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产养殖;视频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65-02
水产养殖是一门研究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的专业学科,主要讲授水产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病害、繁殖、营养等与水产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水产养殖学涵盖多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21世纪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趋向多元化,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实践性强的学科其专业知识讲解,适当应用多种新型动态的教学方式(如视频教学模式)才能更好提高学生对实践性专业技能理解与领悟。
一、当前水产养殖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国高校水产养殖课程大多数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口头讲授,课件展示,讲授内容大多偏重于书本知识,冗长生硬,对学生来说空洞乏味。虽然多借用多媒体技术,但不可避免还有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难以激起学习积极性。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认真听讲,一般在睡眠或在手机玩耍中度过,甚至出现逃课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信心和动力,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不巩固,已成为很多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学非所用、学无所用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全面展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知识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学科,其课程设置不乏多门与室外实践应用相关的专业课程。课堂授课大多以理论为主,对于与实践应用相关的知识点难以深入介绍,即使结合具体的图片,学生也只能略懂皮毛,对于具体的操作印象不深。由于受教学环境与实践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与实践相关的基础内容无法一一安排室外现场实习。缺乏形象的实物演绎与理解,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进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开发,最后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经验。
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视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当代大学教学中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教学方式也逐渐出现了多元化,多媒体教学素材,高清图片、动画模拟、视频教程等多种教学元素已逐渐融入当代教学环境中。其中,视频教学图文并茂、动感鲜明、生动形象地展现课堂上无法操作的内容,已逐渐成为传统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工具。
(一)视频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动课堂积极性
目前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大多以板书和文字讲解为主,大学生每天接受不同课程的学习,头脑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字概念与符号,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疲劳与枯燥之感。视频材料蕴含着丰富生动的画面、文字、声音等直观的视听信息,图文并茂,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单调沉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深入了解水产养殖具体操作的过程和细节。此外,传统的讲授方式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而将视频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中,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观看视频,从视频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二)视频教学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普通教学手段难以清楚地讲解知识,如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或者是普通教学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的技术过程利用视频技术会让该部分知识难点变得直观形象,显著提高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和思考。如在讲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最基本的人工催产操作技术,如果用传统教学方式,借助教材的文字描述以及相关图片的剖析讲解,尽管教师讲得鲜明生动,大部分学生仍难以明白整个过程的原理操作,或是难以把各部分的技术操作相互衔接,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三)部分水产养殖学课程需要通过视频展示才能有效突出课程亮点
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学专业设置了许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倘若仅仅依靠教材的讲解,学生大多数只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对于与生产实践相关的技术内容无法全面了解。此外,文字是单调的,许多简单的原理现象以及技术流程若转化为文字性描述会占用较多的内容篇幅,需要花费较长的讲解时间才得以把问题阐述清楚,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会让教学陷入沉闷的境地。虽然室外实地观察可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但每次上课专门进行室外教学也不现实。且多数实践内容容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一一开展。如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大多数实践内容跟繁殖有关,而鱼类的繁殖习性受季节和温度影响较大,繁殖时期一般在3~6月份,倘若授课时间未逢其时,或课程安排于下半年,这方面的实验以及实地观察就无法开展;又如水产动物疾病学,病害的爆发都具有不确定性,受养殖品种、温度、水体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也限制了室外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视频进行教学
视频教学在实践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但也并非万能。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中也不能一味依赖视频教学的模式,毕竟视频技术只是作为教学工作中的辅助手段,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应用视频材料,与传统文字教学方式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视频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能过多依赖视频教学方式
视频教学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可以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但也不能说明今后的教学方式一律采用视频教学代替传统教学,而是应该重视视频技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过多依赖视频材料会助长学生的惰性,让学生习惯了上课观看视频,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学习的主题。同时,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很难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做笔记,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此外,水产养殖专业虽然许多课程内容与室外实践相关,但也有绝大部分内容是基础理论知识点,例如专业性的概念,原理,发生机制等等,必须以文字讲授为主,以巩固学生头脑中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对于那些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实践型的技术操作流程和实验等需要通过视频材料才能直观形象讲解的内容,合理性的引入视频材料,结合文字讲解,才能有效提高整个教学效果。
(二)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提前准备视频材料
在进行每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授课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制定教学大纲,整理具体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确定授课方式,确定需要应用视频材料的章节和内容,提前准备与此相对应的视频材料。此外,对于每个视频,任课老师在课前必须认真观看一遍,理清讲解思路,保证课堂中能够有条理讲解视频的内容,进而引出该章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在众多视频材料中应择优而取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种类越来越丰富,来源也越来越广泛,琳琅满目的视频资料在互联网上都能获得。对于众多的视频材料,任课教师要根据自身的课程需要对视频素材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筛选,选取合适的视频资料作为授课素材。如有关鱼类受精卵发育过程的视频网络上就有十多个,但是选用的鱼类材料,视频时间长短,拍摄手段等各有差异,而有关鱼类增养殖技术方面的视频更是多不胜数,任课老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要求,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教用视频。
(四)原创性实拍视频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力
互联网上的视频五花八门,许多视频学生只要上网也能轻易获得。可能教师上课中播放的视频部分学生之前甚至很久以前就在网上看过,视频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故倘若条件允许,教师最好多收集第一手的原创实拍视频应用于教学上。譬如任课教师与校外的试验基地,实习企业,研究单位合作交流,获得相关教学内容中的技术操作实拍视频,或者自身参与相关室外实践和技术交流的同时,在现场进行拍摄获得第一手实拍视频。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辅助手段,在当代教学模式中已逐渐显示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应用型专业,许多课程涉及到具体的室外技术操作,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对该部分内容环节难以深入诠释,影响教学效率,而视频教学技术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视频教学技术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应用视频技术注意的问题及主要应用方式,以期为今后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刘毓.基于视频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139-141.
