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及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媒体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设备,把电、光、声等多媒体综合起来,进而生动形象、声像俱全地表现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点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因此,它的特点与优势就比较明显,能把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尤其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不易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有更直观地认识。
二、中职教育中机械加工课程对多媒体教学的需求
机械加工课程的理论性强、实践性明显、内容又多样化,学生要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创新力和较强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科,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矛盾突出,主要是学校扩招严重,学生人数庞大,专业教师队伍却无法胜任艰巨的任务,导致很多机械加工小班课程改为大班课程,比如机械制图的80学时是远远低于《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时间的紧张也导致教学内容的缩减。而授课教师因为缺乏实践体会,所以知识点讲解不透、扩展不宽是一大难题。其次,中职教育的学生多为未考上高中和初中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均有一定的限度,因此造成本课程学习上的困难。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节约传统课堂上板书的时间,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去讲解知识点,多媒体声、像、文、图并茂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知识点变得更加简单有趣,让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比如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实体机械零部件就可以很容易地搬进课堂,展示给学生机械立体结构,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零部件的内外部结构及相关作用,从而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内容,让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变得更容易。
三、举例说明多媒体教学在机械加工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课堂教学中,平面连杆结构是比较难讲解的知识点,尽管授课教师可能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连杆机构的运动原理而事先准备铰链四杆机构,但是授课教师在讲解其在工作时的运动变化情况及死点位置的时候就会感到力不从心。然而多媒体技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授课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连杆机构中各个构建的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相关动画来展现连杆机构在运动过程中的的变化情况、运动的极限位置。不仅如此,授课教师还可以联系到不同的连杆机构在设计上的不同,以及补充说明类似双曲柄这样构件在变速运动时的全貌,让学生对于机械运动的原理及过程有更感性的认识。除平面连杆机构外,传统教学中开线齿轮传动方面的知识讲解也是授课教师比较头疼的内容,因为渐开线的性质、形成及其齿廓的啮合所具有的特征是非常难说明白。授课教师无非通过一些挂图类教具可以表示外,其他的很大一部分需要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很直观地将渐开线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还能表现出渐开线的相关性质,在理解渐开线的形成过程和相关性质的基础上,为学生形象生动得展示渐开线齿廓的啮合过程,并在过程中穿插讲解类似于啮合线、啮合角以及中心距的变化等知识点,使教学难点直接被轻松击破。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这些需要立体化和学生想象力的知识上,还表现在诸如数控系统枯燥难懂的知识点上,初次接触数控技术的学生很难将数控系统各部分的含义、功能等基本概念理解透彻,因此往往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加入到其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授课教师用动画来呈现数控系统的组成及一段输入信号如何从控制介质经整个数控系统最后驱动机床工作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轻松记得数控系统的组成,还能对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有具体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加工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没有兴趣,学习便无从谈起。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个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这要求在数学教学时,力求通俗、形象、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引入锐角三角函数时,课件首先展示蓝天白云下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同时播放雄健有力的国歌,使学生眼前一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随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地面上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有的同学回答:“爬上旗杆去测。”有的同学回答:“把旗杆放倒下来测”等等。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个个伸长脖子,想听分晓。老师回答:“只要在旗杆底部的同一地平面取一点,用测角仪测出其顶部的仰角和用皮尺测出这点与旗杆底部的距离即可计算出旗杆的高度。”此时教师引入新课,“这是用三角函数计算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听这节课时注意力十分集中,效果很好。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训练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学生先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汇报证明过程时,有的同学利用平行线等分段定理和中心对称的性质来证明梯形中位线;有的同学通过延长下底使延长线与上底相等的辅助线来证明三点共线,把梯形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最后证明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通过分析、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最大功能是画面的动态演示。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即感知--- -表象----抽象,感知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可以通过其特有功能,从多方面强化刺激,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感知效果,大大减少学生的认识难度,从而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的定义,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根据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及知识间的联系,设计电脑动画:屏幕上显示“直线”,且慢慢延伸,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概括出直线的特点。接着在已知直线上显示两个闪动的点,让学生概括出“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再把线段的一段无限延长,学生很容易概括出射线的概念及特点。在信息技术的动画的动态演示中,学生处于“视觉变化”之中,一次又一次受到视觉上的刺激,概念表象随之建立,对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也理解得十分透彻,从而掌握了这三个概念的教学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生动、形象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声、形、色等各种渠道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如演示梯形中位线转化成三角形中位线的过程,课件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效果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了旋转、拼补的转化方法,发现了三角形的全等关系,从而直观清晰地得出了梯形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进一步证明出梯形中位线等于上、下两底和的一半。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数学美育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制作》 实例教学 课程最优化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而多媒体课件就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典型应用。
