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科护理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47-4
内科护理学作为一门临床护理学的核心课程,其专业性强,概念多,涉及知识面广,传统教学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易理解,很难把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技术在飞速发展,对医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不断开拓创新能力,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单纯讲授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更多知识,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经过10余年的临床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即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合成的一体化信息技术[1],将复杂的理论知识,抽象的概念用动漫演示,配有声音、图片画面、视频等使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增加教学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1、让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易于掌握
内科护理学涉及的病种多,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记忆,如果教师单纯通过讲授式教学,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很难理解透彻。如通过多媒体声音、文字、图像等形式将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护理要点展示给学生,如遇到重点难点内容,通过flas形式,加深理解,学生在关注视频的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印象深刻,对疾病的掌握明显提高,通过课堂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式教学。
2、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拓展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主要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强化教与学的互动沟通,每一次新课之前,通过典型案例或多媒体视频资料导入新课,事先设置问题,根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新的问题,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多种感官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同的感官效果不一样,单纯通过听觉,能记住材料的15%,单纯通过视觉仅能记住25%,而视听结合则能达到65%[2],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感官,防止发生单纯讲授式的听觉疲劳,传统板书,会花费大量时间,而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以上很多不足,最重要的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并能有效互动,及时反馈信息,让原本较为枯燥又难懂的内容更具生动、直观,趣味性明显增强。通过多媒体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值得推广。
4、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保存和资源共享
多媒体课件可存于世界大学城空间、U盘、移动硬盘上,使用方便,可以随时对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教师之间一些好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视频交流学习,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这样,既能提高课件质量,又省时省力。
二、多媒体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1、 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多媒体的作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医学课程的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尤其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知识点多,课时量不足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教师应对多媒体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认真思考多媒体与自身教授课程最恰当的结合点,在选择或制作视频、音频文件时,应紧扣课程大纲要求,使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注重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传统教学的板书,具有严谨性和条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多媒体教学速度快,内容繁杂[3]等缺点,因此,我们将俩种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的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总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内科护理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深入理解掌握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中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洁琼.对我国目前医学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6):247-248.
[2] 苍薇,朴红梅.多媒体技术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4(10):92-93.
一、微课程设计思路
微课程设计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护理为例,对微课程的设计和应用进行研究。对于慢阻肺病人来说,在进行护理时应该注重呼吸功能的锻炼,这是护理该疾病病人的重要内容。在没有进行微课程设计时,教师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教师先演示一遍,学生随后进行模仿学习,但是在课后很少有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导致学生很难掌握呼吸功能的锻炼方法。笔者学校引进微课程,制作了与呼吸功能锻炼相关的微视频,而且还在此基础上预留了课后习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掌握了呼吸功能的锻炼方法,还能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在该节课程中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课堂操作步骤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引进微课程设计,具体的课堂操作步骤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护理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课件,主要包括慢阻肺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等。随后教师对实际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时间设置在15分钟左右。第二步,进行微课程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关于呼吸功能锻炼的微视频,时间设置在8分钟,具体内容见上表。第三步,实现翻转课堂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指定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讲述一下慢阻肺的护理方式,内容可以是饮食护理、病情观察、起居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整体时间安排在8分钟左右。第四步,指定专门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第五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堂作业,并进行课堂答疑,将时间设置在10分钟左右。第六步,将微视频发送到学生的QQ群中,并实时进行答疑和互动。
三、教学效果分析
微视频是微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在上述慢阻肺病人呼吸功能锻炼中,微视频只有8分钟,与传统的教学时间有很大差距,而且以视频、影像的方式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上课走神、溜号,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另外,在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重复观看视频的方式来巩固相应知识,充分掌握呼吸功能锻炼的方式,提高了内科护理的能力。与之前的教学课堂相比,微课程设计就好像是一味兴奋剂,能够让学生的大脑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将微视频发送到QQ群中,供学生随时观看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教学体会与讨论
目的评价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压疮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神经内科压疮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及睡眠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压疮高危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临床可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神经内科;压疮;高危患者
