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资源共享合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煤矿;资源整合;思想政治;作用
一、紧密结合形势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应对当前严峻形势,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资源整合煤矿面临的困难,帮助职工准确理解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舞职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一要加强形势分析,坚定应对信心。大力加强应对严峻形势下的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深刻认识严峻形势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应对严峻形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在资源整合煤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资源整合煤矿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希望,从而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趋势,坚定挑战严峻形势的信心和信念,增强应对严峻形势的紧迫感、自信心和承受能力。
二要加强机遇意识,逆势寻求发展。切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面对危机,“危”中有“机”。资源整合煤矿要随“机”而安,不能惶惶不可终日;要借“机”而为,根据目前的形势果断做出决策;要寻“机”而上,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发展,做到难中求进,转危为安。特别是要紧密结合资源整合煤矿实际,认真分析严峻形势的深度广度和危害程度到底怎样,即不麻木也不坐等,更不能恐惧,始终做到积极应对。要加强内部管理,降低企业成本;加强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等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教育,坚定加快资源整合煤矿发展的信心。
三要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应对挑战抓机遇,稳中求进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凝聚各战线、各部门力量和优势,把当前面临的困难,向职工讲清、讲透,把蕴藏的机遇,也向职工讲明、讲细,达到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目的,形成坚决战胜困难的巨大合力,变压力为动力,视挑战为机遇,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确保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二、实现有机结合 促进安全发展
一要狠抓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建立矿、井、区队、班组四级隐患排查制度,要求职工上班前先排查隐患,能当班处理的立即处理,不能当班处理的要及时向队里汇报,以此类推逐级汇报,从班组到区队,从井到矿,层层把关,查隐患一级比一级深入,让隐患无处藏身,安全检查部门每天深入基层查隐患,并对隐患排查整改进行跟踪,形成了隐患整改的闭合链条。
二要严格成本控制。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三重一大”就是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必须经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严格资金预算管理,加大资金稽查力度,强化指标考核,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全矿上下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在年初核定指标的基础上一律压减10%,其中“四项费用”压减20%,并加强监管力度,做到日清月结,奖罚兑现。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控制货币资金支付,加大应收款项清理力度,加速存货周转,减少资金占用量。
三要深挖内在潜力。要把各项经营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责任到部门、到区队、到班组、到个人,通过严格细致的考核,使职工牢固树立成本意识,自觉节支降耗,自觉回收材料。为了调动职工修旧利废的积极性,对基层单位超额完成下达指标的给予奖励,未完成的进行处罚。
三、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矿区
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功能,就是妥善化解矛盾,为职工办实事的本领。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创建和谐稳定有利于资源整合煤矿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要尊重主体地位,关注关心民生。在资源整合煤矿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职工需求无小事,职工困难无小事,职工生活无小事”的原则,注重从职工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尊重职工主体地位,保障职工各项利益,真心实意为职工解难题、办实事,转变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办事。既要对于职工的思想情绪、情感、意愿给予关心照顾;又要对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认真研究,加以解决;还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的根本利益。
二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团队精神。一是要大力培育共同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谐理念,强化形势任务教育,使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全面深化道德教育。开展“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服务职工、奉献社会”职业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三和”行动,开展“诚信经营、诚意服务”活动,弘扬平等、沟通、支持、协作的团队精神,培育尊重、理解、信任、包容的人际关系,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要积极弘扬感恩文化。大力倡导“感恩、善念、包容、快乐”理念,实施“关爱职工行动”,开展“企业感恩职工,职工感恩企业,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感恩”主题实践系列活动,不断凝聚团队精神。
总之,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要积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真心实意的将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与解决职工的心理、工作生活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应对严峻形势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资源整合煤矿的思想政治工作,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给予职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断创新,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崔兴广《浅谈煤矿党支部发挥“安全堡垒”作用》《辽源日报》
[2]杜联成《如何做好煤矿企业党支部书记工作》
[3]江吉龙《开展煤矿企业党支部工作的认识》《六盘水日报》
[关键词]科技资源共享;知识产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浪潮在全世界的兴起,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共享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国《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把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随后,全国科技系统广泛开展了科技资源共享建设。
目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以及企业或机构采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应用过程的不平衡性,使得信息不能获得有效共享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虽然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统一的思想认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存在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缺乏系统的梳理,信息资源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造成资源不能共享。可以说,要实现异构平台、跨平台的信息公平而有效利用,就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二、科技资源共享应用及其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现状
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硬、软件要素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科学实验数据和科技人才、科技服务等。
科技资源的共享就是公开并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科学高效使用和管理,不断开创新的资源,使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我认为,科技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硬件资源(即物理资源)的共享,包括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等的共享;二是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包括文献、图书、资料、科学数据等的共享;三是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四是科技服务资源的共享,例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战略决策服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
从总体来看,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了对科学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制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和保障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在立法与司法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以来,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标准规范等,但还未出台科技共享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规定。
三、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实证调查
由成都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我们开展了科技资源共享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现状的问卷调查活动。共计收回11家单位的调查问卷。我们通过广泛了解国内外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实地走访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证调查研讨。
1. 调查问卷情况的分析
从调查的11家单位可以看出,目前成都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主要领域有生物制药、信息软件、机械电子、食品产业。科技资源主要是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验基地,其次是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环境,最后是软件技术平台。参与调查的单位中有55%的单位经常进行科技资源共享;有45%的单位曾参与资源共享应用,且较少进行。参与调查的单位中,曾发生3件以上知识产权纠纷的单位只占9%;其余91%的单位不曾发生知识产权纠纷。这说明,在知识产权应用中,目前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率较低,且一旦发生,该单位可能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调查中,选择共享各方强调需要政府做的主要工作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制定科技资源共享办法的呼声最高,达到73%;其次是建立科技资源数据库(占64%);再者就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占55%).这说明目前成都科技资源共享尚处于建设初期,科技资源共享应用需要逐步进行平台与制度建设,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也正在逐步增强。
