因素,指导“两病”防控。
3.2范围:双墩、造甲作为动物布病与结核病流行病学调点乡镇。每年选择2个奶牛场、1个羊场和5个散养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必要时调整增加其他乡镇作为调查点。
3.3调查内容与方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根据各乡镇牲畜饲养情况,有重点地开展调查工作。调查指标包括:牛场与羊场能繁母畜的流产率与空怀率、母牛胎衣不下率、个体抗体监测阳性率与场群阳性率,结核病畜阳性检出率、病畜无害化处置情况、人间新病病例数。
严格按照农业部“两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每年春秋两季普遍开展牛布病与结核病检疫监测工作,评估我县“两病”致病因子,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3.4调查时间:5月至11月间。
3.5承担和参与单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乡镇开发区组织人员实施。
(三)专项流行病学调查
针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遇到的特定问题,启动专项调查研究,为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指导动物疫病防控与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1.养殖场环境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
1.1目的:了解环境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开展分离菌株的耐药性研究;分析环境微生物与动物疫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
1.2范围:我县选择规模养殖场、专业户各2个,定期采集畜禽饮用水、饲料、土壤和空气样品,进行相关致病微生物检测分析。
1.3时间要求:养殖场环境致病微生物采样检测工作,可与疫病调查工作同步开展。
1.4承担和参与单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乡镇、开发区组织人员实施。
2.仔猪腹泻疫情专项流行病学调查
2.1调查目的:了解仔猪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分布、各乡镇所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分析主要致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2.2调查范围。相关乡镇,以水湖、朱巷为主。必要时调整增加其他乡镇作为调查点。
2.3调查内容和方式。采取养殖场免疫情况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和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调查:
2.3.12010年以来的疫情流行现状及特点;
2.3.2当地在疫情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及防控效果;
2.3.3采集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相关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开展主要致病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3.4调查时间。2012年3月、12月各进行一次。期间如发生此类疫情,应及时开展现场调查。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耐药性
Analysis on distribution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LIU HuaShan, HU LiJuan, CHEN ShuJua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Management Center of Chengxiang District,Putian 351100,C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situation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olated from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utian university in the three years,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cs.Methods The isolation rat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rom 2008 to 2010.Results 628 strain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which accounted for through the respiratory tract 90.76% were isolated in the three years.The resistant rat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to antimicrobial drugs was increased,and even had presented multiple antibacterial resistance.The lowest resistance rate was to Cefoperazone / sulbactam(16.24%),followed by Imipenem(42.83%).The reistance rates to Aminoglycosides, fluoroquinolones, cephalosporins were between 59.87% to 86.94%.Conclusion The isolation rat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re increased year by year.We should strengthen surveilla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appropriate antibiotics selection.
【Key words】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olation rat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鲍曼不动杆菌(以下简称Ab)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的感染在增多,且其耐药性日益严重,已引起临床和微生物学者的高度关注。根据美国院内感染监测数据(NNIS)以及中国院内感染病原菌调查显示,不动杆菌属在医院内感染中占第4位,成为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又一个重要的非发酵菌。为了解Ab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现将我院3年间Ab临床分离情况及耐药性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628株Ab源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该院临床科室送检的感染性标本。
1.2 分离及鉴定 细菌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系统进行鉴定到种。
1.3 药敏试验 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敏感性判定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NCCLS)2008年制定
作者单位:351100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刘华山);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胡丽娟 陈淑娟)
的标准执行。MuellerHinton琼脂平板、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均购自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药物纸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亚胺培南购自英国Oxoid公司。