神经内科是独立存在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范围内,主要诊治脑部炎症性病变、脑血管疾病、脊髓炎、神经系统病变等疾病[1]。神经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发生压疮现象,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发生缺氧、缺血,最终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2]。本院针对神经内科压疮高危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明显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8月收治的90例神经内科压疮高危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28:17,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0.23±5.14)岁,住院时间7~30d,平均住院时间(19.86±8.67)d;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29:16,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0.56±5.08)岁,住院时间5~30d,平均住院时间(19.72±7.9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关键词】优质护理模式 心血管内科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218-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各种服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上个世纪典型的医学模式是以治疗为主要手段,护理的工作基本上只是按照的嘱托进行,从本质上说这只能算是治疗的延伸;而最近十几年,护理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护理人员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上、身体上进行全方位的、全新概念的护理,护理人员形成自己护理的独特概念,,建立成功的护患关系。本文对本院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患者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临床护理具有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性资料
本医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 的322例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患者,男性181例,女性161例,年龄28岁-85岁,平均年龄为(51±8.34)岁,体重为56.34kg-86.48kg,平均体重为64.08kg,其具体的心血管疾病分布是:高血压101例,冠心病157例,心脏衰竭49例,其余15例为脑出血。将322例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分成了两组研究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其基本生命特征血压、脉搏、心跳等进行常规的监测。
1.2.2 研究组护理 研究组的护理方式除了传统的护理方式外,还采用了个性化 的优质服务护理模式,具体的护理工作:对每位入院的患者提前安排好护理人员,并进行分组,每组都有相关负责人进行监督,确保提供患者优质的护理工作。对于刚入院的患者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患者往往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护理人员要把医院 的情况介绍给患者;临床护理方面:护理人员要定时查房,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教育,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患者的心理压力来源进行调查并找到,然后由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将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当前的疾病治疗技术和方法、治愈率等告知患者,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要以"服务患者"为宗旨,满足患者的精神护理需要,让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1.3 评价指标
对本文中研究的322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护理人员的亲和度、、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以及护理工作的积极性等,并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发放的调查问卷全部收回,用优秀、一般、差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对相关的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在患者满意度调查方面:对照组结果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2%,而研究组为97%;在护理服务行为专业性方面:对照组认为护理服务行为专业性为76%,而研究组为98%;这两组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具有明显的差异(P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居民 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致使我国心血管患病率持续上升,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传统的护理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护理工作的需求,最主要的是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只是机械的 执行医生的指令,影响了治疗的进展,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致使出现了大量的医疗纠纷案件。在新的护理模式"以患者为本"的原则下,护理工作的效率明显的提高。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下,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病情、患者的心理压力源等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存在焦虑、紧张以及不安情绪的患者要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争取患者早日康复。另外护理人员还要注意患者社会支持的作用,劝解患者的家属及其亲朋好友鼓励患者、安慰患者。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较高的道德素质,对于建立良好的患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本研究中可以得出,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优质的护理服务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作用。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仅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玲,周荣,李柴阳. 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体会[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1(03)
[2]杜杰,张玉梅. 浅谈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36)
[3]李素贞. 舒适护理在老年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8(04)
【关键词】优质护理;内科;应用效果
医疗与护理服务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医疗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护理的概念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1]。优质护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长期住院及药物不良反应均加大了内科疾病患者的心理负担。临床经验表明,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降低医患事故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积极性[2]。本研究对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杞县人民医院住院部收治的120例内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护理干预组、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54~76岁,平均(67?8±4?6)岁;病程为7~10个月,平均(8?3±0?5)个月。护理干预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为57~78岁,平均为(69?5±7?3)岁;病程为6~11个月,平均(8?7±3?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为患者制定健康饮食计划,多与患者沟通,及时把握其心理变化,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1.2.2护理干预组
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技能培训,科学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值班工作,具体服务内容如下。
1.2.2.1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迅速适应陌生的环境。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1.2.2.2环境护理
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调整病房温湿度,播放轻柔的音乐,为患者营造轻松、整洁、愉悦的休息环境。
1.2.2.3康复训练
通过为患者制定科学、可行的康复训练计划,密切关注其身体康复过程中各项身体指标,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1.3观察指标
采用SAS和SDS评分[3]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定。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和SDS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
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传统护理模式针对于临床治疗,主要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护理人员的工作以“医生”为中心,护理工作内容复杂、散碎,需要护理人员高度专心。当今,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弥补传统护理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优质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首先,要在病房内营造轻松、安逸的氛围,从环境入手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其次,还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增进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感情,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无论环境护理还是心理护理,只能算是软件护理,在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素质,娴熟的技术是取得患者及其家属信任的关键[4-5]。本研究通过对照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在内科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后心理情绪得到改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优质护理在内科疾病患者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倩.优质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5):681-683.
[2]郑春雁.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5(10):453-454.
[3]张炜耀.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624-625.
