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产业发展机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发展机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发展机遇

第1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已发展成为辐射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产业集聚地,初步形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私募基金管理中心和闻名全国的“风险投资之都”,深圳本地上市公司已有近两百家、市值逾万亿,证券公司家数居全国之首,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规模、净值和创投机构占全国的比重均约为1 / 3,银行业营业网点超过 1300 家 ;深圳金融业的总资产达3.7 万亿元 ,位居全国第三 ;深圳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去年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排名位居我国境内城市第二。总之,经过 30 年艰苦努力,深圳金融业已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十二五”时期是深圳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加快实现国家赋予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大力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在此期间,深圳金融业面临新的机遇以及挑战:

    第一,深港金融合作很可能步入深水区,深圳金融业将在更广阔和高端的平台实现跨越。 未来 5 年,深港跨境货币合作机制将更加成熟,两地在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将承担更大功能,这将促进内地资金的跨境流动,促进深港货币一体化市场的形成。 深港两地银行支付、外币清算系统、债券回购等交易系统的对接进程有望加快。 因而,无论是从机构互设,还是从业务合作、体制创新及管理提升方面,深圳金融业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有望取得新突破,深圳金融业在“珠三角”及全国的影响力将继续强化。笔者认为,经过准确定位和共同努力,未来五年,深圳在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基金与财富管理、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人才聚集、金融信息管理等重要方面有望取得新突破,整体金融创新能力继续提升。 深圳金融业在促进珠三角、粤港澳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乃至全国金融资源流动聚集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形成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深圳金融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深圳经济金融开放度将继续增强,有利于深圳金融业“走出去”及国际竞争力提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未来5 年将继续发挥体制优势, 进一步提高经济金融的开放度。尤其在金融领域,深圳除了在国内争取更多的先行先试机会,同时借助深港合作的大平台,有望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进驻深圳。 本土金融机构在积极打造民族品牌的同时,也将积极“走出去”,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更快提升。

    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深圳金融业也存在诸多挑战,深圳金融业原有的体制优势已经开始弱化,深圳在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开放程度等方面均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尤其是,深圳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不利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因素,其突出表现在深圳的人才环境和商业环境令人堪忧,尤其是受制于相对落后的教育和医疗环境,深圳金融人才环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较后。 另外,深圳商务运营成本的上升过快。深圳的土地使用、场地租售、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等运营成本加速上升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因此,深圳加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的任务更为紧迫。

    二、“十二五”期间深圳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及策略建议

    第一,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目前国家正在全力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不仅出口额连续17 年雄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而且毗邻正在打造国际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香港,独特优势无人可及。下一步,深圳应利用现有的基础,大胆创新,与其它城市继续拉大距离,做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 笔者建议:一是在深圳设立“金融保税区”式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在该区域内非境内居民间的贸易资金往来采用境外管理模式,但严格控制境内与离岸金融中心间的资金流动,并与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开展互补合作; 二是设立深港人民币 FDI 投资目录 , 为鼓励项目设立“绿色通道 ”,加快立项审批 ,允许境外投资者在备案后直接汇入人民币投资深圳;三是促进两地银行在港合作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支持并参与港交所推出以人民币计价追踪深证成指的上市基金(ETF);合作推出可互换金融产品,在两地交易所同时挂牌交易;四是加快实现境内支付系统与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与结算系统(RTGS)的跨境联网,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及投资提供强大支持。

    第二,着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 深圳打造财富管理中心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居民财富不断增多。 目前深圳人均GDP 已接近 1.3 万美元,人均收入接近 3 万元人民币,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位居国内城市榜首;二是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CTR 市场研究公司曾对中国城市居民金融理财需求进行追踪研究显示,相较京沪等其他七大城市 ,深圳居民理财意识更强、理财需求更为旺盛和迫切;三是金融机构种类齐全。深圳目前拥有3 家商业银行总部、19 家证券公司总部、10 家保险公司总部、11 家期货公司总部和全国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总部,外资金融机构约有50 家, 为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载体。深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需要在市场建设、机构发展、产品创新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市场建设方面,深圳应致力于加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柜台交易市场、衍生品市场以及另类投资市场的建设,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深交所打造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与主板市场形成互补;借鉴香港经验,建立起横跨基金专户理财、券商集合理财、信托计划、保险收益产品、银行理财的统一信息平台;加强两地交易所的互联互通,积极探索深港两地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双重挂牌,促进两地公司相互上市,实现投资者的跨境交易、跨境互换和联网交易,并允许两地银行机构相互代销各种证券产品。 机构发展方面,深圳可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财富管理机构、私人银行机构入驻,加快发展信用评级、保险精算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并鼓励设立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产品创新方面,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设计开发多样化的金融投资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产品标的可由目前较为常见的债券、股票、黄金等,扩展至红酒、艺术品、房地产信托,以及碳金融、水指数、气候基金等国际新型理财产品; 同时鼓励扶持大力拓展 QDII 业务,争取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开展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多品种的金融投资。 市场培育方面,借鉴香港经验加强监管,增强产品设计和销售环节的透明度;加强投资者理财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采取形式多样、科学有效的举措,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培训机制, 把投资者理财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第三,加快构建风险投资体系。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创新的引擎,是支持自主创新最好的金融机制。 深圳是全国风险投资最活跃地区,云集 500 多家风险投资机构 ,共计管理资金约 2000 亿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深圳风险投资仍存在很大差距。 为此,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尽快设立创业投资政策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补偿基金,建立以政府资本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筹集和循环机制;探索推行以有限合伙制为主的风险资本组织形式,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 ;探索开展柜台交易,培育不同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以完善多元化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第2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节能环保

会议提出,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在昨天的会议公报中,节能环保是唯一被提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赋予了较大篇幅。事实上,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也名列之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申银万国则报告称,保守测算,2011-2015年环保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将高达18%。

现代农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六项任务中,“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单列一项。会议提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

据农业部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大量农民转移进城,为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空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不久前公开撰文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他表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此外,要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服务业

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直以来,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中央早已明确提出把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因此“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相关专家表示,当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从实践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可以为服务业提供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也可以为服务业创造多领域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业

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第3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5-0090-04

【作者简介】刘颖,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四川成都614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上升为国民性的普遍需求。2011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休闲的总人数约为22.53亿人次,国内旅游休闲的总花费约为16200.54亿元人民币。作为旅游大省的四川省,旅游产业在其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不言自明,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更将迎来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根据产业集群理论提出其新形势下的发展策略建议,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是中国西部的人口和资源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它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截至2012年1月,四川共有A级景区221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83家,其排名高居全国第一位;已拥有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已在海内外旅游市场树立起九寨沟一黄龙、乐山大佛一峨眉山、都江堰一青城山和三星堆一金沙遗址等旅游精品形象,因此具有了发展旅游产业的极好的先天优势。

