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 高校 人才培养 研究
这些年,我国高校在关于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改善教学设施、改变课程设置、加大校企合作及增加课程实践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目前教学环境下,部分高校存在课程实践环节设置与教学计划不符或课程设置与目前市场环境存在差异的情况,这种情况必将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差异,降低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对在中医药产业背景下,关于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为后期高校加大该类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当前中医药产业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医药产业属于系统产业,其产业链涉及中药种植、加工制造、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医疗保健等环节,产业链复杂,环境多变。因此,鉴于该类情况,若实现中医药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加大在中医药产业背景下对其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畅通。可以说中医药人才培养既是保障中医药产业链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必要保证,对中医药产业的兴衰起到关键的作用。
1.中医药产业面临形势分析与讨论
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及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中药生产经营企业的药材种植面积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基本解决了药材使用缺乏的困境。但中医药产业所面临的形势依然相对较为严峻,如缺乏名牌产品及名牌企业、高端领域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中药资源过度开发、优秀中医药人才缺乏等一直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近年来,世界医药保健品需求越来越大,中药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扶持等也使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处于这种背景下,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发展前景将较为广阔。
2.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必需保障
我国这几年在大力发展人才战略,大力提倡人才创新,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关于人才培养,高校作为摇篮在其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药行业属于特殊行业,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医药方面人才培养更应慎重。而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如没有中医药人才,就无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高校应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传统的中医药教育主要讲究师带徒的一种模式,而随着我国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培养已成为主要的培养模式。
二、我国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为适应时展需要,国家对中医药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中医药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发展。
1.中医教育模式未有效体现中医药特点
目前中医教育模式偏西医化较为严重,如在教学方面安排了大量西医课程;科研方面多采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等方法,通过植物化学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思路为主流,使其中医理论指导中药治疗的思维被弱化;实践方面生搬硬套西医学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培养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其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意识差,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相符
针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关于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除了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专业人才外,还应加大了解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懂中医药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满足中药材种植、制造、保健、中药商业流通等领域的发展需要。而现行专业设置过于集中于中医药专业,对外语、法律、管理、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就业面小。
3.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不能与国际接轨
目前,中医药院校培养医药类专业学生的目标是能够在国内各级医院和医药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而目前就业形势严重,自主创业及海外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而由于在国内学习时缺乏创业和市场教育培训,虽有学生具备较强技术优势,但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更无法满足国际环境的发展需要。基于这种情况,使得中医药产业向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变小,不利于中医药的发扬光大。
4.留学生及海外教育发展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中医药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设置较少,同时留学生教育及海外教育发展规模偏小,与其他临床、西医等医学类教育相比,差异性尤为突出。虽然这些年国外高校和机构也逐渐开设中医药教育,但由于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扎实,具备临床实践经验,并掌握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教育人才而收效甚微。
三、中医药产业视域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应采取的措施
1.中医药高等教育应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作为高校在对中医药学生素质培养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作为高校在办学模式应当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教学秩序和模式,走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其次,高校更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中医药教育应优化专业结构及重点学科建设
中医药院校对于专业及学科设置应避免一致化,首先,各院校应结合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调整专业方向。如目前中药产业需要技术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作出适当调整。近年来,我国高校为结合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开设了市场营销、卫生事业管理、中医药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为实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高校应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实行特色化教学,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3.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及继续教育
首先,高校应培养高水平中医药师资力量,以利于中医药国际教育工作开展;其次,调整专业结构,在国外建立实习基地,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走出去并扩大与国际的交流合作。还有,扩大留学生教育,建立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吸引留学生接受中医药学理论、科研教育等培训。对于推行继续教育培训和终身教育培训,也是对扩大中医药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利于从事中医药专业人员学习中医药文化、了解治病理论,可实现社会化、多元化教育体系的建设。
4.加大校、企及政府的紧密合作
中医药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重要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政府、企业、高校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订单式培养、科研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建立企业、高校及政府参与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加大人才定向培养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的推行,加快中药产业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已达到振新中医药产业的目的。
我国具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发展中医药具有很大优势,但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就中医药产业及高校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及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思华.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11(6)
关键词: 传统中医教育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走出困境
我国中医高等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等中医学专业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然而,当前中医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这使得许多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困境。[1]笔者通过传统中医教育和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对比研究,对现代中医教育作出一些探讨,以期对现代中医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选拔方式
