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的起源教案范文

生物的起源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的起源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的起源教案

第1篇:生物的起源教案范文

一、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好,就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感知,乐于思索,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的。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一个有趣的游戏,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也可以是一个谚语,当然还可以是一个演示实验等。例如:在讲《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并指导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人类真是女娲创造的吗?如果不是,人类是怎样起源与发展的呢?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好奇与兴趣进入新课。又如在讲“眼和视觉”时,先让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把眼睛蒙上,让他摸几样东西,猜猜是什么,会猜错一些,由此得出眼球对我们非常重要引入新课。

二、发扬民主,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扬民主,讲究师生平等,不能“我说了算”或“一言堂”。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①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教师可以先简略介绍大千世界里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 ②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索,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的意见, 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 慎重地给予解答, 没有把握的最好延迟做出判断。

教师还可以故意提出错误的推理和结论,和学生展开辩论。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坚决摒弃盲从、迷信的观念。同时,如果教师真的出现了失误,学生提出来时,教师一定要虚心改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更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不迷信老师,有效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好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物实验室加强生物基础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一些生物基础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并初步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从而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1、明确生物试验的目的要求,中学阶段的生物实验要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实验都应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具体要求,才能提高实验可质量。否则,就会形成实验而实验的形式主义,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2、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是完成试验任务的保证。实验准备包括准备材料、实验仪器和药品,做好预试和编写实验课教案。做好预试是保证实验教学成功,使学生实验有针对性。精心编写实验教案,明确实验目的要求、组织方法、实验步骤、操作要领等,加强实验课计划性。

3、严格要求,周密安排组织好实验课。在实验前要布置好学生做好预习。明确目的要求,严格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强调注意事项和关键环节,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达到实验课的目的要求,并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

四 、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第2篇:生物的起源教案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生物学教学;整合;优秀人才

随着计算机技术向各应用学科的普及渗透,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把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因此,生物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一定要在生物学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下,根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自身教学条件实际,进行合理规划,精心设计,科学的安排和组织,达到优势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优秀人才。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

(1)给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课时,教师利用初中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上课时首先播放一段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视频:在非洲草原上,几头狮子正在悄悄地潜近斑马群;斑马似乎感觉到什么,突然停止了取食,昂头屏息,凝神谛听,一发现敌害便迅速奔逃。还有孔雀开屏、仙鹤起舞、大雁南飞、蜜蜂采蜜等画面。这样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都在思考动物的行为有什么作用。这时,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会急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的视频,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而把他们很自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

(2)摆脱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入生物学世界。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正在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纵深研究,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尤其是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却显得无能为力。比如病毒十分微小,要看清病毒的结构,往往难以做到。在这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课的教学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都是用肉眼无法直接看不到的,把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的全过程做成Flas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到的是一个放大的、连续的、动态变化的微观细胞世界,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既有宏观世界的又有微观世界的,其时空跨度很大,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摆脱这种时空的限制。

(3)虚拟现实,再现过去。在生物学中,有些知识不能看到或再现其全过程。例如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课的教学中,原始地球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很难用语言描述,而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宇宙与人》等与地球上生命起源有关的科教专题片,就能让学生在感官上了解原始地球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讲解,再结合挂图进行教学,学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不仅少而且是不完整的、片面的,进行科学推测很难。这时,教师利用自己设计和制作的生物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模拟“原始地球”的状态,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既加深了理解,又增强了记忆。

(4)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只靠文字和语言来传授知识。而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知识不仅抽象、难懂,而且又看不见摸不到,如病毒的结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抗原和抗体等,如果还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会难理解消化。这些重点、难点改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将图片拆分、组合、缩放,将视频文件重新剪辑,把抽象、难懂的知识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多媒体课件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误区

(1)“虚”与“实”的关系。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将动植物标本、实物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和深入地分析;同时还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例如显微镜的操作、标本的制作、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培养基的制作、制作米酒技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达到《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是用多媒体课件取代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一定会影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放弃使用多媒体课件,解放学生的双手。因此,在生物学教学别是实验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十分重要。

(2)“人”与“机”的关系。目前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有些多媒体课件纯属一般性的讲稿,只是把教材中整段的文字和插图搬上电子白板,课件从内容到习题,与教材相差无几。教师利用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只是一页页把教案投放到电子白板上,讲课时用激光笔指着电子白板“读”,这样,一页一页很快过去了,时间不到一半,就把教学内容“读”完了,由于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节奏快,这就形成了新的“满堂灌”现象。此外,有的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画面的修饰、音乐和动画的播放,这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忽略了教学内容。

第3篇:生物的起源教案范文

1 PBL教学现状

1.1 PBL教学专题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提供的期刊数据库有关“PBL教学”文献的调查,发现:(1)截止2014年4月10日,该专题研究共发现论文3962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论文数量递增速度比较快。这充分说明,PBL教学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2)从应用领域上看,已由原来单一的医学教育领域延伸到计算机、语言文字、生物学、教育学、畜牧与动物医学、化学等专业教育;(3)从PBL教学使用者上看,已由单纯的医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扩展到综合性大学、中等职业教育、中学、小学教育活动;(4)从论文内容特征上看,大部分研究论文集中在理论性经验总结、国外PBL教学情况以及某一门课程或单个小班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模式的对照研究,特别是在对PBL教学效果或教学质量的评价上,虽然评价的方法较多,但大多数评价集中在对学生个人各方面能力的自我主观评价或学习成绩的比较等方面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阻碍了PBL教学的推广与应用;(5)从第一作者的著述看,作者人数也较多,合作意识高,但绝大部分作者来自医药高等院校,著述能力存在的差异较大。

1.2 PBL教学活动现状

1.2.1很少对教师进行有关PBL教学知识培训。对教师进行PBL教学相关知识的培训是PBL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PBL教学对教师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角色转变、场面控制等。对教师进行PBL教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将有助于教师从“主体”到“教练”角色的转变,即从台前的讲授,隐退到后台的指导、点评、总结。但从目前开展PBL教学活动上看,对教师进行有关PBL教学知识培训亟待加强;

1.2.2绝大部分PBL教学是无教案或指南,无法向观摩学习者提供PBL教学教案或指南等教学资料。所谓指南就是辨别正确发展方向的依据,是行动的纲领性文件。PBL教学教案或指南是PBL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PBL教学缺乏教案或指南,是目前PBL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

