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除法竖式教程范文

除法竖式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除法竖式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除法竖式教程

第1篇:除法竖式教程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程 分层教学 实施思路

一、分层教学法的含义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每一个同学,导致不适应的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低,成绩也越来越不好,成绩不好对学习的兴趣就越低,如此反复,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分层教学在数学课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对学生的了解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进行弹性的处理,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二、“分层次”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课程分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在教师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实施的,它根据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和活跃度的不同进行分层,真正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使其自身的优势得到发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师备课的层次

备课是教师在教学之前重要的准备过程,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一名教师真的做到认真用心的去备课的话,他在讲课的时候学生也必然体会得到,会受到教师讲课内容的感染。反之,则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在数学课中,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不同的,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并对初中的数学教材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在数学课上,给每一位同学发挥和思考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师讲课的层次

教师讲课的层次是对备课之后的实际操作和演练,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分为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这两大部分。例如一个方程式的定义和运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理解速度较慢的可以让其先理解定义和一些基础的运用,提问时也问一些较基础的问题;对于理解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基础问题上稍加难度;而面对理解力较强的同学,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加入一些综合性质较强的问题对其进行考察。在教师对其中一个层次提出问题的时候,其它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做一个比较和参考。当然,也鼓励学生们思考和回答高一层次的问题,在层次与层次之间不闭塞、不刻板,鼓励学生学习、思考、讨论。

相较于提出问题的概念化解释,课堂练习就是进入一种实战的状态。它也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若是直接给所有的学生定一样的课堂练习,会的学生会越做越快,越做越有信心。而不会的学生会越来越不会,慢慢对解题失去耐心,一看到题就烦,而数学的成绩也就越来越低,这样就无法达到一个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进步,练习的分层也是非常必要的,让每一层次的学生去解决本层次的问题,不但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能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和解题兴趣,还会慢慢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的喜爱程度,使其主动去学习并愿意去学习。

(三)学生目标的分层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帮助学生们设定一个“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的基础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

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根据其能力和理解力的高低分层,分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知识的灵活运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性思维的延伸这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的划分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从而达到越来越高的层次,若是一开始便用最高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显然达不到一个好的效果,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不利。例如对一个数学问题的解析,有些学生的要求就是学会解题的基本方法,了解解题思路。有些学生则需要扩展问题本身,加深思考。当然,这并不是为了分化学生的学习进度,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鼓励他们思考,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对数学课程的兴趣。

(四)学生评价的分层

所谓学生评价分层,不是说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划分,那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分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划分是根据学生自身努力的程度和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分层的。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适时鼓励,促进其在学习中取得进步,但是要注意,不能为了满足学生暂时的成功感而滥用表扬,这样只会使学生变得骄傲,而不会真正的踏实努力。对于那些能力比较强一些的学生,不能一味表扬,要适时提出其不足,避免其自满,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三、结论及建议

初中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应用发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其个性的发展得到了解放,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分层教学,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形式,一种口号,要真正做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备课,提问和数学题的设置,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有所得、所思、所想,让他们能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并掌握可以学以致用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李亚男.初中数学教学攻略大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除法竖式教程范文

教学目标

分数是小学阶段的关键知识点,在小学的学习有分水岭一样的阶段性标志,许多难题也是从分数的学习开始遇到的。

分数基本运算的常考题型有

(1)

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

分数与小数混合运算,分化小与小化分的选择

(3)

复杂分数的化简

(4)

繁分数的计算

知识点拨

分数与小数混合运算的技巧

在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到底是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这不仅影响到运算过程的繁琐与简便,也影响到运算结果的精确度,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只机械地记住一种化法:小数化成分数,或分数化成小数。

技巧1:一般情况下,在加、减法中,分数化成小数比较方便。

技巧2:在加、减法中,有时遇到分数只能化成循环小数时,就不能把分数化成小数。此时要将包括循环小数在内的所有小数都化为分数。

技巧3:在乘、除法中,一般情况下,小数化成分数计算,则比较简便。

技巧4:在运算中,使用假分数还是带分数,需视情况而定。

技巧5:在计算中经常用到除法、比、分数、小数、百分数相互之间的变,把这些常用的数互化数表化对学习非常重要。

例题精讲

【例

1】

的分母扩大到32,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该为__________。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走美杯,五年级,初赛

【解析】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扩大倍数,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该为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母扩大:(倍),分子为:。

【答案】

【巩固】

小虎是个粗心大意的孩子,在做一道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看成了来计算,算出的结果是120,这道算式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_。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走美杯,初赛,六年级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被除数为,所以正确的答案为。