传统的中医人才选拔需要通过不断的考核,确认其医学知识够得上准入资格和自身道德没有大的过失方能继续深造学习,如此就可以确定通过的学生拥有足够的医学基础和一定的道德修养。如清代造就医官人才,分为内教习与外教习两种。内教习是教授内监中的学医者,外教习是教授普通平民及医官子弟中的学医者。外教习人员的选拔及培养均极其严格。按照规定:“初进医生,自取同乡京官印结,赴院(太医院)具呈报明,经本院首领厅验看后,再取本院医士、医官保结,由堂官(院使,院判等)面加考试。医学可造就者,准其在院候试,挨次顶补。”这些经过重重考核、确系“通晓医理、身无过犯”者,才可以进入外教习厅学习。[2]
现代中医高等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是经过高考选拔,学生只需通过相关中医专业的分数线即可进行深入学习。这种选拔方式通过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在确认其是否具有足够的医德修养基础和合适的学医动机方面缺少一定的选拔标准。
(二)医德教育
四川名医陈鼎三曾说:“以德统才方为良医。”传统中医教育在准入和学习过程中都有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学生在接受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师辈或者父辈的医德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有良好的医德修养。[3]
现代中医教育在医德修养的培养上主要靠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对学生的考查较缺失医德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无法保证中医人才能否对病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负责。
(三)专业知识结构
在传统中医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相关理论的书籍外,主要学习师傅或者父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生往往是师傅或者父辈所属学派的继承人和发扬者,使得各学派有传人。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承师意而不易接受其他医家、学派的学术思想,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会有一定的局限性。[4]该模式下培养出的中医人才,学术界限清楚,多不容易接受或兼容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与技术。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一部分的课程划归为西医课程的学习,使得现代中医人才中西兼学,没有了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限和学术思想的派别限制,认识能力也大大加强。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高校多学科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也不断丰富。
(四)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教育十分注重中医典籍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师承教育形式一般要求学生在学习初就必须熟记汤头、药性等,在应诊中逐渐融会贯通。中医带徒,更会要求弟子认真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世医之家的家传教育中,父辈从学生年幼时便授以脉诀等理论知识,作为定向培养,因而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4]
目前以院校教育模式为主的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教学多以中西医并重,有的高校甚至缩减了中医课程,增加了部分西医课程。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压缩,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1]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和学位英语的考试,中医专业的学生花了大部分时间用于英语学习,而对中医典籍课程应付了事成为普遍现象,致使其对中医理论基础的掌握不够扎实。
(五)实践与临证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在传统中医教育模式中,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5]学生在每天随师侍诊的过程中将中医典籍中的经文含义、方药用途,以及师傅辩证论治的点滴经验同实际相印证,逐步完成对中医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特别是领悟其中某些不可言喻的意蕴。这种形式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证过程中还原为具体感知。[6]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有其优势和特色,但现行的教学模式过于突出“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说教、啃书本、背概念,学生只是通过机械地记忆去消化前人总结归纳的经验。而中医学理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恰恰是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所难以逾越的障碍,并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缺乏在实践中结合理论知识的机会。[6]
(六)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完美结合的一种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因此,中医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中医学上有所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7]
师承教育历来重视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为其以后在中医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孙思邈强调医生“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医说》谓:“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3]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往往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必修课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很少,有些高校在选修课中设置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但这很难保证学生得到较好的学习,其重要性也得不到体现。
二、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现代中医教育要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应当注意树立正确的学医动机和选择适当的学医时机,重医德修养,注重中医典籍的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课堂与临证并重,等等。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医专业思想和医德的教育
在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选拔方式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因此,通过高考选拔的中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学医动机和一定的中医基础。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入学专业思想的教育尤为重要。大学新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强,各中医高校应将名家学说、医案、经典著作、中医面临的机遇等作为讲授内容,采用讲座、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中医的源远流长,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医热情。
医德教育需要理念灌输和行为培养双管齐下。在理念灌输上,各中医高校应把“大医精诚”的思想通过深化和衍化融入到办学理念中,成为校风、学风的核心思想;各中医高校可设置医德修养的课程,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医生的使命感。在行为培养上,各中医高校应建立相关制度和规定,将理念贯穿于实际行动。各中医高校医德的培养应重在持续、落实,切忌流于形式。
(二)改革课程设置
中医知识结构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至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第三,《伤寒杂病论》、温病学和出于历代临床医家之手的代表性医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第四,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疗法。
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要完整、准确地体现中医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前各中医高校应当认真改革中医课程设置,传统中医教育的基础理论无不包括《素问》、《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1]此次,中医专业学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建议各中医高校可增设《易经》、《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当然,西医的课程不是不要,各中医高校可安排在高年级阶段。中医的知识比较抽象,西医的知识比较直观。当学生把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的体系以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是比较科学、明智的安排。[8]
(三)增加临证时间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临证时间少,先集中时间读书,再集中时间实习的模式也不尽合理。当前中医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普遍实行个人拜师学徒的方式。笔者建议各中医高校实行读书与临证长期交叉进行的制度,学生的学习至少应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内度过。各中医高校可以通过压缩课堂讲授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临证时间,每一段理论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临床学习,实现临证与课堂学习的交叉进行。此外,笔者建议规定中医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中医院参加社会实践,使其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中医的实践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6]
参考文献:
