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1篇: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大学韩国语教育现状问题对策一、前言

我国的韩语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了,但是一直发展得比较缓慢。直到改革之后,中韩建立的外交关系才有了明显的发展状态。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韩语专业的人才,就要能够熟练地运用韩语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与韩国人进行交流。而这些就是我国大学韩国语教育上尚未达到的高标准。汉语与韩语本身在语法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学习韩语上的难度也就很大,同时由于缺乏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持以及长期处在封闭的社会等方面的社会因素当中,同时学习韩语是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积累的,而大学韩国语教育就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现就我国大学韩国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我国韩语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韩语教育历史比较悠久,但是在韩语的语法和口语上还是存在着欠缺,尤其是在大学课程方面,在中韩建交以前只有5所军地大学设置了韩语教学。为了适应中韩建交和贸易的发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山大、吉大等20多所重点大学建立了韩语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又增添了几十所高校建立了韩语专业,就这样的韩语专业在大学教学中将近有百余所高校,另外专科院校也相继地开设了韩语专业。目前,还有一些大学院校在增设韩语教育,与此同时,一些民办院校也增设了韩语,却无法统计。而韩语教师的人数再此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增加。新世纪以来,公办院校已有将近几百人担任韩语教师,这样就壮大了我国韩语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得到很好的成果。

三、目前我国韩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韩语人才上有更高的要求,而韩语教育也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我们要加以重视并研究出解决的对策。

1.加强韩语教师的培训,从而提高韩语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好与坏,经调查,韩语和其他外语教学是一样的,韩语教师的水平与培养出的学生水平是成正比的。韩语教师需要怎样的素质才能胜任教学呢?

第一,就是教师要充分地理解韩国语言,并深刻地掌握韩语的语法和书面意思,经过实际反复的实践加深对韩语的印象,是提高韩语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

第二,就是教师还要掌握韩语教学的基础知识,增强韩语语言交流能力,而对韩语教师的素质要求上不仅仅满足对韩语语言水平的高低,同时还要对韩国文化进行积累和理解。所以说,韩语教师的标准,不仅仅是可以交流韩语就可以担当的,还要充分地掌握韩语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多种语言的知识,这样才能完成高水平的教学。故而选拔全才教师就要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这已是提高韩语教育总体水平的最主要的课题之一。

2.从韩语的基础教学抓起,应用系统性、时新性的韩语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针对外国教材更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决定教学成败和课堂的质量。然而,韩语教材在国内通用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韩语教材的质量:

(1)出版具有关联性和系统性的教材。教材要具有完整的体系,进行系统的编写,统筹的进行安排,才会脉络融会贯通,相互联系和紧密的衔接,同时还要对韩国的风土人情广泛的涉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对韩语有兴趣。

(2)要出版具有结构新颖的教材。

(3)还要出版对不同学习者要求的具有多样化的教材。

韩语教材的出版,要以学习主体为重点,适当地对教材进行调整,调整出深浅和可接受程度的教材课本。而教材的编写要按照不同学习者的要求来实施,还要按照学习的目的进行组织教学。

四、大学韩国语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1.大学韩国语教育的思想和内容

韩语的学习和大学英语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学英语是在初中和高中的基础上学习的,而韩语的学习是从零起步的,很多的韩语学习者都是高中毕业生,所以对一门新的语言来说是存在很大的障碍的。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习者的年龄等方面特点,我们可以认为韩语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大学一年级开始,要以韩语口语的听说训练为最基本内容;第二个阶段,是大学二年级时,再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还要加强文字表达的能力,而韩语的基础教学应从此阶段开始;第三个阶段,是大学三年级或以上,应以专业韩语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以提高专业写作、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为重点。通过这几个阶段的学习,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韩语应用的水平。

2.大学韩国语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

社会语言环境对人类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作用。韩国语教学如果能获得语言环境和社会教学资源的支持,在外语环境的比重会增大,而且让学生学习得更加实用、牢固和生动。我们要如何地运用教学资源和社会环境实行开放性的教学,如采用电视、广播、音像等方面与韩国人进行交流,选派比较优异的学生到韩国大学进行韩语短期的训练,等等。而这些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领域内的韩语的概念,如旅游韩语、文秘韩语、经贸韩语,等等。但是,如果一名学生选择了多门的韩语学习,且学习的时间有限,每门还要涉及,这就严重地影响到自己学好韩语专业。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社会需要的是精通一个方面的韩语人才,而不是雨露均沾什么都会点,但是都不精通。因此,我们在韩语的教学中只提倡学通一门,没必要学习多门的课程。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韩两国的交流加深,韩语热一直都在持续地加温,韩国语言的教育也随之有很大程度地改善。而我国的韩国语教育要很大程度地满足学校、社会和学生的各种需求,最大程度上解决韩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韩国语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海外汉语教师。随着汉语热的到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这样一个新兴而热门的专业。《现代汉语》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一直承担着传授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重任,这门功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从事汉语教学的能力。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学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热情并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以笔者任教的晋中学院来说,我们给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00余名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现代汉语》这门课“很有兴趣”的学生仅仅占15%,“有一定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学”的占50%。调查结果显示了对《现代汉语》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针对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进行初步的改革和探索,希望能改变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也希望能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有一些启示。

一、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7年成立之初,只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体现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略有不同,对于《现代汉语》这样一门在两个相关专业同时开设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时数甚至于教学内容上都没有任何分别。而由于师资有限,我们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的老师既要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讲,又要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讲,这就导致这样一种结果: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材、一样的内容、一样的课时,但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能在学校、机关、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所以,《现代汉语》在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现代汉语专业是相同的,都是每周3课时,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是不够的。教师经常是匆匆地讲完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根本没有时间去延伸和拓展这些语言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存在脱离现象

