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

第1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

摘要:双语教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课堂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当前环境工程教学的主要问题和未来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校;环境工程;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60-02

一、引言

2016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相认可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不仅为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更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同时,加入华盛顿协议也对高等学校工程专业教育思想转变和教育模式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双语教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方式之一,正在并将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1-3]。

自2001国家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倡在大学本科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以来,全国高校的各类工程专业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随着环保概念渐入人心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全国高校普遍组建专门的环境院系,开设环境工程类专业,而全国范围的环境工程双语教学也应运而生,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专业领域国际视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是许多高校在实施环境工程教育质量控制中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4]。

二、环境工程双语教学理念和模式

在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环境类专业现行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要使学生持续得到有效的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培训,仅仅靠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英语深深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而我们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环境工程领域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除了母语教学以外,同时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的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在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通常选择英语。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快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熟悉专业名词的英语表达方式,掌握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的能力,最终深入体会英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为未来日益国际化的环境工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基础[5]。这也是笔者所在单位设置环境工程双语教学的初衷。

不同于传统的单纯的专业英语课程,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专业词汇,深化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通过环境工程双语课程的教学,我们希望可以把外语学习和环境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理解文献资料以及专业英语写作的能力。

三、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都尝试着开展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双语课程都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幻灯片和板书,但在讲解方式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而有区别。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际教学实践中,双语教学就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单列的双语专业课时,用英语编写教学讲义、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交叉讲解、组织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笔者所在单位,环境工程双语课程是以“环境工程专题(双语)”的名义开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本科生。课程内容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些基本的专业英语词汇,具有对科技及专业有关的资料和书籍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为今后从事环境工程的研究及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英文基础。教学目标是熟记环境工程专业常用的语法及表达方式。对科技及专业文献有正确的理解和较快的阅读速度,并能准确且较为流畅地翻译成中文。区别于面向大二、大三学生授课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工程原理”,该课程主要讲述水、气、固等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分离过程原理和反应工程原理三部分。“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目的在于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中所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后期相关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与其他高校的环境工程双语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色。首先是课程以培养兴趣拓宽视野为主,不设置固定的英文原版教材,避免了过于艰涩难懂的填鸭式授课,给教师和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其次注重与《环境工程原理》等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联系,并从基础课程导向未来的实际应用。此外还重视科技论文写作与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针对学生考研等实际需求做一些方向性的对接和指导。

四、专业双语教学收获与问题

从课程效果上看,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中也是较为共性的问题,有待教学改革深入过程中逐步改善。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的接受度问题。环境工程内容的专业知识性比较强,有的课程对学生来说本来就很难,再加上用双语形式,更难理解和适应。如无清晰的专业深度设计和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充分了解,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达到我们本身的教学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不宜设定过高的英语讲授要求,而是应该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教材选择问题。一方面目前我国教育市场上能采购到的原版环境工程类国外教材非常少,且国外原版教材一般设计大量的原始公式推导导致教材艰涩难懂,另一方面国内编写的外文版专业教材存在较多拼凑现象,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自编教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且授课教师应注意逐步完善充实教材内容。

第三,师资水平和双语教学要求之间存在差距。目前,由于受教育经历的关系,绝大多数环境工程授课教师并不具备较好的英语口语能力。在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学实践中,一般由具备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承担双语教学任务,一方面基本满足专业英语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更习惯于展开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政府和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工作者在实际工作汇总和国际上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在此背景下推行环境工程领域的双语教学实在必行。结合专业特色和教育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一,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第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逐步积累完善配套教材和质量控制体系。总的来说,在对双语教学的评估时,应当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在此指向下完善成教学大纲设计要求,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终有效提升我国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岭,彭书鸽.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2,(7).

[2]罗旭.对环境工程双语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

[3]钱家忠,李如忠,武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

[4]胡小春.双语教学在高校工科类本科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

[5]赵兵涛,张忠孝,金晶.关于《环境工程与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收稿日期:2016-11-23

基金项目:本文工作受到上海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FTD17045y)资助

第2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

Abstract: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has constructed a large number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however,the constructionis essent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ydropower projects have a larger and longer disturbance to the environment . In a general sense,influence includes immigration on the sediment and river; on climate,hydrology,geology,soil,water,fish and biological species; on the heritage and landscape and th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geological hazard assessment have become a Water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stage of the important work.

