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

第1篇: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教学中把化学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目,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科学地学习化学知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内容,教师要通过对化学知识的研究和对教学方法的讨论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能力,找到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一、研究化学科学教育方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在高中化学课上教师首先要运用自然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化学知识,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特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化学科学实验,在实验中研究化学知识。这就是我们说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下面我分析一下科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1.要让高中生认识化学知识,高中化学中的化学定义、化学原理、化学元素等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才可以学好化学,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还未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先设置悬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化学知识,在让他们认识化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让学生很轻松地了解化学基础知识。

2.要想学好化学就要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掌握能力,在化学中做实验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加强对化学学习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解决化学科学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1.在高中化学课上实验和创新活动不足,化学知识的了解就是要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产生化学兴趣,通过实验达到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让他们个个都是小化学家。高中教学面临着升学压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实验,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是在课堂上,比起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压力大了很多,乐趣也少了许多。掌握化学知识内容的操控能力,才可以在不同阶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化学教学中有些教学方法偏重对感性认知方法的教育,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要壮大教师队伍,首先要从高校入手,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高等师范院校要注重培养优秀的化学教师,通过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通过高中教师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积累,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做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

3.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高中教学设备的不足也会导致无法科学教学,化学知识是需要用化学工具清晰明了地体现出来的。

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化学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科学方法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要掌握的,只有充分地分析高中化学在科学教学中的不足,才可以使科学学习化学得以实现,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化学教学的最大效用,所以高中生在化学学习中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完成化学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在学习和日后生活中能运用自如。

第2篇: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探究性教学 实施方法 注意问题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本科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授予学生有关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语言的性质、语言诸要素的构成及发展规律,为其今后从事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或语言研究等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掌握的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因此,《语言学概论》课程肩负着理论和能力的双重目标,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从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看,这门课的认同度并不高,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比较抽象,缺少实用价值,因此学习动力不足。根据罗耀华[1]、孙洁菡[2]等人的调查,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比例不足15%,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偏重理论的课程性质和当前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但恐怕也不能完全归结于这两种因素,任课老师也负有很大责任。虽然目前不断有高学历、高智商的年轻老师充实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队伍中来,这些老师在研究生阶段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专业教育,所做的研究也都是专业研究,重学术、轻教学依然是普遍现象,大部分老师还是基本沿袭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的单向输入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因此,虽然老师把知识点概括得很全,专业知识拓展得也很多,但学生只是听在了耳朵里,记在了本子上,但真正作为知识掌握住的不多,能够应用的更少。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想要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恐怕不容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其中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把教学作为第一要务的大学,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革及学习者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应该积极地作出回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3]为此,我们拟引入探究性教学理念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一、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基本理论

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并受到世界教育界广泛认同与推崇的教育理论,其最基本的思想是通过学生自主投身教学过程,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像进行科学研究那样进行学科学习,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建构学科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学习方法。探究性教学是应探究性学习而提出的教学方法,其直接目的是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心理、发展基础上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人使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建构的主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通过主动学习而获得的,在建构过程中既需要任务的驱动,也需要学生间的合作。所以从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都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动机;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4](P553-P556)因此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认为对学生来说是否学到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二、探究性教学实施方法

杜威把探究性教学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景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考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进行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并负责加以条理化;第五,他要有机会和可能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他的思想,澄清其意义,并自己发现其有效性和价值。”[5]

陈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六个阶段:一是产生问题意识。主要是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手让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提问。二是形成假说。就是学生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提出方案,建立假说。三是整合资料。就是教师在明确资料收集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概括与组织,教会学生统计分析,提炼信息。四是得出结论。就是通过对资料的逻辑分析和实验、实践得出结论。五是验证结论。就是在对方案进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检验方案,在检验中改进、补充和完善方案。六是反思与评价阶段。就是对探究性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6]

明确了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贯彻执行中就必须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变革。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到:一是变静态为动态。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按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静态讲授的教学观念,围绕教学目标去搜集或准备尽可能多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取舍和提炼,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变“备课”为“设计”,以求精、求活、求新为原则,让学生的口、手、脑都动起来,与老师一起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和材料,在思考、争论、写作、展示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二是变独白为对话。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围绕师生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积极、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通过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和意见的交换实现知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是由知识点走向问题域。就是要从过去关注教了多少知识和是否教了全面的知识,转向关注知识教授和掌握中隐含的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是能否进行有效探究的关键。作为探究性教学的设计和主导者,老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呈现的重点、难点中发现探究的问题,善于从学生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善于从和知识背景相联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善于从一些结论或原理的验证过程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等。因应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要完成四个转变:一是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就是教师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答案、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推理和想象等途径来获得教学内容或知识信息,教师只负责提供学生需要的辅助材料和在学生感到疑难时给予提示和指导。这样,虽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是间接的,但学生却是以直接的方式获得了知识,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间接获得的要牢固和深刻。二是由“全部”向“部分”转变。“全部呈现”教学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按照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逐层顺次地教给学生,否则就是偷工减料,就是没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部分呈现”教学强调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和信息,抓核心,找关键,点到为止,留下大量的“空白和缺口”让学生去补充,去完善,让学生在补充和完善这些“缺口”的过程中掌握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三是由“肯定”向“疑问”转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把课本知识或权威人士的说法当做“金科玉律”,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或与一些现实现象有冲突的情况时更要质疑,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和验证这些理论,在一个一个疑问的解决中获得对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理解。[7]