在我们组织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多选题:

你认为现代汉语课应该教哪些内容比较好?A.以教材为体系的教学内容;B.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C.组织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D.了解语言学界最新动态。

有15%的学生选择了A,60%的学生选择了B,40%的学生选择了C,15%的学生选择了D。从学生们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实用性,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小部分考研的学生希望能了解学术前沿的动态,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跳出课本,选例注重现实性,讲解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古板单调,缺乏创新性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内容死板”,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化,即以老师为主体,先讲些枯燥的语言理论,再举几个“循规蹈矩”的例子。而如今,用这样单一的教法去教这门传统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新兴专业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以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用好汉语”,而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不但要用好汉语还要会教汉语”,学生在具备更深厚的汉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解决汉语运用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这时,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

(一)重新确定教学目标,修订教学时数

为了使学生胜任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我们应当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明确为: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文化语用的基本规则;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的言语现象;掌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能发现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语用上的错误,并能够运用所学汉语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指正。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要求更高更细,建议由现在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样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设计练习和课堂教学模拟环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即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部分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教学需要,增加文化语用部分。具体如下:

语音部分:语音部分除了要学好普通话的声韵调,还要强调汉语语音和其他语言的差异。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的差异,往往就是学习的难点。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声母就是难点;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生,韵母是难点;对我国维吾尔族学习者来说,复韵母是难点。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汉语的清浊辅音、声调、语流音变现象、儿化现象等都是教学重点。这些外国人语音学习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语音教学部分予以强调。学生不仅要准确地说出每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还要用舌位图等方法来说明如何发这些音。

文字部分:文字部分的学习仅仅要学生掌握教材上有关汉字的笔画、笔顺、构造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组成汉字的笔画数目众多,之间又有细微的差别,认知汉字的过程是音、形、义的结合,对于习惯拼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必然会感到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教会他们深层次地认知汉字,必须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熟悉传统的字源学“六书”理论, 能运用“六书”理论对一些汉字进行音、形、义的解释。

词汇部分:在讲授词汇部分时,教师要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运用词汇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词汇解释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学会引导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分类别进行学习:对于基本词汇,重点要了解其理性意义,有多个义项的还要注重分项理解;对于一般词汇,除了要介绍理性意义,有的还需要介绍来源(如“模特”),有的要介绍感彩(如“老头子”),有的要介绍文化色彩(如“走狗”),有的要说明形象色彩(如“美人蕉”)等。对于汉语词汇中独有的一些文化词(如“红娘”)、一些很难使用的虚词(如“并”与“并且”)、一些难以辨析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一些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新义(如“给力”)则需要通过使用实物或图片、运用对比或类比法进行练习。

语法部分:目前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般都很注重语法部分的教学,而且学界的共识是要重点突出外国学习者易出现偏误的语法现象。这一点当然很重要,外国学习者容易出错的把字句、被字句、兼语句、连动句等都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就要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的语法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纠错。但是,除了这些传统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法教学还要格外注重语言对比教学,如在讲授词类时,可以从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的个性不同,认识到汉英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截然不同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以后的语法教学问题。

文化语用部分: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大都没有语用章节,但是很多语言交际是离不开语用知识的,如中国人的见面问候语、告别方式、道歉、请求之类,这些文化语用规则必须渗透进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和实践性

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的现实下,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式。

1.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在现代汉语课堂上,不能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法,拿学生熟悉的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把方言和共同语进行比较,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对比,让学生对语言理论有全面的理解。例证法是《现代汉语》教学常见的方法,但传统的例证教学法往往是举一些“循规蹈矩”的例子来验证语法规律,至多再举一些不“合乎规矩”的例子来分析其不合乎常理的原因。这些都是在围绕着语法规律说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上,我们更应该围绕着语言学习者说事,即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采用“案例教学法”,大量搜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集中出错的案例,“对症下药”,分析其容易用错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必须提高实践性,决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讲”,还要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讲”。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一些语言规范化知识竞赛、“找错误”趣味游戏、地方方言调查、演讲比赛等活动,拓宽学生对汉语知识的认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另外,我们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学院留学生的资源,建立起留学生与我院学生的联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从留学生身上搜集“活生生”的有偏误的例子,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分类,让同学们自己去分析他们为什么会错,应该怎样纠正,用什么方法去纠正。

通过以上的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汉语》一定会改变自己“枯燥乏味”的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活生动,学生也会改变自己的听课状态,变成课堂的主人,提升自己学好汉语的能力,具备教好汉语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春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2]郑庆君.全球化视野下的汉语母语教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3]钱道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4]张强.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4).

第3篇: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离合词;偏误分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29-01

对于离合词的研究,事实上起步相对较早。《中高级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等级大纲》(1955版)曾将其进行单列,因为学者们觉得离合词难于归入汉语现有的任何一类词性之中。但汉语中又不能没有离合词,特别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这还是一个教学重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中文信息处理需求等都让离合词更受关注。虽然对于其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不过一致的意见一直没有形成,这就导致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汉语语法体系教学时,教学标准不一。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教学时,可以从离合词本身特征展开相应的处理,比如,将其当成某个语法点进行讲授,运用句型练习让学生理解、把握。不过一旦进入中、高级汉语教学阶段,其弊端就会很明显,让学生不知所措,教师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来加以阐述。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离合词的偏误类型

