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新课程理念改变了语文教学现状
回顾过去,新课程理念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注重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的学科特点,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总目的,使教学目标多元化,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课堂上那种沉闷、无聊、乏味已荡然无存,在老师亲切期待的眼神下面,我们看到了学生时而在专注思考、时而在参与探究、时而展示自己的精彩场面,真是叫人拍手称快。
二、对现行语文课堂的几点冷静思考
最近,听了一些语文课,课堂上表现的泛化、浮躁引起我的思考。新课程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逐渐冷却下来,反思走过的路,我们感到: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弊端和偏颇。
1.过于追求新颖而忽视了文本
有些教师为了求新出彩,与众不同,上课就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者干脆不读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去想象,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学生回答时言不及义,远离文本,内容空洞,结果失去了宝贵的教材资源,失去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读写训练机会,学生收效甚微。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然后,归纳整理全文,带领学生回味、品味、学习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2.过于追求主体而忽视了主导
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好吗?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学就用什么方法学。”老师站在那逐个肯定,“你说得真好”,“这种方法真好”,“那种方法也好”,表扬的泛化,使课堂教学非常浮躁。试想,这样的课堂还需要老师的存在吗?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又怎么体现呢?老师又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呢?由于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主导,结果学生找不到方向感,东一句西一句,把原本有序的课文弄的支离破碎,课堂上教师缺失自我,没有价值,非常尴尬。
3.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实效
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场面,有些问题提得很浮浅,根本没有讨论合作的价值,学生明明可以回答,也要在那装模做样地讨论几分钟,表面上看着很热闹,其实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根本收不到教学实效,为了赶教学时髦而造成课堂浪费。讨论本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但必须先有问题,而且问题应该有挑战性,有讨论的必要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老师要去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讨论的效果。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学习方式,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项目内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合作分几步骤?分工是什么?合作应该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而不是让一部分孩子当“陪看者”。
4.过于追求情境而忽视了思考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情境教学使课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目的是引发学生情感和灵感的生成,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联想,深受学生欢迎,语文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创设情境。但有些老师在教学时却变了味,把情境当成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辛辛苦苦地准备情境,毫无价值,绕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还不如开门见山。因此,创设情境应重点考虑情境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隐含着教材内涵?是否有必要、有实效?是否促进学生思考?
三、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实施有效教学
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永远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通过什么途径达成目标”。为此,我们要明确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一)有效课堂的教学特点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识到:以评优为目的的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它缺少对学生的考虑;只把知识目标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知识传授准确无误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课也不是好课;学生一统课堂,老师随声附和、没有调控的课更不是好课。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就是指课堂教学要符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摒弃低效、无效、负效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更好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最大的进步和发展。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指导思想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素养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情绪;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民主、尊重、和谐、亲切,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在学习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会学”为目的;在教学效果上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理解消化当堂所学内容,学以致用,减轻负担,力求学生大面积丰收。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1)能否积极主动、充满兴致地参与学习。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兴奋点,走进了字、词、句、段、篇的境界,参与到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把师生传递的知能信息有选择地纳入或重组自己已有的知能结构。
(2)能否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地创造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有感而发,产生灵感;是否能向师生、向教材质疑问难;是否能大胆发表独到见解;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否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地合作式学习。课堂上是否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交流,其表现为讨论、互说、互评、互改、争辩等,还可以圈点、勾画、听记、比较、分析、归纳等,形成各种学法立体、灵活、适用的高效率学习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教学目标,有利于克服教师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重点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一个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
(2)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否适度。教学内容应高于教材,教材只能是教学的“凭借”,而不能“死守”。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除了驾驭教材、定位准确外,还要适当迁移,大胆辐射,以增强人文性,激发趣味性,散发感染力。
(3)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要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否优秀。教师是否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教学语言是否生动有感染力,评价语言、过渡语言是否准确得体,板书是否美观有新意,表演是否惟妙惟肖,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到好处。
3.对课堂效果的评价
(1)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具体表现在学生轻松愉悦地获取了知识,有质有量,记忆深刻;教学目标取得满意的达成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吸引度;动态生成把握度等等。
(2)学生是否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在思想上是否受到启迪,开拓创新;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情感是否得到构建;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总之,课改的成败在课堂,聚焦课堂,关注有效是今后教学实践中永远值得探讨的主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
摘 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必然有其教学的合理因素,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探索,认为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主要有学生犯错,及时纠正;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等九条举措。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思考
作者简介:
雒 强,男,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梁 育,男,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05-01
笔者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能有幸聆听不少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时时被老师的优秀教学所感动。他们引人入胜的导课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别出心裁的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激情讲解,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都是值得笔者学习的好榜样,使我屡屡沉醉其中,如沐春风,着实受益匪浅。以下就是笔者对一堂优秀小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学生犯错,及时纠正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思考问题难免出现偏差,因而教师既要客观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待学生的错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读错字音的时候要及时更正,遇到重点的字词和语句要加重语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重复朗读达到强化效果。老师要注意学生读每一句话时的语气,抓住细节,学生如果语气不对,需要马上提醒学生。
