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山生态修复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金属矿山废弃地
1.1 金属矿山废弃地介绍
矿山废弃地是指那些被采矿活动所严重破坏,只有经过合理的整治才能重新投入使用的土地,主要包括下面6种情况:①由于表土剥离并逐渐堆积最终导致排土场废弃地的形成;②开采过程中留下的岩石碎块和一些品位较低的矿石积留下来后,形成的废石堆积地;③矿体在开采完以后,会留下采空区和塌陷区,这些地方便会形成采矿坑,无法使用;④在精矿被选出以后,剩下的尾矿被堆积,堆积尾矿的地方无法再使用;⑤采矿作业时,机械设施和其他辅助建筑物、路基等会被占用,采矿完成后,这些设施被遗留下来,不能再进行利用,成为废弃地;⑥一些因为采矿作业的需要而受到影响的土地,因为无法被合理开发,就只能闲置。
1.2 我国金属矿山废弃地现状
我国虽然土地辽阔,但是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矿山开采使得本来就缺乏的土地资源加速减少,而且开采矿石产生的废弃物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使得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历年来我国因采矿作业而遭到破坏的森林面积达106万hm2,草地面积26.3万hm2,有色金属工业每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达6000万吨,累计已堆存10亿吨,占用土地7万hm2,进行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已经成为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
2 矿山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露天矿采掘会直接破坏土地,而其排出的废矿石也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且植被的破坏和采空区的形成,会使水土流失加剧,造成自然灾害,加速土地的荒漠化进程。
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几乎所有环节,包括采矿、选矿、冶矿,都会往周边环境排放重金属物质。例如:废弃的硫化矿物,在经过自然氧化、雨水淋滤以后,会导致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到矿区中。这些硫化矿物的氧化、风化和分解以及与水、酸、气、等综合反应以后,就会产生酸性废水。另外,在采矿、运矿过程中,这些金属会产生尘埃污染,这是矿区重金属的一个重要来源。重金属的可交换态与碳酸盐态极易在酸性环境中被释放,所以在经长期开发的矿区内,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相当高,重金属元素在与常量元素结合之后,会让矿区土地和周围农田的土壤都受到污染,还会造成土壤不同程度的次生盐碱化。这种破坏很难被直接观察到,但它对人体的健康和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都造成严重影响,长期作用甚至还会导致地方性疾病的发生。
2.2 对水资源的影响
地下采矿会破坏岩层结构和水循环,同时,还能改变地下水流方向,造成地下水源断流。河流在矿区往往被直接用于废水排放,这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让当地出现“水质型缺水”现象,附近的渔业养殖和人们的日常饮用水都会因污染而受到影响。
2.3 对植被的影响
露天和地下矿的开采均会使得地表的景观发生改变。露天开采挖损土地,剥离表土,开采后还要留下大量的尾矿、粉煤灰、冶炼渣等等;地下开采则会引发地面的塌陷,导致地面建筑和设施的变形与损坏。总而言之,采矿活动致使土地变得满目疮痍,影响了其为环境服务的功能。
矿区的原生环境在采矿活动中被破坏掉,大型植被被分割,致使生物迁徙受阻,直接影响了物种数量和质量,造成野生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不仅仅殃及动植物,还会带来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使人类面临更大、更严峻的生存风险。
3 生态恢复措施
3.1 矿山废弃地修复原理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是指减少人为因素对矿山生态的不良干扰,降低环境承受的压力,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再加上部分科学合理的人工干预,恢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促使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地发展。自然状态下,生态自然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而借助人工调控植被组成和进行一些辅助管理措施等,可以使生态环境迅速改善,加速生态恢复进程。
3.2 矿山废弃地修复步骤
3.2.1 评估。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主要有三种破坏形式:景观型破坏(对矿区地形、地貌的影响),环境质量型破坏(对所在地区土壤环境、水环境甚至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咆),生物型破坏(对当地原有生物群落的摧毁)。首先要根据工程特征,结合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对矿区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和筛选,然后进行影响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3.2.2 设计。矿山生态修复设计要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能力,同时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坚持将水土流失的防治与环境的美化结合起来的方案,懂得因地制宜,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工程措施则既要满足经济上的需要,也要强调安全性,植物措施要注意修复地的具体条件和经济性。
3.2.3 施工。矿山修复往往要进行实施加固工程和护坡工程。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特征,针对土体性状和边坡自身岩体情况,预测分析其可能发生的最不利应力应变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模式及潜在地质危害。根据地质、水文,植被、气候等特点,对矿山坡面实施生态防护:一是抵御风雨侵蚀、防止坡面风化剥落和水土流失,二是修复边坡土壤环境、重建边坡适地植物,实现边坡绿化、美化的目标。
4 废弃物治理与资源再利用
4.1 选矿废水处理
国外常用沉淀、浮选、氧化及电渗析、活性炭吸附等方法来对选矿的废水进行处理。并且能够让处理之后的废水循环回用率达到95%以上。国内通常使用的是中和、吸附、混凝沉淀、氧化分解等处理方式,这种处理使得废水的回用率比较低,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要处理好选矿废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改进选矿药剂,选用易降解药剂或者研究和选择有利于废水回用的选矿药剂。②通过合理的调配来实现废水的多次循环利用,从而达到减少废水排放的目的。③引入先进处理技术,改造用水系统,强化管理。
4.2 尾矿资源再利用
金属矿山尾矿中大多含有各种有色、黑色、稀土等有价组分,是建筑、玻璃、陶瓷等工业的重要矿物原料,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对尾矿的利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2.1 直接利用。尾矿砂是矿山井下的主要填充材料,可用于采空区的填充,因其数量多、可就地取材,所以省去了扩建和增建矿库的费用;尾矿可以用来做建筑材料、土壤改良剂和磁化复合肥等;尾砂可用来作为玻璃行业的原料,不仅成本低,而且质量好。
4.2.2 二次回收利用。铜矿石中主要有价金属有铜和铁,采铜以后,铁就以尾矿的形式被废弃,造成资源极大浪费,采用磁选-重选联合流程,经弱磁选分选磁铁矿,强磁抛尾,摇床精选,中矿再选等流程,就能得到合格的铁精矿。
4.2.3 整体综合利用。尾矿中可以利用的元素非常多,可将尾矿砂进行有价金属回收,然后再将选后尾砂制成微晶玻璃等新型材料,从而变废为宝。
金属矿山尾矿因其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综合开发与利用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分支。
参考文献:
[1]邵其东.矿山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博览,2012(9):90-91.
