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文化艺术产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产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艺术产业

第1篇: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中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而河南省是中原文化发源的地方,其文化分为:“农耕的文化、武术的文化、宗教的文化”。最近几年,河南省陆续开发了一些具有中原本色的文化平台,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华商文化节”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省的对外形象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的竞争力。但是,河南省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甚至违背道理,文化艺术产业不能与高科技结合在一起发展,这就不能推动它的创新。第一,河南省没有独立的、闻名于世的文化品牌,在运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缺陷。虽然河南省是一个文化资源很多的省份,例如,“开封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温县的太极拳、汝州的汝瓷”等,从经济角度来说,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特别高,但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进一步研究这些文化资源,也不能把现有的文化优势转变为所要发展的优势[3]。第二,河南省虽然已经拥有了很多的文化资源,但是它们均未真正地与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展。我们知道,科技对于提高文化艺术产业具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能够快速地提高竞争能力,换句话说,只有在现代高科技的带领下,文化艺术才能够得到有效传播,文化艺术产业才能焕发活力。而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研究现有的文化资源,并使其朝新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偏低

近年来,在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以及深入挖掘现有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河南省的一些新兴的文化艺术产业得到了发展。从全省来看,尤其在文化传播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腾讯大豫网、洛阳的牡丹文化节。另外,在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的建设方面,河南省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开封的“宋都古城”就属于国家级文化产业[4]。虽然河南省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产业的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其产业具有的科技量、产品的增值仍然不是很高,在市场上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在文化艺术产业中,原创作品以及那些“题材比较新、内容比较丰富的优秀的文化作品”很少,甚至连闻名的文化品牌也没有。运行文化艺术产业的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协调。从文化业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快,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脚步却不是很快,数字内容产业没有及时得到发展,而很多文化、艺术企业没有知识产权、中心技术,没有具有高、精、尖等特点的文化产品。

二、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发展对策

(一)强化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为了提高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就得提高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的整体实力,即创建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的、文化艺术的体系。第一,产业的形态要具有“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我们要继续发展以前的一些文化艺术产业,特别是“出版发行、文艺演出、影视制作”等,另外需要带动发展的产业有“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这是一些新兴的文化艺术产业。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创建文化艺术的新业态,即在金融、贸易、旅游等方面,把其产业融入到文化艺术产业中,换句话说,就是把文化艺术产业与其他的产业融合并构成一个整体。传统的文化艺术也要结合现代化的科技,即在高科技的手段下,重新创造出具有特色的艺术文化。第二,在社会资本方面,要增加引进、流通的数量。在2012年2月15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指明,在国家统一的区域内,对社会资本要积极的引导,按照不同的形式来投资与文化艺术产业。

(二)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

河南省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形式,打造文化品牌。品牌,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能显示出产业的竞争能力。为了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河南省要运用好本土的优势。第一,从传统文化着手,打造出有关传统文化的品牌。河南省具有丰富的文化,另外,人们也十分热爱传统文化,所以,可以快速地打造文化品牌。第二,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需要得到重视。在打造文化品牌时,还要重视融合有关的产业,即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我们要积极扶持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汴绣、唐三彩等,这些是具有很高产业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三)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

要提高文化艺术产业的科技含量,就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尤其是文化艺术产业专业的人才。只有拥有了人才,才能够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才能提高文化艺术产业的竞争力,即只有拥有高端人才,才能够确保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第一,河南省适合培养专业的人才。在全省范围内发展文化艺术产业,营造文化艺术氛围,引导广大群众,激发所有人的创造能力,使其重视文化艺术产业而促进其发展,最终提高所有人的文化意识和素质。第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要合理,尤其是文化艺术产业的。要积极与省内的一些高校进行沟通,这能够使其设置相关的专业,且培养出有关专业的高学历的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要开展有关职业方面的教育,并培养能够及时进入工作状态的技术人才,从而构成一个具有多层次特点的人才体系。第三,要建立对应的文化艺术产业协会。文化艺术产业协会有利于文化艺术产业人员的交流。中、小型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地进行学习、培训,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另外,我们要给员工提供机会,即让他们能够和一些国际的文化艺术产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目前,省内高校要与国际的高校联合、协作,达到共享文化艺术产品的目的。第四,建立合适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为了集中力量,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功底强的人才。

三、结语

第2篇: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设计的“钻石模型”,帮助人们理解一国在某产业或行业中拥有的竞争力程度。该模型指出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情况、相关支援性行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和两个辅助因素(机会、政府)决定一国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包括遗产性生产要素和创造性生产要素)是一个产业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需求情况,是一国产业发展坚实基础,需求会有助于促进相关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和创新。相关支援性行业,其优势地位对某一行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如休闲娱乐业、零售业、会展业、地产业、演艺业、工艺美术等行业开展都会给旅游业带来支援和补充。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包括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政府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低估,作为行业秩序主要维护者,其通过竞争法规、行业补贴、融资优惠等方面的政策直接与间接影响企业和产业的竞争。机遇是那些超出目的地控制范围内的偶然事件,是指重大技术变革、汇率调整、重大政治、文化与经济事件、自然灾害等都会给一国产业发展带来形成和提升竞争优势的影响。本文将以波特“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背景下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作出深入、科学、严谨地分析。