二、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 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广泛搜集与所教古诗相关的有趣故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中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恰如其分地展现给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三、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
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是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师要抱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教育理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关心学习好的学生,也要关心学习落后的学生;不仅要关注教室前排的学生,也要照顾到教师后排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下讲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尤其对学习落后学生的小小进步也要细心察觉,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样学生就可以受到鼓舞,更加努力学习。
四、通过语文教学,陶冶学生情感
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人类身上最复杂的东西是感情。作家们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传递给人们自己的感受,希望可以得到读者的共鸣。所以语言是有感情的,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要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改变,情感得到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文内容的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和人生哲理去教育和感化学生,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去亲近母语,尽兴地品读课文,尽力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达到陶冶感情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生具有直观、想象、描述的思维特征。教学应该避免采用抽象、概念的理念化方法,抓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教学过程感性而生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的课文《一片树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中每一个小动物的出场次序而相应的在电子大屏幕上显示出小动物的画面和他们所说的话,这样就提高了小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且适应了他们这个年龄段身心发展的特点。
六、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容易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在老师的帮助和提示下,完成学生个体的知识建构。 但也不可为情境而创造情境,因为这样的情境是假设的、虚拟的,是不自然和不真实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教学情境于无痕之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情境与活动融合,甚至情境就是活动本身,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七、教师要用自己感染学生
教师上课时要情绪饱满,激情四射,要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带动全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宽怀以及博学多才。这样,学生就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沉醉在汉语文的唯美之中。
八、一切从实际出发,弹性追求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课程的总目标,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观。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同时实现三个维的目标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而想要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就要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一定拘泥于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三维目标,要一切从学情出发,灵活高效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九、适度解放学生主体
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普遍已经很宽泛了,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不过我们不能过度地把学生的想法囿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而应适当地予以解放,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应该实践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去表达,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有自主的发展时空。其中的核心,就是大脑的解放。当然,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都还处于形成的阶段,教师还要适时去矫正学生产生的错误思想和不好行为,做到有放有收。
综上所述,一节小学语文课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那就算是一堂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因此也是责任最重的老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更为专业的职业品质,而这种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修炼而成的。
参考文献:
1、朱建波.语文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 探索者. 文学教育,2009.12
动手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55—01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把握住基本的方向和原则。
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等性质,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就是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一是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二是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
三、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 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2)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3)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
(4)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5)反馈。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3.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
教师的讲解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讲解的内容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太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则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
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知识形成的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呢?
一、课堂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老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要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往、平等对话。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体会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去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
二、课堂上要确立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全体意识,应该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培养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学要面对每一个个体,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备课时要多花些功夫,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学生的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 面向全体,设计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转变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从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生存的能力,要在转变学习方式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变过去直线交流的教学结构,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建立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变化学习方式呢?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和"他主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汇总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新课程带给我们是有效的教学。它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减轻课业负担
一、师生个体角色的转变
1.教师――由主体到主导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终极体现。学生要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发展,以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快速有效地革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促进了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搭建广阔的育人平台,促进教师素质和专业的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业务的迅速成长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知识基础。例如:我校利用暑假进行的“雕塑心灵”教师主体研修班,邀请一大批教育专家及名师到校讲座、上课,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授课方法,伴着课改的清新之风,为我校及伙伴校的教师带来了丰厚的精神食粮,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三个一”名师带动工程充分利用名师资源,快速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授课水平;结合教研中心倡导的读书富脑活动,我校采取好书推荐、读书沙龙、读书论坛等多种形式,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这些都为教师的成长铺设了阶梯。