[1]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中医药导报,2007.2,VOL13,(2):20-21.
[2]梁峻.清朝中医考试.中国中医药,2003,(3):36-37.
[3]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407.
[4]程磐基,吴鸿洲.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探讨.中医教育,2000,19,(2):47-48.
[5]吴荣,王阶.中医传承方学法浅议.中医杂志,2006,47,(6):475.
[6]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
[7]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就业大环境下陷入困境。综合能力与中医药院校强调的专业优势相冲突。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前提,但扎实的医学知识需要学习时间的积累。中医药行业也很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当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时,其他综合能力如社交、管理、组织协调等的培养就会在无形中被忽略。然而中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饱和,使得更多的大学生专业对口就业越来越难。但几年的艰苦学习,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意愿,思想压力增加。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毕业生就业行业的相对固定。部分学生在就业时,观念相对“死板”。很多学生都认为既然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就应该从事相关医药行业工作,从而忽视了其他更多甚至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渠道分析
作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特别要求的中医药行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中医药专业知识技能,同时综合素质要求也必不可少。为更好实现就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就业思路,增强就业意识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思路不明确,就业意识淡薄。针对这一现象,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自身都应反思。就教育管理者而言,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正确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其途径是多样的,比如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讲座、以就业为主题的班团活动等。同时,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自身应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更高的理论素质,才能指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恒心和毅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学生勇于接受择业过程中面临的一切挑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就业问题,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努力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形势,培养自身竞争意识,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风险,改变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同时,开阔视野,转变单一狭小的就业观念,多向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如医药保健行业、营养师行业等,降低就业期望值,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二)注重自身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发展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就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从而忽略了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其他综合能力如交际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才是找工作的根本,在校期间忙着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以讨好领导和老师为目的,谋取个人荣誉,忽略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甚至为了考试合格而冒险作弊。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中医药无疑是一项实战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想要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学好专业知识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有效资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这是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前提。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其他能力也很看重,比如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等。大学生应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学好专业知识,又培养自身的其他能力。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通过实践发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演讲与口才等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面对就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就业指导工作,学习就业面试技巧如礼仪、制作简历等,积极参加模拟招聘、就业专题讲座等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整体实力,正视就业压力。
(三)全方位、多层次发掘就业渠道,正确对待就业机会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大学生求学不再是闭门造车,大学生可以坐一屋而览天下。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积极利用网络等资源优势,关注与搜集中医药相关行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要了解非医药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积极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客观看待城市医药行业、城市非医药行业以及基层相关用人单位。无论是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医药公司、个体诊所,还是基层农村医疗单位,都应正确认识其提供的就业机会,把握职业需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关注学校相关网络就业信息的情况,时常浏览学校就业网站,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增强自身择业意识,积极参加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强化自身适应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审时度势,消除盲从心理,挖掘自身优势,顺利就业。作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其就业渠道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主要有六个领域。
第一,城市医疗卫生单位。据统计,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每年至少有一次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双选会。在双选会上,众多医疗卫生单位都会提供大量的用人需求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了城市公立医院、大型医药企业、著名私立医院以及卫生医疗机构等。很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盲目追求城市就业机会,认为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呆在大城市,就应该拥有体面的工作。这导致了城市就业竞争的加大,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第一,城市非医药行业。众所周知,每年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并不完全都从事医药行业工作,非医药行业也存在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很多人陷入了一个误区,辛辛苦苦学了5年的医学知识却未能找到专业对口行业就业而心有不甘。事实上,大学生考入大学就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很多新事物需要从头学起。而大学生就业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很多时候都必须重新学习。
第三,基层单位。当前我国农村的医药卫生人才缺口很大。我国中医药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现了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国家对面向基层农村就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大量优惠的政策,包括工资、考公务员加分以及继续深造的破格等。由此可见,基层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广阔市场,就业机会很多。
第四,参加选调生、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属于我国大学生范畴。政府在公开招聘各类人才时,机会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来说是平等的。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参加国家各类公务员、选调生以及众多事业单位人才招聘考试。
第五,考研继续深造。近几年,高等中医药院校连年扩招,使毕业生逐渐增加。很多医院本科生储备已基本达到饱和,在人才需求结构上缺少高层次高学历的大学生。单位门槛高,本专科生进入艰难,到基层就业又不甘心,在多重压力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但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考研时,应摆正心态,杜绝好高骛远,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选择考研专业,同时处理好就业与考研的关系。