为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在应该如何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问题上,有82%的单位认为签订共享协议并做出承诺;其次是制定专门规章(55%);其次才是采取成立专门组织、第三监督、缴纳保证金等措施。
2. 被调查单位的需求与建议
有的单位要求开放并提供文献检索及图书阅览资源,使成员单位能免费共享;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资源共享应以务实为核心。
一些单位在软件测试平台、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提出了需求,建议制定科技人才流动(兼职)有关政策、开发有关科技资源共享信息查询系统。
个别单位认为,要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计划和措施,把企业培育成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
四、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中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现实特点
从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及各方面了解到的信息来看,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中还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通、共享机制、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有待改善的特点。
由于科技资源分布状况不均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共享的信息渠道因此受阻。一方面许多单位和科研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资源而不能提供共享服务;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单位和科研人员不知道该去何处共享自己所需的资源。
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在科技工作中,人的工作才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及严密的管理措施。高校的科研队伍整合状况也不容乐观,校与校之间、校内各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都不够,未形成巨大的人才优势。
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具体法规和运行机制。在我国科技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科研单位普遍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具体可操作的共享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尚待探索解决。
管理不完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共享的提供方或参与方对于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尚有待健全。科技资源共享的管理过程要有懂技术的工程人员,还应有熟悉知识产权的法律人员。我国一些企业对外合作时,经常忽略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就从手边流失了。知识产权评估系统不完备。进行科技资源共享合作时,相关费用的收取与出让的知识产权价值有关。我国企事业单位一般对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价值估算较低,对合作方出让的知识产权价值不明确,在费用问题上没有估算标准,只能以对方提出的价格为准。
五、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原则
1.促进公益与保护私权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产权法是智力成果专有权的“授权法”,通过“禁止”和“允许”两方面的详细规范,赋予信息生产者或创作者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内排除他人使用其资源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法律对人类智力创作成果的保护,如保护文化创作的版权及其邻接权、保护技术创新的专利权等,而且也包括法律对公平竞争秩序所进行的保障,如商标权、商誉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权利。从法律功能上看,知识产权法通过个体专有权利的赋予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的增长,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市场有效竞争。
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私权保护是知识产权法的基本考量,但知识产权这种私权具有很强的公共利益性质,换句话讲,知识产权法具有公共利益的目标。美国《宪法》的知识产权条款也蕴含着这一思想:“通过确保作者和发明者对其创作物和发明的有限期的保护来促进科学和有用艺术的进步”,实际上这反映了知识产权立法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这种私权,看似和公共利益有一定冲突,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类公共利益。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保护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要对共享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在法律范围内做出合理的限制,以合法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以及权利用尽原则防止知识产权滥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所以,在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促进公共利益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统一的原则,以此增进社会公共福利。
2.共享自由与保护秘密相结合的原则
科技资源共享的管理要解决许多矛盾:如公开与保密的矛盾、用户与数据拥有者及数据管理者的权益矛盾、无偿共享与有偿共享的矛盾等。对于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政策来讲,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共享与保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既然是资源共享,许多信息与资源将会公开。如何把握好共享公开与保护商业秘密、国家秘密之间的尺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坚持共享自由与保护秘密相结合,既有助于保护科技资源共享提供者的权利,又有助于保护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者、共享使用者的利益。
3. 免费共享与有偿许可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其行政手段有效配置、合理安排发明资源,因为这种资源的最佳流动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市场交易活动来实现的;另一方面,国家并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因此很难完全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资源的安排,而往往会更多地从政治利益等一些非经济因素角度进行决策,比如选择其权利人可能更多地考虑他的政治上的可信赖性,而可能忽略那些经济上具有潜在实力的企业等,由此使其决策偏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根据“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国家理应对政府资助项目产生的智力成果拥有所有权或一定程度上的支配权。现实中,政府投资开展一个研究项目,往往有着专门的目的。对于国家投资并拥有产权的发明成果,政府都有免费使用的权利。当承包商或其他许可方对政府资助产生的发明实施不利时,政府还可以强制许可。
六、结束语
以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科技资源共享中要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同时,还要注意以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体系观念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共利益。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1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况分析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的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职业教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重要部分。
高职院校是非营利单位,追求教学质量最优化,而企业是营利性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企业相互产生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各自潜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国内各职业院校大多进入职业角色时间长、教师动手能力有限的问题。高校难以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接,校企合作很难向深层次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将实际工程项目、设计项目、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起来,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机制。
2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深度的校企合作能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为专业可持续发展确立动态调整机制,使得学校教学适应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需求、技术需求与发展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为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提供实用性人才和智力支持,也能促建学校办学特色化。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人力资源,项目资源、设备资源、场所资源等,为专业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3 校企合作动力分析
推动校企合作的动力主要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利益所产生的动力和由合作产生的动力。动力来源于双方的利益驱动、发展推动力、环境诱导推动力和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需求动力。最为基本的动力包括经济利益、科研成果、社会影响等。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方向和强度。校企共同发展所产生的动力与高校教学、企业的生产及双方的技术创新相关且互相交织,需要校企双方互相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环境的诱导主要包括技术环境、资源环境和政策环境。企业技术需求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技术方向。校企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也影响校企合作的规模与速度。同时国家的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都会影响到校企双方向政府指导的方向发展。校企双方需要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通过校企合作促进规模发展,得到社会认同,实现自身价值。
