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资源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第1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一、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水资源配置工作中,需要以水资源档案作为重要依据。长期以来水资源档案都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管理,这不仅影响了水资源档案的开发利用,而且也越来越无法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了能够使水资源档案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水资源档案管理的水平。通过强化水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水环境的系统管理及保护,使水资源档案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一)信息网络的建设。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加强水资源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从而为水资源档案信息化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做好水资源局域网建设的同时,还要建设水资源智能管理物联网,充分的借助于网站这一平台来水利信息。在局域网范围内,各单位可以在自身权限范围内水资源档案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有效的实现了水资源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通过信息网络建设,各个水资源管理站能够有效的实现连接,构建一个综合管理的服务体系,有效的实现水资源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应用,同时还能够与其他系统实现远程连接,为水资源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发水资源信息服务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水资源信息的管理,要加快推动水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的开发,从而为水资源信息需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建设水文档案数据库,对水文信息进行统计,对水资源档案数据进行快速检索,而且有效的提高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所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需要与动态连接标准相符,要能够运行本地数据库,同时还要能够运行C/S结构的数据库,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够与多数数据库进行连接,加快系统的使用和普及。

(三)安全体系建设。在水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对信息的安全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水资源档案信息系统,需要设置防火墙,并进行身份认证,同时还要做好数据备份和密钥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改进各项管理制度。对于用户,需要采取具有较强制约作用的授权服务措施,以此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这样水资源档案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一)对节约用水规划以及水平衡报告进行的管理。由于节水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复杂,而且需要制定用水规划、报表及各种奖惩措施,利用手工来对节水档案进行统计鉴定、编目及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节水档案中涉及到了水平衡报告的整理及节水计划中相关数据,同时还要统计出数据的总量,这就需要将信息化技术在节水档案管理中进行应用,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节水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框架上选择的是“积木”式,所有软件功能是互不影响的,彼此可以共享数据,这样有利于节水档案管理更加简单方便。不管是关于水平衡测试的报告书还是对节水计划进行的管理,都是按照桌面方式在微机上进行展示的。计划员根据各单位用水情况编制用水计划,然后将用水计划输入计算机存贮,并能对计划进行检索、分类、汇总,结果以屏幕显示、存盘或以打印方式输出。水平衡测试报告书的微机应用与人工操作有很大不同,它在桌面呈现出编号、单位名称、计划量、实用量、万元产值耗水量、漏失率等多项计算数据,在输入数据和统一编号后,应用时在形式上和计划管理是一样的,有利于节水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对数据的使用以及收集。

(二)对地下水档案进行的管理。对城市水资源管理有主要是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的管理,地下水档案中主要涉及到使用地下水居的及单位在使用地下水方面的相关信息,城市地下水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取水的时候要进行登记,主要应用于采用地下水单位的位置、井位、成井时间及井深、井径等原始的采集和汇总,使地下水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快捷的得到水井的自然数据;其次,凿井要先申请,竣工的时候需要验收报告,以全面规划以及控制地下水,不满足验收要求和凿井规定手续的禁止对其验收,并禁止使用,以促进水资源实现供求平衡,规范水井分布;再次,废井回填要做好记录。在建井时,还要了解报废井的具体情况,以使该市的地下水免受外来物质的污染,保障地下水的数量以及水质满足要求,是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最后,采取微机汇总的方式,将地下水资源的实际水质变化进行展示。

第2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院 人事档案管理 电子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77-0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种载体形式大量增加,对档案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形式的纸质档案正在被电子档案所代替。为适应这一未来档案工作发展的基本趋向,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必须加强健全与完善医院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推进档案现代化,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数字化,促进医院人事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一、电子信息化是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医院人事档案是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事工作全面、历史地考察一个人的依据。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人事档案管理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然而,长期以来,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创新滞后于经济改革。特别是基础设施差,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不少医院没有单独的人事档案室,常和人事办公室挤在一起。人事档案存放以纸质文件材料为主要载体。距离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还有一定距离。因为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档案管理人员的收集、整理、归类、编目、检索等工作还一直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以至影响人事档案材料归档整理的及时性与完整性。档案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电子档案的管理经验,严重影响了案卷质量和收集效率及档案利用率。案卷中缺乏反映个人工作能力和实绩的动态信息资料,一些职务、职称晋升、工资变动等连续性信息甚至出现断档现象。

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可以通过数据库、数据压缩、高速扫描等技术手段的利用,有效弥补以上问题和不足,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水平,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作用,为医院领导及人事部门准确提供各类人才信息和用人依据,继而告别传统的人事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的手工方式,实现现代化层面的转变。

1.完整的保存效果。作为新生事物的电子文件,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纸质文件相比,其具有容量庞大、利用率高、信息传递快、利用价值大的特点。撰写工具为计算机,存贮方式是磁盘,可以将形成的信息资料原始地、完美无缺地保存下来。医院应建立以现有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为主,各科室辅助配合的电子文档归档制度。充分利用医院内部互联网,创建和完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并利用电子信息管理医院人事档案。

电子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利于材料的完整保存,除了在信息输入时需要用档案原件外,很少再接触原件,有利于档案寿命的延长,实现长时期的完整保存。

2.快捷的检索速度。加强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医疗事业管理及办公自动化标准化的基础,是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传统的医院人事档案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查找不便,既影响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浪费人力和时间。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后,从电子人事档案的生成、采集、验证、归档、入数据库到检索查找等一条龙服务可以全部实现自动化操作,完成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向智能化的转变。同手工操作相比,计算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信息存储量大,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可以有足够的信息基础实现高效、精确的检索,可以应对各种复杂条件的精确查询。既减轻档案工作人员的重复性劳动,又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有效推动了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3.高效的信息流动。要实现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微机化、网络化,以档案的原始材料为依据,运用信息维护系统,将人事档案的信息录入微机,建立完整、准确的医院人事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将信息数据库进行分类,尽可能地实现人事档案的数据化。通过数据库建设可以进行人员信息的查询、统计、整理、分析等,实现人事信息和公务公文的电子邮件交换和远程数据交换,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实现信息的高效率流动,为众多档案人员、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所共享。