【答案】

【例

2】

将下列算式的计算结果写成带分数: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计算

【解析】

原式===×59=59-=58

【答案】

【例

3】

计算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计算

【关键词】希望杯,1试

【解析】

【答案】

【巩固】

计算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计算

【关键词】希望杯,2试

【解析】

【答案】

【例

4】

计算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3星

【题型】计算

【解析】

【答案】

【例

5】

计算

÷÷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3星

【题型】填空

【解析】

÷÷

【答案】

【例

6】

计算:

=_____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希望杯,五年级,一试

【解析】

原式

【答案】

【例

7】

计算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解析】

原式=

【答案】

【巩固】

计算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2007年,希望杯,1试

【解析】

【答案】

【例

8】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带分数的灵活转化及四则运算定律的准确理解

本题非常容易出现的一种错误解法是:

也就是学生会惯性的理解为除法具有除法分配率!正确的解法如下:

【答案】

【巩固】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解析】

原式.

【答案】

【巩固】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2008年,清华附中考题

【解析】

原式.

【答案】

【例

9】

计算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3星

【题型】填空

【解析】

本题用是重复数字的拆分和分数计算的综合,

例如:,

原式

【答案】

【例

10】

一根铁丝,第一次剪去了全长的,第二次剪去所剩铁丝的,第三次剪去所剩铁丝的,

第次剪去所剩铁丝的,这时量得所剩铁丝为米,那么原来的铁丝长

米。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中环杯,六年级,初赛

【解析】

第次剪去后剩下的铁丝为(米),第次剪去后剩下的铁丝长为,依次可以得出,原来的铁丝长为(米)。

【答案】

【巩固】

2008减去它的,再减去所得差的,……,依此类推,直到减去上次所得差的.最后的数是___________.

【考点】分数乘除法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走美杯,五年级,初赛

【解析】

第3篇:除法竖式教程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 教学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第4篇:除法竖式教程范文

【关键词】后浇带;设计;施工;基础;取消

高层建筑在保证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等问题上要比低层建筑突出,而有些建筑结构设计或者给施工带来不便,或者存在影响施工质量因素,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后浇带问题就属于这类问题。

1.后浇带施工的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中后浇带设置构造要求如下:施工时把结构分成30-40m长的区段,各区段之间留出70-100cm宽的带,暂不浇灌混凝土,待大部分混凝土收缩完成后再浇灌这部分混凝土,把结构连成整体,这就是后浇带。后浇带要选择在受力较小的部位上,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一个月,并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时候浇灌混凝土。缝内的钢筋要用搭接方式,使缝两边的混凝土自由收缩,必要时可在浇灌混凝土前再加以焊接。

高层建筑的重量大,倾覆力矩也较大,为了保证结构稳定,在天然地基上,基础埋深不宜小于高层建筑物高度的十二分之一。因此,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一般都在5米以上。而且规范规定,后浇带要从基础一直设到结构的顶层,而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施工中,基础面临着诸多问题:

(1)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室进水,造成施工困难。

(2)后浇带处钢筋锈蚀,容易引起应力集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3)地下室侧壁剪力墙不能回填土,雨季泥水等容易侵入地下室。

(4)后浇带的施工中,容易造成混凝土接槎处不密实,防水性能不好。

2.后浇带的施工方法

高层建筑基础能一次性浇注完毕,最好的办法是不设置后浇带。这就要解决混凝土的收缩对结构的破坏问题,可以采取下面的几项措施:

2.1要控制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因为水灰比越大,收缩就越大

实验室所出的配合比必须要满足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的要求,而且是在保证泵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配制较小的坍落度;条件允许下,现场设搅拌站或尽可能地选择距离较近的搅拌站;混凝土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均匀无离析地排出,出料干净、方便,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如与混凝土泵联合输送时,其排料速度能相匹配;从搅拌输送车运卸的混凝土中,分别取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处试样进行坍落度试验,两个试样的坍落度之差不得超过3cm;控制水灰比的措施:为了降低水灰比,减少收缩,可考虑加入减水剂。

2.2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加强养护,最好覆盖贮水养护或塑料薄膜养护

(1)二次振捣:即第一次振捣完成后,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振捣,以清除混凝土中的气泡,达到密实的效果。

(2)加强养护:对基础底板,可采用贮水养护;塑料薄膜养护是将塑料溶液喷洒在混凝土表面上,溶液挥发后,塑料与混凝土表面结合一层薄膜,使混凝土表面与空气隔绝,封闭混凝土中的水分不再被蒸发,而完成水化作用,这种养护方法一般适用于表面积大的混凝土施工。

