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建的策划方案范文

团建的策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团建的策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团建的策划方案范文

摘要:本文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基层团组织的日常管理建设中,结合支持关系理论实现基层团组织人才培养以及激励机制的构建的目的,推动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小组工作 基层团建

一、“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基层团建可行性分析

(一)“小组工作”方法特点

“小组工作”方法作为社会工作的传统工作方法之一,全美小组工作协会在进行了大量的小组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小组工作是指经过训练的指导者应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原理,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帮助小组成员获得新的经验,从而完成小组的既定目标。{1}它通过一个群体环境,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以及一些有助于处理各种困扰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满足小组组员的需要。小组工作强调将特点相似的服务对象组合成小组,以小组形式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扰。

(二)应用于基层团组织建设可行性

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凝聚团员力量,在教育团员青年、培养团员青年的过程中实现组织建设目标,夯实基层团组织的基础,实现对于青年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提升。基于既定目标的相似性这一特点,在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将小组工作模式的原理运用于基层团建实务工作中,激发团员青年参与意识,通过集体活动环境的创造诸如团校、拓展训练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机会,在活动中实现理念的灌输和问题的解决。在团组织建设中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具有其存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应用研究

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已经初步发挥其积极作用,例如华东理工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在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取得成功。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应用,结合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目标方向实现对小组成员的培养。小组工作方法建立的小组大致可以分为治疗小组、自我成长小组、训练小组、自助小组、分享小组、教育性小组、讨论性小组、任务性小组、家族性小组等。{2}本文采取自我成长小组的小组工作方法,侧重对小组成员人生阶段的转变,实现其个人内在能力和人格的改变。

(一)以团校活动划分工作小组

以项目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设定小组活动目标,进行分阶段的活动安排,采取激励措施实现小组设定目标。

1.小组活动准备阶段

按照兴趣为划分标准,进行小组成员的招募,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对于小组负责人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使其了解小组领导者的作用和具体工作方式,与小组组员见面并告知小组活动目标以及对于整个小组活动的安排。

2.小组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结合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吸纳各基层团支部的骨干同学参加到以小组为单位的培训活动中,在形成的各小组中开展活动。第一阶段是:发挥小组领导者的作用,首先实现团队成员的熟悉和了解,建立一种互信体系。同时,小组领导者除了要对于小组成员关心、尊重、包容外,要注意运用倾听、整合等沟通技巧将小组成员的意见统一起来进而形成团队的共同意志。

第二个阶段是:集中培训团建理论知识,并按照小组为单位布置项目任务。将形成的小组活动方案按照既定步骤进行,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工作分工,必要时引入社会咨询机构进行性格分析实现小组成员高效配置,实现互补和互动。在此过程中,小组领导者注重引导作用的发挥,通过发动团队成员的见积极性,鼓励创新意识和新的想法、新思路的提出,以便充实团队整体策划方案的内容和实现预期目标。

第三阶段是:将小组活动方案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以成果形式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增强小组活动和集体荣誉感。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成果的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了解团队活动的目标,提高团队整体执行力和团队凝聚力。

第四阶段是:总结阶段。对成果展示的内容,以综合评分形式予以评价,结合颁奖仪式表彰优秀团队,实现激励的效果。在团队活动和展示的过程中,重视凝练团队精神的口号的征集,以此作为凝聚团队成员引起团队共鸣的重要方法。

(二)常规小组工作效率培养

在高校基层团建过程中,除了开展团校和素质拓展等形式的小组工作形式之外,将基层分团委部门视为工作小组,以部门负责人作为小组负责人开展小组工作。据国外专家研究表明,关心和意图归属的程度越高,积极的效果越多,最成功的小组领导者应当表现出高度的关心和意图归属以及适度的情感激励和执行功能。在部门工作中引入绩效考评的评价机制,对团队工作的效度运用评分形式展现出来,结合表彰会等形式激发团队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小组成员的工作能力,在相互配合中实现经验的积累和传播,有针对性地结合小组成员的各自特点进行培训,实现小组工作整体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加强。

(三)以支持关系理论完善管理、激励机制

在小组工作管理系统中,组织成员的态度极为重要,他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团队目标实现与否。在小组中表现为一种支持关系,支持关系理论是合作系统的核心指导期在实践中的应用。“支持关系理论”具体表述为:“领导以及其他类型的组织工作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背景、价值准则和期望所形成的视角,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中确认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支持性的,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受到重视,都有自己的价值。”成员亲身经历和体验,不是个人式经验,而是在组织氛围中的群体式经验。即通过群体实现个体价值,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形成个体价值的意义。

对于组织中的管理人员而言,实现支持关系的重点在于要正确对待组织成员,要对组织成员的人格、态度予以充分的尊重,在群体中实现个体的价值。只有从群体角度来理解,才能体会到“支持关系”的实质。这种“支持关系”有助于组织成员认识到自己在组织当中承担的使命和目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感受到在群体中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价值认同的教育,激发团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团队整体的管理中的激励效果,提升团队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小组工作方法的效果评估

基于上文的论述,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基层团建运用过程中,重点强调积极性的调动和集体认同感的塑造。但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的进行团队建设时,不能认为小组活动的过程就是简单的游戏,效果好坏的衡量标准界定为游戏是否气氛热烈等片面化、简单化的误区。小组工作实质是强调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实现小组成员的思想沟通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在小组成员中传达一种共同的理念和精神内涵。小组工作的灵魂是小组成员见坦诚的沟通和经验分享的过程。同时,要避免领导中心论的情况发生。在小组工作中,小组领导者通过对于小组成员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实现小组工作的高效率。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小组工作成果归功于小组领导者,如此小组工作方法的研究将毫无价值可言。在成长小组中,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小组领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引领者和协调者,不能混淆地位。

通过在高校基层团建中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对于实现团组织整体的工作效度,实现对于团员综合素质培养、团队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任何新开展的事务都有其缺点和不完善之处,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期实现对于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第七版)【M】.晏凤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增禄.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2(增订三版).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何雪松.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哲理基础.[J].南京师大学报,2007(3).

[5]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6).

[6]黄耀明. 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7]杨竹.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介入及其困境.【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专刊),2002

[8]黄耀明.社会工作理论发展模式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3). [9].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3)

[10]时堪等.小组工作及其应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

[11]魏爽.“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6(5)

[12]王竹换.分析社会交换理论在小组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2009(8).

第2篇:团建的策划方案范文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s i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l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accurately guide the society,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of associations, societies have a clear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ork.

关键词: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在近年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中出现了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社团的成员大批确涌现,活动质量和活动规模不断攀升,不仅在校园里,而且在社会上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不可否认,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社团正在成为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有益活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一、高校学生社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有计划的集中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应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融入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使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交融。学生社团由单一的娱乐型逐渐向贴近专业学术型社团和志愿者、思想理论社团等新兴的多样化学生社团转变。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将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内化,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双丰改。

(二)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中原来以班、专业、年级为组合体的学生宿舍被打乱,原有班级和年级界限被逐渐淡化,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相同的兴趣和意愿融为一体,形成社团组织,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阵地。在这块阵地里,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分层次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

(三)高校学生社团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课堂教学,以“两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主阵地、以说教灌输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单向式的工作模式,难以避免政治色彩浓、思想性单调、针对性不强的缺憾。而高校学生社团具有以人为体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社会化功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发挥潜移默化的融合与感染作用。