二、电子信息化管理有助管理效能的提高

医院人事档案的储存管理之效能与其管理方式密切相关。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效能。电子信息化管理具有快捷、严密的特点,有助管理效能的提高。

1.一方收集,多方共享。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旨在信息资源的共享,取得一方收集,多方共享的效果。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和现有的办公网络相连,以人事档案信息系统为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分系统,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和电子文件信息共享,使档案管理趋于规范。以考核系统为例,在完成与人事信息系统的连接后,人力资源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系统将考核结果传发给各个科室,医疗保险系统可以直接从人事信息上读取职工基本信息,医务、科研、教学及党、政、工、团系统也可以直接从人事信息系统中收益,从中得到诸多的信息和帮助。

2.服务决策,准确快速。医院人事档案材料所具有的专业性、机密性、政治性三大特点决定了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譬如,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可以从人事档案电子版材料迅速提取当事人的学历、专业、经历、成果等人事资料,通过准确、全面的相关信息的了解,使决策者作出正确抉择。

3.节约资源,经济实惠。人事档案的电子信息化建设还具有一定经济意义和节约价值。传统的管理模式,要想全面完整地保存好档案资料,需要较大的档案馆库和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和人员,而且需要购置大量防霉、防虫、防鼠,以及防氧化药物。利用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可以把大量的档案材料存放在软盘、光存储介质及硬盘上,一是可以节约场地和纸张,二是可以节约费用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三、电子信息化管理需要适应性跟进

医院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设施、人员及机制必须适应性跟进,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完整而规范的运作体系。

1.硬件设施的跟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加强,首先需要硬件设施的跟进。医院在建设医院信息系统时,应把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一并考虑,统筹安排,进行整体设计;并购置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建设专用场馆,购买空调、档案密集架和电脑等附属设施,设置防火、防盗的自动监控系统;还有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引进,人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的建立,为人事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优秀人才的选拔培植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通过高效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医院人事档案功能与作用的大幅扩展。

2.人员素质的跟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人员素质的跟进。要注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加大对档案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采取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弥补在职人员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不足的弱点。或引人竞争机制,择优录用,把真正优秀的档案专业人员选拔到档案管理岗位上来。医院要将档案人员的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和工作业绩,形成一支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事档案管理队伍。

3.维护机制的完善。随着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电子文件人事档案资料的产生,加之多媒体集成性及其组成和结构的复杂性,难免给人事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诸如原始性的鉴定、保密方式的创新、设备的维修,以及故障的处理等,都需要妥善处理,以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孙中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体会.中医药管理,[2009,17(2):148-149.

第3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城市供水系统是整个城市的“大动脉”,它关系着人们是否能够饮用到优质合格的水资源。而城市供水网又是整个供水系统的核心,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城市供水网基本设在地下,规模大、网点多,线路杂,这就使得仅仅靠人工无法完成工作。于此同时,城市的大发展造成了复杂的管网连接结构,对于要求精度和准度的管网来说。单纯的的人工操作已经无法完成了,因此要想保障供水安全,就有必要进行数字化的信息管理。

一、我国城市供水管的现状

(一)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

2008年以来我国对620个城市对管网漏损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是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逐年加剧。

(二)全国供水管网漏损率上升

在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情况下,供水管网的漏损率却高达20%,致使我国的每年漏损水量将近为100亿立方米。供水管网的严重漏损不仅使高品质的水资源流失,而且还加重了水资源的二次污染几率。无法保障供水量和安全性。

(三)原始的管理方法

我国的供水管的资料一直采用的是纸质图纸的管理模式,对于供水系统管网资料的维护和保存都仅仅依赖于台账、单据和图纸等的记录形式。在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档案资料堆放在文件柜里,有工作人员进行掌控,主要依靠的是人工管理。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客户的要求了。

二、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一)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定义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保障城市的供水安全,我国适时的引进了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城市供水管网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供水管网的信息采集、维护和利用软硬件系统的过程。并在构建进程中逐步完善,供水管网在信息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价值也不断提高。

(二)信息化管理的价值

城市供水系统信息化管理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的反映水量、水质和地理空间状态。我国的供水管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更新扩建中,而且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因此信息化建设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三)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城市供水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的软硬件,基础的原始数据和系统的集成产品。一旦建成可以直接的服务于政府管理部门、施工部门和规划部门,并且可以与城市的排水系统建立密切的联系。城市供水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也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市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机遇

(一)城市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水平也进入了空前的发展状态。这就使我国的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最佳的发展时期,为我国供水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人员,也建立了专门的软件开发和咨询服务,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国际上城市供水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国际上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的开发与研究也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求,进行了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的平台开发,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水信息学”。大力推动了城市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方法的进步和更新,国际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的可能性经验。

四、我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一)专业人才缺失,配套服务欠缺

国外发达的国家已经拥有了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比如信息咨询、软硬件开发、集成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的产业配套体系。而我国的城市供水管网系统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慢,目前并不是十分完善。而且,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比较少,相关的配套设施、配套服务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具有挑战性。

(二)供水管网与排水管网连接不融洽

我国的城市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早于排水管网信息化建设,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高质量的水资源。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与排水管网信息化建设不同步,两者的连接性不融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融合。要实现这一融洽的建设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五、城市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一)必须保障信息质量

