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综合治理范文

土壤综合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综合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综合治理

第1篇:土壤综合治理范文

一、广辟水源,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迫使土壤进一步脱盐,促进土壤农田生态环境向着优化方向发展。

1、合理开辟地下水源,节水灌溉

合理利用地下水源,特别是浅层淡水资源进行灌溉,是提高这部分土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有机井的地方要考虑深浅机井配套,尚无机井的地带也可以根据土地的水文地质情况打一部分机井,特别是浅机井。不管地下水资源在某个部位的丰缺程度如何,都应实行节水灌溉,以提高淡水资源的经济效益。节水灌溉的措施有三:第一,采取耕作措施平整土地,小畦灌溉。第二,加强输水防渗工作,提倡修建防渗水渠和用塑料软管或暗管输水。第三,根据作物需水期浇关建水、抗旱水等。

2、利用汛期拦蓄雨水和客水灌溉、压盐据水资源调查,全区有近40亿立方米地上客水和15亿立方米雨水在讯期径流人海,汛期过后又面临伏旱和秋吊。据调查,全区坑塘河流沟渠占地近11.3万公顷,主要行洪河道40多条,全长2200多公里;县以上河流渠道130多条,堤防占地4000多平米,并有大浪淀、南大港、白洋淀及杨埕水库等,有计划有节制的拦蓄部分客水,不仅有条件,而且能达到拦蓄灌溉、保墒压盐的目的。

3、加强农业耕作措施,提高土壤雨季蓄水能力,促进土体大幅度脱盐对于汛期雨水,出拦蓄灌溉以外,另一个更加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农业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蓄水的能力。在解决作物需水的同时,促使土地盐分下移。据推算,3米土体的蓄水量可达300吨,即可接纳450毫米的降水量,在雨水渗透盐分下移的同时,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为旱地作物需水提供了条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旱作栽培,作物实行大小行种植,伏天串耕或中耕,进行大垄蓄墒。第二,平整土地,筑埂围埝,压盐蓄墒。第三,畦田沟播,蓄墒保苗。

二、培肥地力,合理施肥,调控肥盐关系,促使土壤农田生态系统向着优化方向发展

1、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对盐害的抗御力有机肥料施入土壤以后,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的活动分解为矿物质供作物吸收,另一方面还可形成腐殖质,在耕作和根系的影响下与土粒逐渐形成团粒结构,克服盐碱地”板结、阴凉”的缺陷。土壤孔隙度增加抑制了水盐上升,减轻了盐害威胁。另外,即使施入新的有机肥料、秸秆等,在未腐烂之前也有起暄隔盐作用。因此,盐化土壤使用有机肥料比一般非盐化土壤更迫切、更需要。从目前情况看,这类土地一般施量较少,可以利用秸秆还田的方法予以弥补。

2、大力推广旱地农业施肥方法,以化肥起步,短期内促进土壤生物产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抗御盐害的能力

在盐渍土区由于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的限制,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大面积推广。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块的条件进行配方施肥、施配方肥。对作物进行配方施肥,可迅速增加籽实、茎叶、残茬及根系等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增施了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的数量,扩大和促进营养物质的快速循环,以培肥地力,改变地产面貌,实现稳产高产。

3、实行粮肥轮作,种植豆科作物、绿肥或牧草由于旱薄碱地生产条件差,在有机物质和化肥不足的情况下,宜采用粮肥轮作或间作套种的形式种植一部分豆科作物、绿肥或牧草。

三、加强旱农建设,精耕细作,保苗增产

“种碱地,别无巧,勤劳是一宝”。这一农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种植盐碱地的难易程度,不仅在耕、耙、锄、划等耕作管理上技术性高,而且时间性很强。要根据土地干旱、盐碱的特点建立一套耕、耙、锄、划的制度,要本着秋深、春浅的原则进行。秋季深耕既起到保墒作用,又抑制了盐分上升。春耕要掌握时机,等地皮干了以后浅耕,然后反复耙耱。秋耕春种的土地要秋耙春耱等。对于锄划保墒抑盐方面的问题,可按以下方式进行:第一,按季节锄划。即春季顶凌锄划,夏季雨前、雨后锄划,晚秋锄划等。第二,围绕作物种植管理锄划。即苗前“梦锄”,松土防盐,提高地温,促苗早发;苗后锄划,清除垄内盐土,防止小雨淹苗等。

四、调整作物布局,选用耐盐、耐旱作物

选用耐盐、耐旱作物种植是旱薄碱地一项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有一定水源条件的地块,对于农作物品种要求不严,可根据地力水平选择中等肥力的作物种植,而大部分水源不足或根本无水源条件的地块,需要考虑选择一些耐盐耐旱的作物。由于冬小麦生长季节同盐渍土地返盐季节同步,种植小麦时需选择耐盐耐旱品种。夏季播种作物,盐害问题一般不考虑,可按照旱薄地种植的各类品种,选择高粱、豆类、玉米以及杂粮作物。由于棉花耐盐性较强,种植经济效益高,应大面积推广。另外在这类土壤上也要大力发展苜蓿,种植苜蓿即可肥田,又可收获大量的优质饲草。据多年经验,种植5年以上的苜蓿地开垦耕翻以后,不仅土壤肥力大增,土体大量脱盐,而且可以连种3年好庄稼。

第2篇:土壤综合治理范文

随着二十一世纪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环境也将面临一些问题,土壤质量也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安全和人们的健康情况,现在这不单单是一个环境问题了,它也关乎这发展,更是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了解土壤环境的复杂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面对自然发展的紧迫性,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观点,并且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有效的衔接;同时,我们还需要用科学的决策,充分的运用所有力量,结合多样化资源,综合运用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方式的宣传和教育,广泛的参与,促进土壤环境综合治理机制的形成。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尤其是农业土壤的污染,影响着农作物的‘安全’。目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据调查统计,我国农业区的土壤污染面积染呈现出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形势。而且土壤的污染种类呈多样化,也出现了新污染物体与老污染物并存、各种污染不利于大自然农作物的发展形势。土壤污染的途径变化较多,并且原因相对复杂,控制起来难度较大。由于土壤污染引起的农副产品的质量问题和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

3、土壤污染原因

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污染,是由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主要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物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1,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污染;2,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3,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有机污染;4,农业生产中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5,重金属元素造成的土壤污染;6,含有致病病原体、寄生虫的生活污水、医院垃圾污水等造成的生物污染等。