1.4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购自福建省临床检验中心。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软件WHONET5处理。
2 结果
2.1 标本分布 经统计分析,各类标本中Ab分离率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
2.2 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 从表2的统计数据得出该院Ab对15种抗菌药物的总体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2.3 多重耐药菌株的分离率 随着抗菌素的广泛应用,诱导了大量该菌属耐药株的产生,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耐药的Ab,现将以上7类常用抗生素的多重耐药统计如下,见表3。
3 讨论
Ab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身体各个部位的感染,但以呼吸道最为常见,主要分布在呼吸科和重症监护室。从耐药率变化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Ab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快速上升,其耐药机制可能为:①产生β内酰胺酶及氨基糖苷类钝化酶。②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改变和细胞外膜通透性改变,外膜微孔数量减少引起通透。③获得性耐药质粒及其传播。其中,对复合酶抑制剂抗生素制剂的耐药率最低(
从表2中凡是对以上7类抗生素的其中任何一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菌株视为一重耐药,同时对两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菌株则视为二重耐药,依此类推,三重及三重以上耐药的菌株视为多重耐药株。从表3结果显示多重耐药株占89.49%,其中四重耐药和六重耐药分别占17.68%和22.13%,主要集中在五重耐药,占42.52%,其中1株对所有检测的抗生素均耐药。这表明该院Ab对检测的抗菌素都表现了极高的耐药率,特别是多重耐药的感染率也在逐年增加,且耐药性问题严重,耐药谱广, 这可能是抗生素广泛应用,刺激了耐药基因的改变和新的耐药基因的产生有关。所以应及时对Ab的耐药监测、统计分析,掌握其耐药变迁,控制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只有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污水处理;处理方法;化验分析;质量控制
大量城市污水违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城市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由此衍生的污水违规排放导致的水介传染病、水体富营养化、城市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不仅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饮用水安全,更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城市污水处理方法及污水处理化验分析的质量控制相对落后的现状制约了我国城市污水治理的进程,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方法以及化验分析质量对城市污水处理质量的提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保护与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现状
我国城市污水每年的排放量高达420亿吨,而城市污水一级处理总量约140亿吨,其中二级处理总量仅70亿吨左右。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总体实力的上升,但随着而来的城市病问题也在全国范围内城市中蔓延。其中水资源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据统计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问题已经十分严重。2007年全国城市环境整治评估报告中指出,在接受调查的六百余城市中,近二百个城市的污水排放不达标。我国城市污水的过渡排放对城市环境和资源造成了较大危害,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因此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率是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大趋势下的重要课题。
而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不甚乐观,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处理方法及化验分析的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总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城市污水处理总投资平均约占GDP总量的万分之二左右,不足发达国家的三十分之一。我国人均污水处理厂的占有率较低,美国平均万人占有污水处理厂1座,法国和英国平均6500人占有污水处理厂1座,瑞典平均每5000人占有污水处理厂1座,中国平均每16万人占有污水处理厂1座[1]。从数据可见我国污水处理厂及整个污水处理行业的投入资金十分之低,人均占有率十分之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比例约33%,新加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达到了城市污水处理率100%。
2.城市污水处理方法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还存在行业总体发展落后,污水处理效率低,处理方法和工艺水平较低的现状。西方发达国家污水处理厂自动控制水平很高,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从污水原水进厂,到受纳水体出厂整个过程都通过计算机智能化控制,整个污水处理过程甚至都不用人工参与。而我国污水处理厂目前绝大多数还处于人工经验参数设定和人工、手动管理的模式。此外,我国污水处理的设备设施研究开发相对落后,污水处理检测仪器仪表制造精度不高,污水处理化验分析质量不高,污水处理成本较高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污水处理的发展与进步。
2.1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是目前在各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它具备处理能力强,出水水质好等优势。后行污泥污水处理方法主要工艺流程为污水通过曝气池处理后至沉淀池至污泥回流池,在曝气池中的污水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氧化反应,是污水中的有机物与微生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代谢反应,从而使污水中的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沉淀下来,从而与水分离,达到污水处理的效果,最后经过沉淀池流出的是净化水。
2.2生物膜污水处理方法
生物膜污水处理方法是除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外应用相对比较广泛的另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在世界范围内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和生物膜污水处理方法占据主要地位。生物膜污水处理方法的原理是通过生物膜过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形成生物膜是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被溶解为水、二氧化碳、氮氢化合物及微生物[2]。生物膜污水处理法具有处理效率高、场地限制较少、运行管理和维护方便等优点,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
2.3氧化法污水处理法