尽管我国于城市排水管理系统管网建设的技术管理方面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但是由于管理方式的落后等多种原因致使了大量的原始数据的丢失。建设原始数据资料规范性管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城市供水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可靠科学的原始资料,在建设信息化管理时,对原始信息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我们必须特聘专业人才,特设专业机构收集、整合、审核原始信息资料,通过这一阶段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又可以保障信息来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国处于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初始阶段,保障信息数据的可靠完整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专业性、全方位的人才短缺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城市供水系统管网信息化的建设设计到多个学科的交叉。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是单一化的人才,而且没有专门的城市管网建设学科,符合性的人才严重缺失。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相关的设计规范进行了实时性的修改,有了规范化的政府条文,也有了信息化专业人才。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范,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六、信息化管理所需要采集的信息

城市供水系统管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是数据,那么所需要的数据类型包括静态信息、动态信息、统计信息、预测信息、管理信息和模拟计算信息。

静态信息包括供水管网的物理属性“数据库”、空间状态属性“地理信息”以及供水管网数据信息的维护。其中的动态信息数据主要包括描述其基本状况的图形数据和特殊状况的数据,并且必须保证数据的及时备份和维护。统计信息包括水量水质的变化信息、水资源漏损信息以及管理部门要求报告的信息。预测信息主要有长、短期调度预测信息和改扩建预测信息以及漏损预测信息。管理信息包括收费信息,事故安全处理信息,改建扩建的信息。模拟计算信息要求信息的准确性、确定性、专业性和可行性。

城市供水系统管网的信息化建设基于的是供水系统的日常管理,事故应急管理以及调度运行改扩建管理。城市供水系统管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所采集的信息既可以公开给民众,又可以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的依据。

七、城市供水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供水管信息化管理是集生产运营数据的采集系统、管网的数据系统、计算机模拟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并且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实现水资源的数据共享。城市供水系统信息化管理的流程是首先是收集收费数据和生产运营的实时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出城市供水管网的动态水利系统;接着将数据在相关网页公布,由此对供水管网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管理者根据整合的数据信息优化更新改造策略。

(一)城市供水管网的GIS系统

GIS系统是近十年正式立项的项目,根据社会和客户的要求,供水局和供水企业采用ESRI公司的新推出的ArcGIS平台。开始将大量原始规范化的数据录入其中,正式应用信息化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且初步建立了一些相关性的专业部门,例如营业客服部门、供水过程设计部门、资料收集审核部门以及规划设计等部门。

新建的工程设计管理部门是通过GIS系统实现复杂地理地形的直接导入,在改建、扩建供水系统时可是事先掌握地形的复杂多变性,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从而精确地指导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资料收集审核部门,可以将资料直接绘制在信息化系统中,便于保管和使用,不在进行手工绘制,保障了资料的永久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客户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系统网站上查询到客户的用量,水质监测情况,还可以清楚明了的知道断水所波及的范围和清单。

(二)城市供水管理系统信息化的营业收费系统

我国城市供水管理系统引进的GIS系统,可以与各大超市,商业银行实现代收代扣收费,节约了客户的时间,收费网点覆盖绝大部分城镇。同时还可以在网上查询任意管区的用户缴费情况,为供水者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科学的信息数据。

在建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彼此之间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服务,也被其他子系统所服务。所采集出来的基础数据在所有的系统中形成了一个有效循环的整体,各个数据既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又可以进行比对和参照,让我们采集的数据更加精确,更加具有指导性。

八、城市供水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一)完善GIS系统和子系统的规划

加快基础数据信息的录入,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已经初具规模,必须进行完善。要求必须录入准确、详细的数据信息,为以后的各种信息化使用打下夯实的基础。以地理信息、空间信息为基底,建立及时更新的数据库,通过数据查询、地理定位进行数据维护,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应用。

(二)改善工程资料管理系统

以前的信息管理主要是手工的纸质记录,所记录的数据一般存放在档案柜里,是扁平的二维化管理,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将图纸立体起来,观看三维效果的供水工程示范图,促使城市供水系统档案的规范化、数字化、自动化、系统化。

(三)完善城市供水管理系统的资产管理系统规划

输入事故处理数据,比如漏损数据、客户投诉、爆管数据等事故信息,并且包含处理结果的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对管网的的实时运行状态进行分析概括整理,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对静态的、动态的管道数据进行价值评估,为制定资产的修复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建科.浅谈给水管网建模[J].城市公用事业.2008年02期.

[2]张志明.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分区装表剂量技术.城市公用事业.2006年04期.

第4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灌区;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计算机、电测、遥感等新技术进行灌区管理。在美国,大型灌区都设有调度中心,实行信息化管理。在调度中心的中央控制室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对灌区各渠道位置、输配水情况以及各闸门的水位、流量、闸门启用等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控制中心的指令可通过通信系统传输到各建筑物、自动启用闸门、水泵等,其运转情况及流量均显示于屏幕上,并可通过打印机打印作为永久记录。许多灌区还采用遥感技术进行水管理,估算灌溉用水量等。

目前,许多灌区的信息自动化处于初级阶段,在信息资源的采集上,仍采用人工收集的方式进行,对水资源的分配控制使用人工测量或者估计方式,不能适应当今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新形式,也极大地制约了灌区的经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水情预测分析和调度决策能力,保证用水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灌区水利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迫切需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灌区,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灌区现代化建设。

1.当前灌区管理现存问题

1.1水费征收对象发生变化,加大了票据处理工作量

水费收缴由原来的以村为集体核算变为千家万户按用水量收缴,且水费票据内容进一步细化,灌区对水费票据的使用、管理等处理工作量加大,人工管理票据,手写开票,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易出现差错,加之开票到户缺乏有效监督,出现单位没有多收、群众没有少交的问题。

