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创新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f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理应开放共享,交流互鉴,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为新形势下探索创新增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带来了新的“生长点”,提供了根本遵循方向。我国大学生群体已经步入了以90后为主体的新阶段,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其自身成长成人成才关乎国家兴旺、社会发展和家庭幸福。因此,凝练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生活空间中诗意地栖息,增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既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新使命,也是培养美丽中国建设者的新诉求。
一、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论析
美丽中国不仅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诗意描绘,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其实质是一种天蓝、地绿、水清,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文明发展新境界,其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美丽价值意蕴,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美丽社会、美丽公民心灵的美好愿景和期盼。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其包含了三重美丽价值意蕴和三个层次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美。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维度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
美丽公民心灵既是美丽中国的源泉,又是美丽社会的基础。“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重任,其自身成长成才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谓人生的步子,要从一开始就迈好。90后大学生正处于身体成熟、心理成长、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和全球化语境下,易受思想文化多元、社会思潮多样的影响,亟需倍加关注,加强引导,帮助成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其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构建起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既有利于美丽公民心灵的培育,也有助于美丽社会、美丽中国的涵育,从而在凝聚改革共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全面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主流引导和整合集成作用。
二、创新新方法和培育路径
价值属性问题是区分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可靠信度。因而,只有提升教育的价值性,厘清价值主客体关系,才能增加其有效性,进而增强其实效性。以价值理念为引领,将教育理念、方法与大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到实践、从体系到路径等多个维度,从而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发展。
(一)理论层面:抓好主渠道教育,增强系统性
人才培养是高校功能定位的重要使命。高校不仅要注意培养“才”,更要注重培养“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如课程学分、活动参与、竞赛创新、毕业设计等,以贴近学生、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大学校园、进教材课本、进学生头脑,注重增强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旗帜鲜明地指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为美丽公民心灵、美丽社会、美丽中国涵育和导引提供新的“成长点”和“适宜气候”。另一方面,增强系统性,发挥1+1>2效应。首先,教育引导要正确、深刻,明确目标靶子;其次,舆论宣传要完整、准确,把握教育内容;再次,文化熏陶要多方、全面,形成常态化;最后,实践养成要积极、主动,融入人民群众,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实践层面:注重实践,深度人本化
除了抓好主渠道教育,如何增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创新方法路径?这又是目前我们必须探讨的现实课题。大学生心态是时代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群体心态变化与个体心理困扰亟待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与行动。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群体成长成人成才,就必须用好“隐形的手”,融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基于客观事实和根据科学规律,增加认知、增强情感、锻炼意志、磨砺信念、自觉行为。当然,这既需要各种时机和场合,也需要一定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更需要投入社会实践,以实践活动育人,在实践中提升教育实效。因此,不论是部属重点高校还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都应为大学生寒暑假实践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计划”、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服务社会,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情感体验,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工转化“为大学生教育的“训练场域”和“实验基地”,在实践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情感体验中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等,从而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下精神成人。
一、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 社会教育资源运用意识淡薄
在对成长中的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将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考虑在先,并没有在意到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发挥效能。简单来讲,当前法制教育工作忽视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效能。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需要消耗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实现联系,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集中开发和管理;其二,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之间存在很多的区别,学校缺乏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能力和素质,难以切实的将其效能发挥出来。
2. 社会教育资源运用素质不高
社会教育资源在法制教育方式创新方面的效能是不一样的,资源更加多样,行为主体更加广泛,牵涉面更加多,要保证社会教育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之间的融合,还需要专业化的教育资源管理人员。而当前社会教育资源运用经验不足,法制教育方式创新还存在很多限制,仅仅依靠学校的组织和规划,在缺乏社会教育资源配合的背景下,也难以保证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切实的发挥其效能。在社会教育资源融入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沟通的不畅,造成实际的教育效果不佳,也是常常会出现的事情。
3. 缺乏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氛围
之所以说在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过程中,社会教育资源运用氛围比较缺乏,是因为:其一,社会教育资源难于找到有效的途径实现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之间的沟通,难以达到相互协作的局面,也就难以保证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发挥其效能;其二,社会教育资源缺乏积极性去参与到法制教育创新实践中去,往往也难以保证其教育资源最大效能的实现;其三,社会教育资源在法制教育中的运用经验缺乏,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对应的参照,由此很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
二、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需要尊重社会教育资源的特点,总结和归纳当前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探析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是当前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1. 注重挖掘法制部门中的教育资源