[2]蒋三强.视频教学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3,(10).21-23.
[3]曹谨玲,陈剑杰.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践,2013,5(9):133-134.
关键词:中职教育 水产养殖专业 英语教学 策略
一、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现状及重要性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位居世界第一的水产养殖及水产品出口大国。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对于专业技能强且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综合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加。中职学校是输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源地之一,水产养殖专业学生的就业已从单纯的养扩大到产、供、销等环节。市场对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综合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对中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中职学校即便开设了英语课程也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公共英语,并不具有专业性,很多学生学无所获,对自己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知之甚少。因此在中职学校水产养殖专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可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的全面性通常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养殖专业英语素材的选择上应该涵盖水产养殖专业的各个领域。就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来,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时坚持全面性的原则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及发展需求,让他们为以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知识。而系统的原则着重体现在教学内容各个环节之间前后兼顾和协调贯通,从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基本学习方法开始,到最新的技术成果再到实际的专业技术中的运用,要形成一个系统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对以往学习到的知识点有一个巩固和复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
(二)坚持实用性和时代性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个非常讲求应用性的专业,通常情况下,很多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进行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水产养殖专业的实际相结合,并且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水产养殖专业中去,让学生能够通过养殖专业英语学习之后得到一些实用的知识。而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一般是注重将英语教学内容与现代各种新兴技术、新成果相结合,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水产养殖专业发展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实用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坚持难度适中的原则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并不具有很高的英语基础,更不用说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英语,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把握难度适中的原则。笔者认为,对于一些水产养殖专业相关的具有较高专业性的研究型论文不适合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利用,而是应该偏向于选择比较普遍的、专业性强但是叙述简单的英文材料来当作教学案例。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让他们能够通过较少的专业材料掌握更多的专业英语知识。
三、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教学策略
对于任何一门外语课程来说,教师都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了解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难点问题,并经过经验总结分析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水产养殖专业英语应该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都进行适当的创新。
很多高校开设的英语课程着重于“学”,而中职学校专业英语则更加关注“用”的作用。所以,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着重偏向于对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问题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常用的口语。对于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来说,该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以英语作为自己的另一种工具来了解更多水产养殖专业领域的资料和信息,让学生能够读懂更多的水产养殖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和资料,能和外商进行简单的业务交流。因此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养殖专业词汇的学习和口语交流上。专业英语教学的难点在于翻译,因为涉及到很多水产养殖专业相关的专业名词,需要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再进行阅读理解学习。词汇是英语学习的砖瓦和基础,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词汇才能够更好的对句子进行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业务交流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语言
很多英语教师通常都是使用英语来进行英语教学,对于部分已经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用纯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英语学习能力;但是考虑到还存在一部分公共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仅仅用纯英语来开展教学,这部分学生就会因为听不懂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放弃学习英语。因此,专业英语使用的教学语言可以选择英文语言、汉语辅助的模式。要达到这种教学模式的目标,就要创造出一个利于实现该教学模式的环境,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还应该学习了解一些水产养殖专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英文的叙述,同时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慢慢地感受到英语环境,强化英语学习思维,学生逐渐学会运用英语的思考模式来理解专业词汇。在讲解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英语词汇的时候适当地使用汉语,让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词汇的含义,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同时,教师也必须要照顾到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利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时应该尽量地使用一些简单的,学生能够听懂的英文来教学。
(二)教学方法
在进行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一些水产养殖专业相关词汇的英语生词教学时可以用“教学一体化”的理念来达到教学合一的目的,在教会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道理。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等场所,利用一些(标本)和实物展示或实验操作的(视频)指导养殖专业英语的学习。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养殖专业所用到的专业设备,如“Cage Culture, Filtering system”。教会学生相应设备的英文词汇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用英语进行叙述。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自主探究法,即学生根据教学情景自己提出问题,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探索,从而学习方法,获得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在教学时将问题抛给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如:“How to assemble the filtering system of the tank?”让学生自己讨论出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英语口语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竞争与合作的气氛中,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欲望得到了激发,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最终让他们牢固的掌握了专业英语知识,寻获学习方法。
(三)学习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多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传授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好专业英语,当学生有学习的信心之后再选择一些趣味性较高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要帮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定下短期学习计划,根据学习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其次是要着重教习如何记忆英语词汇,职业英语词汇大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记忆起来存在很多困难,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专业词汇的,教师可以教学生利用音节与发音规则来记忆单词,避免死记硬背容易记错的情况,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来进行巩固记忆,比如让学生扮演渔业销售中的各类角色,让他们用英语进行“货品介绍”,说出该类水产品的产地、特点、养殖方法等,并进行“价格战”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词汇的兴趣;最后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职业英语比公共英语的专业性要强得多,学生要学好,只有进行反复的巩固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英语知识。
四、养殖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分析
在中职学校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中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认识度和重视程度,根据笔者教学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协调,使学生对水产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提升,很多学生通过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够熟练地掌握很多专业英文词汇,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相关的知识,也对以往英语的学习有明显的巩固作用;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语感以及听译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明显加强。
此外,学生熟练的掌握水产养殖专业英语对于未来就业也是有非常明显的帮助的,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不仅让自己具备该专业所要求的技术技能,同时让自己拥有良好的英语运用、交流能力,成为名符其实的复合型人才。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国内市场,学好专业英语更能够让学生多一条就业的道路,成为就业成功的重要助推条件。
五、结语
水产养殖专业在中职教育的各个专业学科中属于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专业英语也是一堂系统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开设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来掌握更多本专业的知识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的水产养殖技术。所以,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把握好一个“用”字,在教学的内容中融入“实用”、“适用”的概念,在教学手段上着重强调“用”的技能,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让专业英语能够体现出实际作用,在水产养殖专业学习过程中发挥效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学好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让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易剑英.中职新生英语专业兴趣养成途径浅谈[J].新课程研究.2008(01):P16.