4、关于土壤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控制

4.1有效的制定治理方案

如今,各地区及部门开始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进行全面的实施并加以改善,使土壤环境的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国的土壤环境条件总体仍是并不乐观,必须加强重视。有效地保护土壤环境,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的土壤、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4.1.1有效的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提高环境执法和污染的控制,确保企业标准;防止新项目造成新的污染土壤。定期对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和危险废物进行处理设施监控,并对周围的土壤污染限期治理。标准的处理污水,有效的完善垃圾处理的控制措施,全面改善并加强非正式的废物处理网站。肥料的科学应用,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严格控制稀土农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管理规则,制定对农药包装容器废物的回收。加强对废物污染塑料的回收和利用。禁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以及未经检验和安全处置的污水污泥等。

4.1.2规划重点保护区域。将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作为土壤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源前提下,土壤环境质量水平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关的数据库。并严格禁止在优先领域新建有色金属、煤炭、化学药品,如铅蓄电池生产项目。

4.1.3加强被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控制。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受污染的耕地分类管理,以控制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如土壤污染修复和管理措施,确保耕地的安全使用,严重污染,很难修复,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规定将指定的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被禁止区域。污染土地使用权的改变或修改,应按照有关规定在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修复,在未进行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的时有关部门不得颁发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住宅开发不得用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评估污染土地,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治理标准之前的土地。加以关注新工业的用地,并建立土壤环境强制调查评估和备案制度。

4.2环境的保障措施

4.2.1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相关的部门积极的参加部门协调机制,并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与有关部门协调个人和协作,共同促进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4.2.2完善治理机制。各级逐渐增加投资在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基金。并鼓励企业开展土壤污染控制,充分的加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疗。中央政府对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的符合条件的充分支持。

4.2.3完善法规政策。经过研究土壤环境保护特殊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农业用地土壤和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环境管制污染地块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并建立重点区域保护效果评价和考核机制,制定和实施“保护奖按”政策。这是良好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土壤污染损害责任保险,鼓励有机肥料的生产和使用,及老污染塑料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政策措施。

4.2.4加强科技支撑。改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系统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受污染的土壤管理和修复,土壤污染物的主要分析测试,重金属在土壤样品、肥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层次结构,土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土壤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如修复、研究土壤环境保护效能评估过程和评估技术。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时启动重大研发项目。研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和设备。

4.2.5注重目标考核。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目标责任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环境保护部门明确的任务和时间需求,定期评估。地方人民政府应于重点企业签署责任书,实现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评估结果的使用,部分地方人民政府的杰出成就和企业给予认可,对没有完成任务进行问责,惩罚等措施,这样让有关人员更加重视污染问题。

结语

第3篇:土壤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

中国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西南地区贵州、云南等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全省石灰岩占71%。就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的石漠化数据来看,花溪区喀斯特区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92%,石漠化面积为214.1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4%。另外还有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8%、16%、5%,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南明河和贵阳市两口“水缸”花溪水库、啊哈湖水库的安全,严重制约着花溪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林城贵阳的形象建设不符。因此,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已经是不容忽视。

1 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基本理解

石漠化就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

2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巨大危害

①石漠化会让耕地越来越少,进而使人们生活更加贫困。假如没有耕地,当地居民就不能种植粮食或者其它农作物,生产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人们的基本生活就无法保证。据统计,在我国南方一个省市的28个贫困县里有23个是居住在了石山地区,所以石漠化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带给他们的将是贫困。②石漠化会让原来的环境遭到破坏,还会导致自然灾害的产生。原来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经常导致自然灾害发生,让人民群众的生命以及财产受到威胁。比如,在20世纪末,我国南方的多个省份的近50个县区因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120多亿的损失费用。甚至于有些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根本就无法让人们继续生存,最后搬走远离家乡。③石漠化还会让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接着导致一些水利工程无法正常进行。沙漠化会破坏原有环境,让土壤流失,河水含沙量增加,进而影响水库甚至周围的水利发电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3 针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的探究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危害严重,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是刻不容缓,下面提出了几点综合治理的策略,并且对造林技术做了具体探讨。

首先,国家以及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重视。国家政府要高度重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问题,而且要对其整体分析、认清楚形势,深刻认识到石山的绿化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坚持,任重道远,而且需要及时有效治理。其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单位面积治理单价。当前石漠化综合治理标准为50万元/km2,这样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若要实现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有效治理,完成这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而居住在喀斯特地区的基本都是贫困居民,要依靠他们投入资金是不大现实的,这就要求国家、政府、以及工作人员发动群众的力量,向多个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单位面积的投入标准,来给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有石漠化治理的意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而且涉及较广泛的工程,需要发动群众的力量,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每个人都有石漠化治理的意识,并且参与进来。最后,合理植树造林,提高造林技术,是石漠化综合治理一项重要的其它措施不可替代的生物技术措施。同时又是农业、林业生产中具有重大生产意义的生产措施,是一项产业措施。

①对现有的植被加以保护。原来在石山中已经生长的植被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因为他们生长环境艰苦,能够在土壤层稀薄、而且谈不上肥沃的石缝中生存的植物有着较强的生存能力,如果他们遭到破坏,就很难再种植。所以,保护好现有的植被才是首要任务。②树种选择是造林成败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树种,营造合适的林种。众所周知,不同品种的树木的生长环境是不同的,有的生命力顽强,比如松树、柏树等;有的却禁不起风吹雨打。所以,选择合适的、生命力顽强的树木种子对于植树造林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树木的种类不能过于单一,要多样化。推荐选择造林树种:柏木、桤木、酸枣、柳杉等树种。③精心培养健壮的树苗。树苗的健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树木是否能够成活。所以,对于树苗一定做好把关,以提高成活率,选用1年生苗木,采取随取随栽,推广使用保水剂、生根粉等造林技术。培养专门的植树造林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而且要根据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区域种植不同品种、不同数量的树木。④实行封山育林,这种方式见效快、投入低、收益大,可形成复层混交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第4篇:土壤综合治理范文