1.2.3 PBL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PBL教学案例缺乏代表性,设计简单,缺乏对“不良问题”的设计。所谓“不良问题”,就是在PBL教学案例中适当加入适当的干扰因素。如以医学而言,就是要在设计医学PBL教学案例时,加入一些重要的阴性症状、体征等干扰因素,增加PBL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PBL教学案例质量的提高,能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让同学能结合所学知识,自由发挥,获得更好教学和学习效果。这也是PBL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1.2.4 PBL教学活动没有形成团队式的教学活动。走访中,发现:仅有为数不多的教研室,针对本学科专业的特点,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对所要开展的PBL教学的教案或指南、案例、开设时间、学生成绩评定与考核手段、细则等内容进行讨论,达成共认后才开展PBL教学活动。而大多数教研室没有这样做的,这很容易将PBL教学活动演变成教师“个人”的教学活动,如开展PBL教学的助手,都是该PBL教师临时聘请其他课程的教师担任等。

1.2.5 PBL教学开设时间不恰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有学生代表就反映:有些学科专业开展的PBL教学临近期未,特别是PBL教学讨论、汇报部分的时间安排集中在期未考试阶段,而这一时期正好是各门学科专业课程考试比较集中的阶段,同学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应对各门课程的考试,无暇顾及PBL教学活动,这也是开展PBL教学中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

1.2.6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考核方式、手段和细则,缺少专家或同行评价量表、学生评价满意度评价量表以及学生成绩考核的方式、手段和细则,无法对PBL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绩进行科学评判。

2 PBL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了科学评判PBL教学,本文在广泛进行文献调研、专家咨询、走访教师和学生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程序严谨、操作规范等原则,利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教育技术,从专家或同行和学生使用的角度出发,分别设计PBL教学专家或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满意度评价量表。

2.1专家或同行评价量表

由于专家或同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师背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比较熟悉,能对PBL教学教案或指南、教学策略等内容进行科学评判,严格把关。因此,本文将根据专家或同行的特点,从教学方案或指南、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方面设计教学专家或同行评价量表,共有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2个观测点。

2.1.1 PBL教学教案或指南

主要是对PBL教学目的、要求等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考察,有二级评价指标2个,观测点7个。其评价内容主要有:一是对PBL教学目的、要求的评价,其观测点为:(1)目标明确、具体,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这是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确定测量和评价PBL教学质量的依据;(2)规范教学,实现“三统一”,即学目标、学重点、学进度;二是对案例质量的评价,其观测点为:(1)能反映本学科专业新进展;(2)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连贯性;(3)“不良问题”的设计能引起同学学习思考和探索兴趣;(4)能帮助同学实现学习目标,掌握本学科专业或本章节内容的基本理论和技能;(5)能促使同学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

2.1.2教师教学策略

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所开展的PBL教学内容是否体现学科专业特点等内容进行考察。有二级评价指标3个,观测点11个。其评价内容主要有:一是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观测点为:(1)教态自然,着装规范,端庄大方;(2)PBL教学准备充分,工作热情;二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观测点为:(1)清楚PBL教学过程及任务;(2)有效监督、掌控PBL教学活动进程;(3)引导学生学习,共享信息交流;(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尊重学生的观点;(5)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反馈及时;(6)双语教学要求;三是考核手段及方式的评价,观测点为:(1)考核手段及方式科学、合理;(2)考核评价体系易操作;(3)PBL教学时间恰当,不影响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

2.1.3教学效果

主要是对PBL教学效果的考察,多为专家或同行的感观评价。有二级评价指标2个,观测点4个。其评价内容主要有:一是课堂效果的评价,观测点为:(1)学生到课率高;(2)课堂纪律好;二是对互动效果的评价,观测点为:(1)教学互动效果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课堂气氛好。

2.2学生满意度评价量表

该指标着重对PBL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因为大学教育,呈现给学生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课程教育和专业培养,学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者,缺乏对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无法对PBL教学方案或指南、教师教学策略等内容进行科学评判。因此,本文将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满意度相关理论知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简称TQM)》的有关要求,从学生对PBL教学的感受、体验到的收获以及满意程度设计PBL教学学生评价满意度评价量表,其目的一是把学生的期望和意见传达给学校,为学校不断改进PBL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二是重视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学生“物有所值”的具体体现;三是改变目前“学生评教”内容单一,“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共用一个评价表的做法。共有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0个观测点。

2.2.1感受

主要是对PBL教学方案或指南、教师教学策略和PBL教学考核方法的感受进行评价。有二级评价指标3个,观测点13个。其评价内容主要有:一是对PBL教学方案或指南感受的评价,观测点为:(1)能帮助我实现学习目的;(2)能引起我对知识思考和探索的兴趣,增强自信心;(3)能帮助我巩固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4)能促使我主动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5)学习氛围轻松,学习的趣味性大于学习的压力;二是对教师教学策略感受的评价,观测点为:(1)教师准备很充分、工作热情;(2)清楚教学过程及任务,能有效监督、掌控教学活动进程;(3)引导学生学习,共享信息交流;(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尊重学生的观点;(5)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述;(6)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三是PBL教学考核手段及方式感受的评价,观测点为:(1)成绩考核方式和细则科学、合理;(2)开展PBL教学时间恰当,不影响自己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

2.2.2收获

主要是对学生收获程度进行评价。有二级评价指标2个,观测点7个。其评价内容主要有:一是认知收获的评价,观测点为:(1)能理解、记忆和掌握所学知识,自我评价或感觉良好;(2)可以自由提问或质疑;二是对技能培养的评价,观测点为:(1)清晰表达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概念,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述能力;(2)基本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信息获取渠道、方法;(3)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能与老师、同学进行有效交流、沟通与合作;(5)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等能力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第4篇:生物的起源教案范文

关键词: 有机化学实验 BOPPPS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

1.引言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高校化学实验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深入理解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掌握化学实验技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关键。

BOPPPS教学模式,是教师用以评量课程设计的工具,起源于欧美地区。BOPPPS模型是将教学内容切割为一个个小单元,每个教学小单元内都有其起承转合,因此所有小单元组合而成的单元课堂,亦遵循起承转合的脉络。BOPPPS便是将课程依起承转合分为六个阶段,依次为B(Bridge-in)引入、O(Objective)学习目标、P(Pre-Test)课前摸底、P(ParticipatoryLearning)共享学习、P(Post-assessment)课内检验、S(Summary)总结。使用BOPPPS教学模型,可以将教学的时间做计量性的分割利用,不只是将一门课程与其前后课程做有效连接,而是更能在教学历程中,充分建立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与教学评价的良好循环。因此本研究在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方面,采用以BOPPPS教学模型为设计理念基础,优化课堂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编写课堂单元教案,从而达到高效课堂教学。