关键词:水利水电;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评估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geological hazard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TV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148-01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的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然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较大、时间较长。从普遍意义上讲,水利水电工程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移民问题对泥沙、河道的影响;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扰动区(特指工程施工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常发生根本改变,难以自我修复,必须加以人工措施促进其恢复进程。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扰动区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需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与施工,才能保证恢复进程的顺利进行。[1]

1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点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详细的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②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③地裂缝勘察评价;④泥石流勘察评价;⑤区域地面沉降勘察评价;⑥岩溶勘察评价;⑦采空区勘察评价等七项勘察内容。[2]

其次,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工程环境进行特殊土影响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六项内容:①黄土湿陷性;②红粘土分散性;③软土的触变性、流变性、高压缩性、低强度、低渗透性、不均匀性;④新近沉积土、混合土、填土欠固结、欠压密、高压缩性、结构不稳定性;⑤自然条件变化和各种工程活动影响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化;⑥膨胀岩土的胀缩性等。以上各项环境岩土工程的勘察内容,都与地质灾害的评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要点

2.1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评估是所有评估体系中最为复杂严谨的一种,具有以下几项特点:[3]①建设用地范围大:包含了枢纽区、库区、场内公路区、建筑材料区、弃渣场区、生活区等。②包含工程枢纽多:不同工程枢纽区地质灾害现状需要分开评价。③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场地主要表现为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等,环境地质条件评估普遍在中等――复杂之间,因此总的环境地质条件应评估为中等――复杂。

2.2 地质灾害评估内容。

①调查评估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形成原因和主要作用因子,对其稳定性进行现状评估;②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地质环境条件,对主要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对其危险性和可能对拟建工程产生的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3地灾评估与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区别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规定,地灾评估不能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要严格区分地质灾害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区别。目前,各类工程地灾评估所涉及的灾种通常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相关的六种灾害。除此以外,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一些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均不作为地灾评估的灾种。[4]

4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中,地质灾害评估与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密切相关。地灾评估必须建立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像、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的基础上,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全面的地面调查,必要时也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开凿了大批隧洞,这些隧洞工程的兴建,使其固有的环境地质平衡条件发生改变,从而诱发了一系列的不良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甚至发生地质灾害。例如:隧洞工程所引发的淹没与浸没、进出口边坡稳定、隧洞涌水、围岩稳定、岩爆、高地温、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隧洞废渣排放等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都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5结语

要“发展经济”必须大量修建水利水电工程,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少修甚至不修水利水电工程。针对这一矛盾问题,本文科学论证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重要性。地质灾害评估代替不了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环境地质勘察的评价工作。工作人员应严格区分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区别,同时也要对工程地质问题中涉及工程安全、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巨大的、不属于地灾评估内容及范围的不良地质问题,在评估报告中进行初步评估,指出其危害之处。探讨环境岩土工程地质现象造成的地质灾害,提出预防环境岩土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措施建议,也将成为地灾评估和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共同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曹永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08,27(1):56-58.

[2]陈丽晖.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点[J].云南环境科学,2008,24(4):14-18.

第3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指导系统;建筑环境工程;施工现场

在建筑环境工程中指导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本文首先介绍指导系统的概念及分类,然后全面地探索建筑环境工程和施工现场中指导系统的设计理念以及应用过程,最后总结了建筑环境工程中施工现场的指导系统设计要素以及其发展前景。

1指导系统的概念

1.1指导系统的概念

人类活动需研究环境来尽快适应环境。当前社会环境高速变化。指导系统不仅是环境布局中的重要环节,更代表的一种文化。不同的建筑环境其指导系统的风格和功能也会存在区别,如娱乐场所和公共建筑二者之间的指导系统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环境指导系统是为特定环境服务,所以必须要融于环境。

1.2指导系统的分类

指导系统从功能上大致可以四种,第一种是营销指导系统,它主要是为销售过程服务。第二种是必备指导系统,必备指导系统的功能是特定的而且所用范围也已经指定,甚至它的色彩和造型都有标准。第三是公益指导系统,其作用是提示他人,所以公益指导系统不能脱离大环境的文化定位,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底蕴。第四是办公指导系统,在该环境下能充分说明办公指导系统的严肃性,进而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

1.3指导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指导系统的设计起源于欧洲,兴盛于美国。指导系统同时也是城市高速发展和大规模使用交通工具后的特定产物,其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需要区分。指导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在各种建筑环境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指导系统的研究还是不够全面。

1.4指导系统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建筑环境工程中指导系统的设计代表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已和技术文明紧密结合。所以在建筑环境中运用指导系统,首先要明确的是要以建筑环境为主,保证建筑环境的完整性,指导系统设计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第二是要保障设计的完整性,所以指导系统的设计必须要和建筑环境设计一致。第三是指导系统设计要和建筑环境融合,注意元素与元素之间的搭配,注重整体效果。

