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1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动物学》 学生能力培养模块

地方性高校的生源、学生发展前景等实际情况决定了培养目标必须突出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课程是地方性高校教育的核心,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而主动的活动来培养。本校《动物学》课程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地方高校《动物学》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四个模块。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与主动性;只有形成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动物学》课程的特点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本课程组通过以下措施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1.建设“《动物学》教学增强型网络课程”。课程组教师以校园网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为支撑,通过《动物学》网上传播教学信息的媒体素材的收集建立,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构建和实施,使《动物学》的教学质量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2.加强导学,完善教学设计,形成四位一体的动物学教学模式。即制定课程大纲、编定导学纲要、强化教学设计、改革完善考评体系。课程组结合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实际困难,制订了包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课程学习方法、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学习提示、课后研讨问题、课程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推荐等的导学纲要,起到了督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二、专业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动物学》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等实践能力。动物学课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形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生物学综合实习。实习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基本训练,即进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观察、野外实习基本训练。第二阶段以专题形式进行,野外实习与大学生业余科研课题、本课程组提供的研究小课题结合,有目的地进行生态观察和样品采集,继而进行室内研究。第三阶段为拟写野外实习论文。

2.专业见习。到养殖厂、动物园、博物馆等地观察、研究动物;与管理人员座谈、听讲座,了解并掌握与动物相关的知识;把野外调查的数据、采集的标本带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制作。

3.实验操作。《动物学》实验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几个部分构成,课程组制订了“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实验技能训练方案”,无论哪一个部分的实验都从目标上具体明确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

4.饲养、生产劳动。课程组的教师利用现有条件,设计了多种具有弹性的实践项目。例如:小白鼠的养殖与繁殖、鸡的孵化与养殖、金鱼的养殖与人工繁殖;青蛙的变态发育观察、家蚕的变态发育观察、蜗虫的养殖及行为观察;校区池塘原生动物群落与水质的关系、生活园区水体水质调查与洁净维护,等等。

三、识图能力

识图和绘图是学习研究动物科学的重要技能和方法之一。《动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决定了学习中需要借助大量的图片来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动物的内部结构、细微结构化无形为有形,化隐蔽为直观,简洁明了和生动形象。能有效地识图和绘图,在学习《动物学》乃至生物科学的其它学科时就能够提高效率,加深理解和记忆。主要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培养:

1.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识图习惯。教学中使用“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观察―探索―整合”,“引导―探索―归纳”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及课后指导学生以图片、图形、图表为载体,分解知识难点、突出重点,形成良好的识图习惯。

2.注重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识图技能。通过指导看的内容(看标题、看表达方法、看图标及具体内容)、看的方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看图的顺序、对图进行分析),使学生有效识图。

3.关于图的记忆。要求学生归纳插图、绘简图或仿绘、忆图,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4.关于图的表达。通过说图、画图、练图三种方式练习表达。

四、初步科研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明确将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定位于其能力结构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对其要求定位于“初步”。动物学课程中的学生科研训练旨在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习一般知识原理,还初步接触科研过程,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了解课题研究的有关方法,逐步拓展学术视野,树立科学的理念。课程组的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一些学生科研训练的经验:

1.课程论文。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写2篇课程论文。完成流程:小组讨论―文献检索―选题―教师审阅―资料收集―实验或调查、实践(教师指导)―写作―教师审阅―修改―定稿排版―打印及装订―交流学习―考核、推荐发表。

2.学生科研课题。学生自主结成科研小组、选题、积极争取学生学术科研基金、课题实施、中期检查、完成结题研究报告及论文、成果交流。

通过对本院生物科学03、04、05、06级学生的教学实践,《动物学》课程学生能力培养模块得到了专家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大家认为,依据以上能力培养模块初步解决了能力培养“空泛”的问题,使学生能力培养能具体落实到课程中。

参考文献:

[1]林大卫,吴华钿主编.教育法规读本[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卢晓梅.生物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05,(03).

[3]何红英.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建构教学[J].生物学杂志,2005,(06).