2.“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及其教学设计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属于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纯化实验。咖啡因(咖啡碱)是嘌呤的衍生物,化学名称是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含结晶水的咖啡因为白色针状粉末,味苦,能溶于水、乙醇、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100℃时失去结晶水,开始升华,120℃时升华相当显著。无水咖啡因的熔点为238℃。咖啡因具有刺激心脏、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因此可用作中枢神经兴奋药。它是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的组分之一。茶叶中含多种生物碱,其中咖啡因的含量约为1-5%,另外还含11-12%的丹宁(鞣酸)及色素、蛋白质等。

提取咖啡因的方法有碱液提取法和索氏提取器提取法。本实验以乙醇为溶液,用索式提取器提取,再经浓缩、中和、升华,得到含结晶水的咖啡因。通过本课学习,应让学生掌握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咖啡因的物化性质;掌握用索氏提取器提取有机物的原理和方法;进一步熟悉萃取、蒸馏、升华等基本操作。

针对本实验课程知识要点,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项目课程设计如下表所示:

如表所示,在前三个环节Bridge-in、Objective和Pre-Test环节,主要用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预习情况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间在20分钟内。Participatoryprocess,主要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环节,时间控制在30分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考虑知识的抽象性。在课程设计中,采用PPT讲解、互动讲解等手段;Post-assessment环节,非常重要,是学生动手练习结构设计时间,时间控制在30分钟;在设计中,本阶段采取让部分学生组成小组,动手练习,教师巡回检查和答疑。Summary环节,主要是用于问题讨论和实习报告的要求时间。

3.结语

有机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十分重要,若将实验内容按照BOPPPS教学模式分成若干教学内容单位,按部就班,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介和方法,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及时验证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生物的起源教案范文

关键词:动物学;教学质量;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50-02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诸多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动物学基本理论和技术,为以后开展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等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对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双创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动物学理论教学以系统进化的观点处理动物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主要讲授各门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种类,知识点较为繁杂、枯燥、难记;实验教学主要认知动物的内部构造及各器官系统的联系,理解动物躯体结构、功能的演化与环境间的关系,建立对动物的整体认识,不仅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能力重要途径。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单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使理论和实验教学更有效地结合水产、畜牧、动物多样性保护,医学研究等领域的生产科研目的,有效提高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积极向专家型教授学习,快速提高教学业务素质

作为年轻教师,长期在本专业的某些方向进行科学研究,熟悉本研究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最新发展方向。然而,如何把这些研究前沿有效传授给学生,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专家型教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是年轻教师的宝贵财富,通过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授学习,快速提高教学业务素质。确立2~3名德高望重的专家型教授,在教学开展之前全程跟随其教学活动实践,学习他们在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时间分配、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理念和设计技巧,借鉴他们的教案、讲义、笔记等,挖掘教学环节中的宝贵经验;在完成课程教案设计和讲义后,在授课过程中,翔实记录考勤、提问、发言和答疑等教学过程,课后及时与专家型教授进行交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从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时间分配、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效果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合理的扬弃、集优、储存,从而快速掌握提高教学质量,并创新性的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在理论教学中引入进化理论新视角

生物界的复杂现象能够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得到统一的解释,故生物学各个学科无不贯穿着进化论的原则思想。在动物学教学中,动物学是一门看似简单,实际比较复杂的课程,内容广博、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名词概念繁多,逻辑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大量内容需要机械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系统进化树为主线,将动物形态与机能、代谢与适应相结合,对进化史具有重要地位的关键门类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等基本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穿插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和环境相适应的方法来形象教学,适当减少叙述性和描述性的内容。例如通过讲授原腔动物和扁形动物门寄生虫更换宿主使学生理解协同进化机制及意义;通过对比两栖纲和爬行纲形态结构,使学生理解解剖学结构变化与环境适应的关系;通过比较学习各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及其亲缘关系,加深学生对生物重演率的理解。

当然,进化论被称之为生命科学的统一理论,并不是由于其理论无懈可击,更不是运用其理论能解释各门分支学科中的具体问题,而是因为进化论以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进化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结果,而绝对不是一个理论。同时,进化论利用自然选择学说,综合了遗传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合理地解释了自然物种适应进化的基础、起源和机制,为生命现象提供了一整套公认的解释方式、标准和看待问题的基础,从而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学科范式。然而,人类是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双重产物,是地球上唯一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的物种,如果不加审查地直接应用进化论探讨人类社会问题,必然产生极其荒谬的结论,进而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遗传伦理思考。因此学校应引导学生掌握独立思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对生命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帮助学生将庞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三、重视多媒体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网络收集世界知名高校的课堂视频、科教视频、PPT、FLASH动画等资料,结合最新科研动态和教材实际,制作包含图片、声音、特效和录像片段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释放最大的信息量。如在讲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通过插播相关视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展了学生视野。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资料录像、彩色图片、相关模型等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刺激,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动物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针对部分简单的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知名学者的英文课堂录像后,引导学生探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这些学者讲述的逻辑思维与教材的异同性,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自己发现“新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说能力;最后简要辅以中文讲解和点评,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相关内容的重难点,与已经学过的内容建立内在联系,形成牢固的记忆。

当然,也不可过度依赖多媒体,过于花哨的多媒体容易导致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注意力离开教学内容,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通过提纲挈领的板书,则可以有效控制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四、构建研讨式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核心问题。研讨式教学实践性较强,通过将科研实践活动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如野外调查、文献检索、选题、制订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等。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培养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动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讲授鸟类时,以我国著名鸟类学专家郑光美院士为例,简要介绍郑先生开展黄腹角雉的研究历史,展现知识的故事性和叙事性。然后,设计不同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课外调研文献,总结黄腹角雉习性、分布、生态和人工繁殖等。让学生几人一小组共同准备,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文献资料,教师对重点和关键内容进行点评,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在讲授哺乳动物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同时以国内几个大的研究团队的工作为例,将近期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研究近况有所了解。例如,分别以大熊猫、蝙蝠和鲸类等进化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几个类群为代表,进行分组讨论性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总结哪些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是与这些类群的生境相适应的;然后启发学生探讨这些类群特有结构进化的分子机制,教师通过对近期发表的重要科研成果进行简单阐述,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阅读总结,以故事情节和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最后筛选优秀的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工作,从项目的选题、设计、申报、实验、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方面培养优秀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通过研讨式教学,达到了精讲和突出重点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而且,研讨式教学使学生从研究问题的角度进入知识、形成情境进行学习,从中领悟人类知识形成的探究性和科学性,进而滤过性地、批判性地吸收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开展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让科研为教学服务,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特定章节知识的产生过程,了解知识积累的艰辛和科研的乐趣所在,掌握学习的技巧,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和动力;利用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的热情,参与科研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学知识是开放、发展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五、结语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掌握理论知识、开发智力、转变思想的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和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长、教学硬件条件、科研环境的极大改善,在高校动物学课程教学中,青年教师通过积极向专家型教授学习,快速提高教学业务素质,进而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研讨式教学、加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生命科学创造型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与不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赵云龙,周忠良.对动物学教学的一些设想[J].生物学教学,2004,29(7):54-55.