第六,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我国高考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导致每年众多的毕业生不可能都实现就业。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就业渠道,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未尝不是一种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也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消除就业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有益的。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发展的广阔前景,也给了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当前,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比如小额贷款和担保,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就业资助等,还包括如KAB、SIYB等创业培训。这里应该指出,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核制度有待改进。当下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取需要毕业生毕业后才能拿到,这就使得一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立志毕业后自主创业开诊所的愿望落空,从而迫使学生为了生计而加入求职的学生大军中。
参考文献
[1]李广华,王文宛.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J].中医药导报,2006(12).
[2]王胜军,孙淑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初探[J].2006(15).
[3]博伟,马改红.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危机探讨与化解[J].中医药导报,2010(8).
[4]唐红兵,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Abstract: The peculiarity of medical service decided that there will be fair and efficiency problems if we completely organize and produce by market mechanism, and completely finance and supply by the government will lead to low efficiency and lack of motivation. The medical system reform of China's 20 years is not successful. The source is the absenc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Therefore,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ese medical system reform is not to give up the marketization, and even recovering the medical system in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era, but to make for the marketization with management, and explore the new way of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state intervention and market competition.
关键词: 医疗保障;普遍覆盖;第三方购买者;有管理的市场化
Key words: medical insurance;universal coverage;the third party purchaser;the marketization with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325-02
0 引言
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里,医院利益与商业环境,尤其是可持续的环境是不分离的,还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医院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经营环境,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更具不确定性的非市场环境,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环境,医院应对外部环境所做的努力主要以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方式体现出来。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1 医院成长的相关讨论 在传统工业时代,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的稳定性,脱胎于军事战略理论的战略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释了医院成长的问题。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1][2](如:Chandler 1962;Ansoff 1965),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迅速转变,特别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随之医院市场竞争环境急剧变化,战略管理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普遍重视。战略管理研究的焦点开始从组织内部变化向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发展机会迅速转移(Nadler 2004)。对于不同医院的特定成长时期来说,医院战略管理实践所关注的焦点也存在差异,要么注重组织内部运作模式,要么注重市场变化所带来发展机会的把握。所以,围绕医院竞争优势产生的源泉,战略管理理论派生出两大研究阵营,一是“内向型”战略研究的组织适应力学派,二是“外向型”战略研究的战略选择学派[3],组织适应力提高可能实现医院“自主成长”(natural growth);战略选择可以实现医院“强迫成长”(forced growth)(Jr.Carlos 2003)。然而,医院内外环境的迅速变化使得这两大学派对于医院持续成长实践指导的理论缺陷日益凸现。他们一直围绕医院成长的“内向型”和“外向型”(Teece等1997;Peteraf 1993;Ethiraj等2005;Miller等2002)展开争论,前者认为组织适应力从根本上能够保证医院持续成长,而后者则认为适时地把握市场机遇才是医院进一步成长的根本所在。最近,战略选择学派也开始承认医院成功变革离不开组织适应力的有效转变,而适应力学派认为医院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不能适时地把握市场变化。
资源基础理论的根源最早来自于Penrose(1959)《企业成长论》一书,Penrose将其全部的注意力都贯注于单个医院的成长过程的研究,认为医院成长实质上是医院管理能力与医院资源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管理能力是医院成长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医院所拥有的特定资源所产生的多余能力是医院成长的动力。Wernerfelt(1984)在他的资源基础观的奠基之作中指出了Penrose对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有两点:一是Penrose率先将医院定义成为一组资源的集合,二是医院的持续增长包括了医院在开拓现有资源和发展新资源之间的平衡。其后Wernerfelt(1984)和Barney(1991)都将独特的资源作为医院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的来源进行分析,确定了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基调。Prahalad和Hamel(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开创性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资源基础观的能力理论也开始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资源基础论认为资源与能力是医院利润的基本源泉。当资源的稀缺性不存在了,如资源变得陈旧、贬值、被替代了,那么这种经济租就消失了,医院也就无法持续成长。
1.1.2 医院和中医院战略管理的相关讨论 申俊龙对中西医起源进行历史文化分析,并提出了中医生命之境界是生命之道,也是气之道[8]。同时也提出中医在近三百年来与西医东渐的现实困境。基于此,从战略管理看,中医和中医院以及相关的中医药医院急需摆脱困难,实现公益性和功利性的双重战略使命。李宗友提出当前中医药的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为了对中医药进行全面的分析,就需要系统的分析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重点进行战略问题及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因此,在具体谋划和实施管理转型这一系统工程中,积极创新,才能从特殊性中找到规律性。至于管理转型可能出现的一般性问题,就目前各行业所积累的相关经验来看,大都能够提供可供借鉴的有益参照。熊季霞和申俊龙从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根据我国医药产业结构现状,从多方面探讨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旨在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加快医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策略,如加快医院战略性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战略对策。
1.1.3 中医院成长模式的相关讨论与简要评述 对于中医院成长模式的直接讨论较简要评述为少见,而对于中小医院成长的相关研究则比较多,由于中医院逐渐市场化运作,因此中医院可以借鉴医院成长的相关理论。中医院的创立和成长是医院管理人员管理有方法的结果,这些不同的因素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医院的不断发展过程主要因素就是医院家精神会从初创期的个体外向医院家精神转化为成长期的公司内向医院家精神,组织学习方式会从孕育期的探索性学习转变为初创期的利用性学习,再转变为成长期的探索性学习,医院网络会从初创期的个人非正式网络转变为正式的组织间网络。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面对历史机遇,同时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院如果在战略管理层面寻求中医院组织成长模式的分型理论框架,对于处于历史转折期的中医院面临管理转型困境的局面从理论和学理层面提供战略发展方向。同时从中医院管理实践上看,战略管理转型从组织层面和组织外部的关系网络做起,从市场定位和组织成长实现生存与发展,实现中医院兼公益性和功利性双重目标的组织发展战略使命。①中医院成长要素获取与选择的理论框架。将医院中医院战略管理与医院成长理论如何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指导中医院成长模式选择的理论框架构成一个难点。②中医院成长要素获取与选择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并进行内容分析,取得定量数据后,运用spss15.0进行维度和类别的对应分析,有利于图形化的识别成长要素的类别和相互关系。③在此基础上,提出内涵型和外延型两种中医院成长分型初始理论模型,并通过多案例进行验证和理论修正,最终在中医院的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凝炼出中医院成长模式的最终理论框架。