二、瓷业古镇旅游竞争力

(一)旅游要素条件

作为中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古镇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等称号于一体。就旅游资源赋存而言,陶瓷文化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根基与土壤。古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等,处处都蕴含陶瓷文化,是江西乃至中国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轴与中心之一。截至2013年,古镇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个。

(二)旅游市场需求

客源市场规模与构成是旅游竞争力分析的关键,对其展开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旅游发展优化与提升找到切入点。2013年,全国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收入26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游客12908万人次,同比下降2.5%。在全国整体经济稳健增长的环境下(2012与2013年全国GDP同比增长分别7.8%、7.7%),古镇旅游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近三年持续保持两数的增长比率:如2010年国内外游客1324.59万人次,2013年数量达2242.4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20.19%;2010年境外旅游人数19.49万人次,2013年数量达32.1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19.9%。2010年旅游创汇6484.11万美元,2013年达11326.20万美元,年平均增长达到21.12%。古镇旅游客源市场98.5%来自国内。首先,江西本省游客近年50%,是其主要客源市场,包括南昌、九江、上饶、宜春、赣州等地,说明省内游客在一定时间内还应该是景德镇的主要推介市场,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其次,省外市场主要来如浙江、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等浙赣和京九铁路沿线的周边省份,南方游客比例高,北方游客比例低,这主要受制于其现有的交通条件。此外,入境客源市场分为港澳台和外国市场两部分。港澳台游客是古镇入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所占比重近70%,韩国、日本、新加坡为主的亚洲市场在外国市场中所占比重为40%,美、英、法、德等欧美市场在外国市场中所占比重为50%。古镇旅游发展仍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相反,其入境旅游市场竞争力低,市场结构过于依赖港澳台市场,外国市场极不发育,国际性品牌与高丰度的旅游资源与其影响力严重失衡。

(三)相关支援性行业

第3篇: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27-8122(2012)04-0071-03

一、引 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 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庞帝笔下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引起传媒形式的变化,艺术的多媒体化以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新颖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通过媒介,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真正可以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让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艺术创作对生活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三)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

当今,数字媒体就像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它以IT 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极大地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研发、广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建筑、工业、服装等一系列的艺术设计、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装置等领域,并涉及到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4]。

首先,分解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解为三组概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第一,文化(包括艺术)传播借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又增加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并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的接受范围和接受频次,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从而,产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传播特点――交互性。第二,新媒体的使用使创作者的“创意”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提高了作品“创意”的表现力。第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带来了受众的数量激增,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文化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条件。

其次,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仍然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电影电视广告是新媒体艺术介入较快较多,也是进入大众视野最多的领域;动漫和软件开发业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和交互性更多,并且发展主要依赖新媒体技术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减少以及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日益增加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而旅游会展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新媒体艺术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新媒体、声光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美感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其核心,并表现出多样性而非同质化、分众消费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艺术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喜好以及内心需要的相异,在提高其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有利规避了文化产业过去成本高、风险大这一缺点,并通过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次,文化遗产作为地区人群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丰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4项,另外,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175项。物质文化遗产易被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易保留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而在继续承担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使自身被保护和保留。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功能以及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流传。

再次,新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将过去一味依赖创作者才华和名气或者物品历史的文化商品的价值,转嫁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动的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是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要素的新媒体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载体

首先,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一种叫“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体验经济”即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行为。众所周知,商品是客观存在即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会给人留下记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主观存在,即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体验是来自每个人的感受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所得的感情[5]。在这里,大致总结了5种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情绪体验、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虚拟的特点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维影院中我们亲身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电子影像、机械互动装置、遥控器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打造出幻真的虚拟世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体验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使消费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对于美学经济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美学经济指“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6]。美学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强调艺术生活化,通过将美附着在能够更多接触到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或商业服务,来推广美的体验,实现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的普及,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平民主义”,即平民美学。新媒体艺术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生活化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以商业形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语境的构建契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转向中将高雅,高端文化推向边缘、消解它的光环的同时,也将它们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以便大众容易接受、理解这些艺术文化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可以使社会文化更快更好地整体进步。

四、结 语

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多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可以尽快步入世界前列的产业类型[7]。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对新媒体艺术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国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超过10 分钟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 分钟以上) ,其中60 %必须是国产片。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这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基地还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光荣地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寻找实现新媒体艺术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

[2]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 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2005(5).

[4] 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0).

[5] 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

[6]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J].中关村,2010(11).

[7] 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2004-05-24.

