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大数据时代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数据时代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数据时代趋势

第1篇: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关键词]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 支持向量机 金融数据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29-02

一、背景

数据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其背后隐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大数据”研究已经备受关注。[1]例如,2012年,美国政府在国内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投资约两亿美元发展大数据研究,用以强化国土安全、转变教育学习模式和进一步加速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创新速度和水平。继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这项决定标志着美国的又一次重大科技发展部署。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研究势必对未来的科技、经济等各领域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在大数据应用的技术需求牵引下,数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引起了各国的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等纷纷成立数据科学研究机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英国邓迪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开设了数据科学课程。

二、机器学习理论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机器学习或将认为是数据挖掘的同义词。数据挖掘是指有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海量数据中寻找潜在规律,并使之为决策规划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技术。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部分,在金融、工业、商业、互联网以及航天等各个领域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对人工智能、数据挖掘领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机器学习方法主要包括:Exper System(专家系统)、K-Nearest Neighbor(K近邻算法)、Decision Tree(决策树)、Neural Net(神经网络)、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Cluster Analysis(聚类分析)等。近几年,研究人员将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系统理论以及当代数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应用于金融领域。这使得金融领域数据挖掘在金融管理中备受青睐。例如,产品定价、金融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甚至金融监管都越来越重视金融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金融市场发展的潜在规律与发展动态。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成为了一个比较热的研究领域。[2] [3]

三、金融数据的特点

在众多机器学习方法中,基于Logistic回归、判别分析等传统的统计方法,对金融模型假定条件非常严格,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其原因在于对金融数据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的操作具有片面局限性,在实际处理金融数据时,既定假设与金融市场发展实际并不完全一致,这样可能会影响模型的推广能力和泛化能力。

基于分类树方法、K-近邻判别分析、遗传算法等传统的非参数统计方法,其预测能力较好,但不能量化解释指标的程度。例如,K-近邻判别分析是一种非参数距离学习方法,通常按照数据样本之间的距离或相关系数进行度量,这样会受到少数异常数据点的影响。但是,在相同样本容量下,如果对于具体问题确实存在特定参数模型可以应用时,非参数方法效率相对较低。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为典型的机器学习方法,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处理金融数据的非线性特性,并且不需要事先严格的统计假设,这样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效果,充分体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法的魅力。神经网络预测精度是各种机器学习方法中相对较好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神经网络可以按照任意精度近似非线性函数,为高度非线性问题的建模和算法提供相应支持。尽管神经网络技术进步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一些难题。例如,通常难以确定隐层节点数,并会存在“过学习”现象和局部极小值等问题。

四、支持向量机

传统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是在样本数目足够多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样本数目足够多在实际问题里面往往难以保证。1968年Vapnik等人首次提出了统计学习理论,专门从事有限样本情况下机器学习规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1995年Vapnik等人首先提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的学习方法,它是数据挖掘中的一项新的技术。SVM是机器学习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主要研究如何根据有限学习样本进行模式识别和回归预测,使在对未知样本的估计过程中,期望风险最小。近年来,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统计分类以及回归分析中。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表明,SVM在实用算法研究、设计和实现方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其在理论研究和算法实现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逐渐开始成为克服维数灾难和过学习等传统问题的有力手段。支持向量机可以成功处理回归分析和模式识别等诸多问题,并可推广于预测和综合评价等领域,因此可应用于管理、经济等多种学科。支持向量机属于一般化线性分类器,可以认为是提克洛夫规则化(Tikhonov Regularization)方法的一个特例,其特点是他们能够同时最小化经验误差与最大化几何边缘区。支持向量机的优点表现在:1.它通过使用结构风险最小化代替传统的经验风险最小化,使用满足Mercer 条件的核函数,把输入空间的数据变换到高维的Hilbert 空间,将向量映射到一个更高维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建立有一个最大间隔超平面,实现了由输入空间中的非线性分析到Hilbert 空间中的线性分析。2.训练的复杂度与输入空间的维数无关,只与训练的样本数目有关。3.稀疏性。决定最大间隔超平面的只是少数向量――支持向量,就推广能力方面而言, 较少的支持向量数在统计意义上对应好的推广能力。4.本质上,SVM算法是一个二次优化问题,能保证所得到的解是全局最优的解。综上所述,SVM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困扰机器学习方法的很多问题,例如,模型选择与“过学习”问题、非线性和高维小样本等维数灾难问题、局部极小问题等。[4]正是由于SVM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和出色的应用表现,使其在解决高维小样本、非线性、压缩感知以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正成为自神经网络之后,机器学习领域中新的研究热点之一。[5] [6]

同其他机器学习方法比较,支持向量机更具严密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模型表现上也略胜一筹,被成功应用于模式分类、非线性回归,从使用效果来看,其结果较为理想。但从实践角度分析来看,模型参数的选择过度依赖人们的实验方法和实践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模型的推广泛化能力和应用领域。同时计算方面,训练时间过长、核参数的确定,在大训练样本情况下, SVM面临着维数灾难,甚至会由于内存的限制导致无法训练。目前支持向量机在金融数据挖掘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动态适应性、鲁棒性、特征变量异质性调整、模型推广精度等不尽如人意;建模方法与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支持向量机研究金融数据挖掘和金融问题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大多集中在股票价格和股票市场走势预测方面,关于公司财务危机预测、套期保值分析、金融市场连接机制分析及其创新成果方面有待加强。

五、结论

大数据时代下金融专业的数学重在以下方面的应用: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分布式计算,如MR、Hadoop等,在大数据中预测最先取得突破的技术环节将会是分析中的大数据挖掘与关联分析、存储结构和系统、数据采集和数据化。目前金融问题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计量经济方法,例如,格兰杰因果分析、向量自回归、条件异方差、随机波动分析等。这些计量经济方法和技术大部分使用了线性技术,以及与金融市场不太吻合的理论假设,基于这些方法的结果,例如,资产预测价格、发展动态以及风险评估结果和实际出入较大,影响了金融管理的效率。对于我们大学教师来说,如何将已有分析数据算法整合,让学生抓住重点,挖掘到比较可靠的信息或知识,都将成为金融专业数学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 注 释 ]

[1] Anand Rajaraman Jeffrey David Ullman.大数据――互联网大规模数据挖掘与分布式处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Kumar, P.R. and Ravi, V. 2007. Bankruptcy prediction in banks and firms via statistical and intelligent techniques-a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80(1):1-28.