2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①本项目借鉴西方的医院成长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但结合我国中医院发展模式的探讨,构建我国中医院成长分型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②本项目在案例研究中结合内容分析法寻找中医院成长关键要素和成功因素特征,强调通过中医院外部的成长行为特征研究中医院组织成长模式的几种分型,提出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两种战略类型。
本项目的预期创新:①本项目在理论上将努力构建中医院成长模式分型理论框架;提出影响中医院成长和发展的组织和环境影响机制,通过对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组织资源要素的分析,提出中医院内涵式和外延式成长战略。内涵式通过挖掘中医药和中医院自身的特色资源,走符合中医院发展的自强之路;外延式通过外部的关系网络,通过对于中医院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府、病员群体等利益相关者,通过股权方式,快速提升中医院的发展。当然这两种设想,将通过案例分析和专家问卷进行验证。②在应用上提出我国中医院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两种战略类型,对于大中小型中医院建立不同的分型理论模型,但其核心在于中医院核心资源的获取、维系和掌控,而这一工作必然落在中医院高管的战略行为上,通过中医院创新平台的构建上。
参考文献:
[1]A.D. Chandler Jr.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M].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62:13.
重申报、轻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各级政府对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各地都进行了普查申报工作,入选遗产名录可获得政府保护经费,申报时积极踊跃,而对传播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遗产传播成为保护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传播意识淡薄导致传播内容匮乏,传播媒介利用不充分,传播方式落后,传播范围狭小、传播效果微弱等问题。目前,河南省37项省级以上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出版图书仅有《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一)》一种,介绍了我省4项国家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文化价值和传承状况等。开设独立网站的遗产项目仅3个,开设博客的遗产项目仅1个,编写百度百科的遗产项目9个,能查到散见于各类论坛、贴吧、个人博客、电子报纸的少量资料的遗产项目8个,其余16个遗产项目查不到任何资料。省级项目尚且如此,地市级项目更不容乐观,绝大多数遗产项目没有任何介绍资料,其中焦作、开封、平顶山、周口、驻马店、南阳6市共有41项市级遗产项目,全部未见任何介绍资料;商丘、三门峡连名录都未在网上公布。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上竟然有多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检索不到任何信息,传播意识的淡薄、传播活动的缺失可见一斑。
2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措施
2.1增强传播意识
从政府相关部门到遗产项目传承人都要充分认识传播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将传播作为保护遗产的必要措施认真贯彻执行。政府相关部门和遗产项目传承人从各自的层面履行传播职责,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规要求开展遗产传播活动并设立督察机制。
2.2整理规范传播内容
以遗产项目申报材料为基础,整理出严谨规范的遗产项目介绍资料,除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应尽量制作音像资料,内容包括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形成演变,基本面貌、主要形态,流传价值、主要特点,传承情况、社会影响等方面。从而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避免从前传播内容或芜杂、或匮乏的弊病,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奠定基础。
2.3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传承社会遗产的重要功能之一。大众传媒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延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时间、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涵起到了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作用[4]。政府相关部门和遗产传承人必须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利用传播媒介的能力,构建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将遗产信息传送给社会公众。
2.3.1印刷媒介
图书作为古老文化传播媒介,具有保存、积累文化的功能。内容丰富的遗产项目可以单独出书,内容较少的遗产项目可联合汇编出书,参照《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丛书》等汇编专门介绍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书。中医药类报刊应视传播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除新闻报道外,还要开辟专栏系统地宣传介绍遗产内容。晚报、都市报有着庞大的市民读者群,适宜向公众传播有关的遗产文化信息。如《洛阳晚报》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系列报道,不仅使洛阳市民了解了身边的文化遗产,由于该报有网络版,也便利了外地读者获得相关遗产项目信息。
2.3.2广播电视媒介
广播、电视媒介传播迅速、受众面广,尤其是电视媒介视听兼备、长于再现,向社会公众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优势。200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国记忆》,针对我国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第1次大规模电视调查行动,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生动的形象档案,受到了各方面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关注。上海的艺术人文频道推出了反映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情景再现、三维制作技术等手段展现上海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沿革、制作及传承技艺,并以文献性、知识性、艺术性并重的影像叙事手法诉诸观众视听。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设有《非遗之旅》板块,用来播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片。河南卫视《午间新闻》播出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系列报道,直观展现了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2.3.3网络媒介
互联网被誉为“第四媒体”,由于其承载信息的海量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传播方式的多媒体性和互动性,成为当今最具人气的媒体。再加上网络传播的低门槛、低成本,目前已经成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对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可以由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网站,并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置专门的频道或网页。对遗产项目传承人而言,应开设遗产项目网站、网页、博客、微博,编写“百度百科、知道、贴吧、文库”等,利用文字、图片、音像等符号全面展示遗产项目信息。总之,要本着向社会公众“主动传播”和使社会公众“便于获取”的原则,充分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
2.4走进校园培养专业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专业人才缺乏,出现了想保护不知道该怎样保护、想传播不知道该怎样传播的困境。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走进中医药院校,开展相关的传播与教育活动。如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举办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邀请遗产项目传承人讲演,使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以保护、研究和传播遗产为宗旨的大学生社团———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可以更有效地在高校宣传保护遗产的重要性,会员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学习、研究、传播不同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开设遗产类选修课,待条件成熟提升为必修课,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中医学科的建设,逐步解决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3小结
从作用上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价值观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完成时代适应的功效。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建立价值观、认知伦理关系的初始点,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其次,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最后,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并随着个体家庭的不断扩大而完成更大范围上的影响力。同时,家庭个体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1.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突出德育载体,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尤其是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自觉追求,可见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寻当代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新道路,即将现代的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与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将中医药院校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强调德育教育要继承传统文化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地拿来与照搬,要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孝、和、诚、俭、勤”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彰显的主体。所印证的即孝道置于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子女对于父母抚育回报恩情,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此出发,孔子以“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家庭教育文化的渗透力,达到巩固家庭成员间的伦理关系的目的。从而将家庭的忠孝观念、情感内化为对国家的忠诚,成为社会、国家安定的基础条件。培养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为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可见,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医药院校强调医学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内容引入到文化继承地———中医院校,即是要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中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同时发展,回归教育的初衷,以伦理道德和道德观念为主,注重两者的协调统一,双生双赢。
