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刊讯(记者 卢剑锋)2月28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第一部中国视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会在京举行。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主编庞井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上海广播电视台百视通公司总经理李怀宇,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瞿海滨等出席会并发言。
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实为会议发来贺信,对第一部中国视听新媒体蓝皮书作出了高度评价。赵实认为,该书既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又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学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对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并且注重信息公开,突出了政策导向和管理取向,对于推进视听新媒体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赵实指出,这部蓝皮书是全社会、全世界了解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主要窗口,是开展业务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政府实施管理的有力抓手。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全面展示了近年来中国视听新媒体的发展成果,分析发展路径,展望发展前景,为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据庞井君介绍,该报告在结构上采用总报告、行业分报告、个案和专家视点的体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总报告从宏观层面分析总结了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发展历程、政策法规与管理状况、技术应用与创新水平,介绍了国外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行业分报告总结了各类视听新媒体新业务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个案研究选取典型视听新媒体运营机构,“解剖麻雀”,总结经验,探讨启示。专家视点邀请权威专家、业界精英从不同视角阐释对视听新媒体的见解。报告还采取附录的形式,回顾了1993年以来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大事要事,介绍了国外一大批知名视听新媒体运营机构与平台的发展情况,界定和解释了150个英文缩略词的中文涵义。
庞井君预测,随着《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的落实,以及宽带网络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更加完善、网络环境将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将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视听新媒体行业将步入高速发展期。他认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进程中,视听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凸显,必将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一、决策层是振兴文化产业的关键
决策层具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能人关系到宁夏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影响着宁夏办大文化的速度和质量。这里所谓领导能人是指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能以科学发展的观念,做出正确的、符合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决策者。现阶段,由于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特点是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要突破的重点领域的决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能人+实践层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能人,领导层的创新,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宁夏,是否能通过文化资源的经济化、产业化逐步增加文化软实力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扩大宁夏文化的影响力,与领导层的创新、思想大解放关系甚密。宁夏要想赶超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发展速度,领导层的创新意识一定要跨越式跃进,思想解放的步伐一定要迈得更大。
目前我区企业家密集度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群体还很弱小,这就成为影响我区办出大文化的瓶颈。建议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的意见》,激发我区文化产业市场的文化生产力,真正推动各类文化企业走向市场,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催生出一批文化企业家,被激发出来的文化生产力以及催生出来的文化企业家群体,将成为我区办大文化的关键推动力。
二、科学制定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
首先,要依据现实情况,科学决策,有所侧重。依据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还处于资源型的阶段特点,应突出文化旅游业,重点扶持文化旅游业相关的文化企业,将文化旅游业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做到极致,尽可能地拉长产业链。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旅游购物的比例一般占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根据《2012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宁的旅游消费支出数据只涉及到国内游客的消费支出情况,而国内游客在宁的旅游消费支出中购物费仅占17.5%。宁夏应该建立健全旅游文化产品生产激励机制,改变目前文化旅游产品低端化以及小、散、乱的境况,让能体现宁夏文化唯一性的旅游产品的量不断扩容,质不断提升。同时,要将文化旅游快速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建设中,建立与中亚五国合作交流机制。
其次,宁夏要办出大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影视产业。目前,反映宁夏文化特色的电影、电视剧的脚本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说几乎是空白,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宁夏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影视剧本的创作属于影视产业的上游产业,没有上游产业的产品,也就无从谈到影视制作、放映的下游产业环节。因此,发展我区影视业首先要从电影、电视剧的脚本创作抓起,制定出台相应的支持力度较大的激励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作品,争取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能生产出既具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电视剧、电影。要充分利用好宁夏卫视的传播渠道,拓展与阿拉伯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以电视类的文化交流,切实深化宁夏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不断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与理解,延伸更深层次的多领域的合作交流。
再次,根据我区群众文化消费特点和自治区财政实力,应避免为争取国家某某奖项,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投入和排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明显的一些剧目。
三、创新文化产业融资模式,优化我区文化企业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松原的广电事业在文化产业浪潮的冲击和推动下,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长期的计划经济思维和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属性观念及广电产业自身发展局限的影响,广电产业的发展活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局党委在经过了反复的思考与探索之后,确立了广电要生存,就必须加快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局上下研究产业发展,关心产业发展,支持产业发展,参与产业发展。
目前,产业收入由2002年的700多万元增加到13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产业与事业并举的良好格局。
一、明确思路,更新观念,全面提高产业意识
广播电视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属性,同时又被业内人士称为“朝阳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如何遵循市场规律搞好经营,是摆在每一位广电人,每一位管理者、决策者面前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
为从根本上改变松原市广电产业严重滞后,事业无法顺应时展、自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被动局面,2003年初,松原市广电局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全面启动广电系统“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提出了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树立广电文化产业意识,运用市场经济杠杆,推动广电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同志进一步认清了形势,解放了思想,有效提高了全员的产业意识。大家清醒地认识到: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文化立国”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战略。就我国而言,近年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充分呈现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为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是灵魂、是城市的内在吸引力,“文化”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焦点话题和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发展松原市的文化产业,如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旅游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是摆在松原广电人面前应该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过去过多强调的是广播电视的事业属性,忽视了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过多强调的是、文化阵地的宣传作用,简单把经营创收列为事业的一部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的精神要求。转换思想观念,提倡创新思路、创新谋划和创新方法,凝聚力量,统一思想,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无穷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大家切实树立起发展广电人人有责的产业意识。