[3] M. Oet, R. Eiben, T. Bianco,D.Gramlich, S. Ong, and J.Wang,“SAFE: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systemic banking risk,”in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ustralasian Finance and BankingConference, SSRN, 2011.

[4] 沈传河.金融问题中的支持向量机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

第2篇: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审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1-010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审计工作,会计、审计工作在大数据背景下,不仅让会计的审核和审计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也给从事会计、审计业务的企业带来了改革和创新。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了解会计、审计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一、会计审计发展的现状

在目前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会计审计是最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审计工作内容本身比较复杂烦琐,尤其是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收集以及会计概况的反馈等方面,所涉及的业务包含了多个层级。自从出现发展到现今,其优势极为突出,带动了企业的发展,更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断地推动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化发展,维护了基层员工的利益。但是从现今的发展状况来看,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导致会计审计工作在开展中暴露出更多的弊端。以往的会计审计工作基本都是依靠人工操作,对于会计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比较困难,收集到的琐碎信息过多,后续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很多,而且极为复杂,所以就影响到了整体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率,不能够保障审计结果的精准性。“互联网+”时代下,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已经不能够仅仅依靠于人工,针对会计审计工作中的大量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加以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更加准确。为了更好地促进大数据技术与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相融合,就必须要对会计审计工作的特点、本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推动会计审计工作的体制性改革发展。

二、大数据的特点

(一)增长性

通过对互联网信息的相关数据调查研究结果来看,现今全球的数据储备量,已经从2011年的1.8ZB,发展到了2018年的25.61ZB。相关的专家在研究之后表示,在未来的十年发展中,网络数据还是会呈现出一个持续化增长的趋势,至少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增加10倍。可以看出,大数据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数据呈现出的是不断增加的趋势,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二)准确性

在现今的发展中,经济与社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多端,大数据技术存在的精准性优势已日渐凸显。大数据技术在现今的网络技术发展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并且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精准性就是得到认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多样性

在17—18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数据的记载通常都是以文字印刷的形式为主,通过纸质的媒介进行传播,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数据记载、存储以及传播的形式都向着无纸化方向发展。因为数据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大数据平台可将其自身的优势彰显出来。2013年,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储存量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中占比不到30%,但是随着技术使用的不断普及,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量势必越来越多,最终还会呈现出数据的多样化发展特征。

三、大数据技术对企业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大数据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都受到了影响,大数据技术能够让结构数据信息和非结构数据信息紧密相连,不仅为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且提升了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很多企业在管理中都运用了大数据与技术,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传统方式的数据统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企业管理会计中運用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而且还能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促使企业实现健康发展。

(二)大数据对企业审计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思维以及审计成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审计的工作影响: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大多是以非现场的管理方式展开,这让企业审计工作的网络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还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结构,为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持;对审计人员思维的影响:传统的审计工作通常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安全,但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审计人员能够全面、科学地开展工作,这不仅能帮助审计人员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还能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对审计成果的影响:传统的审计结果不具备确定性,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后,可以增加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能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让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大数据统计时代会计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制定更具科学性的管理制度

在企业中开展会计、审计工作,可以促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具科学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审计、会计工作人员要积极地发挥其作用,恪守岗位,促使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既能及时地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又能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企业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便于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事后财务报告向事前财务报告发展

传统的会计人员在做财务报表时,花费的时间长,且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财务报表采用大数据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实现财务报表的实效性。一是采用大数據处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二是建立财务报表系统,让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共享信息;三是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保密工作,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一定要进行保密,不可外传,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整理,将做好的报表传送到指定的位置,方便企业管理者的阅读和查阅,也为相关人员的后续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让建立的数据库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对会计、审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变高

第3篇: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IDC最新数字宇宙研究报告指出,7年之后,全球数字信息总量将达到40 ZB。LSI将其称为数据洪流。在数据洪流中,首当其冲的是互联网公司,传统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已经不能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围内满足他们的规模要求。LSI全球渠道销售与市场营销高级总监Brent Blanchard表示:“IT资源紧缺导致数据洪流瓶颈。” 因此,互联网公司纷纷设计自己的数据中心架构,直接跟组件厂商和ODM合作。对于组件厂商LSI来说,变革渠道体系势在必行。

一般,传统的渠道开拓是通过与系统厂商合作完成的,接触不到最终用户。现在,“直接面向渠道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成为LSI新型渠道战略的重头戏。

据介绍,此次新型渠道战略分为五部分:一、 以用户应用为中心,LSI首次将触角延伸至最终用户,广泛覆盖中国数据量增长最快的行业,例如,金融、电信、政府、能源等;二、扩建多元化的渠道体系,致力将其产品融入不同的IT应用环境,帮助中国行业用户解决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三、增强渠道的辐射能力,将核心合作伙伴扩大到至少50家;四、建立创新的渠道模式,本土ISV以产品组合和传统的方式销售LSI的闪存加速产品;五、组建经验丰富的渠道团队。

作为VAR(增值商)的佳杰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佳杰科技)和用户的361°国际有限公司(简称361°)也现身此次大会。佳杰科技副总裁刘宁东表示:“选择与LSI深入合作,是因为看到大数据与云计算带给渠道转型的新机会,想借此展开在大数据领域的存储、网络芯片的增值分销。”361°信息管理中心总监刘玉华也表示:“借助LSI在闪存加速等方面的技术,361°能够在面对行业竞争的同时,实现新的业务增长。”

第4篇: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税务;信息孤岛;税务信息公开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一、提出问题

曾深刻的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1]。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公共部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变革的时代,革新的时代,基于当前立足的特殊时代,只有把握机遇,紧扣时代的脉搏,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促进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革新与创新。

大数据的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对公共部门执政能力,革新能力,服务能力,应变能力的挑战。把大数据的手段和方法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维系者和对地方民生发展负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税务部门,面临着新时期税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等时代任务。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和方法,建设智慧税务的新格局成为了税务部门新一轮改革的突破点。那么,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智慧税务的发展?