2.3塑料薄膜养护施工工艺

喷洒工具及设备:高压容罐以钢板焊接,喷具用喷漆枪或农药喷枪。塑料薄膜的喷洒:当空压机工作压力0.4-0.5N/mm2,容罐压力0.2-0.3N/mm2时,喷出的塑料溶液呈较好的雾状,喷洒速度较快,工效15-20m2/min;喷洒时间,应掌握混凝土水分蒸况,在不见浮水,混凝土表面以手指轻按无指印时即可喷洒;溶液喷洒厚度以2.5m2/kg为宜,厚度要求均匀一致。

3.加入补偿收缩性能的外加剂,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用膨胀水泥,或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适量膨胀剂配置而成的一种微膨胀混凝土。

3.1补偿收缩混凝土抗渗原理

补偿收缩混凝土硬化初期,由于水泥水化作用生成的水化物结晶体体积增大而产生膨胀,以常用的硫铝酸钙类膨胀水泥为例,其水化过程中生成柱状或针状的水化硫铝酸钙,又称“钙矾石”,它的固相体积可增大1.22-1.75倍。在钙钒石晶体生长过程中,将水泥石中的孔隙填充,并堵塞、切断连通的毛细孔道,使混凝土内部的总孔隙率变小,抗渗性提高。补偿收缩混凝土以自身适度膨胀抵消收缩裂缝,使抗渗性较普通混凝土提高,减小因开裂导致渗漏的可能性。

补偿收缩混凝土避免或减少开裂的作用,可从应力和应变两方面解释。应力方面: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最低,相当于抗拉强度的7-11%,混凝土的开裂主要是由于内部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所致。在限制条件下,补偿收缩混凝土自身的膨胀,对限制体产生拉应力;与此同时,限制体给混凝土产生压应力,正是这种压应力不同程度地抵消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的拉应力,从而避免或减少混凝土裂缝。应变方面:补偿收缩混凝土主要有膨胀和收缩两种变形,它们在自由、限制两种条件下,结果不同。自由膨胀是“背向变形”,它使混凝土受拉,质点间距加大,可以导致混凝土开裂;自由收缩是“相向变形”,它使混凝土受压,质点间距缩小,不会引起混凝土开裂。限制收缩是背向变形,它可以抵消一部分自由收缩产生的相向变形,使混凝土质点间距增大,内部组织结构拉伸,导致混凝土开裂。

在工程结构中,实际上几乎不存在自由条件下的变形情况,混凝土的变形总是在限制条件下出现。从上述各种变形情况判明:混凝土的收缩是产生裂缝的因素。然而限制条件下的膨胀,却可避免或减少混凝土开裂。因此,补偿收缩混凝土是以改善孔隙结构、降低孔隙率,和减少开裂而获得较高抗渗性的。

3.2常用膨胀剂有

明矾石膨胀剂、硫铝酸钙膨胀剂、氧化钙膨胀剂、氧化钙-硫铝酸钙复合膨胀剂。

3.3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注意事项

(1)浇筑前,应检查模板的坚固性、稳定性,使模板所有接缝严密,不得漏浆,并宜将模板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先行湿润或保潮,且保持清洁。

(2)严格掌握混凝土配合比,并依据施工现场情况的变化,及时正确调整。

(3)补偿收缩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如现场施工温度超过30℃,或混凝土运输、停放时间超过30-40min,应在拌合前采取加大混凝土坍落度的措施;混凝土拌合后,不得加水搅拌。

(4)补偿收缩混凝土无泌水现象,使用于泵送工艺。但应注意早期养护,并采取挡风、遮阳、喷雾等措施,以防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5)若因为客观因素导致停工间歇时间较长,应按规定留置施工缝。

(6)浇筑温度不宜大于35℃;也不宜低于5℃,否则应采取保温措施。

(7)要加强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常温下,浇筑后8-12h,即可覆盖浇水,并应保持湿润养护至少14d。

4.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输送混凝土之前,应先压水洗管,再压送水泥砂浆;夏季高温施工,应注意输送管道的温度,可以设冷水池冷却输送管,覆盖湿草袋子并及时浇水,或包裹隔热材料,以防止坍落度损失过大,影响泵送。按照规范要求留置混凝土基础的测温孔,注水观测,既观测温度变化,又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

通过以上措施,既能很好地解决混凝土因水化热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减少收缩产生的不利影响结构,又能方便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第5篇:除法竖式教程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数据结构 实践教学 方法 应用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更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课程。它涉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组织和处理,以及相应结构上的算法设计和初步的算法性能分析技术。其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在计算机科学中许多有深度的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应用开发、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该课程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动态性,虽然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课程时,已学过程序设计语言,但仅是初学,并不精通,再加上学生底子比较薄弱,对于抽象的数据类型、动态分配存储空间等概念,在理解上有较大的困难。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最常用的数据结构、理解数据结构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数据与关系在计算机中存储表示,以及在这些数据结构上的运算和实际的执行算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一门课程的目的和宗旨。