第4篇: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我国的文化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众文化和消费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角度有很深刻的联系。国内对于大众文化消费心理和艺术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还不具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文化经济类的理论研究也并不多见。结合艺术产业分析和研究大众消费心理的理论和论文还太少,还需要专家和学者进一步补充和思考。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足,已经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应该换一种一种角度思考艺术产业发展中的隐形或者潜在的因素,为艺术市场的市场营销提供新的艺术思路和探索空间。

关键词:

大众文化;消费;心理;艺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逐渐更注重精神需求,艺术文化消费成为了当前国内中小城市精神生活消费的主流。当前国内的艺术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还略有不足,消费者对于文化产业的心理认识还不够,内心对于文化艺术消费的真实渴求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满足。笔者针对这样的文化背景试结合理论和实际对于当前国内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深入研究大众文化消费心里对艺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1大众文化消费研究的发展现状

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和工业的结合。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模式就是利用文化消费为手段为企业或者公司创造一定的收益。其中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和消费性以及通俗性等特点,在市场化的运营环境下大众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大量的文化精神产品随之涌现出来,社会上群体或者个人抓住大众的精神希求来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渐推进,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文化的繁荣既能促进商业的提高,也能优化文化内部的体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主导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呈现出竞争和互补的趋势,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其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了国内文化市场和新兴媒体传播技术,通过传媒艺术和时尚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的影响和融合,呈现出更高的精神追求。大众文化正在往大众媒介新和信息的迅速高效传播方向发展,成为了高科技时代备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在这一基础上文化产品的商业性被凸现出来,成为了社会的时尚和流行的趋势,在大众认识和接受新文化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趣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出了人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状态。公众对于文化消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广义上的娱乐性。娱乐化是大众文化传播和发展必须要具备的特性,通过改进艺术的发展形态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娱乐的发展中人们把享受当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学艺术等的精神活动再造中文化艺术产业正在往教育性和娱乐性方向综合发展。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追求个性和感官刺激的趋势。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环境下,精神的消费具有挑战权威的特点,在无终极的文化消解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意识[1]。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推进,让大众文化的心态更加的具有个性和叛逆,无意义的大众文化也初露端倪。总而言之大众文化想飞能让现代人在物质生活丰富时调整好自己的自我心态,回归人性和感性,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习俗。

2利用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促进艺术产业的具体方法

艺术消费的主题是人,是具有审美认知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体和群体。一般来说具有欣赏美和追求美的主观想法,还需要有独立自主的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通过艺术文化消费获得美的享受,投入到完善自我和美化自我的境界中。优秀的审美的意象才能让艺术消费主体主动消费,产生愉悦。不同的人对于美和丑的感受是不同的,体验美的感受也有区别。在具体的艺术文化活动中需要针对特定的审美群体因人而异的制定方案,才能共同获益。在发展艺术产业的时候,企业既需要迎合大众文化的审美趋向,也需要引导消费者追求更高端的、内容更加积极的文化产品。科技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让现代呈现出文化和审美泛化的趋势,大众文化审美趋势逐渐多元化,人们的审美旨趣更加丰富和多远,消费者对于文化精神产品的审美需求和艺术期待也需要文化产品的逐步引导。现在的大众文化发展比较通俗,更注重的是消费者的感官感受,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不足,不能达到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文化企业营销时应当制定好高效的发展企划,获得主流消费群体的认可,才能让文化产品达到持续输出。企业生产出的艺术产品既要能参与市场竞争,也需要更严格的把控它们传递出的文化特性。经过选择的产品通过市场的进一步选择才能有效的为人利用。艺术产业的经营者需要时刻注意到艺术产品的特殊属性和商品归类,符合大众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才能时刻把控住市场的脉络,获取更多的经济文化效益。在文化产品推入到市场时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反馈,才能及时把握住文化产品的销售动向,不至于陷入文化市场的恶性竞争,良性的市场消费才能为企业的文化发展打下进一步的基础,发展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艺术市场多样和复杂,在本土的艺术文化与国际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艺术产业正在更快速地发展。艺术消费的自由基指让人们对于艺术消费的需求更加多变,不同的时期大众的艺术追求是不同的,产业需要时刻注意消费体制中的反馈,才不至于造成艺术资源的浪费,节约更多的艺术成本来发展和更新艺术产品[2]。文化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只有逐渐提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提高顾客的忠实度和满意度。

3结束语

在网络和信息科技化的大环境影响下,艺术市场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传播而更加具有导向特点。在信息技术中文化市场的信息传播让艺术消费领域的提升空间越来越大,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不仅能碰撞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还能进行文化间的互相传播。在艺术体验越来越被重视的现在,消费者在文化消费过程中获得的艺术感受也越来越重要,艺术消费背后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也越来越大。企业将文化艺术产品与信息科技相结合就能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关注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拓宽消费的领域,增加企业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叶飞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健康的文化消费[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第5篇: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 化现代艺术产业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艺术产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特c