二、寻找商机,迎难而上,全力拓展产业空间
要实现广电产业新的跨越,仅有美好的蓝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种攻坚克难、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一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窝的做法。
(一)职能分化,管理分类,积极推进广电事业和产业改革
按照广播电视特有的属性,将公益性和经营性分离,按照事业和产业职能加以区分,改变了原有的机构设置形态,由原来的事业和产业、宣传和经营统一,分为事业和宣传一体,产业和经营一体,并按照事业和产业的不同要求,实现分类管理,于2004年8月完成了广电事业和产业的改革,事业改出产业来。使广电产业在职能、机构、管理三个方面得到了加强,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是:
1.改革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行了广播电视的内部管理机制和体制改革。撤销了松原人民广播电台、松原电视台建制,组建了松原广播电视总台,实现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委员会“三位一体”、“局台合一”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成立了广电产业领导小组,下设了专门机构产业办公室,选派精英搞产业,实现了对全局产业的宏观调控和全面协调,增强了广播电视产业的整体实力。
2.改革人事制度。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改革以往的用人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科级领导职位实行竞争上岗,一般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对新入产业人员按照省、市改革的相关要求及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考试、面试和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公开向全社会招聘,以优化职工队伍,吸纳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员优先聘任,放宽聘任条件,并调到重要岗位。从而,实现了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设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
3.改革分配制度。从实际情况出发,改革单位总额工资管理办法,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产业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等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4.成立广电产业组织机构。按照宣传和经营分离的改革思路,将广电宣传和经营分开管理,切实做到了两条腿走路,两条线并举。局里由一名副局长主抓产业管理,一名台长助理分管产业,先后成立了大型节目录制中心、广电培训中心和电视剧中心三个科级单位,重点研究和开发产业项目,新成立的产业三个中心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不断开拓新的经营领域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全员上阵,指标分解,让创收成为常态
坚持两手抓,既要抓广电事业发展,又要抓广电产业发展,形成事业带产业、产业促事业的良好发展格局。我们将产业创收指标层层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的局面。
一是总台将常规电视广告推向市场,采取竞标经营,每年递增10%。
二是广播广告下达指标由频率总监管理经营,每年递增5%。
三是以广播和电视栏目组为单位,栏目创收由制片人负责,合理分配产业创收指标,并采取了与商家合办栏目的方式,先后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教育局、前郭灌区等部门开办了《法在身边》、《红烛》、《走进灌区》等栏目,在突出社会效益的同时,增加自身的产业收入。
(三)创新思路,多点开花,增加产业创收渠道
以往的产业创收渠道仅有两个:一是网络中心创收;二是广播、电视、报纸的广告收入。随着广电事业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广纳贤才,集聚力量,开辟渠道,支持广电文化事业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工作得以理顺和发展,把目光投向市场,广开创收途径。广播、电视、报纸广告和网络中心的经营工作,在确保广电和舆论阵地作用的前提下,精心打造广电产业,适时调整政策,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狠抓经营创收。
一是通过栏目、信息资讯、专题片制作、企业大型宣传活动等方式,实现广播、电视、报纸节目(专栏)的市场化;
二是通过开展增值业务,多路微波电视等形式,扩大电视用户,力争实现建立强势复合型媒体平台,拓宽创收途径;
三是不断寻找新的商机,寻求新的产业空间。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了9千平方米广电产业综合楼,通过整合广电资源,形成以演播大厅为龙头,多渠道开发的产业框架。演播大厅可承接大型会议、演出、文化赛事和商务等各项活动;高档次的录音棚面向市场,满足高水准的录音和音乐编辑录制;产业大楼的宾馆和庆典项目已经启动,每年创收100多万元。同时,我们还寻找商家合作,开发影视剧产业,今年拍摄了一部电影《大金始祖》,即将在央视6套播出。
四是抢占域外资源。为了做强做大广电产业,我们依托广电求发展,跳出广电求发展。成立了国有独资企业――松原广播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以松原广电总台直属的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为龙头,走多元化经营、综合性开发的产业发展之路,向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界别的服务方向发展,做宽产业范围,做优产业项目运营平台,通过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办法,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做大做强优势文化业态和新兴文化业态。为使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我们瞄准国际国内市场活跃的旅游业,与天马旅行社优势互补,互利互赢,合作成立了松广传媒天马商务旅行社。同时,借助自身优势,涉足农副产品市场,注册生产了北耕牌系列农产品,在上海成立了农副产品配送公司,我们还与吉林家有购物频道合作,成立了全省首家电视购物实体店。
2010年初,全局上下看到了广电产业发展的前景,个个蓄势待发,纷纷出谋划策,决心将广电产业做大做强,在松原遍地开花。2010年以来,新开发具有前景的产业项目五个,全年实现创收 1300多万元,比改革之初的2003年的700多万元,创收翻了一番,截止到2011年7月末,全局已实现产业创收 900多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100多万元。
三、立足媒体,拓展规模,让产业发展为事业腾飞助力
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向产业倾斜,全体职工尝到了甜头,大家一致认为,不发展产业,市级的广电明天就无法生存,不研究创收,将来市级的广电事业就不能发展,今天为产业铺路是厚积薄发,也是为明天挣大钱做准备。“十二五”期间,我们坚持事业和产业同步抓,以事业促进产业,用产业拉动事业发展。将更加突出产业这一工作重点,实现广播影视事业新发展,使广电产业开花结果。
一是做强传统产业,继续发挥广告的主渠道创收作用。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确保广告经营稳而不降。继续实行竞聘承包、风险抵押等办法,调动经营人员的积极性,降低市场风险。同时,不断净化广告环境,以较好的收听、收视率吸引广告商,带动广告的投放,保住广告创收这一主渠道。
二是利用媒体优势,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运作,各个栏目都要走向市场,寻求合作伙伴,靠媒体条件与市场需求对接,获得双赢。
三是整合广电资源,以产业大楼为依托,形成以松原广播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开发产业框架,通过资源和各种自身优势的有机整合,壮大产业规模,增加创收能力。同时,借助我们媒体的优势,不断开发跨行业跨区域的有发展前景的好项目。
四是加快实施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加大数字化影院力度,满足市民对电影的需求,使之成为广电产业的助推点,确保“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五是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准入门槛,提升电影、电视剧和广播节目的生产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3部电影、3~5部电视剧、3~5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影视产业链。
六是积极开发影视新媒体,依托我市现有无线电传输资源,加快网络建设,建立起全系统广泛合作,统一运营的体制,使新媒体业务成为广电系统继广告、票房之后的第三大创收来源。
关键词 文化产业;融资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34-02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和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字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而现在,文化创意已经成为社会中的热门话题,建立完善新型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更是业界人士探讨的热点。
1 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1.1 投资的风险逐渐显现出来
