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

五彩池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彩池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五彩池教学设计

第1篇: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

二、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火药”即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开端引趣,激发兴趣。开端引趣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开始,通过设疑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推进课堂有效进行。比如在教学《五彩池》时,可以通过设问学生———五彩池在哪里?五彩池具有哪些色彩?五彩池的池水为什么是五彩的呢?请从文中找答案———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2.结合实际,灵活教学。教学并不是完全预先设计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地取材、以学定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赤壁之战》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朗读:“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唉———”一声叹息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灵机一动借题发挥,让同学们猜想该同学为何叹息,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该同学不忍心看到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有的认为是为曹操战败可惜等等,继而教师把话题转入曹操战败的原因,使课堂深入到同学们对曹操战术、曹操性格以及战后的假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赏识教育,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进行赏识教育,给予学生出自内心的赞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课堂上学生朗读《生命生命》一文时,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如“你读得真棒,朗读情感表现很丰富,进步很大,非常了不起”之类的话语,或给他竖起大拇指。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进步处,巧妙进行赏识教育,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4.采用竞赛,激励鼓劲。竞赛同样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造条件将学生引入竞争机制中,通过个体、同桌、四人小组、学组或男女生分组等不同组织形式,开展竞赛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生字时让学生比赛,看看谁认字快,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比比谁读得有感情,谁吐字发音准确,谁领会深刻;理解精彩句段时,看看谁批注理解更入情入境等等。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1.选找教学突破口,落实语文“例子观”。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强化例子意识,提升语文意识,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积极挖掘文本的语文价值,寻找教学的最佳突破口,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领会方法,分享形式,学习表达,分享阅读,实现一课一得或几得,扎实推进语言文字训练。

2.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同步阅读。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必定会导致课堂内容单一,教学密度小,信息含量低,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敏锐地发现与该课堂教学在主题、写法、作者等紧密相关的资料,将其科学合理地纳入课程体系,开展同步分享阅读。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本课为中介,引导学生对安徒生的生平、成就、作品特点、丹麦的风土人情、安徒生系列童话、安徒生文学奖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提高主题知识含量,领悟人间冷暖悲欢,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润德。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

1.巧借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官冲击,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和创新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实景,再配合艺术音乐,渲染桂林的山水美,使桂林的美好印象深深地融入学生脑海中,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

2.提高课堂互动分享的质量。课堂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办法,但是泛滥无深度的提问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学生学发展区,提高提问质量,在分享交流的基础上找准在本课中很重要却被学生所忽略、所误解或随意放弃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达成教学目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其原生价值是让人们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而教学价值才是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评价人物形象,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评价人物形象的问题重心应放在对“了不起”的分析上,父亲的“了不起”是通过“精神失常”来表现的。

3.创设适宜、合理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深度思考。比如教学《桥》时,学生对“桥”的比喻义是较难理解的,如果通过情境中的具体的实物“桥”两端所接的对象,类比到老汉是党与群众、生与死、家族血脉、公与私的中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进而,类比其他只要在中间起连接作用的对象,都可以理解为“桥”或称为“桥”,这样教学更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总结