一、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多次讲授数据结构课程,采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的由严蔚敏、吴伟民所编写的《数据结构》(C语言),该教材内容全面,对于基本概念和算法表述得也比较精练。当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数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给学生讲授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只讲授各种结构基本操作的算法,而忽视将算法用相关程序语言实现和上机调试的过程,再加上课本中也仅仅是将算法用函数来描述,而没有用C语言来实现这些算法。这导致部分学生被动地学习这门课程,他们认为该门课程理论性强、难以理解、课堂枯燥,甚至不能理解其对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性和用途。再加上高职高专类的学生习惯即学即用,学习每门课的目的性很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急需改进。以下是笔者对于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的几点思考。

二、加强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

1.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上机试验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笔者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设计,一方面保留基础性实验,例如:线性表的基本操作,栈、队列、二叉树等的基本算法,用C语言实现编程实验等。这样,学生能够较顺利地通过实验,并及时理解和消化课堂教学内容,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习热情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难度略大的实验,例如火车调度、家谱插入、查找问题等。笔者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算法流程,然后上机编程调试。这样一来,一方面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与问题的分析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据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加强实践指导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上机试验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教师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加强对学生上机实验的指导,给学生明确的实验要求,并进行必要的上机辅导。

为了切实使学生掌握程序开发的方法,并且为后续课程做准备,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按软件工程方法列出需要学生完成的题目和应遵循的实验步骤,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来完成实验。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上机之前预习实验的内容,并给出一些与本实验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同时列出相应的参考资料或参考书,让学生在上机之前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或参考书,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实训力度

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实训、课程设计等来加强实践实训的力度。加强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本课程的实际应用是离不开的。为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更应加强实践实训的力度。在项目实训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软件开发的项目,将学生分组,利用机房设备,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实训。通过项目实训,学生能够明确数据结构课程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更能完成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并熟悉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切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设计就是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应综合考虑教材各章的知识点,设置出一整套实用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综合实验来完成这些题目,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当然,这些题目应该是面向实际生活的、联系专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综合性题目。课程设计既能提高教师的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要完成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环节,教师应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教师除了自身应具备钻研和创新精神之外,还要注重自身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同时,学校也应注重对于教师的培养,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了计算机软件行业的经验才有能力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因此,笔者建议学校采用顶岗实训的方式,适当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训,积累工作经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由于《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及应用该课程。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第6篇:除法竖式教程范文

关键词: 参与与体验 分享和讨论 改变学习方法 交流新思想 消化和吸收 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认识的唯一办法,是听取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只有这种办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农村初、高中回乡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大力进行就业前的技能培训教育。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了大量很多来自于农牧业地区的学生,由于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刚刚到城市来,很多的不适应和对于城市情况的不了解,以及对于所学专业的认识的不统一,尤其我们学校机械专业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还有一些学生来自于边远的牧业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一些机械零件或者机械模型根本都没有见过和接触过,甚至对于一些基本几何体模型也都没有见过。因此这就对于我们机械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中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在教学中产生了相对立的两个面,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乏味、难学,学生厌学;对教师而言,传授的知识难于被学生接受、消化和吸收,传授时很难和学生达成共识与共鸣,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专业的很多教师都一直在积极探索研究如何提高对于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大家深刻感到面对的农村学生的教学工作与其产生谐振效应已是迫在眉睫,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和教学研究的方向。笔者多年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尤其根据多年从事《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经验,发现这些年很多学生都来自于农村牧区,常常感到往年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对于所学知识产生了严重的大脑“消化不良”,这种情况已经成为现实问题,介于这种情况笔者逐渐开始尝试着把教学信息分成小块进行加工,再把这些教学信息与他们已经了解的信息进行整合吸收,在教学中积极应用参与式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传统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的比较

以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至于目前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视为必须要求学习知识的学习者,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教师只管一味的讲述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是否接受是否明白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刻挖掘,一味的要求学生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专业数据和专业名称,事实上即便部分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其实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并没有到位,可是说是学完就忘,学后便扔,如同“狗熊掰玉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应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相信学生的能力并尊重学生自身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中心。通过学生个人角色分工完成必要的任务,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分歧所在。学生通过参与式教学相信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对于知识准备的不充分。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事实上赋予学生适当的学习动机,不是要求他们做,而是激发他们,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参与式教学的理念