第6篇:生物的起源教案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移动互联网;移动学习

目前多媒体教学方式已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普及,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形象化和动态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大量新信息,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多媒体教学法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教学经验进行探讨。

一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由美国医学教育专家Barrows等在1969年首先创立。PBL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总结等。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被许多医学院校所采纳,并取得良好效果[2-4]。PBL教学法优点在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融会贯通、分工协作、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对教师而言,通过PBL教案的撰写,加强了自身对不同医学课程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很大程度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最后通过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加强了师生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及教学相长。

二Sandwich教学法

Sandwich教学法,又称“夹心饼干”教学法。该教学法于1995年后在英国高等院校已普遍实施,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学生的小组讨论、交叉小组学习、学生总结汇报等环节,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5]。

三TBL(Task-BasedLearning)教学法

TBL教学也称为任务型教学法、团队教学法,现已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在做中学”和“全面发展”理念,是一种将“任务”作为学生学习动力的教学模式。在TBL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任务中下达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讨论并分析提出的任务,并最终通过相互协作完成任务。这种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医学类高等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被推广应用。

四翻转课堂教学法(FlippedClassroom)

翻转课堂教学法起源于2007年,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将演示文稿和讲课声音制作成视频后传到网络上,让缺课的学生在家学习的方法。2011年,萨尔曼•可汗正式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并迅速在多个专业教育领域渗透,目前已成为专业教育领域备受推崇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2011年引进这一教学法,近几年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灵活结合自己的教学活动加以应用。由于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更适合的教学风格,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获得教师有针对性回答的上课形式,从而为实现“因材施教”理念提供了可能性。五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教学法MOOCs教学法也称为“慕课”,是一种具备“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和共享”等特性的网络开放课程,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方向。由于慕课教学法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包括医学在内的多个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思路,所以2014年起国内很多高校开始设立慕课课堂。校园慕课具备以下特点:①互联网普及、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慕课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②课程内容多以视频、动画形式而极具吸引力;③以“翻转课堂”为基础进行设计。六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课”教学法随着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学习的发展逐步进入了一个“微”变的时代,其主要表现为从促进学习的发生转向关注学习的有效性。这种转向就是要解决如何让学习者在零碎化的时间中聚焦于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由此,微学习的概念开始进入移动学习领域。已有实验表明,人在学习时,大脑接受外界的刺激越鲜活,越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学习效果越好,效率越高。因此,在移动学习内容的组织及结构设计上,更应该关注思维的可视化设计,以克服学习者的移动性和注意力的分散性。以此而设计的以教学为目的,内容少、时长短的“微课”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不同、场合不同不断变化表现形式,它不仅快速、高效地传达复杂、抽象、乏味的理论知识,还把知识艺术化、趣味化、简明化。因此“微课”教学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上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查阅了2014年至2016年有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发现在近3年内竟有一百余篇教学研究论文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其中80%都出自医学类和综合类大专院校,而农业院校的相关教改研究论文非常少。因此非常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农林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教育”也正在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由于移动互联网教学能灵活高效地传播知识和信息,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极大地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能适应现代青年人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特征,因而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自主学习将逐渐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如何利用移动学习的技术和理念促进农林类院校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一项紧迫而极富价值的工作。为此,我们拟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以申请学校支持结合自筹经费的方式,通过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课程辅助教学平台、构建适用于移动互联网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制作生动有趣的微电影、微课件、微讲座等,从而探索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辅助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任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感,为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并为我校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积累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杨立明,纪剑辉,张云峰.提高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途径及其实践.教育现代化,2016,15:92-94.

[2]张先文,戴小阳,熊海蓉.基于PBL模式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探讨.广西教育,2013,8:39-40.

[3]王大勇,高旭.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16,6:180-181.

[4]罗玥佶,陈琳,曾杰.浅析PBL教学结合多媒体模式下的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求知导刊,2016,3:124.

[5]张金莉,黄瑾,李冬妹,等.生物化学课堂中PBL结合Sandwich教学法改革初探.农垦医学,2014,4:376-378.

第7篇:生物的起源教案范文

关键词:动物学 课程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44-03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分类、进化及其基本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该课程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涉及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分子生态学和分子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其内容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主线,较系统地介绍动物界各主要类群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动物各门、纲、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意义;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知识等。知识点分散而凌杂,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而学生感到难学,老师也感到难教。为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高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改革传统的动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全面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动物学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

1 优化动物学教学内容,突出授课重点

传统的动物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教学内容较抽象,学生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结论,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知识的牢固性较差,极易忘记。教学方法以板书、挂图为主,这些媒体所承载的信息种类和信息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传统动物学教学侧重于动物形态结构、分类和分布的描述,知识内容详尽,但缺乏与生物学原理的有机联系,也缺乏对动物生命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讨论,而现代动物学则更多地注重功能生物学[1]。动物学的教学应与现代动物学紧密结合,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确定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修改动物学教学大纲,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动物学》(第二版)为本课程的教材,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等手段及时增加动物学前沿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拓宽学生视野。根据新的动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对《动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补充,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1 精简和整合教学内容

动物学教学内容由传统向现代化方向较变。课程内容包括绪论、原生动物门、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原腔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进化等19个部分,共计26学时。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表1。

动物学作为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须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相一致,在保证动物学课程有较系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的压缩一些动物形态结构、分类方面过细、过繁内容,将特种经济动物、动物地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进化等相关的动物学知识引入课程教学中来,特别介绍在细胞、分子水平渗入动物进化的研究而取得的成果,使学生接触现代动物学理论的研究热点和方法;讲述动物繁殖和发育时,联系试管婴儿、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动物反应器等动物生物工程新成果。在有关章节加强保护生物学知识。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动物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