(一)该“合”而误用为“离”。一般来讲,离合词可以“离”也可以“合”,不应该离的时候离了,这是留学生常犯的错误。例如:现在的小孩子特别爱玩电脑,如果他们痴了迷,就会影响学习。这个例句就出现了动词“痴迷”,这个句子的错误就是,痴迷不应该分开,应改为:现在的小孩子特别爱玩电脑,如果他们痴迷了,就会影响学习。再如:我回家没好好写作业,得了妈妈的罪。这句话应该是“得罪了妈妈”,“得罪”是离合词,但扩展形式有限。

(二)该“离”而误用为“合”。这个现象最常见的是对离合词的使用情况不清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帮忙”这个词:中国老师热情地帮忙我,后来我的留学生活好多了。在这个句子中,“帮忙”是一个不及物的动宾型离合词,后面不可以直接接宾语,如果“帮忙”这个词有宾语或补语时,要把宾语或补语插入到两个语素中间,这是留学生没有掌握好汉语的语法规则出现的偏误。

(三)其他原因。1.误用离合词重叠。与一般动词的区别是,重叠离合词必须在进行动词语素重叠之际,辅以名词语素,而非简单地词语重复。比如“领导要和职工保持交流,多谈谈心”,而不是“领导要和职工保持交流,多谈心谈心”。这样的表述语序不对,不符合正常的汉语交流习惯。2.程度、数量补语与离合词配合使用时,成分缺失。比如,正确说法是“他说汉语说得很好”,而“他汉语很好”就存在意思缺失。这种离合词运用偏误发生的根源在于,程度、数量补语与离合词配合使用时必须对动词的语素进行重复这个基本原则没有全面把握,由此引发了意思表达上的不确定、不到位。3.故意规避现象。部分国外留学生如果碰到在离合词内插入成分现象时,往往借助于助能愿动词进行意思表达,以此规避离合词中的“离”因素,以于减少运用偏误。此种做法尽管语法正确,但语意表达并不确切。

二、降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离合词偏误的方法

(一)归纳经验。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自身的研究也是其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其教学经验、方法的探索、研究、归纳与总结,也利于教师日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比如,对留学生进行离合词的涵义、功能及运用的讲解,要避免泛泛而谈,通过想象、试验、讨论,尽快把离合词的特征等上升至相应的理论层面。通过由简到繁的全面阐述,化抽象为具体,让留学生更方便地理解、把握离合词的使用。特别是对于他成份插入离合词的使用,要多举例、练习,让他们不断巩固、提升离合词的学习、运用水平。把留学生对离合词运用时发生的偏误进行总结、分类,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偏误避免将大有裨益。

(二)去除母语干扰。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其母语都不一样,对于汉语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如果教师能细心观察、发现他们学习使用离合词时受到的母语影响所在,鼓励学生主动总结、说出自己学习离合词的因惑,这样更有利于分析其出错部位,更有利于问题解决。如此便可以引导学生规避由此产生的影响,让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三)加强交流。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使用、交流,因此,要鼓励留学生加强与以汉语为母语人群的交流。只有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得更多,才能更有效、及时地纠正,汉语水平才能提升更快。

参考文献:

[1]刘芳宜.面向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离合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张家瑞.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偏误现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0).

[3]卢涛.汉语偏误分析的理论意义[A].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3)[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第4篇: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攀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国界、跨文化的学科属性决定了高校必须不断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才能适应国际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所谓汉语国际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具有汉语、外语、文化、经济、法律、教育等学科结构的跨语言、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其知识结构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中心,与其他相近的专业或有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作为网状链接,从而形成蜘蛛网状的知识结构谱系。2011年,广西教育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0 年将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高地,使广西成为中国―东盟合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向东盟国家输送汉语教师的输出基地、东盟国家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东盟国家青年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地之一,成为东盟问题研究、咨询、服务中心。因此,面向东盟的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便具有宏观与微观的意义:它既是我区服务本地、对接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的积极探索和继续深化,也是区内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在与东盟的合作得到持续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加强该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符合我区乃至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需求,从而达到不断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目的。

一、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对外汉语”学科中演变而来,但是直到2013年“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名称才得以正式确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该专业仍然是新兴学科。特别是将就业方向确定为“面向东盟”,就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方向。一定时期内,由于学科、师资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难免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复合型学科理论建设有待健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建设应该抓好学科理论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人才培养三部分。其中,跨学科、复合型的学科理论建设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一环,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其丰沛度远远没有达到要求,该专业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理论建设仍然较为滞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

(二)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师资较为稀缺。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为文学院教师或外语学院教师,虽学有所长,但在文化教学经验上仍有所欠缺,兼具双语、多语能力,且具有一定涉外教学经验或国外教学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再加上其教学基本遵循“课本+粉笔+黑板+教室”的传统的“四位一体”模式,采用单一的教材、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设置较为欠缺,评价体系也未能体现该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因而不利于学生复合型知识及能力的培养。

(三)人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广西与东盟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的背景下,东盟各国人民掀起了学习汉语的新热潮,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机遇,也是该专业所遭遇的时代挑战。机遇在于,市场需求端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持续走高,毕业生的就业面较为广阔;挑战在于,市场真正需要的是复合型知识人才,而不是具有单一知识的传统的教书匠。由于跨文化、跨语言环境的客观存在,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及相关能力,然而部分学生汉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双语或多语技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东盟各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知识没有太多涉猎,动手能力较差,难以胜任日常教学工作。