新课程改革以极大的冲击力革新了教师们新教师角色的理念,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平台。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扮演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
2.学生――由被动到主动
课改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他们习惯在课堂上对学生满堂灌输,生怕自己一放手,学生就会有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维。于是,学生们的思维被绑上层层绳索,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也是死气沉沉,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根本谈不上有多大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控制者,而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合作者、参与者、激励者。由此也形成了新的学生观,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下,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共同探求新的发现,微笑和幽默成为课堂里的调味品;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主动探究、发现、创造……让学生享受课堂,与教师进行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有着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五个环节、三个步骤等,这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照本宣科,任何脱离教案的问题和回答都是不被允许的,都要被通通消灭。课堂知识是单向传输,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一言堂压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剥夺了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权利。学生天生好问的意识消失了,只是机械、呆板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上缺少了智慧火花的碰撞,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在新课改中,我们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进行着义无反顾的探索和改革,使语文课堂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改的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具体的落实。可以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各种课型也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具体教材灵活运用;教案中的主要部分多以预设的形式出现,在备课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答案,并设计出解决的方法;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闪现,并抓住生成,加以适时引导。
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知道,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归纳出应该注意的重点问题是:怎样读才有实效?怎样渗透字词句和语文知识教学?怎样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初读了解――再读感知――细读品味――总结升华等几个必要的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
1.初读了解阶段:以读通顺为目的,多以学生自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字词的正音和识记。
2.再读感知阶段:以读流利、初步读懂内容为目标,明白文章讲了什么。
3.细读品味阶段:这一阶段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引导方法,课堂上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文字体会文章内涵,以读带讲、读中感悟,通过朗读、默读、散读等形式,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
4.总结升华阶段:这一阶段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对话平台、点拨阅读方法、适时推波助澜、引导深入探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转向全面,从一元发展成为多元。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满无限生机,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作为新生事物的新课改,同样如此。我们不可否认,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需要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1.重创新,轻继承。过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的课堂出现了把自主、合作与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都用这种学习方式,课堂上该讲的也不讲,该点拨的也不及时点拨,完全放弃了应有的指导,致使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被白白浪费掉;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缺乏对读的有效指导,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是虚假繁华。
2.重能力,轻双基。新课标要求改变课程内容烦、难、偏、旧和过去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一些教师由此忽略了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例如:有的一年级教师片面理解教材中对于拼音的要求,淡化弱化拼音教学,而在二、三年级的拼音教学上又没有做到相应地渐进和衔接,致使学生达不到对汉语拼音的拼读、拼写的掌握水平,不但直接影响了学生查字典和对生字的学习能力,也影响了电脑打字输入法中的拼音输入法的输入速度。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显然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解。
3.重表扬,轻批评。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是新课改后的课堂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廉价地批发“表扬”,对学生的发言缺乏恰如其分的评价,文本的多元解读变成“都对”的解读,造成学生一头“雾水”。像这样滥用鼓励和夸奖,极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概念判断模糊,客观上造成知识误区和科学缺陷,最终削弱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导致是非不明,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矫正,不利于学生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游戏渗透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游戏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学习动机的形成往往是兴趣的驱使,他们对趣味儿丰富、感彩丰富的教学内容会主动的去探索和追寻。将游戏渗透于语文课堂,能促使他们主动的去探索教学活动的乐趣,使他们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可以推动他们对渗透在游戏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使学生从游戏的动机向认识动机的转化,进而引导学生从偶然的认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认知兴趣。在游戏中,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感官体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那种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学生的不服输心理被激发,个个不甘于落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同时收获知识和快乐。
2.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游戏教学都具有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例如观察、分析、猜测、想象等活动,都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游戏能提高学生大脑的灵敏度,像观察力、知觉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能在游戏中逐渐养成。在开展教学游戏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能够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学生在游戏中提出质疑并独立探究,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极大的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游戏教学同样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是由于它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及相对变化,使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拓展了思维。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游戏活动常常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其中运用的色彩、文字、图片、教学情境等都是在对小学生进行无声的美育。经常将教学内容与唱歌、绘画、表演、朗诵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逐渐受到了美学的教育,提高了审美能力。教学中渗透游戏,还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自信、诚实、独立、合作、尊重等各种美德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极大的提升。至于客观、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等优良的道德行为也是游戏教学中的附属产品。游戏也能帮助学生尽早的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则,学生在游戏中逐渐塑造了高尚的道德行为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游戏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
1.拼音教学中渗透游戏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步。汉语拼音教学中可渗透的教学游戏较多,从学习、练习再到复习,各个环节都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设置合适的游戏,汉语拼音的教学游戏多种多样,例如,在学习了6个单韵母之后,教师可以制作24张扑克牌,分别写上6个单韵母的四种发声,如ī、í、ǐ、ì,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轮流打扑克牌,每当学生出一张牌的时候,必须说出自己牌上的内容,手里有ā的同学先出牌,然后是á,以此类推。在开展游戏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体验知识、探究知识,进而创新知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拼音的发音教学时,让学生们大胆的尝试发音,并指导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纠正,改变以往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单一教学模式。对于拼音字母的书写教学,将各个字母按照音形义的方式讲解,并采取集中训练的方式,形成综合的教学思路。课堂上,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鼓励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和动口,促进学生感官功能的发展,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教会学生按照拼音形状去记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度的拓展。
