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

第1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功能食品;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7-03

保健(功能)食品是指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又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类食品。这类食品强调的是食品的第三种功能即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在我国也称保健功能。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文部省《食品功能的系统性解释与展开》书中。功能性食品主要经历了营养强化、初级和高级功能性食品三个阶段。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和规范,目前,功能食品科学已经发展成为食品科学、营养学、预防医学、生理学、工程学及药理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赋予了更高的内涵。

“十一五”期间,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无论是在产品种类和成分方面,还是在功能食品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科技部首次把功能食品作为重点项目纳入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后,大力促进了功能食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这对增强我国功能食品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功能食品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规范功能食品行业的发展,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营养健康水平,均表现出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功能食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与功能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功能食品教育体系严重滞后。由于我国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均是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列出的专业中,截止2012年的最新版本还没有把功能食品作为本科培养专业。因此,大多数从事功能食品研究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下设置了相关功能食品课程。据不完全统计有235所高校设立了食品类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专业,有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培养功能食品相关硕士研究生,只有20余所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功能食品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不足10所院校招收功能食品博士研究生。然而,国内的“食品科学”专业大都设置在轻工和农业院校,研究的重点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科学问题,很少涉及研究“食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很少涉及食品的功能问题。而医药院校的科研领域的主要精力在研究“天然药物”,对“功能食品”涉足不多。各类食品研究机构很少涉足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截止2012年,国内明确提出招收功能食品研究方向的高校仅有5所,分别为江苏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但其研究方向仅涉及功能食品的某一环节,尚未形成系统的功能食品研究体系。

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相关专业人才匮乏,无论是食品营养还是食品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因此,我国功能食品科技发展的战略措施中的第一条就是建立和完善开放性的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第二条就是加强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缺乏功能食品基础研究和功能食品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制约我国功能食品发展的瓶颈。

二、我校功能食品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联合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形成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确以“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尽管我们专业经历了生物化学、生物技g到现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名称的变更,但始终以“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为研究方向。自1983年开始,就从事“功能食品及其功能因子”的研究与开发,是国内最早从事功能食品系统研究的单位之一。经过过多年的凝练,形成了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分离、检测和功能评价、安全性评价以及功能食品发展战略等研究方向。涵盖了功能因子的制备、功效检测及安全等各主要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1992年“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科就被原北京市高教局批准为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被卫生部认定为国家级保健食品功能检测机构。经历了长时间的专业凝练,成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

本专业曾主持完成了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中的专题报告《功能食品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完成了《2012年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报告》中的专题报告《我国功能食品的现状与发展》。这些足以证明我校功能食品学科在国内功能食品行业内有着明显优势,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完全可以办成侧重功能食品检测方向,充分发挥国家级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和功能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联合大学(校级)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既能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能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我校功能食品产学研实践教学的模式设想

产学研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涉及三大主体,即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此,产学研是动高校、社会发展,以及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性研究平台是推动和发展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唐小恒对产学研的解释,产学研结合有两层内涵:一是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基本特征是科研与企业相结合,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员,目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基本特征是教学与企业相结合,核心是教学,主体是学生,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

1.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促进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功能食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功能食品仅根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或强化的营养素来推知该类食品的功能,未经严格的实验证明或严格的科学论证。第二代功能食品,须经过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宣称的功能。第三代的新型功能食品,不仅其声称的功能需经动物或人体实验验证,还需明确具备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作用机制和在产品中的稳定性。目前,国际上主要以第三代功能食品为主,然而,由中国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功能食品中90%为第二代产品,例如直接添加某种或几种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且近4000多个功能食品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解、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约占60%。因此,发展第三代功能食品,还需查清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作用机制和在食品中的稳定性。这不仅需要懂得生人体生理、代谢等专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制备等技术的药理知识和化学知识,还要懂得功能成分的安全毒理学知识,以及功能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等管理学知识人才。这显然不是本科教育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培养博士层次的综合型人才。对于我校而言,则可以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促进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开发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开发。

2.本科生教育为主体,以功能食品检测为切入点,进行“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功能食品大多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分离纯化其有效成分,进行功能因子检测和理化检测,以及进行安全性评价、功能性评价和卫生学评价,这些技术是功能食品发展的关键,也是功能食品研究开发的核心,是功能食品开发、生产、监督管理等各环节必不可少的手段,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我校在功能食品检测与评价方面,有着20多年的检测经验和办学经验,目前形成了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食品卫生学检测和食品功能学评价等综合教学体系和对外服务能力。具有国家级检测资质的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18项、毒理学评价11项、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53项、卫生学、稳定性理化与微生物检测88项,共计170项/219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在学生生产实习、集中实践教学均在完全仿真环境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因此,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可以突出功能食品检测与评价理论和技能实践。