[2]王婧静.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82-8084,8087.
2018年以来,按照创建先行县的部署,把绿色矿山建设作为“发展生命线工程”来抓,围绕打造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先行县”目标,坚持“规划引领、标准倒逼、标杆带动、科技支撑、综合利用”的创建路径,在提升绿色矿业发展理念上下功夫、在政策引导和建设指导上做文章、在推进绿色改造和生态治理上求突破、在破解制约矿业生存和发展瓶颈上打出路,着力推进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现将2018年绿色矿山建设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绿色矿山工作
一、夯实四项基础,把绿色矿山建设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落实。在绿色矿山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组建了县绿色矿山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企业也相应成立了绿色矿山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矿业的绿色开发、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现已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的四位一体推进格局。
2、全面调查摸底,把握县情矿情。先后组织了四轮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的现实情况,为出台政策、科学治矿提供了事实依据。
3、提升思想理念,形成绿色共识。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3批次80余人次赴绿色矿山建设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考察对标,在职能部门和重点企业层面对绿色矿业发展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企业座谈会以及加强宣传等措施,广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安装制作固定展牌、永久性标语50余处。
4、坚持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推动。根据国家六部委的实施意见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编制了《绿色矿业发展先行县建设方案》。立足县情和资源禀赋实际,在政策、制度层面先行先试,配套出台了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标准”。
二、把握三项重点,真抓实干对标打造国家绿色矿山
1、加强绿色治理,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绿色矿山建设中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既是焦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坚持边开发、边生产、边治理、边恢复进行生态的修复再造,大力推进“百矿披绿”和“花园式矿山企业”建设工程,专门细化制定了“绿色矿山建设洁化绿化美化标准(试行)”,明确开采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道路运输系统在矿容矿貌、绿色治理、矿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具体的标准要求。督导指导企业因地制宜对损毁山体、尾矿库、排土场进行复垦披绿、光伏发电、栽植经济林等多路径恢复治理,年初下发了2018年矿山披绿任务指标,覆盖81家矿山企业,全年绿化治理面积2500亩,植树900万株,播撒草籽300余公斤,总投资达2500万元,使矿山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还进一步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
2、加强绿色改造,培育矿业生态发展竞争力。以安全生产、环保达标、节能减排为切入点,通过实施技改升级和环保达标工程,落实绿色开采、绿色运输、清洁生产等规范要求,把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落在实处。在开采环节,实施爆破水袋降尘、采区微喷降尘、棚化入库等绿色环保治理工程,有效治理扬尘污染。。在生产加工环节,推广使用高压辊磨、量恒式干选、湿式磨前预选等新技术新工艺,逐步推动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建设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矿山。在矿物输送环节,大力推广皮带廊封闭运输,实施矿区运输“车转廊”工程.
3、加强综合消纳,创新尾废资源化利用路径。在尾废处置利用上,坚持“挖潜创新、调整结构、综合利用、循环发展”工作思路,走科学消纳尾废、绿色开发利用的资源化、生态化之路,把铁、金尾矿变废为宝,有效减少对生态的影响,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发展壮大尾矿制备新型绿色建材产业,推进尾废生产绿色砂石骨料产业,做好铁尾矿复垦造地还田的升级文章。在实现尾矿库复绿披绿、生态再造的基础上,利用铁尾矿砂中含磷、铁等元素,推进铁尾矿综合利用产业与农业产业结合发展,推进就地生态化利用。
三、抓住三个关键,引领矿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老龙眼
中图分类号:U469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及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矿山开采造成大规模的土地破坏和植被破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十分严重且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很贡献,但也引发一系列难以避免的环境问题。采矿活动所形成的废弃地具有众多极端理化性质,对矿区土地资源、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均产生巨大影响并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淮南市主城区南部,由于历史采石原因,老龙眼水库及其周边的刘家山、张家山一带区域,于上世纪70~80年代大量开采山石资源,导致区内地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留下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该区域的建制划归淮南市后,市政府已对该区域实施了山石禁采。项目区属于舜耕山山脉,面积约0.6km2。
2、治理前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 山石开采造成地貌景观的破坏
整个老龙眼矿区由于多年开采山石而废弃的采石场面积达到了约0.5 km2,占项目区总用地的83%。开采山石造成的石土、沟谷消失或断流、沟谷雨林消失,生态环境和景观受到严重破坏。整治区内密布大小不等的采石坑,深度1~3m,周长5~30m。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区内存在大量取土时留下的土坑,这也增加了整治工程的工作量。
2.2 山石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项目区内植被类型相对单一,乔木林几乎全部为人工栽植,主要以侧柏、水杉为主,部分呈现明显的人为修建痕迹,树龄一致,缺少更新层,林下二层乔木和灌草层植被稀缺,主要由于人工栽植的树木密度间距较小,透光性差所致,不利于林下植被生长。
采石场区植物中仅有少量小灌木和草本植物。这种地域上的植被分布差异,主要是因为山体的采石活动频繁,导致一系列的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增高。
2.3 山石开采造成水土流失与土壤环境的破坏
采石场周边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由于长期的开采,造成地面起伏较大,形成的石壁、台阶使地表倾斜、坡度改变。坡度越大则径流量越大,冲刷量也越大,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也越严重。
采石过程中土石堆积及碾压,增加土壤密实度,导致土壤重度加大的现象。采石活动改变了土壤的质地结构,增大了土壤的导水率,持水力降低,土壤所含水分减少。因此土壤湿度大幅下降,植被难以生长,再加上不断的固体废弃物堆放、地表坑洼不平造成的水土流失都是植被稀少的限制因素。
2.4 山石开采诱发不良地质现象
项目区内高陡边坡已经发生了较多的局部破坏,此类破坏在治理之前将继续发展。根据局部破坏形式和边坡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以下不良地质现象随时可能被诱发的潜在威胁。