伴随着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各种破坏自然界的活动也在不断进行着,其结果则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特别是植被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土壤、水文、大气和生物等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连锁效应。因此,可以说植被生态系统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植被生态建设是以自然植被的种植建设为主的生态建设过程,具体包括了灌木植被、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等类型的植被建设。通过相关的监测数据及研究发现,森林植被建设是整个植被生态建设的关键,这是由于森林覆盖面积广、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对生态气候的影响最直接。因此,森林植被建设不仅是植被生态建设的关键,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森林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以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为基本原理:大气降水通过森林被部分截留并下降到地面,再被森林逐层吸收、分流、下渗,而被森林截留降水部分通过植被直接吸收,部分被大气水循环利用。对于森林植被,水文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因为森林植被体量较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渗体量较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渗透性强,这也使得森林植被的水文特点突出且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很明显,概括起来为以下三个方面:(1)森林生态系统有很强的截留蓄水能力。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覆盖面积较广,因此对于大面积降水或区域降水,能够很好地涵蓄水分。同时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的生长周期较长,其深层土壤的涵蓄能力更是突出。特别是复杂紧密的森林系统,其涵蓄能力比单层稀疏的人工林要强3~5倍。因此,我们应加强保护天然林,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2)森林生态系统有很好的平衡径流河川的作用。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其对截流蓄水方面有着明显作用,而这也为调节河川径流的水文特点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突发性暴雨期间,森林生态系统庞大的涵蓄能力,不仅有效补给了地下水含量,同时也牢固了地表土壤,大大缩短了洪水峰值的出现时间;另一方面在季节性枯水期间,森林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涵蓄给养,不仅保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同时也可以间接补给河川径流,大大降低了枯水期干枯的机率。(3)森林生态系统能明显减少径流总量,对调节大气温度具有显著作用。森林系统的水流散量与地面水分蒸散量的比例大小直接决定了其所在区域径流总量。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在湿度较大的区域,森林系统对径流总量的影响很小,因此森林系统对该区域的径流影响也较小。但是对于较干旱区域,森林系统可使该区域径流总量比例系数下降10%,明显改善该区域的大气生态和植被生态。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水土治理不仅关系到水文、土壤、生物等相关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更是植被生态系统改善恢复的关键,因此水土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的基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究其本质,就是加强植被生态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植被生态对水土保持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提高水土保持对植被生态的维护作用。所谓水土保持,就是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土地措施和工程措施等,以达到改善平衡水土资源的生态循环。水土保持对水资源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复杂植被生态区域,其生态建设效果也更加明显。(1)能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的截水效果,并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方面通过采取有效的植被建设,不仅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截留蓄水的能力,增加地下水的蓄水量和调节河川径流的流水量,最终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积极改善相关的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加生物和植物的数量,最终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2)能显著调节江川河流的水文特性,并直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对突发性降水区域,有监测数据表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能明显削弱洪水效应,特别是中小流域的区域,其削洪效应可达40%以上。而洪水效应的削弱,不仅使得周边的农村田地免受侵害,更重要的是直接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包括土壤生态、空气生态和植被生态等。因此,我们应加大水土综合治理的力度,提高水土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3)有效减少江川河流的径流总量,明显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使水土和植被联系更加紧密,直接提高在降水过程中有效截留水量,从而减少江川河流的径流总量,不仅能降低洪水爆发时的灾情,也可以减轻持续干旱时的破坏。有监测数据表明,目前通过对黄河流域部分区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已经明显减少了黄河径流总量,特别是7—8月黄河汛期期间,其径流减少量可达3%以上;同时显著降低了黄河洪灾的发生,改善了沿河区域的生态环境,使得水质、土壤、植被及生物等都有了“质”的提升。(本文来自于《环境科学导刊》杂志。《环境科学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3尚需研究的问题

第5篇:土壤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存在问题;径流调节;见解

五里镇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零九年开始经过3年水土流失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治理面积7953.77hm2,治理度100%,其中,梯田1849.65hm2,乔木林1247.80hm2,经果林1356.31hm2,生态修复3500.0hm2。新增治理措施面积为6500.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78.0%,占水土流失面积82.0%,新增梯田631hm2,乔木林1031.8hm2,经果林1337.7hm2,生态修复3500.0hm2;蓄水池(涝池、窖)1060眼,沟头防护7.19km,生产道路1.94km。

由于项目区内基本农田面积小,坡地面积大,且土地生产力较低,粮食单产偏低,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外力蚕食塬面,尤其是下游,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使得项目区的环境容量下降;林地和草地中天然林占大部分,人工林地占用面积甚微,荒山荒坡占土地面积的比例相当大,极为有必要治理开发,农村的产业结构完善调整。所以根据实际情况要侧重农田治理,以解决粮食问题,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其他项目次之。

由于本人多年来从事该项工作,对我县小流域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中得出自己的一点浅见,文中的见解,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1.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工作经验,使得自己对小流域治理有一点自己的见解

1.1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最小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坡度不同的地块上分别配置相应的适合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布局各项措施综合治理的防护体系。

在措施的总体布局上,本着“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原则,由人口预测和粮食需求平衡分析计算基本农田发展规模、由当地经济生产发展方向确定经济林果发展规模、由水土流失程度和植被覆盖度、宜林地面积合理定水土保持林发展规模、由适宜生态修复地类面积范围分析确定各项生态修复措施规模,经大量分析计算,提出了以坡改梯、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为主,辅助生态修复及小型水保措施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

(1)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林草措施的实施可以使流域治理的可持续和开发得到顺利进行,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其分为:沟头防护林、坡面防护林、沟道防护林、沟底防冲林、地埂防护林(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等。树种的选择以当地的土壤成分和小气候条件的适宜度而决定。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消减地表径流,减少流失,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挥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具体有:、山坡防护工程:包括梯田、排水沟、水平阶、鱼鳞坑等。主要是增加土壤水分,引到地表径流进入蓄水工程。

沟道治理工程:淤地坝、谷坊等。主要作用是排洪、调洪,防止沟头前进、沟岸扩张和河床抬低,沟道比降增大。

小型蓄水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塘坝、涝池、水窖等,主要是聚集地表水和地下潜流水,以便在天旱时提供附近人畜用水,变害为利。

(3)农业措施:采用沟垄耕作、等高耕作、留茬、秸秆和地膜铺盖田面、等农业措施以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粮食单产的目的。

1.2综合治理的主要作用

(1)保护了水利设施。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治理,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治理,可以使流入水利工程的水质得到净化,减少泥沙的流入沉。

(2)调控了坡面径流。改善坡面径流的主要措施是径流调控,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径流量、削弱其流速、减少冲刷、在时空上调节降水,以减轻水土流失。我县水土保持径流调控分为三个步骤:调流、蓄流、用流。