大众媒介是现代艺术产业发展的平台,我国传统文化在大众媒介中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其他方式,而是具有了几个新特性:一是媒介化。大众媒介拥有十分卓越的扩散能力,这就使得其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和广大的受众范围,因此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现代艺术产业中的传统文化传播所辐射到的受众数量也是惊人的。如今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再次为人们所重视,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更佳,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力更强。二是市场化。现代艺术产业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其对市场的依存性,市场作为艺术产业的末端,对艺术产业的发展成果进行评价,并赋于其价值。现代艺术产业的发展是在市场的影响下进行的,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脱离不了市场,在市场作用下的传统文化更加趋于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三是灌输性。在艺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已然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人们在与媒介长期的接触当中,耳濡目染,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符合媒介传播的目的,并且根据这一认知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趋于媒介的传播内容。

传统文化利用现代艺术产业走向世界。上世纪五十年代,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一个当时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概念,那便是“地球村”。然而时至今日,人们逐渐体会到了这一概念,并为之超前性而惊叹不已。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播媒介的发展速度愈发惊人,其传播速度与二十年前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消息能够转瞬即至,时间空间的距离几乎可以忽视。随着沟通的便利化,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也为了使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应当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利用,赋于其新的历史价值,此时现代艺术产业便是其发展的绝佳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创新意识,传统与现代割裂。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所依赖的生存土壤受到了冲击,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式渐渐走向衰落。于是各地区的文化部门开始为本地区传统文化的“申遗”之路奔波起来,然而这样只能解一时之渴。如果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传统文化最终还是免不了消亡的结局。因此要真正赋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还应该从市场人手,发挥创新意识,使之成为受到人们喜爱的文化。我国当前“申遗”成功的传统文化遗产并不是太多,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只能面临自生自灭的困境,缺乏与现代艺术产业的紧密融合,使得传统文化不具备当前时代的创新特点,从而难以转变成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

发展定位不清,宣传力度不足。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对于两者融合发展的目标定位还很模糊,这就使得本就匮乏的优质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并在相关文化艺术产品打开市场的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准使得市场推广的成本居高不下,推广效果往往也达不到预期。与西方国家著名的文化艺术品牌相比,我国缺乏世界闻名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牌,在国际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低,这与我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符的。此外,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融合还存在研究不足的问题,同时文化艺术产业的推广工作还不到位,这不仅使得我国大量文化资源被浪费,也极大地削弱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策支持缺失。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影响重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刚刚起步,传统文化艺术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也不多,同时对企业涉足文化产业的要求过高。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完成文化艺术产业的相关规章制定。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和相关文化产业部门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以经济发展的视野来看,文化艺术产业正在逐步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并逐渐服务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也慢慢被大众接受,然而从产业的发展角度出发,各界的关注还只是停留在对其的认知层面,产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强化创新意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渊源,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的强心剂。然而我国传统艺术倘若不跟现代艺术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会导致自身的衰竭。对于传统文化与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产业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技巧,还应在形式、内容和理念层面进行创新。想要更好地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使其适应于现代产业,与艺术融合,成为一种时尚。传统文化自身并不具备适应时代的能力,我们应当将其与现代艺术产业融合,加大二者在创新领域的投入,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其不断革新。例如,西安地区唐代壁画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国的服装设计企业可以利用西安壁画群的传统文化价值,以西安壁画艺术形象的造型和色彩为装饰手段,借助现代服饰为载体,展现清丽淡雅的东方气质和韵味,使得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与现代艺术产业的结合而重焕生机。再如,我国的一些设计公司或工作室,可以利用西安地区唐代壁画的造型和色彩元素,将其运用到产品包装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得设计风格更强,民族特色更突出。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和市场定位。产业管理部门还应当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优势来推广传统文化艺术产业。首先,在广大群众中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加强群众对现代艺术产业的认知,强化对二者融合的认同感;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产业结合的支持政策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启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其次,积极对外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加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使更多国际友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品,以达到凸显产品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目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产业发展还需要加强特色品牌的建设,形成品牌效益,继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和现代艺术产业紧密结合,就要开发那些兼具历史价值和产业化条件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再包装,设计精品文化产业发展路线,逐步构建一、二线品牌梯队。

完善管理机制,支持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现代艺术产业的发展。政府作为传统文化和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关键,应当主动积极投入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促进工作。首先,政府应当完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带动文化艺术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艺术项目给于特殊照顾,使优质传统文化艺术的产业化顺利完成。再次,政府还应当合理利用各地不同的文化资源,发展对应产业,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研究机构,负责各地文化艺术交流、建立市场监督机制。最后,对知识产权进行深度维护,优化管理手段,推广市场化发展。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前提下,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研制和开发延伸产品。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①宋瑞波:《基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山东区域特色动漫设计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第9期。

第6篇: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关键词:茌平;剪纸艺术;产业化;品牌意识;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25-2