投资文化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投资周期比较长,因而市场的不确定性比较大,缺少有形的资本,而且风险识别比较困难,使得资金存在收益的风险。现在阶段,文化产业在政策的鼓励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地方的政府也随之加大了投资力度,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而来的还有项目的盲目上马,导致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激烈。过快的工给增长导致文化产业供求失衡,带来了经营风险,一些企业就有一次性想吸引大笔注册资金的冲动,但是结果却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益效益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很多文化企业都还处在正在改制的过程中,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再加上货款率比较高,出现风险并不是件让人意外的事情。比较严重的是有些文化产业项目是借着文化的名义,搞一些房地产的开发,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问题如果不严加规范,将来势必会让投资的风险加大,严重影响文化产业的科学良性发展[1]。
1.2 投、融、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近两年来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与文化产业的接触已经逐渐深入,融资规模也逐渐扩大,社会资本也在不断提高参与度。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已经有四家文化企业借壳上市,七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还有五家文化企业在美国上市。并且到2012年2月,我国文化企业累计发行各种债券达到将近380亿元,全国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共有111只,资金总规模已经超过了1300多亿元。由此看来,金融配套服务日趋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1.3 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大小“待遇”差异大,由于大型企业尤其是由国家背景的文化企业,因为具有比较强的品牌优势,所以市场竞争力强,融资也相对的比较便利;但是大多数的文化企业规模都是中小型,和大型企业比起来信用评级不高。资金流动也不是很稳定,很难得到资本的注意。除此之外,农村文化企业不如城市的要好,这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产业化程度比城市的低,没有产业规划,最重要的是文化消费需求不如城市高,加之人才匮乏,使得金融资源能顾及的机会很小。虽说追求利润高,经营好。风险低的行业是资本的天性,但是这种本质要求却使得上述矛盾日趋突出了。
1.4 总量小,增速快
总量小,这一点可以从10年的新增贷款情况来看,10年的文化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0多亿元,在全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新增额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0.5%。增速快,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金融机构和文化产业的对接欲望逐渐增强,可以说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逆流而上。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仅10年,全国文化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了60%多,余额增速再创新纪录。这表明,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文化企业都面临着融资的困境,外部资金过分的依赖于银行贷款[2]。
2 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有哪些问题
2.1 文化产业本身的内部问题
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尚不够完善,对政府依赖性比较强,尤其是资金的来源大部分都是靠国家的支持,种种条件的制约下,使得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勇气,市场效率低下。而且政府的支持使得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政治气息,其他资本不利于进入,进而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多数以中小型为主,获得政府的支持数量比较少,再加上其他市场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以企业内部的融资为主。其实民营企业最好的融资秩序是这样的:内部集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3]。但是这样对于高风险、高投入的文化产业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或许在发展初期,内部资金可以基本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但是任何企业的壮大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可是这时的企业贷款、发行债券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很难做大,这使得文化产业更不可能获得外部资金,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2 制约文化产业的外部因素
本来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文化产业低成本扩大的一个有效办法,但是我国不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难以起到充分支持文化产业的作用。再加上资本市场的上市制度并不利于中小文化企业,而且上市审批的时间比较长,这一点也不符合文化产业融资的时效性。我们都知道文化企业的灵活性比较大,而且效率一般比较高,这样方能保证文化产品能在一面世就先抢占市场份额,获得较好的利润。不得不说,漫长的上市审查期大大的降低了我国文化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银行的信贷渠道不畅通也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为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使得文化产业很难获得银行的信用贷款。
3 国外文化产业的融资经验
3.1 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
文化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一般都是知识产权等轻型资产,没有办法取得传统金融结构的青睐,不过借助资产证券化就有可能突破这个限制。就拿知识资产证券来说,用文化未来的现金流和收益作为担保,利用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文化产业攻克融资难的问题,这种方法得到了美国的各个文化产业领域的认可,和文化产业相关的无形资产几乎都可以成为债券化的对象。
3.2 培育专业的担保机构
有些国家通过培育专业的担保机构或者设立信用担保基金等方式,来缓解文化产业担保物不够的融资困难等问题,构建了完善的产业融资担保体系。比如在法国,由民间和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了文化产业信用担保基金,提供了高比例的信用担保额度给银行。
3.3 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因为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收入风险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传统的融资方式并不适合于文化企业。针对这个问题,一些欧美国家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把它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融资主体,这个文化产业基金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资金捐募方式,吸引一些偏好文化产业的风险投资家,借以满足文化企业的多种融资需求。比如在美国,很多电影项目都是通过设立电影投资基金的方式融入大量资金,而基金的募捐一般由专业机构发型高收益债和低收益债等不同的金融产品,吸引不同的风险投资者。
4 对于文化产业融资体系创新的一些建议
4.1 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对于目前的文化产业现状,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文化融资体系,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然后推行金融和文化产业的对接。可以建立文化金融业务的补偿制度,政府可以安排专项基金,如果有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贷款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一些补助,然后是充分发挥政府文化产业的引导基金的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更好的帮助战略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4]。当然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文化融资担保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文化企业科技借助政府的力量,建立针对文化融资担保的再担保机构,对担保代偿给一些补偿。
4.2 创新和文化产业特征相适合的金融产品
对于文化企业的资产结构轻、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创新和文化产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工具,鼓励支持大型金融机构,设立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各阶段的文化业态提供相应的支持;积极探索和创新经过评估的专利权、著作权等为担保信物的授信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尝试推出高收益债,然后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4.3 培养文化产业融资主体
由于文化企业竞争力差,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和金融相对接的问题,着重培养文化产业融资主体。一是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开展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一步步完善文化产业链。二是鼓励文化产业链形成集聚文化产业上下的文化投资公司,促进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联系发展,有效延伸文化产业链。三是放宽文化产业的准入要求,让一些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政策允许的文化方面,鼓励他们投资运营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项目。
5 结论
文化产业和金融界的合作发展需要时间,只有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磨合,两者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策略。在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以及文化产业一起努力完善健全文化产业融资体系的同时,也要领导群众培养良好的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让广泛的人民群众享有免费或者优惠的基本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融资支持――陕西文化产业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9(1):88-89.