3.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我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于2009年就认定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并颁发了证书。这些教师多在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功能评价、食品理化检测和实验室认证等领域有着被社会承认的资质和经历。本专业至少有7名老师具有双师资格。而产学研是专业教师与生产结合、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的有效途径。专业教师深入食品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功能食品行业的需求,使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在产学研是互动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可以有效理论联系实际,既了解生产实践,增强了工程意识,又能解决工程生产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4.整合校内资源,发挥校内实践教学优势。目前为止,我校食品科学学科下设两个本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专业;三个硕士招生方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校级的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市级的功能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对外服务机构――保健食品检测中心。共有教师及检测人员近百人,如果能够有效的整合这些校内资源,可以建设一个涵盖功能食品理化检测、安全性毒理学检测、卫生学检测和功能学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别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因实习时间短、学生人身安全、生产线要求高等不愿接受本科生生产实习困难,避免学生生产实习只能在企业参观,不能真正参与困境,加强了我校W生功能食品检测技能,同时突出了我校学生的功能食品检测技能优势,形成了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也成为本科生就业中成为亮点。

四、结束语

综合我校功能食品检测的优势和特点,建立一个高级别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发挥我校人才培养定位,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特点,促进学生就业。这不仅符合第三代功能食品发展需要和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也能突出我校功能食品的资源优势,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紧密型产学研联盟,有着突出的功能食品研究优势,与教学过程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长期、持续、稳定的共赢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金宗濂.功能食品教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金宗濂,米生权,陈文.我国功能食品的现状与发展,2012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

[4]黄丽芸,刘,杨景峰.功能性食品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3):168-170.

[5]李金宝,胡瑞君,闫波.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广西轻工业,2008,(3):17-19.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Industry,Academic Stud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ation in Functional Food

MI Sheng-quan,GAO Li-ping,WEI Tao,ZHAO Zhuo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s,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第2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食品物性学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对学生的理论综合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课程涉及知识广,如食品化学、胶体化学、高分子物理、流体力学、化学和生物流变学及各种食品加工原理。而且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源于不同的研究方向,数理基础差距较大P1。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培养目标,确定适合本专业的教学重点,丰富食品物性学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开展互动性专题讨论,开设食品物性学相关实验,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块,以建立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突破性思维和活跃思维能力。

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由于食品物性学课程数学公式多,涉及流变学、数理方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3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悉或经历过的物性应用案例讲述食品物性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前景。在实验室条件许可时,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例如,可以用牙膏来解释流变学的含义:使用牙膏时挤出要容易,挤出后要求挺括,在牙刷上不能下陷,刷牙时又要轻松,这就要求牙膏遇到剪切时黏度迅速下降,静止时又具有一定的屈服应力,以保持坚挺。学习液态食品的流动特性时,首先让同学回忆倒水和倒油的现象,油是稠的,流动慢;水是稀的,流动快。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现象?若不让它们流动还会出现这些现象吗|51?可以用薯片的脆感、果冻带弹性的滑软感来解释食品质构对食品风味的重要性;用水果可制成原电池引出食品的电学特性;用通过加热可使食品失去水分引出食品的热学特性等|41。在进行质构学部分讲述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市场上的面包,同样的重量,大小差别很大?除了菌株以及焙烤工艺的原因,还有哪些影响因素?然后再介绍要想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要了解原料的物性。在面包生产中,面粉的物性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面粉颗粒度、面粉的成分、添加水分的多少等,直接影响着面团的流变特性,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质构。

2学生专题讲座

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他们课程压力相对小,时间自由度大,研究积极性高,自信心更强。因此,学生专题讲座是研究生教学的有益补充|3]。对于研究生来说,单纯地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关注学科前沿,并具备查阅文献和总结报告的能力。尤其对于一年级的研究生,这种训练十分必要,不仅锻炼学生査阅文献、阅读文献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了解食品物性学究竟在食品科研和实际生产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通过査找文献和阅读最新研究论文,

关教学资料,特别是关于食品物性研究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方面的信息,丰富食品物性学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强大实用性留下深刻印象。

笔者采取的具体做法是:根据食品物性学各个章节的内容,布置各小组的专题讲座题目(表1),要求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应题目的课件制作、课堂演讲和提问解答(30min)。教师提问、点评,肯定其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综合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分析和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科学型研究所需要的观察、思维、探索、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专题讲座题目举例见表1。

在食品物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也进行着相关方向的科研工作,在课堂中可以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穿插到各个知识点中,如在讲授食品的光学特性时,可讲述现代成像技术和现代光谱技术,如核磁共振、CT、超声、高光谱成像技术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品质检测中应用的最新科研动态。

3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食品物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课程总学时中分配一定量的实验学时配合理论教学。在实验项目类型设计中应包含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应覆盖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如果实硬度计、黏度仪、物性仪、色差计、热分析仪等。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实验装置,如空隙率测试装置、黏弹性模拟实验装置等[11。笔者在讲述“食品质构学”时,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感官评定实验,实验由二年级的研究生组织,由一年级的研究生处理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2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实验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并为以后进人食品加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若实验条件有限,可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最新国外研究技术、高新设备、新推产品的大量图片和材料,并下载相关仪器运行的视频。例如在课堂上播放半固体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边播放边讲解其加工步骤和原理,尤其是涉及到的相关食品物理性质,以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与同步的声音,加深学生对最新研究动态和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3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科研项目 食品专业 就业素质与能力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虽然各类经济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2008年我国食品行业全年运行仍然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格局,全年全国食品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长14.80%,高出全国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2009年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测总产值4.9万亿,相比2008年可能增长17%左右。从各方数据可以发现,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工业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到2020年,食品行业将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