三、探究性教学法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路径

《语言学概论》课程大纲式、重理论、重综合、学派交叉、理论前沿等性质非常适合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和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实施。

在《语言学概论》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8] 。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同时探究过程需要协作、分工、组织,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协作、表达和沟通能力。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是:在一周前以知识链的形式下发学生需要学习的任务,学生结合视频、多媒体和相关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体认知章节知识、找出难点及争议问题。课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探究性学习阶段。学生根据事先分好的小组围坐在一起,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把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请教老师或以小纸条的形式递交老师。第二阶段为教师知识链串讲和重点知识解答及知识拓展阶段。这个阶段老师先根据原来下发的知识链条进行串讲,明晰重点,提示难点,针对学生疑惑进行解答,在重点问题上进行拓展,并适当介绍当前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成果。

就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等做跟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当然,要落实好探究性教学目标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下面几点是我们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1.重视分组

分组不能随机,不能任意,要按照“性格一致”的原则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为一个小组较为合理。之所以要强调“性格一致性”是因为,如果把性格不同的同学分到一个组,那么性格开朗、好动、表现欲强的同学就很容易垄断整个学习过程,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则没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性格一致带来的将会是机会均等。

2.重视资料

重视资料就是重视广泛占有材料,只有材料广泛,且存在观点冲突,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辨伪。但材料浩如烟海,对于初次接触学科的同学来说难以把握,因此老师要为学生搜集相关材料制定书目,划定范围,指导学生分层分步实施阅读、归类、提炼、比较、形成观点,为下一步课堂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3.项目带动

启动一些研究项目交由小组去处理,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学习知识、获得方法、形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承担顾问的角色。我们施行的项目有:

(1)方言调查

我们充分利用广东方言众多的优势,根据不同方言区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对本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某一特质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和个性,形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这种做法不但加强了同学们对语言学规律的认识,而且还使同学们懂得了做学问的方法,几乎每年都有若干同学以方言作为毕业论文选题。

(2)语言应用调查

我们在讲授《语言学概论》的同时还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广告语言艺术》。授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同学们分组搜集不同国家、不同文体、不同种类、不同媒体的广告语言案例,利用学过的语言学知识对这些广告语言中的语音、用词、语法、句式、修辞、文化等特点展开分析。同学们根据我们指导做的《房地产广告语言特点研究》论文,质量相当高。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风格已成为网络交流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互联网改变着世界,也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网络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们通过语言应用调查实践撰写的论文《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日常用语的影响》,不但加深了对语用学的认识,还使大家认识了互联网文化。

4.重视讨论

讨论既是对前期布置资料搜集任务的监测,也是进行观点碰撞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团队意识的重要方式。讨论所创造的轻松、愉快、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也大大融洽了生生和师生关系。讨论带来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创造性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和沟通交流,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改革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

要打破期末闭卷考试这一单一的评价模式体系,把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课堂讨论能力、对语言问题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对语言规律的总结能力等都纳入到考评模式中。我们目前采用的是实践部分占40%,闭卷考试占60%的学科综合评价模式,其中实践成绩由老师给出评价标准,小组进行交叉互评和老师综合评价两项相加得出。这种模式施行之后,同学们普遍重视资料,重视课堂,重视讨论,重视发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探究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应目标明确

探究不是任性而为,天马行空,无限扩展,一定要有目的、有目标,有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划定探究范围,明确目标方向,以问题带动探究,而不是仅布置任务,之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探究往往会导致学生因为迷茫而丧失探究的兴趣。因此老师一定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资料,展开讨论,在讨论中通过碰撞明确理论,解决问题,同时也发现不足,查漏补缺。

2.不要把探究性教学泛化

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探究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问题都要学生去探究。老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章节特点等的不同要求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否则不但学生感到疲惫,也会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另外,探究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必不可少。当前一些观点片面夸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就要让学生不受约束地自由探索。这种观点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符合教学实际,也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不要期待学生能解决学术问题

有些老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老师确定课题,学生根据课题要求查找资料,进行论证或探索发现,提出新观点,阐明新主张。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做论文而不是探究性学习了,而且这样也会对大多数学生形成思想压力,也就违背了“探究性学习”的初衷。探究性学习首先是“学习”,只不过这种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主动性”,是老师引领方向,学生自主充实学习内容的过程,是为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的过程。当然,当学生养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之后,提出不同见解,甚至独创理论都是可能的。

五、结语

就像“再好的教育方法都无法适应所有的孩子”一样,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教育方法可以把有些学生培养成天才,也能把有些学生送进地狱。因此,不管理论有多强大,也不管模式有多好,“探究性”教学理论也好,实践也好,只能被当做“理念”去对待,决不能照搬;只能根据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制定不同教学策略,而且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各种因素的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要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思维来指导探究性教学和学习过程。

注释:

[1]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高等函授学报,2006年,第2期,第57-61页。

[2]孙洁菡:《<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实证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91-193页。

[3]闫文军:《MOOC与大学的理性应对》,重庆高教研究,2014年,第1期,第13页。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彭正梅译,杜威:《民主・经验・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6]陈亮,全:《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天津教育,2002年,第12期,第13-15页。