调流:是截流与分流的统称,是调控坡面径流的第一步,是将坡面径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其分散与聚集,不再顺坡而下而形成的股流:在坡耕地治理方面,一般先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在水平梯田的基础上修建截流分流工程,主要做法是反坡梯田。反坡梯田就是在施工时使梯外边略高于梯内侧,形成5°~10°坡度,可使梯面雨水顺坡流至梯内沟;在坡式经济林整改方面,原有经济林地势坡度较大,且有经济果木,就不适宜进行坡改梯等土方工程了,一般是对每棵果树加以树盘固根,即在每棵果树根部做一个半径1m的半圆形树盘,根部刨土为坑型,结构以干砌块石为主。树盘高度约在0.5m 左右,盘顶高度以高于树根0.3m左右为宜,这样可以为每棵树在根部范围拦截降水和坡面径流,起到蓄水保土作用。

蓄流:是将坡面径流,通过蓄贮措施,储存备用。主要是通过三种方法来达到蓄流的目的。一是对坡耕地施行坡改梯,它是坡耕地拦蓄降雨径流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二是坡林地整治中的苗木树盘和等高埂,可以起到蓄水保土的功能;三是人工建造蓄流设施。如沟头、路边蓄水池可作为蓄流备用。

用流:主要是将蓄流之水用于发展生产。一是通过自然的“土壤水库”补给农作物和林草;二是利用蓄水池之水可作旱季耕地灌溉及周围居民的人畜饮水的水源保障。

2.其治理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着问题

(1)由于近年来项目的方案都是有资金额度限制的,不是按照实际需要做预算的,所以它就限制了治理工程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甚合理。

(2)地方配套资金根本跟不上,致使治理进度缓慢,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经济贫困,群众自筹能力差,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就不可能是规划时候的所有资金,还要求项目必须完成规划任务,所以只能使治理工程标准和质量偏低,治理进度缓慢,治理措施不配套,使有限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

(3)虽然是治理,但是工程措施的实施,致使植被的再次破坏,形成水土流失的循环破坏和治理,这一点是历年治理中从未考虑到的。

(4)对于建成后的各项措施,其建后的管理和养护跟不上。致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5)由于后来项目的实施部门比较多,并且不一定是专业对口的部门,比如各乡镇、农业、林业、土管等部门实施水利水保项目,所以其规划的侧重点和标准也不一样,他们各自为政,有时可能在相同的流域各自做其规划,所以就会造成布局的不合理性和工程标准的不同、治理措施不配套、甚至是工程措施的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和效益的不能如预期地发挥。

3.结束语

在水土流失区,要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在坡面治理上以治理坡耕地为主,兼顾治理荒山荒坡;在水土流失轻微和无流失区,以预防保护为主,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土保持法,2012.

第6篇:土壤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林业措施;林木病害;综合治理;防治

引言

林业病害问题的产生,和林业的相关环节以及运作方式等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我们国家的南方区域,由于土壤多为红壤,一旦板结之后就会导致其上的林木经常发生炭疽病。对于北方来讲,落叶植被常出现枯梢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和病苗上山以及种植单一树种等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要想避免负面现象发生的话,就要积极的开展病虫害治理工作,有序经营,变革环境状态,确保植被的生长氛围良好,提升它们的抗病水平,或是创造出不适合病菌以及害虫等生长的环境。

林业病害的治理方法,符合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则。随着林业经营集约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各种林业措施,对林木病害进行综合治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在整个森林生产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应用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

1 综合治理的原则

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有以下的特点:森林病虫害的种类越多,扩散蔓延迅速,常发性森林病虫鼠害面积居高不下;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成灭,损失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所以想要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就要坚持以下治理原则。

1.1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所谓的综合治理,具体的说是在育苗以及管护的时候,经由合理的调节,控制生态系统的个别组成要素,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由于林木以及病虫和天敌三者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

1.2 从安全角度出发

此处讲到的安全层面具体的说就是既要控制住灾害,同时还要确保人以及植被和天敌安全。具体来讲,我们要结合林业体系里的各个组成要素的运行特点以及它们彼此的关联加以分析,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1.3 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森林离不开化学农药的使用,综合治理时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对于城镇的园林来讲,最好是使用那些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对生物的负面干扰,降低对生态的破坏力度。

1.4 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经济允许水平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之所以要防治病虫,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其产生的危害,确保经济损失最少。具体来说,我们要研究病虫害发展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可以使用治理方法,也就是说要掌握最好的时机。

2 林业生产中不同环节与病害防治

为了达到病害的综合治理与林业措施结合,不但要发展林业,还要分析林业的各个步骤之中的病害要素,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最佳的治理意义。比如丰富林业产业发展措施,即要改善林分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抗虫树种,封山育林。上述方法均能够增加植被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发生。

2.1 苗圃地选择

北方若在石砾多的砂土苗床上育杨苗,则黑斑病发生严重。在日本,柳杉的苗木病害,常与周围存在同一树种的绿篱有关,感病大树往往成为苗木的侵染来源。这就说明苗圃地的状况如何,对苗木生长及病害的发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需根据当地情况,对苗圃地适当进行选择,既要了解土壤中病原物的积累程度以及周围绿篱等现有的树木种类,又要考虑土壤的理化性质。

2.2 苗圃管理

要想确保林分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使用没有病灾的健壮苗木。具体来讲,苗木除了体形符合要求,还禁止携带病菌。假如把植被定植的话,那么病毒就会在林业慢慢的扩散,比如最显著的是日本发生的柳杉赤枯病、落叶松枯梢病、泡桐丛枝病,欧美发生的五针松疱锈病、栗疫病等。通过上述我们可知,只有做好苗圃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林分健康。

在管理苗圃的时候,如果时节不一样的话就要使用不一样的措施。比如在冬季的时候,主要是将那些容易引发病害的杂草等去除,将其集中到一个区域之中焚烧,这样就能够将病虫害的过冬环境破坏。而且还要借助化学药物处理苗木,一般是在植被的枝干处涂抹上药剂。而夏天是炭疽病等灾害的多发阶段,这种病害一旦出现的话就会导致植被严重受损,所以,我们必须高度关注。