第2篇: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

一、围绕教师的作用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教学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制定的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和根本。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就要围绕目标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通过组织适合儿童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如预测、想象、看图象资料,把教育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把语文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的追求,来促进学生内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例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北大荒的资料后,让学生课上汇报,学生个个手举得老高,争先恐后地汇报。教师用赞许的目光和鼓励的语言对他们作出评价,让学生说说他们印象中的草塘可能是什么样子。这是让学生带着想象、猜测的头脑走进北大荒的茫茫草塘,尽量不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和负担。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教师话题一转:“书中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学生在已经历的阅读期待中通过读、思、画、悟了解了草塘的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入境体会美:“草塘为什么那么美?美得怎样?怎样才能把美读出来?”学生通过自读、互读、合作读反复体味草塘的大、绿、美的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还可以绘声绘色地读,学生闭上眼睛加以想象,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是一个由抽象文字到概括出具体画面的过程,有一定的难度,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训练,心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最后教师还可以用极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睁开眼睛领略草塘神奇的魅力,即放图像资料展开草塘之美。由此看来,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巧妙设计教学,利用“导”的引力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变具体为抽象、变枯燥为生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二、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及个别差异设计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内容和安排的活动不能满足于完成了课本上显见的内容,也不能只满足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而且要考虑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向下一个思维阶段发展。从学生的学习机制来看,如果新的学习经验与现有的思维模式一致,则会出现同化学习;如果新的学习经验要求学生修正已有的认识结构,则会出现顺应学习。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同化和顺应总是同时发挥作用,相互补充,从而引起学生理解水平的不断提高、认知结构的持续发展和完善,这就是学习与发展的根本机制。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着眼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设计阶梯式的教学。例如《五彩池》一文的教学设计可以用一个流程概括:欣赏五彩池的美挖掘美的原因对课文品味美当导游创造美。整个设计过程循序渐进,既保证了思维的某种顺应出现,又通过“欣赏质疑感悟品味表达”发展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层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天下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一流的,可事实上由于学生兴趣、智力、能力的差异,对待学习的态度、表现不完全一样,有的表现出较强的接受能力,有的反应缓慢显出不经意的样子,还有些学生能和教师自觉互动……课堂上既要照顾整体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既要有保底的目标也要有不封顶的目标,就迫使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课堂教学。同时评价内容也要多元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方式要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3篇: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圈点批注 教学设计

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倡导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圈点批注学习法的设计与运用无疑是自主学习很好的突破口。这种学习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状态下用自己的文字与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对话。它能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之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做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就能真正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

圈点,指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勾画。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圈点批注法适宜在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使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老师在圈点批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花了大量心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之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能体现个性阅读的特点。圈点批注法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圈点批注。

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步骤,明确批注的具体要求,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文本、开展批注式阅读提供支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如,《五彩池》教学片段,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以下内容:

第一步,疏通性的圈点勾画。圈出生字词。

第二步,思考性的圈点批注。画出精彩的句子,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到有疑问不理解的句子。

第三步,评论性的圈点批注。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

第一课时进行了前两项的训练。在此之上,又进行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归纳出还有困惑的问题。在第二课时还围绕中心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对批注进行现场展示、评论、分析。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老师还把这项任务作为预习作业来布置,更可节省上课的时间。

本案例中,教师在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的条件下,先让学生圈点批注,既让学生初读感知了课文,又防止了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或思维定势。然后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的主旨、观点再作批注。三次批注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可以明确地按照要求一步步操作。在批注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层层深入。通过检查、交流、互评,学生们还能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批注质量。该案例启示我们,圈点批注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词语、中心语段,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不过,好方法应当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设计好应用的方式,明确应用的要求。

“圈点批注法”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部分教学任务,而且还像一块磁石,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如果教师能像本案例那样安排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练习,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尝到这种方法的甜头以后,学习时自然会更自觉、更专一,从而改变浮光掠影、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创设平台,及时组织交流反馈。

教师在设计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时,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掌握圈点批注的方法,还应设计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勇于交流圈点批注的成果,充分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弘扬学生个性,树立学生信心。

如《詹天佑》教学片断(屏幕出示:细读课文4~6自然段,思考:课文描述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深有感触?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到一些细节圈点出来,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语旁写批注。)。

生:“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漫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我认为作为一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总指挥,按人之常情,应该是坐在办公室优美环境里,来指挥这些工人该怎么做。然而,他却是身体力行下基层,和工人一起干活,同甘共苦,兢兢业业,完成修筑铁路的事业,很让人钦佩。”

师:“你既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又善于联系身边的生活理解课文,非常好。”