[2]王志平.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P25.
[3]钟元春,肖调义,史,陈清华,唐家.关于中职学校养殖专业师资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2(06):P20.
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一般都是可见、可触摸的。动物学却是非具体的、复杂的。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运用动物标本、动物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工具,有效地将理论和视觉体验结合起来,使动物学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可以使学生也收到良好学习效果。动物标本包括显微标本、浸制标本、骨骼标本及剥制标本等。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标本,比如在介绍动物形态结构时,可配合使用器官、组织、系统解剖浸制标本和骨骼标本等,而在讲授动物分类时则可使用一些剥制类标本。动物模型一般是指各种动物疾病的模型,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动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水产动物解剖中可使用动物模型,便于学生在掌握动物结构的同时,了解一些基本的动物疾病类型。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技术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了生动而形象的教学氛围,整个教学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既生动又直观[3],增加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动感性,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4],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明了、图表简洁、信息量丰富等优点,但还存在着诸如学生做笔记时记录不完整、复习时查找重点和难点不方便等问题,因此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如何选择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在必要时教师仍需利用黑板板书对教学内容加以补充和说明。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动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性学科。传统的动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准备、讲述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参与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等四个步骤。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参照实验指导书边看边做,敷衍了事;有部分学生不愿亲自动手,照抄了事,这样的实验课就完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水产业的发展,动物学作为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的基础课,其基本知识内容和基本实验方法已经显得太单一,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已经有所欠缺。因此,必须根据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趋势,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根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的特点,结合现在国内同类型的教材,我们改革了动物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按照理论课安排实验课的教学模式[5],在基础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综合性实验,并在综合性实验课后适当地开设一些设计性实验[6],形成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层层递进的实验内容体系,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现代实验技术的能力放在培养的重点,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验学习的机会。
3注重比较和归纳,培养良好学习方法
动物学教材以进化为主线,同理,动物学的教学也离不开进··技技术术创创新新化这条主线。教学中要突出进化这条主线就离不开比较法,有比较才有归纳。不同门类的动物既可以纵向做比较,也可以横向做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不同门类动物特点的异同。比如在讲授动物学第6章节腔肠动物的胚层分化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将后面第7章节扁形动物的三胚层拿来进行纵向对比。在讲到鱼类渗透压的调节时,除了横向比较软骨鱼与硬骨鱼的调节方式以外,还可以同时介绍一下哺乳类渗透压的调节方式[7],再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原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使学生能够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和归纳,加深其对动物保持内环境稳定重要性的认识。又比如在讲到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时,可以引导学生将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与节肢动物做比较归纳,不仅可以方便学生掌握各门动物的基本特征,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因此动物学的教学中要注重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准确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任课教师多应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讲课,无形中也会激发学生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去学习和掌握知识。
4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动物学教学更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可加强动物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信阳农林学院水产科学系拥有1个国家级校内水产养殖实训基地,水产养殖水面30.5亩。同时信阳农林学院水产科学系还在广州、上海、深圳、海南、厦门等沿海水产养殖发达地区,建立了包括武汉新世界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柏泉基地、厦门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上海阳恩饲料有限公司兴化养殖场等在内的校外实训基地17个,这些实践实训基地为动物学的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可加强对于动物学实践性教学的效果监控,建立起规范且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考核制度及考核方法,特别是信阳农林学院水产科学系还根据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本科)的专业特点,认真制定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实践技能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同时对学生严格实行实践性教学考核制度[8]。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坚决给予他们补考或重修[9],严格把好动物学实践性教学质量关。
5优化考试方法,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通常考试被认为是检查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10]。在以往的动物学考试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这就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之前临时突击,死记硬背,企图靠最后几天复习将考试应付过去,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为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有必要建立更为完善合理的考试制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将理论考试与实验课考试相结合:其中理论考试占整个考试成绩的50%,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单选、填图、判断、多选、简答),力争把动物学这门课程的知识点都包含进去,从而保证动物学这门课程试题内容的全面性;同时也要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加大试题的区分度,保证动物学这门课程试题内容的客观性。实验课考试占整个考试成绩的30%,另外要注意在实验课成绩评定中,克服以往只单独依据实验报告好坏确定成绩的弊病,加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结果等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坚决杜绝出现不做实验只交实验报告的学生。学生平时表现(除平时代课教师的上课考勤之外,还包括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及其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占20%;这样将理论考试、实验考试以及平时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11],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甚至潜在的学习能力,从而能更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考试内容的多样化以及试题难度和广度的变化,不仅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结语