多媒体课件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获取与保持的兴趣,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等,因而可以把《多媒体课件制作》作为一门面向高校广大本专科学生的选修课程,推广多媒体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广大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部好的课件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节约大量教学资源。但是,有些课件非但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将本应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显示到电子屏幕上,将教学内容显示在屏幕上“照屏宣科”。这些都是不受学生欢迎的,都没有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很难想象一个数学公式的推理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如果利用传统的黑板逐步推理演算,效果要远远超过多媒体演示。所以说,教育不能盲目追求多媒化,将传统教育的“人灌”改为“人机共灌”。面对现在教育“高投低产”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对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刻,课件开发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采用黑板搬家式的方法制作所谓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它不是简单的课件编辑创作软件的学习,而应根据该课程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我一直从事《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的教学,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信息,谈谈我在该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方面的见解。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欣赏到出色的多媒体作品,并能掌握流行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以培养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理念
教给学生多媒体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提供多媒体作品欣赏、课件制作的环境;让学生有展示潜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课时计划与安排
本课程课内共安排32课时,其中理论讲述8课时、作品欣赏8课时、实例制作16课时。
根据学习情况适当安排课外学习、实践指导课时。
四、教学设计与实践
1.以多媒体技术理论为基础,促进学生对多媒体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指导实践。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为中心,精选出与其相关的多媒体技术基础理论而学习。我根据实际情况特别安排了如下多媒体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在这一部分,主要讲解多媒体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媒体的种类及特点、多媒体课件概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常见的多媒体元素
在这里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到多媒体元素的基本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重点还是要让学生从理论上把握多媒体课件素材的获取与制作方法,比如图形图像的获取与制作方法、动画的获取与制作方法等。以对多媒体课件素材的获取制作方法有个整体认识而触类旁通。
(3)多媒体数据压缩
学习“多媒体数据压缩”主要是让同学们了解数据压缩的原理、压缩方法和压缩分类,解决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多媒体课件效果和文件质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4)多媒体硬件环境
主要对多媒体计算机相关硬件和周边设备(如光存储设备、音频接口、视频接口、多媒体I/O设备等)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介绍,让同学们对制作课件的多媒体计算机相关硬件及周边设备有所了解和熟悉,用时方能得心应手。
(5)多媒体软件基础
不管是用于采集多种媒体数据的软件如声音录制、编辑软件,图像扫描及预处理软件,全动态视频采集软件,动画生成编辑软件等还是多媒体编辑创作工具软件如Author ware或PowerPoint等都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得力助手,不可或缺。
(6)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
用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保证多课件质量的前提条件,对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方法、原则和流程的了解有助于有条不紊地设计制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课件制作要兼顾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1)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是制作一门优秀课件的基本要求,即教学内容要科学准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课件程序操作简便,交互稳定;版面美观等。
学生在设计制作课件前,都希望能有一个效果较好的课件范本做参照,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制作了系列不同风格的多媒体课件作品,作品无论是版式、色彩、动画、影音还是交互、播放、链接等我都根据课件内容做了精心安排,课件美观大方,生动有趣,操作便捷。同学们有了方向和目标,自己做时就能心中有数了。
(2)合理组织一些可利用的多媒体课件素材作品进行欣赏和探讨,让同学们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并学会找到自己的素材。
多媒体课件素材作品主要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影音、动画等。文字作品可以找一些不同字体的文字、美术字、图像文字等;图形图像作品可以找一些版式、绘画、色彩、摄影等方面的素材让同学们学会美化、活跃课件内容;影音和动画作品太多了,但主要还是要让大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学会分析和利用,如可以给同学们看《新世纪幻想曲2000》,在这部作品中,大家不但可以欣赏到精彩的音乐作品和迪斯尼动画作品,还能了解到音乐与画面的完美协调性,从而学会在课件中怎样合理利用影音效果。
3.以实例讲解多媒体课件素材制作为中心,强化多媒体技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制作基本上包括广泛收集资料、建立课件素材库,根据教学对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熟悉软件、掌握用法,把握课件制作的原则和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几个步骤。而建立课件素材库、熟悉素材制作软件尤为重要。
在这里主要用实例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讲解多媒体课件素材的设计制作方法,以软件功能讲解与演示为重要内容,实践性、技术性较强。常见的素材制作软件如文字处理方面可以安排:文字表格识别软件(尚书OCR文字表格识别)、语音识别软件(IBM简体中文语音识别)的学习,提高文字输入效率;在图形图像制作处理方面可以安排软件:光影魔术手、ACDSee、Hyper Snap的学习,迅速把握图形图像制作处理方法;在影音动画方面可以安排影音编辑软件:Movie Maker、Memories On TV、Cool Edit Pro、超级解霸、影音转换软件:全能音频转换通及动画制作软件、I Flash 2、SWISH max、Ulead GIF Animator的学习,全面掌握课件一手素材资料的制作方法。这些软件小巧而功能强大,入手快,效果明显,能广泛满足课件素材设计制作的需要。
另外由于课时和教学设施等条件限制,一些专业的、大型的素材制作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图形图像软件Photoshop、Corel DRAW,影音编辑软件Premiere,动画编辑制作软件3DS max、Flash等只做介绍,学生自己有兴趣可以课外练习和请教。