第4篇: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

论证的思路:一线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缺少生机,偏离儿童而‘独行’的现状引发的思考尝试用“眼、耳、手、脑、口”等多感官合作、探讨、生成,在紧张地智力、情商活动中获得知识的积累、生命的体验。

[关键词]自主观察 充分调动 多种感官 有挑战性的问题 敢于想 “失聪”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能迅速进入状态,有的却迟迟找不到感觉;有的教师能谈笑风生,与学生水融,有的却教、学脱节,两层皮贴不到一块儿;有的教师能抓住矛盾,得心应手地展示教学过程,有的却一门心思只顾急急地演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的教师能机智地处理‘意外’而恰到好处,有的却面对‘不测’而手足无措……所有这些区别的形成,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未能抓住师生的多种感官刺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能动性。笔者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去阐述课堂上人体感官的运用。

一、动眼,课堂上开启心灵

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材改革,把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体验到的一切都广义地视为课程。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今天,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去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而不能只是满足于滴水不漏地展示课前主观编拟的教案。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善于观察更具有重要意义。如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女学生说:“课文中‘他’字写错了,因为是鸭子,应该用‘它’。”遭到了一些学生的反对,认为课文中有“鸭妈妈”、“哥哥”、“姐姐”、“小伙伴们”,那当然都是“他”或“他们”,书上怎么会错?于是由于这一女生的细心观察而引发了深刻的讨论思考。这时,只认为“书上不会错”的同学,找出了更多的理由:

“因为这篇课文是童话故事,不是真的写鸭子。”

“在这故事里作者把鸭子是当人来写的,会说话,所以当然要‘他’。”

“如果一面丑小鸭叫‘哥哥’、‘姐姐’,一面又用‘它’来称呼,这就不统一了。”

……

于是争论得到了一致认可,用‘他’没错,但认为不同的孩子也得到了教师源于认真观察的呵护。争论的收获远远不限于得到一个结论。

我省优秀青年教师虞大明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的片断颇能说明老师课堂上细心观察的重要:

师:读得不错,只是面部表情不到位,有点儿阴沉。同学们看到如此形状多样、如此神奇的五彩池激动吗?(齐答:激动)你们激动的时候脸上会怎样?

生:会哭。

师:是啊,流泪是激动的最高境界。像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很激动,往往会热泪盈眶。但是,激动的时候脸上多数是笑眯眯的,来,请大家露出灿烂的笑容,把这个句子读好。(生齐读,以愉悦的神色读得很入神。)

师生的课堂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看”。“看”只是通过视觉器官吸收和理解图像信息的行为,那是大自然赋予的礼物。而师生的课堂观察,它同时还是一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提下,学生自主观察的学习、教师细心观察的指导意义更为重要。

二、动手,课堂上感性体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我更觉得“百见不如一试”。不去

自己动手试试,又如何能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到教学中,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呢?

我在上习作辅导课《做不倒翁》时的一点设计颇能体现我的这一想法:

师: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做了不倒翁,大家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吧!现在大伙儿来交流一下。

生:做不倒翁要先把蛋壳捣干净,我在做的时候,发现蛋黄很难倒出来,就想了一个办法,先把蛋壳一端戳一个小洞,再把细棒塞进蛋里搅一搅,这样,蛋黄就容易流出来了。

生:我在做的时候,发觉帽子的材料不好选,选白纸吧,太软,立不住。后来,选了一张硬纸,可胶水老是胶不住,正在犯难时,我发现桌上有一个刚刚吃剩的“亲嘴小麻子”的盖子,拿来一试,嗯,刚刚好,还不用上色呢!