1.2 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动物学课程在教材上一直借用综合性大学课本,因其篇幅大,内容太多,难与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要求和学时数相适应。因此,在动物学系列课程的教学中,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动物学》(第二版)为蓝本,围绕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等手段及时增加既能反映动物学前沿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又能适应学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的内容。该教材保留了传统的动物学系统特色,同时注入了国内外动物学研究现状、进展、发展趋势等,突出代表动物的科研价值,经济动物的综合利用途径等、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易与专业接轨,符合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和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纲、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意义,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纲的演化关系等,为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医药卫生准备必需的理论基础。另外,经筛选向学生推荐中文和英文参考书10部,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

2 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由人们自觉提炼的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调整和建构师生关系和活动的范式[2]。动物学涉课程及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分子生态学和分子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课时少,学生难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在动物学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对重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根据动物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安徽省野生动物资源特点,课题组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采用讨论教学法、比较法、因材施教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介绍课程的框架,进行重点式讲解,就经典案例进行讨论,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1 讨论教学法

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门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3]。

2.2 比较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找出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4]。在动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所以运用比较法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方法[5]。运用比较法有利于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帮助学生识记、理解,综合运用动物学知识,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化难为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脊椎动物学的教学中,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的心脏结构是一个重点,但学生往往难于掌握,容易把它们搞混淆。如果在教学中列出如下比较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将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识记速度(见表2)。

2.3 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在动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在教学中以敬业的精神,爱生的热情,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不断改革考试方法,推行多元性的考试评估体系。例如:增加了综合分析试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对学生的作业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撰写小论文的内容等。通过论文、综合测评以及考试内容的改革,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动物学实验》、《动物学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内容具体化、可视化,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还通过《动物学实验》教学案例实施,补充现行《动物学实验》有关教学的不足,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通过《动物学实验》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及指导教师主导地位,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和技术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教与学的呆板关系,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7]。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发展而来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并结合计算机和投影等设备,通过图片、表格、文字和动画等形式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并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新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也能够优化教学过程[8-10]。动物学作为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属于一门形态学学科,它以动物进化为主线,通过对代表动物的讲授,较系统地介绍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生态及经济意义等。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名词、图片、标本和模式图,内容繁多,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展示,影响了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兴趣。为了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组制作了《动物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动物学课程的教学中。例如鸟的双重呼吸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难理解,适时地播放一个双重呼吸FLASH动画,学生会觉得比较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将《动物学》的电子教案、大纲、课件、习题等挂在网上,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增加感性认识,在课下也便于复习。另外,通过Email、QQ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讨论,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改变了学生传统的“二维”课堂学习模式:即边听边记,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纳和理解、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张虎芳.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晋中学院学报,2006,23(3): 44-45.

[2] 阎金铎、潘仲茗.现代教学方法百科全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3.

[3] 肖明松,金光明,鲍方印,等.“淡水养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4):80-83.

[4] 唐自杰.自学心理学[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7:158-163.

[5] 韩宗先.比较法在动物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运用[J].涪陵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3(3):122-126.

[6] 涂岚,廖先锋.论因材施教艺术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德州学院学报,2012(12):19.

[7] 金显文,邓道贵,耿雪侠.CAI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宿州学院学院,2008,23(3):129-130.

[8] 陈东.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 20(3):98-100.

第8篇:生物的起源教案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审美设计

Abstract: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teaching”,“classroom teaching”,“design”and“aesthetic”, w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intension of the aesthetic design on classroom teaching.Aesthetics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The aesthetic design on 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 develop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aesthetic design on the end produ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discipline of arts, the discipline of non-arts and the whole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 aesthetic desi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要理解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先理解“教学”“课堂教学”“设计”这三个概念。

“教学”通常定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就是这样定义的,并进一步指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生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这指出了教学中一定要关注:知识、能力、健康、品德。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从理论上奠定了班级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有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等不同形式。但大多数班级教学都采用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在当代,课堂教学的范围也大大扩展了。狭义的课堂教学是指一个教师面对数十位学生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广义的课堂教学,包括了广播电视大学的“直播课堂”,这种超越时空的课堂,常常是一两位教师,通过信息传播技术,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显然,我们应当广义地理解课堂教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写道:“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明确地指出教学是艺术。在“致意读者”中,他又再次强调“教学论(didactic)是指教学的艺术。”[2]

在当代,“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成为一个争论题目,成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单列的一个条目。[3]有人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主要因为教学涉及人的情感和价值,大大超出了科学控制的范围。教学是人们献身于美的创造和唤起审美的乐趣为目的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有用的、实用的艺术。然而,当认识到教学是有用的、实用的艺术时,就意味着教学也可以用科学方法去求得理解,教学应当有自己的科学基础,这就可以认为:教学也是科学。

从夸美纽斯完成《大教学论》(1632年),300多年以来,教学是艺术得到普遍认同;教学是科学遭到不少人质疑。笔者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4]和《系统科学与教育》[5]两本书的前言中写道:“教育是科学,又是哲学;教育是技术,又是艺术;不,教育是四者的综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子集”,教学又都是教育。因此,笔者上面这句话也可以特殊地说:“教学是科学,又是哲学;教学是技术,又是艺术;不,教学是四者的综合。”

教学是科学。从教学的内容看,都是属于广义科学的范畴。广义的科学包括:思维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上述科学交叉而形成的综合科学。从教学的方法看,都是要应用科学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等等。笔者认为,系统科学为教学提供了现代科学的基础。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就是试图较全面地论证教育是科学,也即是论证教学是科学。[6]教学是科学,尚需人们继续深入探究。

教学是哲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教学之中。教学总有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要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教学中不可避免要联系世界观,还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教学是哲学。这似乎有点深奥,但十分明显。

教学是技术。技术包含很多的意义。狭义的技术指人类发明的产品和人工制品,以及这种产品所需的知识体系。广义的技术,包括产品、知识、人员、组织、规章制度和社会结构。“互联网技术”“教育技术”都是在广义上理解的技术。教学当然有产品和人工制品:教材、教案、课件(主要指软件)、教具、学具等;教学还有特定的人员、组织、规章制度、社会结构等。教学要使用工具,从简单的粉笔加黑板,到复杂的多媒体。教学是技术,这要求教师的专业要具有一定的“技能”。