而我国高等院校食品专业的办学宗旨应是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参与科研,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科研是高校的主旋律,食品专业更是存在大量的科研合作或者项目申报的机会。如何将广泛存在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与食品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强竞争力,是一条高效有益的思路。

一、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1.从食品专业本科学生就业角度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调查,全国工学本科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率为76%,食品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生前五大职业流向为:食物科学技术人员、生产和经营工作者的一线主管、产品安全工程师、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化学技术员;主要行业流向为:食品制品业、化学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各级党政机关、农业生产畜牧类行业、为农民服务类行业、司法/公安/安全政府机构;企业流向按照降序排列为:民营企业/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组织(NGO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稍有不同);专业就业流向最多的五个城市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哈尔滨)/食品质量与安全(广州、北京、东莞、上海、无锡)[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食品专业专业性较强,入职门槛相对较高,本专业学生在熟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专业对口就业程度较高;我国大部分的食品企业为民营个体或外资企业,分布在北京、广州等几大城市,于是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具有趋同的集中表现,人才流动方向是相对合理的。

食品专业的本科生就业难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原因。由于现在学校教的知识与企业实践联系不紧密,再加上高校扩招造成学生人均占有实验资源减少、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然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动手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就业期望值太高,定位不准确,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因而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不愿意到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发展。太多的“不愿意”是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没有把握正确的求职途径。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

2.从食品行业和企业角度分析

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的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140元,毕业前的月薪期待值底线为1415元,雇主愿意提供的月薪上线为2258元。另外,食品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变化。食品生产型企业需要研发检验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相对较多;研发检验型人才企业侧重于考虑硕士研究生,因为他们更加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工程技术型人才企业侧重于大专生,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同时,他们所要求的条件却比本科生要低;而管理型人才企业则更加愿意选择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5]。这样,留给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就只有残酷的社会竞争。但部分食品企业也遭遇尴尬,由于降低成本等原因,厂区较为偏远,企业生产条件较差、生活设施不够健全、起薪较低等原因无法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另外,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全国食品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长。与此同时,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和人才竞争的残酷。

二、食品行业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离雇主要求最远的是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三项。

食品行业在对学生能力要求方面和其他行业有共通之处,但也有特殊之处。由于食品行业的产品是提供食品的,从而对卫生标准的要求高,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也有相应要求。同时也正因为食品安全关系到万千顾客的健康,职业道德也就变得非常重要,员工的诚信意识、责任心是最宝贵的品质。另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包装、保鲜、易食、营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食品行业从业者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也就非常重要。

三、在科研项目中培养就业能力的思路

1.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到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提炼等,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的理解性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并且,现阶段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造成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而从事科研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这必然要求学生对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这些能力与食品行业就业能力正好吻合。所以,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全面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可行的。

食品类科研项目中横向课题大多是与食品行业中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可以提供参观、实习、调研等。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同时也可以深入行业一线去了解现实的工作环境,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2.在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系统思路

对于广大的学生群体,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由专业老师作为小组指导老师。一方面,由于是自愿行为,学生将更具有自身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也是“挑人”的工作,真正愿意做这方面工作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力不断提高。小组由专业老师管理,一是有利于师生专业领域知识交流,二是有利于项目分工管理,三是有利于学生能力较快提高。团队建立起来之后,按照年级进行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高年级带低年级,到一定程度后,高年级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低年级的学生也成长起来了,再继续带新人,如此循环。具体培养思路如下:

(1)大一阶段:了解课题组大的研究方向、研究背景以及熟悉课题组的老师;观察高年级学生做实验,熟悉各种玻璃器皿;学习清洗试管、烧杯等设备仪器;整理试剂柜,认识各种药品。并且要积极的与高年级同学或者老师沟通,不懂就问,这样既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可以锻炼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这些工作可以使其对科研和实验有直观的认识,增强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兴趣;同时在观察和参与简单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培养了其耐心、细致、责任心等素质与能力。

(2)大二阶段: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基本成分检测等;学习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图表的绘制还有实验报告的撰写。负责指导的是专业老师、研究生和大四学生。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大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练就扎实基本功,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让大四学生锻炼了组织管理的能力。高低年级的学生直接交流也让低年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到专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与掌握的程度,进一步地提高了彼此之间的社交与沟通能力。

(3)大三阶段:进行课题的简单设计;结合教师课题,组队参加相关学术竞赛(如挑战杯赛等),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在参加比赛中就要求学生善于动手动脑,善于找准研究的切入点,选题新颖。根据选题,自己确定实验方案,方法和实验器材,并制定出合理的进度安排,这一个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提升。另外,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了相互协作与分工,这对个人的组织协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是个很好的锻炼。