1.2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泉源出水量据实测资料表明在不断下降,尤其是在农作物需水高峰期,供需水矛盾更为突出。为解决供需矛盾,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节约用水已成为急需,这就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管理来进行水资源优化,提高霍泉对洪洞经济的支撑能力。

1.3灌区水资源配置及调度手段落后

1)水资源配置:编制配水计划是实行计划供水的重要环节,由于灌区管理手段落后,习惯于编制静态计划。实践证明,编制静态计划很难使灌区水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2)水资源调度:由于灌区范围大,工程分散,分水建筑物多,作物生长存在差异,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而灌区仍使用传统方法实施水资源调度,使灌区水资源调配总是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变化。

1.4管理措施落后

测控手段落后灌区用水管理中对斗渠流量的检测采用人工定时巡查的方法,人为因素影响大,水量结算漏洞多;水位观测靠人工检测,启闭机采用手摇式操作,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调配水靠人工指令调度,调整不及时易造成供水不稳定及水量浪费。

1.5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及资金的束缚,财务、人事、劳资、后勤等方面的管理手段落后,传统的手工计帐方式,低效率的算盘财务,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2.自动监测与信息化管理内容

自动监测与信息化系统总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自动化监控系统、信息传输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2.1自动化监控系统

2.1.1灌区水量测量系统

渠道及管道内流量的测定是灌区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进行按量收费、推动灌区水价改革、实现工农业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流量数据的获取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的方式就是面积一流速法,即使用流速仪测定特定断面的流速分布,然后根据流量的概念积分得到流量;间接的方法一般是根据水位一流量关系曲线,先测水位,然后由水位推算流量。两种方式适用的范围不同,各有优缺点。

2.1.2闸门控制系统

闸门控制系统由中心站和现场监控站组成,灌区用水调度通过闸门控制系统实现。现场远程终端单元计算实时供水量,用水调度系统根据供水量,再去调整闸门开启度。

2.2灌区信息管理系统

2.2.1灌区计算机网络

灌区管理处机关局域网主要由管理处网络中心及各股、室、所、站组成。

2.2.2灌区水费征收系统

本系统是为解决灌区水费征收问题而提供的系统,是管理处对用户用水、交费情况实施管理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是灌区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同时能有效提高各用水户的节水意识,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最终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2.2.3灌区水务公开系统

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语音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实现灌区所有用水用户的有关水费信息和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费用信息管理,为灌区水费征收以及管理提供先进的各项费用数据收集、加工处理、统一公布监督的技术手段,实现水费征收管理工作以及使用的透明化、公开化。为农户提供查询功能,如在交费期间水价、用水量、用水时间、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同时提供交费、用水量张榜公布功能,有效提高灌区用水、交费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2.2.4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用水管理决策系统由泉源来水量、各用户用水量、供配水方式、配水目标函数、配水顺序等决定。能根据灌区实际运行的数据、公式算法等动态因素生成灌区阶段性的用水计划,为适时调配水量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在采取计划配水情况下,各用水单位及管理所可根据用户需水,将各管道、支渠、斗渠用水申请单(需水量、用水时间) 提前报送管理处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根据市县水文局近期水文预报,通过优化决策计算确定各管道、渠道流量分配计划。

2.3灌区办公自动化系统

灌区的办公业务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不断使人们的办公便捷化、快速化、准确化。

3.灌区信息化管理优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要求灌区在用水管理中从目前的粗放式管理转变为集约式管理,更加科学地配置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将现代化通信测控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应用到灌区管理,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灌溉效益,极大提高灌区水利用系数,促进灌区工农业的发展。

灌区信息网络建成后,将形成上联省市各水利单位,下联各管理所、站,运转灵活、协调高效的电子传递枢纽,实现数据、图形、图象和声音等多媒体通信,初步建立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决策系统,以创造一流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灌区办公自动化,既可以做到数据、信息、资源、成果共享,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人事管理软件,水管理系统软件、工程档案管理软件,建立财务电算帐务管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生产成本分析,供水收费管理、经营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系统,不仅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且能不断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武法东,付宗堂,王小牛.地理信息系统基车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0.

第5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灌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灌区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灌区管理系统逐渐成为灌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还未全面展开,虽然一些水库建有部分管理系统,但各系统独立运行,缺少整体监控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综合系统,这种综合系统可使管理者迅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灌区情况,及时作出决策,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使灌区在用水量少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收益。

灌区管理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由于灌区工程的分散性、水资源的有限性、水雨情的变化性、农作物需水的时效性、灌溉供水的动态性等方面的特点,其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灌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充分考虑了已建部分系统和对灌区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基础上,本文采用了C/S和B/S模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多目标优选模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1 系统设计

1.1 程序框架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基于3.5平台开发,同时运用AJAX、FIV等Web2.0的最新技术。C/S模式交互性强、可靠性高,且响应速度快,但不能实现跨平台及网络共享。而B/S模式可以采用统一的浏览器,共享性好,但响应速度较慢,操作性不强,功能弱化。由于C/S模式和B/S模式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了克服它们的不足,同时又发扬各自的优点,故提出C/S模式与B/S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1.2 模块功能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实时信息管理、管理业务专业支持、信息服务及办公自动化支持3个部分。