教学是艺术。从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以来,教学是艺术,已获公认。艺术的基础是情感,艺术哲理是美学。教学的艺术,其基础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情感投入;教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要求“精气神”的统一。教学过程既有逻辑思想,又有形象思维。教学的美,“它体现着教学与美的统一、教的美与学的美的统一、教学的目的美与手段美的统一、教学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教学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教学美的创造与欣赏的统一”。[7]教学是艺术,这是教学自身内在具备的。

教学是科学,它有科学美;教学是哲学,它有理性美;教学是技术,它有技术美;教学是艺术,它有艺术美。教学是四者的综合,它有整合美、统一美。教学中的审美和立美是内在的。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探究”;哲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思辨”;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设计”;艺术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鉴赏”。

教学既然是科学、哲学、技术、艺术这四者的综合,那么,教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就有四个关键词:科学“探究”、哲学“思辨”、技术“设计”、艺术“鉴赏”。

对于教学的“四分法”理解,起源于孔子。《论语》中写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现在可以这样理解:“文”指文化知识,学习时重在逻辑;“行”指行为实践,学习时重在操作;“忠”指忠心对人,学习时重在情感;“信”指信约交际,学习时重在交往。

现代教学论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基础之上。现代心理学强调教学也是有四要素:“知、行、情、意”。这几乎与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一一对应。

笔者应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思维模式,得出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可分为四大类:逻辑型、操作型、艺术型(或称情感型)、交往型。[8]

从上述思维模式分类的视角出发,笔者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一种新的解读。认为在教学中要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9]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上述“四基”,决不是平均分配,而必须是: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重发展过程,有审美立美。

“设计”这个词,关联着“技术”。《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一书中写道:“设计被许多人认为是技术开发中的核心的解决问题过程,设计对于技术的重要性,就像探索之于科学,阅读之于语言艺术一样。为了掌握设计过程,除了对实施设计方案以制造一个产品或系统这一过程应当熟悉之外,还需要获得进行一个设计所需要的认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0]

课堂教学设计,是从“技术”的视角看课堂教学。教学是科学,教学中对“科学内容的设计”,其成品是“教材”的选择与组合;教学是哲学,应用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教学中的“逻辑结构与教学程序”进行设计,其成品是“教案”和“课件”(软件)等;教学是技术,教师对教具、学具和情景的设计,有一系列成品;教学是艺术,在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教材设计之美、教案设计之美、课件设计之美、教具设计之美、学具设计之美、情景设计之美。可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其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贯穿始终,是教学设计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加;对教学而言,审美设计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

二、案例:和谐教学的设计

教学模式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的建构,可以视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品”之一。“设计”总是要针对“问题解决”。例如,什么叫“和谐教学”?一位教师应该掌握多少种教学模式?下面的设计就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在学校中,和谐教育的重点是和谐教学。适应、协调、促进发展,即和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即教学。什么是“和谐教学”呢?教师以“和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和谐的发展”,即是“和谐教学”。

什么是“和谐的方式”呢?笔者用四句通俗易记的话来概括:“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

A.“晓之以理”,重在应用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解概念与原理等这些“基本知识”时,教师着重于“晓之以理”。

B.“导之以行”,重在应用操作思维。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探究学习,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示范实验与操作这些“基本技能”时,教师着重于“导之以行”。

C.“动之以情”,重在应用情感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让学生在审美立美中提升境界,学会想象。体验情感与态度这些“基本态度”时,教师着重于“动之以情”。

D.“传之以神”,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教学交往中要“画龙点睛”,传播出精神实质,让学生得其要领。领悟过程与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时,教师着重于“传之以神”。

教师在教学中“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对应也有四种学习方式:“思考接受、活动探究、情感体验、合作交流。”

a.“思考接受”,重在应用逻辑思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教师和教材的启发下,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时,要学会“思考接受”。

b.“活动探究”,重在应用操作思维。动脑动手,尝试操作,在做中学,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时,要学会“活动探究”。

c.“情感体验”,重在应用情感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要选择审美观点,在鉴赏中学会创新,发展个性。学生在掌握“基本态度”时,要学会“情感体验”。

d.“合作交流”,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相互传播中,加深理解,能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又能外化表达给他人。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时,要学会“合作交流”。

教学的内容无论何种学科,主要有四大内容:逻辑型的“基本知识”、操作型的“基本技能”、情感型的“基本态度”、交往型的“基本方法”。与此对应,人的思维模式主要分为:逻辑型、操作型、情感型、交往型,以及两两协调的组合型,较均衡发展的综合型。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显然四种都具有,只是比例不会相同,有长有短。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就要扬长避短或用长补短;学生要“因材择学”,也要扬长避短或用长补短。教师和学生都要通过教学,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和谐发展”,即是德、智、体、美这四方面都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得到持续发展。

现在,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和谐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有多少种?答:有16种。我们可以将上面的论述表述为一个“矩阵”(4×4):

将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A、B、C、D),与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a、b、c、d),两两交叉结合起来,就构成16种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教学方法。例如,Aa模式,即教师“晓之以理”,学生“思考接受”,简称“晓理—接受”模式。Aa模式是以Aa为主,其余Ab、Ac、Ad为辅。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好都有a、b、c、d。同理Ab模式是以Ab为主,其余Aa、Ac、Ad为辅。在一节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重点,也要兼顾A、B、C、D。以此类推,得到16种主次分明的和谐教学模式。这就是笔者对和谐教学的设计。

在上述和谐教学设计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写出审美设计,但审美贯穿始终。笔者想以此案例说明:“审美”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固有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和谐教学设计”就应当是“和谐教学的审美设计”。

三、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重在以教学技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则是重在以教学艺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更进一步说,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是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整合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审美”考量。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审美”与“立美”。“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立美”是创造美之实践。这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要求。

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对课堂教学的“成品”如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等,进行审美设计。(2)对人文科学类的学科,或简称为“艺术类学科”,例如,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审美设计。这些学科对“艺术性”要求较高,审美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3)对非人文科学类的学科,或简称“非艺术类学科”,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类学科,在基础教学中,这些学科,主要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审美设计。这些学科一般要求审美设计是渗透型、融入型。虽然“审美”并非是这些学科教学设计的“主旋律”,但是,审美设计得好,能强化学科的教学效果。通常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进行审美设计,使之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审美”虽然直接占用时间不多,但使课堂增色不少。(4)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入手,进行审美设计。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是一项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百花齐放的研究课题。