关键词: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83-02
《水生生物学》是农林院校及涉海高校的核心课程,在我校上海海洋大学,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具有雄厚的教学基础和相关教学资源。本课程开设广泛,几乎为水产与生命学院所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真正接触水产养殖/水生生物的第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我校水产创新人才的培养成功率。
但目前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学习兴趣较低、学习主动性严重缺乏,多数处于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状态,这也间接导致了毕业生在水产领域从业意向逐年减少及考研深造数量一直不高。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1)水生生物学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因避免内容同其他相关课程有较多重叠,理论课目前过于注重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而该内容又多以枯燥的讲授为主。(2)实验课内容较古板,均为固定标本。虽观察和生物绘图是生物学/水产类专业的基本功,但单纯的观察易加快学生的学习疲劳,降低学习兴趣。(3)课程考核方式较单一。(4)学生没有理解本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缺乏兴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希望增加教学互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更喜欢用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学习,而非毫无生气的生物模式图;更喜欢团队合作的多媒体展示,而非传统的书面作业;此外,实验课上他们更爱动手探索,而非单纯按部就班。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好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学的知识。
为此,我们开展了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向的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过去的两年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维启发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
水生生物学内容多为各生物种类的形态分类介绍,因大多种类个体较小,形态结构抽象,枯燥的“填鸭式”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并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大量的彩色图片和影音资料,使各种形态结构清晰可见,而影音资料也直接让学生看到各种水生生物正常的生活状态,有直观的认识。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变抽象为具体,枯燥为多样,同时稀奇百怪的水生生物图像自然而然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重要章节结束时,可用猜谜的形式,与学生互动,让其主动查资料,回顾知识要点,来完成对一些种类的鉴定,加深对关键内容的掌握。
此外,水生生物的知识结构以水体中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各生态类群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同我们的环境和水产养殖息息相关。这些均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发学习来掌握。因此,在一个生态类群学习结束,我们常设计一个研讨会的时间,事先提出若干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查找资料并归纳总结,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引发他们深入思考,进而了解水生生物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并体会到水生生物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训练了他们如何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浮游植物这个部分结束后,可设计水华产生原因、鲢鳙鱼控藻、生物质能、气候变化与水华等科学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查资料并在课堂展示他们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讨论,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融入最新研究进展,革新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所用《水生生物学》教材为2005年出版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因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为水生生物学形态分类提供了新的视野,国际上水生生物分类体系的变动较大,该教材的一些内容已同国外有脱节。为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研究结果,并同国际常用到的分类系统相统一,我们依托我校在水生生物分类学领域的雄厚研究基础,教研室各位老师及时对形态分类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增加了相关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条形码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在水生生物学分类学方面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
水生生物学在环境生态、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往仅注重形态分类内容的讲解严重不接“地气”,也常造成学生在考虑深造的研究方向时很少选择水生生物相关领域。为此,针对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整。充分利用水生生物学实验课来重点讲解和实践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内容,而在理论课上将部分教学重心放在水生生物的研究意义方面。教学团队的成员根据各自的科学研究,分别在水域生态修复、有毒有害藻防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相关内容增加自己的最新科研进展,并以专题报告形式从《Nature》、《Science》、《Ecology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中挑选部分论文,介绍研究发展趋势。使学生从科研角度,了解水生生物学的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而鼓励他们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为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准备。同时通过这个过程也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统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实验课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以往水生生物学实验,均以鉴定生物、认知生物形态为主,实验材料几乎十余年不变,内容过于单一。同时固定的标本存在破损、观察对象密度、形态失真等问题,极易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继而影响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实验课的最后增加创新实验环节,分组进行不同的实验,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具体将以校园水系和附近的水域为基地,设立以下实验:(1)淡水、咸水原生动物的采集、鉴定、培养及对水质的指示。(2)轮虫和枝角类的培养和捕食。(3)不同水体微型食物网特征。(4)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5)杭州湾北岸底栖动物同底质的关系等。实验结束后将组织小组间的汇报交流。
通过这些创新实验,很好地将前面实验课的形态鉴定知识得到应用,同时鲜活的样品也使学生对各种形态特征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实验和团队合作实施,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并借此对科研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优化考核方案
以往理论课多以期末考试作为总评的部分,这直接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结合课堂内容的改革,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总评比例到50%,同时提高课堂讨论及日常作业的达成度所占比例至40%。
实验课则注重培养学生对水生生物的鉴定能力,重点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实验的设计能力,减少绘图作业所占总实验成绩的比重。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水生生物学课程的学风为之一新,学生出勤率近100%,课堂气氛活跃,打瞌睡现象极少发生。有意进入实验室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或做毕业论文的学生数量也有大幅增加。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成功,提升了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归属感,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为我校水产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嫣,王耀华,王爱民.2011.“水生生物学”课程专业化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3:52-54.
[2]柴毅,杨小林,罗静波.2011.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7):267-269.