二、面向东盟的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合作的“桥头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市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广西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加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与速度,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就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而言,它的多学科性及文化跨度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应该朝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建构,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科优势,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相关人才。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正是要注重这样的学科联系,并且把这些联系和人才培养挂钩,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一)改革教学体系,完善学科建设,树立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在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模式下,“社会信息和用人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教学模式始终得不到有效改革,那么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将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1]人才培?B首先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以及方式、方法有所把握。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其教学模式必须用于突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注重大量的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及时、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实现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进步。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教学理论及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衔接、层次分明且具有东盟地域文化色彩的跨文化和跨学科汉语国际教育复合型教学体系,推动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完善学科建设的过程,也必须树立学科建设的总体思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核心思想,是要把中华文化进行适当的海外传播。但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如何结合文化传播的要求,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传播的方法,对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样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意义。有论者指出,“如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广、传播给汉语学习者,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也只有不断‘思考―探索―改进―实施―再思考’地循环往复,才能让文化教学在螺旋中不断上升,使文化教学永远在前进的路上。”[2]质言之,只有在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的整体目标。

(二)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需要高校教师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因此,必须不断优化专业教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激励教师队伍不断更新自我、淘汰自我,从而实现教师队伍在质量上的不断提升。复合型的专业教师首先要通晓东盟某一国家的语言,同时还要有其他专业知识以及必备的国外教学经验。由此看来,培养一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各个学校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以及培养方案,大力培养相关的教师以及从业人员,才能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质量欠缺的问题。

另外,该专业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例如,对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承接各种各样的外事任务和翻译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从而提升个人能力。

当然,解决该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仍然要放眼东盟,以多种方式聘请专业人员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从业培训,从而达到迅速提高专业教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目的。并且,各个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东盟留学生的资源,以特聘或者外聘的方式,聘请品学兼优的东盟国家留学生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上课,使他们能够零距离接触东盟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突出才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性较强,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实践能力。因此,该专业应当注重课程设置的优化,开设“实验实训课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不断优化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既要彰显区域性特色,又要夯实学生的汉语知识及文化基础,相较而言,后者才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因为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肩负着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东盟各国的重任。而文化传播的课堂教学环节,生搬硬套和照本宣科,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结合音乐知识和舞蹈动作,甚至是书法、国画等一些基本的中华文化才艺,对于提升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教’指导影响着学生的‘学’,并且是为了教会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为了消除大学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和学生的逃课现象,把他们牢牢吸引在教室里认真听课的有效途径,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

因此,广西各高校应当适当招录部分特长生,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均可,在此基础上进(下接第151页)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突出中华传统才艺的传授与习得,开设“中国茶艺课”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使学生在复合型的知识氛围中构建复合型的知识谱系,然后才能在具体的汉语教授的过程中,通过舞蹈、音乐、书法、绘画等知识的传授,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播。

(四)优化评价体系,普及科学竞赛。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以及相应的外事活动,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增强综合素质的目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因此,必须建立和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在教学检查与考核中,广西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当实行“2+1+1”的基础能力培养与实践考核并重的评价体系,即将两年的基础知识传授、一年的海外实践环节、一年的毕业论文撰写以及实践环节总结纳入考评体系,同时将学生的中华文化才艺课列为学分的来源课程,适当给予参加重大外事活动的学生以物质奖励和学分计入,使评价维度多元化,使每个维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并将科学竞赛的活动也纳入考核体系,使之和时展相适应,以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样化及多元化。

第5篇: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文学课 审美鉴赏教学

近年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这一尴尬现状,不少学者提出了诸多教学改革建议。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教学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审美鉴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传授基本审美鉴赏方法,使之在将来的汉语教学当中能够学以致用,成为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加强审美鉴赏教学的必然性

1.专业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

作为中学语文课与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审美鉴赏教学同样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从教学目的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文学课的学习来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区别决定该专业文学课开展审美鉴赏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开设,除了人文精神、文学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学习文化、了解文化,进而完成文化传播与文化国际交流的目的。而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中开展审美鉴赏教学,不仅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更是要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只有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了,才能读懂文学作品,领略文学作品的美,进而理解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来不少高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文学课不仅被压缩,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偏差。如课堂上教师讲解古文作品时,注重字词句的分析,注重文字和内容分的理解,却往往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美的分析。诚然,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基础文字、内容的讲解上,这可能跟学生的语文底子差有关,但如果把文学课上成古代汉语课或现代汉语课,当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候不震动于诗歌奇诡壮丽的想象之美,当读到巴金的《家》中“鸣凤之死”时,感受不到动人心魄的悲剧之美,这就违背了开设文学课的初衷。尤其与其他文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可以有更多课程、更多方式加强对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专业课程的限制,有限的文学课学习,不仅是对文学知识的掌握,更是培养、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文学课开展审美鉴赏教学是一种必然。

2.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审美鉴赏教学不仅能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更可以学以致用,在成为汉语教师后,把这一教学手段,即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的方法运用到将来的汉语教学当中。汉字教学仅仅是低级汉语教学,有学者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汉语学习者已经不再把汉语当作一种全球交际语来学习,而是希望能更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因此,文学课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是学习了汉字之后的必然。文学承载了一个民族成长的历史,以独有的方式纪录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情感以及心里缩影,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同时,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语言表达,书写方式、修辞技巧,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能更进一步学习文字与文化。

文学课既然会在中高级汉语教学中出现,那么如何教好文学课,让汉语学习者们能真正把握文学作品,不仅要读懂,了解文学作品体现的文化特征,更能从中领略文学作品的美,提高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力,是文学课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学课教学,审美鉴赏教学同样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审美鉴赏教学策略

1.强化审美思维训练

在文学课上老师常常会听到学生面对文学作品时“读不懂”的抱怨。其实很多时候,读不懂文学作品的原因不是文字看不懂,句子不明白,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不足。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审美鉴赏力可以理解为运用审美思维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学生“读不懂”文学作品很大原因就是不能用审美思维来理解作品。审美思维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从感性体验开始,以理性认知为审美活动的结束。审美思维活动让人们辨别或者认识什么是美,并且人们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来强化这一思维活动。“通过审美活动,人逐步在头脑中储存了审美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即理性认识,这些信息形成某种审美习惯和思维定势”[2],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开展审美思维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审美直觉,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是审美鉴赏教学的核心思路。