四川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良好,各种配套设施和机构完善。国际国内旅行社众多,导游3万余人,具备了良好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星级饭店云集,大型旅游购物、餐饮和娱乐服务企业数千家,高中低档饭店的比例远远高于国际标准,呈现出高中档次饭店数量众多的情况;四川还是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从省会成都到地方各市州均有高速或者高等级公路,对外铁路通道完善,宝成、成昆、成渝等多条铁路贯通全国,开通国际航线30余条和国内航线200多条,通达五大洲;目前主要的旅游景区都已经实现了通电、通水、通邮,大部分已建立起游人中心、咨询中心等服务机构,具有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四川省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旅游产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为指导,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指导”的四川省旅游产业综合推进的发展格局。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自1988年就开始进行旅游信息化道路的建设,开展了“金旅工程”,推出了四川旅游行业服务平台、四川旅游信息港和美景面对面3个旅游信息产品,还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以旅游发展大会为标志的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模式,此外还在探索旅游线路的政府专业化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2001到2011年10余年问,除了2008年因为地震缘故导致旅游收入下滑以外,其他年份的旅游收入一直呈现出逐年增长,节节攀升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保持了年均20%-30%的高增长率。2011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449亿元,同比增长近30%。旅游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人数总计3.5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同比增长52%,省外游客比重回升到59.5%。由此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是比较成功的。

二、四川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浅析

旅游产业目前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明显,进入了良性的快速发展轨道,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制约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客观因素依然存在,与国内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风光为主,诸如会展旅游、养生旅游和文化旅游等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依然是旅游行业的主导,没有很好地起到协调职能服务的作用等等。笔者认为,四川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川旅游企业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成熟,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从宏观上看,目前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旅游行业集群发展的意识薄弱,制约了四川旅游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现在四川旅游产业的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成熟,产业规模比较小,旅游企业的抱团意识不强,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单一,重自然生态观光而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其档次也相对较低,存在着“小、散、弱、差”的情况。这种状况导致四川省旅游企业缺乏具有实力的龙头支柱企业,现已形成的旅游集团企业也主要是通过行政“撮合”,集团企业内部并没有形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化,核心竞争力不高,旅游企业过度竞争、“内耗”严重。

从微观上看,根据2011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排名,四川旅游企业中仅有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和四川中国国际旅行社进入,且名次均靠后,仅排名第59位和第89位,占国内旅行社总量的不足0.5%。旅游人才是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保证,但四川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旅游企业的管理能力,因此,四川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被严重制约。四川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程度偏低,缺乏具有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和真正意义上的集团企业,专业素养较高的旅游人才匮乏,必然导致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这些情况导致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降,市场竞争力也随之削弱。

(二)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硬服务设施落后,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不足

与发达旅游强省相比,四川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构建相对滞后,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也还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四川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四川省内景区分散,大多远离中心城市,而省内高速公路的规模在全国仅处于中游水平,不足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区的一半,甚至与邻省云南相比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航空方面,省会城市成都已开通国内航线200余条,但直达国际航班数在大城市中位于倒数第一,省内支线机场的建设也不够发达。此外,与之配套的城市建设和水、电、通讯等供应能力一般,导致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难以提高,严重影响四川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制约了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

良好的软环境也还没有形成。目前川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为:大力甚至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增加景点,从而吸引游客,增加游客数量。这种粗放型的经营开发的后果是旅游景点的数量盲目增加,但是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有些景点在成为热点景点一两年后就开发殆尽,游客数量急剧下降;旅游各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黑社”、“黑车”、非法“陪游”和欺骗游客等违法违规的现象屡禁不止;省内虽然星级酒店云集,但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还没能和国际完全接轨,旅游配套的娱乐设施也还缺乏规模经营;四川高素质旅游人才紧缺,而政府在培训和教育方面缺乏指导和力度,使其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宣传促销工作力度不够,对客源市场的开发重视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所占份额都过小。宣传促销渠道单一,内容单薄,没有进行赋有四川旅游特色和特征的针对性宣传,导致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吸引度不高,整体促销意识与国内旅游强省相比,尚有明显差距。

虽然四川旅游收入年年增长,但其客源市场结构并不合理,优势主要在于国内旅游创收增长迅速,而入境旅游则发展相对缓慢。近3年来,四川旅游的外汇创收只排名全国第20多位,省内客源占据绝对优势,对省外客源吸引力不足;入境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对欧美市场的重视和拓展力度不够,同时在入境市场的客源细分程度不够,没有针对具体的客源地进行市场研究和追踪;这些情况和国内发达的旅游地区相比,差距都较大。

(四)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协调服务职能

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宏观管理和调控旅游市场,制定科学系统、长远发展的产业规划和专向规划,完善相应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调节、规范和监督、管理,加大对基础设施及其旅游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等作用。但是,在四川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却没能较好地发挥其宏观领导和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反而是硬性地介入旅游市场,推行快速粗放式的经营开发模式。这导致了一方面在人为大力建设大力开采的同时,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很多自然风光和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旅游市场发展快速,但是质量低下,各旅游企业间纷纷恶性竞争,出现“低于成本价”、非法“陪游”甚至是“黑社”、欺诈顾客等违法违规现象。

此外,从四川旅游企业的角度看,由于政府对企业以直接介入和干预为主,而不是简单地调控规范,从而导致企业国有化的程度很高,旅游行业资源的主要支配权被政府把控,企业未能很好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自动有效的调节。“政企不分、条块分割”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也滋生了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人才匮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数量众多,但质量不高、规模不大、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发展等局面。

三、四川省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策略选择

旅游产业集群指的是在相邻的地理区域内,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各旅游行业及相关辅助企业以共同性和互补性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根据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四川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新的定位,必须经历一个结构不断调整进而优化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动力系统,制度创新是条件保证,观念转变是动力源泉,旅游产业转型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增强其竞争力。

(一)旅游产业管理模式创新

旅游产业集群中的激烈竞争与密切合作相结合的独特结构,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促使企业不断改变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可以集约化经营的思路为指导核心,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开展联合经营,通过充分发挥网络效应来推行多景区联网旅游服务。在经营管理上,打破互相封闭、互相压制的传统经营模式,合理整合资源,形成客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例如现在发展情况较好的黄龙-九寨沟游线、乐山大佛-峨眉山游线均体现了这一原则。

同时,旅游企业要加快向集团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的步伐,最终形成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的金字塔型结构。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组建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实现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以切实增强四川省旅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对经济效益差的旅行社考虑进行重组,通过合并机构、从业人员优胜劣汰的方式使其焕发新的光彩,提高其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