我国法制部门众多,担负着法制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我国法制教育中社会教育资源的主力军。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法制部门教育资源的挖掘,积极做好与相关法制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发挥其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专业效能。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邀请辖区内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的法制校长,并且对于法制校长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形成学校与法制单位之间对口,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学校应该积极与法制宣传部门实现信息交流,一旦法制宣传部门开展社会法制宣传活动,应该及时告知学校,鼓励学校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宣传活动中去,以实现学生法制观念的提升。如在市区组织的法制宣传月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进去。
2. 开展多样化的法制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教育资源的生活性特点,注定了法制教育方式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应该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依据,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进去,使得自身的维权意识得以不断提升;其二,积极利用少年维权岗,红领巾监督岗的契机,对于校园附近的小商小贩进行清理和规范,以保证有着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其三,以消防法律法规为依据,积极开展全校的消防预警演习工作,以使得学生的消防意识得以提升;其四,开展法庭进校园活动,将当地审判机关的一些简单的审判活动迁移到学校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制的权威。
3. 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去进行夯实
当代社会资源中,互联网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法制教育实践中,为提升实效,我们应考虑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充分重视网络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网络是当前社会迅速便捷的媒体,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仅可以保证法律教育的自由心,还可以保证课堂法制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建设法制教育网络精品课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展现实际的法律案件,由此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法律的内容;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共享,以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充分运用既有新闻和影视教育资源,尤其是国内外法制宣传教育,英模先进事迹,法律纷争解决办法等新闻报道,电影电视资料,由此形成资料集合,在公众场合或者网络上实现播放,使得法制教育效果能够得到最佳体现。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向他们提供人才上得支持,也可以向他们提供智力上的培养。而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来说,那些能够让他们源源不断的进行发展的动力就是由高等院校来提供的。高等院校还向社会提供一些有才能的建设者和能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1.高等院校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
高等院校的教育是直接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挂钩的。而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是主要通过高等院校教育的各项功能来体现的。高等院校的教育是人们在社会中的一项基本的活动,高等院校的教育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们提高自身的修养促进自身的发展,而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高等院校教育的主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这两个基本功能来实现的。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能够对社会的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作用。进而实现了高等院校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等院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上。
在经济功能上,现在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在不断的进行着。高等院校的教育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能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制约的作用,与此同时,教育也能够对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起到推动和制约的作用。高等院校教育在劳动再生产的过程中担负重要作用,它能够让劳动实现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
对劳动者进行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从而能够更有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的人员是曾经接受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员。现在更加需要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科学技术革命需要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员,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培养是来自于高等院校的教育的。高等院校的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财富也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等院校的教育能够把科学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科学知识能够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主要还是要借助于高等院校的教育才能够实现,不仅如此,高等院校的教育还能够推广那些先进的生产经验从而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的效率。高等院校在目前的形势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在高等院校教育的师资力量中,老师们能够凭借着自身所特有的知识人才的优势从而能够在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革命中担任起重要的角色。
在科学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并且发展科学的过程中,高等院校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重要的任务是向社会推广科学知识技能并且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同时进行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很多国家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高等院校教育革新应当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力的发展相结合来作为是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形势。
2.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都已经普遍的无比重视高等院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以及高等院校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关系,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共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能够把高等院校创新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让高等院校的教育能够更好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高等院校应当严格认真的去遵守制定的规律,要选择积极主动的去跟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选择义不容辞的去配合去为它们服务。而另一部分的学者从高等院校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要想用高等院校教育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采取像把高等院校的规模进行扩大、建立大学城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有专家认为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使命。