2建筑环境施工过程中的指导系统归类分析

2.1施工现场环境的特殊性

施工现场的环境特殊,按照范围和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3个类别:(1)工程建设区域:是指一个工程建设项目所划出来的建设区域,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区域,如还没有建的区域,已经建好的区域,还有就是企业职工生活的区域。划定范围是在参考整体环境和交通条件以及城市市容后确定下来;(2)施工工地:是指施工工程的施工区域,它包括材料的放置场地和施工人员的临时生活区域;(3)施工作业区:是指正在进行施工作业的区域,有单项作业和正常配合作业区段和交叉作业区段以及特种作业和危险作业区段三种类型。而单项作业和正常配合作业区段是以单项作业为主导,其他配合作业为辅的施工作业区。交叉作业区段中各种作业区段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因为是几种或多种作业交叉进行的区段。特种作业和危险作业区段则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区段进行作业的施工作业区,如爆破和高压这些特殊的作业。在建筑环境工程中,施工现场的指导系统的设计应该与时俱进,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发展性,要符合现代建筑环境工程的秩序化和产业化的特点,满足施工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设计者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建筑环境工程,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2.2建筑环境施工现场指导系统的设计依据

设计施工现场的指导系统,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第二是要充分考虑这个建筑环境工程的理念来设计指导系统。第三要整体考察施工现场的环境,了解它的结构以及交通路线。第四仔细分析研究建筑工程的内部的结构。第五要求设计出来的成品要与建筑工程的整体形象相符合。

2.3施工现场环境标识导向分级的原则

在征求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在建筑施工现场以外的交通要道树立一些宣传建筑环境工程的广告标识。根据建筑环境施工安全的相关法律条例,要求建筑施工现场必须有五个牌子和一个图片,第一个为对这个工程的概括以及说明标牌,第二即为写有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的名字以及进行举报监督电话标牌,第三则是明确防火责任牌,第四个则为工程安全生产牌,写有工程文明施工字样牌,图片指的是施工现场的整体平面图。另外,还要求这些标牌的分布位置合理、字迹端正、内容明确。

2.4指导系统的设计内容

建筑环境施工指导系统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是设计的标识要简单易懂。标识的尺寸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它的外观或者是内部图形和文字尺寸都要经过仔细的考量。

3影响建筑环境的因素

建筑施工能源耗量大,所以建筑环境工程容易对建筑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因为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节能施工,有意提高施工过程中室内的气密性和绝热性,会使外界的空气与室内的空气隔绝,室内受污染的空气无法排出,外面的新鲜空气也不能进入室内,这样就会降低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室内空气质量无法达到普通标准;(2)影响室内的环境。为达到节能施工的目的,施工人员就会在暖通方面下功夫,但是一味的追求节能,就会忽略该方式带来的污染环境。比如,暖气设备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后,如没有进行定期的清洗,就会滋生细菌。因此这样的做法也会对室内环境造成影响;(3)在建筑施工和暖通设备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置换,才能优化室内空气的温度和质量。但在机器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室内的舒适感。尤其是夏天时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距较大,进行空气置换时就会给室内的人带来不适感,影响人们的居住条件。

4结语

指导系统是建筑环境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指导系统设计是为环境服务,所以必须要融于环境之中。本文通过对指导系统进行简单介绍,阐述指导系统设计在施工现场起到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指导系统的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系统。

参考文献:

[1]曹明.产、学、研联动建筑节能———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应用技术”学术创新团队[J].建设科技,2014(10):36-38.

[2]殷子文,王学勇.浅析水工建筑的生态美学设计[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236-239.

第4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环境工程原理;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原理”于2004年被教育部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随后逐渐发展成为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分析归纳总结了环境工程专业涉及的水、气、固废、环境净化和生态修复等核心课程的技术原理,并对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现象和过程进行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因此,该课程被认为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接触和深入学习环境领域技术的基石和桥梁[1]。该课程于2019年秋季在重庆文理学院首次对“新工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开设,此前,重庆文理学院用“化工原理”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尽管两者涉及的某些基础原理性知识具有类似性,研究对象和体系却有着较大区别。如“化工原理”关注的是化工生产过程中较高浓度的操作条件,而“环境工程原理”关注的是环境污染净化和控制领域较低浓度的污染物,后者更符合环境专业的特色和需求。作为重庆文理学院一门新课,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阶段。本课题旨在阐述“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及其设计实施方法,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培养具有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创新人才。