(二)旅游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

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要制定适当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升级,重点应该在加强与集群外企业的联系和提高集群内知识创新两个方面。地区产业政策必须集中在创造能够将集群内旅游企业网络和全球旅游企业相联系的旅游项目,这将有利于开拓全球市场。同时,要考虑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整合旅游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旅游产业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犍为文庙为例,可由政府负责产业软硬件环境的营造、文化保护和创新,这居于主导地位;当地组织和居民参与和支持,属于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

制度创新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条件保证,它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和优化升级。制度创新层面要注意融合当代文化和民族文化,最终为旅游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供支持。例如,九寨沟可利用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文化和技术,创造一台像《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那样的原生态精品节目,拍摄一部像《五朵金花》、《少林寺》那样的影片,通过文化工作的打造全面推进四川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技术路径创新

技术创新是旅游产业升级优化的内在优势,是旅游产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尽管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总体上仍处于高速但低质的发展模式,旅游科技基础薄弱,投入较少,高新技术介入旅游产业的程度较低,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推动作用不强。旅游产业集群为旅游产业的技术路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快旅游产业经营的信息化建设,整合营销网络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目前比较可行的是加快旅游产业经营的信息化建设。旅游产业应在行业内部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并积极联合计算机、电子等行业,积极开发计算机客房预订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和查询系统、饭店综合管理系统以及银行结算系统等各种服务于旅游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形成体系,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信息含量与科技含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行业转变要求和新型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完成饭店、风景名胜区、旅行社、旅游局之间的相互联结,建立起结构合理的网络体系,实现旅游信息的采集、交换和的网络化。

(四)旅游产品开发创新

在四川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在产品开发创新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立足自身优势,开发有鲜明区域特点、体现景区特色的旅游产品,树立旅游产业品牌,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比如举办峨眉山登山比赛,充分展示佛教文化的底蕴和美丽;配合比赛,利用山路沿途猴群较多的现象,推出相应的毛绒制品、蟠桃水蜜桃等配套产品和建立文化展示区,使单一的登山比赛充满文化内涵。又例如:利用历史悠久的自贡灯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的情况,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先进因子,在春节推出“万盏红灯耀盐城”、“民间戏剧闹新春”、“狮子龙灯游县城”等10多项迎新春民俗表演项目,以期更多地吸纳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

此外,还可考虑利用产业集群化效应来打造旅游产品体系,实现规模效应。应不断开发新兴旅游产品,完善产品结构,逐步建立一个以观光产品为基础,非观光产品占有较大比重,两者相辅相成的高度化、多元化、不断推陈出新和合理分布的旅游产品体系。比如,乐山和峨眉山景区两大旅游主题片区实际上就是共生单元与共生系统的关系,共生系统的发展能带动和促进共生单元的发展,共生单元也可以推动共生系统的发展。

(五)旅游产业营销模式创新

第4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关键词: 湖南演艺文化产业 机遇 挑战

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演艺大省,湖南的演艺市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力量强大。近年来,湖南省以“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为代表的“文化湘军”异军突起,享誉全国。张家界的旅游演艺产业,以《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代表的山水实景演出,使湖南的演艺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长沙经常德、张家界到凤凰的文娱演艺走廊已逐渐形成。湖南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好效益地发展演艺文化产业。因此,湖南演艺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应该顺应时展需求、加快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推进演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进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湖南演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包括文艺院团,以及不同级别与形式的演艺团体。长期以来,这些文艺团体都是事业编制,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并没有打破传统体制格局,去面向市场、与市场接轨。因此,湖南的这些文艺团体在近年的经济收益上,还存在很大缺口。体制的障碍、机制的僵化,必然会导致文艺团体发展的速度而停滞不前。这些困境的出现,是文艺团体适时进行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先,创新体制、与市场接轨,文艺团体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定位与市场环境的需求与认可密不可分。开发市场、占领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主体定位,进行文艺团体的积极转型,是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其次,解放思想、合理安排人员流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刺激与调动内部人员勇闯市场的决心和斗志,让内部人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进行人员的优化组合。

二、服务群众,为群众带来健康、新式的“文艺大餐”

目前,许多文艺团体之所以走入困境、陷入僵局,是因为与市场脱节、与群众需求脱节严重。可以说,“墨守成规”的生存方式不利于文艺团体的长久、持续发展。离开市场、离开群众的需求,终归会被市场淘汰、被社会淘汰,导致萎缩甚至消亡。比如,湖南湘剧剧团、地方花鼓剧团这些戏剧团体单位,在市场的洪流中,目前大部分经营状态不甚理想。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种如何才能生存与延续、发展下去?只有从市场中获取生存的理念,关注群众的审美需求,对传统剧目进行改良,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挑战。另外,市歌舞剧团、省歌舞剧团等演出团体,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为湖南听众带来了许多的精神“大餐”和音乐“盛宴”。如今,这些单位在继续推广高雅音乐与古典音乐的道路上,遇到一些阻碍和挫折,上座率往往不高。那么,对于古典音乐这个普通消费者在精神感受和思想接收上相对陌生和“艰涩”的表演方式,我们怎样传承其思想精髓,让音乐的灵魂真正深入人心?我想,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倾听民众的心声,知道和了解民众的真实所需,对古典作品的表现方式从民众相对熟知的角度入手,以更接地气、由浅入深的方式让民众接受古典音乐、了解古典音乐、喜欢古典音乐,才能真正走出古典音乐的困境,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关注作品革新,保护优秀人才

首先,作品是表演艺术的灵魂。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长演不衰。只有不断推出、创作出优秀的好作品,获得市场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即不应该是“曲意奉承”、粗制滥造、没有任何艺术品格与艺术修养的所谓市场“产品”,也不应该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所谓“高雅”艺术。好的艺术作品应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精华提炼与浓缩。因此,好的作品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是把审美功能与现实功能相结合,用专业、精良的艺术品质,以锐利、准确、创新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反映民众心声、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其次,人才的保护与培养非常重要。一个完善的演出团体,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才队伍,包括演出人才、销售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等等。其中,演出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目前,演出人才的流失与匮乏是两大问题。问题的产生,由多种原因造成。比如,对传统表演技艺的陌生与排斥,不愿意传承、学习;还有经济效益的不理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让一些传统的演艺人员纷纷转行,投向其他行业等。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好现有人才尤为重要。就保护机制而言,从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到演艺团体内部的协调与合理安排,在保障演出人才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以相配套的措施和方案吸引和调动演出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也非常重要。人才的延续与发展,培养工作不可或缺。因此,通过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演艺单位可以与相关的学校联手,进行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工作。