[3]王丽卿.2014.水生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4]江红霞.2009.农业院校水生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37(21):10310-10311,10313.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通过两年高中地理学习,学生能掌握和记忆大部分地理知识,但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一般具有散、碎、乱、少、混等特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不一定清楚。常规大纲型复习中,归纳知识常采用大纲形式进行提炼,形成若干小模块。以河流为例,相关知识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中,按大纲形式归纳如图1、2、3所示。
利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炼知识,更能由一个主题层层深入,培养横向和纵向放射性发散思维,尽可能地联系更多的知识,充分融合教材内容,进而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样以河流为例绘制思维导图(图4)。
思维导图复习模式由面到点复习,不但能把大纲复习要点覆盖,而且能利用面的延伸,将庞杂的知识点有机联系,且可以细化知识点,不断延伸并与生活现象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复习、深度思考,激发学习内在动力,主动参与高三地理复习。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三复习策略
1.思维导图在预习和总结中的引领与拓展作用
预习被很多教师认为是教学中最容易操作的环节,一般是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行完成。不少学生将课本对应复习提纲的知识导航,一一照搬填空,没有查阅资料、认真思考,这样的预习非常低效。预习实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己能看懂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困惑,了解知识空缺,提出学习疑问,有的放矢进行深化学习,让地理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环节有效引进思维导图,使学生的预习更有新意并取得效果。例如,根据教学内容找出关键词“洋流”,要求学生绘制相关思维导图,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储备量,更好的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信息。
教学最佳效果是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灵活使用。利用思维导图在课后引导学生强化复习,可串联知识之间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例如,洋流复习结束后,利用思维导图完成相关知识体系构建,并可继续添加和延伸其它知识(图5)。
2.思维导图在区域复习中的统领作用
区域地理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难点,难在要将所有学习的知识落实到一定地域中,并与区域实际结合。复习中要求学生记忆大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资源、农业、工业等知识。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方法,既易忘记又易产生倦怠感,学生处于被动和压抑状态。思维导图让人耳目一新,且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综合纷繁复杂的信息,让学生从整体性的思维角度去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及成因。例如,学习“俄罗斯”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归纳,发散思维活动(图6)。
3.思维导图在提升思维能力中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实行以来,很多教师抱怨,教的知识未考,考的没有教,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实质也就是考、教分离的现象。纵观近几年地理高考题,题材新颖,关注生活,侧重对图示地理信息的解读、分析和推理,偏重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灵活运用,反映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和考查认识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36题:卤虫生存于高盐海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图7)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关键词:生物统计;翻转课堂;微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90-02
“生物统计”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和海洋生物学两个硕士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统计原理、方法和生物专业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水产生物统计学”又是水产学院各本科专业的院级限选课,与硕士研究生的“生物统计”课程相衔接,构成了生物统计本、硕一体的教学体系。经过三年的统计教学,调查发现,由于硕士研究生入学基础不同,入学的8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是跨专业招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生物统计相关课程;尽管学校要求非本专业学生入学需要选修本科专业课程2―4门,但由于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与本科教学学期冲突,学生并不能顺利地完成课程的衔接;且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大概一个学期就要进行课题开题、试验设计等工作,也不宜推迟本门课程的授课学期,从而造成教师授课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的两难境地。考虑上述原因,笔者就硕士研究生“生物统计”课程进行建设与改革,在精讲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应用到统计教学中。在课程改革中充分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训练硕士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一、精讲基础
为了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前5章复习和讲解本科基本统计知识和方法,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科研和试验中经常会遇到和用到的统计方法。但这部分内容并不仅仅是本科教学过程的重复和再现。其重点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对基础知识进行凝练,以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笔者以本科教学经验为基础,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总结,把握重点、难点,制作出适于研究生基础教学的统计课件。通过课堂反馈,学过本科阶段统计课程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没有感觉到是重复的浪费时间;而没学过本科阶段统计课程的学生在进行了教师设计的一系列必要教学准备活动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快速掌握这部分内容。这里的“一系列必要教学准备活动”指的是下面提到的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
二、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学课时少、信息量大,因此,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研究做准备,因此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生物统计”课程来说,多元统计分析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但多元统计分析内容广泛,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且科学问题不断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会一成不变。
1.“翻转课堂”。本门课程,在精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线上主动学习,课堂线下讨论学习的教学模式。授课前布置即将授课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进行线上自学与小组讨论;课堂上,首先让每组一个代表上讲台讲解各自理解的授课内容,然后各组互相提问解答,最后由教师点评每组讲课的精彩部分和知识理解不到位部分,并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就本课内容进行细节补充、重点归纳和总结。课前带着任务主动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了课堂上的讲台讲解,又要进行一定的ppt教学课件制作和讲解练习,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助教”能力,而硕士研究生作为导师的“助教”进行本科教学活动是硕士研究生创新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提问、讨论,采用启发式、合作式的课堂讨论教学,节约了授课时间,学生的讲、问、答,教师的解惑、补充、归纳总结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避免了教师的单一授课,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跨度加大,从而更加符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
2.“微课堂”。“微课堂”(Microlecture),是指采用建构主义方法构建的适于在线或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疑点、难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对硕士研究生“生物统计”课程进行知识点划分,将系统的教学活动裂解为若干教学主题突出、教学内容具体、教学时间较短、资源容量较小的“碎片化、情景化”教学片段,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针对重点、难点目标明确的学习。“微课”短小精悍,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方便;视频的长度较短,几分到十几分钟不等,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视频可采用录屏软件直接进行录制,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视频通过网络,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制作的“微课”视频也是“翻转课堂”线上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能够更好地再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是学生课后复习的有力工具。
3.电脑辅助教学。生物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够利用统计软件设计试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本科生“水产生物统计学”课程设有单独的实验课,而硕士研究生的“生物统计”课程没有实验课,故而在授课中安排电脑辅助教学。学校为硕士研究生教学课室配备了大屏幕触屏电脑,而学生均有个人笔记本电脑,每节课的理论教学后随即展开电脑教学,例题详细展示了操作步骤,习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不仅解决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可能很小但自己解决又要花费很长时间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习、理解、应用一气呵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为了加强本门课程与专业研究的紧密性,课程在最后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由学生自行选题、设计并进行课堂讨论,论证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由于正好处于硕士研究生开题、进行试验设计阶段,因此这个环节正好解决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学生的选题往往是超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要求师生共同学习、研究,不仅检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拓宽了教师的研究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案例,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中,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公式的背诵和数学计算上,而不能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摈弃传统的笔试考试,采用电脑上机考试。通过综合练习题设计,让学生随机选取作答,综合运用学过的统计方法,在电脑上完成整个统计分析过程,并就结果给出合理解释。该考核方式能够综合考查学生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的能力,符合以应用为主学习的目的,实用性强,对学生科研试验设计与分析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Eric Mazur. Peer Instruction:A User's Manual Series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NJ,1997.