1案例教学法概况

案例教学法于1870年起源于美国哈佛法学院,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果,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随后在全球各地得到快速推广与普及[2,3]。改革开放之初,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开始扎根于我国高等教育,并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实践中取得了广泛成功。所谓“案例教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4,5],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通过引入合适的生活场景或模拟仿真场景,使学生置身于案例场景中,甚至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案例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讨论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期间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对学生的过程行为给予肯定或评价矫正,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以案例为主。案例可以是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虚拟的场景,但必须和教学内容高度一致;其次,强调师生交流互动。案例教学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教师引领为辅,师生互动交流为保障,师生互动程度越高,则教学效率越高;再次,开放性。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一案例,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和思维发散性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最后,启发性。案例是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的,案例应具备引导学生深思、启迪学生思维的功能,进而达到实际联系具体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原理”作为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环境工程领域技术的基石和桥梁,必须要符合国家和学校对该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环境污染净化和控制领域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6-7],特别是社会紧缺的,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环境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环境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以理论知识为依据,分析解决实际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理论性强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环境工程原理”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应用创新型环境人才至关重要,这与案例教学法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在“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知识体系复杂、原理性和系统性强、内容抽象枯燥和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无太大联系,这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难度。因此,适当引入生活案例或者简单的虚拟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将案例教学和“环境工程原理”教学相结合非常有必要。

3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应用

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选择是关键,案例必须与具体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既能体现“环境工程原理”的专业知识,也能说明环境污染净化和控制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案例才是好案例。环境工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应用应当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3.1案例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案例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认真考虑哪些知识点引入案例最合适,案例如何扩展、延伸到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讨论和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如何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等,这些都是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考虑的。如首节绪论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环境工程原理”,而“环境工程原理”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对专业认识和专业知识都不深。此时,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可以选择学生较了解的热点环境事件,引导学生做事件应急处理人,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和去向,提出解决策略,并与事件处理方案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环境工程原理”的重要性,还能培养其思维创新能力。3.2案例新颖。教材一般滞后于工程应用,因此,案例只有与工程技术同步,才能使学生掌握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例如吸收章节,环境工程领域吸收法主要用于脱硫脱硝。石膏法是烟气脱硫应用最广、最成熟的技术,但其现在面临着脱硫产物处理处置的问题,导致该处理处在转型阶段。此时选择该案例作为增强吸收传质过程是不错的,但可能会导致学生与新知识、新技术脱节。3.3案例源于生活场景。“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的知识是各种环境技术原理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知识,实际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火电厂和给排水等方面,与学生实际生活契合度较小,选择这方面的案例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授保温层内容时,可以选择如何让学生将一杯开水尽可能维持较高温度作为案例教学。此时,大多数学生会基于生活方式给出使用密封容器或者保温杯的方法。3.4案例具有创新启发性。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者环境领域热点创新技术作为案例。如在吸附章节,可以从绿色化学概念出发,选择反向案例展开探讨,如污水中重金属用吸附剂是否可以完全去除?教师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从自身科研或全球先进技术角度说明现状以及启迪学生改进的思路,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吸附知识,还可以激发其科研创新兴趣。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的选择,但案例教学的高效实施还需要其他几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课前积极思考。由于“环境工程原理”的知识较深奥、难理解,教师在课堂上突然引入案例,学生可能难以提出专业性的策略。教师可以把需要引入的案例作为课前作业,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或参阅文献资料,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某些方面作一些要求,以引导学生较全面地查阅。其次,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和成绩分布等,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分组交流。教师要作好小组交流考评,制定恰当的要求和制度,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探讨。最后,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互动,并及时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指导,对好的方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错误的观点进行纠正,并选择合适的时机,使教学过程从案例分析过渡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上,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4结语

