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

第1篇: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一、关于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彻底改进学生被动操作局面的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强化基础和综合素质以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基本的实验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创新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鼓励。我国的实验教学,早期处于一个僵化的教学局面,因此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全面活跃自身思维; 在进行综合性的实验过程中,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项目和操作标准,从而全面提升真实的实验技能,并在实验技能的研究和创新方面,具有更好的探究精神。对于基本实验技能的有效掌握,是进行实验步骤创新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对于基本技能方面进行强化的实验,应该作为贯穿整个医学临床检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技术性的训练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和了解,对于下一步检验所学知识,应该将实验进行小组化划分,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二、创新设计实验和考核方式改革

当基础性的实验已经被学生所熟练掌握之后,综合性的实验就应该作为强化学生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们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医学实验操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多样化的基础性实验技能和医学知识,从一份标本中检出多个指标,并且保证检验质量和检验程序的完善和准确,是该类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所有的实验和基础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后的医学实践,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工作的重点。可以结合小组合作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为一个常态。

通过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表达出来,并进一步地提高自身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模式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小组之间通过各种学习和讨论,自主地查阅资料,进行自主设计实验,不仅可以启发相互之间对于实验目的研究的思路,而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开展专题性的研究,这种专题性的研究对于创新设计实验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整体的医学公关能力和动力。对于基础性的实验教学,应该结合相关的医学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包括本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本地区的医疗水平,而重新制定科学考核技能的考核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实验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创新性的相应考核标准,应该进行更多的提升和强调。

一般来说,可以将考核内容分成具体的几个步骤,基本的考核项目,强化性的考核项目和提升性的考核项目。在考核的过程中对于临床岗位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考核应该作为所有环节中的重点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考试项目都应该制定相应完善的评价标准,制定更加细化的操作规范和最终评价要求。这些评价要求应该与更合理的分值来相互对应,在实验教学过程完成之后,可以按照相关的体系标准来选择考核内容,并且由学生来决定,强化考核的具体内容。这样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过程中,就会对自己所需要具体强化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更好的了解,并且在完成实习之后进行岗位技能考核和选择过程中有更好的思路。

三、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实际效果

在我国目前的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和实验技能,做到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这种强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全面培养新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方式,目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相关的研究资料可以证实,接受教育改革的学生在临床岗位技能和实验实际检验技能方面,要明显优于未接受教学改革学生的成绩,同时,在实际的临床实习和充裕的过程中,也会对于患者的各方面数据进行更加综合的考量和客观的分析。同时接受过教育改革的学生,其撰写的论文数量、团队精神和论文科研意识的高度也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获得更好的反馈信息,并且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总体上来说,对于国内外的医疗医学检验相关交流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对我国医学检验理论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实践性更强的教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实验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对于理论钻研的积极性,这种对于理论专业的热情可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水平,使得医疗检验临床实践等方面的教学水平得以显著的提高。实验教学方法的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实际应用为准,这种实际应用在实际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对于有效地进行医学理论的发展,解决患者疾病病痛方面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同时也是加强教师师资力量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推进我国医学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深化过程,有关键性的扶持作用;对于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有很良好的收效。临床教育改革和实验基础教学,可以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局面,在新的教育模式改革中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效果的重视程度和总体热情。老师作为实践和临床教学过程中的领路人和答疑解惑者,将会更好的推动我国医疗教育事业和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

第2篇: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思想上。我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参加各项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进取;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在临床实习期间,持着主动求学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临床上级医生学习,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学习上。三年来,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圆满的完成了全部课程,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医学专业课程。同时,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第3篇: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第4篇: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如何在中职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笔者在检验专业的《疾病概要》的教学中做了尝试。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授课内容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发病机制较明确,由于机制较抽象和复杂,需要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才能理解透彻。然而本次授课对象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疾病如何发生不属于该专业的研究范畴,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将该知识点淡化,尽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属于临床急诊常见病,病因明确,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因此诊断并不困难。

二、中职检验生的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一年级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非临床专业),生源为初中毕业生。由于年纪小,思维局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该阶段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尚未学完,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缺乏。种种不足成为临床课程讲授的“拦路虎”。

医学检验专业主要工作是能够遵照医嘱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而如何临床诊断不作为该专业学生的执业范畴,因此在设定教学计划时把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预防(即如何实际运用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如何根据临床表现选取适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作为教学难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信息化丰富教学过程