3.从个人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注意行为规范的实践导向
关键词:中医医院 中医药 宣传文化建设 实践途径
中D分类号:R 197.3 文献标识码:A
理念为先,管理为实。价值取向的外化和行为的文化内核以及中医传统的艺术和医德,这些是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内核所在,也是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为何要加强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
(一)弘扬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
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中医医院,能够治病救人,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近年来,社会上“中医养生”、“中医美容”等话题成为热点,也带动了许多私人店铺的发展,“专家”们大谈中医之道,可以说,中医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于中医而言未必有利,非法行医、违法行医以及借中医之名诈骗之人比比皆是,这给中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医医院作为合法的中医医疗机构,加强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能够带给人们关于中医的正确知识,使人们了解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治疗药理,认识中医文化,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粹,从而使社会建立起对中医的正确认识、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
(二)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社会上中医医院并不少见,但却极少能够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医医院出现,虽然中医医院发展迅速,规模也在扩大,但影响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中医医院大多是中西医结合,虽然将中医纳入了医院之名,但是实际行的却是西医之道,中医医院名存实亡的现象正在加剧,文化传承面临缺失危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之间的竞争逐渐从硬实力竞争转至软实力的搏斗,服务理念、文化战略成为医院立足的重要因素。中医医院的困境在于如何发挥传统中医药的特色和治疗理念,形成独特的中医医院特色,进行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中医药的社会凝聚作用。
(三)中医医院是中医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
中医医院作为合法的医疗机构,具有以中医药行医的合法资质,也是中医药宣传的主要阵地,患者接受传统中医诊疗,恢复健康并进行身体保养,同时,了解中医药文化和药理。中医医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其医院资质和中医诊疗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对中医文化方面的解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民众愿意从中医医院获取相关知识,因此中医医院是重要的中医文化宣传基地。加强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能够系统地、潜移默化的宣传中医文化,例如,从医院的装饰风格、设施特色、诊疗手段等各方面出发体现中医文化,同时将中医思想融入医院的价值理念和制度之中,将中医医院打造成为中医诊疗的专业场所。
二、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内容
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即外化条件,从医院建筑、装饰风格、就医环境、设施特色等要素入手,将中医医院与其他医院区别开来,形成中医医院以中医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和服务,增强中医医院的竞争力。二是行为文化建设,即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与患者的亲近和关怀,使其认识到中医的不同,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使得患者认同中医的行医理念和文化价值,在中医医院就医时感受到传统中医文化的卓越,增强中医医院的社会影响力。三是精神文化建设,中医精神是中医医院得以建立和运行的核心,也是其文化建设的灵魂,通过对医院内部人员的价值观建设,使其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患者和民众,通过传统中医理念与医院精神的结合,形成中医医院特有的精神文化。
(二)宣传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外在形象上,以庭院、内饰、标识等宏观和微观上的中医标志性符号向社会展示中医医院的个性和特色,从而与普通医院相区别。行为建设贯穿“大医精诚”,做到“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传统中医讲求医者仁心,中医医院职工首先要学习的便是仁医之道,给患者最直接的中医文化宣传,使其感受到中医的服务理念,从而愿意接受中医诊疗,从医德医风约束职工,提升其素养,一言一行皆有规范,将患者摆在第一位,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与普通医院形成立竿见影的差别,提升中医医院的社会形象。“仁、精、诚、和”的价值取向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生命为大,和谐至诚的行医和服务理念,最重要的是勤谨的治学理念和行医态度。
(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宣传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即偏重形式和物质,而忽略了核心内容,即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建设以及其重要的外化行为规范,建设过于片面,达不到弘扬中医文化的目的,中医医院也未能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价值观不能深入员工的行为之中,则不能为民众所感知,中医医院的价值取向依旧无法得到民众的认同,且一些员工并未在思想深处形成中医该有的仁医之风,其过于表面的价值构建在遇到挑战时立即分崩离析,从而使得中医医院与普通医院并无实质上的区别。中医医院未能将网络纳入宣传文化建设路径之中,中医医院的宣传活动虽然较多,例如义诊、院报、电视等,但忽略了现在的中青年群体中网络的普遍性,忽略了一个广阔的宣传平台。
三、如何加强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
(一)以优秀精神创建文化品牌
中医医院要进一步进行宣传文化建设,必须要有独属于中医的文化价值理念并形成系统的体系。这种价值体系的实现依赖于管理实践,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从体系化的管理到系统化的理念。具备中医特色的管理体系是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文化的着重体现。具体而言,建立符合传统的中医操守和品行要求,以具体的行为规范来实现中医医院的体系管理。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以明确的价值取舍来体现价值取向,明确医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区分普通的现代医院与中医医院的方向、理念,建立独特的中医医院特色,使中医医院的价值体系由员工传递给患者、再由患者传递到整个社会。
(二)以精、诚理念缓和医患关系
现代医院逐渐向服务业靠拢,服务理念是否先进、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成为衡量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素。医患关系几乎成为现代医院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医院经营不仅需要医学,还需要社会学、经营学,精、诚理念即是医术精、服务诚,中医医院要加紧对传统中医药学的钻研,从传统中寻找出路,致力于将中医药作为中医医院经营的王牌,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研究其理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对患者做到以诚相待,提供人性关怀,以传统中医的仁心医德缓和医患关系,形成中医独特的医疗环境。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视触扣听等诊疗方法蕴含着中医的核心技术,医务人员要学会发挥中医诊疗的优势。
(三)发挥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
网络在今天的宣传作用不言而喻,其信息传播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广、传播成本低的特点使得网络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首选,尤其是青少年、中年群体,微博、微信几乎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必须将网络平台纳入,并赋予其足够的重视,加紧网宣平台的建设。对医院情况、门诊信息、网上预约等进行系统的设计,尤其要注重中医医院紧扣中医知识、中医文化特色,不仅是看病诊疗,中医养生护体的小妙招也可以实时更新,中医医院要将发扬中医药学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官方的权威信息来挽回民众对于中医的正确认知,使其重拾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将中医医院的公益活动、义诊等情况及时于网络,例如传统中医的坐堂问诊等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 李敏哲,程荑. 杭州市精神卫生地方立法五年来的政策导向及评估(摘要)[A].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2] 朱章志. 弘扬专科中医特色的实践与探索[A]. 5TH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论文集[C],2012.