四、建立保障机制,做好服务工作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给予政策扶持和大力保障。从政府的职能角度出发,国有演艺单位在进行改制后,依然受到相关财政的支持与配套政策的扶持。但是,其投入的方式应该发生改变,由之前的单一“养人”改变为“为人办事”。具体而言,即让演艺团体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主体。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把握方向,为演出团队创造好的条件,营造好的环境。这种宏观操控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活产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建立,能够更好地服务市场的需求,进入正常的运作轨道。同时,作为各项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地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演艺文化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结合旅游产业,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渗透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各个环节。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彼此借势、共享市场,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据调查数据显示,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的旅游接待人次达280万次,品湖湘文化、听乡村音乐,是旅客游玩张家界美景的之外的重要活动。另外,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打造怀旧、励志的综合文艺节目;以南岳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搭建节会、庙会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参与性文艺节目;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组织以宣扬湖湘文化思想与精神为主题的文化节目等,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业的内涵,而且能够促成一大批文化旅游的精品项目的开发,让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因此,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市场的选择,更为演艺文化产业的拓展增添了活力。

六、提高科技手段,服务大众文化

科技的支撑与投入,必将促进演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为例,该节目通过先进、创新的科技运用手段,在电视制作的流程上为观众带来更加丰满、立体、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感官享受。不仅如此,节目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借用“P-O-E整合营销模式”,通过Paidmedia、Earnedmedia和Ownedmedia三个层面的联动,进一步激发了网友的参与互动热情,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从节目的制作效果与观众的反应来看,无疑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在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科技含量的提高与增强,是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的不可或缺因素。那么,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在科技的运用,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先进、高端的科技模式运用,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在科学的创新手段和核心技术层面,走在国际的前列。这些高端科学技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标本,也是推动我省演艺文化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第二,培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以湖南卫视为例,作为一个省级卫视单位,十几年来湖南卫视能够成为全国同行的翘楚,领先同行,重要的一点在于,湖南卫视有一批堪称精英的科技人才队伍,他们为节目的创意、节目的制作、节目的经营等环节的打造,成为湖南卫视节目水准精良的有力保障。因此,作为其他演艺文化单位和行业,我们怎样以此为鉴,让其立于不败之地,科技人才的投入非常重要。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改革,让我们的演艺文化产业出现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连佳,郑良.文化产品输出模式的创新探索[J].求索,2013(7).

[2]刘开云.文化价值的实与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测算[J].求索,2012(5).

第5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一、 经济全球化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重大影响

第一次产业革命。从1733年,在英国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到1782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从农业分离,工业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并推动了国际商品交换为主题的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

第二次产业革命。从1866年开始,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到法国远距离送电、德国内燃机的发明和诺贝尔炸药的发明等一系列促使以原料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得到发展,资本相对集中,资本输出时使国际资本形成,生产的国际化得到初步发展。第二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科学和技术的真正结合,而且从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具有地域广泛的特点,发展进程极为迅速。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

第三次产业革命。从1957年苏联的卫星上天到计算机的出现、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现代化及情报现代化。同时合成材料、遗传工程的发展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蓬勃发展,对世界的产业结构产生着巨大和广泛的影响,使世界产业结构在主导产业、生产要素及产业区域布局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调整趋势。

由此可见,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根本动力。作为新兴产业,环境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工业发达国家兴起,集合多种技术为一身的环境产业也在跟随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

二、环境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

(一)环境产业的定义和内涵

经和组织(OECD)给环境产业下的定义为:环境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止、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与服务的企业,也包括能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最小量化的洁净技术和产品。在我国,环境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是指国民经济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它不仅包括污染控制和减排、污染清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品与技术服务,还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洁净技术与洁净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

环境产业是与其他产业共生发展的一种特殊产业体系。环保产业所应用的技术涉及到机械制造、化工生产、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及管理等领域,其产品使用范围更是触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可以说,环境产业是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渗透性最强的产业之一。所以很难把它归入那一类产业中,但同时,其他相关产业及技术的发展对环境产业的联动效应的也十分明显。

(二)环境产业是高技术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划分标准是:一般把研究开发经费占产业总产值5%或者把劳动力中有5%以上的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及技术专家的产业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把研究开发经费占产业总产值的10%以上或者把劳动力中10%以上的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及技术专家的产业称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

环境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以台湾地区为例,其环境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55%;加拿大的环保产品制造业中有40%是专业技术人员,环保咨询业中有70%的员工是工程师或科学家。

环境产业作为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一方面是环境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求环境产业的投资者要充分考虑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增加对环境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建立环境技术创新体系,真正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环境产业发展。

三、我国产业升级调整给环境产业带来的新机遇

(一)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给环境产业带来机遇

1、重化工业发展强劲带来的环境产业发展需求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涨,引致钢铁、水泥、石油、化工、建筑机械等重化工的需求强劲。同时,人均收入提高后的消费结构升级对汽车和住房需求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导致对重化工业的强劲需求。由于国家对绿色经济及环境产业的重视,有利于环境的配套设施及技术应用也必然加强,在新一轮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必有环境产业的重大份额。

2、大型出口型组装活动对上游产业的需求带来了环境产业的发展需求

我国是世界消费品和IT终端产品的出口大国。但大多数是劳动密集的终端组装环节和简单零部件的生产活动,附加值比较低。由此形成的巨大的组装能力对上游零部件产业产生极大要求,出于降低成本和提升竞争力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上游部件产业开展了本土生产。这一发展也给环境产业的扩展提供了大量空间。

(二)日益加重的环境问题给政府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我国在1996年就把加强环保的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来抓,尽管经历了十多年的努力,效果并不理想。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显示,我国环境污染总体未得到遏制。“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如何改变以“发展经济为主”向“经济与环境兼顾”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环境产业是一项特殊产业,它的发展更依赖于国家的投资。

四、技术进步推动环境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从推动环境产业技术进步出发,以企业为突破口,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科技(R&D) ―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技转化工程、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市场等)―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二)在开放条件下,利用技术创新提升环境产业水平

一是充分利用研发的国际化及其“溢出效应”。二是经济全球化为我国自主创新提供了众多发展机遇。

(三)政府要创造条件实现经济与环境兼顾

一是改变目前分部门割裂地抓技术进步的情况,以企业为主体和突破口,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实现上述系统工程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环境产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第6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关键词 魔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思路;原则;对策;云南昭通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19-03

魔芋(Amorphophallus)别名磨芋、蒟蒻,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1]。由于其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昭通市是云南省魔芋的主产区,该市魔芋不仅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还是全国品质最优质的金江白魔芋原产地。目前,在国内外魔芋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昭通市魔芋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如何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顺势而谋,把昭通市魔芋产业迅速做强做大,是目前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1 昭通市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机遇和优势