[2]蔡尚伟,钟勤.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版权评估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01):96-97.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置;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最大,在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间,只有新西兰最低,仅1.7%。图4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产业”!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转贴于
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SWOT;信息文化产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7-5194(2007)01-0148-05
收稿日期:2006-11-15
作者简介:解学芳(19-),女,山东青岛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博士研究生。
一、信息文化产业及其理论品格
世界经济“新思维"提出国富标志由GNP(或GDP)发展为GNH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作为这一必然要求的反应,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影响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信息文化产业就是伴随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网络产业与内容产业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作为极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新兴领域,它的崛起是当代信息革命最为突出的标志之一。
信息文化产业最早于1994年由《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1994)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不断渗透的趋势,把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纳入信息产业领域,指出信息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为本,包括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因特网出版和电讯业、因特网服务提供及其他信息服务等。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信息文化产业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一种观点将其定义为IC(Information Culture)产业,即以网络内容产业为先锋的信息文化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文化产业就是指网吧产业[1];还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数字化为核心,形成内容生产、营销、服务产业链,包括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娱乐等,同时还带动内容存储、传递、转换技术开发和软硬件的研制生产等的新型产业。
就笔者看来,信息文化产业是与当今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适应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在内容上是以网络文化为内在根据的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在传播手段上是以网络业为主,是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信息文化产业就其品格特征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第一,它属于精神产业范畴,是技术层面的高新科技与文化层面的高新文化的和谐统一:信息文化产业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大容量与快速传播,还将文化艺术产品表现在信息环境中,使信息的传播更形象更生动;第二,信息文化产业的内容特征,即它以我国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容为资源,是信息资源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发展与我国文化安全息息相关;第三,信息文化产业具有非排他性,即通过Internet可以实现双向互动,不同的消费者可以同时使用,不会因使用人数的增多和时间的交叉而受到影响;第四,信息文化产品使用的低成本特征,也就是说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远远低于产品与服务自身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说明同一件产品与服务可以多次低成本销售,如有的网络游戏的生产成本高达数千万元,而消费者只需支付很少的资金甚至直接从网络下载就可以使用;第五,信息文化产业的和谐性与联动性:一方面实现了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内容生产与网络运作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网络音像以及网络文化等带动了若干相关产业创造延伸价值[2]。
二、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SWOT解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安德鲁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是指强项(Strength)、W是指弱项(Weakness)、O是指环境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y)、T是指环境带来的威胁(Threats)。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的优势条件和弱势条件;二是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的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
(一)S:Strength,优势,即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1.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丰富。中华文化千姿百态,博大精深,具有无与伦比的潜在优势和动人心魄的神奇魅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遗产是发展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和建设特色网络文化的精神底蕴,其独特性不可替代,是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例如网络游戏中的“十大英雄形象"、“三国"系列游戏都打上了我国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
2.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信息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融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市场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以网络游戏为例(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在中、美、日、韩四国中虽然我国GDP居第三位,但发展网络游戏产业的目标市场规模最大,远远超过韩国,而且随着我国娱乐消费者成熟度的提高将带来更大的市场。此外,据CNNIC刚刚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突破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为7700万,宽带用户数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3];而我国网络游戏业市场规模及用户数等指标从2001年起实现飞跃式发展(见表2),给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还有专家计算过,假若以每个家庭每年平均消费100元的网络游戏软件来保守估计,就将产生5亿元的市场[4]。如此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充分有效地挖掘出来,将会推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W:Weakness,弱势,即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在竞争中的相对劣势
1.自身弱势。首先是发展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意识淡薄。计划经济思想曾长期主导、影响我国文化行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产业属性的忽视,由此缺乏对其产业性质、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实践不够和对经济效益关注不足以及整体的发展思路不是很清楚,致使许多信息文化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不到有效指导。其次是重技术轻内容。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中华五千年文化财富开发的广度和力度严重不够,许多人强调网络的“注意力"的经济特色,网络建设停留在“吸引眼球"阶段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使得网络内容信息相对贫乏的状况突出起来。消费者的重复是信息文化内容被多次利用后不断深入挖掘的产物,随着重复的增多将激发出消费者对其他信息文化产品的衍生产品产生兴趣,市场也就相应扩大。但就目前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说很难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与多样化需求,例如近年提议“网上信息内容不够丰富"的网民比例不断增长。上述两个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信息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差,在中、美、日、韩四国竞争力中我国排名最后[5]。我国的信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小、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链不长、产业之间的互动性不强,未很好地形成专门的信息文化产业群体。即使国内有些大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品规模和档次,但与日韩等国厂商相比,无论在技术开发还是在内容开发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例如国内的网络游戏产品基本上是韩国产品的天下,这与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极不相称。
2.政策与政府职能弱势。一方面,有关信息文化产业方面专门的管理和规范政策与法规还不健全。另一方面,就大背景来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滞后。虽然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提出多年,而且在许多地区取得成效,但整体推进难度较大;而有关我国信息文化产业方面的改革还未提上日程,这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此外,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在急速变化时期,政府对它的管理尚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对全国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宏观布局,而部门设置、政府角色地位和公共财政的使用方式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职能交叉和空白并存。例如由信息产业部、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等部门共同管理信息文化产业的局面[5],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关企业的管理成本。
3.人才、技术和资本弱势。其一,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领域,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较少,尤其是能将内容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全面型人才稀缺,远远满足不了信息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现在我国大学教育设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文化产业专业,缺乏专业性强的师资人才。以游戏业为例,目前国内游戏专业人才缺口为1.5万,未来三到五年将高达60万人,游戏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其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的引入还需要一段时间,而已有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三,信息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少。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仅靠企业自身单一的产品资金来实现融资是不行的,它需要开放的资本市场实现不同形式的产品资金相互流动、补给,才能为其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后盾。当然,内容产业的融资也不能盲目炒作,无论是引进外资还是产业联合都需要保证信息文化产品的高质量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以上三个方面的弱势导致了我国发展信息文化产业的致命缺点:原创力不足。
(三)O:Opportunity,机会,即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于我国信息文化产业更易获得的机会和收益。
1.全球化为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一方面,全球发展内容产业的热潮带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产业迅速崛起,在世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例如,美国内容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年增长率40%;欧盟内容产业已超过电信和IT制造业,年均增长率34%[6]。2004年,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产值达2228亿美元,与游戏、动画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则在5000亿美元以上,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新的增长点。而我国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休闲时间的增加,精神文化需求将会高涨,潜力巨大的网络文化市场将为我国IC产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发展信息文化产业方面的管理经验、方法、实践教训和新技术以及资本要素和人才要素,加快了新技术的传播速度,减少了我国创新的试错成本,缩短了将文化资源转变成现实文化优势的周期,更有利于我国信息文化产业早日赶超国际水平。
2.信息技术革命和WTO的加入带来无限生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信息文化产业走向效益增长型发展模式,进入一个依靠增值服务实现集约式增长的时期,为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机遇。一方面,高文化呼唤高科技,并通过技术应用和创新动员高科技人才,而现代信息技术恰为信息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提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手段,如在许多领域,原创性的信息文化产品广泛地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享受。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出新的信息文化产品的领域,增加了信息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例如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各类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以网络和多媒体相结合的网络游戏等。此外,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为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如关税的降低、出口配额限制的取消、贸易争端仲裁机制的启动等都将有利于我国信息文化产品走出国门。