第5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所用的教材和实验讲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煤炭行业环境工程的内容,很难应对日后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可以考虑在传统环境工程教学内容中引入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内容。通过课程改革,修订实验内容,在满足实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突出矿业环境保护的行业特色;特别是加强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实验内容。根据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不同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教学方案。最可行的方法是煤炭特色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教学实验中将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科研课题或某一课题的若干阶段设计为实验教学内容,可以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实现科研资源的教学共享。把学校本科教学投入、“211”工程投入、“985”工程投入和环境工程系教师科研项目投入形成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分层次管理和开放,逐步实现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向本科教学全面开放,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平台。为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利用教师承担的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课题,积极探索将科研课题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给水工程实验教学中,我们依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浊高铁锰矿井水处理研究》,将环境工程专业传统的混凝沉淀、地表水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教学内容改为高浊度矿井水混凝沉淀、高铁锰矿井水过滤及反冲洗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教学原理和内容,还补充煤矿矿井水的产生、排放和水质污染特征等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工业过程、工业污染特征以及工业污染防治有了初步的认识,不仅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也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在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我们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化学氧化-生物强化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研究》,将原来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实验教学内容改成SBR工艺处理焦化废水实验。这个实验内容的改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处理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区别,防止了课堂教学和实际工程出现较大的偏差,特别是水力停留时间、活性污泥比增长速率、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等参数选择,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业污水处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我们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纳米RuO2/ZrO2-CeO2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及废水中的POPs》,将原来的COD分析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污水换成煤化工废水。这一实验内容的改变,使得研究对象由生活污水变成了受氯离子干扰严重的煤化工废水,让学生系统深刻地体会到了消解过程中沉淀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分光光度法的干扰,以及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各自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从一个简单的COD测试实验思考到各种环境工程原理。此类教学内容的改变还有很多,比如,将矿井除尘装置、煤化工厂VOCs催化氧化分解装置和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装置引入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中;将煤矸石简单制砖的内容引入到固废处理与处置实验教学中;将头发中汞含量的测定引入到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将煤化工厂受污染土壤的气提修复装置引入到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中。通过这些来自于科研课题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将来开展实际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开展与煤矿区污染控制相关创新性实验

我校环境工程中心积极开展与煤矿区污染控制研究项目相关的创新性实验室,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本科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的重要基地。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查文献、写调研报告等基础训练,大二和大三开展具体实验,大四开展成果总结训练,学习撰写结题报告并。我们的创新实验基本来源于科研项目,但是为了不给学生造成难度,又对科研项目进行了大量的改变,基本都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面向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图1是典型的创新实验设计过程。先根据传统的混凝和沉淀实验,添加矿井水污染治理的内容,设计创新实验的第一个研究内容,即混凝沉淀处理矿井水。然后根据课堂讲授的混凝沉淀水力梯度(G值)的理论知识,将混凝部分扩充为多级搅拌混凝实验;根据浅池理论,将沉淀内容扩充为斜板沉淀池设计。最后将所有的内容合并起来,形成实验名称为多级搅拌+混凝+斜板沉淀处理矿井水的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下达的科研任务要求,充分发挥个人智慧,设计系统的实验方案,并在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下,开发了用于实验过程的多套连续装置;独立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所涉及的实验参数,完成了一个复杂的工艺实验研究,并提交系统的研究报告。这些改革既为教师和研究生完成科研任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技术基础,并充分调动了本科生学习和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素质,既促进了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含金量。

3大力建设企业实践基地

第6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32-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 “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势,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3).

[2]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周震峰,马东,陈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

践[C]//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建设研

讨会,南京:2009.

第7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

环境问题研究包括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和生态环境三个侧重点,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而环境的适应能力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性质,他是保护人类得以生存的一种可持续状态。除了人们通过不同措施保护环境外,环境自身也在不断地自我修复,而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就是环境适应性。环境在受到严重破坏,超出环境自身修复的范围时,生态环境就不得不依靠人们的有效措施帮助环境从新恢复到良性健康的环境系统。由此可见,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工程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对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环境的两大性质

1.1 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是指生态环境在遇到各种环境变化包括恶性环境变化时依然能使生态环境的变化向着良性发展的能力,它是生态环境的两种性质之一。在适应的过程中,人类和有些生物面对环境的变化会生存下来,然而还有一些物种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自然界所淘汰。环境的变化包括良性的变化和恶性的变化两种,使环境向着良性发展的变化为良性变化,使环境向着恶发展的变化为恶性变化,良性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生存有利,而大部分恶性变化会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不断考验人类在变化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甚至是生存威胁。因此,为了人类生活在良好的环境,我们应该尽力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恶性影响,避免生态环境向着恶性发展。因此,人类必需对生态环境不产生永久伤害的前提下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能力,这也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重要指标。近几年,全球出现的雾霾影响、能源短缺、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种种现象都在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在对生态环境不发生永久损伤的前提下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能力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重要指标。在生态环境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危险的极端情况出现,生态环境受到损伤的大部分因素是由于这种危险的极端情况的发生,使生态环境的寿命受到严重的影响。面临这些极端危险情况,如果生态环境充分的发挥适应能力保持自身的良性发展势态,在遇到一般危险情况时,生态环境也会发挥出适应功能。这种适应能力也不是无限大的,也会有极限的,比如:因为人类的舒适生活而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被释放到大气层中,它与流层中臭氧不断地发生化学反应,消耗大量的臭氧,使流层中臭氧浓度逐渐减少,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这层保护膜。而这种破坏很难修复,这就是生态环境适应性的局限。