* 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

* 相信并尊重学生的经验和能力。

* 赋予学生适当的学习动机,不是要求他们做,而是激发他们,让他们自己选择如此做——把 “要我学” 变成“ 我要学”。

* 体验式学习、互动式学习。

* 没有应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三、参与式教学实例

以机械类理论课《机械基础》中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与分析内容为例。

由于学生很少见过实体零件,我便利用废旧机器及零部件的使用,因为机床设备超过其使用寿命就会面临报废和淘汰,机器在维修过程中也经常有损坏的零部件被更换,我校常将更换下来的废旧零部件收集起来,(很多废旧机器及零部件用于《机械基础》的实践性教学非常合适,完全可以回收利用)利用这些零部件作为教具实验,以齿轮传动教学为例。

这堂课我所带的在10数控班进行,这个班级人数为34人,少数民族8人,来自农牧业区的学生21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齿轮,对于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相关参数的测定更加没有概念。故此在讲授这堂课之前,我事前准备一些教学模型(木质,没有精度)、塑料模型(精度较木质好一些)、找出一些断齿坏牙的齿轮(但其余尺寸精度较高)。

将学生按平时成绩的好中差均衡分为每5人一个小组,共计七个小组,每组都有上述几种类型齿轮,交给每组一把游标卡尺、一把千分尺、一把百分分表、一个表格。

各小组成员通过对于齿轮仔细观察和触摸后,讨论研究需要测量的尺寸以及所测量部位的名称。

1、学生任务

(一)各小组测量自己认为需要测量并且能够到的齿轮的三种类型齿轮的各项尺寸。并不告诉学生具体测量齿轮的那些、那部分尺寸。

(二)将测量到的不同材质的各种齿轮的尺寸,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表格样式(如下图)可以事先给了学生。学生也可对于表格进行更改需加。

(三)每组同学必须有分工,对其他同学测量的尺寸,可以进行讨论,对自己为什么要测量的尺寸部位该部位名称如何确定,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四)每个小组成员推举一位小组发言人。

2、教师任务

(一) 教师事先将布置下去的各个齿轮进行尺寸测量,并标出各个齿轮的号码,以便和学生所测量的部位进行对证。

(二) 仔细观察各小组学生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角色。

(三) 观察各小组学生在讨论中的焦点问题,并悉心记录下来。

(四) 对于各小组学生中有不熟悉量具使用方法,给予帮助并作以示范。

(五) 最后将自己也视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与学生一道进行讨论对比,引导并帮助小组成员顺利进行整个教学过程。

3、教学过程与反馈

(一) 通过每位学生自由发言,经过小组讨论,确定每个小组认为确实需要测量的齿轮名称以及数据,并将正确数据填写自己设定的表格中,由小组自己确定的发言人,在最后全班总结中表述出来。

(二) 通过这样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上总结出了齿轮相关参数尺寸的内容,尤其在讨论过程对于个别较为生疏的名词加深了理解和掌握。

(三) 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个别学生的特长,比如辩论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以及相互协作、尊重他人意的能力。

(四) 通过测量还加深了学生正确使用对于各类量具的方法。可谓一举数得。

四、参与式教学的活动方法与注意事项:

* 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一般由4--5人组成。因为中职学生大多年龄阶段为16~~18岁左右,个别学生自律性较差,在小组成员过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依赖现象,小组成员过多也会造成混乱现象。

* 每个小组成员最好按照班级整体水平的高、中、低均衡分配,由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

* 由浅入深,逐步加强。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进行参与式教学,不能将教学内容设计的太深,可根据班级整体水平而定,一般设计为中等水平内容,难度过大、难度过简单都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知识准备要充分,课前布置要预习参与式要学需要设计的知识储备。

以上述实例为例,在这堂课进行之前,需要了解学生对于测量知识以及量具使用能力储备,与其他相关教师沟通,学生必须熟练使用本课需要使用的各种量具。否则耽误教学时间,不能按期完成教学内容。

* 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班级学生整体的活跃程度选择合适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 先做趣味性强、安全性强的,再做挑战性大的。对于中职学生由于年龄限制,比较活泼好动,若没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就失去了参与式教学的意义。作为机械专业很多时候,在实习车间进行参与式教学,特别要强调安全性,始终牢记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参与式教学。

* 把握时间,不能拖沓。作为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者(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把握这个教学各个环节。

* 不要为了参与式教学而参与,先自问:这堂课我的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预期效果?