4.以实例操作多媒体课件编辑创作软件为依靠,强调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多媒体课件编辑创作软件就是“东风”。在这里主要学习多媒体编辑创作工具软件Author ware或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制作用其中的任一软件都能实现,重要的已不是软件学习本身,而是在软件学习过程中将制作方法、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不但要实现课件效果,而且要高效率、艺术性地实现。软件只是一种工具,为课件编辑提供便利。如图文的排版、音效的配合、色彩的搭配、影音动画的穿插、播放方式及交互链接的安排等都需要认真考究。一是借鉴参考,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二是熟能生巧,在制作过程中增加经验。
5.以综合完成一个多媒体课件作品为动力,全面检验、巩固和创新课程知识。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特别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以本专业任意一门课程为主要内容,制作一个课件作品,要求内容合理、声色具备。在制作这样一个课件过程中,既联系了同学们各自的专业方向又综合性地考查了学生对课件素材制作和编辑创作软件的学习情况,而且整个课件的效果还检验出了同学们的技、艺水平,一举三得。
当然,以上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计划分步进行。比如我在理论讲述时以“常见的多媒体元素、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为重点,在讲到图形图像基本概念时给同学们欣赏许多这方面的素材资料,同时讲给他们图形图像素材的获取及软件制作方法、技巧;在讲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方法时,给他们看我精心设计制作的一系列多媒体课件作品,同时告诉他们在课件编辑创作软件中是如何实现的。所以每次上课基本分三步穿行,即理论讲述、作品欣赏、实例制作。
总之,“掌握一门理论、提高一种修养、精通一套软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力求达到的教学效果,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把课件做好。
参考文献:
[1]程铁波.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易出现的认识误区.中国科技信息,210.12.
[2]秦志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09.7.
关键词:多媒体;二胡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38-02
当前,诸多的学科教学中均运用到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其在教学中具有的作用越发的突显,将多媒体融入至二胡教学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体验机会,而且,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能够获悉具体的音乐形象,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的优点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属于一种新兴的有效教学方式,具有生动、直观、高效等优势特征,其对教学具有极高的辅助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且无法直接通过语言阐述的概念及理论以一种直观、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多媒体教学利用电脑、网络等仪器设备,综合利用声、光、电等多种媒体,使教学更具有互动性与吸引性,高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够增强教学效率。在以往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难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活力十足,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学习不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比如,传授学生音符时值过程中,如果学生们毫无根据的对一拍、二拍等时值概念进行理解,那么,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比较”、“切割”等动态演示,学生就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了解音符时值,教学效果俱佳。
3.增强学生记忆力。人们在获取并记忆知识时,都是通过听与看而实现,所以,将听和看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即音像结合可以带动人的多个器官,并且可集中人的注意力,大大增强记忆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参与,在教学过程的高互动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大幅增强,多媒体技术就是实现这一效果的最佳方式之一。
4.使视野拓宽,体验快乐,创新思维。当前,音乐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生学会一首二胡歌曲外,还必须使学生们知道涉及该首歌曲的文化,将其转化成文化进行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创新思维。由于多媒体教学引入了电脑网络、声音、图像等内容大量使用,使得学生对课题教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接触与了解,大大拓宽了学生视野,使思维更容易产生创新。比如,观看《牧歌》过程中,课前教育者应制定最有代表性内容的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全面反映内蒙大草原及朴实的农民。集知识、形象、音乐为一体,可以让学生仿如在现场,体验其中的美感,积极引导学生编排相关的短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在二胡教学中的应用及建议
1.多媒体反馈教学法的应用。这里所说的多媒体反馈教学法指的是,利用电脑录音软件或者图像录制软件详细的记录下学生在二胡课堂教学中演奏的声音或者是表演的动作,然后教育者通过软件和学生一起观看之前所录的声音或者图像,以查看二胡演奏姿势的规范与否、音准节奏的准确与否等。利用对比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并及时的进行调整。传统教学中,学生能够及时找出其他同学演奏时的不足之处,但在自己演奏时发生了各类问题自己却一点不知晓。学生还有待提高的地方是:音准不准确、节奏稳定性差、没有情感的演奏等,学生自己演奏时通常察觉不到自己的这些不足地方。而若通过多媒体反馈教学法,再配套相应的声音录制软件,就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多媒体播放器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器是二胡教学中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比如,在教授学生学习齐奏或者重奏曲过程中,若只让学生一个人师范,是无法把齐奏的浑厚、力量以及重奏的和声效果给全面体现的。而如果应用多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教学综合使用图像、声音,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二胡演奏现场的氛围和效果,能够让学生在美妙的音响效果中掌握好音乐的旋律,感受乐曲中存在的各类情感,从而全面了解音乐具有的风格特征,更快更好的学习。
3.图示讲解法的应用。如果有不常接触的事物、史料或者事物的形态结构、发展过程等无法通过语言来阐述,应通过多媒体演示法,尤其在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与技能的学科中,教育者应边上课边把当时学的内容的影响视频播放给学生,同时,根据画面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讲解,结合教师课堂的PPT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引导学生仔细的思考,从而掌握好所学知识。