第2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1.1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长期以来,许多中医院校的学生,甚至包括部分教师都认为中医学可以没有实验,也没有必要开设实验动物相关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或在实际实验课中,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机会少等因素,都造成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然而通过许多毕业生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得知,在从事临床医疗实践或者新型中药的研发工作中,发现自己动手能力欠佳,不能与当前的工作完成很好的衔接,并提出如果在学校教育阶段系统地学习过动物实验基础知识,会使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大幅度提高。

    1.2充实理论知识培养科研意识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从实验设计到实验全过程结束,包括动物选择、分组、样本数量、实验方法、动物实验过程中的环境条件控制以及进入标准动物实验室应遵守的操作规程、规章制度等,都应该系统学习并严格遵守[4]。这有利于学生在实验动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严谨的学习研究态度。另外针对实验主题的自主设计、对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模拟复制与观察、实验报告的撰写等,都可以初步形成学生的医学科研思路,培养他们的医学科研意识,为他们以后从事中医药科研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

    1.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职业道德

    在中医院校本科阶段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能使学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为一套完整的医疗实验项目,不可能仅仅靠一个人就能完成,必须依靠多人的密切协作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因此,实验动物学课程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与实验中的动物相接触过程,能使学生密切观察动物,体会动物感受,激发学生对病人同情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中医院校本科阶段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的初步构想

    2.1开设时间和专业

    本门课程的开课时间应设在本科生一年级的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新生入学开课时间晚,第一学期开设的医学基础实验课较多,如医学基本实验技能、形态学、解剖学等,在具备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第二学期开设动物实验相关课程就会水到渠成。开设本门课程的专业应选择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药理学等专业学生。

    2.2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

    教材可选择李凤奎、王纯耀主编的《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方法学》或组织专家教授自行编写教材,突出中医学、中药学相关的内容动物模型的部分。讲授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有关实验动物的相关知识,如实验动物分类、微生物学控制、遗传学控制、环境与设施控制、常用实验动物的特性及应用,其中重点介绍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动物实验方法学,如动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动物的标记、给药、麻醉、体液采集等基本操作,针对临床相关专业开设外科实验操作方法部分,包括术前准备、外科实验基本操作技术、术后护理部分;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新药研究中的动物实验方法。

    2.3课时与考试方法

    该课程初步可设定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时设定为60学时,其中第一部分讲述20学时,第二部分实验课20学时,第三部分讲述20学时;期末考试课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分值各占60%,实验考试70%。实验考试可设定一个相关题目,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以此考察学生对动物实验技能的熟悉程度和运用情况,为以后的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

第3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应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观念,由只重视知识传授向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转变,突出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1、2]。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应以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3]。

《实验动物学》是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之一,其实验课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八年的教学经验,对《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

1.规划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受理论教学和实验课时的限制,实验内容分散,且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安排彼此孤立,缺乏连贯性,造成学生的基本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训练太少,掌握不牢固;再加上综合性实验少,没有设计性实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我们根据《实验动物学》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训练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启迪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为宗旨[4],将《实验动物学》实验内容重新规划加以改进,特色如下:

在实验内容上删旧增新,并将可操作性强的一些科研成果或先进技术引入实验。

(1)在验证实验中,用“雌性小鼠动情周期的检查”替代了“妊娠试验”,

用“常用实验动物体内寄生虫卵的检查”替代了“血红蛋白的测定和血型的鉴定”,其他实验也作了部分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大大增加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次数。这部分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熟练地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在这部分教学中,采用老师讲解,示范,指导并提出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

(2)综合性实验进行了重组,选题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内容具有新颖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如“家兔的热原实验”中,增加了“家兔的采血、给药、麻醉方法以及神经分离”等内容。实验题目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需要学生创造性的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经过多种假设,尝试才能解决,同时避免了实验内容狭窄,要求过于刻板。这部分实验内容要求学生综合验证实验中已掌握的技术,老师不再讲解,指导,示范,全过程由各组学生分工合作独立完成的教学模式。

(3)设计性实验作了较大的变动,增加了“运动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建立和验证”和“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验证”等等,删去“SPSS统计分析”,对原有的实验进行了修改,增加了颇具研究性的实验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同学们4人为一研究小组,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讨论,并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对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正。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做出满意的结果时,无比兴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常规实验无法达到的效果,会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为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技能和有关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在黑板上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实现了实验教学计算机化。在实验课上,学生可以观看到与实验有关的视频及录像,生动直观地介绍了关键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并强调了操作和观察要点,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即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自学能力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动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实验课,在以往教学实验中由于一些学生只重视理论课学习,而轻视实验课,其表现为对实验课态度不够积极主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动手参与而站在一边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做实验不认真,写实验报告互相抄袭敷衍了事不求甚解,最后造成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实验教学的考核重在考查学生基本的实验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其重点应是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5,6]。传统的实验考核主要是根据每次的实验报告成绩而定,较为片面。所以,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式,首先,根据实验课时数与理论课时数的比例关系,确定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比,设计了实验课成绩评分表,主要根据学生考勤、实验课纪律、试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另外,对学生实验进行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基本原理以及简要的操作步骤;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参加实验操作,必须学会的基本操作技术应一丝不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严格而具体的管理措施,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和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4.结语

我们对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实验能力为主线,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将尝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今后我们还应不断完善实验内容,引进新知识,扩大考核范围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重视试验方法创新,使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7]。

参考文献:

[1]钱小莉、陈静.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简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2):94-96.