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艺术文化的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大量的民间剪纸作品,用独特的造型手法和审美观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茌平剪纸以其豪放、朴拙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自成一派。既具有本土历史的积淀,又具有东西南北不同风格的融会贯通。茌平剪纸曾多次参加省市和国家民间美术展览,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山东省美术馆等收藏。1993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9年茌平剪纸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在保护和发扬茌平剪纸艺术的同时,如何顺应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优胜劣汰法则,在信息化社会利用新的资源优势开发出自己的一片新领域?我认为应该茌平剪纸艺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不断探索它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走自我保护、良性发展的路子,才能使茌平剪纸艺术迸发强劲的生命力和活力。

一、政府需强化推动产业化政策

为了继承和发展茌平民间剪纸艺术,茌平县文化馆分别于1984年和2002年做了两次剪纸艺术普查。通过普查、摸底和重点访问,县文化馆了解掌握了遍及全县各乡村的剪纸老人和剪纸技艺较为娴熟的剪纸作者。她们虽已多年未展剪技,但仍能顺手剪出传统的剪纸花型。她们的技艺得益于前辈,不少剪纸精品正是通过她们的手流传至今,代代传承地运用剪纸艺术的语言塑造形象,以表达她们的理想和情愫。在两次普查对比中也发现存在的问题。首先,从事剪纸的人群明显“缩水”。茌平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随着很多剪纸老人相继辞世,加之经济利益的驱动,年轻人不愿意学,农村的剪纸生态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次,能手大幅度减少,很多上年纪的剪纸能手感叹:“眼花了,手拙了。”第三,新人很少去学,老人的技艺传承不下去。2004年,保护茌平剪纸艺术的传承从自发的文化行为转变为有组织的政府行为,茌平县政府开始有意识地保护剪纸艺术,从普遍保护向重点作者转移。以举办“剪纸展览”、“剪纸艺术能手交流会”、“现场剪纸艺术展示”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发现民间的剪纸能手,通过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促进了茌平县剪纸队伍的发展和壮大。政府对茌平民间剪纸的挖掘整理工作非常重视,多次组织进行摸底查访并举办各类展览宣传,加强了茌平剪纸的普及和推广。茌平县政府、文化局出台并执行着宽松和谐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是的茌平剪纸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尤其是为形成文化的产业化,该县注册了“茌平剪纸”文化商标,组建其剪纸民间协会,并邀请民间艺术家义务为全县43所中小学开起民俗艺术课、在14个乡镇党校办起“培训班”,为茌平剪纸产业规模化发展做了一定的准备。剪纸艺术本身虽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是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推动。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首先剪纸创作人员众多,作品精湛,但缺乏各个部门的配合和支撑环境,导致创作者时时感到疲劳、压抑,最终不愿创作新作品,更谈不上产业化发展。其次,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规模化的经营、人员分散,仅仅限于小作坊形式,无法达到产业化所需的规模化和精细化。针对茌平剪纸艺术的下一步发展,政府需强化推动产业化政策,做些更加深入具体的工作,比如建立剪纸艺人个人信息数据库和民间艺术中心等,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把剪纸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推广开来。

二、积极探索将艺术化转化为产业化发展路线

茌平县政府把握住市场发展的方向,能够紧密将民间剪纸作品与市场相结合,积极探索开拓市场,利用旅游资源、文化节、展会等平台将剪纸艺术与旅游产品、礼品相结合拓展了剪纸作品的生存空间,实现了一定的市场利润,为剪纸艺术的生存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在其产业化剪纸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小作坊式的个体企业过多,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大企业,这使得剪纸产业化在规模上无法上档次。从2009年初起,茌平县先后拿出500万元“文化创业基金”,开出“零税费、廉租房”系列优惠政策,帮助剪纸等十多种门类的313名民间艺人进城开店。尽管政府部门对剪纸艺术的发展出台了宽松的政策但仍处于宏观角度,茌平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还应继续积极探索将艺术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路,加快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这就需要将剪纸产业做大做强,汇溪流为海洋,吸纳各方民间剪纸艺术人才,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剪纸艺术发展企业,实行股份制经营,单独核算,自主经营,制定明确细致的企业组织制度。按市场的要求在剪纸作品研发、生产、包装设计、宣传、质量控制、销售几方面大做文章,使茌平剪纸逐步由民间艺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其次,没有形成一支产、销结合紧密联系市场的团体,没有产业链。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因其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在实施过程中创作者或称研发者事实上也就是生产者,有时候还要承担剪纸的宣传和销售角色。由于研发者承担的工作任务较为繁冗而无暇专心创作。因此,茌平剪纸艺术要进行产业化发展,就必须要建立有规模的公司企业并完善组织和管理制度,这样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才会加快。

