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个探究实验,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外实践增强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与前面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本册的内容不仅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样十分重要。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思维不够灵活,实验方面的问题也很多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努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具体措施
1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钻研教学大纲,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按照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出具体教案。
2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实验和观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生物课堂变成学生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径,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要将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3班级工作的组织分配很重要。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及错误修改情况,提高整体效率。
4小测及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平时要做好课堂提问、小测等。期中、期末考试前要组织好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节的小测。
四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植物(第一周)
第二节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一周)
第三节种子植物(第二周)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第三周)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三周)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第四周)
第五、六周为复习时间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第七周)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七周)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八周)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第九周)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第九周)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隔离;物种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它绝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学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它指的是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其内涵表现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近几年来,我竭力开展“互动式”教学,以《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课时为例,对实施“互动式”教学进行探讨。
1. 明确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过程
通过简明扼要的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详尽掌握教学目标,制定优秀的教学方案。有目的有组织开展教学过程,高效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其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为此,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时,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导向的功能。
1.1 强化理解教材。
对教材的全面的了解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是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预习,能够从现实生活找到恰如其分的具体实例,结合上一节的已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旧知识,引发新知识学习欲望,充分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物种的形成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课时的学习中能把本章知识得到融合和巩固。
1.2 确立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预习时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高效达标。就《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课时来说其知识目标是:
① 从屏幕显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动画回忆种群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② 从屏幕显示一块有牛和马的草地激起学生对种群与物种区别的求知欲望。
③ 从屏幕显示在一个山谷鼠种群假想情景和加拉帕格斯群岛地雀实例动画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
④从所有生物统一性过渡到物种的形成过程最后归纳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与预习相结合,学生课下讨论,更加深入地了解隔离对物种形成的作用;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的方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班内的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同学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研究资料,培养学生要以事实或实验为依据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物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认识观;通过物种频临灭绝或灭绝实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理解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学观点。
2. 采用互动教学 ,巧施教学原则
教师课前应通读教材、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本课堂的结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目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四项原则:
(1)普通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其普遍性原则。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具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育的开发。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并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
(2)差异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创新与成人的创新活动是有区别的。其创造的价值更多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在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实际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过难。
(3)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获得结论更重要奋发进取要比坐享其成更可贵着就叫做“过程价值观”。
(4)激励性原则。
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并要全力支持他们质疑问难。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绝不置之不理,横加干涉,甚至一味的指责。
3. 教与学相结合, 推广互动教学
互动式的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想所知,教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有效结合”。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研究性课题《骡子为什么不能生育》和查阅资料《物种的形成过程》;探讨近年物种灭绝的原因以及呼吁人类应采取那些保护措施。就上述问题学生通过交流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争取三个“有效结合”:诱感和兴趣,与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有效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有效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有效结合。
(2)引进小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小组学习是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3)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利于师生互动学习。
我意识到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熟悉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互动式”教学效果的关键。就《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内容 师生、生生互动 教学目的一、导入新课屏幕显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动画,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师生共引出以下问题:(1)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两种颜色的桦尺蠖是同属一个物种吗?你的依据是什么?(2)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学习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释疑,先回忆种群,再用具体实例逐步引出物种的概念。屏幕显示一个草原上的全部黄牛是一个种群,全部马也是一个种群。牛种群个体间能相互产生可育后代吗?(能)马和牛能吗?(不能)也就是说,相同种的个体能产生可育个体。边发问
边归纳1、物种2、隔离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能够在自然条件下相互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师:不同种的生物都不能吗?举例说明。
生:马和驴、老虎和狮子。
师:马和驴为什么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生:因为马和驴的后代――骡,不可育的。
老师引导过渡到生殖隔离。
屏幕显示两个池塘里的鲤鱼动画。
师:这两个池塘里的鱼,属于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它们能发生基因交流吗?
生:属于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因为他们不能生活在一起。由此引出地理隔离和隔离的概念。
至此学习了种群、物种和隔离的概念,就能看第一个问题:两种颜色的桦尺蠖,你们说是同一物种还是两个物种?为什么?