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收益、文化价值、沟通交流、风险与投资等,首先产学研合作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不论是企业成果推广、高校研究开发还是学生培养都和经济收益有着联系,如何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剩余价值,如何将剩余价值进行利益分配是合作成败的关键。其次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高校和企业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差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首要目的,崇尚自由、最求真理,在学术方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而企业更加联系市场,追求产品效益、利润最大化,高校和企业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高校注重社会效益,重视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企业主要重视经济效益,如何通过合作形成协作性、共享性的合作文化是合作中考虑的重要问题。
4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策略
通过对行业对职业技能人才需求、项目需求进行深度调研,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进行分析研究,在“ 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下校企共同进行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合作运行机制、合作管理机制、合作保障机制、合作反馈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校企深入合作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项目资源等资源共享。
4.1 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选择合作对象、选择合作项目十分重要,校企通过资源整合,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成果收益共享。促进知识、技术创新。校企资源投入的质与量是校企双方话语权的重要依据,产学研合作企业的选择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选择合作伙伴是要资源互补、文化相融、战略协同,资源互补性越强,合作效果越好,技术力量需要能相互利用、匹配。同时校企双方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时,才能合作更紧密更成功。合作风险和成本是产学研伙伴选择的考虑因素,对合作伙伴的合作成本和风险的合理评估并最小化有利于最总合作收益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应选择信任度高的企业,双方的了解与信任能加快交流,降低风险。
4.2 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机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管理机制
建立包括专家咨询、培训、实训教学、技术服务等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产学研知识、技术、成果转移机制是否完善是影响合作的重要方面,知识转移是指受控环境中进行的知识由拥有者到接受者的传播,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创新知识转移是指发生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从合作一方到另一方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转移,主要指企业的知识运用和高校的知识创造。通过知识转移可以提升增强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在高校和企业中动态流动,将知识产业化。
4.3 校深度融合,实现人力资源、场地、设备、项目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企业通过合作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加入企业员工队伍, 利用学校资源、交通行业资源,进行科研项目研发和工程项目合作。
4.4 通过合作,校企共同建设校内设计、研发、培训基地
依托学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场所设备等资源,吸引企业投资,在校内建设具有设计能力的实训场所,为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工程设计等提供便利条件 。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科研项目,提高企业和学校的科研能力,开发工程项目的能力,提高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素质 ,促使学院和企业都得到益处 。
4.5 形成协作性、共享性产学研合作文化
通过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价值融合,校企进行联谊活动、校企共同进行企业实践、技能竞赛、互相邀请企业精英、高校教师进行专业讲座等。将课程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完成项目促进文化融合,在合作意识、市场意识、管理意识上深入交流与沟通。
5 结语
高职院校应尽快进行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选择合适的企业,通过构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产学研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形成共享性合作文化,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赵精兵,等.以就业为导向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一、互联网的企业信用体系简述
互联网的企业信用是指在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网络共享与其他企业之间通过网络互通、互联进行利益交易而产生的信誉活动的总称,一般在企业发展建设中主要分为商业信用、资金信用和商誉信用。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建设中,企业建立信用体系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保证了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对企业客户的信息数据库、客户信息的获取以及对客户信息的有效披露进行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建立信用体系对其获取客户的可靠信息提供了保障,同时,能够确保企业和客户之间相互的对称活动。
二、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源共享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信息资源互通、互联的企业信用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在大数据技术下能够从商业运作模式、企业经营模式以及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与客户之间信用的沟通,加大客户对企业利益往来的信任,从而确定交易关系,实现企业与客户的互利共赢。
(一)全新商业运作模式客观要求
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全球化的资源共享发展,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得全球的业务资源共享往来变得更加便利,而随之带来的传统的销售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企业和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显现,如何控制因电子商务而带来的企业风险,企业就必须对客户的信用互联、互通程度加以确定,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在销售中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客户的信用情况做出科学的判定,但是,对于客户的信息资源的搜集和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而传统的人工搜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下,使得企业对信用体系的建设更为重视。
(二)全新企业经营模式内在要求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封闭式经营已经成为过去时,而企业联盟在企业发展中一以全新企业经营模式逐渐显现出来,企业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下创建企业信用体系,以其作为企业之间能够密切合作的重要保证,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得客户在业务往来中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同时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并为企业发展带了更多的潜在客户,保证了客户队伍在发展中的可信度。
(三)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应题之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任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逐渐出现了分离,这就使得互联网环境下信用体系的资源共享建设逐渐面临巨大挑战,在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将计算机网络作为企业资源的互联、互通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具有核心性的网络平台。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要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安全的网络管理体系,而其中所包含的信用管理体系越来越体现出在企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环境下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需要通过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企业信息评估系统,通过对工作的逐渐完善来创建企业信用体系,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快速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互联、互通信用管理系统,就必须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升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出发点。
(一)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中建立信用体系,有必要建设完善的信用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和开展互联、互通的网络信用管理工作来发挥工作人员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实质作用,并将信用责任落实到个人。在企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将人员组织结构划分为矩阵式、职能型、事业部以及混合式的组织结构,但是部门之间也大多缺乏相应的信用体系。因此,如何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的信用关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可以根据互联网的资源开放性原则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并通过职能关系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紧密的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企业信用体系的有效开展,全面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二)完善信息评估系统
第一,对资源共享之间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例如可以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构、行业的盈利性,、行业的周期性以及行业的成熟性作为企业对行业当前发展状况的评估,并通过行业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第二,对资源共享之间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例如通过对企业的市场分析、产品分析、风险分析、技术创新性分析、经营策略分析以及企业的信用记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综合分析之后考虑如何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第三,对资源共享之间的管理状况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其管理状况做出明确的信用评价分析。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 职教园区条件下职业教育集中办学模式的核心价值是教育资源共享,目前职教园区的最大问题是教育资源共享的深化和完善。职教园区集中办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少总体规划,资源浪费严重;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淡薄,教学资源共享内容单一,共享层次较低;内涵建设不够;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学校间差异性阻碍教育资源共享等。优化职教园区集中办学模式的策略有: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模式;建立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保障体系;实行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建立教育资源技术规范;丰富共享内容,提高共享层次;树立“共享”意识,增加内动力等。