高等院校教育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活动而存在的,高等院校教育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是中心的发展,并且把能够让地方经济进行稳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基础。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高等院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毫不怀疑的我们可以说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能够直接的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力。并且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对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等各个方面都起到重要的推动力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可以说地方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是增进国家的综合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力量。
地方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了三个主要的作用,发挥了主要的三个功能分别是能够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能够对科学技术进行更深一步的发展、能够对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在这三项当中,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管是哪一个地方的高等院校,都必须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职能不仅仅是能够反应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反映出了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培育人才的功能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产生就已经存在的,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培育人才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在这些所有的途径中,最基本最有效果的途径还是要属最原始的教学。虽然说现在进行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教学在人才的培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地方高等院校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教学改革就是想要更好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从地方高等院校的三项主要职能来分析,这三项职能所共同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把高等院校的教育更加的推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让地方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能够更好的推动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在未来的时候社会在发展方面会更加的依赖于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的主要聚集地就是高等院校,社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希望能够得到高等院校更多的服务。
3.高等院校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途径
从地方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的状况用创新的原则来进行分析,要想让科学技术更快速的进行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主要途径来实现。
3.1 从根本上来说,要想发展科学技术,就需要高等院校彻底的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把服务经济社会的思想牢牢地竖立起来,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多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地方经济社会进行服务。众所周知的,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目标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国家所有工作的中心就是进行经济建设,所以说高等院校的教育也要把这个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高等院校能够成功的运行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和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进行体制改革,不单单是要考虑到学校自己内部的需要,更是要考虑到学校的外部发展的需要。
3.2 高等院校需要把科学研究的开发力度加强,要积极的转化研究出来的成果,从而给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服务。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知识时代,科学技术能够把产品的周期缩小的越来越短暂,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以至于将要成为支柱产业的今天。所以说地方高等院校需要不断的强化高新技术的普及以及创新,从而通过高科技技术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出技术上面的支撑。
3.3 地方高等院校应当在校园里建设高科技园区,从而能够促进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并能产业化的管理。在大学中建立起高科技园区能够招揽培养出更多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能够出现更多的高科技的发明,能够更快更好的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能够更快更好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的高科技园区能够推动地方企业的技术的提高经济上的盈利,从而能够更快更好的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1.推进思想解放,要着力在理清发展思路上下工夫。解放思想,就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领导方法。我们抓住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利契机,进一步理清了开发“三个产业”,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两个增收”的工作思路,明确了生产总值实现18.4亿元,增长12%;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 500万元,力争超亿,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 760元,增长10%;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增长16.4%的目标。
2.推进思想解放,要着力在项目开发建设上下工夫。解放思想,就要找准加快发展的动力之源,以项目开发建设增实力、扩总量,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活动中,我们立足兰西实际,把推进项目开发建设作为解放思想的着力点,在全县上下树立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观念,推进思想解放的效益化。今年我们要上马超亿元大项目1~2个,超千万元项目2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
3.推进思想解放,要着力在改善民生条件上下工夫。解放思想,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活动中,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要求具体为缓解“五难”问题,即缓解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吃饭难,让老百姓喝放心水,走平坦路,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
4.推进思想解放,要着力在优势产业开发上下工夫。解放思想,就要看清自身发展潜力,致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优势产业。我们要通过抓好种植、加工、编织和培训“四个基地”,完善信息服务、检验检测、产品研发、市场交易“四个中心”,建成亚麻工业园、亚麻展览馆,办好亚麻节和展销会,推进亚麻产业开发,实现增加值4亿元;开发“三线五区”,绿化美化拉哈山,改造开发呼兰河,包装宣传民俗村,建设“哈尔滨后花园”,推进旅游产业开发,实现创收1亿元;以建设全国大县为目标,强加工,壮基地,活营销,推进畜牧产业开发,实现产值2.9亿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产业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3-02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战略方针的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了自身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开始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使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式高等教育向着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体系迈进。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创新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尽管名义上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性任务,但多年应试教育制度却让这些高校与地方实质上有着不小的“代沟”。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趋同化,相似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培养出的一批批大学毕业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却几乎没有一项能切切实实“养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即使招入名牌大学毕业生,也不得不经历一段较长时期的内部岗前培训。不仅如此,大量所谓的专业人才掌握的知识其实并非专业,即使有幸被一个对口的岗位选中,这些高校毕业生也是理论联系不了实际的“花架子”,若没有专职的“师傅”带着干上一段时间,基本不可能实现独当一面的目标。伴随着国家对于社会经济各行业提出转型升级的要求,缺乏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生作为新增人力资源却使国家的就业形势出现愈发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创新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协同创新的具体举措――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