[2]Bergmann J. &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3]Shied David.These lecture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55(26):A1,A13.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s on Graduate Student Demonstration Course Biostatistics
ZHANG Jing,WANG Zhong-liang,WANG Xue-feng,YAN Yun-rong,ZHANG Jian-dong
(Fisheries College,Guan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88,China)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畜牧业也迈向了新的发展台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畜牧市场广阔。伴随畜牧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展,社会对专业人才更加渴求。我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畜牧产品大量出口与进口,专业人才成为国际贸易交流的媒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畜牧专业人才承担着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要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畜牧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畜牧业英语具有特殊性,其涵括的专业知识较多,需要专业人才重点记忆。作为相关从业者,需要把握畜牧英语的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翻译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开展有效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迎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畜牧英语》一书采用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畜牧英语知识点,其迎合了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符合未来岗位的走向,有效地将英语学习与职业发展融合起来,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畜牧英语》一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节是牲畜饲养管理,第二章节是家畜的食物和营养,第三章节是爱护禽畜,第四章节是畜禽疾病,第五章节是预防动物疾病,第六章节是水产养殖,第七章节是动物产品加工,第八章节是生物技术。每个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热身活动、对话、课文、任务。相比同类书籍,该书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1)畜牧英语学习的必要性。畜牧英语学习对于畜牧业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而人才培养关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畜牧业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畜牧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畜牧业腾飞奠定坚实基础,才能真正构建小康社会,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畜牧业规模较大,畜牧生产量较多,近几年重大动物疾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禽流感为例,禽流感的传播速度较快,治愈难度较大。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需要将着眼点放在禽畜生产上,开展科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畜牧英语专业人才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2)畜牧英语的特点。畜牧英语类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因此具有科技英语的特点,但是其又保留了专业特色,在词汇句法方面有特殊之处。作为学习者,必须掌握畜牧英语的语言特征,捕捉句式句型的变化,从而准确翻译各类英语材料,扩展国外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首先,畜牧业英语的专业词汇非常多。所谓的专业词汇,就是在行业内普遍应用的专有词汇,这些词汇往往能够阐释特殊现象,还原实操过程。专业词汇大多是概念词汇,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对畜牧业英语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资料都阐释了重要的生产问题,这些生产问题往往蕴含着专业知识,有高度的专业性。只有专业领域内的学者才能够理解文本内容,专业领域外的人无法深入领会文本主旨。以sexing为例,其主要是指雄性牲畜与雌性牲畜的鉴别。以fowlplox为例,其意思是指鸡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有了意义上的新变化,学习者需要重点注意,把握专业词汇的内涵。其次,除了专业词汇较多之外,畜牧业英语的派生词也比较多。派生词是在词根的基础上添加词缀,这些词缀往往来自拉丁语。词缀有其固定意义,与词根连在一起之后就衍生了新意。词缀与词根的组合方式有很多,因此派生词数量也相对较多。以reproductive为例,这一词汇的前缀是re,这一词汇的词根是productive,二者组合起来是“繁殖的”之意。以cellule为例,这一词汇的后缀是ule,这一词汇的词根是cell,二者组合起来是“小细胞”之意。在畜牧业英语中,派生词学习非常重要,学习者需要掌握派生词的构词方式,对派生词意义进行科学猜想。此外,畜牧业英语中的缩略词也比较多。畜牧业英语类属于科技英语,而科技英语词汇库有相当数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采用了简单化的表现方式,具有简洁规范的特征。以totalmixedrations为例,其可以用三个词汇的第一个字母来替代,缩略成TMR的形式。以antibody为例,其可以用两个词汇的第一字母来替代,缩略成Ab的形式。掌握缩略词,可以知晓重要词汇的完全意义,降低英语资料阅读和翻译的难度。最后,畜牧业英语中的合成词也比较多。
关键词:林业植物学 教学改革 创新模式
植物学课程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基础,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和科研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就是把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手段,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将来独立地开展科研活动及良好的科研态度等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及长期以来的社会偏见,农科类学生大多有轻视实验课,对观察缺乏耐心等现象。因此,要加强实验教学,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要性认识,让他们自觉地认真地进行实验。首先,适当布置一些作业。在批阅这些作业过程中,教师可看出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及观察粗细情况,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共同难题,及时给予更正。其次,改善实验室环境,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第三,相对提高实验成绩的比例,增加实验题型的比分。经过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里,我们只是就现有能力和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尚有很多问题如建立校植物标本园、校外实习基地,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在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人才综合能力方面,亦将会取得更大进步。[1]
一、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依托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使学生融入生产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实践素养和职业素质。如农学专业开展“三田”实践,每名学生管理一定数量的“责任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组成小组,管理相应“田块”,通过种、管、收全过程参与,系统掌握稻、麦、棉、油菜等四大作物种植管理的基本技术,并进行详细的资料整理、观察记载和数据分析,以进一步研究农作物植物学形态特征和栽培学特性。目前,我国农科院校累计建设有植物生产类、水产养殖类、动物生产类等9类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以及现代化温室大棚群,并与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共建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生产实践需要。[2]
二、鼓励学生参与基础研究甚至项目开发,增强学生研发潜能
在强化学生基本实践技能训练基础上,依托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纳学生参加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将基础实践技能培养与产品开发、中试和生产等综合能力培养结合,充分发挥研究中心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功能,使学生获得工程研发体验,了解技术开发过程,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并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一套由研发、中试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体系。这些科研资源全部面向农科院校专业学生开放。