[
关键词] 职教园区;集中办学模式;资源共享;职业教育;教育规划;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0-0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101?03
[收稿日期] 2015-01-13;[修回日期] 2015-03-28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教园区条件下广西北部湾职业教育集中办学模式研究”(2013C260)
[作者简介] 刘幸福(1972-),男,辽宁抚顺人,广西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企业文化,职业教育
职教园区条件下集中办学模式是把一定范围内的职业学校整合到职教中心内办学,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职教园区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方便学校之间各种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资源共享是职教园区的核心价值
(一)职教园区可共享资源类型
职教园区可共享的资源可分为有形的资源、无形的资源和混合型资源。混合型资源是指有形资源内还蕴含着无形资源,即同一资源兼具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特征。
1. 有形资源
职教园区可共享的有形资源主要包括场地和公共设备设施资源。场地主要包括园区内的运动场、道路、花草树木、各教学场所、实训场所等。设备设施资源主要包括职教园区各场所内的体育器材、实训设备等。
2. 无形资源
职教园区可共享的无形资源主要包括文化资源、信息资源、课程资源等。课程资源主要指职教园区内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等。信息资源主要指电子阅览室、职教园区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资源库、教师备课资源库、光盘检索数据库等。文化资源主要指职教园区内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
3. 综合资源
职教园区可共享的综合资源主要是教师资源和管理资源,教师资源既是有形的人,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硬指标,也是无形资产,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是无形财富。管理资源指的是园区管理者的综合管理能力,园区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也直接影响整个园区的发展。从内部资源共享与外部资源共享两个维度,有形资源共享、无形资源共享和综合资源共享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可将职教园区资源共享进行详细分类(见表1)。
(二)学校间软件资源共享和综合资源共享是资源共享的重点
职教园区内的有形资源共享比较容易实现,多所学校集中到职教中心办学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场地的共享,至于实训设备的共享也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学校间软件资源共享和综合资源共享是资源共享的难点也是重点,由于职业学校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授课来实施,也就导致教师和课程资源的共享成了职教园区各校间软件资源共享和综合资源共享的集中体现和落脚点,而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课程效果的好坏目前还是需要用学习成绩来衡量,职业学校的课程需要教师来教授。因此,职教园区校际间课程资源和综合资源的共享也必然要以“成绩互认”为前提,以师资共享为保障。由此可知,职教园区校际间软件资源和综合资源共享的过程主要是以“成绩互认”为前提,以师资共享为保障的资源共享过程。
二、职教园区条件下集中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规划不科学,后期无规划,资源浪费严重
职教育园区前期规划脱离实际,建设规模过大,土地资源浪费,存在“空壳化”的隐患[1]。多数职教园区未能实现满负荷运营,绝大多数园区在校生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极个别的职教中心园区学生还不到设计要求的五分之一。不饱和运转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建筑空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前期的规划不科学源于对生源情况预测的不准确和好大喜功,后期的无规划源于园区管理水平和学校教学水平较低。由于管理水平低、建设无规划造成无谓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教学水平低造成大量实习实训设备闲置。个别职教中心利用国家扶持政策,盲目上项目要资金花巨资购进大量实训设备或实验器材,当设备和器材到位后却闲置在那里。也有一些职教中心建设实训基地时没有规划,致使刚建好没多久的实训大棚几乎还没正式使用,又建了另外一个类似的实训大棚。职教园区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水平较低导致的后期建设无规划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其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对职教园区的监管力度不够和个别管理者脱离群众独断专行。
(二)资源共享层次较低内容单一
目前,多数职教育园区教育资源的共享还处于资源共享的初级阶段,局限于体育、娱乐和生活设施以及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共享。对于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和师资等的共享还较少。职教园区共享层次较低内容比较单一的原因与教育资源的属性以及学校的观念有关。硬件设施的共享比较容易实现,而软件却比较难以共享。同时,园区内各学校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导致教学资源共享不顺畅的原因。
(三)职教园区内涵建设不够
各地职教园区多数是政府出巨资建设而成,园区内的硬件设施都比较完善,但是政府的巨额投入无法直接改变园区的文化氛围和促进园区各校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同时,政府对于园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软实力问题只能是提出一些指导意见,而真正地实施还要园区内各个学校的长期努力。比如,对于如何推进园区文化建设,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建立开放教学平台,如何保障顶岗实习的有效进行以及如何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等。
(四)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淡薄
职教园区内各学校虽然同处于一片区域,但是每个学校管理模式相对封闭,条块分割办学现象明显,形成“各自为政”局面,其办学活动仅限于本校范围内,在教学资源管理,师资建设上沿袭单一的封闭管理模式,同一职教园区内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较少,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2]。同时,职教园区内的职业院校是具有自身利益倾向的独立个体,园区内一些学校领导对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不强,一些学校虽然掌握大量优质教学、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但是其教育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把资源视为部门所有,宁肯浪费,不愿与其他学校进行共享,因此职教园区的职业院校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文化再生和移植的过程。
(五)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管理
职教园区是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区域。通过访谈得知,职教园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很大程度上依靠每个职业学校自发去沟通和共享。但是,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职业学校去实现资源共享是不现实的,必须建立一个专业、有效的管理机构,统一调配教育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六)学校间差异性阻碍教育资源共享
职教园区建设的初衷是实现职教教育规模化发展,提高职教园区发展的效益。职教园区的建设必然出现园区内各职业学校在发展层次、学生的综合水平、以及教育资源占有量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职教园区,发展层次较低和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职业学校亟待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得到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实质性利益,其实现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意愿较强烈[3]。但是,那些掌握优质教育资源、办学层次较高的职业学校难以从园区教育资源共享中得到实质性的利益,不经过教育资源共享也可以得到发展,其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不高。这种学校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实际利益的冲突,学校参与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受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水平的提高。
三、优化职教园区条件集中办学模式的措施
(一)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职教园区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可以从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主体、职教园区管理机制等方面着手。在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主体方面,要强化政府在资源共享方面的主导地位,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建立资源共享评估体系,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平衡资源共享主体利益,建立职业学校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园区资源共享局面。在教育资源管理体制上,妥善处理好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的利益关系,各学校自身收益是影响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4]。在共享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上走多元化的投资建设道路,在政府协调下,建立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共同享用的设施,投资主体协商经营方式,实施多元化投资方案能够减少资源投入资金分摊难的问题。在职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操作中,完善职教园区管理机构的协调管理职能,建立具有权威性的、专门的管理机构,由各职业学校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定期协商,制定,协调、评价资源共享方案。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的具体措施有:
1.构建优质师资互聘工作机制
师资问题是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性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的优劣是决定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5]。园区内的学校间的师资共享意义重大,建立园区内各校之间师资互聘制度是解决师资匮乏问题的重要手段。
2. 构建第二专业互选机制
园区内各校第二专业互选制度的完善可以提升园区内学校的整体教学实力,学生进入园区就读后相当于上了一所综合性学校,专业选择更宽就业面也会更广阔。
3. 建设网上园区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