3.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政策支持为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影响。突出表现为:一是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文化部负责制定互联网文化发展与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监督管理全国互联网文化活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实行备案制度并监管互联网文化内容,为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二是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增加网络游戏的开发项目,并通过举办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为信息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搭建平台,引导网络产业与内容产业进一步融合[7]。三是我国曾将2004年定位为“内容产业年"(数字发展年),已把信息文化产业视同与软件产业同样的重要地位,并在税收、审批等方面享受相应的优惠政 策[8]。四是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产业高层新年论坛,为政府、企业和学界搭建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广阔平台。国家对于信息文化产业的这些政策倾斜,都有助于其在初级阶段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四)T:Threat,风险,即外部不利的趋势给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带来的挑战
这种挑战影响到市场利润和受众的争夺。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国信息文化产业自身还没有一套预警机制和相应的避免管理风险的机制。
1.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资源共享的同时把激烈的竞争也引入进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欧美强势文化对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冲击,使国际化的生产方式由传统上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文化资源的争夺。国际信息技术集团和文化传媒集团为占领新的世界文化市场早已开始着手整合世界各国的信息文化资源,如果我们过早地依赖别国力量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信息文化产品的进口国,就会迷失自己而威胁我国文化安全。例如目前国内的网络游戏市场基本上以国外游戏为主,80%的核心技术被外商掌控,为此我国每引进一款游戏要向国外开发商支付30%的分成费。因此,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更应引起警觉,增强危机意识。
2.加入WTO后带来的风险。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越是强势文化越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是弱势文化越易受到外来的强大冲击。国外信息文化产业大公司发展已成规模,无论是专业化水平,还是科技手段、人才素质、资本实力、产业化经营,都比我国先发展一步。而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过五年的过渡期,按照加入WTO的相应协议条款,国外媒体势必要求国民待遇并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致使信息文化产业面临从未有过的竞争对手。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窥探我国的信息文化产业:迪斯尼携手“海虹"进军中国互联网;网民熟识的网络游戏《反恐精英》、《魔力宝贝》以及年轻人热衷追逐的“流氓兔"、“炸酱面女孩"等卡通形象,无一不是国外网络文化向中国扩张与渗透的典型代表;而名为“传奇"的韩国网络游戏在我国拥有700万忠实的玩家,而国内常玩网络游戏的用户总共也只有800多万。根据韩国的统计,韩国游戏在中国的内地和台湾网络游戏市场的占有率已达90%[9]。如果不及时开发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那我们丧失的不仅是经济利益,就连民族文化也会受到冲击从而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
简言之,进行SWOT分析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信息文化产业的强势、弱势、机会和威胁,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得出最优化策略:即在现有内外部环境下,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
三、发展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我国信息文化产业适合采用积极的增长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是建立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巨大优势和机遇之上的。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和谐的发展观,从制度层面、组织层面和产业层面提出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发展思路来指导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一)制度层面:创造良好的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需要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一是加快信息文化产业方面的立法,完善各种行政规范,加强行政监管,净化信息资源,保障信息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当前在此方面已卓有成效,如《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互联网登载新闻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场所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方法》等已颁布实施。二是要出台一批促进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来规范和加强对国内外产品的内容监管,如 建立网络内容分级过滤体系来规范和管理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建立国外信息文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评价审核批准机制和内容审查制度,在把世界各地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引进的同时,防止拟进入国内市场易对消费者和市场繁荣产生伤害的IC产品与服务。三是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引导,创造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加强正面宣传;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公益性活动,如举办网络文化校园行、网络征文等活动,促使公众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二)组织层面:健全管理机构、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规范信息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加强对其引导和管理,必须有负责、高效的管理系统,并配之优秀的管理人才。在韩国,政府为促进韩国游戏业的发展成立了游戏支援中心和游戏研究所,我国也应做出努力。其一,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一方面建立和健全信息文化产业的行业协会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沟通纽带,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维护从事网络文化行业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内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信息文化产业实现对口管理,建构起我国IC产业发展的主体框架,进行宏观调控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和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信息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并规划实施一批大型内容产业重点工程。此外,政府可以组织定期性的政府论坛、专业论坛和民间论坛来探讨当前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集思广益,提高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其二,培养优秀的信息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游戏软件人才的匮乏已导致网络游戏利润的不断外流,要保证信息文化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建立起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企业的风格、专业性质走职业化培训道路。一方面鼓励企业开设培训班或与研究机构联合大力培养网络策划人员、开发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并着力培养其创作思维体系和创意技能;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信息文化产品的开发中来,高等院校要加快开设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相应的人才来挖掘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开发出更好的高技术文化产品。
(三)产业层面:推出民族品牌,实现信息文化产业的产业化
第一,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网络信息过剩促使信息文化产品的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信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定位转向“文化创意"。例如,作为IC产品的代表网络游戏产业已经进入第六年,随便一款韩国游戏就可圈钱的想法早已被现实击溃,自主研发产品已成必然选择[10]。因此,我国企业要同国际抗争抢占网上国际文化战略高地,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转制成数字文化产品,必须推出自己的原创品牌,改变我国信息文化产品创意性文化内容开发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实施民族精品工程。鼓励、引导、扶持国内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各类企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点创造出有思想性、时代性、民族性的文化作品,开发出大量科技含量高、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内容健康有益、形式丰富多彩的优秀IC产品,实现高技术与高品位的统一,从而逐步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并跨入世界IC产业大国的行列。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品牌创新,应建立以人才培训、市场服务为一体的,以网络文化产品研发为主的产业园区;政府需提供激励支持,对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或者开发单位予以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扶持或者资助以推动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拥有自主品牌的基础上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各大企业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开发能够识别合法用户的新技术、控制非法复制,逐步建立起网络技术监督体系,从技术上减少网络文化产品侵权事故的发生。
第二,实现信息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引导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结成战略联盟,拓展产业链,推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和网络内容产业有序繁荣和健康发展,是我们的战略选择。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壮大自己。一方面通过国际和国内合作,引进资金和技术,参与资本的运作,为其发展储备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与电信业务的电信商进行经营互补,通过内容创意集群做强IC品质的同时培养起服务意识,借助文化资源优势、市场潜力优势以及本土作战优势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提供数据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提升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要拓展产业链。信息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特性使其集中于同一地点时可以形成产业关联,既节约单位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以为产品创新提供平台。因此,可以建立从信息文化创意到生产复制、衍生产品开发、产品包装和销售服务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11]。由于信息文化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企业应尽快研究产业链纵向贯通或横向整合的政策,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能发挥特长的环节切入信息文化产业。其一,市场细分策略。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偏好发掘出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来满足特定的消费者群体;除了根据消费需求定位网络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外,还应专注于自身有优势的网络文化产业的市场板块,即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强势领域,为某个专业市场提品,从而牢牢把握属于自己板块的产品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不是全面“撒网"。其二,网博会是拓展信息文化产业链向国际延伸的最佳方法。网博会把国外最先进、最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引进来,同时也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融进国际性的一个交流、对话的结构,实现了国际、国内的优秀信息文化产品的互动,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促使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在交流中不断进入新高点。其三,构建大型的信息文化产业集团,使整个地区甚至全国的信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溢出效应和仿真效应,以此带动整个信息文化产业实现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发.迎接信息文化产业的崛起――IC产业宣言[N].中国文化报,2003-05-14.