(4)大四阶段:由指导老师给出专门课题或者学生自选题目做毕业论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由老师和研究生指导修改后,独立完成课题相关研究。一方面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对科研课题的选题和申报、科研论文的写作、投稿和发表等一些有关科研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和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思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查找文献、翻译资料、处理数据及撰写报告,学生这个过程中需要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破常规,不拘泥于实验中的老套路,有助于提高学生试验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相关项目联系的企业或者科研部门实习中,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全面接触社会,了解相关岗位的职责与工作内容,积累社会资本并且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这个阶段学生的适应能力、独立性、创新研究、解惑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与显现。

四、结语

现今食品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品质和知识结构等方面要与不断发展变化的食品行业相适应。而结合科研项目来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个过程贯穿大学四年,需要高校指导老师和同学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取得效果,从而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诘.试论当前食品行业现状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6):156.

[2]程建军,王辉,江连洲,宋丽华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就业研究课题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2-126.

第4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食品专业;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探索

“仪器分析”是基于物质的组成、状态和结构特点从而探究其存在、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理论和技术含量高、应用性强的课程[1]。近年来,分析仪器已在化工产品行业、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物资源利用、农副产品检测检验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作为与大家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问题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鉴于此,陕西师范大学已在食品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培养体系中分别开设了“仪器分析概论”和“现代仪器分析”,即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仪器分析”类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动手使用大型分析仪器的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离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1“仪器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食品专业研究生而言,“仪器分析”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难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专业知识差异

学生本科阶段专业差异较大,导致研究生期间无法按统一内容体系授课。研究生在本科时的专业主要有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农业机械等,不仅专业差异大,而且来自不同学校(有农业院校、理工院校、师范院校,还包括一些三本院校)其课程培养体系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专业的学生本科阶段系统学习了“仪器分析”类课程(如来自化学专业的学生),有些专业只是作为选修课简单介绍了“仪器分析”课程的部分内容,而有些专业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仪器分析方面的知识。

1.2理论与实际差异

由于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发展日新月异,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开发应用,致使课程讲授内容越来越多,教材也快速更新[3]。该不该把新的仪器和方法及时增加到教学中去,成了教师上课时面临的尴尬抉择;如果增加内容势必会挤占其他计划课时、降低教学效果;如果不增加新仪器设备和新方法方面的内容,待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将会发现自己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已经有部分落伍或淘汰了,从而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培养目标。

1.3课程与教学差异

就“仪器分析”课程内容来说,各种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具有相对独立的原理和理论基础,即各章内容之间联系较少,因而课程显得庞杂,不够系统。同时,分析仪器理论涉及知识面广(含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面对抽象的新仪器和新方法介绍,学生学习兴趣更是不高、教学效果也不佳,学生动手和应用能力并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1.4实践差异

学生人数多(一般每个专业70人左右,就研究生而言也有50人左右)、仪器数量少(实验平台上大部分仪器都只有1台,甚至食品行业最常用的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也仅有1台),导致该课程的实验内容部分无法确保每人都有接触或真正实际操作仪器的机会,降低了授课效果。以上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这也为“仪器分析”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做好食品专业“仪器分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该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迫切任务。

2“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与实践

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院实际情况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

2.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突破教学难点

目前,虽然市面上有很多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但还没有食品专业专用的仪器分析类教材。因此,在实施教学前根据食品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节选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和实验内容,从而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一些较新的仪器设备及方法,则与各大仪器公司合作,邀请其工程师到学校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从而更生动、形象简化学生课堂学习的难度。同时,为了增加教师课堂讲解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课时将教师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最常用的仪器及所获得到的结果、经验教训融入课堂教育中。这也是本课程教改创新的思路之一,尤其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从当前效果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2.2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现代仪器分析内容繁多、原理抽象、仪器结构复杂,传统的教学手段缺乏具体深入的体验、感受认识;同时,其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都十分有限,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了陕西师范大学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展虚拟实验教学,把分析仪器的结构图、各部件内部结构、检测原理、检测步骤等制作成可视化图片和动画,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学到知识。同时,还充分利用已报废的陈旧仪器设备对其拆解和组装演示进行解剖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对各种仪器的认知感。

2.3改革实验教学方式、针对性设计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由理论教学课和实验2部分组成,而实验是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当前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是仪器设备资源不足,有些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为防止学生损坏仪器,对学生开设的仪器分析实验多为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走过场模式;二是实验内容针对性不强,有些可能与部分专业研究生(多为食品工程硕士)的论文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强,而且其中验证性实验偏多,导致内容较滞后,学生积极性不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的做法是在开设实验前由学院负责仪器设备的教师提供大型分析仪器设备清单,并由研究生、本科生结合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或其所在实验室使用频率较高的大型仪器进行选择,然后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开同时围着一台仪器,无目地随意观看的局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确保了开设实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路之二。

2.4改革考核方式、理论与实验并重、注重实际应用

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考核过去常采用理论考试,实验课基本不作考核,往往导致学生旷课或忽视实验课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将“仪器分析”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将实验课和理论课摆到同等重要位置,而且理论课不再以写论文的形式考核,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达到课程培养目标。

3结语

经过以上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将要改革和探索的内容。

作者:张清安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莉,张清安,申远.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20):387-388.