4.建议。首先,二胡教学并非只是认知活动、技能活动,其还代表着一种情感活动。不管最后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多美的精美,都远不如教育者课堂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学生的影响。如果教学中教育者没有为学生示范演奏,仅通过多媒体文件进行,那么,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将老师比作是放映员,致使老师的威信力被大大削弱,教学效率一落千丈。二胡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授课的主体依然是教师,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有力补充,不可能是授课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依旧要起到最主要的引导,因此,对于一名专业的二胡教育者来说,应加强自身训练、做好备课、为学生正确的示范演奏,还可配备相应的伴奏音乐,以为教育者的示范演奏与学生演奏营造良好的气氛。其次,教育者设计课件过程中,应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理解力明确多媒体效果。运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实际中有部分教育者一味的重视设计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而没有注意到内容的充实性,一堂课结束,学生只记住了课件内的各种优秀的图片及多彩的颜色,关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甚少。所以,教育者应用多媒体时,必须先关注内容的充实性,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内容时,时刻关注要传授内容的框架与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需要添加相关的多媒体素材,使多媒体教学内容首先要有“骨”,其次再有“肉”,然后再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融入相应的边幅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另外,二胡教学中,部分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不过,还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就无需用到多媒体。比如,对演奏技巧的分析等部分,教育者应为学生细致的分析讲解与示范。如果每一部分都应用多媒体,不仅无法将教育者的语言美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还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导致主次不清晰。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尽管多媒体教学能够带来诸多的效果,但这并不代表其就能将教学中所有问题予以解决,所以,要想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而全面使用多媒体来教学是行不通的,这主要是因为口头交往是人类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为。因此,不管多媒体多么的先进,具有何种优势,都无法全面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凯元.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科技信息,2009,(28).
[2]寇亚文.多媒体技术在器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文教资料,2009,(26).
[3]王海涛.多媒体反馈教学法在高师器乐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2008,(03).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概念、目标及特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国内外的专家就此问题有许多的看法和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统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宗旨是做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1.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有机整合”这种提法产生于近些年,对于其概念的确定,目前仍有争议。国外一些教育论坛认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即通过数字技术与课程结合的方式,将数字化内容有效地与课程进行整合,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把数字资源和学习方式纳入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进行富有创意和生动的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就其根本来说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效的信息资源,用信息技术、信息方法融合到课程内容当中,使师生更为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新型教育方式。
2.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得最大目标,说到底是为了更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突破。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具体学科教学当中,其作用之一是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捷学生获取第一学习资源的途径,更为良好地贯彻学习目标,达到课程设置的预期效果,甚至取得预想之外的收获。
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各学科课程,使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承载于信息技术之上。其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各门课程的有机部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渐渐渗透信息技术观念及方法。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网络技术的广泛性、便捷性,多媒体技术的丰富性、灵活性。
二、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特征及必要性
1.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把语文学科知识承载于其上,教师借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加强语文教学的果效。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目标,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面对不断加快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有必要配合完成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教育模块中的渗透整合。
2.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及必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并且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多角度实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不同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将更好地开展网络远程教学、网络式互动教学、多媒体微型教学、局域媒体探讨教学等全新而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节约教学资源、教学时间,还可以扩大教学影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在具体教学模块中如何做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凭借语言文字传情达意,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去感受作品中的立场观点,从而形成自我的经验、体会,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所以一个真正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当中,不管采用何种课型、何种媒体,都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主体,以揭示文本的内容为宗旨,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熏陶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作用
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不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远远不能适应于现代化教学的需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具有计算、数据处理、字符串处理、作图、发音等多种功能,当计算机配备了丰富的辅助教学软件后,能扮演教师的角色,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媒体,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于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实。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有效性,是教师探索课堂教育方法、手段的方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多媒体的最佳效果和数学教学的特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计算机给予了学生较大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课堂教学具有时间的限制,一般来说学习的时间为45分钟。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由教师及学生灵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难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不受时间的限制。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成分,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这种愉快的精神感受又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使数学学习活动更加活跃、有效,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深入地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力地突出。例如函数的教学,计算机可以很快地在屏幕上描绘出函数的图像,反映出函数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图形变化、发音等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直观性