1.2 环境可靠性

作为生态环境的另一种属性,环境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和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生态环境的环境适应性是环境可靠性的前提基本,环境可靠性又是环境适应性的延续,生态环境的环境适应性越高,其可靠性就越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强调生态环境面对极端危险的情况,而生态环境的可靠性是强调生态环境在平常情况下的调节能力,包括处于极端的情况;在陈述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时,前者是从微观层面出发用定性方式分析环境的影响,后者是从宏观层面出发用定量的方式分析环境的影响。验证生态环境稳定和其基本属性的基础的方式是环境试验。它应该在可靠性试验之前,然后考虑和试探生态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环境的适应性的影响,这是检验的最有效方式。

2. 预防和治理工程

人类的很多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都存在着对环境污染。如果人类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某种程度,即使生态环境本身具备某种自净功能,也无法单纯依靠环境自身使环境恢复到以前的功能,也就无法保持其良性可持续循环状态。因此有关学者提出环境容量这个词,而以上所说的污染的某种程度就是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只能尽力限制释放污染物质量,采用最有效的保护环境手段,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使生态环境得到净化。人们无法从根本上预防与解决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如工业污染的来源为未被充分利用的物质,其对环境的危害极大。所以只能通过限制环境污染物质的释放量成为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措施。环境保护工程有如下几方面:

2.1 预防与治理大气污染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提高。冰箱与空调成为了现代化生活所必须的生活电器,在夏天的人们利用它们制冷保存食物,但是这些电器会不断地释放出对大气不利的有害物质,其中最主要的物质是释放的氟氯昂。氟氯昂能够对流层中的臭氧层造成巨大的危害,使人们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代步工具如汽车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所大量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重金属等物质,尽管汽油得到了高度的提炼,但依然无法杜绝污染气体对生活空气的污染,而这些气体对人身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手段预防与治理大气污染,比如采用新型无污染的材代替污染材料,安装有效的净化设备减少对有毒气体的排放,提高石油的精炼技术,保证排放量在环境自身净化的范围内污染,使其有能力恢复并正常循环。

2.2 预防与治理水污染

水污染包括生活水污染和工业水污染,生活水污染即人们排放的生活用水,工业水污染是有关工厂排放了未经处理的工业用水,这种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环境自身很难自我消耗。而我国又是淡水资源严重缺少的国家,其人均占有率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水的排放量,工业废水必须经过相关的处理才可排放。从时间上出现持刀守卫水井制度、地下排水道、明矾净水和现在的自来水处理工厂的方式预防与治理水资源,国外也出现过用漂白粉、活性污泥法等发明有效的减少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对水资源的自动恢复减少负担。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法律明确限制污染物排放,并严格执行。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改善水质,降低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从而实现治理效果。

2.3 预防与治理固体废物污染

随着国家的发展,固体垃圾的量也不断增加,包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其中生产垃圾数目巨大,如建筑垃圾,这些垃圾除了采用填埋方式降低了固体垃圾的数量,还可以采取回收利用,即节约资源又处理了固体污染物,而填埋方式虽然处理了固体污染物,但造成了大量的环境破坏,如垃圾上无法种植粮食和在其上建筑其他建筑物有不利的影响。

3. 生态环境、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之间的关系

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都是为了生态环境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依靠环境适应性,还要环境工程减少治理生态环境的负担,从而使人类生活在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中。通过专业技术、法律等手段来帮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总 结

总之,环境的适应性至关重要,充分考虑环境的适应性和可靠性,环境工程是人类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保障,培养专业人才,开发高科技以及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等措施预防与治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朱耀昌;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J].2006;

[2]赵其国等.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09,(06).

[3]张坤民.中国环境保护事业60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6).