[4]蔡莹.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91-9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2010级少数民族护理专业大专班中随机抽取1个班(60人)为PBL组,采用PBL教学方法;另外随机抽取1个班(60人)为LBL组,采用LBL教学方法。
1.2研究方法
将采用PBL的班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人),LBL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的形式,运用PPT结合板书、视频等进行教学。2组所用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尤黎明主编的《内科护理学》第4版。首先由教师提出合理的问题,问题是学生学习内容的核心,问题的质量不仅影响小组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及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我校护理学教研室对护理学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关于PBL的概念、原理、组织、实施及评价等一系列内容。因此,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解决问题入手,充分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和网络等查找相关书籍、文献,最后整理成自己的观点。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可相互补充。学期结束后,对PBL教学组和LBL教学组的学生进行统一综合试题考试,同时完成后对接受PBL教学组的学生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讨论PBL教学在少数民族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优缺点等。
1.3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核对整理后录入SPSS17.0,考试成绩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综合考试成绩比较
PBL教学法组的期末考试成绩(80.15±2.95)明显高于LBL教学组(74.35±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P<0.001)。同时PBL教学组与LBL教学组学生的成绩优秀、良好和合格比例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见表1。2.22组学生满意度比较PBL教学法组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LBL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健康教育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给予改善自我护理能力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满意度为78.3%,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消化内科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睡眠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关键词 ] 健康教育;消化内科;自我护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060-02
消化系统疾病是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1]。健康教育作为护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患者治疗和康复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减少不良应激事件的刺激,引导患者尽快适应目前的疾病状态,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对收治的60例消化内科患者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9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为(52.8±6.3)岁。疾病类型:胃部疾病42例,肠道疾病33例,肝脏疾病20例,胆系疾病13例,胰腺疾病5例,其他7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3例,初中47例,高中35例,大专及以上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文化程度等其他资料方面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给予改善自我护理能力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健康教育,具体方式如下。①普及疾病知识:通过个人宣教、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包括自身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常规内镜检查方式、治疗方法、营养护理、用药护理和生活护理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自我护理能力。②心理疏导:疾病治疗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聆听患者的主诉,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提高治疗的自信心。③饮食指导:消化内科疾病与饮食密切相关。指导患者科学饮食,根据所患疾病的特点,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以及导致疾病诱发的食物。④睡眠干预: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保证病房的安静和整洁,控制噪音;合理安排病房,避免患者间的相互干扰;夜间护理工作应该尽量避免在患者有效睡眠时间内进行。⑤用药教育: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不可胡乱的吃药;要坚持长期服药,不可擅自断药。⑥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坚持合理膳食、按时按量服药、定期来医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ESCA)是由美国学者根据Orem自护理论于1979年设计的自我护理能力测量工具。该量表共包括43个条目,4个维度,采用5分评分法,每个问题分值为0~4分,总分为172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越高。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定,分数范围0~21分,分数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分数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应用健康教育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各项目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比较
应用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应用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满意度为96.7%,而对照组满意度为78.3%,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推行,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时,也不容忽视患者的生存质量[3]。通过对消化内科患者的健康教育,一方面增强了对相关疾病的认知程度,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了治疗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让患者有计划、有目标的完成指定的护理计划、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积极的心理和情绪,增强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4]。
3.2健康教育改善了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
睡眠质量的好坏对消化内科患者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而此类患者的睡眠质量也一般差于正常人群[5]。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用药指导、生活干预及心理干预,可减少或消除影响疾病发作的诱发因素,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睡眠和生活质量[6]。
3.3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研究发现,消化内科大多数疾病都与患者生活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掌握自身疾病的健康知识,培养科学、良好的生活行为,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7]。加强对消化内科患者的健康指导,可调动护士、患者本身、家属的积极性,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满足患者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8]。
我院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满意度为78.3%,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消化内科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睡眠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参考文献]
[1] 林超.健康教育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运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71-2572.
[2] 胡丽梅. 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26(9): 22.
[3] 王岚,朱燕,邹静,等.健康教育处方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4):2882-2884.
[4] 程文娟. 浅析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397-398.
[5] 段伟莉,吕元红,周雀云.层级全责护理在NICU 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4(12):119.
[6] Akyol AD,CetinkayaY,Bakan G,et al. Self-care agency and factors related to this agency among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J Clin Nurs,2007,16(4):679-687.
[7] 王国府,李海云.400例消化内科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 中国卫生产业,2011,8(27):55-56.