……

本次习作,我将教材的要求――“看老师做不倒翁,按步骤写下来”,改为“学生自己试着做不倒翁,再把过程和体验写下来”。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举措,实际上是“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理念了然于胸。按要求,孩子只是看客,追求的是统一;而我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在失败中接近成功,这不仅为学生提拱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也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独特感受”作了扎实的铺垫。

三、动口,课堂上激情碰撞

问题是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以认为问题是创造的源头、探究的动力。正是以问题为核心才能让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从而充分展示认知建构过程。问题有难有易、有深有浅、有大有小,应极力避免烦琐的“满堂问”,尽量使问题富有“挑战性”,即解决它既不是易如反掌,也不是味同嚼蜡,而是足以吸引学生的倾情投入,能激发生命的问题,从而使课堂上激情碰撞。怎样的问题才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呢?

一位老师导读《狐狸和乌鸦》一课。一位小朋友提出:乌鸦因为爱听奉承话,上了狐狸的当,才被骗走了那片肉,难道乌鸦不会想办法把肉再夺回来吗?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就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步骤,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对呀,我们应当好好想个办法,乌鸦怎样才能把狐狸嘴里的肉夺回来?”

于是,全班同学情绪高涨,大家跃跃欲试,都想说说自己想出来的好办法。

“狐狸叼起肉正想钻进洞里的时候,乌鸦应该飞下去,狠狠地啄它的头,狐狸疼得大叫起来,嘴巴一张,肉就掉在地上,乌鸦就可以把肉叼回来了。”

“我觉得啄头皮不一定管用,狐狸的头皮很硬,应当啄它的眼珠,狐狸才会痛得大叫起来。”

……

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挑战性使每一位学生提出的方法,都会牵动全体学生的连锁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修正或互补,思维在碰撞中真正被激活了。由此让学生的嘴动起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语言上、思想上的激情碰撞。从而引起相互激发的连锁反应,真正刮起一阵全体学生积极投入的“交流风暴”。

四、动脑,课堂上思想交汇

生活方式的转型,促使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乐于独立思考,敢想敢说了,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在课堂上应该如何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乐于敢于去想、去创造性地动脑,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此类机会。

《麻雀》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在学习时老师要小朋友设想: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怎样做?

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实话实说,展示了生命的原生态:

“我不敢冲下去跟猎狗斗,我怕……怕死。”

“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活,还多搭上一条命。”“老麻雀当时只想到不能眼睁睁看着亲骨肉被吃掉,必须保护它,

就冲下来了,根本就不会想那么多。”

这可真是孩子自由思想的展示、交汇、碰撞和升华。孩子们有直言怕死的;有主张保存实力的;有敢于勇往直前的。真正在脑子中刮起了一阵“头脑风暴”。认识有是非对错,但能想啥说啥,本身就值得肯定。敢于想,思维才会活跃;敢于想,生命才会有创造。

五、动耳,课堂上心灵相约

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于教师的耐心倾听。这种耐心倾听的沟通,不仅是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的重要条件,是课堂教学赖以健康推进的载体和动力,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呼应和交融,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相约。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一节作文课正体现了教师倾听的重要意义:

一位学生口述:“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在这一般老师可能会忽视的话里,贾老师听来却并不如此。他马上说:“这个开头不错,但句子有几处地方还得改一改,你们听出来了吗?”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发现:

(1)、暑假年年有,是哪一年的暑假,要交待清楚;

(2)、“我和爸爸”不妥,孩子去杭州,用“我随爸爸”更合适;

(3)、“有幸”放在这里不当,上海到杭州很方便,如改成“我有幸随爸爸…… ”会更好;

(4)“去杭州”干什么要交待清楚,因为前面交待是“有幸”,因此加上“去游览”比较好。

教师的课堂倾听,它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责任。只有认真倾听,才能不忽视来自学生主体的微弱反馈,才不会形成可怕的课堂“失聪”,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

正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中,兴趣是一种对人的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学习成功的巨大动力。若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师生的“口、耳、眼、手、脑……”,使各器官都能充分发挥学习的功能,那课堂上必会展现出一片勃勃生机,那新课标精神真正在学生学习中落实也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儿童感官综合训练实用手册》杨 霞叶 蓉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蒙特梭利教育与素质教育研究》蒙特梭利意大利