随着昭通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昭通市委市政府对“三农”政策的支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而作为“三农”工作重要突破的农业产业化将会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来扶持、培育。这为魔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魔芋是唯一一种大量含有葡甘露聚糖的植物。葡甘露聚糖是一种高分子多糖,具有水溶、增稠、稳定、悬浮、胶凝、成膜、粘结等多种理化特性,魔芋中还含有丰富的果胶、生物碱、淀粉及17种氨基酸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石油、纺织、印染及轻化工等领域[2]。其价值已逐步被世人认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昭通市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2.6 ℃,年平均日照时数1 900 h,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属于西南高原盆地、山地湿润气候,非常适宜魔芋喜湿怕旱、喜阴怕晒的生长特性。适宜的区位优势,是昭通市魔芋产业发展、壮大、做强的基础。

1.2 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在昭通市魔芋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不断加大引进、培植龙头企业,推广普及优质高产魔芋生产技术,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奋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产业初具规模。截至2011年底,昭通市魔芋种植面积1.04万hm2,约占全省面积的40%,在全省排名第一,其中优质金江白魔芋种植面积4 666.67 hm2。总产量14万t,产值8.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6亿元,加工产值2.8亿元。该产业在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2.2 区域布局已成雏形。经过近几年发展,昭通市魔芋产业逐步形成2梯次发展、2板块分布,第1梯次为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和大关县,发展较快,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第2梯次为鲁甸县、巧家县、彝良县和盐津县,处于发展中。从品种分布和地理位置上分为2个大板块,一是以永善县、绥江县为代表,辅以鲁甸县、巧家县的金沙江和牛栏江沿岸的白魔芋主产区板块;二是以镇雄县、大关县为代表,辅以彝良县、盐津县、威信县二半山以上区域的花魔芋主产区板块,分布清晰,布局合理,产业格局已具雏形。

1.2.3 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种植技术。近年来,各级农技部门积极与上级部门、院校、农户开展技术合作,组织研究和探索实践,有效开展了魔芋品种选育、品种比较试验、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等试验课题,形成了一大批技术成果。指导生产形成的云南省农业地方标准《白魔芋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已通过市级评审,部分技术规范、规程获得省级表彰,魔芋种植技术创新实效明显。随着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大,该市魔芋种植水平逐年提高,“拣大留小、自生自灭”原始落后的种植方式逐年减少,“林芋套种、粮芋套种”等先进种植模式及先进技术得到普及推广,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1.2.4 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有突破。永善县在全市率先制定了“永善县魔芋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按照“有机魔芋”和“绿色魔芋”种植技术指导魔芋生产,全县已认定绿色魔芋产地2 666.67 hm2,分别获得省农业厅《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农业部《绿色农产品证书》。有333.33 hm2魔芋基地连续7年通过日本有机联盟JONA认证中心认证,获有机食品认证证书,产品可直销日本。

1.2.5 魔芋加工企业稳步发展。近年来,全市魔芋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稳中有升,2011年全市有魔芋加工企业9家,其中省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2家。通过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努力,企业加工能力有所提升。

1.2.6 生产、加工积极性高。目前,芋农种植魔芋,扣除成本,按照2010年魔芋的市场价格,花魔芋、白魔芋分别可新增收入40 500、74 250元/hm2,同时还可收获一定数量种芋,效益明显。加之受各级产品供不应求影响,价格不断走高,农户、企业积极性较高。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部分县区和部门对昭通市具有发展魔芋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良好的市场行情、广阔的发展前景、较强的比较优势及魔芋产业在昭通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不足[3]。

2.2 发展基础薄弱

魔芋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乡村公路通而不畅,灌溉设施严重不足,魔芋产业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初级加工不足,加工设施落后等,严重制约优势资源的有效发挥。

2.3 产业化水平低

昭通市魔芋产业主要受缺乏必要的资金引导激励和魔芋生产特性的制约,加之魔芋前期生产投入过大,种植面积扩大较难,基地散、小、弱,科技措施普及推广还有很大差距,“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构成农业产业化的要素尚未建立健全。除个别县外,绝大多数农民的魔芋生产还处于小农经济生产经营状态,种植方式粗放、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基本处于靠市场拉动的自然粗放生产经营状态。

2.4 科技水平低

虽然昭通市在魔芋种植技术推广、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科技推广应用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农技人员数量、经费投入等方面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绝大多数芋农种植技术培训严重不足,特别是无规范的种芋扩繁基地和有效控制魔芋软腐病的技术措施,导致种芋质量和数量得不到保障,魔芋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加工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创新理念,科技创新薄弱,导致加工工艺落后,新产品开发滞后,远远适应不了市场发展需要。

2.5 企业带动能力弱

该市缺少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魔芋加工水平还比较低下,缺乏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多数企业、农户仅停留在初加工水平,劳动强度大,附加值不高,而且质量不稳定。深加工设备、工艺及市场开发不成熟、不成规模,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市魔芋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得到加粗和延长。

3 发展思路及基本原则

3.1 发展思路

在现有昭通市魔芋产业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平台:以建设“三大基地”(优质无公害商品芋生产基地、优质种芋繁殖基地和魔芋加工基地)和“四大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为基本要素,构建昭通市魔芋产业化经营平台。夯实2个基础:一是突破魔芋新品种和魔芋软腐病防治技术的制约,夯实魔芋高产稳产基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魔芋产业发展基础。实现3个转变:一是加大适用科技的开发、示范、推广,提升魔芋产业科技水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积极扶持引导企业,以魔芋种植基地为依托,不断加大魔芋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三是以市场国际化为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实施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创建知名品牌,由内向型向出口创汇型转变。

3.2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行政府引导扶持、芋农、专业合作社和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二是坚持开放式发展原则。实行民有民营、社会参与、招商引资(智)、国内国际2个市场共同发展的方针。三是坚持择优布局规划导向原则。通过科学规划,追求魔芋产业发展要素与自然资源及环境条件的最佳组合配置,优化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坚持效益优先原则。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努力提高魔芋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实施扶优扶强战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规划内重点建设项目给予立项扶持。五是坚持循序渐进发展原则。由于魔芋种植用种量大,繁殖系数低,且不宜大规模异地调种,因此必须稳步推进、就地滚动发展。六是坚持科技兴芋原则。坚持“市院、市校”合作,走引进、开发、推广、服务一条龙科技发展之路,不断更新魔芋品种和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和开发新产品,转变增长方式。

4 对策

4.1 优化优质无公害商品芋生产基地布局

根据魔芋生长习性和原有发展基础,按照择优布局原则,以全市永善、镇雄、绥江、大关、彝良5个县的部分乡镇为重点,构建2个大基地板块,即以永善县、绥江县、巧家县、鲁甸县、盐津县的部分乡镇为主的金沙江优质无公害白魔芋商品生产基地板块,以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大关县的乡镇为主的优质无公害花魔芋商品生产基地板块。