(1)崩塌。坡顶处平面滑塌和组合型弧面滑塌破坏,由于风化强烈,风化裂隙极发育,岩体强度相对较低,因而破坏规模较大。除结构面发育因素外,边坡坡度过陡是坡顶部位的滑塌主要诱发因素,爆破松动是边坡中部及以下楔形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崩塌破坏多发生于雨季,尤其时暴雨时,雨水下渗对边坡稳定影响严重。
(2)坠落与掉块。边坡表面上零星分布着崩塌或崩塌形成的碎石夹土松散堆积物,边坡坡度普遍陡峻,局部可达80°左右,坡体节理裂隙发育,在爆破松动作用下岩体破碎或较破碎,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块体或块石,随时有产生坠落或掉块的可能。
3、设计原则
3.1治理方案设计原则
项目的治理遵循重点突出、因地制宜,并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废弃矿山的治理,不只是简单的绿化,更重要的是生态重建,应充分考虑修复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4、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4.1清除危岩技术
通过降低边坡高度或放缓边坡角,从而提高稳定性,并清除坡体表面松动的岩体和崩塌堆积物,消除崩塌、滑坡等安全隐患。爆破采用药包方式,根据危岩体积的大小,将药包放在危岩体表面或深度小于0.5的浅穴处,爆破使危岩破碎并飞移,一部分碎石直接落入采坑,另一部分碎石经人工清理,并移至采坑。为减少地表水渗入边坡体内,在坡顶设置截水沟,坡面和坡角处设置地表排水系统。
4.2 PMS植生基材喷射技术
主要由植生基材、锚杆(钉)、高强土工网三部分组成,利用植生基质专用喷射装置将搅拌均匀的植生基质按设计厚度喷射到岩石坡面上,在岩石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生长的功能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活动和其他辅助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固坡迅速;适用范围广;基材抗旱耐寒性强;易进行施工管理和竣工养护等特点。
4.3生态棒防护技术
生态棒采用不可降解土工合成材料制成,棒体内填充植生基质材料(多孔性材料为主,富含有机质、无机矿物质、保水剂等。)生态棒防护技术主要依靠生态棒特有的柔性特点,在岩石坡面按一定距离(15~2m)横向布置,起到分割坡面,稳定后期喷播基材作用。同时,由于棒体内多孔性基质材料具有很好的保水、透气性能,有利于边坡植物的生长发育。
4.4植被垫防护技术
植被垫采用不可降解土工合成材料制成,植被垫内充填植生基质材料,充填饱满的植被垫采用缝包机封囗。由于石壁坡面具有整体性强、不透水等特点,在生态棒防护框架内铺设植被垫,并用专用射钉枪将其固定在岩石坡面。植被垫特有的材料结构,可以确保垫与坡面良好的贴服,同时植被垫又可以与坡面形成良好的蓄排水空间,基材内多余的水分可以通过植被垫及时排除,又可以将必要的水分蓄积在垫体及坡面微型凹凸空间内,有利于基材层的长期稳定和植物根系的生长与延伸。
4.5岩面垂直绿化技术
通过对坡度较陡、不适合采用其他绿化方式的岩体,在岩体的坑洼部位种植攀缘植物的容器苗,实现岩体、挡墙绿化和生态修复。这种技术延伸了以往只在岩体或者挡墙下部种植攀缘植物的模式,结合工程措施利用岩面局部坑洼和人工采用工程措施呈梅花状实施的坑洼部位栽植藤蔓植物,从多个方位进行垂直绿化。
4.6景观再造技术
复绿达到一定的效果后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配合城市建设需要,将废弃采石场开辟成公园、游乐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廊道等观光游览景点。结合城市规划需要,以全新理念和生态景观美学为标准进行多种形式的营造。
结语
通过生态修复治理,老龙眼矿区被采石破坏的土地资源重新得到利用,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使昔日的荒地、荒滩、荒水,变成了绿树成荫、花开满园的怡人环境,生态环境效益显著。不仅为项目及周边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空间,也为实现区域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李洪远.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更新途径[J].城市,2005(4).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三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周连碧.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矿区的工业园建设
生态工业园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成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理论依据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涉领域十分广泛,可持续发展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都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具体建设方法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的实施途径有2种,分别是“由上而下”的建设方法和“由下而上”的建设方法。“由上而下”的建设方法适用于能够相互形成生态链的企业群,最适宜“核心企业”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建设。园区建设者在选出1个或2个“关键”企业后,根据特定的资源流动选取其“卫星企业”,而这些“卫星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废物进行产品生产,从而构成生态产业链。“由下而上”的建设方法关注园区整个区域及其将来的发展变化,其中涉及多个层次的利害关系,而且他们各自还有自身发展的要求。园区的企业中直接利益相关者起到核心作用,首先要分析他们的责任与利益所在,估计他们的相关性和权重,然后形成EIP设计的方针,最终的计划将由反复的规划、平衡过程产生。总之,生态工业园为经济高效地解决矿山难题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是矿山尾矿综合治理的一种新兴方法。它克服了尾矿利用在选矿厂单一企业层面的局限性,从更深的层次系统消化和利用矿山生产排放的尾矿,并将其资源化,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方法。
矿区与农田保护
矿区的开发与农田保护的矛盾首先,我国的煤粮复合区(同时属于粮食主产区以及煤炭主产区)范围广大,这些广袤的煤粮复合区既要承担大量输出粮食的责任,又要承担大量提供煤炭资源的责任,使得煤粮复合区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正常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不影响粮食产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任由煤炭资源自由开采,则不能保障国务院18亿亩耕地的要求以及国土资源局16亿亩基本农田的硬性要求。但如果仅仅关注保证耕地的要求,禁止煤炭开采,则会大大降低煤炭供应,会严重拖延我国经济发展的复苏。其次,煤炭资源的开采会直接或间接的对基本农田造成破坏。其分为三类,分别是露天开采造成的破坏、井工开采造成的破坏以及开采废弃物造成的破坏。
关键词: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技术研究
Abstract: the mining damage to vegetation, causing a lot of secondary LuoDe and have a lot of soil and water loss, the imbalanc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mining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rely on natural strength to recovery will take a long ti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ne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he mine high and steep rock side slope ecological recovery software technology is to build ecological system function of synthetic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at strategic needs.