文学课上文学作品的讲析可以与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相结合。例如分析诗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想象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通过激发想象力,充分调动个人的感觉器官,并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用心体会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形象、内容、情感。如分析戴望舒《雨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想象“丁香姑娘”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想象诗中“雨巷”的画面(或场景),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审美思维训练也包括对文学作品情感体验的激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念,使所从事的艺术创作与鉴赏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达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3]文学是人学,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记载了作家的人生体验,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的思考。文学课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感受作品表达的真善美,在情感力量的感染中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操。

2.以作品为“体”,以方法为“用”的教学方式

“体用”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概念,在此“体”指的是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即作品的分析解读。但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学课毕竟不是单纯的作品欣赏课,也不能上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课,教师应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介绍分析作品的方式和方法,即是“用”――用什么方法对文学作品展开审美鉴赏。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文学课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情怀与同时学习审美鉴赏方法两者并不矛盾冲突。

文学作品审美鉴赏方法在运用上有共性,例如文学作品审美思维有其一致性,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阅读文学作品的必须融入读者的情感体验与共鸣等等。但具体到不同的文学类型,审美鉴赏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对诗与小说的鉴赏方法的不同:诗歌作品更强调从意象的运用、语言的优美、修辞的运用、意境的表达等来鉴赏,小说体裁则注重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置、叙事技巧等。因此要结合文学作品的体裁类型,抓住特点分析鉴赏。同时,文学课的审美鉴赏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其他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围绕审美鉴赏教学目的,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堂上。有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美,例如讲解郭沫若的《凤凰涅》,考虑诗歌的特性,结合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隔阂,可以安排听一听朗诵音频,身临其境的感受诗的音韵之美,在民族觉醒的激情宣言中体会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另外,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美的鉴赏,把文学和语言的学习融合起来。文学是的语言艺术,教师要注重对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美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语言的内涵与形式,分析语言的凝炼、音韵的优美,感受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表达之美,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语言学习的要求。

3.注重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

文学课应注意比较方法的引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有意识的拿别国的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学习,培养跨文化比较意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东盟方向的汉语教师,因此在讲解《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提到《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的影响,如泰国文学史上的新散文体――“三国体”,更可以把《三国演义》与由《三国演义》衍生开来的各种泰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两国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并通过文学了解不同民族的审美特性。

两国文学的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从审美鉴赏教学的角度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学在审美思维方式、审美价值、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比较,看到相同与差异,透视共性与个性。张爱玲可以与艾米丽・勃朗特比较两者间的审美特性;分析沈从文《边城》的审美理想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阅读川端康成作品《雪国》,比较两者审美理想的学习任务;学习古诗文,必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求善”的审美价值观及重道德教化的审美功能,但不妨也谈谈西方文学“求真”的特点及重审美愉悦的功能。这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看作比较文学的介入,乐黛云曾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认为比较文学“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文化沟通”[4]。总而言之,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一种宽容的、开放的意识看待中外文学的审美差异。文学审美差异的本质其实是文化的差异通过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联系起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别国文化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加印.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文学课程[J].社会科学战线,2010(7).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钮燕枫.审美思维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第6篇: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教授的是汉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进行最基本的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还需要进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一、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简介

1、学科性质

确定一门学科的性质,其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科的基本属性,即该学科所独具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学科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那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呢?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属性与内涵是语言,可见,其基本属性属于语言学范畴。再看其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可见,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同时也是外语教学,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2、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陪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能力、得体表达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范开泰,1992)。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基本的语言知识。

汉语基本的语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要素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言语技能。

所谓言语技能就是指汉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想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就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语言要素与言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3)言语交际技能。

在交际过程中,既要注意交际的正确性,也要注意交际的得体性。只注意到正确性却忽视了得体性,也会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4)相关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中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

1、当今跨文化交际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自古就存在,只是近几十年来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胡文仲先生认为,在当今之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能够更为顺利地接触和交往。例如: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联系在一起,进行各种交流与活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时下,就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师通过“网络汉语教学”来教授远在他国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我有位同学在菲律宾担任汉语志愿者,今年刚刚回国,他在菲律宾的学生仍然通过互联网向他学习汉语。可见,网络等通讯工具的发达使得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活跃,并使得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具有持续性。

2、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

胡文仲先生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着重发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交际的内容,还涉及到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

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什么是文化?在胡文仲先生的作品中介绍了多位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对于文化定义,这是因为众学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其研究重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社会的遗产,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为人们所不自觉。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采用了Kluckhohn对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胡文仲先生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概括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研究还不能面面俱到,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那些与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研究和解决那些直接影响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可造成交际失败的主要的跨文化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而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可以说文化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研究跨文化交际也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胡文仲先生认为,以下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比较大:

(1)一个民族的历史

(2)一个民族的传统

(3)宗教思想

(4)价值观念

(5)社会组织形式

(6)风俗习惯

(7)政治制度

(8)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等)

同时,在研究跨文化问题时,应注意“主导文化”。如比较中美文化时,主要注意对比汉民族的主体文化和美国的主流文化。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将建立在更加广阔,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研究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外文化交际这块狭小的天地里,也不仅仅局限于东西方文化交际,而要开拓一种“跨时空、全方位、多视角”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4、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活动

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着重介绍了传播这一概念。其实传播与交际表示的是同一概念,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术语。我们可以说传播是“信息传受的行为和过程”。传播按其性质可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