[2]王忠安.改革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05,22(1):43-44.

[3]李娜、王巧云.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J].高教研究,2006,24(1):8-9.

[4]黄诗、卢欣、刘思阳.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5]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4-6.

第4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为推广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新理论、新变化、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总体学术水平和创新水平,为发展中国家广大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科研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桥梁,构建与国内外著名科学家面对面接触平台,国际动物学会(ISZS)将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11年8月中下旬举办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前沿国际培训班,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提供支持。 

培训班将邀请国内外著名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专家授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的最新理论、科学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介绍与培训,重点落在应用与实践。 

培训的对象面向发展中国家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和中高级科研人员,包括从事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保护地管理学、野生动物管理学等各有关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生以及保护管理人员。通过本培训班课程学习,受训学员将基本掌握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最新理论、技术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动物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科学前沿与动向。培训班将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学员将被授予由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国际动物学会联合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同时免费成为国际动物学会会员,享受相关待遇。(熊文华) 

第5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动物学 野外实习 实践教学

动物学是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巩固专业知识,开拓视野,是动物学整体教学的延伸和升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项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遗憾的是动物学野外实习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师范类高校因实习经费紧张,实习时间被压缩,实习过程被简化,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动物学的教学质量。为了适应社会各方面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积极进行改革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保证实习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是动物学整体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加上一些主观因素,教学质量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现状不能乐观。分析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1.实习经费不足。目前消费水平的提高,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门票等各项开销成倍增长,而学校的野外实习经费却没有增长,许多高校只承担指导教师与管理人员的费用,学生的花费却全部由学生自己承担,经济负担加重,使实习的时间、空间大大减少,实习的装备也难以及时补充和更新。

2.学生人数增加。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后勤保障困难,专业教师辅导难度加大,在短期内难以使学生实习达到预期效果。

3.生物种类减少。环境污染、旅游开发使生态环境改变,动物栖息地遭破坏,造成许多常见的动物种类消失。海滨城市发展靠海养殖,区域划分,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地点。对于常见海洋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对环境的适应及采集、鉴定和保护动物标本的方法等,都不能得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4.环节短缺。从几年的实习教学中可见,几乎完全为海滨无脊椎动物的内容,而陆生野生动物的实习环节缺少,学生实习不完整。另外,在实习过程中,重采集,轻制作,对采集的标本不能很好地制作处理和妥善的保存,使学生动手能力不易锻炼,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5.重过程、轻结果。许多师范类高校因为实习经费等多种原因,对野外实习的认识不到位,大大压缩实习时间,利用短暂的几天时间对一门课程进行综合实习,学生刚刚进入实习状态,实习就结束了,把实习变为“捕捉形式”,实习内容单调,实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几个要点

针对面临的现状,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

1.提高认识,争取支持

有些师范类高校在经费紧张和基地缺乏的情况下简化甚至中断了野外实习,教学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所以争得教学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对生物专业动物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视,其必要性、重要性不容忽视。我校积极争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申请了黑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教研课题,甚至在当地或近地野外实习时邀请管理部门的领导参加教学观摩,强化教学管理部门对野外实习的认识程度,从而敦促了学校加大野外实习教学经费投入,购置了全球卫星定位仪(GPS)、数码摄像和照相设备、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机、对讲机、夜视仪和高倍望远镜等等,为改革实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周密设计,科学规划

实习地点要具备多样的典型环境,多样的环境才能有丰富的动物种类,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环境中动物种类的不同,从而了解动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以海洋动物为主要实习内容的同时,增加陆生野生动物的实习环节,在森林、草原、湖泊和海岸实地,观察不到足够多的动物种类时,可以增设参观水族馆、自然博物馆的内容,带领学生进入水产市场,参观养殖基地。

3.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1)科学设计实习过程

实习前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如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工具的准备、实习生的动员,宣传注意事项,强调安全和实习纪律等,都可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任务,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划分实习小组

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学习和生活的安排和协调。小组人数控制在10人,男女学生要均等。指派专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采集,同时照相、录像,传授如何采集标本、处理标本等实习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为完成实习报告做好准备。

(3)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

在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先选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地点,详细了解实习地的地理概况、交通、食宿条件、动物的主要种类,然后指导教师可对具备专业素质的辅导员进行培训,使之在后勤服务和队伍管理的同时参与实习的指导,了解实习地点的状况,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法等,使他们成为带队领导和指导教师的有力助手。在此方面发现其他院校也有相关的措施。