第5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14-02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开始鼓励创新团队建设,2007年提出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教学团队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已经成为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自2012年以恚团队以食品微生物学为核心课程,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原理、乳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验学、分子生物学、酿酒工艺学等课程,组建了食品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师创新团队。团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团队运行管理模式,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团队结构明显优化,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地方企业方面成果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团队建设新路。

一、团队建设的目标

以食品微生物学为核心课程,开展与之密切相关的系列课程的教师团队建设,加强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学课程为主体,结合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利用教授课程内容相关性和科研方向一致性条件,利用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团队优势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型特色创新团队,促进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办学能力提升。

二、团队建设的内容

1.调整食品微生物系列课程的课程结构。课程是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元,基础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建立食品学科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要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把拓宽专业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加强基础与强调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专业品牌,设置与市场对接和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内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内容共同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更合适。通过共同探讨学科研究进展,讲授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配合具体的案例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相关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共同研究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团队的建设模式研究。以教学课程为主体,结合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利用教授课程内容相关性条件,加强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团队优势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建设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更好地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团队建设方法和实施

1.以吉林省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问题为前提,不断优化授课内容、课程体系。为了提升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团队先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滚动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团队教师既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高,也积极发展新专业,并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使新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保持整体性的同时,兼顾前瞻性与动态性。目前,团队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侧重于食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增加了食品加工过程中以及贮藏、销售过程中微生物引起的安全性等内容,同时增加了食品微生物相关的毕业设计内容。

2.通过团队合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环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广泛,涉及多个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组教师的研究方向采用分章节轮流授课的形式,不仅将微生物学知识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联系起来,将新近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学科前沿知识,而且每个教师结合自己具体的科研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采用讨论式、换位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对于学生们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自学,等等。

3.利用好实践基地,提高团队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食品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为了提高团队教师教学水平,团队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利用学院自有的中试车间和董事会办学条件,经常进行生产实践,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指导。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获得了第一手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团队教师已经熟练掌握了酸奶发酵工艺、啤酒发酵工艺、乳酸发酵工艺等。

4.加强教学团队科研能力,科教相长提升教学水平。团队有资历的教师有计划地带动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参与或承担相关科研课题,特别是与教学相关性较大的研究课题,使得年轻教师在科研工作获得收获的同时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大长进,从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上培养青年教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平台建设支撑教学,目前团队建有吉林省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中心为团队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向所有团队教师及其研究生开放使用,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为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团队教师开展了经常性学术活动,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学术报告或读书报告;利用科研经费为青年教师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机会,通过交流,一方面丰富了团队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视野,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5.加强国内外访学及学术交流,发挥团队优势。通过积极参加国内外访学和学术交流,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利用团队优势,为青年教师提供国际交流途径及资金等帮助。目前团队教师有1人获得日本博士学位,4人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以上的访问学习,另外1人正在美国访学。每年平均有3―5人次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20人次参加国内学术和教学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有效提高了团队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了团队的优势。

四、结束语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有效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可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保证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有利于教学水平提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不仅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内容和涉及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相关科研领域。目前团队成员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几乎都与微生物学内容和相关技术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科带头人、整合科研方向、培育特色学科、促进学科交叉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并催生重大科研成果,对于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办学能力具有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9.

第6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物性学;教学方法

0引言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推进与国际工程教育的无缝对接,我国正着手对工程类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包括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内的一些工程类专业,已经通过了工程认证。该专业认证归属于合格性评估,推行目标导向教育,以学生的产出驱动教育系统地运行[1]。在大方向的指引下,课程大纲需要进行完善,一些新指标(如课程达成度评价材料需要增设等),都涉及到教学内容的调整。食品物性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框架比较完整的一门学科,与食品化学和营养生理学并称为食品加工利用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三大基础学问[2,3],能够向学生传播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解决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工程教育认证这个崭新的环境下,“食品物性学”的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战略性改革,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教师如何让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因此涉及到教学方法的探讨上。

1教学方法概述

工程教育认证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上述改进的教学内容就像浩瀚海洋中的指南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呢?这就需要根据新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由4个层面构成,即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和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围绕教学方法的界定,古今中外的学者提出了各家理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比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理论、威斯顿和格兰顿体系,国内教育界则有“南有陶行知,北有李秉德”之说。在这些教学方法界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即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的体系。