二、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征纳信息不对称,工作效率低下。纳税人办理业务时,基层税务机关的一次性告知没有落实到位,造成纳税人重复跑腿的现象比较严重;税收管理人员进户执法时随意性较大,上级难以准确的判别调查事项是否属实,导致了在进户执法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

(二)征税制度不完善,偷税漏税现象不断。从整体上看,当前造成税款流失的原因集中在纳税人、纳税机关和征税制度三个方面。在这三者之中,征税制度的不完善是核心问题。只有解决好征税制度的问题,才能摆正征纳双方的地位,才能遏止假发票泛滥、危害国家财政健康的现象。

(三)人力资源的短缺及浪费。在基层的税务机关缺少专业的财会工作者,这会影响国家政策和财会法规的准确执行,使得征收人员的主观意愿对工作的影响较大,从而以领导下达的指令为准进行工作而不是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税务部门中也有很多高学历、强能力和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但却成为“被放错地方的资源”,长期错位的工作安排,使得个人难以在其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和发挥个人的最大能力,从而造成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大数据助推智慧税务转型

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发展的如火如荼,税务机关接收到的与税务业务有关的数据急剧增长,数据的处理需求和难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数据处理模式难以满足现有数据处理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托大数据平台,把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和税务工作较好地结合应用才能更好地对大规模的涉税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一)大数据在智慧税务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1.在征收管理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税收征收方面的作用。首先,充分开放税务网上办理的权限。在网上业务受理方面实现查询、增添和修改纳税人基本信息的权限,与此同时,开放税务登记信息查验的权限;其次,全力构建网上缴税的平台。建设便捷高效的网上申报纳税平台,实现网上纳税申报和网上资料的采集。与此同时,拓展缴纳应税税款的渠道,支持POS 机、网上银行、银行转账、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多种税款缴纳方式。最后,大力提升电子征管档案的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摒弃传统的人工采集、纸质保管等方式,建立电子征管档案,实现电子化采集和无纸化保存。

2.在纳税服务方面,首先,要加强移动办税建设。着力建设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可以提供税务信息咨询以及基础业务办理的“掌上税务厅”,大力开发移动税务终端,为纳税人提供移动申报缴税,在线申请等个性化服务。其次,要完善智能咨询系统。通过在互联网网站、手机 APP、第三方沟通平台等渠道上为纳税人提供引导服务和帮助,实现 12366 热线与各咨询渠道的信息互通。最后,要强化信息服务意识和应用。通过在微博、微信、手机 APP 上公告和信息等服务,与12366 咨询服务热线相结合,拓展和更新信息和服务提供的范围和方式,从而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税收信息和宣传服务。

3.在风险管控方面,建设风险管理、信用体系、智能监控等模块,降低工作风险。首先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结合公民个人的信用评价指标和结果,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组织的合作与联系,有针对性的向信用评价良好的公民选择性的开放数据和业务的查询和办理接口。其次,提高智能监控管理水平。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拓展税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大力开发税务查账软件,实现办税服务的智能化绩效管理并对执法过程进行监控,从而确保税务服务和执法全过程监控的实现。

(二)智慧税务的管理特征

通过“互联网+税务”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税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智慧税务的建设进程,其在税务管理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管理数据多元化。税务部门可以在业务办理的过程中借助大数据平台,同时推进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这样可以有效的明确各个部门共享税务信息的方式和内容,极大地推动税务机关在办证服务上的创新。

第二,管理系统高效化。根据纳税人是企业法人还是自然人等类别、涉税业务是个人税还是企业税抑或其他税种等的差别,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构建服务大厅、网上办税、纳税热线电话、自助办税、短信服务等多种渠道并存的大服务税务格局。通过自助办税终端系统,纳税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行完成代开小额发票、打印缴款凭证,等凭证类税收业务。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节省众多纳税人的业务办理时间,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第三,管理方式主动化。借助于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集中统一的短信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特定受众发送定制短信内容的短信服务,有选择的向广大群众发送服务短信成为可能,极大地避免了对其他人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这种精确式的短信服务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了税务部门主动服务,主动管理的目标。

第四,管理技术精细化。针对发票弄虚作假,危害国家形象并使国家财政流失的现象,可以采取在全国推行网络开具发票的方式加以解决,这样不仅使纳税人纳税更加便捷,还使得税务机关能第一时间在网络终端掌握每张发票的信息。网络发票的普及在有效解决假发票泛滥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大幅降低用假发票报销的现象[2]。

四、智慧税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数据为智慧税务的建设提供了技术途径和信息支撑,但是由于我国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并未成熟,因此在大数据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智慧税务的建设进程中,大数据实质上是指向智慧税务建设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机遇和挑战共存。

(一)数据质量难以保障

目前我国的智慧税务建设还不完善,尤其是税收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数据采集环节缺乏科学统一管理,容易造成数据的重复采集或者是数据采集的缺失。其次,数据使用缺乏有效性、安全性,缺少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的考查分析和评估,无法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目前,对纳税人申报信息等都只是简单的录入操作,无法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做出准确判断。最后,税收数据管理缺少相应的责任机制,责任机制的缺失容易造成管理缺位或重叠,影响数据质量的提高[3]。

(二)数据应用能力较差

数据不同于我们平时所提到的信息,只有经过处理之后,有价值的数据才称之为信息。将各种各样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加以处理,得到各个领域的信息,从所得到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发现规律,便可获得各种有效信息,从而将这些信息用于指导决策。但是受限于信息管控能力和数据资源规划与管理能力,税务机关对于所拥有的数据的潜在价值挖掘力度不够,数据向信息、知识转化的能力较差。

(三)信息共享和交换困难

这里的信息共享不仅仅指的是各级各地方的税务机关间实现税务信息的交流,而且还包括财政,工商和税务部门之间的系。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智慧税务建设的不断推进,系统的融合集成和彼此之间税务信息的共享和流通迫在眉睫。如何缩小“数据鸿沟”,推进税务部门之间的信息融合利用,是税务部门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推动智慧税务健康发展的战略对策

1.进一步推动税务信息的公开和共享

数据共享和信息公开,是大数据背景下税收改革的方向,也是税收治理工作现代化的前提之一,“共享”与“公开”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税务部门与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加强数据的共享和信息公开的力度,而且需要其他市场主体增强涉税信息主动申报和主动交换的意识[4]。加大涉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促进税收治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的途径,应以微信公共号、手机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形式为主[5]。

2.创新纳税服务方式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实现税法宣传、税源管理、税款征收、以及税务内部治理和税务外部风险防范的及时,准确,推动大数据基础上大税务格局的构建,从而促进智能纳税、人性化纳税的建设,比如,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有选择性的推送相关政策法规、办税指南、涉税提醒、税收数据等信息[6]。

3.推进税务部门的通力合作,提高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针对因为信息不对称,数据不流动而形成的信息孤岛,税务机关要明确所属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服务职责和标准,并且实现彼此之间职责和职权的对应和衔接,与此同时,要围绕“纳税服务”的中心工作,按照职位分类的标准和要求,建立起“一横一纵”的沟通协调机制:横向上在税务部门内部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等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并实行起部门联合会议制度,定时对各自的工作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办公和信息共享;纵向上建立从市、县到基层分局各个层级的绩效沟通的双向通道,把服务作为一种基本职责和行为,从上到下关注“服务绩效”,齐心协力搞好纳税服务[7]。

4.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大数据新形势下,更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起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税务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与税收相关的专业知识、税收的政策法规,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就税务人力资源部门而言,要注重用大数据思维组织、管理、考核人才,探索科研业务外包、科研人才外聘的途径,打造以税务干部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 “税务智库”。

参考文献:

[1].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C].2006.