第8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

2012年4月初,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证实,福岛第一核电站再次发生含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泄漏入海事件,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起波澜。

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起因于2011年3月的日本特大地震。来势汹汹的核泄漏,让人们想起曾经的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惨痛,谈“核”色变的日子再次来临。放射性气溶胶、放射性污水等名词及其潜在危害不断为人们熟知,包含放射性污染在内的特种污染也更加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国就已有研究者运用纳滤膜技术成功研制出了“放射性废水处理装置”,且应用效果显著。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研究者,就是我国著名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

立足前沿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几年前,一项关于放射性废水的课题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到广泛关注。国家的肯定和支持,不仅因为这项研究解决了世界性顶尖难题,取得了先进而实用的研究成果,更因为研究者在装置研制过程中所克服的高危险性和挑战性。

侯立安介绍,放射性污染是特种污染的一种。区别于传统污染,特种污染是一种由特殊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危害更大,除放射性污染外,还有化学毒剂污染、生物战剂污染以及推进剂污染。

众所周知,放射性废水所含的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众人唯恐避之不及,而研究废水处理装置,却要用放射性物质配置模拟核爆废水,并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大量试验,研究工作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侯立安,正是顶着种种压力,开展了这项工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侯立安掌握了放射性废水的水质特点,并通过全面分析各种放射性废水处理的工艺方法,最终决定大胆采用纳米材料领域核心尖端技术—纳滤膜作为装置的关键处理单元。随后凭着对科研事业的执着和不惧艰难的精神,侯立安始终坚守一线,系统研究了膜分离的预处理工艺,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截留低分子的膜可以截留高分子有机物”的学术新观点,完善了纳滤膜的分离机制,确定了放射性废水无害化处理系统,通过大量模拟试验,成功研制出了“放射性废水处理装置”,并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随后,围绕纳滤膜技术,侯立安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陆续发表《反渗透和纳滤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有机物及放射性活度的试验研究》、《纳滤膜分离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水的试验研究》、《膜工艺去除模拟核化废水的试验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为纳滤膜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侯立安在放射性废水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然而却少有人知晓,他最初的研究是从军事环境污染治理开始的。

“技”无止境 于需求处求创新

军事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独立空间,对军事环境特种污染的防控研究,不仅有利于保障环境安全,有利于新时期的国防备战,而且对确保官兵身心健康、提升军队战斗力有重要作用。

美国国防部的《环境安全战略》确定,美军的环境安全有四个压倒一切的、相互联系的目标,其中一项是改善军事人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保护他们免受环境、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危害,并维持军事设施的质量。这或许能够解读侯立安投身军事环境工程研究的初衷。

侯立安1976年入伍,1982年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给排水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部队担任维护阵地水、风、电的排长。

第一次进入密闭阵地执行任务,侯立安就发现,由于官兵们生活起居都在阵地,而当时我国特殊空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仍相对落后,阵地中存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氯气浓度过高、生活污水污物不易排除、饮用水缺乏净化装置等多重现实难题,直接影响着作战人员的正常生活和训练任务。

要知道,阵地不仅是导弹的依托平台,更是与官兵息息相关的工作环境。官兵健康出现问题,势必也会影响到相关工作的开展。在这种特殊的密闭空间里,怎样才能提高抗污染能力,保证人员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年轻的侯立安围绕密闭空间中的水和空气开始了长期的摸索,从此与环境工程研究结缘,到如今,已过三十载。

当时,发达国家对国防地下工程环境污染治理研究实施技术封锁,国内相关领域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侯立安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走访专家、翻译文献、调查研究、对比论证,甚至自己制作简易装置来进行实验……整整5年的付出和坚守,历经身体和精神上的重重压力,凭着自主创新的精神和一颗永不言弃的心,侯立安如愿迎来令人欣喜的成果—“某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课题如期完成。鉴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和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污泥回流技术国内领先”,“不仅具有较好的军事环境效应,而且还有着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装置应用于国防工程密闭空间后,官兵生存环境大为改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家的肯定和官兵的一致好评极大地鼓舞了侯立安的研究积极性。作为一名军人,尽管并非时时身处军营,但部队环境的改善始终牵动着侯立安的心。在之后的工作中,侯立安始终以切实解决部队急需为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以更敏锐的目光紧盯世界环境科学领域前沿技术,为改善国防地下工程环境取得了多项独创性先进成果,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他参与完成了“特殊密闭空间人员生存条件及保障装备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探索了人员在特殊密闭空间内的生存规律,并首次确立了国防地下工程人员生存环境条件限值,建立了水处理和空气净化装备保障模式。