徐州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83年的彭城职业大学和始建于1985年的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及始建于1959年的徐州教育学院三家高等院校的集合,拥有雄厚的职业教育经验与能力。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高校、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高校,徐州工程学院拥有195个校外实习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学科综合训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等极其丰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资源。因此,该院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动漫产业对接应当充分利用既有的教育和实践资源,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改革创新,促进学院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并不断加强学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一)适当改革课程体系。为适应新时代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来自地方动漫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进行调整与整合。按照未来的市场就业前景、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确定培养学生的数量,并根据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能力制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素质确定培养方案,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设置具体的课程安排。改革后教学体系应形成“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基础教学包括传统公共课程与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则应包括全部动画制作环节,同时安排校内外实训、顶岗实训。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课时与教室、教师与动漫人”的融合,为动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拓展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学校的专业动画教师联合地方动漫企业共同开展动漫人才的培养工作。比如校方与地方动漫企业合作,在已有的实习基地中选择条件适宜的开创动漫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设备和软件,双方以“互聘制”向基地提供工作人员,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优秀动漫工作者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管理。
根据时下动漫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层级划分,实训基地可考虑采取“嵌入”式教学机制,让学生参与到地方动漫公司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嵌入”式教学让学生、教师与原画师、动画师、特效与合成人员等专业人士有了面对面交流合作的机会,学生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激发起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则能提高动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指导中增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
实训基地建立后,教师与学生可分别与地方各家动漫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获得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中的大量宝贵经验。至最后一两个学期,学生可进行顶岗实习,由基地提供原画、动画、背景、特技、渲染等各项目的实习内容。在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士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可与实际工作零距离接触,大大提高职业技能与水平;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也可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多磨炼和提高。
(三)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育模式特别适合应用型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学校可以尝试开启“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与当地各家动漫公司开展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动漫专业人才。
学校首先从校内动画专业中挑选出全专业范围的学生,第一学期只学习学校原先设置的动画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校基础知识课程外,开始额外增加学校和委培企业联合设置的专业课程,并根据具体学习情况开始由浅入深地逐步参与动漫企业内各具体环节的实际操作,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能力。
额外增学的课程学成后,学生于第三学年进入学校与企业共同创建的动漫实训基地。开始正式接触真实的动漫制作项目。在此期间,院方专业教师、公司企管、专业原画师、动画师等人员开始对学生进行“滚动”式教育――学生先在实训基地进行一星期动漫实践操作,之后到项目现场观察并参与其中辅的具体工作。
(四)解决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有冲突的措施。在边学习边工作式的教育中都会遇到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有冲突的问题,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尤其对于一项动漫项目的工作来说,一旦开始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若学生参与了具体项目,则应当以完成项目为前提,这样势必与既定的课程安排产生矛盾。国外很多应用型大学也有这样的实际问题,他们的解决办法一般是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或学分制度,前者是根据学生实际工作的时间顺延学习的时间,后者则不规定学习的具体时间,只要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但国内目前暂时缺乏相对成熟的条件,因此弹性学制在中国施行的困难相对较大。但在假期安排工作的办法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目前在上海已经有大学进行了试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根据其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暑假的时间延长,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结束时已经积累了超过半年的工作经验,学校与学生就职的企业在学生毕业时共同颁发“实践证书”,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上取得了显著优势。徐州工程学院不妨也参照这样的操作办法,或者将改革举措进行得更为彻底一些,直接采用学分制,将学习年限适当放宽到现在年限的1.5至2倍,学生在此期间何时修满学分何时毕业,毕业后即刻进入企业参与工作,如此一举数得,学校、企业、学生均可获益。
三、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家行业转型升级大趋势的必然,而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出的高等教育人才适应了当代社会“学历+能力”的要求,不仅使学生个体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了相当的优势,也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进一步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开拓了创新思路、展开了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4.
关键词: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对策;促进;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46-03
一、研究背景