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非语言交际则包含体势语言、空间处理、声音变化、目视行为及面部表情等内容。《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还介绍了甲级活动中的社会交往、人际交往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交际无疑是最重要的交际活动,但在教授非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汉语时,也需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交际活动。例如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就很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明确的符号”,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在非语言交际领域,正如在语言交际领域一样,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例如:各个国家的体势语言也各有不同,以手势为例,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一定意义,而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常常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

5、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语言与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邢福义在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也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融’来形容”。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对操不同母语,持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又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无论他们学习的心态如何,要求如何,他们都希望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些障碍与其说是语言障碍,不如说是文化障碍,而且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所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使学习者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始终重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他们就更为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清除跨文化交际的误会,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更为得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两门学科,各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但都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宗旨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有紧密的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深人发展。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他们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最终能运用汉语准确而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习中也需要注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跨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探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有研究出版社,1994

[3]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第7篇: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湖南省;教育服务贸易逆差

一、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以及对教育服务承诺的加强,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湖南各个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招生措施促使来湘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我省内的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可供留学生选择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一)湖南省各学校发展国际教育服务的情况。湖南省各高校一直非常注重推进外国留学生教育,比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都成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处,并且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开办了国际教育学院,孔子学院等。湖南师范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推广的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国内考点;长沙理工大学发挥其工科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留学生招生与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成建制培养本科学历留学生;南华大学的医学研究也吸引了许多海外留学生。

(二)留学选择的国家越来越多,但仍以欧美国家为主。随着全球化环境下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各国都开始注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开放基础性的教育资源,采取各项优惠政策引进留学生,我省学生的留学去向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欧美国家教育种类繁多,学位门类齐全,院校类别众多,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教育质量最高的地区,吸引着大多数学子的目光。

(三)留学人数越来越多,且自费生增长明显。根据学生国际流动的项目经费来源,我国留学可以分为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单位公派留学项目和自费留学项目。我省十分重视公派出国,每年都会通过推荐或考试选派我省的优秀储备人才去其他国家学习前沿知识。但是公派出国的名额有限,自费留学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随着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国际教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发展迅速,我省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公派留学的人数。

二、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不均衡,学历生比重偏小。就接受留学生数量前几位的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学生所学专业为中医医学和汉语这两大类,虽然这些学科体系对于促进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湖南省的学校目前还缺乏具有世界水平的教学学科。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大一统”现象,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学校没有能够对于优势学科进行创新,创办更有特色的专业来吸引留学生来湘学习。这些不足使我省留学生培养层次偏低,各学校主要接收语言生、进修生,留学生中长期进修学习的人数较少,攻读高层次学位的留学生人数较少。

(二)教育服务贸易存在逆差。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是指某国消费他国以金额表示的教育服务量大于他国消费本国的教育服务量的差额。一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多于其他国家学生来我国留学的人数。这是因为我省教育服务的培养层次较低,来华留学生中长期进修学习的人数较少,以接收语言生、进修生为主,所以攻读学位的高层次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三)教育服务的开放意识不够,意识淡薄。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新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和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侵蚀,给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带来问题。所以在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多边自由化还不太可能涉及到公共初等和中等教育,并且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开放程度也不够。

(四)教育服务相关立法不够完善。我省国际教育服务在依法办学上存在立法滞后和执法落后这两个方面问题。由于立法滞后,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所以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我国顺应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甚至很多地方存在法律空白。此外,目前还存在着执法落后的现象,相关的政策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有利于发展国际教育服务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缺乏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的国际体系。现阶段,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各国留学生对他们所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没有信心,也不能确定他们获得的学历资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价值,存在学历学位互认度低的问题。湖南省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教育学历学位的互认度较低是制约相互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一大因素。

三、有利于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从学校方面提出建议

1、加大宣传,扩大招生规模。我省的学校应该更加开放地走出去,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在国际市场上加强各学校的招生宣传力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我省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培育相关专业的比较优势,比如我省的农业和文化产业就有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优势。另一方面,我省利用这些优势资源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境外优秀教育资源,用高质量的教学水准获得更多的留学生源。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服务培养质量。教育服务国际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以及充分向外国开放本国的教育资源,达到促进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目的。我省开放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就必然要参与教育国际化竞争,并争取获得国际认可。通过与其他国家各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融合各自的教育观念,通过科研导师和留学生交流来提出有利于留学生培养的相关课程。

3、培育特色,形成湖南省教育服务品牌。面对教育服务贸易国际化发展的挑战,学校应该充分尊重个体个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首位。要大力提倡和推动我省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就应该结合我省学校所在地域和自身特色,注重教育服务的本土化或民族化,建立起有本地特色的与本地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服务体系,并按照各校的办学优势来制定教育服务事业的发展规划,明确教育服务的规模、层次和发展思路,形成具有湖南特色和湖南品牌的教育服务。

(二)从政府方面提出建议

1、科学转变政府身份和职能。我省政府应该认识到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认真发展好我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政府作为社会公益的人,应该在我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实施过程中扮演好服务者、保障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服务、协调职能,制定政策鼓励我省教育机构努力开拓国外教育市场,并对我省学校实施一定程度的财政资助、做好各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工作和监督工作,使我省各学校间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机制。

第8篇: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 要:本文根据自身实际,选取了所在任教的小学的汉语教材进行分析。通过系统了解该套教材的编写内容和配套资源,加上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该套教材进行评价,以利于日后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韩国;小学;教材;分析

教材作为联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于对外汉语教材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成果,都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进一步地了解,发现关于国别的,再到同个国别的不同阶段的教材资源方面,所能利用的资源还是不足,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笔者现在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在韩国的小学教汉语,利用自身实践,分析教学使用的教材,以此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教材现况