第9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已经成为制约今后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当今,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国家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因此,培养科研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环境保护人才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生产实习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1]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对环境工程工艺流程、操作条件、注意事项、安全责任等生产实际有所了解,增强了操作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2]目前,国内大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为新专业,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生产实习课程存在学时较少,实习单位安排困难、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限、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工程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3]我院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共3周。学生在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进行生产实习,根据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划分为几个实习小组,实习小组针对工艺各环节进行轮换定岗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互相讨论或者请教岗位负责人、实习指导老师,在不断的交流中解决问题,由此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经过数年的教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选择工艺先进的污水处理厂和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做好生产实习的前提与保障。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已经连续数年在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进行生产实习。五龙口污水处理厂2005年1月开始试运行,一期工程设计水处理规模10万吨/日,产生回用水5万吨/日。回用水一部分供给附近电厂、化肥厂作为工业用水,一部分作为景观用水排入金水河。2009年进行二期工程升级,水处理规模和产生回用水量均增加10万吨/日。五龙口污水处理厂采用改良氧化沟工艺,即A2/O法(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采用氧化沟和厌氧段、缺氧段相结合,去除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同时,获得了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工艺正常启动后有很强的耐冲击负荷的能力,出水指标保持稳定,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五龙口污水处理厂生产工艺先进,曾获得“全国十佳污水处理厂”、“河南省环境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处理工艺包括污水处理工段和回用水生产工段,具有一般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两套工艺流程和设备,厂内可同时完成污水处理和自来水生产等两种工艺的生产实习。

二、创新实习方式

(一)带着问题实习,实习目的更明确

为了避免学生实习的盲目性,指导老师和厂方技术人员协商,为每个环节罗列出大量技术问题。实习开始时,学生就带着问题实习,以激发实习兴趣。实习中期,指导老师对每个学生进行现场提问,督促不懂的同学通过现场观察及时解决问题。实习后期,厂方技术人员对前期罗列的技术问题统一解答,加深学生的实习印象,提高实习效果。

(二)明确实习内容,分组轮换实习

生产实习采取分组轮换实习方式,学生每组5~6人,实行轮换顶岗实习,有利于实习效果的提高。五龙口污水处理厂各工艺分段组合,分组情况见表1。污水处理厂在每个班组都安排了岗位负责人,负责具体讲解每个班组工艺路线和有关设备工作原理,以及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学生在参观、互相提问、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实习,与理论课堂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做好实结,绘制工艺图纸

实习过程中,学生需撰写实习日志,记录每天的实习内容和实习心得。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撰写实习报告,并手工绘制工艺流程图、总平面布置图及主构筑物平立剖图。实习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对实习工艺进一步掌握,同时也掌握了图纸设计标准,进一步提高了绘制图纸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一)理论与实际结合,加深理论知识理解

学生现场参观、动手操作工艺设施,对工程实际及工艺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书本上参数的理解就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了。比如,学生现场参观曝气沉砂池,对池内旋转水流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温习书本知识,对曝气沉砂池的原理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学生掌握了污水处理的生产实际

通过生产实习,学生熟悉了污水处理厂的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设备运行参数,掌握了进出水水质、污染物的去除率,了解了一些异常情况及处理办法,对水处理行业及环保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专业兴趣和专业信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工程态度。

(三)实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创新的工艺流程有了更加深刻认识。比如,五龙口污水处理工艺采用抗冲击负荷较强的氧化沟工艺,在氧化沟前端设置缺氧段和厌氧段,缺氧段和厌氧段同时进水,水量可以调节,为回流污泥反硝化提供充足的碳源,保证厌氧池的碳源,从而提高整个生物处理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4]再如污水处理厂二期二沉池采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工艺,增加了二沉池的水力负荷,从而减少了二沉池的体积,减少占地面积,这种方式在厂区二期建设中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学生从中真切了解了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四、对今后改革的思考

(一)搭建校内实习基地,提供方便的实习场所

发挥环境工程专业特长,在校内建立一些水处理、大气处理工程设施,为实习教学提供便利,既可以满足部分实习要求,又可以节约实习经费。例如,2010年学校科研立项的《河南工业大学污水处理及回用情况调查与处理方案研究》,收集学校洗浴、生活废水,处理并再生利用为绿地用水、道路浇洒和景观用水。项目设计、建设、调试及运营都可以有高年级学生参与,项目建成运营后还可以安排四年级学生到基地进行生产实习。

(二)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教育中实践教育弱化趋势明显,“工程性”缺失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突出。[5]学院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将实际的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引入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实践能力。我们河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一直和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开展着回用水生产技术及污泥资源化技术的科研合作,如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研究”、“污水污泥处理工艺与资源化利用”、“超声溶胞技术在污泥减量中的应用研究”,[6]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新型陶粒滤料制备技术研究”等。但由于经费有限,技术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因此,产学研合作急需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以解决再生水回用途径单一,污泥缺乏有效的资源化技术等污水处理厂实际遇到的难题。#p#分页标题#e#

(三)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企业中工程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开展案例型、实践型教学,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到公司、企业、设计院进行半年以上的岗位实习,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的师资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