2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食品物性学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授课过程中以教授法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预期目的,更不能胜任工程教育认证环境下的“食品物性学”讲授。结合“食品物性学”的教学内容,相应地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4],或者某几种教学方式联用,共同为课程的传授提供有效的手段。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的是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研究特点和内容,以及研究方向与应用,对于该部分内容可在多媒体演示手段配合的基础上,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此过程中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第二章是食品的基本物理特征,则可采用直观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的认识。比如,对食品物料的体积测定,教师可采用种子置换法进行演示试验,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体积等的概念,而且对后面第五章散粒体的相应知识也提前有所了解。如果教学案例选择适当的话,还能够把书上不同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讲解,融会贯通,再结合学院相关的科研成果。以禽蛋大小头自动定向排列为例,涉及到禽蛋大小头自动定向排列装置的研制,该装置能将大小头指向不一致的禽蛋自动定向为同一方向。对于物料本身来说,教师需要研究其基本物理特征,如形状、大小、密度和形状指数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第二章关于食品的基本物理特征的内容。基于该基础,针对禽蛋散粒体对象、展开散粒体摩擦性和受力分析等力学性能的研究,建立禽蛋在大小头自动定向排列过程中的力学理论基础。另外,由于在定向排列过程中,核心是禽蛋分列运动(轴向运动)和翻转运动,还需要引入机械原理中的相关知识点,利用交错轴摩擦轮传动原理计算禽蛋的轴向移动,利用凸轮传动原理分析禽蛋的翻转运动。可以发现,以具有工程背景的科研课题举例,不仅可以串联课本上的部分内容,还能形象生动地将一些特色科研理念传输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力量,这正好也体现了教学辅助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境界。对于第十章食品的声特性,由于目前声特性的应用较为前沿,没有像力学特性一样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那么教师可采用讨论法的教学手段,围绕本章的中心问题,先行提出讨论题和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时围绕中心,联系实际,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进行小结,并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与学生就该章内容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让学生更多自主地进行学习,一举两得。

3结语

第7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江浙;台湾;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19-04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充足高质的人力资源对确保食品的营养、健康与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相关专门人才的培养与造就早已进入教育序列。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提供技术型人才的任务。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人才素质的构成,并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台湾不断调整其食品类专业的结构与布局以更好地适应需求,或许台湾的今天,就是江浙的明天,本文尝试分析了台湾食品相关技职科系所的设置与分布,以期为江浙相关高校此类专业的规划布局提供参照。

基本情况

(一)江浙

本文论及的江浙是指由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泰州、扬州、嘉兴、湖州、舟山、绍兴等15市及其所管区县组成的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10 166.32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内地高职高专教育起步较晚,其通常举办的是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的2年或3年制高职,也招收职高、中专、技校的毕业生;1984年江苏在内地率先进行5年制高职教育,浙江和上海紧随其后,其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目前,专科毕业后尚无高职层次本科供学生深造,只能入读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教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的本科,即所谓的“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等,专科毕业满2年后也可以报考研究生。

(二)台湾

台湾地区人口约2 320.56万(2011年9月统计月报),技职教育较为成熟,有专科(五专、二专)、本科(四技、二技)、研究生等层次,专科招收初中、高级职校等的毕业生,专科毕业后可续读本科,接着还可报考研究生,各层次还能与普通高等教育相通,被郭福春评价为是一个渠道多样,体制完整,交叉互通,具有畅通升学进路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贯体系。

相关学科与系所设置

丁宏伟调研发现,当前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尤以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合乎时展趋势和国家或地区发展目标要求的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江浙

专业设置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桥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4754-2011),我国食品工业包含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和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等四大类。根据内地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食品相关专业摘列见表1。

另有目录外专业,如在5101农林技术类中,还有510113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510114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510131食药用菌等。在6103食品类中,还有610308食品卫生检验,610309营养与配餐,610310食品分析与检验,610311食品加工及管理,610312食品检测及管理,610313酿酒技术,610314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610315乳品工艺,610316发酵技术,610317食品工艺与检测,610318营养与食品卫生,610320食品工艺技术,610321畜产品加工与检测,610322马铃薯生产加工,610323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610324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610346肉品加工与检测,610347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610348黄酒酿造,610349食品质量与安全等。

(二)台湾

按照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大学校院系所代码》和《专科学校科系代码》等两个目录,相关所系科整理见表2。

由表1可知,内地批准可以开设的食品类高职专业(含目录外)共计39个,涉及农林牧渔、生化与药品、轻纺食品、医药卫生、旅游等五个学科大类。由表2可知,台湾公布的食品相关技职类所系38个(本科和研究所),专科20个,涉及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民生等三个专业门类。从分类上看内地的食品类专业多属于轻工类,而台湾的则多属于农业类,但实质上均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

台湾无论专业数还是教育层次上都较江浙要多且全。为解决内地高职教育层次太窄的问题,有的内地省份曾在普通高校中试行过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另有省份在高教自学考试中开出了属于较高层次技术教育的应用本科;今年,包括江苏在内的一些省份还试点招收高职本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内地持续增设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有与食品相关的专业,如0852工程硕士中的085231食品工程以及0951农业推广硕士中的095113食品加工与安全。江浙就有很多高校招收这两种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但因其在分类上还隶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研究生阶段,故本文在此不加赘述。鉴于内地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推出的这一系列举措,有理由相信未来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一定能够向上延伸。