[2]冯启娜,徐继华.大数据将引领公共管理大变革[N].光明日报,2013-11-06.

[3]刘B营.如何提高税收数据质量[N].中国税务,2016-02.

[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通知[Z].(税总发2015年113号).

[5]杨东广.论“互联网+”战略及其在税收治理工作中的作用[N].财经纵览财政金融,总第173期.

[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通知[Z].(税总发2015年113号).

第5篇: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关键词 微课 碎片化 误区 发展理念

微课作为大数据时代课程体系碎片化的一种形式,因缺乏有效的统合而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微观结构。微课即微课程(micro-lecture),其概念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次提出,其雏形是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有机化学教程”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一分钟演讲”[1][2]。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他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2007 年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微型视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在国内,广东佛山的胡铁生首先提出“微课”概念:微课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微课也发展出新的模式。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Armando Fox 教授提出了“小微课”(Small Privat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平台的教学模式[4]。因为具有弹性化学习、多元化授课、海量资源选择的特色,“小微课”平台也被称之为“下一代的教科书”。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即在线视频与翻转课堂共同体,虽然有微课理论不断完善以及各种微课视频大量涌现,但很少能够在课堂上看到与课堂非常契合的优质微课资源。从微课发展的状况来看,微课的教育定位是教育技术层面上的教学辅助,是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补充。而这种教学辅助的定位导致微课是碎片化的延续。微课,其微小的结构单元在碎片化的体系中能保持完整的逻辑结构,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以一个小的知识点为核心的完整课程。微课定位为微小课程,其本身琐碎的知识点决定了这种碎片化的课程很难统合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导致微课的发展不能获得准确的定位,因而产生诸多问题。

一、微课发展中涌现的问题

微课从最初的雏形到目前发展到网络平台阶段,因区域差异、发展程度差异及其认知的理念差异,导致其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众多复杂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5]。这种单一而微小的结构是目前微课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目前微课所面临的问题症结所在。

1.对微课情境差异的忽视

微课的情境差异表现为,空间跨度较大的区域之间的差异和文化与存活习惯跨度较大的城乡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整体层面上影响到微课的发展。教学依赖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在课程的设计、教学以及推广中都会表现出情境的依赖性。在微课的制作和使用中很容易忽视这种依赖性。

首先微课的情境依赖度高。知识具有情境性,脱离情境的知识是缺乏活力的。微n设计表现出情境性,这种情境是一种固化在视频中的情境,视频作为微课进行的载体与最初预设的情境会有一定的出入。这种微课自身的情境与使用区域差异越明显,其产生的情境不适应也越大。

微课教学过程中情境预设与教学实际情境的差异,导致微课并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教师制作的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微课,其对农业的定位会很习惯地融入当地的气候和农业情境,而这些情境性的内容在微课中是不会进行解释的。这种基于特定环境的情境很容易被具有相似情境的人所接受,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这个微课,在西部内陆地区使用时,就会因为微课的预设环境情境与现实的环境情境差异较大,与现实所描绘的农业以及气候的设定产生较大差异而很难达到微课情境的预期。又如,经济差异导致微课情境预设的差异,在微课介绍速度与距离时描绘的火车、飞机等在城市地区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地区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因此很难形成概念。在短暂的时间里微课根本就无法顾及其中的差异,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微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使用情境与设计情境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其次,忽视了微课的宏观文化背景。微课所提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课堂上使用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文化体制的差异性。虽然微课可以通过设计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达到教学效果,但模式不能够满足考试的需求,同样在文化上缺少认同。微课的碎片化特征,以及情境的固化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传统课堂的形式,割裂了传统课堂所营造的整体感,使得学生缺失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课堂营造的情感教育氛围。这种情况下,微课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招致了不少无形的抵触。

2.经济文化基础的制约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教育投资上的差异,也表现在文化上的差异,在文化的认同中缺乏一种耦合性。缺失耦合性的文化中所建立的微课程体系,其可适用性受到制约。虽然大数据时代让个性化教育成为一种可能,而这种教育模式却受到教育资源的制约。在经济发展良好的东部及城市地区,微课发展面临的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西部及农村地区则面临资源不足与资源配置不均共存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个微结构的课程体系,碎片化及大数据的特色决定了其必须有一个基于个体的网络交互工具,如手机电脑等。虽然这些工具在快速普及,但仍然很少用在微课教学中。东部城市地区基于网络的配套设施完善,很多学校尝试用网络交互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推广受到经济基础的极大制约。微课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拥有良好的教学习惯以及可以有效实施教学的物质基础。在物质基础达标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却缺少有效的资源配置,现有的网络平台也无法适应微课发展。而西部农村地区的问题是全方位的。那些资源极度匮乏地区基本上没有开展微课的基本条件。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微课开展也很不理想,有限的资源可以勉强进行微课教学,而事实上,这些有限的资源在正常情况下连合理的配置都做不到,其教育理念受到区域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并缺少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教育的内驱力。

3.微课缺乏足够的容熵

微课表现在其过于精细化,即设计和使用所提出的要求高于目前教师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水平。过于精细化导致微课无法高效或有效地操作。微课理念具有结构化的知识点,以及非常紧凑的时间限制。如果微课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一个知识点描绘解释得很清楚,那么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但事实上这个高效率是建立在优质微课程的基础上的,并且能够结合情境有效地使用。以目前我国微课教学的发展水平以及大数据模式下网络普及应用程度,在缺乏足够的优质微课程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高效的微课体系是很难实现的。微课本身缺乏容熵性,能够实现有效学习的学生以及教师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微课的时候很难达到高的效率,或者根本无法从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到微课教学中。