(一)课堂教学“成品”的审美设计

工程设计是要制造产品或系统。同样,教学设计也是要制造“成品或系统”。这些“成品或系统”是: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等。这些“成品或系统”如果用来交换或出售,也就可以称为“产品或系统”。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审美设计。教师在备课时仅仅用一种教材是不够的,通常应有两三套同类教材,进行审美比较,适当加以取舍和组合,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紧扣学生正在使用的教材,70%左右要遵照现行教材,30%左右选择其他教材作灵活调整。这是接近“黄金分割”的审美比例。要主次分明,而且要优选。既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又不能完全抛开教材。

教师要对“教案”进行审美设计。笔者的经验是: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包括各次考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这些都是在对教案进行审美设计。

教师要对“课件”进行审美设计。课件是教案的一部分,通常指多媒体课件。课件是要展示给学生“视听”的内容,当然需要进行审美设计,如色彩搭配、字体大小、音乐陪衬、展示节奏等等,要有一系列的审美设计。课件的特征是:它是有目标的;它是基于特定要求的;它是有系统进行的;它是可反复进行的;它是具有创造性的。

教师要对“教具”“学具”进行审美设计。教具既有以产品形式购买的教具,也有师生自制的教具。人手一份的教具,即成为了学具。对于教具、学具都有进行审美设计的必要。设计教具、学具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教具、学具应当具有简洁美、逻辑美、实用美。它们的目标单一,有助于解决问题。

教师要对“情景”进行审美设计。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时,需要设计不同的情景。教学情景的设计显然有审美的问题,如,设计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吗?能使教学生动活泼吗?能使教学成为美的享受吗?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吗?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对教学情景进行审美设计,从而使上述问题很好地解决。教师就是运用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去解决相应的各种问题。

(二)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艺术教学之所以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是因为艺术教学是在“鉴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音乐课总有“名曲欣赏”,美术课总有“名画欣赏”,文学课总有“名著欣赏”,等等。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有:模仿、探索、体验、合作。由于艺术教学的基础是“鉴赏”,因此,根据整合的观点,就应有以下艺术教学的四个基本教学模式:“鉴赏—模仿”模式、“鉴赏—探索”模式、“鉴赏—体验”模式、“鉴赏—合作”模式。可以把艺术课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原则和策略概括如下。

“鉴赏—模仿”模式。模式特点:艺术鉴赏,形神模仿。教学原则:分科与整合统一。教学策略:展现立体的知识结构。

“鉴赏—探索”模式。模式特点:鉴赏精品,探索创新。教学原则:审美与立美统一。教学策略:运用互动的操作训练。

“鉴赏—体验”模式。模式特点:鉴赏体验,个性发展。教学原则:体验与认知统一。教学策略:鼓励多样的个性选择。

“鉴赏—合作”模式。模式特点:合作鉴赏,交流传播。教学原则:互动与分享统一。教学策略:实施真实的社会传播。

由于学校艺术教学包括丰富的内容,如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曲艺、文学等等,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内容的艺术、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社会现状,分别建构更加多样、更加具体的艺术教学的审美模式。

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要求教师应当具有四大审美素质:其一,提高审美修养,乐于用全部智慧去发现美;其二,提高审美能力,乐于用灵巧双手去创造美;其三,提高审美态度,乐于用真情实意去体验美;其四,提高审美交往,乐于用诚实信誉去传播美。

(三)非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顾颉主编的《中小学整合式教育》一书,提出了两种融入式学科美育的操作模式:“模块型”的教学审美模式和“随机型”的教学审美模式。[11]

“模块型”是指教学内容中具有典型的美育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在某一时段或某一环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运用美育因素,集中地实施美育。它的主要环节包括:创设情景审美感知体验欣赏立美建构。

首先,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体和手段,创设富于审美性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审美欲望和兴趣;其次,在教师的点拨下,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对审美对象的初步感知;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联想、想象等,深化对美的体验,形成对美的认知与欣赏;最后,将审美对象内化为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创造美。这是一个对美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外化到内化,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

在该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对应着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揭示的四个环节:虚静感物会心畅神。

“随机型”是指教师在没有刻意设定审美目标和创设审美情境的情况下,随着教学进程的一步步深入,在某一时刻“顺其自然”地实施美育。也就是说,它可能是教师事前未曾预料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一个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有自觉的美育意识的教师来说,他能够捉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顺其自然、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到美感体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创造美的冲动,以至情之所至,欲罢不能,富有灵感地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对应于模块型的学科美育,随机型学科美育可以对称地表述为:顺其自然适时引导情之所至顿悟创造。同样,这对应着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揭示的四个环节:无为向善动情灵感。

从艺术美三原理出发,笔者在《教育建模》一书中,研讨了五个审美教学模式:趣味模式、形象模式、圆融模式、奇异模式、幽默模式。[12]这五个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可归入“渗透式”的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也可称为“小模块型学科美育模式。”

趣味模式的特点是:激发热情,愉快地学。学生认可的优秀老师,其中“教得很好,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感到听讲是一种愉快,达到“如沐春风”的境地。

趣味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引趣激情愉悦如沐春风。

形象模式的特点是:情境生动,形象地学。不仅学习语言需要进行情境教学,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科学,也需要根据内容、对象,恰当地设置情境进行教学。

形象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直观配乐诗歌创设情境。

圆融模式的特点是:诱导协作,圆融地学。在教学中,很有逻辑,这是圆融;进而又富于直觉,这是奇异。从教学过程看,需要在大量培养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培养直觉思维。因此,圆融模式是教学艺术中一种重要的模式。

圆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诱导共鸣圆融指点迷津。

奇异模式的特点是:富于魅力,奇异地学。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设置悬念,就像说评书的人讲到关键处,“啪”的一声:“请听下回分解!”大多埋下伏笔,设置悬念。解开这个悬念,常常令人惊叹。在变化中看出不变,又能在不变中看出变化。要有发展、有创新,独辟蹊径。

奇异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悬念惊叹变换独辟蹊径。

幽默模式的特点是:机智风趣,幽默地学。笔者很同意董远骞在《教学的艺术》中的看法:“以学校的实际状况看,幽默不是多了,不是几秒钟到一两分钟的幽默挤了教学的时间,而是幽默太少。值得同情的是,学生还在没有幽默、没有愉悦的教学下做长久的挣扎。因此,应该向教师呼吁:不妨多一点幽默。”[13]笔者认为,在一堂课的讲课中,应该让学生有一两次喝彩。师生都学会幽默,这是可以逐步达到的。