院所学校布局

(一)江浙

开设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有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的为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开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有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桐乡综合中专(5年制,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等。

开设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学校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设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3年制的有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5年制的有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设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的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设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设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的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设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的有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商学院。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开设黄酒酿造专业(5年制,挂靠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开设医学营养专业的有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卫生方向)、上海中医药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

设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3年制的有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5年制的有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挂靠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

(二)台湾

研究生 开设食品科学硕士班的有元培科技大学和澎湖科技大学,设食品科技硕士班的有弘光科技大学、科技大学、大任科技大学等,另高雄餐旅大学设有台湾饮食文化产业和餐饮创新研发硕士学位学程。

本科 设食品科学系的有中华科技大学、元培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澎湖科技大学等。设食品科技系的有弘光科技大学、科技大学、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大任科技大学、东方设计学院等。弘光科技大学还设有营养系。设食品营养系的有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和美和科技大学。设保健营养系的有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辅英科技大学、长庚技术学院、中州技术学院等。开设餐饮(厨艺)系的有台南科技大学、中州技术学院、德霖技术学院等。设餐饮管理系的有高雄餐旅大学、中华科技大学、台湾观光学院等。高雄餐旅大学还设中餐厨艺系、西餐厨艺系、烘焙管理系及国际厨艺学士学位学程等。另万能科技大学化妆品应用与管理系下设机能保健品开发与检验、高雄海洋科技大学设水产食品科学系、台北海洋技术学院设食品科技与行销系、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设食品保健系、亚太创意技术学院设保健营养生技学系。

专科 设食品科技科的有台东专科学校与东方设计学院。设餐饮厨艺科的有高雄餐旅大学与中州技术学院。设餐饮管理科的有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与台湾观光学院,其中,台湾观光学院分设中餐组和西餐组。另中州技术学院设保健营养科、马偕医护管理专科学校设食品科学科、崇仁医护管理专科学校设烘焙科。

江浙高校的教学招生必须依照专业目录进行,只允许部分示范或骨干院校设置目录外专业。据统计江浙开设有食品相关专业的学校达33所,开出专业数达11个(目录外4个),占目录数的28.2%;台湾则有26所学校开设,包括7个所(研究生),33个系(本科),9个科(专科),教育层次呈橄榄状分布。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设置应贴近社会需要。台湾高校的食品类专业布局比较均匀,说明经过一系列的整合后,台湾高校的专业设置已经步入理性化阶段。内地高职教育除了存在过分追求“服务地方”和“创建自身特色”等问题外,还有诸如争设热门专业及专业设置趋同化等现象,譬如江浙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校多达13所院校,与此同时,却有多达28个专业没有学校开出,所以有学者才指出应明确职业教育的特性,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及时减停人才过剩的所谓热门专业,增列前景看好的冷门专业。

启示

江浙人口是台湾的4.38倍,人口量与食品专业布点数的比值是台湾的4.49倍(江浙211万∶1,台湾47万∶1),然而开设食品专业的学校数量却只是台湾的1.27倍,从这个角度看,扩大区内食品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应该是可以的,且本区为内地高职教育的高地,培养的人才并不会全部留本地发展,有一大部分毕业后会到外地谋职。当然教育不仅要有规模,还要有质量和竞争力,现台湾各高校的教育质量大多是借助于大学自治权来保证的,很显然大学自治可以减弱外力对专业设置的过度介入。按规定除博士班、法律和医学类专业、与师资培养相关的专业等之外,台湾各校均得依据学校特色及发展方向自行增删及调整专业。按规定内地高校也可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但如何依法,如何自主,却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办学自的落实。内地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自与选择权还需要进一步彰显,以利于学校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等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

台湾的经济和科技较为发达,且已经历食品类专业的布局和调整的过程。江浙是内地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科技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食品产业的重要布局地(《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江浙高校如能前瞻性地学习台湾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长处,按照国家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不断推进本区内食品类专业的恰当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理选择课程和配置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引进,完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则一定可以搭建出高效的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郭福春.大陆与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70-72.

[2]丁宏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树立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人才观[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46-49.

[3]张雄,马旋.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52-56.

[4]王一群.基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的思考[J].高职论丛,2011(2):56-59.

[5]高松,石.关于职业教育特性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12):52-55.

[6]黄建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南洋问题研究,2010(1):77-85.

[7]张宝蓉.从严格控制到总量管制: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政策走向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3):76-81.

[8]兰利琼,李茂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中的权力制衡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41-50.