三、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学校构建完备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模式,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每年划拨专款,以项目为载体资助学生开展研究创新活动。学生进入重点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将专业实践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管理,完成各实践教学环节,并进行一定的科技创新研究,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学校建立科技创新网站,每年举办“学生科技论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3]
四、研制植物学智能化的试题库,真正实现教考分离
利用植物学试题库,进行计算机智能化组卷,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不同难度系数进行随机的命题,使命题客观,并自动给出试题对应的标准答案,同时,对应开发了考试后的试题分析软件,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极大地激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对教风、考风及学风,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建立数字化标本室,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针对我国农科院校标本馆管理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联合攻关,将每一份标本进行拍照,将标本的信息录入,开发了具有查询、删除和追加功能的标本微机化管理系统,与部分标本对应地配有新鲜植物体的彩色图片,系统实现在不翻动标本的情况下可快速查阅标本,使标本达到了可持续利用,便于教学、科研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以及标本馆之间的交流,实现标本的动态化数字管理。可以起到辅助教学作用,加大院校植物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例如:学生在学习植物学课程以及实验实习过程中,可以在学校树木园、市内的森林公园、学校周边采集的植物标本,学生先借助工具书自主鉴定,然后再把鉴定的结果与该系统进行对照,就可以很容易确定植物名称的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4]
六、建立形式多样的质量考核体系
植物学成绩的考核的改革,侧重点就是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考核。理论考试在基于在线自测、试卷库、试题库的基础上,以植物学智能化命题系统进行命题,实现教考分离,并在授课过程中,基于网络自测和网络互动答疑基础上,对学生限时、限内容的网络在线小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实习成绩单独考核。无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均需要撰写不同形式的课程论文和实习论文,并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发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学生到考试的时候,靠临时背笔记、背复习题、背书的临时突出考试的弊端,使学生不仅能够真正掌握植物学的知识,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熊子先;植物学教学改革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1)
[2]徐颖;关于植物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山东电大学报2002(03)
一、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透彻领悟新知
地理知识具有组成要素多、时空跨度大、综合性强、逻辑体系完整等特点,地理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还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经验和活动,不再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导致教材中有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甚了然。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没有条理化地分析各种区位因素,也未详细阐述这些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而是以“活动”、“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重视“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现和理解新知内涵,建构合理的、便于自己运用的知识体系。
“过程”1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理解具体知识点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教学片断:①在1985年“昆山市地图”上指出研究地点甲村(距市区较远),启发学生推出甲村当时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出示“水稻习性”资料,引导学生据此讨论、推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②呈现宁夏平原和贵州某山区的气候资料,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推测两地是否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③出示“中国水田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实际情况与上述结论“相悖”:半干旱的宁夏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水稻,湿润的贵州某地水稻种植面积却很少;④出示两地地形、水系图,启发学生推出形成这种“异常”的因素分别是水源和地形。
这样,让学生在从本地到外地、由正常到“异常”的探究过程中,主动观察、比较、质疑和分析,进而深入理解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2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
以甲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同“过程”1,从甲村早期的水稻种植业发散开去,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步步联系和区别各种自然区位因素。第二部分,出示2010年昆山市地图,让学生从中找出甲村(离城区很近),组织学生讨论甲村此时应该发展的农业生产类型(蔬菜、花卉生产等)及原因,引导学生在比较、联想和分析过程中,逐步“发现”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并透彻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这样,随着教学过程的层层展开,教师不断启发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推理,自主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教学内容逐步丰富起来,知识联系逐渐紧密起来,最终建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学生自己发现、重组和创生出来的,能灵活运用到新情境中,而体系的建构过程又反过来深化了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全面提升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地理能力的内涵丰富,如图像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等,而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和学习特点的能力包括“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空间定位及空间分布格局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想象与预测能力”。另外,“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以及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也属于地理能力的范畴。这些能力因分类不同,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们的形成都是长期积累、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掘“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操作、探究、交流、评价和反思活动过程中,全面发展各种地理学科能力。
“过程”3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提高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整节课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供信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以“迁移探究”环节为例:①教师提供新疆的地形、气候、景观图和文字资料;②8个学习小组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自由提出问题;③师生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在上述过程中,提问方和解答方都要从材料中找出设置问题或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都要对相关信息做出判断和选择,有助于发展学生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都要对选取的信息加以综合、解释与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显然,这种学习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
“过程”4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生成地理问题意识和能力
教师既注重提出问题,又重视导出学生的质疑。仍以“迁移探究”环节为例:教师未提出一个问题,而是运用图、文信息创设充满矛盾的教学情境,如“在新疆,不时可见沙漠、绿洲紧相连的奇特景观,甚至在少数地区出现了水稻田;以哈密瓜、吐鲁番葡萄为代表的瓜果特别甜,新疆的棉花数量、质量都超过了华北地区,居全国第一”。然后,组织学生探讨其中的部分问题。