[2]李亚青.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3]丹.我国网民数量突破1.23亿[Z/OL].,2006-07-20.
[4]刘绪义.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5]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9.
[6]民盟.把北京建成网络文化产业中心[Z/OL].,2005-01-27.
[7]陈雪根.网络文化产业产值超越传统文化产业[J].传媒观察,2003,(10).
[8]丁韧.我国内容产业资源整合及发展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4)
[9]张税.中国网络文化产业风生水起[Z/OL]..cn,2003-11-01.
路径解析
路径选择一:通过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首要途径是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自然也需要通过公共财政实现。从已有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看,主要考察的硬指标是广播电视覆盖率,软指标是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成为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首要条件和前提是,在实现了广播电视基本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路径选择二: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多样化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一,向公众提供有价值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是广播电视覆盖的最终目的。提供有教育意义的节目通常可以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政府自己拍摄,另一种是向市场购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也是一种有效的路径,主要是政府向社会购买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来提升国民的素质。其二,通过商业机构有效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广播电视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调动商业机构的积极性,采取政府补贴或其它奖励的办法,引导商业机构充分利用资源,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条件。路径选择三:通过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第三部门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部门通常指通过志愿者提供公益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一般都带有统一性和强制性的特色,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一定完全由政府来完成,第三部门有时候也会提供一些优质的公共服务。只要充分调动第三部门的积极性,给他们发展空间,他们就能为公众提供优秀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据王文杰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2期)
我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与制度创新的
目标任务
首先,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必须为建立、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确保党和政府对广播电视的领导权,确保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确保新闻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建立、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必须为建立、发展市场运作体系服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我们要通过法律建设,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市场主体应尽的责任。我们要运用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市场运行成本,为市场主体搭建良好的市场平台。最后,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必须为建立依法、高效的政府监管体系服务。依法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是建立政府监管体系的核心,依法行政是政府监管体系建设的关键和方向。我们的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就是要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为政府依法行政创造条件。(据陆智舫于《现代传播》2011年第12期)
新技术趋势下的传媒业发展思考
1.宽带技术环境不断改善,使数字化视频内容质量进一步提升及运营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国宽带网络的带宽将进一步提升,两年内有望整体上一个台阶,相应的基于数字网络的视频应用将进一步普及,在线视频精度将有质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从传统广电向网络视频平台的转移。视频广告的转移,同时也意味着视频内容产业方面迎来新机遇。2.随着开放平台成为主流,用户逐渐唱主角,传媒社会化及互动应用继续深化发展。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使传统媒体与用户互动变得简单直接,网络新应用模式的诞生推动了传统主流媒体在选题、策划等方面的革新。基于开放平台发展,信息的传播与互动更快更广,社会化及互动应用技术在传媒中的使用将继续向纵深发展。3.智能化终端进一步繁荣并占领市场,位置、区域相关的贴身资讯与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新型智能终端所提供的多媒体特性,将衍生出表现力与互动性更丰富的媒介产品及媒介服务。同时定位能力是智能终端赋予传媒应用的新特性,基于设备的定位能力,传媒将能创造一些全新的应用产品。4.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进一步发展,并与传统媒体、桌面互联网媒体应用进一步融合,媒介应用逐渐切入或迁移到移动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结合将进一步冲击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据梁 泉于《中国记者》2012年第1期)
当前电视剧相关管理政策的解读分析
(一)上星综合频道管理政策或增大电视剧播出空间。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星综合频道管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腾空”了原本被综艺节目占据的时段,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新闻类、社科类、道德建设类等节目去填补原有的晚间黄金段,一时上马的新节目难免带有盲目性,是否适合观众口味尚需时间检验。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剧将成竞争重点。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竞争日趋激烈的电视剧市场起到“解压”作用。(二)电视剧广告播出管理政策搅动电视剧营销格局。广电总局要求自今年1月1日起,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电视剧广告播出管理政策从严治理电视剧“中插”广告,将实现播出电视剧每集剧情的完整性和观众收视的连贯性。该政策迫使电视台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电视剧营销变局。为应对变局,各级电视台必将借此契机,积极探索电视剧营销的变革和转型。(三)电视剧题材调控力度加大,谍战剧、宫斗剧、穿越剧将逐渐退潮。针对2011年电视剧制作、播出“跟风”现象凸显的情况,国家广电总局多次进行题材调控,且调控力度总体逐步加大,谍战、涉案、国外克隆剧、宫斗和穿越剧都被列入了严格管理的范畴。(据李岚 莫桦于《视听界》2012年第1期)
2012年文化产业突出六项重点工作
2012年1月17日,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年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在会上提出,2012年文化产业要突出平台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文化科技创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六项重点工作。励小捷表示,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在行业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日益显现;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提高;投融资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有所缓解;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大加强。(消息来源:新华网)
2011年电影票房破130亿元
2012年1月9日,记者获悉,2011年,中国内地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全年生产的各类电影总产量达到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28.93%,全年共有20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2011年,全社会投资电影的热情和信心继续高涨,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平均每天增长8.3块银幕。2011年终统计,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也已经形成,2011年底,全国农村已放映影片812.3万场,观众17.53亿人次。在电影国际交流方面,2011年共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4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75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55部次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电影局年内将出台电影票“限价令”
2012年1月9日,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京表示,针对电影票价偏高的现象,2012年电影局将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童刚说,电影票价体系亟待改革,票价偏高的现象依然持续,工薪阶层看电影的期待与要求难以很好的满足。电影局将协同行业协会,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制定适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特色的票价机制,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按影片类别和城市地域等项进行明确规定,对学生票、团体票也要形成行业共识,努力使电影票价的定价机制科学合理。(消息来源:新华网)
电视台使用音乐作品
须向音乐著作权人付酬
2012年1月12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版权委员会成员单位音乐付酬集体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本次集体签约是对2009年国务院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的具体落实。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和《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音乐作品须向著作权人付酬,支付报酬的方式、数额等有关事项与管理相关权利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约定。(消息来源:新华网)
上海传媒蓝皮书:
传媒向全媒体演进态势明朗化
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2012年1月9日的《2012上海传媒发展报告》显示,随着新媒体爆发性发展,传媒向全媒体演进态势明朗化,全面融合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显著,在体制创新、产业增长、技术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发展突破。该报告显示,2011年媒体数量持续扩张,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数字化、人性化推动媒体创新,互联网和手机成为重要平台,网络视听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以网络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全媒体目前已成主流话语,但纵观国际国内传媒融合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将是共生共存的媒介生态与现实。(消息来源:中国新闻社)