Keywords: high and steep rock slope; Ecological recovery software technology; Technolog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U213.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露天矿山开采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及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依靠自然力量来恢复将十分漫长,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尤为严重。随着生态恢复技术的进步,矿山开采遗留的岩面治理正从硬体工程解决方案转移到软体技术修复上来。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实施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研究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是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体系的重大战略需求。
二、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边坡生态软体恢复技术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研究开发应用,后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且形成了施工规范或指南,如日本的《坡面保护工程—设计·施工指南》。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技术逐渐被引进国内,并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矿山植被恢复、城市景观绿化、高尔夫球场等工程护坡和绿化中推广应用,该技术是集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高分子学、园艺学、生态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环境治理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各种物质的科学配置,在治理坡面上营造一个既能让植物生长发育,而种植基质又不被冲刷的多孔稳定结构,使建植层固、液、气三相物质基于平衡,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效果。
近十多年来,国内借鉴国外边坡建设、治理、绿化工程中的经验和最新发展技术,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建设施工情况,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被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生态袋柔性边坡防护体系,已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矿山植被恢复、城市景观绿化、高尔夫球场等工程护坡和绿化中推广应用。
但总的来说,我国虽然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矿山高陡岩石边坡恢复软体施工方面做得很少,各个领域的学者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对此都有局限性,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方法理论体系。生态袋的生产靠引进专利技术,国内还没有自己的产品,导致成本较高而且还要受制于人。我国国土面积幅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各地矿山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差异很大,设计、施工企业没有统一的依据和技术标准,很难保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及相关技术规范的实施,如《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等,这些都为矿山高陡岩石岩面的软体恢复施工技术和工艺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关键点
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是针对我国矿山中的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难题而进行的一系列软体技术研究。首先必须建立高陡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边坡的稳定性,选择适宜的边坡植被和软体生态袋中基质材料配比。
四、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应用
我公司从事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十几年,不但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机械设备,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制定了自己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标准。
1、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所用主要材料:生态袋、专用绑扎带、生态袋标准扣、土工格栅、种植土、草种等。
2、施工工艺流程
a、施工准备;
b、测量放线及验线;
c、岩面削坡卸载;
d、基底清理和基础施工;
e、生态袋装基质土及砌筑;
f、土工格栅、生态袋标准扣放置;
g、排水孔的布设;
h、压顶施工;
i、挂网喷播;
j、挡水墙和排水沟;
k、养护;
生态袋砌筑
g、锚杆施工;
h、灰土夯实;
生态袋砌筑
喷播草种治理效果(50天)
我们施工的“济南某山体地质灾害治理绿化提升工程”就是比较典型的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的实例,该工程岩面高度达70~80m,坡度多为60~70度,下面即是水深30~40m的砚池,技术复杂,施工难度也相当大,通过公司的合理规划和科学组织,现在工程顺利完工。
该工程特殊之处就是为了对生态袋的自重进行合理的分担和传递,将整个工作面用混凝土格构进行了分区和分割。
济南市某山体地质灾害治理绿化提升工程平面示意图
五、技术应用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包括公路、铁路、电站等)总量不断增加,工程创伤形成大量山体,如不进行治理不但造成视觉污染,还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特别是矿山高陡岩石岩面,与土质岩面相比,这些石质岩面生态限制因子多,无土、缺水、少肥,复绿难度更大,是坡面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可以规范和指导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解决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难题,美化矿山环境,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西南交通大学的周德培和张俊云等《植物护坡工程技术》
[2] 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98)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
一、调研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分别对13家环保研究院、环保企业和10所高校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1)环境工程的工作领域由传统的污染控制逐渐扩展到环境修复新方向,如广西地勘院、云南地勘院、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等开展了土壤修复;(2)在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中,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一些和行业相关的特色课,如西安石油大学开设“石油工业污染与控制技术”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设“矿山环境修复与治理”课程;(3)一些高校除了传统的污染控制类的课程外,逐渐开设一些相关领域的课程,如河北工业大学开设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设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课程。
二、培养方案的框架
(一)依据与思路
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基础适度、口径适中、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环境工程就业方向、学校特色和环境工程校级重点学科具备的基础,构建思路主要有:在保留污染控制方向基础上,增加生态修复方向选修课模块;满足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实践的整合与衔接;融合学校行业特色。
(二)培养体系
1.素质培养。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等,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开设安全科技概论、安全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2.知识培养。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四大模块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环境保护工艺及工程的设计、设施运营与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开设“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场地污染风险评价”、“矿山生态修复”等选修课,扩展生态修复领域的知识。3.能力培养。通过系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教学、自主开放实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设计及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及工程综合、自学能力等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理论教学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学有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训练、科技活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其中,必修课中实验(上机)的总学分为12学分,因此,实践总学分为42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26.3%。
(四)课程与实践的设置
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2]
(五)培养环节