第5篇: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真实 简单 深刻 宁静

时下的一些语文课,上得越来越热闹,唱歌、跳舞、演戏,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课堂可谓热闹非凡。可这样的课听得多了,总给人一种感觉:学生的兴趣“浓”了,语文的味道却“淡”了。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进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形式也要随之改变,但语文的本质没有变。语文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它是交际的工具,学生学会了字、词、句等,便可以运用这一工具进行交流和学习。那么,语文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既然这样,语文教师对待语文教学就应“洗尽铅华”,冷静地还原语文的本色,用平实的眼光对待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从语文学习中获益。

一、远离“作秀”,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极具人文内涵。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不脱离文本,不空谈自己的想法,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很大程度上捍卫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去重新塑造一种新型的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培育我们的学生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批判求真的精神。可实际上,我们较多的课堂教学离真正的“自主”、“合依”、“探究”很远,许多老师把“自主”、“合作”、“探究”浅层次地理解成一种纯粹的方法和手段,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一种形式,成了没有了精神的空壳。在教学实践中,把小组合作变成制造学习热烈气氛的道具,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以致出现了这样的流行语:教学环节不够,小组合作来凑。

其实,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互动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但它并不是几个人围在一起随便说上几句的代名词,从形式上来看,合作似乎很容易做到,把桌子或拉开或合拢,几个人凑成一堆就成了,但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却不容易。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它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应该多点理性的思考,切勿盲目地“东施效颦”,要知道语文课它首先姓“语”,而不是表演课,它不需要作秀。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没有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只是让学生独自思考,并在“读”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可独立读、可小组轮读,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进行交流,在读中了解文章的留白。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和用词的准确。然后,抓住“躲”“挡”“笑”三字,把文中埋藏的母爱轻而易举地挖掘出来,把一个儿子的思念展现在学生眼前。

如有一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在学生对“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和“孙膑科学的思维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后,还设计了“田忌和孙膑进行第三次赛马”的拓展环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发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再思考,还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让课堂演化为一场学生自主探究的“秀”?答案很明显是后者。因为,第三次赛马,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淡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悟,这种游离于文本甚至与文本背道而驰的延伸是无意义的。

许多年前张志公先生就曾说过:“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某些语文教师一味追求“独特创新”、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结果语文教学丧失了学科特色。有些公开课热热闹闹、迭起,教学设计充满奇思妙想,可课后一测,学生连文中难认的生字都没解决,难读的句子也不会读,更别提积累和运用语言了,问题何在?我觉得这都是不求真实的“花架子”惹的祸。如果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同样会重蹈覆辙:“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吕叔湘语)

二、远离“复杂”,回归“简单”的语文课堂

崔峦老师曾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他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他认为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而是一种指导思想,是教学很高的境界。目前很多课堂过于追求“厚重”,以致结构复杂,形式奢靡,华丽不实,十分臃肿。如一堂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必设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再加听说读写,以致每个环节都不能落到实处,使学生晕头转向,没有实质收效。所谓“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不能做到“有所不为”的课堂教学其本身就是混乱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大刀阔斧地砍去枝蔓,削枝强干,给渐趋复杂和沉重的课堂消肿减肥瘦身,轻松地引发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最丰厚的收成。

一位教师在上《五彩池》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池底的石笋怎样起到折光镜的作用,引导学生画起了三棱片,分析起了阳光怎样透过三棱片进行折射。由于牵涉到物理知识,一时无法解决,师生合作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最终学生还是不甚明白。在画图的过程中,教师为关照观看的学生,让他们边看边唱《七色光》的歌曲,作为听者,是越听越糊涂: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亦或是音乐课,“语文”味在哪里?