2.3 造林树种选择

适地选择树种,是造林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拟订计划时,必须结合造林地的气象、地形、坡向、坡度及土壤等因素综合分析,再了解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出现的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以求适地适树。造林后要及时进行抚育,铲除转主寄主的植物,当幼林郁闭后,要及时进行修枝间伐,使林内通风透光,避免林内因湿度过大引起病害发生。

2.4 幼林抚育

通过合理的抚育幼林,我们不但能够强化植被的生长势头,还能够提升它们的抗病水平,而且也方便我们监控病情,尽早得知病害。而幼林抚育工作具体的体现在间伐以及修剪两个方面。

如果在太过密集的林分之中间伐的话,就会导致其通风性变差,导致植被的生长环境变差,此时就会出现很多的病虫害问题。这种问题的发生多是因为林内有很多的烂枝或是被压木的原因。因此,为了避免不利现象发生,就要掌控好间伐强度以及方式等,结合标地特点以及林分状态等加以确定。我们可以借助合理的间伐,变革林内的环境状态,将病树砍伐掉,这样就能够降低病菌传播的机会了。合理的修剪枝叶,能够发挥出和间伐同样的效果,将烂枝以及病枝等去除,能够降低病害入侵的来源。在修剪的时候,要确保伤口平滑,这样能够使其在短时间内愈合,避免了病菌入侵。在寒冷的北方区域,不应该在冬季修剪,这主要是因为气温太低,不利于伤口愈合,修剪之后病菌入侵的机会增加。

3 结束语

林木病害系森林生态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大规模的纯林来讲,其生态因子太单一,而且很脆弱,病菌传播的速率很快,所以,对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非常稳固的生态体系。对于当前的人工林,尤其是病害问题较为严重的取样,要按照年份予以改造,不能够一次性的砍伐掉。在引种的时候,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状态,合理地选择树种,按照适地适树理念开展种植工作,目的是为了从根源上提升林木的生长势,增加它们的抗病水平。

总的来讲,在苗圃和林地中,合理地使用林业方法和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病害。具体来说,我们要把相关的林业治理方法和生产活动结合到一起,真正地融合到生产的各个步骤之中,从法规条例的层面上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传道.森林病害流行与治理[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7篇:土壤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中低产田 改造 可行性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S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344-01

一、隰县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

隰县位于晋西吕梁山南麓,临汾市西北,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总耕地面积31.9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3.86亩,在耕地中:高产田0.6万亩,中产田6.7万亩,低产田24.62万亩,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8.19%,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隰县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改造中低产田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治理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一是粮食安全生产的需要。二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变“三跑田”为“三保田”。三可以促进旱作农业的发展。四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土、肥、水、光和热等资源利用率。五可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六可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地域优势,实行有机、无公害农业生产。在隰县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惠民、稳农利国的一件大好事,势在必行。

三、隰县实施中低产田的可行性

(一)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

1、隰县农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2人,助理技术职称45人)技术力量雄厚,农学、土肥、植保等各类人才齐备。

2、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健全,县以农委为中心,省以农科院隰县试验站为依托,农民培训中心为桥梁,以乡农科站为纽带,以村农民技术员为骨干带头示范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

3、隰县农委有完善的土壤化验室,可进行土壤有效成分常规化验工作。

4、多年来,隰县农委先后组织承担实施了省农业“双千”工程、省农业“九五”期间等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研究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施项目的工作经验。完全有能力承担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二)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及耕地资源利用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隰县70%以上耕地是坡耕地,由于长时间雨水冲刷形成内高外低的地块,造成田面不平整,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二是田面坡度2度左右的约占26.8%,田面坡度4-5度左右的约占73.2%;并且田埂年久失修,田埂破损严重。因此坡耕地整治与培肥模式实施是解决该区域农户温饱问题的迫切需求。

四、中低产田改造的技术方案分析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山西省中低产田改造规划》、《山西省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土肥水资源利用率为中心,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通过实施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等多种综合配套措施,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地力基础。

(二)、设计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规模实施的原则

针对耕地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当地的综合高效措施,集中连片实施,充分发挥项目实施的示范效果和规模效益。

2、工程、农艺、化学、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区铺设输水管道、里切外垫、整修地埂、修筑田间道路,大片实施秸秆还田和机械深耕,施用抗旱保水剂和土壤改良剂,增施有机肥,实现工程、农艺、措施相结合,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综合治理效能叠加,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坡耕地土壤综合治理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在采用各种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措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努力提高自然降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减少水分流失,充分提高土壤肥力。

(三)、中低产田改造的农艺措施

1、玉米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旱作农业的重大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产量。

2、增施精制有机肥。增施精制有机肥可以显著改良土壤和提高产量。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达到培肥土壤、稳产高产、增产增收的目的。

3、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采集土样,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缓效钾、有效锌等14项,同时使用化肥深施机进行化肥深施,提高化肥利用率。

五、项目建设目标

(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区实行管、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实现“管相连、旱能灌、林成网、路相通、生态良”的目标,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全面提升。

(二)、土壤肥力、土、肥、水资源利用目标

项目区土、肥、水资源利用目标要实现“四个提高”。即: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百分点;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提高10个百分点。

(三)、粮食生产能力目标

综合治理后的农田按种植粮食产出量确定生产力水平,使改造后的坡耕地,变为高标准的旱作农田(部分变为水浇地),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玉米产量旱地亩均增产60公斤,水浇田亩均增产150公斤。

(四)、生态环境目标

第8篇:土壤综合治理范文

作者简介:张文(1985―),女,河北正定人,博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1803

1引言

目前,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环境改善的需要,国内许多城市实施了功能布局优化战略,大量处在城区的工业企业纷纷关停或搬迁,其中一些化工、冶金等污染企业的退役场地并未纳入相应管理程序,不经适当处置便进行土地用途变更,存在极大的环境安全隐患[1]。正如中国土壤学专家潘根兴所说:“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2013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2013]7号文《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文件指出,已被污染地块改变用途或变更使用权人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并对土壤环境进行治理修复,未开展风险评估或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建设用地要求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经评估认定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地块,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治理达标前不得用于住宅开发。该文件的颁发,为我国土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基于[2013]7号文件,主要从修复技术、修复资金、修复标准等方向阐明了目前我国在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根据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现状,本论文还提出了土壤修复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推动该行业的良性发展。