4.形式多样,灵活实施

(1)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

在一个地点进行一次实习很难对实习地点的动物种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此可以采用分散实习的办法。一方面,在时间上分散实习,可以在学校就近的周围地点,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进行短期的实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动物种类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地点上分散实习,在不同地点实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中动物种类的不同。相近的教学措施在其他院校中也有。

(2)周边实习与基地实习相结合

选择并建立一个稳固的实习基地,对于保证野外实习的效果非常重要。好的实习基地一般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要有较好的观察内容。要具备多样的典型环境,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多样的环境才能有丰富的动物种类。第二,要有可靠的后勤保障和生活工作条件。要具备方便的交通条件,还要能满足学生的吃、住、行等方面的要求。实习基地要有可靠的安全保证,要能够处理紧急的突发事故。

但并非所有的实习活动都需要在实习基地完成。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对周边环境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有时借助于学校周边合适的环境,如树林、水田、草坡等,完成一些最基本的实习内容,也是省时省力的一种实习形式。

(3)野外活动与场地参观相结合

除在典型的野外环境下实习之外,动物学野外实习也可以安排一部分非野外活动,以此来丰富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除了传统的野外实习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参观动物园、博物馆、动物养殖场。参观动物养殖场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生产联系起来,学生非常感兴趣。实践证明,这一作法效果很好,但我们更加注意的是,在指导教师讲解的前后,一定请养殖场的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解。

5.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进行实结时,将每天采回的标本分类鉴定、处理,在实习最后一天展评、考核。另外,将所学知识的收获、感想以及对实习的建议汇总,整理实习报告,在总结会上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能进一步引起学生对野外实习的重视,锻炼综合能力,为科研奠定基础。

三、讨论

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环节,涉及面广,这里只是我们几年来在野外实习中发现的教学和管理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施的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会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动物学教师,要拥有积极的创新思想,掌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学好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引导学生出色地完成野外实习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动物学理论、技能、实践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为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和提高,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要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野外实习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野外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毅,叶成仁.动物学实验与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1(5):62-64.

[2]邹佩贞,温彩燕.浅谈动物野外实习教学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5):211-214.

[3]肖汉洪,陈向荣,李方满.动物学海滨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6(2):108-111.

[4]邓道贵,章振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23(4):86-88.

[5]顾孝连.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20(5):109-110.

[6]谢宗平,倪永清.高师生物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4):42-45.

第6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无脊椎动物学 兴趣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动物学是农牧业、渔业和医学的基础。而无脊椎动物学是动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要求掌握相当的实验技能。因此实践教学是整个高校动物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物学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有关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专业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学生和教师群体和个体共同努力奋斗的过程。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无脊椎动物学学习的浓厚兴趣。笔者在无脊椎动物学教学改革中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并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寻找切入点”做一名具有专业素质的好学生

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要摸索自己的学习之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特定思维方式。对于刚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他们既缺乏理论知识,也缺乏专业实践和经验,他们就只好模仿,就谈不上创造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规律性、特点还处于了解阶段和认识阶段。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积极配合教师,在最初的借鉴教师经验的同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去主动消化、吸收,努力变成自己的“营养成分”,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吸收的饲料”,形成自己的“养料”。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很有天分,而且他的特长刚好符合他所学习的专业,更为重要的是他学起来如痴如醉,勤奋有法,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比如我们所熟悉的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周尧先生,他从小就喜欢昆虫,而且还有相当的绘画天赋,最后他将昆虫分类作为一生的职业,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所以,在我们还在对专业课程懵懵懂懂的时候,你们就要对自己有个定位,带着勤奋,摸索自己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切入点,继而深入,并和交叉专业课形成发散“网络”,逐步形成自己专业课程的“网络库”,继而各门课程都能融会贯通。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素质。

2 教师要当合格的 “导演”

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教学课件做好,做的有艺术,更重要的是要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及专业素养。随着教师对本专业课程掌握的熟练成度的增加,及在教学工作中逐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教师要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技巧的与授课效果。整个课堂过程中,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重要的是学生才是那个更重要的“角”,教师如何让学生入“角”,既让他们充满兴趣与好奇,畅游知识的海洋,又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去查资料解决问题,那他们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向自己的专业素质方向发展了,这不是最好的“导演”吗?比如传统的实验课都是教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用现成的材料和仪器循规蹈矩地完成实验,学生依赖教师的设备、讲解,束缚了学生创造思维和自我发展。但在我们的改革实践中,我们会让学生自己提前查资料,准备实验用、品用具、设计,如传统的显微镜的使用与生物绘图这一实验,由于我院教学上有电子显微镜大型仪器,改革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收集头发、头皮屑、指甲盖、小的昆虫如蚂蚁、蓟马、羊血等,选做它们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电镜实验,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些实验材料的形貌,并记录自己想象的形貌,再通过拍照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电镜照片,让学生看到了在两种不同显微镜下这些实验材料的真实形貌,比较自己假象的形貌,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的兴趣大增,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在我们设计节肢动物的形态与结构实验课时,学生对昆虫的触角、泡足、复眼、单眼仅仅停留在光镜学观察的基础上,没有微观上的形态结构的理解,根据实验室的条件,我们特地把丝状、刚毛状、念珠状、羽毛状触角及昆虫的复眼、单眼等,粘台后喷金,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形态的观察,让学生比较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的结构,这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昆虫纲的形态特征。这一系列的实验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收集材料、查找阅读文献,准备实验器材,教师仅仅起到指导的作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实践出真知