氧化法污水处理法目前的应用还不成熟,但氧化法是未来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向,将成为未来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氧化法主要以氧化剂进行分类为化学氧化法、湿式氧化法、干式氧化法和光催氧化法等方法。氧化法处理工艺流程简单,但在目前的处理技术下,污水处理效果还不是非常理想,且成本较高,因此尚未全面推广。
3.城市污水化验分析质量控制
污水化验分析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有空白试验控制、绘图控制等方法。在我国现行的污水处理化验分析的实际中,通过环境标准水样的对比对城市污水化验分析质量控制是比较可行的方法。环境标准水样的标准统一、精度和准确度较高,以环境标准水样为基准,对化验分析结果的质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控制化验分析的质量。污水处理厂的化验室作为污水处理厂的质量检验部门,必须为工厂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指导,化验分析报告直接关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和伸长指导。此外,通过环境标准水样校准曲线控制化验分析的质量。污水分析中,对一些关键元素的含量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准确校准[3]。校准曲线的准确与否对化验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当通过斜率检查、线性检验法等方式检验校准曲线的准确性。
4.结语
总之,城市用水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面对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和水资源稀缺的现状,不断提升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开发高校的城市污水处理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控制城市污水化验分析质量控制,从而提升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水平,从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茂成.小型污水处理站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
1监测对象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每月随机对不同环境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采样监测,包括临床医生、临床护士、医技功能检查人员,共对198名工作人员进行洗手后、操作前的采样并做了手细菌培养。
1.2采样方法
首先被检人员按一般洗手后自然晾干,五指并拢,均用无菌棉拭子蘸取无菌生理盐水,在右手指曲面,从指尖、甲沟至指跟处往返涂抹10次,并随之转动棉签,然后去掉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反复震荡80次后,吸取1ml倾注营养琼脂,37℃温箱培养24小时后进行菌落计数。
2结果(见表)
3分析
3.1由于护士及外科系列医生经常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无菌观念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对危险性具有一定的认识,充分了解自我保护及手卫生的重要性,防护措施基本到位。
3.2内科系列医生思想上麻痹,对洗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手的医院感染传播途径认识不足,无菌观念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3.3医技功能检查人员手超标现象较为严重,本身处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职业防护意识差,对于医院感染认识不足,忽视自我保护,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着被污染的危险认识不足。
4对策
4.1加强全院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从职业道德方面强化认识,从中认真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及规范,增强清洁、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4.2将医院感染现状及时向全院分析通报,用事实说话,从思想上认识到医院感染发生对自身和他人带来的危害,充分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
4.3根据CDC洗手指南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理论讲座及标准洗手示范表演指导。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从理论到实践对洗手的基本知识均能掌握,提高了整体意识水平。
1 内黄县基本概况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东界濮阳清丰县,南临鹤壁浚县,西临汤阴县,北临河北省魏县.地理座标为东经114°35′-114°,59′,北纬35°39′-36°09′,南北平均长55公里,东西平均宽21.1公里,总面积1161km2。目前内黄县全县人口70万人,县城人口12.7万人 , 内黄县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总量约为5万吨,已全部进入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2 内黄县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危害
内黄县城在垃圾处理场未建成以前,垃圾堆放在县城西南司杨庄村旁的大坑内,未设渗沥液导排和甲烷收集导排设施,也未作任何的防渗处理,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主要有:(1)垃圾堆放侵占了大量农田;(2)垃圾露天堆放,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释放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严重污染了大气和城市的生活环境;(3)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功能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形成有机物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为一体的污染源,雨水淋入产生的渗滤液必然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4)垃圾中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同时垃圾往往是蚊、蝇、蟑螂和老鼠的孳生地,这些必然危害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5)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造成重大损失。
3 国内外垃圾处理方法
3.1 垃圾处理方法概述
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气候条件以及居民生活习惯有关,其处理方法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不同的处理技术、处理方法最终都以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为目标。总的来说,国内外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卫生填埋法、堆肥处理法、焚烧法。这三种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处理效果各有其特点。
(1)卫生填埋法:在垃圾填埋场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进行防渗漏处理,将垃圾污水收集后集中处理,并将填埋场产生的气体进行收集处理。在填埋作业过程中,采用压实消毒、覆土等措施,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卫生填埋技术成熟,作业机械设备相对较简单,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小,处理成本相对较低,且处理量较大。