1.课堂环节。理论课堂教学是高校本科培养的主体环节,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3],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理论课堂教学的学分总数为118学分,其中必修94学分、选修24学分。2.实验环节。构建了“普适基本技能、学科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与综合技能”3大模块、15门课程的实验训练,倡导每门含实验的课程开设综合类、设计类实验项目。实验环节的学分总数为12学分。3.实践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污染源调查实训、环境工程识图与绘图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分总数为30学分。目前,已建立三河环境监测站、常青污染源治理有限公司、唐山陡河电力实业总公司、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北京市环卫集团二清分公司五个校外实习基地。4.课外环节。课外活动是本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自主开放实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各类竞赛等,学分数为4学分。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地质环境问题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最为关注的主要问题,它对于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1“三废”排放污染
在矿山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使用大量的炸药和使用大功率的柴油发动机作为生产设备的动力,在这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尤为严重的是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和粉尘。除此之外,矿区堆积的大量矿物废物所产生的扬尘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极大的污染,遇到大风天气还会引起沙尘暴。废气和粉尘不仅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以及造成土壤形成板结。选矿废水、矿坑水以及尾矿池废水都是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水。在这些主要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酸碱、固体悬浮物,甚至在有些废水中还含有放射性的物质,严重的危害了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相对于上述两种危害而言,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则突出表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上。据 2002 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当时我国产生工业废弃物 9.45 亿吨,其中尾矿 2.65 亿吨,煤矸石 1.3 亿吨,冶炼废渣 1.07 亿吨。而其中的一些矿山固体废弃物中则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长期堆放的过程中被氧化分解,形成的渗滤液直接污染了生活用水和农业用地。
1.2地质灾害问题
其次,是地质灾害的问题。根据中国地质的特点,可将地质灾害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主要由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第二大类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地质灾害。据统计,中国地质灾害除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之外,仅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主要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为300亿元。举个简单的例子,如在铜陵地区因为采矿而形成的的空区塌陷就有二十多处,影响面积422平方千米,发生突发型地质灾害就达三十多起。
1.3资源环境的破坏
最后,是资源环境的破坏。由于乱采乱挖、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在采矿的过程中会经常的发生,这就直接导致了矿山的开采对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还有综合回收利用效率底下和伴生矿的部分开采,也会导致矿产资源的破坏。于此同时,矿山开采还导致了地表景观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1责任意识不强,环保观念淡薄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矿山企业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和保护意识淡薄。违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肆意开采,造成矿山环境的破坏、恶化。
2.2开发利用技术落后
开发利用技术落后是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矿山企业生产规模大都比较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再加上盲目开采,矿产资源的利用率过低,难以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更无法对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如目前我国石材矿山荒料利用率平均不到30%,而国外一般都在50%以上。
2.3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矿山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执法管理涉及到多个执法部门,权、责、利不明确,职能交叉,分类分级管理,互相扯皮,并且法律上和经济上的多方面关系均缺乏明确规定。而矿山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人员众多,监管难以落实;职责不清,监管模糊;设备差、水平低;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依法监管不到位。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
3.1“三废”问题的防治
随着我国矿山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矿山企业对“三废”治理越来越重视。对于固体废弃物,我们通常采用尾砂综合利用,如对有价值的成分进行合理的科学回收(主要是金属、石英、云母、其他金属、非金属矿物等),使尾砂减量化。而对于煤矿固体废弃物,则可以利用煤矸石发电、造地与铺路、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等。矿山的开采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如果能将矿山开采、冶炼过程中用过水处理后循环利用,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又是对矿区水资源的一个更好的合理再循环利用。有学者曾经对黄金矿山的浸金含氰废水进行过处理和研究,这些研究数据表明金矿含氰废水完全可以循环利用,这既可以节约水资源,又可以多次利用浸金含氰液,从而达到无废水排放。但是相对于难循环利用的矿山废水应使其处理达标后排放,并对其部分酸、碱废水则可以用于以废治废。对于矿山产生的大气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湿式爆破、路面洒水、种植防护林等。
3.2废弃土地的防治
开采后被废弃的矿山废地是我国在开采矿山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的矿山废弃地的复垦率是很低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由于矿山废弃土地的土壤条件相对恶劣,在复垦的过程中,必须尽力的改善土壤的环境,而这一措施主要有:填土造田,植物修复,灌溉与施肥以及微生物修复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施加有机改良废弃土地基质。
此外,我们还要:
第一,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等。
第二,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同时加大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第三,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积极的预防矿山环境破坏,努力恢复矿山地区生态环境。
第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努力提高矿山环境保护水平,大力发展科技, 依靠科技进步与,采用科学的设计思路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开发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坚持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探和开发利用,这样既可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又可以减少土地占用、降低自然灾害。如煤矸石是在煤层中的脉石, 经采掘和洗选分离后,可以用于发电、制水泥和砖、复垦回填等。并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开发和保护并重,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同时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矿山环境治理修复与生态保护方面水平。
第五,矿山环境地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议完善管理体制,明确主管全国矿山环境的领导部门,确立一个牵头部门负责,其余部门配合的领导体制,层层落实责任。把政府部门的矿山环境管理与矿业权管理、土地使用权管理、安全监管等职能有机结合起来。机制创新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矿业活动的经济行为,用责任机制来调整政府和企业关系,用利益平衡机制来调动矿山企业的积极性,使机制创新成为矿山环境治理的动力,促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改善,推动矿业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加强矿山环境监管机构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其执法能力,提高技术人员比例结构,坚持在岗培训工作和业务交流,逐步改进和提高监管队伍整体素质。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工作质量的好坏和工作目标的完成,这是是做好矿山环境治理保护的基础条件和必要保证。
结语
总之,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的管理,积极的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防止和避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最终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重要,但又十分艰巨的工作。这不但需要国家相关机构的努力,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支持。也只有真正做到合理科学的开采矿山资源,在遇到环境问题时能够积极稳妥的处理,才能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巨大财富。
参考文献
[1]彭建,蒋一军等.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8.