很多同学学无脊椎动物学,大多并非天生喜欢,先是被迫选择了这门课程,然后懵懵懂懂地学习了大量的专业课程,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地应付了课程考试,考完后很多东西也就忘掉了,直到从事了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工作,才开始痛下功夫,从被动转为主动学习,重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学习,在生产实践中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开动脑筋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刻苦科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过去仅是在荧幕上学如何解剖、形态如何等等,现在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如著名的科学家刘春明先生在他的著作很富有哲理的话:“做科学好比一种游戏,只有对这种游戏有着强烈兴趣的人,才能从中获得乐趣。同时每一种游戏都有其规则,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有可能取胜。”可是如何培养专业兴趣?首先要问问自己,到底值不值得花上四年时间来学习它?如果一旦学了,就得用心去学。

4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适应21世纪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无脊椎动物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具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无脊椎动物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学会运用无脊椎动物学的知识和规律,从而促进专业学习,获得知识和力量。新型的大学生应在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的追求中,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使得自己的潜在能力不断得到开发、挖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课余时间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如电子显微镜技术小组,可以进行微观世界的科学探索;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小组,在实验室养殖蝴蝶、竹节虫、黄粉虫、蚯蚓,通过养殖,观察它们的形态、生态环境、采集和制作动物标本,然后查阅相关文献为其定名和了解其基本概况,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兴趣,开阔眼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丰富知识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表现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与激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计算机和英语兴趣小组;借助计算机技术,结合无脊椎动物学专业课程,制作草履虫的动态生活、应激性、结合生殖、两性生殖等动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通过英语的演讲比赛的实战,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发现自己,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在发生变化,在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实验改革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无脊椎动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无脊椎动物学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发展。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实践只有循序渐进地改革过去的陈旧知识,不断充进新鲜的“血液”――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才能不断地发展。无脊椎动物学在整个动物生物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进一步学习动物生物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总之,没有动物学的改革就没有新形势下的教学发展,就没有进步,也就不可能培养好新一代的大学生,就不能培养出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学生。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JY130 2013)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辉,刘鹏,陈瑛,等.动物学实验和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94-296.

[2] 郑学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462-464.

第7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摘要:

动物生物学是生物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动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

动物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生命规律的科学,以动物的进化发展为线索,系统讲授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其进化地位和主要生物学特征,侧重阐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体现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它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动物生物学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许多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示出广阔的前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是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2013年开设的本科专业,动物生物学课程是面向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教育部21世纪生物学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大部分高校对动物学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关于普通动物学以及动物生物学教学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大都集中于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而针对工科专业动物生物学教学的研究很少。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如何使教学既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又突出工科特色,为工科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已成为工科专业动物生物学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衡水学院2013级、2014级与2015级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已经开设了动物生物学课程。该课程体系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以及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a的教学实践,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课程组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作业、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多次研讨,在教学模式上有了深入的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学生与同行较好的评价。

1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培养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不会积极地进行思考,缺乏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1]。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思想,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教师积极进行业务学习

课程组成员对国内大学开设的动物生物学课程进行了调研,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及考核方式,并在线观看其它高校的动物生物学精品课视频,随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总结。此外,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去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动物园、北京海洋世界、青岛海洋世界、天津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河北大学博物馆等进行参观学习,搜集教学素材,开阔视野。积极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通过科研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参与相关的学术会议,了解动物生物学的发展前沿、学科热点、最新的研究成果,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了解其他高校动物生物学教学改革情况,积极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3教学内容

与普通动物学课程相比,动物生物学的教学体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放弃了原动物学以动物门类、形态结构和功能、分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运用比较动物结构和功能的思想与方法,阐述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规律、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它们的进化地位和主要生物学特征[2]。增加了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和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引入新的研究成果。针对动物类群多、知识点庞杂的现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以进化为主线,阐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在进化中的演变和适应,突出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统一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3]。适当删减部分小门类如假体腔动物的一些门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原口小门等,减少部分形态结构的描述,增加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的内容,如动物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与环境污染及净化具有密切关系的动物类群,动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和成果,动物的地理分布等,引入动物生物学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发展前沿,学科热点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打开必要的窗口并提供结合点[4]。