互联网的发展使资源的共享更加方便了,很多学校都在建设精品课和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精品课、公共教案等教学资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价值。园区应当开发一个园区所有学校共建共享的大型教学资源库,完善网络教学系统,使得园区所有师生可以共享教学成果。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
(二)采用多种方式优化校际间课程资源的共享
职教园区校际间课程资源共享方式很多,例如:采用引入他校优质课程资源供本校使用的方式(通过有偿转让方式);采用校际间共同建设、共同使用课程资源的方式;采用学生跨校选修课程的方式等等。由于职业院校间空间距离的邻近性为课程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学生跨校选修课程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学生跨校选修课程应该成为职教园区校际间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方式。
课程资源的主要共享方式见图1。
(三)建立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职教园区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是园区有效运行的基础。建立政府统筹管理下的职教园区组织架构,充分发挥职教园区管理机构的协调组织功能,保障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地共享。各职业学校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以及发展定位,实现与园区协调共同发展。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到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中来,完善“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硬件教育资源和软件教育资源共享向纵深发展[6]。建立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保障园区资源共享,提高园区资源共享质量和效率。
(四)倡导差别化竞争、错位发展和创新共享模式
竞争会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大力倡导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要鼓励学校间进行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园区内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自己的特色,学校之间错位发展提升园区的综合实力。
在开发园区资源共享的方式时,首先开发网络平台,推进教育现代化。完善各职业学校的校园网络,为校校之间文化学术交流创造便利条件,提高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质量和内涵,建立便捷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同时,创新职教园区办学机制,完善职教园区课程跨校互选体系,提高课程资源共享率;建立互聘教师制度,实现园区优质师资互动,让教师成为园区教学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开放图书馆,打破图书馆封闭关卡,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扩大“一卡通”运行的范围,让学生享受更多的图书资源;互用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践与 教学共同发展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维修成本分担体系,使各利益主体达到收益与成本的平衡。
(五)树立“共享”意识,增加内动力
职教园区内各职业学校在办学水平、发展理念、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制约着职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因此职教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定位园区发展目标,树立园区内职业学校都是息息相关的办学体的意识,改变条块分割的单一管理模式。同时,各学校要摆正自己在职教园区内的位置,在保持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学校要树立“共享”意识,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协调与园区内其他职业学校的共同发展。在现代开放办学理念指导下,各职业学校打破校园封闭枷锁,实现园区学校硬件、软件资源深层次、多角度的共享,提升职教园区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魏燕.高职教育园区集群化办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J].黑河学刊,2011(6):124-127.
[2] 曹叔亮.关于高职教育园区范围经济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63-66.
[3] 向海英.论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J].世纪桥,2009(5):99-100.
[4] 张扬.职教园区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2.
[5] 朱雪波.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及对策[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2):210-211.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roup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 to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s effectively and achieve efficient management and sharing is the problem needs solving. This article takes this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designs the online integra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latform through the function framework design and technical architecture of the management platform.
关键词: 校企合作;资源数据共享;平台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haring of resource data;platform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34-02
0 引言
组建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以“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结合”为宗旨的行业性职教集团不仅学生受益,参与办学的企业也受益匪浅。省的职教集团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加强了校际合作,固化了城乡联姻,促进了盛市、县三级合作办学,也强化了校企合作,进一步固化了“订单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职教事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努力实现城乡、校际、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合作,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民营资本,推动公办职业学校改制,促进学校之间、校企之间资源有机有效地融合,形成招生、教学、就业、实训基地建设等链条,达到全面合作、校企双赢的目标,以此提升职教的综合实力。
职业教育集团网上集成教育教学平台在统一的数据规范下,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校际、校企之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业务处理流程集成到一个强大、简便、智能、安全、高效、稳定的软件平台上进行处理,使职教集团的学校成员及企业成员实时协同工作,及时在线沟通,更加高效率地完成资源共享管理、教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能鉴定、联合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就业服务等。该平台能有效解决职教集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招生、校企合作、扩大就业、订单培养、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等老大难问题,提供职教集团内部真正实现校企、校际充分融合发展的得力工具,实现“信息化促进职教集团更大发展”的目标。
1 建设总体目标
职业教育集团网上集成教育教学平台将在统一的数据规范下,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校际、校企之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业务处理流程集成到一个强大、简便、智能、安全、高效、稳定的软件平台上进行处理,使职教集团的学校成员及企业成员实时协同工作,及时在线沟通,更加高效率地完成资源共享管理、教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能鉴定、联合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就业服务等。该平台要解决职教集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招生、校企合作、扩大就业、订单培养、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等老大难问题,提供了职教集团内部真正实现校企、校际充分融合发展的得力工具,实现了“信息化促进职教集团更大发展”的目标。职业教育集团网上集成教育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实现以下目标:
①能够实现职教集团内部校际、校企合作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信息化,基于网络化B/S架构设计,将各级各类合作共享功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中;②实现校际、校企教育教学资源数据的共享与集成,实现数据“一个软件平台,一次数据录入,大家共享”;③提供大规模网上人员互动交流、自主学习、就业指导等功能;④提供强大的管理报表和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领导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支持;⑤引入Web2.0技术,增强智能化处理,提高软件的易用性,减少操作次数,使系统简便、好用;⑥采用组件式开发,保证软件系统升级与功能扩展的灵活性;⑦提供强大的安全体系,保障数据安全。
2 功能框架设计
将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校际、校企之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业务处理流程集成到一个强大、简便、智能、安全、高效、稳定的软件平台上进行处理,使职教集团的学校成员及企业成员实时协同工作,及时在线沟通,更加高效率地完成资源共享管理、教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能鉴定、联合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就业服务等。具体功能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2.1 系统管理 本模块授权给系统管理员使用,提供整个系统的权限管理、用户管理、模块管理等系统维护功能,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本模块包括组织机构、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系统基本设置、系统接口配置等基本功能,提供项目信息的维护功能,同时维护项目的统一编码,实现各系统之间项目编码的转换功能,从而真正实现数据集成。本模块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2.2 成员单位管理 具体功能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共建共享;运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41-03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WEB2.0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云计算、移动化、社交化、大数据等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可以说,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教育部还专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程度决定教育水平的质量,而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实施推进,教育领域对数字化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从曲靖市目前教育资源共享和使用的情况来看,虽然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分学校建立了教育资源中心,但由于“教育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1],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存储分散和各个系统之间不具备互操作性[2],而且学校通过购买等方式建设的教育资源形同摆设,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很多问题。能否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已成为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制约因素[3]。因此,论文主要从曲靖市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和存在问题入手,针对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难题,提出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参考。