4.2 优化优质种芋繁殖生产基地布局

昭通市魔芋种植规模要发展,必须按现代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要求,在商品芋生产基地按4∶1比例建立相应规模的魔芋优质种芋繁殖生产基地。由昭通市农科所魔芋研发中心牵头,联合有条件的县,抓好魔芋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白魔芋宜选择大青秆、麻秆白魔芋,花魔芋引进楚魔花一号和当地良种,进行脱毒组培扩繁和推广。

4.3 优化加工基地布局

一是初加工基地布局。按13.33 hm2商品芋生产基地培植1个初加工企业,全市逐步培植1 000个初加工企业。二是精加工基地布局。目前全市有9家魔芋精加工企业,其中永善县5家,分布在魔芋主产区桧溪、团结、溪洛渡3个乡镇;镇雄县沙树乡1家,大关县木杆乡1家,绥江县1家,昭阳区北闸镇1家,布局基本合理。2010年加工精粉能力3 320 t,整体水平不高。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实际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

主要措施:一是初加工。主要是扶持引导原有作坊改进烘烤工艺,不断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不断扩大加工规模,同时鼓励、支持高起点、高标准新建初加工企业。二是精粉加工企业,一方面给予贴息、以奖代补等一切优惠政策,鼓励老企业改进工艺、扩大规模、开发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或扶持本土资本高起点新建魔芋精深加工企业。三是着力扶持昭通市三艾有机魔芋发展有限公司、天山食品和顺达农贸有限公司,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四是由于魔芋产粉率相对较低,只有10%左右,废弃物达80%以上。还应积极鼓励、支持和强制企业开发魔芋加工废料综合利用,生产饲料和各类酒精产品,以提高魔芋综合利用和加工增值,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

4.4 优化建设四大体系布局

4.4.1 组织管理体系建设。调整充实市魔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做好资金筹措、项目争取、技术指导等工作。重点县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负责该县区魔芋产业发展的领导、规划、协调、指导和实施工作。魔芋产业发展重点县,在农业局设魔芋产业发展专职分管副局长,魔芋产业发展重点乡(镇)设魔芋产业发展专职分管副乡(镇)长,加强对魔芋产业发展的领导。基础较好、面积较大的县、乡成立魔芋产业办,负责魔芋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以及魔芋软腐病综合防治、优质种芋基地建设、脱毒种芋中心建设、企业改造升级、产品开发等工作。

4.4.2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昭通市农科所组建市级魔芋研发中心,编制5人,在市院市校合作的基础上,负责开展魔芋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及相关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工作,开展以魔芋软腐病防治为主的协作攻关工作;重点县(永善、镇雄、绥江、大关)成立魔芋研发(服务)中心(站),负责配合或参与市研发中心进行魔芋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示范、推广,其他县在农技推广中心要有专职人员负责抓魔芋产业;重点片区成立跨乡镇的魔芋产业发展服务站,负责示范、培训、指导等推广工作;重点村聘请魔芋科技辅导员,配合服务站宣传、落实、指导,形成四级联动的魔芋科技服务体系;在重点县和重点乡镇引导建立健全魔芋专业合作社(协会),由专业合作社(协会)把基地上分散的千家万户芋农组织起来,通过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以专业合作社(协会)为纽带,上连科技服务体系和企业,下连芋农和基地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

4.4.3 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永善魔芋办制定的云南省农业地方标准《白魔芋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的宣传、示范、推广力度,迅速规范提升昭通市白魔芋种植生产水平;同时加快花魔芋种植生产标准、加工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及投入品等魔芋生产体系各项标准的制定,建立科学、统一、权威、具有当地特色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魔芋标准化体系,使魔芋生产各个环节、各种产品都有标准可依。同时要整合质量监测机构,积极探索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属的质量技术检测中心与农业局下属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确保上市的魔芋产品质量,提高昭通魔芋品质,维护良好声誉[4]。

4.4.4 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营销战略。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流通渠道作用,建设和扶持专业化销售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促进魔芋销售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加强市场网络建设。在永善县城建成一个集魔芋销售、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魔芋专业交易市场;在重点县、乡结合过境国道和交通主干道集镇,建设魔芋鲜芋和初级产品集散市场;加强与国内、国际魔芋客商合作,建立以国内重点消费大城市和以日本为主的国际国内市场营销网络。三是逐步引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速递、期货交易、订单农业等多种交易方式,加强市场引导,改进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水平。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营销格局。同时通过制定交易规则,实行市场准入等。逐步把昭通市建成全国重要的魔芋交易市场。加强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和监管,确保魔芋生产标准的实施。

5 参考文献

[1] 刘佩瑛.魔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

[2] 庞杰,林琼,张甫生,等.魔芋葡甘聚糖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J].结构化学,2003,122(6):633-642.

第7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一、内源式发展理念与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

(一)内源式发展理念

内源式发展理念,就是把区域的经济结构建立在当地人的技术、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之上,充分利用外部的经济环境,以促进区域内部经济链条上的收入增长。内源式发展理念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强调当地人的参与和满足基本需求,在具体战略上关注基础设施、实用技术、体制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的培训等。内源式发展首先关注区域当地民众的发展,以区域民众的意愿和利益为目标,建立更有活力的经济区域。内源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应通过在其内部寻求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遇。寻求区域内部资源持续利用发展源泉;寻求区域环境有效保护发展动力;寻求区域经济效益稳增发展机遇。

(二)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基础

1吕梁山区资源禀赋。吕梁山区分别与太原、晋中、临汾、忻州相邻,吕梁市属半干旱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吕梁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条件,吕梁山区形成了四个特殊农业产业优势区(见表1)。

2吕梁山区农业产业收入发展。抽取吕梁山区1051户,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性收入,占样本户收入构成的3162%,工资性收入占4096%,财产性收入占比为122%,转移补贴性收入占2620%,见图1所示。从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图可知,工资性收入结构大于经营性收入结构,表明农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较差,短期性收入成为目前收入的主要来源(见图1)。

(三)内源式发展理念是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基础

吕梁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在吕梁山区技术、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之上,充分利用外部的经济环境,以促进吕梁山区内部经济链条上的收入增长。内源式发展理念是与吕梁山区的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强调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参与和满足基本需求,在农业产业发展具体战略上关注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基础设施、实用技术、体制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的培训等。内源式发展首先以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意愿和利益为目标,建立更有活力的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经济区域。内源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通过在其内部寻求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遇。寻求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内部资源持续利用源泉;寻求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环境有效保护发展动力;寻求区域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经济效益稳增发展机遇。