4教学方法及手段

4.1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得到不断的提高,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动物生物学课程涉及内容广博,课时少,仅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动物生物学中有关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分类等内容需要更直观的教学,以往的模型、挂图与幻灯等不能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形态概念,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5]。因此,课程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同时注重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还有大量的动画与视频。课程组搜集大量的课件、图片、动画、音频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动物生物学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课件既涵盖了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又涉及动物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增加了每节课的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课件与传统的教案相比,教学内容丰富,易于积累、修改与共享,减少了教师备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计算机授课与传统的板书授课相比,音视频资源丰富,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使得一些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内容可以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来。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图文声像并茂,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有较多地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6]。

4.2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讲授与提问、讨论及辅导答疑等相结合,通过课前提问,督促学生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提问,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内容结束后对该章所讲知识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与难点;每次课末留出5min的时间,或进行问题解答,或介绍重要的动物学期刊、网站,使学生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研究成果,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在讲原生动物门之前,首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原生动物作为一个动物体是最简单的,作为一个细胞来讲是最复杂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课后让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又锻炼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及动物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成果,提出若干问题或专题,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选定题目,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作PPT,然后安排课堂时间,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探究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发展动态,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文献查阅能力、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7]。

5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程的每个环节都能认真对待[8]。本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并以不同比例计入总成绩。避免单一的笔试所带来的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试前突击,做小抄等不利于学习的弊端。理论课总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平时作业,占20%,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总结问题的能力;课堂表现及考勤,占10%,主要体现学生的上课态度。

参考文献:

[1]乔惠理,张才乔,王宝青,等.“动物生物学”课程的创建与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01(5):16-17.

[2]许崇任,程红.动物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进华,方杰,韩德民.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10(3):79-81.

[4]吾玛尔.阿布力孜,马合木提.哈力克,动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44-46.

[5]周亚平,白涛,袁凤辉.《动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86-88.

[6]苏雅拉图.新形势下动物生物学课程改革浅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7-50.

[7]袁红霞.在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J].安徽农学通报,2013(Z1):140-141.

第8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研究基因的专业有:

1、生物科学专业,是一门前沿的边缘学科,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一般大学都设在生命科学院内,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是兄弟专业。其专业涉及面相当广,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神经学,生理学,组织学,解剖学等等。

2、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我国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理跨度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景观异质性程度高,气候由热带、亚热带一直过渡到寒温带,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复杂多样。在动物地理区划上,该地区跨东洋和古北两界,区系成分复杂。此外,该区域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深广。因此,研究该地区啮类动物地理分布的规律对鼠害防控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分布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从物种组成、丰富度格局和物种组成的地区分异几个方面探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分布格局。

1地理分区与自然概况中国湿润半湿润地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和北部。

本文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部分中的东部季风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及青藏高原区的半湿润地区作为本研究的工作范围,大致位于东经92°~135°,北纬4°15′~53°31′范围内;因资料所限,台湾岛和海南岛以外的中国海洋岛屿未包括在内。本地区以低海拔地形为主,大部分地面在海拔1000m以下,包括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地处东亚及东南亚季风区,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或较湿润,在东北和华北,湿润程度随距海洋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气温随纬度变化呈带状分布;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有一部分森林草原;为我国主要的农垦地区,目前除极少数地方外,大部分天然森林已不复存在,可以开垦的地方几乎全部开辟为农田。人类活动成为影响物种分布和分布区演化的重要因素。周立志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南坡、大兴安岭西南麓、阿尔泰山地和祁连山东段在啮齿动物物种成分和生态型组成上,都明显有别于我国其他干旱地区,尤为突出的是寒湿型所占比例最高。从动物地理学角度来看,这些地区应归属于湿润区[9]。鉴于这些地区啮类动物的分布特征已有充分的研究和讨论,本文不再赘述。