1 曲靖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1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时至今日,曲靖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全面推行,经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都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1]。边远地区农村中学连网络基础设施都没有建设,更谈不上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了,条件较好的城区和部分地区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归纳起来,这样的共享模式是在市、县、学校等机构组织建立资源库中心,然后这些组织再把资源配送到需要资源的老师和学生那里,形成单向的共享模式。这种共享模式如图1所示,以行政区划为主体,从上到下配送。
曲靖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许多学校都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门户网站建设,初步形成数字化校园雏形,政策扶持力度和制度建设上仍相对落后。据调查,学校一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没有资金支持,国家对边远落后地区教育设施支持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发放。因此,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只能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资源共享模式。大多数学校都是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把平时积累的优质资源保存起来,交由专职人员管理,统一存储在学校的服务器上,以便老师和学生共享,这是学校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方式。
1.2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
1.2.1单向垂直的共享模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目的就是发挥资源的时效性,老师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需要时能从资源中心获得。然而,从图1的共享模式来看,虽然教师和学生可以从本校的资源中心下载一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需求,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校采取的是以购买方式或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那里获取资源的方式来建立资源库,往往容易造成共享资源内容和教学内容不一致,共享资源不能为教师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提供帮助。这种共享模式是单一的从上到下的强加式的模式,把资源的使用主体(教师、学生)和资源的提供者(企业、公司、学校)完全隔离开,两者缺乏沟通和合作,导致资源内容和教学实际脱节。一方面,教师学生确实需要大量资源但找不到适合的,另一方面,市、县和学校也花费不少资金建设资源库,但这些资源却不能满足老师和学生需求。
如何保证开发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满足教学要求的科学性、教育性、时效性和地域性,满足教师因材施教的个性化需求,缓解新形势下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瓶颈。曲靖市当前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显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信息环境下教学要发展,教育资源必然走共享之路,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在这方面加强研究,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1.2.2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不论在哪一级,资源的建设都各自为政,上下级之间和横向之间不互通,学校没有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和部门资源库建设情况,也没有对本校教师和学生做需求调研,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建立学校的中心资源库。县教育管理部门也简单地按上级要求,不对其他同级教育部门的资源建设情况和所属学校的资源建设情况以及对资源的需求做调研,按他们的理解实施资源库建设,不管有用与否。市级教育管理部门更是没有充分考虑建设资源库的价值,而是随波逐流,没有目的地建立资源库。这种方式构建的资源库没有发挥资源共享的效应。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整体规划,没有对建立资源库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价值分析,也没有指定计划如何实施,而是在数字化校园的大环境下不得不进行资源库的建设。采取购买方式建立的资源库存在如下问题: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除非信誉较高和责任心强的公司和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通用性差,各个系统实现技术不同,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兼容性差,没有统一的使用接口,不同资源库之间无法互操作,无法形成统一平台,共享度低,使用不方便[5,6],导致这些资源形成“资源孤岛”;重复建设,各部门和学校有可能购买到重复的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受知识产权保护,购买的资源是有偿服务的,商家授权使用的用户数或使用单位有限制,优质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但又要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两者是相互关联和矛盾的[5],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推进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关键问题。
1.2.3管理不合理和不科学。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方式不方便资源使用者的意见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开发者那里,对资源做相应修改。此外,当教学大纲或教材发生变化时,资源也应相应的调整,而现行的资源共享模式,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是脱节的,也无法解决资源及时更新问题[4]。这种管理缺乏政策引导、激励、督促和规范,就是单一的从上到下的管理,每个资源库自成体系,只对上级负责,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5],这种管理方式极不科学,不利于资源共享的健康发展。资源建设只有上级指挥下级如何建设而没有听取下级的建议,双方信息不对称,上级凭自己的突发奇想构建的资源根本对老师和学生不起任何作用。为了有效促进资源共享,必须改变这种格局,教育领域上下级互通信息,互相促进,共同建设资源库。
1.2.4运行机制不合理。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从社会层面上来看是节约社会资源,因此,经济效益增长是一个出发点。然而,现实往往是资源开发者想通过较少的资源获取最大利润,而资源使用者想以最小化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资源,这两者之间也是互相联系和矛盾的。现行的运行机制只把已有的资源强加给使用者,甚至有些是付费使用,而不管这些资源是否适合他们。当出现上述的矛盾时,要么让使用者付费,要么不购买,这种运行机制打击了使用者的积极性,花钱买不了想要的资源,当然没有人愿意使用共享资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保证这两者之间可持续发展。
总之,上述种种问题已严重制约曲靖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国家的发展思路是不协调的。如何在经济投入教育领域有限的条件下,利用当前数字校园环境构建行之有效的模式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共享模式
根据曲靖市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要按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共建共享的模式进行。长期来看,资源建设要具有前瞻性,既考虑各地区、各学校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又要兼顾以统一方式建设的资源库具有扩展性,所以要从长计议,彻底规划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蓝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布实施,建设过程中用户也可以是开发者,形成共建共享模式。利用现有数字校园环境和规避前述问题得到构建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中,资源库的存储还是原来的市、县、学校三级模式分布式存储,现在这三级存储之间是互联的,不是以前的从上到下的单向方式。而且这三种级别的资源库都集中在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中索引,所以用户只需访问统一地址就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样不论哪儿的用户,使用的是同一个平台,该平台好像专门为自己服务一样。
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屏蔽了系统的差异性,用户使用的是统一界面,资源的存储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用户不管资源存在哪一级服务器,也不管如何存储,只关心使用。任何地区的用户可按相关学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把自己的资源按相关标准形成后上传到服务器即可。实质上,资源还是按三级模式存储,但对用户来说,就好像一个庞大的服务器,而不知它在哪里,除此之外,用户所有的操作都在该平台上完成。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也是通过该平台和资源开发者联系的,把按用户意见修改完善的资源进行更新,各级管理人员和学校用户在统一平台上操作,所有的操作结果都通过该平台显示。
用户、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人、学校负责人都使用相同平台进行资源查询、上传、更新和下载,系统自动进行资源和其他数据的信息流转,对所有用户而言,面对的只是一个应用系统,从应用角度来说,资源共享简单易用。人人都可使用,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建设,形成了共建共享模式。
3 结语
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号召而势必建设的项目。科学合理地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和已有数字校园基础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和共建共享的模式构建的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满足本地各方人士的需求。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使资源共享应用简单实现,但如何建设优质资源仍是一个难题。期望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的建设不断社会化。实现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论文叙述的构建模式和运营机制旨在为曲靖的教育服务,当然,也希望此举能为其他资源共享提供参考和示范。
参考文献:
[1]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2):41-44.