三、缺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剪纸艺术产业化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艺的专门人才,包括剪纸创作者、剪纸制作者、剪纸包装的设计者以及剪纸管理者和剪纸销售人才等。因此是否拥有“人才”是剪纸艺术进行产业化的关键和最重要的资源。经调查,茌平县在实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成立了研发团队,创建了培训学校,但仅限于对已有的剪纸内容的复制或对照片的复制,完全没有达到产业化所要求的创新型研发;培养学生知识要求如何使用电脑软件,如photoshop、如何刻制,如何装订、如何装裱,却没有培养学生如何创作、如何设计、如何宣传、如何销售、如何管理。由于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不能为他们创造宽松更和谐的创作环境,致使剪纸创作人才的大量流失,更谈不上引进人才。有些创作人才往往因为得不到重视,于是只能限于家庭式和作坊式,形成了自给自足或自产自销的局面。茌平剪纸艺术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扭转当前局面,首先整合茌平剪纸人才资源,第二重视剪纸专家、剪纸创作者、剪纸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第三与高校联合培养剪纸创作人才,挖掘研究开发人才,第四适当从省外引进经验丰富、业务精通的管理销售人才,以增加剪纸创作人才资源的储备。

四、现有剪纸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一定的顾客在一定的地区、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市场营销环境和一定的市场营销方案下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剪纸作为商品要进入市场,就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纵观茌平剪纸市场不难发现剪纸产品销售过于分散,规模较小,以家庭为单位的销售地较为偏僻,同时具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很难找到剪纸的销售地;其次就是创新性、时代性、时尚型剪纸作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大多剪纸作品仍限于传统图案和历史传说故事的复制,如“团花”、“红楼梦”等,但随着人们对时尚个性化风潮的追求,这些古老的剪纸样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购买欲望,这就需要剪纸艺术必须进行创新性改变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再次,产品较为单一,在旅游产品、生活用品、礼品之外,与其他行业结合开发的产品不多。笔者认为,茌平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坚持“剪纸来源于民间,应用于民间”的宗旨,去开发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普通剪纸产品之外,还要开发一批高档次的精品,研制开发世界经典名著系列产品以及欣赏和收藏价值为一体的艺术珍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标准、高档次产品的批量需求。同时在线有工艺基础上,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包装系列化,努力扩大再生产。同时打造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提高剪纸艺术产业化研究和市场研究,研发实用和收藏价值为一体的艺术珍品,精益求精,引领时尚,覆盖各个消费档次。在生产和销售领域要找准目标,找准市场定位。按照艺术市场的分类层次,分别做好高、中、低三个市场的服务人群和目标。要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生产――流通――消费系统、价值品鉴系统、传播推广系统、生产团队和销售团队,形成产业链,使茌平剪纸艺术走出农村,探索城市化生存道路。

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经济资源。在全球文化多样性快速消亡、存量锐减,而经济资源进一步趋紧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更为凸显。我国拥有丰富的“非遗”,保护“ 非遗”的知识产权,实现其经济价值,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各项事业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门类,其作品也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但现阶段剪纸创作者的作品投放市场,马上就有一样的作品出现。创作者虽然认为不妥,但不懂得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这就造成剪纸艺术市场的混乱,收藏者最终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创者,同时剪纸原创者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此类现象随处可见,侵权行为的频频出现使部分剪纸创作者不愿再去创作新作品,或创作的新作品不敢投放市场。尽管有部分作者已经开始关注知识产权被侵权的问题,这也实属难得,但也限制了作品的销售。因此,要扭转剪纸市场的混乱局面,就应该加强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和实践,对其研发团队进行不定期的知识产权培训,让大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著作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这对于茌平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繁荣剪纸艺术市场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茌平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依然任重道远,未来发展之路仍然比较漫长和曲折。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开发新的产品,开创新的模式,仍然是摆在广大剪纸艺术爱好者和工作者前面的一道难题。

参考文献:

[1]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书文、尹作升.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J].社会科学研究,2004,(03).

[3]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2008,(01).

[4]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5]陈竟等.中国民间剪纸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管育鹰.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第7篇: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关键词: 苏州 文化创意产业 苏式艺术设计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国家统计局和2006年8月5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范围或创意工业概念都做出了界定。相关资料可根据需要进行有效检索并查阅,在此不再赘述。我国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是台湾。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应做出如下概括:依靠个人的知识、技能、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依据学理和我国实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应是:文化产业、设计产业、体验产业、旅游业的总和。

苏式艺术设计指图形、符号、文字、色彩等构成元素融和本土文化而具有浓郁的苏州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通过各种设计技法和不同设计视角展现苏州的自然地貌、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经济建设和城市变迁。能把握苏城的时代脉络,体现当地人的精神需求和传递当下的审美观念的此类设计主要包含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等。

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密切。从艺术设计角度理解,“文化”是艺术设计的精神载体,“创意”是艺术设计的形式需求,而“产业”则是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艺术设计对于产品走向市场、创造产品附加值及文化建设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是艺术设计文化和商品生产的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为艺术设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