1.2.1 实行信息管理。实时信息管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媒介,为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水雨情监测、工情监测、灌区闸,泵站,渠道状态监测、现场视频监测等相关信息,被监视的地点的信息直观、醒目地展示,同时要能满足管理人员对灌区管理不同层次的专题查询和分析比较等需求,为灌溉调度决策等业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1.2.2 管理业务专业支持。管理业务专业支持主要功能包括用水信息管理、配水调度计划与实施、计量计费、专业报表生成、统计分析查询、防汛抗旱决策等专业支持功能。最终实现对灌区管理的专业支持。

1.2.3 信息服务及办公自动化支持。信息服务可以方便灌区管理人员和用户了解灌季用水量和水费,提供水价、用水量、用水时间、流量信息等方面详细信息功能。同时提供交费、用水张榜公布功能,有效提高灌区用水、交费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了监督机制。

2 关键技术

2.1 多目标灌区信息管理系统方案优选模型

根据灌区水资源调度的特点,调度决策模型采用了多目标灌区信息管理系统的模糊优选模型。根据灌区水资源调度的特点,可用模糊语言确定目标权重。从而使调度模型更易于使用。

根据灌区水资源调度的特点与经验,一般考虑4个目标:灌区中的水库在调节一次洪水过程中,最高水位越低越好:灌区中的水库调洪末水位越接近于理想水位越好;在调节一次洪水过程中,灌区中的水库最大下泄流量,即河道控制点通过的最大组合流量越小越好;灌区中灌溉用水量所能产出的作物产量越大越好。

2.2 GIS技术

GIS技术应用于B/S和C/S相结合的灌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采用了WebGIS服务和组件式GIS(ComGIS)方式。客户端应用软件采用WWW协议,实现GIS信息的在线查询和业务处理等功能。运行于因特网上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Internet技术来扩展和完善GIS的一项新技术,其核心是在GIS中嵌入HTIP和TCP/IP标准的应用体系,实现Internet环境下的空间信息管理。

ComGIS的基本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控件之间,以及GIS控件与其他非GIS控件之间.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应用。ComGIS具有可复用、可封装、可定制等特性。把GIS的功能适当抽象,以组件形式供开发者使用,将会带来许多传统GIS工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2.3 数据库连接的实现

数据连接是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关键。数据连接的目的是为用户访问和操作数据库而在应用程序和数据库间建立的通道。

开放式数据连接(ODBC)通过对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驱动程序的管理,为前端应用提供了一个与产品无关的和后端数据库之间建立连接的接口。ODBC通过数据源提供的数据库位置和数据库类型信息实现和数据库的连接。ODBC管理器中创建数据源必须在程序之后。这给用户提出了必须懂得ODBC管理器的使用的要求。前配置一个保存数据库连接信息的INI文件,后程序从INI文件读出信息来修改注册表,自动配置数据源,实现动态的数据库连接。

ODBC从结构上包括4层:最上层是应用程序;第2层是驱动程序管理器;第3层是不同驱动程序;最底层是具体的数据源。

3 应用实例

东港灌区属于辽宁省东部水资源较发达地区,灌区有水库工程17座;灌区有拦河坝2处;提水站59座。但东港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还未全面展开,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水利工程进行了信息化配套或改造。如铁甲水库已建成大坝浸润线自动观测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同时配套了水文预报与防洪调度系统软件。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自动传输到水库调度中心,未实现信息与上级管理部门共享。为了解决东港灌区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合理的东港灌区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系统设计采用如下思路:将系统中包含的专业模型采用客户端朋艮务器(C/S)模式开发,系统运行分析的成果存储到成果数据库中:系统支持WEB浏览器方式运行,信息化平台系统与专业成果数据库对接。实现专业成果的网络。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可运行于水利专线网中的任意具有权限的用户。其他信息化管理模块,如工作信息管理、防汛组织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管理,均采用B/S模式开发。

4 结语

本文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灌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多目标灌区方案模糊优选模型,充分考虑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节水高产农业的发展。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实际应用表明,B/S与C/S相结合的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既能实现网络化,又能使操作方便快捷。随着网络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灌区用水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合理配置水资源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广平.大型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陈琳.基于B/S和C/S混合模式的图书进销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第6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水情测报;水磨河;供水工程

Key words: water regime forecasting; river; water supply project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概述

水磨河流域地处天山北麓,乌鲁木齐东郊。南到乌鲁木齐县天山牧场的玛什那库都克,北到米泉市塔桥湾水库,流域面积281.4N2。水磨河是裂隙泉水溢出形成的河流,是水磨沟区、东山区、乌鲁木齐县和米泉市重要的工农业和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因流域内明渠、输水管道较多,为了及时准确监测水情,合理调度,做到科学供、配、用水,水磨河流域管理处建立了水资源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强化流域内的信息化管理,以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合理配置、节约用水。

水磨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综合运用了遥测、遥控、遥信、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整个系统及其子系统经济、实用、可靠;系统的可扩充性、可升级性、开放性和数据库的兼容性较好;系统设备可靠性高,易于维护。考虑今后灌区水资源调度联网运行的需要,给予相关部门留有接口。

系统结构及功能

系统设计为1个中心站,2个分中心站,4个子系统。子系统中有5个明渠水位监测站,20个管道流量监控站。可实现对22个管道流量的监测、5个集水池水位的监测及扬水水泵的自动开关调控、1个集水池水位和流量的监测、5个明渠水位的监测、21个交流电压的监测。系统管理范围及结构见下图。

中心站负责管理整个流域内的配水工作,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处理,生成报表。分中心站负责将各监测站、监控站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传至中心站,根据管理处调度指令监控指令,提供可供用户查询的2-3d的历史数据。

监控站接收水厂分中心站指令,采集数据,执行遥控指令,并将数据传输给分中心站。在监控站显示管道的瞬时流量及累计流量。监控站设在明渠分水口、输水管道分水口闸门等需要监测明渠水位、管道流量和管道压力的地方,负责接收中心站指令,采集数据,并将数据传输给分中心站/中心站。