二、微课发展弊端的缘由归结

微课的课程组织形式决定了微课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过程。微课是针对碎片化的小的结构单元设计的,与传统教育的大单元式的教学并不冲突,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微课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适用范围等方面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微课课程设计结构问题

首先,微课缺乏理论驾驭。因微课发展迅速,其制作并无统一的标准,在制作过程中更多依赖于制作者的自身素质。这种自身的素质并非是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素质,而是能够驾驭微小结构的课程并能够将至转化为微课的素质。微课的制作者通过参考其他的视频录制,以及其他的相关理论进行制作。因其可操作性差,缺少专业性的支撑,没有一个专门的系统,因此目前的微课制作很多由教师独立完成所有的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一个规范的微课制作。

其次,微课缺乏教育经济性价比。鉴于微课作为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其制作具有技术专业性以及教育专业性,制作微课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拥有这些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制作微课的人不多,因此微课的制作不能够在专业教师和专业制作者匹配上形成一个良好的优质集合,导致微课在制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很多微课都是由一线教师独立完成的,不同的人在使用不同的视频编辑软件进行编辑,微课制作的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虽然这种微课节省经济成本,但给教师带来不小的负担,而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种制作形式使优质微课的成本居高不下。

再次,微课应用领域具有局限性。微课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其知识容量有限,这种有限知识在讲究系统性的传统教育中并不适合在所有的学科中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使用,很多时候,相互关联不紧密的碎片化的课程并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

2.微课使用过程中的误区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微课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微课在制作出来之后并没有得到好的推广和使用。在微课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一些学校建立了微课资源库,但微课的运用仍停留在观念认识的层面上,在实际中很少操作使用。教师并不认可这种基于学生互动的微小课程,这种课程仅应用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也因为并不能够通过微课获得比传统n堂更多的东西,所以很少通过资源库进行学习。

其次,教师和学生使用微课的方式不对。因为优质微课资源的不足及微课资源参差不齐,教师和学生很难通过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也导致微课这种课程资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按照适合微课教学的模式展开。微课的课堂应用忽视了课前学习、课后学习、翻转课堂、说课评课、教师网络研修、教师培训等方面更重要的作用[6]。这种应用使微课失去了教学中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传统课堂的整体性。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将微课当做一门课程来看待,而是将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少有针对微课发展的政策提出。对微课教学发展的投入,也仅仅停留在建立视频资源库的层次。

3.微课的适应范围有误区

微课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偏差,表现在微课使用过度与应用不足同时存在,以及微课的应用领域重心存在偏差。其实微课是结构化的微小课程,并不适合所有的教育领域。

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是过度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的能力、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习惯的情感教育等多重目标服务的。具有此种功能的课程要有成体系的大量知识以及学习,也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并通过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来完成。微课并不能达成此种教学目标。使用微课来取代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应用过度,很难达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而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方式,又因为微课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和微观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中理论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其他的原因并不能够达成。

微课教学所适用的年龄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并非所有年龄阶段的群体都能够从微课中学到预期的知识。认知水平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无法确定能够在这种碎片化的课程模式中学到相应的东西[7]。这种情况下的微课适用状态也与传统教育的理念有所偏差。传统教育方式的理念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规范,而微课这种碎片化的教学并不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同时,微课的质量问题以及教师和学生操作在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微课实现传统教育的效果并不容易。目前,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使用力度远大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等以成人为教育主体的教育领域。

微课的碎片化特征使其在非传统教育领域及理工科固定模式的课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因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领域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微课的应用很少。在这些微课拥有实际价值的教育领域中缺少足够的开发者,专业的领域与微课制作很难形成一种合力,导致微课的数量及质量无法保证,并且这些领域本身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微课使用环境,造成了即使对微课有需求的群体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资源。

三、微课发展的教育理念探析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所需要的变革并不是以教育技术发展引导教育变革,而是用教育理念变革使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微课的发展所面临的误区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微课技术上的障碍,而是教育理念变革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教育进步不是教育技术发展就会进步,而是教育技术的进步是以人的发展为支撑点,教育的本真是培养人的真善美。以此为支撑,形成一个微课发展的新模式。

1.碎片化模式下的秩序寻求

为了更好地让微课发展,必须在碎片化的当下寻求微课的新秩序。大数据时代的微课基于传统的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方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海量的数据以及基于W络的交互模式,给基于因果关系的传统教学的线性逻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传统教学模式在大数据中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并通过线性的逻辑关系形成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微课基于大数据下碎片化的集合,形成了微观上有序,而整体上却无序的知识点。这种包含情境并结构化的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发挥出自身价值。

从现代教学的理念来看,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即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微课所体现的价值所在也是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优质集合。学生在微观情境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并形成一种优化选择的积累。

这种发展更多的是理念上的发展,而现实可行性并不高。传统教育所表现出的价值理念与微课所要展现的价值理念并存,形成一个属于自己发展的教育周期。只是微课的发展更加适应发展趋势,而不是当前条件下的教育。

2.潮流与传统的共生融合

微课所表现的碎片化特性,没有体现出比传统教学有更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传统教育是小数据时代经典范式的集成,是小数据模式下的最优选择。微课这种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也碎片化了完整的时间。微课作为技术性指标,其操作是由人所决定的。微课的人文性是适应教育培养人的理念,并不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改变,课程结构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而不是以教育技术的媒介为主导的。微课程更好地与教育目标和教育制度耦合,形成基于大数据模式的教育生态,才是微课程发展的方向。

微课在设计中采用开放的模式,将课程与学生本身在学习中的情境进行融合,将人本主义融入到每一个碎片中,让这些碎片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种可以构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教师的身份转换和传统教育是不一样的,属于碎片情境的组织者。大数据时代教师针对微课教学应该具有的比传统更多的是情境体系的架构,而非传统的知识传授,但这种架构是由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过渡而来,并非一蹴而就。这种渐变在微课发展中能够减少更多的偏误,从而形成微课发展的一个新模式,与传统教育形成一种共生融合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Le Roy A.Mc Grew.A60-Second Course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

[2] KeeT 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in Chemistry,1995(32).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

[4] 杨永林,张世蓉,丁韬,等.从“慕课”到“小微课”,看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6] 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第6篇: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关键词:RS技术 城乡规划管理 应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37-02