自2000年开始,苏州市创意产业普遍形成了政府政策扶持、建设硬件设施、提供配套服务吸引企业投资,企业积极主动投资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不约而同地建设了自己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时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公布的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苏州的发展概况为:企业数量有14733个,就业人数有253211人,资产总额为3560.40亿元,营业收入为936.90亿元。根据“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2011年10月份公布的苏州市文化产业资源库项目统计出的数据为:已建成项目有22个,建设中的项目有53个,规划建设项目有19个。其中苏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有胥江一号文化创意园和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两项。

苏州文化产业在于发展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位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等六项新兴产业,并以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与动漫游戏产业为核心产业。目前苏州市内的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区有四十多个创意产业园,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新区、吴中区、平江区、太仓与昆山。各区域有着不同的创意定位,其中吴中区和平江区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产业,其余则多为动漫、创意或工业设计等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且动漫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11月26日,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揭牌成立。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是由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文化创意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市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社会法人组织,它是政府同文化创意产业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联合会将以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组织形式,更广泛地凝聚创意人才、推动项目建设、形成规模效应,不断提高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苏州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经营和服务水平,促进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视觉形象塑造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品牌策略、形象定位和设计策略三个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元素可从苏州当地文化特色中延伸,了解相关设计作品的背景、形态、特色等,以整合性的思路拟定品牌策略。在设计执行时需要有鲜明的色彩意象和设计风格的定位。在后期制作选材或者形象定位时同时考虑实用与审美及市场推广的价值。

艺术设计类别庞杂,有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等。鉴于文章篇幅限制,在阐述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时以广告设计中的海报设计为例进行扼要说明。海报一般可分为商业海报、文化海报、公益海报、政治海报等,《苏州印象》海报属于文化海报范畴,文化海报和其他类型的海报一样都是图形、符号、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分解与重组,不同之处它以传播特定城市文化为核心。

在借鉴国内主题海报设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苏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雄厚的商业经济条件等为《苏州印象》海报设计展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主题海报设计展,举办伊始便吸引了国内外设计者的广泛响应,目的是用海报设计形式宣传苏州的城市形象。《苏州印象》海报设计是融和苏州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典范,对宣传苏州、引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等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视觉元素的运用和创意方面着重表现江南水乡、风景园林、名胜古迹、古镇民居、工艺美术、现代都市等苏州特色文化。在表现技法上除了海报设计应当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图形设计的单体元素、多重元素、类似联想、元素替代和正负形的基本方式外,还将国画创作的传统技法及数码特效的现代美感或独立呈现,或交融阐释。曲、静、空的意境,淡、儒、素的雅境,自然与人类、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统一等将苏州的城市文化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苏州印象》的主题形式随着城市的变迁得到不断地拓展,《苏州印象》已成为一种诠释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文化载体。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苏式艺术设计的创新之路

苏州市建设“文化强市”共有六大举措,分别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对外交流等六大工程。艺术设计的宣传形式无疑在六大工程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适应当代全球城市竞争的重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苏州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是优化苏州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苏州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国际化提升的重要历史时期,应当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有苏州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构建优良的政策环境,深化苏州文化体制改革,加强苏州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包装等工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产业化程度、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文化企业的产业集群能力。充分开发、利用、保护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和苏式艺术设计行业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和储备创新人才。真正让世界了解苏州,让苏州走向世界。

五、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共同发展,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并强调培养艺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氛围,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苏式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壮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世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J].黑龙江史志,2008(11).

[2]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第8篇: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下面就根据某科技学院的美术系教学改革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先阐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然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员一些借鉴。

 

对于高职艺术院校而言,其中的设计教育已经是该校的教育的特点,不仅只注重理论教学,同时也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从而培养出拥有竞争力的行业人才下面就以“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基础,对当期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对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内容的分析

 

(一)对艺术素养进行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也非常繁荣,为了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就应该重视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注意到这一点,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应该针对高职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培养艺术素养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员。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

 

业内人士都非常清楚,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中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然后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教案的理解,再加上在实践教学中的个人感悟和启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课程安排和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基础学习,这样学生就拥有了艺术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在不断的学习和沉淀中,准确掌握设计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另一方面,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对行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对工作室教学的分析

 

工作室教学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实践,借助学校的工作室进行专业课程的仿真模拟练习,除此之外,也可以进行真实项目的操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次模拟练习自我制定计划,然后进行本专业设计内容的实训,在实践操作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化产业职业情境,同时还可以真实的体验到工作状态,为以后的真正步入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四)有效进行校企合作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发展趋势,学校可以提供教学场地和学生,而企业可以提供岗位,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派遣工作人员到学习进行讲座或授课,授课内容和企业的实践岗位内容完全一致,缩短学习和岗位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有条件地去体验真实职场环境,了解和参与实际个案设计操作的整个过程。这种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四点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有效进行了落实。

 