[2]王开平等,全力打造生态型矿山[J].矿业工程,2005,3,5:50-51.
[3]孙君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10):30-32
关键词: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对策
Abstract: how both reasonable and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will not cause mine geological and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s well as incidents of major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he mine geolog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methods.Keywords: mine geolog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D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世界第三矿业大国。矿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矿业开发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于历史认识局限性,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工作,高强度、大规模的矿业开发和无序群采,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我国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危害。
一、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
1、 诱发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和相关工程的兴建会使矿区地形发生巨大变化,地下开采、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180 处以上, 塌陷坑1 600个,塌陷面积1 150km2。全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每年因采矿地面塌陷造成的损失达4亿元以上。
2、 对矿产资源的破坏
目前我国矿山开采企业中,乡镇矿山占相当大的比重, 而乡镇矿山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采矿方法落后等问题,加上多数矿山急功近利,采富弃贫,采厚弃薄, 采易弃难,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回收率偏低。如铝土矿的开采, 由于氧化铝厂为提高自身的效益而一味要求用富矿,从而造成只收富矿的短期行为,直接导致民采铝土矿的采富弃贫与掠夺式开采, 致使富矿储量迅速耗减, 残剩的铝土矿资源难以再次开采利用, 进而严重破坏了整个矿床。
3、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露天矿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而采矿排出的废石、废碴也侵占着大量的土地。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初级阶段,许多人环境观念相对薄弱,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严密而具体的复垦计划和措施, 因此在矿山表土剥离时,通常都忽略了需要保存原有地表土、亚层土的问题。此外,由于矿山企业开采造成的酸性废水、选厂尾矿废水、洗煤厂废水、废石堆的淋滤溶浸土壤和烟尘的排放等原因, 使矿区及周围农田土壤受到了严重污染。
地下开采也同样破坏土地资源。地下开采引起地面发生大面积塌陷,同时形成大量废石堆, 极大地破坏和占用土地资源。以煤矿为例, 平均开采每万吨原煤,地表塌陷面积约2000m2,全国累计地表塌陷面积已达40 万hm2,矸石山占用土地现已达到1. 2万hm2 。
4、对水资源的破坏
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影响有取水、改变河道和水文、污染水质等; 地下过度采水或疏干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供水发生困难和地面沉降等问题。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可能会造成地表植被死亡。由于矿山开发和矿区城镇兴起可能将大量水资源由农用转为工矿业和城镇使用,或者因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或流域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影响。
5、对植被资源的破坏
露采矿表土剥离, 使原来生长在土层表面的植被遭受破坏,并影响周围植被的生长,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尾矿、废石等)的堆放和塌陷地,毁坏了原生植被,恶化了植物群的生存条件, 使其覆盖率降低且种类、产量减少或永远消失,并造成土地沙化,引起水土流失。
6、 生物多样性损失
植被清除、废渣排放、土壤退化与污染,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据统计, 我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106万hm2,破坏草地面积为263 万hm2。而生物多样性丧失后,虽然某些耐性物种能在矿地实现植物的自然定居,但由于矿山废弃地土层薄、微生物活性差,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非常缓慢,通常要5~ 100a , 即使形成植被,质量也相对低劣。因此,矿区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
二、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防治对策
1、 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全面开展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 基本掌握矿山生态环境发育分布规律。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和遭受破坏的程度, 结合社会和经济及人口分布状况,制定、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并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1) 指导思想
贯彻“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 的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发与治理并举为原则。以科学技术为先导, 遵循地质环境规律,防治结合,达到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双向良性循环,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2)基本原则
首先,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出发, 结合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及国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具体要求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则, 达到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其次,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进行全面规划;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理。第三, 依靠科技进步, 科研、治理并举: 对重点地区、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作好实验研究工作, 以科研保治理, 以治理促科研, 以治本为主、治标治本相结合, 使开发建设与环境承载统一。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监测、科学管理等配套, 充分发挥各个资源重点开发区的优势, 在保证生态环境呈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开发利用资源。
2、严格审查, 确保方案实施
矿山采矿权审批发证, 要实行最严格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制度, 要把保护资源和地质环境摆在突出的位置。对新办矿山, 要严格审查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防止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否则, 一律不审批发证。对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矿山企业, 应限期提出整改和治理的方案,并要求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制度, 采取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预测、监测手段, 尽量避免地质灾害和防止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遭受破坏。
矿山生态环境主要是做好矿产资源勘查、矿山设计、矿山基建和生产、矿山闭坑四个阶段过程的综合防治。
( 1) 矿产资源勘查阶段: 查明矿区环境地质条件, 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 预测矿床开采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提出防治建议。为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 2) 矿山设计阶段: 包括设计准备、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 3) 矿山基建和生产阶段: 矿山基建时环境保护的设施、环境问题的预防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一并验收并移交生产使用。矿山生产时, 主要是规范矿业活动, 严格按有关规定防止或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 治理已产生的环境问题。
( 4) 矿山闭坑阶段: 主要是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即以“ 开垦造地复田”为主的综合治理, 恢复耕地、种草绿化、营造林木、人工造湖等。使矿区环境质量向良性转化, 矿山闭坑报告, 应包括闭坑后的环境整治和土地复垦环节。.