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学生对“线”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在应用上把握不定。笔者在设计这一部分课件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效果较好。例如,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在线段基础上将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及将线段两端延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学生学习数学有两大难点:立体几何部分与应用题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两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笔者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多次出现,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对几何立体图形的理解,笔者选择3DS三维动画制作,该软件能在演示中把任何几何图形与立体几何图形以形象的三维形式再现,使各类几何体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了理解的速度。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要切实让学生的脑子开动起来,充分发挥大脑在思维方面的功能。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全面的思维训练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如在课件《圆的认识》的制作中,笔者适当地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上课前,教师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的音乐,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讲圆的认识时,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案课题讲解,使学生对圆的认识从抽象概念到形象感觉的过程中达到对圆的深刻理解。圆的概念、定义及圆的面积的公式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在制作每幅画面时,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画面要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
五、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成为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地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会自然而然地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在教学中笔者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他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六、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了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阅卷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展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就体现出来。
七、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汇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交流,教师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地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计算机辅教学。计算机是人掌握的,正因如此,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数学教学,而只能起辅助作用。目前多数学校,由于设备条件限制,普及使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软件的设计研发还远远跟不上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必将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教室不仅仅是师生集聚的物理空间,而且是教与学发生的重要场域。学习科学和教学理论的发展对教室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教室的革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重要的教学空间和学习环境,教室的改造和未来发展备受关注。文章在教育技术视域下考察教室的演变,提出“3.0教室”的概念,并对其媒介技术特征和技术装备理念展开研究。文章认为,理念更新和技术迭代驱动教室不断进化,从黑板隐喻下的“1.0教室”,到以多媒体呈现为显性特征的“2.0教室”,再到媒介融合时代的“3.0教室”,各阶段的媒介技术特征十分明显。“3.0教室”具有多屏幕、开放性和智能化的特点。从教学支持到学习支持,从重视呈现到促进互动,从媒介组合到媒介融合,新型教室需要新的技术装备理念。
[关键词]
技术迭代;媒介融合;教室进化;3.0教室
教育技术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了适应和支持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规划并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与条件[1]。近年来,教学环境和学习空间研究成为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关于“未来课堂”“智慧教室”和“智慧学习空间”的研究和实践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从教育技术的视角来看,无论是教学媒体形态的改变,还是技术装备理念的革新,都可以明显感到教室处于不断的进化之中。
一、技术迭代与教室演变
(一)黑板隐喻下的“1.0教室”
从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来看,黑板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时至今日,黑板作为传统教室的基本装备已经经受住了几个世纪的考验。黑板能重复使用,粉笔成本低廉,且能基本满足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向学生群体传播教育信息的需要。黑板在传统教室中建立起稳固的地位,即便一些现代气息很浓的教室,通常也给黑板一席之地。事实上,黑板不仅是教室里一种不可或缺的装置,黑板也让传统课堂的结构得以定型,“粉笔+黑板”的教学信息展示系统,已经成为传统教室的隐喻性特征。从教育技术的视角回溯早期的教室,可将黑板隐喻下的传统教室命名为“1.0教室”。
(二)多媒体技术与“2.0教室”
从20世纪初开始,视听媒体技术促使了电教教室的形成。电教教室中安装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等模拟电子设备,教师能够通过视听双重渠道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后来随着计算机逐步走进教室,数字设备扩充并取代了大部分的模拟设备,以计算机和投影组合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室应运而生。在多媒体教室中,除了投影仪、大屏幕、计算机等硬件外,幻灯片制作和演示软件也必不可少。常见的幻灯片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简称PPT)、Keynote等,其中PPT的使用者最多。与“粉笔+黑板”的“1.0教室”相比,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和大屏幕以及种类众多的教育应用软件,极大地提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整合技术资源和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看,这是教室功能的一次巨大提升。从教育技术的角度审视教室的代际演进,可将以“电脑+投影”为显性媒体特征的多媒体教室命名为“2.0教室”。
(三)媒介融合与“3.0教室”