幽默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诙谐机敏笑声融洽气氛。

上述五个审美教学模式,对教师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如何具体操作,尚需要以具体案例来说明。笔者之所以称上述模式为“小模块型学科美育模式”,是因为其中每一个模式并不是作为“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而是渗透、插入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模块”,增加学科教学的艺术性;将审美真正自然地渗透、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用审美取代学科教学。

(四)课堂教学的“整体”审美设计

笔者建构的“审美—立美”教学模式,正是尝试从课堂教学的“整体”上,进行审美设计。[14]

“审美—立美”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选择“审美观点”,确立“对立范畴”的转化及互补,实现“立美建构”。

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立美是创建美之实践。“审美—立美”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是:从“审美视点”出发,经过一组对立范畴的转化,将对立范畴互补起来,进而达到“立美建构”。其中的一组“对立范畴”的转化,可以是“艺术美”的范畴转化,例如,和谐奇异,多样统一;可以是“科学美”的范畴转化,例如,分析综合,复杂简单;可以是“艺术美”“科学美”两者融合的范畴转化,例如,发散收敛,浅显深奥。

“审美视点”如何确定呢?整体地说,是从思维(科学)美、自然(科学)美、人文(科学)美、社会(科学)美、综合(科学)美中去选择。就一节课而言,大多选择一个“审美视点”来展开。

“立美建构”如何实现呢?整体地说,是通过内容美、形式美、方法美、过程美、结构美来实现,就一节课而言,最后能有所创新,就是实现了“立美建构”。

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必须要充分认识学生审美的心理过程。李如密教授提出:“教学美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心象、审美共鸣、审美回味等心理环节组成。”[15]对学生审美心理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赵伶俐教授建构的美育综合课“审美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和各科通用的“审美化视点结构教授模式”等,[16]都是属于对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华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0.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

[3]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九卷),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114—115.

[4]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

[5]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

[6]查有梁.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0,(1):79—98.

[7]李如密.教学美的意蕴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2):13—17.

[8]查有梁.论思维模式的分类及其应用[J].教育研究,2004,(1):49—54.

[9]查有梁.从思维模式看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15—20.

[10]国际技术教育协会.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S].黄军英,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8.

[11]顾颉.中小学整合式美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2—83.

[12]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06—107.

[13]董远骞.教学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2.

[14]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13—114.

[15]李如密.教学美欣赏的心理过程[J].教育科学论坛,2006,(10):8—10.

第9篇:生物的起源教案范文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改革;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22-02

离散数学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由集合论、数理逻辑、代数结构、图论等部分知识构成,是学生学好后续课程的重要的数学理论基础。离散数学的基础理论不仅应用于信息技术领域,而且已广泛渗透到生物、化学、人类社会等其他领域[1]。例如,近代离散数学的奠基人Rota教授预言,生物学中的组合问题将成为离散数学的一个前沿领域。作为一个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对离散结构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离散数学课程的学习,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严谨、完整、规范的科学态度。因此,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该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是一门很难学的课程。主要的困难是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不易理解,学生更看不到本课程的应用前景,没有学习兴趣。因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离散数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从如何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出发,就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的改革,浅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理论结合应用的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离散数学总是按纯数学的形式来讲授,把一个个概念、定理和证明很生硬地讲给学生,学生听起来觉得枯燥无味,更看不到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时常听到学生问,学习离散数学有什么用处?因此,有些学生只注重实际编程能力的训练,认为只要有较强的编程能力,以后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而忽视了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主要是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不能与计算机学科及其他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离散数学这门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习积极性较差。因此,首要任务是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判者。作为设计者,教师必须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教学问题[2]。这就要求教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强调学习离散数学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离散数学,实际上它从哪里来,是从什么工程应用中所抽象出来形成的一门数学理论。要给学生强调它的每部分内容与相关的哪一门后继课程有联系。还可以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学生熟悉的图灵机就用到离散数学中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离散数学有一个感性认识,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学好这门课是非常有用的,逐渐体会到离散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特点,大大增加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际上,虽然离散数学是一门数学理论,但是它是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离散数学课程各部分的知识均有应用背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教师应该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离散数学知识的起源和形成要充分了解准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通过自主的学习,学生创新能力、数学建模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传统的离散数学包括四个知识模块: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和图论。有个别书加上一章或每一章加上一节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但核心内容还是四大块。这四大块实际上可以分别对应一门独立的课程。如果按传统的教学过程,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数偏少的矛盾。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是必要的。不过,离散数学教学内容相对完善的,如何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保持离散数学课程特色,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一定的困难。为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从专业课程整体考虑,参考近世代数课程的教学内容,精简代数结构的部分内容。(2)对部分理论内容的深度进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如数理逻辑、集合论和图论部分定理的证明。(3)对教学内容编排进行优化,把教学过程设计为精讲、略讲、讨论和自学四个层次。(4)引入导学部分。在讲每一部分时,可以先介绍相关的背景和历史发展,讲一些轻松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注明的苏哥拉底三段论、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周游世界问题、一笔画问题等,但对于这些问题的介绍不能停留在故事的趣味性上,应当从故事入手,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再促进和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目前,对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做法。在保持离散数学的基本内容和特色前提下,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确定,这样可提高教学改革的可操作性[3]。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重基础理论与学科应用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放式、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解分析基础理论同时结合学科应用,如数理逻辑在案件分析判断中的应用,关系代数中在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Warshall算法、最短路问题的算法应用,代数系统中的域在网络安全密钥加密中的应用,图的应用等。通过应用问题的了解,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离散数学基础理论。为此,结合当今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应用的内容。另外,本课程的教学也可与数学建模竞赛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各种离散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建模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程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开发高水平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文字、图像、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增加课堂信息量,还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4]。当然,离散数学课程中,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类型的教学课件。对进行多媒体设计的内容要准确地筛选,对抽象的内容、不易描绘的内容,重点的内容,可以综合运用动画、视频等要素进行展示。只有将传统与现代手段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突出交互性特点,进行教学与实践。它既是多媒体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又代表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程序设计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的缺陷,改进了教学模式,合理地使教学要素间的和谐优化。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3.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我们设计了离散数学课外实验课,例如数理逻辑推演思考题,传递闭包算法的实现,辅助理论部分的学习。经过观察,通过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离散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发现这类课外实验较好锻炼了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客观上解决教学理论课时数偏少的矛盾,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习方式可以灵活变化,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应用、深入探究,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知识的掌握和深入、系统的学习[5]。

四、结语

离散数学教学是信息与计算专业教学的基础环节,进行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证明,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利于提高的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屈婉玲,李为a,刘永才.离散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霞,勋梅,潘祝山.离散数学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