沈大安老师说过:“在鼓励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要防止语文本体的弱化。”活动、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在语文课中运用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但这种活动应该扎根于课文的语言文字,为更深入的理解、品味语言文字服务,应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仍是回归语文,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语文的知识和技能应当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各种相关因素向它靠拢,其学科知识介入的根本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中进一步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熟练。与其追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浮华,不如享受“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真味语文。所以,语文教学也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以最快的速度带领学生进入新知的接受过程。

当然,简单不是租糙,不是平庸。它的实质是简约,删繁就简,以简驭繁,以约驭博。简单课堂是在经历纷繁复杂的教学探索后对生命课堂作出的高层次上的回归。所以说,简单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它的背后是深刻,是智慧,也是超越,简单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深刻。

三、远离“肤浅”,回归“深刻”的语文课堂

辽宁大连教育学院王德俊教授这样说现在的语文课:“现在的语文课大多是读一遍(文本)就开讲,连‘点线面’的懂也还有限,哪里谈得上‘立体的懂’?既无语文,也无人文。”换句话说,现在的很多语文课未真正走“进”语文,充其量是走“近”语文。文本解读的平面化、泛化、窄化,导致文本内在美的流失。所以,我觉得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要回归“深刻”,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要学会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要学会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要知道教材所选的课文本身都承载着厚重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它需要教者再创造,需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地品,逐字逐句地钻研。如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其中对飞蛾那一小小生命的细腻描绘,传递了许多丰富厚重的人生感悟。而这些只有深入文本才能感悟到。教学此文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那些凝练而贴切的语言,细心咀嚼品味,品出文本内涵,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仅仅抓住“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展开教学,抓住“辩斗”展开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抓住“孰为汝多知乎?”展开想象,孔子听后会怎样想?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文章主题,尤其是两小儿的辩斗,短短的几个“非也”、“此言差矣”等连接词,改变读的形式,在辩斗中既让学生明白了意思,又无形地练习了朗读,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如此精心的设计,如此巧妙的思维,如此将诗情、文本、语言训练浑然一体,真是精彩绝伦。整堂课下来,给我们听课老师的感觉是课上得既朴实自然,不离文本,又提升品位,颇有“深度”。这样的语文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是我们追求的“原生态”教学。

四、远离“喧嚣”,回归“宁静”的语文课堂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用这个新思想那个新理念来积极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于是课堂教学花样不断翻新,“绝招”迭出,“新法”竞举,吹拉弹唱等“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场亮相,使得语文课堂一度成为师生才艺展示的舞台,语文课盲动、虚动、滥动。

信息技术的普及又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实践证明,如果运用得当,语文教学就会如虎添翼。如果过分看重课件的优势,将会丢失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让语文成为一种“走马观花”的游戏。一位教师在讲《飞夺泸定桥》时,课件出示大渡河水的“急”,泸定桥的“险”,敌人火力的“猛”,战士的“勇”,让学生观看。本来选几张典型图片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的,然而这位教师却让大量的课件占据了多半时间,课堂上学生情绪倒是高涨,可惜只听见学生“哇――哇――”的惊叹声,却难看到他们品味语言、展开联想的语言实践。此举其实是用简单的观看替代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剥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的权力,又何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笔者认为,多媒体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可多用可少用时,尽量少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亲身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能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读,感悟语言的美,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真正使用课件的又有多少人呢?难道只有打在屏幕上才能体现新理念吗?于永正、贾志敏等全国著名的专家不也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吗?要知道语文终究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课件只能起辅助作用。

总之,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朴实、扎实,课堂应始终保持真实、质朴的原生态美,达到“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色”的境界。我相信,经历了一次“凤凰涅”般洗礼的老师会多一份成熟与理智,冷静与思索,让语文课堂“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也是教学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怀东.“实”――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陕西教育,2008,(12).

[2]蒋静雅.“本色语文,绿意课堂”.中国教师,2006,(11).

[3]陆华山.本色语文――追求自然生态的课堂境界.河北教育,2008,(12).

[4]张浑.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