《疾病概要》涵盖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等诸多临床科目,介绍了各个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验方法、治疗和预防。是在检验专业课程中连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一门桥梁学科,学好这门课程对其各门检验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和视频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理解;通过校园网观看新闻视频,进入由老师创设的“蔗农使用农药中毒”的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新知制定出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措施。

1、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建立信息化平台:

应用网络、通信建立校园网络,把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作业、练习等放到校园网络中,建立QQ群、微信等以便学生及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让课堂不局限于教室。

2、新闻视频引入课堂

播放视频“三天内五名蔗农相继农药中毒”这一新闻后导入新主题,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有机磷农药?”由生活中的案例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图片、视频助讲解:

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菜农喷洒农药”、“误食农药中毒”,视频“韭菜农药残留超标致多人中毒”,讲述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途径和方式。由生活中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化抽象为形象,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动画助理解: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有机磷农药如何致胆碱酯酶失活”、“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特效药使用后变化”,系统讲述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与临床表现,使干巴巴的抽象文字生动活泼起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5、转换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1)设置任务,引导自我探索:

任务一:“请判断图片所示情况属于哪种方式的农药中毒?”

寻找生活中最易见到的有机磷中毒的图片:“不带口罩喷洒农药”、“儿童在喷洒农药作业人员旁玩耍”、“农药存放不当儿童误食”、“瓜果蔬菜农药残留”、“服农药自杀”、“投毒”。让学生能利用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途径和方式”,结合图片的观察和小组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任务二: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为课前新闻中提到的五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蔗农制定预防措施?

由传统的讲述改为由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从今天所学的新知中归纳总结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预防方案,以运用农药最多的群体切入,让学生深入创设的情境中,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2)案例讨论,会用才是终极目标:

抛出癫痫、有机磷农药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细菌性痢疾等典型的病历,通过四个有相似临床表现的案例讨论,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鉴别诊断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

1、采取了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从互联网、校园网上获取的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精心设计了两个小型任务,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围绕主题展开三次讨论,突破传统“一言堂”的授课形式,增强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利用学生的求知探索欲,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不再局限于在课本上找死答案。让学生边实践边学习边反馈。做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

2、利用了互联网、校园网中海量的资源,运用多媒体图片和动画,增强了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由以往专业理论知识只有文字灌输的逻辑思维转变为图像信息的形象思维,突破了理论知识“填鸭式”枯燥难懂的桎梏。

3、增强了师生的互动,学生是一年级学生,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法下,形成了“坐等答案”的被动学习习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害羞或厌学情绪的学生,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五、教学体会

1、信息化的教学,教师须通过互联网搜集海量信息,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将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储存在校园网中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校园网这一便利的平台,反复查阅有用信息,即节约了搜索和筛选海量信息的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校园网建立各科目和章节的题库,学生可以进入题库实现自我检测,即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有效利用了学生课余的时间。

第5篇: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日显,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需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本校资源和学生特点,在2014级检验技术专科班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如何制定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本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发展服务为宗旨,构建了高职高专检验专业的“1+1+1”3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即1年专业基础学习,1年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1年顶岗实习。第1学年的专业基础部分在校完成,以理论讲解为主,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第2学年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两部分内容指的是专业课程学习,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校内授课“学中做”,校外见习“做中学”,将“教、学、做”融于一体。前两年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岗位基本技能训练。第3学年分组进入企业、医院进行专项培训和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学生实习阶段加强与实习单位和学生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指导。

2优化课程体系结合

当前检验医学的发展变化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优化后的课程共设置28门,1632学时,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4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4.3%、31.9%、34.7%和9.1%。在专业课设置中,采取分阶段、层次递进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将原独立设置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别与《微生物学检验》和《免疫学检验》进行纵向整合,合并为《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和《免疫学及检验技术》两门课程,删减了不必要的重复内容,使学生更易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考虑到当前输血技术的发展现状,在《血液学检验》中增加输血技术内容,整合为《血液学检验及输血技术》。整合后的课程使知识更具连贯性,理论实践连接更为紧密,有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实验教学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年版)》中的检测项目要求,以及目前各大医院、检验中心开展的检测项目优化实验内容,采取“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策略,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特色。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1“考证、升本”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