[7]郝志军:《论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第37-40页。

第3篇: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汽车电器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43-02

《汽车电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掌握现代汽车中电源系、起动系、点火系、照明、信号和仪表系的结构、原理、使用与维修。传统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暴露了诸多的弊端,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达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目前《汽车电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

由于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材内容的更新跟不上学科发展。近几年出版的有关《汽车电器》的教材数量上比较多,内容也比较详尽,但原理性的内容多,实际的电子电路方面的内容偏少。为了达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很多学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将理论与实训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但目前这方面的教材还很缺乏[1]。

(2)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传统教学一直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性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再者,传统教学一般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不能马上进入实践环节,而是滞后一定的时间。这既不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更不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况且,实践环节的课时较少,一般为6-8学时,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3)实训教学设备落后

由于实训经费不足,大多数学校在购买实训设备时会选择购买报废车辆或落后车型。相关元器件损坏后不能及时修理或更换,更新周期较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先进技术,就业后短时间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2.《汽车电器》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1)启发式教学法[2]

“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通过不断地启发学生来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起动系这一章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发动机是怎样由静止状态过渡到自行稳定运转状态的?又如在学习电子式闪光器时,可以提出:“汽车在转弯行驶时,转向灯是怎样实现闪烁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2)模块化教学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模块化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学生就业后所从事主要工作任务需要的专项技能组合成6个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为一体的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3]。由表1可见,每一模块针对一项或多项技能,学生学完一个教学模块,就能基本掌握一项或多项今后工作所需的专项技能。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针对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学方式的不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哪里做到哪里,边学边练,及时消化每一个知识点。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和结构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3.《汽车电器》课程教学手段分析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

在传授电器设备的结构、作用和工作原理时,自制了大量的PPT、动画、视频,形象直观,让学生较容易地掌握过去靠传统讲授方法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2)仿真模拟教学软件的应用

对工艺流程复杂,操作程序严格的专项技能训练,先让学生运用先进的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反复训练,直到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程序,然后,再进行实操,使得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教学成本低。

(3)自制实训台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根据学生掌握专项技能的需要,自制了整车电器实训台,空调实训台,电动座椅实训台,防盗系统实训台等实训台架,这些采用国内在用主力车型总成、部件制作的台架,可以设置各类常见故障,学生通过在台架上的反复训练,对各类电器设备电子控制系统故障排除能力大大增强。

本文在对《汽车电器》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模块化教学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及自制的实训台架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2012,(8):165.

[2]唐培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教学探讨[J].职业与教育,2008,(01):23.

[3]邱翠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汽车电器设备维修》课程中的应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51-53.

作者简介:

第4篇: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14-02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发展意义重大。为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各高校纷纷建立起网络课程平台,积极推进网络创新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1-3]。一些课程网站开始被大家熟知,如国家精品课程网站(http://jpkcw.com/)、爱课程网站(http://icourses.cn/home/)、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等。网络课程的改革浪潮无疑对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冲击,促使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基于网络资源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本文在分析网络课程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构建一种融合式教学方法(Fusion Teaching Mode)。该方法基于网络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学习为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应用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扩大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改善课堂教学学时和内容有限等问题;而且能支持学生基于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通过两轮实践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当前网络资源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一、融合式教学方法

1.网络课程及其特点。目前网络课程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网络课程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学习手段的角度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网络上通过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定义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在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中则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从上述定义来看,网络课程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课程的功能,“网络”是其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最主要因素,它必须通过网络平台来实施教学活动。网络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4]:

(1)开放性。传统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和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教与学的双方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网络课程教学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不同时空的师生之间的共同交流和学习。

(2)公平性。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由于地域、学校办学力量和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往往使教育公平性难以实现。而网络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资源,让不同学校的学生平等地接受高水平教师的指导,获取更多、更优良的教学资源。

(3)互动性。互动性是课程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网络课程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开展互动学习,拓展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探讨学习问题,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合作学习,提高课程质量。

(4)高效性。高效性在于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相同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网络课程可以不受场地、师资等有形条件的影响,在投入同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接受课程的人数会大大增加。

(5)自主性。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网络课程使学习活动的主体更加具有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要靠个体的主观意愿和主观努力,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已开始应用于高校课堂,不仅实现了共享无穷的网络资源,还实现了网上练习和测试、网上论坛和答疑等双向交流。面对蓬勃发展网络课程,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讨将网络课程融入课堂的创新教育方法,使网络课程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融合式教学方法设计。“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熔成一体,它体现事物间的“交织性”。基于网络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方法依托网络平台对课堂教学和网上学习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将教学各环节通过网络交织在一起,达到深度融合。融合式教学方法设计思路见图1所示。

图1 融合式教学方法设计框图

鉴于目前网络课程软件平台和高校教学的实际,融合式教学方法设计为课堂讲授和网络学习两大部分。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主导,讲授课程基本知识和重要内容。网络学习则以学生为主导,通过网上助学、网上实践和网上互动,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课程的练习、作业、答疑等学生需要通过网络完成,并将这些网络学习设计成学生必须操作的环节。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学活动、学习过程和质量评价等以网络课程为纽带,从而使课堂与网络相互依存,相互交融。