3、 针对不同性质的地质状况制定具体治理方案
(1)对矿山地面减沉常用的技术有:①井下矸石(水砂)充填减沉技术,充填就是利用砂、石以及厂矿的炉渣、尾矿等充填材料将采空区充满,借以支撑围岩,防止或减少围岩的跨垮落和变形的一种顶板管理方法;②水砂充填减沉技术,目前我国所用的充填法,除部分急倾斜煤层应用自溜填充法外,几乎全部是水力填充,习惯上称水砂填充,也叫湿式填充。
(2)对地表塌陷的治理与复垦常用的技术是煤矿塌陷地煤矸石充填复垦、煤矿塌陷地粉煤灰充填复垦、非充填复垦等技术,例如煤矿塌陷地粉煤灰充填复垦就是利用电厂原有设备和增加所需要的输灰管道,便可将灰水直接充填到塌陷较深区域,充填灰水比例以1∶10~1∶20 为宜,方法简单、经济、安全。
(3)对煤矸石山的生态修复。可将植物直接栽种于煤矸石山表面的矸石风化物上,对矸石山只采用适宜的整地方法(带状整地或块状整地),然后在植树穴或植树带内进行适量“客土”,而不采用表面全部覆土、覆污泥等基质改良技术。
(4)对地质环境生态治理可以先从土壤入手,基于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以祛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总之,只有真正做到合理科学的开采矿山资源,在遇到环境问题时能够积极稳妥的处理,才能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巨大财富。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 县域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J]. 国土资源导刊. 2007(06)
[2] 张琦,王文武,王生志,邢岩,荆友广. 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J]. 化工矿产地质. 2004(01)
[3] 张琦. 辽宁某菱镁矿山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01)
[4] 邵跃章,宁智,张琦,陈福恩. 辽宁省营口后仙峪硼矿山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探讨[J]. 化工矿产地质. 2007(01)
[5] 吴长贵,孙祥久,汪庆九,宁磊. 铜陵市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 安徽地质. 1999(03)
关键词:大地艺术;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利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为0.1km2,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亦即是说我国现有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非常之大,已处于临界状态。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颇为丰富的国家,共有大中型矿山约9000余座,小型矿山约23万座,已开采的矿山所侵占的土地面积己近40000km2。由此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和对空气、土壤的污染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又一生态障碍。如此大规模的矿山开采对我国土地和环境的破坏是惊人的,使原本已很稀缺的土地资源呈加速减少的之势,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所以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矿山废弃地得以快速恢复,是摆在我们广大位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此,笔者拟就大地艺术在矿山废弃地恢复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不妥之处愿与同行商榷。
1大地艺术的概念
所谓大地艺术,系指利用大地材料在大地上创造的关于大地的艺术。大地艺术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大”,即大地艺术作品的体积通常较大,堪称艺术家族中的巨无霸;二是“地”,即大地艺术普遍与土地发生关系,艺术家通常以大地上的平原、丘陵、峡谷、山体、沙漠、森林、水岸甚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地表上的自然物质诸如岩石、土壤、砂、水、植被、冰、雪、火山喷发等形成物,以及人工干扰自然留下的痕迹例如工业废弃地、建筑物、构筑物等为载体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
2大地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大地艺术产生之初,艺术家追求的是通过远离世俗社会为艺术创作带来纯净的土壤。当这一形式获得成功之后,它又回到了世俗社会,成为人们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景观设计领域获得巨大发展。而且许多的大地艺术家本身也是景观设计师。他们在设计中尝试雕塑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产生了许多景观中的大地艺术作品。如巴塞罗那在1991年竣工的北站广场设计,旧的火车站因铁路移至地下而失去了原来的功能,被改造成一个城市广场。
广场由3件大地艺术作品构成:
一是入口的大斜坡种植植物;
二是名为“落下的天空”的盘旋在草地上的如巨龙般的曲面雕塑;
三是沙地上点缀着放射状树木的一个下沉式的“树林螺旋”,既是露天剧场,又是休息座椅。这种把大地艺术的浪漫与使用的实际功能相结合成为景观设计的典范[1]。
3大地艺术的特征
大地艺术将自然作为设计作品的重要要素,形成与自然共生的结构。与极简艺术相似,大地艺术多运用简单和原始的形式,它强调与自然的沟通,地形处理一直是景观设计的重点。传统的地形处理主要有2种形式: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源于自然”的自然式地形设计;另一种是欧洲以“人定胜天”为指导思想的规划式地形设计,这种方式又分为台地式和平地式2种。这2种传统方式都曾经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发挥得淋漓尽致。远离自然的人们又不希望过多地用传统的规则式地形来加剧这种远离自然的感觉。景观设计师们在思索该用怎样一种方式来达到既能与周边规整式环境相融,又不失自然的浪漫。大地艺术中对地形的艺术化处理方式激发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地形设计。这种艺术化的地形设计以土地为素材,用完全人工化、主观化的艺术形式改变了大地的面貌。它不像传统规划式那样生硬或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也不像传统自然式那样似乎是“自然而生”。它在融于环境的同时也恰当地表现了自我,给人带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冲击。
4矿山废弃地的概念
矿山废弃地系指在采矿或采石过程中所破坏的未经一定处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矿山资源的开发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破坏地表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过程[2],留给我们的尽是些什么?自不待言。