二、建立工作室课程系统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先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随着知识内容的不断丰富,就要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具体情况,增加学生的体验,从而在学习中萌发自我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例如在第一学年,基本上是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1],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都是针对岗位要求进行的技能知识培训。

 

例如课程中的第二种,会涉及到图形创意一课,教学内容是学生需要绘制脸谱,以及进行纸杯图形创意绘画,完成这项基础的教学内容,而到了第二学年,虽然开设的课程较多,但是都是理论知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要以工作室虚拟项目为载体,在教学中让课程内容和工作任务模拟练习相互结合,培训有关的岗位技能,让学习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除此之外,针对不同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进一步强化职业工作意识,最好让学生达到工作的要求,这才是建立工作室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

 

例如进行CI的设计教学中[2],可以把学校所在地某市的城市形象CI设计作为模拟项目,教师只是指导作用,而学生是设计的主体,对整体计划自我制定,在工作室内模仿设计企业岗位分工流程,实践操作中执行定期轮岗制度,最后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完成设计任务。

 

通过这一系列的模拟工作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沟通,表达能力[3]。

 

在最后一年的教学工作中,这些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通过“四位一体”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都已经储备了非常全面而完善的设计知识,在步入岗位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设计技能和行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学成果可以完全和企业用人岗位进行对接,不需要太长时间的过度,当学生进入企业,拿到岗位证的时候,就直接可以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生产性实训。

 

总结

 

通过以上对文化产业背景下“四位一体”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针对当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改革,各个的方法和措施有多种多样,在校外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有效结合,工作室项目教学,优化师资结构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9篇: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关键词: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17-01

一、扬州创建“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意义分析

(一)扬州创建“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优势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文人层出不穷。继八怪之后,又一批杰出的艺术家登上这个城市的文坛。目前在艺术领域非常活跃的约有80位艺术家,其中扬州本土艺术家大约有60位,从扬州走出去的艺术家有20位左右。他们所从事的艺术形式多样,涉及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摄影、影视制作等。这些艺术家无论从学识还是艺术修养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们中有的是职业画家、音乐人等等,有的则是将艺术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业余事业。但是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令人瞩目的,很多作品不仅为扬州艺术领域增添新生活力,甚至走向了全国和世界,得到了很多奖项,参加过的国内、国际展览更是不计其数。

(二)扬州创建“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给扬州带来的机遇和意义

扬州“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扬州人民的心灵、艺术感、创造力等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它的独特性也会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创意产业园区,有利于培育扬州艺术创新活力的土壤,目前扬州正在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意产业,整合发展漆器、玉器、玩具等创意产业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整体艺术创意的氛围。

从扬州古城旅游的角度来说,“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实际上就是以创意产业园区为旅游目的地,依托园区企业开展的活动,以及园区创意企业所营造的创意工作氛围,来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扬州是我们著名的现代都市更是历史文化名城,从这一特点出发的话,扬州应该冲破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问题的传统认识和狭隘理解,拓展扬州发展旅游业的视野。建立“艺术家创意产业区”会使扬州旅游产业由原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向文化旅游转变,最终逐渐成为多层次的旅游结构。相信如果建立了扬州古城“艺术家创意产业区”在未来一定是扬州古城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给古老的扬州城的旅游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扬州市的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有利于古城产业结构的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强劲动力。“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将有力改变目前 “处处三把刀、遍地旅游品”的初级产业模式,为古城的长远发展提供新鲜活力。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必定带动区内其它相关创意产业和服务产业的发展,包括文化沙龙、茶吧、画廊、艺术家旅社,以及适合演艺的广场中心等。因为一个成型的艺术园区自身就具备很多的关注点,不仅可以吸引普通群众的参观,还可以吸引很多不同文化的海外人士来参观。

有利于老建筑、老厂房的充分利用: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产业建筑是扬州古城历史发展的见证,构成城市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这类建筑有很多处于闲置或不合理的使用状态。在客栈、商铺、餐馆日渐饱和的状态下,“艺术家创意产业区”将为这些老建筑提供新的再利用方式,这样改造后的艺术区,大多身处在闹市,不仅带有现展的气息,更拥有古城的印记。发展开发老建筑和老厂房是保存扬州城市风貌特色和历史遗存建筑的新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历史文化和旧产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而且对老建筑的艺术史料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结语

“艺术家创意产业园区”可以为艺术家的交流提供最大的平台,包括吸引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入驻、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的艺术家沙龙等。同时,“八怪文化”曾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巅峰,标志着不断打破窠臼、锐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在国内影响力具有巨大号召力,是全国艺术家所向往的精神图腾。

古有掀起扬州文化盛事的“虹桥修契”,今有扬州“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扬州有着众多才华横溢、创作活跃的艺术家。如果给他们一个舞台、一束灯光,他们必将为扬州文化大市的建设增添一道亮丽风采!扬州的“艺术家创意产业区”将会吸引国内外所有关注于现代文化艺术的人和机构的目光,会打造出一张展示扬州文化事业发展的国际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