[2]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3]高铁刚,张佳,马鉴.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0-74.
[4]张雪,张立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模式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113-116.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共享集体备课探究学习高效课堂
2010年秋季,贵州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教学的评价等都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如小组互助学习,讨论,共同探究等,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师该怎样应对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呢?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做了些改革,我任教的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共享”,其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成立备课小组,集体备课,优势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二是“于合作中努力实践课改理念,精心营造实效课堂。”语文组的老师们通过共同努力,总结外出学习的经验,并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精心打磨课堂细节,探索出了我们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成立集体备课小组,优势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每学期开学伊始,我们在组长的组织下集体备课。
以高中语文必修四为例,我们的做法如下:
第一单元:介绍戏剧的一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重视学生的文学欣赏活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认识。
第二单元:介绍有关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一般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宋词;指导学生诵读;
第三单元:介绍随笔、杂文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提炼和概括文章的观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单元:介绍传记的基本知识;介绍传记的读法;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多样的叙事写人的手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讨论了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课本的编写意图、体例和特点,掌握并熟悉教材中各个专题及各篇课文的内容,为顺利完成高中语文必修教学任务,稳步迈进新的课程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还讨论了教法、学法、课型以及文本的课件制作,譬如第一单元:《窦娥冤》《雷雨》为课件讲读课,《哈姆雷特》为概括故事梗概课;第二单元为宋词鉴赏课。
为了使参与新课改的教师更快地把握新课改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的同时,认真组织新课改的教学观摩课。从而达到优势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努力实践课改理念 , 精心打造实效课堂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阅读中探究,品味个性化和集体化阅读的乐趣
老师教学新的文本的时候,应先摆脱自我,不借助任何参考书,同时把前人的、他人的甚至自己以前对文本的种种理解暂时“搁置“,重新对文本进行陌生化的处理,走进教材,仔细阅读,读出新意、读出个性,记下自己初读时的理解、问题、感想、感悟等,然后在集体备课中进行交流、探讨,灵活取舍,提练出大家的共识部分,再针对存在的不同意见,进一步阅读教参等参考书,把交流探讨的结果与教参中的解析结合进行对比、融合,这样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感悟等融入到教材中,再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
(二)在细节中打造精彩,实现“不教而教”的最佳效果
我想:备课的充分是为了课堂教学的精彩,而精彩则需要细节来成就。因为能否及时捕捉预料之外的学生思维火花闪现的那一瞬间,很可能会书写一节课的成与败。
我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有一个环节是“林冲怒刃奸人,奋起反抗”的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同学们事先已经分配好了角色。但我在观察中发现有一个学生着急中带有跃跃欲试的神情,于是果断改变原有教学设计,请那位学生来演林冲。学生的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始料不及,阵阵的掌声中有师生诚挚的赞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达到了“不教而教”的最佳效果。由此可见,如何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预料之外的盲点、闪光点、疑惑点、疲倦点等等的关键点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和精彩点,使课堂闪烁着智慧的亮光,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三)研讨课堂提升水平,成就备课组整体的提高和发展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语文科组的老师集中在小组备课室里关上门讨论完教案和课件就完事了,集体备课的全过程还包括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中心发言人要先授课试讲,其他老师听课。听课的老师要从试教的中心发言人的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再集中提出修正;而对于其优点就要学习借鉴,力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尽善尽美。试教的中心发言人通过课后评课来改正缺点,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语文的集体备课是要通过经验加反思来完善的。因此,我们组每周一次公开课,进行研讨活动。
研讨课动中,我们组首先确定探究点和预设成果,一是通过探究点的确立,明确研讨课需要探索解决的、具体的、有价值的学科教学问题;二是通过预设成果,明确本组的努力方以及可实现的结果。
在每一次研讨课后,主讲教师都认真研究同事意见,明确修改目的和理由,从而突破每节研讨课的一探究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全组教师积极的主动学习和反思行为,成就了备课组整体的提高和发展。
(四)在“研磨试题”中思索,努力实践课改理念 , 精心打造实效课堂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16-03
一、引言
经过长期建设,各个高校均积累了大量教育资源,并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成为数字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并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科研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协作、共享”成为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题词。构建开放、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消除资源孤岛,是目前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高校教育资源的概念
1.教育资源的概念
丁兴富教授在其《远程教育学》一书中, 认为教育资源、教与学的资源和学习资源这3个术语表述意义非常相近。他认为:“在教育技术的新定义中,资源(Resources)包括了材料(Materials)和环境(Environment),即除了各种各样用于教与学的实物设施、设备和材料之外,有利于教与学的社会活动、环境和情境也是教育资源或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
李克东教授也在其《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中,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
2.高校教育资源的概念
高校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存在于高校内外并能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任务的不同形态资源的总体。这个概念强调了三个内容:一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资源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外延和内涵;二是高校和其社会环境的关系,要求同时着眼于高校自身和它所处的环境;三是不同形态的教育资源,只要能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任务,无论是巨大的社会资源还是微小的工作规范,都可以视为教育资源。
三、高校教育资源的分类
1.以主题域的方式分类
按业务视角将高校教育资源以主题域的方式分类整理,如表1所示:
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划分
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划分,高校教育资源可分为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
(1)物力资源
高校物力资源是指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以及文件、资料、图表、数据和网络等物质和信息的总和,分为:
信息类资源:是对其他各类资源的描述,在内容和使用范围上具有公开性、广泛性等特征,包括政策、规范、通告等;
资料类资源:是教师、学生的智慧结晶,是知识的成果体现,创造者享有知识产权,包括课件、培训资料、图书等;
设施类资源:以实体资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设施类资源的共享以资源调剂、配置为主要手段,包括网络、会议室、体育场馆、实验设备等。
(2)财力资源
主要指各类财力保障或财力支持,适用范围涵盖支付结算,如教育基金、奖学金、科研经费等。
(3)人力资源
高校人力资源是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工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分为:
知识类资源:指人力资源中的专项知识,主要表现为专业人士在其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技术等,包括教师授课、学者研究、其他专项知识等;
能力类资源:主要指各类组织、管理能力等,通常为跨专业领域的能力,包括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等。
3.按照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划分
以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目标,按照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可将教育资源划分为非限制性资源和限制性资源。