二、优化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内容和模式

内源式发展理念是构建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理论基础,决定着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路径和策略;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是以吕梁山区的晋西丘陵、兴县丘陵、吕梁山区所属的山区和盆地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内容,充分考虑吕梁山区内部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适合吕梁山区发展的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山区农业产业延伸,最终提升吕梁山区农业产业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内容

1山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1)孝义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盆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曹溪河流域两山夹一沟的沟谷状地貌,构建27平方公里的孝义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丽锦山庄、曹溪河欢乐城为主,围绕“一寺一基地、两坝三山庄、一场七个园”等项目,通过对山区资源整合提升、生态绿化工程,打造孝义城市的后花园与生态客厅。孝义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两山夹一沟的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登山观光区、奇石盆景展览馆、文化艺术碑林、王母娘娘纪念馆、群山飞瀑与山水湖光游览区、玉皇殿观赏区、玉泉山索道、动植物园等游客接待服务、维护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离石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晋西丘陵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离石东北部边沿,吕梁山纵贯南北,离石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由单一自然、观光景点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转变,其建设内容突出以信义乡村旅游为主,围绕信义蔬菜园区等项目,通过对山区资源整合,打造吕梁市民当之无愧的“后花园”。离石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纵贯南北的信义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美丽乡村游”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蔬菜水果采摘、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3)柳林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晋西丘陵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柳林一道山脊连着三个小山头,两面山坡有大小七条沟,利用四荒地,搬山填沟,打坝淤地,引水、修路、植树建设柳林县以昌盛农场为主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昌盛生态旅游为主,围绕昌盛生态园区等项目,柳林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昌盛农场附近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林果业、养殖业、加工业、种植业、餐饮住宿业、旅游业六大绿色产业和四荒治理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农业生态建设示范基地、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公司加农户模式的示范基地、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教育基地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带动3000户农民实现人均收入2000元、年利润20余万元。

2山区种植农业产业延伸。(1)兴县山区小杂粮种植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兴县丘陵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兴县大渡山天然林保护区两侧的山区地带,以蔡家会镇为主的山区发展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其中建设有2000亩有机谷子山区种植产业区。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为主,带动以蔡家会镇为主山区农户,积极参与兴县山区种植产业区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山区种植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兴县小杂粮山区种植产业区相融合。(2)方山山区中药材种植农业产业延伸。方山县依托吕梁山中段西侧山区地带,以积翠、武当、大武、马坊等乡镇为主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方山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主,带动以积翠、武当、大武、马坊等乡镇为主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方山中药材山区种植产业区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山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方山中药材山区种植产业区相融合。

3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1)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文水县马西村、苍儿会等村依托两沟发展育繁肉牛养殖,建设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为主,带动马西村、苍儿会等村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繁肉牛养殖、餐饮住宿业、旅游业绿色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石楼依托吕梁山西麓的山区地带,发展特色养殖,建设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貉、狐狸养殖基地为主,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以貉、狐狸养殖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特色养殖基地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3)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临县依托吕梁山西侧的山区地带,发展肉羊养殖,建设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肉羊养殖基地为主,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以肉羊养殖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肉羊养殖基地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

4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1)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柳林依托一道山脊连着三个小山头,两面山坡有大小七条沟,利用四荒地,搬山填沟,建设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为主,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所属的盆地,文水、交口利用吕梁山区沙棘资源,建设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沙棘生产加工为主,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沙棘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

(二)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

1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金融+农户”、“政府+金融+农户”。(1)孝义突出以丽锦山庄、曹溪河欢乐城为主,围绕“一寺一基地、两坝三山庄、一场七个园”等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和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金融+农户”和“政府+金融+农户”模式,企业和政府分别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2)离石山区围绕信义蔬菜园区等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政府+金融+农户”模式,政府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蔬菜水果采摘、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3)柳林山区突出以昌盛生态旅游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建设主体为企业和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金融+农户”和“政府+金融+农户”模式,企业和政府分别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

2山区种植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合作社+农户”。(1)兴县突出以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合作社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乡村旅游方面。(2)方山县突出以绿色方山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政府、合作社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乡村旅游方面。

3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政府+金融+贫困户”、“企业+帮扶单位+贫困村”。(1)文水县突出以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企业,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带动“政府+金融+贫困户”模式,政府、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繁肉牛养殖、餐饮住宿业、旅游业绿色产业方面。(2)石楼县突出以貉、狐狸养殖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帮扶单位,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帮扶单位+贫困村”,企业、帮扶单位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貉、狐?养殖产业方面。

4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1)柳林县突出以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贫困户”,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方面。(2)文水、交口县口山区加工产业区突出以沙棘生产加工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沙棘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

三、建议

(一)统筹使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

为切实做好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需要积极整合部门资源,捆绑实惠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项目,统筹使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确保上级和县内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上脱贫工作倾斜。

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和所有上级扶持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带动脱贫攻坚,针对性地用于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帮扶贫困群众。各县财政拿出资金用于贷款贴息,推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发展模式的正常运行,形成带动主体和贫困户受益的联动机制。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资金项目亟待加强。在争取上级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与资金时,一定程度上不占优势。同时,受全社会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县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用于扶贫专项资金有限。

(二)加大金融部门投入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力度

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应积极参与政银企对接会、扶贫办与县信用联社签署脱贫贷款意向书。县扶贫办、农委、信用联社及相关企业就贷款使用和贴息政策进行座谈,对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攻坚贷款使用进行研究,拟定企业担保贷款、企业使用、企业根据贫困户的脱贫意愿及生产物资的形式资助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脱贫模式。

(三)鼓励企业参与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

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担保贷款,积极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贫困群众,立足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创办小作坊、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发展种植养殖等自主创业方式,大力发展短平快增收产业,实现就地脱贫。

第8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关键词]经济复苏 新兴产业 经济政策

一、引言

在2009年11月16日于深圳会展中心召开的为期6天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指出,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努力实施六大举措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以进一步加快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新兴产业成了新时期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以下本文将对经济复苏环境下国家经济政策如何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兴产业如何促进经济复苏进行阐述。

二、新兴产业概述

(一)新兴产业的界定

新兴产业的界定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此,本文选取最具广泛性的新兴产业的定义。新兴产业是指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水平,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形成阶段的产业。①新兴产业往往创新性突出,生产效率较高,代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

2009年11月3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的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提到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都属于新兴产业。

(二)作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新兴产业具有一系列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征

1、对科技、人才的依赖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新兴产业崛起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新兴产业。但新兴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高生产率的设备,高科技的工艺,还需要懂技术的人才。高素质的配套的科技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对高科技产品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是新兴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新兴产业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人员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必须做到科学与设备的统一,设备与工艺的统一,工艺与人才的统一。