生:是同一物种。因为它们生活在一起常进行基因交流,遗传物质的差异不会拉大,就不会形成新物种。
忆旧入新,积极参与,进入课题。围绕课题,环环相扣,学生逐层深入学到知识。
3、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师:那么一个新的物种形成要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呢?
生1:一个种群的生物因成万上亿年的地理隔离,长期的自然选择造成遗传物质显著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的物种。
生2:一个种群的生物因地球火山喷发引发辐射引起巨大诱变而形成新的物种。
生3: 一个种群的生物通过基因工程产生新的物种。
同学们,课前准备充分,说的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一位学生提出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一、屏幕显示假想过程情景动画
师:(1)一群快乐生活在一个山谷中的鼠,雌雄个体间可以自由,繁衍后代。这说明了什么?(2)当这群鼠被大河隔开后它们是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3)几千年后,大河干涸,两群各自都发生了变化的鼠会合在一起,还能吗?
生:(1)和(2)略,问题(3)发生争议。
能不能不是大家说了算,需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假如实验的结果是不能,是什么原因使这群鼠分化成不同的物种?――隔离。下面我们通过实例分析新物种形成的原因。
二、屏幕演示制作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动画
师:(1)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说明了什么?(2)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就能产生新的物种吗?(4)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生:略
师:下面布置课后作业:查资料判断是否同一物种?(1)东北虎和华南虎;(2)地球上三种肤色的人。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2、及时反馈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落实知识点,增强师生、生生的互动性。4、学生回答出现分歧,要尊重实验事实做出合理引导解决。5、课后作业的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生生讨论作出合理解释。三、补充探讨1、新的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2、近年物种灭绝的原因。3、呼吁人类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2、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3、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加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种活动。
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是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特色的创造过程。尽管我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要使之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赵玉玮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新华出版社
[2] 任志鸿 《高中优秀教案》 南方出版社
【关键词】“反规划”;途径;理论
1 引言
由于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建设用地对生态空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传统的区域、城市规划对此力不从心,致使我国大范围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在这种情况下,以俞孔坚为代表的景观生态规划学者积极引进欧美国家区域、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倡导“反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试图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充分尊重。
2 “反规划”的概念
“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提出的(俞孔坚,2003)。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反规划的要意不仅在规划建造的部分,更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留空的非建设用地”(吴良镛,2002)【1】。
“反规划”旨在利用景观中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的扩展建立一个真正理性的框架。
3 “反规划”途径理论研究
“反规划”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借助GIS技术,对景观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用以判别不同的景观安全格局,综合建立不同安全水平的格局。
3.1 思想方法: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是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俞孔坚,李迪华2003)。廊道是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而廊道又可分为绿道、遗产廊道等等。
绿道和遗产廊道的概念的做法对于中国大量的线性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被认为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关键战略之一。不同学者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也提出了不同的廊道宽度。
3.2 实现途径:景观安全格局
景观安全格局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该途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俞孔坚,1999)。
该理论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3.2.1 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步骤:
Steinitz提出了从现状景观的描述,到景观过程的分析和评价,再到景观安全格局的判别和确定的六步骤模式(景观表述、过程分析、景观评价、景观改变、影响评估、景观决策)。