这样,先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他们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困惑、形成悬念,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干旱的新疆为什么能发展种植业?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新疆的水稻种植业应如何发展?”等等。再通过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这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生成性的学习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成长。
“过程”5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发展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提前两周布置学生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演变情况,并鼓励学生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干一点农活,引导学生在参与“做”的过程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根据各地条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做出判断和预测。例如:教学“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时,教师不是直接说明A村在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类型,而是让学生根据“昆山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A村离昆山市区距离的变化、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等资料,结合课前调查,推测该村农业生产的演变情况并分析原因;然后,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和当地农民,大致规划该村农业的发展方向,再对其合理性进行比较、评价。这样,让学生在反思自己和他人观点的过程中,对地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想象与预测,对人类活动做出理性选择,为学生将来以文明的方式参与生产和生活奠定基础,进而引导学生在模拟“行”的过程中增长实践智慧,形成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灵活掌握方法
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是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基础。地理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般的学习方法,如记忆法、比较法、计算法、图表法、质疑法等;要启发学生掌握地理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法、区域比较和区域综合分析法、野外调查法、地理实验法等;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学科的思维方式,如地理综合思维、区域差异思维、地理空间思维等。这些方法(方式)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学生要通过实践、运用和反思的过程才能透彻领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这些方法的使用步骤和要领,并通过灵活运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使之得以活化、内化。
“过程”6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地理观察法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先后呈现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水田分布图、中国地形分布图,新疆和昆山相关地图,多幅农业生产景观图,A村与昆山市区相对位置及其农业生产变化示意图;并指导学生明确对每幅图的观察任务,有序开展对比观察、重点观察,合理表述观察和思考的成果。
通过上述过程,学生间接观察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与规律,使他们不仅获得了感性知识、巩固了已学知识,还学会了地理观察的方法。
“过程”7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区域比较和综合分析法
教师呈现太湖平原、宁夏平原、贵州某地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三地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在“迁移探究”环节,教师出示新疆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在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潜在地将新疆与前面涉及的区域进行比较,并综合新疆的各种自然要素特征,推出当地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主导因素。
这样,让学生在不断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以及综合某一区域多种地理要素特征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区域比较分析法和区域综合分析法。同时,在对这些区域的差异、联系及其原因加以描述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比较与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
“过程”8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空间思维方式和整体思维意识
教师运用了多种静态地图,引导学生在读图、析图、用图的过程中,逐步明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组合;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呈现我国水稻种植业分布区域的变化,以及昆山A村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进而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直观观察和抽象联想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形成空间思维方式,提高对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
教师多次鼓励学生总结农业生产与各种区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引导学生体会“某个农业区位因素(如市场)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让学生在理性归纳和潜心体验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逐步养成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整体思维意识。
四、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自主发展情意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是科学获知”。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进步,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其前后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而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无不是逐步生成和优化的“慢”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彰显“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沉浸在充满积极情感因素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感染、产生体验、陶冶情操、升华思想,获得内在的精神发展和人格成长。
“过程”9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祖国之情
教师运用大量鲜活的图片和优美的文字,既有昆山本地硕果累累的万亩葡萄园、鲜艳欲滴的花卉生态园、碧波荡漾的水产养殖场,又有祖国各地广阔清新的大草原、金色温暖的油菜地、洁白优雅的棉花田,让学生在欣赏绚丽多彩的农业风光过程中,直观感知色彩美、形态美和意境美。在探讨贵州某地水稻种植业的过程中,教师出示多幅云贵高原上阡陌纵横的梯田景观(如图),其优美的曲
线、壮观的场景构成了浓墨重彩的画卷,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视角冲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接着,教师提出“这些优美的景观都是我们希冀的发展方式吗?”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理性思维美,有效达成地理学习感性美和理性美的和谐统一。
这种学习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探索地理规律的心理需求,激起学生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形成关注农业的意识和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责任感。
“过程”10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启发学生基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探究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导致农业生产的演变,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思考和判断过程中,领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认识到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合理利用土地的资源观、人类活动不能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观,进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增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态度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