[3] 莫少伟,高芳,王为服. 海南省人民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现况及对策[A].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暨2012第四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论文集[C],2012.
[4] 陈公杰,虞海伦,贝尧汉. 海岛乡村医疗机构实施一体化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A]. 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
[5] 朱新根. 东林镇慢性非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点情况介绍[A]. 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
[6] 赵奇江. 医改后基层卫生院绩效考核体系的初步探索[A].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c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 2012.
[7] 黄茂平,曹乙,梁志强. 安吉县医务人员狂犬病暴露防治知识问卷调查[A]. 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 2012.
1.1传统编目主要描述方式的局限性
高校图书馆目前常用的机读编目格式标准(machine-readablecataloging,MARC)是指用于描述、存储、交换、控制和检索的机读书目,主要针对印刷型书本进行描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一直都是书目数据描述领域的主流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资源的检索重要性日益突出,同时文献资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MARC逐渐就显得力不从心。而且用MARC编目复杂,编目格式存在很多重复的现象,数据的制作成本也较高,故有一定的局限性。
1.2传统编目的文献信息不够深入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编目主要依托纸质文献,我们目前一直在利用的MARC基本上还停留在只能对文献的简单描述和标引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编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对文献进行更深入的、更有效的检索和利用。比如对文献的描述可以从简单的书名、责任者、主题等深入到文献的目次、文献评价、知识单位等内容。
1.3传统编目工作受到数字化技术冲击
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属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书目数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不断发展,读者不需要通过查询书目信息,甚至不用去图书馆就可以享受到图书馆的多项服务,并从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数字化图书馆终有一日将取代传统图书馆。由此可见,现在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冲击,而是彻底消失的困境。
1.4传统编目人员的职业技能相对薄弱
由于网络化的蓬勃发展,原始编目比例随之逐渐下降,编目人员自己做的工作越来越少了。据有关人士统计,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的编目数据绝大多数来源于下载数据,只要在馆藏字段中稍做修改即可作为本馆的馆藏数据。这种近乎机械的抄录编目,使采编部门原有的工作内容正在逐渐简化,甚至已经被替代。
2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发展与社会化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对象,对图书馆采编部的编目工作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味的保守和固步自封使编目人员的工作停滞不前。虽然我馆编目人员利用网络资源信息,树立了新的图书编目思想,并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中医药特色文化熏陶下的图书馆,必须结合学校自身学科特点,深化编目工作的内涵,抓住其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树立社会化的编目理念,不断扩展传统编目工作的范畴,才能更全面地为医药学类读者服务。
2.1转变编目观念,重新认识网络时代的编目工作
首先,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书目共享变得更加便捷,但并不能因此而减少编目的程序,更不能减少标引内容和对文献的著录,而应该更加深入地对文献进行描述。其次,随互联网发展应运而生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由于版权等问题的限制,需要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各种服务相融合。经调查表明,我馆编目人员在中医药学科背景的基础上,对自身的发展策略进行了适当调整,把工作重心放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网络资源上,从大量的网络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使编目工作更加快捷,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但是编目人员仍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中医药知识,对网络信息进行多项整合,使传统文献资源与网络资源互为补充,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树立社会化的编目理念,实现资源共享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在形式、设备、内容等方面正逐步从传统的、手工的、封闭的独立操作,向自动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据调查,我馆的编目形式经历了从手工编目到计算机编目,现正在向联机联合编目的方向发展。而就目前行业情况而言,高校图书馆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各馆独立原始编目的状态,与兄弟院校联合,取长补短,节约资源,使编目工作能够达到完全标准化、社会化。由于联机编目具有统一的著录格式标准和规范化标引,同时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大量的重复劳动,所以受到各大高校图书馆的高度重视。而要实现编目工作的网络化,首先要实现标准化。书目数据只有做到了标准化,才能实现资源共享。调查表明,我馆已经开始着手实施资源共享,利用网络环境的便捷,开拓视野,以扩充自身资源储备。高校图书馆只有做到资源共享,才能有助于实现其社会化发展。
2.3重视读者至上原则,促进服务社会化发展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向读者服务转移。在新形势下我馆尽可能压缩事务性工作,使馆员们能够从文献采编、加工、整理等日常繁琐的事务程序中解放出来,走向读者服务的第一线。通过与读者的直接沟通,发现工作的盲区与不足,找到工作重点,从而更快捷、更全面地为读者服务。众所周知,图书馆的编目工作需要极其丰富的业务知识,编目人员不但要具备编目方面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分类法、著录规则、机读目录格式、文献标引等知识,还应熟悉本馆的收藏范围和特点、藏书体系、藏书结构等;要深入了解本馆服务对象的层次及知识水平,才能为读者提供和推荐有用的文献,促使读者能够从多方面利用馆藏资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而拓展自身业务能力,才能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社会化发展。
3小结
[关键词]生存利基再造;竞争力;消费终端;医药商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057―04
一、我国医药商业行业内部面临的竞争力障碍
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医药市场在分销领域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国际医药企业的侵入越来越迅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药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药品零售价格的宏观控制力度还在不断加强,降价的幅度和品种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要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提高其竞争力。但是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自身还面临许多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问题:
其一,我国医药市场结构呈现出多头型分配。如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表现出“小、散、弱、差”的现状。据统计,我国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零售企业近14万家,全国零售药店总数12万家,90%为小型企业。2004年,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股份公司、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仅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而美国医药分销企业的前3位就占到整个医药市场销售额的95%以上;日本最大的75家药品批发企业也占了全日本业务量的95%以上。随着竞争的演变,市场结构会转变为相对寡占市场分配,打的是规模经济战。在多头型分配的市场结构中,商家各自攻城掠地,厂商互相侵略对方市场,相对外来竞争者而言,这是一种内斗的局势,对国际医药零售巨头或大型医药企业的进入非常有利。在这种情形下,只要经营稍为松懈市场占有率就可能下降,难以适应国外规模化的竞争游戏规则。
其二,资源的经营效率低。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12.5%。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平均费用率只有3%-4%,平均商业纯利润率达到1%―2%。目前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医药商业纯利润率仅有0.72%,全美医药批发商纯利润率为1.55%。另外,非法药品市场的假药、劣药充斥,非法经营者偷税、漏税的经营行为,以及“以药养医”体制下滋生的高额回扣、拉关系等不规范竞争行为,使得医药商业企业呈现出激烈的无序竞争状态,医药流通成本高,利润少。从国际化的竞争视角看,我们打的是内耗战,难以适应速度战和满足终端顾客经营的要求。
其三,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原创性产品少。我国医药产品97%为仿制品,普药占据70%的市场份额,仿制品要抽专利费,普药的利润非常低,70%的普药市场份额只获取利润的30%,而且医药产品趋同,附加价值低,意味着我国医药商业企业产品创新竞争力弱。
其四,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改革对原有的价格和通路策略带来冲击,利润空间发生变化。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现在处在一个被上下游挤压的中间位置:一方面国家严格对药品的零售价格进行监管,2005年10月10日是药品的第17次降价,平均降价幅度40%左右,最大降价幅度达到63%,而同时对药品的出厂价、批发价则取消了限制;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和医院销售终端已经开始出现联合的迹象,如2005年8月,浙江医院就提出要自办医药公司,这无疑是对医药批发、商的巨大打击,因为我国80%的药品都是通过医院销售的。而且,一些行业外的资本还在不断地进入这一领域,如2005年9月联想通过收购先声药业而进入这一领域,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摊薄这一领域的边际利润,加剧行业竞争。