*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找出共同点,并及时得出结论。不能人云亦云,小组成员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五、参与式教学的顺序

* 提前提出问题(给定教学环境与模式)。

*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过程(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

* 讨论、辩论并交换观点交换意见,最终小组各成员将最终讨论结果达成共识。

(期间教师和学生一道进行讨论,在必要的情况下,示范给学生做)。

* 推举出的发言人面向全班进行进行阐述(分享与交流)。

* 教师总结本堂课重点难点(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六、提高学生能力、挖掘学生长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与教学相长

参与式教学能够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相信并尊重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可以赋予学生适当的学习动机,不是要求他们做,而是激发他们,让他们自己选择如此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想要成为一名中职学生爱戴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充分发现学生特点,就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自己的表现中得到相应的回馈,进而培养自律、自我引导的能力。所以我们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鼓励学生、赞扬学生,而不是一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当然也不能滥用赞美的言辞,以不至失去刺激的效果。给定学生的主要奖励其实就是满足和成就感。所谓真正的“教”学生,就是为学生设计出学习的方法。有利于问题向深处挖掘,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参与者(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剂课堂教学环节,调动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我们应当相信只要学习的方法正确了,相信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2006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2、《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罗伯特.K 重庆大学出版社

3、《案例教学的学生管理创新能力培养》金明华 黑龙江教育研究

4、《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美]小劳伦斯.E列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课堂教学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除法竖式教程范文

【关键词】 三角板 探究操作 初中数学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42-04

一、利用三角板开发初中数学探究操作数学课程资源的研究孕育

近几年杭州市中考中出现了一批用三角板搭图形为背景的试题,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对它既熟悉又有兴趣,试题具有运算量较少且思维量相对较大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联想归纳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这种问题背景熟悉但设问新颖,既注重基础又考查了能力,是命题中常用常新的好题材。

(一)初中数学探究操作型课程的开发符合命题需要

笔者在上学期偶遇一道探究操作三角板类型的题目,正好和笔者所思相同,所以比较关注。题目是这样的:

例1:用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ABC和ACD拼成四边形ABCD.把一个含60°角的三角板与这个四边形叠合,使三角板的60°角的顶点与点A重合,两边分别与AB、AC重合,将三角板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1)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与四边形ABCD两边BC、CD相交于点E、F时(如图1所示),通过观察或测量BE、CF的长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

(2)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与四边形ABCD两边BC、C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F时(如图2所示),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点评:出卷者独具匠心,选取了学生经常摆弄的三角板为道具,创设了利用旋转三角板得到“三角形全等”探究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结论,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新的天地。

(二)初中数学探究操作型课程的开发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实践活动材料、录像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以及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少年宫、博物馆等。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因此,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贯彻标准的思想,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几何学习提出了“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感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探究、类比、归纳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创造性……”为适应新课程理念,结合上面抽考试卷中的题目,于是萌发了我要写这篇论文的念头。期末考试结束后,我将近几年数学考试中出现的三角板的题型为例,进行归类整理,编拟了初中阶段探究操作三角板型数学课程的资源,供大家参考。

二、初中数学探究操作型课程的概念界定

探究性课程是总结我国中小学自80年代以来的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新型校本课程,是构建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探究型课程,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提出问题、材料收集、信息处理、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等形式,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统筹各种知识和能力,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崭新的综合课程。

探究操作型数学课程资源指的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通过设计一系列以探究实践操作为载体,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学习方式转变的数学学习资源。

三角板类的探究操作型数学课程资源指的是以三角板为操作工具,与特殊的四边形、圆按某种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然后施以图形的变换策略――旋转、平移或轴对称,使其中的一个三角板的位置不断变化导致图形的变化,结合“全等、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函数”等知识点而组成的课程资源。

三、巧用三角板开发数学操作探究课程的实践研究

探究操作型数学课程资源是以实践操作为背景,用以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的一种新题型,它正好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此种题型涉及面广,而与学生最贴近的莫过于对三角板的操作,下面是以笔者通过搜集整理而编拟的四种探究操作型数学课程资源,供同行们商榷。

(一)“画角求角”中的三角板数学课程资源

1.画角

例2:用一副三角板画角,不能画出的角的度数是( )

A. 15 B. 75 C. 145 D. 165

分析:两个三角板组合相减,先用三角板画60度角,再用等三角板在60度角上画出45度角,余下的角度就是15度。两个三角板组合相加,等腰三角板的45度与另一三角板的90度靠齐,可画出135度。用三角板直接盖上完全重合,此类角有:30度、45度、60度、90度。两个三角板组合相加,此类角有: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两个三角板组合相减,此类角有:如15度、55度等。利用三角板的一条边,与另一块三角板的某个角互补:如150度、135度等。故答案应选C.

2.求角

例3:一副三角扳按如图3方式摆放,且∠1的度数比∠2的度数大50°,若设∠1=x°,∠2=y°,则可得到方程组为 ( )

A. x=y-50 B. x=y+50

x+y=180 x+y=180

C. x=y-50 D. x=y+50

x+y=90 x+y=90

分析:由于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是90°,所以∠1+∠2=90°,结合其他条件,本题选D.

例4:把一副三角板按如图4方式放置,则两条斜边所形成的钝角α=____度。

分析:易知α是GEB的一个外角,而∠B=30°,只要求出∠GE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就能够求出∠α的度数了。

解 ∠GEB是CDE的一个外角,

∠GEB=∠C+∠D=90+45=135°

又∠α是GEB的一个外角,

∠α=∠GEB+∠B=135+30=165°.