2研究方法

2·1分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物种分布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动物志、各地方动物志、已公开发表的记录有啮类动物物种分布信息的论文[2~8,12~33],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中馆藏啮类动物标本的采集记录。参考《啮齿动物学》中的分类系统[1]制订出本地区啮类动物系统分类名录,对这些物种的分布信息和适宜生境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2·2物种分布图的绘制对收集到的啮类动物分布地点进行了校对和分析,利用MapInfo软件,将分布地名转化为地理坐标,并进一步形成物种分布点的数字化地图。根据Scott[34]和周立志[35]预测动物分布的方法,结合物种地理分布数据及其适宜生境的分布范围,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物种分布范围:有分布记录有适宜生境的,以适宜生境的范围为其分布范围;相邻的无分布记录的县,但有连续的适宜生境分布到该县,且没有明显地理阻隔的,作为该物种的潜在分布范围;无分布记录的孤立适宜生境,不作为该种的分布范围;有历史分布记录,无适宜生境的,不作为该种分布范围。根据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1∶4000000比例尺)中的地形地貌等其他生境要素,对分布图进一步修订和核准。2·3啮类动物分布格局的研究为了便于与干旱区啮类动物分布格局的比较,我们参考周立志等研究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啮类动物分布规律的方法[9,10],采用6470km2等面积栅格作为基本地理单元,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划分为939个地理单元。在MapInfo软件中,将各个物种的分布图进行叠加,利用查询功能,计算了939个地理单元中的物种数,以揭示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提取地理单元中的物种分布数据(二元数据,有分布为1,无分布为0),采用Jaccard系数计算相似性矩阵[36],采用组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37],对地理单元进行层次聚类分析(SPSS10·0软件),以揭示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分异状况。

3结果

3·1啮类动物的物种组成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共有啮类动物156种,隶属于2目、12科、62属(表1),占我国啮类动物物种总数219种[1]的71·23%,占世界啮类动物所有种类的6·59%。在我国,仅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啮类动物84种,占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物种数的53·85%,占全国啮类动物物种数的38·36%。啮类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地理单元中,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及邻近地区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超过50种;其次是云南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四川省中部的横断山地、甘肃南部至陕西秦岭等地区,物种数40~49种;再次是云南省东部、广西省的西部和北部、贵州省及其邻近地区的山地,以及鄂西、陕南、重庆的大巴山地区,地理单元中啮类动物的物种数在30~39种之间;东部、四川西北部和四川盆地、湖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广西东南、广东北部、海南、江西、福建、台湾、浙江、安徽的皖南山地、河南西部、陕西东北、山西、河北的北部、北京、天津,以及东北湿润区与干旱区的交界地区,物种丰富度一般,在20~29种之间;而江苏北部沿海、山东半岛到河北东南部的物种丰富度最低,局部地区物种数不到10种;其余地区丰富度也较低,在10~19种之间(图1)。

3·3啮类动物分布的地区分异依据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在各地理单元中有无分布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距离系数为0·364时,939个地理单元被聚为10组;当距离系数为0·290时,进一步被聚为5组;当距离系数为0·217时,聚为3组;当距离系数为0·143时,聚为2组(图2)。由于进行聚类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地理单元组,并显示各单元组之间物种组成的亲疏关系,反映在聚类树状图上即为各“支”的合并步骤。因此,本文仅给出939个栅格单元被聚为10组之后的聚类结果。

当地理单元聚成10组时,这10个地理区域分别是,ⅠA: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ⅠBa:冀热山地、河南中部山地、黄土高原、河套平原到贺兰山和陇西山地;ⅠBb:华北平原;ⅡAa1:甘肃兰州以南以西的甘、青、川三省临界地区经四川西北部到昌都地区的察雅、八宿一带;ⅡAa2:东部山地、拉萨市及其以北地区和青海南部山地;ⅡAb1:南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ⅡAb2:东南部的墨脱和察隅地区;ⅡBa1:北到大巴山、大别山一线,南到海南岛,西到横断山脉,东到东南沿海的广大区域;ⅡBa2:秦岭、大巴山地向西到甘肃东南部和四川北部的山地;ⅡBb:台湾(图3)。

图2基于啮类动物物种组成的我国润湿半湿润区地理单元聚类分析树状图Fig·2Clusterdendrogrambasedonthespeciesdistributionofgliresinhumidandsemi-humidregionsofChina采用Jaccard系数计算相似性矩阵,组间平均链锁法进行聚类;图中的编号所代表的地理单元组见正文;标尺显示距离系数。Distanceindex:Jaccardindex;Clusteranalysismethod:Between-groups.Seethetextforthemeaningsofthegroupcodes,distanceindexwasgivenunderthefigure.当聚为5组时,分别是Ⅰ:华北平原南端和秦岭一线以北的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ⅡAa:甘肃兰州以南以西的甘、青、川三省临界地区经四川西北部到东部山地、拉萨市及其以北地区和青海南部山地;ⅡAb:南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墨脱和察隅地区;ⅡBa:北到大巴山、大别山一线,南到海南岛,西到甘肃东南部和四川的横断山地,东到东南沿海的广大区域;ⅡBb:台湾。聚为3组时,我国北部为一组(Ⅰ),甘肃·58·动物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Zoology43卷图3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地理单元组区划分示意图Fig.3Divisionofgeographicalunitgroupsofthehumidandsemi-humidregionofChina本图显示地理单元分成10组时的情况;地理单元组编码对应图2中的编码。Thismapshowed10groupsbyClusterAnalysis,thecodeshereassameasthoseinfig.2.Thelegendassameasthoseinfig.1.兰州以南以西地区经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到东部的山地为一组(ⅡA),南部包括海南和台湾为一组(ⅡB)。当聚为2组时,ⅡA和ⅡB聚为一组,形成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分为南北两大片的格局。