3.3 小结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按照一定规律在空间上的有序排列,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
4 “反规划”理念的实践应用
4.1 案例
由俞孔坚团队主持的“反规划”实践已有四项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奖,两项获得的建设部人居环境范例奖。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用土生土长的水稻,营造了一块丰产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绿地,成为都市农业的国际教案;浙江黄岩永宁公园则“与洪水为友”,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重建河滩湿地,并集约化利用河滩湿地,作为滞洪、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市民生态休闲的综合功能区……
4.2 小结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反规划”我们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绿地与河流廊道的改造和利用方式,用节约型城市和可持续环境的理念,用最少量人工干预、最少的设计和工程,满足现代城市人的最大需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与人文空间。
4.2.1 对国内外“反规划”理论文献的评述
4.2.2 基于“反规划”理论的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都应用“反规划”在城市建设的各个层次规划中针对各自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周万东(2009),通过构建基于反规划的编制流程,研究解决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过度开荒、无序扩张的问题;王峰,通过确定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解决了古村落规划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梁振然(2008),通过转变开发思路建立了旅游规划中的技术规范问题……
上述研究都是以“反规划”理论为基础对现有规划政策进行改进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是第一硬道理,所以在“反规划”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了以下研究:
段元强、李嘉林,以化工园区规划为例论证了“正规划”与“反规划”之间的矛盾是相对的,关键是做到以“反规划”的手法分析规划用地内完整的生态环境脉络及其薄弱环节,用“正规划”的手法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利用“反规划”的成果进行合理选址。
唐圣钧、风均衡、张海凤进行了基于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的永州市城市发展策略研究。提出了一种对生态环境最为有利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人口控制规模和社会经济布局策略。其经济成本未必最低,但必然是更为符合城市发展客观条件、综合成本最低、最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对永州市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复兴具有积极意义。
4.3“反规划”尚待研究及解决的问题
4.3.1 缺乏人文的及地方特色的东西
有人认为:“土人景观的‘红飘带’,‘稻田大学’,还有其另一个作品黄岩永宁公园的‘盒子’,很明显都是在玩味某种概念,能拿大奖往往是因其概念,创意好,而大玩概念的作品,往往实用性不强,或者即便实施了,也跟现实比较难融合,显得怪异。
4.3.2 居住的适宜性
在低碳住家――北京褐石公寓改造设计为了实现将室内墙转化为温湿调节生态墙,利用苔藓和草本植物生长在室内,从而使整个墙体成为一个气候的调节器,可能不利于人的健康。
4.3.3 推行中的困难
绿道是生态格局的重要结构,但是却很难推行。李迪华(2010):绿道规划最大的困难是官员,最大的问题是土地。
4.3.4 与“发展”的结合
传统的先规划城市建设区域可以因为发展的需要把范围扩大化;同样“反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因为发展的压力,把非建设空间缩小化。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潜力最大化,不仅是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谁先被规划的问题,更两者有没有很好的协调和统一的问题。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讨论
“反规划”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一条根本性的改革出路,对规划师来说,从主要进行有计划的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转向优先制定不建设规划;从被动的因开发建设需要而进行的被动的规划,走向主动的为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
5.2 “反规划”发展展望
“红飘带”等在2008年的“飘红”,证明了俞孔坚“反规划”思想至少在目前是受到欢迎的,并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作为一个清新的建筑小品,“红飘带”等在国内的走红也说明规划不再盲目追求宏大规模,反而有返璞归真的趋势,这无疑是规划界的可喜。
“反规划”的研究随着研究理论及实践的增加,呈现出多方位研究的态势。宏观上我国主体功能区等大方向的政策都开始考虑“反规划”的思想;中观和微观上各大设计院也从“反规划”设计上进行研究等等。诸凡此类,都将推动者这个领域的不断前进、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J].城市规划,2002,26(2):9-14.
[2]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2007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兴趣;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178-02
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年轻教师的发展过程:“一年适应,三年成手,五年成骨干。”现在我已经工作多年了,回头看看这么多年来的教学历程,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前三年是第一轮教学,教案写的很认真,很多教案后记有教学反思,或是自己的不足之处,或是课堂的精彩之处,或是对学生的要求,记载着当时的心得。再次翻阅它们,又有很多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回顾,现将几点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成功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教学情景,师生共同愉快地进入教学主体内容。那么,如何做到成功的导入呢?