5大地艺术应用于矿山废弃地恢复的主要模式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城市中的传统制造业逐渐从城市中向外迁移,在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在带来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施展创作才华的场所。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和利用最早是从艺术家开始的。大地艺术家们最初选择创作的环境时,偏爱荒无人烟的旷野、滩涂和隔壁,以远离人境来达到人类和自然灵魂的沟通。后来他们发现,除此之外,那些因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而遭遗弃的土地也是合适的场所,这些地方所显现出来的文明离去后的孤寂荒凉的气氛和给人的强烈深沉的感受与大地艺术的主题十分贴切。
5.1 微小干预和尊重场所精神
美国雕塑、绘画和大地艺术的先驱哈维・菲特(Harvey Fite)于1938年购买了纽约加州的一座废弃青石采矿场,终其一生将它创造成了一件艺术品――奥普斯40(Opus40)。之后,更多的艺术家将探索的触角伸向工业废弃地。1979年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在一块废弃的矿坑上完成了“无题”。这段时期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主要是以大地艺术的形式来进行的,可以说是为了艺术而产生的(Arts for Arts Sake)。但是“大地艺术”超越了传统雕塑的艺术范畴,视环境为一个整体,强调“空间”与“场所”,并将艺术引入工业场所,突破传统美学对于工业景观的认识,诠释了新的景观设计美学,为重新审视工业遗产、处理矿山废弃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随着废弃地成为大地艺术家创作的舞台,人们惊喜的发现,这种利用实际上给双方带来了利益。大地艺术作品对于废弃的土地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一方面,它对环境的微小干预并不影响这块土地的生态恢复过程;另一方面,在遭破坏的土地的漫长的生态恢复过程中,它以艺术的主题提升了景观的质量,改善了视觉价值。因此大地艺术也成为矿山废弃地更新、恢复、再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5.2 自然和谐和融入生态设计
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认为,大地艺术可以调和生态学家和工业学家之间的关系。在他之后的美国景观设计师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也以把后工业景观转变为优质工业景观而著称。在他的贝斯比公园(Byxbee Park)设计中,在合理地处理埋藏在地下的垃圾的同时,他在地面上创造了一种电线杆阵列的“大地艺术”景观。这些电杆顶部是平齐的,与地形形成对比,隐喻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在这个作品中,可以看到大地艺术家德・马利亚(Walter de Maria)“闪电的原野”的影子。其他的许多设计师利用大地艺术在处理工业废弃地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如普里迪克(Wedig Pridik)和弗雷瑟(Andreas Freese)与建筑师及艺术家合作设计的格里森基尔欣公园(Nordstern Park),通过对地形的塑造,对工厂中的构筑物甚至废料堆积物的艺术处理,使其成为别具风格的大地景观[3]。
5.3 循环流动和巧用园地制宜
中国绍兴东湖风景区位于绍兴城东的箬篑山麓,原是一个青石山,从汉代起,石工相继在此凿山采石,经过一代代石工的鬼斧神凿,遂形成险竣的悬崖峭壁和沉幽深潭。清末会稽名士陶渊明的第45代孙陶浚宣看到这里风景绮丽,便筑堤围湖。使堤外是河,堤内为湖,湖中有山,山中藏洞。又经过数代百余年的装点终使东湖宛如个巧夺天工的山、水、石、洞、桥、堤、舟楫、花木、亭台楼阁俱全,融秀、险、雄、奇于一体的江南园林。
古代造园工匠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思想之“循环流动,园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景观石”、天然矿石开采和塑造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绍兴的古代采石场在东湖,是基于形状的景观花园,它与深洞、奇岩、湖水相连接,凸显“虽然人工,宛自天开”的鲜明特点,被称为镜水的缩影。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景观设计思路是摧毁旧的环境,建设一个新的环境,周围的环境和景观特征组合,依照现代美学和艺术的概念,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感。
5.4 因地造景和凸显生态恢复
作为重工业城市唐山的南湖公园,历经百余年的煤炭开采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让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不堪重负。煤矿长年累月的开采使这一区域形成大范围的塌陷区和塌陷波及区域,园区内面积达32.54hm2的大型水面就是由于地表塌陷所形成的。上个世纪末唐山市把这一地区进行了规划治理,通过进行垃圾清理,矿区植被的恢复,对区域内进行清污引流,最终建成了南湖公园,实现了对废弃矿区的生态修复和景观重生。首先是对植被的恢复。因为场地是原采煤导致的塌陷区,地形非常复杂,所以在景观化改造中采取大范围、多品种的植物种植,尽量使绿化面积最大化,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层面的恢复。其次是对地形的设计。在改造过程中对于地形的处理颇具特色,改造之初并没有一味的将垃圾全部清走,而是先因地制宜地将垃圾场地内的塌陷坑填平,再在上面覆盖1m厚的好土进行植被的种植。对于那些高差大的区域,适当进行推平创造出微地形。而在占地较大但较为平坦的垃圾场实施对山造景,形成立体景观。然后是对水系的营建,区域内因地形复杂,原本广阔的水面有一部分被阻隔形成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水面。针对这一现状,将其挖通,形成近千公顷的广阔水域。对交叉凌乱的小水域采取相对集中的对策,尽量减少其间的阻隔。
6结语
尽管大地艺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加入艺术的手段,但是许多大地艺术作品都蕴含着生态主义思想。大地艺术的思想激发了景观设计师的灵感,但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改造,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为矿山废弃地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寻找破解出路,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洁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和良好的户外空间。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景观的设计必须注重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融入生态思想与技术的景观。只有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简介:孔祥南(1989-),女,大连工业大学设计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曹福存(1969-),男,辽宁朝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抚英,潘文阁.大地艺术及其在工业废弃地更新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7,(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