我国对创新方法工作重视相对不够,自主创新成果不多,尤其在一些高端设备方面更显不足,这些与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2007年6月三位院士给总理写信,提出推动我国创新方法的工作建议;温总理于当年7月做出重要指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开启我国创新方法工作的序幕。2007年,科技部批准了黑龙江、四川、江苏为国家首批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2008年4月,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四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里程碑事件。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国家各部委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的设立工作,2009年,科技部批复广东、天津等成为第二批创新方法试点省市。
二、创新方法国内外研究
(一)国外有关研究
创新方法研究与推广目前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研发工程,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积极部署创新方法的研究推广工作,支持进行原创性、研发性的技术活动,逐渐形成一流的研究工程。有关创新方法的研究,国外学者相对起步较早,并出现系列经典理论。其中,20世纪40年代最著名的创新方法就是奥斯本发明的“智力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关创新方法的研究更注重创新方法的规律性,出现了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该方法源于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1946年开始的研究工作,他通过分析世界上的发明专利,总结普遍规律,创建一种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并逐渐成为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创新方法。一些学者对TRIZ方法开展深入研究,探讨TRIZ内涵及实践运用等。Savranksy将TRIZ视为一个基于知识的用于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方法集。随后TRIZ方法被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在市场营销、金融、心理学、社会学与教育等方面均有涉及。
(二)国内有关研究
我国学者对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创新方法内涵分析。芮延年认为创新方法主要基于创新思维(逻辑、形象、联想、幻想、直觉、灵感思维等)的研究,本质特征就是开拓性和创新性。皮成功认为创新方法是人们通过研究有关创造发明的过程,总结、提炼出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方法和程序总称。二是有关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刘朝刚等提出广东省创新方法工作四体系(组织、研究、推广和支撑体系)与四机制(激励、保障、协同和合作机制)的机制导图,并给出对策建议。鲁玮以TRIZ理论推广应用为例,研究安徽省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服务体系,并给出政府主导型、试点示范型和全面应用型推广模式。韩博总结近年来宁夏创新方法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应用推广体系等六个方面给出对策建议。张国会分析北京中小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现状,构建创新方法应用模型,并进行实证验证。王爱峰分析创新方法推广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的Living Lab模式,且论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三是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徐峰以三星公司为例,分析了应用创新方法的主要经验:领导重视、方法整合、系统培训、组织保障、激励机制等。于东红探讨了江苏技术创新方法,总结江苏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做法。张爱琴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多视角评述了国内外创新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并提炼了创新方法研究的三个主要发展趋势及研究线索。
三、福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福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进程
自科技部有关意见以来,福建省主动作为,积极推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2009年,福建省厦门市成为第二批创新方法试点省市;2012年“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项目获得科技部批准;2013年“福建省创新方法基地建设与企业示范”通过科技部立项评审。2014年2月20日,福建省正式被列入国家创新方法网络分区培训第二批7个试点省份之一。目前,福建省科技厅成立创新方法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全省创新方法工作有序展开,其中网络培训福建区的具体工作由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等单位配合,星网锐捷等众多企业积极参与,着力推进创新方法走进课堂、进企业与转化应用;同时,科技厅发文组织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等骨干人员参加创新方法有关培训。
(二)福建科技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成果
借鉴其他省市区的经验,结合区域特色,福建积极推动创新方法工作,正在形成适合福建省情的创新方法工作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创新方法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经济效益提升。
1.正在形成服务全省技术创新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福建省科技厅全面启动创新方法专项工作,以省级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为载体,积极开设创新方法课程、普及培训和专题培训,建设省级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3个,培育国家级创新方法区域示范企业5家、省级创新方法试点企业73家,正在形成以基地为载体,面向企业、面向高校、面向科研院所,服务全省技术创新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提升了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工作效率。
2.搭建了良好的创新方法人才队伍结构。自实施创新方法培训以来,初步建成了一支“专业化水平高、善解创新难题、能推广应用”的创新方法人才队伍。截至2014年10月,全省已累计开展创新方法培训15 000多人次,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师大等高校举办创新方法普及培训,参训师生已达8 400多人次。福建已有46名学员通过了国家创新工程师二级笔试,共有60名学员通过国家创新工程师一级考试,为全面实施国家创新方法专项、有效实现创新方法工作与区域科技创新融合、加快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绩效提供了重要保障。
3.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创新方法在破解创新难题、优化工作流程方面所具备的的优势,在国内其他省市有着良好的经验,福建也积极推动创新方法在企业推广应用试点工作,经在星网锐捷、新大陆、福耀玻璃、厦门钨业、厦门金龙、厦门厦工等多家企业中开展创新方法应用咨询与服务,全省已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各类技术难题140多项,产生发明专利310多项,取得1.6亿元的经济效益,良好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创新方法在福建省全面推广应用开启了先例,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福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福建省高度重视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福建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在全国范围来看,福建的创新方法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还存在某些不足。
1.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础薄弱。福建省整体工业创新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差,企业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不能形成整体合力。科技人才匮乏,缺乏技术、人才等高新技术产业扎根的土壤,高校、科研机构偏小,全省每万人拥有的人才数和每百人劳动者拥有的人才数,以及高级人才占人才总数的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科研成果少、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低。2012年,全省共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86所,拥有R&D人员0.2887万人,占全省总数的2.5%,R&D经费内部支出为9.22亿元,占全省总数的3.4%。
2.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缺乏前瞻性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虽然高度重视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但缺乏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统一规划,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不能高效推动整体工作的进展。并且创新方法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公共财政支持的能力有限,导致科技创新资源难以发挥其应有价值,影响了创新方法推广的进度。