二、教学应用与实践

随着测试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并在机械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已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解决机械运动参量测试与分析相关问题。然而,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困难,一些信号处理内容也感觉抽象。由于课程涉及较多内容,教师也时常感到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系统全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有必要通过网络课程,将不同知识进行设计,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

1.课程网站建设。自2011年开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依托三峡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求索学堂”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网站基本内容按常规设置,栏目有课程描述、教学队伍、建设规划、课程资源等。为突出网络学习功能,重点在网上助学、网上实践、网上互动等网上学习栏目进行建设,充分体现融合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图2-4分别为网络课程网站主要栏目、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的截图。

图2 课程网站主要栏目

图3 网上作业

图4 网上答疑的截图

2.教学方法应用与实践。基于网络课程开展融合式教学方法应用,将课堂教学与网上学习相结合,利用网络课程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2012年、2013年两轮教学班实践,网站学生约200人,人均点击率40次以上,取得良好效果。在融合式教学方法实施中,一些具体方法有:

(1)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互促进。网站提供课程教案、课程录像、例题讲解及名师精讲等网上助学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论坛和分享更多资源。同时,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穿插一些网络课程资源,既增加课堂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课程。

(2)师生互动与网络课程相互融合。自网络课程建设以来,所有作业、答疑等评价学生成绩的环节均通过网络完成。作业一部分设计成网上直接作业,主要是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及问答题等。另外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线下作业,同时设有提示供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解决。

网上答疑取代了课堂提问,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答疑都公布在网站上,可以起到助学作用。其他如网上论坛、网上测试等网上互动栏目,也对课程学习有很好的帮助。这些互动栏目信息通过分析,可以掌握监控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与改进教学方法。

(3)教学效果与网站建设相互依存。网络课程实施效果可以通过上网点击率来判断,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量是提高点击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建设课程网站。《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网站通过增加仿真实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课程设计案例库、模拟试题库等拓展学习栏目,拓宽课程内容资源,吸引学生浏览,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和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结语

第5篇: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O2O方法;创新实践课;数学建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01-02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运用创新理念和方法,才能实现创新教育目标。近年来,各高校教育非常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课程,有关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课堂上讲授内容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意识差,只能完成事先设计好的实践方案,无法实现课程创新教学的目标[1-3]。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最早起源于美国的电子商务在线与离线的协同交易中,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等。由于它的教学形式多样性,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从而可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4]。O2O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正处在起步阶段,这就要探索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规律,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定位和职能,将传统教学(线下)与现代网络教学(线上)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本文借助“数学建模”课程,基于O2O方法,整合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探索研究O2O方法下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新教学模式下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和实施方案。

一、基于O2O方法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

模式的构建

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综合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数学建模课程为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数学建模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组织线上课程教学

1.线上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在线上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教育平台,学生面对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及提供的相关资料来学习。理论内容难易适中,不宜太专业化,便于自学,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内容还要具有课堂教学承上启下功能,能服务和巩固课程;实践环节要选取模仿和自行设计相结合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并体会学习的乐趣。数学建模线上课程选择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数学软件以及简单的建模案例等。

2.线上反馈互动教学法:通过测试及回答问题了解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反馈,调整在线学习内容和检验方式。建立数学建模辅导答疑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建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数学软件以及简单的建模案例等,汇总共性问题可留在课堂统一解决。

3.线上学习的管理:在线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弱化了教师的角色,学习环境在网络空间中,不受时空局限,容易受到信息迷航,放养式教育,太过自由反而难以驾驭,建立自由学习下的约束机制,因此要通过测试、线下课堂回答问题等考查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二)组织线下课程教学

1.线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是线下学习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要深化线上学习内容,通过案例介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普及性;内容要具有实用性、方法性,能够指导创新实践。对于数学建模课程通过精讲经典案例、实际建模案例,介绍基本方法,侧重于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引入、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结果的运用;介绍常用数学应用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和编程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可设计多种形式,如,综合大作业、数学建模竞赛。学生可以根据接受能力及兴趣选取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

2.线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线上思考问题并动手实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合理融入讨论式方法,抛出问题,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发挥学生主动性;适当引入案例式方法,通过讲解实际案例使学生接近现实问题,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中,适时推进翻转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消化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线下学习的管理: 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提交大作业、参加竞赛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不定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课程成绩评定机制应注重学习成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考试要充分体现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效果。线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学习效果要通过线上个人测试检验。线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方式,每种类型考试的权重见表1。

(四)实践问题的解决

实践是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教学环节,建设具有不同功能的实践问题是满足不同阶段教学需要的必要保障。

1.基本数学模型的实现问题。利用相关模型求解方法,借助计算机及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包括解析求解、数值求解、图解求解等,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2.数学建模实践问题。针对数学建模的实践性和数学模型求解的复杂性特点,设计数学建模问题,使学生结合问题完成问题的分析与假设、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的分析与改进以及模型的结果检验与应用全过程。

二、基于O2O方法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创新实践课程能够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学思结合,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系统有效的教学途径。我们通过对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数学建模课程为检验手段,动态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O2O方法下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一)创新实践类课程现状分析

分析国内外创新实践类课程的发展现状,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借鉴当前各学校创新实践课和O2O在教学应用方面的经验与不足,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传统课堂延伸到互联网中的线上课堂和实践课堂中,构建创新实践课程的O2O下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准备