可见,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如果试图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克服自身弱点,努力塑造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医药商业行业外部竞争对手的入侵
我国医药市场已处于国际化的竞争市场环境中,我国医药商业行业外部面临着国际医药零售巨头的侵袭。正如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发出呼吁“如果我国政府不在WTO框架下进行合法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国际医药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业企业大举全面进入,表现特征如下:
第一,抢占OTC终端市场。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医药跨国企业现在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在初期,中外股份各占50%,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多数外资企业要求扩股。德国默克2003年9月宣布启动其中国市场的OTC项目;罗氏将中国纳入OTC全球10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今后5年在中国的OTC销售年增长为50%,到2008年要达到10亿元规模;2004年2月,香港最大的OTC生产商乐信药业与美国雅来制药联手开拓国内OTC市场;2004年4月,诺华公司整合旗下的“扶他林”系列品牌,标志着诺华将发展中国OTC市场;接着,德国马博士进驻中国OTC市场;2005年9月,德国哈尼尔集团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医药零售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医药企业已经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建立合资企业1700多家。外资的大量进入将大大促进国内医药市场的国际化竞争。
第二,大量侵袭医药流通领域,形成通路格局的破坏。从2003年,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瑞士裕利集团裕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合资成立第一家药品分销公司,涉足国内医药流通领域。接着2004年10月,葛兰素史克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外商独资企业,外资医药制造企业也开始试水流通环节;2005年5月正式对外营业的上海赤帽物流有限公司则由日本全国赤帽株式会社(持股40%)与日本有限会社IDCM(持股20%)、中国香港中讯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5%)及上海迅领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5%)共同投资组建,成为医药批发企业承担“第三方物流”的先例;另外,零售连锁企业也开始涉足医药流通。除了由全球第一大医药零售特许经营公司美国Medicine Shoppe公司提供品牌、管理和营运支持的美信国际连锁药房外,全球两大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与相关的审批部门以及国内的合作伙伴进行了多方接洽,意欲涉足医药。目前,世界三大国际物流巨头都已进驻中国。按照中国加入WTO
的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外资公司可在中国独资经营国际快递业务。这给外资进军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抢夺中国医药市场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第三,外商利用他们在医药产品领域原创性与开发实力等优势攻击我们的产品结构的弱势,抢占高利润市场空间。原研新药,特别是专利期保护的原研药是利润增长的强大驱动力。GSK、阿斯利康、拜耳、礼来等都纷纷推出新药,高端市场是他们瞄准的主战场。并且,跨国制药企业开始纷纷把研发中心移向中国。2004年1月,罗氏首个研发中心已落户上海;礼来在上海浦东建设了实验大楼;瑞士诺华拟在中国设立其全球第研发中心,以中草药作为主要研发项目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2004年7月,诺和诺德则将研发中心从北京亦庄迁到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新研发中心的规模比原来的扩大了一倍多;葛兰素史克公司(简称GSK)在天津建立其非处方药(OTC)研发中心。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进行研发能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数据表明,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费用要比在欧美国家低30%左右,人力成本是美国的1/4。低廉的成本、高价值的新药将对我国医药的流通市场构成巨大的压力。
从我国医药行业自身的现状与竞争分析看,我们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面临着难以抵御的生存利基再造的课题。
三、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生存利基再造的策略
为了抵御外来竞争,构建竞争的屏障,并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我们认为应该运用兰金流的控制四大要素人手来思考其执行策略,营造自己的生存利基优势。
其一,利用文化特色,抓住消费终端,提升我们的需求效应。在我国的地域上展开竞争,就要利用各国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不适应性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本土人文资源优势。发挥我们的文化特色是我国医药商业企业与国际医药企业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出路。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根植于本土市场进行经营,建立适合本土文化特色的营销策略是制胜的一个关键。比如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就是一个特色产品,一方面我国医药消费者对中药的青睐程度高,据一项关于上海癌症患者用药情况的调查,86.3%患者选择中药,而且趋势有所加强;另一方面,中医药行业平均利润率高达11%,中医药的切斯特原理中的集中化原则与目标原则,确定出其竞争区隔和可领先的优势目标,用整合思维科学观对我国医药领域作出资源整合的对策,进行规模化经营与市场梯度屏障设置的战略定位,将市场占有率稳定在70%以上,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导的相对寡占市场占有率分布模型,达到战略上的安全优势布局。根据这一战略定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界已行动起来,采取了相应的资源整合策略和调整政策,以达到相应的整体竞争能力的成长(表1)。
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笔者认为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要从文化特色、信息价值链、医药专业通才、现市场前景广阔。除特色产品外,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还要形成特色服务。作为本土顾客来说,在医药需求上必然有着一定的地方特点,在把握顾客需求特性的文化理解上,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将比外来企业更准、更快、更贴切,因此,有针对性地建立起特色服务,利于实现与国际巨头的差异化竞争,提升我们的需求效应。
其二,建立起信息价值链,支撑供给效率。在当前这种信息社会时代,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机会,谁能快速地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并将信息快速转化为决策与管理策略,谁就能领先市场竞争。医药流通涉及多重主体,信息在这多重主体间被传递、过滤和加工等,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所需要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相互之间整合出一条信息价值链,保证医药商业企业各环节主体能快速获得需要的并有价值的信息,以便迅速地提供服务,那么就能形成稳、准、狠、快的市场反应与服务链,赢得顾客的满意,也保证竞争结构成本+市场活动成本+物流成本调整的速度化。
其三,加强对现金流的管控,满足快速的市场交易。因为充实的现金流是参与速度竞争的重要资源,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也是衡量供给效率的指标。
其四,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眼光和经验的医药专业通才,以适应国际化的竞争需要,应对人才抢夺竞争。对于医药商业企业人才的要求来说,不仅要懂得医药知识,还要具有国际化经营眼光和经验、懂得营销战略规划、信息技术运用、需求的把握与服务的设计、资本运作与理财的经验等。所以,具备整合经营思维能力的专业通才是医药人才竞争的焦点要素。
四、传统通路商的危机管理的对策
传统医药通路商要营造好自己的生存利基优势,落实上述的四项生存利基再造的策略,首先要做好经营企划规程,来适应整体产―供―销变化的挑战。还要根据策略执行过程中环境的继续变化,做好危机管理。其中传统医药通路商的危机管理的对策思考如下:
其一,做好短期3年企业经营规划,其中包含:资金管理、顾客管理、经营分析组织体系等。
其二,重视现有市场经营能力的提升,如OTC人力培育与专业才能、市场销售量与利润化分析管理、顾客管理与市场危机管理等功能加以强化。
其三,注意短期经营策略与中长期策略的衔接,改善现有市场活动的目标管理及激励政策,使之向合理化方向强化。
其四,把追求的重点目标放在如何提升促销的专业才能与企业品牌形象等综合的非附加值,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成长优势。
其五,传统通路经营应着重于对农村和社区的服务通路网,加强建设与配置设点。现有的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人均享用药品比为1:9,这种状况必定要向城乡医疗资源均资化政策方向发展。所以,抓住农村和社区市场缝隙,充分发挥出传统通路本身具有的诸如短小精干和反应机制快而准等优势,加速市场顾客群类的占有,可以增强传统通路商的速度竞争化优势。
其六,各药店应立即按《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中“能保持24小时供应”的规定进行服务。经销商应通过强化物流网络服务,以合理的成本配合药店24小时的药品供应,这是巩固终端、维护市场占有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冯变玲,王锦霞.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2001,(5).
[2]陈成春.加入WTO后我国医药商业的发展思路[J].海峡药学,2002,(6).
[3]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发展趋势[J).医药导报,2003,(5).
[4]程雪翔.制医药营销变革的必然[J).医药产业资讯,2005,(5).
[5]张余文.中国药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6]跨国药企十年破题[EB/OL].http://biz.163.com/special/jjkuaguomedicine.html.
[7]上海近万名癌症患者整体康复调查显示选择中医药治疗患者明显上升[N].中国中医药报,200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