3.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创新方法研究及推广,但有关创新方法宣传推介的力度不够,许多企业未能全方位感受到创新方法能带来的潜在效益,对应用创新方法的动力不足,不愿意主动推广创新方法,使创新方法在企业推广应用遇到了障碍。
四、促进福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对策建议
对福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加强研究与推广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根据存在的问题,将在战略规划、要素投入保障、宣传普及方面给出对策。
(一)积极推动顶层规划设计
按照国家、科技部有关政策法规,结合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紧紧围绕福建省整体战略部署,把握海峡西岸建设的有利契机,按照福建省“三规划两方案”的工作要求,推动“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省份建设,加强远期规划设计,强化资源统筹,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制定福建省有关落实工作方案。在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建议由科技厅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福建省落实若干意见的方案,进一步明确创新方法的重要性与福建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必要性,明确福建推进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等,全面做好福建省有关创新方法工作的整体部署,为各地市、企业推进有关工作提供政策指导与支持。
(二)构建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体系
有关创新方法应用体系建设,福建省高度重视,分别获得科技部计划项目和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的支持,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陈霖着重探讨了福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原则、要求及思路,并指出体系构建包括几个方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保障体系等,并分别就各个子体系的内涵及推进策略进行阐述,构建了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而进一步推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的运行,还可以建立有关工作咨询制度,将职业教育、职称评定等相关内容与创新方法推广相联系,并推动创新方法专业走进课堂,助力产学研政企的合作,实现各成员单位之间资源的共享,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的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三)强化创新方法宣传推广工作
针对目前企业推广应用创新方法的积极性不高,加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意义、重要性与使用策略等方面的宣传,从而提高认识,把创新方法作为一项基础性与战略性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长期工作安排。具体而言,在宣传推广方面需做好如下事项:一是明确有关宣传内容。组织力量加强对创新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强对创新方法推广成果总结推广及经验的宣传,树立创新方法应用良好的示范企业。二是加强多渠道宣传。通过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与新媒体(网络、微信、微博等平台)的结合,实现报台网结合、立体化的方式,加强对创新方法应用推广突出案例及重要动态的宣传,从而推动创新方法宣传与普及。三是强化宣传平台打造。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多部门联动效果,推动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各类学术团体的平台资源,广泛深入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举办创新方法国内国际论坛等,拓展国内外交流活动。
(四)加强多元要素投入与保障
根据创新方法服务平台、基地建设的内涵,政府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全社会的重视,推进资源共享与统筹。一是加大财政对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设立有关的专项资金等,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方法研究及推广应用,并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有关培训及研究工作,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建立必要的财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社会团体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工作,并对予以立项的项目视同省级创新项目进行管理。三是在有关科技项目立项、成果验收、奖项评比中,根据创新方法使用成效,适当给予倾斜,加强要素投入保障,进一步激发创新力。
(五)推进培训工程形成人才队伍
对福建来说,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还算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创新方法推广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因素。尤其目前福建基础薄弱,创新方法人才短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相关培训主要依靠外来师资,对外依存度过高,可以实施创新方法培训工程,加强师资培养与储备。加大本省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由政府出面引导,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对接,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开展有关创新方法培训、开设讲座、举行报告会等形式,针对各单位的骨干人员,造就一批精通创新方法、富有激情、勤于创新实践的科技人员,推动本土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与素质,减少对外的依存度。同时,加大创新方法试点工作,推动试点企业构建工作体系,开展持续的培训与跟踪,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方法师资力量与应用创新方法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志丹,李兴森.企业自主创新的可拓创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5).
[2] Osborn A.F..Applied Imagination: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eative Problem-Solving[M].New York:Scribner,1953.
[3] Savranksy,S.D.Engineering of creativity―introduction to TRIZ methodolog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M].CRC Press,Boca Raton,
Florida,2000.
[4] Rantanen,K.,Domb,E.Simplified TRIZ―new problem solving applications for engineers and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s[M].Auerbach
Publications,New York,2008.
[5] 芮延年.创新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皮成功,别超,侯光明.创新方法的综合评价及应用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5):15-20.
[7] 刘朝刚,罗莉萍,卢卫仪,等.广东省创新方法工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4.
[8] 鲁玮.面向安徽的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服务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2012.
[9] 韩博,赵功强,俞鸿燕.加强宁夏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思考和建议[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5):192-195.
[10] 张国会,于浩.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流程的创新方法应用模型――基于北京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7):64-68.
[11] 王爱峰,侯光明,皮成功.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的Living Lab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5-9.
[12] 周贤永,陈光.国际主流技术创新方法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J].科学性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78-84.
[13] 于东红.江苏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践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24-127.