20世纪60年代以来,RS技术是在空间科学、现代物理学(包括激光技术、微波技术、全息技术、光学、红外技术和雷达技术等)、数学方法、地球科学理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和先进实用的探测技术。

目前大数据已日益从各个领域进入我们的生活。在城市建设领域,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原有生存环境的改变并产生了诸多生态问题:人口激增、绿地减少、耕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等,城市已成为生态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区域。城乡规划工作是指导城市发展和开展城市建设的“排头兵”和基础,而各类城市信息是城乡规划工作的基础,包括城市资源、人力资源、城市环境、物流运输等。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空间结构的复杂化以及信息的多元化,传统获取信息的手段已很难适应城乡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解决此问题的核心便是发展高精度RS技术。

1 RS技术在城乡规划用地调查中的应用

城市基础信息数据由各类专用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地图、数字专题图和数字景观模型组成。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数字基础信息数据,数字化城市进程的推进需要RS技术提供不同种类和比例尺的影像图或专题图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RS技术逐渐活跃在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其实时、高效和全面的特点推动着城乡规划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随着城市景观模型和城市数字高程模型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可以更具体、直观和真实地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此外,运用城市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制作的城市景观数字模型能够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多视角的再现城市场景,从而促进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以上信息化成果的实现都离不开RS技术的支撑。

2 RS技术在城乡规划空间布局信息分析中的应用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与人口规模不断膨胀、生态环境日益下滑、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等问题都对城市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是发现和解决上述城市问题的一个必要途径。

城乡规划的核心因素和城市发展的载体就是城市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土地使用性质是动态变化的,要随时拿捏其不同时期的特征。用RS技术作为信息来源是现代城市最普遍的途径,利用GIS技术的强大图形操作功能和海量存储数据,实现了集成化的城市土地管理,以实时方便地了解,城市土地权属界线和土地利用状况等数据信息,使城乡规划管理更具有透明性及科学性。可实现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监测和实时调查,为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调查,提供可靠而直观的基础数据 ,为加强城市的土地资源管理、优化政府部门的决策、辅助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 RS技术在城乡规划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业高度集中、世界城市人口膨胀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这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国家此趋势更加引人注目。因此,应用经济、有效的RS技术手段研究城市环境问题,正确评价城市环境质量,探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措施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RS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动态监测工业生产等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水污染等问题。RS技术的监测速度快和范围广,且可多手段以及多波段连续监测其动态变化。因此,RS技术又是测量污染物分布与浓度,监测环境演变变化趋势的有效方法。

4 RS技术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RS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近30多年得到持续的拓展。目前,RS技术正从单一数据资料分析向多元数据资料复合,从区域静态分析向过程动态监测,从表面性分析向内在定量化分析等方面的过渡。

4.1 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发展

清晰的卫星遥感数据在城市中广泛应用归功于RS技术的提升和新型传感器研发水平的进步。传统的航空遥感数据将日益替代,因为随着GeoEye-1、QuickBird、IKONOS等商业卫星的运行,它们将成为城市遥感的主要数据源。商业卫星提供的清晰卫星数据在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技术的优势在于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采用联机方式直接定购和接收产品,相关遥感数据信息可以在数小时内通过数字方式传输获取。

4.2 构建新型城市遥感信息模型

遥感信息模型是利用地理信息和遥感信息影像化方法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注重影像理解和知识表达的集成可视化模型。城市遥感信息模型可以反演和计算城市环境参数是RS技术应用深入发展的核心。在过去一段时期尽管人们发展了各种遥感信息模型,但仍然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发展应用的需要,遥感信息模型的不断创新,依然是RS技术研究的方向。

4.3 “3S”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由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S,Remote Sensing)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3S”空间信息集成技术系统将成为具备城市信息获取与实时处理的综合技术。其中,“3S”信息化技术中的三个不同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主要由RS技术和GPS技术解决,地理空间的数字模型问题主要由 GIS技术现实。“3S”一体化集成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城乡数据与信息获取系统并形成高效的信息处理分析流程,这将对RS技术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4 全面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

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RS技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城市发展需要的其他信息相比,通过RS技术获取的遥感信息有其应用优势和明显的特点。因此,RS技术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将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同时对于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和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水平将起到更大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随着RS技术的逐步提升和遥感知识的广泛普及,遥感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深入。实践证明,RS技术可以直接为城乡规划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准确而可靠的有效图件和资料、同时结合城市规划数据信息成果资料和计算机技术,为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乃至构建数字模拟城市奠定了基础。当然,RS技术也存在局限,它难以完全代替地面调查,同时也需要其他信息化技术的配合。对于RS技术的使用者来说,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分析遥感应用的可行性,并选择合适的应用方案从而最大效益的发挥RS技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谢传节.城市遥感与城市信息系统[J].测绘科学,2000(1):1-8.

[2] 吴贤宇.试谈城市遥感[J].科技广场,2006(7):119-120.

[3] 刘英,赵荣钦.遥感技术在中国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101-104,109.

第7篇: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贵阳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在时代趋势之下,如今贵阳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那就是尊重自然,契合生态发挥优势,顺势创新。贵阳的生态创新之路,已经徐徐拉开序幕。

面向未来,我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贵阳的发展新路,既是因地制宜之路,也顺应时展的趋势。

王阳明说:“夫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恐惧不闻之谓耳。”我们要让自己多一些敬畏之心,多一些内心约束,在发展中既要尊重自然,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

经过全方位的思考和衡量,这几年贵阳立足先天自然优势,紧密契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时代给予的机遇,大致勾勒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并且已经逐步落在实处,展开创新实践。

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贵阳抓住“大数据”的时代机遇。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进入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产生与流转成为常态。在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的趋势下,贵阳迎来一个大发展的契机――致力用大数据产业引领发展,“后发赶超,跨越发展”,走上一条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双赢之路,贵阳步入大数据时代。

用创新视野观悟传统山地产业,贵阳传统山地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自古以山为伴的贵阳人,今天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立足山地资源的多样性、珍稀性和交融性,挖掘山地民族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业,守住青山绿水的同时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这对于维护山地生态系统安全,持续利用山地资源具有天然耦合作用。

如今的山地已成为了贵阳农业发展的最大特色,立体化的农业特征和良好的生态优势,让山地农业犹如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巨大的潜力让其成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优势产业。

在山间,除了原生态农副产品的美食美味,还有着无限的风光。山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山地旅游业的兴起,山地旅游的火热同样会反哺山地农业的增长,农旅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开发,让贵阳的山乡奏响了山地资源发展的新乐章。