(1)非限制性资源,指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抓取、提炼和呈现的教育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对资源本身进行访问和利用,包括各高校共享的既有网络资源以及共同建设及成果共享的资源,如信息类资源、资料类资源等;
(2)限制性资源,包括因客观属性、知识产权或权限限制仅可在各高校管辖范围使用到的资源,包括场地、设施、现场授课、学校网络等。
四、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模式及应用实例
教育资源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其建设与增长需求之间的脱节日益明显,重复建设、使用率低、缺乏共享、维护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优质资源的积累与融合缺乏制度的保障和扶持,优质资源的示范和引领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分布在各高校的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
现代信息技术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而且可以通过编写程序实现人机交互,通过互联网实现远隔千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双向交互。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每一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来参与知识的创造,之前这主要控制在专家权威和专业机构的手中。基于互联网,人们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分享知识、经验和信息,或者协同创作,即协作共享模式。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理念逐步发生变化,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不断丰富。如何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模式,使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泛在学习成为可能,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文根据合作的目的和合作主体的关系,把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模式分为:中介式、共建式、联盟式。
1.中介式
中介式信息化共享模式是指以某一政府权威机构或社会组织为主体建立网络资源交换平台,并以此作为中介机构,负责做好各参与成员的关系协调、资源建设的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资源共享方式的确定等工作。参与共享的高校之间相对独立地管理自己的教育资源,各自负责自己的资源标准及质量。中介机构是一种“网络教育超市”,掌握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校可以通过这个“教育超市”推广自己的资源,有网络教育资源需求的高校和个人则可以通过“教育超市”有偿或无偿获得资源。
这种体系有利于共享标准的推进与实施、课件建设和软硬件资源共享,适用于信息类资源以及开放程度较高的部分资料类资源和知识类资源的共享。
实例: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由上海市教委发起建设的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已经投入试运行,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30多所高校已加盟。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公布的首批课程包括复旦大学王剑锋教授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的《科学技术史》、李康化教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彭崇胜教授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交大医学院陆斌杰教授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教授的《西方音乐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的《上海社会与文化》。
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旨在增加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整合上海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全市性长期、可持续的跨校课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为各高校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换、专业辅修提供一个大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优秀教师、优秀课程等资源,共享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学习机会”。
2.共建式
共建式信息化共享指高校在教科研任务上进行“共建、共享”式的合作。合作成员利用各自已有的优势和资源,组成一个合作小组,通过网络平台一起策划和决策各个环节,共同进行同一目标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与传送,成果供所有合作成员或对一定群体开放使用。
共建合作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成员高校在资金、教育资源、技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教育资源的开发使用,他们联合起来共建教育资源和交换平台。另一种是成员高校都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技术等,他们“强强”联合起来,开发出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科建设,树立品牌,为其他教育资源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共建合作方式适用于人力资源以及开放程度较低的资料类资源的共享。
实例: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
东北片区的10 所高校加入了上海东北片区的高校文献传递,19 所高校加入了上海地区的馆际互借联盟。43 所普通高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图书馆加入了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28 所高校图书馆加入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凭《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通用阅览证》在规定时间内,到成员馆的指定阅览室查阅特定的文献资源。此外,还有南汇地区10 所民办高校、高职高专自愿组成上海南汇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为他们之间文献、信息等资源共享、促进各图书馆的管理及业务技术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
3.联盟式
联盟式信息化共享指通过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将各校已有的资源平台有机联系,在可信的网络基础设施上进行共享。共享联盟中各成员高校独立管理各自的用户与资源,以分布的形式组成一个联盟,用户从本校身份认证系统获取一个可以标识身份的令牌,该令牌在联盟中通用并可以被其他高校的身份认证系统识别,从而获取其他高校的资源。
这种体系适用于设施类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也为财力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实例:上海高校无线通。
无线网络因其架设部署和实际使用的便捷,已经成为高校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为保证网络安全管理,通常都会使用一些网络安全接入管理机制限制未授权用户访问无线网络。而在校际间交流和访问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他校师生便捷地使用无线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种模式。为此,上海地区于2009年开始基于跨校认证试点实施“上海高校无线通”应用项目,旨在实现跨校无线网络漫游接入。
高校无线通在上海教育跨校身份认证系统基础上实现了已加入跨校认证联盟的各校师生使用其本单位帐户就能在他校接入无线网络的功能,目前已有十余个教育单位开放无线网接入资源,已为加入上海教育跨校身份认证系统的19 所高校提供了超过300000人次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五、结语
从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来看,中介式、共建式信息化共享可以实现对非限制性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联盟式信息化共享能够打破现有学校体制和信息系统壁垒,让限制性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
同时,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必须综合考虑高校之间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激发高校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只有资源创建者、拥有者和使用者积极参与,才能使营造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真正繁荣,从而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庆兰,杨洁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要素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2):50-55.
[2]朱宇红.上海教科网:构建上海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J].中国教育网络,2012(3):25-28.
[3]殷沈琴,朱宇红,张计龙等.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84-91.
[4]苟兴旺,吴介军,薛惠锋等.高校教育资源分类及其优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1):38-41.
[5]雷庆,樊文强.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7):93-95.
[6]张赫,张增修,王迎霞等.基于跨校身份认证技术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J].远程教育杂志,2011(6):18-23.
[7]汪大燕,罗晋华.教育资源共享文献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89-90.
[8]陈韬.让通识课堂走进你我他―上海高校共享课程正式开讲[J].上海教育,2013(10):89-90.
[9]瞿雪萍,葛嘉敏,高伟勋.沪上大学:跨校无线全程游[J].中国教育网络,2012(7):46-48.
[10]黄亚婷.美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32-136.
[11]张谦,潘婷立,张亚红.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研究[J].科学咨询,2012(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