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是将视觉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中,以其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影响力结合产品功能性设计的开发过程,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推动力。高校不仅是作为培养未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的基地,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发扬之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意人才并将其输向社会的重任。所以视觉衍生产品在未来发展的优良与高校设计教学息息相关。如何在高校设计教学中良好地开展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实训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视觉衍生产品;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教学
一、国家文化发展创意政策及地方创意经济大力发展的极佳时机
创意产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在出现这个词之前早有“创意工业”存在,而人们通常又习惯于用“文化产业”(CulturalIndustry)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定义文化产业为:“结合创作、生产与商业的内容,同时这内容的本质,具有文化资产和文化概念的特性,并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呈现;从内容上来看,文化产业可以被视为是创意产业,包含书报杂志、音乐、影片、多媒体、观光,及其他靠创意生产的产业。”现今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的新热点和新势力,文化创意产业也将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继工业经济之后又一经济支柱。“十二五”期间,中国进入到文化发展与文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大多数省市都把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进行,不仅作了详细的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同时也相应地落实到了具体发展指标数据和举措。例如,浙江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主要指标是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60亿元,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5家等,可见浙江省文创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将有一个很大的增长。这一增长也将刺激本身在江浙一带发展良好的文创产业的更进一步提升,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强省。
二、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
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力培养基地,高校的力量也将在这一时期获得很大程度的释放。着眼近几年全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各高校在积极参与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同时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绩,如在国家重要项目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项目工程中注入了中坚力量。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中不仅起着核心生产力的作用,未来更起着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作用。中国美术学院在近几年推出的“敦品”创意产品的品牌,已经在市场的见证下证实了视觉衍生产品的发展前景。在这样一个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更好地做好核心生产力的培养,如何促进产学研的发展,如何发挥高校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建设中的优势,都将成为新的时代诉求。
三、高校所提供视觉衍生产品实践人才现状难以满足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设立艺术设计专业有如雨后春笋,一度成为热门专业,扩招现象也比比皆是,可以算是欣欣向荣的一番景象。虽然世界各种不同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经验不断传入中国,使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我们有很多吸收借鉴的地方,但在视觉衍生产品开发类的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比较少。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这一专业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整体的教学体系也与他们的社会发展结合得相对适当。而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完善起来的。教学主要是建立在对传统设计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采取的实践教学方法与国内市场经济、社会关注等结合得较少,创新思维的培养、行业实践的结合也在教学总量中占有的比例较少,特别是本科类高校。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理论知识容易从国外学习模仿,但是实践部分涉及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因而很难从国外的教学体系中深入学习。所以发展适合我们本土的,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性的教学就更为重要,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是综合实践性非常强的设计实践类训练,同时与创意产品的商业市场紧密联系。像浙江的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阿里巴巴、淘宝商城等都是为文化创意产品打开了渠道的平台。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综合性实践将培养的学生多为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或者设计服务者,必将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魅力。高校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如何结合当地的生产经济,如何突出自我的教学特色,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完善与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等问题成为了焦点。如果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专业发展性的教学内容、行业存在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我们将难以培养出适合的人才,也将难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高校本应做出的贡献。
四、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
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调研发现,在设计专业中专门开设视觉衍生产品开发课程的比较少,一般都是以与产品设计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存在,但多为依托产品功能性的设计为设计主要表现点,或者是在品牌设计课程中有衍生产品设计的体现,但都不是从整体上培养视觉衍生产品开发的教学,而是作为品牌设计中的推广进行设计的宣传品和礼品。极少数高校有相关的旅游纪念品类的教学内容涉及,也有高校在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中看到较多的衍生产品,但对于系统性的或者较为完整性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在高校教学研究上有不少关于创意产品发展分析的文献研究和著作,也有不少关于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研究项目,但是关于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综合实践性的教学研究就比较少了,许多同类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影响社会发展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平台都在发生着变化,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速度缓慢,反应迟钝,前瞻性不够,对社会变化的发展没有能及时制订出符合当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划。另一方面也是较为实际的情况就是相关的专业师资不足,教学师资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稀少。视觉衍生产品开发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设计本身,还涉及到材料结构、制作工艺、流行元素等,教师在自身学习阶段也不曾涉及这些知识点,需要结合市场发展进行学习充电,所以很多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技能也存在不足。而在互联网、自媒体发展迅速的现在,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容易些,视觉衍生产品作为商品的形式也就可以更好地存在,部分高校也看到这些因素,在发展传统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此类新型课程的发展。
五、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设置模式解析
主要从三部分(内容、模式、评价体系)进行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模式的设置解析。
(1)加强实践性环节,设计具有时效性并结合当地文创经济发展的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实一直以来都贯穿于设计类专业课程中,但具体实践环节的内容应从相对不真实的、不科学的、不新鲜的内容转向具有代表性、符合当前创意产业的需求、操作性强等特点的内容。就如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内容来分析,以往多为品牌设计后期的衍生产品开发,用作企业的宣传与礼品,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视觉衍生产品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甚至可以专门有品牌来开发衍生品,如LineFriends以萌态十足的卡通人物形象进行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在全球很多国家设有品牌店,主要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和咖啡。其卖点主要是以视觉形象为设计元素的卡通玩偶,产品设计在功能上都为常见的日常功能,却在视觉上赚足了眼球,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所以商业价值很客观,品牌的延续性和整体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结合当地文化创意经济的环境进行开发无疑可以让市场价值发挥得更好,商业前景更可观。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中的“衍生品”主要是对装饰品和日用品或者二者融于一身的艺术作品进行设计制作。针对这一范畴和当地文化创意的背景,可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设计出一个可行的项目题库,让未来设计师站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创意经济选择自己想要进行的具体项目,启发其身处的地域经济的优势,如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淘宝商城等这些平台,使设计的产品能更适宜于市场。同时也可以针对现在加工业、材料点的渠道信息很透明,独立设计品牌的生存空间也很大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将来除了可以去设计公司等单位工作以外,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设计才华和投资眼光成为独立设计师,对视觉衍生产品自主创业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帮助。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当然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实践的培养,接地气的培养也是必须的,从以往刚离校的高校设计毕业生工作表现来看,很多时候设计不注意考虑或者不懂得市场需求,一味强调艺术性和设计师本人的感受,致使设计出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销售。而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成本也不了解,使得公司或厂家获得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实训项目结束时要求进行模拟现实产品销售的情景,以独立品牌进行作品品牌化管理,然后组织有效的作品整理,以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类,制作以独立品牌为母体的产品手册,进行试销售、参赛或展出。学生通过像在职设计师一样进行详细图纸的设计和考虑,甚至是产品制作成本、销售成本等,进而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多样性。其出发点主要也是培养学生了解设计作品的管理,以便就业和创业中能有所熟悉。