(2)堆肥法:堆肥是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其处理方法是在人工控制的厌氧或好氧条件下,利用自然中的各种微生物,对垃圾中的各种动物、植物性有机物进行分解,形成稳定的腐殖质,同时杀灭垃圾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达到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的。
采用堆肥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可通过前分选对垃圾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分选回收,其堆肥产品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施用于农田,也可以进一步加工生产高效复合肥。但垃圾堆肥要求垃圾中有机物含量较高,一般不低于40%为宜。该方法投资相对较大,处理成本相对较高。
(3)焚烧法:垃圾焚烧是利用高温使垃圾中碳水化合物转化成CO2和H2O,同时在高温条件下杀灭垃圾中的细菌与病毒,并对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对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进行严格的处理。垃圾焚烧处理对垃圾的热值要求较高,要求每千克垃圾低位热值不宜低于800千卡。由于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二恶英等多氯苯物质,会对大气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必须对烟气进行严格的处理后才能排放。该方法焚烧设备昂贵,一次性投资大,运行费用也很高。
3.2 国内生活垃圾处理概况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中央国债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规范经过2001年和2004年两次修订,2007年又增加了CJ113-200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已经在填埋场防渗、渗滤液处理、填埋气体控制等方面达到国际上较高标准。“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垃圾处理项目按照新标准开工建设并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填埋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在填埋处理中,有近80%的属于简易和受控填埋场。这些填埋场大多有以下特点:不能做到及时覆盖;不具备完善的垃圾渗滤液收集、排导和处理设施;没有完善的填埋气体排导和处理设施。特别是填埋场的渗滤液,许多填埋场还未能达到达标排放。采用堆肥方式处理的生活垃圾占无害化处理总量的4%。堆肥处理可分为简易堆肥、好氧高温堆肥和厌氧消化三类。我国有约10%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焚烧处理。随着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垃圾低位热值的提高,不少城市已将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提到了办事日程,正在积极组织实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4 内黄县城市生活垃圾成分与处理技术、工艺
分析
内黄县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来自居民家庭、饮食服务行业、商业、公共场所、街道清扫和集贸市场等,其中不可回收垃圾中有机成分含量约占25.0%,无机成分含量约占65.0%。垃圾成分以不可回收无机物为主,占生活垃圾总成分的90.0%左右。
根据内黄县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组成、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分析,内黄县城市生活垃圾采取焚烧工艺投资过高,财政难以承受。采用堆肥处理,目前的垃圾有机组分达不到堆肥要求。采用卫生填埋处理从投资和处理工艺上均比较符合内黄县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我国县级城市的实际情况。目前内黄县的垃圾处理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同时采用了人工防渗技术,对填埋库区进行了防渗处理;对填埋气体进行了集中燃烧处理。经监测渗滤液中BOD与COD比值大于0.45,对渗滤液采取的处理工艺为“一体化生化处理系统(包括混凝沉淀池+A/O+MBR膜反应器)+纳滤+反渗透”污水处理装置。在填埋过程中采取了及时覆土、洒水、消毒等措施 ,使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该项垃圾处理工程目前已通过省市环保部门的验收,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5 未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对策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内黄城市垃圾产生的数量将会增加,垃圾填埋场的服务年限逐渐缩短(该处理场服务年限为11年)。由于垃圾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土地,因此垃圾需要减量,要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消费产生的生活垃圾,改变燃料结构,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减少煤灰垃圾产生量。再者积极开发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分类收集,不仅可直接回收大量的废旧原料,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而且可以减少垃圾运输费用,大大简化垃圾处理工艺,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有机物含量大于40%的垃圾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高温堆肥处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垃圾填埋标准越来越高,填埋比例逐步下降,垃圾焚烧将会稳步发展,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应尽量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1]郑州大学.《内黄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007,2-6.
[2]郑州大学环境技术咨询工程公司 .《内黄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渗滤液处理工艺变更分析报告》,2011,9.
[3]杨鲁豫.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对策研究.中国城市环境卫生 ,2001,(4).P7-1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法定工作,对系统收集、分析和评价食品污染物数据,风险预警和政府监管及提高我国食品中污染物标准制定修订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疾控中心重要工作职责。所以质量管理工作在食品风险监测工作中尤为重要。
1 从质量控制到质量管理的转型
1.1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含义
质量控制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也就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2]。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
没有质量控制就没有监测工作。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个具体的手段或措施[3]。
1.2基本做法
自2010年白城市疾控中心承担食品风险监测工作以来,质量工作重点在于质量控制:针对采样,送样,检验,数据上报,审核每个过程;在这些过程中选择关键点,确定质控方法和质控结果判断规则,质量控制量化,制成质控图谱,反映趋势,质量控制关键点相对稳定的,做稳定性分析;每年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做好期间核查,做好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检验过程结果质量控制,采取了加标回收实验,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测量不确定度。