2.识字教学中渗透游戏
识字教学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课堂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掌握了识字的规律,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识字教学的游戏活动也有很多,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颗苹果树,树上画满红苹果,每个苹果上都写上刚刚学习的生字,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同学的手里都拿着一张写有拼音的牌子,以小组接力的形式,让学生去摘和自己所拿拼音对应的苹果,看哪一组最先摘完并且正确率高。或者让一组同学举着写生字的牌子,一组举着写拼音的牌子,假如老师说“请两匹小马手拉手”,那么,写有“马”和“mǎ”的同学就迅速手拉手,等等一系列游戏活动。教学一开始,应该让学生在读儿歌或文章中自觉找出生字,使学生主动的找到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学习活动。另外,可以指导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进行一些交流互动的游戏,让学生们学会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会更积极的去发现生字、学习生字。
3.课文教学中渗透游戏
课文教学中渗透游戏更能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文章情境。阅读中常用的游戏教学有角色扮演、课本剧、情境遐想等,这些游戏都能使学生在快乐中更好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文章《骆驼和羊》的前一天,教师让学生课后独自预习文章,然后两名同学为一组,将文章内容表演出来,学生对于这种课堂表演充满兴趣,就会主动的阅读文章,并认真思考文章中的对话和情节,在第二天的课堂上,选出几组同学为大家表演,并与其他同学共同为表演的同学提出建议和看法。这种表演式教学游戏,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带入了课堂,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使学生的语言获得积累,提高了说话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游戏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外在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的精神,能够使教学像游戏一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注意、了解和探索,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语文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思考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有许多职业院校只是单方面地追求专业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学生普遍都存在着轻文化课重专业课的思想。因此,在中职院校,很难达到让语文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发挥其重要性。
一、认识语文课在职教中的功能
正确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身就是生存发展的职业技能。从现代人必须具有的综合能力来认识,人际交往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存发展能力,而交往能力必须建立在正确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基础之上。现实社会中的许多职业就是依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而工作发展的,这是语文课自身具有的职业功能,也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
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必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专业职业技能才能实现就业,这是无可厚非的。职业院校设置语文课,其目的之一是发挥语文的工具,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去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当前职业院校所设立的各种专业,都有大量的专业基础课、理论课以及实践课,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
而很多学生认为他们的主课是专业课,文化课则成为副课,结果他们对文化课大多不感兴趣。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明白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职业院校大部分语文教师往往沿袭普通的方法组织教学,没能对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给予新的定位和认识,以致于语文教学不能很好地为专业学习服务。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语文教学如何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寻求与职业学校自身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职教语文的真正教学目标。
1.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内心去领悟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语文在作为基础学科、发挥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在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素养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人格情操、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语文教学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例如,在给艺术类学生讲述外来文化作品的教学中,要注重阐释作品中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蕴。如此一来,一可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二可使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民族文化的特性,三可使学生获得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以此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得以补充、完善和发展。
2.职教语文教学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多元个性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教育简单理解就是让学习的学生掌握一门可以生存的技能,再加上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距必然会造成对职教语文教学内容理解的偏差。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多加引导和鼓励,允许和尊重学生多元个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或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时,予以耐心地启发诱导,让学生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课文,要有创新意识,有自己的见解,得出有个体差异的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教师应注意结合日常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著名企业的发展史和著名企业家的奋斗史,如香港的李嘉诚、安徽蚌埠的史玉柱、四川的刘永好等人的创业史。告诉学生所有人都害怕失败,一个人想爬到高峰需要很多牺牲,而且他们能够从失败中汲取养分,将失败作为动力。任何行业中往上攀登的人都是完全投入正在做的事情,且专心致志,他们不是在“付出代价”,更多的是享受奋斗的过程。因此,没有一帆风顺的创业史,任何一位创业家都是在失败中不断成长、获取经验,然后走向成功。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真实素材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从中职学生现状出发,在使大家充分认识语文课在职教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并以此来提高文化素养。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劳质朴、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进取、不断革新、自主创业等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品格及创业意识。这样就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培养出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熊生贵.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三个换位
1.教师角色的换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兢兢业业地固守着一套传统的教学观念,空洞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为教而教的代言人,丝毫没有实际意义。这看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其实适得其反,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智力发挥造成极大压抑与摧残。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因此,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并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2.教学模式的换位
教学模式固然很多,却需要我们鉴别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都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去发现问题,去自己分析,去自己得出结论。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碰撞和质疑的一个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教师应及时指导,集中小组智慧参与全过程。
3.教学思维的换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教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分享,则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开阔。
二、两个设计
1.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持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设计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多元因素进行评价,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谁注意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到看谁引导学生乐学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彻,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收能力出发,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