(2)改革培养模式,以工作小组的形式进行情景式培养模式的实践。艺术设计专业在高校的自然班中人数多为30人左右,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视觉衍生产品开发来说最好以工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会比较理想,有利于进行情景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培养多方位思考复合型人才,因为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其实从设计到市场都需要设计师的参与,设计人员兼顾多重身份。以往在高校教学中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一般采取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而实践教学重在实践,应该是师傅教徒弟的模式,大范围培养不能很好地顾及到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且独立完成一个课题的完整性不强。另外,一直以来教师都迫切想把自身的设计经验和知识传达给学生,但是很少去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在国外有很多相关教学都是没有具体内容,具体教学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和自我研究的基础进行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创造性能更好地体现。同时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会形成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使其将来不但可以是视觉衍生产品的设计师,也可以是设计管理者,独立品牌创立者亦或设计策划者等复合型人才,这也符合视觉衍生产品开发的特点,产品相对侧重视觉创意和策划。
(3)结合模拟商业环境,丰富与完善评价体系。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设计,也很具有现实评价的基础,视觉衍生产品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产品,既然是产品就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所谓的商业价值是指在产品在生产、消费、交易中的经济价值,商业价值不同于市场价值,而是相对于事物的本体价值。其商业价值的大小就决定着产品的市场可行性有多少。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从实物的展示到商业模式的开发都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价,而且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实际,容易把控,可以通过模拟市场的方式进行视觉衍生产品商业价值的考量。同时也从横向观察视觉衍生产品的社会价值,大部分产品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于市场,消费者购买的消费心理也都有不同,但是一定会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生活和情感影响,视觉衍生产品重在视觉元素的表现,所以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就更为直接,甚至客观上说影响的速度和广度也因为是视觉的原因而更为快速。所以良好的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对于大众生活、观念、情感等起到的一定的影响力,也从中会折射出文化创意社会价值和能量。
六、结语
视觉衍生产品开发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视觉元素为主要切入点,以产品设计为主要表现载体,以商业价值为主要创作目的,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环境下,推进市场经济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传承并创造全新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摇篮,其教学改革需紧跟时代变化,结合市场新媒介、新平台、新观念的发展而发展,使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在整个文化创意经济中展现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小康、谢傲霜,从设计得到产业:刘小康的CMYK创意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2]王怡颖,创意市集,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12
[3]王绍强,品牌整体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4]周睿,针对文博旅游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探索,装饰,2013/04,143-144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对提高举办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相关行业共同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经贸交流合作、扩大技术推广的范围和思想传播等都十分重要,在我国被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会展业长足发展,成都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五个国际会展城市之一。
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
成都市现有的会展场馆结构和功能相对合理,现代化水平较高,可用于举办各类会议展览,具备发展会展业的基本硬件条件。其中非遗博览园拥有展览面积5万多平米,专业会议厅约6000平米,可供上千人规模的会议和展览使用。成都市体育中心占地140亩,足球场能容纳4万多观众。新竣四川省美术馆总建筑面积19000平米,共6个展厅。
成都市科学技术竞争力居西部第一位,科技实力居全国第六位。市内高校科研机构密集,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蓉的科技人员153万人,居全国第7,“两院”院士将近60个,雄厚的科技实力为科技类会议和展览的举办提供了驱动力。2012年,四川大学新增9个本科专业中,其中会展经济与管理属于西南地区第一个会展本科专业,将成为西南地区发展会展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需求条件:广阔的内外市场
成都具有发展会展业的天然土壤
成都被称为休闲之都,安逸、闲适的慢节奏生活使得成都人有时间、并喜欢逛会展。例如“新春年货购物节”已经连续举办了17届,其中2013年新春购物节以“过中国年,购世界货”为主题,吸引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家中外企业参展参会,参展商品种类20万种,观众及专业观众达280万人次,交易总金额20.1亿元。
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中度高、基础设施完善、资源聚集能力强的优势,以大型国际会议和高端论坛、专业展览、特色节庆为发展重点,推动会展企业集聚,打造成为会展场馆设施先进、市场主体竞争力强劲、配套服务完善的会展核心区域。
总部经济激发企业参展需求
总部经济的核心是依托高端产业形成社会精英聚集的“智造”型区域,为高端商务服务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中心。可以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含新世纪环球中心)、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为副中心,整合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天府博览中心、四川省科技馆、会议型酒店、专业市场等资源,形成“一主多副多馆”的会展设施格局。
另外,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它大力实施“优二强三”战略,走“产业高端,高端产业”之路,成为成都的总部经济功能发展区,并致力于打造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入驻企业最多、配套设施最完善的总部经济基地。目前青羊区着力依托骡马市密集的金融机构,大力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打造中央商务区金融商务总部集群。依托金沙遗址,金沙“如意凤舞”等文化创业项目,大力引进数字娱乐、演艺等文化创意总部,打造文化创意总部集群。依托工业总部基地、绿舟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大力引进研发设计总部和企业管理、营销总部,打造青羊新区研发设计总部集群。展会现场是人、物、信息、资金密集交流的场所,这样的形式有效减少“搜寻”的时间和成本,对利益相关者都省时省力,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相辅相成。
发展机会:可遇而不可求
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内需为主”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这些有利于发展消费型的专业展会,拓展会展市场。而国内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推动成都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内容的专业展览和会议的快速发展。
会展业地位提升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兴产业,会展业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西部重要的商品交易和经贸交流合作平台”。《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会展业纳入先导服务业,提出要将成都建设成为中国会展名城。《成都市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一主多副多馆”的发展思路,确认了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会展副中心的地位。成都市的会展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政策支持:举足轻重
虽然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但政府在会展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渠道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会展业发展的政策。2011年四川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加强管理服务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规定》,成都市出台《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中国会展名城。
设立了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视会展业发展情况逐年增加。省财政对规模大、社会效益好、有发展潜力且定期举办的会展及重要会展、品牌会展的公共费用给予适当补助。市政府对凡规模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的外来展会和规模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的自办展会,给予举办单位5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补贴。对国际或国家级重大会展项目来蓉举办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