(一)所用教材概括

笔者在小学所使用的教材是《》,翻译为《好棒儿童中国语》,分三册,每册10课。课文里有很详尽的韩文翻译,很适合汉语零基础的儿童。

(二)体例安排

《好棒儿童中国语》这套教材一共分三册,每册十课。内容如下:一册包括,1.你好!2.你叫什么名字?3.这是什么?4.他是谁?5.珍妮去小熊家。6.你是哪国人?7.你几岁?8.你喜欢小狗?9.你去哪儿?10.匹诺曹,你去哪儿?其中第五课是第一至第四课的复习课,第十课是第六至第九课的复习课。

第二册包括,1.你吃什么?2.你喜欢什么颜色?3.我有铅笔。4.这是谁的?5.金斧子银斧子。6.今天几月几号?7.现在几点?8.妈妈去哪儿?9.我会游泳。10.灰姑娘,你去哪儿?其中,第五课是第一至第四课的复习课,第十课是第六至第九课的复习课。

第三册包括,1.你怎么了?2.天气怎么样?3.你想当什么?4.你在做什么呢?5.奶奶你怎么了?6.这个多少钱?7.哥哥比我高。8.你坐什么去中国?9.怎么走?10.白雪公主比您漂亮。其中,第五课是第一至第四课的复习课,第十课是第六至第九课的复习课。

在每一册的第五和第十课作为复习课,都是以童话故事的角色进行叙述,用前面学过的句子来讲故事。每一课的具体内容都分为几大板块。以第一册为例,包括课文、节奏歌、发音练习、说一说、儿歌、做一做、步步高和生词汇总。每个生词和句子都附有韩文翻译。每册教材还配有CD,便于辅助教学。

(三)语音编排

该套教材的语音编排采用分散式的布局。其中第一册全部介绍声母,按发音部位将声母分散到每一课。第二册全部是韵母教学,大致按四呼将韵母分散到每一课。第三册的语音部分则是声调练习。

(四)生词

作为低龄初学者的汉语教材,其选用的生词难度并不是很大。该套教材对生词的处理,着重体现在第一册,每课的最后一个版块就是生词汇总,先是汉字,然后是拼音,再后面是韩文翻译。

(五)课文

依据前文教材体例的介绍,该套教材三册的话题大致如下,如打招呼,自我介绍,介绍他人,询问年龄,爱好,颜色,日期,询问时间,地点,运动,天气,理想,买东西,交通工具,问路等。

(六)练习

该套教材在第一册部分并没有安排练习部分,在第二册和第三册才专门加了一个练习版块。该练习部分以三道题为主,分别是看图补充音节,填空题;听力题,判断对错;句子练习,将生词排列成句等。

(七)中国文化

因为是零基础的汉语教学,所以该套教材采用先语言后文化,再语言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该教材在第一册没有文化部分的内容,在第二册和第三册用中国文化版块替换了第一册的生词汇总版块。该文化部分的内容在教材的表现上也比较简单,以指导性为主。如第二册第二课,你喜欢什么颜色,在文化部分,就是简单介绍了红色是中国人认为的幸运色。

二、对该套教材的评价与教学建议

经过细致了解该套教材,同时笔者根据使用该套教材进行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该教材总的编写都比较科学,符合了教材编写应遵守的原则: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系统性。但是还是存在一点瑕疵,可以进行改善,从而更有助于教学实践。

在教材的体例安排上,尤其是第一册,以话题为主。从第二册开始,课文的前面会出现简单的语法知识点,如第二册的第一课就是,吃+固体,喝+液体。这种设计遵循了学习者的习得规律。其中每课内容细分为几大板块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但是不足的是几大板块的顺序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发音练习插在说一说节奏歌和说一说的中间,就显得有点脱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备好课,灵活安排。

语音方面,该教材将汉语拼音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大部分分别教学,其中声母又按发音部位,韵母按四呼以及声调拼合规律各自分散到每课当中去。优点是很系统很细致地呈现了汉语拼音的情况,每个语音知识编写得也很规范。不足的是,整个拼音知识分散到三册才讲完,没有总的概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忘记前面学过的,得不到系统性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的时候,自己进行汉语拼音的调配,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将拼音相对集中地挪到前面学完,然后再分散到剩下的课文里进行不断地复习巩固。

生词方面,第一册的生词汇总版块,任务量有些庞大,尤其是对于零基础的小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该教材在第二册、第三册的处理上比第一册更加进步。直接将生词标注在课文句子和练习的旁边,便于学生理解。但是不足的是太过分散,学生有时把握不住重点,需要教师加以整理。

课文内容上,句子编写得简单实用,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该句型,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不足的是课文内容话题性不足,缺少交际性。课文的人物对话缺少关联性,为了句子而说句子,缺少一定的灵活性。

练习方面,因为教学对象的特点,该教材的练习部分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用于复习语音知识和句型,学生容易掌握。但是每课的练习形式都很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建议部分练习加上汉字书写部分,这样既丰富了练习的内容,又弥补了该套教材对汉字的处理不足问题。

中国文化部分,该教材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简单,都是从课文的某个部分引申出来的。笔者认为这样过于随性,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不便于教师的教学。建议教师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学生的喜好,灵活地选择文化话题进行教学,既引起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形象。

以上主要从教材体例安排、语音、生词、课文、练习、中国文化等六个方面对《好棒儿童中国语》这套韩国汉语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其优点,弥补其不足,希望能对工作在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师们提供些许参考和帮助。(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M].2000年

[2] 张晓曼.韩国汉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7(6):244-247

第9篇: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 要: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也是贯穿始终的一项教学任务,使韩国学生掌握汉语语音的的标准发音,进而运用汉语顺利进行交际。本文主要指出了韩国高中生在汉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发音;声母;韵母;声调;负迁移