2.1系统组成

系统内的4个关键子系统为:阀门监控子系统、水情监测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对讲机通信子系统。

⑴主要软件部分:

系统软件服务器采用WindowsNT Server4.0操作系统;工作站采用WindowsNT Workstation4.0或Windows98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SQLServer6.0。

应用软件:中心站应用软件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数据采集软件、服务器软件、客户端软件。水长分中心采用澳大利亚CITECT工控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采用LOTUS DOMINO/NOTES软件平台,由办公管理、公共信息、个人工具、领导服务等功能模块组成。同时应用DOMINO/NOTES建立的管理系统具有优良的集成性、可靠性和开放性。

⑵主要硬件部分:台湾研华IPC-610工控机;研华ADAM-5000/485采集控制设备;美国HPE200服务器及商用机;美国3COM公司3C16611HUB;新西兰大吉数传电台;澳大利亚105CRTU;ASK公司C6型投影仪;美国APC公司UPS、流量计、压力、波位、门禁传感器、电源。

2.2数据传输方式

系统中各监控站、监测站、分中心站和中心站之间采用GPRS通信方式实现数据通讯,对处于水厂分中心站附近的监控站,采用研华的设备组成RS-485网络,进行数据的采集与控制。

2.3系统工作体制

根据系统内明渠水位、管道流量、阀门自动控制要求等水情,确定了如下工作体制:对监测子系统,采用自报方式发送数据,当水位变化超过了规定范围,将数据发送至七道湾分中心站。

对位于水厂内的水厂监控站、坦克团监控站采用有线RS-485方式与水厂分中心连接,采集控制、应答方式为每10-15s由水厂分中心的工控机采集一遍监控站的数据,并根据情况控制阀门的起闭。对其他监控站以无线方式与水厂分中心连接,数据采集采用的是自报方式。

系统应用情况工作及未来发展

系统投入运行5a多来,运行情况良好。提高了水磨河流域供水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速度,初步实现了水情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控到决策的信息化。然而,相比之下与有些地方和其他省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一定差距,并且存在一些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如对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足,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需要不断提高,系统日常的维护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人员进行培训,普及办公自动化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实行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努力造就一批能从事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的专业队伍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第7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海河流域;水资源监控系统;运行管理;系统维护;措施建议

2012—2014年,海河流域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以下简称“一期工程”)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形成了以重要河流省界控制断面、主要取水口、重要水功能区等重点对象的信息采集为基础、以水资源管理业务为核心的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初步建立了水利部、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水资源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部分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为支撑三条红线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信息化基础。而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以技术系统为基础,以管理人员为核心的一个有机组成系统,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工作将是一期工程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具有若干特殊性,具体来看:1)整体性强,若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2)支撑软件繁多,除了采集、传输和存储的硬件设施外,还有许多软件在后台以封装状态运行;3)数据更新快,系统在运行中将有大量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或补充,是水利行业的大数据;4)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频率快,系统软件的升级改造会受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制约。因此,水资源监控系统平台的运行管理问题已引起了从水利部项目办到各流域及地方项目办等多方面的关注。

1系统运行现状及其原因

1.1现状分析

目前,一期工程所购置的水质监测设备、改造的省界断面水量监测站点及建设完成的海河流域水资源监控中心均已在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特别是先进的水质监控设备在2013年初的天脊集团水污染事件监测与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取得初步的阶段性管理成效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即系统平台的使用率不高,对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平台尚存在着重要闸坝的监测数据尚未录入、海委及管辖区域内的重要取水口的全部信息尚未准确反映、各水文及水质监测站点数据联通不畅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在于运行维护和相关管理手段尚不完善。毕竟没有一个良好的运维跟进,再好的系统也无法发挥作用。

1.2问题成因很多

从事水资源管理人员谈到水资源监控系统时常说,想用的实时数据在系统上无法查到,最终还需要靠传统的方法去查看,久而久之,就觉得系统可有可无。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数据时效性保障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能否保证数据及时地上传到相应的数据库是系统能够被认可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环节。数据传输时效性欠佳的根本原因在于:a.人工录入的时间应更准时,这就要求各有关部门进行关键时间节点的把控;b.自动传输设备在接入系统时存在故障,及时发现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并查出原因是任何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所以加强数据的时效性保障程度成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2)互联互通尚未全面实现。互联互通无法全面实现是流域机构系统平台无法使用的又一个难题,其主要影响在于,无法(全面)掌握流域内各取水口、监测站点等其他重要管理环节的相关信息,对于流域内各省区的水资源管理信息无法做到实时的获取,从而给流域管理带来不便。3)用户和运维人员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对于一个运行状况良好的系统来说,用户和运维管理人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水资源管理系统通畅运行的核心环节。从管理层面来说,本系统的主要用户群体是从事水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那么作为管理人员要定期地查看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器是否正常运行。从运维层面来说,运维人员是本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支撑,除了要经常对系统进行检查外,还需要对于软件和硬件进行及时的修复及更新,防止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系统瘫痪。4)系统的个性化设计尚不完善。由于系统平台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目前,很多版块的应用效果与现实工作需求之间还有差距。究其原因在于:a.业务人员需要充分适应新的系统;b.定制工作要随着用户体验不断进行,特别是要提供适用于不同岗位的个性化定制。例如,委属各管理局的调度平台很多与其实际工作未能有效对接,重要信息点如重要取水口的取水信息尚无法直接点击查询。