根据《2014年吉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关于食品风险监测工作的相关要求,为科学发展、有效预防、及时控制、规范处置食品安全工作,有效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白城市疾控中心的食品风险监测质量工作纳入了质量体系当中,从点到面,全过程质量管理。
2 质量体系的建立
2.1质量手册
将白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风险监测工作规范》、《食品风险监测工作制度》纳入体系文件《质量手册》。
2.2程序文件
将中心《食品风险监测工作程序》、《食品风险监测样品流转程序》和《食品风险监测质量控制程序》纳入到《程序文件》。
在《食品风险监测工作规范》中,明确了组织机构、主要领导、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卫生科、综合管理科、微生物检验科、理化检验科、办公室、后勤保障科等相关科室的科长成为领导小组成员;划分了工作机构及工作职责、实施部门、质量管理部门。
3质量体系的运行
3.1人员培训和管理
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省级和内部培训,培训人员有:采样人、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数据报送、质量管理等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应相对固定,以保证工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质量管理人员应掌握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质量体系文件要求,了解相关监督对象的情况,熟悉监督依据和评价标准。在质量监督过程中,须按照要求进行监督并记录,应客观、公正地评价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发现影响监测数据的不符合规定行为,应及时制止并报告机构监测负责人。提供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记录给数据管理人员,以便其能够利用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结果审核监测数据,避免有质量问题的监测数据影响。
3.2样品采集
卫生科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方案包括采样依据、原则、方式、时间、地点、种类与数量、容器与包装要求、人员与要求、运输与保存条件;标识、记录要求、允许偏离规定;质量控制要求、任务分工和采样单位识别。
受理要求:样品唯一性编号、受理日期、样品名称、委托单位、商标、生产单位、生产批号、检测类别、型号规格、检测依据、样品总量、样品状态。
3.3内部质量控制
综合管理科依据《吉林省食品风险监测计划》规定的白城市疾控中心检验的食品风险监测类别和检验指标及要求,制定内部的质量控制计划。内部质量控制要覆盖食品风险监测检验的食品类别和关键项目,利用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技术手段,必要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进行定量检验的人员和项目的控制,整个内部质量控制工作贯穿整个检验的实施。
质控的基本方法包括:多人参加检验项目的人员比对;使用标准物质加标回收试验精心核查;针对多台设备进行同一实验或对设备稳定性产生怀疑时,要进行设备比对,同时完成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利用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进行评定;在必要的时候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检验;使用稳定性较好的留样样品定期进行重复检验;每批样品做平行样检验及质量评价;进行质控图、趋势图分析和判定;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设备和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在每次实验过程中都带有空白、阴性、阳性对照、标注菌株或质控样品检验。
3.4监测检验原始记录和结果上报与控制
受控管理所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关联的内部、外部文件。均使用受控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按照国家和卫计委要求及时上报监测数据和结果,同时提供定量检验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内部质量控制与评价报告。每年7月12日前完成质量管理总结和分析报告,全面评价食品风险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为下阶段和下半年度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3.5食品风险监测项目纳入资质认定
在2014年4月24日白城市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工作中,将该中心承担食品风险监测的检验项目纳入计量认证。
3.6食品风险监测内审工作
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有效性、适应性的对照审核,认为该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要求。食品风险监测内审工作程序规范、各种记录齐全,不符合报告4项,事实清楚,定位准确。配置了与中心卫生检验监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物资、人力、信息资源;中心关键岗位人员及全体职工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全面践行中心的质量方针,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标准履行检验合同,完成卫生检验工作。按计划完成仪器设备的检定,理化检验科设备和标准物质进行了期间核查,设备的维护维修记录齐全,保障了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处于正常状态。微生物检验科完成培养基的验收、验证,标准菌毒种的期间核查、传代确认和运输、保存;实验室科学合理处置了实验室废弃物,保障了环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
3.7食品风险监测工作管理评审工作
为了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适宜性、合理性,程序文件的充分性、有效性。对近期内部审核、资质认定检查自查中出现的不符合工作进行评价,对纠正措施可行性进行探讨验证。该年度的实验室内审报告不符合项纠正措施合理,实施了纠正措施,并且对事实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结果质量控制活动结果优秀、资源及人员培训以及今后工作量和工作类型都得到了确定。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要的基础。这项工作质量的核心是检验数据,监测机构保证检验数据质量是监测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所以要重视人员教育与培训,组建人员队伍,加强培养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监测质控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加强相关工作的培训、指导和督导;要适应监测工作的需要,认真履职、不断学习、提高能力,为保证监测工作质量发挥积极作用。监测机构应将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贯穿到整个监测工作始终,严格规范操作程序,严格审核各个环节,做好自查自纠,保证监测工作的严肃性、检测样品的代表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和国务院关于风险监测“四统一”的工作要求,加强部门沟通协作,逐步构建部门间协调统一的风险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按照工作手册和质量管理方案的具体要求,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切实做好采样、检测、数据报送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