我们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外国人即使把汉语说的十分流利,但还是会有“洋腔洋调”。这正是由于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外国人常常会受到本国母语的干扰。

对比分析的奠基人查尔斯・福莱斯有一句至理名言,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与学》一书的序言中,他说:“外语教学就是把特定的外语交给具有特定母语背景的学生”。在韩国进行汉语教学的这一段时间,我也渐渐地发现,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的过程中,也会毫无意识地使用本国的语音系统去读和识记汉语的发音。以下,我就从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这三个方面简要地谈一谈韩国学生是如何学习汉语语音的,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案。

一、韩国高中生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

(一)声母。韩国学生在学习声母的时候,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总结起来应该有四组声母发音问题。首先,他们在发唇齿音“f”的时候,他们基本上都发成的“p”音。其次是声母“r”和“l”,他们在发“r”这个音的时候,常常不卷起舌头,所以经常把“r”发成了“l”的音。再有,他们最容易混淆的两组发音是“j、q、x”和“z、c、s”。韩国学生觉得这两组发音听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十分相像。最后,他们学习声母的难点在于平翘舌的问题,就是“z、c、s”和“zh、ch、sh”这两组声母的发音问题。

(二)韵母。在韵母方面,韩国学生他们掌握起来最大的难点在于韵母“ü”。他们在发“ü”的时候经常发成了“ui”的音。

(三)声调。汉语在韩国人眼中是一门非常具有魅力的语言。与韩语相比,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对于韩国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韩国教学期间,我也逐渐发现,学生之所以认为汉语学习困难,声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汉语的语音系统中,一共有四个声调,一声(55)、二声(35)、三声(214)、和四声(51)。在韩国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掌握最好的是一声,二声掌握的情况最差。在读三声的时候,他们一般会特别注意,然而他们读四声的时候一般调值不够,经常读成“53”调。最重要的一点是,韩国学生会经常向我反馈,他们听汉语发音的时候觉得二声和三声听起来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声调方面的难点就造成了学生发音不够准确,认为学习汉语难的重要因素。

二、韩国高中生学习汉语语音难点形成的原因

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也叫做干扰。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能十分认同的。因为在汉语语音教学的过程,我发现两种语言相似的地方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的,他们往往辨析不好,造成了学习的难点。

(一)声母。其一是韩语的语音系统中没有的汉语声母发音造成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就像“f”和“l”一样,学生就会用已有的语言习惯去替代了,产生了语言的负迁移,所以他们把“f”和“l”读成了“p”和“l”。其二是因为他们的母语负迁移作用。他们易混淆的两组发音是“j、q、x”和“z、c、s”和韩国学生平翘舌不分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两组发音和他们的韩语发音很像。

(二)韵母。在汉语教学的过程,我发现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时候,常常会使用自己母语的语音系统去记忆。我也阅读过一些韩国编写的汉语教材,我发现在教材中,汉语声韵母编写中均加入了类似的韩国语的发音,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发音,造成了他们过度地依赖自己的母语发音系统。例如,韩国学生认为很难的韵母“ü”就是因为他们常常依赖他们的母语发音,造成了母语负迁移。他们在学习韵母“ü”时,他们运用本国的“”的发音来读“ü”。

(三)声调。在韩国语中,整个语音系统是没有声调的。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就要接受到一种全新的声调系统,学习到一种新的语言习惯。对于他们来说,记忆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读音,而且在语流中还存在着变调的现象,对于他们来说更加不容易。再有,根据对比分析理论,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应该是母语和目的语中最相异的地方。

三、针对韩国学生语音学习难点,提出解决方案

(一)声韵母。首先,韵母“ü”的发音,我会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先让学生发“i”的音,通常学生掌握这个音还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告诉学生发音位置不用变化,只是需要把嘴唇拢圆就可以,而且嘴唇拢圆后,唇形不要有任何变化。

其次,声母”f”的发音,韩国学生读错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发音部位不正确。只要告诉学生“f”是唇齿音,发音部位是上齿和下唇就可以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看了一张老鼠露着上齿啃东西的图片,给学生讲解的发音部位。

再有,声母“r”的发音,韩国学生经常读成“l”。讲“r”的时候,我通常告诉学生把舌头翘起来,抵住或接近硬腭,然后用手势给学生进行示范。

最后,比较通俗的方法可以用来讲授zh、ch、sh,发准这三个音,实际上就是如何让学生形成发翘舌音的习惯,因此,训练时要重点训练翘舌的动作,教师可先做示范,用食指顶住舌尖背面,然后用牙齿轻轻咬住食指的第一关节,让学生进行模仿,用这种办法可以使学生学会翘舌,并可以在反复训练中使舌尖达到正确的位置。

(二)声调。在声调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采用图式法,在黑板上画出声调的五度标记图,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汉语的四个音调的不同点。然后,我经常告诉学生记住以下几点,“一声”没有变化,声音很平稳。“二声”声音上扬,up。“三声”声音先降后扬down and up。“四声”声音下降,down。根据声调的高低起伏变化,我会改变教声调的顺序,我会先教一声,然后二声,接着四声,最后三声。接着,我会给学生一些定调的练习,让学生反复操练。

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结构来分析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障碍,根据他们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找出这些难点所产生的原因,最后以这些原因为依据,找出解决方案,并且把这些解决方案贯穿到这个汉语语音教学的整个阶段之中。

综上,在平时的教学和观察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们学习汉语语音时遇到的障碍,然后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困难主要在于受到他们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他们会经常不自觉地使用本国语的语音系统来学习汉语语音。由此,在教学中,我会格外注意,使他们从依赖母语的误区中脱离出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书目: