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

第1篇: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一、创建范围

本方案争创对象为全区所有乡村,69个行政村。

二、创建标准

“美好乡村”根据创建成效、示范引领等各类效应,将村庄创建目标分为五个等级。

(一)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精品示范村数量原则上不超过总创建村总数的30%,采用末位淘汰制。创建村超额完成《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分类区考评标准》示范村各项指标要求,本村具有“可学性、可看性、可复制、综合性”等示范引领区域地位,在乡村振兴方面有引领示范项目、模范做法、独到模式等创建工作内容。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

(二)美好乡村精品村:创建村达到《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分类区考评标准》示范村各项指标要求,产业发展初见雏形,乡风文明得到彰显,乡村治理有效可行,乡村建设美度适宜。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

(三)美好乡村整洁村:创建村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村庄产业有一定发展思路。

(四)美好乡村清洁村:创建村在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村庄干净整洁;二是基本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有序。

(五)美好乡村经营示范村:“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成功的村庄为进一步提升示范引领效应,将“美好成果”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美好经济”,达到增强广大村民获得感为民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强,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为景美,形成村庄健康持续发展为人和,可以申请申报创建“美好乡村”经营示范村。

三、准入条件

申报“美好乡村”创建的行政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村庄已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创建策划、环境提升专项设计。

(二)村级组织廉洁务实,村级班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高。

(三)美丽乡村经营工作思路明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潜力大,经营有基础,村庄发展规划科学先进。

四、创建名额

2020年度拟评选27个“美好乡村”,其中经营示范村3个,精品示范村4个,精品村5个,整洁村5个,清洁村10个。

五、奖励标准

参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

六、创建步骤

(一)宣传动员(2020年2月—2020年4月)。通过公示栏、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鼓励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积极申报。区振兴办根据当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下达指令性申报村庄目录,各镇(街道)向区振兴办报送指令性申报及自愿性申报村相关资料,区振兴办会同相关部门对提出申报的村进行初审,初步确定创建对象。

(二)创建推进(2020年5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确定创建对象,各镇(街道)对照创建目标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三)考核验收(2021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区级相关部门对确定的创建对象开展考核验收,形成考核验收结果,报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审定。

(四)资金拨付(按进度)。分阶段拨付创建奖励资金(详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2020年度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副区长袁敏为领导小组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详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德市旌委办〔2020〕24号)相关责任部门)。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振兴办,负责统筹协调各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开展创建工作;各镇、街道成立相应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创建工作。

第2篇: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交通运输是基础性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近年来,市局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和美丽乡村建设,借助“四好农村路”建设东风,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着力补齐交通短板,放大“交通+”效应,全力服务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近两年农村公路建设情况

2019年以来,市交通运输局抢抓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机遇,聚焦聚力、提标提速,计划用两年时间(2019-2020年),全面完成全市679条  公里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任务。2019年,全市总投资76295.07万元,完成农村公路窄路面加宽324公里、路基拼宽   公里、破损路面修复公里、路面刷黑38公里,安防工程243.89公里,改造危桥16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高位推动。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进一步优化农村路网,畅通农村路毛细血管,提升公路档次,将农村公路打造成产业路、旅游路、致富路。同时推进乡镇客运站建设,拓展农村客运线X条,增加客车运力X辆,实现了路通车通。二是政府驱动。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干中求助、先急后缓、规范流程、奖补结合”工作思路,制订《  市加快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设计、统一验收,强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干中求助。坚持大建设、大投入、大发展,2019年我市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   万元,争取政府专项资金  万元,同时引导镇村挤一点、筹一点、助一点、捐一点、投一点,多途径解决缺口资金,有力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

二、下一步工作任务和举措

围绕乡村振兴,推进“美丽公路+”,补齐农村交通短板,助务农业农村发展。一是推进“美丽公路+镇村”,织密农村公路网,改善人居环境,留住乡愁记忆。二是推进“美丽公路+产业”,改善通行条件,增加客运站点,让农副产品和人员流动更畅更快,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三是推进“美丽公路+旅游”,开展公路绿化、美化和路域环境整治,配合全域旅游,实行以点带面,打造路景相融的绿色长廊,实现“车在路上走,人在景中游”。四是推进“美丽公路+文化”,提升群众精神品质,让“庙堂”变“礼堂”、“盆景”变“风景”,吸引“凤还巢”。

第3篇: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贵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四新”主攻“四化”、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不竭源泉。贵州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把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重点产业,突出山地特色,与贵州特色山地农业融合,做优做特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精第三产业,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农民生活富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充分释放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潜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地省,如何发挥自身山地特色优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贵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盘活乡村资源,释放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潜力,借助二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增值,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贵州面对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能够守住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底线,持续挖掘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和价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支撑

贵州明确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加速贵州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全省工业倍增行动,而且能够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加快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链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强化三者紧密的联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的城镇化带来对高品质、安全农产品的更多需求,带来对农村旅游业、乡土文化、田园风光、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农民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增强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根本之策。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度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将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并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来,真正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党的十以来,贵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产基础弱、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主体发育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一产基础弱,难于支撑农村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一产作为支撑。但贵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2019年,贵州一产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仅为3.2%;粮食产量1051.24万公斤,仅占全国比重的1.5%。全省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多年,但产量仍然较少。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低下;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引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对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难以提供有力保障。

(二)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合力无法释放

产业链延伸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产向后延伸不够。一产是“压舱石”,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全省相当部分的农旅融合产品单一、缺乏特色、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偏低,产业链条较短,贵州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虽然在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合模式主要采用“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等,都是二次产业简单融合,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不高。除酒、饮料和精制茶等加工业外,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附加值低。二产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二产业是纽带,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对矿业、白酒业、装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依赖大,占比达70%以上,产业结构刚性明显,抗风险能力弱。依托工业园区建设的特色食品、医药、白酒业等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但总体仍呈散沙状态、规模过小。三产向高端开发滞后。第三产业是发展新引擎,引领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绝大部分都在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受教育水平低、地形多山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农村地区营销水平、电商、物流、供应链等发展滞后,产业链条难以向高端开发领域延伸,直接导致农村只能售出低附加值的原产品。

(三)融合主体孱弱,小而散小而弱问题突出

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及本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较好,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竞争力弱,产业融合引领作用不强。现有各类行业协会多数属于松散组织,在推进区域化、品牌化方面服务能力不足。

(四)农户不能充分分享农业产值和附加值

贵州在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实力的新型农业主体比较缺乏,而参与农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又大多涉足非农领域,农村居民不能够充分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大部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际作用中显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很多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获取了产业发展的大部分利润,而农民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主要还是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而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利润,进而导致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诚信度低,导致订单违约率高,没有形成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与共的局面。

(五)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供给不足

贵州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贵州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地省份,国土面积的92%是山地和丘陵,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天然限制了土地资源供给,其中农业用地尤为稀缺,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以满足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对大量土地资源集中使用的要求。农业因前期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对投资吸引力不足;又因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贵州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低、青年后备力量较弱、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对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立足自然资源特征,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农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夯实山地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拓展多种产业,深挖农业的多功能性,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和扩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聚焦区,让贵州山地优质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商贸流通、市场开拓、电商业态、旅游农业协调发展。

(二)促进产业链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上下贯通、充分延展,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实现山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种、养、加一体化生产及商、贸、服一体化运作。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及乡村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创新商业管理运行模式、共享基础设施配套、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调整财政投入、贷款担保等扶持资金向农村产业链协同发展项目倾斜,积极引导产业链之间互补共融,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培育多元化、多向性的新型融合主体

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实力雄厚、运营模式先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推进“三变”+“三联”的联动模式,发展多领域、多种形式股份合作。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现代营销、智慧农业等。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农户能力,强化作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引导“三产融合”主体之间及其与小农户之间紧密合作,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包容互促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创新订单农业,建立订单农业信用体系,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大力推广毕节“六联六带”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利可联、有法可联。

(五)强化要素保障,激活市场活力

第4篇: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一、工作举措

(一)紧扣发展,全力推动农村公路建设

我区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努力开创农村交通发展新局面,营造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2018年以来我区累计完成村道窄路加宽、建制村“畅返不畅”整治、旅游公路建设、通组入户公路、窄路面增设错车道等农村公路改扩建项目186.375公里,完成投资15779万元,其中2020年上半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0.575公里,完成投资833万元。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专项工程建设

1.结合全域旅游,努力推动“路旅融合”发展。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推动全域旅游的着力点和突破点,积极探索交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串珠成链”的模式,努力把农村公路打造成全域生态旅游之路。一是建设美丽乡村示范路。探索采用“融资+EPC”的建设模式,引入社会资本1亿元,用于美丽乡村旅游路建设。2018年以来已累计完成35.7公里道路建设。此外,我区还包装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公路50余公里上报省厅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待建设计划下达后将立即启动实施。二是打造全域旅游大环线。以“一路风景读”为目标,重新编制全区旅游环线规划,计划利用现有道路打造115.3公里农旅大环线,串联白马关景区、李调元故里、春花秋月等全区旅游景区、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交通+旅游+产业”的深度共融,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2.结合乡村振兴,努力推动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积极发挥农村公路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作用,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建设产业路,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产业道路建设60余公里,其中2020年投入833万元,完成产业道路建设10.575公里,便捷、绿色的运输通道为沿线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3.结合脱贫攻坚,努力做好扶贫增收工作。以支撑保障脱贫攻坚重任为目标,以打通贫困地区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为导向,攻坚克难,着力抓好交通扶贫工作。一是实施交通扶贫专项工程。根据各扶贫产业园、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较多的自然村道路情况,按照统筹规划,分批推进的原则,对影响群众出行、阻碍产业发展道路开展提档升级,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1332.5万元,建成扶贫专项道路25.8公里,拆除重建危桥4座,其中2020年完成扶贫道路建设5公里,拆除重建危桥2座,完成投资432.6万元。二是创造公益性岗位。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过程中增设公益性岗位,充分调动沿线受益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引导鼓励他们参与施工建设、质量监督和道路养护,在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环境的同时助力增收脱贫。

4.结合民生发展,努力服务和保障民生。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努力做好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实事。一是实施民生工程。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1068万元,建成民生交通道路29.6公里,其中2020年投入350万元,建成民生交通道路5公里。二是实施农村公路窄路面增设错车道工程。聚焦农村公路短板,实施农村公路增设错车道专项工作,2018年累计完成错车道建设442个。三是整治建制村“畅返不畅”。针对通建制村道路路面破损严重的地段开展集中整治,2018年整治建制村“畅返不畅”12.438公里,2020年已完成子汉路白宝村段、子汉路龙形村段、白马关镇小鞍村、罗新路、河黄路广富场镇段、调元镇三渔村村道“畅返不畅”的整治。

5.结合人居环境治理,努力推动路域环境整治。区政府出台了《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各单位目标任务,制定了奖惩办法。今年以来,按照公路路域环境清理基本要求,着重清理公路沿线抛洒滴漏、扬尘污染、占道经营、占道堆物、非交通标志标牌,共排查和消除道路安全隐患30处,制止公路打场晒粮、摆摊设点、堆物作业等活动20余起,清除各类路面障碍物、抛洒物以及堆积物40余处,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余份。

二、取得的成效

(一)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农村公路的建设,使沿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现状,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使农村地区交通运输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各种特色农产品销售数量剧增,农业生产运输成本降低,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带动沿线青花椒、贵妃枣、金花梨、翠冠梨等特色农业发展,增加沿线群众的农业收入。

第5篇: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分批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要求

(一)加强驻村工作队伍管理,协助村两委制定好村年度帮扶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抓好各项帮扶工作落实。进一步摸清村现实情况和群众需求清单,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优势,做好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以安居、乐业、保障有力为重点,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问题,保障好脱贫人口基本生活需要,提高脱贫人口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创新工作思路,实施精准帮扶。逐户分析原因,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举措,实行动态帮扶机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帮扶,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发展产业和参与就业,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要加强跟踪监测,及时制定帮扶措施清单,利用现有政策加以帮扶。

(四)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帮扶工作机制,落实财政专项帮扶资金管理和金融服务机制,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创新帮扶服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工作重点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一)摘帽不摘责任,扛实责任担当。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作为重要任务,传导压力,压实责任。驻村工作队要切实履行驻村责任,立足岗位职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摘帽不摘政策,产业发展不停步。对村集体和已脱贫户的帮扶工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要继续按照现有政策措施抓好落实,确保政策平稳有序过度,过渡期内,应扶上马送一程,争取帮扶政策措施和到户产业项目,金融扶贫、教育、医疗等政策,落实好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政策,防止出现“断崖”效应。

(三)摘帽不摘帮扶。要落实好“双包”责任和帮扶项目,协调各类资源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扶力量不能减,督促所有参与帮扶的干部要不定时通过电话、微信、上门走访等方式加强与帮扶对象沟通联络,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帮扶对象的合理诉求,帮扶干部要及时跟进帮助解决。工作队要一如继往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协助村两委做好产业项目谋划,帮助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已脱贫群众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和有自身资源条件的产业,动员已脱贫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村两委要严格落实到村项目实施情况,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完善脱贫攻坚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四)摘帽不摘监管,强化监督不松劲。要常态化评估已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实现情况,及时受理群众诉求,切实加以解决,实行动态清零。密切关注扶贫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排查预警,及时合理处置。

四、方法措施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性。特别是脱贫之后,防止帮扶松劲懈怠,防止政策急刹车,防止一撤了之,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责任,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工作,建立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保障基本住房安全,维护好供水工程安全,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光伏等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五、组织保障

(一)成立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帮扶村书记和第一书记一起抓,分管同志具体抓紧,班子成员合力抓的工作局面,要抓住重点,抓出成效。

(二)抓好村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较衔接。积极发挥“三个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即村支部引领作用、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带动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将抓党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围绕“抓好党建促振兴,抓好支部带队伍”,培养有工作能力、发展能力、致富能力的“能人”充实两委队伍。

第6篇: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组织,加强农民工回引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复盛乡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做细农民工回引培育工作。通过全乡广泛宣传、完善政策、搭建平台等方法,努力实现让优秀农民工能回得来、留得住、站得稳,有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前期摸排,我乡优秀农民工XX人,在外务工人数XX人,已回引农民工XX人,其中党员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农民工村干部XX人,农民工后备干部XX人,有入党意愿的XX人,有担任村干部意愿的XX人,40岁以下优秀农民工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

二、工作措施

(一)全面摸排,完善台账。一是通过摸排,筛选确定一批回乡意愿强、创业基础好、个人素质高的重点人员,精准对接,采取结对帮带、政策宣讲等方式,加强跟踪。二是确定培养对象,建立优秀农民工信息台账,乡村干部开展结对联系培养,提升农民工的政治素养和回乡意愿。实现农民工党员发展计划,今年已发展农民工党员XX名。三是注重将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头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返乡农民工,建立“一卡一策”,专人跟进,支持其投入XX乡都市近郊游计划,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

(二)深入开展调研,做好宣传引导。由各村联系领导带队,组织村两委人员到村入户开展农民工回引工作专项调研,与返乡农民工召开座谈会,加强交流、搭建平台、宣传政策,组织召开全乡农民工党建工作推进会,全面了解返乡农民工实际困难与需求,为返乡农名工提供支持并解决后顾之忧。

(三)做好回引对接,培养中坚力量。全乡组织后备干部帮带责任人落实到位,采取把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为党员、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对有回村任村干部意愿的,采取一人一策一卡,加强跟踪培养,把优秀农民工选拔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目前XX村已由返乡优秀农民工担任村支部书记,实行一肩挑,1人为副书记考察对象。

三、存在问题

(一)村两委班子及后备力量队伍建设不够,村级后备干部缺乏,真正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人少。

(二)宣传力度还不够。对返乡政策、项目优惠条件的宣传还未全面到位,很多优秀农民工对返乡创业信心不足,不够了解复盛乡发展现状,不愿返乡。

四、下一步打算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升对农民工党建工作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乡干部包村联系制度,实现对农民工回引工作的认识、责任、措施、工作的“四到位”,从而形成全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细化台账,重点培养。细化农民工回引台账,从优秀农民工中选拔政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为村干部、村级后备力量,科学规划、努力把有入党意愿的优秀农民工培养成党员,把村干部培养成能带领村级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提高农村党员发展经济的能力。

第7篇: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2019年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做法成效亮点

年底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要通过乡风文明达标验收,将评选出50个市级示范乡镇和300个市级示范村

经济开发区王快镇西楼下村委会院内设有“我的身边人和故事”讲堂,在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方面做得好的村民常被请来为乡亲们“现身说法”,传播文明“好声音”;南和县贾宋镇北师村辟有文化大舞台、农家书屋、书画室等场所,还绘制以孝、德等为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墙320余平方米,有效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和滋养了其心灵……日前,在x市乡风文明建设观摩交流会上,几个观摩点结合实际拓宽文明乡风建设“路径”的创新之举,赢得了参会人员的纷纷点赞。

为深入开展“美我家乡·文明x”主题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今年2月,x市委宣传部制定了《x市乡风文明建设2019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要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乡风文明工作机制,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就阵地建设、组织制度和相关活动开展提出14项指导标准,即分别建设一个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文体活动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和一个道德“红黑榜”;分别组织成立一个乡贤道德评议会、一个红白理事会、一套村规民约和一支志愿者及文体队伍;组织开展农民素质教育活动、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承活动、移风易俗活动、乡风民风评议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和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借以凝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计划》提出,各县(市、区)要将乡风文明建设考核纳入党委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以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遏制农村陈规陋习,广泛弘扬文明新风,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年底,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要通过乡风文明达标验收,将评选出50个市级示范乡镇和300个市级示范村。

第8篇: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打好“阻击战”,有效应对灾情疫情。一是持续优化政策供给。研究制定《关于有效应对肺炎疫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16条措施的通知》。二是持续强化应对举措。协调扶贫车间和帮扶企业复工复产,引导1457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为194户贫困户开展了生产资料对接服务,为137户贫困户进行了技术保障对接,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60吨、畜禽1.1万只,免费发放水稻救灾种子5吨,利用光伏电站收益和385万元就业扶贫资金增加贫困劳动力务工收入。

(二)打好“歼灭战”,聚力攻克脱贫任务。一是聚焦问题抓整改。全力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2019年国家成效考核指出问题整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整改,分别认领问题28个、29个、4个,统筹落实国家督查发现问题、省对县党委政府成效考核反馈问题、省级暗访督导反馈问题整改,分别认领问题4个、16个、7个,已全部完成整改,并建章立制,长期坚持。二是聚焦脱贫抓基础保障。保障义务教育:教育资助全覆盖,控辍保学有力有效。资助贫困学生11181人次549.56万元。保障基本医疗:“五道保障线”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和住院医药费报销每次90%的适度要求。家庭医生签约、履约24910人,患者住院10195人次,住院总费用5445.03万元,个人自付524.42万元,自付比例9.63%。保障住房安全:有效解决了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并完成所有贫困户住房鉴定、系统档案信息录入及住房核验工作。保障饮水安全:安全饮水台账、水质检测、集中供水工程常态化管护机制全面建立。对全县所有集中饮水工程和行政村分散式供水水质检测,共检测1057份。保障基本生活:全县有低保贫困户4831户8148人,特困供养贫困户206人,临时救助贫困户118人。三是聚焦成效抓专项调查。县乡村构筑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全体干部尽职尽责,顺利完成了223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行政村和67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专项调查任务。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很大提升,贫困户纳入建档立卡以来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三)打好“强攻战”,强化落实重点措施。一是做稳就业扶贫。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10932人,其中省外就业4805人,县外省内就业965人,县内就业5153。建设规范化扶贫车间18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21人,开发扶贫专岗2179人,向5293人在外务工人员发放交通补贴247.21万元。二是做实产业扶贫。30个贫困村建立扶贫产业基地45个,发放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504万元。强化技术服务,开展技能培训622场次,培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5522人次。促进利益联结,建设实训基地2个,培育致富带头人361人,与贫困户建立多种形式稳定的利益联结。加大信贷扶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998户17073.86万元,2020年发放贷款2600余万元,贴息225.8万元。规范光伏扶贫,全县30个“十三五”贫困村村级电站2020年预计发电300万度,预计收益124万元,贫困村预计村均增收4.1万。三是做强消费扶贫。建设消费扶贫专区14个,深入推进扶贫产品“六进”活动,与淘宝、抖音合作开设“百县千品”主题活动,建设省消费扶贫馆馆,累计销售扶贫产品6000余万元,其中直连直报20余万元。

(四)打好“接续战”,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一是推进巩固提升。项目资金。投入各级扶贫资金9881万元,项目942个,其中产业扶贫资金3134.63万元,占整合资金比40.32%。驻村帮扶。继续保持驻村工作队行政村全覆盖,派驻驻村工作队223个,其中省市县派驻工作队70个。举办扶贫干部培训班4期,培训1526人次。推荐驻村第一书记吴能永参加2020年国家省市脱贫攻坚奖、全省“最美扶贫干部”,推荐驻村第一书记李淑琴参加全省“美在一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优秀女第一书记评选。二是推进“遇困即扶”。精准实施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动态管理,大力推行“遇困即扶”“防贫保”政策,防止返贫,为贫困户理赔“农业保险”“防贫保险”172.297万元,形成农业保险、防贫保险双保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两类人群”337户950人(脱贫不稳定户101户319人,边缘易致贫户236户631人),已消除风险327户915人(脱贫不稳定户97户308人、边缘易致贫户230户607人)。三是推进动态管理。强化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注重提升系统数据质量,确保扶贫对象精准,数据信息完备准确,贫困人口自然减少调整408人,自然增加调整389人,第一时间对疑似问题数据进行核实修正。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总体思路:深入学习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关于脱贫攻坚,特别是“十四五”时期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以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为统领,由集中性减贫治理向常规性减贫治理转型,由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9篇: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

 

一、2020农担工作总结

    (一)主要成效

    一是业务规模同比大幅增长。2020年末在保余额12.78亿 元,同比增长97.22 %,实现担保倍数放大4.26倍,“双控”标准范围内的政策性业务占比100%。据国家农担联盟公司12月底相关数据统计,青岛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市农担公司)在保余额在计划单列市中居首位。在保户数1722户,占青岛市担保行业33家担保公司的51%。

    二是实现了融资成本不断降低。全年平均担保费率0.6 %,同比降低0.36个百分点,降幅达37.5%;客户平均融资成本6.15%,同比降低0.54 个百分点。

三是担保风险控制得力。市农担公司累计代偿率为0.68 %,低于全国农担体系1.65%的平均代偿水平。在国家农担联盟进行的2020年度省级农担公司风险管理评估评价中,市农担公司获评为最高级A级,居全国第12位。

四是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373.51万元,上缴企业所得税496.17万元,实现净利润877.34万元。

(二)主要经验

1.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根据业务实际,重新修订了《青岛农担公司担保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青岛农担公司不良担保责任追究管理办法》,成立了青岛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尽职免责工作委员会 ,开展责任认定工作,进一步优化了代偿业务办公会会议制度,提高了议事质量,优化了代偿业务流程。

(2)进一步强化保后管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市农担公司制定了风险预警提醒机制,督促业务人员提前联系到期客户做好还款续贷续保工作。对出现代偿风险的客户及时联系银行开展施救及风险化解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应对、早处置”。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性化的分期还款清收处置措施,在兼顾客户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合法权益。

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效率。市农担公司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从全国农担系统首批、首家、首笔上线单位,到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使得业务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业务审批速度进一步提高,报表统计进一步智能,保后及代偿、追偿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实现线上移交。

3.牢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使命,始终将政策性、公益性放在首位。

(1)疫情期间,市财政积极贯彻落实财政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防控疫情和业务发展,督导农担公司出台了担保费减半收取、支持农业“抗疫情、保供给、稳发展”11条等惠农措施。疫情期间办理农业融资担保业务997笔,金额达80785万元,累计减免担保费330万元。

(2)为减轻农户通过过桥融资还本付息带来的融资成本过高负担,市农担公司积极对接青岛农商银行,开展了无还本续贷续保业务,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

4.开发创新担保产品,为青岛市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农担力量。充分利用平台思维,协同效用,借助农商银行、邮储银行两家银行深耕农村金融市场多年形成的地头熟、人头熟、市场业务比重大优势,通过设计产品标准,优化业务流程、锁定风险比例等手段推出“农担贷”创新产品,使业务办理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积极对接各级政府、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推出“强村贷”;支持妇女创新创业,推出“巾帼贷”担保产品。目前公司农担贷产品在保余额11.36亿元,占比近90%,成为公司高速发展的拳头产品。公司“农担贷”产品,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中标国家农业农村部政府购买服务创新试点项目。

二、2021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一是继续做大农担业务规模。2021年是青岛农担公司各项工作继续大力推进的重要一年。我们将继续严格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的政策规定,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线,讲政治,谋大局,担责任,督导市农担公司正确处理业务规模与风险的关系,确保2021年底完成在保余额15亿元,力争实现在保余额18亿元,代偿率控制在1%以内,实现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确保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同类农担公司前列,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

二是继续发挥好政策性作用。按照财农[2020]15号文件要求,修订完善农业融资担保费补助和业务管理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以进一步鼓励和帮助农担公司扩大政策性担保规模,降低担保费率,缓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督导农担公司始终坚持“双控”标准,确保政策性业务占比100%,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同类农担公司前列。

三是强化风险化解处置水平。在继续做好风险把关、监测、预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不良项目和不良资产的处置以及资产保全、代偿追偿的工作力度。修订完善《考核奖惩制度》,落实《担保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不良担保责任追究管理办法》等,激发员工的业务积极性,提升员工责任心,规范奖惩机制。

 四是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制度建设。督导市农担公司发挥党支部领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真正做到党建、业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是提高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督导农担公司积极参与“突破平度莱西攻势”,加强同各级政府、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联系对接,提高服务中心工作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