2土壤修复行业现状浅析

2.1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

根据是否移动污染土壤,土壤修复技术的技术路线分为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是国外早期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掘之后使用化学、物理方法清洗、水泥窑焚烧处理及生物反应器或预制床等多种方法治理。原位修复技术指在保持现场条件下采用原位气相抽取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等直接修复污染的土壤,针对原位修复方法,最近几年还发展起来原位土壤冲洗技术、原位电磁波频率加热技术等。与原位修复技术相比,异位修复技术面临土壤修复技术的场地选址、污染土壤运输和场地管理以及二次污染的问题,而原位修复则可避免这些问题,并且修复成本和维护成本较低,但其缺点是修复周期较长,适用于不急于开发的污染地块修复[2~4]。

虽然我国处于实验室中的土壤修复技术储备已超过10年,技术种类近百种,其中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焚烧、气提修复技术研发比较活跃,但这些技术大部分还停留在技术研发阶段,很少有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目前,由于房地产开放商拿地后不堪开发周期压力,留给场地修复企业的时间一般只有数月或1~2年,相比国外类似污染地块的修复周期短了数年,因此,在这种现状下,为了缩短修复周期,国内的场地污染通常都是采用异位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方式成本较高,且挖掘填埋只是考虑到了土壤的挖掘、运输和填埋费用,并没有考虑到污染情况跟踪和环境风险监测等这些昂贵的后续监测成本问题。

因此在上述技术背景下,为了加强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技术实力,丰富技术储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技术发展道路,[2013]7号文件指出,以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中南、辽中南等地区,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有关地方要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开始实施。今后的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某种修复技术,可针对污染场地的土壤和污染物的特殊性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的工程技术示范,从而为污染物成分、污染土壤特性、环境背景条件相近的场地修复提供技术储备,积累工程经验,从而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前提下缩短修复时间,降低修复成本。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编制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可集中有效、充足的市场资源,完善土壤综合治理技术。

2.2修复资金短缺及筹措可行性

在我国,毒地治理的资金问题也同样也决定着土壤修复行业命运。在国外,如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是“污染者付费”政策,企业和土地所有者分别承担着不同数额、比例的修复资金。而在我国,“退二进三”退出城市的大都是老国企,首先,这些企业在开办与运营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环保付费政策,后期治理资金未得到积累,无法承担高额的治理费用;另外,这些企业在搬迁时绝大多数处于经营困难或濒临破产状态,难以实现利用其运营利润来支付治理费用,且向土地管理部门出让地块所获得的收益也基本用于支付职工安置费用与企业搬迁工程费用。因此,“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针对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企业采用这样的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投资、谁受益”策略筹集资金便成为最可行的途径了[2, 5]。对于城市内部的污染地块再利用大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用于绿地等无利润公益性地块建设,一种是用于有利润的经营性地块建设,如商业及住宅用地建设。对于公益性地块建设,其受益者是公众,费用来源只能是公共财政,从另一层面来说,造成毒地污染的国企在历史上其利税都上缴给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且并没有积累治理资金,因此公共财政也有责任来承担当前的治理费用。用于经营性用途的污染场地再利用,由于有了直接的利润获得者,如地方土地储备部门、房地产开发商等,其费用由污染场地开发后受益方支付是较合理可行的。具体的支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体现在土地出让金中,由政府的土地储备部门承担治理职能,未来即将出让的地块不仅要场地净、权利净、还要污染净;一种是开发企业的开发成本,政府将未治理的毒地出让,企业竞争获得土地后由其开展治理,达到环保标准经过验收后再进行开发建设。对于土地归属于国土部门或者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企业,一般采取第一种支付方式,如重庆、苏州等城市利用国有融资平台,争取国家、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或企业自筹部分资金对其储备的土地采用先行治理再进行出让,这种方式要求政府或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资金压力,但是可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市场效率。北京、山东等城市一些国有、私营房地产开发商拿到污染地块后,自筹资金进行场地修复待相关部门验收后进行环评及开发建设,这样的出让后治理方式增加了开发程序,延长了开发时间,造成了开发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某些企业的囤地行为提供了新的借口[1]。

[2013]7号文件指出:“为了健全投入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治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中央财政对土壤环境保护工程中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予以适当支持”。笔者认为政府治理后出让土地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基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职能设置。国土资源部门应联合环境保护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尽快完善毒地排查及登记并结合具体污染类型与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利用规划,否则开发利用之后再进行修复的成本会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另外,在当前我国的土地储备与出让制度下,国土资源部门应发挥重要作用,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实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

2.3标准体系与法律法规亟需健全

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刚刚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对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对开展专门的污染场地管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除了技术局限和资金短缺问题,政策与责任的不明晰也是制约场地修复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尽管相继提出的国发[2011]35号文件、环发[2012]140号文件及[2013]7号文件均规定“被污染场地再次进行开发利用的,应进行环境评估和无害化治理”,但由于石化、钢铁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业背景及污染场地本底情况复杂,环境评估标准值、土壤修复标准值等尚未完善。环保部于2004年和2008年先后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的指导原则、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领域,提出要把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作为重点领域之一,但这一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至今未能建立起来。除目前已和正在征求意见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场地修复、监测等技术规范外,还有诸如修复过程控制、施工管理等一系列的规范和政策也需要编制。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修复的省市如北京、武汉、沈阳、重庆、和江浙一带遵循的都是地方环保部门出台的标准,国家层面也需要出台统一标准以便加强行业管理。

3国内修复企业面临的风险及挑战

3.1市场机遇及挑战

近年来土壤修复行业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政策的提出和中央资金支持的力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外有着丰富经验的外资公司纷纷进入到中国市场,但出于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特殊的数据敏感性,主流市场活跃的仍是国内科研院所或修复企业[6]。此外,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存在本土化适应性不高且成本较高的问题,目前也缺少较为成功的案例。作为国内修复企业,应自主研发适用于本土市场的技术和设备,基于拥有的完善的营销网络和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对其技术和设备产品面向市场推广。遵循优势互补、核心能力增强的原则,有选择地进行战略并购或合资合作,从而提高市场影响力与占有率。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污染场地修复企业丰富的市场运营及施工建设经验。