[14] 张爱琴,侯光明.创新方法研究的比较分析与发展趋势――基于多学科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01-04
一、概述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创新实践表明,其中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对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007年,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开展了系列创新方法工作,并在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开展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创新方法工作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从源头上激励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工作在当今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开展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份的推广运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总结成败得失,明确改进方向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并对整个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日趋丰富。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内外一般遵循OECD(经济与合作组织)所规定的《奥斯陆手册》,手册主要评估分析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七个不同部分:创新目的、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创新数目、创新的新颖性和性质、创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创新的扩散以及专门问题如专利等。
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研究较早的Steele教授,曾经用核对表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估。
Barto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由掌管技术的人创新管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组成。
Ransley和Rogers对企业的最佳R&D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估应考虑的7个方面: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
这些指标虽然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比较粗略,而且是针对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太适合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庆瑞、傅家骥、魏江、项保华、王伟强、李廉水和关士续等。目前国内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其中前者由于起步更早,研究成果也较多。
我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先生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过程、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几方面,然后分别从这几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吴运建、吴建中、周良毅从投入产出、知识的产生和交流、商业化以及分类测度四个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魏江、郭斌、许庆瑞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区分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曹崇延、王淮学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成了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方面,对应于每个能力,分别设计了7个指标体系,共40个分指标,同时对每个分指标的内涵给予了设计说明。
戴冬秀、李睿、宋化民从技术积累、R&D投入、生产消化新技术、销售新产品能力等4方面选取了10项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上述研究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评估少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依托科技部21世纪中心“技术创新方法辅助创新体系和推广机制研究、培训教材开发及成效评估”课题,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及成效评估的完善提供支撑。
三、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估指标是评估系统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引用成效进行评估,必须确定评估内容及各个影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情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
(一)评估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的对象当然是应用了技术创新方法的各类企业。在评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过程中,应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经营业绩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优势及不足,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当中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二)构建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在本质上是对“科技一经济一社会”这一复杂系统运行机制和内部规律的深刻反映。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需要一套较好的指标。指标的选取、指标的数量、指标中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具体说,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是指该指标具有稳健有效的特点,能够对成效的评估起到支持作用,数据的来源权威可信,指标本身与评估对象的关联度大,敏感性强,指标体系的层次清晰。
第二,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方法评估指标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整体情况,抓住主要信息,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总目标出发,进行系统分解,逐层建立一个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系统集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证评估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第三,易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成本及质量的可靠性,尽量选取较为容易、获取成本低且质量可靠的指标。并且在考虑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可以有效进行量化分析计算。
第四,平衡性原则。为体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成效的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兼顾多方面的均衡。例如,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结合,用绝对指标反映总量、 规模,相对指标反映速度、比重;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指标相结合,以综合反映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管理指标与创新效益指标的结合,以综合反映管理效率等。
(三)指标体系
本指标在分析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由两级构成,一级指标有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二级指标共有17个具体指标,见表1: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效分解为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四个方面,以此作为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现对这四个方面说明如下:
第一,技术产出。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的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找到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投入尽可能少、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可靠途径,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及实现。技术的先进程度,包括发明专利或关键技术的突破,都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有重要影响。
第二,经济产出。没有需求的技术没有生命力,经济产出反映的是社会接受企业创新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占有。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产出是企业各类资源投入转化的价值形态,通过技术创新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推向市场,以收回企业投入,并取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的现实体现。
第三,研发效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企业生产研发的效率有所提高,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实施过程的品质得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效率既是创新实施的表征和结果,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尺度和主观实力,体现创新实施的水平、质量以及竞争能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主要从项目研发周期、成果转化、单位R&D投入的专利产出数量等方面来衡量。
第四,创新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创新管理水平表现为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应具有明确而实际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研发机制。在本评估指标体系中,创新管理水平的各项指标几乎都为主观指标,采用1-5量表实现量化评价操作。