1.线上学习材料的选取。线上学习材料要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选取的学习材料要难易适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可以对创新实践课程的基本方法有初步了解,对课程的基本思想有基本把握,并对课程的应用有初步了解。

2.线下学习材料的选取。线下学习材料主要用于课堂的讲授,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开展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线下学习材料巩固和提升线上内容。因此,线下学习材料需要系统、深入地体现课程内容的本质和内涵,需要教师甄选典型案例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巩固和提升线上学习的目的,为学生课程内容应用于实际打下基础。

3.创新实践问题的选取。线上题目类型不易太难,选取线上学习的模型计算问题,基本方法的建模问题,让初学者通过模仿,或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实践练习。线下题目可选取基本方法、综合方法的建模问题,题目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建模案例,筛选历届竞赛中有代表性的题目。

(三)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实施

创新实践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基于O2O教学特征和教学目的,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和实践,能够了解和掌握部分学习任务,但对难点的理解程度需要通过网上答疑和线下课堂讨论来检验。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既要巩固和衔接学生线上学习内容,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整个过程更加依赖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在线下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研究探索、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学中既为学生营造高层次的研究空间,也扩展了教师的研究领域。根据具体的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学时,分别开展线上和线下学习。

(四)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效果检验

教师对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检验分为阶段式检验和期末检验。阶段式检验主要在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阶段实施。首先,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设置自测题目,实施检验。其次,教师根据线下课堂教学设置线下作业,实施检验。阶段式检验实现了对学生线上和线下各个环节表现的评定和检验。期末检验,利用创新实践课程的期末考试或是参加竞赛活动实现学习效果的检验。最后,借助阶段检验结果和期末检验结果,总结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

O2O教学模式下的丰富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从不同层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晓萍,余涛,廖青等.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

[2]林健,符寒光,吴中伟等.高校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与体 会[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第6篇: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8994-02

The Beginning of Office Automation Course Educational Reform Fish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Xin-qiu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Abstract: The office automation curriculum is my courtyard specialized fords the foreign language secret recipe in view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tudy to study high-level lives the start the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this curriculum start has made certain progress until now, but how to further carry o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o this curriculum, causes student's practice skill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btains a bigger promotion, is our each teaching classes teacher must face at present with the ponder question.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is question from the course content,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inspection way several aspects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Key words:office automation course ;educational reform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还要求其能够从容应对未来办公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我院开设的办公自动化课程,强调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运用,注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方式,探索实训范畴,把握课程实训教学特点,构建完善而有效的实训教学体系并贯彻于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 高校办公自动化课程的开展现状

我校开设的办公自动化课程是以灵活运用各类办公自动化软件为基础、熟练操作各种办

公自动化硬件设备为重点,并模拟显示的办公情景,通过课堂上同步操作的方法,老师讲课的同时,让学生适时消化,实现了理论和操作的同步,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OfficeE中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并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包括微型计算机、传真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碎纸机等)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简单故障排除。可以说,这门以“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主的课程,不但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一个立体化的办公平台,同时也为其将来择业增添了竞争筹码。

该课程开设至今,经过全体任课教师几年来的共同努力和校方的大力支持,其教学效果已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但作为我校新开设的一门特色课程,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放眼未来,应该认识到要把课程建设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 如何进行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2.1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丰富现有教材,不断更新知识库,充实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

计算机教学要求教师知识广博,专业精深,最大限度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因为教学内容会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几年前学的Office97现在已不适用了,这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不仅要精深,而且要广博,如不仅要掌握Office2000及Office2003的使用,而且还要针对不同平台的办公自动化,教师都应有所熟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来自教师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生动活泼。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库,联系当前市场实际情况,才能结合教学工作把较先进的技术介绍给学生。

该课程的现有教材是我校计算机系全体任课教师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并结合该课程的现有硬件条件共同编写而成。该教材重点介绍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常见硬件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在内容上与《大学计算机基础》互为补充,有效弥补了学生在办公硬件设备方面操作能力的不足。

然而,为了使我校学生四年的计算机学习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并考虑到该课程开设在毕业前夕,所以如何在培养学生综合办公技能的同时将学生前二个学年所学内容充分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应用软件的学习,是我们未来在教材修改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根据几年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意见反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应用软件的学习愿望非常迫切,其中主要包括:系统备份、还原软件;磁盘空间优化、整理软件;简单的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文件的格式转化、处理及拼接软件等。此外,学生还希望对电脑操作的常见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例如一旦操作系统出现问题如何重装系统;磁盘的数据被以外删除如何有效恢复、还原……因此,在未来的教材修改中,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以学生的真正需求为导向,及时给予学生们最需要的知识。

2.2 改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该课程目前采取的是小班授课,且全部课程均在实验室进行。在授课过程中将三至四名学生分为一组,使之彼此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在学生进行操作之前,教师会对每次实验内容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及要领进行逐一演示并讲解,待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个别辅导。

对于一门新开设的特色课程,我们应力求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使其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将“实例引导”、“启发、互动”等先进教学法引入课堂。即可根据每节课所讲内容设计多个难度不等的操作实验,教师不再进行单纯的讲解,只适当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并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不同解决途径的差别,从中选择最优解。在课堂上,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去尝试完成更有挑战性的实验内容;而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帮助他们尽量在课堂上将所学内容消化理解。经过这样有意识的引导与启发,课堂气氛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探索、讨论、交流和质疑意识也会不断加强。