2、综合性

新兴产业是一种边缘化的产业,是国民经济整体综合化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不是一种技术高度发达的结果,而是多种学科技术,多种文化背景,相互碰撞相互启迪相互交融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过程。

3、国际性

新兴产业的国际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的国际性。二是产品的国际性。新兴产业对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依赖导致新兴产业不能闭关自守,必须走出国门,在科学、技术、产业、教育、人才乃至文学艺术等方面与世界各国进行频繁交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使本产业的科技水平与国际接轨并处于国际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研发成本,面向高端客户群体,因此也需要打入国际市场,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

4、高风险性

新兴产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新产物,具有开创性,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没有经验可寻。而我国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条件、体制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尚在萌芽中,新兴产业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与旧制度、旧规范发生抵触。另外,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政治经济因素有很多,且都处于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动态环境巾,增大了对新兴产业投资的风险性。

5、高成长性

每个产业的发展都要经历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市场成长性和获利性都不相同。现有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发展的引入阶段或成长阶段,市场成长性较高,如下图所示。

(三)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路径

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是指产业从萌芽到成长。再到市场地位的确立、巩固并持续的过程。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一般有三条:市场自发的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政府培育的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以及市场选择和政府扶持共同作用下的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纯粹的市场自发模式和纯粹的政府培育模式都是不存在的,通常都是市场选择和政府政策扶植共同推进了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模式结合以上两者的长处,克服了市场自发模式下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速度慢、发展盲目、风险大的缺点,也克服了政府培育模式下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应变能力弱的不足,形成市场推动和政府拉动的合力,更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刺激下,2009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态势,经济增长率逐季提高,全年经济增长8%的预期目标有望实现,经济回升态势逐步形成和确立。市场预期和信心回升也预示着市场驱动作用逐步增强。

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回升态势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同时,外需收缩的局面仍在持续,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显不足。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产能过剩矛盾也在增大,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

四、我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新兴产业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影响

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为了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未来将及时推进相行业的改革,包括加快完善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出台电信法、生物安全法等并切实加强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也透露,未来我国将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政策扶持,支持集成电路、软件、数字电视、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加快信息技术行业的结构调整。

可以看出,在政府重点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植下,新兴产业在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的产业结构将面临新一轮的调整,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份额将不断加大。

(二)技术影响

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强化科技创新在产业调整振兴中的核心作用。新时期下我国支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加大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垫定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加强研发投入的同时,及时更新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避免因大力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引发一哄而上的投资冲动。

(三)筹脊规模影响

筹资规模是制约产业发展规模的因素之一。现阶段风险投资商和基金判断部分新兴产业链出现过剩。纷纷对其敬而远之。此时出台的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政策无异于雪中送碳。

(四)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尽管经济危机对新兴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由于新兴产业成为促使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政府应为其提供更多扶持和保障政策。从长期来说。政府应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创新。鼓励科技研发,注重培养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复苏的促进作用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那些在危机中善于抓住机遇的国家,往往会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发展新兴产业,是立足当前战胜经济危机,着眼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仅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引领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一)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当前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已经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通过产业调整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必须要有能力率先发展新兴产业,引领世界经济潮流。

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复苏的主导力量,它将会成为提振经济发展的引擎,使全球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时代。所以,发展新兴产业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

第9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政策;机遇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其沿线共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在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2015年3月28日,历时两年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包括了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具体方案,“一带一路”自此进入全面实施阶段。5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将轻纺等行业列为重点对外投资合作行业,并显著提高对外投资的便利性。今年1月份《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做好境外合作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布局,引导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9月工信部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利用好“一带一路”机遇加快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新疆政府也了多份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文件,主要有《关于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专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可见,“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显见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近四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基本平稳;利润总额不断增加,运行质量较为稳定;固定投资持续增加,且增长率较高,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基本平稳。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指标虽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增速却放缓;特别是出口额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且纺织服装出口额下降水平较高,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

随着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产能过剩、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以及全球纺织产业与贸易出现新格局等形势的发展,我国纺织服装业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指出,“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困扰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创新能力弱;产业成本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缺乏中高端产品,部分存在产能过剩;品牌建设不足。可见,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从外部环境到自身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机遇

在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1.生产成本降低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国家,GDP水平普遍不高,人工、土地等要素水平较低,例如2014年,越南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980美元,仅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可见在这些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无论是劳动力成本,还是水电房地产价格都会使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另外,国家与地方制定的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政策,也使得产业各项成本降低,如新疆实施的各项补贴政策。

2.缓解过剩产能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量大,尤其是纺织机械工业,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过剩的纺织服装产能将转移至沿线国家。资料显示,2015年纺织机械对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出口分别增长16.35%、13.88%、17.48%,远高于整体1.87%的负增长率。

3.贸易投资环境改善,物流效率增加

首先,《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并设立了丝路基金与亚投行等为产能合作提供资金支撑,可见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效率会增加。其次,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会极大提高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交通联系程度,使得物流效率增加。最后,《关于新形势下做好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创造了沿线国家的良好安全环境,提供了安全保障。

4.加快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将加快产业布局步伐,进行跨区域布局甚至是跨国布局。一是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向西转移。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去年放缓7.3%,中部地区17.2%的放缓程度则更大,相反地,新疆投资增长达1.3倍,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率达31.4%,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二是明确表示要引导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这意味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跨国布局的步伐将不断加快。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增长率为6.1%,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增长率为18.2%,是其3倍。

5.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政府与行业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投资与并购对全球各种优质资源如原料、设计、品牌、市场渠道等进行产业链的垂直延伸,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利用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部分向西部、国外转移腾出来的国内空间与资源,东部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并且鼓励发展生产业,如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服务等。可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也将加快。

6.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虽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GDP水平不高,但将其结合后整体来看,却是不容忽视的市场。65个国家人口总量44亿,GDP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29%,而贸易总量只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可见这些国家市场潜力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市场将会更加多元化。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近年增长放缓,2015年对四大出口市场的欧盟、日本出口分别下降9.4%、11.7%。根据表2可知,2015年1-10月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下降,仅对16个国家出口实现增长,而其中不仅有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幅也大;从洲际来看,仅对三个洲国家实现了增长,而其中就包括非洲与中东两个“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显见的,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对“一带一路“新兴国家呈现较好的态势,对这些地区出口仍能保持增长。

四、结论

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目前虽然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但从总体看,其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一带一路”等战略政策的提出。利用好这些机遇,积极把握需求增长与消费升级的趋势,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将保持中高速发展,并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参考文献:

[1]秦玉才,周谷平.“一带一路”读本[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2]张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个利好[N].中国纺织报,2014.11.3.

[3]桩子.自保与突破:中国服装企业大胆“走出去“[J].中国纤检,2015.12.

[4]王天凯.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纺织业国际布局[J].中国纺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