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及部分学生有进一步继续学习(专升本)的愿望,在前两个阶段以“考证、升本”为导向组织理论教学,将“考证、升本”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专业课中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全部纳入课程学习和考试范畴,并可直接以职业资格考试试题作为结课考试题,形成“课、证”一体的理论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施中依据不同课程特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资源,以图片、声频、视频、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微观、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在血液学和微生物学中主要利用图片、动画向学生生动展示细胞的形态特点,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生化检验和免疫学检验涉及到的大型、昂贵设备较多,校内资源有限,可以借助影像资料讲解。结合具体课程内容特点,采取多手段交叉设计的课堂教学,如PBL、TBL、CBL、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并将人文素质、职业道德以渗透的方式融入所有教学环节之中,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素质加职业素质教育。

3.2“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学习采取“理论-实验-实训-理论”循环式教学策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思路是:理论在实验中讲,实验在理论中学,校内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在实训基地用,最后再反馈到理论中总结完善。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如血、尿、便常规检验,血糖、肝功,乙肝两对半等)先在模拟的临床实验室中教师讲解(理论)、学生操作(实验),获得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原理、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和动手能力后再到相应的实习基地对真实患者的真实标本检验(实训),针对真实情境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析,最终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理论)。从理论出发又回归理论的循环是阶梯式上升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自身,弥补不足和疏漏,为创新创业和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知识基础。

3.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学生群体已成普及态势。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学习中,建立开放的微信平台,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炼整理后以图、表、习题或微课的形式上传网络,推送给学生,并链接互联网相关教学资源网页,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制约,可以快速分享平台内容,具有快速、实时、随意的优势。并可以聊天形式展开群体讨论,形成虚拟的课堂环境,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促进了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学习,是对课内教学的良好辅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改革评价体系构建与教学方法

改革配套的评价体系,强化教学效果。改变传统单一的“一卷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成长。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构建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两者各占50%。其中,形成性评价采取多主体、多点式、多对象的多元化考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研究认定为课堂学习成果,以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的考核总成绩中。

第6篇: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TBL教学法;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物理诊断学见习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全球教育领域方兴未艾,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也在这一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TBL教学法及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是医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元素,将其灵活应用于物理诊断学见习实践是医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益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TBL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是2002年由美国俄克拉何马州(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教授等正式提出的。其特点是以团队为基本单位进行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相比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它在教学设计、实施及绩效评估等方面均有较大革新。

物理诊断学是通过问诊、检体及其他物理学方法(如心电、超声等),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其基本内容是学习如何检查病人的方法学,并把检查结果整理记录,最后对疾病做出诊断。物理诊断学是一门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该课程的见习,医学生要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功,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物理诊断学见习对每个医学生都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做好该学科的见习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对象

以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8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随机选取100人,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网络多媒体英语TBL教学法。两组学生入学成绩、诊断课学习内容及学生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学生在见习课学时数、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内容、指导教师资历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研究方法

1.仪器设备

使用山东省营口市远东医疗仪器厂生产的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分为心脏、肺脏和腹部三部分及挪威挪度公司生产的SimMan 3G新一代的综合模拟人(生理驱动模拟系统)进行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和SimMan 3G均由教师机及学生机组成局域网,每个系统均具有联网可扩展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编辑及应用不同的教学程序。

2.教学方法

(1)对照组进行LBL教学:学生自行预习,课前播放教学录像。通过教师示教,学生互查,两人一组在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心肺腹电子标准化病人身上进行技能训练,最后完成课后作业等。

(2)实验组进行网络多媒体英语TBL教学法。

①组建TBL小组:每组五人,并进行成绩好、中、差学生的随机分配。使各组学生的学习能力尽可能均一。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全组讨论和考评。

②教师准备: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准备中英文两套见习教案,并根据知识扩展的需要准备相关电子教材、病例、文献等。教师围绕重要概念、知识点布置预习内容。在每次TBL课堂教学的前一周将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使用电子教材、病例、文献、教学录像、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和SimMan 3G等资源。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建立教学联络群,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交流。课前两周告知学生课堂上将进行个人和小组模拟人的物理诊断学测试,学生根据教学要点进行课前理论及实践准备 。教师提供的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可提供心肺听诊、触诊、腹部触诊等电子标准化病人平台,SimMan 3G可提供英语实际病例,并实现对查体诊断等智能性纠错,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正常及异常体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③个人测试:开课后的15分钟进行个人测试。均为英文试卷,试题相对简单,为8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2个在模拟人上实施的操作题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首先用英文,有困难者可用中文。在此项教学中注意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对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英语只是应用的语言工具,防止学生出现重语言而轻医学的倾向。该测试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预习效果。