点评:此类探究操作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不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但需要学生掌握余角和平角的基本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图形的有关计算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转化能力,除了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外,还要能从生活中的常见图形捕捉求解信息,学生需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方能解决。

(二)“运动距离”中的三角板数学课程资源

点评:此类问题多通过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变换方式,学生要理解图形在平移过程中移动的距离是哪段,在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是弧长而不是线段长,还需要学生掌握弧长公式,这样一来,就把直角三角形、圆、三角函数等知识点结合起来,从而显得比较复杂。

(三)“线段关系”中的三角板数学课程资源

1.一副三角板导演图形全等的课程资源

例6:如图6操作,一副三角板如图放置,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固定不动,把另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等腰三角板斜边中点P处,将三角板绕点P旋转,在旋转过程中,两直角边分别交射线AC、CB于点D、E两点。图6中①②是旋转三角板得到的图形中的2种情况。

(1)三角板绕点P旋转的过程中,观察线段PD、PE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请选择其中一副图加以证明。

(2)若AB=CB=4cm,在旋转过程中四边形PDCE的面积是否不变,若不变,求出它的值。若变,找出它的取值范围。

解析:(1)连接PC

AC=BC,∠C=∠DPE=Rt∠,P是AB的中点,

CP=BP=AP=AB,∠PCD=∠B=45°,CPAB

∠CPE+∠BPE=∠CPB=90°,

∠CPE+∠CPD=∠CPB=90°

∠BPE=∠CPDPCD≌BPEPD=PE

(2)由(1)中已得PCD≌BPE,故SPCD=SBPE,

点评:三角板每位同学都有,本题以学生经常摆弄的三角板为道具,以旋转为载体,创设了一个借助“三角形全等”探究“线段相等”的数学命题,通过三副图让学生经历探究整个旋转的过程,虽然三副图不一样,但是证明的思路却是异曲同工,都需要借助“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证明PCD≌BPE来完成。

例7:已知:将一副三角板(RtABC和RtDEF)如图7摆放,点E、A、D、B在一条直线上,且D是AB的中点。将RtDEF绕点D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0

(1)当α=30°时(如图8),求证:AG=DH;

(2)当α=60°时(如图9),(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1)证明: 如图7,∠A=∠ADM=30°,

MA=MD.又MGAD于点G,AG=AD.

∠BDC=180°-∠ADE-∠EDF=

180°-30°-90°=60°=∠B,CB=CD.

C与N重叠.又NHDB于点H,DH=DB.

AD=DB, AG=DH.

(2)解:当α=60°时,(1)中的结论成立.

如图8,∠ADM=60°,

∠NDB=90°-60°=30°.

∠MAD=∠NDB.

又AD=DB,∠ADM=∠B=60°,

MAD≌NDB. MA=ND.

MG,NH分别是MAD,NDB的对应高,

RtMAG≌RtNDH. AG=DH.

点评:本题首先给出旋转角为30°时,让学生证明给出的结论(线段AG=DH)。然后变化旋转角为特殊角60°,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猜想,并进行说明,事实上结论(1)就是为猜想(2)的结论设置的航标,必须注意两个结论虽然相同,但证明的思路却截然不同,(1)问利用的三角板的特殊角30°,60°所构成的等腰三角形,借助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获证;(2)问是利用了两次三角形全等。本题45°的三角板只是利用其中的90°的条件,而30°的三角板的3个角均发挥了应用的作用。

2.一副三角板导演图形相似的课程资源

例8:将一副三角板,按下列要求摆放:

第8篇:除法竖式教程范文

一、现状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当今数学教学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都与教学评价问题有关,教学评价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

二、评价机制的实施

1.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评价应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评价的主体和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和多样化,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因此,评价应从甄别性的评价转向发展性的评价,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进程,强化过程评价。

在具体对学生学习水平进行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是:全面性;全体性;全程性。以及应该遵循的是:了解、激励、促进、反思。所谓“全面性”,指学生的学习是动态开放的系统,是多因素变化的工程,试图用单一的标准或某一项指标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是违背客观现实的。我们提出多元评价的策略就是体现了全面性的评价原则。所谓“全体性”,是依据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我们的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受到启发、获益和发展。这里要强调的是个别评价与自我评价问题,要充分体现差异评价观。倘若我们忽略了差异,则面向全体学生就是一句空话了。所谓“全程性”,就是说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积极探索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反思与调整自己的学习,寻求使自己更快成长的规律与方法。我们提出的“”是评价目的所决定的。在总体上通过评价了解自己,通过评价激励自己的发展,通过评价促进自我提高,通过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调整再提高。“三性原则”与“”是我们对学生学习水平进行评价的指导性意见,教学的全过程呈现两条线,一条是展现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这是一条明线;另外,伴随这条明线,同步运行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暗线。通过教学评价,使明线为暗线服务,于是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2.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过程性和多样性