四、总结与讨论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测度指标,对于这个领域也比较成熟,但是对于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的探讨却非常之少。本文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构造了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在评估原则上,除遵循一般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外,突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利于间接绩效评价等原则。
第二,在评价体系内容上,基本涵盖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的各个方面,一级指标包括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方面,二级指标再细化共17个具体指标。
主题是“荟萃智慧 助梦启航”的本届大赛由辽宁省创新方法研究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市科技干部进修学院承办,旨在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吸引、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创新型人才,保护知识产权。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昊、创新发展研究处处长徐华等领导参加了大赛颁奖仪式,辽宁省内有关高校教师、学生200余人应邀参赛。
本届大赛共征集作品167项,经过专家初评,确定渤海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14所高校的75项作品入围决赛。最终评出发明制作类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工艺改进类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创意类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创业类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部分优秀获奖作品将推荐参加第五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
决赛作品汇集了省内各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学术小发明和生活小发明,可分为创意设计、发明制作、工艺改进和创业四大类。其中,创业类作品是本届大赛根据双创活动和国赛需要设置的新类别,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沈阳国际软件园、上海创狐科技软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领导作为评委,对创业项目进行了多角度的测评,优秀作品团队将直接与企业签约。
颁奖仪式暨闭幕式上,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昊指出,创新方法工作开展了九年,取得卓越的进步。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工作,全国近190所大学开展了创新方法教育,5000余家企业接受了创新方法培训,超过10万名工程师、管理人员参加了不同内容的相关的培训,解决了6万余项企业技术、管理难题,获得了2万余项国家专利。创新方法工作的开展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河海大学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基于TRIZ创新方法,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即学生通过前期讲座掌握RTIZ创新方法,按照创新方法实验报告模板的指引完成实验方案构思,最终得到具有创新性、新颖性及实用性的创新成果。
[
关键词 ]TRIZ;创新方法;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
1、引言
为进一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形成动态、开放、自主、多元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性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许多高校正在开展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工作,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能够找到一条既适合大面积教学需求、又适合少数有需求学生的探究性研究的有效教学实践模式。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正在被人们认可和重视。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塞拜疆Azerbaijan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所提出的,他从1946年开始领导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通过对世界高水平发明专利(累计250万件)的几十年分析研究,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思想,提出了有关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通过对人类创新活动的高度概括,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具体求解创新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背景和机遇下,高等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导入创新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从创新认识、创新方法、创新活动流程等多方面切入,其中,创新思维是框架,创新思维到创新能力的转变至关重要。基于TRIZ创新方法,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即在指导学生了解、熟悉、应用RTIZ创新思维方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实际,依托可行性较高的溶创新方法于一体的实验报告模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创新能力训练,通过后期的专利和论文成果的辅导使得创新成果得以凸显。
2、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的特点
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具有适用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适用性要求实验项目的规模至少能满足10人以上同时开展实验的要求,这是由于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的开课对象一般为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相关专业大面积本科生,实验项目本身也包含面广量大的学科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基础实验课;开放性要求实验项目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或通过建设后能够真正开出,满足开放性实验教学要求,在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实验资源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实现开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索研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实验报告,注重实验过程评价而不是实验结果的评价;创新性要求实验项目的选题应尽可能反映学科前沿课题或社会生活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从最新的科研成果或教改成果中凝练出实验项目,体现实验内容自主性、实验结果未知性、实验方法和手段的探索性,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能力。
3、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
鉴于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的上述特点,从TRIZ创新方法应用的角度出发,我们提出了一条基于TRIZ创新方法的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的开课模式主要分选课、上课、提交报告、评定成绩四个阶段,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选课阶段,针对我校每学期2500名左右选修实验课程的本科生,给出250名左右的创新实验选课名额,遴选出对创新有兴趣的同学。
上课阶段,首先通过两次课堂讲座形式对2 5 0名选课同学进行TRIZ创新方法及创新思维的培训以及专利相关知识的辅导,然后分发创新实验报告模板,让学生按每10人一组自行分组,并确定每组进入实验室确切时间;在实验课堂上,实验室提供多个与本校专业密切相关的课题供学生自行选择,每个课题又可以衍生出若干子课题,例如我们实验室的“空气阻力系数测定”项目是在南京千韵公司的QY-KZIA空气阻力系数测定实验仪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一个物体与空气的气流发生相对运动时,气流会对物体产生一种阻力,这种气流对物体的阻力可简称为流阻(或风阻),对于在迎着气流方向上同样的横截面情况下,不同的形状的物体所受流阻是不相同的,这种不同形状物体所受流阻的系数就是本实验要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本实验来研究不同形状物体的阻力系数,对水文、流体力学、建筑设计、航空和汽车设计、高速列车设计等与气流速度密切相关的行业都有很现实的意义,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选择一个问题,应用TRIZ方法,按照实验报告模板的指引,完成自己的创新研究。
提交报告阶段,按照实验报告模板的要求,提交问题解决过程及最终优化方案,教师分析方案创新性、新颖性及实用性,择优推荐申请专利或发表在实验室内部刊物《创新方案》上。
评定成绩阶段,创新实验最终成绩由参加两次讲座及实验过程及方案综合评定,提交完整问题解决方案并公开发表者,实验成绩为优,并优先推荐参加校级物理创新竞赛。
4、总结
论文从TRIZ方法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高校教学现状与需求,提出了一套具体翔实并具有适用性的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可供教学改革与TRIZ应用研究者借鉴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卢艳军.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
[2]齐二石.创新实验室模式下高校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天津科技,2014,(9).
[3]田裕康,罗维平.创新实验室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
[4]郝卫东,李静,唐亮.开放性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建设研究[J].高教论坛,2009,(9).
[5]张开骁,张佳妮,应海华,雷撼,张凯.TRIZ创新理论在光电效应实验仪改进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
[ 6 ] 覃方.技术创新方法T R I Z的推广应用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5).
[7]周贤永.基于TRIZ和可拓学的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2
[8]彭慧娟,成思源,李苏洋,向孟群.TRIZ的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10).
[9]吴魏霞.大学物理实验分组式讨论教学方法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4,(3).
[10]张新超,郭子铎,赵立珍,李瑞东,杨健.理工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