4讨论

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占我国啮类动物种数的71·23%。其中,在我国仅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而干旱地区无分布的啮类动物84种,占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物种数的53·85%,占全国啮类种数的38·36%。据周立志等[38]的统计,我国干旱地区的啮类动物共有119种,占全国总数的58·3%。其中67种为我国干旱地区特有。与干旱区相比,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物种资源更为丰富。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物种丰富度高的区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陕西秦岭向南·59·5期邢雅俊等:中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分布格局南部到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这是我国湿润地区向干旱地区过渡的区域。从干旱地区啮类动物的多样性分布状况来看,在祁连山、贺兰山等干旱区的边缘地带,同样出现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的情况[10]。并且,从该区域往北,湿润区与干旱区交界地区,啮类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均高于远离交界地区的核心区。这些景观过渡区中物种多样性高的现象印证了生态学上的边缘效应;另一个是占云南省西部和四川省中南部的横断山区。横断山区属于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并具有多种垂直带状分布特征的地区,小型兽类的物种较为丰富[11]。该区还是连接中南半岛和大陆的桥梁,是动物自中南半岛分布至我国的通道,物种丰富度较高[39]。一般来说,高的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有利[40]。无论是湿润区-干旱区的过渡区域,还是山地-平原的景观交错地带,或是高山-低谷相间的垂直性地带,都可以归结为较高的景观异质性,这些地区出现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再次印证了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有利这一观点。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本研究的结果中河北东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三角洲、湖南湖北的沿江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啮类动物物种丰富度均较低。而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均超过300人/km2,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41]。因此可以推测,较高的人口密度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可能对这些地区啮类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造成重要影响。根据啮类动物物种组成的地区分异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区:东部季风区沿长江下游-秦岭一线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另一区域为青藏高原的半湿润区。季风区北部的物种组成在区系上属古北界,其南部则属于东洋界,而青藏高原东部半湿润区的物种组成带有独特的高寒和高原特色。物种组成的地区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和动物区系的历史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要:系统收集并整理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地理分布资料,基于GIS技术,通过生境分析,确定了每个物种的分布范围,采用6470km2的等面积栅格作为地理分布单元,系统研究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地理分布规律。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有啮类动物156种,隶属于2目、12科、62属,占我国啮类动物总数的71·23%。地理单元的物种丰富度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西部到四川中部的横断山区、陕西秦岭和甘肃南部山地的啮类动物丰富度较高;河北省东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北地区及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湖北的沿江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等地物种丰富度较低。地理单元有无物种分布的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的南北两区(以长江下游-秦岭一线分界),以及青藏高原的半湿润区。

关键词:中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GIS;地理分布;物种丰富度

参考文献

[1]马勇,杨奇森,周立志.啮齿动物分类学与地理分布.见:郑智民,姜志宽,陈安国主编.啮齿动物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4~139.

[2]陈鹏,金岚.吉林省陆栖脊椎动物的生态地理分布.动物学报,1981,12(3):281~286.

[3]周开亚,钱伟娟,杨光平等.江苏省啮齿类的调查.动物学杂志,1981,(3):38~42.

[4]卢浩泉.山东省哺乳动物区系初步研究.兽类学报,1984,4(2):155~158.

[5]叶正襄,龙丘陵,汪笃栋.江西啮齿动物初步调查.中国鼠类防治杂志,1989,5(4):230~231.

[6]杨光荣,王应祥.云南省啮齿动物名录及与疾病的关系.中国鼠类防治杂志,1989,5(4):222~229.

[7]秦耀亮.广东省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区划及其防治.动物学杂志,1979,(4):30~34.

[8]洪朝长.福建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和地理区划.动物学报,1981,28(1):87~98.

[9]周立志,马勇,叶晓堤.中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分布的区域分异.动物学报,2002,48(2):183~194.

[10]周立志,马勇.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啮齿动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生物多样性,2002,10(1):44~48.

[11]龚正达,吴厚永,段兴德等.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趋势.生物多样性,2001,9(1):73~79.

[12]寿振黄.东北兽类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13]寿振黄.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