2.3 改革考核方式,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高校所开设的大多数课程通常所采取的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且把期末成绩作为最终考核的主要依据。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和评价,忽略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我校开设的办公自动化课程属实践类课程,其考核方式是以“平时成绩+综合作业成绩”作为最终评定依据。为使学生的最终成绩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操作水平,我们逐年加大了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提高了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我们采取“现场操作”的考核方式,根据每个组每次实验完成的时间和质量,进行现场打分。然后对每次课的实验成绩进行统计、整理,最终给出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

由于平时成绩可以真实地反映每名学生的学生态度和对所学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而综合作业通常有由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很难对其真实性进行考察,因此在对综合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教师会参照每名同学的课堂表现,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而不仅仅依据作业本身。实践表明,结合“现场操作”的考核方式,并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

3 结束语

办公自动化本质上是一门技能性课程,同学们要想真正掌握它,不能认为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还需要平时大量实践,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训中都要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惠琴.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研究与探讨.2007(7).

第7篇: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 课程群理论 实践教学 机电控制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传统机械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机械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机械、电子、控制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高等工科院校的机械专业必须走“加强基础,扩宽知识面,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发展道路。

我校机械类专业已有近四十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划分为“工程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机电一体化”方向每年的毕业生有100人左右,就业形势一直很好。机电控制课程群是“机电一体化”方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电子学、数控技术等课程。

然而,在近几年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机电控制课程群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体系不严谨,部分课程的内容设置有重复。如“电机控制”在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电子学、数控技术三门课程中都有讲授。(2)理论与实践脱钩,实践环节偏少。目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机电控制课程群中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较少,部分重要课程甚至未开设实验课,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解决不了实际问题。(3)课程体系和内容与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工程机械”背景结合不紧密。由于我校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公路施工部门工作,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够多掌握些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而我校工程机械专业也有较强的优势。因此,促进机电控制技术与工程机械的结合,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赢”是我们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4)机电控制的最新技术未能融入到课程体系,如机器人技术、PLC控制技术等。这样使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机电控制的最新技术,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如何调整和改革机电控制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紧跟机电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体现我校机械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机电一体化”方向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稳定增长。然而机电控制类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我国众多高校的机械专业对于机电控制类课程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改革,如将电工电子技术中的电机部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学整合为机电传动与控制;将PLC控制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方向的骨干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等。

国外美国、日本、德国等国机械工程教育理念主要是面向工程、面对实际应用,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机械工程类领域本科专业评估标准,分别从知识、能力、社会意识和交流合作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也可以看成是对一个现代工程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能力的培养在机械专业教育任务中是相当重要的。美国经过调查研究,得出“拥有最优秀工程人才的国家,就拥有具备相当优势的经济和工业的核心要素”结论,提出“回归工程”、“重构工程教育”的口号。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重新引导美国的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回归。教学上通过增加工程实践训练,增加设计内容,以增加学生工程经验。日本则明确地提出,工科大学四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工程”,四年的教育过程要始终围绕工程和联系工程实际进行。工科大学的工程教育是教学的首要问题。德国的培养模式堪称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典范。工程师就是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德国模式除课堂学习外,还强调工程设计和实践,大学提供给工程界的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

然而,欧美国家的教育方式需要大量实践装备和企业的合作,这些资源要求我们不具备,不能照搬。然而其思想理念可以借鉴。

1 课程群理论实施方法与途径

1.1 改革目标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体系,形成一整套新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机电控制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适合我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业务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人才质量。

1.2 实施的内容

(1)深入研究机电控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整合机电控制课程群的内容,优化机电控制相关课程的体系结构,选择或编写相关教材,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调整学时。

(2)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整合、完善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体系结构的整合、优化。经过近几年的投资建设,机电控制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但是利用率却不高。由于课堂教学中安排的实验课时较少,学生没有时间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导致一方面学生动手的兴趣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实验室的设备被闲置。将“机电传动与控制”、“现代制造技术”、“CAD/CAM”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工作,变以前验证性、参观性为主的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增加工程机械的背景知识,加强机电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应用的介绍,体现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

(4)改革教学方法,紧密跟踪机电控制前沿知识,以工程实例为驱动,强调知识的应用背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1.3 实施的方案

(1)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和专家,展开对机电控制相关知识关系和重要性的研究,理顺各知识的传授顺序,探讨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部分研究以调研、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并展开教研讨论来实施。

(2)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机电控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重构课程的名称、内容,适应当前学校对培养计划的规定,删减陈旧和重复的知识,增加综合问题和前沿技术的内容。这部分工作可通过重新选择教材和自编讲义,重新修订大纲来实现。

(3)新课程体系下进行实验、实习环节的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和学校资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效果等方面有充分的保证,提高教学质量。

(4)新课程内容体系下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紧密跟踪机电控制领域前沿知识,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4 教学效果评价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鲜明特点在于,授课理论与实际习题差距较大,学生往往感觉将理论掌握好了,做题却难度较大。这是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存在较大难度。