第8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木瓜、纯牛乳、罗西亚菌、双歧杆菌、白砂糖、稳定剂等(市售)。

打浆机、均质机、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等(均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发酵实验室提供)。

1.2 工艺流程

罗西亚菌和双歧杆菌

纯牛奶预处理均质杀菌冷却接种

白砂糖、柠檬酸、稳定剂

培养搅拌加木瓜浆调配杀菌成品

2 操作要点

2.1 木瓜脱涩

木瓜洗净后去皮、籽,切成小块。将木瓜块放入35-40℃水中浸泡1.5h,脱去苦涩味。

2.2 灭酶、护色

脱涩后木瓜于0.1%Na2SO3+柠檬酸溶液中浸泡10min,95℃水中热烫5min护色。

2.3 打浆、过滤

用打浆机将果肉打成匀浆,纱布过滤。

2.4 杀菌

将果浆在100℃杀菌15min,冷却备用。

2.5 接种、培养

预处理的牛奶中添加5%的罗西亚菌和双歧杆菌,搅拌均匀,42℃、发酵5-6h。

2.6 搅拌加果浆

将冷酸乳和木瓜浆混合搅拌,使果浆均匀分散。

2.7 调配

按适当比例将白砂糖、柠檬酸、稳定剂等混合于发酵乳中,搅拌均匀。

2.8 均质、杀菌

混合料在50-60℃、20MPa条件下均质,于90℃杀菌15min,成品5℃冷藏。

3 结果与讨论

3.1 混合发酵酸乳配方优选

选取白砂糖、接种量、菌种比例三因素作L933正交试验(见表1),根据感官评分确定最佳配方。

由表1可见,发酵酸乳的最佳配方为A3B3C2,即白砂糖10%、接种量8%、菌种比例(罗西亚菌:双岐杆菌=1:2)。对产品影响的主次因素为白砂糖>接种量>菌种比例。

3.2 混合发酵双歧木瓜乳饮料配方优选

选取木瓜浆、混合发酵酸乳、白砂糖、柠檬酸进行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方,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混合发酵双歧木瓜乳饮料的最佳配方为A2B3C1D2,即木瓜浆40%、酸乳30%、白砂糖6%、柠檬酸0.1%。

3.3 稳定剂选择

不加稳定剂的木瓜乳饮料易出现絮凝、分层、沉淀等现象。经反复实验,单一稳定剂比复合稳定剂的稳定效果好,最终选择CMC作为稳定剂,其用量0.2%。

4 结论

(1)采用脱涩和护色处理,减少木瓜苦涩味,杀死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保持了果实原有泽。

(2)实验表明,发酵酸乳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罗西亚菌∶双歧杆菌=1:2、接种量8%、温42℃、时间5h。

(3)混合发酵双歧木瓜乳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木瓜浆40%、酸乳30%、白砂糖6%、柠檬酸0.1%、CMC0.2%。

参考文献

[1] 袁志超,汪芳安.番木瓜的开发应用及研究进展[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6,(03).

[2] 刘思,沈文涛,黎小瑛,等.番木瓜的营养保健价值与产品开发[J].广东农业科学,2007,(02).

[3] 王蕊.木瓜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产品的开发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01).

第9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食品试验设计;食品统计分析;教学改革

一、现阶段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较多的公示图表,有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而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较高的数学基础水平,对数理统计方面的内容比较反感,认为其理解难度较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教学过程中,对理论过分重视,实践环节遭到了忽略,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公式推导、演示及计算过程讲解方面,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遭到了忽略,无法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采取了较为单一的教学手段,仅仅借助于传统的黑板板书,在公式推导以及绘图画表等方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虽然在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中,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学生却依然体会不到乐趣,因此,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将试验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增加到绪论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性

课程通过绪论引入进来,其讲授效果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现在教材中的绪论只是将课程性质、发展史及意义等进行介绍,大道理较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就需要将试验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其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结合就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

结合课程目标以及目标知识、职业态度与技能等内容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能力本位理念,在选择高职课程内容时,需要结合职业工作分析结果来开展。食品生产工艺管理人员、检验人员、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等都是食品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对技能应用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那么在课程教学中,就需要将食品生产与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运用过来,如正交设计、直线回归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3.凸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本门课程具有较多的公式和复杂的计算过程,学生往往比较厌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借助于计算器来手工分析,一道题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目前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已经开始由计算机统计软件来进行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将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讲解的重点,带过公式及定理;促使理论深度得到降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实际应用理论知识。对于复杂计算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实训课来进行,这样课程难度得到了有效降低。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

1.积极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与数学课类似,如果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学生就会感觉比较枯燥,且理解难度较大,反而无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借助于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效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有效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来演示需要讲解的案例题数据表和统计结果图表,统计分析过程由粉笔来验算,这样教学效果就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2.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出来,就需要将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起来,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见解,大胆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情和反应等细节注意观察,同时有机搭配询问和提问等,以便对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进行了解,结合调查结果,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组合。

此外,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并且进行反思之后,才可以逐渐掌握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对课堂中的讲授时间适当减少,留出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一般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的分配要按照1:1的比例来进行,理论课完成之后,及时安排相应的实训课程,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促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统计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在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需要将该课程的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更要不断地改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结合现阶段食品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等,以提升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满足对高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李超.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5,3(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