伴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传播科技突飞猛进,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却是21世纪媒介发展的重大实践和前沿课题。随着媒介融合深度推进,一些新技术和新媒介不断涌入教室,教室的改造和重构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为了体现新型教室与传统教室、电教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区别,研究者提出诸多称谓来指代这种新事物,如“技术支持的主动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教室”“主动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未来课堂”“未来教室”“智慧教室”“下一代学习空间”等[2]。以上对新型教室的多种称谓,一方面显示出人们对新型教室的期盼和学者的学术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新型教室的复杂性与多元化。以上称谓,有的过于复杂,有的偏重新型教室的某一个特征。虽然“未来课堂”和“未来教室”都是言简意赅且充满想象力的概念,但其体现出的教室代际特征并不明确。此外,“智慧教室”也是一个不错的概念,但智慧教室具有互动性、方便性、感知性、安全性、清晰性、开放性、生态性以及先进性等特征[3],目前的教室还达不到这些要求。鉴于此,笔者提出“3.0教室”的概念,这既体现出新型教室与传统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兼容与传承,也彰显了新型教室的范式转换。“3.0教室”既回避了“未来课堂”“未来教室”的宽泛性和“智慧教室”的特指性,又像“Web2.0”和“Web3.0”的概念一样易懂、易记、易传播。从目前情况看,“粉笔+黑板”的“1.0教室”已经落伍,“电脑+投影”的“2.0教室”亟待革新;伴随着教育技术的范式转换,媒介融合时代的“3.0教室”呼之欲出。
二、“3.0教室”的媒介技术特征
随着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研究的深入,新型教室的特征逐渐显现。有学者从人性化、混合性、开放性、交互性、智能型和生态性等六个方面剖析了未来教室的特性[4]。有学者从教学空间向学习空间演变的角度归纳了未来学习空间的关键特征:灵活的空间布局、多屏、形态多元、支持数字化学习[5]。笔者认为,在互联网和新型传播科技支撑下的“3.0教室”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一)多屏幕
从教室中的媒介形态来看,“3.0教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多种屏幕并存。所谓多屏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室中有多个信息呈现系统。传统教室中,几乎是黑板主导教育信息呈现;多媒体教室中,通常以多媒体投影呈现为主,黑板书写起辅助作用;而“3.0教室”一般有三种以上的信息呈现系统。近年来,一些教室除了有黑板、白板、投影幕外,还有电子白板、电视屏等信息呈现系统。某些经过特别设计的教室,还有触控屏、电视墙等装置,师生的平板和手机还能与主显示系统联通。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扩大信息接收规模而将同一内容呈现在几个同样的屏幕上,这种屏幕配置并非“3.0教室”多屏幕的核心要义。“3.0教室”的多屏幕,一方面指信息显示系统不再单一,但更加强调多个信息显示系统之间要合理匹配和相得益彰。
(二)开放性
传统教室用几面墙体把师生围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再用讲台和课桌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范围进行规范。这种设计和布局为班级教学的正常开展营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但也成为传统教室的重要缺陷———封闭性。与传统教室的封闭性相比,“3.0教室”的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和校园网已经穿透了教室的墙壁,教室和外部世界在技术上已经连在一起;第二,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带进了教室,“教师+教材+课件”的传统资源格局已被打破,教师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获得课堂内外的资源,并与资源进行良好的交互;第三,“3.0教室”可为技术发展和学生自带设备进入教室预留空间和接口。如果说多屏幕是“3.0教室”凸显的形态特征,那么,开放性则是“3.0教室”典型的时代特征。
(三)智能化
有学者指出,技术中介的智慧教育是现今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6]。有学者从技术层面、环境层面、资源和服务层面论述了教室的智慧性[7],有学者从内容呈现、环境管理、资源获取、及时互动、情境感知等维度提出了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8]和“iSMART”系统模型[9]。笔者认为,从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师生的美好愿望出发,智慧教室是可以期待的;但是,从教室改造和装备现状来看,我们离“智慧的”教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0教室”重在智能化而非智慧性。“3.0教室”的智能化,重在降低媒介技术的使用门槛,减少师生使用设备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技术操作负担,使师生更多地关注教与学本身。“3.0教室”的智能化以复杂的后台技术和友好的封装界面为保障,对于师生来说,复杂的高技术只是一个“黑箱”,师生通过简单的、人性化的操作即可实现对教室内各种媒介的控制。
三、“3.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理念
有学者认为,教室面临从教学空间到学习空间的范式转变[5]。为有效教学和有意义学习提供技术支撑是教育技术的重要指向。从教育技术装备的角度看,“2.0教室”比“1.0教室”更现代,“3.0教室”比“2.0教室”更先进、更智能。最关键的是,“3.0教室”的技术装备理念与“1.0教室”“2.0教室”有着重大的区别。
(一)从“教学支持”到“学习支持”
无论是黑板隐喻下的“1.0教室”,还是装备多媒体的“2.0教室”,教育技术装备的出发点都是为教师呈现教学信息提供支持和服务,而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信息反馈则考虑得很少,有时甚至被忽略。从视听教育到程序教学、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学习环境设计,教育技术不断演进并发生多轮范式转换。近年来,教育技术从“教学支持”范式向“学习支持”范式转换的趋势十分明显[10]。黑板、粉笔、挂图和教学仪器等装备,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1.0教室”在教育技术装备理念上属于典型的“教学支持”范式。有了多媒体的助力,“2.0教室”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其装备理念本质上还是支持教师的讲解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与“1.0教室”和“2.0教室”明显不同,“3.0教室”的在技术装备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虽然“3.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也要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合适的技术支撑,但其核心诉求是更好地促进学习、支持学习、服务学习。
(二)从“重视呈现”到“促进互动”
“1.0教室”的黑板和粉笔都是为了视觉呈现,“2.0教室”的媒体更加丰富,但也都是为了更好的视觉呈现效果和丰富听觉体验。可以说,“1.0教室”和“2.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都主要是为教学信息的有效呈现提供技术保障。如果说“1.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强调的是“人灌”,那么,“2.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则引发了“人机混灌”,它们都是基于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教育技术装备理念。建构主义、关联主义为“3.0教室”的技术装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念指引,情境构建、提升体验、促进互动,应成为“3.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理念。如果说多屏幕、开放性和智能化是“3.0教室”的外显性特征,那么,多元互动就是“3.0教室”的内涵特征。“3.0教室”的多屏幕和开放性提供了多层次的互动空间,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现场互动,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图文交互,还可以加入到形式各异的共同体进行互动[11]。“3.0教室”中的互动可在人、技术、环境、思维等四个维度之间发生,包括人际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人与资源之间的互动、人与技术(设备)之间的互动等多种形式[12]。
(三)从“媒介组合”到“媒介融合”