要全面评价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学生的校园生活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的,特别对非学业评价一定要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老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评价目标,对学生课内外的表现认真观察记录在课堂观察考核表和课外表现记录表中。如果出现比较突出的方面,比如:大胆发言、作业有进步、表现出浓厚的探究的愿望等就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把评语写在作业本上,也可以通过学生本人写在成长档案袋中。如果出现不令人满意的表现,更要及时找到有关学生谈心,找出原因,迎头赶上。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对自己的关心,以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作业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质性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教师评语的着眼点从分数或等级转移到了对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的关注。学生在阅读了评语之后,获得的更多的是成功的体验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明确了自己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3.评价方式

以研究学生发展为线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评价基准,使评价成为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彻底改变将评价游离于教学的外部并对立于评价者的被动状态。因此要着力研究如何促进教师从学生独立自主获取必要的数学知识出发,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各种能力价值的备课方案的评价方法;着力研究如何实现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独立的认识主体、思维发展的主体和从事学习活动的主体的评价方法;着力研究如何改变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做作业的被动局面,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寻求自我发展的评价方法。

第9篇:除法竖式教程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实践;拓展

“创新”是研究性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在小学阶段,这种创新,并不是指史无前例的发明创造,而是学生在学习中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了相对于自身而言前所未有的知识技能,获得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方法、态度与精神,并使自己在终身学习中成为敢于质疑、勤思考、善发现的新型人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研究氛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研究问题,研究性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知内容与学习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个究竟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提出问题“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只看个位行不行:请举例说明。”“只看个位不行,看什么?”学生进入一种认知的困境。他们面临一种似乎熟悉但又不能一下子找出决策的“愤悱”状态,促使其去探索、思考、欲罢不能。

又例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分饼图”课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给出一个问题材料: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问题抛出后,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由于问题本身贴近生活,学生对问题有亲近感,而且这个问题的可操作性较强,马上有学生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用直线代替切刀,去试。在教师的肯定下,大家纷纷动起手来。先试切一刀、二刀、三刀……等等,慢慢问题又出现了:切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块数也不一样。切一刀,大家得到的都是两块;切两刀就有得到三块的,有得到四块的;切三刀,更有四块、五块、六块、七块等多种答案。这时学生注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怎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要得到的块数最多,又该怎么办呢?”学生原有认知与问题之间发生了冲突,强烈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个究竟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由于课堂教学中创设了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学生学习的接受角色变为主动探究,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以积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

二、合作学习,经历探究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既可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助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我提到了“余数的变化规律”由童话故事,引入课题:猪八戒给小猴们分桃子,共有桃100个,小猴30个,八戒说我来平均分,说着列出竖式30100转化为30100来除,30100商3余1。所以,每个小猴3个桃,余1个归八戒自己。说到这里,学生已直觉出这种平均分法有问题,他们开始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这种分法不平均呀?可100÷30确时商3余1?”问题进一步明确,“余数到底是几呢?”我提出要求:可充分利用小组的学习资源,来探讨余数的问题。学生自然结成学习小组,大家相互合作,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有利用学具中的小棒去验证的,有利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来计算的等等。都发现:余数是10,而不是1。通过再次观察原算式100÷30,发现余数1是从原被除数100的十位余下的,应表示1个10,是10。虽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后,不改变商的大小,却影响了余数。余数的大小应由原被除数的大小决定。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获得了成功,个个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有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获得更大成功。及时鼓励和表彰学生,以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研究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这种手段和方式在学习中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以便获得所需的能力。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除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逐步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

教学中,可以在情境中运用数学,在实践中研究数学。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去调查某服装的销售情况。先给出研究材料:亲自去调查一家服装店各种款式服装在第一季度中的销售量,做好记录。把收集到的各种服装的销售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整理好的数据,指出哪种款式的服装销售的最多,哪种款式销售的最少,相差多少?如果你做这家服装店的老板,在即将到来的第三季度,你准备怎样进货?请设计一份下一季度的进货清单。学生对待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得到的数据分析材料也很有说服力。如:有个小组,用折线统计图来反映气候变化引起的不同质地服装销售量的变化情况。还针对统计图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由于天气渐渐变暖,村质较厚的毛衫、外套销售量萎缩,材质较薄的衬衣、T恤的销售量逐渐上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受益非浅。他们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一方可以将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也扩展了自己原有的知识领域。

再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