2系统改进建议

2.1尽快开发基础数据

“维护界面”进行数据的传输目前数据更新速度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基础数据仍然是通过给后台管理员发邮箱的方式进行上传或上报,这就造成了很多数据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送到用户手中。因此,建议开发基础数据的“维护界面”并辅之以传统的上报方式。所谓“维护界面”即把通过Excel填报的表格融合于一个网页界面当中,各流域机构及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通过账号登录实时填报,经该单位审核后提交中央平台,最终完成基础数据更新。此举既可以免去中间转换的步骤,使数据采集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2.2互联互通应加强监管,点面结合

系统能否形成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三级平台的互联互通,进而能否充当信息转换的枢纽,是该系统能否发挥永续利用效果的关键。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流域机构与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进入中央平台的基础数据进行校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对于基础和监测数据的上报和下达的“频次”要建立严格的规则,上级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建立考核机制;3)完善基础数据的关系,如测站与水库、水功能区间的对应关系等;4)互联互通切不可仅仅维持部分数据单向上传,而且在一定权限下,各单位或部门之间的数据应实现即时访问,例如,在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一定区域的水质监测数据应做到中央、流域及地方第一时间完成共享,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会商,部署下阶段工作。

2.3系统服务可涉及多角度,兼顾多领域

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应用管理系统的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要让系统多角度应用。从本次开发的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角度来看,除发挥常备功能外,还可以拓展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及管理年报的直报统计功能、《水资源论证报告表》网上审查功能、流域调水综合管理功能等,若能顺利实现上述功能,将极大地丰富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此管理系统还可以兼顾其他领域的工作任务,例如该系统的重要一个业务模块是水资源调度模块,该模块的开发软件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DHI洪水演进模型,因此,在汛期的重要闸坝及水库的调度决策上,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多角度实时仿真分析,进而优化调度方案。

2.4系统操作更加便捷

目前,多个领域的系统投入使用后的实效与预期的效果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操作过于繁琐和复杂。针对该问题,水资源管理系统的便捷化操作改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完善对于不同应用群体的个性化设计,这样方便不同业务领域的管理人员及时上手操作;2)开发手机App,并设置重要信息提醒功能,使得管理人员无需坐在办公室即可了解所需的信息,第一时间掌握流域内水资源实时变化情况。

3结语

一期工程的建设,为海河流域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流域水资源监控系统也已初步建成,能否让其成为未来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有力武器是二期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当中,做好系统的运行管理是保证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同时对于二期工程也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目前系统运行管理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设备保障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还需要一批具有负责、求实精神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快速的,在水资源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工作中应着力探索更先进、实用的软硬件更新换代技术途径,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因此,对于本系统的管理和开发人员来说,要从细节、便利、可操作性入手,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程晓冰,石玉波.推进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J].水资源管理,2007(1):52-55.

[2]武刚.信息化管理与运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8-20.

[3]王哲.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在高校供电网络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1:50-51.

[4]蔡阳.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信息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9(8):133-138.

[5]李永峰.甘肃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探讨[J].中国水利,2016(9):43-45.

第8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信息化系统 水利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96-1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意义

1.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特点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是有诸多个单项工程相互组成的,所以在对系统相关管理时,需要具备很强的系统性,对一项工程管理能够满足综合性需求。在对整个工程布局时,水利工程管理和经济问题存在相关性,在对整个工程布局时,需要注重工程之间的协调性。然而,水利工程是属于公益性事业,工程得以建设而成,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员帮助。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时,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水利工程是利民工程,它的价值性不能体现在经济价值上,更不能使用市场消费观去分析。如果存在市场的经济价值,就很难保障生态价值。不同的水利工程,有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约束力和涵义。在现实生活中,这虽然存在矛盾性,而且也会发生本质变化,进而开辟出一个新的项目。

1.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现状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发展时间比较短,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水利信息系统才开始参照国际标准,才开始引进相关设备。随着不断发展之过程中,我国开始研制出符合本土水利信息收集需求的系统软件。在20世纪末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部门需求量非常大,先后成立了相关的防洪减灾部门,这个时候水利管理信息化才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

1.3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不足

发展到当下,从我国的水利管理信息化报告中得知,我国的信息化还没有形成系统和规划,发展比较混乱。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不足之处明显,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要锁定要目标,要进行统一规划,推动管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现。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

2.1研究目的

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进行研究,主体理论是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结合基础上,从信息化层面分析,关注点放置在工程实质和工程整体所需的管理数据。拥有了这些数据,能够更好的对水利工程进行蓝图绘制,把“水利”和“数字”相互结合,在信息建设管理过程中,使得信息系统建设得以完善,带动水利工程发展。

2.2研究意义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主流,它推动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发展,而且各项技术在使用中,为水利工程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多保障。例如:卫星遥感技术的使用,可以监控各个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网络的使用拓展了水利工程范畴,进行水利工程信息化研究目的,最关键的意义在意满足我国的水利对数字化的要求,对水利工程发展转向数字化管理有重要意义。从当前发展实际上看,我国信息化水利方面还比较落后,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并且将其放置在重要发展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3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式

3.1数据采集

借助计算机技术平台,努力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借助已经转换出的指令来协助信息转化过程,会更加便利信息转化。当前,计算机使用范畴广泛,展现出了信息索取的便捷性。在电子和科技相互结合的时代里,有序对资源进行开发使用,将其使用于水利工程管理中,提升工程管理质量。众所周知,水利工程是一项序列性和系统性比较强的工程,因此,应该将系统和整体性相互结合,从而实现结构稳定性。水利工程同地理信息息息相关,使用3s技术更加方便数据采集。搭建了网络系统之后,借助相关辅助技术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信息,最后形成报告。数据的来源,主要有水质监测、水文以及河道等等。。数据整合之后,会由相关人员存人数据库。数据库主要显示各区域河道、水沙等相关特征,堤防工程投入使用后各处反映的情报,以及各监管水库的泄流应对情况。