将优势生态资源与社会需求结合,贵阳着力“大健康”产业。

第8篇: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关键字:大数据;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

1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时间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现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更加深入,学界中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主要有两种思想:一是认为对突发事件直接救援的应急管理思想;二是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在危机发生前后都具有重大意义,只是在危机发生之时的意义相比之下尤为重要。张小明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其主体不仅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部门(NGO),也包括企业,甚至将公民涵盖在内。我国是一个社会危机和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导致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和利益重新分配,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那些受益不足的群体会产生心态上的失衡,这样就会造成行为上的变异,诸多不稳定因素随之而来,例如火灾、投毒、爆炸、杀害青少年儿童等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公共危机管理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疆土辽阔,常发生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干旱等。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防不胜防,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则先需要清楚其本质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是时代趋势所需。

2大数据特征及大数据时代下的公共危机管理

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迅速,涵盖的信息量大,影响范围广,公共危机事件会在短时间内被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媒体等工具快速剖析。公共危机信息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传播,信息超链接,公共危机信息被强化。大数据,单从字面来看,它表示数据规模的庞大,但是仅仅数量上的庞大显然无法看出大数据这一概念和以往的“海量数据”(massivedata)、“超大规模数据”(verylargedata)等概念之间有何区别。对于大数据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定义基本是从大数据的特征出发,通过这些特征的阐述和归纳试图给出其定义。在这些定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3V定义,即认为大数据需满足3个特点: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除此之外,还有提出4V定义的,即尝试在3V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特性。大数据的定义很难达成一个完全的共识,但事实上,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只要把握好3V定义,然后适当地考虑4V特性即可。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更是遇上了新的挑战,与传统媒体相比,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危机传播之规模大,形式多样化,速度快,把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数据也解决了反应时间短,“事中反应”困难等问题。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下,对公共危机发生之前有相应的管理和设施准备,大数据运用软件和硬件设施相结合,采集数据。另一方面,管理层面大数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安全和隐私等,大数据的运用对我国解决公共危机问题提供了新的的思路。

3公共危机的类型

现在,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不但要增强忧患意识,还要对危机管理开展更加广泛的研究,在国内学界,胡宁生(1998)在其主编的《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一书中对危机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类:按动因性质分为自然危机和人为危机;按影响时空范围分为国际危机、国内危机、组织危机;按主要成因及涉及范围分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价值危机等;按所采取的手段分为和平方式的冲突方式和暴力性的方式;另外还分为特殊状态的危机,如核危机与非核危机等。危机管理专家薛澜在《危机管理》一书中,从危机产生的原因上将国内危机事件的类型做了以下的归纳,如表1所示。基于公共危机种类的各种划分标准的讨论,可以作如下评述:其一,国外学者对危机类型的学术解读走在前端,且大多被纳为危机涵义的研究视角;其二,国内学界对公共危机的学术分类大多在2003年,这一年因“非典”爆发而被视为我国危机管理研究“系统化学术话语构建的起始之年”;其三,关于公共危机与非公共危机的区别和联系的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界定;其四,自然危机的界定十分清楚,但是对于人为危机并不是十分清楚;其五,公共危机的生成诱因与其基本类型息息相关,只有将公共危机的基本类别分析得很透彻才能参透公共危机的本质,为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指导思路、指明方向。

4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是制度的建设,但是只单纯地依靠构建政府危机管理的机制是不能够完全保证让社会处于无忧无难,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全社会应该参与进来共同治理公共危机,但是根据社会的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很多群众是不愿意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处理工作之中的,我国历史上就推崇“舍小家为大家”的理念,但是现在人民对公共危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不乐观,显然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工作很难展开。在这种压力之下,我国也在尽快完善危机管理的体系,规范危机管理的行为,发挥社会团体的力量,集中社会、管理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来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受到广大学者们的青睐,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危机管理是更是倍受关注,现以表2,图1来说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结论分析:从1995~2000年,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只占总体的30.8%,主要研究在经济领域;从2000年开始注重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比例比上一个五年增长了30.9%,2010~2015年增长到44.7%;从纵向上看,期刊文章的数量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除此之外,紧急事件和应急机制这一类文章的数量也随着国家的需求而增加,这表明虽然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我国还仍然需要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进行更加正规化、系统化的深入研究。相比国外公共危机管理而言,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我国预防公共危机体系不健全,相关部门对方案的精髓都不能全部掌握,换句话说,预案的设计没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加谈不上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公共危机的突然发生;其二是我国没有全面的法律条文,没有法律条文的约束就会造成在管理执行过程中产生诸多不确定因素;其三是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政府危机管理,那么政府作为主体,有职责规范其行为,减少负面信息和误导公民信息的传播,但是现在大数据时代下,各种媒体新闻传播迅速,很多消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的惶恐不安是相关部门的措施做的不到位,才会导致人心不稳;其四是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大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广大群众关注的要点之一,安抚好受危机影响群众的心情,保障涉及危机事件人民的利益。

5公共危机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完善预案体系。我国各地地区都编写、制定了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预案上应该写入参考的实际情况,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健全预案的策划、安排、监督、管理和评价机制。如针对社会出现的危机,有公共危机事件也有非公共危机事件,我们公共部门则需要针对公共危机事件做出特别的措施,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提高工作人员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专业素养,能够有效地向上级反应情况,报告数据。(2)健全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我国关于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并不完整,法律的重点要放在公共危机处理事件中政府和有关部门人员职责上。国外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美国为了提高人民对危机的认识,美国纽约危机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危机管理在线定位系统,日本建立了信息管理一体化的评测小组,而我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根据我国自身具有的特点制定有利于我国国情下的法律条文,有了法律的保障,才有了危机管理的前提。(3)强化政府对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危机管理的规范。现在许多危机事件的发生是防不胜防的,但是公共危机的恶意传播,造成人们的恐慌是可以避免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大数据时代媒体的管理,约束其行为,尽量防止媒体歪曲事实误导社会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对不法分子的典范应该严惩不贷,显示出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威信,让人们相信政府,在大数据时代下具有明辨是非的判断力。(4)运用多元治理手段处理好社会的秩序和共勉权利保障。现代政府的本质在于社会的秩序和共勉权利保障的问题,不管是在正常社会的状态下,还是在非常社会的状态下都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风险社会和和谐社会中的“风险”和“和谐”不仅是一种社会存在,而且是一种公众的心里暗示。公共危机的频发打破了社会的秩序,引起了社会的矛盾,给人民的心里带来了不和谐、不安全的暗示,现代公共危机管理就是要实现对社会公众不安心理的疏导,恢复和维持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第9篇: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兰台e令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和挑战。“十三五”时期国家档案馆所颁布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快与信息社会融合的指导思想[1]。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有利于加快档案管理数字化工作发展,促进档案事业和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为我国现代化服务。