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作业与实践评价往往成为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为了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将作业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业是基础作业,这一部分主要基础较弱学生,使该层次学生通过努力,完成该部分作业,达到教学目标。第二部分为巩固类作业,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采用中等难度习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知识;第三部分为深化类作业,主要针对层次较高学生,习题难度较高,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教学中期考查是教学效果评价另一重要方法。在课程过半以后,可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考查学生前半部分的学习效果,并根据考查成绩及时调整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考查结果,要考虑到他们差异性,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对于学生的任何点滴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同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 结论

为了提高机电控制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提出了课程群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方法。该方法紧跟机电控制课程的最新进展,体现我校机械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快乐体育;教学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订,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不同水平的内容体系。因此,以“快乐体育”为学习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体育的快乐,表现与创造体育的艺术美,灵活运用体育的多种功能,参与和发展体育,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真正获得掌握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战胜困难的超越感、群体学习的社会感和良好氛围的舒适感等方面快乐的体验,从而使体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持之以恒。

1 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意义

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为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越明确,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大,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而必须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快乐体育”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体育的快乐,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真正获得掌握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战胜困难的超越感及感受集体学习的责任感、团体协作和良好氛围的舒适感等。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中,“快乐体育”强调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生失去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动机,不能体验和感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体育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具体运用

2.1 表现艺术,体现乐趣

在新课标下的“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中,通过表现与创造体育的艺术美的体育舞蹈、集体舞等,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参加体育学习,并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发现”及“成功”的快乐,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的目的。

以音乐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即把优美欢快、激昂热烈、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贯穿于整堂体育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欢乐和充满激情的气氛中开展体育学习活动。如:在引入情景阶段中安排节奏欢快的“兔子舞”,在恢复调整身心阶段中安排轻柔的音乐或瑜伽音乐做放松练习。

以舞蹈为主的快乐教学方法。即根据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健身性等特点,以男女生喜爱的现代交谊舞、健身操、啦啦队等活动内容为主。另外,也可选用民族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为活动内容,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从而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新课标的不同水平的要求下,适当的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看到体育的艺术美,学生积极的参与表现体育艺术性的表演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锻炼身心。

2.2 灵活运用,功能益多

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身心、锻炼意志等多种功能,新课标下的体育教育在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都有不同的要求。以“快乐体育”为内容和方法运用体育的多功能,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达到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以体育游戏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方式,即运用玩具游戏、跑动游戏等活动方式,将体育教材的学习内容贯穿于游戏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各种欢快和有趣的体育游戏中,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先让两个学生做游戏,其他学生认真思考,两个学生用等体积的球和正方体做滚动比赛,结果学生会发现球滚动的快,从而领悟到做前滚翻时要团紧身体。

第9篇: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计算机专业;每课必得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528-03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具体表现在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即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是让学生背知识、做题目。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不仅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负担加重,泯灭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既忽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也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现,其结果是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各种能力发展缓慢。即使有点成绩,也是高耗低效急功近利的做法。

近几年来由于本科院校及高职的扩招和随着高中段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引发了高职院校的增容和民办高职院校的崛起。由于生源情况和学生素质等因素,好多高职生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高职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困难,比如工科类专业教学就很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停留在抱怨和叹息的状态下,应该尽快地适应形势,调整自己的思路,尽快地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从理工类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其教学方法也是随着时代的变革和需求,随着人们不断的实践而改进和发展的。由传统的以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法,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以及现今比较流行的素质教学法等等,是否还会有更加适合我们现在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呢?时代总是在变革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所以改革创新事在必行。谈到高职教学的创新,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教育部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及教材的编写上,都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新的规划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还是滞后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我们如何用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方法去教学。在教学中既要突出实用性、科学性还要兼顾趣味性。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院校实际,我们应把突破口瞄准课堂教学,因而我想把“每课必得”的课堂教学改革设想介绍给大家,若能得以推广,则必定会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每课必得”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在素质教育课程化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堂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作业,做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

2 “每课必得”概念的界定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五个一”课堂教学操作要点,从而使学生在每堂课上必有收获,学有所得。“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学生课前预习,课中首先由学生随机或主动当堂讲课。即学生根据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任务自主地去找资料、去准备,拓展课外知识,延伸课文;上课时由学生随机或主动将任务讲解给别人听;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讨论、点评、提问。“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学习,即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地解决问题。所以,“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总的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学在课外,得在课内”。

3 “每课必得”研究的目标

1) 构建和完善“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探索符合高职院校教学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

2) 通过“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使之在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 “每课必得”研究的内容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当导演,学生唱主角,把学生推向课堂前台。教师把课堂的部分时间用在指导学生学习和检查上,坚决打破“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定式,教师从以教书为主变成以解惑为主。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方法和精神,树立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意识。

4.1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

1) 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2) 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 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4) 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社会中自尊、自信、自强,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5) 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他们能够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生涯的快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与学生同提高共发展。

4.2 “每课必得”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每课必得”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学习的有力保证。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究心和主动性,让学生提出问题,模拟情景,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与主体性品质。