3.2项目建设

水利工程信息化,能够保障水利工程符合周期性发展需求,保障工程稳健发展。水利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进行搭建管理以及运行管理,整体管理形式一旦健全,使得行政管理方便被支配。从微观角度上看,建立起项目,根据设计、实施、运营以及建工各个时期的相互结合,使得工作信息化管理有效进行。项目特殊性,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每个单位都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在项目建设阶段,确定出项目法人在整个项目监督之过程,从起引入资源管理到资金负责全过程,如果一旦有风险出现,自己就应该肩负起更多责任。在微观管理中,这是对立的两种。因此,需要立法和执法相互推动,每项工作都应该井然有序进行,对应的工程和项目都需要实现资源化管理。

3.3管理结构

整个水利工程管理结构,需要在底部建设出一个网络平台,将其当成信息交流促进平台。借助互联网,在全球信息整合在一起,这些信息主要包含水利资讯、气象,信息交流实现商务交流。定位为基层网络结构,最重要是给水利工程相关部分提供交流途径。水利工程需要系统结构连接着其他的业务,业务之间形成稳定的关系,从而推动高速结构循环系统实现。当信息化相关检测数据得出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进一步对系统数据进行分析。众所周知,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升级和优化之关键。

4结束语

从水利信息管理上看,这主要包含水资源系统管理以及防汛指挥系统连个层面。水资源管理系统,要建立起数据库,这些数据要满足我国信息化建设,流域和区域管理发展需求。数据库满足信息查询、资源共享,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便利。当提升了水利管理科技含量,会更好的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贤,许有鹏,徐光来.水利工程对河网连通性的影响研究--以太湖西苕溪流域为例[J]. 《水利水电技术》 ISTIC PKU -2012年9期.

第9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企业管理;物业管理;水利

目前,水利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防洪抗灾以及水环境保护的技术关键。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我国水利行业顺应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水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水利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水利信息化技术及其在我国水利管理中的不足

1.水利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并广泛利用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以及处理和服务等资源,以便使得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及其效能得到全面提升的过程。

2.水利信息化特点

融合:水利信息化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3S(GIS、GPS、RS)系统、通讯网络、数据库、数学模型、系统集成等技术的相互融合集成

共享: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创新: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3.水利信息化在我国水利管理中存在不足

首先,信息资源不足:一是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一、时空搭配不合理;二是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三是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不畅。

其次,信息共享困难:主要表现为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最后,应用基础薄弱: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标准化程度低;资源开发层次低、成本高、维护困难

二、信息化技术建设的主要内容

(1)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是水利业务应用的支撑平台,是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的基础,由水利信息采集、水利信息网、水利数据中心三大部分构成

(2)水利数据中心是水利信息汇集、存储与管理、交换和服务的中心。由信息汇集与存贮、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组成。

(3)支撑应用是将水利业务中的共同业务逻辑作为公共业务处理逻辑提取出来,形成业务应用开发所需的基本组件集,减少重复开发,提高业务应用的规范程度与技术水平。

(4)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 保障环境包括: 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政策,资金,人才队伍。

三、信息化建设在水利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是新时期治水的新思路和新理念的需求。当前,水利行业已经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水利行业的中心任务逐渐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向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水利是一个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资源管理都离不开建立在对各类水利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大量科学分析处理基础之上的科学决策。

(2)在我国水利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水利行业的公共服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在水利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相互沟通的渠道,及时并准确地向社会传递水利管理的信息;其次,通过与人民群众及时沟通,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治理水利的效率,还能保证水利公共服务的公正与公平,并由群众监督并传递的反馈信息,合理更正治理措施【3】。

四、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水利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1)制定目标。基于未来水利管理向着竞争与合作共存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水利管理应该综合参照电子商务以及虚拟企业等表现形式,分析水利业务在水资源、水土保持、河道、水利工程、滩涂围垦、农村水利以及水政执法监督等领域的应用,从而在水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规划基础上,建立电子政务、水利数据中心、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等,以便对水利管理信息化技术做出适当的规划。

(2)培养专业人才。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是水利污水管理能否成功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其中要求管理人才一方面能够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加以管理,另一方面还要保证信息化真正为水利管理服务。为了满足着两方面的要求,信息化技术人员需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准确地掌握水管理的全部含义,并要将信息化管理的观念牢记在心。水利管理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让专业人员、普通管理人员以及中高层领导都要转变以往的观念,不断学习应用新的信息化知识技术【4】。

(3)管理体制的建立。水利的管理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坚持管理制度规范。水利管理需要建立水政执法监督管理平台,对各方面的项目流程包括水政巡查、水事纠纷、水行政处罚、水政监察队伍等进行合理的更新以及调整,以便保证各个水政管理流程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实施和顺利进行。

(4)信息化系统的合理选择。由系统开发专家、电脑技术专家、水利管理专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信息化联合开发小组,建立局部监控中心、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江海图像监控点、江海基础数据库等具体信息化实施方案,并在调研以及系统分析得出的调研报告基础上制定一个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完成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实现【5】。

此外,水利信息化还可以让管理制度、方式以及理念等各种资源实现共享,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水利管理成本。同时,利用水利信息化实现水利管理工作,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协调发展【5】。

五、结束语

水利管理的信息化需要我们在管理思想、建设思路以及行业理念等多方向努力,争取令水利管理在体制方面取得创新性的进步,全面提高水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轶君.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及意义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0(05):11-13.

[2]刘增.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及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22-25.

[3]丁宏.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企业管理的进步[J].山西财税,2009(02):35-3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