一、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逐渐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2]67。数字化档案信息是国家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档案信息化建设正是当前档案工作者所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建设对我国档案事业和社会实践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1.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浪潮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迅猛冲击,档案事业也正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形成的大量数字化档案给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自动化办公、无纸化办公的观念普及,档案管理由实体化管理转向数字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一个优秀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无疑会使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工作更符合时代趋势。2.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提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内容包括集成建设满足数字档案馆各项管理与服务需求的基础设施;开发或应用具备“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要求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推进馆藏数字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进行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分层共享;配套建设数字档案馆保障体系[3]。数字档案馆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平台作为支撑,那么数字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储存、资源共享、信息安全等功能需求将无从谈起。3.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是档案管理的迫切要求。在过去的传统档案管理中,大量的纸质档案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如档案汇总、档案存放、档案检索、纸质防潮、人员看护等不少方面的麻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这些麻烦也随着档案的数量呈指数倍地增长。而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使档案变得存储方便、不易损坏,甚至通过程序使大数据量的档案维护、检索成为十分方便的事情。4.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当今社会,人们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档案来记录家族历史、荣誉成功等,这些档案甚至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素材。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为想要建立家庭档案的用户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档案建档、管理服务。除此之外,拥有庞大数据、图表、文件等档案资料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也同时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可以为政府或机构做重大决策时提供大量具有时效性、便捷性的档案资料检索服务。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内容

1.“兰台e令”专题网站介绍。兰台是我国汉朝中央档案典籍库,其主管者称为兰台令史,兰台e令即是“互联网+”时代的档案管理者和使用者。网站采用“互联网+档案”的模式,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的档案管理中,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家庭,甚至个人都可以使用网站平台将相关档案上传到云端数据库,建立、管理公众、家庭和个人的档案。网站用户角色主要分为四种:游客、注册用户、管理员、超级管理员。游客仅具有浏览网站公开档案的权限;注册用户除了浏览网站内的公开档案外,还可在自己的空间下建立、上传公开或是私有的档案;管理员拥有用户管理、档案管理、数据统计等后台功能;超级管理员仅有一名,除了拥有管理员所有权限外,还可以创建、注销其他管理员账号。网站整体web服务架构采用MVC设计模式,以JAVA作为主要编程语言[4]311。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选型使用Spring+SpringMVC+Hibernate框架技术[5]18,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6]144。2.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建设。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系统指对各类数字化档案进行收集并上传至云端的整套系统。档案集成过程中应遵守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归档标准等相关文件。以“兰台e令”专题网站为例,其参照了民生档案的归档要求,将档案分为成员成长、家庭历史、家庭资产、荣誉成果、医疗保健、社交旅游、声像电子、家庭藏品、图书资料、其他等十大一级分类,每一大类下还可以由档案上传者在自己的档案分类下自由设置自定义的二级分类。档案集成渠道可以由档案局的工作人员使用平台管理员账号将需要上传的数字档案上传至云端,也可以由普通民众在网站平台上注册的账号建立相关家庭档案。档案也可设置其可视权限,公开档案可被所有访问该网站的用户所见,私有档案只可由自己和管理员权限以上用户查看。3.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后台建设。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后台指系统管理员管理、维护平台的可视化端口。在“兰台e令”专题网站中,后台功能分为用户管理、档案管理、数据统计等,可由管理员以上权限用户通过系统后台的可视化界面进行访问以及监管。用户建立上传的档案有违反法律规定或监管条例的情况,管理员可删除违规档案,严重情况下可暂时或永久冻结上传者的账号。用户在注册、填写账户信息、上传档案时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由管理员在后台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例如用户地区分布、年龄分布、档案类别分布等等。4.档案信息交流分享模块建设。用户通过网站上传的档案位于网站所在的文件服务器中,通常意味着档案的传播渠道只有在网站内部发生。但在“兰台e令”专题网站中,用户上传的档案不仅仅只可在网站内部浏览、传播,还可以利用第三方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传播。这不仅仅可以方便用户之间的使用,有利于档案信息和档案理念的传播,还可以增加网站在社会上的曝光率。5.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用户上传的档案既是信息资源,也是用户的隐私。对于用户不愿公开的档案,网站平台应当建立一系列的安全保障体系来保障用户的隐私不被窃取。“兰台e令”专题网站对用户密码采取了MD5加密,增加了用户密码被窃取、破解的难度;另外,针对SQL注入、XSS攻击、目录遍历等常见的Web攻击手段也做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7]795,以维护用户的隐私权益和网站的形象。

三、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发展方向

1.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的服务拓宽。当前档案实践领域,包括数字化档案、归档电子文件等档案数字资源总量达到了PB级别,具有了大数据的特征[8]9。同时,现在的档案用户也不再仅满足于表面数据的利用,而是更加希望可以得到数据背后蕴含的信息。因此,档案服务也应该与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大数据领域相结合,开发一套基于档案大数据的新型信息服务引擎,使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中蕴藏的巨量信息得到真正的开发和利用。2.各级数字档案信息平台间建立共享网络。目前,我国各省市级档案网站的建站过程相对独立,技术标准、检索方式各异,内部档案信息资源互不相通。长此以往势必形成“信息孤岛”,致使数字档案事业发展失去活力。若各级数字档案信息平台之间相关内容进行超链接互连,或由龙头档案网站做各级数字档案馆的目录索引,集成各类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有利于实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复杂的任务,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方式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开发、建设、利用、管理数字化档案,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便民利民等重大意义。此外,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着眼考虑未来时代的发展趋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档办〔2016〕4号).

[2]金波.论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J].档案学通讯,2005(3).

[3]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档办〔2010〕116号).

[4]和璇.MVC模式在JAVAWEB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16).

[5]张耀民.SSH框架在Web项目开发中的构建和应用实践[J].微型机与应用,2013(15).

[6]陈正举.基于HIBERNATE的数据库访问优化[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