3.2技术风险及挑战

自主技术易被同行业仿制,同时随着污染场地治理技术领域的不断更新,会产生多种新的技术手段,将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需要修复企业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针对同类技术和产品的挑战,根据污染场地的不同土壤和污染物特性,以及治理要求细化修复技术方案,研发和储备各种处理工艺,提高污染土壤治理设备的加工能力,通过成套技术的研发改进,实现污染土壤的全程无害化处理。在有效实现多种复杂场地一站式修复的同时,降低治理成本。针对有可能会出现的新的技术挑战,提出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中心与战略市场部门的互动,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业务对市场开拓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各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打造一支专业化和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另外,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环保企业的密切技术合作,通过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企业的技术体系,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保持企业在污染场地治理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

3.3经营风险及挑战

污染场地修复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未来市场经营格局的改变,也将给国内修复企业带来管理模式、经营思路的挑战。努力创造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人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用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形式,保持和培养一支国际一流的研发与技术人才队伍。通过签署技术保密协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等方式持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人才流失所导致的技术风险。

4结语

第9篇:土壤综合治理范文

石元春,1931年2月出生在湖北武汉。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研究生毕业。早期从事古土壤和土壤地理学研究,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参加和主持大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1987~1995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提出和实践了他的农业高等教育思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从事农业宏观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现代农业、生物质产业与后现代农业等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91年和1994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在有些年轻人总喜欢说“自我设计”和“我的选择”。回想一下,在我经历的79年中,绝大多数都是我在“被选择”,能由我选择的事很少。

但在一次一次的被选择中,我常常遇到好的机会,除了“运气好”以外,主要是我一生中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将“为人”和“做事”两件事尽量做到最好。“为人”的核心是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大自然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这是我对“修身”的理解。

“做事”就是把该做的事尽量做到最好。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我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学生;我在研究地学、土壤学、农学以及一些宏观性问题的时候,总是很投入,很有激情,近几年我对生物质能源也是如此。我的每一次发言、报告、讲课以至PPT的每个细节我都是尽量准备得最好。其实,把事情做得尽量完美的本身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石元春每天起得很早,这是他年轻时在农村做土壤研究养成的生活习惯。“我们住在村里,有时一大清早就会有老乡来敲门:石老师快来呀,地里长虫子了。”石元春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许多细节。

早起不是为了出门散步和做操,他在抓紧时间赶写一本书《决胜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让我找到了新的激情,我要争取再多做点事。我要决胜呀!现在惟一缺的就是时间”。他握紧拳头,像指挥家在空中用力地挥动了一下。这个做了一辈子土壤学的专家,喜欢用土表达个性:“只要有个土,我就会往土缝里钻。”

根深叶茂

“我能选择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像我的老师和科学前辈们一样,以极大的好奇心去追求科学真理,以最大的勤奋去将身边要做的事做到最好。”

1931年的农历正月初二,一个男孩出生在武汉一个小生意人家里,家人为其取名“元春”。

他回忆道:“父亲幼时很苦,念了两年私塾就当了学徒。后来自己开了店,经营得不错,家里还算殷实。父亲对读书人很崇拜,母亲是读过书的半新式妇女。他们常叮嘱我们:‘要好好读书。一定让你们都能念上大学。’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感恩。我是家中惟一的男孩,父亲没让我帮他做生意而让我念书,这才给了我机会。”

石元春牢记父母的嘱托,勤奋刻苦学习、认真做人做事。为了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他夜里躲在学校锅炉房复习功课。那时最大的乐事就是在两周放一次假的日子里看美国西部片。奔驰在美国辽阔牧场上的“牛仔”和大自然旖旎的风光,使少年石元春无限神往。1949年高中毕业时,18岁的石元春就和几个同学相约报考了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农学院。“没想到,美国西部片的影响竟决定了我们这批少年的一生。我当时报考的是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清华大学农学院,并先后收到两所学校录取通知书。父母要我上武大,我要上清华,最后还是遂了我的心愿。但入清华才一两个月,农学院就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了。”石元春很感慨地说。

石元春总结说,4年的大学生活充满革命激情。“年轻人的激情憋不住呀!那个年代的活动很多,我大二就去江西参加,一去就是大半年。在大学毕业分配表上9个志愿栏上,我填的全都是坚决服从分配、到边疆、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没想到却被分配留校攻读研究生,我心里还闹情绪呢。当时全国都在向苏联学习,年轻人最理想的事业是做一个农艺师,身边还陪伴着一个漂亮的姑娘。”石元春笑了。由于农学方面的苏联专家因病推迟来华,土壤专家先来了,石元春根据组织的安排,从农学系调到了土化系。一切重新开始。

听课和学习一定要找最好的老师,石元春一直牢记导师李连捷教授的教诲。“他设计了我一生的学术蓝图,导师的这个理念使我有机会得到许多名家大师的教诲和熏陶。”回首往昔,石元春感激这些为中国科学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前辈。“我遇到了好人和贵人。李连捷教授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导师是第一届学部委员,有大家风范,他对年轻人培养教育是点到为止。‘石元春,你去听一听袁复礼先生和王乃梁先生的课。’我就骑上自行车去地质学院和北京大学。”石元春说他进了课堂才知道,这些教授都是我国最顶尖的专家。

严师出高徒,石元春在研究生期间,修读了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课程,同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的第四纪地质组。在天山脚下的大草原上,石元春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骑马驰骋草原的梦想。石元春跟随着导师李连捷等一批著名科学家从准葛尔到塔里木,从阿尔泰到天山,穿沙漠涉冰川,进行多学科野外综合考察。“那是我一生最浪漫潇洒的4年。”一批激情满怀的科研工作者风餐露宿,白天采集标本,晚上在星空下整理标本。无论是专家还是学生,大家住在一个帐篷里,谈论着各自的发现和感受。石元春一辈子都很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在那样的环境里,我就像一块大海绵,吸收到许多新鲜的东西。我就像变了一个人,我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亲近大自然。我好像是在和土壤对话。这一切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是实践给我的感悟。”

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4年的新疆考察使石元春萌发了“地学综合体”的科学思想。这种长时间锻炼、培养起来的系统综合观察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反映在他以后的全部工作中。石元春总结这归纳为人生做成的第一件大事的经验说:“我的一生中,到底是我在选择,还是我在被选择?回首往事,更多是我在被选择,我能选择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像我的老师和科学前辈们一样,以极大的好奇心去追求科学真理,以最大的勤奋去将身边要做的事做到最好。”

担当重任

通过20年的治理,灾害频仍和低产缺粮的黄淮海平原转变成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校园里,有一座汉白玉石碑,上书“改土治碱,造福曲周”8个字。这是在1988年教师节,河北曲周县人民送给北京农业大学的礼物。这块石碑讲述的是一个成功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故事,它凝结着石元春和北农大老师们的汗水和功劳。