从“1.0教室”到“2.0教室”,教室中的技术装备不断变化,媒介越来越多。首先是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等装备把感性的世界带入沉闷的课堂,这些技术成为教师讲授和文字教材的拓展。后来,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被引进教室,教学信息呈现更加方便,有时也更加炫目。但是,由“人灌”变成了“机灌”或“人机混灌”,并没有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演进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崛起,封闭的教室被打开,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大量的新媒介涌进教室。在“3.0教室”中,既有传统的黑板、白板,也有性能大幅提升的投影、大屏高清电视,有的还装备了VR、AR、MR等设备。除此之外,师生自带的笔记本电脑、平板和手机,已经成为教室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教室中的技术装备既包括教育媒介的种类和数量,也包括这些装备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特性和关系特性是学习环境需具备的两个维度[13]。当前,媒介多、性能高几乎成为“3.0教室”的常态。但是,媒介多样多元和设备一味先进并非“3.0教室”的装备追求。如果这些媒介和设备只是勉强拼凑在一间教室里,它们非但不能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学习,反而会分散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追求媒介的适切性,提高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从“媒介组合”到“媒介融合”,是装备“3.0教室”必须遵循的又一重要理念。在“3.0教室”中,新媒介和传统媒介要恰当配合,教室装备要与师生自带设备有机结合,硬件、软件、系统、终端和应用要有机融合。在装备“3.0教室”时,要把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教室的物理空间集成为一个整体,要将技术、数据、媒介与人连接为一个整体。
作者:李明海 王泽钰 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斯佩克特,大卫•梅瑞尔,范•麦里恩博尔,德里斯科尔.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M].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22.
[2]许亚锋,尹晗,张际平.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82-94.
[3]李康康,赵鑫硕,陈琳.我国智慧教室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6(7):25-30.
[4]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7):23-28.
[5]许亚锋,陈卫东,李锦昌.论空间范式的变迁:从教学空间到学习空间[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20-25.
[6]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6.
[7]陈卫东,叶新东,许亚锋.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8]黄荣怀,胡永斌,杨俊峰,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9]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8.
[10]闫寒冰,张屹.试论教育技术的范式转换[J].中国电化教育,2003(5):9-12.
[11]王星,李怀龙,徐影.“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35-40.
关键词:评价标准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评价指标
一、制定评价标准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在中小学现代教育中越来越体现出它不可替代的地位。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各方面教育技术能力都做了详尽的定义,在标准中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做了明确规定,要求具备“……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这说明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和评价方面都提出了一个较高的标准。但是我们研究发现许多小学课件因在制作过程中陷入误区,产生了负面效应,削弱了多媒体的优势和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必须对多媒体课件进行科学的评价,筛选出优秀的课件应用于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这种环境下,制定一个针对于小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标准及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小学教学软件审查标准》主要是对小学课件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二、小学生认知特征分析
小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其思维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此阶段多采用联想学习法,即用原有的知识与现在的新情景进行联想、比较、类推,如果类推成功,则得出合乎逻辑的知识概念直接纳入原有知识结构,完成意义建构;如果类推不成功甚至是相矛盾的,小学生就会对原有知识结构或新的情景进行转换和调整,补充新的认识。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教学需依据建构主义,贯彻直观性、启发式的设计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而教学课件可很好地辅助教学完成小学生的认知。
三、课件制作原则及综合评价标准
1.教学性
教学是课件的出发点也是课件的终结点,也就是说课件来源于教学最终要服务于教学。课件的教学目标应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符合小学教育应遵循的整体梯度推进方式。因此在多媒体课件中要注意视频、动画、声音、图片等应符合教学的要求,准确无误地通过从各种感官来激发小学生,积极调动小学生多参与,使其集中注意力,优化教学过程,获得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有效降低教学难度的效果。具体评价标准:
(1)课件知识点是否依据小学课程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覆盖全面,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和关键知识点讲解透彻;提供能满足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源。
(2)课件中是否使用多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能否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课件从教学实际出发,有较强的针对性,选题和内容表达能突出主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4)课件符合教学原则和认知规律,结构清晰合理,符合教学内容表述的需要;内容组织清楚,阐述、演示逻辑性强,分析、综合、推理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能使抽象理论形象化,复杂问题简明化。
(5)课件能够调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课件之间丰富的交流活动。
2.科学性
科学性是评价课件的基准,它是课件设计的生命,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尤其是小学生对概念及观点的认知处于记忆再理解的阶段,对概念及观念的表述特别要求科学、严谨、准确无误。又由于小学生对色彩、动画的感知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对动画、视频和图片等素材选取要恰当;课件的展示手法、表现形式和连接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体现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评价标准:
(1)语言表述、用词、概念、定义、公式、字词用法等规范并准确无误,文字符号无错别字,实例贴近生活,真实可靠。
(2)分析、阐述要严谨准确,实验方法步骤正确无误,符合科学。
(3)动画模拟效果逼真,能正确反映具体现实生活现象和科学原理。
3.技术性
技术性是完成课件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课件的效果和课件运行是否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课件应能达到让每一位使用者易于上手,因此制作出的课件应条理清楚、功能明确,易于使用。这需要有较强的技术性作保证,具体评价标准:
(1)对运行环境要求低、性能稳定、兼容性强。
(2)人机交互性强,操作界面新颖,可靠性好。
(3)图像清晰稳定,画面美观,色彩清新明快,动画或视频播放流畅,画面过渡自然。
(4)配乐得体,音响效果好,声画同步。
(5)技术先进,程序设计合理,技术有突破。
4.操作性
课件操作简洁明了、功能明确、易于操作,对教师课堂教学及方便处理操作错误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评价标准为:
(1)课件跳转或交互菜单设计层次分明、简捷、准确、快速。
(2)较长的等待课件应有提示信息,能按要求控制课件播放进程。
(3)如果不慎执行了误操作,可以方便地退出,或重新切入,不会出现死机现象。
(4)按钮和图标设置寓意明确;交互操作尽量采用“用鼠标寻找交互,用光标形状的改变表征交互,用鼠标左键实现交互”的方式;信息提示形式运用恰当。
5.艺术性
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件的成功与否,因为课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较长时间把目光停留在课件上。这样就要求从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审美观点出发,通过课件构建一种知识与艺术相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思想并逐渐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生理和心理始终处在积极认知的状态中。具体评价标准:
(1)色彩符合实际,背景选用突出主体;整体颜色明快、和谐。
(2)画面布局主体突出、构图均衡;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搭配合理,符合小学生的审美观。
(3)文字采用了适宜小学生的字体,字号适当,数量适中。
(4)音乐旋律优美,音响效果与画面相协调,节奏舒展;配音标准,语速适中、音量适度,不会干扰注意力。
(5)图像、动画、视频处理细致,运用恰当。
6.共享性
课件的共享性对于现在这种注重知识产权的时代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现在网上比较好的课件都采用了一定的技术保护,一般技术人员都很难进行二次修改。但是共享却能有效地提高课件的质量,因为一个课件制作者所具备知识和技术毕竟有限,所以做出来的课件具有一定的技术偏向性,那么共享对课件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评价标准:
(1)能够实现图像、声音、视频等素材的共享。
(2)易于对课件进行全部修改或部分修改。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件可以通过视、听等多方面充分刺激学习者的感官来获取知识,大幅度充实了课堂信息量,似乎计算机达到了“无所不能”,但它毕竟还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黑板更不能替代教师。课件是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知识,还要掌握各种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及现代教学媒体的制作与设计技巧。更主要的是,还要懂得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控制者。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起助手作用,它的图文并茂、虚拟现实的效果,是教师无法替代的,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各种能力更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课件只能辅助教师的教学,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帮助教师更有效、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评价课件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其辅助功能,使教学过程坚持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刘苏男,刘艳.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任克强,李云浩.多媒体教学课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5.(4).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09-0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电子白板、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特别在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成为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应用水平的重要工具。
1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理论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很多人之所以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其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性。多媒体的成功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思维“抽丝剥茧”,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有关“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坐标表示”教学中,就成功运用了Flash课件,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地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把复杂的问题,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避免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做到解决问题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和精髓所在,要想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就必须想办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教材上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不易理解,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将课程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讲解“圆锥”这一节时,学生对于圆锥的形成过程很难把握。如果用Authorware将其制成动画,将三角形进行旋转,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了解其圆锥的生成过程,几何空间感很快就在头脑中建立起来了。
事实证明,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能呈现事物的变化,可动静结合地表现事物的特征,使一些数学问题、概念直观化,可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实现课堂教学反馈,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学生的练习进行展示,及时进行反馈更正,鼓励创新思想,更有利于学生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及时收集、处理反馈信息。以往的教学中,要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除了语言之外,只有请学生到黑板前来板书,往往要耽误很多时间;又由于黑板的局限性,不能展示更多不同的见解,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以直接展示学生练习、作业、作品,不同见解进行对比,更正错误,鼓励创新,可以调动更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信息技术,便于进行数学分层教学,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不同情况,把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层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材料,也可以通过练习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进行某种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内容―阅读、分析、归纳和总结―做题自我评估―若不过关再做一遍―若过关进行下一层次。这种课件实现了人机交互,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空间,也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适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是搞好教学的有效工具,但不是使用越多越好,特别是高中数学的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确定课堂教学的设计形式,要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更充分、更具体、更形象。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恰当地把握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文本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会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普及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标赋予广大教师的使命,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应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利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中学,山东 潍坊262737)
参考文献:
[1]李改芹.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考试周刊,2013,(10).
[2]卢娟.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初探[J].中学生数理化,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