1.1 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 。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
1.2 通过当地的资源特产导入 。学生对家乡的资源特产都比较熟悉,如果以此来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了解家乡,关心家乡。比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节时,我以家乡群山植被的历史变迁导入新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地山上的茂密森林在建国前夕曾遭到人们的严重破坏,森林几乎荡然无存,并通过展示图片,激发了学生热爱群山、保护群山的情感。
1.3 以旧拓新,“启发式”导入 。高中生物内容较多,知识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授课时常常采用“启发式”导入。例如,在讲授“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内环境与稳态”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作为桥梁,引出新课内容。这种方式能利用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真正做到有启有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图解见课本),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1)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4)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其他例子不再赘述。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3.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4.优化教学方法
一堂课的核心是教学主体内容,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首先是做好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讲授法:这是传统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学生只要把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经过整合、贮存到自己的头脑中就可以了。当然不能整节课都采用这种方法,但对一些新知识的教学来说,讲授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用于其他教学活动。
4.2 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或知识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师生间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是很常见的方法之一,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3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指定的问题展开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之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有助于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这种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4 直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用亲身实践或具体事物来激发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教学过程。常见的方法包括演示实验、教具、多媒体课件等,这种方法能直观地展示学生周围不易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感性认识。
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探究法、学生自学法、观察法、启发法、角色扮演法、调查法等等。一节课中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有些内容可能采用探索式最好,有些采用谈话法最好,而有些可能适于启发式。在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因素,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比如我在设计《植物组织培养》一节的教学内容时,对于原理部分,第一次讲课时利用了学生自学法和谈话法,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然后通过提问讲解。听课的指导老师建议这一部分直接切入就可以,因为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过细胞的全能性,而且原理部分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不必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看课本,直接用谈话法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就可以。后来我改用了这种教法,果然学生能对答如流,教学效果很好,看来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选择教法。
5.灵活驾驭课堂
“教师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前要精心备课,而在课堂中能否顺利发挥还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会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观察他们是否对讲解的内容感兴趣,是否在认真听讲,听懂的程度如何等等,相应地来调整课堂内容和节奏。当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以适当调节一下课堂气氛,鼓舞学生振奋起来;当观察到学生不太懂的时候,可以用更明了的方法去讲解;当某个学生表现很好时,还可以让全体同学为他鼓掌,这些都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好方法。
有时候学生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顺利回答出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先自问一下:是不是问题超出了学生知识的范围?是不是问题过于宽泛?还是问题指向不明确?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比如还是我在讲《植物组织培养》时,让学生从这样一段资料中总结出影响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因素之一:“在快速繁殖植物时,如果我们将一个枝条平均分成三段,结果发现,靠近顶端的那一段枝条的侧芽离体培养时繁殖系数最高,中间的次之,基部的最低。”很多学生回答是生长素的浓度,就是想不到外植体的遗传特征。当时我很着急,事先并没有想到学生答不出来,那怎样引导学生呢?我灵机一动,又问:“是什么造成了生长素浓度的高低呢?”这时学生就能想到是芽体所在的位置了,从而总结出外植体的遗传特征是影响再分化的因素之一。在这里不是直接把答案和盘托出,而是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也避免了课堂的尴尬。
6.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当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时,首先要自信,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去讲课,也才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当然,自信是要有基础的,一个老师只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自然就会在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自信来。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善于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在讲课时会面向全体学生,与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与个别学生的目光接触时还可以告诉学生老师对他的期待、鼓励或信任。
讲课的艺术还突出表现在语言和教态艺术上。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生动、准确规范,富有节奏;善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高低强弱的音调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量和感染力量;还要善于以表情、姿态、手势等作为辅助手段,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如同沐浴春风,得到一种振奋的美的享受。
(上接175页)
(1)可以设置悬念,使“课程悬念化”。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2)“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3)“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便能掌握课本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4 以学生为中心适当整合教材。作为普通中学的高中学生,许多人的基础知识还是不扎实,对于历史的学习也欠缺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和习惯,那就是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都是等到要考试才来临时抱佛脚,只能停留在上课的那些模糊印象上,凭感觉考试了。所以,针对这样一些特点,我们作为老师的,就应该在如何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和采用一些有效手段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