(四)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平台

近几年来,我校的学生社团进入了建校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其成员覆盖了校内所有院系、不同专业,有近50%的学生注册为社团成员。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逐渐彰显,个性化的组织开始悄然兴起。高校学生社团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与进步,着力化解了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和和谐因素,维护学校的大局与教学秩序的井然,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表露真实,成为学校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而真实的窗口,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对于有针对性的调整,确定工作目标工作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社团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提高了现代大学生自我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高校学生社团正日益成为高校各级团组织凝聚青年学生的有效载体,它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社团发展不平衡,投入不够,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虽然学生社团数量开展有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着规模大小不一、效果不够明显的事实。从社团人数上看,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从参加社团的学生年级来看,低龄化现象明显,高年级学生除了担当社团骨干力量之外,继续参与社团的比较少;再从活动形式和影响效果上看,尽管活动较多,但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屈指可数。许多学生社团活动的参与者仅来源于社团内部,活动经费来源渠道没有,成为困扰学生社团活动的大问题。

二是学生社团管理滞后,目标不清,奖惩和激励机制不够灵活。部分学生社团在建立之初缺乏准确的定位,由此造成了学生社团背离原定宗旨去搞一些与自身发展目标无关的活动。学生社团骨干工作的随意性较大,往往只凭一时的热情工作。同时干好干坏一个样,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社团自身的组织管理层中出现的诸如官僚化倾向、机构组织重叠、工作效率不高、透明度缺乏、管理系统(包括人员、档案、换届中的财务交接)零乱等各种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三是社团活动创新能力不强,打造品牌的意识淡薄。高校中的“”,“飞翔的文明”等社团活动月以及我校的社团文化展示月为社团活动增添了新的形式,但部分社团活动重复性比较严重,互相模仿缺乏创新意识。同时学生社团品牌化意识淡薄,损害了学生社团的形象与影响力。

三、加强学生社团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目的,准确定位

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地位,把学生社团活动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有益的补充。也是陶冶情操锻炼品质毅志,提高综合能力素质的舞台。我们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要在搞清资源类型的基础上,指导各学生社团重新定位,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实现系统化、各性化发展;学生社团是一种资源,要在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中,在不断地可持续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指导学生社团围绕中心来定位,制定社团发展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或称之为战略目标),保证定位的可操作性。要对有价值和前景的社团给予重点扶持, 在社团中树典型、立标杆、张扬个性、弘扬正气,有意识地培育和打造精品社团。要积极鼓励学术(理论)研讨型社团和社会实践型社团向更广阔更深入的领域发展,文化艺术型社团追求高层次、高格调,进而培养和营造有特色的社团品牌。

(二)理顺关系,强化引导

摆正自身位置,理顺各方关系,对于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健康、有序、顺利发展关系重大。学生社团属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团体,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社团就不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的指导。恰恰相反,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与学校的支持、直接管理者的指导和其他学生组织的帮助等密切相关。实行双重导师指导制度,选拔部分德高望重、教育有方的教师做社团的业务指导导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在指导社团开展特色活动的同时,有效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导师,侧重于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指导,如指导他们做实验、写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及其他科研活动,并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业务指导之中,在提高社团成员业务水平的同时提高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侧重于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团组织管理,如组织社团文娱活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政治学习等。处理好与其他学生组织特别是学生会的关系。事实上,双方的关系并不矛盾,双方要认真规划资源,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拿出最佳的策划方案,学生会应当在维护学生权益、政治引导、潮流主导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社团可在专项课题研究、集趣性活动、突击活动方面有所作为。同时,强调合作意识,在资源共享、互相帮衬方面优势互补、合作完满。

(三)创新经营,加强管理

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加强是势在必行的。要把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高校正常管理体系,与高校业务考评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要建立完善的申请、审批、注册、登记学生社团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骨干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对学生社团主要负责人要定期作好考评鉴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社团骨干档案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评估制度,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社团活动。同时,做好对社团骨干的培养,加强对社团成员的德育和思想素质、组织建设的培养,努力追求在社团建团支部,社团建党支部,保证学生社团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积极鼓励社团组织和成员开拓创新,设立创新基金,不断地吸收优秀的经验成果,通过移植和再生为我所用。用创新的理念经营和管理各项活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换位思考来打开社团工作新局面新的思路,开拓出新的发展区域,得到新的丰硕创新成果。

四、结束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相信学生社团这片富有灵气的热土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大学《倡导校园文化 培养世纪人才》、《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