④小组测试:在个人测试之后立即进行,时间约为15分钟。7个多选题,3个操作题题目难度较个人测试有较大提升,侧重于辨别思维,明确概念,加固知识点。实施过程主要为小组成员讨论,最后确定答案。分数根据答题的程度给予确定。

⑤应用性练习:在小组测试之后立即进行,时间约为10分钟,2个操作题。应用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和SimMan 3G提供的病例进行应用型练习。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病例场景的设置紧扣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集中讨论概念性辨析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问题难度大,实用性强,备选答案无对错之分,可有多种可能,从而实现了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提问后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回答,其他小组可以辩论和补充。通过组内讨论、组间辩论和教师引导深化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知识面的扩展。最后教师进行要点及难点的总结,课后学生上交完整英文病历。

3.成绩评定

理论考试由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统一组织;操作考试由物理诊断学教研室组织,两组学生分期分批对消化科、心内科及呼吸科的20种阳性体征进行检查,辅以问诊,并上交病历。比较两组学生对阳性体征的辨别正确率和对常见疾病的诊断率。

4.问卷调查

实验结束时,设计调查问卷。对进行网络多媒体英语TBL教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5.统计学处理

所得资料采用SSP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х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双侧检验P0.05),实验组学生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教学方法讨论

1.网络多媒体英语TBL教学法相对于LBL教学法的优势

传统LBL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按照大纲要求以课堂为中心进行讲授。学生的课前预习以书本材料为主,缺乏课前的实践与互动,课堂学习被动,以知识性学习为主,技能培养较为薄弱,互动较少,实践交流较为缺乏,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发现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这表明两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方面具有相似的作用。但两组学生在临床辨析实践和主动信息获取方面则存在显著差异,LBL教学法呈现明显劣势。

与传统的先传授知识后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相反,TBL教学法更注重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个体和团队的结合。课前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横向的深入预习,加强了学生围绕病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交换信息、转化信息的能力,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应用转化,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过渡。在课堂学习方面,通过个体和团体由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从思辨层次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问题解决途径和答案的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临床科研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而英语教学和网络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的加入,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大大拓宽,促使学生从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为教学国际化进行铺垫,同时为学习较好的优等生提供了更大的提升空间。而对于学习能力中等及偏差的学生则可借助学习小组和学习网络平台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和SimMan 3G系统的综合应用解决了学生学习初期实践机会少、容易犯错等难题,从实践出发,使学生度过学习曲线的平台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2.网络多媒体英语TBL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展望

尽管网络多媒体英语TBL教学法在物理诊断学见习中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

网络多媒体英语TBL教学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师资培训。TBL师资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课堂观摩等学习过程熟悉TBL教学法的特点,并进行预习模拟及预讲,形成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规范,并加以执行。

(2)教学实施。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典型病例的选取;中英文教案、幻灯、多媒体视频的准备;学习网络平台的搭建及维护;师生的网络互动;多学科知识的横向及纵向总结等工作。“问题”的提出应本着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原则,在使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等“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单个问题“特殊规律”的探索,使认识实现从观察“真实世界”现象到总结规律直至解决问题的深化。在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上要适中,使学生既能完成任务,又稍有难度,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课堂上则实现角色的转化,教师可以扮演专家、信息提供者、资源服务者和进程监督者等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可学生的工作和能力,适时引导并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保持课堂的活跃状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随意干涉学生讨论,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并做好讨论记录,总结归纳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给予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个明显问题,部分学生在课堂里有沉默的习惯,这也许是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谦虚”的影响,也许是不愿突破课堂“安静”的传统,也许是“从众”心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旁观小组活动时,对于不活跃的小组应给予适当引导,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第7篇: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医院自2011年8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耳鼻喉实习的护生78人次,随机将78名护生分成两个组,观察组(PBL组)和对照组(传统教学组),每组39人。两组临床检验实习护生在学历、临床能力、成绩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国传统教学方法,即由教师一味的“填鸭式”讲授课本知识;实习操作由教师进行,护生在一旁观看,一切的讲授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而实验组则应用目前比较先进的PBL教学方法,此方法有以下几个要点:①由带教老师选取耳鼻喉护理的实习课程,并根据课程内容提出2~3个不等的实习操作中易于出现问题;②实习护生应利用各种资料查询工具对所需的资料进行查阅并记录;③由带教老师于操作时对耳鼻喉护理操作技巧进行讲解,同时由实习护生自己进行护理操作;④然后由实习护生对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一些自己在操作上不理解的问题,同学之间分享各自查阅的资料并进行讨论;⑤最后带教老师就实习护生理解与技术操作中所存在的缺陷,全面而系统的对耳鼻喉护理知识及技术操作进行讲解。

2评价及结果

2.1评价标准

教学结束后进行综合考评:基础理论知识成绩占60%,临床检验操作成绩占40%,得出的综合成绩按四级评分法“优秀、良好、及格、差评”进行评分。

2.2评价结果

对问卷调查结果及综合考评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考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当数据处理后,出现P<0.05时,统计学数据有显著差异,此时统计学有意义;反之如果出现P>0.05时,则统计学数据无差异,此时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8篇: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以专业整体能力培养为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遵循以下原则:以用人单位对能力的需要为原则,对用人单位培养所需周期较长、用人单位培养困难的能力重点培养,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在校院合作的前提下,明确学校教育和医院学习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学校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基知识,检验基础知识: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参考区间、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检验方法学评价;基本技能:形态检验能力、简单仪器操作技能;基本素质:沟通协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医院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较大型的仪器操作能力、临床对话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并树立为临床服务的意识。

实训基地建设强调校内基础能力培养与校外专业技能塑造的功能衔接。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在环境和功能上模拟真实检验科流程设计,技术水平达到基层医疗单位要求,开展的实训项目侧重手工检验和常规小型检验仪器。使学生通过实训熟练掌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同时得到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设置实现职业领域的广覆盖,技术水平与当今医学检验专业领域相一致,师资、病源、空间等软、硬件条件满足教学需要,能够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的要求。学生在基地中能够学习和掌握当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真正实现“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就业在学习环境中”。对于具有长期合作意愿的企业,按照其生产性质进行领域划分,确保全方位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参照医学类专业高等专科教育评估方案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调研结果,以目前学生人数80人为基础,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实施的基础,学校一方面要使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服务于自身的教育主张,保持教育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必须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检验岗位“工作流程”为主导,强调“全过程检验质量控制”,从“生物安全”职业意识到校内实验室布局,创建出“临床检验科模式”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从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上与临床接轨。使实践教学最大程度与工作岗位对接。在工作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工作任务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

2.2校内实训基地的布局校内实训室总使用面积应不低于5间、400平方米,整体划分为实践教学和临床检验实训两个功能区。实践教学区包括三个功能实验室、显微镜室、仪器室和实验技术室。显微镜室承担有关形态检验的实训教学,为本专业临床检验技术课程、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临床寄生虫检验技术课程、检验仪器分析综合技术课程提供服务,主要培养学生形态识别能力。仪器室完成基础仪器检验的实训教学工作。实验技术室完成各课程实验操作的实训教学。临床检验实训基地设置无菌室、临检室、生化免疫室、采血室,通过学校购买和医院捐赠完成仪器配置,包括各类常规体检项目,完成课程的综合性实训教学,使学生了解检验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五真一实”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途径是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创新途径。在具备学科技术优势的医院建立3-4个“医学检验理论学习-实践-顶岗实习”教学基地。每个教学医院承担1~2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教学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常规检验项目为导向,在“学习、实践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学生首先在检验科工作区域“看”,观摩临床工作人员如何操作有关仪器进行生化项目的检测,对工作任务产生感性认识;继而在检验科教学区域内“听”,由教师使用多媒体等方式给学生讲解检测原理、仪器构造、使用方法、编程、可检验的项目、仪器的优缺点等;然后,在检验科工作区域按用临床标本练习检验项目的检测,并与临床实际报告单相比对。在教学安排上,为了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和保证教学效果,医院课程安排在下午进行,下午医院标本量少,检验技术人员能够完全投入教学中,而且利用上午的标本完成实验,从而实现了课程教学“五真一实”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临床标本、真实的检测项目、真实的临床仪器设备、真实的化验单作为考核标准、实际的临床一线教师带教”的教学特色,完成人才培养行业塑造过程。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用“校内校外双向合并,课程教学双负责人”的模式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校内专业带头人和校外专业带头人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共同组织教学设计和实施,采用校内校外教师共同负责制,一门课程一个课程组,校内校外各一名课程组负责人,实行点对点的沟通和交流,便于课程的建设和管理。

第9篇: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摘 要: 分析医用化学本科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医用化学; 学习动机; 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医学教育进入一个多学科创造和融合的新时期,这就意味着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1]。

医用化学是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它不仅为后续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临床诊断学等课程)打基础,而且在医疗工作中也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是医疗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尽管医用化学的内容与医学密切相关,但由于其隶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常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教学质量不太理想。

1 医用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调查形式,对我校2002、2003、2004级的临床、检验、预防专业本科医用化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造成医用化学教学质量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对医用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同时开设,医学课程任务重,学生中普遍存在“医学生学习化学无用”的思想,认为化学课可有可无,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把主要精力放在医学基础课上,导致学生仅能应付考试。②化学本身系统性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医学需要。目前医学化学教学基本按传统的体系进行,教材重视化学原理而忽视技术应用。今天各种分析仪器已在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普遍使用,但教材却没有提供仪器分析的基础内容。当酸度计、血气分析仪、自动电位滴定仪等早已给出准确结果时,但我们仍停留在多元酸碱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酸碱度能否用近似公式计算等内容上。③医用化学教学时数与教材内容的矛盾。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门数总是有增无减,医用化学学时已从50年代的 30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150学时左右。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宠杂,包括普通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电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总之涉及到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学科的广泛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往往是蜻蜓点水似地全面铺开,其结果是教师讲得不深不透,学生只得一知半解,抓不住重点。④教师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医学院教学特点的要求。现在我校从事化学教学的老师大多是化学系毕业的,对医、药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在讲课中有强调化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专业的需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广度而忽略与专业的联系。当代高新技术综合发展及现代医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过去“纯化学”教学之弊日益突出,虽然许多医学化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始终未能实现医学与化学的有机融合,这也是医学生们对学习化学兴趣不浓的关键。医用化学除了要满足医学的现实需要外,更重要的任务在于为深入理解医学理论和进行创新性的医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

2 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突破,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也被及时地应用到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医用化学教学的效率和针对性,就需要我们针对目前医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医学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有效途径。

转贴于

① 向学生明确医学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告诉他们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复杂的化学反应,人体的生理作用、病理作用及药理作用等实质上都是化学作用的具体表现,都是化学反应引起的。从20世纪50年以来,已有一半以上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项目获得,美国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奖得主Akomberg更是提出“把生命理解成化学”。因此,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具备了化学基础知识,才能在医学理论研究方面和以后的医学工作中作出贡献。

② 适时地介绍国内外最新医学科研动向,介绍本校本教研室的科研成果,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认识与参与愿望。

③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的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另外还可以将课件在网络上,方便同学们的自学。

④ 将化学、医学、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讲述与后继课程、临床医疗有关知识。如讲酮酸时解释晚期糖尿病人的临床症状为何会出现酸中毒和呼出的气体有烂苹果味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真正感到化学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空洞的。

22 加强教师自身知识面的扩广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相关,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要下苦功夫钻研熟悉教材的知识序列、重点、难点以及后期课、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联系;广泛收集与积累有关资料,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艺术等书籍,正确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教学思路,把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和提高创造力有机地引进教与学的全过程中。

23 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程教学中突出“医用”这个中心,根据专业需要,找准合理的起点,确定具体内容的详略及侧重点,寓“趣味性、实用性、知识性”于教学中。对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是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剖析、透彻讲解,为学生自学扫清障碍。

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的时间进行课堂学习,让学生动脑、改变过去偏重讲授、偏重分析的传统简单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适当采用形象化、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教学实践

以上是我们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尝试的一些讲授方法,从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和课评专家组听课评价的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获悉,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医用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医用化学课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