4.3 “每课必得”的课堂教学操作要点如下

第一步:学生上台讲解和教师、学生点评。

为了使学生做到主动地学习,学生上台讲解是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基于这个原因,“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改革中安排了首先由学生上台讲解这种特殊形式,给学生创造上台表现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讲解中提倡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自作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发展、主动地学习。当然,主动地去表达新感受、新思维,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远比听教师详细讲解要困难得多。好在上台口头表达,需要当众亮相,是优是劣,既有当堂“公”评,又有前后比较。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有压力和动力。教师只要不厌其烦,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适时点拨、鼓励、指导,就能把这项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推动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提高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谨的学风,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台表达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答题、课文复述、提问等。学生讲完后,教师予以简练、恰切地点评,点评时,以鼓励为主,决不埋没其闪光点;也婉转指出其不足。但最好能让其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

第二步:完成一个学习目标。

这一步是整堂课教学的灵魂、重心所在。要成功的完成这一步,教师要精心设计方案,循序渐进,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学习的。

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信号。教师要向学生揭示本课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众所周知,教师备课要写教案,这是上课的前提,但是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以施教的方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步骤、作业布置等内容环节,教师自己是清楚的,但是学生却不甚明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缺少应有主动权,这样就难以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问题。在“每课必得”的课堂操作模式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揭示本堂课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这对学生起到了一个明显的“导学”作用,使学生很快把注意力聚集于学习目标,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用目标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揣摩出老师下一步的教学动作。

其次,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好学生活动。要成功完成这一步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对教材进行特殊处理,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系列难度较少的学习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呈现学习任务。做到坡度缓,梯度小,尽可能化难为易,逐步积累,便于学生自学和掌握。特别是在设计问题时,老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问题最好要符合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控制在“跳一跳,摘到桃”,可接受并能合理发展的程度内。高职生基础普遍不高,所以这一步至关重要,它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在这里,老师就相当于“导演”,学生的积极性完全取决于导演的构思及驾驭能力,学生在相关学习任务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但他们达到目标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全体学生都完成目标。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又要充分扮演好“参谋”的角色,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和督促,主要进行方法指导,授人以渔。

最后,学生活动情况反馈和教师讲解。在这一步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凡是能够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能够被学生替代的尽量被学生替代,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譬如,让学生举手提出自学过程中存留的疑问,然后由同学来帮忙解决。碰到全班同学都不懂的问题,一方面要仔细讲解,另一方面要做好课后随笔,说明此类学习任务不适合现在的认知水平,有待于改进,这将是师生双方“教学助长”的表现。

当然,根据每堂课的不同特点,可以把这一个学习目标分解成几个学习分目标,逐个完成。分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性强,使学生看了清晰明了,真正做到“有标可循”。

这三个步骤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成功的阶梯,成功地跨上这个台阶,会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给他们带来的成果。学生意识到本堂课收获颇丰,强烈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只有学得成功,才会喜欢学,这些成功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自己的信心,促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去。

第三步:进行一次教学检测,巩固知识。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呈现--强化--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课堂练习或提问来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动态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良好地反馈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点评等手段来解决。

第四步:用一句话总结或点评。

讲课要讲究结尾艺术,回归知识,放飞心灵。一次成功的计算机专业课,一定要有精彩的结尾。一次课完成后,教师利用最后几分钟把当次课程的内容加以简单总结,指出本次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考点,引导学生把握所学内容,对整个课程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实际上是教师帮助学生用一根红线把零散的珠子穿起来。对所学知识加以梳理,使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和网络。这一步也可尝试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来小结本课所学内容或点评他学之所得。在“每课必得”的具体操作中,学生的小结可能会显得支离破碎,需要教师在这方面给予时间训练,逐步提高概括的能力。

古人认为写文章应有好的结尾,所谓:“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同样,一次课有了好的结尾,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起到画龙点睛甚至化平庸为神奇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课虽尽则意未绝的效果。如果每节课都使学生带着对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而结束,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令人满意。

第五步:布置一个课外预习作业。

事实证明,先预习再学习,先复习再练习,非常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外预习是关键。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必须做到要求明确,内容具体。切忌作业过重,最好每一知识点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同时,这些习题最好能为下堂课的教学“架桥铺路”,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作更深入的思考,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课堂上教学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因为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一直延伸到课后,课外。

综观课程改革的五个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步精心设计,落实到位,相信能够跳出“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怪圈。教育教学也能够紧紧围绕学生来实施,能够适应素质教学的要求,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时是自主的,而且课外学习也是自主的,走终身学习的道路,学生将来能够在社会上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驾驭社会,改造社会。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目的。

4.4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

1) 具有可调节与内容优化性

“每课必得”教学程序的操作,可根据各堂课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和各种不同的授课类型进行调整。教学中,要求老师、学生都要及时做好教学笔记,课后进行反思总结。

2) 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每课必得”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佳的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3) 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活动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时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 扣标整合,形成网络

学生归纳总结本次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5) 当堂教学检测,知识迁移拓展

紧扣目标,当堂检测,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5 总结

综上所述,“每课必得”从研究到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全面推广之前还需进行深入地论证,因为从整个社会到院校、从教师到学生,各学科、各专业、各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现状和特点都不尽相同,大家必须充分认识其改革的内涵,以及“每课必得”实施后将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作好充分的准备,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希望大家相互交流,不断将“每课必得”加以完善,但愿课堂教学改革能让所有高职院校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各校都能办成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 武斌.职业教育面临的困惑及应对策略[J].甘肃教育,20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