【关键词】品管圈;高危药品管理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工作性质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的基层工作人员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组圈,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运用科学统计及品管手法,启发个人潜能,通过团队力量.结合群体智慧,持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善品质,。①
2000年,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nstitute forsafemedication practices,ISMP) 将可造成病人伤害的最高风险药品列为高危药品,并正式提出高危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概念。 ②定义为:是出现差错的情况可能不常见,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WHO 对高危药品的管理视为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③2008年公布的高危药品目录有19类。④而临床上的护理人员是用药发生差错的高危人群,是各种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怎样进行高危药品的管理、发挥高危药品有效、安全的临床作用、保障用药安全,是优质护理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针对神经内科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理论及方法对高危药品进行规范化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初见成效,现将具体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成立品管圈 神经内科共有护理人员19名,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1岁;工作年限:5年内9名,5~10年4名.11―20年3名,20年以上3名;学历:中专2名,大专7名,本科10名;职称:护士8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1名。全科人员均为Qcc成员,选出圈长(由责任组长担任)、辅导员(由护士长担任)各1名。
1.2 确定本圈主题:高危药品在神经内科的规范化管理与应用。
选题原因:神经内科重病者多,大,用药种类复杂,高危药品使用频繁。如使用失误轻则影响治疗.耽误病情.重则造成病人生命危险,严重影响医疗护理安全。
1.3 明确品管圈成员责任
圈长负责对品管圈的活动统筹安排;辅导员负责对品管圈活动的指导与监督;圈员参与活动中每个步骤的实施。
2 活动步骤:
运用PDCA品管模式对高危药品进行管理。
2.1 P(Paly)计划阶段:
2.1.1 现状调查 自行设计了高危药品认知度问卷,对本科室成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高危药品概念、目录、储存条件、适应症、不良反应、常用剂量、使用途径、护理注意事项的认知。
2.1.2 明确高危药品目录 对神经内科现行用药进行筛选,参考ISMP公布的高危药物目录,最终确定本科室的11种高危药品,主要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抗凝药,胰岛素,抗心律失常及改变心肌力药物,造影剂,全静脉营养液,镇静药。
2.1.3 通过全体圈员集思广益,从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管理因素三方面找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见表1所示:
2.2 D(do)执行阶段:
2.2.1 进行科内药品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危药品概念、种类、常用剂量、极量、用法、禁忌、注意事项、严重不良反应等相关药理知识。
2.2.2 通过品管活动,成立科室高危药品管理小组,设立专人负责(高年资主管护师),全体圈员参与管理。
2.2.3 规范化放置:1、设置高危药品专用存放柜,不得与其他药品混放,必要时可以加锁;2、专柜外贴有醒目标识,用黑色警示牌提醒;外观相似度高的药品分开标识,如10%的氯化钾(10mL)、10%氯化钠(10mL)和硫酸镁注射液(10ml),氯化钾用红色,浓氯化钠用黄色,硫酸镁用蓝色,放专柜阴凉处,控制温度0-30度,湿度45%-75%,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
2.2.4 高危药品配置、使用时实行双人核对,严格执行给药原则,保证患者姓名、药品名称、剂量、用药途径、时间准确无误,做好风险防范和差错预防。
2.2.5 加强高危药品效期的管理,按照失效期的先后顺序放置,做到药品先进先出。
2.2.6 固定高危药品储备基数,随用随补充,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2.2.7 提高处理问题医嘱的能力。对有疑问的医嘱及时与医生核对并修改。
2.2.8 患者在使用高危药品时,在输液架上悬挂醒目标志,按医嘱要求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加强巡视,床头交接班,严密观察用药反应。
2.2.9 制定高危药品风险告知流程,对患者实施安全用药的健康宣教。
2.3.10 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
C(check) 检查阶段:
品管圈圈长每月全面检查高危药品专柜一次,同时进行不定期抽查。分层对圈员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
A(action) 处理阶段:
建立高危药品管理组织及制度,设置质控人员,将高危药品管理纳入本科室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高危药品规范化存放率要达到100%、护士对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查对制度执行率100%。
3 评价方法
①将品管活动前后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考核成绩进行对比。考核内容包括:高危药品管理质量、数量、存放状况、药品保管环境、药品效期管理、交接本登记情况及抢救车、毒麻限剧药品管理等,总分100分。
3.1 统计学方法
数值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Y2检验,P
4 结果
4.1 实施前后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考核评分比较
实施前药品管理质量考核评分为(85.07士4.95),实施后为(92.59±2.65),两者比较,t=4.35,P
5.讨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对本科室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不但提高了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益也带来了增长,有效降低了由于高危药品使用不当而带来的严重医疗事故。增加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通过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实施.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为防止严重的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在全科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肯定会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完美,把病人的用药风险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卢芳燕,江南,赵锐神.推行护理品管圈活动的困难因素调查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l,10(8):664―666.
[2] 张幸国,吴永佩.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实践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9):600-602.
关键词:微生态学习系统;微课嵌入案例教学;中职内科护理教学
在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人类的学习正在传统形式之外开拓新的途径,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微学习是近年来人们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人类学习形式的变革,将人类的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个体开展微学习的过程是在一个可自由探索、完全自主控制的学习环境中实现的,具有生态学交互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称作微学习生态系统。
案例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列举与理论相关的临床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具体、形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内科护理教学常用的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近些年来,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薄弱,对学习的热情和持久性不够,对专业知识点不甚理解,导致对教学案例理解得不够准确,或抓不住要点,一节课下来似懂非懂,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展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专业术语形象化,兴趣引导,过程生态自然,切合青少年学习“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特别适合课前、课后的“非正式”的泛在学习,是对课堂“正式学习”的一种辅助和支持。同时微课还可以长期保存,让学生按需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