石元春和盐碱地的故事还要从50多年前说起。由于1957年大搞水利化和1958年中治理方针失误,黄淮海平原发生了大面积的土壤次生盐渍化,使盐渍化土地面积由2700万亩骤增到5000多万亩。1963年,海河平原又发生大面积洪灾。石元春在出席一些学术讨论会上听到各方人士对黄淮海平原盐渍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很自然地将黄淮海平原与新疆荒漠带土壤盐渍化作了对比,感到这里情况要复杂得多。他提出,大家看法之所以有分歧,症结在于对这里的水盐运动情况不明。

科学家的责任感使石元春先行动起来。他那时没有研究课题和经费,为了搞清楚土壤中水盐运动的情况,每个月都背着土钻和铝盒,去北京南郊大兴县芦城村采样作图,以了解土壤中水盐的变化情况。“我每次去采样总是晨出夜归,坐5个小时公共汽车,扛着十几斤重的土钻,下车后还要步行30里路,才能到我做实验的盐碱地。一个人打钻取土4个多小时,回到学校已是精疲力尽,还要用近一周时间去处理和化验采来的土壤样本。就这样干了两年多,可惜未待资料整理完,就在中被抄走散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份了解水盐运动规律的渴求。”

石元春在渴望中等待着机会。他坚信绝境可以逢生。机会在1972年来到了。随着大面积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大涝,后又连续数年大旱,1972年,总理在河北召开了北方17省份抗旱工作会议,并指示国家科委在河北组织“合理开发地下水”的科技大会战,其中设置了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课题和9个实验区。石元春迎来了曲周实验区和黄淮海平原这个更大的水盐运动研究现场。1973年秋,他和北京农大土化系的6名教师,后来又陆续加入了各系二三十位教师,趟着水进驻了河北曲周县北部的“老碱窝”张庄村。

石元春的团队进驻曲周实验区张庄村后,和村里商量先拿出400亩盐碱地做试验。工程设计做好了许久,村里却迟迟不动工。石元春问村党支部书记赵俄原因时,赵俄问他:“你们能待多久?”石元春反问:“老赵,你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赵俄说:“下来蹲点的工作队是一年一换,你们走了,下拨来了又是一套,我们怎么办?”石元春坚定地说:“改不好我们就不走了!”赵俄说:“我等的就是这句话。”第二天工地上就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

石元春积蓄多年的激情在黄淮海平原上迸发出来。他率领着北农大的科研人员一手抓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一手抓水盐运动的观测和研究。这些来自城市里的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在头三年里,用土钻愣是把一大片试验地打得“千疮百孔”,取得了数万个观测数据,基本了解了这个地区水盐运动的特点,由此提出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主体思想和综合治理工程系统解决方案。石元春回想起那些治盐碱的日子至今仍然感慨万千:“从1973年到1993年,我在曲周实验站和黄淮海项目中一干就是20年,建起了‘北京农大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验区。’我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治碱,与农民的关系非常好,农民对‘农大老师’非常亲。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落后,我们都是用一些最传统的工具做研究,生活条件相当差,刚到曲周实验区的人,会因饮水中含硫酸镁等盐类要拉五六天肚子才能逐渐适应。”

寒来暑往,日月如梭,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工程越做越大,这个国家科技会战最终发展到由4个部委主持,中央及4省2市的204个科研教学单位,1141名科技人员参加的大型综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石元春一直担任项目专家组组长和主持人。他拿出一组数据说,上世纪70年代初治理前,政府每年要为黄淮海平原调进救济粮50多万吨。通过20年的治理,黄淮海平原抗旱和防涝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耕地中的盐碱土地面积由原来的5000多万亩减少到1500万亩以下,通过治理,灾害频仍和低产缺粮的黄淮海平原转变成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1979年麦收季节的一个早晨,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副总裁来曲周实验区考察现场。这位外国人离开时说:“发展中国家的这类项目我考察过很多,一般总要半个多月,这次到你们这里,半天就够了。我认为基金会要支持这个项目,相信回去向总裁汇报后他也会同意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就与中国政府签订了贷款3000万美元的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项目,贷款的到来使曲周实验区一下子由几百亩扩大到23万亩,整个曲周县北部旧貌换新颜。各种荣誉和奖励纷至沓来,该项目先后获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9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勤恳耕耘

我自己还是对得起我自己的,对得起培养过我的国家的,我有做得对的,也有错的,但我尽力了,我心里很踏实。

采访中,石元春的老伴不时会走进客厅沏茶和续杯。“谢谢。”石元春轻轻地说,语气中充满着柔情。这个渴望成为马背“牛仔”的两院院士说:“我常对她说,你是老天送给我的最好礼物。”

老伴是当年和石元春同在北农大读土壤专业时“同桌的你”,几十年来一直相伴在石元春身边,风雨兼程、携手同行。石元春笑着说:“我可不是早恋啊,我读研究生时才谈的,我们是50多年前的同学,刚庆祝金婚。她也是读土壤专业的,是学校的团支部书记,我是宣传委员。她学习好,后来就一直在学校教土壤学。老伴真好呀。几十年来,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俩人都在一起。我去曲周两年后,她就来了,和我一起参加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工程。那时候,我在地里取样,她在房间里做化验。我现在写书,她是我的监制,最严格的第一读者,毫不留情的严厉批判者。我对她说,如果我写的东西有错,希望在你这里消灭。她也会经常问我:有什么任务吗?”

“看到你们这么恩爱,真是让人羡慕呀。”听到这样的赞美,石元春很骄傲地说:“家和万事兴呀。我女儿也常说,我老爸老妈是相敬如宾型的夫妻。儿子说,你们为何总是那么乐观和恩爱?我们相互尊重,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执,我们有心灵感应。我一生净遇到好人了。”

石元春夫妇有一对儿女,儿子在美国读书、工作,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我女儿做饭可好了,这都是当年她和哥哥两个人独立生活锻炼出来的。”石元春回忆起夫妇俩有一次从曲周回京看到的一幕。“我们那时候在北京的家是和另一个同事一家共住的仓库。我们在曲周,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平时就在北农大的食堂吃饭。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认为教他们如何为人处事就够了。我很尊重儿女的选择,包括他们择业和择偶,要顺应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